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精品课建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校是以城市建设类专业为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的主干专业,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其工程实践性强,与国家建设关系密切,社会需求大.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争创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我校面临的新课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课程承上启下.同时,它也是很多与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专业多,学生人数多,受益面大.因此,笔者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基点,对其精品课建设的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体系构建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与保障.精品课的建设首先需要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制定精品课建设规划时,应以课程为单位合理配备师资,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主讲教授应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以及学科和课程的发展趋势,能把握学科的发展动向,对课程的内容有合理定位;梯队主讲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在教学一线贯彻教学意图并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实验教师除应能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综合性的试验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创新研究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应使课程组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形成合理梯队,并采取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等,确保课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当前不能满足要求的教师应制定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实施培养,使得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以确保精品课建设的持续进行.
2.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课程知识体系与内容的确立,即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否得当,对于教学效果、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科学性、先进性,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以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目标,这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尤为重要.
2.2.1理论教学
(1)教学内容的设计.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基础课,它涉及土木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及其制品.由于材料的种类繁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因而形成了庞大的土木工程材料内容体系.为此,在课程教学设计、内容规划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适当的分解、深化、组合与重构;并着力解决好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课堂学时的有限性,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材料科学的发展性,材料知识的理论性与材料的应用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对水泥、混凝土的有关内容进行加深加宽,适当增加水泥净浆、高性能混凝土和混凝土的设计、生产、检测等内容,并加强材料耐久性知识的讲授;对于道路工程专业,则应增加无机结合料、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内容,并对石材、集料的内容适当多作介绍;而对工程管理类的专业,教学内容的面要广但深度要适当.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的不断出现,教学内容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如高分子材料品种很多、发展很快,各种新型砌块、环保墙板的涌现,以及各种性能优异的新型防水材料的应用等,都应及时引入课堂,进行补充加强;而对于逐渐淘汰的,如烧结黏土砖等高能耗、非环保材料则应予以简略,或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此外,材料科学的理论性深度应适当,要与应用性紧密结合,体现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相互作用.如教师在讲课中及时补充了“鸟巢”、“水立方”等工程中所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在充分体现工科院校特色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工程实践知识.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内容的传授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来体现.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课件图、文、像并茂,信息量大和直观形象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工程实例法教学,形成一套有特色和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加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工程实例来说明相关的知识点;要加强材料的应用性知识,强化学生作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具备依据工程特点、材料性能合理选用材料、正确使用材料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混凝土骨料的质量与级配理论时,引入了汶川地震中最牛小学的工程实例,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责任意识.学生反应这种教学法很鲜活,时代感强,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还应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讲授水泥的性质、品种与应用时,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工程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选择适宜的水泥品种,并进行课堂讨论,将工程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也活起来.
2.2.2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科院校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重要的加强训练环节.
(1)实验教学.
教学实验是课程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按照基本技能、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要重点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设置了基本性能实验、综合实验及设计创新实验三个模块.通过基本性能实验,应使学生掌握材料基本性能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试验技能;通过综合实验,应使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下不同的试验结果,对材料的性能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创新型试验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展开,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平台.在这种设计创新型试验中,教师可为学生安排一些设计型、创新型、研究型的实验,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试验研究,如减水剂或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流动性、耐久性的影响,混凝土裂缝影响因素分析,聚丙烯纤维对砂浆抗裂性能的影响等.学生在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自己设计出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试验现象的观察、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试验结果的总结以及试验报告的编写等一系列环节,得到一次全面的系统的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材料科学研究的兴趣,又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2)结合工程的实践教学.
普通本科高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加快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程,应使教学活动更加接近工程实践,让学生在工程中得到锻炼,毕业后才能尽快适应和胜任实际工作.一方面,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新型试验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参与具体的科研活动.学生可以参加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也可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确立科研课题,并在实验室或借助实际工程开展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程实习.如组织学生到水泥厂、混凝土搅拌站及典型的实际工程现场去参观(如参观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等),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善于在实际工程中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可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工程中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解决的思路是什么,需运用哪些相关知识等.学生在与实际工程的紧密接触中,感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开阔了思路,激发了创新意识,进而使其研究、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显著提高.这些都对尽快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3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在当前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赋予精品课建设以强大生命力.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实际工程现场的学习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要想将课堂延伸,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即通过网络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好的补充.我校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建立了课程网站,其资料丰富、图像鲜明、信息量大,已设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新材料博览、技术标准及工程实例等几个专栏.理论教学栏目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等各种教学文件及丰富的课程资料,便于学生随时查阅;实验教学专栏设有实验室介绍、基本的实验项目、实验指导书及相关的实验视频等有关实验教学的文件及资料;新材料博览栏目设有大量的土木工程材料样本、应用图片及图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补充与延伸,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极大地扩展了课堂知识;技术标准栏目收集了各种现行的材料技术标准,还直接与国家各标准网站链接,便于学生和教师及时查看最新的标准与规范,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为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的联系,网站还设置了工程实例专区,有各种工程实例供学生随时了解查看,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其体会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增强了工程意识、责任意识与创新意识.此外,为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网站中还搜集了各种参考教材、科技文献目录及相关网站资料;并设置了试题库专栏,有大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为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还设置了交流栏,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总之,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给课程提供的强大支持,使课程的知识体系延伸,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2.4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许多项课程建设的糅合,精品教材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的版本很多,选用合适的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推进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要看其课程体系能否反映先进的教学思想,体现教改的意图,教材不能仅仅是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介绍,而应该有课程建设的创新点出现.如:为加强实践性教学,教材应体现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应能反映学科前沿成果,并不断更新;教材应具有鲜明的特色,要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吻合.课程组经过多年持续深入的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组合及深化,编制出版了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并包括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及相关的习题指导书等.由于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立体化先进教材,从而保障了培养卓越工程师教学的基本需要.这套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课程组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和教学水平,使精品课程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3结语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重视前期申报,忽视后期实际应用和推广。目前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之所以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期各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得前期的申报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当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相当多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只有参加申报的教师能够运用,没有及时进行推广;有的虽然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教师水平和个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没有全部推广出去。虽然精品课程得到了建设,但是没有落地、生根、发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国家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三、小结
