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寝室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寝室文化是文化形式的一种,是校园文化生活的缩影,它是以寝室这一特定空间为单位,尊重寝室成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寝室成员的个性及创造力,被大家认可并自觉践行的文化氛围和行为准则。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物质文化,即寝室的物质条件,包括寝室的基本生活设施、环境美化的整体布局等;二是精神文化,即寝室成员之间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如人生观、世界观等。
二、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寝室文化建设关系到创建优良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塑造学生优秀品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对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寝室的成效,是对民办高职院校“三风”建设的有效依托,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促进”:
(一)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德的提高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参与者。作为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德的培养,除了日常的谈话交流、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等形式的教育,也应该重视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促进学生对寝室形成归属感,使寝室真正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家”
寝室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寝室成员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重视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寝室归属感的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并形成积极向上的寝室氛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履行做好寝室文化建设的义务,使寝室真正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家”。
(三)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
每一间寝室是构成一个班级、一个专业、一个系院、一个学校的组成单位,他是仅次于学生个体而存在的小型集体单位。如果每一个小型集体单位都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争先赶超的氛围,那么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班级、专业、系院和学校将同样形成一样的风气。一种良好风气的形成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教育和感染我们的学生,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将更好地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优良校风的形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目标。
三、民办高职院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途径
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告诉我们,寝室文化建设的过程面对的是以注册入学为主的学生群体,他们具有以下特征:文化成绩弱,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弱,实践能力强;行为习惯弱,个性追求强。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针对他们的特征扬长避短、群策群力,让他们在寝室文化建设中接受学习教育,使他们在寝室文化中成长成才,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思想引领,强化育人,充分发挥寝室育人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寝室,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新时期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抉择。实践证明,辅导员老师在做好寝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进寝室,能充分发挥寝室的育人功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同时,重视党团学生干部作用,建立“公寓团工委”、“党员寝室示范岗”、“寝室安全信息网”等,将辅导员的工作触手延伸到寝室的各个方面,在寝室文化建设方面锻炼和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在学生中树典型、学榜样,做好寝室文化的引领育人工作。
(二)形成制度,重在落实,充分发挥寝室管理功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一定要有详细、可行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和服务,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寝室中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寝室文化的配套机制,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规章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寝室文化,同时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时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绝大多数的学生是能够遵守在寝室中的纪律。以制度说话,用制度服务,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三)以活动为载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了解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实际状况,明确具体问题,寻求相应对策,笔者针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设计,并发放问卷119份,基本信息包括几下两点:
(1)回收有效问卷119份,其中性别为男性的大学生53人,女性的大学生为66人;
(2)各年龄段中以大二(45.38%)、大三(31.09%)为主,以大一(7.56%)、大四(15.97%)为辅。根据问卷反映的问题可从两方面具体研究:影响因素、利弊分析。
(一)寝室文化建设影响因素
宿舍氛围不和谐,室友关系难处理。据数据统计,在119位受调者中63.03%的人认为寝室不合理的作息习惯(如睡懒觉)是寝室文化建设中最大的阻碍因素,而多数人同样认为卫生纪律不过关、沉溺上网、使用违章电器仍会影响寝室良好文化氛围的建设(见图2:大学生宿舍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而相对学习氛围,调查结果显示,43.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寝室的学习氛围较一般,花费于看书学习上的时间较少,55.46%的大学生表示平日较多的时间用于上网。公寓集体活动的开展对寝室关系的建立有重大意义,但调查中发现50.42%的受调者表示只有部分寝室成员对公寓、班级等集体活动表现的积极,而不积极或没兴趣仍占据大部分人数。而此不利条件进而成为促进室友关系的障碍,62.18%的受调者认为室友关系较为融洽,但依旧存在小部分大学生认为室友关系不太融洽。寝室生活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聊天消遣、看书娱乐成为寝室轻松娱乐的方式,但调查数据显示,77.31%的受调者在上网中度过,58.82%的受调者在聊天或串门中度过,而寝室聊天中校园八卦占大部分内容,学习时事等较之较少。要放松方式
(二)寝室文化建设利弊分析
建设目标明晰,处理问题方式积极。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能够积极调整心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50.42%的受调者认为因做某事影响室友的休息时会立即停止。面对矛盾时,绝大多数受调者会选择相互沟通或借助机会道歉并和好。数据显示,受调者认为寝室文化建设对增进感情、拓展知识面、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气质、提高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普遍认为寝室文化建设有助于寝室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理念的形成,帮助个人满足自尊心、调节情绪、增进身心健康,更具有对个人模式标准化的作用(见图6:大学生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成材的作用调查)。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体特征的影响
作为群体文化一部分的宿舍文化,其创建的文化形态为师生共享,而高校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及思想理念转变的重要过渡期,其所处的环境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而宿舍是多数高校生生活及接触最多的地方。宿舍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观因素的发展成为文化创建的决定性因素。性别不同导致文化建设过程中个体表现的不同。相较于男生寝室,女生寝室明显比男生寝室爱学习,但一般男生寝室的和谐程度常常高于女生寝室;大一学生寝室成员因为刚认识,寝室成员之间会尽量克制自己,避免矛盾;大四阶段,就业和准备毕业论文是寝室成员最重要的事情,在寝室的时间变得很少,经常不能全部成员聚在一起,个体因此变得更珍惜最后一年的相聚时间,矛盾反而减少。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宿舍分配、基本设施配置、维修等都与宿舍管理工作直接或间接挂钩。一般来说,寝室管理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寝室的物质文化,如寝室管理规定,如每个寝室的水电费,还直接影响寝室的生活习惯及文化氛围,如作息时间等、每天卫生大检查。宿舍文化则是高校管理制度的细化与拓展,高校宿舍规范管理依托高校文化创建的管理制度,而高校文化创建制度则以宿舍文化为切入点,深层次地挖掘高校管理特色,创建优良校风学风,其一定程度上是高校多方决策的重要体现。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大学生除了上课以外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度过的,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良好的寝室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次,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隐形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在不知觉的状态下受到影响,成效更加明显。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可塑性较强,而寝室是大学生乐于畅所欲言、表达真实自我的场所。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寝室文化建设这一载体,营造良好的正能量传递氛围,从生活点滴中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寝室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除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丰富的专业技能外,学校更希望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兼具的复合型人才。而寝室与大学生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高校寝室文化现状分析
本研究针对杭州某职业技术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共计200名学生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87份,回收率达93.5%。从调查结果来看,寝室文化整体呈现和谐、向上的氛围,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方面。
1.寝室成员人际关系和谐
45.8%的同学表示寝室关系非常融洽;76.7%的同学表示若无特殊情况,还是愿意与现在的室友一同生活;53.3%的同学表示室友间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话题;65.9%的同学认为目前所在的寝室温暖和谐,有家的感觉。仅有10%的同学认为与室友相处不愉快,对寝室没有感觉。
2.大部分同学对于寝室卫生、氛围布置比较负责
且有集体荣誉感。50%左右的同学表示自己所在的寝室会定期打扫,并由寝室成员共同完成;16.7%的同学表示会在学校检查或评比活动前打扫卫生。普遍同学认为寝室是共同生活的地方,应当看成自己第二个家,由大家共同来维护,如果评比活动中能获奖会很自豪。仅有极少数同学认为卫生环境、评奖争先与自己无关。
3.寝室学习氛围不浓
室友之间互相影响较大,存在不良生活习惯。依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寝室中最常做的事前三位是看电视、上网游戏、专业学习。不少同学表示在寝室中娱乐休闲占主要部分,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室友之间最常在一起做的事是吃饭、运动,仅16%的同学表示寝室成员会一起学习探讨。67.8%的同学表示会在23点之后就寝,62.5%的同学每天花在电脑上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甚至有人长达6-9个小时。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寝室中存在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不少同学表示在寝室里非常容易受到他人影响。
4.大学生对于寝室文化建设持支持态度,但了解不深
68.7%的同学表示非常支持学校组织寝室文化建设项目,能够丰富生活,督促大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学们认为寝室文化除了包含整体环境建设、卫生打扫外,还应当包括寝室制度、人际交往、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多方面,但大家也同时表示目前对于寝室文化建设理解不深,目前的寝室文化建设活动也大多是卫生环境建设评比。
三、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理念解读和有力的思想引导
根据问卷访谈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大学生对于什么是寝室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没有一个清楚、正确的认识。高校普遍对寝室文化建设缺乏有效地解读和有力的思想引导,没有将寝室文化建设的宗旨和具体内容向同学们进行广泛的宣传,同学们甚至在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下被动参与各类活动,从而导致活动效果不佳。
