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委员发言范文

委员发言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委员发言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委员发言

——培育新型农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党的十七大更加明确了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培育新型农民,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摆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和农村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新型农民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他们具备三个明显素质,即具有较好的社会素质、较高的技能素质、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目前我市农民培训工作已经起步,并已初见成效。一大批培训学校相继建成,一批批学员输出外地,每年挣回大量的现金。但是,这些培训与当前需要尚有很大差距,一是培训力量不足,二是受训人数占应训人数的比例小,三是培训内容不够丰富,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的需要。现就我市培训新型农民的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培育新型农民的现实必要性

培训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建设新农村最为迫切的要求。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是发展观农业的关键所在,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措施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效保障。

从我市情况看,近几年农民劳务输出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输出16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2亿元,均收入6200元(其中经过技能培训的人员,劳务收入明显高于未培训人员),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但专业技能不够,靠体力挣钱的多,用脑力挣钱的少;给人打工的多,自己创业的少;短期打工的多,有长期稳定工作的少。实践证明,农民知识的多少、素质的高低、技能掌握的多少,与收入的高低,职业的稳定与否成正比关系。

二、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适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适应“生产发展”要求,培育农民良好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一方面将新技术、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从事非农产业就业能力就强,就业机会就多,获取的收入就多。适应“生活宽裕”要求,培育农民良好的经营管理素质。通过加强对农民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增加收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适应“乡风文明”要求,培育农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乡风文明,就要培养农民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热爱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农民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热爱集体,热心公共事务,遵守国家法律,维护乡村安定秩序;培养农民科学创新精神,崇尚文明,崇尚科学,不迷信、不封建,通过勤奋劳动,实现家庭富裕;培养农民诚信观念,建立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诚信社会。适应“村容整洁”要求,培育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健康素质。要培养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爱清洁,讲卫生,重健康,积极参力口爱国卫生运动,既有比较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又有健康的体质从事新农村建设。适应“管理民主”要求,培育农民良好的民主法律素质。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加强对自身权利、义务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守法、维权、参与、监督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农村事务管理。

三、怎样培育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结合我市实际,培育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一个好的培训规划,把培训新型农民纳入建设新农村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规划。

(1)重点抓好四种类型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是抓好16岁以下人员的九年义务教育,杜绝新生文盲的产生。二是抓好16—35岁人员的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三是抓好36—55岁人员的培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农人员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就业技能。四是抓好56岁以上人员的培训,重点提高他们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素养。

(2)做到把传统与现代方式结合、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普及性与系统性结合、知识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让留在农村的农民掌握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养成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让走出农村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适应城市和现代工业文明,最终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2、实行一个好的倾斜政策,把一个好的政策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前提。一是继续推行农业特色经济扶持政策,重点围绕高粉山芋、优质稻、食用菌、无籽西瓜等特色种植,皖西白鹅、山羊、生猪等特色养殖业给予政策支持,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和技能就业工程等政策,确保政策扶持不折不扣地兑现到农民手中。三是加强农民培训政策,把农民培训纳入政府办实事工程。

3、创建一个好的培训机制,把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体系,全方位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调整农村基础教育布局,推进农民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的工作去。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充分运用“绿箱”政策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用好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增加地县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民培训,兴办农村、农民教育培训,建立稳定增长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要建立考核验收机制,落实市县乡及部门责任,推动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4、确保一个好的培训渠道,把建立稳定的教育培训渠道作为有效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全面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成果,让愿意继续上学的初中生全部进入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二是强势推进职业教育,加强与发达地区职校、企业间的联合办学,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率。三是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等培训。根据我市实情,采取长短结合,虚实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进村入户、面对面指导等形式的短期培训;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重点开展中、长期的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农民,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及信息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开展远程培训。

5、营造一个好的文化氛围,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一是加强宣传引导。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培育新型农民工作的意义,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加速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站(室)、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诚信守法、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注重培育文化名村、名人、名品。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抓住“五五”普法的契机,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律意识。要从与农民群众基本权益和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问题入手,采取送法下乡,典型案例释法,普法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依法办事,使农民的基本权益得到维护,农民的生产生活走上法制化轨道。

相信,有了各级对培训新型农民工作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与支持,通过各级各部门各界艰辛的工作与努力,我市培训新型农民工作会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通过培训,作为建设新农村主体的广大农民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得到加快,新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