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成长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心理成长论文

第1篇

1.在创业初期阶段,企业员工比较少,构成也相对简单。

此阶段的薪酬管理工作大多数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创始人来执行。他们也决定着企业中所有员工的薪酬标准。该阶段薪资的确定缺乏有效的标准。在进入企业成长期后,这样的薪资确定方法通常无法有效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

2.员工诉求与企业大幅增长的成本间存在矛盾。

企业进入到成长期后,经营规模得到快速扩张。此时,企业需要大幅度增加投入才可以不断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强烈。在企业日益蒸蒸日上的发展背景下,老员工开始期望可以与公司一起分享成长的收益。如果员工诉求与成本压力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导致人才流失,员工队伍的不稳定。

3.人才竞争也是企业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的竞争过程中,薪酬竞争首当其冲。经过了成长期后,企业中业务与能力较突出的员工通常会成为竞争对手之间争夺的对象。企业不仅要注重组建核心员工队伍,还应注重这只队伍的培养与维系。公平性薪酬的管理将会为企业达成这一目的。

二、公平性的理论框架

企业的员工在感知薪酬管理时主要涉及四个维度,即信息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平以及交往公平。只有在这四个维度上同时感知到了薪酬管理的公平性,他们才会认为受到了公平对待,进而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信息公平是指管理人员为企业的员工提供的各种薪酬信息以及对于薪酬的管理与解释的过程和结果。程序公平是指企业的员工对于薪酬管理的公平性的有关评价。企业的员工要根据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薪酬制度的公开性、员工投诉与上诉的各种程序以及由员工参与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工作等方面来评估企业的薪酬管理程序的公平性。结果公平是指企业的员工对于薪酬分配的结果是否公平的相关评价。员工的这些评价由员工对自己付出的劳动、所期望的回报是否得到满足以及自己所得与他人所得相对比等等而决定。交往公平是指在薪酬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员工所感知到的与管理人员之间互动态度的公平性。

三、以公平性理论为基础的薪酬管理设计原则

1.要以维系核心员工为重点。

要想做好薪酬管理的相关工作,就要权衡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要承受的人工成本压力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企业要在合理控制人工成本的基础上,使薪酬标准跟随市场的总体水平,重点维系核心员工,达到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的目的。

2.以岗位评价为基础来确定岗位价值。

合理的绩效评估制度与较清晰的岗位职责,是企业能够实现程序公平的基础。企业在进入成长期后,工作分工逐渐明确,不同的岗位所创造出的价值差异开始显现。公平性薪酬管理要求员工的收益要与其工作绩效相挂钩,也要与岗位的能效相匹配。这一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意战略性价值。要从员工所负责的工作本身所具备的综合性、全局性以及长远性出发来考虑问题。第二,注重风险性价值,不同职位的承担者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具体风险的大小不同,员工在工作中若出现失误,这类失误所带来的后果越严重,企业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第三,注意可代替性价值。就是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本身是否对特定的技能以及某方面的胜任要素有一定的要求,企业需要考虑到如果这一职位的承担者出现了缺位的情况,是否有其他人可以取代,企业的全局工作是否会因为缺位受到一定的影响。第四,注意管理幅度的价值。在这一方面,企业需要考虑的是那些被评估的岗位中直接领导的下属的数量的多少。

3.要强调信息公平

。薪酬管理的信息公平原则要求企业要向员工提供薪酬的相关信息并对结果进行解释。首先,企业在设计薪酬制度以及设计考核制度的初级阶段中,要充分地倾听、吸收员工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使员工在制度设计中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其次,对于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以及标准的设计,企业需要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使员工能够对必要的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最后,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以及考核结果在确定后要向员工进行准确无误的传达。

4.要强调交往公平。

交往公平原则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能够秉着诚意的心态,注重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互动。管理者要向员工充分的传达薪酬制度以及薪酬制度的相关信息,来表达管理者诚恳、重视的态度。同时,管理者还要重视员工的各种诉求。在员工对一些问题心存疑虑的时候,管理者要向员工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

