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管理知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面对如何调整学生培养方式,以适应社会需求,特别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物流管理专业。既把理论学习好又能够掌握社会急需的操作运营技能,学生进入社会才具有竞争力。理论学习可以由学校老师精心组织,而实习不能只靠实验室,最好能够深入到企业。学校培养方案的内容虽然具有系统性,但各门课程局限在各学期,毕业论文及综合实验课通常在最后一学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以实现有效的理论知识管理,同时缺乏足够的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对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知识进行管理,因而毕业后难以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利用知识管理来衔接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尽快适应社会职业的需求,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
2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
知识管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公认的定义。但多数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实现对知识的组织、管理、交流和保护,其包括知识获取(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5个阶段。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运用管理与技术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从而形成知识获取-共享-学习应用-创新的良性循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1]。对于本文涉及管理的对象-知识,1996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知识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种,即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际知识(Know-who)。其中原理知识可以在学校通过教学组织完成,但是事实知识、技能知识、人际知识更多的需要通过实践得来。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生毕业前,通过合理制定企业实习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企业需求。知识管理工具是基于网络、数据库、知识库。强大的网络功能、知识库需要既能够管理个人或组织的显性知识,又能够积累、挖掘个人或组织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管理主要是指对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的管理,而隐性知识管理则是指对存在于员工头脑中、难以明确地被他人观察、了解的员工创造性知识、思想的管理,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人才资源的集体智慧,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知识创新能力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管理的一部分,个人知识管理(PKM)是指个人对知识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获取、筛选、整理、存储、学习、交流、运用、创新等方面。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逐步整合个人的知识、信息资源,建立并完善个人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2]。个人知识管理首先要显性知识有序化,也就是围绕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展开有序的知识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储存、知识应用、知识创新。接着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把原先个性化、经验性的知识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与个体分离开来,形成可复制、可理解、可操作、可文字描述、可传递的显性知识。学生个人知识的组织管理,是以未来适应社会需求为依据来进行的。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要为企业创造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知识的管理将会决定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否能有清晰的目标、适当的工作方法、合理的竞争手段、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就业能力的培养。
3实习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实习首先就是帮助学生把显性知识有序化。从学校层面来看,现阶段本科教育水平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学生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主要原因如下:(1)教材陈旧,理论太多,与企业操作不贴近。大多数的理论教材由教师编写,理论性很强,注重系统性讲解,强调量化分析,与前沿企业的发展相比前瞻性不足。但是学生刚进入企业首先要到一线锻炼,在工作中急需的实操性知识却很少提及,导致操作能力不强,更谈不上组织管理。不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而是在校学习时缺乏一线操作管理系统性的训练。(2)实验实践课程少,且设备更新速度慢。由于许多物流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或是从其它专业转岗而来,因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实验实践课很难有效开展,无法合理帮助同学们消化理论知识,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学了考完就忘的情形。并且当今物流设施设备更新速度快,而学校的实验室更新很难跟上这种变化,实验和实践的差距也容易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通过实验巩固和消化知识。(3)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薄弱。虽然近年来很多学校鼓励老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但开展的时间不长,很多老师没有把握到机会,或者到了企业的老师因时间短暂并没有学到太多东西,难以系统性理解物流的一体化运作,无法讲授清楚各物流课程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学了运输丢了仓储,没有合理地衔接起来并系统性理解。其次实习能够帮助学生提示隐性知识的管理。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认为学生知识体系不能适应企业工作岗位,主要的原因有:(1)物流板块多,涉及快递、仓储、冷链、运输、多式联运、零担、一体化物流等。大部分学校开设的课程大而泛,很少涉及专项物流领域的培养,导致学生就业后需要重新理解不同物流板块、不同客户需求,消耗企业的时间及成本。这些都不是课本能完全解决的问题。(2)动手能力弱。因学生实验实践机会少,多以课堂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业务流程的主观感受,不知道如何配合上下游高效率的工作,给人以动手能力差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就是缺乏操作经验,迫使企业不得不耐心培养及等待成才。(3)策划能力差。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量化的工具,但多为理想状态的模型。企业实际业务中出现的许多客观因素对方案的影响,是课本里没有接触到的,需要经验来辅助方案决策。因此很难在毕业生中直接找到马上能用的方案策划者。(4)人际交往差。高校人际关系简单,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复杂,利益冲突少,对于不愿理的人可以避让。而企业人际关系复杂,上下级关系、企业内外部关系、利益关系等,刚进企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其间的冲突,处理不好工作很难开展,容易出现心理挫折导致离职。