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通信网络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系统框架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为三层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将应用功能分为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三部分[5]。用户工作界面通过浏览器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的三层结构。以目前的技术看,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较低。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有效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本文设计实现的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在软件体系结构上同样分为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其结构如图1所示。1)表示层表示层直接面向客户,是应用的用户接口部分,实现用户与应用之间的对话功能。表示层会检查用户通过键盘、鼠标等输入的数据,显示应用输出的数据。为保证用户能够直观进行操作,一般使用图形用户接口,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本文设计的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中各种操作和查询结果以百度地图、专题图表、表格图形等方式展现,为用户提供直观、形象的操作界面。2)功能层功能层是应用的本体,根据表示层用户提供的指令或数据,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访问数据层,从数据层提取相关数据、修改相关数据以及删除相关数据等,并将处理结果传回表示层。功能层与表示层的数据交往要尽可能简洁,保证表示层中用户的检索信息能一次性全部传给功能层,功能层处理之后的结果数据也能一次性全部传回表示层。功能层又可以划分为BLL(业务逻辑层)和DAL(数据访问层)两个子层,DAL在BLL之下,即DAL访问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BLL,BLL调用DAL的类和对象。3)数据层数据层即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存储和管理移动通信网络的各类数据,包括基础网络资源数据、话务数据、网络性能指标数据、网络质量数据等。移动通信网络数据量庞大,这就要求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能迅速进行大量数据的更新和检索,因此,从功能层到数据层大多使用SQL(结构化查询语言)。
1.2功能模块设计在系统目标的指导下,结合移动通信网络实际优化工作情况,详细分析和总结系统功能需求后,将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分为分析呈现、数据管理、系统管理和网络评估四个模块。1)分析呈现模块。a)云图呈现模块以不同的颜色在百度地图上标示珠海市移动通信网络状况,包括全网综合及各类型网络话务量、全网综合及各类型网络数据流量、各类型网络语音业务质量、各类型网络数据业务质量。支持地图基本操作(如平移、缩放等)功能。地图放大后可以显示更细致的地理区域的网络云图,还可以选择显示全网基站分布和小区覆盖情况。支持自定义基站定位、自定义地理位置定位、自定义地理区域云图呈现功能。b)统计信息呈现模块用各类型统计图表呈现不同时间粒度、不同空间粒度、不同网络类型的网络产能和网络质量信息,包括它们的历史变化趋势曲线、绝对数值及其变化幅度、达标和不达标情况等。2)数据管理模块。a)数据查询模块对各类数据进行分类、多条件组合查询,提供文字选择和在地图上自定义地理区域等查询方式,查询结果是个性化的数据报表。b)数据编辑模块能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编辑(如新增、修改、删除等),并且所有的数据均有历史备份,可以追溯查询。b)数据输出模块根据系统用户需要自定义输出数据报表、各类数据图表及网络质量或产能云图。3)系统管理模块。对系统操作权限和系统维护进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系统权限管理、密码管理、日志管理等。4)网络评估模块珠海移动通信网络现有网络质量评判标准是按照网络接入性能、网络质量、网络保持能力和网络资源四类指标数据进行评估。从话务统计指标中筛选出每一类的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性能指标,根据客户感知体验和对总体网络的影响,确定各性能指标在本评估体系中的优差门限和得分权重比例,综合四类指标数据得到无线网络中每个逻辑小区的网络质量得分。本文所设计和实现的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需要建立地理栅格级别的网络质量评估算法,在小区覆盖范围与地理栅格匹配关系已建立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现有逻辑小区网络质量评判标准和地理栅格中逻辑小区重要程度,对现有网络进行新的评估。影响地理栅格中逻辑小区重要程度的因素包括逻辑小区的面积大小及其所覆盖范围的场景属性。这种方法考虑了网络的应用场景,使评估结果更符合用户感知。
1.3数据库设计从实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考虑,本文描述的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的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8。SQLServer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度高等优点[3]。为了保证系统的处理和响应速度,数据库的连接方式采用ADO(ActiveX数据对象)方式。ADO方式使用简单、速度快、内存支出小[2],是一种高性能的数据库访问方式。数据库设计时,数据库安全问题也很重要[6]。在数据库权限配置能力内,根据用户的业务需要,配置其所需的最小权。通过区分不同的访问者、不同的访问类型和不同的数据对象,进行分别对待,获得数据库的安全保密性。
2系统实现
2.1系统开发环境结合本系统实际需求情况,数据库管理使用SQLServer2008,以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作为开发工具,以百度地图API作为地图服务工具,.net作为应用程序设计平台,C#、JavaScript等作为开发语言来开发本系统功能。
2.2系统运行以分析呈现模块中的统计信息呈现模块为例介绍系统运行界面。统计信息呈现模块分为产能概览、质量概览、分区域产能、分区域质量、分网络产能、分网络质量六个子模块,每个模块均以今日、本周、本月三种不同时间粒度呈现相应的历史变化趋势曲线、绝对数值及其变化幅度、达标和不达标情况等信息。以今日分区域产能为例,界面呈现的内容包括珠海三大区域(香洲、金湾、斗门)今日产能总量趋势图,一天24小时的达标与不达标时段统计堆积图,当天香洲、金湾、斗门产能占比,当天香洲、金湾、斗门增幅,香洲(或金湾、斗门)GSM/TD/WLAN/LTE数据流量占比,香洲(或金湾、斗门)GSM/TD/WLAN/LTE数据流量增幅。图2是某一天珠海三大区域数据流量趋势图。
2.3系统运行效果系统在珠海移动网优中心试运行后,通过实时监测珠海移动通信网络状况,及时发现网络异常情况,工作人员能立即解决网络问题,提高了运营商网络运维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了控制整个网络状况的效果。我们对2013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珠海一个月的无线网络均衡指标得分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保持人员配比不提高的情况下,无线网络均衡指标得分较系统运行之前提升了17.5%,说明移动网络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截止到2013年12月底,珠海移动网络优化人员配比由2012年底的91.19%下降到了68.49%,经济效益明显。
3结束语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网络管理系统;Q3适配器;SNMP;TMN
引言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生产的需求及电力企业运营走向市场化的需求,电力通信网的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新的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例如SDH、光纤环路、数字程控、ATM等,都纷纷涌入电力通信网,使网络的面貌日新月异。新设备的大量涌入表现出通信网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功能日益强大,配置、应用也十分复杂。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功能、新技术及技术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可选择的设备越来越多,造成电力通信网中设备种类的复杂化。技术的发展使某些旧的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交融。传统通信网络的交换、传输等领域引入了计算机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网络交换、ATM设备等。某些传统的通信业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例如IP电话等。今天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电力通信业务已从调度电话、低速率远动通道扩展到高速、数字化、大容量的用户业务,例如计算机互联网、广域网、视频传送等。电力通信网的结构也已从单一服务于调度中心的简单星形方式发展到今天多中心的网状网络,以保证能为日益增长的电力信息传输需求服务。
此外,由于网络规模的限制,电力通信网实际上是一个小而全的网络。小是指网络的业务量不大;全是指作为通信网所有环节一样不少,而且电力通信网地域广大、数量繁多。由于规模的原因,电力通信网的管理传统上一直都是不分专业统一管理,每一位通信管理维护人员都必须管理包括网络中传输、交换、终端各个环节上的设备,还包括电源、机房、环境等网络辅助设备,同时还要管理电路调配等网络业务。
由于电力系统行政划分的各级都设置电力调度,电力通信网又被人为的划分成不同级别、不同隶属关系的网络。一般来说,电力通信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主干网分国家、网局、省局、地区4级;地区网又分为地区、县级网。各个级别的网络根据隶属关系互联,各行政单位所属的网络管理、维护关系独立。而且由于传统的原因,上级网络的设备维护工作多由通信设备所在地区的下级网络的通信管理人员负责。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分离,集中运行,分散维护。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这样一些苛刻的管理要求,唯一的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具有综合业务功能、综合接入功能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简称网管系统)。
早期的电力通信网管理方式简单,由于通信设备的功能单一、智能化水平不高,自动化管理表现为监控系统,具有监视通信设备运行状态,实时通告设备的告警和运行异常信息,远程实时控制设备的主、备切换等功能。随着电力通信网的发展,作为新一代通信网基础的智能化设备出现后,产生了网元管理系统,它除了对设备故障的监控功能外,还包括对设备性能、配置及安全的管理。时至今日,网元管理系统的应用在通信网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已随处可见。随着通信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增长,通信组网的灵活性越来越大,通信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网络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一、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设计原则
1.1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TMN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专门为电信网络管理而制定的若干建议书,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多厂商、多协议的环境,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的问题。TMN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及Q3标准的互联接口等项内容。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TMN已走向成熟。国际上的许多大的公司(例如SUN,HP等)都开发出TMN的应用开发平台,以支持TMN的标准;越来越多国际、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也宣布接受Q3接口标准,并在他们的设备上配置Q3接口。国内的公用网、部分专用通信网都有利用TMN来建设网管系统的成功范例,例如:全国长途电信局利用HP的TMN平台OVDM建设全国长途电信三期网管;无线通信局利用SUN的SEM平台建设TMN网络管理系统。TMN的优点在于其成熟和完整性,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体系中最为完整的通信网管标准体系;TMN的不足在于其复杂性和单一化的接口。这些问题在网管系统建设中应该加以考虑。
1.2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
在接受TMN的同时,兼容其他流行的网管系统的标准以解决TMN接口单一的问题,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十分有好处,尤其在强调技术经济效益的今天,这一点更为重要。
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所构成的网络管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的管理标准,SNMP网络管理系统实际上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管理系统。不仅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厂商,目前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都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应该将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作为网络管理的标准之一,尤其在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目前出现了新发展的网管体系和标准,例如对象管理组织OMG的CORBA体系、基于Web的网管体系、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等,这些新的技术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对于电力通信网这种组织结构分散的网络来说,网管系统对各种体系的兼容性很有必要。
