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委员发言范文

委员发言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委员发言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委员发言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乡村文化的几点建议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们乡村文化不仅面临量上的贫乏,而且基础设施滞后,文化专业人才少,“文化低、老人多、新人缺、业务弱”,尤其对农村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营销的人才更是匮乏,致使乡村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加之外来城市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的多重冲击,相对弱势的乡村文化既缺乏载体与公共资源,又缺乏投入,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剧烈改革中逐步迷失了方向。

乡村文化如何能够立足并服务于本乡本土?如何根据当前乡村社会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确定乡村文化的目标和任务?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外部力量的广泛参与?如何“低成本、广收效、可持续”的发展乡村文化?都是值得探索和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不仅可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文化氛围,重建乡村公共舆论和公共空间,提升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还是推动新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

因此,笔者建议:

一、加快观念转变,解决认识问题,改变城市中心论,改变主流对乡村文化的认识、想象与评价体系,重新思考发掘农村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少数的城市垄断着广大农村的信息获取渠道,通过铺天盖地的传媒、广告向农村输送大量远离他们的消费信息和“够不着”的生活方式。大家都理所当然的因为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教育程度低、农业作为原料的低产值而得出乡村文化劣于城市文化,需用城市文化来改进乡村文化的片面结论。如果能够换位思考,我们必将认识到照搬城市文化和工业思维将对广大乡村文化生活的改进无益。

如何可以从农村已有的文化基础和农民的接受习惯、心理特点开始,为生活在乡村的人提供一个符合乡村特点的文化系统和价值系统?

1、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评机制,改变以GDP、招商引资论英雄的农村发展思路,认识到乡村文化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意义,将乡村文化独立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内。

2、知识界和社会舆论转变认识,可就此展开有公众参与的讨论。鼓励城市人通过各种渠道下乡调查、体验生活,了解农民及乡村文化,增进沟通了解与城乡互动。

二、加重责任,解决推动问题。

乡村文化的发展必须与各种乡村组织的发育紧密结合。乡村组织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载体,文化为组织提供基础和保障。参与度高的文艺活动让农民之间建立既自然又紧密的联系,在快乐和生活中组织起来,在活动中锻炼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切身体会到组织的力量,学到合作的知识,更好的促进其它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但单纯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经济(合作社、产业协会)、公益文化(文艺队)、社区服务(老人协会、妇女协会)等方面在内的合作组织则可为农民提供除文化外多种维度的自我服务。

以合作文化为基础的各种农民组织,通过自身力量的联合和内部潜力的激发,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组织基础,并增强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抵御能力。

第三,加强指导,解决人才问题,挖掘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将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乡村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

如何让乡村本地人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如何发掘本土的各种乡村建设资源?这将是乡村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力量保证。

乡村文化伴随着农村社区成员的成长,将很大地影响着乡村教育的实际效果。而乡村教育如不能建立在乡村文化的基础特征之上,不能结合农村的实际生产生活,又必将偏离教育原本的方向。

1、利用政府及各种民间资源(乡土资源、传统资源、外部资源),寻找村庄中的文艺能人并以组织的方式促使其自我运作,外界力量提供一定的精神肯定、培训、交流及基本设施的帮助。

2、利用当地的教育硬件资源(如村小学及设施),村校协作发展,开办社区成人学校(班),农民既可学习实用技能,又可交流生产生活中间题,同时还可成为社区文艺生活的传习场所。讲者可为外来志愿者、大学生,也可为本地长者、能人、教师等。推动农民的自我教育。

3、开发运用各种乡土教材和本土教育手段,加强农村青少年与家乡的关联,促进农村各种人群建立对本乡本土和各种资源的认识,恢复社区记忆。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本土优秀技术。

4、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结合政府的各项政策,做好引导和培训,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返乡建设。

第四,加深实践,解决实效问题,挖掘乡村传统文艺资源,探索农民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艺形式。有了农民所熟悉的文艺形式(如:三句半、秧歌舞、地方剧、快板、戏曲……)后,则便于农民把法律政策、道德风尚、表扬批评,溶于这些具体的表达形式中,让农民高高兴兴的接受,同时达到教育、组织的目的。目前,这些文艺形式的开发不够,无论是城市来的“三下乡”,电视里的农民频道,还是本地的各种农民活动。越来越多的是城市那套娱乐方式,而缺少乡土特色的群众性集体文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