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省领导在扶贫工作会上的讲话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同志们:
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结束后,紧接着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充分说明了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第次党代会、省届人大次会议和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以来的扶贫开发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稍后,省委副书记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成绩,进一步坚定扶贫开发的信心
“”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贫困地区农牧民培训、产业化扶贫、异地扶贫为重点,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多方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贫困农牧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减贫进程明显加快,部分农牧民稳定脱贫。进入新世纪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力推动下,我省扶贫开发力度逐年加大,减贫进程明显加快。按照年的贫困标准,全省贫困人口由年底的197.6万人减少到年底的86.8万人,7年减少贫困人口110.9万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二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贫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年至年,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业总产值由3.7亿元增加到7亿元,年均增长8.3%;农村经济总收入由4.7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226元增加到2518元,年人均增加收入185元,年均增长9.4%,比同期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8个百分点。为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04年至年,在40个县(市、行委)的1032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亿元,受益贫困人口103.69万人。在整村推进项目的带动下,全省共修建乡村道路4400多公里,修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在403个村修建了村卫生室,解决了8.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这些村基本实现了村有基础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水、电、路“三通”和学校、卫生室、广播电视“三有”目标,大大改变了贫困村的面貌,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实施“雨露计划”和产业化扶贫,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年启动实施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在全省认定“雨露计划”培训基地20家,累计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12697人,基本实现了培训1人、转移1人、脱贫1户的目标。累计培训村干部2670多名,完成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认定和扶持了14个国家和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直接和间接带动贫困农牧户19.8万户,户均增收900元。同时,投入资金4516万元,在贫困地区建设藏毯车间405个,安排贫困劳动力4万多人,年劳均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为贫困群众的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是大力实施异地扶贫,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立足于保护生态和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环境,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亿元,实施异地扶贫项目64个,异地安置东部干旱山区和高寒牧区贫困户1.4万户、6.6万人,配套建设了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和水电路、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了当年搬迁、当年脱贫的目标。
六是对口帮扶力度逐年加大,社会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省无偿援助我省各类扶贫资金和物资折价达20860万元,其中省本级达到11200万元。自2003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我省1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折价3200万元,引进资金310万元。省直机关定点帮扶从~年底,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397万元,帮助引进资金15611万元。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工作扎实开展,有力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总之,进入新世纪后的七年,是我省扶贫开发力度最大、贫困农牧民受益最多、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为全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尊重规律,才能确定符合贫困地区客观实际的扶贫开发思路;
只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政策、完善措施,才能有效保证扶贫开发事业健康发展;
只有坚持以解决贫困问题为中心,扶贫到村,项目到户,让贫困群众广泛参与,直接受益,才能突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效性;
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尊重群众意愿与政府正确引导相统一,才能坚定战胜贫困的信心,激发群众艰苦创业的激情,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只有坚持创新机制,部门协作,社会帮扶,整合资源,科学管理,才能提高扶贫开发效益,加快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正确分析形势,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我省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差,同全国相比,面临的最大实际仍然是贫穷落后,特别是扶贫开发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相当艰巨。
一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46个县(市、行委)的54%,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0%。按照年的贫困标准,现有贫困人口86.8万人,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24%,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50%以上。并且返贫现象严重,许多刚刚越过温饱线的农牧民因灾、因病、因孩子上学等原因,常年返贫率在13%左右,灾年达到25%,高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同时,贫困群众文化和技能素质低,贫困农牧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41.2%,转移就业十分困难。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贫困程度深。目前,全省仍有883个贫困村不通电,837个贫困村不通公路,94.9万贫困人口饮水困难。藏区11.2万户贫困牧民没有实现定居。贫困人口多数居住在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化的三江源地区和东部干旱山区。这些人口在当地实现脱贫的难度越来越大,实行异地搬迁的空间越来越小。
三是收入水平低,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年,我省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相差1407元和178元,全省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和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差2666元和1437元。年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4。若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到的社会保障等因素,则差距更大。
四是扶贫开发中创新不够,工作有待加强。一些地方扶贫开发的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领导方式还不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需要,扶贫开发工作创新不够,政策措施落实不力,发展资金缺口较大,贷款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客观估价,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当然,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扶贫开发、解决民生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和“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具体要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脱贫致富是民生之急,加快扶贫开发,全面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新要求。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对藏区扶贫开发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二是国家财政投入力度将会逐年加大。国务院扶贫办计划从年开始着手研究制定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扶贫资金投入将逐年增加,为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将为扶贫开发提供有力支持。随着国家强农富民政策的逐步实施,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医疗、“两免一补”等社会保障体系将逐步建立健全,尤其是我省34.5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之后,大大缓解了绝对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而且为更高层次的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四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同时,我们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都为我们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扶贫开发在我省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特殊重要性,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路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在实现脱贫的基础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开拓进取,全面提高新时期扶贫开发水平
