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学技术大会局长讲话稿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隆重召开全区科学技术大会,这是在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我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会上印发了《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的决定》和《区“”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两个重要文件,隆重表彰了近几年来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10大创新项目、10个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50名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一会袁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特别是“”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把科技工作摆在全区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了我区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机制日渐创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立,科技创新载体逐步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不仅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年的43%,提高到现在的48%,而且连续6年保持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的光荣称号。
(一)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全社会支持科技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时期以来,区委、区政府一直把“科教兴区”战略纳入工作目标,对各街乡镇场和区直有关部门进行定期考核,并把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专门会议,听取专题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技下乡和科技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开展科技宣传,广泛普及科技知识,从而提高了全社会的科技意识,营造了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据统计,到年,全区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916人,其中高级以上职称796人。近三年来,全区共承担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9项(其中国家级10项),获资助经费760万元;“”期间,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02项,累计投入科技经费468万元;申请专利553件,授权246件;全区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企业40家,经认定的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家;科技型企业达到90家,共有26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31家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协作关系,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5%以上。天种集团、国英种业等一批企业因吸引熊远著、陈焕春、朱英国院士等专家的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年我区先后跻身全省技术创新示范区和全省专利试点区行列。年又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区。
(三)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为抓手,坚持用高薪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高薪技术产业的重点突破,增强科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目前我区以生物工程、新医药、精细化工、光电机械、现代农业等为主的高薪技术产业正在形成,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亿元,增加值0.75亿元,分别较年增长92%和108%;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改造投入较“九五”末增长49%,主要行业和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国内90年代初期先进水平,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水平整体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开展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和推广,打造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尤其是在中排粮油,石门天然食品厂和新辰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油茶、葛根、芦笋三大特色产业挤进了市十大科技专项的笼子,并促进和推动了一大批如肉牛、红栀子、食用菌、渔莲茶、甘薯、水产等特色产业的快速跟进和发展,同时通过引进、集成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轻型栽培,油菜“一菜两用”、测土配方施肥等十大农业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不仅使我区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较快地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型实用人才。此外,随着我区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湖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除像开隆高新、民心蔬菜、维生种苗、精鸭业、新辰食品、国英种业、明天科技等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形成扎堆之势,更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塑造园区和企业品牌上显示出强大的研发和发展后劲。湖已成为区域性乃至中南地区很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农业科技辐射基地,如国英种业以朱英国院士为首的研发团队,将培育出的“红莲优6号”和“珞优8号”两个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水稻新品种在我区进行推广,这必将为我区打造中部“种都”,使红莲型杂交水稻做成农业的一个著名品牌,让红莲型杂交稻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年,全区实现技术交易额600万元;在佳海工业园建立了以服装、医疗器械、食品行业为主的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湖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建立了全市首家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盘龙城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引进、集成创新资源,正在成为我区南部经济发展带集综合性、专业性、公益事业性等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共存的创业服务体系,其孵化场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近200家。农业新的科技服务体系也逐步形成。以项目为核心,以区域为板块,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为基础,集科研、示范、推广、培训和产业化开发为一体,直接为农业和广大农民服务的市级农业专家大院建立3个,与此同时,农业科技信息110试点工程全面启动,农业信息传输更加通畅。
上述情况表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兴区战略,坚持走科技创新道路,坚持把科技创新的各项任务不遗余力地落到实处,我们就一定能加快科技创新进程,把科技兴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真正通过科技大创新推动产业的大提升、事业的大进步、社会的大发展。
“”期间我区科技事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仍然较小,产业化程度偏低,对全区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主导作用不强;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发明专利少,没有建立大的创新平台,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产品竞争力依然很弱;三是科技人才匮乏,尤其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四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经费总量不大,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较低,技术产权和风险投资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最重要的是,全区上下,推动科技创新的意识还不是特别强,科技创新机制尚未建立完善,活力依然不足,科技对地区经济成长的拉动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我区科技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与建设科技强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精心组织实施《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
《区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区未来5年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纲领性文件。这个《规划》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反复修改完善,现已初步编制完成。全区上下务必认真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做好“”期间的科技工作,全区各街乡镇场、各部门和各单位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坚持把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部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围绕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培养创新人才,弘扬创新文化,优化创新环境,全面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这一总体要求,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抓住特色、稳步推进”的原则,努力提高科技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发展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为把尽快建成创新型城区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其主要奋斗目标是力争到年,我区主要生产企业科技总体水平达到国内中等以上水平,主要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产业,个别领域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经过市级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0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专利申请量按10%以上的速度大幅度增长。科技在全市战略分工中的地位稳步提升,综合科技实力达到中心城区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切实把握:一是用科学的精神对待科技工作。在科技事业上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实用主义,急功近利,而应用科学的精神对待科技工作。首先科学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一切工作都应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我们在推进科技工作上应因地制宜,根据人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第二,科学的精神应是创新的精神,如何推进科技事业,不能一劳永逸,科学精神一定是敢为人先的精神;第三,科学精神是一种不折不挠、克难奋进的精神。推进科技事业是艰难的,不能立竿见影,作为科技工作者如果没有牺牲的精神,没有不怕困难的精神,是很难的。二是切实转化科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内在核心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既要尊重科学,又要尊重科技工作者。在抓科技工作的同时,要把科学技术转变成市场成果。
实现我区“”科技发展目标,我们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任务:
