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小城市建筑文化的建构思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城市传统建筑过度保护现象严重
同时出现的问题还有传统建筑的过度保护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末亦已成为一种很酷的“显学”,怀着不同的动机,无论是地方政府、企业家或是社会学家都加入这一洪流.传统建筑的盲目保护、后期的维护等造成大量的费用支出,没有为国家或地方带来文化或经济收入,反而成了政府一个很大的包袱,限制了当地的发展.在笔者调查的湖南省益阳市就有此类现象存在:在资阳区却仍然闲置着很多古老民居,占用着大量的城市用地(图3、图4),限制当地发展的同时,也衍生着各类犯罪行为.
1.2中小城市现代建筑文化发展现状
1.2.1中小城市发展中建筑千篇一律
建筑的存在需要场地,建造需要材料,而建筑的过程,又会反映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因此,任何建筑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性的特征.然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建设使各地城市不得不选择快速复制的发展模式,原本特色各异的城市建筑与文化逐渐消退.行走在不同的城市,早已没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城市中的现代建筑千篇一律的状态无疑是现今中国城镇的普遍现象(如图5、图6所示).
1.2.2现代建筑建设中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筑伦理文化观
伦理是指一整套准则和规范,是支撑社会体系的重要部分.而建筑学的伦理,涉及到整个建筑行业各个环节在道德方面的认知和行为的自我约束,包括商业和市场选择;设计上的深思熟虑和批评;预算;委托人和承包人的相互作用;合同;公共表达等等.虽然与建筑相关的每个步骤都蕴含这伦理意义上的取舍和思考,但是建筑伦理从未受到过太多重视,人们普遍认为建筑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反映而已.事实上,正如邱吉尔说的“我们建造房屋,房屋却反过来塑造我们”,城市和城市的空间体现了城市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又或多或少地加强和影响了这些关系.长期以来,整个建筑界并没有普遍意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中国建筑界,现存的最迫切的建筑伦理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地担负社会责任为大众服务.社会责任包括着“规范设计”、“严谨施工”.由于建筑施工中的不规范与偷工减料,楼房倾斜、桥梁断裂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化发展促进经济城市发展的同时,它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上述诸多问题,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最早进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该如何应对已经不是某一个城市的问题.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建筑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2010年10月9日,《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在上海.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概念.并在2012年11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更名为“新型城镇化”.随后的2012年5月21日,“创新与传承——2012城市建筑文化论坛•上海”在上海召开.会上指出:城市膨胀与文化丧失,引发传承与创新的思考.2013年3月23日-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仇保兴提出:“从现在开始追求质量型城镇化,我们认为有2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生活更美好;一方面是转向生态型城市,同时坚持紧凑、多样、低碳3个原则”.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空间为载体,以人口转移为前提,研究与协调环境、建筑、人之间的关系,追求更适合人类的居住环境的发展模式.它所代表的除了城市自然、人文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了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的概念.而这也是笔者探索应对城市化过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2.1中小城市应用“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建设原则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的核心思想与精神追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到现代经济发展中,即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与人的和谐早已不再是仅满足人生活工作的一般需求,而是自然、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建筑(见图7)结合苏州当地特色,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天人合一”在现代建筑文化建设的体现.
2.2中小城市应注重地域特色文化传承
城市化的弊端严重凸显,是由于城市化极其迅速导致的.因此城市建设中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创新,城市在发展中“重经济,轻文化”,甚至忽略了地域性特色文化的传承.地域性特色文化传承是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对城市建筑文化建设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深层次要求.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民俗、文脉,传统建筑要合理的保护,现代建筑更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发展地域特色建筑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地区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筑文化的革新和创造,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建筑文化特色.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市建筑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3.1发挥政府干预的巨大作用
一个城市的发展,政府将起到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无论是城市的发展定位,法规与政策的制定,亦或是城镇建设的各项监管等都决定了这所城市未来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建筑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几项措施.
3.1.1加强监管,把建筑伦理文化融入管理
要推进城市建筑文化发展,必须要有制度作保证.楼房倒塌、桥梁断裂、恶俗建筑乍现城中等一系列现象已经向人们发出信号,建筑伦理道德正处在岌岌可危的边缘,因此,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把建筑伦理文化融入管理之中成为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命题.笔者认为建筑伦理文化建设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应从行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上进行保证,以制度建设促进建筑伦理文化建设,使建筑伦理文化建设融入建筑管理之中,更好地发挥建筑伦理文化作用.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政府要加强对建筑业的管理和监督,首先应准确把握城市总体规划原则,一方面要考虑保护现有文化遗产,一方面也要满足增长的城市人口和基础设施的需要;其次是规范建筑项目报审报批,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出现大量雷同建筑的同时,建筑设计更应符合规范适宜人居;加强项目工程监管,严令杜绝偷工减料、粗暴施工等现象的发生,将建筑事故发生几率降低到最低.在建筑设计、施工、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制度加强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市民参与到监督管理之中,市民选举市民代表对城市的建设进行监督,会更好的促进城市建筑文化发展,更好地完成环境、建筑与人的和谐.
