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发展高层坛副部长发言材料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同志们:
很高兴参加"第八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今天我主要就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与各位交流研讨。
一、用战略思维审视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发展模式、世界经贸格局、经济管理方式、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对我国外贸发展形成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用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国情意识、历史眼光审视和把握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经受挫折,国际经济秩序受到质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资本流动放缓,部分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和"产业回归"。但从中长期看,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从历史经验看,近百年来世界经济经受了"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亚洲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但全球化每次都在严重危机中蕴含着向前发展的巨大机遇。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趋势不会改变
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面临国际竞争加剧、国内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但从中长期看,支撑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的多种优势仍然存在,并将不断增强。高素质劳动力优势增强。我国劳动力质量优势明显,有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纪律性强的产业工人;同时,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每年大学毕业生超过600万人。我国"人口红利"正处在从数量向质量快速提升的阶段。工业配套能力优势增强。我国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有7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170多种商品出口量世界第一。同时,产业技术升级加快,为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国内市场潜力优势增强。我国拥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大市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内需不断扩大。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产品和技术进口增加。
(三)我国外贸对国民经济贡献增强的趋势不会改变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外贸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从中长期来看,外贸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占世界比重仍有提升空间,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更是巨大。同时,进口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和关键技术设备供应的重要渠道。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就业是社会稳定之源,外贸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其中60%来自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另外,如考虑到间接带动作用,外贸吸纳就业总人数超过1亿人。在提升国际地位方面。国际经验表明,一国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是该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一国形象的品牌。随着我国外贸不断发展,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加深了国际经贸合作,拓展了我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契合点。
我国外贸仍处在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增强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外贸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应着眼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眼于推动外贸自身科学发展,着眼于推动贸易强国进程。
(一)从我国外贸与国民经济关系看,外贸发展方式需要适应性转型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在理论上,经济发展方式决定外贸发展方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有先导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外贸还有一些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高三低":一是对东部发达地区发展贡献度高,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贡献度低,东部十省市外贸占全国外贸比重超过90%;二是对二次产业发展贡献度高,对
一、三次产业发展贡献度低,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我国总出口比重超过80%;三是对有形要素投入依赖程度高,对无形要素投入依赖程度低,国际竞争力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土地、环境、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投入,科技、管理、创新等无形要素投入不够。因此,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要适应性转变。
(二)从我国外贸与世界贸易关系看,外贸发展方式需要主动性转型
我国外贸已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外贸对世界贸易影响力逐渐加大,同时,也存在一些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是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我国出口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加剧,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2009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去年我国出口占全球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占全球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75%。今年一季度,贸易救济案件19起,但涉案金额高达11.9亿美元,增长了93.5%。对贸易摩擦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同时,必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转变。二是贸易比较利益较少。当前,我国处在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自主品牌不足10%,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三是贸易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960.7亿美元,同比下降34.2%。今年一季度,贸易顺差为144.9亿美元,同比下降76.7%。长期贸易不平衡既不是我国的政策选择,也不利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要主动性转变。
(三)从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关系看,外贸发展方式需要战略性转型
贸易大国是贸易强国的基础。实现贸易强国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年我国出口居世界第一,进口居世界第二,已是贸易大国,但大而不强。国际经验表明,贸易强国最显著的特征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在政府、行业、企业、商品四个层次上均具有强大的协调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在"四个能力"上与贸易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亟待提高:一是出口商品竞争力有待提高,更加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二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更加注重从数量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的跨国公司;三是行业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更加注重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行业内有威信的商协会组织;四是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能力有待提高,更加注重从接受既定规则向主动参与国际规则转变。要推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进程,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要战略性转变。
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正处在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外贸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难以为继,必须要进行适应性、主动性和战略性转型。
三、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工作机制,在"加快"上下功夫。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要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改革意识。改革是加快转变的根本途径,僵化守旧没有出路。要加快改革制约外贸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等体制机制性问题。二是开放意识。开放是加快转变的外部条件,关起门来没有出路。要继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准确把握全球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拓展外贸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创新意识。创新是加快转变的不竭动力,墨守成规没有出路。要结合客观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发展模式,增强外贸发展后劲。四是发展意识。发展方式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去转变。要在发展中转变,转变中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完善政策机制
政策是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完善"四方面政策",形成有利于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一是在财税政策上,稳定财政对外贸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优化关税结构,发挥关税的宏观调控作用。二是在货币政策上,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和规模,积极开展海外人民币业务,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三是在金融政策上,完善金融政策,支持外贸发展。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降低保费费率水平,扩大对风险国别和市场的承保范围。四是在贸易政策上,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多双边和自贸区谈判。
(三)建立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构建"四个机制",形成有利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机制。一是建立质量提高、效益改善、资源节约、结构优化的外贸绩效评价机制,引导各地区外贸科学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分类指导的全国外贸绩效评价机制。二是建立纵向联动、横向合作、高效协调的工作服务机制,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执行的协调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建立分工合理、相互协作、运转高效的贸易促进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贸易促进体系,完善中小外贸企业促进机制。四是建立反应迅速、应对有效、反制有力的贸易摩擦应对协调机制,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
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重点要在实效上下功夫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本着协调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外贸发展要在实施"四个优化"、"六个协调"和"八项举措"上下功夫、见成效。新晨
(一)"八项举措"
一是打造商务平台。打造若干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级会展平台;培育若干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若干辐射力广、管理水平高的境外贸易中心;扶持若干内外贸一体、组织化水平高的商品市场。二是提升商品质量。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出口附加值,争创新的竞争优势产品出口。加大对"中国制造"的国际舆论宣传,提升中国产品形象。三是建立出口基地。依托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保税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立一批出口基地。四是拓展新兴市场。按照经济规模、人口总量、消费能力、市场环境等指标分类,形成拓展的重点地区、重点国别。深度拓展拉美、中东欧、东南亚及我周边等市场。五是提升加工贸易。引导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六是扶持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扩大服务外包规模。培育国产服务品牌出口,加大对软件、文化、动漫等产品出口扶持力度。七是扩大边境贸易。在管理权限和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给予边境地区政策倾斜,推动边贸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政策落实。八是发展"走出去"带动出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投资办厂、建立销售网络。稳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推动海外资源开发合作。发挥优买优贷等支持大型成套设备、技术对出口的带动作用。
(二)"四个优化"
一是优化主体结构,做强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优化商品结构,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产品出口;三是优化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周边市场;四是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
(三)"六个协调"
一是出口和进口协调发展,促进贸易平衡;二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三是外贸与外资、外经协调发展,增强互动作用;四是外贸和内贸协调发展,实现有效互补;五是多种所有制主体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六是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