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航空概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利用郑州重要的内陆交通枢纽的有利条件,加之郑州航空港空域条件又比较好,航线接入较为方便,其产业基础也很良好,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因此成为我国首个被列为国家战略一部分的航空港实验区,目前来看,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呈现蓬勃发展、快速前进的态势,但其发展时间比较短,尚处于开始阶段,还需要一系列动力机制的带动,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还有一些发展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国家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可以通过结构性减税推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有效建设。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对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的影响
(一)总体税负方面
国家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可以改变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并缴的重复纳税现象,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税负繁重且税负分布很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和革新。而改革后交通运输行业只需缴纳11%的增值税,增值税作为流转税的一部分,交通运输行业增值税的减负必然会使交通运输行业的流转税总体税负降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高科技产物,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税收改革的背景下,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正好可以抓紧时机,利用“营业税改增值税”带来的税负减轻的好处,积极进行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综上所述,国家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避免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重复纳税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流转税税负,从而推进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进一步发展。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购进收入比重过低的情况下,其税负可能会出现不降反增情况,原因则是税费抵扣。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处于建设初期,需要购进大量设备和器材,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致使其有许多可以抵扣的内容,税负减轻。
(二)收入、费用及利润方面
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在费用方面,会使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成本费用项目下降,其中包括固定成本和流动成本;在收入方面,会使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不含增值税的收入规模降低。但是就收入和费用降低速度方面,成本费用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收入的下降幅度,因此会使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利润增加。
(三)财务分析方面
增值税的记账手法与之前的营业税有所不同,利润表中营业收入的核算内容由含营业税的含税收入额改变为不含增值税的税后收入额,利润率等方面也会受其影响,因此会对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财务报表的数据及结构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财务分析的数据。
(四)企业所得税方面
“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会使航空港实验区税前扣除项目减少,比如像可扣除的流转税减少,可扣除的成本费用减少,购进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产生变化等,从而影响企业的所得税。
(五)研发和创新方面
“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有利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增加研发投入,从而促进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研发和创新工作,可以改善和优化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结构,加之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更是增加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研发和创新的积极性和意愿,从而促进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纳税申报、会计核算方面
“营业税改增值税”增加了交通运输行业的会计核算难度以及复杂程度,影响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可以有效促进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加强其会计核算工作,增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有效提高了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财务核算的规范性,有利于加强其经营管理,提高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综合竞争力。
三、针对郑州航空港试验区建设的建议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应当结合当下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抓住机遇,有效利用税收改革后的有利影响,积极像国家政策靠拢,利用国家和政府这一动力机制有效激励技术创新,提高航空港的产业技术水平,优化其产业结构,带动郑州航空实验区建设的更好进行。
四、结语
“非电量检测与信号处理系统的研制”项目是2012年本教学团队结题的院级自然科研项目。该项目以服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为基本目标。经过研制开发,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尤其是在航空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等具有挑战性和较高技术含量的领域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航空非电量的电测法就是将各种航空非电量(如温度、压力、加速度、姿态角、高度、位移、应变、流量、液位等)变换为电量,而后进行测量的方法。非电量检测与信号处理系统是严格按照航空非电量检测相关技术规范研制开发的,其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用性:本项目平台是很好的开放式平台,有利于《信号与系统》课程改革;(2)可操作性:由于人机交互在上位机进行,可操作性极强。经过多次上课使用证明,系统整体稳定可靠,数据采集准确,数据分析算法先进,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升级特性:在基本硬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本系统具有较为简单、方便、快捷的升级特性。另外,增加新的传感器硬件模块也比较容易。非电量检测与信号处理系统的功能展示生动、形象、直观,集创新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教学展示中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另外,由于非电量检测与信号处理系统集成了许多先进和实用技术,所以,本系统的成功研制为今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教学工作及学生科技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本系统的上位机由主控计算机及信号处理单元构成,下位机则是由各个传感器为核心的功能模块所组成。主控计算机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上位机,由一台高性能PC承担,主要用于人机交互、系统管理、控制决策、任务调度、运动规划、信号处理等。测量部分由多种航空传感器组成(参见图1)。以该系统作为教学实验的平台载体来真实地反映《信号与系统》理论在航空测控系统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上课效果。无论是卷积、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还是z变换等,学生都能在该设备上编程验证。这种可编程的硬件平台比MATLAB仿真更为直观和有效。
