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镇公共空间的整合范文

古镇公共空间的整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古镇公共空间的整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古镇公共空间的整合

《福建建材杂志》2014年第八期

1古镇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今天的杉洋以连绵起伏的月牙山、万宝山和象峰山为背景,蜿蜒的龙舞溪从古镇南面缓缓流过(图3),“四姓八境”的传统街巷格局风貌至今保存十分完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游客的增加,许多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反映在公共空间上问题尤其突出。

1.1交通杂乱,人车混行现状历史文化保护区出入口众多,没有统一规划;中心街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部通过,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绕历史文化保护区外围,三条公路的交通量均较大,且主要为机动车交通,其中心街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周边环境影响最大;其它步行道路路幅较窄,大部分已经水泥化;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无静态交通设施。

1.2公共空间体系不完整,连续性较弱古镇公共空间现状资源较丰富,人文底蕴浓厚,但规模较小,无重点发展的街巷及界面,难以彰显古镇独有的空间特色。

1.3公共空间缺乏活力与吸引力现状历史文化保护区尚无可公共集会的外部空间,居民的日常娱乐活动均集中在宗祠、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和路亭、古井等空间,这些空间略显局促,不能满足人数较多的大型活动及居民休闲活动的要求。古镇除中心街,无其它商业、服务设施来支持古镇旅游,传统文化展示空间缺乏。古镇无游客中心及其他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未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收益。除龙舞溪两岸有大面积绿化,但缺乏亲水性,变成垃圾堆放地。水道被两侧的违章建筑侵蚀,古镇风貌遭到破坏。除居民内院有盆景外,历史文化保护区无其他绿化空间,景观质量较差。

2古镇公共空间的整治

2.1合理规划交通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的传统街巷和交通系统,保留原有的“四姓八境”的街巷格局及竖向关系。(1)交通组织: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部以步行为主,除必要的维护管理、消防、医疗、应急救助用车外,原则上全面禁止四轮小汽车通行。旅游车辆的停车场规划设置在凝望桥东南侧桥头。根据发展的需要,可考虑设置立体式停车场,其余车辆的停放应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周的社会停车场设置。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主入口规划设置在西南侧的凝望门广场,另设两处次要出入口,分别为中心广场和东南侧的拱璧门小吃街。(2)街巷系统:分为主要街巷和次要街巷两大类,主要街巷有龙潭街、新亭路、后巷路、天一弄、后街路、三才路、人房厝,承当主要游览和生活交通;其余街巷等级较低,均为次要街巷。规划建议降低穿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中心街的道路等级,并对主要街巷进行必要的修葺,整改地面铺装,龙潭街、新亭路、天一弄采用中间条石两边用卵石铺地。在各丁字路口段铺设具有导向性的图案,在转交路段点缀植被。后路巷采用卵石铺地。在余氏登云大厝前可结合院落铺地的形式加强入口空间的主导地位,在部分路段点缀植被。后街路、三才路及人房厝采用卵石铺地。

2.2建立公共空间体系古镇公共空间在布局上应构成一个连续的有机整体,在总体规划时避免见缝插针的方式布局。杉洋古镇的公共空间根据核心片区和景点的价值特点、分布情况、周边环境和古镇的街巷格局,分为3个级别“:一环一带四节点”为主要公共空间,其它巷弄为次级公共空间,公共性院落等供人休息的半公共空间为更次级公共空间。主要公共空间:“一环”龙潭古街—中心广场--天一弄—后路街—三才路—人房厝—新亭路—后巷街—拱璧门小吃街—龙潭古街;“一带”指滨水休闲观光带;“四节点”指中心广场、仁寿门广场、凝望门广场、拱璧门广场。

2.3公共空间的复兴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本次对公共空间的规划力求以活力为源、文化为根,以公共活动空间与居民生活空间相结合的原则、影响最小化的原则,探索焕发古镇公共空间活力的途径。

2.3.1公共空间的整合与提升(1)传承古镇记忆,增强公共空间吸引力(多功能植入)。充分发掘杉洋古镇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并根据游客的构成、消费水平及客源年龄结构分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空间相结合,使其成为能全方位体验杉洋地方文化、历史名人、传统工艺、民风习俗、传统美食的窗口,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杉洋古镇的吸引力。规划将凝望门遗址东北侧有碍观瞻的民居建筑进行整治改造,将原来的居住功能置换为游客中心、杉洋博物馆和理学馆(图4、5)。游客中心配有多媒体电脑展示厅及相关历史文化、民俗特色等信息的解说;杉洋博物馆建设展馆、历史名人墨宝馆、文化宣传展等,通过图片展示、实物展览、多媒体视听、文字介绍等多种多样方式,为人们提供认识、参观、学习的场所,集中展示杉洋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理学馆设置以朱熹理学文化为载体,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文化交流机构。在继承杉洋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朱熹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和发扬既具有“蓝田魂”的民族内涵,又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品位与人文风貌。规划将风貌保护较好的龙潭街的居住功能调整为传统民居旅馆住宿,感受地方文化与民风民俗。整治改造历史文化保护区东南侧风貌较差、居住人口较少的民居建筑,疏散居住人口,打造一个集中展示和销售杉洋美食及民间工艺品、地方特产的拱璧门商业街(图6、7)。(2)提升公共空间景观。及时疏通和清理龙舞溪河道,清除岸边垃圾杂草。在保护自然水体、岸线的前提下,沿龙舞溪两岸建设滨水景观休闲带(图8)。通过增加亲水活动平台、沿溪观光木栈道等多样形式,为人们提供活动场所,激活滨水公共空间,形成龙舞溪滨水公园。对龙潭街入口周边的建筑风貌进行改善,适当扩大入口空间面积,增加指示指引标志,提供休憩、交流空间;对原有主要宗祠寺庙进行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包括桥西余氏宗祠、文昌阁、鳌头境、云路境、三才堂、杨公槐庙、李氏鳌头支祠等,尽可能将入口空间进行扩展,为祈福祭祀活动必要的停留和仪式提供空间;街巷、古井、路亭作为古镇居民日常生活、交流的空间,应强化其公共功能,规划对主要古井、路亭的周边公共空间进行保护,保持其较小尺度。强化“近人尺度”的庭院绿化,种植单株观赏植物形成视线吸引点;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提倡居民对各自的庭院进行自赏绿化布置,为街区内部的老屋旧街增添绿色生机。

2.3.2公共空间的活力再现为了提高公共空间的活力,要求有足够空间满足居民的需求。保护规划整合历史保护区内风貌较差的临时建筑及零散的绿地空间,提出在原来公共空间的基础上,整合景观节点空间,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休闲健身需求。依托公共空间定期组织表演非物质文化中衍生出的主题事件、民俗活动等,带动古镇人气。中心广场:利用杉洋文化馆入口处的空地新建中心广场,拆除两侧原有少量风貌较差的临时建筑,此处打造成为古镇未来主要的参观游览重要节点,也是重要的客流集散地,为游客及居民提供参观、休息、交往、逗留的场所(图9)。

3结束语

古镇公共空间的梳理是一项复杂又有意义的事情。在保护历史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用发展的视角,整合与提升公共空间,使古镇既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又能展示千年古镇最美的一面。

作者:陈玲单位: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