精品课程网站是课程资源的展示平台,界面设计应该符合使用者的年龄特点。现在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都采用一些类似商务性网站的配色与表现方式。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界面风格看起来“简洁、规范、条理清楚”。但精品课程开发最终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进行使用。对于中职精品课程来说,学习者就是中职学生。商务性的界面设计对于中职学生是缺乏吸引力与兴奋点的。为什么网络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符合使用者年龄特点的界面起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网站界面的设计中应加入更多中职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形元素与表现方式。
二、交互性的体现
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提高交互性是有效利用精品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交互性的体现不仅仅是教学课件的可操作性还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增加对学习者学习进度的记录通常在精品课程网站中对学生评价与考核主要在在线测试模块中进行,但这种形式与传统的评价模式没有区别,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缺少评价。所以在网站的建设中应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进行记录,在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同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学生对那部分知识学习较吃力。2.增加学习者等级制度竞争是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网络游戏与体育竞技活动为什么比学习更加吸引中职学生,就是因为其中的各种竞争的存在。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每个学习者都有一定的好胜心,通过等级制度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时间。学习者的等级可以反映课程资源对学习者的吸引程度,学习时间可以反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而二者的比率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精品课程资源内容进行调整。同时对试题与练习内容进行难度等级划分,根据学习者的等级分配相应的试题与练习内容。帮助学习者进行课程学习。3.加强教师对资源的管理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管理者与者。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应加强后台资源管理操作的易用性与兼容性。使教师的精力更多地放在资源的开发与制作上而不是学习掌握如何操作精品课网站。兼容性是尽量通过技术手段使教师通过各种软件的制作的教学资源都能在网站中进行展示与使用。
三、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人员
在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感觉最头疼的就是网站的建设,很多教师都不具备网站开发的专业技能。由企业进行开发建设,教师却对网站的功能感觉不能将教学理念完全的展现。所以在网站开发人员应该由精品课程负责教师、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共同进行网站开发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详细清楚地阐述精品课程设计思路与想法、各种资源的表现方式,而企业人员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分阶段让教师进行功能测试,并及时调整网站程序。
四、精品课程网站的管理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不管是企业、学校或个人都在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有的管理或生活中的一些环节进行开发研究。步入21世纪起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开始跟不上学生入学的脚步,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网络教学成为了缓解这种现状的一个方法,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施平台,网上的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网站来进行,学生可以通过登陆课程网站来进行有选择的自主学习。2000年开始,国家教育部连续批准了人民大学等26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国家对网络远程教育事业的重视,因此,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也就格外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来关注和解决。
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的第四大方面要求我们,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在少数高职院校,由于课时紧张,反映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引入与课程基础内容、经典理论的讲授出现了矛盾。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广泛应用,实践教学受到削弱。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而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精品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
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很强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全方位的网络体验,因此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应从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出发,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即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效率。完成这一设计目标首先要求课程负责人要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精品课程建设通知和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要求,组织申请材料、填制申报表,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平台向学校提出精品课程建设申请。申请完成后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搭建设课程支撑网站,无论是团队自行开发的课程支撑网站还是学校提供的课程支撑网站,都要具有申报功能和课程教学功能。这就需要课程支撑网站除了要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实训实习、作业习题、试卷答案、学习指南、在线答疑和教学视频等网站教学内容外,还需提供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以及现场教学录像等申报材料内容。
4、精品课程网站的页面布局和模块功能
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制度管理不到位
相当一部分院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只把毕业设计(论文)作为一般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未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给予足够的地位和重视,工作思路不够明确,甚至没有有关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检查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二)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大部分武警院校对于学员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没有淘汰制,毕业设计结果对工作分配没有什么影响。不管学员是否真正自己动手完成还是敷衍了事,只要能交出一份论文就可以完成答辩,对完成过程考虑得较少,并且目前网络发达,导致一部分学员照抄或在大部分搬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完成论文,所以毕业设计(论文)不通过的学员很少。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并未把毕业设计论文当回事,在此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学习、工作、生活懒散,主动性和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
(三)课题针对性不强
目前,大部分本科生的课题主要是教员提出的,有些教员所定课题和自己的科研课题结合不紧密,这就导致在指导过程中教员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员的完成情况;有些教员为了图方便存在题目几年不变的问题,缺乏创新;一些教员,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员由于自己本身的实践机会很少,对部队了解少,选题不能与企业的实际充分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和学员今后的部队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达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目的。
(四)师生比例失衡
武警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导致普遍存在师生比例失衡现象,许多院校存在着一个教员带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学员的现象,也有人戏称“放羊式”的模式;教员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还承担其他班级专业课程的讲授任务,实际指导学员的时间严重不足,也是造成学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之一。
二、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落实制度,抓好管理,做好引导工作
教学管理单位在毕业设计开始初期应明确下达论文格式,制定严格的范例。毕业设计不仅仅是要完成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其中还要经历很多环节,比如开题、中期检查、保密审查等。各个环节一定要抓好管理,确保落实。而由于武警院校的特殊性,保密审查尤为重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但会影响毕业论文最终的顺利完成,甚至有可能造成无法预想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学单位还要严格督促教研室对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解决,确保毕业设计工作圆满完成。同时,指导教员要做好学员总体规划的指导工作,让学员对课题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思路,从而使其做到心中有数,自己积极主动着手毕业论文设计。
(二)适当为学员更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压
由于部队院校的特殊性质,学员毕业之后,不存在找工作的问题,就此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没有学习的动力,很多毕业生觉得无论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好与坏都能毕业,这样就使一部分懒惰的学员应付了事。学校应该加大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力度,根据学校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政策,院系应该制定出在这方面配合学校的实施策略,而具体到每个负责实施的教员本人也应该根据校、院、系、专业而制定符合相应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标准。对质量不能达到要求的学员实行推迟毕业或二次答辩等措施,使学员有压力,才能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来提高质量。
(三)适当拓宽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途径
大部分毕业生只能在学校有限的条件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校、教员、学员应发挥自己的能力拓宽途径。学校、教员应该利用积极为学员创造条件,使学员能够到部队结合实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有能力的教员,可以将学员带入到自己的课题中去。指导教员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本身就具备较高的造诣,所以对学员在这一科研领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就很深入,同时使学员对这一领域的知识也有了一个较高层次的掌握。这样做既可以解决了学校经费问题和师生比例过大问题,还可以培养学员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使学员了解和掌握实际问题的设计和科研的全过程。能激发学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四)加强相互联系与沟通,提高指导效率
在毕业设计进行阶段,要加强教研室、学员队与学员三者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在交流方面,学员队与教研室之间应该有相互的沟通与合理安排,避免学员在接受毕业设计指导与训练时间上的冲突;学员与学员之间也应当有密切联系与交流,互相了解其设计进展动态,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另外,指导教员应及时了解学员毕业设计动态,定期检查学员进展进度以及工作的质量。通过让学员以总结汇报形式进行答疑,指导教员对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给予正确引导,由此,学员迅速调整研究方向与进度。总结汇报的方式又可以让学员提前熟悉答辩流程,增强口头表述能力。通过进行口头表述,学生学会如何对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进行总结和提炼,如何在短时间内向听众解释和讲解他们的设计内容,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综上所述,军校有着地方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军校管理制度严格,其学习氛围整体较浓厚,对本科学员采取封闭式管理,在教研室更有优异的研究生带动本科学员深入开展科研的氛围。其次,教研室为本科学员提供的工作机与上网机分地分区,这既解决保密问题,也避免出现学员自制力不够强而长时间上网等问题。另外,随着武警院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武警院校的师资力量逐渐得到加强,不仅仅是教员自身知识丰富,而且师生比例较大,基本上能做到1名指导教员只负责2名左右的学员。相信在教学管理单位、教师、学员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作用也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高贵,何娟,周蝶飞,黄魁华,关于提高
军校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
思考,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9) :
42—43
[2]韦巧燕,蔡青.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
(论文)质量的探讨,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6(6):88—90.