1.3采用高水平的商用TMN网管开发平台作为开发基础
网络管理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特别是像TMN这样的系统,而综合业务及综合接入功能的要求又增加了系统的难度。依照标准的建议书从基础开发做起的方法无论从时间、经济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可取的。高层网管应用开发平台是世界上具有相当实力的厂商,投巨资历时多年开发出来的商用系统,目前比较成熟的有SUN公司的SEM、HP公司的OPENView、IMB的NetView等[3]。每一种商用系统都为建设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一整套管理、、协议接口及信息数据库开发的工具和方法。利用商用TMN网管平台作为核心来构筑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屏蔽了TMN网管系统的复杂性,可大大降低开发难度,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分开的成功率。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来说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当然,商用化高层网管应用开发平台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因此对于规模小、层次低的通信网,采用一些专用的自行开发的网络管理系统平台可能更为实际。
1.4网管系统的网络化
网管系统互联组成网管网络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从长远的观点来讲,电力通信网管应接受异构网互联的观念,即不同层次、不同厂商甚至不同体系结构的系统之间应不受阻碍的互联,组成一个具有广泛容纳性的网管网络。
规定一种或几种统一的标准互联接口作为系统互联的限制约定是目前网管系统之间互联的最可行的方法,如采用CMIP的Q3接口、SNMP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作为网管之间互联的标准协议接口。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限制可能会有所改变,例如:CORBA技术的应用会对目前的状况产生影响。虽然统一接口有系统花费大的不足,但是统一接口在数据互联中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网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可互操作性机制是网管系统互联的基础。完善的安全机制是网管系统互联成功的保障。网管系统还应支持与网管系统以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实现数据共享。
1.5综合接入性
网管必须满足各种通信网络、通信设备的接入要求,兼容各种制式、各个厂商的产品。
TMN网管系统本身支持的标准接口有限,能够直接接入TMN网管系统的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并不多,大量通信设备的接入依靠网管系统提供的转换机制,网管系统通过协议适配器这样的网管部件,将通信设备上的五花八门的管理数据接口转换成统一的网管系统支持的标准接口(例如Q3适配器,SNMPPROX等),实现网管对通信设备的接入。对于设备种类繁多的电力通信网,这个环节尤为重要。
对于网络层次多、设备分布广、智能水平低的电力通信网,如果全盘依照TMN的方案,势必造成系统十分庞大,整个网管系统变得很不经济。因此,选用一种综合接入能力强、成本低的网管系统直接面向大量的通信设备,将通信设备集中转换,再通过标准接口送入TMN高层次网管。建立综合接入网管系统来完成接入的任务对电力通信网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案。
对于大量中等以下规模的网络完全可以依靠综合接入网管系统的功能来管理网络,既可实现通信设备的综合接入,又建立了网络的分层管理,一举两得,而且这种方案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对于系统已经在建的大量的监控、网元管理系统来说,也可以采用先将其改造成综合接入网管系统再接入高层TMN网管的方案。
1.6完善的应用功能及客户应用接口的开放性
在今天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是否完善、丰富,能否满足用户的要求、适应网络的变化,总之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是否能得到用户的认可,是网管系统成败的关键。
应用功能的设置应该能由用户来选择,用户的应用界面应该满足用户的要求。这要求网管系统除了具有根据用户要求定制的能力外,重要的一点是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接口应具有开放性,应能支持满足应用功能接口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在不改变基础系统的情况下不断推出新的应用功能、用户界面,满足用户的要求。由于电力通信网采用行政划分的管理方式,各级用户的管理功能要求的不一致性更大,应用功能开放性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
1.7网管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
网管系统应实现电力通信网的一体化管理,即各种功能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序统一设计,采用统一的界面风格,采用一致的名词术语。用统一的管理操作界面去操作控制不同型号、厂家的同类功能设备。在同一个平台、界面上监视、处理网络告警,控制网络运行。
真正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有独立性,系统不应依赖于某个设备制造厂商;网管系统应能保证所有的厂商都得到同样公平和有效的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系统本身的发展,确保不会因网管系统方案选择限制通信系统本身。这一点对于多样化特点十分明显的电力通信网尤为重要。
1.8网管系统的人机界面
首先,对象化的思想应该贯穿在网管界面的设计中。将图形上的元素及元素的组合定义成图形对象,将图形对象与它所表示的数据对象、实际的通信设备串联起来,实现实物、数据、表示界面的统一。这种对象化的设计方法保证了网管系统数据和界面的统一,保证了网管系统对被管理系统的变化的适应能力。对象化的设计观念应推广到网管系统人机界面的各个方面,例如:语音申告、媒体管理等。
其次,网管系统的界面应不断采用新技术加以更新、改造。界面是表示一个系统的窗口,界面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对系统的第一印象,影响人们对系统的使用。引入新的技术,提高系统界面的功能、界面的可观赏性、系统的易使用程度是网管系统成败的又一关键因素。
GIS是目前实用化和技术经济性能都比较高的一项可视化信息技术,GIS采用对象化设计思想,支持地理信息数据,支持多图层控制,采用矢量化图形方式。GIS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表示界面方面应用广泛,在表示与地理信息有关的数据界面时尤其优秀,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可以采用GIS技术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管应用界面。
Web是一种影响非常广的、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使用方便的数据浏览界面,Web支持的数据包括文本、图形、图片、视频等,支持数据库的浏览,而且支持的数据种类和数据格式还在不断丰富。利用Web的优势作为网管系统的信息媒介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
二、电力通信网管系统方案
2.1需求分析
在选择网管系统方案时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决定,如网络管理要求、通信系统规模、通信网络结构、技术经济指标等。网络管理要求应是确定网管系统方案的首要因素。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网管的配置越高、功能越全越好,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对通信设备的实时监控,那么最佳方案是选择监控系统。在完成监控功能方面,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能、准确程度都较复杂的网管系统要高。同样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通信设备的信息,只需要建立网元管理系统即可。但如果是一个管理一定规模的通信网络而且提供通信服务的管理单位,那么就应该选择能够涵盖整个通信网的网管系统。
2.2网络设计
初期的网管系统一般只注重网络某些部分(如通信设备)的管理,其主要原因是通信网管系统在发展初期一般依赖于通信设备生产厂商。真正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各个层次:
网元数据采集层:网元(设备)的数据接入、数据采集系统。
网元管理层:直接管理单个的网元(设备),同时支持上级的网络管理层。这一层主要是面向设备、单条电路,是网络管理系统的基础内容。其直接的结果实现设备的维护系统。
网络管理层:在网元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对网元之间的关系、网络组成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从网络的观点、互联关系的角度协调网元(设备)之间的关系;创建、中止和修改网络的能力;分析网络的性能、利用率等参数。网络管理层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支持上层的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层:管理网络运行者与网络用户之间的接口,如物理或逻辑通道的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用户接口的提供及通道的组织;接口性能数据的记录统计;服务的记录和费用的管理。
业务管理层:对通信调度管理人员关于运行等事项所需的一些决策、计划进行管理。对运行人员关于网络的一些判断的管理。这一层管理往往与通信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相关。其功能包括:日志记录,派工维护记录,停役、维护计划,网络发展规划等。
网络管理系统应当是全网络的,对于面向用户服务的规模较大的通信网络,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网络、服务、业务等层次的管理上。
2.3系统功能
一个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故障管理:提供对网络环境异常的检测并记录,通过异常数据判别网络中故障的位置、性质及确定其对网络的影响,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
性能管理:网络管理系统能对网络及网络中各种设备的性能进行监视、分析和控制,确保网络本身及网络中的各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配置管理:建立和调整网络的物理、逻辑资源配置;网络拓扑图形的显示,包括反映每期工程后网络拓扑的演变;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物理设备;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传输链路;设置和监视环回,以实施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
安全管理:防止非法用户的进入,对运行和维护人员实现灵活的优先权机制。
2.4系统结构
为了保证网管系统能较好适应电力通信网的特点,满足电力通信网的管理要求,网管系统应能兼容多机种、多种操作系统;应能设计成冗余结构保证系统可靠性;应能充分考虑系统分期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档次的网管系统的需求。
网管系统可采用IP级的网络实现系统中各硬件平台之间的互联,利用现有的各种管理数据网络的路由,组织四通八达的网管系统网络。
数据服务器:是网管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存储载体,用于存储和处理管理信息。
网管工作站:为网管系统提供人机接口功能。它为用户提供友好的图形化界面来操作各被管设备或资源,并以图形的方式来显示网络的运行状态及各种统计数据,同时运行各种网管系统的应用程序。
浏览工作站:通过广域网、Internet或Intranet网接入网管系统,提供网管系统数据信息的浏览功能。
协议适配器:完成网管系统与被管理设备之间的协议转换。
前置机:通过远方数据轮询采集及网管系统与采集系统之间的协议转换,实现对各种通信站、通信设备的实时管理。
网管系统的软件由管理信息数据库、网管核心模块、若干应用平台、若干网络高级分析程序及数据转换接口程序组成。
管理数据库:负责存储和处理被管设备、被管系统的历史数据,以及非实时的资料、统计检索结果、报表数据等离线数据。
网管核心模块包括管理信息服务模块、管理信息协议接口及实时数据库;
通信调度应用平台包括系统运行监视、运行管理、设备操作、图形调用、数据查询等功能。
图形系统实现网管系统图形应用界面,包括图元制作工具、绘图工具、图形文件管理工具、数据库维护工具等。
通信运行管理应用平台提供网管系统所需的各种管理功能,包括运行计划管理、维护管理、报表管理、权限管理等。
网络高级分析软件包括网络故障分析、性能分析、路由分析、资源配置分析。
三、结语
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起步比较迟,相对于公用网和其他一些专用网都落后了一步。目前,在电力通信网中未见真正的规模比较大的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的运行管理主要依靠通信监控系统和一些随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引进的网元、网络管理系统。随着网络规模、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显示出目前这种状况的不适应性。从事电力通信网运行、管理、开发的建设者们有能力、有决心解决好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ITU-TM.3010-96.PrinciplesforaTelecommunicationManagementNetworks.
