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强化现代规划理念市长讲话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城市在快速发展,进入了一个边拆边建的过程,“建”必须提到议事日程。这个城市向何处建、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要求我们树立强烈的现代化规划理念。
一、要认真研究当代世界城市规划的新理念、新变化和新要求
国务院去年6月份出台了长三角地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把长三角地区定位为:“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功能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的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其中也提到,就是要“增强等节点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功能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应当依据国务院的这个定位,增强全局意识,拓展原有的概念:
第一是外延的拓展。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划出功能区、画出色块、做一些中心区的城市设计,还应该考虑与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社会管理规划和历史人文规划等方面的结合,才能使得规划更加符合地区发展的需要。
第二是基本要素的拓展。最近我看了纽约市到2020年的规划,它新一轮规划的愿景是这样描述的:这个城市在未来将会拥有全美大城市最清洁的空气质量;将会维持清洁的饮用水,并开放更多的河流、小溪以及海滨休闲水域;将会产生更多更清洁更可靠的能源;将会提供能够快速高效出行的选择。这个规划理念和现在我们所有的城市规划描述的完全不一样。并不是说它新在什么地方,而是它代表了当前世界大城市发展规划的一种导向。它的目标是三句话:受污染的土地将会复垦和修复,并且开发为新兴社区;每一个家庭都居住在公园或游乐、娱乐场所附近;任何种族阶层的人都享有可持续的住房。关注的重点:第一个是土地。关注住房、开放空间和种地。第二个是水。它关注水质、关注供水管网,因为纽约是个老城。第三个是交通运输。纽约的交通已经有100多年了,它的地铁据说有180多年了。第四个是能源。这个城市有多少能源是清洁的、可再生的、低能耗的。这些规划愿景、目标和重点,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纽约最新一轮城市规划给我们一些启示:城市形态,城市的体量,城市的人口总量和结构,人均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占有量,缓解交通压力,就近解决工作、入学问题,解决8小时以外的休闲娱乐配套等等,都应当成为规划的基本要素。
第三是城市空间的拓展。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给城市规划带来了冲击。省里正在布置开展城乡一体规划。作为一个地方的行政首长,怎么去考虑城乡一体和城乡统筹?是不是都把它城市化了呢?是不是通过“三新”建设把它都变成房地产用地、一卖了之了呢?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进行思考。
去年,我参加了干部学院的一个学习班,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去做了一场专题讲座,他介绍了城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城市优先发展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方向发展;高能耗的城镇化向低能耗的城镇化发展;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方向发展;高环境冲击型向低环境冲击型方向发展;放任式机动化向集约式机动化方向发展;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向社会和谐的城镇化方向发展。对这六个趋势,虽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总体上代表了中央政府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研究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带来的冲击,研究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城市空间的拓展,研究城市单体建筑和基础设施之间的有机的结合,做到浑然天成。
第四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之间关系的拓展。建设是创造性地落实规划,既要忠实于规划,又要对规划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建好以后还要把它管起来。如果某个环节不对,城市的发展就会走样。建设是为了使用,最后要落到使用上。城市的发展是一届一届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对城市的发展要负起责任,人们会讲在哪一届、哪个手上是个败笔,在哪个手上就很好,最终的评价是长期使用这个建筑的人。所以三个环节之间关系的拓展,是规划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规划是在不断地发展,是在按照城市的发展、按照人的需要不断地向前推进的,我们的领导者、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都要不断地去学习它、适应它、研究它。
二、要认真研究城市发展中正在或即将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及早筹划,防止城市病的重演
要研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尽量避免他人在发展中已经出现的问题。
我提供一个案例。同济大学的第一位规划专业的博士叫张廷伟,现在在,他是全美中国规划师协会的主席,也是我们国家聘请的规划设计的国际顾问之一。他介绍了芝加哥在近50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讲到了十大因素,我觉得很有道理,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个因素,州际高速公路发展使得的城市迅速郊区化。州际高速公路发展起来了,城市扩大了,到哪里去都用汽车,这样导致了公交投入不大。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说是个大农村。洛杉矶最典型,是一个由96个城市组成的大城市群。