(5)知识系统性差。物流有七个基本职能,但这些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只关注某一方面职能,往往会出现背反效应导致另一职能时效成本异常。学生在校虽然学过这些物流职能的基本知识,但却很难在课堂上理解这些职能在一体化物流里的相互关系,因而在企业实践中往往容易出现决策偏颇,导致企业损失。(6)工作没有方向,没有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由于学生对物流的理解仅限于理论,而现实中的物流涉及到的板块、服务对象很广泛,是课堂里所没有的。因而刚毕业且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工作起来往往没有头绪,更没有职业发展规划。(7)对企业管理概念模糊。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组织管理,而很多学生往往只顾着学习专业知识,忽略了任何一个服务项目都需要统筹管理,都会涉及到人财物的调度,以便在一定的时间以合理的成本利润服务于客户的需求。毕业前实习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体系,优化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帮助学生把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显性知识)有序化,逐步掌握需要个人理解和经验积累的隐性知识,实现就业准备。
4实习知识管理过程设计
4.1实习前知识获得及实习中知识获得。经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知识获取的途径。大学教育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知识获取的途径已经从单纯的课堂授课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多样化的自主学习。除了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学生有图书管理、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朋友、社团等方式。知识来源面广而泛,除了课堂知识系统性较强,其它知识来源呈现碎片化特征,因此,需要甄别整理,才能很好地把物流专业相关知识联系起来,逐渐整合、形成一体化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显性知识,初步明白依靠不断试错很难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一定要把学过的知识、技能综合应用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所面对的问题,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围绕物流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展开学习、积累、整合,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增进适应社会职场需求的知识储备,以实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初步培养。在实习期间,理论知识将会被事实知识所验证。通过企业培训、现场操作、跟岗学习、流程思考、轮岗实习等,同学们不仅能了解现场设施设备、具体的性能数据、业务流程、及到的企业内外部部门及岗位、文档管理、作业部门和支撑部门协作、成本构成,更重要的是逐步知道了如何围绕一个客户需求,学会组织有限的人财物来满足客户需求的运作,掌握了初步的技能知识。通过实习,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短板,学会找有能力的人来协助处理自己做不到的事,也就是掌握了一定的人际知识。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事实知识验证了理论知识,学会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实现了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记录,使得碎片化的知识逐步系统化。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习到的隐形的知识是难以编码和度量的,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属于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见解、直觉、预感、理想、价值观等,并影响其未来面对问题决策的思想。4.2实习知识保存。在实习期间,对现场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甄别、评估、分析、整合并给予保存,是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实习,学生逐步明白自己的职业方向,是朝一线物流运营管理方向发展,还是朝物流后勤管理方向发展。不同的方向侧重的知识管理内容不同,但知识保存的方法是一致的。知识保存除了以日志周记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或电子文档中,还可以利用网络邮件、云盘、数据库进行管理,为今后的知识利用做好储备。这些知识保存工具应具有储备能力强、检索方便快捷、安全易用、保密等特征。知识保存不仅是单纯的保管知识,更应该是通过思考不断地梳理清楚相关知识的逻辑结构,不断理顺、补充、更新知识的内容,使得保存的知识系统性不断增强。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思考保存下来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围绕未来企业需求展开的知识储备是学生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4.3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口头交谈和网络等)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的知识财富的过程[3]。个人学习到的知识是有限的,通过自己的思考,知识的系统性也是有局限的。因此,学生在实习期间需要通过知识共享来校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有多种形式:第一是编码化方法,带队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工作记录,形成文字,在学生间进行交流,还可定时不定时地进行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具体的项目展开知识分享。第二是通过个人化方法,鼓励学生多与实习单位老员工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也可以在对方身上学习到许多自己未曾经历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多与上级领导交流,不仅能在显性知识上大获裨益,也能在人际关系处理、利益权衡、整体协调等隐性知识方面有所收获。4.4知识使用。实习期间,在知识使用上,首先学生能用学习过的一般原理来定性地解释企业的基础设施设备和其特征性能,以及能说明常规业务流程方面的问题;其次是能把物流知识之外的多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说明企业现阶段所要应对的问题,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然后是运用原有的物流管理、企业管理知识体系结合新获得的知识,给出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如果自己无法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要知道自己欠缺什么东西,该找谁来协助解决。知识要运用起来才有价值,才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展现个人魅力。学生在实习期间,通过实践消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梳理了知识结构,理顺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未来就业打下了基础。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管理是在不断地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思考,系统整合并保存,在不同阶段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给出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作者:黄辉宁 肖沙浪 叶鸿烈 李 白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1]吕薇,戴新进,高燕南,等.应用知识管理提升创新能力[J].航天工业管理,2014,(7):36-38.