二、以学期项目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指标
然而,光是靠上述研制成果讲授《信号与系统》课程还不够。原因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停留在使用该设备进行理论验证的阶段,还为达到设计的阶段。为此,研究团队在本专业开发了一系列学期项目,并在每学期实施一门学期项目的教学。从一开学就布置学期项目的项目任务,学期结束才需要学生提交项目作品。学生在整个一学期当中,把《信号与系统》充分结合《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应用》《Protel》《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测量与仪器》《传感器与仪表》《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等课程,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项目的方案、精心设计硬件和软件,经历较为复杂的调试阶段后,最终做出达到性能指标的作品,并撰写项目报告,上台用PPT演讲自己的作品。《信号与系统》课程从系统设计上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而其它课程用于项目的具体制作和调试。本教研团队总共安排了4个学期项目,其中学期项目3是《飞行数据采集》、学期项目4是《航空测控系统设计》。这2个学期项目面向航空电子行业,以具体项目为驱动,需要学生把《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内容结合航空电子工程进行设计、制作、装配、调试、测试、检修等工作。以学期项目作为《信号与系统》课程的载体,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在强大的兴趣驱动下保持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很多课程的知识点在作品中得以体现。为了工程实现,不少学生还自学了课程中的建议选学的内容。因此,《信号与系统》课程得到学以致用。学期项目的逐学期实施,也就同时在为电子设计竞赛、技能大赛锻炼和选拔人才。学生在平时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他们参赛并获奖。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本专业2012级的学生有18人进入了开放实验室,参加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2014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3个参赛组获得一等奖,3个参赛组获得二等奖。学生现今正在单位参加顶岗实习,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产品设计。个别动手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直接当上了项目经理。
三、以导师制实现因材施教
学生群体的基础差距很大,且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差别也很大。在面向航空的以学期项目为载体的《信号与系统》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还进行整齐划一的无差别教学,将使得基础较差的同学无法跟上课程进度,而理解力强的同学又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本教研团队尝试了以开放实验室为基地,实施导师制教学。导师并非一定要本校或者企业专家担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实施的是学生教学生的导师制。在本专业高年级的学生中选拔最优秀的10名学生给低年级学生当导师。这10名高年级学生全部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奖,全部都是老师的科研项目团队成员,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选他们当导师,还同时锻炼了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领导能力。一个班级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有1名高年级学生当导师。每个小组中最优秀的学生当组长。导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渠道完全畅通。由于导师也是学生,因此导师天生与学生容易沟通。导师与学生之间除了上课交流、辅导课交流以外,还有全天候的QQ交流。这种导师制大大减轻了本专业的师资人数不足的负担,而同时打造了一支科研能力很强的学生队伍。同时,教室上课只占用少量时间,大量时间花在课后的设计和制作,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以此类推,每一届学生中都要选拔10名左右的学生给下一届学生当导师。因此,面向航空电子业、以学期项目为载体的整个《信号与系统》教学过程都有学生导师指导。
四、考核方式的改进
良好的考核方式将有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客观地评估学习效果。在面向航空的以学期项目为载体的《信号与系统》的考核方式设计中,本团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除了对项目成果本身进行结果考核外,加强了对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在过程考核中纳入了综合素质指标。把综合素质指标融入项目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与评价。(1)项目布置阶段(含方案设计):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基本素养;(2)作品制作阶段: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资讯能力、敬业合群、诚实守信、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安全环保意识、外语能力、抗压能力;(3)撰写报告阶段:考核学生的书面表达沟通能力、资讯能力;(4)提交报告:考核执行力;(5)答辩阶段:考核口头表达沟通能力、抗压能力。所有的综合素质指标的分数将生成一个雷达图。该图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能力素质上的不足,从而调整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选择录用新员工。考核方式的革新可避免原有结果考核的一次期末考试就定胜负所带来的缺点。新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平时都要努力,才能最终完成《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学习,避免了学生平时不上进而最终积重难返之后果。此外,综合素质指标考核有利于老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的跟踪,以便让学生导师有针对性地加强辅导和交流,让差生获得必要的帮助,跟上所在项目小组的进度。
五、结论
21世纪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人类健康、生态平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生命科学成为科学大系统里最有竞争力的带头学科,引领着世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基本国策。21世纪世界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和竞争,在这一历史时期,高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如果不懂得一点生物学的知识,成为所谓的“生物盲”,将无法适应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为特征的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加强生命科学教育,普及生命科学知识,有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在民航院校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对民航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应该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以整体素质教育为主,有一定专业方向的高层次整体素质教育。