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生活区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

农业生活区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生活区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生活区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迅猛发展,促使乡村景观越来越被设计者重视,如何通过规划实现对乡村地区有效的公共干预成为我们思考的一大问题,而不同设计者对乡村规划内涵的理解也各有不同,细致化分析现代化农业生活区,使得农民农业生产与生活这两大主要使用功能得以完善成为本次重点探讨的问题。通过人文景观来保留原有的传统建筑,利用景观构成元素和设计手法来发挥景观特色;并通过自然景观中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加以利用,体现出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生活区;公共空间;乡村景观;植物;材质

1概念解读

1.1现代化农业生活区现代化农业生活区中的“现代化”指农耕形式的机械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自然环境依旧保持其原有的乡村性、朴实性、生态性的农村地区。

1.2景观从视觉美学的角度讲,景观是一个地区整体的景象,是风景、风光,反映出的是该地区的一种综合体验和直观的视觉感受。

2现代化农业生活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1尊重人文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现如今,行走在乡村中,街头绿地、休闲广场、公园、停车场绿化随处可见,配以景观小品如休闲座椅、宣传栏、路灯等景观构筑物达到丰富的景观效果,使得城市与乡村景观的相似度越来越高,人们置身乡村空间中犹如在城市空间中生活,而乡村景观的特色却在逐渐流失,原本的红砖、白墙、青瓦也在逐渐变成玻璃景墙、阳光房这一现代化的产物,这种现象的产生源自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改造也在逐渐推进,而我们作为设计者,这种现象却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在乡村景观空间中,主要由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组成,共同构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空间,任何一种构成元素都不能缺少,乡村建筑、河流、农田、休闲设施广场等元素都应该合理布置在乡村景观之中。

2.2保护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乡村土地是农民生活、生产的主要空间类型,而土地中包含的土壤和地形,也是设计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土地是与农民生命紧密联系的。乡村自然景观体现在人与土地共同经历的历史变迁以及与自然磨合所达到的和谐共生。这块土地是完全通过自然环境所维系在一起的,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我们必须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尊重自然,尊重这片维系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下的土地与人的和谐景观关系。

2.3功能性设计原则在乡村景观的设计原则选择中,主要以功能性、连通性为主要设计原则,其中功能性体现在乡村景观结合周边不同功能用地性质和人群需求设置趣味性的节点空间和休闲设施激发乡村景观的活力;连通性则体现在便捷的交通流线提供漫步和体验,增强流动性和连续性。

3景观规划与设计

3.1材质在景观设计线条与质地方面,几何线条与形状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组织手法,而直线表现强烈的方向性与运动性,并通过竖直与水平形状的植物群来引导人们的视线;曲线则使得景观带有更多自然、温和、飘逸的效果。质地为植物外在所具有的粗糙或精细表象的整体气质的综合,是植物大小、表面的视觉效果、叶与枝形态的综合表现。铺装材质的选择方面,采用透水材料,如水泥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生态环保材料,体现生态性原则的同时还考虑到解决排污问题。提取当地便利的材质,增设菜地、休憩区域、当地农具为景观小品,凸显村落的生活气息。而生活气息的营造则是要靠景观设计师对现代化的农业与生活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来体现。在乡村景观中,农田、灌木丛作为软质景观存在于农业化生活区中,而水泥路、景墙、照壁等硬质铺装作为硬质景观存在,一软一硬,相互呼应,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和谐的景观空间。

3.2植物在生态性方面,针对植栽的现状,保留原有植被,结合景观功能,保护性开发自然资源。绿化空间可以分为平面空间和立体空间,平面空间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进行逐渐的过渡与变化,立面空间通过高低不同层次的植物搭配形成的林冠线而体现,而在绿化设计和施工中要同时考虑两者的层次关系。在平面空间的行道树树种的选择中,以经济实用美观为主要选择标准,性价比较高的植物选择中,主要以冬青、小龙柏、迎春花、榆叶梅、碧桃、珍珠梅、垂柳、圆柏为主,色彩艳丽,经济实用;在立面空间路基边坡的植物选择中,主要以小叶爬山虎、迎春、紫藤、金银花与常春藤为主,形成攀援植物的丰富景观层次效果。在植物种植设计时,要总体布局协调,做到农业与生活相协调、功能与交通相协调;考虑四季景色变化,春夏秋冬所要形成不同季节不同景观效果,“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是乡村景观植物设计的主要原则;全面考虑观形、赏色、闻味、听声的效果;满足耐阴、耐水湿、耐修剪、耐烟尘的生态要求,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使得乡村的生态化、绿色化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种植的密度和搭配等方面也是我们所要考虑的。

3.3建筑与生活区的乡村景观所呼应的乡村建筑,也要从建筑使用、空间、材料、气候的适应与建筑工艺为根本出发点,构建适应现代人生活习惯的,与环境协调共生的乡土建筑。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之间的界限,应该是模糊和不确定的,景观的临时性与生长性和建筑的坚固性与空间营造能力是一种对比。景观内的一切元素如植物、坡地、墙体也会是营造空间感觉的一种“材质”,只是这种材质不是能够碰触到的“隐形材质”。在材料的选择上,也要采取传统材料,如夯土墙、石块墙、清水混凝土墙、砖墙等进行革新,以美好诗意般的方式呈现出既根植于本土,同时拥抱未来的乡村景观。

3.4色彩与农业区的乡村景观所呼应的农田景观,应结合乡村自身的地理环境与农耕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色彩规划,考虑色彩的地方性,注重本地土壤、气候、水体、植被的特点,用色彩景观来体现乡村农田景观的特有风格。如红砖黄墙的暖色调与灰瓦黑石的冷色调进行相互协调,在形成对比的同时又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感。

3.5公共空间农业生活区为乡村的公共空间,一部分以农田景观为主,另一部分以乡村建筑景观为主。走心的记忆,往往会超越空间形体,是乡村生活的便利和社会人文的公平、是包容留给人情感的综合体验。

4结论

美好的记忆是留住人心,而不只是糊眼,俗话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可以试想什么样走心的记忆才是最让人难以忘记的,乡村的归属感和乡村文化的辨识度在乡村景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扭转当前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域特色丢失以及自然环境恶化的局面,以农业场景为引导,展现农耕文化底蕴,以特色元素为载体,展现个性的区域文化,重塑现代化农业生活区自然生态特色,还原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业生活区的美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傅伯杰.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研究的主要方面[J].生态学杂志,1985.

[3]苏丹.风土:当代景观设计中的中国意识[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4]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1997.

[5]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3.

[6]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7]冯淑华.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

[8]刘英杰.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4

[9]郭文华.农田景观演变与农业发展[J].国土资源情报,2004

[10]王葆华,田晓.景观材料与施工工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纪小菲 单位:烟台大学文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