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域文化的现代建筑设计探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历史背景
作为城市的“第一印象”,火车站具有展示和表达该城市地域文化的优势。青岛火车站作为青岛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被德国占领时期(1897—1914年)。当时德国把青岛作为模范殖民地进行建设,留下大量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因此人们说青岛是一座充满德意志风情的城市。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青岛火车站,它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路易•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建成于1904年(见图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输送旅客量的不断增加,最初的火车站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在1991年、1994年、2008年对火车站进行了3次改造(见图2)。经改造后火车站创造了4个“中国之最”:全国火车站中唯一一座仿欧式建筑、全国最大跨度的网壳结构——无柱风雨棚、全国最大的地下候车室以及全国最高规格车站贵宾候车室。
1.2概况
青岛火车站坐落于青岛市南区西部(见图3),位于广州路、费县路和泰安路之间,濒临海岸线仅300m。其周围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如栈桥、鲁迅公园、海水浴场及八大关等。青岛火车站以欧洲哥特式风格的钟楼为连接点,向南、北、西3个方向延伸,形成一个外观自南向北的仿欧式建筑群,是全国唯一一座仿欧式火车站建筑;其无柱风雨棚采用单层柱面网壳结构,最大跨度43.9m,高度18.85m,总面积达58250m2,是全国最大跨度的网壳结构无柱风雨棚;地下候车室分为两层,距离地面最深处13.9m,建筑面积达5400m2,可同时容纳3000人候车,是全国最大的地下候车室;贵宾室有东、西两处,其设计标准和规格全部按照接待国家元首级设计,在全国铁路火车站设计中是首次采用。图3青岛火车站所在的区域位置
1.3设计解读——地域文化之解读
1.3.1建筑造型青岛火车站在整体建筑造型上基本保持了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主要由钟塔楼和车站大厅组成,整个立面活泼生动但不对称(见图4)。建筑主体采用传统德式建筑的做法,运用新的材料与建筑设计手法,使建筑整体达到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融合。屋顶采用四坡顶的形式,加上舌头状的屋顶天窗,使整个屋面变化丰富。在立面设计上适当地增加檐口、线脚、窗套等建筑元素,精雕细琢,每一处都蕴含着古典形式的味道。钟楼旁的主入口采用3个连续拱券门,上面仿做半木构架式的大山墙面,强调了主入口的位置。整个建筑墙裙以下采用规整的花岗石作为体现建筑厚重基调的主要内容。在建筑造型上,青岛火车站采用大量的历史符号(见图5),使建筑显得蔚然大观,把本质的文化内涵呈现给世人。在建筑色彩上,青岛火车站保持红瓦黄墙绿树的德式色彩,使整个建筑呈现暖色基调,并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赋予人们一种温馨的感觉。青岛火车站的无柱风雨棚设计(见图6)结合站房建筑的体量,将整个站场雨棚分为3跨,每跨采用十字交叉H钢梁。屋面采用阳光板,局部设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体现了绿色环保的主题。无柱风雨棚的设计,不仅使整个站台空间宽敞明亮、尺度宜人、富有韵律,并且使这座仿欧式建筑既富有现代气息又有传统特色。
1.3.2流线及总平面青岛火车站站房采用线侧型与线端型相结合的形式。为满足旅客距离短捷合理、流线明确清晰的要求,流线采用上进、下进与平进结合,下出与平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并且东、西、南3个方向均设进出口,满足了不同人流的疏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由于青岛特殊的地理位置,青岛火车站采用特殊的车站形式——尽端式。为着重体现地理特征与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其建筑平面采用“U”字形布局,东、西、南3侧均为站房,将站台拥抱中间,北侧为列车进出口。东、西、南3侧广场则形成“品”字形(见图7),像是在向来往旅客彰显青岛的魅力,号召每一位游人都要细细品读这个充满历史文化和浪漫主义色彩——“红瓦、绿树、碧海、青山、黄墙”的滨海城市。在高空俯瞰,青岛火车站特殊的“品”字造型完美地诠释了建筑与青岛地理位置相融合的特质。
