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海报设计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海报《千万别让我走》的多模态解析
电影《千万别让我走》的宣传海报(英国版)是一幅典型的多模态图像,其设计内涵能通过克雷斯和莱欧文的视觉语法得以解析。《千万别让我走》是一部根据“英国文学移民三杰”之一的日裔英语作家石黑一雄2005年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该电影讲述了三个在寄宿学校一起长大的伙伴露丝、凯西和汤米的生命故事。三人从小在一个看起来如田园诗般的寄宿学校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寄宿学校的孩子们都没有父母,却接受着十分良好的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发现自己生活世界的异样,并最终了解到自己原来是克隆人,其存在的唯一价值是给有需要的顾客提供鲜活的移植器官。虽然他们有灵魂,在成长中也体会着爱、嫉妒和背叛等真切的情感,但他们的短暂生命终究会在第四次器官移植后自然终结。导演马克·罗曼尼克通过该片在科幻的外表下承载了一个关于爱情、迷失以及自我身份追问的电影主题。影片发行上映后即在全球赢得好评如潮:2011年获土星奖最佳编剧提名,并与《盗梦空间》《钢铁侠2》同获当年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提名。影片能取得诸多专业殊荣,电影海报的宣传作用不应小觑。下文拟运用克雷斯和莱欧文的“视觉语法”来解析该影片的宣传海报如何通过图像多模态手段构建电影主题和折射影片文化内涵,塑造电影的外在形象并激发大众的观影兴趣。
(一)海报图像的再现意义
克雷斯和莱欧文区分了图像的再现意义的两种模式: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叙事图像展示了发展中的行动和事件,以及变化的过程和瞬间的空间安排,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电影海报《千万别让我走》(英国版)是一幅叙事图像和概念图像巧妙结合的综合海报。该海报由3幅图片和3组文字说明错落拼接而成。海报右上角图片中露丝忧郁的目光直视正前方,左手做挥手状,似乎在向观众传递“千万别让我走”的主题寓意。左下角图片中汤米深情注视凯西并用手轻托她的脸庞,目光的凝视和手托面庞形成两个动作矢量,表达了汤米想要亲近凯西的心理活动。同时,两者间的深情对视也传递了情人间的浓浓爱意。右下角图片中汤米和凯西并肩奔向木质走廊的尽头,前倾的身体形成了两个类似矢量,寓意他们奔向光明和希望的急迫心情;但图片背景中过分对称的建筑结构似乎暗示了他们将要遭遇的冰冷的体制化现实。海报的3组文字说明实现了图像的概念再现功能。左上角的文字说明呈现了三位主演的名字及所斩获的突出电影奖项。这样简洁、直观的文字信息能够瞬间吸引影迷们走入电影院追踪他们所喜爱的明星的最新影视作品。海报中部的文字说明“改编自最畅销小说《千万别让我走》”又能吸引大批喜欢该类文学作品的人,尤其是那些阅读过原著的人们:他们或许特别好奇小说的故事如何在影片中得以诠释。海报右下角文字则主要提及大卫·卡梅尔发表在英国《每日邮报》上对影片故事的一句影评“无声的抗争与令人心恸的感动”。如此高的评价再次凸显影片扣人心弦的情节,并将促使更多海报阅读者购票观影,一探究竟。
(二)海报图像的互动意义
克雷斯和莱欧文认为图像和观看者之间可以产生互动关系;图像可以提示观看者对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包括人)应该持有的立场态度。影响互动意义的四个要素是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接触指图像中的参与者和海报观看者间有目光交流,海报中人物对观看者有情感诉求,向观众索取反馈;反之,无接触或无目光交流则仅限提供信息。海报右上角图片中露丝的目光直指海报观众“你”,形成直接互动;她那幽怨的眼神似乎在邀请观众走进她的故事,并给予她理解与帮助。汤米和凯西在图片中与观众没有目光交流,他们只是在向观众传递着爱情的信息。社会距离指图像中的参与者与海报观看者间的亲疏关系;主要通过镜头取景的框架来实现,如特写提示亲密的关系、长镜头表示非个人的关系。右上角图片中的露丝试图通过直接接触同观众建立亲密关系,并以忧郁的气质搅动观众的好奇心去探究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海报右下角图片运用长镜头捕捉汤米和凯西两人的背影,展现的是疏远的社会距离,象征着现实的残酷。态度提示海报观看者对图像中的参与者所应持有的主客观态度。态度由图像取景的“视角”来体现。正面取景表明“卷入”(邀请观看者去体验和感受),侧面视角意味着“超脱的介入”(要求观看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水平视角寓意平等。该海报采用水平视角的方式既邀约观众以平等的心态走入克隆人的生命故事,又提示观众客观冷静地看待克隆技术,并启发观众思索如果克隆人同人类一样拥有爱情、友情、愤怒、高兴等情感,人类该如何面对他们?人类是否有剥夺克隆人生命的权利?该海报有效利用这些意义资源展现出露丝的幽怨、汤米和凯西间的真挚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信息都是同人类共通的真实体验,使得影片的叙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更能激发广大影迷的观影兴趣。
(三)海报图像的构图意义
克雷斯和莱欧文特别指出视觉语篇的构图意义展示再现、互动意义如何相关并协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多模态语篇,其本身由信息价值、凸显度和取景来表现。海报《千万别让我走》被深红色线条分割为3幅图片和3组文字说明,形成表现形式的对照并相互凸显。图片的基本色调为灰色,而文字说明的背景是红色。灰色传递着压抑、宿命的氛围并寓意希望的渺茫。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喻示着残酷的人体器官移植,同时也象征着鲜活生命的可贵。两种背景颜色的反差表达出影片中人类对克隆人的冷酷无情和克隆人对生命的不舍。海报右下角的图片以两个少年的背影取景,与其他两幅以人物正、侧面取景的图片在镜头层面形成对比,预示着克隆人虽对不公平的命运努力抗争,但残酷的现实却并未给他们些许曙光。左边的图片比右边的图片更吸引眼球,它通过主人公面部神情的特写凸显了电影主题———爱情。另外,海报在中间位置,用与红色底框形成巨大反差的白色字体标示出电影片名,即原著名,有效地突出了影片的文化内涵并借此来吸引观众观影。