[3]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员毕业设计质
量的措施,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6):
200—203.
[4]程国君,于秀华,董超俊,浅谈如何提
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教书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研究结果
(一)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其中4门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国家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简称市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简称校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校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国家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国家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职教学院的国家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表2所示。然而,从整体来看,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有2门,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国家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技术标准高,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 开放共享性较差,缺乏后期管理维护,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独立开发制作,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课程数量很多,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课程互动性薄弱,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所以,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罗双兰,等.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41-44.
为实现文学精品课网站建设目标,网站的整体设计要凸显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为文学课程的教与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文学精品课网站的设计主要包括“首页”、“前台显示系统”和“后台管理系统”三部分的内容。
(一)首页设计
在整体上,网站的首页设计要做到界面直观,条理清楚,个性突出,导航设计清晰,操作简易,图像、文字、背景颜色、标题、注脚等风格统一,整体效果舒适顺畅。具体来说,文学精品课网站首页的主要色彩为绿色,绿白相间,网页看起来雅致而有生气,同时,通过调整其透明度,增加层次感。网站的整体布局呈“国”字形。首先,欢迎界面位于首页上部,包括题目和导航栏,其英美文学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和福克纳的照片和课程题目与导航栏目主题一致,和谐美观;导航按钮“首页、课程介绍、课程建设、学习指南、网络课堂、实践教学、师生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政策支持、下载专区”依次排列,导向清晰,节时省力。其次,网站的中间部分由“课程简介”、“课程负责人简介”、“学术动态”、“通知公告”和“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科研与参加学术交流的展示图片)、“友情链接”六个栏目组成;各模块的内容突出“新”字,语言简洁易读;移动式图片通过点击图片本身可阅读该图片的具体信息。网站首页的下方显示“版权所有”、“技术支持”和“访问统计”等信息。总之,首页的设计要突出个性,保持形式与内容的一致与和谐。
(二)前台显示系统设计
前台显示系统包括“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两个栏目。点击导航按钮,便显示“拐角型”的子首页。本部分侧重论述“课程网站”的前台显示系统的结构设计。1.申报网站“申报网站”由“课程负责人情况”、“主讲教师情况”、“教学队伍情况”、“课程描述”、“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申报书”等栏目组成。主要通过文件链接的形式,为专家评审提供材料。2.课程网站“课程网站”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建设”、“学习指南”、“网络课堂”、“实践教学”、“交流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政策支持”和“下载专区”十个栏目。“课程介绍”栏目首页的左侧显示“课程简介”和“课程描述”两个子栏目。“课程简介”简要介绍了《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在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地位、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内容。“课程描述”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本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安排、教材的选用与参考书目。“课程建设”栏目下设“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四个子栏目。“教学团队”栏目内含“师资队伍”和“学术水平”两个下一级栏目。“师资结构”由主讲教师、师资结构、教师培养、梯队建设构成,“学术水平”由教学评估、高职授课、科研统计、获奖情况、荣誉称号、年终考核、突出成绩构成。“教学内容”栏目涵盖《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学实施计划、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实践教学内容一览表、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教改成果统计一览表。“教学条件”栏目包括《英美文学及选读》教学文件、教材建设规划、使用教材一览表、辅助教材一览表、教学方法与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网络教学资源一览表、网络教学资源使用情况介绍、教学音像资料一览表、多媒体教学课件一览表。“教学效果”栏目包含《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讲课质量”和“综合评价”。“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内有辅导计划、辅导记录、批改作业、考试命题、阅卷规章制度、题库建设(链接习题库)、教考分离情况总结、试卷档案、相关讲座及其课件、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月活动获奖话剧剧本、演讲稿等。“讲课质量”包括学生信息员反馈、各学期访谈、座谈会情况、督导组听课反馈意见、主讲教师录像(链接“教学资源”)。“综合评价”内含同行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和校内专家及同行评价)、学评教情况(学生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学生评教结果)、学生能力测试(试卷分析等)。“学习指南”下设培养目标、学习方法、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四个子栏目。四个导航按钮会链接各自的内容,其中“学习方法”导航按钮会链接若干关于学习策略的文章和讲座。“网络课堂”栏目的首页设有“学习资料”、“学习公告”、“在线自测”、“学习工具”和“考研信息”五个导航按钮。“学习资料”包括英美文学简史、文学术语、文学常用词汇和教学课件。在“学习公告”栏目中,教师会依照教学计划各章节的知识要点、预习任务、课堂讨论题目、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解析、论坛时间安排、学期论文题目、作业反馈信息、辅导安排、测试时间等信息。“在线自测”提供各章节的练习题、模拟试卷和参考答案。“学习工具”包括学习笔记、学习记录、作业管理、词典等常用工具。在“考研信息”主要一些大学的研究生招生信息、推荐书目以及一些公共课和专业课学习指导。“实践教学”栏目下设六个导航按钮,“教学目标”、“学期论文”、“话剧改编”、“表演录像”、“学生创作”和“毕业论文”。各按钮分别链接《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学生的优秀学期论文、改编的话剧剧本、表演录像、图片、学生的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等自创作品、各届毕业论文题目、优秀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内容。“交流互动”栏目首页包括“网络答疑”和“讨论交流”两个按钮。“网络答疑”含有E-mail邮箱和留言板式,“讨论交流”采用在线论坛方式。“教学资源”栏目的首页设有“教学课件”、“习题库”、“教学录像”、“图书馆”和“电影院”五个导航按钮,分别链接《英美文学及选读》教学课件、习题库、教学录像以及英美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图书馆、英美文学名著电影院。“教学研究”栏目首页的导航,“学术论文”、“课题研究”、“专著简介”和“研究现状”,分别链接教学与研究学术论文、课题研究申报书、结题书和课题研究报告、英美文学专著简介、英美文学研究现状、教研计划和活动总结、教学团队教研获奖情况。“政策支持”栏目通过“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导航按钮链接各级别的关于精品课申报、建设、评审、验收、政策、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文件。“下载专区”栏目为师生提供可以下载的一些辅导材料、讲座、课件、学期和毕业论文写作格式、学习评价标准、教研成果、科研信息等文件。
(三)后台管理系统设计
文学精品课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的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整个网站的正常运行。精品课网站后台维护系统必须具备快速维护与更新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内容的功能。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的设计要依照前台显示系统的内容,其每一个项目则与前台显示系统中的每一个项目相互对应。后台管理系统(见图1)是管理员和任课教师对整个网站进行维护的平台,它包括首页管理、栏目管理、内容管理和用户管理。文学精品课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的软件技术平台受执行效率较高的技术的支撑,同时支持SQLServer数据库。是Microsoft推出的新一代ActiveServerPages,具有理想的存储和读取数据的速度和效率,保持较强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系统设计,“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分布式信息制作、、维护和管理平台,从而使网站的信息管理效率提高,网站更新速度加快,数据质量提高。”[4]258
二、功能设计
文学精品课网站信息系统以SQL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后台数据库,采用ASP网站架构技术,实现文学精品课建设所需要的互动交流、在线阅读、学习记录、在线测试、音视播放、快速搜索、图文移动、栏目链接、修改更新、资料下载十大功能。
(一)互动交流功能
“互动交流功能”通过E-mail、留言板、在线论坛等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校内与校外学习者的沟通与交流。留言板和邮件能够满足师生之间的答疑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有留言通过后台老师的审核后读者方可看到。在线论坛则以教师给出关于英美作家写作特点、作品分析等相关的题目、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在线交流。
(二)在线阅读功能
“在线阅读功能”通过点击导航按钮实现直接阅读所有教学资源,诸如教学文件、习题库、英美文学作品、论文、学术动态、通知公告等文件,还可浏览教师和学生的在教学、科研、文学知识比赛、名著表演、诗歌散文朗诵等活动的图片。
(三)学习记录功能
“学习记录功能”是在“网络课堂”里设置的有益于学生自学的一个学习工具。学生既可以通过点击“作业管理”按钮,完成并提交作业,也可以点击“词典”按钮,查阅、学习英美文学术语和文学教材里出现的生词。此外,学生可通过记录功能记录学习笔记。
(四)在线测试功能
“在线测试功能”设置于“网络课堂”栏目,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拼题来实现在线测试、试卷提交和成绩查询的功能。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各个章节教学重点的掌握程度,学生亦可自测学习情况。
(五)音视播放功能
“音频播放功能”能够实现网站所有资源中的音频和视频在线播放,如“教学课件”里的名著电影片段视频、诗歌朗诵录音、“教学录像”里的教师录像以及“电影院”中的英美名著电影和“实践教学”栏目里学生的话剧表演录像等音视频资源。
(六)快速搜索功能
各子栏目首页左侧均设有“导航栏目”、“站内搜索”和“热门文章”三个快捷搜索导航按钮。通过点击导航按钮,或者输入文件的关键词,或者通过移动的热门文章题目,实现快速搜索到相关内容的功能。
(七)图文移动功能