刚刚结束的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了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明确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工作任务,这是本届政府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一定要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拼搏精神,辛勤努力,真抓实干,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坚持“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任务,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不断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主要目标是:今后五年,每年实现1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第一,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开发式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扶贫开发基本方针,是扶贫开发政策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开发式扶贫就是在国家和社会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下,动员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科学开发当地资源,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摆脱贫困。目前,我省贫困地区一些干部群众对开发式扶贫与农牧区低保的关系认识模糊不清,认为建立农牧区绝对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贫困问题就解决了,就不需要搞开发式扶贫了。这种错误认识存在下去,不仅会弱化党和人民的扶贫开发事业,而且会助长贫困群体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必然导致贫困人口逐年增加,加重国家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开发式扶贫和农牧区低保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排斥和替代的关系。其中开发式扶贫是最终消除贫困的治本之举,不但不能因为建立农牧区绝对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弱化和否定开发式扶贫,而且还要把低保中具有劳动能力的绝对贫困人口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首要对象,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使其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二,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切实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是近几年我省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今后,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整村推进战略,紧紧围绕十一届省委第十次常委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抓好落实。继续以贫困村为重点,整合各类扶贫资源,集合各方扶贫力量,对扶贫开发重点村分期分批实施产业开发、综合治理、配套建设。每年在300个村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分批分期整村脱贫。规划、项目、资金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整村推进的需要,以培育贫困村主导产业为重点,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大对重点村的扶持力度。同时,整合部门资金,帮助贫困村解决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坚持帮扶措施直接到村,项目资金覆盖到户。总书记在四川、新疆贫困地区考察工作时要求,扶贫工作要“真正做到扶贫规划、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科技服务、帮扶措施到村到户”。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更好地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的扶贫开发宗旨,努力做到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科技培训落实到村到户。特别是扶贫项目,要坚持以贫困户增收为目标,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选准项目,明确期限,落实到每个村、每个贫困户,切实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合力。动员全社会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帮扶贫困地区应该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成为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最紧迫任务。各级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单位要确定帮扶干部,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帮扶不单是物质支援,而且要重视干部交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产品销售和劳务输出等。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尤其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和企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要切实做好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全方位加强对口扶贫协作。要积极扩大与国际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争取国际组织对我省扶贫开发的帮助和支持。要尽快组建省扶贫开发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第五,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当前在农牧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新形势,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引导贫困农牧民转变生产观念,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努力实现“六个结合”、“六个转变”。“六个结合”是: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生等社会事业结合起来;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结合起来;与对口帮扶、定点扶贫、社会各界参与等社会扶贫结合起来。“六个转变”是:扶贫开发对象由扶持绝对贫困人口向扶持绝对和低收入贫困人口并重转变;扶贫开发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增加收入、缩小差距转变;扶贫开发资金由分散投入向整合集中投入转变;由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向人力资源开发、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举转变;由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发展条件为主向贫困地区综合开发、全面发展转变;由贫困村分散式整村推进向以“县为单位、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整体推进”转变,全面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继续推行“省负总责,地区统揽,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这种工作机制,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社会力量和项目资金的整合,有利于扶贫开发规划的顺利实施。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体系,对扶贫开发和帮扶工作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县一级政府,直接负责扶贫开发目标、项目、资金的落实,要更加明确责任,把责权利一致起来。省上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或无故完不成任务的给予批评,直至追究相关责任。
四、突出工作重点,全面完成今年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
根据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今年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在创新模式、连片开发、整体推进、提高综合效益上实现新突破。今年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抓手,投资27600万元,在39个县(市)的3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一要做到“五个结合”。即,把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同提高农牧民素质特别是项目实施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在安排项目的同时,下功夫抓好对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把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同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实现农牧业生产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把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同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整村推进项目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主导产业的条件,培育龙头企业,搞好配套服务,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把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同村级配套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据新农村建设规划,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有效推进贫困村的全面发展;把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同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建设,真正使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的过程成为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二要创新开发模式。要总结推广湟中、循化县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综合治理、连片开发、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经验,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实行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同时推进、协调发展。三要全面落实群众“六权”。即整村推进政策知情权、项目选择权、资金使用权、项目实施权、监督管理权和效益享受权,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广泛参与整村推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要强化后续综合服务和管理工作。整村推进工程验收合格后,纳入后续服务和管理范围,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与有关部门签订后续服务和管理责任制,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强化监督,为项目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法规、人才、技术、培训、维护等方面的服务,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五要严格实行“权利、资金、任务、责任四到县”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整村推进工程的资金整合、项目配套、项目实施、全程监督、后续服务和科学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实施一个村,成功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壮大一个村,使整村推进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优良工程和富民工程。