1.利用色彩营造意境
色彩是人们感知事物的第一要素,一个色彩亮丽的事物可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个色彩灰暗的场景也可以让人觉得倍感压抑,其直接作用于人的情绪。而意境本身就是情感的产物,和色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者要根据设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对色彩进行有机的运用,让色彩成为意境营造的有力工具。具体来说,利用色彩营造意境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首先,利用色彩对比表现意境。色彩对比是色彩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对比中能彰显出色彩存在的意义。对色彩对比进行合理利用,不但能够使画面层次得到丰富,而且能够用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将观众的眼球牢牢抓住,使海报信息得到更充分表达。如设计大师卓思乐设计的一则“保护森林”的主题海报,在画面中就使用了大红色和深绿色的对比。画面中是一片被砍伐过的森林,背景选用了象征着森林的深绿色,但是在那些被砍伐过的树桩上却使用了大红色,远远望去,就像是鲜血在汩汩流出一样。这种对比传达出了两层意思:一是树木也是有生命的,它们被拦腰斩断,也会因为疼痛而流出鲜血;二是对人们破坏森林的行为进行的谴责,这是一种血色的警告,更是血淋淋的代价。可见,色彩对比的运用可以使画面获得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其次,利用色彩调和表现意境。色彩调和是指色彩之间的相互混入,被选用的色彩往往处于同一个色系中,将其有机调和后,能够获得新鲜的、协调的色彩感受。如微软产品MSN的海报设计就使用了色彩调和的意境表现法,画面中由蓝、绿、红、黄四色组成的蝴蝶的四种颜色全都使用了透明色设计,这就使得图案的重合部分也实现了色彩的重合,即蓝色和绿色的重合、红色和黄色重合,产生了一种新奇的色彩效果,使人看着这只振翅欲飞的蝴蝶,就感受到了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味道。
最后,利用色彩联想表现意境。色彩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和人们文化、生活的紧密结合,形成了联想性的特点。如看到白色想起白云、雪花;看到绿色想到草坪和山脉等。对色彩这种联想性特征的有机运用,将会使作品获得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体验。设计者应该对色彩法则有扎实和深入的掌握,根据作品的实际需要把握色彩的心理变化,使色彩成为意境营造的有力工具。
2.利用文字营造意境
文字也是海报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不但能够对图形和色彩进行补充和说明,很多时候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创作,有着独具特色的外部形态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将中国文字运用于海报设计中,能给海报以无尽的想象和意境。具体来说,利用文字表现意境有以下两种手法。首先,利用文字含义来营造意境。在充满意境美感的海报设计中,文字所起到到已不再是单纯的说明作用,或者说其不再是一种阅读符号,而是通过对其含义的挖掘使其本身以一件艺术品的形态展现出来。如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设计的《汉字》系列海报,其主题是宣传汉字、展示中国汉字之美。对此靳埭强就对汉字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挖掘,其选择了“山、水、风、云”四个汉字,将其与中国的“笔、墨、纸、砚”相结合:“笔架山”的巧妙、“静止(纸)水”的灵动幽远、“沿(砚,意沿海)台风”的骤动无影、“墨色云”的飘逸非凡,无不表现出书法独特的形式美和极高的文学素养。设计者在单纯的汉字中追求厚重感和丰富感,使画面表达出富有魅力、朴质飘逸的东方意境美。
其次,利用文字形态来营造意境。中国文字的形态十分丰富,楷书字体的端庄优丽、隶书字体的严谨秀美、行草书的婉转飞扬等,都可以在海报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使其和图形、色彩等形成良好的配合与互动,使作品的意境特别鲜明。如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海报设计选用了盛开的鲜花作为画面主体,寓意着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而在画面的下方则是一个用草书书写的繁体“艺”字,而且其笔画也是由一朵朵鲜花构成。草书素来给人以潇洒飘逸之感,在此用来表现艺术,可谓是再合适不过。又如,汶川地震的一则海报设计,其将“济”字进行了解构处理,其上部是一个“汶”字,下部是一个“川”字,使原三点水偏旁中的最下方一点得到了双重运用,既是“汶”字三点水偏旁中的一点,又是“川”字中的一撇,一个简单的文字处理,既表明了主体,又表达出了一种同舟共济的深意。所以说,文字是中国海报设计意境营造的重要资源,设计者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并将其更好地运用于设计中。