“图文移动功能”包括“图片移动”、“文件名称移动”和“重要通知移动”的功能。“图片移动”便于生动展示教学、科研、活动成果,并通过点击图片可阅读该图片翔实的文字说明;“文件名称移动”用于“学术动态”、“通知公告”、“热门文章”栏目中的内容。“重要通知移动”是在导航按钮下方设置的滚动式简短、醒目的红色文字,用于重要的通知。各栏目中依次出现的图片、文章题目和通知,便于师生查阅。
(八)栏目链接功能
链接功能包括“站内链接”和“站外链接”两项功能。“站内链接”指前台显示系统的一级导航按钮通过点击各按钮链接二级、依次三级按钮的内容。“站外链接”指通过“友情链接”链接列表式或滚动式的各重点大学网站,如耶鲁大学公开课网站以及北京、上海、广东、天津、西安、南京、大连、洛阳、成都等地各大学的英语专业精品课网站,以扩展师生视野,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平台。
(九)修改更新功能
“修改更新功能”通过后台管理系统支持多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共同补充文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支持任课教师按照教学需要增删二级栏目的导航按钮,上传新的文字、图片、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料,确保网站教学资源的正常维护,保持网站资源的新颖和前沿。
(十)资料下载功能
文学网站资源丰富,在“下载专区”有很多诸如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习题、课件、音频、录像、论文格式与要求、科研成果等教学和科研资源可在线下载并显示资料基本信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三、结束语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开放式课程网页”的概念,称之为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MIT OCW)。受MIT OCW开放式资源共享模式的启示,从2003年至2010年,我国已累计建成3693门国家精品课程,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网站开放共享,初步产生了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精品课程对推动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原精品课程建设在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影响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为确保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放共享和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针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进行对比分析。
二、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MIT OCW)的概况
MIT OCW自从2002年9月30日第一批课程资料正式开放以来,到2003年9月,其开放式课程网站共了500门课程,这标志着开放式课程项目正式启动。到2011年,MIT OCW已有2000多门课程上线。其上线的每门课程以统一的界面呈现,并提供搜索和反馈功能。
MIT OCW工程,推崇“推进知识进步和传播,在科学、技术及其他学术领域教育和培养学生,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和世界”的先进理念,为方便学习者和教师获取资源提供途径,为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极大地推动了教学的发展。
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定位和内涵建设
(一)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定位
《意见》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向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与原精品课程相比,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资源建设为基础,并加强资源的可利用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是克服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
(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建设
1.示范性。精品资源共享课衔接和继承了原国家级精品课程,一方面,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为避免浪费原有的资源,其更加充分利用原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另一方面,原有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利用率低、示范作用弱、影响程度不高、实践作用不强、参与度较低等问题。
2.共享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升级和转型而来的,在衔接原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应不断更新和持续完善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对象从原有的高校教师扩宽到以高校的学生和教师为群体,同时还兼顾社会学习者,并要求课程资源更加适合于网络共享和公开传播。
3.开放性。构建精品资源的共享是重点和关键,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终极目标。可以从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和健全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构建精品共享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应该向全国高等学校和社会免费开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
四、对比与分析
(一)建设理念
MIT OCW工程的目标是:对全世界的教学和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可搜寻的MIT教学资源;提供标准化模组,便于其他机构分享。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资源系统、共享和网络传播为目标,通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课程共享资源。
从课程建设理念和目标来看,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完全一致的,两者同时体现了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
(二)开放方式
在开放技术方面,MIT OCW项目得到微软的支持。MIT OCW远程教育的内容管理系统(CMS)是微软研发提供的Microsoft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2002版本,并且课程网络资源均可通过CMS动态更新。MIT与Microsoft的合作为其OCW课程的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为了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发和共享,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精神,我们在资源建设和资源提交等方面都提出了模范化要求,也提供了相应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资源建设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对而言,对课程资源的规范化要求比较明确,而对网络平台技术的要求探讨比较少。
与MIT OCW相比,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开放技术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经费资助方面需加强投入。
(三)建设内容
MIT OCW涵盖的学科门类齐全,具有统一简洁的网络平台。课程资源的内容结构固定、界面风格统一,并体现课程内容的完整,同时提供搜索和反馈的功能。MIT OCW的课程网页都是由该课程的教师和负责者独立规划,课程建设内容由主持教师支配掌握。其不同课程的建设质量与教师的水平密切相关,因缺乏团队建设,各门课程建设质量差异也很明显。此外,由于MIT OCW缺乏学习者和教师之间或者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互动,导致MIT OCW大多表现为演示型的自主学习课程。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升级和转型而来的,其立项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竞争机制,并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团队要求、内容要求、资源要求和技术要求。在团队建设方面,强调团队合作和协调创新;在内容要求方面,强调基础性和针对性;在资源建设方面,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要求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强调开放性和共享性;在技术保障方面,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基于网络技术开发的网络课程,其具有开放、共享、互动等网络学习的特点。
相对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强大的保证。
(四)运行机制
MIT OCW的学习者可以完全免费享受到MIT所有到网上的课程。同时,引入开放学习支持系统OLS(Open Learning Support),为教师和学习 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MIT OCW课程在运行中能为学习者提供搜索和反馈功能,学习者可随时向管理人员或主讲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此外,MIT OCW为教师提供了统一的平台,教师可致力于课程的资源建设,而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与科研。这也为MIT OCW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机制。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也提供了相应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资源建设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目前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要来自不同的高校,缺乏跨校际的协调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要为建设者竞相开发,加上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真正做到校际间和社会学习者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此外,在建设资金方面,没有得到社会力量的资助。这影响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推广应用,致使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共享”脱节,难以真正全面实现资源共享。
事实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络资源建设是随着资源的更新和课程内容的变化而发展的动态过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重在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课程建设已有的成果认定。精品资源需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通过教学和科研资源的不断更新,其学术价值会才更高,才能成为真正优质的教学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调动参与建设者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后期建设中资源的更新、内容的维护等方面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保障激励措施。
五、结语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转型与升级。为调动广大教师和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需要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和支持共享的机制,这样才可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的建设理念,通过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实施,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实现精品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对服务于学习型社会以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宁,冯博.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2] 肖安东,郑路.高校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4(1).
