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校建筑艺术创造的探微范文

农校建筑艺术创造的探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校建筑艺术创造的探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校建筑艺术创造的探微

作为建筑文化三方面本质属性,表现出了建筑的时代气息、艺术气氛和文化气质的建筑外显表情特征。白墙、青砖、灰瓦、图案,构成大理独具地域特色的白族建筑。大理白族居民,较早地吸收了中原汉文化。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也经历了这一“汉化”过程,产生了以“礼制”为中心的合院式布局,形成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态。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巧妙利用这一传统,同时进行了创新。综合馆的平面形态来源于大理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的合院式民居,中间的通高的观众厅犹如三坊一照壁的内院一样,四周由观众席及其它功能用房包围,这样的布局同时满足大型文艺活动与体育活动的这一要求。其它的建筑从实际的功能出发,打破了合院式布局的形态关系,形成了L型的布局形态。建筑外观仍然用白墙、青砖来诠释大理白族建筑的特色,同时减少了大屋顶的运用和繁琐的装饰,来凸显建筑的现代性和时代性。

一、分散与集中———地域环境的考虑

建筑艺术的表达离不开特定的地域环境。地域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涵盖人文社会环境。但就建筑创作而言,具体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建筑所置城市的性质、特征、山川、地形、气候等等环境条件。小环境———建筑所置场地的左邻右舍建筑、交通、绿化等等具体的环境条件。”校园规划用地呈现梯形,东西向纵向深达713.5米,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块东西纵向坡比为5.8%,最大高差36米。校园东眺洱海,西靠苍山,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轴线。

原有的建筑和新建建筑都围绕着这条轴线展开。因地形和功能的要求,建筑分散布置。在总体布局上,校园划分为四块主要的功能区:第一为教学区,位于该地块的核心位置,占地较大,为更好地解决校园的横向和纵向进深,使校园规划更有层次,特将主入口设在城市主干道上。教学区层层展开,气势宏大;第二为学生生活区,学生宿舍的布置较为灵活,大多数宿舍到教学区的步行距离都比较均匀,提高效率;第三为学生文体活动区,利用原东北部分用地,避开主要建筑,作为室外的运动场地;第四为景观带,尊重原地貌,改造了原有的沟箐和水渠,加以疏导和美化,建成新的自然风光水景景观,既减少了建设的投资,又保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样功能分区较为合理,分散的建筑尺度与地形及周边环境相融合。

实训楼与教学楼则相对集中布置。它们位于校园中轴线北侧,处于校园的中心位置。其平面是由两个L型组成,在两个L型场地内部形成良好的景观。整个场地西高东低高差较大。与整个基地相呼应,建筑随地势布置。这种集中式布置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地貌,同时为活动广场留出了空间,真正做到设计结合自然。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很好地呼应了校园整体的地域环境特征。

二、和谐与统一———场所精神的再现

和谐就是与环境共融、与校园共生,一个体现校园和谐的建筑。统一就是追求整体性,传统与现代的合二为一。这也是场所精神的再现,场所“不仅意味着抽象的地点,而且它是由具有材质,形状,质感和色彩的具体的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的特性’,而这正是场所的本质。总之,场所是具有特性和氛围的,因而场所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简约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将改变它的具体本质。”

由于受到传统空间的局限,以往的学院模式与环境或其它活动并不能发生直接的联系,较为封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新的校园建筑环境中增加一种“课余空间”,它与“课堂空间”相对应,在这样的空间里,可以相互交流、与校园环境对话,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共生共融。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新建的建筑是具有“农林职业与技术”时代精神的现代的地区建筑,而其内在却是一个体现中国哲学思想传统和气质神韵的建筑、它是一个能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皆能和谐共存的一个整体的地区性建筑。这就是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建筑的场所精神。

三、结语

现代的本土建筑艺术创作,归根结底是地域建筑文化的表现特征。独特的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建筑的地域属性,而地域性建筑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丰富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所说:“随着全球各文化之间同质性地增加,发掘地域文化的精华也愈显迫切。……‘现代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云南要建成民族文化强省,更离不开云南本土现代建筑艺术的创作。其内涵体现为对云南文化根的尊重、对云南文化魂的坚守和创新、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大理农校的建筑设计是诸多投标单位中中标方案,也是笔者的一次尝试。只要扎根于云南这片土地,云南本土建筑艺术的创作将会更加繁荣。

作者:李卫兵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