2.网络文化对寝室文化冲击巨大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但自控能力、鉴别能力有待提高的阶段,网络文化、手机媒体信息在给社会带来巨大信息量、便捷生活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负面效应,对于高校寝室文化的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学生个人价值观更加个性化,受消极社会思潮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日趋碰撞,自控能力较差,沉溺于网络,寝室整体学风收到极大的影响。3.寝室文化建设浮于表面。寝室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但许多高校对于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总体规划,在开展活动时存在只求形式、不求成效的现象,寝室文化建设活动仅仅局限于“文明寝室评比”、“寝室卫生检查”等形式,不注重活动的时效性及实效性,学生被动参与,草草了事,完全无法达到育人效果。
四、寝室文化建设对策
1.高度重视,搭建思政教育新平台
从老师到同学都需要全面提高对于寝室文化这样一种“软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在进行充分动员培训的基础上,让师生真正了解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目的。同时搭建思政教育新平台,逐步以学生寝室为阵地,解决寝室管理与思政教育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动态,解决学生困难,把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拉近师生距离,倾听学生新生,从而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2.丰富活动形式,加强氛围营造
寝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应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文明寝室建设月”等内容。必须要丰富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被动参与转为共同融入。除了开展文明寝室、卫生寝室评比等传统项目,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文体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在寝室里有事可做,避免了消极现象,增强寝室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开展寝室建设主题活动,引导同寝室成员培育积极向上的共同的兴趣爱好,展示寝室的独到之处,在彰显个性之余,也给有特长的同学一个发挥展示的平台。
3.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学生骨干参与建设
开学初,我将寝室长找来商量怎样帮助寝室同学把自己的小家管好。寝室长们纷纷献计献策:在寝室贴上全家福或自己的个性画作,这样一来谁也不舍得去破坏自己的家、自己的心血了。我接纳了他们的建议并要求他们尽快落实下来。一星期后当我去检查时,一间间寝室被同学们打扮成了温馨的小家:粉色的墙壁、花花朵朵的插图、亲密的全家福、“哥俩大头贴”和“亲密俩姐妹”……“墙壁是我家”的设计营造了温馨的寝室氛围,温暖了这些留守学生的心,激发了他们的爱美之心,也促进了他们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2.营造积极进取的乐学氛围,让励志格言入我心
宿舍过道上一行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的励志格言;墙壁上一条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言;柱廊上一位位科学巨匠、哲学大师、文学大师的画像如一座座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灯塔,让这些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乐学好学之风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逐渐养成。
3.打造爱心型生活老师,让学生缺位情感得到填补
这些留守学生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交流,缺乏情感沟通,家长的情感教育缺位严重。为此,我号召在寄宿部打造爱心型生活老师,让“爱心洒满角落”。我们倡导教师不仅要协助学生整理床铺,管理个人卫生,还要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在寝室中营造一种互相关爱、互相理解的寝室文化,从而填补家长教育缺位带来的学生情感缺失。学生生病了,生活老师会及时送去问候,室友会热情地递上热水。于是一颗颗缺爱的皱皱巴巴的心被融化了,熨平了!他们在感动之余,也懂得了在别人需要关爱时去爱他人,更懂得了父母的艰辛与良苦用心,渐渐地开始理解父母并和父母热络起来。
4.营造“比一比,我更强”的体育氛围,让学生争做体育达人
一星期一比,一月一比,一阶段一比,看看谁更会锻炼,哪个寝室会锻炼,哪个班级会锻炼,谁中考体育更好。自从开展,“比一比谁更强”的比赛,学生睡懒觉、赖床的陋为减少直至杜绝。现在每天在操场上看见的一个个你跑我跳的壮观景象。充满关爱、充满竞争力的比赛活动将他们的积极性、好胜心彻底激发出来了!
5.结语
1.1地域性
据调查,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交往、就业问题等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主要焦虑和困扰。如何进行人际关系交往成为进入大学后的一门必修课。为了促进人际关系交流,许多高校在新生进校时,将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寝室,有时甚至故意打破专业和院系的格局,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1.2隐蔽性
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矛盾爆发前,都带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不易被人察觉和发现。根据犯罪心理学的观点,当一个嫌疑犯在实施犯罪之前,所有的犯罪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的,具有不可知性。有专家认为,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更加可怕。高校近年来出现寝室同学被杀的极端事情,证明了这一事实。
1.3相融、协和性
寝室中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各自流露出来的文化传统不尽相同。学校将不同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不同的同学安置在一起,必然使得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里发生碰撞、交融。平时的谈心、思想交流、问题探讨等,形成了因学习专业联系在一起较长期稳定的室友关系,使得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寝室矛盾在交流中得到化解与缓和,这充分体现了寝室文化从情感、思想到行为的互动、相融与协和。
1.4多样性与复杂性
寝室文化矛盾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寝室成员内部文化价值的多样性,以及寝室内部环境的复杂性。“价值冲突的多样性特点,反映了社会转型期间人们价值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变化性,反映了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成员选择自由度的增大,是开放的社会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转变过程在人们价值观上的表征。”事物的复杂性特点集中体现矛盾的复杂性,表现为有大小与主次之分,寝室矛盾集中反映了寝室成员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2寝室矛盾的文化因素
近年来,连续出现的高校同室操戈案,不禁引起高校管理者的认真审视和思考,笔者从这些现象出发,发现其背后存在着下列文化背景因素。
2.1家庭教育“忍”文化的因素
中国是文明古国,封建儒家思想一千多年历史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现在很多的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经常告诉他们遇到突发事情要“忍得一时之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殊不知长期的“忍”让孩子的心理产生了严重扭曲,长期挤压的结果只会令问题越来越严重,变得一促即发、不可控制。孩子长期接受“忍”文化的熏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问题的发现。所以,让问题暴露在阳光下,有利于我们看清问题,并做好教育和预防。
2.2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因素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这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包括着结构、机制、利益和观念等的转换、调整和嬗变过程。它能引起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革。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进入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这里发生。文化多元化在为社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社会愈是多样化,价值愈是多元化,价值冲突愈是普遍化,就越需要加强价值引导和调控,就越需要对价值冲突进行有效整合与统摄协调。”因此,高校寝室内部表现为多个文化因素的存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上演着不同价值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分化与重组,这种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差异是寝室矛盾始终存在的主要因素。
2.3道德文化的底线因素
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价值操守,是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和自强,它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是不容任何人侵犯与亵渎的。实践证明,高校寝室矛盾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寝室文化与价值观念的矛盾,当矛盾触及和侵犯到任何一方文化利益的底线时,冲突就会爆发。尤其是涉及人格、尊严和利益等问题时,矛盾更是不能缓和,冲突不可避免。因此,守住道德文化的底线,就是要守住我们的人生价值操守。
2.4寝室心理文化缺失因素
目前,针对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从现实和收集的资料来看,许多高校在开设心理课堂与咨询的同时,忽视了寝室这块心理文化阵地的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调查发现,学生咨询的问题中有三分之一与寝室关系、同学关系有关。因此,寝室心理文化的缺失必然造成心理问题的发生与激化。
3构建应对寝室文化矛盾冲突的机制
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任何安全问题都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有效防止或减少寝室矛盾的发生,构建寝室文化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3.1构建文化矛盾的交流疏导机制
当今世界,虽然文化之间的交往已经大大加强,但有些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不相容而造成的文化冲突仍然存在。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拥有自己的民族内涵和精神,包含文化特色、文化自尊、文化认同等。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形成了一定文化矛盾,有矛盾必然就会有冲突。“同室操戈”是高校寝室文化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必须在寝室内部建立缓和与化解文化矛盾冲突的疏导机制。应定期举办由学校牵头,学生、家长、辅导员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宿舍主题活动,如相处之道、文明与理想、我的恋爱观等,在有效地协调和解决好学生之间问题的同时,给矛盾双方一定的心理缓解与暗示作用,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可以延缓和减少矛盾的进一步发生。这种圆桌会议虽然是因时而生,但它营造的有效沟通、良好的平台,遵循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规律。因此,它理应成为所有高校管理者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从“应然走向必然”的一种具体实践。
3.2构建从价值冲突到共享的机制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随之渗入中国,各种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进行着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同样发生在大学校园内,并悄然改变着“90后”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诱导和引发了一些文化与价值冲突。因此,在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校园,高校必须建立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与主流相符合的价值文化。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建设,渗透学校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构建共享机制,一是在两极分化中强化中介作用,减少对立,在新的社会分工中相互调解与“补氧”,缩小差距;二是实现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承认文化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有其现实可行性,它本身是对传统政治道德一体化的超越,实现文化、价值之间的流动;三是在全面合作中发展,,价值的获得只能在互动关系中实现。”因此,高校需要在寝室内部广泛建立以学生“自治”为主,能得到大多数同学认同、信赖的学生调解委员会之类的组织,帮助大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观选择与判断,实现价值共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构建寝室矛盾的快速反应与干预机制
矛盾的特殊性原则告诉我们在处理矛盾时,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快速地建立反应与干预机制。寝室矛盾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冲突,在矛盾未形成之前,学校通过预测、评估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过程制定快速反应机制,引导和构建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做到早发现、早研究、早处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矛盾被发现或起冲突时,需要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的视野范围,进行及时的干预与维护,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进一步维护学校的稳定。
3.4构建寝室文化心理机制