关键词:精品课程,镜头,录像
[摘 要]精品课建设中,课堂录像成为了精品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拍摄好一部精品课录像,使用好镜头语言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无论是在教室内拍摄或是实验室或操作间,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镜头来表现,将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本文通过镜头的推、位、摇、移和甩等多种镜头的解释来协助精品课的录制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大量被引入课堂,传统教学形式导致的资源孤立,资源浪费已受到严峻的挑战,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使用,使得新教学体系表现出明显的灵活性、先进性和开放性。为进一步规范教学,近年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各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除了解决好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队伍和机制建设外,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大力加强,其中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制作也显得非常重要。教学视频不仅要客观反映教学的全过程,还要表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如何拍好一部精品课录像,运用好镜头语言将是精品课拍摄的关键所在。下面就详细介绍拍摄中镜头的使用技巧。
一、推镜头技巧
镜头的推、拉是一组在技术上相反的技巧,在精品课教学录像拍摄中往往可以使用其中的一个镜头来实现另一个镜头。推镜头相当于[1]我们沿[2]着直线向物体不断走进观看,而拉镜头则是摄像机不断地离开被拍摄物体。推镜头是重点介绍人物或物体的镜头语言,这是推镜头最普通的作用。[1]在精品课教学过程中拍摄,镜头可以使视线逐渐接近被拍摄对象,逐渐把观众的观察从整体引向局部,在课堂中往往用推镜头来表现从课堂全景到教师或特定设备人员的过程。拍摄过程中,画面所包含的内容逐渐减少,越来越突出主导地位。免费论文。镜头的运用摈弃了画面中多余的东西,突出重点,把注意力引向某一个特殊表现的部分。
二、拉镜头技巧
拉镜头和推镜头正好相反。就是摄像机不断地远离被拍摄对象,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为了表现主体人物或者景物在环境中的位置。拍摄机器向后移动,逐渐扩大视野范围,在镜头内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是为了镜头之间的衔接需要,比如前一个镜头是一个场景中的特写镜头,而后一个镜头是另一个场景中的镜头,这样两个镜头通过这种方法衔接起来就显得自然多了。[2]如在实验室拍摄教学课程时,从教师的指导细节到教室内全局的表现。拉镜头在画面里的效果是场景中的物体向后移动,场景大小有变化。同时,这样的拍摄在较小实验桌或大型实验仪器工作时往往会用这种镜头来表现实验或操作过程。
三、摇镜头技巧
这种镜头技巧是法国摄影师狄克逊在1896年首创的拍摄技巧,也是根据人的视觉习惯加以发挥。用摇镜头摄像时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只是镜头变动拍摄的方向,这非常类似与我们站着不动,而转动头来观看事物一样。
摇镜头分为好几类,可以左右摇,也可以上下摇。摇镜头的作用使得观众对所要表现的场景进行逐一的展示,缓慢的摇镜头技巧,能造成拉长时间和空间的效果,给人一种表示印象的感觉。如在精品课拍摄过程中,为表现学生的听课状态,或是集体实验进行操作时都使用摇镜头来表现这种场景。
摇镜头把内容表现得有头有尾,一气呵成,因而要求开头和结尾画面目的很明确,从被拍摄目标摇起,一直到另一个被拍摄目标,并且两个镜头之间一系列的过程也是被表现的内容。摇镜头的运动速度一定要均匀。开始先停滞片刻,然后逐渐加速,匀速,减速,再停滞,最后要缓慢。[3]
四、移镜头技巧
这种镜头技巧是法国摄影师普洛米澳于1896年在威尼斯的游艇上受到启发,设想用“移动的电影摄影机来拍摄,使不动的物体发生运动”,于是在电影中他首创了“横移镜头”,即把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向轨道的一侧拍摄。
这种镜头的作用是为了表现场景中的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把一些事物连贯起来加以表现。移镜头和摇镜头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表现场景中的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画面上给人的视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摇镜头是摄像机的位置不动,拍摄角度和被拍摄物体的角度在变化,适合于拍摄远距离的物体。[4]而移镜头则不同,是拍摄角度不变,摄像机本身位置移动,与被拍摄物体的角度无变化,适合于拍摄距离较近的物体和主体。
移动镜头时除了借助于铺设在轨道上的移动车外,还可以用其他的移动工具,如利用升降镜头则能增强空间深度的幻觉,产生高度感。如果能在实际的拍摄中与镜头表现的其他技巧结合运用的话,能够表现变化多端的视觉效果。在精品课的拍摄过程中,在教室狭小的空间中往往不使用这种表现方式,但是在实验室,或是操作间中为了表现实验操作的大场面,可采用轨道拍摄,拍摄效果较好。
五、跟镜头技巧
摄像机跟着运动的物体进行拍摄,使处于动态中的主体在画面中保持不变,而前后场景可能在不断的变换。这种拍摄技巧既可以突出运动中的主体,又可以交代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使物体的运动保持连贯,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在精品课程的录像中,使用这种方式大多表现实验的特种效果。比如汽车实验室中汽车的驾驶,货车的货物搬运等镜头表现都可以使用跟镜头来表现。
六、甩镜头技巧
这种技巧对摄像师的要求比较高,是指一个画面结束后不停机,镜头急速“摇转”向另一个方向,从而将镜头的画面改变为另一个内容,而中间在摇转过程中所拍摄下来的内容变得模糊不清楚。免费论文。这也与人们的视觉习惯是十分类似的,非常像我们观察事物时突然将头转向另一个物体,可以强调空间的转换和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场景中所发生的并列情景。
甩镜头的另一种方法是专门拍摄一段向所需方向甩出的流动影像镜头,再剪辑到前后两个镜头之间。免费论文。
甩镜头所产生的效果是极快速度的节奏,可以造成突然的过渡。剪辑的时候,对于甩的方向、速度和快慢、过程的长度,应该与前后镜头的动作及其方向、速度相适应。[5]
旋转镜头也是甩镜头的一种,是被拍摄主体或背景呈旋转效果的画面,常用的拍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沿着镜头光轴仰角旋转拍摄;二、摄像机超360度快速环摇拍摄;三、被拍摄主体与拍摄几乎处于同一轴上作360度的旋转拍摄;四、摄像机在不动的条件下,将胶片或者磁带上的影像或照片旋转,倒置或转到360度圆的任意角度进行拍摄,可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运动。另外还可以运用旋转的运载工具拍摄,也可以获得旋转的效果。在体育训练的教学精品课程拍摄中,高速度物体的运动状态大多使用这种效果来加强力量与速度的表现。这种镜头技巧往往被用来表现人物在旋转中的主观视线或者眩晕感,或者以此来烘托情绪,渲染气氛。
总之,想拍摄一部成功的精品课录像,需要各种相关知识的配合,除了要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如果再加上能熟练运用各种镜头语言,一定能拍出一堂精彩的精品课。
[参考文献]
[1]詹宏.视音频编辑处理技术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0).