四、结语

第2篇

在我4岁的时候,一场矿难夺去了我父亲仅有30多岁的生命,由于当时年龄还小,所以至今在记忆中父亲的形象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当时母亲没有工作,一家4口人的生计全靠父亲的工资维持,父亲的突然离去队这个家庭来说无异于晴空霹雳。出事不久,姥姥、姥爷见我们实在艰难,就把我们解答他们家去住,于是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搬进了姥姥家前面的厢房里。开始时我们和姥家人一起吃,但不久母亲就提出要找工作,几经周折母亲终于在爸爸生前所在矿的一个家属厂上班了,母亲的工作很辛苦,而且要倒班,每月都要上20天的夜班,上夜班是母亲最愁的,工厂离家有两三里路,母亲又生性胆小,几乎每次都一路小跑来到班上或回到家里的,姥爷要送她或接她,她执意不肯,因为姥爷每都上白班,她怕影响姥爷第二天上班。

虽然辛苦,工资也不高,但母亲还是不忘经常给我和姐姐买些营养品回来,然后微笑着看我们吃,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

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学期,我们终于迎来了上学以来的第一个寒假。

那年的冬天很冷,雪天又多。冬天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无聊的季节,因为当时家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东西,所以只得静静的呆着。

当然冬天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中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就是我们久久期盼的,那就是春节。

第3篇

论文摘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受应试教育、人际交往、贫富差距、恋爱受挫、焦虑、自信心不足等方面困扰,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通过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等方面来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使之克服心理阵碍,拥有健康的生活心态。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心理障碍,通常指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调,主要反映一个人在发展和适应上的困难,包括多种适应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非常复杂,有遗传因素、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高职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自信心不足

许多高职学生在中学时曾是佼佼者,是令人关注的中心,心中充满着考取名牌大学的憧憬。他们经过高考拼搏最终进人高职学生行列后,发现高职院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办学条件,都比不上许多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那种盲目的自豪感、自信感、优越感,也就随之消失。同时他们认为,高职就是比普通大专低一等,上高职不是上大学。从而产生失落感和抵触情绪,引起学习主动性下降,成绩下跌。这种困惑和受打击的心态调整不好,就容易导致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增强。

(二)目标实现后产生的茫然感

目标是个人活动的方向与动力,当失去了目标也就失去了行动的方向和动力。许多高职生在读中学时,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随着这一目标的实现,一些同学没有及时确立下一阶段的新目标,往往导致目标、理想、方向的迷失,从而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不知道上大学后该干什么、怎么办。相当部分学生人学后感到无所事事、迷茫,被动学习、被动生活。刚开学几周内,一些学生就出现了严重的迟到、旷课、上课不带书、不带笔等思想纪律松散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他们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上网、玩游戏、交朋友和谈恋爱上,甚至去赌博、打架斗殴,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严重焦虑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人才为目标。高职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学,学习上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重实践、重技能。每学期,每个专业除了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外还有实验、实训等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有更快、更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加上部分高职教师应用能力差,无法很好地教学生掌握应用技术和技能;再者,就业压力也是学生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高职生自视与普通本科生相比竞争力弱,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产生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情绪,诱发了就业焦虑症。

(四)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收费一般比普通大学要高,同时贫困学生占了较大比例,有些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借的。生活困难对这些学生思想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的学生担心学习不好对不起家人,思想负担过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想退学;有的不敢面对贫困,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产生自卑或焦虑;有的无力面对经济困难,从而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产生了很多的心理障碍。

(五)交往障碍

高职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大多数都渴望友谊,迫切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来自不同地方,受到区域传统习惯的影响,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加上个性差异,使得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很多烦恼和忧虑。有的学生想与异往,但与异性讲话就脸红,到三年级还叫不出本班异性同学的姓名;有的学生过分关心个人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学相聚,不高兴时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有的既骄傲又娇气,造成同学关系紧张,以至情绪低落、压抑。

(六)恋爱困扰

高职学生生理发育已进人成熟期,加上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性心理很快发展,开始追求异往,谈恋爱。但是由于他们的恋爱观尚欠成熟,以至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在谈恋爱时出现因单相思而困惑;因热恋影响学习而烦恼;因失恋而精神萎靡,感到羞愧难当,陷人自卑、心灰意冷之中,甚至走上绝路。

