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城市规划与发展考察学习范文

城市规划与发展考察学习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市规划与发展考察学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城市规划与发展考察学习

参加了中组部第105期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究班(第一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专题班)的学习考察。第一阶段分别在听讲座和现场教学;第二阶段在学习考察;第三阶段分别在、听讲座和现场教学。这次学习考察时间虽然短,但收获很大,既系统地学习了规划理论专业知识,又在实证分析、实地考察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路。当前,市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我们在城市规划中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率先发展的等城市都曾经历过,借鉴其成功经验,汲取其失败教训,可以使我们在城市发展中少走弯路,减少“试错”成本。在学习考察期间,我结合城市规划工作实际,重点对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以城市发展战略为核心,在更广阔的时空域中为城市发展准确定位

城市规划实质就是城市发展战略在地域和空间的落实。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重点和核心是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具体体现为城市的发展方向、形象定势,而形象定势是由时空域中的城市定位决定的。此次学习考察的重点城市都高度重视城市发展战略的确定。如上海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新飞跃”总体发展战略。将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初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按照“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发展战略构想,将城市发展定位由“改革开放的先发城市”进一步明确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并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城市”。香港则提出“国际金融中心、大珠三角地区的商业中心、国际/区域交通枢纽、汇聚优秀人才”的发展策略。这些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是科学规划的前提,体现了前瞻性和超前性,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共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战略,围绕这一目标,我认为可将市发展定位为三个方面:

(一)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市作为省省会城市,是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特大型城市。将市定位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决定的。从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是分区域和有梯度的。市不仅是省的省会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云、桂、川、湘、渝经济区域的特大型城市之一,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对邻近五省、区、市具有强力辐射作用,又受到五省、区、市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已进入城市群发展阶段,象广州与周围的佛山、中山等城市已连成一片,并与深圳、香港等城市形成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的上等城市相隔仅有几十或上百公里,区域内各城市按比较优势发展,形成各自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分工,城市间功能不同,互为补充,使长三角经济规模化集群发展。从邻近省、区、市看,广西有南宁、柳州、桂林、湛江等大城市支撑发展,四川有等大城市支撑发展,这些城市形成各省较为完整的城市体系,支撑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观省则是一个缺少大城市体系支撑的省份。全省除是城市人口超100万人的特大城市,遵义是城市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外,其余城市不论人口、规模、经济总量都难以起到带动辐射作用。可以说在全省乃至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特殊、作用特殊。如果不充分发挥作为西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不仅经济难以跨越发展,西南地区整体区域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影响和制约。因此,将定位于西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的部署,突出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做表率、走前列”,努力辐射带动全省的发展,主动在西南地区各大城市中找准发展定位,突出比较优势加快发展。

(二)东盟、泛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圈的重要结点城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现代经济已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呈现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我国高度重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国际合作上看,我国与东盟各国加强了联系和交往,中国-东盟经济体正在逐步形成。从国内区域发展看,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已成为领跑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努力促进成渝经济圈发展。各经济区域有自己的专业分工,随着区域经济的纵深发展,各经济区、经济圈之间的合作将日益密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历史上一直是西南地区陆上交通枢纽。近年来,随着至广州两条快速通道的加快建设,兰州经成都至的快速铁路抓紧立项,黔渝快速铁路、黔滇快速铁路和滇黔高速公路将与重庆、昆明联为一体,形成了向北联结成渝经济圈通西北的快速公路、铁路网,向西经昆明、向南至广西联通东盟的高速公路网,向东通广西、广东至香港横贯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六条快速通道。三个经济区(圈)虽互不联通,但联通三大经济区(圈)的通道呈“十”字形交汇于,使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将紧紧抓住国家产业和交通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大交通带大物流,以大物流促大产业,通过加快二戈寨物流园、扎佐物流园等物流园区的发展,使市迅速崛起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和特色产业中心。同时,加快推进龙洞堡航空港建设,抓紧规划开阳港建设,尽快在形成水陆空立体物流运输网络。