[2] 杨欣,徐建太. 电视摄像实验教学的创新策略——以南昌大学现代传媒中心电视摄像实验课程为例[J]. 今传媒, 2009,(07) .
[3] 李可. 浅议摄像机的广角镜头[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4]钟晓流.多媒体视听技术与应用环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1.
[5]孙景琪,孙京.数字视频技术及应用[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1.
关键词:蒙医温病学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蒙医温病学是蒙医学理论中的精髓部分。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常年与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疾病斗争,不断积累医疗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和印度医学的部分基本理论,并结合当地民间疗法和中医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蒙医学。蒙医学既是蒙古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精品课程――蒙医温病学
蒙医温病学是以蒙医基础理论为理论指导,研究热性疾病在人体中发生规律以及诊治、预防的一门临床专业课。该学科理论严谨,内容丰富,为蒙医理论中的精髓部分。由于温病学既是临床专业课又是临床与理论的桥梁课,它的理论和临床贯穿临床各学科,对学好蒙医理论、培养蒙医临床思维、解决各学科临床诊疗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一直被蒙医界列为重点学习考试的核心内容。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建立时,设蒙医温病学为专业考试课程。温病学伴随着蒙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成为蒙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我校从1979年开始招收蒙医学本科班以来,蒙医温病学课程建设工作受到历届学校领导的重视,设置蒙医温病学课程为考试课。蒙医温病学2002年被评为内蒙古民族大学优秀课程,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民族大学精品课程,2011年被评为精品课程。
二、蒙医温病学教学改革
1.开展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蒙医温病学注重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课程应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病案教学等灵活多变、带动思维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将蒙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加快知识内化、迁移、融合,如:开设以某疾病主题的病例为讨论公开课,由教师分析、讨论,同学参与听课及提问,学生互动;学习和建立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临床推理与终生学习能力。
2.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蒙医温病学研究热性疾病的病因、发病因素、疾病的发生以及防治原则,包括疾病的共性及个性、诊断手段、治疗和预防方法、蒙医养生和疾病诊疗原则等,是指导蒙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课程。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温病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温病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他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3.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加强和深化蒙医温病学临床实践教学,重视蒙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三维一体”发展,三维:一是临床基本知识;一是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一是临床蒙医思辨能力;一体:学生临床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蒙医温病学教学队伍不断扩大,师生比例日渐缩小,通过加强临床见习、分阶段安排临床实习等方式,逐步增大学生接触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理论掌握和临床提高交叉发展,互相促进。为强化学生临床的直观感受,教研室老师临床门诊时,允许部分学生跟随老师见习,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4.开设新课程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对原有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如2002年额尔敦朝鲁教授在蒙医药杂志发表了脊髓“粘”证论文,2003年该论文获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优秀奖。该论文内容列入本科规划教材。蒙医温病学增加了《脊髓“粘”证》等新的理论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5.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科学研究成果向生产力最成功的转化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医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我们注重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使专业知识的教育跟上学科的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蒙医药人才。我们教学过程中注重研究教材,把背景和过程讲清楚的同时,研究学科发展方向,了解学术前沿,及时将蒙医学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为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学生分享。
6.贯彻因材施教思想,鼓励和吸纳大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
教研室积极鼓励大学生提前进入科研计划,由目前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负责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既训练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的兴趣,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总结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与之相比,我们在蒙医温病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蒙医温病学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成为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面对荣誉,王亚云却将它归功于学校8年精品战略的实施锻造:“这次比赛我能受到专家肯定,是我历经8年精品战略破蛹化蝶后的展示。精品战略对我的人格塑造和素质提升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是精品战略的参加者,更是精品战略的受益者。”
8年来,四医大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坚持“育精英、创精品”,教育教学成果井喷式发展,先后获得以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代表的19项国家、军队教学成果奖,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仅近两个月,四医大就捷报频传,卫春海教授获得全军院校军事地形授课比赛一等奖,文职人员王庆怡获得全军院校外语教学比赛一等奖……
用精品标准改革教育教学
“这个我不清楚,口腔专业课里没有讲过这方面知识……”2008年6月的毕业生答辩会上,当四医大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提问一名口腔医学专业学员“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救治措施”时,平时成绩优异的学员面露尴尬。
“那么,如果分到卫生队,战士们牙疼要找你,患有这方面疾病的也要找你,怎么办?”……一连串提问让这位学员无所适从。这件事让樊代明——这位有30多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陷入沉思。
如何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羁绊,准确把握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脉搏,锻造现代卫勤保障急需的综合素质?这一伴随军队卫勤事业发展出现的新课题,摆在了学校党委的面前。
经过反复思考,四医大人认为,破解这一新课题,只能依靠精品战略,走精品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精品的标准,转变育人发展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提升育人水平。
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精品课教员”是四医大落实精品战略,提高教员授课质量打出的第一板斧。即评价一堂课,初评必须要得三个90分。一是听课专家平均要打90分以上;二是学生的满意率要超过90%;三是现场考试,学生的平均分数要达到90分。超过了三个90分后,再到学校评委会去讲去评。“精品课教员”,无论助教、讲师或副教授,课时费均是正教授的三倍。
首批“精品课教员”王亚云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成为‘精品课教员’后,我有幸经历了精品战略近似残酷的种种磨练。经历了‘5+2’‘白加黑’的艰辛付出后,我由在台下被动参与的听众,脱胎换骨转变为在台上主动出击、演绎精彩人生的讲者!” 王亚云说。
经过精品战略的洗礼,王亚云所在教研室承担的《人体解剖学》被评为2012年毕业学员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更有3位教师入选学生最喜爱的前10名!