一、传统陶瓷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陶瓷的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陶瓷的造型样式和装饰纹样两方面。中国传统陶瓷有着自身独特的整体风貌和各个历史时期及地区的风格特点,有着新颖的形式和特定的艺术内涵,在世界陶瓷艺术发展史上拥有一致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陶瓷艺术的本质特征体现在陶瓷造型和陶瓷装饰上,二者完整地展现了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
1.陶瓷造型陶瓷造型的“造型”一词主要指陶瓷器物的形态和样式,与广义的“造型”有所区别,特指具有一定抽象特征的陶瓷器型。在中国传统陶瓷中,各种不同的造型因时代、地域以及生活需要而形成。它们包含着生活美学、生活意蕴、生活习俗,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并“物化”为具体的陶瓷造型形态。正因为如此,陶瓷造型是制陶人的艺术思想和文化修养的载体,也是某一时期文化特征的载体,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中国传统陶瓷造型从模拟开始,进而发展为象形取意的方法,通过长期延续和演变创造了许多优秀的陶瓷造型。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的长处在于能够借助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形态以及人工的各种器物形态和样式的启发,发挥想象、开展构思,创造有别于“原型”的优美的陶瓷造型,甚至比“原型”更为美好、更为动人、更具特点;在完成造型的象形取意过程中不受“原型”的限制,而是根据所创造的陶瓷器物的特点,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性,把个人对“原型”的观察、理解、感受、爱好表现出来。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在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发展的很长时期内一直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贯穿于各个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制作中。虽然在某些时候会有所调整和突破,但基本制作方法离不开象形取意这一制作理念。象形取意首当其冲的是汉字,中国汉字是最具代表的象形文字,制陶者在制陶过程中会将陶瓷器型与汉字匹配,以此区别其形态特点。如“由”字形的天球瓶、油锤瓶、玉壶春式瓶等,“甲”字形的梅瓶、鸡腿坛等,“申”字形的橄榄尊、柳叶瓶、莱菔尊、链子观音瓶等,大都是根据造型的大致轮廓、主体部分所处的位置与某字形相像而加以区分的。如果从深层的造型观念来分析,汉字的造字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与陶瓷的造型方法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存在所谓的“通而同之”的造型意识。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的名称更明确地反映着这种象形取意的造型意识,如蒲锤瓶、石榴尊、葫芦瓶、马蹄尊、蒜头瓶、纸锤瓶、灯笼罐、角篓罐等陶瓷造型样式,都是以自然形态或者其他器物造型为基础加以概括、变形、转化而形成的。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是优秀的传统,与国外陶瓷造型相比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含蓄、丰富,更富于情感表现,展示的是诗意的韵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陶瓷纹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何印纹陶,常见的纹样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几十种。商代有饕餮纹、方格纹、回纹等。战国时期有云纹、花瓣纹、鸟兽纹。六朝有铺首纹、联珠纹、莲花纹、忍冬纹等。宋代陶瓷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有刻花、印花、绣花、画花等多种,刻花、印花是传统方法,绣花则是用针刺出花纹,画花则为后来的绘瓷开创了新纪元;宋瓷的装饰题材喜用折枝花以及飞鸟虫鱼,纹样秀丽、线条流畅,规矩的几何纹很少,体现了清新、典雅的艺术特色。明代,我国陶瓷工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在明代以前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则主要是白瓷。白瓷的发展为陶瓷工艺的装饰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唐宋时期普遍采用的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已经逐渐衰落;画花的装饰方法主要是青花、五彩等,成了陶瓷的主要装饰方法。
二、在现代海报设计中应用传统陶瓷造型和纹样的实例
1.陈幼坚先生与他的罗汉式瓷碗陈幼坚先生设计的海报作品《民以食为天》,其作品元素选自中国传统饮食工具筷子和端庄的罗汉式瓷碗造型。设计表现形式采用正负形构成,为了更好地凸显罗汉式瓷碗这一传统造型而将筷子密集化处理,密集的中国筷子款式多样,不但有传统木筷、竹筷,还有现代的不锈钢筷子等。围绕着一口碗,留白的处理手法一下子抓住了所有观众的眼睛,把所有的视线都集中于一口瓷碗上,而这一空碗形象很好地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深化了主题“民以食为天”。密集多样的筷子正映射出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于一个现代社会问题,陈幼坚先生采用几千年来一直沿用的传统材料,利用现代设计手法精彩地展现出来。碗的选择更加说明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要有深度的学习和了解,如此才能恰如其分地在现代设计中发挥传统素材所蕴含的传统人文精神。