(三)中国避暑胜地及夏季旅游目的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气温温差较小,年平均气温在14℃至15℃左右,夏季平均气温在24℃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76%至83%左右,年均风速2.2米/秒,最大风速20米/秒。同时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持较好的中心城市之一,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风景名胜区9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黔灵公园、花溪公园、天河潭、息烽集中营、开阳南江大峡谷、修文阳明洞、青岩古镇等景区(点)已在全国或者省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春,人居舒适”的面貌已经呈现。加上多彩“公园省”的知名度日益提高,作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和目的地,对周边地区旅游的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完全有条件依托城市气候及旅游资源、市场优势,倾力打造“避暑之都、温泉之城”城市旅游品牌,使成为中国避暑胜地和夏季旅游目的地。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推动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

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发展的价值取向。这方面深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很好的启示。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化进程迅猛,为有效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分流人流、车流,深圳提出了多组团带状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从实际效果上看,即使是上下班高峰期,深圳街头的交通拥堵现象也不明显。而上海在建设浦东新区的过程中,曾片面追求气派,一些城市主干道宽度达120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拥堵的问题,但客观上也造成道路两边人群的物理隔离,这也是浦东新区多年来人气不旺、商业难成气候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说是城市规划的局限。当前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地遭遇诸多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特别要深入研究城市的协调发展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找准切入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着重针对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环境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深入调查研究制约本地区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重大问题,整体、健康、有序地推进城市发展的各项工作。要坚持和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遵循以人为本,群众利益为重的原则。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规划为谁”和“怎么规划”的根本问题。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强教育、科技、文化、民生、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加快“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环境。要明确建设时序,建设项目一旦批准,应督促建设单位先行开工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首先开工沿路的建筑物,尽快形成城市街道景观。

(二)把握分区开发、错位发展的原则。要按照“三轮驱动”的城市化发展思路,努力推进老城区稀化、美化,提升形象,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带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金阳新区要按照“行政办公、居住、文化和高新技术为主”的规划加快开发建设,与小河、花溪、乌当等区域错位发展。三桥马王庙片区作为联接金阳新区和老城区的重要区域,要进一步强化交通枢纽优势,改造重组区域内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或引导其通过“退二进三”实施搬迁,使该片区成为全市第三产业发展中心。龙洞堡片区要以建设“临空经济区”和南大门为目标,形成继金阳新区后第三个中心组团。修文、开阳、清镇要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特色经济,成为特色经济的主要基地。

(三)突出地域特色,开拓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原则。要结合“拆除违法建筑”活动,加强高层建筑群、沿街建筑、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南明河沿岸以及城市主要出入口等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加快制定城市景观导则,明确城市主要景观轴线和城市主要节点的城市设计,使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凸显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以构筑现代化城市路网为龙头,拓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路网是城市各项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载体,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先导和龙头地位。联系实际,在城市规划中,首先要规划好城市路网,对道路设施的规划,除了城市规划所确定的交通流量测算之外,还应考虑三个因素:

(一)要从构筑城市经济圈的高度,确立综合立体交通城市的框架。为对接上海发展,宁波投资修建了杭州湾大桥,为促进沪宁杭经济互动发展打下了基础。当前,我市面临省委、省政府实施通道经济的重大机遇,至广州两条快速通道正抓紧建设,与泛珠三角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更加便捷。同时,黔渝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镇胜高速公路即将通车,黔渝、黔滇高速铁路正抓紧进行前期工作,环城高速公路年内就要通车,我市将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构筑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使东进西出、南拓北连,为我市实现城市新一轮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我们还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城市经济圈建设的机遇,与安顺、黔南、毕节等地州市加强合作,加快到清镇、清镇到织金、修文到金沙、息烽到金沙、开阳到瓮安高等级公路及小龙经济带城市通道建设,形成连接城市经济圈的快速基干城市通道,构建一个空间形态比较有序、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共享、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城市体系。