在精品战略的引导下,四医大人深入教学一线“把脉”,集聚全校之力“会诊”,走出校门“寻方”。对培养目标体系不适应军医岗位需求、课程体系不适应医生职业需求、教学手段不适应学员发展需求等矛盾问题清晰研判,对症下药。拓视野,启动精解名校计划,学习借鉴世界著名大学办学经验;抓重点,打破按学科设置课程的传统模式,整合建立“以人体器官、系统、疾病”为主线,军事医学和普通医学全程融合的整体化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盯弱项,实行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训练计划;求创新,广泛应用基于病例病案的PBL教学法,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信息化、模拟化建设。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的教学模式冲破了专业限制、学科壁垒,帮助学员建立起了整体医学思维,提高了学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从一份份毕业学员反馈表中,记者感受到,四医大的学员适应部队需求,发展潜力深厚,深受基层官兵的认可和欢迎。
精品风暴带来文化熏陶
军队院校英语教学观摩大赛每三年举办一次,各军队院校都非常重视。这些选手中有来自洛阳外国语学院、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等以专业外语见长的教员,也有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这样的强劲对手。然而,四医大文职人员王庆怡却凭借过人实力,一举拿下了第三届军队院校英语教学观摩大赛一等奖。
谈到这个奖项,王庆怡感受最深的就是学校开展的精品战略:“参加工作5年来,‘精品’二字不光印入我的脑海,而且已经完全融入我的生活之中。”他说,精品战略帮助她培养了精品意识,养成了精耕细作、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良好习惯;提升了工作标准,以高标准对课程进行了全方面优化,全方位提高;锻造了人品素养,追求完美、追求高度、追求深度的意识已融入内心。
“当评委对我说‘你讲的太好了!’的时候,我想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次比赛的肯定,而是对四医大精品建设的肯定。”王庆怡感慨道。
精品战略又放光芒
更为重要的是,王庆怡这个文职人员的成功告诉我们,四医大人的思想深处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直接带来了理念的转变、眼光的提升和思路的创新。
“‘精品战略’锻造了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使我们敢于向权威质疑,向传统挑战,这种自觉的文化熏陶对于培育精英人才意义重大。”四医大政委戴旭光说。
如今,漫步在夜晚的四医大,礼堂灯火通明,教室座无虚席,开办的一个个精品系列讲座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大牌教授、青年才俊同台竞技,你亮你的“金刚钻”,我出我的“杀手锏”,在思想碰撞、观点交流中,感受教学的艺术、学术的魅力。
永远向前进,否定到最后。在精品讲座、精品课程、精优论文、精读名品等22项精品工程的助力推动下,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想精品、干精品、出精品,教学质量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形成以4名院士、14名长江学者、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领衔,军队院校育才奖、全军优秀教师、精品课教员为基础的雄厚师资队伍,取得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1个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和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一系列标志性教育改革成果,让学员们享受到最好的教师、最新的内容、最有效的方法。
在精品引擎的推动下,该校连续5年发表SCI论文数居全国医科院校首位,连续4年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近3年,学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队科研项目1200多人次,独立完成课外科研项目400余项,350余篇,其中本科生SCI论文单篇因子最高超过6分;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全国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建模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国家级奖励200多人次,英语竞赛获奖率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5倍。精品、精英式教育凸显成效。
实践锤炼提升培养质量
“报告!救护所转移途中遭敌伏击。”
“我手指的方向为概略北方,其他方向自行判定,火速向第2救护所集结!”
只见学员们迅速用指北针判定站立点,拿出地图圈定目的地,标图测算,确定最佳路径……
“你们一定要抓来路、明方向、对地形、精地点!”演练指导教员卫春海大喊。
这是第四军医大学在战术作业想定背景下开展《军事地形学》教学的实验场。卫春海教授正是凭借在实地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讨论式教学法,摘得全军院校军事地形授课比赛一等奖,赢得满堂彩!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四医大始终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医学生临床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任职能力的重要环节,着力为部队培养信得过、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医学人才。他们在全国较早建立了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实现基础教学与临床应用的整合;大力加强临床教学制度规范建设,技能模拟训练和教学条件改善,全面提升学员的临床实践水平。
然而,传统教学如何改革,才能让学员放下纸笔就能拿起手术刀?如何让浩如烟海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战场救治的卫勤能力?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充分调研后,该校立足精品战略,始终坚持精品标准、精益求精,大抓精品课建设,使之成为持续时间最长、开展频次最高、参与师生最多的一项“精品工程”。历时4年,经过12个百场终审,产生了精品课教员“双百方阵”,形成了教员授课质量在全军乃至全国的领先优势。2010年教学评价中,在课堂授课这个公认最难的评价点上,四医大取得了全军唯一的“优秀”,精品课建设经验被总后勤部司令部转发。
在此基础上,他们紧紧围绕军队使命任务提升学员培养质量,狠抓入学教学训练、延安实地教学、下部队当兵锻炼、临床医院实习、军事医学综合演练“五大实践环节”,大力推行军医战救技能逐级合训机制。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分为五个阶梯培训各级卫生工作岗位战救技能,提高学员的岗位适应能力。组织“华山铁卫”“卫勤使命”演习演练,增强学员战备意识、战场观念、战勤能力。在出色完成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三军女兵方队组训受阅、世博安检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培养学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真正实现了部队需要什么,课堂教学就向哪里延伸;卫勤保障需求什么,军事教学就向哪里拓展。
关键词:电路;精品课;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霍炬(1977-),男,河北唐山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副教授;齐超(197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1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40-02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基础教研室成立于1952年,教研室的前辈对教研室和电路课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就是在俞大光院士等前辈的倡导下形成的,它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该课程称为电工基础,是电路和电磁场的合并,在70年代,才将电路和电磁场分开,分别设课。目前“电路”课程是面向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技术基础课。自从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建设以来,[1]结合国家精品课建设要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课程组实施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体现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主旨和内涵,保证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水平。
一、“电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深化教材改革,将电路理论阐述与电路仿真分析相结合
教研室从推出《电路理论基础》第一版教材以来,结合新时代的培养方针,不断调整完善,与时俱进,一直持续进行教材改革。迄今已推出第三版教材,第四版教材已完成初步规划。《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教材将电路仿真机辅分析软件OrCAD和MATLAB成功引入例题解析,教材中每节有代表性的例题除了常规解法外,都会用OrCAD或MATLAB辅助求解,[2]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
2.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电子教案授课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板书教学可以通过书写板书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从而使得学生能紧随教师的授课思路,能当堂理解和消化教师的授课内容。但传统的板书教学能提供的信息量有限,难以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因此引入多媒体教学就成为一种有效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及影像等多种媒体整合在一起,既保证课堂的信息量,又使得学生获得的信息更加生动形象。
3.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上机教学相结合
将OrCAD仿真软件引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对于比较复杂的电路,课堂讲授既费时又难以现场观察其电路行为,而应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则能方便地改变电路的参数、结构、频率等,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电路系统行为。为强化学生对OrCAD仿真软件的掌握,课程设置了16学时的上机实验,要求学生应用该软件计算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暂态电路以及非线性电路问题。
4.课前、课后延伸式教学相结合
每学期开课前,根据上学期专家、学生和教师反馈,教研室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精心安排,科学地制定教学日历,并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课程的总体安排和各章节主要内容。由于“电路”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采用大班教学,教师与学生单独沟通机会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课程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每天安排一位教师答疑;将每位老师的电子邮箱、QQ号公布给学生开通网上答疑等。实践下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同学在学习中的疑问,还能了解学生对教学的个别需求,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5.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回忆式提问、理解式提问、应用式提问、专题讨论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探索精神。每学期布置一到两次大作业,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6.注重基础课与后续专业知识点的结合
对重要的知识点介绍它的前因后果,使学生用辩证发展的思维看待基础课程中知识点的学习,形成发散思维,将学习的知识构成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从大学物理中的波现象引入到传输线的波过程;将复频域中的网络函数和控制系统中传递函数及稳定性相结合。
7.把工程背景和科技发展史引入教学