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是小区内综合信息服务、小区与外界广域网连接、小区智能物业管理的物理平台。构建小区通信网络平台,要考虑网络提供综合信息与资讯服务的能力,网络的先进性、扩展性、性价比以及开发商(用户)对投资费用的承受能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小区宽带通信网络平台采用以大网或有线电视HFC网,也可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
1.以太高坡同构建小区宽带通信网
1.1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络,它采用基带传输,通过对绞线和传输设备,实现10Mbps/100Mbps/1000Mbps的数据传输。由于应用广泛,各大网络设备生产商均投入极大精力于这类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技术不断创新,从最初的同轴电线上的共享10Mbps传输技术,发展到现在的在对绞线和光纤上的100Mbps甚至100OMbps的传输、交换技术。目前,大部分局域网络均采用以太网,在大型网络系统中的各个子网也多数构成以太网。从应用来看,办公室自动化、证券、校园网、控制系统等各类应用均以以太网为主要的通讯传输方式,应用非常广泛,而且仍保持很猛的发展势头,可以预见,将来的局域网仍将以以太网为主流技术。总之,以太网是目前网络技术中先进成熟,实时性强,应用广泛,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通讯技术,是智能化住宅小区通讯网的理想选择。
千兆以太网继承了传统以太网的特点,并极大地拓宽了带宽,与10/1OOMbps以大网保持良好的兼容性,增加了对Qos的支持,以高带宽和流量控制的策略来满足应用的需要,是智能化住宅小区局域骨干网的理想选择。
1.2智能化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
方案设计
(1)功能说明和设计要求
智能住宅小区局域网一般涵盖若干标用户住宅楼、小区管理控制中心、小区公共会所、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区内各类集团用户,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与小区智能控制网连接。
网络设计要求采用可靠、先进、成熟的技术;所有信息点具有交换能力;支持虚网划分;支持多媒体应用;能进行良好的网络管理;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和升级能力。
(2)网络系统
整个网络包括广域网(Internet、各专业网)接入、小区网络系统及小区网络智能控制中心。
小区网络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分为系统中心(小区管理控制中心)、区域中心、住宅楼栋和用户四级。根据小区的规模和用户楼栋的分布情况,为便于网络设计和管理,可将整个小区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设一个区域中心,管辖若干个相近的楼栋。根据小区网络设计要求,小区局域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在系统中心设一千兆以太网核心交换机,在各区域中心设置工作组交换机,各工作组交换机配置1000MbpsFX上联端口,通过光纤与核心交换机连接,构成智能化住宅小区千兆以太骨干网。每个区域内,在各楼栋设备间设置100/10Mbps交换式集线器,交换式集线器通过100MbpsTX上联端口经五类对绞线与工作组交换机连接,根据需要也可通过100MbpsFX端口经光纤连接。在楼内,交换式集线器通过10MbpsTX端口经楼内5类综合布线连接用户计算机。这样,核心交换机与工作组交换机之间可提供高达1000Mbps的传输速率,工作组交换机向各楼栋提供100Mbps的传输速率,每个最终用户可独享10Mbps的通信带宽。
小区管理控制中心是整个网络系统的中心,系统的主要通信设备集中于此,除网络核心交换机外,还包括与广域网连接的路由器、各类服务器以及管理工作站等。
小区局域网通过DDN专线或ADSL与Internet连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今后还可以通过155MbpsATM或通过千兆IP城域以太网与Internet连接,以提高小区接入带宽、网络系统结构。
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可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灵活组合与配置。区域中心可以包括若干栋单元楼,也可以只管辖一栋高层住宅,小区内的集团用户、公共会所、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各应用子系统以适当的方式就近接入各自所在的区域中心网络,形成一体化的统一网络。
(3)住宅综合布线设计
上文所述,在楼内交换式集线器通过综合布线与用户计算机连接,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住宅的基础设施,为住宅楼的通讯网络提供高速信息通道。朗讯、西蒙、阿尔卡特、丽特等国际大公司都相继推出各自的智能化住宅综合布线产品。智能化住宅布线系统按功能区域分为三大部分:住宅单元子系统、楼层管理间和垂直干线子系统以及设备间子系统,各系统布线都采用5类以上对绞线。
住宅单元子系统
在每一个住宅单元设置一个家庭布线系统接线箱,作为与户外布线系统连接的界面,对户内外布线系统的变动带来极大的方便。接线箱可安装各种系统接线模块,包括数据和语音通信模块、家庭安防系统模块、可视对讲系统模块等等,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安装。户内数据通信布线采用5类以上UTP(非屏蔽对绞线),信息插座采用RJ45制式接口。
楼层管理间和垂直干线子系统垂直主干布线采用新型拓扑方法,由设备间主配线架敷设至各楼层管理间的干线电缆构成,系统采用五类以上4对UTP作为系统主干电缆。楼层管理间设置桥式模块板通过不同跳线实现水平线缆与垂直干线的连接。
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内安置交换式集线器和主配线架,所有主干线缆都端接在主配线架上,通过跳线与交换式集线器连接。
2、HFC网构建小区信息传输网
2.1HFC网络技术
我国有线电视覆盖范围广阔,用户普及率高,是电信网之外的另一个资源大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网逐步发展为双向HFC综合信息网,除传送常规的广播电视信号外,还可以进行高速的数据传输,传送图像、数据和语音等多媒体数据。HFC双向混合光纤同轴电缆传输网从有线电视前端中心用光纤将信号送到各小区的光节点,从光节点处通过同轴电缆分配网与住户连接。HFC网有效网络带宽为850MHz,具有丰富的频带资源,将42MHz以下频段传输上行数据信号,SO—55OMHZ用于传输普通广播电视信号,55O—85OMHz用于传输下行数据信号。HFC网频带宽、速度快、性能可靠稳定,是智能化住宅小区理想的信息传输网络平台。
HFC网络系统主要由位于前端的CMTS、位于用户端的CableModem(电缆调制解器cm)以及传输设备组成。其工作原理
;CMTS从网络接收的数据帧封装在MPEG-2TS帧中,通过下行数字调制成RF信号输出到HFC网,同时接收上行数据,并转换成以太网的帧传送给网络。用户端的CM的基本功能是将上行数字信号调制成RF信号,将下行的RF信号解调为数字信号,从MPEG-2TS帧中抽出数据,转换成以太网的数据,通过10/100BaseT自适应以太网接口输出到用户PC。在HFC网上采用频分复用,在某一频率上的信道则是多用户共享,CM用户在连接时并不占用一固定带宽,而是与其它活动用户共享,仅在发送和接收数据的瞬间,使用网络资源,它通过MAC控制用户信道分配与竞争,支持不同等级的多媒体业务。
2.2网络设计方案
基于HFC的智能化住宅小区信息传输网络如图3所示,有线电视台控制中心总前端通过IP主干城域网与各个分前端连接,分前端通过光纤连接各光节点,光节点以下是双向同轴电缆分配网连接到用户端。若CMTS位于小区内,则小区智能控制中心为有线电视的一个分前端,
CMTS与CM之间是采用同轴电缆分配网进行连接。
在双向HFC网上构建小区宽带信息传输网时,根据网络结构,在小区控制管理中心设置电缆调制解调器头端系统(CMTS)和路由交换机,用户端设置电缆调制解调器(CM),由此构成双向HFC网的用户宽带接入传输平台。
(1)HFC前端
HFC前端主要包括路由交换机、CMTS。前端路由交换机通过光纤与千兆IP城域网连接。CMTS用于连接双向HFC网和宽带数据网,为用户端的CM提供控制、管理和数据传输功能,它提供动态带宽管理、高速信息流量集中、数据网络资源的接入控制并保证数据服务质量。每个CMTS
可支持和管理2000个CM。
(2)用户端
HFC网用户端核心设备是电缆调制解调器(CM),用于完成HFC网与用户PC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使用户PC通过HFC网络与前端设备进行全双工的数字通信。CM通过标准的10/100BAS-T以太网自适应接口与用户的PC连接,通过F头与HFC网连接。
根据小区用户的类型和需求,用户的宽带接入可采用不同方式,主要包括通过电缆调制解调器接入和局域网高速专线接入。
l对家庭用户,用户PC通过10-100BASE-T自适应以太网接口直接连接CM,实现上行10Mbps,下行36Mbps传输速率的宽带接入。也可多个用户通过集线器的宽带接入。也可多个用户通过集线器共用一个CM,共享上、下行传输带宽,以降低接入成本。
2对小型企业用户,企业内部网通过集线器或路由交换机共用一个CM接入HFC网,以降低接入成本,这时局域网用户共享上、下行传输带宽。
【关键词】住宅小区;智能化通信网络;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互联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技术迅速普及,并运用到多个领域,网络通信日渐深入到居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通信网络成为了人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获取各种资料信息的关键途径,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是小区内综合信息服务、小区与外界广域网连接、小区智能物业管理的物理平台,构建小区通信网络平台,要考虑网络提供综合信息与资讯服务的能力,网络的先进性、扩展性、性价比以及开发商(用户)对投资费用的承受能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小区宽带通信网络平台采用以大网或有线电视HFC 网,也可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1]。本文重点介绍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平台设计。
二.凭借以太网为基础构建住宅小区智能化通信网络平台设计概述和方案
1,以太网概述
在我国现阶段的网络系统中,以太网无疑是运用最为深入,最为普遍的的局域网络之一,由于这种网络被采用的范围很广泛,运用很普遍,社会各界的科研人员都在这类型的设备和技术研究上加重了投资力度,到目前为止,以太网已经可以通过基带输送,结合对绞线和各种新型的网络传输设备将10Mbps/lOOMbps/1000Mbps的数据完美的传输成功。到目前为止,以太网已经广泛运用到各种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中来,而且日益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居民的生活已经逐渐融为一体。
相比其他几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而言,以太网在不断的研究完善中,日益走向了成熟,与以前相比,以太网的兼容性更强大,性能也更加稳定,也正是因为这种网络系统已经趋向成熟,所以,在很多方面的成本比较低,显得更为廉价更加实惠,这也是以太网广泛运用的原因之一,在现阶段的经济水平下,从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出发,以太网从价格从性能上来讲,都具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将会成为小区住宅智能化网络通信平台设计的构建基层,构建主流之一。
2,将以太网作为基础的智能化平台设计方案
(一) 智能化平台设计的原则
智能住宅小区局域网一般涵盖若干标用户住宅楼、小区管理控制中心、小区公共会所、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区内各类集团用户,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与小区智能控制网连接[2]。同时,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得任何一点的信息点都能够实现互相交换,要能够广泛的支持各种多媒体,要有着科学的管理,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必须使得这个平台具有可升级性。
(二) 智能化平台的设计整体网络系统
整个网络包括广域网(Internet、各专业网)接人、小区网络系统及小区网络智能控制中心,小区网络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分为系统中心(小区管理控制中心)、区域中心、住宅楼栋和用户四级,根据小区的规模和用户楼栋的分布情况,为便于网络设计和管理,可将整个小区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设一个区域中心,管辖若干个相近的楼栋[3]。
三,以以太网为基础的网络平台设计在小区中的设计操作
1.对整个住宅的综合布线设计
在以太网的网络平台设计中,做好布线系统工作室实现整个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的最基本工作,通过采用各种先进的交换式集线器,采取好合理科学的布线是设计,将小区内部计算机用户连接一起,从而形成住宅小区的各种信息的网络平台通道,一般而言,智能化住宅的小区在实施布线设计时候,多半将整个小区分为三个方面,住宅单元子系统、楼层管理间和垂直干线子系统以及设备问子系统。各系统布线都采用5类以上对绞线.