(二)要立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强力推进城市路网建设。此次学习考察可以看出各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快路网建设,这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城市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香港在上世纪突出抓了青马大桥、青屿干线、大屿山公路、大榄隧道等工程,将整个香港岛连成一个由城市路网有机联结的整体;上海提出将实施“越江工程”,即到年,跨黄浦江修建23座大桥,使黄浦江上桥梁密度达每隔两公里就有一座大桥,解决浦东和浦西交通不便、城市发展“两张皮”的问题。老城区目前交通拥堵日益严重,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空间狭窄、道路建设总量不够、路网结构不合理。从城市空间上看,虽是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城,但城市建成区仅129公里。从道路总量上看,国家规定城市道路密度规范值为3—4公里/平方公里,但道路密度为2.86公里/平方公里,还没有达到规范值的下限;从人均道路面积看,一般来讲,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不到10平方米以上就很难畅通,而只有5.44平方米。在结构上,没有形成通畅的内外循环系统,很多过境车辆要穿过中心城区,加之有像北京路、延安路这样的断头路,要素流动更加不畅。因此,我们首先要着力拓展城区面积。当前一方面要加快金阳新区建设,尽快形成“双中心”城市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快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建设环城高速公路将把三环以内的贵遵、贵新、贵黄高速公路分别向北、东、西移出城市规划区,形成4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和400万人聚集的空间,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为城市发展拓展空间。其次要按照“畅通工程”规划,尽快实施“三环线十六射线”城市道路骨干路网系统规划,建设北京西路、花溪二道、油小线、贵金线、清金线、麦修线等城市快速通道,通过路网将老城区、金阳新区与白云区、乌当区、花溪区联通,并进一步形成与清镇、修文、开阳、息烽联通的快速通道体系,构架支撑发展的完整的路网结构。

(三)要着眼于提升城市形象,探索建立城市生态交通模式。城市规划设计大师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的通道、边缘、地域、布点、地标是构成城市表层形象的五大因素,通道本身的形象是基本因素,并直接影响其他四因素的构成。目前,香港、上海、深圳等城市都十分重视城市道路可视范围内的景观整治。在我市城市规划中,城市道路的类型、绿化方案和机动车、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协同度等都必须精心设计。当前,我们要做好机场路、花溪大道等城市主要出入通道和中华路、遵义路等重要城市干道沿线的街景整治、立面设计,对广告、绿化和交通进行整治,通过加强管理美化城市形象。

四、以最大限度地集约、节约用地为要求,为未来发展留足发展空间

城市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城市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香港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城市,但在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了集约、节约用地意识。据香港规划署前署长潘国城介绍,香港现在中心区有72平方公里,人口为123万人,人口密度为1.7万人/平方公里,整个香港岛现有土地约1100平方公里,其中约23%可用作城市建设用地,目前香港岛已聚集人口700万人。针对人多地少的现状,香港确定了高密度发展的城市规划思路,将中心城区很多山地、坡地都开发作为居住用地,而且住宅楼以高层为主,最高的住宅楼达60多层。高密度发展促进了香港的集约开发和节约用地,目前香港还有近180平方公里土地可用于城市建设,这为香港今后的建设储备了土地和发展空间。香港是中国城市的缩影,其集约、节约用地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是一个无平原支撑城市发展的喀斯特地区,城市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可谓寸土寸金。目前城市人口160万人,但中心城区土地面积仅80多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2万人/平方公里,这样的人口密度在世界城市中都是少有的,但我们在规划中的集约、节约用地意识仍待进一步加强。像金阳新区以前的许多城市道路就设计了500米的绿化轴,对建筑物设置了12米的限高线,我们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及时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减少了绿化用地,增加了高层建筑用地。今后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千方百计集约、节约用地,鼓励建设高层,增加建筑密度,为市民提供户外活动空间,为子孙后代留出发展空间。

五、以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特色为旗帜,在建设和保护中焕发城市灵气和魅力

个性和特色是城市规划的生命。这次考察使我们感受到等城市强烈的现代化大都市气息,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城市现代化特征过于雷同,处处高楼林立,城市淹没在钢筋水泥森林之中,能体现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建筑不多,千城一面现象较为严重,这也使我们感到做好城市规划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作为欠发达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有后发优势,不能亦步亦趋,东施效颦,而应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构筑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一)突出山水林城的城市生态景观特色

