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议推进三化加快城乡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央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充分认识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同步推进“三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十二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则。同步推进“三化”,本质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平等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目标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互促共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同步推进“三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的起步和发展有赖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领域中资源要素的转移,而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则将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量,为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需要两者相互促进。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不断缩小的“三化”同步发展格局,否则就会引发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和牢牢把握同步推进“三化”这一现代化的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当前“三化”不够同步的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加快补齐“短腿”、拉平“短板”。
同步推进“三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居民和困难群众。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三化”不够同步的问题还在凸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局面尚未扭转,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尚未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工业化本身也任重而道远。在这种情况下,应牢牢把握“三化”同步发展的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切实找准制约“三化”同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在新阶段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正确把握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就浙江省而言,“十二五”时期应把推动“三农”加快发展作为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龙头,以提升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口集聚和农民普遍较快增收,不断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扩大是在一定时期内“三化”不够同步、发展不够科学的集中表现,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应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着力推动“三农”走上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为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转移、生态补偿、山海协作、结对帮扶等工作机制,着力推动欠发达地区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转型发展之路。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也是影响和制约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主要因素。应以推动现代要素更多更快地投入改造农业、促进农村人口更多更稳地转移落户城镇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人口布局优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以建设现代农业综合载体、经营主体、产业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的发展导向,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是城乡社会二元发展的直接后果,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应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人群覆盖面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城乡互动力度,把推进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人群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标准的差距为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努力让广大农民享受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三化”不够同步的突出表现。应以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机结合的理念,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心灵美”的目标,推进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四大行动”,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把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和人口布局,建设农村人口集聚、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家园。
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农业人口转移滞后于职业转移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企业员工队伍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因素。应以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为重点,转变农民培训方式,全面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促进更多农民成为自主创业者、稳定就业者和进城落户者,为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以建设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强化以城带乡功能,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迁移落户城镇。
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是导致“三化”不够同步的体制原因,是阻碍“三化”同步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障碍。应以增进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深化研究、审慎决策,大胆试验、稳步推广,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继续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
切实提高对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新要求、新考验,需要我们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深化研究,切实提高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的水平,着力增强领导发展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把握规律,摆正位置。从历史进程和发展全局中深刻把握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变迁规律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强化“同步”意识,确立“同步”理念,把推进“三化”同步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重大原则。把加快“三农”发展作为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根本任务,认真分析突出问题,找准突破口,抓住着力点,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
增加投入,强化保障。把增加“三农”投入作为推动“三农”加快发展和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保障,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和“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特别是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增加水利投入的政策,全面推进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整合资源,增强合力。把延伸部门服务、整合部门资源、强化部门协同作为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基本力量和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基本途径。进一步强化“工农一家人、城乡一盘棋”理念,更加自觉地将工作和服务延伸到“三农”领域,更大力度地将资源和要素配置到“三农”领域,更为有效地将资金和项目整合到“三农”领域的重点工作上,进一步形成公共资源向“三农”倾斜配置和协同配置的机制以及各个部门合力兴农的格局。
优化队伍,夯实基础。积极适应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对干部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拓宽干部的知识面,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增强干部的工作能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中精力抓好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开展新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级组织主要干部的集中轮训,提高新任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增进感情,改进作风。深入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干部对农民的感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创新的激情和对事业的痴情,使干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帮助群众、由衷敬畏爱护群众,以公仆之心对待群众、以扎实工作服务群众、以真诚态度问计群众,排群众之忧、解群众之难,真正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