一般来说,寝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开展教育与活动的重要阵地。构建寝室心理文化机制,就是要将心理文化深入到寝室文化建设的每一项活动中,通过群体间的互认互动,获得社会角色的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消除不良的情绪、态度和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构建寝室文化心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寝室心理文化,积极开展心理文化主题活动,将心理文化晒在“阳光下”,并积极促成寝室所有成员达成共识,在阳光下开展温暖、合作与共建项目,从而丰富寝室心理文化的内容;其次,寝室内增设心理咨询室,直接将心理咨询工作从幕后拉到台前,将寝室变为开展前沿工作的主要阵地,直接接触到心理问题的个体;最后,定期在寝室开展心理筛查和走访工作,并形成一种定期抽查的制度,从筛查中发现问题,减少问题的发生。
4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与公办院校相比有所不同。首先,独立学院是由普通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兴办,办学资金主要由合作方承担。考虑到合作方的投资回报,要求办学成本最小化,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机制有其自身特点。其次,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大部分学生高考成绩不高,自我约束力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归因方式,面对学习考试的压力,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研究
(一)被试
本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大一到大四英语专业学生为被试对象,以自尊量表和学生习得性无助感问卷为工具,调查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现状,探讨学生自尊水平、城乡差异、性别差异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37份,无效问卷13份。被试分布情况,男生﹕女生(39﹕398);城市﹕乡镇(161﹕276);大一﹕大二﹕大三﹕大四(140﹕69﹕117﹕111)。
(二)研究工具
1.习得性无助感
问卷。采用朱诗敏、陈旭等编制的《学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问卷》,共四个因子、21个题项。四个因子分别为情绪无助、认知无助、行为无助、动机无助。问卷信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6,分半信度0.877,结构效度及模型拟合度良好。
2.自尊
量表。该量表由M.Rosenberg1965年编制,汪向东1999年修订,共10题,采用4点记分法,非常不符合记1分,不符合记2分,符合记3分,非常符合记4分,其中3、5、8、9、10为反向计分,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数越高,自尊程度越高。3.数据处理。研究结果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研究
1.数据表明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习得性无助感总得分居中(60.71),各题平均得分不高,说明该样本英语习得性无助感倾向不明显。四个因素中,得分最高的是动机无助,其次是情绪无助与行为无助,认知无助得分最低,即该样本的习得性无助感主要表现是学习动机受损和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无助情绪。
2.按年级分组
对四个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习得性无助感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四个年级在习得性无助感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情绪无助和动机无助上差异显著。其中,大一学生无助感最低,大四学生无助感最高,三年级略高于二年级,这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符合。
3.对男女学生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结果进行T检验
结果表明,男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无论是总体得分还是各因子之间得分均高于女生,差异极显著。鉴于外语学院自身特色,被试男女生比例悬殊,该结果具有特殊性。
4.对城乡学生学习习得性无助感进行T研究
结果表明,城乡学生学习无助感总分有显著差异(t=2.885**),城市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得分低于乡镇学生。城乡学生的显著差异表现在情绪无助、动机无助和行为无助上,认知无助这一维度城乡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5.统计结果表明,自尊与习得性无助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自尊得分越低的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得分越高。各因子间与自尊也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自尊越高,习得性无助感各因子得分越低。
四、讨论
1.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选择教材要难易适中,有较强的衔接性,尽量避免伤害学生学习动机。
2.本研究考察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年纪差异
大一学生无助感最低,大四学生无助感最高,三年级略高于二年级。该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独立学院专业英语八级通过率极低的原因,大四学生面临专业八级考试与就业的双重压力,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极易产生学习上的无助感,进而放弃努力,自暴自弃。
3.本研究结果表明男生无助感情绪明显高于女生
外语院校男生比例远远小于女生,大部分男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迟到、坐最后一排玩手机、打瞌睡现象普遍,面对考试一筹莫展。作为教学管理者,应该思考如何提高男生学习效能感,进而避免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以提高学生成绩。
4.本研究样本中
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城乡差异显著,原因在于乡镇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口语基础较差,自卑心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城乡差距,教育管理者应思考通过举办活动、座谈会或者一对一聊天等形式,提高乡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减少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
5.本研究样本中学生自尊与习得性无助呈显著负相关
为提高学生自尊水平,笔者认为,应从宏观规划及细节着手。学院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英语技能活动,如配音大赛、舞台剧、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及自尊水平。教师应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提高自信,绝不能因学生基础较差而伤害其自尊。
五、从寝室文化建设入手,降低学生习得性无助感
针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不高,专业英语考试特别是专业八级通过率低,存在习得性无助感的现状,可从寝室文化建设入手,避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一)营造健康向上的寝室氛围
除上课外,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度过的,寝室相当于学生的“第二个家”。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对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寝室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虽不具备强制性,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们可以在每学期、每学年开展学风建设及先进寝室评选活动,持续传递先进模范榜样的正能量。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寝室氛围,加强学生自我约束力,明确学习目的,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容面对学习考试的压力,提高自我效能感,降低习得性无助感。
(二)提倡目标教育,建设优良寝室学风
目标教育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与方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每一步做起。寝室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目标教育、建设优良学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学工部在各寝室开展“100天行动”,由寝室长带头,组织寝室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并相互督促,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无助情绪。
(三)多角度开展寝室活动,提升学生自信心
高校寝室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寝室文化的重要体现,属于高校寝室文化的中高层寝室文化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学校的学风有直接关系,可见学风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学风的好坏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学风通俗地讲是学习的风气。从学生的角度讲,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在寝室文化的设计环节中,学习型寝室是基本的发展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通识是目标,为给同学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展现创造、想象的空间,打破单一寝室评比模式,提倡个性发展,特色寝室建设,希望能建成学习型、低碳型、综合型,和谐型等寝室。然后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要求和发展,学院注重英语交流,和国外大学的合作也日趋平凡,也可以评三级英语寝室,四级英语冲刺寝室和对外交流国际寝室。根据学院普遍要求也可以分为,就业型和升学型寝室。同学们可积极依据自己寝室特点,设计学习型寝室文化。充分把学习型寝室的氛围推广,让整个学院都充满学习的氛围。
二、寝室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内外因分析
1.内因分析和管理
寝室文化对学生生活在学校中3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这里不得不谈到学生寝室制度,首先,寝室制度文化的健全与人性化,是大学生在寝室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大学生要想在寝室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要求每位大学生严格遵守寝室制度,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投入足够的精力。而要求同学们能够共同遵守,则需要道德和价值观的认同,如果一个寝室卫生没有人打扫,同学的作息时间无规律,很难想象这个寝室的同学能100%投入到寝室文化中。其次,学会良好的人际交流,培养自身的人际交流能力,是同学们在寝室中必须慢慢思考和处理的问题。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第一次尝试处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寝室成员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长远来看,如果一个学生在寝室不能和其他同学很好的交流,那势必会导致精神紧张,身心疲惫,所以,在创建寝室文化中,人际关系对于该宿舍也有很大的影响。然后,随着电脑的普及化,寝室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网络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合理控制电脑网络文化对于寝室文化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来正确合理引导学生运用电脑网络成为学习的工具必须坚定不移。随着网络的出现,他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学生如果娱乐多了,会使学生们减弱学习风气,减少对于学习话题的探讨,那就更加不会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做人道理,做事情的原则了。
2.外因分析和管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创建寝室文化,加强学生党员、学生辅导员等先进学生代表也应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习寝室,加强大学生寝室学风建设,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寝室建设提供有力指导。追求和谐。共生理念是要求寝室公共环境和谐,制度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和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学生基础文明水准。
三、总结
1.对寝室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多数是2000年以后从中专校合并或独立升格而来,基本上都搬进了新建的校区,学生宿舍楼都是四人间或六人间的标准化公寓,有独立卫生间、洗漱间和书柜,公寓楼里还安装了开水器和投币洗衣机,部分寝室里还安装了空调和电风扇。应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较为重视学生寝室基础设施建设,但对寝室文化建设普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寝室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23.77%的学生对寝室文化不满意,16.04%的学生非常不满意。
2.寝室时间利用率低
每天在寝室里6小时以下学生占5.28%,6小时~8小时学生占22.64%,8小时~10小时学生占43.40%,10小时以上学生占28.68%。累计有72.08%的学生每天在寝室时间超过8小时,寝室已成为学生课余休息、生活、学习、娱乐的最重要场所。但是学生在寝室除睡觉外,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上网、聊天、看电影,占43.58%,玩电脑游戏,占36.23%,两项累计占79.81%。另外,看小说杂志的学生占10.75%,做其它事情的学生占9.43%。
3.寝室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现象
当问及“寝室成员关系如何”时,27.36%的学生选择“非常好,有很强的整体意识”,65.66%的学生选择“较好,有自己的圈子”,6.23%的学生选择“冷淡,自己管自己”,0.75%的学生选择“很差,常发生不和”。可见,不少寝室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虽然寝室里只有几个人,但还有小圈子,甚至较为冷淡或有矛盾。寝室交流情况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有较多的交流占54.53%,一直有很多话要交流占33.77%,偶尔有交流占9.62%,极少有交流占2.08%。
4.部分高职学生生活习惯较差
