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村落建筑景观特色与建设方略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与地形地貌不谐有的村落建筑建设忽略了山区实际地形,一味追求平原地区村落建设的风格,结果适得其反。武陵山区地形复杂,开山劈地的行径不仅破坏了山区原有的自然生态,也破坏了山区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协调,且易引起自然灾害。武陵山区具有特殊的地貌、地质和气候条件,若不考虑到山区实际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进行规划设计,势必会导致大量开挖。这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更增加了地质上的不安全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他们更愿意保守祖先留下来的资源而缺乏创新与改善。
1.2景观特色丧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对其居住条件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而在缺乏正确观念指导的情况下,城市的建设模式和特点必然误导农村居民及其村落的建设。加之农村民居大多是农民自主建设,由此导致土不土、洋不洋的建筑形式泛滥,造成了武陵山区村落建筑布局和景观相当混乱,许多特有的传统村落文化日益丧失。
2武陵山区村落建筑景观特色要素分析
在考虑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基础上,融入当地自然景观,结合当地传统建筑构造特征和风格,创造充分体现地方文化和自然特色协调统一、具有持久魅力的建筑群,是建设有特色的山区居民村落建筑景观的基本要求。现从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经济要素等维度进行分析。
2.1自然要素山区村落是以大地自然形体为背景建设而成的,是大地景观空间集合体的一个人造因子。在规划选址时,处理好地理、气候、生物等因子对村庄的影响,是设计和建设的首要问题。这也是实现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互动转化,调节和优化山、田、水、路、渠、库、村与生态建设关系的前提。
2.1.1地形地貌属性武陵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具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山区地表起伏大,有高山峻岭,又有低谷平原。山区村落建造应结合地形,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坚持“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建造,在起伏的地形上注重房屋底面随地形而变化,采用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力求上部空间发展,以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武陵山区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坡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其建筑群与河流山林巧妙结合、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堪称土家族建筑艺术的杰作。其特殊的构造就是土家人基于地形地貌属性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
2.1.2水系属性紧邻水系既能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还便于交通,因此,大水系往往是人类农耕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对山区而言,那些绕村或穿村的溪流、河流,更是建筑景观的重要依托,因为山区溪、河的天生丽质能够让村落及其建筑增添风采。
2.2文化要素“土家族文化”是武陵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等哺育出的独特民族文化。土家族无论是其生产还是生活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山地农业类型的物质文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生产、生活器具的竹木化,如竹瓢、木盆、木桶、背篓、竹制凉席、雕刻;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纺织制品文化,如土家编织、土家刺绣、印染;四是健身性、娱乐性兼备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高脚马、抵杠、滚铁环、翘旱船、打陀螺、跳房子、踢毽子等。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中,有一些文化资源可以说是独有和不可替代、难以迁移的。其中有些文化传统,如风水思想、向心心理对村落建筑具有重要影响。如武陵山区传统民居大多以风水为选择建造,反映了风水选址的“前朱雀,后玄武”的基本思想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合一的理想。向心心理是武陵山区居民一种关于核心场所的传统理念,山区村落建筑景观设计应遵循人们的这一心理,营造既开放而又具有向心性的聚落空间,既有向心围合态势又个性张扬的建筑个体,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
2.3经济要素村落及其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不仅要考虑人们生活舒适方便的需要,也要考虑生产。山区农民家庭一般就是一个小的生产单位,其建筑要考虑蓄养牲畜的空间。其生活设施与生产设施,如猪舍、牛厩、鸡舍、羊圈与住宅相距不能太大,以便养殖和耕种,规划设计时应尊重山区人民的这种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营造实用适宜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要力求资源的循环利用。人以及牲畜生活产生的垃圾就是用于生产的一种有机肥料。因此,山区村落及其建筑要考虑生产与生活的协调和资源循环。
3武陵山区村落及特色建筑景观建设方略
目前武陵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处于启动发展阶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宜人村落居住空间,打造具有特色的村落建筑景观,应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指导下,认真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3.1基于山区生态优化村落规划与设计武陵山区境内山峰林立,溪河纵横,溶洞广布,气候适中,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在村落规划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互动转化,调节好山、田、水、路、渠、库、村的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在村落的总平面设计中引入传统民居部落的居住空间理念,力求符合村民的生活习惯;要切实关注生态村道路设置与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合理引导生态、景观、物质、能量的扩散、传输和运动。在规划中尽量保留自然的景观,在住宅建设中大力提倡绿色建筑。提倡建设山区生态村,生态村建设应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环境进行统筹安排,重视生态的整体协调,创造有生命感的居住环境。应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设计聚居空间,创造一种高效、和谐的栖息环境,让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的保护。
3.2基于特色自然文化资源优化建筑景观设计武陵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是村落建筑景观设计的重要基础。土家族以往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每一家就是一个小的生产社会,故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既是居住场所,又是蓄养牲畜的栏厩。因此,村落建筑景观设计建设一方面要保留其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生态循环特色,又要有所创新,做到生产与生活的协调循环,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创造与自然景观相融的建筑群落,以提高村民生产生活质量。传统的土家山寨的吊脚楼群与河流山林巧妙结合,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堪称土家族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武陵山区新居民村落建筑建设中应该保留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如土家民居建筑外观造型上起伏多姿,轻盈而优美,特别是吊脚楼在屋檐的处理上多采用屋檐角反翘向上,谓之飞檐,给人们舒展向上的美感(图2)。土家山寨皆依山势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土家吊脚楼不仅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土家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融合多种文化和艺术,创造了独具个性特色的建筑形态,著名学者张良皋先生曾把土家吊脚楼誉为“世间仙居”,“中国民族建筑的奇葩”。
3.3基于建筑文化促进新旧建筑景观和谐统一在新村落建设过程中面临旧建筑的扩建和改造时,应在保护原有建筑整体和谐面貌的同时,通过创新来创造个性化建筑个体。土家吊脚楼群的建筑主要有四种形式:独立式、单吊式、双吊式、四合天井式。其独特造型是武陵山区民居建筑文化的瑰宝。在进行创新时应保持建筑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协调,创造和谐的居住环境。武陵山区土家民居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屋面均盖青灰色泥瓦,屋柱板壁多采用杉木,屋柱之间用长短不一的木头开榫衔接(图3)。扩建是应在设更实用美观的建筑的同时,考虑好如何保护好这些对于历史和艺术价值较高的木造构件符号,达到新旧建筑景观和谐统一。山区村落及建筑景观特色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必须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和调查样本,弄清诸要素间的关系,以及发展进化的原动力和基本趋向等。只有如此才能规划设计出具有山区特色、与河流山林巧妙结合、相互映衬、浑然一体的民居建筑群,形成一道道美丽的景观,开辟一条山区村落建设科学化、生态化、人文化和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道路。
作者:徐波卢晓萌彭尽晖单位: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