二、解决高职生心理障碍的途径

对高职生的心理障碍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治本是从根源上对高职学生做心理上的彻底清洗,治标则利用学校、教师和社会组织所在位置的优越性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适当的疏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好“两课”在大学先开的优势,积极占领这一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的阵地,培养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调整的能力。

(一)借鉴经验,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程系统

十几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碍防治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理论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实践上获得丰富的经验,我们应借鉴过来,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程系统。

1.应对高职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人细致的调查分析,建立起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预警系统,为做好有心理障碍高职生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信息依据。

2.着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促进高职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首先,认真抓好“两课”教育,充分发挥这一对学生心理按摩阵地的作用,帮助高职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意志。

其次,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指导,帮助他们矫正不良心理状态,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和情感上的郁闷,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当前要进行心理教育的全员师资培训,加紧培养培训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

(二)突显特色,创建高职生心理障碍防治工作的基本模式

1.正确认识高职,准确定位。

加强宣传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以及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重点介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地位、作用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今天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深刻理解“职业技术教育是经济腾飞的基石,是民族跃升的阶梯,是每个社会成员走向职业世界的必经之路”。积极宣传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使高职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尽快走出高考挫败的心理阴影。

2.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激发学生成才创业的激情

“请进来”是请一些高职毕业后工作业绩突出的校友,回母校畅谈奋斗的经历和创业的感受,进一步破除一部分学生的“高职将来只能做工难以成才”的消极思想,使之增强自信心,激发成才意识。“走出去”是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工厂企业参观调研考察,使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自己将来的事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焕发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热晴和动力支柱。在此基础上,引进学习的竞争机制,采用学分制,设置不同等级的奖学金,评比学习标兵,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奋发学习,立志成才。及时反馈和奖惩激励。要不断激励高职学生钻研学习应用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要充分肯定,表扬、奖励他们,使其看到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并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势。

(三)排除心理障碍,学会悦纳自己

1.正确评价自己

正确评价自我,学会悦纳自我,善待自己。大学生应该把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看到自己的进步,善于捕捉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有时甚至有必要适当地挑一挑自己崇拜对象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提高自信心。

2.正确对待贫穷

把贫困当作最好的大学,高职生应对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分析,贫穷并不可怕,它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作为贫困大学生,应该更感激自己的父母,是他们在极度困难情况下,含辛茹苦地供自己读书。他们是父母中的伟大者。贫困生应该为自己拥有这样的父母感到自豪和骄傲。应该把贫穷当作一笔财富,它可以更加激励人奋进。大学生在为自己生活费辛苦奔波的同时,更加深刻领会到大学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为改变困境而不懈拼搏,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

3.掌握交往的技巧和艺术

高职生应当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把它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习,虚心学习别人成功的交往经验,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消极的告诫自己:我不行!我能行吗?失败了怎么办?而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我行!我一定能行!从而增强必胜的信心,争取交往的主动。树立合作意识,乐于帮助别人。高职生应该正确对待社会中的竞争和合作,牢固树立合作意识。积极主动与别人交往,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从别人那里得到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使自己更快、更好地进步。在为他人、为集体的服务和奉献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赢得他人赞誉,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素质教育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已达到30%,由此看出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打架、自杀、他杀等犯罪事件不断出现。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诸多矛盾排解不开。今天的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远离社会,缺乏自立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人的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一旦在某些方面触及个人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甚至难以忍受。例如,招生并轨收费增加给学生带来一定经济压力;取消毕业分配制,学生担心自己的前程会被一些不公平现象毁掉等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还有,学生在心理不成熟与生理成熟之间的矛盾,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不强等也会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谈恋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因失恋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障碍是很多的。因此有许多人都提出:“大学生性道德应该补课,他们不知道与异性接触到什么程度合适,有时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

(二)心理压力大。一些大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单独面对问题的时候,思想压力大,一筹莫展。几年来,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只因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感觉生活茫然而辍学或跳楼。去年,清华大学一名学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对于高中时代的名列前茅到现在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级后几名难以忍受。

(三)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就大城市而言,前几年,大专学历可以进来,现在,研究生可以进来,本科学历就很难了。一些热门专业办班过多导致人员过剩,加之全国大多机关、企业机构调整,本身存在一批下岗职工,无疑给就业造成更大困难。另外,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导致“公章不如老乡”等现象,给大学生就业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