2.住宅单元子系统
布线系统接线箱的出现使得只智能化小区的布线变得更加方便科学系统,通过在小区的每个单元住宅安装布线箱,使得布线箱成为用户和整个布线系统的中介。接线箱可安装各种系统接线模块,包括数据和语音通信模块、家庭安防系统模块、可视对讲系统模块等等,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安装。[4]户内数据通信布线采用5类以上UTP(非屏蔽对绞线),信息插座采用RJ45制式接口。如图1可分析得知。
3楼层管理阃和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主干布线采用新型拓扑方法.由设备间主配线架敷设至各楼层管理问的干线电缆构成,系统采用五类以上4对UTP作为系统主干电缆。楼层管理问设置桥式模块板通过不同跳线实现水平线缆与垂直干线的连接。
4.设备间子系统
在以太网为基础的网络平台设计中,一般都在设备间子系统中安装上质量较好的交换式集线器和必将科学合理的布置主配线架,使得各种用途的主干网络线缆都通过主配线架接通,并输出,然后再连接跳线,最后和交换式集线器实现连接。
四,凭借HFC为基础的智能化网络平台设计简述
1. HFC技术概述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有线电视网在我国的覆盖率越来越广泛,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网络信息的要求更高,使得有线电视网开始实现朝着双向HFC综合信息网络的转变,不仅仅可以传输居民日常娱乐所采用的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而且可以用超高速将居民小区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比如图像,视频,语音等各种信息,同时,在HFC网络中,通过使用双向的混合光纤电缆将各种信号快速传输到各个住宅小区,并实施科学严密的住户分布,使得宽带网络更加的迅速,同时网络信息也会变得更加稳定,因此,在新时期下,住宅小区智能化网络平台设计中,其也成为了一种比较广泛采用的设计方式,受到众多住宅小区智能化网络平台设计者的欢迎,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必将发展成为主流趋势之一。
2.HFC基于用户端和前端的平台设计
(一)HFC 前端
HFC 前端主要包括路由交换机、CMTS。前端路由交换机通过光纤与千兆IP 城域网连接,CMTS 用于连接双向HFC 网和宽带数据网,为用户端的CM 提供控制、管理和数据传输功能,它提供动态带宽管理、高速信息流量集中、数据网络资源的接入控制并保证数据服务质量。每个CMTS 可支持和管理2000 个CM。
(二)用户端
HFC 网用户端核心设备是电缆调制解调器(CM),用于完成HFC 网与用户PC 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使用户PC 通过HFC 网络与前端设备进行全双工的数字通信。
五.结束语
加强对以太网和HFC网络技术的研究,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突破,加大对住宅小区智能化平台的建设力度,让现代计算机网络更加广泛的服务于人民的生活学习,实现整个居民小区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从而推进整个住宅小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进程,为我国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喆 住宅小区智能化通信网络平台设计 [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 -2008年30期
[2]王光辉 浅谈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设计 [期刊论文] 《大科技•科技天地》 -2010年5期
[3]季伟 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设计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博览》 -2010年3期
[4]焦方立 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设计 [期刊论文] 《现代电子技术》 ISTIC -2003年15期
[5]汤涛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期刊论文] 《电脑知识与技术(数字社区&智能家居)》 -2006年10期
[6]雒宏礼 基于宽带无源光网络的数字化社区建设[会议论文]-2006
【关键词】 电子数据通信 网络资源管理 应用分析
随着数据通信企业的快速发展,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和手段也远远的不能满足现有模式的管理和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实现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管理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过从我国现今的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中看,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实现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高效化、科学化管理模式 。
一、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及理论分析
1、相关的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理论。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就是在信息网络资源管理的角度去分析,以自身实际的发展条件为依据,从而对整个社会中的数据通信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处理,使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的信息能够正常的传输,并安全可靠。而在我国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对数据通信中存在的基础信息数据处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数据通信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而有利于数据通信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因为,目前数据通信技术的网络资源管理还没有明确的系统管理要求,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其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也不相同。因此,这也就成为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中的阻碍。
2、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其中,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主体框架就包括:网络文件服务器,主机终端模式,网络客户服务端等。这些不同的应用模式在实际的操作使用中都与企业中的数据通信网络资源进行系统数据信息整合,并与系统中正常运行的数据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在使用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其使用性能,并合理选择ASP、NET技术与MS、SQL、SERVER技术。
二、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1、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分析。目前,我国的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包括三大类数据通信专网:固定语音通信、宽带互联网通信技术、数据专线等,而网络资源的拓扑结构也为星形拓扑结构。它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负责企业设备的数据信息交换,汇聚层设备转发及管理接入层设备数据信息,路由器,接入层设备与传输资源系统为客户端设备与汇聚机房设备中的数据进行通信控制。而从整体数据的信息网络中分析,通信网资源管理的系统结构就包括:数据通信设备和相关的信息传输设备,而通信设备中的光电缆类资源则包括:电信号的传输设备,连接光电缆的系统设备。并且,数据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也可分为三个模块,包括:传输数据资源管理模块、数据信息管理模块和客户端资源管理模块,并且,在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中,它的使用可在现实工作中实现网络机房数据设备资源与设备连接情况的管理,从而有效的降低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管理难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
2、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结构设计的理念。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设计结构有一独立的形式为概念理论结构设计。它是数据库中DBMS的独立支持系统,它可以认为是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发展的媒介,它可以充分的反应现实世界的环境,包括:信息实体与信息实体之间的联系性。同时,这种联系性也有利于数据信息向网络资源信息的模型转变,如:其中的网状、层次、关系等。这种概念性的设计在使用的过程中,方便用户理解,方便与不熟悉电脑网络应用的客户进行意见的交换,从而使更多的数据通信网络用户参与到资源管理系统当中,有效地提高其使用的效率。
3、数据通信资源的逻辑管理设计。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的设备主要包括:ERP编码器、设备的名称、型号、生产地、软硬件的编码、设备的配置信息、入网时间、机房的编码号等。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端口信息包括:端口的编码、名称、ERP的编码及类型。还有传输设备的端口信息包括:传输端口的名称、编码、所属设备的ERP编码及类型等。
结语:总之,我国目前的数据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在发展中势头良好,有利于企业对其数据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对数据通信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从而达到数据通信网络资源信息共享的效果。虽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对其不断完善,从而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的稳定,创新能力更强。
参 考 文 献
[1]张伟斌,姜宏伟.建设完善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探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0年02期
关键词 光纤通信;网络;运行;维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U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059-01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光纤通信的发展逐渐在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光纤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实现通过通信网络技术来联系人们的生活,通信网络的故障将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因此做好光纤通信网络运行维护工作尤为重要。
1 光纤通信网络运行维护出现的问题
光纤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信息实现通过通信网络技术来联系了人们的生活,通信网络的故障将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尤其是近几年,光纤通信网络出现很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部分智能手机上的恶意代码被无意的或者是有意的疯狂转播,为客户的手机信息带来很多麻烦。光纤通信网络本身的设计业务存在很大缺陷,随着Wap、网络IP化等的使用,通信网络变得更加开放性,因此黑客就有可能利用网络业务上的漏洞,近些年光纤通信网络受到的业务攻击越来越突出,带来很多的麻烦。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通信网络的开放性逐渐加大,导致通信网络的终端很容易遭到攻击,为通信的可靠性带来很多麻烦。通信企业存在个别工作人员非法获取经济利益,透露客户信息,为个别SP非法获取客户信息提供了便利。在光纤通信网络的划分上来看,各级通信网络划分不清楚,光缆网络无法依照最理想的结构架设,光缆的建设和改造出现很多的不彻底的问题,为后期维护带来很多的麻烦。在部分枢纽站点之间存在光缆纤芯不足的问题,在迂回过程中容易形成逻辑假环。
2 分析光纤通信网络的运行和维护措施
针对以上光纤通信网络运行及维护出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变。
光纤通信网络的运行维护包括业务的提供、性能查询以及日常的维护等,以后的工作应把维护的重点内容由故障检修转向为配置管理。
优化现行的光纤通信网络交换系统,先通过信令负荷的分担,使每个路由都担任通信网络复合,优化网络交换系统也可以选择主次之间的交换的方式,正常情况下由主用路由担任网络负荷,在出现问题时则由备份路由进行担任,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通信网络交换系统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中继线方式。
通信网络在人为自然等原因下,也会出现很多故障,因此可以挖掘出可用资源绕过网络失效的部分,提高通信网络的生存性能,在通信网络的备用系统中可以采用预先贮备的容量担任,在出现节点环节故障时,代替主系统。
在通信网络的设计中常会出现路由等的过度集中的现象,导致网络设备之间平衡能力下降,同一个节点若是出现传输过多或者过少的数据情况下就会使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受到干扰,或是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在运行维护中需要注意加强节点间的平衡性,提高路由的高密性等。
在确保网络的局部故障情况下采用MESH组网+自愈进行建设光纤通信网络,为故障的处理留有充足的时间。优秀的网络管理系统应该具有界面友好、测试方便、业务配置清晰、性能统计可靠等功能,综合统一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降低网络风险。在维护中需要充分使用厂家提供的服务热线,以便故障的快速解决。在光缆的日常维护中,维护人员需要能够准确快速的判断故障所在,做好详细的故障检修记录,采用光源和光功率计计算通电光缆接头的衰减值,注意气温变化对光缆参数的影响,光缆参数最好在每年的最热阶段和最冷阶段各测试一次。在发现光缆电路出现故障后,依照干线、直线的检修原则协同处理。一旦检测发现光缆断芯的问题,就需要及时的进行解决。
在光纤通信网络中建立并完善防火墙维护技术,这项防火墙维护技术建立的目的主要是采取强制性访问控制通信防止用户通信信息的泄露,保护客户通信信息的安全。防火墙维护技术检查网络传输的数据,以便有效的监控通信网络运行状态,一个设计的完整的防火墙能够有效地阻止黑客的病毒程序在通信局域网络中的扩散。防火墙技术通过用户密码的高级概念等防止病毒的入侵,通常入侵者具有动态性,因此在通信网络防火墙的设计需要做到实时监控,发现存在破坏程序文件的程序及时进行查杀。防火墙的防御技术能够有效的填补监控方面存在的缺陷,使通信信息的维护能力得到提高。
在光纤通信网络中采用身份认证、漏洞填补技术,使用户的信息更加具有保密性和完整性,目前光纤通信网络逐渐变得复杂化和开放化,相关漏洞的扫描同样变得更加复杂化,问题及故障不能仅仅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还需要不断优化系统配置以及网络补丁等方式维护系统漏洞,为更好地暴露出系统问题以便解决,还可以采用黑客工具进行模拟性攻击。在光纤通信网络中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如防止公用或者个人的通信信息不被窃取的加密隐藏维护策略等,目前这项技术是网络维护的关键性技术,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最后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光纤通信网络的管理,重点监管用户权利以及互联互通等内容。
3 结语语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光纤通信的发展逐渐在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通信网络技术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光纤通信网络的运行维护,本文主要分析光纤通信网络的运行和维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文乃豪.浅谈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2(17).