2.赵清先生与他的青花瓷赵清先生的海报作品《在中国》很直白地给人留下“中国”的概念。同样的正负形构成处理,同样的传统陶瓷器物,赵清先生选用的“申”字形青花瓷,且不考虑与青花瓷里负形“CHINA”一词有何隐喻,就曲线优美的“申”字形瓷器造型加上以制作精良著称的青花瓷,直观上就为观者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美和令人着迷的传统文化精神。赵清先生的作品又一次把“陶瓷”推上了当代文化的海报设计前沿。
3.何见平先生的《中国》何见平先生的《中国》拥有传统书法造型和中国风景画的设计元素,其中同样离不开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精神的陶瓷。圆润的笔触内含青花的云气纹,使作者的设计意图传达得更含蓄。作品中国画梅花的意味或许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委婉的视觉传达。这是一件优秀的后现代设计作品,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当下的现代社会生活中面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时需要谨慎处理。
一、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探索
1)课程目标
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方向,改革课程的中心目标旨在推动网络媒体下的海报设计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电商时展需要的设计从业者。尝试以交叉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情境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并掌握相应的技能素养。
2)课程内容
信息时代下的海报设计课程既需要各种相关软件课程的支持;也需要网页设计、新媒体设计等学科知识的支撑。这需要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再配置,大幅增加应用较多的新媒体设计内容,适度地删减现今使用较少的知识内容。同时改变原有的理论—实践的单一教学方式,尝试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式,将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分解由各个小单元解决,强调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技能知识,加强知识的吸收。
3)课程实施
a.综合性和多导师制长久以来艺术设计的各个科目教师独立完成自己的课程教学,学生也很自然的独立看待各科目的知识内容,这造成学生的学科知识呈现碎片化的趋势。这也是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时往往用不上或者用不好的重要原因。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对于以往由单个教师掌控的课堂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教学的改革必须结合课堂实施方式的革新。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大课堂、宽视野的原则,以项目化、实验性的教学内容配合多导师的形式进行教学。大课程与宽视野指的是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单一的海报设计课程知识,尝试将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教学。以期改变过去独立课程造成的知识碎片化倾向,使高职学生更好的贯通所学知识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请相关电商企业中的一线资深设计师进入课堂,同时将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引入课堂,形成多导师的教学形式。这个过程中尝试了请毕业工作多年有一定成绩的师兄师姐回课堂讲课作交流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身于一样教学环境下的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优点与劣势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在交流中也更有针对性更有带动性。b.实验性与实用性结合同时运用实际课题与虚拟课题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情景式教学。联系实际的课题设计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强调商业化设计。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不论是行业本身还是从事教学的教师和学习角色的学生对于其特性的了解都是不全面的,这使得新的海报设计课程会融入更多探索性、实验性的因素。本课程的实验性涵盖着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层的实验性指的是教学过程一方面应该严格按照设计企业的流程来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对相关信息的积累;中期的整合分析吃透主题,通过合适的创作方式,如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进行创意突破;后期以一定的输出规范进行符合业界要求的设计。