(一)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自主创新是推动建设创新型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全区科技进步的中心环节。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只有拥有良好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经济与社会发展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认识。首先,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到年,全区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或规模以上的科技型企业,都要建成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灵活多样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或“虚拟研发中心”。其次,要发挥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及其盘龙城科技孵化器,湖农业科技孵化器的各项作用,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孵化实力,力争进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行列,为更多的入孵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引导和服务,促进更多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高新技术企业。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和保障机制,加快建立科技信息网络、科技咨询评估、技术交易、风险投资等与技术创新有关的科技中介体系,并带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相关科技服务能力的提高,直接为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服务。
(二)要围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突破性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前,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竞争的焦点。从全国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已逐步从东部沿海向内陆延伸,国内发达地区也逐渐将一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这无疑为我们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方面要按照创业驱动、重点跨越、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努力把我区光机电、新医药、精细化工、环保建材等具有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还要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节能降耗为目标,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着重围绕机电和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六大主导产业,积极促进现代制造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对接。大力加强中高端产品和高效、节能、可循环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推进制造企业设计、生产、营销、管理信息化,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以支撑现代制造业的聚集和发展。围绕进一步拓展科技园区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盘龙城开发区和湖都市农业科技产业园的区位、技术、资金、政策、环境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重点瞄准一批大公司,突破性地引进一批大项目和延伸我区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核心项目,使两个园区真正成为我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示范引领区。
(三)要围绕建设特色都市农业,大力提升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要把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建设创新型作为新阶段农村科技工作的方向,把以关键技术开发和把科技要素植入农村作为当前农村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突出抓好动植物良种创新、种养殖、生物防治、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利用、现代设施与农业高效安全生产等6大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各地要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强区工程”,全力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作物良种选育、优质高效畜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家园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工程农业、生态农业和标准化农业,力争到年在全区范围内加快建成葛根、芦笋、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优质畜禽产品、特种水产养殖等15个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以种子种苗繁育、农副产品深加工、工厂化种养殖为显著特色的10家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通过质量标准认证的品牌达60个以上,使我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同时通过健全各街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着力推广以农业专家大院为重点的一批农业科技服务创新模式,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百村千户”上网工程,形成区乡村三级科技信息网,并积极组织科技下乡,送科技到农户,现场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以加速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和推广。
(四)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切实加强社会领域的科技进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大幅度提升科技服务于社会公益领域的能力,让科技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于全区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给科技工作的神圣职责。作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区,不但要依靠科技推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更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此方面,首先要围绕我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重大问题,着重开展水污染、废气污染、固体废气物利用等技术研究与开发,大力引进开发环保设备和产品,积极推广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根据不同行业逐步建立3—5个花园式环保技术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其次要继续加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集约农业和精品农业的深度科技开发,尽快使无公害种植业、观赏林业、现代畜牧业、精品渔业,成为我区特色农业的四大可持续发展模式,尤其在推进农村资源节约和生态科技开发方面,要重点培育一批农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产业;再次要围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口质量,推进生育文明建设,继续抓好中、西两院和卫生院的专科特科建设,大力提高我区医疗、健康技术水平,加大生殖保健、艾滋病防治、出生缺陷干预等各种医疗技术手段的普及,加快农村低成本卫生设备和常见病药物技术研发和应用;第四,要积极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饮水安全、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监测、预警、救援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结合农村家园建设,着力开展农村生活环境整治技术、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村镇规划与建设技术、数字化农村社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纵深顺利发展。
(五)要围绕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上新台阶。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更是提升我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全区上下务必高度重视和加大争创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工作力度,形成带动效应。一是要切实加大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营造自主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二是要立足实际,在积极做好全省专利工作试点区的基础上,力争进入全省专利工作示范区行列,牢牢抓住一批重点企业,争取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继续大幅度增长,尤其是发明专利在总申请量中的比例不断提升,并保持在远城区中的领先地位。三是要大力支持骨干企业研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积极扶持企业制定技术标准,力争每年都有一批纳入国家、省、市重点产品计划,到年,努力培育5-10个以等系列商标为代表的驰名或著名商标,国家、省、市级名牌产品达50个以上。
三、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努力营造建设创新型城区的良好环境
加快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合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形成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条件和氛围。
(一)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全国和省、市科技大会召开以后,分别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区委、区政府在这次大会上下发了《决定》,制定了财政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人才激励、知识产权、名牌品牌战略、孵化器建设等七个方面的配套政策,各有关部门要联系实际,有突破、重实施、易操作、敢负责,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各部门、各街乡镇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实施配套政策、推动自主创新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充分发挥配套政策的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尽力放大政策效应,使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都能切身感受到自主创新环境确实有了明显改善。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政策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加强管理创新,真正体现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要求。
(二)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公共战略性投资”。科技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当前最紧迫、最关键的就是尽快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切实增加科技投入,打破科技发展中的资金制约瓶颈。首先要发挥好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从今年起,区科技三项费要按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1.1%的法定比例足额到位,同时将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引进消化吸收、推广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快生快长。其次要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要求到年,我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技的灵魂在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没有创新型科技人才,就谈不上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区。就我区来讲,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切实抓好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推动自主创新与培养人才紧密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通过课题招标、股权期权激励、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等办法和措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保护好、发挥好现有科技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努力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对于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才,要大张旗鼓给予表彰和重奖。总之,要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为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同志们,建设创新型城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克难奋进,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建设创新型城区的新局面,把打造成科技创新的先行区、技术创新的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和国家级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使在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