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景观体系,但由于城市面积过于狭窄,城市建筑挤占了我们的生态空间,使人有“身在林城不见林、身在山城不见山”的缺憾。以后我们要按照老城区稀化的原则,对老城区只拆不建、多拆少建,加大山体公园建设进度,努力抓好城市立体绿化、南明河长治久清等工作,使城市显山露水透绿,彰显生态文明城市的独特魅力。

(二)发掘和保护特色民俗、历史文化资源

一个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市区内的甲秀楼、文昌阁、忠烈宫、阳明祠等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比较专业的保护。今后要在继续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的同时,收集、研究、整理和恢复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通过举办中国避暑季系列活动,向海内外展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特质。同时,做好城市文化的创新式修整复兴。如苏州在对“十全街”进行改造时,将当地房屋按照质量分为三类:质量较好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的房屋在外貌整改后予以保留;现存较好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房屋经修缮后加以利用;确无文化价值的破旧危房及近几十年来乱搭乱建的违法建筑予以拆除。十全街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在全球化、信息化风格迅速普及、新型建筑材料快速更新的大潮下,城市在保持区域特色、传统文化特色和自身魅力方面积累了经验。我市在推进民俗博物馆、步行街等的建设时,要借鉴苏州市的做法,高度重视民俗特色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通过建设一个项目,保护一批历史文化建筑,改造一片城区,体现出的城市民俗文化特色。

(三)全方位地设计城市的信息标志及识别系统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信息标志、个性特征。为了使现代城市有一种个性之美,就必须使城市具有既符合国际规范又有自己风格的各种信息标识和识别系统。如城市的行道树种、花草、路灯、路牌、邮箱和各级政府、公司的牌名等。我市近年通过评选并宣传市树、市花等,强化了城市信息识别系统。今后在城市建筑中,可结合石材丰富的实际,用石材代替磁砖、玻璃幕墙等,形成城市建筑的特有风格。同时,结合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对城市信息标志及识别系统进行构筑,使城市大到城市色彩,建筑风格,小到每一根电杆、每一个垃圾箱,都能体现城市的独特个性,散发出城市特有的文化味。

六、以发展轨道交通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瓶颈”制约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城市都面临拥堵问题,但同时又限于土地空间不足,仅靠发展道路交通已难以解决城市拥堵难题。为此,发达城市正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从这次考察的城市看,年轨道交通长度达204公里,年每日出行人数为152.2万人,35%的香港人选择轨道交通作为出行工具。香港政府提出使70%的住户和80%的上班人士可在1公里内搭乘港铁的目标,并相应规划年使全港轨道交通长度达280公里,客运量市场比例增至43%。深圳市提出加快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今年正在动工建设5条轨道交通线路,确保年形成177公里轨道交通,年形成614公里轨道交通。上海市年轨道交通长度已达234公里,日均运送客流为280万人次,今年将继续推进5条轨道交通建设。按照规划,到年上海将累计建成500公里轨道交通基本网络,使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重达40%以上。城市人口虽然只有68万,在今年也动工建设了轨道交通。受特殊地形的影响,城市道路的增加和拓宽比其他城市更为困难。城市规模在扩大,交通的发展速度与城市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城市交通总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私家车的数量也成倍的增长,这使得原本就十分拥挤的交通状况更加严重。而通过轨道交通进行主动引导,使城市交通适度超前发展,引导核心区的人口向新区聚集、向周边地区疏散,可加速边缘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核心区的现代化进程。从考察城市的经验来看,轻轨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而且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激活了沿线地区的经济。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轨道交通3/4的投资将集中在中国,轨道交通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出路在于轨道交通。我们已经完成了白云经金阳、老城区至龙洞堡,乌当经老城区至花溪的“X”型网线规划,下步要设立专门机构,抓紧推进沿线土地控制规划编制、线网规划环评报告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和总体设计安排等准备工作,抓紧按程序报审,尽快启动实验段工程,同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七、以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为工作目标,增强城市亲和力和凝聚力