(四)身体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一些家庭贫困而身患疾病的学生,因无钱治病而对疾病失去信心。觉得前途没有希望,又给家里增加负担,心理压力增大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解决办法

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来,而克服大学生心理障碍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支点。我想主要突出一个“全”字,即“全员参与、全面教育、全程教育”。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建立起一种真企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给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之学有所用。

(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低劣的教师是很难带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其次,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文理科都应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启发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向实用型人才转化。最终培养出真正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经常的心理咨询活动并定期做心理检查。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跟踪调查,配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排解心中的疑惑,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和竞技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同时,通过活动也使学生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努力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环境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培养人塑造人,和谐的环境使人身心放松,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因此,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家长孩子之间的互相沟通,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保荐机构担任证券发行主承销商的制度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建议今后的制度设计将保荐机构与主承销商完全分离,使保荐机构能更好的起到对证券发行上市的推荐和担保作用。

一、保荐制度简介

保荐制度又称为保荐人制度,来源于英、美、德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证券发行上市制度。保荐制度是指由保荐人(券商)负责发行人的上市推荐和辅导,核实公司发行文件与上市文件中所载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协助发行人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承担风险防范责任,并为上市公司上市后一段时间的信息披露行为向投资者承担担保责任的证券公司。在发行人证券发行上市后,保荐人还要持续督导发行人履行规范运作、信守承诺、信息披露等义务。

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证券公司执业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我国于2003年在证券发行上市制度中引入了保荐制度,并在2005年《证券法》中确立了保荐制度的合法地位。

二、我国现行保荐制度的缺陷

2005年的《证券法》第十一条规定“保荐人的资格及其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关于保荐人的管理办法最初为2003年的颁布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2008年10月修订了《暂行办法》,将修订后的办法定名为《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又于2009年4月进行了修订。《管理办法》对于规范证券发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证券经营机构的执业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管理办法》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第六条,“同次发行的证券,其发行保荐和上市保荐应当由同一保荐机构承担。保荐机构依法对发行人申请文件、证券发行募集文件进行核查,向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出具保荐意见。保荐机构应当保证所出具的文件真实、准确、完整;证券发行规模达到一定数量的,可以采用联合保荐,但参与联合保荐的保荐机构不得超过2家;证券发行的主承销商可以由该保荐机构担任,也可以由其他具有保荐机构资格的证券公司与该保荐机构共同担任”。2003年的《暂行办法》第六条为“保荐机构负责证券发行的主承销工作,依法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进行核查,向中国证监会出具保荐意见”,虽然2008年《管理办法》第六条与2003年的《暂行办法》相比,已经有了改进,引入了联合主承销,即主承销商可由多个保荐机构担任,但仍然没有将保荐人与主承销商进行完全分离,联合主承销中,其他具有保荐机构资格的证券公司需要与证券发行的保荐机构共同担任,在制度设计上仍然存在不足。

《管理办法》中规定由保荐机构担任主承销商,可能是考虑到我国券商目前尚未没有较为明确的市场细分和专业化分工,因此在制度设计上没有将保荐机构与主承销商完全分离。由于证券承销会给证券商带来非常可观的利益,高额的承销费用和相对较低的发行风险,对保荐机构及保荐人有着较大的利益诱惑,由于内在利益的驱动,保荐机构将努力促使拟上市公司上市,尽力美化准备上市的公司,很有可能将一些低质量的公司推上市;保荐机构兼作主承销商,由于存在利益诱惑,也难以保证保荐机构公正地出具保荐意见书,尽到勤勉责任,从而影响其作为保荐人的公正性。虽然此次《管理办法》已将原来《暂行办法》中的“由保荐机构负责证券发行的主承销工作”修改为“证券发行的主承销商可以由该保荐机构担任,也可以由其他具有保荐机构资格的证券公司与该保荐机构共同担任”,引入了其他具有保荐机构资格的证券公司参与主承销工作,但由于担任发行和上市的保荐机构仍参与其中,由于利益驱动,仍然难以保证保荐机构的独立与公正性,在制度设计仍然存在缺陷。有效解决的方法是保荐人与主承销商分离,将保荐机构作为独立的推荐和担保机构,不担任被保荐的证券上市的主承销工作,只有这样才会保证其独立性与公正性。负责保荐的券商不得担任被保荐公司的证券承销工作,而可以担任非被保荐的上市公司证券承销工作,这样既能保证保荐机构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又不会减少保荐机构的收入。