(二)着力实施“雨露计划”,在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扩大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上实现新突破。“雨露计划”以提高贫困地区壮年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自主创业能力为主要宗旨,是帮助贫困劳动力拓宽就业和创业途径,发展壮大二、三产业,加快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把实施“雨露计划”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今年要精心组织开展好“万人培训、万人输出、万人就业、万户脱贫”活动。以贫困户中的壮年、复转军人、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村干部和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骨干培训为重点,采取定向招生、专班培训、订单培训的方式,保证贫困学员学到技能,拿到就业资格证书,实现稳定就业和创业。全年完成“雨露计划”技能培训1万人。同时,抓好1万名藏毯编织工技能培训工作,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按照整村推进项目户每户有一名“科技明白人”的要求,完成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
(三)着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上实现新突破。按照“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促产业”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扶贫优势产业,建设产业化扶贫基地,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一是建好产业化扶贫基地。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把产业化扶贫与实施整村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加快牛羊肉、毛绒、奶牛、马铃薯、油菜、蚕豆、蔬菜、中药材、特色果品、饲草料等十大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实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品种调新、效益调高的目标。二是大力扶持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坚持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用足用好财政扶贫资金、援助资金和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培植一批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努力构建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扶贫新格局。三是强化扶贫龙头企业的扶贫责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扶贫贴息贷款等方面给扶贫龙头企业予以扶持的同时,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履行带动贫困农牧户发展的社会责任,实行龙头企业扶贫业绩与对企业的资金扶持紧密挂钩,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力求企业效益与扶贫效益的有机结合,真正建立起企业与贫困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着力实施异地扶贫开发工程,在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环境改善上实现新突破。实施异地扶贫开发是加快脱贫进程的有效途径,是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条件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异地扶贫开发力度,全面完成安置移民1000户、5000人的年度目标。要坚持群众自愿、就地就近、分类指导的原则,努力实现“八有”目标,即有住房、有产业、有饮用水、有照明电、有硬化道路、有学校、有卫生室、有文化室。要积极探索移民安置新模式。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探索整体搬迁安置、部分搬迁安置、零散搬迁安置、培训输出安置、产业转移安置等移民安置途径和模式。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异地扶贫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注意与土地整理、土地流转、牧民定居点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着力实施社会扶贫工程,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全方位加大社会扶贫力度。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各级党政机关单位尤其是省直机关定点扶贫部门要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计划。要建立健全和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到村制度、党政机关定点扶村制度和选派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挂职扶贫制度,做到无论机构如何变动,人员怎样调整,定点扶贫的制度不能变,任务不能改,工作不断线,力度不能减,实行不脱贫不脱钩。要做到帮扶措施具体化,重点搞好村级班子建设、更新群众观念、筹措帮扶资金、提供致富信息、销售农畜产品、培训输出劳务等工作,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省委、省政府决定,春节过后组织万名干部下乡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各级定点扶贫单位要把宣讲活动与定点扶贫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精心组织,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地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其次,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扶贫协作。进一步完善两省各级领导定期互访制度和联系会议制度,形成推进扶贫协作的强大合力。紧紧围绕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拓展帮扶内容,扩大合作规模,巩固合作成果,提高协作水平,实现互动双赢。第三,要加大社会扶贫力度。树立开放式扶贫开发的理念,以扩大开放、加快开发为契机,探索省内外国有和民营企业、社团组织、单位与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新机制。今年,要在企村共建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省扶贫办要抓紧制定企村共建实施方案,并加强督导工作。要认真总结推广州开展“百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的经验。市、等地也要充分发挥本地区企业较多的优势,在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中起好步、带好头,为扎实有效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树立典型。
五、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任务,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今年全省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确保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在统筹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上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根据扶贫开发《纲要》和总体规划,全面落实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稳定和加强扶贫开发机构,确保机构、编制、经费三到位,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效开展。
(二)切实加大投入。按照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的要求,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争实现国家扶贫开发专项资金要明显高于上年,各类资金整合力度明显大于上年,党政机关和社会帮扶资金要明显高于上年的目标。同时,要牢牢抓住国家把“老、少、边、穷”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和提高扶贫标准的难得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科学确定我省扶贫标准。要积极争取我省藏区和东部干旱山区列入全国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使国家对我省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要管好用好扶贫贴息贷款。要加强对各类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防止截留挪用,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实行扶贫开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努力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三)切实转变作风。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聚精会神地抓扶贫开发工作,全心全意地为贫困群众服务。要加强扶贫开发队伍自身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工作扎实、无私奉献”的扶贫开发队伍。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克服浮躁情绪,真正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深入贫困户,真诚倾听他们的呼声,真实反映他们的意见,真情关心他们的疾苦,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通过我们的工作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
同志们,扶贫开发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工作要求。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面对十分艰巨的扶贫开发任务,我们一定要增强信心,坚持不懈,长期努力,真抓实干,努力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