正如人不可能仅仅是“经济人”一样,一个城市也不能仅是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城市设施完备等硬件设施的组合,还应满足生态、治安、福利、公共服务、人际氛围、人文社会等软环境的和谐宜居需要,其落脚点是满足人在城市生活的良好感受和促进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建设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类有着近山、亲水、回归森林的本能需求,山、水、林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最富有吸引力的景观要素之一。香港是一个依山傍海、城市可利用地不多的城市,但近年来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2006年,香港在新界天水围建成并开放了占地约61公顷的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一方面作为补偿天水围新市镇发展所损失的生态环境而建造的生态缓冲区,同时又结合了湿地的天然美景和展览区的精湛展品,将这一生态缓冲区提升为一个世界级的生态旅游景点。另外,香港充分发挥依山的特点,由政府出资在城市周边的山坡修建了麦理浩径、卫奕新径、大屿山径、小榄山径等登山路径,总长逾230公里,各登山路径相互联通,方便市民从城市各处登山。登山路径的修建,既为市民提供了健身场所,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观景的去处,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游客专程到香港登山,使香港成为亚洲登山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地。作为世界喀斯特地区森林资源保护最为完好的城市,有着丰富的自然山、水和森林景观资源,应借鉴香港的做法,在城市规划中将山、水、林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创造富于魅力、个性独特的景观。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后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理念,遵从自然,遵从文化,将山水地形、森林景观与城市整体布局相结合,将自然生态系统及多种生物引入城市规划,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描述的人工艺术与自然景观“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的境界。

(二)营造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

文化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灵魂。从来看,当前要注重从二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加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重点按规划有序推进金阳新区文化山项目建设,配合抓好省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的硬件设施建设比较晚,但也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加科学地构筑现代文化设施。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我市正尝试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引进民营资本进行建设和经营。

二是举办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城市规划服务于城市定位,最终目标是打造城市形象。上海为了打造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影响力,目前正举全力筹备年世博会。通过举办避暑季系列活动,城市知名度得到了提高。从规划角度讲,我们举办避暑季活动时要与“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的城市品牌形象有意识、有机地、科学地结合起来;要让市民普遍受益,与推进城市景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要让民俗特色文化得到弘扬。

(三)营造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氛围

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香港由于人多地少,50年代曾出现居民“一房难求”的局面。香港政府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推出了公营房屋计划,又于年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年推出长远房屋策略。主要是由政府统一修建公屋,对年收入不足2.2万元的家庭提供公房,对缴纳公房租金仍有困难的,政府可免收其租金。年收入高于2.2万元又没有能力购置私人楼宇的家庭,政府将劝其退出公房购买居屋(居屋由政府统一修建并限定价格、面积和利润)。通过一系列举措,香港很好地解决了市民“住房难”问题。当前,我们要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六有”民生计划体现在城市规划中,特别要加大“住有所居”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力度,满足城市居民安居乐业的梦想。

八、以建设最适宜创业城市为发展追求,合理规划建设城市生态产业体系

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没有发达的产业体系作支撑,城市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快城市化进程也成了一句空话。合理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并相应做好城市产业用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这次考察中,各个城市都十分重视产业发展,都将产业的发展落实到了城市用地规划上。上海规划了六个产业发展园区,特别是新竹高科技园区,并根据发展需要将规划面积由20平方公里、40平方公里调整到200平方公里。随着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必须将产业发展放在城市规划的首位,高度重视城市产业用地规划工作。

(一)合理规划并预留城市产业用地

根据产业发展计划,编制了工业、物流、金融、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一系列产业空间规划,并相应明确了保障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效益型城市理念的城市增改用地规模。以产业繁荣城市经济,以产业促进就业。上海市目前是典型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但在城市规划中体现了二、三产业并重的发展思路。在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中,必须将第三产业发展放在首位。现在我市发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方面规划水平滞后,但“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留出金融区用地、文化产业用地、CBD用地、物流园区用地,特别要抓好重点商圈、区县商业街区、特色商业街、中心城镇商业中心四个层次商业设施规划,加大重点商圈、商业街的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要进一步细化规划,使服务业发展有“规”可循,促进我市服务业高起点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有较好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将二、三产业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产业空间布局中要重点加强我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化工、生物医药等工业园区规划,特别要结合我市磷、煤、铝等资源优势,做好磷化工、煤化工、铝加工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提前预留充足的工业发展用地,为工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努力促进产业与城市的和谐共进