从早晨起床时间看,72.26%的学生早晨7点以前起床,14.91%的学生7点至8点起床,9.25%的学生8点至9点起床,3.58%的学生9:00以后起床。从晚上关灯睡觉时间看,22点以前占17.55%,22点至23点占50.19%,23点至24点占27.92%,24点以后占4.34%。这说明不少学生的作息时间没有规律,这必然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身体健康不利,对于熄灯晚睡觉迟的学生要加强教育管理。从寝室卫生打扫看,每天大家一起打扫占20.75%,每人每天轮流打扫占50.19%,不定期,脏了就扫占16.79%,有老师来检查的话就打扫占12.26%。说明部分学生卫生习惯较差,卫生意识不强。
5.部分高职学生基础文明较差
如有的学生在寝室里乱扔垃圾,10.38%的学生经常乱扔,16.42%的学生偶尔乱扔;有的学生在寝室里抽烟,1.13%的学生抽烟严重,27.55%的学生偶尔抽烟;有的学生在寝室里使用大功率电器,2.08%的学生经常使用,9.62%的学生偶尔会使用。抽烟和使用大功率电器易引起火灾,这是所有高校严格禁止的,但少数学生置他人和自己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不仅基础文明较差而且安全意识和纪律观念淡薄。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发现,抽烟的不仅有男生,还有女生。
6.高职学生寝室文化格调较为低俗
学生在寝室内谈论最多的是异性、情感类话题,占31.13%;其次是游戏娱乐类话题,占20.75%;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占17.17%;时尚、明星和八卦类话题及时政新闻类话题分别占14.15%和13.02%;其它话题占3.7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在寝室里身心放松,展示了较为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层次不高。寝室攀比现象也较为严重,39.62%的学生有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学生电脑使用情况是:QQ聊天占26.42%,看电视、电影占22.64%,打游戏占22.26%,学习占15.66%,看小说占13.02%。这些情况都说明高职学生寝室文化格调趋于低俗。
7.学生参与寝室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学校举办的寝室文化活动(文明宿舍评比、公寓文化节等),认为“完全没必要,浪费时间”的占5.85%,“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占21.51%,“还过得去,可以看情况参加”的占50.00%,“很有意义,积极参与”占22.64%。可见,寝室文化活动参与意识普遍不强。这就要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公寓管理人员在组织寝室文化活动时要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成为寝室文化活动的主体,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寝室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二、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路径
随着学分制的加快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公寓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让学生满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创新学生公寓管理和寝室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育人功能。
1.高度重视寝室文化建设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加强内涵建设,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寝室文化建设在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只是将寝室定位为学生休息和生活的场所,在公寓管理中重视卫生检查和安全稳定工作,没有对寝室文化进行系统的规划,更没有得力的建设措施,没有将寝室文化建设上升到育人的高度。其实,小宿舍却是大窗口、大舞台。学生寝室是展示学生精神状态、品德修养和基础文明的窗口,是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窗口。寝室也是学生工作者和全体教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舞台。寝室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构建健康向上、和谐高雅的寝室文化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办学使命。
2.加强学生寝室硬件建设
首先,对老化的电线进行及时更换,安装智能控电系统,保障用电安全,在寝室里配置书桌和床铺一体化木质家具,安装空调和热水器,改善学生学习和休息条件。其次,学生公寓区配套设施也要跟上,在公寓区成立学生活动室和学生干部工作站,学生活动室里配备必要的娱乐实施,方便学生集会和休闲。在物管值班室配备电吹风、微波炉等生活设施,在公寓楼内安装开水器和洗衣机,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再次,要加大公寓绿化和美化的力度,在公寓楼周围栽种树木花草。最后,在公寓楼大厅安装电子显示屏,在墙壁上安装宣传橱窗,增强公寓区宣传教育功能。通过不断改善硬件设施,提高学生寝室服务育人水平。
3.健全规章制度
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寝室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有力推动健康高雅寝室文化的形成。通过制定文明寝室评比办法、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公寓报修规定、学生公寓物业管理考核办法、学生公寓管理员岗位职责、学生公寓保洁员岗位职责、学生公寓楼管理委员会章程和大学生公寓文明公约等系统配套的制度,为公寓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将寝室卫生守纪情况和学生在寝室内的各种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评奖评优,充分发挥制度育人的功能。
4.组建系统的管理队伍
一是成立专职公寓辅导员队伍。公寓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教育和疏导。二是建立班主任进宿舍制度。要明确班主任进学生宿舍的次数要求。三是物管人员主动联系班级。分学期选出若干名业务精、素质高的物管人员联系班级,通过联系班级,物管人员可以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成立学生楼委会。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五是加强寝室长队伍建设,选派优秀学生担任寝室长,加大对寝室长的培训力度,将寝室长纳入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统一管理。通过组建专门的管理队伍,为强化寝室管理和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5.积极开展寝室文化活动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在学校9个学生公寓中进行,每个公寓随机抽10个寝室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
(二)调研方法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走访、网上查询资料等调研方式。问卷调查:组织所有学生干部深入学生寝室发放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回收率,每位学生干部发放问卷后,都耐心地等待接受调查的同学,填写完问卷后及时收回。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7份,回收率97.4%。随机走访:组织学生干部在校园内随机访问学生,了解现阶段学生寝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征求他们关于寝室文化建设的意见。网上查询:上网查询有关寝室文化建设的调查资料,结合学校实际调研情况,获取部分有益资料。
二、现阶段寝室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和对学生寝室的走访,发现了寝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自由化现象
在学生寝室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15%的寝室是“被政治遗忘的角落”,在这些寝室里,很难看到一个奋发向上口号,很难听到学生们与时俱进的谈话。有些学生把“除了免费的,我什么都不想”的条幅挂在墙上,一些学生把“难得糊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有的甚至自称是“五不主义”,不参与政治活动,不参与社会工作,不谈论政治问题,不参加任何团体,不想有所建树。在这些学生中,有些人学习很努力,但是不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有时,他们谈论时事政治,但是欣赏西方的“民主”、“自由”,追求完全的自我设计。
(二)懒散现象
寝室是班级的基本单位,每个寝室都有寝室长,但是寝室长往往是被迫当选,以应付学校检查,同时,寝室的各项制度也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尤其是,个别寝室存在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不良行为传播者,他们消极的人生态度,懒散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其他成员,导致整个寝室慢慢变成集体懒散,缺乏上进心。
(三)“夜沙龙”
每天晚上熄灯后,寝室成员的夜沙龙便开始了。天南海北,风土人情,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男生、女生等等,成为夜沙龙的流行主题,每晚都得调侃一段才会睡觉。正常这样的交流,是有利于增进寝室成员之间的感情,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但是往往各寝室的夜沙龙,交流的却是充满低级趣味的庸俗文化,或者是以身边的异性为话题,大肆评论。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32%的被调查者谈论的是异性,谈论与性有关话题的比例竟高达22%。这种低俗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寝室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评价标准。
(四)情爱现象
目前,在校学生谈恋爱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寝室慢慢成为学生约会的场所,有的同学不管不顾,只要有机会,两人就在寝室亲亲我我,严重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虽然很多高校严禁男女生出入异性寝室,但总是有个别人以各种理由混管理二一五•二社会经纬进异性寝室。特别是晚上,女生寝室楼下,搂搂抱抱,卿卿我我的现象更为严重。更有甚者,恋爱双方到校外租房,过起所谓的幸福生活,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调查中发现63%的人认为大学里谈恋爱是应该的,恋爱现象的漫延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有的寝室,因为成员大多数有了对象,暂时单身的学生逐渐被孤立,甚至慢慢成为大家的笑柄,于是他们不得不加入到恋爱大军中,以便适应大环境,有10%的人是因此而谈恋爱的。
(五)情趣现象
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进行适合的娱乐项目,是缓解学习压力、调节心理、保证健康学习生活的必要活动。但是,根据调查,有7%的寝室,学生网游成瘾,每天除了睡觉和去厕所,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网络游戏中,连吃饭都不例外,严重影响学业及身心健康;还有少数寝室,存在赌博现象,扑克、麻将声声四起,每月的生活费变成牌桌上的赌资,而且经常罔顾他人休息,闹得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更有个别学生因为赌输,萌生盗窃念头,导致犯罪事件发生。
(六)烹饪现象
曾几何时,寝室烹饪现象蔓延。一方面因为食堂饭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出于改善伙食为目的的做饭现象悄然而起,根据调查,有34%的人由此原因在寝室做饭;还有26%的学生想体验寝室内做饭的乐趣,换一种聚餐的感受而在寝室做饭。如此一来,电磁炉、酒精锅、电饭锅等各显神通,给寝室的卫生、防火安全等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和不良后果。还有个别人因为操作不当而受伤或者导致意外事件,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七)请吃现象
随着经济发展,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提供的生活费逐渐增多,各种吃饭聚餐变成常态,尤其是学生之间,被调查的同学中几乎100%地认为请吃现象很正常。同学之间各种事情都可以成为聚餐的理由,过生日要聚,开学聚,放假前聚,入党了要请客,获得奖励要请客,发补助了要请吃饭等等;AA聚餐必须参加,要不就会被孤立;别人请客后,还要回请,要不就被同学笑话,这种经常性的聚餐,给一些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尤其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时间长了,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还有一些人打肿脸充胖子,把父母给的血汗钱挥霍一空后,四处借钱,打工还债,影响学业。频频聚餐,还导致酒后打架事件频发,给校园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三、寝室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中出现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查阅多方面资料后,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免疫功能不强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是非辨别能力不足,思想上免疫功能较弱。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受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就业的影响,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教育,仍旧把升学做为孩子的成才标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好好学习,其他事情都不用想,家长也不让孩子有机会参与社会,由此导致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严重缺乏。这些孩子考入大学后,由于大学较为开放式的教学管理环境,他们明显不能适应,便会出现众多问题。
(二)“抵抗力”较弱
我国自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众多西方不良思潮大量涌入,加之网络发展迅速,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这些对于思维活跃,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抵抗力”较弱大学生来说,影响严重,导致其产生了一些消极思想及负面情绪。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逐利现象严重,某些腐败现象丛生,也导致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众多,但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健全,辨别能力不足,对各种信息的筛选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学习动力缺乏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旦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大学,很多学生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消极地对待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接下来学习为了什么,要学些什么,每天都浑浑噩噩,懒懒散散。