[2]陈介周.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3(12).
[3]钱志华,胡雁颉.对我国当前通信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
[4]孙澎.现代通信网络中传输介质的选择[J].甘肃科技,2002(05).
[5]王辉.光纤自动保护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业的高速成发展,电信部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也逐步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使通信网络的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就需要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代替低效、繁琐的手工方式。因此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管理已经势在必行,这时移动通信网本地网管系统就应运而生。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诞生了一批新兴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其英文名称为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它能够处理大量含有地理成分的数据信息,使你可以简单而迅速地在大量的信息中查看其模式和关系,而不必不断地访问数据库。
在通信网络中,大量的设备都有其地理位置,同时,有大量的处理如果通过地图来进行,则会又方便又直观。因此在网管系统中,引入GIS系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基站、小区等各类通信网元的分布情况,并对网元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浏览配置信息和性能查看分析。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选题背景出自项目“移动通信网本地网管系统”。该系统立足于TMN,以操作维护、环境监控工作为重点,实时监测全网的运行情况,快速响应网上的各种事件,提供性能分析报告,不仅为设备的集中操作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技术手段,而且为网络优化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地理视图作为本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使用GIS技术,在电子地图上,将各类通信网元按地理位置显示成一个分布图。用户可以对图进行操作,也可以对网元的告警、配置和性能信息进行查看和分析处理。地理视图是直接与用户交互的前台界面,其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用户对整个系统的认识,可见地理视图在此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此外,GIS还广泛应用于诸如交通管理、商业销售等领域的软件开发中,因此,研究和开发GIS系统是很有意义的。
三、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毕业设计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库存、Internet网络应用、MapInfo和ASP技术。
系统的GIS软件平台采用了MapInfo公司的MaxXtreme。MapXtreme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地图应用服务器,可以通过Internet或企业内部的Internet向用户地理信息。
该地理视图系统是浏览器/地图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需要WindowsNTServer。其中
地图服务器:WindowsNT,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MapXtreme
客户机:windows95/98。
由于采用了MaxXtreme,使系统在结构上成为浏览器/服务器的形式,顺应了企业内部网向Intranetx演变的潮流。在服务器端是用微软的ASP技术,需要用到其中的ActiveX和VBScript技术。
地理视图子系统要通过Socket通信方法从网管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获得有关各种网元的数据流,对通信网中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分析与显示,并将处理所得数据传入数据库,以便进行信息查询,同时数据库要动态更新。可见,本次毕业设计既需要了解硬件知识,又需要有较熟练的软件编程能力,既需要计算知识,又需要通信知识,是我所学专业知识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
本次设计具有较高难度,但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努力,我一定能高质量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任务。
四、进度安排
3月20日-4月15日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学习与毕业设计相关的知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4月16日-5月10日
划分软件工能块,进行方案论证,编制软件。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信息监控;系统设计
1 引言
目前。各个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商的网络环境是异质的,其中包括了GSM网、IP网、智能网、信令网、GPRS等,它们的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管理和控制的费用相对较高,更重要的是目前还不能将全网的管理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处理。随着未来几年IN、GPRS、移动IP、WAP等新业务的高速发展,这一切都迫切要求加快网管建设,提高维护管理水平和规划能力,保证移动通信业务向更深更广层次的发展。
研发移动通信网络智能监控系统是为了能够实时监控移动通信网络的通信质量,从而为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人员优化网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我国移动通信发展速度很快,而相应的网络管理和维护水平滞后,从而出现通信容量不够、小区划分和话务量分配不合理、同频干扰严重、无线覆盖不好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网络监控,搞好运行维护,改善网络通信质量,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2 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层次架构分析
移动通信多业务智能监控系统是基于GSM网络的无线通信多业务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可根据需要加载不同业务并对其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满足多种移动业务的需求。此外,该平台还可建立与BSC的连接,通过对特定通信过程中上行和下行信令的比较来对网络故障进行深入分析。
监控系统通常有两种结构形式:集中式和分布式。前者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由于信号电缆过长,信号易失真、易受干扰,且由于数据采集通道数和存储量的增加导致监测实时性差,只适用于测点较少且比较集中的场合;后者可靠性高、易于扩展、适用于大规模且监测点分散的场合。根据移动通信网络分布的特点,要能监控移动通信网络在任意点的通信质景,必须采用分布式的监控系统。本文所设计的智能监控系统是分布式的。
从体系结构上,智能监控系统一般包括3个层次:
(1)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由智能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上传功能的数据采集前端。
(2)网络通信层主要完成采集终端和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
(3)监控中心层主要面向具有管理和调度权限的管理人员,由计算机在此完成集中监测。
2.2 系统的结构设计
根据终端监测仪离散分布的特点,移动通信网络智能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的监控系统。整个系统主要有终端监控子系统、监控中心和通信网络组成。
(1)测试监控子系统:测试监控子系统可以分布在任意测试监控点,负责采集监控系统所要监测的内容,同时能够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设计的协议通过短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监控中心。终端监控子系统由GSM模块和测试控制两部分组成,用于测试移动网络在固定点的网络通信质量的相关参数,同时可以使用短消息的方式将数据及时传送到监控中心。本系统中是采用单片机来实现的。
(2)移动短消息服务中心:完成系统中终端监控子系统和监控中心的短消息互发功能。
(3)监控中心:通过短消息的方式和各个终端监测仪进行数据交互,从而设置终端监测仪的工作参数和控制它们采集数据。同时监测中心软件系统可以分析处理终端监控子系统传送的数据,为移动网络维护工作人员提供查询和报表功能。所以监控中心必须设计开发一套独立的软件系统。
3 移动网络监控系统的实现
3.1 监控平台中的硬件设计分析
本系统的硬件核心设备由放置在基站或者直放站(主要)附近的监控点组成,它们通过服务器端的终端进行拨测。监测点终端系统由手机终端和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该终端系统接收服务器命令,进行业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以短信方式发送至服务器控制终端以备查询。
监控系统的硬件主要使用两套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由手机终端和终端控制系统构成:一套是安置在监控主服务器端的控制终端系统,负责发送测试命令和测试数据的接收,并将数据传递到监控系统的监控服务器;另一套是安置在监测,该终端接收服务器命令,进行业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控制终端。这两套系统在硬件方面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具体的控制程序上有所不同。
3.2 监控平台中的软件设计分析
移动业务监控系统平台软件的设计的总原则是:在不影响现有网络的正常运行或者降低原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次,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集中操作维护,而且可以灵活的升级和扩展。下面以网络监控系统的主要构成:监控主服务器、监控从服务器和DB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分析。
(1)监控主服务器
它是监控系统的核心所在。完成监控系统的所有功能,包括:用户的管理策略、监控系统的接口配置(055接口、DB服务器、从服务器、监测点、SMS、GPRS)、不同业务的处理单元(语音/SMS/GPRS)、信令分析和统计指标形成模块、告警信息的处理和生成、数据采集分析模块、平台配置模块和日记文件系统。一个监测系统只能有—个主服务器。
(2)监控从服务器
从服务器是Web Service服务器。一个监控系统可以有多个从服务器组成,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可以增加相应的从服务器来扩充功能。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直接的通信是通过基于XML的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进行通信。它的功能是监控任务的定制和调度,SMS短信收发和配置管理。
(3)DB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完成数据的存储:基础数据,统计信息等所有设计到的数据的存储。各个服务器与DB的数据交互通过ADO.NET高效数据访问技术和SQL语句。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信息监控;系统设计
1 引言
目前。各个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商的网络环境是异质的,其中包括了GSM网、IP网、智能网、信令网、GPRS等,它们的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管理和控制的费用相对较高,更重要的是目前还不能将全网的管理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处理。随着未来几年IN、GPRS、移动IP、WAP等新业务的高速发展,这一切都迫切要求加快网管建设,提高维护管理水平和规划能力,保证移动通信业务向更深更广层次的发展。
研发移动通信网络智能监控系统是为了能够实时监控移动通信网络的通信质量,从而为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人员优化网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我国移动通信发展速度很快,而相应的网络管理和维护水平滞后,从而出现通信容量不够、小区划分和话务量分配不合理、同频干扰严重、无线覆盖不好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网络监控,搞好运行维护,改善网络通信质量,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2 移动通信网络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层次架构分析
移动通信多业务智能监控系统是基于GSM网络的无线通信多业务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可根据需要加载不同业务并对其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满足多种移动业务的需求。此外,该平台还可建立与BSC的连接,通过对特定通信过程中上行和下行信令的比较来对网络故障进行深入分析。
监控系统通常有两种结构形式:集中式和分布式。前者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由于信号电缆过长,信号易失真、易受干扰,且由于数据采集通道数和存储量的增加导致监测实时性差,只适用于测点较少且比较集中的场合;后者可靠性高、易于扩展、适用于大规模且监测点分散的场合。根据移动通信网络分布的特点,要能监控移动通信网络在任意点的通信质景,必须采用分布式的监控系统。本文所设计的智能监控系统是分布式的。
从体系结构上,智能监控系统一般包括3个层次:
(1)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由智能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上传功能的数据采集前端。
(2)网络通信层主要完成采集终端和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
(3)监控中心层主要面向具有管理和调度权限的管理人员,由计算机在此完成集中监测。
2.2 系统的结构设计
根据终端监测仪离散分布的特点,移动通信网络智能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的监控系统。整个系统主要有终端监控子系统、监控中心和通信网络组成。