另一方面则强调设计中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审美能力和自己独特的设计观点。摆脱商业化带来的流水线设计风格。设计的特质注定只有同时具有富个人色彩与实用性两部分特点才能够培养一流的设计从业者。具有实验性的设计摆脱了僵化的约定成俗的商业设计模式,而更倾向于艺术创作,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的作业初看起来缺少一些实用性,但是却更有生气。这可以培养学生活跃而有生机的设计思维意识,这是学生应该在专业学习的三年中首先掌握的。许多的设计理论知识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过时,只有设计思维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好的思维方式可以指导学生在毕业后不断学习,迅速适应设计工作的需要。c.情景化与项目化课程采用理论教学配合模拟一线设计项目实际操作的形式进行,打破以往一人做作业的方式,以个人设计与团队调研、策划、实施相结合的形式,以模拟投标或网上实际项目竞标项目进行。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设计的实际操作,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实践中学到知识,又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增加了课程中的不确定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更加有乐趣,强调快乐地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d.课程置换在设计课堂中的应用一段时间以来,课程置换一直是不少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中研究的课题,它解决了将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学校通过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其工作相应的学分的实际操作问题。在海报设计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笔者尝试在教学中承认学生在此期间的实际设计项目,并通过考核计入成绩。在具体操作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实际设计项目,并计入该课程成绩。设计项目的来源一般由校企合作的设计单位或网络设计交易平台(如八戒网等威客网站)提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自由选择,并按工作量情况由个人或小组完成。在考核中按照委托方的采用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
二、课程评价
1日本美学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田中一光被誉为游走在西方现代感与日本传统美之间的设计大师。究其原因,是其作品精妙地把握住了日本传统美学概念与西方理性结构,并将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如间(Ma),禅寂(Wabi-sabi)等传统日本美学概念,都被他体现在了作品中。由于二战前西方文化已影响到日本,当时日本设计徘徊在西方现代设计风格与传统审美文化之间。现代设计注重理性、完整的视觉感受,而日本的美学则强调唯美、意象的视觉享受。例如,禅寂就表现出了质朴美感。田中一光将几何结构的规整性视觉效果作为开拓,加上运用传统的日式美感,使得设计更具有视觉享受。在其1958年所创作的著名能剧海报(如图1)中,海报中的主体图像为日本传统歌舞伎演员的面部扮相,简单淳朴的曲线与婉转粗糙的边缘,精确地将整个面部图像加以层次地展现出来。严谨的视觉元素结合日本书法的柔和笔触,让画面充斥着一种禅寂的不规则与残缺的美感。而背景的规整色块无疑是现代主义理性的完美诠释,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幅海报中,作者试图将人脸从海报中抽离,极具画面层次感。田中一光通过面部图像的刻画,使得现代主义与日本传统的高度融合,解读了理性韵律与感性意韵之间的互补,极强丰富了海报的视觉冲击力。
2传统色彩与几何结构的调和
除图像的运用方法之外,运用日本传统色彩理念来调和海报中的几何结构,也是田中一光独特的设计方法。在其海报设计中既用理性结构分割,又蕴含高纯度的互补色彩。前者展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后者则展现了浓烈的日本色彩审美观念。收缩张弛的色彩不仅满足了精神象征,也完善了装饰功能。例如,浮世绘版画与歌舞伎(Kabuki)剧服的色彩等。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的浮世绘版画,经常使用丰富斑斓的对比色。例如,黄与紫,红与绿等,此风格影响了诸多日本艺术家,田中一光可谓其代表性人物,这种对比而又和谐的色彩元素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日本色彩理念。
在第一届日本文化节海报设计(图2)之中,田中一光一方面将海报中的互补色转为富有节奏的跳跃。例如,顶部明艳的紫色与底部单纯的黄色呼应,这种源自于浮世绘色彩理念的视觉冲击力,给观者耳目一新的体验快感。另一方面,他精准地把握住了黄紫之间的秩序,并巧妙地运用白色背景作为调节二者色彩关系的虚实需要。单纯的几何色块又构成了日本传统妆扮的女性形象,海报中并无曲线,但却打破了现代主义僵硬呆板的形象。田中一光还钟情于浓烈色彩的运用。例如,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女性服饰上的色彩运用。在其为SalvatoreFerragamo所设计的展览海报中,繁多的色块通过对比,进而组合成海报的中心图案。他的色彩风格在80年代现代主义盛行的日本设计界引领了一种新的风潮。