(四)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
功利性的市场经济,致使一些人产生了唯利是图的狭隘意识。大学生群体成了一些商家的目标市场,学校成为商家赚钱最快的市场,录像厅、台球厅、网吧、美食一条街等,凡是能从学生身上赚钱的项目,重重包围着高校。校园周边的恶劣环境必定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五)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大学生之间的请客、送礼之风日趋严重。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大学生认为通过请吃请喝可以增进感情交流,协调关系,于是便争先效仿,导致学校氛围越来越功利化。
(六)解除内心矛盾冲突的需要
大学生的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没有真正成熟,同时也有正面和反面的心理存在,往往会引起各种内心冲突。有时为了摆脱和减轻内心冲突,他们往往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发泄自己,夜沙龙、聚餐、喝酒、狂欢、K歌等是大学生普遍采用的发泄方式。
(七)学校硬件条件不足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骤增,很多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不足,加上经济快速发展,物价一路飙升,学校食堂很难提供经济实惠且价格便宜的饭菜,难以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被满足时,学生便会采取聚餐、寝室做饭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四、构建和谐健康寝室文化的思考
从对寝室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中看出,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文化作为全体住校生共同认可的区域性亚文化,有较强的稳固性,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健康、和谐、文明、自律”的高校寝室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影响,对高校全面深入地开展素质教育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一)重视寝室政治文化,完善导向上进功能
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建设具有导向上进功能的寝室文化。首先,要从寝室长身上着手。学生入学后,辅导员在每个寝室的成员中,有意识地挑选政治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寝室长,担负起引导寝室成员思想潮流和榜样示范的作用。同时,组织以寝室为单位,全体成员都能参与的,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寝室文化节系列活动。如时事政治知识竞赛、热点问题沙龙、辩论赛、各类体育竞赛等。其次,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良好的寝室文化,不是靠上级树立的,也不是靠他人赐予的,而是“居民”们自己去创造的。学生干部是宿舍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者、实行者,特别是寝室长,更是扮演着“家长”的角色。建设寝室文化,一靠有效的管理,二靠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这两项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学生干部身上。作为学生干部,必须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凡事都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获得大家的支持和信任,共同创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
(二)发展寝室科技文化,促进增知长才功能
高等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为目标。围绕这一教育目标,学校组织开展了众多的学术科技活动,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科技活动。由于寝室是学生学习生活最为集中的地方,寝室有一个成员参与了,获得成绩及奖励后,其他同学便会效仿,以寝室为单位的科技学术活动也慢慢兴起。寝室科技文化,是寝室成员在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共同参与学术科技活动,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研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种活动既能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学识及见识,又能促进寝室成员之间在交流中相互提高,还能丰富寝室的科技文化氛围,慢慢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目前,以寝室成员合作参与各类学生竞赛活动的风气已经形成,并慢慢扩大。
(三)繁荣寝室娱乐文化,提高审美陶冶功能
由于各高校全国范围内招生,每个寝室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地方,风俗、性格、气质、生活体验、审美趣味、文化意识等方面也必然有所不同,但住在同一个寝室,在一起时间长了,必然会相互影响,成员之间在众多文化娱乐活动中表现出同一种趋向,也就形成了寝室的娱乐文化。学校要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娱乐文化与消遣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差别,引导大学生开展有品位、与时俱进的寝室文化活动,而不是网络游戏、侃大山、打扑克等低俗的消遣。可以组织开展各类寝室文化节活动,如舞蹈、歌曲、小品、话剧、诗歌朗诵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同时可以本着“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综合技能”的原则,以就业市场需要为指向,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开展摄影大赛、各类体育活动对抗赛、书法比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文娱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娱乐活动,提升多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加强寝室环境建设,重视寝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入的改革和发展,寝室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领导及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首先,要把寝室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议程。把寝室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其次,要增加财力、物力及人力的投入,彻底改善寝室硬件环境。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迅速,学生居住条件明显下降,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安全稳定以及学校长远发展而言,学校都应加大相应的投入,改善学生寝室条件。最后,要规范和完善寝室管理机构。要成立有学校分管领导挂帅,以学生工作部为主,由团委、后勤处、保卫处、公寓中心等有关领导参加的学生寝室管理机构,负责学生寝室的日常卫生、制度规范、设施维修、安全保卫及生活服务等管理工作,克服教管脱节、出事相互推诿等弊端。综上,寝室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能够通过文化育人,促进学生通过文化上的认同,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多元化教育,同时能够通过吸收、消化、辐射新思想、新观念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合。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要重视并加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成才。
五、结语
“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于1986年首先提出来的。1990年彭英姿在《试论大学生的寝室文化》一文中对寝室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张文凯《寝室文化初探》以及卢和廷《高校“寝室文化”初探》中都表明寝室文化是以寝室为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寝室成员为主体,在寝室共同生活、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物质、精神和行为方式的组合并形成的一种文化,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整个学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估量,正因如此寝室文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199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肯定了“寝室文化”这一概念,并要求“重视和加强社团文化和寝室文化建设,强化社团和宿舍的育人功能。”此后,这一概念不断被高校深刻认识,也逐步加深了相关研究。近年来,寝室文化在高校中的巨大功能越来越明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不但能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大学生平均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寝室度过,他们休息娱乐、谈心交友、课余生活都离不开寝室,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不再有固定的教室和活动场所,对学生的固定活动空间以及学生课余活动空间都发生了变化,寝室文化自然地提上了培养人才的重要位置。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作为大学生寝室文化影响因子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研究和强化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寝室文化影响学生的作用,都是具有明显作用的。什么样的寝室文化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在新的历史发展中遇到的崭新而重大的时代课题之一。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结构
从寝室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理解,大学生寝室文化具有两种表现形式: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所谓表层文化是指大学生寝室里的具有表现性的生活现象,如寝室的公共设施、布置、消费行为、交际方法、娱乐行为、兴趣爱好等等。而深层文化则是指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如思想观念、心理心态、思维方式、人为行为等。其中深层文化是大学寝室文化的实质内容,表层文化则是深层文化的外在表现。此外,大学生寝室文化不仅蕴含理性的成分,也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经过长期的相处,每个寝室都会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寝室之间各有特色,这也使寝室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和网络化。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功能
大学生寝室文化因为结构取向的不同而体现出正负功能。
1、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相对一般校园文化而言,大学生寝室文化不仅具有教育思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交往人际、娱乐身心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养成和谐意识、培育人文情怀、提升国家理念等独特的育人作用。为此,我们须正视大学生寝室非理性因素的文化事实,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2、其负功能主要表现为在一些落后的寝室文化对寝室成员健康成长和整个寝室以后的发展形成的负面作用,也隐性存在大量的灰色潜流,弱化了寝室文化的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寝室文化中常见的问题
寝室文化虽然受到大学生自身素质及宿舍管理者的约束,但主流文化、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种其他文化也会对寝室文化产生影响和冲击。
1、大学生寝室文化结构的深刻变革但其组织功能滞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高教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也开始进行了转型。高校教学也变得更加多样性,具有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流动教室制等多种学制。传统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而相对比较固定的寝室取代教室成为大学生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据统计,我国高校学生每人每天平均在寝室停留的时间大约14个小时,除去睡眠时间,每天约有6个小时在寝室度过,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中规定:“为进一步加强学生住宿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根据这项通知寝室就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休息、学习、生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场所。大学生在寝室的生活时间增多,对寝室的依赖性也增强。寝室作为高校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独立性随之凸现出来。
2、寝室文化负功能膨胀,削弱了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
主要表现为一些落后的寝室文化对寝室成员的成长和整个寝室的文化养成产生负面作用。物质文化方面———缺乏人性化设计的寝室设计理念;制度文化方面———“以管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与“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互相矛盾;行为文化方面———以网络化背景的行为规范边界模糊;精神文化方面———大学精神的淡化、人际关系的冷漠与负面情绪的滋生。许多高校的寝室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对作息制度和卫生的管理等表面文化,只关注到了文化建设的表层和中层,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内心的建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建设。
3、大学生“禁婚令”被解除,管理机制等不能适应寝室文化建设的要求