(1)测试监控子系统:测试监控子系统可以分布在任意测试监控点,负责采集监控系统所要监测的内容,同时能够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设计的协议通过短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监控中心。终端监控子系统由GSM模块和测试控制两部分组成,用于测试移动网络在固定点的网络通信质量的相关参数,同时可以使用短消息的方式将数据及时传送到监控中心。本系统中是采用单片机来实现的。
(2)移动短消息服务中心:完成系统中终端监控子系统和监控中心的短消息互发功能。
(3)监控中心:通过短消息的方式和各个终端监测仪进行数据交互,从而设置终端监测仪的工作参数和控制它们采集数据。同时监测中心软件系统可以分析处理终端监控子系统传送的数据,为移动网络维护工作人员提供查询和报表功能。所以监控中心必须设计开发一套独立的软件系统。
3 移动网络监控系统的实现
3.1 监控平台中的硬件设计分析
本系统的硬件核心设备由放置在基站或者直放站(主要)附近的监控点组成,它们通过服务器端的终端进行拨测。监测点终端系统由手机终端和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该终端系统接收服务器命令,进行业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以短信方式发送至服务器控制终端以备查询。
监控系统的硬件主要使用两套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由手机终端和终端控制系统构成:一套是安置在监控主服务器端的控制终端系统,负责发送测试命令和测试数据的接收,并将数据传递到监控系统的监控服务器;另一套是安置在监测,该终端接收服务器命令,进行业务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控制终端。这两套系统在硬件方面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具体的控制程序上有所不同。
3.2 监控平台中的软件设计分析
移动业务监控系统平台软件的设计的总原则是:在不影响现有网络的正常运行或者降低原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次,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集中操作维护,而且可以灵活的升级和扩展。下面以网络监控系统的主要构成:监控主服务器、监控从服务器和DB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分析。
(1)监控主服务器
它是监控系统的核心所在。完成监控系统的所有功能,包括:用户的管理策略、监控系统的接口配置(055接口、DB服务器、从服务器、监测点、SMS、GPRS)、不同业务的处理单元(语音/SMS/GPRS)、信令分析和统计指标形成模块、告警信息的处理和生成、数据采集分析模块、平台配置模块和日记文件系统。一个监测系统只能有—个主服务器。
(2)监控从服务器
从服务器是Web Service服务器。一个监控系统可以有多个从服务器组成,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可以增加相应的从服务器来扩充功能。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直接的通信是通过基于XML的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进行通信。它的功能是监控任务的定制和调度,SMS短信收发和配置管理。
(3)DB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完成数据的存储:基础数据,统计信息等所有设计到的数据的存储。各个服务器与DB的数据交互通过ADO.NET高效数据访问技术和SQL语句。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安全作出不同的解释。一般意义上,网络安全是指信息安全和控制安全两部分。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信息安全定义为“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控制安全则指身份认证、不可否认性、授权和访问控制。
当今社会,通信网络的普及和演进让人们改变了信息沟通的方式,通信网络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主要载体,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与多种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这种关联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巨大的潜在危险--一旦通信网络出现安全事故,就有可能使成千上万人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带来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无法预料的损失。
2通信网络安全现状
互联网与生俱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分散性特征使人类所憧憬的信息共享、开放、灵活和快速等需求得到满足。网络环境为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服务创造了理想空间,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推动力。然而,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上述特性,产生了许多安全问题。
计算机系统及网络固有的开放性、易损性等特点使其受攻击不可避免。
计算机病毒的层出不穷及其大范围的恶意传播,对当今日愈发展的社会网络通信安全产生威胁。
现在企业单位各部门信息传输的的物理媒介,大部分是依靠普通通信线路来完成的,虽然也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和技术,但还是容易被窃取。
通信系统大量使用的是商用软件,由于商用软件的源代码,源程序完全或部分公开化,使得这些软件存在安全问题。
3通信网络安全分析
针对计算机系统及网络固有的开放性等特点,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观念和技术水平,将固有条件下存在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安全意识不强,操作技术不熟练,违反安全保密规定和操作规程,如果明密界限不清,密件明发,长期重复使用一种密钥,将导致密码被破译,如果下发口令及密码后没有及时收回,致使在口令和密码到期后仍能通过其进入网络系统,将造成系统管理的混乱和漏洞。为防止以上所列情况的发生,在网络管理和使用中,要大力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
软硬件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方便管理,部分软硬件系统在设计时留有远程终端的登录控制通道,同时在软件设计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或是未发现的漏洞(bug),加上商用软件源程序完全或部分公开化,使得在使用通信网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安全等级鉴别和防护措施,攻击者可以利用上述软硬件的漏洞直接侵入网络系统,破坏或窃取通信信息。
传输信道上的安全隐患。如果传输信道没有相应的电磁屏蔽措施,那么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将会向外产生电磁辐射,从而使得某些不法分子可以利用专门设备接收窃取机密信息。
另外,在通信网建设和管理上,目前还普遍存在着计划性差。审批不严格,标准不统一,建设质量低,维护管理差,网络效率不高,人为因素干扰等问题。因此,网络安全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通信网络安全维护措施及技术
当前通信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把网络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于是,保护通信网络中的硬件、软件及其数据不受偶然或恶意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保障系统连续可靠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就成为通信网络安全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现对非法入侵的监测、防伪、审查和追踪,从通信线路的建立到进行信息传输我们可以运用到以下防卫措施:“身份鉴别”可以通过用户口令和密码等鉴别方式达到网络系统权限分级,权限受限用户在连接过程中就会被终止或是部分访问地址被屏蔽,从而达到网络分级机制的效果;“网络授权”通过向终端发放访问许可证书防止非授权用户访问网络和网络资源;“数据保护”利用数据加密后的数据包发送与访问的指向性,即便被截获也会由于在不同协议层中加入了不同的加密机制,将密码变得几乎不可破解;“收发确认”用发送确认信息的方式表示对发送数据和收方接收数据的承认,以避免不承认发送过的数据和不承认接受过数据等而引起的争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般是通过数据检查核对的方式达成的,数据检查核对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边发送接收边核对检查,一种是接收完后进行核对检查;“业务流分析保护”阻止垃圾信息大量出现造成的拥塞,同时也使得恶意的网络终端无法从网络业务流的分析中获得有关用户的信息。
为了实现实现上述的种种安全措施,必须有技术做保证,采用多种安全技术,构筑防御系统,主要有:
防火墙技术。在网络的对外接口采用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层进行访问控制。通过鉴别,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来实现对网络的安全保护,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自己的网络,防止他们随意更改、移动甚至删除网络上的重要信息。防火墙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应用广泛的网络安全机制,防止Internet上的不安全因素蔓延到局域网内部,所以,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一环。
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保护内部网络不受外部网络的攻击,但它对内部网络的一些非法活动的监控不够完善,IDS(入侵检测系统)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它积极主动地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提高了信息安全性。
网络加密技术。加密技术的作用就是防止公用或私有化信息在网络上被拦截和窃取,是网络安全的核心。采用网络加密技术,对公网中传输的IP包进行加密和封装实现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它可解决网络在公网上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问题也可解决远程用户访问内网的安全问题。
身份认证技术。提供基于身份的认证,在各种认证机制中可选择使用。通过身份认证技术可以保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及可控性等功能特性。
虚拟专用网(VPN)技术。通过一个公用网(一般是因特网)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它通过安全的数据通道将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公司业务伙伴等跟公司的内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扩展的公司企业网。在该网中的主机将不会觉察到公共网络的存在,仿佛所有的机器都处于一个网络之中。
漏洞扫描技术。面对网络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仅依靠网络管理员的技术和经验寻找安全漏洞、做出风险评估,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网络安全扫描工具,利用优化系统配置和打补丁等各种方式最大可能地弥补最新的安全漏洞和消除安全隐患。在要求安全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各种黑客工具,对网络模拟攻击从而暴露出网络的漏洞。
结束语
目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大部分技术是存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网络功能的要求愈加苛刻,这就决定了通信网络安全维护是一个长远持久的课题。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保证网络安全维护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咏梅.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概述.中国科技信息,2006.
[2]杨华.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计算机与网络,2008
[3]冯苗苗.网络安全技术的探讨.科技信息,2008.
[4]姜滨,于湛.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甘肃科技,2006.
[5]艾抗,李建华,唐华.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
[6]罗绵辉,郭鑫.通信网络安全的分层及关键技术.信息技术,2007.
[7]姜春祥.通信网络安全技术是关键.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5.
论文关键词:ZigBee,通信模块,无线技术,电能管理系统
0 引言
随着全球范围内智能电网建设正逐步展开,用户端是智能电网重要组成部分,用户端的核心内容包括智能配电与能量管理、智能电器、用电安全、电力计量等多个方面。目前能量管理系统都会考虑采用多种通信技术混合组网的方式,以克服现有技术固有的一些不足,从而达到满足系统性能和投资回报的要求。目前工业以太网、电力线载波及无线短距离通信被认为是AMR自动抄表系统可用的解决方案。其中无线短距离通信是一个很好的本地通信网络的解决方案,工业以太网、GPRS及CDMA等远距离通信可以作为远程通信网络,以这样方式的混合组网被公认为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随着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无线网络技术ZigBee技术的兴起,基于ZigBee技术的本地无线自动抄表系统成为了一个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一款基于ZigBee技术无线模块的设计及其在ZigBee无线自动抄表系统中的应用。
1 ZigBee技术的特点
ZigBee无线技术的特点是低耗电、低成本、低数据速率、短距离、通信可靠性高。它的网络拓扑主要支持3种自组织无线网络类型,即星型结构(Star)、网状结构(Mesh)和树型结构(Cluster Tree),特别是网状结构,具有很强的网络健壮性和系统可靠性。这使ZigBee技术在低耗电、低成本、低数据速率、可靠性强的无线抄表系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 ZigBee无线模块的设计
本文设计的ZigBee无线模块采用导轨式安装的安装方式,可以方便地安装在35mm的标准导轨上,这使模块能灵活的安装在各类配电箱、配电柜中。其外观侧视图如图1所示。ZigBee无线模块的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ZigBee无线模块的技术指标
ZIGBEE采集器
ZIGBEE网络终端
无线