第二个因素,是支持私人购房贷款政策。鼓励在郊区买房,造成郊区的过渡扩张和城市的蔓延。我们国家现在也出现了,从1980年到2010年,我们国家城市的集中度由过去的1.4万人降到现在的不到1万人,原因就是城市过度被扩张了,开始向郊区分散了。
第三个因素,是中心城市进入去工业化时代。城市工业向郊区扩散以后,造成中心城区的衰退,因为没有产业支撑。所以他提出保持大城市经济的多样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对策。
第四个因素,是城市更新、中心区的改造以及公共住宅建设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更新忽略和破坏了城市的有机性、复杂性和历史性,消灭了传统城市中的街道、公共空间和小商店,而这些是吸引人们在传统城市中流连忘返的根本因素。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使得超级街区取消了原来街区内的小马路,拆旧的改建规划忽视了原有的历史和文脉,规划的超级街区便于土地批租,周边的宽马路加剧了交通问题,集中建造的廉租房、住宅造成了低收入者和其他社会阶层的隔离。这些问题都出来了。我曾经和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英国伦敦的一个议员进行过沟通,问他伦敦是怎么让不同阶层之间相互融合的?他讲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各种活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说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五个因素,是工业化方式大量生产的住宅造成了城市特色的消失。如何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城市建设,是普遍遇到的问题。
第六个因素,是城市中的种族隔离、肤色的界线。应该支持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给低就业门槛的就业留有余地。
第七个因素,是大型独立式购物中心的拓展造成了中心城的衰落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单一。应该注意新兴购物中心和传统商业街区在规划分布上的平衡。
第八个因素,是郊区扩展和城市蔓延造成的交通堵塞和高排放的城市顽疾。用什么办法解决呢?他提出精明增长和增长控制的办法。
第九因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因素是我没想到的,空调设施的普及。空调设施的普及导致了生活方式的转变,由喜欢户外运动变成更多地在室内运动。这个总结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十因素,是城市骚乱、城市结构性的社会分化,造成种族、收入、住房,贫富激化等问题。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社会的长治久安,社会问题反过来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我去过芝加哥,这个城市有很多亮点,包括城市公园、城市之门,进门的那些水系、公园,都做的很好,也很漂亮。但张先生针对芝加哥十个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些问题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就是我们怎么去避免。比如堵车的问题逐渐出来了。然后是环境污染。最近,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要解决市区内的雨污分流问题,要花10多个亿。
再就是城郊结合部的管理。流动人口的同城化问题,我们现在也遇到了,并且比较严重。我们现在的低端劳动力,大部分来自外地。前一阶段网上炒一个全国劳模为什么没有解决编制,这个人来自河南,干得好被评为劳模,但评为劳模并不等于要解决他的事业编制,这个要说清楚。我们要提高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现在提出劳动保障两个“全覆盖”:一个叫城乡全覆盖,一个叫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全覆盖。
另外,城市商业中心人口变化和商业逐步高端化,造成商业成本过高的问题也已经出现。我一开始到来,就讲这个观点,城市人口结构要进行变化,主要就是要引进一些白领阶层和年轻人。现在出现“逃离北上广”现象,为什么?现在到上海中心城区去,到高档会所去,到五星级酒店里面去,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英语,都是外国人和当地人在讲英语。那些开发区楼盘里面住的、高档楼盘里面住的,听到的是什么?是普通话、是国语。讲上海话的人都去远郊了,城市就是这么发展的。我们既然发现了这一现象,就不能像那样去发展。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的城市,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单独拿出来讲,就是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和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这是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开发商与政府进行利益博弈。我们不能说开发商一味的都是不好的,因为开发商是商人,在政府划定的圈子里追求最大效益,他怎么办?两条:一是不断挤压政府,让政府把最大的空间让出;第二是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容积率,增强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品销售总量。我们不否认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城市的贡献,但是,政府是规划师,他是建筑师,应当是政府规划他建设,但是我们在某些地方变成了建筑师牵着规划师在走,这个是特别要注意的。今天几大平台都来了,我也要讲这个观点,几大平台在规定的范围内追求最大效益,我完全赞成,但我们更需要有一个强烈的意识:一盘棋,不要因为自己的一块土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使整个城市形态破坏了。我觉得这特别重要。所以我提出一个问题,容积率谁说了算?最终说话的应该是谁?是我们的规划。前期可以介入的很深,但是最后的拍板一定要等规划要点出来后再弄。我们的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一定要全覆盖,哪个地方的容积率是多少,哪个地方是道路,哪个地方退让多少,哪个地方路多宽,都要先定下来,所有的标准都要到国土局那个地方去。你挂牌了,拿到地了,再和政府谈建成什么样。