目前有很多关于保荐制度法律分析的文章,大多数文章都着重强调明确违法责任的追究制度等,却少有文章涉及到保荐人担任主承销商的制度分析。对于保荐机构及保荐人违规的处罚措施,在《管理办法》及《证券法》中都作了很多规定,《管理办法》第六十五条至七十四条,有大量关于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的违规行为处罚的规定。如第六十六条“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保荐业务负责人和内核负责人违反本办法,未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地履行相关义务的,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并对其采取监管谈话、重点关注、责令进行业务学习、出具警示函、责令公开说明、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等监管措施;依法应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第六十七条“保荐机构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证监会自确认之日起暂停其保荐机构资格3个月;情节严重的,暂停其保荐机构资格6个月,并可以责令保荐机构更换保荐业务负责人、内核负责人;情节特别严重的,撤销其保荐机构资格”。但是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保荐制度设计的本身就存在缺陷。只有将保荐人与证券承销商相分离,这才是防止违规行为的真正有效的办法。承担责任只是事后的事,一旦保荐失职,将不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推向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损害就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在出现损失以后再来对保荐人和保荐机构进行处罚,无论如何都无法挽回投资者遭受的损失。因此从风险控(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21页)制的角度来讲,保荐制度设计本身就应当科学严谨,将保荐人与证券承销商相分离,从制度设计上预防违规事件的发生。

从保荐制度的立法层面来分析,科学原则是立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科学合理是立法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在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中,只有做到立法的科学合理性,才能提高法律、法规、规章的质量和效能。法律法规制定出来后通过社会反馈机制可以证明它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从立法的科学性角度来讲,保荐人担任主承销商的制度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由于主承销商可以有一大笔可观的佣金收入,因此主承销商与上市公司有密切的利益关系,保荐人再担任主承销商,则很难保证保荐机构的公正性。从《管理办法》实施的社会效果反馈来看,在实践中,诸多违规现象的出现,不能不使我们思考保荐机构担任主承销商的制度科学性与合理性。证券法第十一条第二款“保荐人应当遵守业务规则和行业规范,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对发行人的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资料进行审慎核查,督导发行人规范运作。”,如何使得保荐人能做到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在《管理办法》的配套措施上就应当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当保荐人担任主承销商,即与证券发行有了关联关系,当存在关联关系时,就难以保证其作为保荐人的公证性;保荐机构的作用就是向公众起到一个担保和证明作用,而如果保荐机构又担任证券发行的主承销商,这与自己作自己案件的法官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而“任何人不得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是自然正义法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立法的制度设计上,应当将保荐人与主承销商相分离。

只有将保荐人主承销商完全分离,才能使保荐人与主承销商相互监督,为证券发行的诚信和公平提供更多的保障。证券法第三十一条“证券公司承销证券,应当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发现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不得进行销售活动;已经销售的,必须立即停止销售活动,并采取纠正措施。”如果承销商即是保荐人,由于保荐人已核查过证券发行的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为承销商的保荐人通常不会再次进行核实,因而少了一道核查程序。如果由非保荐人担任主承销商,则可以增加一次审核程序,更好地起到对证券发行上市的核查监督作用。《管理办法》配套措施应当与《证券法》有很好的制度衔接,将保荐人与主承销商完全分离,从而增加一道监督程序,这也是保荐制度的国际惯例。

三、改革方向

保荐制度的国际惯例是,保荐人与主承销商相分离,因此在将来的《管理办法》修改时,应当将保荐人与主承销商完全分离,即作为发行证券的保荐人,不能同时担任所发行证券的承销商,“证券发行的主承销商由其他具有保荐机构资格的证券公司担任”,这样才能从制度上保障诚信和公平原则的实现。与其设定很多的违规处罚原则,不如在制度设计的源头上就加以防范,这样才能真正减少保荐人的违规行为,保证保荐人的公正性与独立性。

参考文献:

[1]韩秋实.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的法律分析.免费.