频率范围
2.41GHz~2.48GHz
RF信道
16
接收灵敏度
-94dbm
发射功率
-27dbm~25dbm
天 线
外置SMA天线
网络拓扑
网状
寻址方式
IEEE802.15.4/ZIGBEE标准地址
网络容量
最大255个节点
通信接口
通信接口
RS485
工业以太网
波特率
9600bps(默认)、4800bps、2400bps、1200bps可选;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威胁。本文主要从网络信息安全的定义、影响因素、防御措施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我国网络信息的安全程度。
如今的信息发展速度是飞快的,我们的通信与网络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此种情况下一定程度的促进了网络的迅速发展,不可否认的是网络通信在日益腾飞的今天,它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对于维护网络通信的安全压力也越来越大。网络通信的天然属性就是开放,与此同时开放性的存在也导致了许多安全方面的漏洞,随着内外安全环境的日益恶化,诸如信息窃取或者网络攻击的活动也逐渐变得猖獗。同时网络的恶意行为趋势也渐渐变得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的引起了我们的注重。许多有组织的集团或者骇客攻击的存在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网络的通信安全。
一、网络的通信安全
在对网络的通信安全进行定义时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其定义从国际化的角度看来可以是信息的可用性、可靠性、完整性以及保密性。一般情况下网络通信安全指的是依据网络的特性由相关的安全技术以及预防计算机的网络硬件系统遭迫害所采取的措施服务。
(一)影响网络通信安全的因素
首先就是软硬件的设施。许多的软硬件系统一开始是为了方便管理才事先设置了远程终端登录的控制通道,这样会极大程度的加大了病毒或者黑客攻击的漏洞。除此之外很多软件在一开始设计时虽然会将种种安全的因素考虑进去,但不可避免的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缺陷。在出现问题后就需要立即补丁来进行漏洞弥补。与此同时一些商用的软件源程序会逐渐变得公开或者半公开化的形态,这就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轻易找到其中漏洞进行攻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的通信安全受到威胁。
其次就是人为的破坏。某些计算机的内部管理员工由于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技术,利用自身的合法身份进到网络中,从事一些破坏、恶意窃取的行为。最后就是tcp/ip的服务比较脆弱,由于因特网的基本协议就是tcp/ip 协议,这个协议的设计虽然比较有实效但是安全因素比较匮乏。这样就会增大代码的量,最终也会导致tcp/1p 的实际运行效率降低。因此tcp/ip其自身的设计就存在着许多隐患。许多以tcp/ip为基础的应用服务比如电子邮件、ftp等服务都会在不同的程度受到安全威胁。
(二)常用的几种通信安全技术
比较常用的有数据加密技术,所谓的加密就是将明文转化为密文的过程。还有数字签名的技术,这时一种对某些信息进行研究论证的较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访问控制也是一种有效地安全技术,这一种形式的机制就是利用实体的能力,类别确定权限。
二、通信网络的安全防护措施
正是由于通信网络的功能逐渐变得强大,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它,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将网络的风险降到最低。
(一)防火墙技术
通常情况下的网络对外接口所使用的防火墙技术可以使得数据、信息等在进行网络层访问时产生一定的控制。经过鉴别限制或者更改越过防火墙的各种数据流,可以实现网络安全的保护,这样可以极大限度的对网络中出现的黑客进行阻止,在一定层面上可以防止这些黑客的恶意更改、随意移动网络重要信息的行为。防火墙的存在可以防止某些internet中不安全因素的蔓延,是一种较有效地安全机制,因此防火墙可以说是网络安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身份的认证技术
经过身份认证的技术可以一定范围内的保证信息的完整机密性。
(三)入侵的检测技术
一般的防火墙知识保护内部的网络不被外部攻击,对于内部的网络存在的非法活动监控程度还不够,入侵系统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点而存在的。它可以对内部、外部攻击积极地进行实时保护,网络受到危害前就可以将信息拦截,可以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四)漏洞的扫描技术
在面对网络不断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局面时,知识依靠相关网络的管理员进行安全漏洞以及风险评估很显然是不行的,只有依靠网络的安全扫描工具才可以在优化的系统配置下将安全漏洞以及安全隐患消除掉。在某些安全程度较低的状况下可以使用黑客工具进行网络的模拟攻击,这样可以一定层面的将网络漏洞暴露出来。
(五)虚拟的专用网技术
由一个因特网建立一个安全且是临时的链接,这是一条经过混乱公用网络的稳定安全通道。
三、总结
伴随着网络通信的全球发展,我们的生活工作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在使用网络通信提供的高效方面服务的同时,我们也遭受着网络信息带来的一些危害。因此只有铜鼓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拥有安全的技术才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进一步促进网络通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震.我国信息与通信网建设安全问题初探[j].科学之友,2010年24期
[2]姜滨,于湛.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j].甘肃科技,2006年85期
论文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网络管理系统Q3适配器SNMPTMN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 A
1 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设计原则
1.1 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TMN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专门为电信网络管理而制定的若干建议书[1],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多厂商、多协议的环境,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的问题。TMN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及Q3标准的互联接口等项内容。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TMN已走向成熟。国际上的许多大的公司(例如SUN,HP等)都开发出TMN的应用开发平台,以支持TMN的标准;越来越多国际、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也宣布接受Q3接口标准,并在他们的设备上配置Q3接口。国内的公用网、部分专用通信网都有利用TMN来建设网管系统的成功范例,例如:全国长途电信局利用HP的TMN平台OVDM建设全国长途电信三期网管;无线通信局利用SUN的SEM平台建设TMN网络管理系统。TMN的优点在于其成熟和完整性,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体系中最为完整的通信网管标准体系;TMN的不足在于其复杂性和单一化的接口。这些问题在网管系统建设中应该加以考虑。
1.2 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
在接受TMN的同时,兼容其他流行的网管系统的标准以解决TMN接口单一的问题,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十分有好处,尤其在强调技术经济效益的今天,这一点更为重要。
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所构成的网络管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的管理标准,SNMP网络管理系统实际上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管理系统。不仅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厂商,目前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都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应该将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作为网络管理的标准之一,尤其在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2 电力通信网管系统方案
2.1 需求分析
在选择网管系统方案时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决定,如网络管理要求、通信系统规模、通信网络结构、技术经济指标等。网络管理要求应是确定网管系统方案的首要因素。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网管的配置越高、功能越全越好,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对通信设备的实时监控,那么最佳方案是选择监控系统。在完成监控功能方面,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能、准确程度都较复杂的网管系统要高。同样如果管理要求只关心通信设备的信息,只需要建立网元管理系统即可。但如果是一个管理一定规模的通信网络而且提供通信服务的管理单位,那么就应该选择能够涵盖整个通信网的网管系统。
2.2 网络设计
初期的网管系统一般只注重网络某些部分(如通信设备)的管理,其主要原因是通信网管系统在发展初期一般依赖于通信设备生产厂商。真正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各个层次:
网元数据采集层:网元(设备)的数据接入、数据采集系统。
网元管理层:直接管理单个的网元(设备),同时支持上级的网络管理层。这一层主要是面向设备、单条电路,是网络管理系统的基础内容。其直接的结果实现设备的维护系统。
网络管理层:在网元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对网元之间的关系、网络组成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从网络的观点、互联关系的角度协调网元(设备)之间的关系;创建、中止和修改网络的能力;分析网络的性能、利用率等参数。网络管理层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支持上层的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层:管理网络运行者与网络用户之间的接口,如物理或逻辑通道的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用户接口的提供及通道的组织;接口性能数据的记录统计;服务的记录和费用的管理。
业务管理层:对通信调度管理人员关于运行等事项所需的一些决策、计划进行管理。对运行人员关于网络的一些判断的管理。这一层管理往往与通信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相关。其功能包括:日志记录,派工维护记录,停役、维护计划,网络发展规划等。
网络管理系统应当是全网络的,对于面向用户服务的规模较大的通信网络,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网络、服务、业务等层次的管理上。
2.3 系统功能
一个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故障管理:提供对网络环境异常的检测并记录,通过异常数据判别网络中故障的位置、 性质及确定其对网络的影响,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
性能管理:网络管理系统能对网络及网络中各种设备的性能进行监视、分析和控制,确保网络本身及网络中的各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配置管理:建立和调整网络的物理、逻辑资源配置;网络拓扑图形的显示,包括反映每期工程后网络拓扑的演变;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物理设备;增加或删除网络中的传输链路;设置和监视环回,以实施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
安全管理:防止非法用户的进入,对运行和维护人员实现灵活的优先权机制。
2.4 系统结构
为了保证网管系统能较好适应电力通信网的特点,满足电力通信网的管理要求,网管系统应能兼容多机种、多种操作系统;应能设计成冗余结构保证系统可靠性;应能充分考虑系统分期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档次的网管系统的需求。网管系统可采用IP级的网络实现系统中各硬件平台之间的互联,利用现有的各种管理数据网络的路由,组织四通八达的网管系统网络。
数据服务器:是网管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存储载体,用于存储和处理管理信息。
网管工作站:为网管系统提供人机接口功能。它为用户提供友好的图形化界面来操作各被管设备或资源,并以图形的方式来显示网络的运行状态及各种统计数据,同时运行各种网管系统的应用程序。
浏览工作站:通过广域网、Internet或Intranet网接入网管系统,提供网管系统数据信息的浏览功能。
协议适配器:完成网管系统与被管理设备之间的协议转换。
前置机:通过远方数据轮询采集及网管系统与采集系统之间的协议转换,实现对各种通信站、通信设备的实时管理。
网管系统的软件由管理信息数据库、网管核心模块、若干应用平台、若干网络高级分析程序及数据转换接口程序组成。
管理数据库:负责存储和处理被管设备、被管系统的历史数据, 以及非实时的资料、统计检索结果、报表数据等离线数据。
网管核心模块包括管理信息服务模块、管理信息协议接口及实时数据库;
通信调度应用平台包括系统运行监视、运行管理、设备操作、图形调用、数据查询等功能。
图形系统实现网管系统图形应用界面,包括图元制作工具、绘图工具、图形文件管理工具、数据库维护工具等。
通信运行管理应用平台提供网管系统所需的各种管理功能,包括运行计划管理、维护管理、报表管理、权限管理等。
网络高级分析软件包括网络故障分析、性能分析、路由分析、资源配置分析。
3 结语
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起步比较迟,相对于公用网和其他一些专用网都落后了一步。目前,在电力通信网中未见真正的规模比较大的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的运行管理主要依靠通信监控系统和一些随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引进的网元、网络管理系统。随着网络规模、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显示出目前这种状况的不适应性。从事电力通信网运行、管理、开发的建设者们有能力、有决心解决好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ITU-T M.3010-96.Principles for a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etworks.