三、要认真研究城市的形态,全力保证城市现代化改造中进一步彰显城市的文脉和城市的特色
传承城市的文脉,我比较赞成吴良镛先生提出的“积极地保护”的策略。围绕吴良镛先生提出的“积极保护,整体创造”8个字,省住建厅周岚厅长写了八论,我认真地进行了学习:一是城市发展论,从静态的遗址到动态的城市;第二是历史资源论,从保护的负担到文化的资源;第三是科学保护论,从非理性的坐而论道到科学务实的保护规划;第四是渐进更新论,从一蹴而就的改造到试点渐进的有机更新;第五是整体设计论,从孤立的保护到整体的创造;第六是文化传承论,从历史的割断到文化的传承;第七是发展协调论,从就保护论保护到战略的综合协调;第八是社会支撑论,从保护的专业技术到社会支持的公共政策。我觉得写的很好,给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或是说是一个解决思路。
城市的特色,具体的从规划角度讲,体现在什么地方?我看是由三大块组成:自然的特质,文化的特质和经济的特质,三个特质统一起来就是这个城市的特色。因此,我认为在城市规划中,如果说文化取向的话,应该注重特色的文化、特色的经济和特色的建筑、特色的景观、特色的精神,这些特色统一在一起、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特色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
什么是城市主题文化?就是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历史底蕴、景观形象、产业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总和。自然形态我们没有办法去更新改造,当然通过绿化、江河整治也会改变一些,但是总体风貌是不能改的,你不能把江南的城市变成北方的城市形态,不能变成广东那边的形态,也不能变成高山峻岭的形态,也不能变成一马平川的苏北形态,我们是一个丘陵地貌为特征的半山半圩的城市形态,是大江风貌、城市山林。这在短期内是不能调整的。文化格调、历史底蕴也没法调整。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形态结构、景观形式、产业结构、功能布局,使我们城市的外在形象能有比较鲜明的特征,让人们说起来感觉到是一个很有品位的城市,是一个值得流连忘返的城市,最终是一个值得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所以一定要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还有,要把握好历史文化遗产,因为一个城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与它所传承的文化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四、要认真研究城市规划的实现形式
现在规划的实现手段比较单一,应该做好这么几件事:
第一,加强规划的修编工作,使得规划体现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和城市发展的新特征。经济转型过程中带来的城市转型和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半城市化的现象,怎么去解决?这里有一个规划的修编问题。
第二,加强规划落实过程中的刚性,减少随意性。规划在落实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来自开发主体的影响,来自建设主体的影响,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甚至来自领导层的影响,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城市建设就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何去解决它?你这个规划的肩膀有多硬,刚性有多强,这是非常重要的。规划落实以后不要随意地去改变它,不能因为一时之利去改变规划。规划就是常识,没有太多道理,但是为什么落实起来会这么难呢?就是因为要减少它随意性,必须抵制很多诱惑。
第三,保证建筑质量和装潢水平,使得城市的景观、城市建筑的立面、城市功能完整地体现规划和设计者的思想。现在画的图很好,东西很好,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不像样子,这是很痛苦的事。可能由于钱的问题、功能的问题、领导者的变动,导致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有时甚至乱了套。
第四,加强城市景观的设计、建设与维护。景观的设计我们现在还不够。一谈到景观,首先讲到的是种很多很多的树、草坪,在图上一画,是一个很大的长方形。一排一排矩阵式的大树,是景观,但是不是最美?最生态呢?是不是跟周边环境非常地融洽呢?我看远远不是。这里有一个更生态、更自然、更符合当地实际的问题。我08年到句容农校的实验农场看的时候就讲,那个地方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拿到市来,好好地搞一条景观大道,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能花几个钱呢?我们今天两位区长在这里,你们哪家有兴趣在主干道哪怕是搞1000米,市政府都给补助。你们搞个绿地,搞个景观,搞个小区出来,搞出味道来了,都重点给与支持。我总觉得我们在这些方面很欠缺。
第五,重视规划落实情况的反馈与修正。规划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不是说签了字以后就不能再改变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要尊重这个事实。具体做规划的时候,考虑得不很周到不要紧。特别是做大规划,某一些地方考虑不到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对规划落实情况要及时地反馈、及时地修正,这非常重要。我们做规划的人,也有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问题。
第六,加大规划编制的实施、管理和审批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的提升。把好的规划落实,关键是做规划的人、审规划的人、管规划的人和实施规划的人大家都要想到一起去,不能出现木桶效应。一个好的规划,从立意到实施,最后到使用,确实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它,同时,要认真把规划的理念和思路一以贯之,把这个作品做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使的城市最有特色,才能实现“十二五”末与苏南地区同步进入现代化的这样一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