《生命科学概论》是一门融合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是当今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著名大学,如哈佛、剑桥和斯坦福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全校开设类似生物学课程,1995年以来,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重点理工科大学也陆续把《生命科学概论》列为非生物类专业的限选或必修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年来也面向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的公修课。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发挥航空器整个系统的效率,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开展航空人因工程研究,开展在航空环境下飞行员的行为及作业工效研究,弄清飞行员与航空器在航空飞行环境下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提出航空器飞行器的适人性设计要求、安全救生与防护措施、评价方法以及人员的选拔与训练方法等,使人、航空器及其所处的飞行环境有机协调与配合,探讨航空环境对航空人员健康的影响机制及对抗措施,为航空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这些将大大促进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民航院校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增加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对人体自身的了解,将有利于学生发展仿生的设计思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来更好地为民航服务。
二、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内容
中国民航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集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行业院校,在校学生均为非生物专业。学校利用航空医学研究所的师资力量从2006年开始给全校本科生开设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生命科学概论》,深受学生欢迎,每学年选课人数达到800人。向非生物学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定位于“基础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从介绍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物质基础入门,衍射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从细胞到细胞工程;从生物物质代谢深入到生物遗传的本质———基因,从基因到基因工程,直至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物的奥秘;同时还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类群上描述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科学性、趣味性、学科交叉性和贴近生活性的内容介绍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与我们人类自身生存和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得到提高。讲授内容在注重系统性的基础上包含了最新的科技前沿、最广泛运用的生物学技术手段、最热点的人类疾病、最新的交叉学科等等。我们密切关注科技最新动态,把其中反映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最新进展的内容及时移植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例如:在“遗传”部分介绍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现代慢性疾病在遗传方面的研究近况;在“病毒”部分介绍SARS、H7N9等疾病的致病机理、防治途径和治疗方法;在“免疫系统”介绍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在“环境”部分介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等。这些“时尚”新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三、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命科学概论》教学内容庞杂、信息量大、知识难点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直观的东西更易于接受、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组合方式讲授课程,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另外,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生物学相关影像资料,给学生更为直接的视觉感受。例如播放科教片《人类消失之后》,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开展课堂主题演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了解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我们组织开展了课堂专题演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初步确定当前生命科学重要前沿问题的题目,如生物芯片、基因工程、干细胞、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转基因食品等,把学生按5~6人一组分组,每组确定一个主题,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小组讨论写成小论文,并做成幻灯片在班上交流演讲。这样增强了同学之间以及同学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利用、团队协作、论文写作和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生物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快乐,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甚至危机。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综合性,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科学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他们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首先,教师初步确定当前生命科学具有争议性的热点社会问题,如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克隆人的利与弊、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垃圾焚烧的利与弊、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等。学生通过分组每10个人一组,每2组自由选择一个辩论主题作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每个班级推举一名主持人来主持辩论赛。通过辩论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的意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并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学生的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其计算方式为:最终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70%),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由课堂出勤(占10%)、课后作业(占10%)以及课堂小论文(占10%)三部分内容构成,期末考试成绩采用撰写课程论文和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但评价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的质量,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且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通过考前突击准备获得较高分数,导致课程成绩不合理的情况发生。
四、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