3.1.2针对地域性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市的发展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更应调整城市发展战略,以适应建筑文化的发展要求.地域性的特征表现在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运用地方材料与建造技术,并在设计上吸收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因此,城市的建设首先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政府应从城市的长远发展确定控制性规划,严格要求城市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其次应从当地自然条件入手,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而不是盲目的推山填湖,改变地形地貌;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政府应从材料、技艺以及形式上严格把控,并确定城市建筑的基础形制与色调,使城市建筑文化建设体现地域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该市被称为“银城”、“长沙的后花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利用城市范围内的丘陵、水体等,建造依山傍水的田园城市,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景观行业,丰富城市的建筑文化特色.同样,在其它城市,结合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地形等地域特征亦可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3.1.3确定传统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
我国大量的古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看似“虚”的信息里有无穷的价值,如何将这种“虚”价值转化为“实”价值,最主要的方法是对其准确定位.城市中存在着很多传统建筑,但并非均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仅仅是为了保存而保存,这样的传统建筑存在的用处也就只有占用土地了.政府应针对城市的传统建筑,从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入手,对该地区的传统建筑进行价值评定.对那种价值较低或不具有文化、历史或经济意义的建筑进行重新规划,一方面避免了城市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节约了城市用地,为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此外,对于具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政府应该确定其后期发展方向,更好带动城市建筑文化建设.例如,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可以发展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促进产业发展;具有文化意义的则可发展文化产业,为艺术文化爱好者提供写作、采风、摄影的场所,亦有助于发展城市文化;而具有经济价值的则可通过它扩大城市经济收入等等.例如,益阳市资阳区的麻石街深受各类艺术家的青睐,可以将其周边修复后改建为艺术孵化基地,供各类艺术爱好者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麻石街的古老建筑可以为画家,作家提供创作基地,也可以开发其旅游业等等.
3.2强化建筑师的主导地位
3.2.1建筑师是塑造城市地域文化的引领者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前进,城市建设大发展的环境下,建筑师在城市建筑文化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蜂箱里建造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里建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建设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建筑师的引领.一方面是建筑师的传承,简单的做法是将传统形式与现代主义结合形成新的现代建筑模式;另一种则需要深层的挖掘,不是传统的表面形式或符号,而是蕴含在传统深处的精神,发扬其有生命的元素,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创作理论.而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手法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地理的适应,对文化的延续以及地方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建筑师在今后的设计中应该从地区的自然条件入手,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沉淀,采用地方材料与新技术,创作出适应当地的地域性建筑.自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筑师产生以来,对地域建筑的追求就一直没有停歇过,本研究对中国在地域建筑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典型建筑师的个人经历、相关作品进行收集、调查、了解,可以建立相应的历史资料库,并确立中国建筑师在历史上的创作地位;对典型建筑师的地域建筑创作思想进行总结,可以对后学者如何培养地域建筑创作观提供范式参照.系统地分析中国建筑师与地域建筑创作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建筑师的地域建筑观进行分类、总结,并进行适当的解读,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的地域建筑创作提供理论支撑.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社会整合关系已经打破,新的整合机制尚未完成,社会处于变动和多元重组的状态,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在转型期显得尤为突出和激烈.
3.2.2建筑师是引领城市建筑文化革新的改革者
在当前建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中国建筑创作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多样危机:风格泛滥、特色消失、文化缺失已不是某个城市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建筑师在“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环境下,也进入了建筑文化创新的改革与探索中.随着中国建筑师群体对建筑本体的认知,中国建筑师在尽可能地使建筑复合模数、合理、容易建造的同时,也开始把创作观念转向对生态、节能的关注,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对建筑空间内在品质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如马岩松设计的北京“未来胡同”(见图8)、崔恺设计的北京德胜尚城(见图9)等一大批作品的创作,体现了中国建筑师在新时代开始对中国本土原创建筑的理性创新.而应对城市文化建设中得创新,建筑师的作用越加明显.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创造建筑文化,从而丰富和改变人们的城市生活.具体措施可由建筑创作过程分析:(1)设计前期,与业主的和谐沟通,取得基本共识.建筑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业主之间形成信任关系,达成共识,为建筑创作带来自由.例如,业主可以不限定建筑形式,促使建筑师尊重建筑性格的创造;不可以追求时尚,而着力表现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并以建筑自身的要素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方式作为衡量建筑方案的标准.(2)确定合理的设计手法,形成建筑设计的符号语言.建筑师可以通过对传统建筑语言的分析,结合现状进行再创造,提出新的设计语言,归纳总结为设计框架,并在以后的设计中不断的更新与添加,为本地区今后的同类设计提供参考依据.(3)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是城市建筑文化建设的基础.新的地域建筑不是对传统建筑的复制,而是利用现代技术与材料创造适用现代生活模式的新型地域建筑.(4)参与施工现场技术支持.为了方案更准确地建造,建筑师还应当参与到项目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作为项目的设计者,建筑师更了解每个环节,有了其参与,施工建造将更加准确与快捷,更利于项目的准确表达.由此可见,建筑师应该是全程跟踪项目建设的,设计前的沟通,设计方案的构思与施工图绘制,以及最终项目的实现,建筑师都应当参与其中,并发挥其核心作用,真正地做到强化建筑师在城市建筑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
3.3提高市民文化修养
城市空间是给人居住的空间,人作为空间的主宰,应该增强主人翁意识.要保护和建设好城市建筑文化,首先必须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全民文化自觉.只有我们真正树立起强烈的文化意识,才能避免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建设一堆没有文化与艺术感的建筑群,留给后人一个难处理的遗产.
本文作者:郑宝龙、韩晓娟、王立刚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