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市建筑文化的趋同与革新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城市建筑文化趋同现象的具体表现
1.标志性建筑的跟风现象严重当人们意识到标志性建筑能够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形成城市符号和象征时,纷纷打造所谓代表城市“个性”的建筑主体,而这些建筑却有着相似的立面和结构、相似的高度和规模,城市的真正个性就这样在雷同的风格中丧失了。
2.居住空间的临摹复制与地标建筑不同,居住空间的投资和消费根据民众需求和购买力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这应该是提供了更自由的设计空间的。民众住宅可以从平房到楼房的过渡中获取契机,将中国丰富而有特色的地方民居资源进行现代化的继承和转换,看到的却是富有民情和地域特色的建筑被断代性地抛弃,积淀着历史和民众智慧的各地民居建筑皆已不再,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波又一波空洞、雷同的“现代建筑”。这些建筑的呈现方式与地标建筑追求“高、大、全”不同,但也同样是变异了的现代主义方盒子,只是在方盒子中或繁或简、添加和模仿一些西洋建筑元素,这其中包括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样式等各类风格元素。这与地标建筑非洋不取的做法是如出一辙的。
3.城市规划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地标建筑是在质上代表了城市形象,而民众的居住空间则在量上代表了城市形象,这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使城市呈现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日益雷同的城市规划更是将这种复制性推向了极端,令雷同气息在城市中无处不在。各城市以成功的大城市的固有模式开始打造自己的城市新形象,而“地标建筑+中央商务区+步行街+高新开发区+创意产业园区+主题公园+广场”则更成为其与“国际接轨”的“万能模式”。尽管城市分区是较为科学的城市规划,但成功的分区必定是建立在各自的历史、文化、经济、自然景观基础上,由人为规划和历史选择的合力下逐步形成的。“万能模式”的跟风模仿最终只能造就一批没有凝聚力、没有认同感、没有竞争力的失忆城市。
(二)我国城市建筑文化趋同现象产生的原因
1.生活方式的趋同成为城市建筑特色雷同的一大诱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促使地域间的各种交流,使地域文化的范围扩大,生活观念、文化观念,尤其是生活方式已经日趋雷同。生活方式的趋同成为城市建筑特色雷同的一大诱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斯•奈保尔曾经提出“普世文明”的观点,他认为扩张的西方文化中包含了“普世性”的价值,适应全人类。产业革命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使人们对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现代建筑的理论和实践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因此,现代建筑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当前的模仿之风成为可能,同时它的先进性得以推广和普及。
2.建筑本身是特定技术的体现,科学技术可以使建筑具有特色技术也可以使人们摆脱对特定自然过程的依赖和应用。过去的建筑不得不考虑日照、通风以及采光等问题,与建筑所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现代建筑由于建筑材料、建造技术、交通条件甚至互联网的发达,逐渐简洁化、标准化地投入工业生产,因此可以超越所在环境和地域的限制。现代科技并不必然导致建筑的趋同性,但它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和机会使建筑走向趋同。
3.城市建筑师缺乏独立思想,忽视自己的文化积淀中国的城市建设缺乏自己独立的思想,盲目借鉴乃至崇拜西方建筑文化,是导致城市文脉断裂、建筑日益趋同的重要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由于西方在经济上占有强势地位,其带有某种强迫意味的思想文化输出也对中国城市建筑文化产生了强势影响,导致在模仿中趋同;从自身来看,中国的城市建设在照搬西方现代建筑形式方面过于严重,忽视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沉积,逐渐失去甚至是抛弃了城市特色和民族特色,那些标志性的历史城镇和街区、那些古老建筑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导致趋同化严重。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是在一种急躁和浅薄的思维及观念中进行的,建筑群是大规模的,建筑物是大体量的,建筑风格是大体相似的,用这样一种欠成熟、欠系统的模式怎能创造出独特的建筑文化?