不同的企业家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施乐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长PaulA·Allair说,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的,以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应用知识;第二,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第三,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第四,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第五,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第六,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2、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总体说来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不少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本管理和利用知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但是信息管理并不强调这一点。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管理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那么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知识不进行充分的交流,就无法使其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实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知识的难度。为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归属时,应该从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考虑,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2〕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3〕田雨,《何谓知识管理》,《北京日报》1998年12月28日。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冲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知识管理是企业的需要、内容及如何进行等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通过开放式的结构将企业的知识加以收集、整理、共享,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以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知识管理是企业的需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实体。应该将企业作为知识的载体而不是员工的大脑,将这些知识如何有效和高效地利用起来,达到企业知识创新的目的,就是我们认为的知识管理的目标。
首先,知识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思想,主要是企业或组织运作中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也贯穿的整个企业业务体系的运做。知识管理不仅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储存、传递、应用和创造;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及相关活动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工具、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并且包括结合企业业务活动和其它管理活动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进行的管理。其次知识管理关注知识对组织和业务的支撑,利用过去积累的知识对决策活动和操作工作进行支撑,大大的缩短决策和操作过程时间、也极大提高了决策和操作的质量。更重要的知识管理将改善知识生命周期,加快知识创新。
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从体力、资源、技术、信息已经转移到现在的以知识为基础。当今社会的主要竟争已经从原来的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转向知识的竞争。技术会落后,人才会流失。但拥有完成的知识管理制度和文化,就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提高人才的素质。所以说,知识管理的思想直接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或者说直接来源于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方式与方法所提出的变革要求。
二、知识管理所包含的内容
(一)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包括:物化的资本品上的知识;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的编码后的知识;员工的经验;体现企业的组织、制度、结构中的知识等。
(二)知识管理的基础:它是知识管理的基本部分,如关系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
(三)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其目的是确保新知识在企业内能及时流转,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利用与企业目标相关的知识,确保企业员工都能知道知识在哪里,以便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方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
(四)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应用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
(五)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
(六)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体系等。
三、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怎样进行
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必须明确知识管理目标,把知识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知识管理顺利实施。
(一)确立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的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重心是放在企业的有形资产,忽视对知识资源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树立知识资源是最重要资源的观念,就无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只有树立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才有利于知识管理创立和实施。
(二)营造利于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工作环境
知识管理的一个首要环节,不是对现有知识资本的管理,而是对环境的改善,使得知识更容易交流,更容易创造和积累。要建立创造和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知识产生于交流的过程之中,越交流,越共享,生产出来的新知识就越多。所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首先,组织管理者思想开放,敢于向自己和传统的习惯提出挑战,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达为激励,由命令转达为指导,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其次,必须使组织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与人共享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并自然地与组织内外的人员形成知识网络团队。再次,必须使组织竞争环境不是相互损害对方的利益,而是实力的竞争。因此,组织要向其环境形成一个由供应链、产业链、知识更新链共同支撑的全方位的知识网络环境。:
(三)将知识创新与企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企业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促进知识创新文化的内部环境与机制。创建有利于知识获取、创造、积累、保护企业组织平台,积极发挥每一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员工不断创新,并与他人共享创新的成果,它能激发员工对知识的渴望,具有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够允许在创新过程中发生错误和失败,积极营造一种值得信任、有同情心、热于帮助的组织文化氛围。
(四)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