从规划角度来说,工业区是由包括厂房、仓库、动力和市政设施、维修和辅助企业、综合利用加工企业、运输设施、厂区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实验中心和卫生防护带等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建筑和设施组成的综合体,便于集约土地和集聚发展。苏州工业园不仅布局了工业上下游企业及辅助设施,还合理布局了房地产、金融业、餐饮服务业等服务业项目,使工业区不仅是单纯的工业聚集发展区,而且是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城市功能区。广州科学城在规划和建设中既布局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房地产,也考虑了高新产业发展用地,产业与城市共同推进。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借鉴这些做法,在推进高新区拓展、小河至花溪孟关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科学制定园区规划,对服务业、居住区等进行集约布局,使产业园区成为我市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区。

九、以最严厉的环境保护为手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次考察的城市的管理者都认为,当前最难最重的任务是环境污染的治理。如香港为解决污水直排污染海水问题,启动了“净化海港”计划,从年起投入81亿港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现仅有75%的污水经过处理。预计在年还要投入80亿港元,才能使污水得到全部处理。的美,美在山、水、林,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是城市发展的最大资源。作为后发城市的,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样的发展代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一)强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生态发展用地保护,既可提高当代人的环境福利,又为后代人预留了发展空间。深圳在城市规划中,将48%的土地预留作为生态发展区用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我们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科学规划并明确城市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综合平衡各区域的发展。要以森林覆盖率达到50%为目标,严格执行城市绿线保护制度,对一、二环城林带进行严格保护,对违法占用林地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两湖一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要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安全战略研究和规划的编制,通过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供水设施建设,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二)多管齐下加大治污减排力度

针对工业排放、水污染、空气污染三大难题,探索出“电脑、外脑、人脑”的破解思路,通过“市长、市民、市场”三条途径,采取了五项措施,实现了“三口气”(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生活用气)咽得下去,“两股水”(流西河、东江等饮用水源及珠江的景观水)看得下去,“一种声音”(噪声)不听、“一类物品”(固体废弃物)不见的城市环境效果。市也应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当前要结合城市规划修编,对三马片区、花溪、龙洞堡等重点发展区域的污染企业进行用地调规,鼓励其在原地块“退二进三”进行搬迁,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要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规划和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示范,充分发挥环保基础设施的环境效益。加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力度,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对园区企业做到“不环保、不审批;不达标、不排放”,引导实行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进行限期治理。通过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和空间,确保建设一批效益更好、污染更少的优势项目,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同时,提高市民环境保护意识,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十、以强化规划“刚性”为保障,着力提升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在城市建设中,政府最大的责任是规划。一个好的规划,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纲领,也是城市管理的依据,更是城市竞争的资源。这次考察的城市无不高度重视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我们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合理地搞好城市规划,聚集城市发展,扩展区域空间,合理调整战略布局,努力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一)发挥城市规划的先导作用

注重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如深圳根据产业转型的需要,分别做了工业、物流、金融等产业的布局规划,并进行了土地利用效益控制。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加快白云麦架高新技术产业园、扎佐医药工业园、小河-孟关先进制造业基地等的规划和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同时,要结合铝、磷、煤资源丰富,重化工业有一定基础的实际,根据环境容量做好产业用地规划,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和环保产业,禁止发展“三高”产业,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清洁的经济效益。

(二)确立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

增强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当前,出现“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原因,一是有的规划本身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需要;二是受“长官”意识影响,一些“不懂、不听、有权”的领导动辄对规划随意改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症下药:一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必须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经通过,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都不得随意改动。同时,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任何人都不可能预见到十年、二十年甚至难以准确预料一、两年后城市的发展,这客观上要求城市规划要与时俱进,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二是加强领导干部规划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这次中组部将经济管理研究班明确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专题班,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大家作为城市管理者特别是市长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集中时间对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系统学习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理论知识,感到收获颇丰。建议今后多组织这样的学习考察,不断增强领导干部规划意识,达到提高决策水平,自觉维护规划权威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