高校公寓管理人员低质、低效的服务以及不尽人意的公寓文化设施,导致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时受到侵害,由此引发学生对学校工作的强烈不满,给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抵消作用和副作用,使得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4、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寝室文化建设的冲击
部分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网络,与其他人交流减少、影响着其他学生的寝室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因上网造成的寝室人际关系淡漠、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也是必须予以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5、社会环境的变革对寝室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人际交往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深刻的变动,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社会条件下,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高校,“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和行为开始在高校中滋长和蔓延,由这种观念导致的不良后果就是寝室成员间冲突频繁。近年来发生的暴力现象、施虐现象、群殴现象、自杀现象、精神疾病现象、心理健康指数下滑现象等诸多现象反映出非理性因素的重视不够,而这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寝室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偏离了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本质。因而,须从人学的理论视野对大学生寝室文化进行新的解读和构建。
四、构建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方法
1、建立“学习型寝室”奠定了良好基础
寝室作为高校学生中活动的最小单元,每个寝室一般住4~8个人,刚好能够形成“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一个小组织,而且学生课余时间大都待在寝室,因此寝室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正面的,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有奋发向上的渴望,这些都为应用“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寝室”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对寝室成员施以学风正相关影响
“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高校最基本单元———寝室,通过建立“学习型寝室”改善目前寝室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同时以通过各类特色寝室的引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建设学习型寝室,逐步形成从个体—寝室—公寓—院区—学校的整体化学风建设体系。
3、建立“学习型寝室”需要有坚实的基础
“学习型寝室”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有力抓手。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学生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达到改善学生素质的目的。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增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通过理想和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使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觉学习、修养、反省、总结、批评、改造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养不断增强。
4、组建寝室团队学习共享机制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认知、了解这个世界的思维。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通过成员的改善心智模式达到团队建立共同改变,创造出一个更有利于人性发展的氛围。在促进寝室团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交相互交流互相讨论的作用,使每个成员都能说出心中的设想,然后共同思考,在探讨和对话中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增进团队学习,建立学习互动及学习共享机制,使成员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从而体会到学习乐趣,进一步激发队员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5、以微观组织单位修炼心智的模式
高校寝室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寝室文化的重要体现,属于高校寝室文化的中高层寝室文化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学校的学风有直接关系,可见学风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学风的好坏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学风通俗地讲是学习的风气。从学生的角度讲,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在寝室文化的设计环节中,学习型寝室是基本的发展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通识是目标,为给同学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展现创造、想象的空间,打破单一寝室评比模式,提倡个性发展,特色寝室建设,希望能建成学习型、低碳型、综合型,和谐型等寝室。然后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要求和发展,学院注重英语交流,和国外大学的合作也日趋平凡,也可以评三级英语寝室,四级英语冲刺寝室和对外交流国际寝室。根据学院普遍要求也可以分为,就业型和升学型寝室。同学们可积极依据自己寝室特点,设计学习型寝室文化。充分把学习型寝室的氛围推广,让整个学院都充满学习的氛围。
二、寝室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内外因分析
1.内因分析和管理
寝室文化对学生生活在学校中3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这里不得不谈到学生寝室制度,首先,寝室制度文化的健全与人性化,是大学生在寝室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大学生要想在寝室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要求每位大学生严格遵守寝室制度,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投入足够的精力。而要求同学们能够共同遵守,则需要道德和价值观的认同,如果一个寝室卫生没有人打扫,同学的作息时间无规律,很难想象这个寝室的同学能100%投入到寝室文化中。其次,学会良好的人际交流,培养自身的人际交流能力,是同学们在寝室中必须慢慢思考和处理的问题。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第一次尝试处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寝室成员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长远来看,如果一个学生在寝室不能和其他同学很好的交流,那势必会导致精神紧张,身心疲惫,所以,在创建寝室文化中,人际关系对于该宿舍也有很大的影响。然后,随着电脑的普及化,寝室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网络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合理控制电脑网络文化对于寝室文化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来正确合理引导学生运用电脑网络成为学习的工具必须坚定不移。随着网络的出现,他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学生如果娱乐多了,会使学生们减弱学习风气,减少对于学习话题的探讨,那就更加不会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做人道理,做事情的原则了。
2.外因分析和管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创建寝室文化,加强学生党员、学生辅导员等先进学生代表也应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习寝室,加强大学生寝室学风建设,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寝室建设提供有力指导。追求和谐。共生理念是要求寝室公共环境和谐,制度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和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学生基础文明水准。
三、总结
关键词:生态理论 大学生 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的重要空间,是大学生个人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生活观念、行为方式形成和展示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物理空间,寝室具有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作为精神空间也具备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智慧、生态道德文明习惯和生态能力等生态意义上的世界观范型。因此,依托生态理论的教育观念,加强以大学生寝室文化为中心的寝室建设,创建特色文明寝室,能够以一种更为宏阔的思想道德教育视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积极培养大学生爱护周围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自觉养成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
本文从生态理论出发,以浙江传媒学院寝室文化建设为例,针对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和具体研究,探讨创建一种生态意义上的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新模式。以面向未来的高度探索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建设,分析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的机制和对策,实践生态文明寝室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生态理论下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内涵
大学生寝室文化,是指大学生以寝室为主要空间共同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与氛围的总和。①它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范畴,所谓物质文化是指寝室的基本设施、整体布局、环境卫生、规章制度等硬件部分,是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指寝室成员的生活方式及多种多样的课余活动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政治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是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核心。
从生态理论意义来看,这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把生态理论的教育观念融入了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之中的。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物理空间,寝室具有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作为精神空间也具备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智慧、生态道德文明习惯和生态能力等生态意义上的世界观范型。因此,加强以大学生寝室文化为中心的寝室建设,依托生态理论的教育观念,创建特色文明寝室,能够以一种更为宏阔的思想道德教育视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积极培养大学生爱护周围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自觉养成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
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寝室文化体现着寝室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的辅助地位和作用。然而,伴随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导致的生活环境改变已经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地球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和谐,人性贫乏,人格萎缩等造就了二十世纪以来生态道德的破坏,也由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逐渐扩展到人类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作为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大学生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这种影响在寝室这一大学生最为私密的物理和精神空间中则体现得十分直接和充分,使其蒙上了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加强生态理论下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通过寝室文化建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起人与生态的友好型校园文化,已经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生态理论下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的机制和对策
生态寝室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许多高校十分重视寝室文化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来努力提高学生自觉习惯的养成品格和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要全方位实现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目标,还必须引入生态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新的自然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生态理论指引下,浙江传媒学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植根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并与社会生活保持和谐一致,依托专业文化特点,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进行文明寝室建设的生态性建构,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也为培养传播和引领先进文化的高素质传媒人才做出了一定贡献。