4.城市规划者过分模仿,无视城市原有个性我国的城市规划者在借用国际的或是其他城市经验的过程中往往变成了模仿,结果就淹没了城市原有的个性。比如北京,已经与世界各地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相似,一样标识风格的连锁快餐、西餐厅、商业街、商业大楼、五星级的酒店,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通常,历史上有名的城市都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文化。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艺术之一,但是现在有魅力、有审美价值的建筑艺术正在渐渐消失,被比比皆是的国际化模式的盒子建筑所代替,规划方法呆板、僵化。在我国城市中建设摩天大楼的风气还没完全消退,欧式建筑又风靡盛行,一些原来颇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被这些外观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这种潮流的泛滥,使得城市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百城一貌,严重破坏了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氛围,造成所谓“建设性破坏”。
5.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推波助澜我国城市建筑的趋同化与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比如欧式建筑大行其道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当外形别致新颖的欧式建筑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时,房地产商就利用人们盲目崇拜异国风情的心理推波助澜,一方面大力投资兴建欧式建筑,一方面大力宣传欧式风格,以捕获更多人的青睐,使得这种趋势愈演愈烈,而最后当然就是为了能得到丰厚的经济利益。这虽然给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使得城市从外表看起来更发达了、更国际化了,但这种繁荣只是暂时的现象,不可能持续下去,反而对城市的长期发展有害。
(二)辩证看待我国城市建筑文化趋同现象
其实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当前城市建筑出现的趋同现象。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城市建筑的趋同情况,但最终并没有出现城市文化完全雷同的结果。比如,罗马人在踏上欧洲腹地的时候,就开始快速建造他们所想要的标准化的城市,他们采用了标准化的构件建成了标准化的神庙、议院、剧场、住区、集市等等,但许多城市经过发展不断演化形成各具特色的都市:巴黎、米兰、法兰克福、科隆、都灵、维也纳……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当前城市建筑的趋同现象绝对化,建筑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只说明有趋向相同的趋势。我们看到,历史上并没有出现因城市建筑的趋同性而完全千篇一律的情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在一定时期往往呈现出多样化。同时,还应认识到,建筑文化的趋同并非只是东方趋向于西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在范围上更大了,深度上也更广了,于是各种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到主体文化之中,建筑文化必将更加国际化。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应当更加主动,发挥东方文化的优势,积极创造国际性建筑,从而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更多地发展成国际性的建筑文化。
二、我国城市建筑文化的创新
(一)我国城市建筑文化创新的思路
1.确立人与自然融合共生下的城市发展方向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正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和谐观念。在这方面,大连的城市建设堪称范例。大连拆实墙、推临建、还地为绿,将整体绿化体系推进到了每个街区、每栋建筑,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
2.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努力增强原创能力建筑师要树立起对本国建筑文化应有的信心,要继承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激发地域文化的内在活力,努力创作可以同时表达自己城市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现代建筑。只有深入研究自己城市所独有的历史文化,认真总结城市建筑的历史经验,充分调动包括文化优势在内的多方面有利条件,才能使城市的建筑文化得以发展和创新。
3.与时俱进,融汇世界建筑文化精华当“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世界各个角落渗透时,我们必须在继承建筑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世界建筑文化的优秀成分,将城市的个性与现代建筑的共性相结合,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融汇世界建筑文化精华的、有文化品位的城市建筑。
(二)在城市建筑文化创新中应避免的主要问题
1.强加“文化特色”搞创新有些城市为了形成本城市独有的“色彩”,开展城市色彩设计,想以一种颜色来定义自己的城市;有此城市为了在现代建筑群落中保持那么一点民族或者区域特色,以区别于其他城市,就在所有建筑上都加上某种屋顶或者檐口,还美其名曰“中西合璧”,岂料是弄了个不伦不类。这些做法都是在建筑上强加所谓的“文化特色”,不是创新,而是对建筑文化的糟蹋和蹂躏,难怪会引起社会上的不少争议。
2.视新奇怪异为创新惊世骇俗的建筑造型不是建筑文化的创新。追求造型的奇特或者新颖是建筑设计走向困境的表现,根本与建筑文化无关。即使那些毫无创造力的建筑师也很可以利用快速发展的造型软件毫不费力地做出惊世骇俗的建筑造型。这些造型“别致”的建筑往往与城市总体建筑风格格格不入,对城市建筑文化而言不但不是创新,反而是一种“建设性破坏”。
中国的城市建筑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就要在做好文化定位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城市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注重文化包容性使新旧建筑和谐相处,以承载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构成城市建筑文化识别系统,这样,我们的城市建筑文化一定会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
作者:张晋明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