1.3.3室内空间青岛火车站采用大空间大跨度的布局格式,以求达到灵活布置、灵活分割及旅客流线明确的目的。主要分为东候车厅、西候车厅和南候车厅3个区域,东候车室与进站大厅直接相连,东、南候车厅以左边的上下扶梯相互联通,而东、西候车厅通过景观廊来连接。乘右边扶梯到达景观廊,透过景观廊可清楚看到站台列车,在白色雨棚的映衬下,整个画面显得更为壮观。从东入口进入进站大厅,一排拱形的不锈钢玻璃窗与暖色墙面相结合,大小有序,层次分明,整个空间显得轻盈飘逸富有时代感。由左边扶梯到达地下的南候车室,室内大面积的拱形透光顶面与门洞相辅相成,强化了室内空间的韵律感和序列感。在此基础上,墙面,柱面以及简洁线条的划分,强调了空间的大气与沉稳,既丰富装饰效果,又体现中西文化的现代表达及岛城文化的延续。屋顶面一排排富有浓厚欧式风格的大吊灯,与米黄色的大理石地板交相辉映,使整个空间既简洁大方又不失精美雅致。为了营造大空间的场所感,设计师在通往南候车厅的拐角空间装饰了一幅精美的海鸥壁画,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使来往的旅客增添了几分归属感。为了达到室内空间与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东、西候车室采用同样的设计手法,运用大面积的不锈钢玻璃矩形窗,使室外景观最大限度地透过玻璃进入室内,墙面过渡光滑柔和,让来往匆匆的旅客在驻足的瞬间即可享受到温暖的感觉。在候车室公共空间中,一个个方形的欧式天花板,其周边由复式石膏花纹装饰,再加上简洁的线条在顶部、墙面与柱面交替运行,使整个空间呈现出多彩的西方装饰风格。作为连接纽带的景观廊,打破了候车厅呆板枯燥的候车气氛,为旅客带来开阔通透的视野享受。总之,整个空间以其合理的功能组合和独特的视觉感受,运用新的材料和技术,给人创造一种充满艺术想象的灵动空间。
2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的表达策略
安藤忠雄曾说“在建筑师肩负的众多责任中,最重要的便是展示文化,最大的责任是传承文化,要让大家都知道,每个国家拥有与众不同的文化”。作为一名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创作中,以不同的形式标准来表达其地域文化的特征,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建筑来说,是对其地理、历史、文化等所赋予期望的。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4条基本标准:
1)对当地地域软文化的吸收。建筑设计要与当地的历史、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进行融合,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加入当地历史文化的设计构思。例如青岛火车站在建筑色彩上采用红瓦黄墙绿树的德式色彩,这与青岛当地的殖民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2)对地方材料的运用。地方材料的使用,是建筑地域特征最直观的体现,而且还从根本上降低了建筑的经济成本。因为青岛主要盛产花岗石,石料产量丰富,质感优美,给青岛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天然石材,并且花岗岩具有结构均匀,质地坚硬,颜色美观等特点。青岛火车站正是沿袭这些做法,形成了具有青岛地域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风格。
3)对自然环境的回应。自然环境是地球给予人类的有限恩赐,它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等。建筑只有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巧妙地结合自然环境,才能创造出具有宜人空间和强烈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态。作为海滨城市的青岛,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活环境极佳。青岛火车站秉承“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理论,采用大面积的不锈钢玻璃窗及屋顶天窗,达到自然通风,视野通透,提供给人们一个安逸舒适的空间。
4)现代建筑设计要实事求是。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背景下,建筑设计师要结合我国当今国情及地方气候、风土人情、周围环境和业主要求等,设计出既能够表达地方风格又能反映传统精神的现代建筑。在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盲目抄袭。在发扬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使地域文化紧跟时展的步伐。
3结束语
当城市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将昔日的情感沉淀进文明的血脉时,它便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在当今城市地域文化缺失、城市特质趋同的背景中更要将传统的、民族的特征融入设计中,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城市环境空间要求,又彰显城市建筑风格的建筑,才能更好地延续城市地域文化,维护城市地域特色。
作者:袁秋平徐强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