1、坚持"六个一",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人性化寝室文化创建制度,打牢寝室文化建设的基。
响应《浙江传媒学院深入开展学校文明寝室建设的实施方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提出"六个一"的工作思路,即一个主题--依托生态理论教育观念,结合专业文化特点,创建特色文明寝室;一个团队--转变观念,以生为本,树立"我与母校是一家"的团队意识;一个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平衡、珍惜资源、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一个主线--以习惯养成、品质锤炼为基础,以学生竞争力提升为重点,注重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一个平台--定期开展学生工作论坛,培养一批稳定、优秀的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队伍;一个典型--树立生态文明寝室先进典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并据此制订相关制度措施,如统一制定学生寝室值日表,确保寝室卫生打扫明确到寝室每一个成员,全院学生签定"文明寝室创建工作承诺书",培养学生"我爱我家,共建靠大家"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量化了的寝室卫生状况与学生年度综合测评、文明班级评比、优秀导师评选等挂钩,充分调动学生讲卫生、爱家园的积极性,营造优雅清新的寝室环境,培育大学生爱护周围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自觉养成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确立全新的自然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生态寝室文化建设是学生自身习惯养成与能力培养提升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把文化修身、文明修行的大文化建设贯穿到文明寝室创建中,走出寝室的闭锁空间,拓宽文明寝室创建的天地,与美丽校园建设相结合。发挥学生专业文化特点,开展"爱生活、爱寝室、爱自己"为主题的系列寝室文化活动,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寝室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得到熏陶,提高素质。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感、生态义务感,并注重实践体验,实现由知到行的生态理念的转换,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
2、坚持软硬共建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学生寝室精神文化建设的提升。
在传媒氛围熏陶下的传媒类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生态文明寝室建设往往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点,如多数学生家庭背景优越,导致对前沿消费的狂热追逐,重视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而责任感较弱;专业开放性特点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不拘常理;文明寝室建设活动专业特色明显,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精致化等。因此,依托生态理论的教育观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为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精神因素。
广泛动员学生,使其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学生在寝室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提升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主要方式为聚集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核,形成寝室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以集体商讨的方式加强全院上下的凝聚力,如全院学生大会、寝室间交流会、寝室文化建设论坛、导师与学生座谈会等,宣讲整个社会教育背景下生态文明寝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弊端和建设的意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寝室文明规范制度,如寝室作息制度、寝室安全注意事项、寝室文明公约等。以寝室长为主要负责人,寝室成员之间互相监督、督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抵制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寝室长负责专门记录每一位同学的习惯养成情况,由同学签字确认,从而进行量化,纳入年度综合测评的范畴,以此督促学生遵守各项制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高尚文雅的环境氛围。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寝室管理队伍,将入党积极分子全部纳入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包干到户。入党积极分子、助理班主任全部一对一接洽相关寝室;同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涵养,以寝室为基地,以自身先锋模范作用为标榜,带动整个学院学生。
转变教师重教学轻育人的教学理念,制定统一的建设计划、方案。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寻求最恰当的解决方法,互相理解,形成合力,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中、于师生的交往中,促进学生主动、乐意地接受教师的培养塑造,实现教学相长。
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寝室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优雅清新的环境,宽严相济的制度,健康向上的情趣,丰富多彩的生活,高尚文雅的情操,团结友爱的风气,求知探索的氛围,拼搏进取的精神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成长点。总之,大学生寝室建设要通过生态理论教育,引导建设者和管理者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生态义务感,为美丽温馨的寝室及校园建设,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而奋斗。
注释:
①文平.试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
参考文献:
[1]朱法贞主编.教师伦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2]侯琦.校园文化建设方法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3]吕红梅.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对策探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武丕才,冯宏岩.论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观--生态德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刘开淼,魏立志.关于高校生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2)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演进,高校后勤的观念、思想、文化能否适应时代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若想形成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就要秉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提高素质、增长才干、以人为本、服务至上、脚踏实地、师生和谐”的思想理念经营管理。高校后勤工作应结合实际并坚持“三服务,三育人”的原则,研究的同时学习,探索的同时实践。所以,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应在改革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作为导向更好地引导高校后勤事业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高校后勤 企业文化 思考实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一个优秀的企业背后一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高校后勤在经历几年的积累与沉淀后,面临着进一步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提到高校后勤的议事日程上来。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后勤的不断改革,各个学校都对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领导对企业文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高校后勤形成的企业文化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严于律己,善待员工;脚踏实地,增长才干,员工要虚心学习;服务至上,企业要积极承担服务育人的责任,提高服务质量;团结友善,知错就改,不怕犯错误。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一点高校后勤企业领导层都能认识到。因此,加强后勤企业的建设对企业凝聚力与企业形象等方面有一定影响。
但是,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仍存在某些误区。
(一)高校后勤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了解过于片面。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制度的同时不仅要重视员工的团队创新精神,还要认识到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增强内在动力促进内部共识;学校与政府努力合作,创建优质的外部环境,加强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的主要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娱乐化”与“福利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项目化”;企业文建设的“迟滞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断层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化”;企业文化建设的“表层化”等。
(三)高校后勤企业领导虽然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和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在行动上付出太多实施,行动与思想上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对文化创新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制定完整的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总体来看,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酝酿探索阶段。
二、加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企业文化理论需要后勤企业的实践来丰富、完善和提高。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需要企业文化理论来指导,二者相互依存、互依互导。
(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对提高企业文化的形象有重大影响。企业要从传统组织行为学的刚性文化转化成柔性文化,不仅使其具有高度的灵敏性,还能随企业的外在环境变化而变化,实现以人文本的原则。企业文化的建设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开发人的创新意识;二是,注重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确立企业创新的新理念。现代企业若想使企业文化和时代要求保持同步,就要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找机会。高校后勤企业要做的就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从自身特色出发,不仅要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更要努力使自己发展成为学习型企业,使自己的企业更具活力,适应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后勤企业必须以满足师生需求为指导,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打造企业的文化力。为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的组织机构,服务质量等紧密结合,以优质的师生服务,良好的企业文化精神,营造良好的企业生存空间。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活动中提炼企业精神,塑造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每时每刻都影响着企业职工的信念,是关系到企业业绩优劣的重要因素。
(三)构建文化管理模式,积极寻求企业文化的变革与创新,已经不是简单的仅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而是从科学管理发展到最高层的文化管理阶段。企业文化管理有三个方面:首先,要分析当前文化;然后,决定适合当前企业文化发展的计划;最后,付诸行动,使企业文化逐步走向成熟。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只有具备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根本的生存发展的保障是企业文化持续不断的创新,而企业的创新来源于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企业若想持续创新,员工就要不断完善自己,使企业文化建设有明确的思路。因此,企业创新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使企业文化建设不舍本逐木。
(四)企业文化建设要“虚实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要围绕提高竞争力来提炼企业精神,确立企业目标,塑造企业形象,还依靠对员工的全面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文化创新和有效的实施企业文化管理。