田中一光毕生都在探寻西方现代主义与传统日本文化的交融,他探索性的设计为20世纪中期的日本设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他的海报设计可知,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完美地将日式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相融合。田中一光独特的设计理念,深远地影响了日本的设计,甚至影响了世界的设计。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进行着碰撞与交织,对于当代设计师来说,怎样理解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中,田中一光的作品体现的形式和蕴含的理念,都值得借鉴。
作者:秦臻珍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摘要: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牌的推广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管理者的重视。海报设计作为一种原始的信息传播媒介,凭借以图形为元素、以文化为设计理念的方式,已经成为最具精神渗透力的传播媒介之一。文章分析图形在城市形象海报设计中的运用,从阐述海报和城市形象的概念出发,分析图形在城市形象海报设计中的表现优势,归纳城市形象海报设计中图形的分类、图形创意表现技法,探索与总结城市形象海报中图形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
城市形象;海报;图形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在精神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目前,存在这样一个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在这样的形势下,海报设计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凭借以图形为视觉元素、以文化为设计理念的形式,成为最具渗透力的传播途径之一。
一、海报和城市形象概述
其一,海报的定义。“海报,又称布告、传单,书写的或印刷的、张贴起来或用其他办法分发出去的广告,宣传一件公众感兴趣的事情。”①在现代社会,虽然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但是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之一,以二维的视觉形象为传达方式的海报,凭借自身特有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作用。其二,城市形象概述。城市形象是指大众对城市整体印象的一种感知,是大众对城市所具有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印象与评价,主要是指人们对城市形态、城市建筑、城市文化、市民素质、城市环境、城市政府形象的看法和评价。
二、图形在城市形象海报设计中的传达优势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的学汇和再提高的过程。学生将综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完成广告设计专业的整个毕业设计任务。设计作品应符合市场,具有独特构思,甚至是超前的,以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在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之前,必须修完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即规定的学分),毕业设计(论文)按排在第7、8学期,时间约8周。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了解我国有关的建设方针和政策,正确使用专业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
3.学会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广泛地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的水平和状况。
4.培养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从经济、技术的观点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宫崎骏;动画设计;海报
一、前瞻
(一)背景随着工业革命人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带来的是空前绝后的科技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意识也逐渐从以前的单一消费逐渐向多元化发张,对精神情感的追求和思想世界的提升成为人们选择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例如电影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的作品也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然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动画产业缺迟迟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这使很多从事动画方向的人感到失望。为什么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始终停滞不前,我们的作品始终不能摆脱低龄肤浅的标签?