[关键词]IMS技术;石油通信网络;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5.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75-01
新时代油田的总体发展是需要结合数字油田来开展的,它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为整个油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基础与信息发展空间。数字油田主要是以油田作为研究对象,以整个生产流程作为线索来展开勘探、开发、建设等多专业的综合数据体系,也使得各种专业数据可以进行高效系统的融合。
1.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技术
想要使整个数字油田系统更加的完善成熟就需要先解决网络融合问题,对此出现了软交换技术,它是网络演进发展的核心设备之一。所谓IMS软交换技术是指能够独立的作为传送网络,将要完成的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认证、计费等主要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向所使用的客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且为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它也被称为多媒体子系统,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它可以有效的解决通信与信息的融合,把语音、视频、数据进行优化融合。
从标准架构来看,软交换技术和体系非常相似,它们都是基于网络承载来实现控制与承载的,它们支持的协议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况且在网关设备和等接入设备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兼容。两者在使用时最大的区别就是,软交换在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也就是说在其根本上,软交换就是需要带着业务来开展工作的。
IMS技术的实际是创造一个平台,并不是再_发出新单体业务,而是对原有的业务进行有效组合,利用再组合方式创建出新型的综合业务模式。IMS技术来自于移动通信网络运用。所以,必须结合移动性支持技术,来添加外置数据库,即归属用户服务器,主要用在用户鉴权和保护中。通过选用会话初始协议来当作呼叫控制或者业务控制的命令。则在软交换时,适用于呼叫控制的不同协议中的一项,一般更多的采用媒体网关协议及协议。协议具有灵活性,在多媒体业务控制中更适用。总体而言,作为更软的软交换,其网络架构结构更具开放性,可利用技术来融入不同的网络。在现代网络发展中,是趋向宽带化、移动化以及融合化的必然选择。IMS技术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能达到应用性要求。通过引入IMS技术,使得业务体系标准更加成熟,尤其是对于石油专网大用户来说,IMS技术,可将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得现代媒体资源起到更强的能力,有利于新业务的拓展。
2.IMS技术在油田通信网络融合中的应用策略
依照网络的接人无关特征,IMS技术可以将石油企业已有的设备资源有效整合,并且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例如,通过将高清会议摄像头、数据终端以及数据承载网等资源整合,进行资源共享,不必要进行重复投资,在不同网域中,用户都能通过网络完成访问运用工作。伴随石油传输网及数据承载网建设逐步扩大化,对于偏远的地区而言,通过IMS网络进行共享,有效使用相关的业务功能。
2.1 骨干侧网络架构设计
石油网络单位骨干侧网络构成设计涉及到两个核心部分,一是省一级信息通信网PE设施布设,二是信息通信骨干网。石油网络单位信息通信网骨干侧网络结构设计情况如图1表示。在图中,信息通信骨干网结构依然是原来状态,该拓扑中用“云”所示。省一级网络PE1、PE2以及国家油田信息通信骨干网有效连接,将地级网络PE1、PE2以及省一级网络PE1、PE2进行连接,并且信息通信骨干网在同一个地区内,要求所有的PE设施具备支持MPLS VPN、及ISIS的组织功能。在信息通信骨干网、地级PE以及省级单位中设置ISIS路由协议,通过MPLS和VPN来对IMS业务进行区别。在信息通信网络结构部署中,每个单位部署两台IMS、CE设施,负载两台IMS、CE设施,通过口字式网络构造将省级网络PE1、PE2进行有效连接。各套IMS体系配设两台组网交换机,在一台组网交换机中,集聚所有IMS设备的重要端口,在另一台组网交换机集中,集聚所有IMS设备的备用端口。IMS设备经过IMS组网交换机集聚过后,各自上行两台IMS CE设备。该IMSCE设备可以保护应用,且强化VRRP,即VRRP技术加上BFD 技术在发生事故时进行 50ms 交换。
2.2 接入侧网络架构设计
在石油网络单位的信息通信网中不断接入侧网络结构设计,主要包含一级PE设施地层的全部交换机以及IMS终端设备的设置。IMS终端设施可以分成IAD设施以及AG设施或者SIP硬终端,终端设施在省一级信息通信网的作用下,进行接入网的引入。这项计划进行时,新增添了1台POE交换机,作为IMS业务开展中的楼道交换机,这种交换机的运用,在现阶段楼层间线缆资源双上行已经有2台集聚交换机,由于网线的传输距离并不长,因此首先可以考虑光缆资源的选用。一帮情况下,AG设施被放置在机房,由于线缆资源节约设施的展开,现有的汇聚交换机以及刚刚增加的交换机之间彼此相互连结。新增的交换机可以作为地一级IMS CE设施,在此基础上,进行VRRP协议的部署,最终实现冗余复制与维护。地级以及县级企业或者其他企业,在新增交换机时,都要确保光缆资源以及交换机之间的连结,目前已经有的机房交换机,可以再将口字式网络架构和2台添加的汇集交换机进行连结。
总结
与此同时,通过对业务能力上的交互,用户可以对联系人的共享内容进行查阅。在增强型地址薄中,其共享功能会以图标的形式来表现。业务在3GPP CS域的作用下进行承载。R2中的业务共享仍然在呼叫时进行的共享,然而却增加了PC终端中的共享场景,此外,对用户的共享能力的获取,同R1的流程有一定差别。PC终端的共享业务在IMS MMTEL的作用下进一步实现,手机终端仍然是在3GPP CS下承载,二者之间通过对Voice IW的部署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崔健,黄海峰,刘栋,董拥斌,王锋.SDH技术在宁夏智能石油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5,(09):94-97.
关键词:电力通信 全程监管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电力通信系统是现代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已涉及电网的生产、经营、控制等多个环节。随着电力通信网的不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对电网的健壮性、安全性和运行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各种成熟的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电力通信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如何在电力通信网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高效管理,成为国内外电力企业所面对的共同挑战。
目前,还没有足够成熟的通信架构和相应的通信技术能够完全满足国内电力企业的需求。本文根据电网对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相关标准及要求对电网未来的电力通信系统建设提出进行深入分析。
1 电网现状
电网公司成立以来,不断加强电力通信专网建设,传输网以光通信为主,电力载波、无线通信为辅,建成了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由网省地三级组成的电力通信专网。随着电网的发展,通信对电网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全网有几千条运行控制业务通道,主要包括继电保护、安自装置、AGC、AVC、远方操作、调度运行监视、故障录波、电能计量、电力市场以及调度语音、视频等业务。企业的财务、人事、生产、营销等管理业务也依靠电力通信网进行支撑。随着主网发展和公司信息化进程加快,超长距离继电保护通道大量增多,电网安稳系统、AGC、AVC、远控系统等更加复杂,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投运,对电力通信网可靠性和支撑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保证对业务的有效支撑、网络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实时监控成为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2 系统建设目标
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是以电力骨干传输网为典型研究对象,对其网络现状及网管现状进行细致调查,对网络及网管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电信管理网(TMN)思想,建成以总部级智能管控系统为核心,与省级、地级智能管控系统相连的,覆盖电力通信网的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系统建设的目标如下。
2 . 1 实现网络资源的智能有效管理
资源的智能有效管理是电力通信网智能全程管控系统的根基,系统根据适应电力生产要求的分类方法,对电力通信网网络资源包括站点、设备、线路基础设施、光缆、传输系统、电路等进行统一管理,并实现对全网资源的综合分析,以优化网络运行效率,降低电路开通的时间间隔,以实现对电力传输网网络资源的有效管理。
2 . 2 实现电力通信网全程监控
建立以信通为核心的传输网网络监控管理中心,完成电力通信网智能全程管控系统的功能主体。电力通信网智能全程管控体系的功能划分及物理模块设置参照ITU-T的M.3000系列建议。系统将利用接口适配软件把各级电力通信网的相关专业网管及监控系统纳入统一的监控平台,实时集中监测各类通信设备和通信业务的运行状况、告警情况及设备性能指标参数等;并根据采集的信息分析故障原因,判断故障位置及故障性质,确定故障对网络影响的严重程度同时,系统具有声光等方式的告警提示功能,以发现网络故障并进行处理,及时排除严重故障,确保网络畅通及通信业务的正常运行,实现对国家电网传输网络的全程监控和管理。
2 . 3 实现电力通信运维工作流程化管理实现故障处理、电路调度、计划检修等电力通信运维工作的流程化管理,使各种运维工单处于有序化、闭环化的环境下流转,显示工单在各个部门间流动的情况,使运维工单所流经的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同时,在固化完成一系列运维流程基础上,提供支持流程灵活定制的平台,以提高运维工作人员的效率。
3 系统设计原则
3 . 1 标准体系结构原则
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的设计应采用体系结构,本次系统将采用TMN网管结构体系,其优点在于成熟性和完整性。TMN体系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体系中最为完整的通信网管标准体系;国外的众多大公司已开发出TMN的应用开发平台(如HP的Open View,IBM的Net View,SUN的Sol-stice Enterprise Manager等),以支持TMN的标准;而众多的国际、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也已接受Q3接口标准,并在他们的设备上配置Q3接口。国内的公用网、部分专用通信网都有利用TMN来建设网管系统的成功范例。
3.2 兼容性原则
电力通信网在通信本质的角度上与公网是一致,但在业务成分以及各业务成分Qos要求与公网有相应差异,对于组织结构较为分散的电力通信网络来说,网管系统对各种体系的兼容性很有必要。因TMN体系其各种不足:结构复杂性和接口的单一化。因 此, 在本次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建设中采用TMN体系结构,但也会对此体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考虑。因此,系统在接受TMN的同时,也需遵循兼容性原则,即兼容其他网管体系结构以解决TMN中存在的问题。系统的兼容性对电力通信网网络管理十分必要, 如SNMP协议,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所构成的网络管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的管理标准,SNMP网络管理系统也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网络管理系统类型之一。众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也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本次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也应该兼容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等。另外,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还应考虑对目前新的网管体系和标准的兼容性,CORBA体系、开放式分布处理ODP体系,基于Web的网管体系、TINA体系等。
3.3 系统实用性原则
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设计不能好高骛远,应严格遵循系统实用性原则。充分考虑本次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人机操作界面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工作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3.4 接口开放性原则
要保证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必须先保证系统接口的开放性,由于传输网跨多个不同行政区域,各级用户的管理功能要求的不一致性更大,因此,系统的接口开放性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系统的接口应遵循开放性原则,能支持满足应用功能接口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保证其在不改变系统核心功能的条件下进行新的应用功能的接入或研发。
3.5 可扩展性原则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通信网中各类新兴通信技术的应用也不断增加,因此系统的可扩展性也是本次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之一。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传输网网络扩容和功能深入的要求,采用分布式处理体系结构,便于升级和扩展。现有系统的处理能力需充分考虑未来5年至10年的发展,采用的硬件平台应充分支持应用的扩展性。可通过增加主机等设备扩展系统的负荷能力或通过扩充硬件配置达到系统扩展要求。
3.6 稳定性原则
电力通信网关乎电力生产安全,因此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应遵循稳定性原则,系统的硬件配置中网络、服务器、前置机结构均采用双机配置,以保证系统的高可靠性。同时,系统自身的功能设计也具有自诊断能力,在系统运行时能够对其自身所处环境如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及构成网管系统的网络设备进行自诊断功能。
4 总体架构设计
根据对系统前期的调研,遵照系统的设计目标及设计原则,智能全程管控系统应实现网、省、地系统的纵向互联互通,各级智能全程管控系统的数据采集与控制通过北向接口收集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等各类设备网管信息。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将数据上传到数据处理模块,在数据处理模块之上构建综合监视、资源管理、运维管理三类应用功能。
省级系统及地级系统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互联,完成纵向一体化运行和管理。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各级系统架构互联起来形成电力通信网智能全程管控系统的整体架构。
5 结语
电力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对电力传输网所涉及的各级系统电力通信运维工作进行流程化管理,实现故障工单、电路调度、计划检修等各种工单的闭环管理,并实现各级系统中电力通信运维流程的交互。它是一套贴近实际生产需要、高可用性的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系统的成功建设必将使电网通信网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范士军,本地电信网综合网管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实现[硕士论文][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