(五)加强高校的后勤文化建设,要提高员工的文化活动组织能力,抓好以下三类活动。一是,让员工在文体活动中缓解紧张劳动得到文化熏陶;二是,给员工送温暖,让员工在福利活动中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三是,让员工在岗位竞赛活动中,领会爱岗敬业精神。通过这些活动,使员工真正体会到关心、理解、尊重、爱护他人的快乐,从而凝聚人心,调动员工为企业做贡献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处于重要地位,企业改革需要文化的支持,企业经营需要文化的推动,发展战略需要文化的开发,企业管理需要文化的调控,企业形象需要文化的塑造,企业声誉需要文化的传播。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应在改革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作为导向更好地引导高校后勤事业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智勇.对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思考与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9)2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和谐 寝室文化 建设
寝室是学校最基本的细胞,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系统最小单位,是学生交往时空充分接近的集合。和谐的寝室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迅速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近年来,寝室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重视。本文就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职院校寝室文化概述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职学制一般为三年。与同龄大学生相比,高职生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自卑心理比较强、矛盾心理比较强烈,还更多具有叛逆、任性、固执等性格特点。
寝室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对高职生来说,大多数时间是在寝室中度过,睡觉、上网、学习,甚至吃饭都是在寝室度过的。寝室文化,对每个寝室成员成员身心成长有着至观重要的作用。所谓寝室文化,就是以寝室为地理环境圈,依托社会文化背景,以寝室成员为主体,在寝室共同生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的组合,并影响和制约成员活动与寝室发展。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寝室文化对高职生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一是有利于坚定政治立场。高职生对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观念、思潮的吸收以至内化都在寝室,和谐的寝室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有利于规范行为。寝室文化中的寝室制度文化是一种行为规则,而寝室成员通过投射效应,从人们对他们的褒贬、毁誉来反省自己、约束自己和控制自己。三是有利于心理调适。和谐的寝室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宽松地进行心理调节的特点,起到淡化内心 矛盾和冲突,实现心理的平衡。四是有利于塑造品质。高职生有着明显的趋同心理和倾向性,寝室是他们思想交流的最重要场所。经过成员之间思想交锋,就会确立和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以及价值判断,而形成相对应的、共同的评价标准,从而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当前对在构建和谐寝室文化的过程中,取得很大进步。在加强和谐寝室文化建设,遇到诸多的问题和阻力,主要表现在:不尊重他人,个人学生自卑心理严重不讲卫生,破坏寝室环境;生活不规律,不按时休息,影响他人休息;自以为是,缺少必要的交流,交际面过窄,等等。
二、加强高职院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坚持德育为先。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高职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寝室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折射着寝室成员的群体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际交往和行为方式等基本观念。因此,加强和谐寝室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德育为先,要认真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征,注重不断丰富教育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寝室,把准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性,以提高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正确带领高职生的成人、成才、成功。
2.优化管理方式。打破高校寝室管理形成的以寝室管理部门为主导,学校其他有关部门按职能负责寝室管理的某一项或某一环节进行分开管理的一贯做法。一是学校要重视寝室管理工作。学校要统一思想,提升认识,明确寝室管理原则注重寝室管理队伍培训。二是提高学生自律能力。“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围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目标,选准寝室文化建设的内容。三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谐寝室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包括各种管理制度、条例、行为准则、评比制度、奖惩办法等,以及如何监督、执行和遵守的制度等,使广大学生有章可循。如,设立楼长、层长、寝室长三级管理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营造环境氛围。良好的寝室环境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寝室成员的身心健康。一是要从理念上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求,基于高职学生的年龄、居住行为等特点出发,设计出适用、经济、美观的高职学生寝室建筑。二是要着力改善寝室基础设施。较老的寝室楼,墙壁污渍、霉印较多的地方,要及时墙壁要彻底粉刷。同时,充分运用环境的心理暗示作用。例如,设立提示牌,从而改变学生乱扔垃圾等恶习等等。三是要积极鼓励学生美化寝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寝室进行总体设计,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文化品味,把寝室布置得整齐、洁净、舒适、美观,使人感受到一种知识和文化氛围,陶冶和净化学生心灵。
4.广泛开展创建。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和谐寝室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要多方位、宽渠道、多角度地开展形式多样、色彩斑斓、学术性强的高职学生寝室文化活动,把高职学生引领到建设和谐寝室文化的潮流之中,充分调动其主体性和能动性。二是丰富创建内容。例如:组织以学生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制订学校的和谐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月,定期举办寝室文化艺术节,组织和筹谋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创建“党员之家”、“温馨小居”、“爱心之家”等特色寝室;开展寝室征文、手抄报、三人篮球赛等小型多样的、特色突出的文体活动;鼓励和引导同学们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以寝室为单位大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制作科技竞赛活动等。三是及时评比表彰。在活动的进行中,适时总结和表彰奖励在寝室文化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寝室和个人,通过授予示范寝室称号、评优、评奖等多种方式,培育精品寝室,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
寝室文化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努力探索思政工作者、宿管人员、辅导员和高职院校学生合力共建的“四位一体”文化建设体系,把和谐文化的学习、领会和融入到本校的工作之中,推进本校寝室文化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幼香.浅析高校学生寝室办理面临的难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论文摘要]《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家庭形态。
称谓,正如戴昭铭所说:“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亲属称谓之丰富完备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得专著,所收古代亲属间称谓语二百有余,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大类。其中多数称谓语今天已不复使用,有的词义发生了变化,也有一部分已演化为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亲属称谓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婚姻关系,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在变化,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所传承的汉文化信息也不可避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尔雅·释亲》中直系亲属以男性祖先为主.女性为辅,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我们最早阐述亲属称谓的历史文献《尔雅·释亲》中曾记载了五代亲属的称谓:“父为考(父亲称为考),母为姚(母亲成为批)。父之考为王父(父亲的父亲称王父,即祖父),父之姚为王母(父亲的母亲称王母,即祖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祖父的父亲称曾祖王父,即曾祖父),王父之姚为曾祖王母(祖父的母亲称曾祖王母,即曾祖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父的父亲称为高祖王父,即高祖父),曾祖王父之姚为高祖王母(曾祖父的母亲称为高祖王母,即高祖母)。”“考”和“姚”是对已逝的父母的称谓,“考”的含义是成,即一生的德行已完成;“姚”配也。指与考相配。这说明在经过母系社会进人到父系氏族社会之后,母亲—女性的地位已显然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是男尊女卑观念在称谓上的早期体现。
“夫—妻”本是表明配偶关系的基本称谓,但“妻”在汉语的亲属称谓等级中并无相应的位置,《释亲》以“夫”“妻”分类,并立有“妻党”一节,但却无夫妻的解释,这或许同样是由封建社会中妻的地位所决定的。在封建社会中,“妻”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以“夫为妻纲”为宗旨的“七出之条”,头条便是“无后”。可见“妻”直至养育儿女之后,才有可能取得正式合法的地位。而有了儿女便升格为“母”,在亲属中的等级地位也立即会有质的变化—特别是有了儿子之后,母亲—女性的家庭、宗族地位才为稳固。
《尔雅·释亲》据传记载的是周代的亲属称谓词,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其中的多数称谓词语时至今日仍在沿用。《尔雅·释亲》是亲属称谓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后的有关著作大多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补充,深人引发。由此可见,《释亲》中的称谓词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间的复杂关系:周代社会是父系社会,以男J胜祖先为核心,父系称谓以同姓为标志;此后的一夫多妻制,又因财产的继承权问题而必须确定嫡庶、妻妾的不同地位,母系称谓则愈发复杂化了。这对封建家庭女性称谓体系一直维系了几千年。
二、《尔雅·释亲》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
《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母之昂弟为舅”。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姑舅。但在《尔雅·释亲》又云: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为姑”。夫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从这样的称呼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姑舅”相当于今天的“公婆”。“妻之父为外舅”古人为了和指公婆的舅姑有所区别,就在妻子父母的称谓前加上“外”。即男子称岳父为“外舅”,岳母为“外姑”,妇人称公公为“舅”,婆婆为“姑”。把公婆称舅姑、岳父岳母称为外舅外姑,据考证是源于人类母系氏族时期的族外群婚制,不同血缘的两个氏族之间的男子互相婚配到对方去延续生命,“出嫁”的男子还是自己氏族的成员,而所生子女却归属女方,这样当下一代的男子再互相“出嫁”到对方去的时候,就有了对上一代“舅姑”的称谓。只是当时的舅姑不只指公婆,还兼指岳父岳母,因为互配的男女双方是群体的兄妹关系。当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确立之后,民间婚姻习俗还崇尚亲上加亲的“姑舅交表婚”,即男子娶舅舅的女儿或姑母的女儿为妻,于是舅当然被称为岳父(外舅),姑母则是岳母(外姑);女子亦以舅舅的儿子或姑母的儿子为夫,于是舅当然被称为公公(舅),姑母则是婆婆(姑)了。这种交表婚制直到现在一些偏边农村还存在。姑舅即“公婆”的亲属称谓在古代诗文中很常见,如唐朱庆徐《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唐杜甫《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嶂。”“姑舅”相当于“公婆”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曾存在一种特殊的家庭制度。随着这种家庭制度的取消,这种文化现象也载入了历史史册。
三、《尔雅·释亲》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
亲属称谓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作为亲属关系的起点和纽带的婚姻制度。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蒙昧时期实行群婚制,野蛮时期实行对偶婚制,文明时期实行的则是一夫一妻制。而在从群婚到偶婚的过渡时期,大约还有伴侣婚制和交表婚制。《尔雅·释亲》作为我国研究亲属称谓的开始,它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亲疏关系,系统的记录了先秦时期的亲属称谓制度。据此,我们可隐约窥见这种上古婚姻制度发展演变的轨迹及与之相应的婚姻家庭形态。
《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姐,后生为娣”故郭璞《尔雅注》云:“同出,谓俱嫁事一夫。”意即共夫的姊妹互称“娣拟”,即女子同嫁一个丈夫,年长的女子称谓“姐”,年幼的女子称谓“娣”;古代兄弟之妻也可以互称“女以娣”。《释亲》又云“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姐妇”,意为兄长的妻子称弟弟的妻子为娣妇,弟弟的妻子称兄长的妻子为姐妇。可见,“娣姐”实有两层不同的含义:(1)共事一夫姊妹间的互称;(2)兄弟之妻间的互称。从表面来看,二者差距较大,但结合我国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形态的发展来理解,就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