(二)意义虽然研究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文章有很多,但是从动画海报出发的还是比较少,而且本文虽偏向社会人文方向的研究,但是在一些规律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上运用了很多抽象的有逻辑性的方法。文中还运用了很多图表来说明问题,希望这能比纯人文理论的研究更理性,更有借鉴意义。
(三)框架本论文主要以宫崎骏动画电影海报的分析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即从构图的角度,色彩的角度和内容的角度分别进行分析。构图的角度主要是把海报中的构图元素进行抽象的分类和提取,然后找出其中的规律。色彩的角度主要是讲色彩的分析和对比,以及一个小的问卷调查。内容的角度主要是从不同国家海报内容的变化来讲文化的差异。(四)选题原因1.主观原因:从小的生活经历决定,从小就比较喜欢动漫卡通动画游戏人物,受到的影响比较大。2.环境因素:我国现在的文化环境十分恶略,动画产业十分不景气,很多从事动画行业的人失去信心。3.知识储备:大学学习数字媒体专业,接触了影视动画相关课程和一些实践。4.文献探索:虽然有关文献很多,但大多比较浅,没有联系到社会,只停留在文献和理论,需要更多细致和深入的探索。
二、宫崎骏动画海报分析
(一)样本选择选取了宫崎骏从出道到现在所有最出名的动画电影的海报,共有10部,分别是《起风了》(2013)、《悬崖上的金鱼姬》(2008)、《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千与千寻》(2001)、《幽灵公主》(1997)、《红猪》(1992)、《魔女宅急便》(1989)、《龙猫》(1988)、《天空之城》(1986)、《风之谷》(1984)。因为每个国家的海报有所不同,所以还选取了每一部电影的能找到的其他国家的海报。
(二)构图的角度分析1.人物要素分析分类方法为将海报中的主体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心构图法,即海报主体表达的中心在中心的位置。第二类是黄金分割法,即海报主体表达的中心在画面的换金分割线的位置,也就是画面井字格分割的位置。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将所有的样本进行分类,代号1为中心类,2为黄金分割类。根据统计表格我们可以得到,日韩中这些亚洲国家18个样本中中心类占8个占44%;欧美等国家中20个样本中心法占14个占70%。2.场景要素分析分类方法为将海报中的场景分为两类,一类是切割类,即海报的场景讲构图进行了切割。第二类平铺类,即海报的场景用平铺的方法没有把画面进行切割。根基这种分类方法,将所有的样本进行分类,代号1为切割类,2为平铺类。根据统计表格我们可以得到,日韩中这些亚洲国家18个样本中切割类占10个占55%;欧美等国家中20个样本中心分割占14个占70%。3.文字要素分析分类方法为将海报中的文字排版位置分为两类,一类是双向类,即海报中的文字排版位置既有横向排列又有纵向排列。第二类单为向类,即海报中的文字排列方向只有一个方向排列。根基这种分类方法,将所有的样本进行分类,代号1为双向类,2为单向类。根据统计表格我们可以得到,日本全部的海报都是用的双向类,而欧美几乎全部用的单向类,中国大部分用的双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