“电路”课程虽然是专业基础课,但和工程实际密切相联。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分析理论的同时,还介绍其工程背景和应用,使学生了解工程实际应考虑的复杂因素,从而建立起对电路的实际器件与电路模型的相互联系的认知,深刻理解电路模型的适用范围、条件和局限,了解重要的分析方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工程背景。例如讲授正弦交流和三相电路时,让学生了解交流电的历史及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讲授分布参数电路时,介绍电缆和电力传输线的故障测距。
二、“电路”课程教学手段更新
1.多媒体电子教案的应用
教研室制作了《电路理论基础》电子教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修改。对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同时制作了部分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如频率特性、波的多次反射、驻波。
2.网络教育
开发了电路课程网站(http://)和电路实验教学网站(http://),实现了立体化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客观环境。课程网站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新的学习途径,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和外校同行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在网上答疑不仅使提出问题的学生受益,也可使其他的学生受益。此外,其他高校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下载了解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实现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
3.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部分院系电路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在原来考试方式(平时成绩+作业成绩+期末笔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了附加分。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撰写有关电路理论和电路应用的小论文,教师对此小论文进行评判给出附加分,附加分满分为8分。此举措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所写的小论文经教师指导修正后已在相应的期刊上发表。
三、实践教学突出
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综合设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
1.理论验证及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理论验证及基本实验技能是实验的基本功,以此加深理解电气信息、电子科学技术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对课堂教学所学的部分理论内容进行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可初步掌握常用的电工仪表、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按预定的实验要求完成基本的电路实验,准确地读取实验数据,测绘波形和曲线,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这种基本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个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2.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完成有一定内容深度和工作量的小课题,使学生学会通过实践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综合用电的本领。实验室给出实验题目并提供实验条件,学生从查阅资料、选择元器件、构思实验步骤、调试电路,到完成实验,均需要自己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3.工程计算能力的培养
通过在电路理论和实验教学中采用OrCAD和MATLAB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仿真意识和仿真分析能力。仿真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动手操作实验之前,先仿真,以验证设计正确与否。以实际操作实验为主,计算机仿真为辅,既突出了实验能力的培养,又强调了新实验手段的学习。
4.掌握高新技术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应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实验设备,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高新技术,如EDA、PWM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计算机仿真技术等,这样在以后的技术工作中才能具有更多的本领、更强的能力,处于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四、青年教师培养规范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建设好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3]为此,教研室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的迅速成长尽量创造有利条件,具体培养措施如下:
1.实行指导教师制度
每位青年教师来教研室工作后,教研室为其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从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研究并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并要求每学期至少有两次具体指导。
2.实行上岗制度
新来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试讲,获得上岗资格。必须经过1~2个学期的助课,完成全部指导实验教学的内容,方能进行讲课工作。
3.教研室实行集体备课制度
每学期进行5次集体备课,对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以利于教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4.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完成博士学位的攻读。在学校政策鼓励下,教研室任课教师已全部获得博士学位。
5.吸收青年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
通过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加深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结论
在国家精品课建设过程中,“电路”课程教学依据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按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传统,对基本概念严格要求,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研究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不断充实和更新多媒体电子教案和课程网站,使其被广为利用;加强实验教学,在基本型实验的基础上,开创了设计型实验和个性化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育了一支年轻有为、水平高、团结紧密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商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3,(6):4.
关键词:大学教学;精品课程;课程理念;研究能力
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课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讲人为石安石教授。主要目的是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以及语义学、音系学、音韵学、汉语史、方言调查、结构语言学、索绪尔研究等课程训练的基础上,系统整合学生的语言学知识结构,尤其是基本的理论语言学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90年代初开始由徐通锵教授任主讲人,并辅以索振羽教授主讲的结构语言学、索绪尔研究作为核心支持课程。90年代中期以后理论语言学先后由陈保亚、王洪君、汪锋任主讲教师,李娟为核心支持课程“结构语言学”、“索绪尔研究”主讲教师。本世纪,课程建设内容扩展到研究生课程。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围绕理论语言学主干基础课程的建设展开,以“能力先于知识”的理念建设高年级精品课程,得到学校教务部两次主干基础课立项资助,研究生院一次立项资助,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次资助,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一次资助。
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数量、质量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这门课程不仅有本科生听课,也有大量研究生、中外进修教师、访问学者听课,辐射范围广。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得益于“能力先于知识”的精品课程理念。具体来说,高年级精品课程的宗旨应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主,方法论上应是教学与讨论相结合,课程评价上不能根据学生的打分,而应该看和这门课程相关的研究人才培养了多少,课程教学效果上应看学生的研究能力能否实现。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的设计和建设,紧紧围绕“能力先于知识”这一基本理念展开。
一、塔式结构:以能力为取向的层级系列课程
过去国内开设理论语言学课程很少,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在建设之初,总结了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结合汉语研究,对系列课程由博到专的结构进行了认真的设计,课程前后衔接,内容循序渐进,涵盖了国内外主要理论模型。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共分前后紧密联系的三个层次:本科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硕士研究生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博士研究生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
(1)本科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在本科生修完“语言学概论”等基础语言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研究20世纪的结构语言学,先是原著阅读课程,包括“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两门课。这两门课程要求学生精读原著,准确弄清楚原著的含义,把握住结构语言学的基本思想,并对其优劣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开始进入“理论语言学”必修课程。该课程让学生阅读一系列在方法上有突破的汉语研究文献和比较基础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言学经典文献。老师从汉语实际出发,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系统归纳理论语言学模型,评价各种理论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得失,让学生能够用基本的模型去分析材料,发现语言规则,并尽可能逐渐养成通过材料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新的方法和原则的习惯。
(2)硕士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这是在本科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的基础上对理论语言学进一步专门化。先开设必修课“当代语言学”,主要是阅读原著、分析原著、结合汉语研究原著,内容包括后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几个主要模型、系统功能语法、有序异质论、语言结构协合论、语法化理论、叠置式音变论、语言单位论、语言接触论等几个方面。该课程同样要求学生精读原著,准确弄清楚原著的含义,把握住语言学主要模型的基本思想。为了推进对结构语言学以后各种理论语言学模型的深入研究,还专门开设了必修课“历史语言学”、 “语言学方法论”、“外国语言学史”和选修课“系统功能语法”、“生成音系学”、“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语言接触”、“语义学”、“历史句法学”等原著阅读课程。在此基础上开设必修课“语言学讨论班”,要求学生在深入分析汉语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些模型的优劣作出评价,争取写出自己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