第6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健美操教学中大学生产生拘谨及胆怯等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如何克服和消除学生这些心理障碍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学中保持积极自信的心理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升她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勇气,进而达到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的目的。

健美操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门热门课程,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强烈的节奏感、高度的艺术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它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相比,具有更为突出的锻炼价值,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和喜欢。然而,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不少大学生表现出胆怯、压抑等心理问题,影响了动作的发挥及美感,也很难突出健美操的运动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自身教学感知,探索心理调控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她们积极主动去锻炼。

1健美操教学中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是复杂的,但大多数是因为运动技术或学习成绩长期落后,成绩差的客观现实得不到改善而造成心理创伤所致。具体从学生、教师两方面进行分析。

1.1学生方面

1.1.1健美操学习动机不明确,情绪不稳定

由于有的大学生以前从未接触此项运动或对此项运动了解甚少,没有健美操运动基础二,她们又因教师、考试等因素或盲目的跟随班上其他同学,选择了健美操这个项目。这类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为忽冷忽热,情绪不稳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旦练习的难度大了些,一时跟不上,练习中出现困难,就容易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丧失学习兴趣。

1.1.2身体素质欠佳,导致不良情绪

健美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体现了人体在力量、柔韧、协调、节奏感、审美及表现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健美操动作变化快、节奏感强,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一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对健美操学习缺乏信心,产生种种不良情绪,造成心理障碍。特别是部分协调性差的学生,练习时更是力不从心,以至于学生把学习动作快慢、考试成绩好坏等归因于自己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内在因素,她们认为自己永远都不行,因而产生一种自卑情绪,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1.1.3形体条件差,产生自卑情绪

健壮型的体格是健美操运动的生理基础,因而有些偏胖、偏瘦、身材矮小者一般都不愿多练习,惟恐自身不良身体形态造成别人的消极评价,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体会到健美操活动里的偷悦感和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的成功感,必然会导致逐渐升级的心理不适。

1.1.4乐感差,畏难心理严重

健美操动作具有强烈的节奏性,是通过音乐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音乐是健美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的领悟能力,节奏感的把握,都是保证健美操运动技能提高的必要素质。在教学中常发现,一些乐感差的学生,由于对音乐的节奏、旋律不理解、不掌握,导致音乐和动作相脱节,毫无旋律与力度的体现,因此影响学习动作的连贯性,由此对健美操的学习产生消极心理,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1.1.5性格内向,缺乏自信

健美操运动所要求的力度感强,节奏明快,活泼、情绪热烈,充满激情的运动特色,与外向型的特质相吻合,另外,王冬生对普通高校体育差生采用卡氏16PF进行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发现,体育差生大多性格内向,较为好强,适应性较差等,而这些个性心理特征也就成为他们提高运动能力的一大障碍。在健美操的教学活动中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因为害怕练习中的失败,而回避技不如人的健美操项目,以此来保护自尊心不受到伤害,进而影响健美操的正常学习效果。

1.2在教师方面

1.2.1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陈旧,很难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1.2.2教师要求的单一模式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水平,一律高标准、严要求,使一部分运动能力差的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而滋生自卑心理01.2.3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不能一视同仁,对成绩优异者喜欢多看、多辅导,对差生冷落、歧视,让他们当反面教材,做错误动作示范,得不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挫伤了大学生的自尊心,使她们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表现出极大的反感,产生逆反心理。

2健美操教学中大学生的心理调控

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规律,激发学生意志、动机、兴趣来增加练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适应完成各种练习的需要。

2.1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动力,是社会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动机对学生自觉学习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利因素的干扰,考虑到学生参加健美操锻炼可能带有各种想法,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健美操锻炼对身体健康和塑造优美体形大有益处。可对学生定期进行身体素质和形态测定(身高、体重、三围等)及锻炼后的自我感觉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对比,用活生生的事实促使她们了解锻炼的实际意义,教育她们改变“要我锻炼”的思想。同时,加强健美操理论方面的学习,告诉学生规范的动作技术的做法和作用,以及这个动作长期坚持练习将带来的效果,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对自己有实际用处。

2.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的心理过程,它在心理认识转化为心理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川。也就是说,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都是难以成功的。学生体育成绩差,往往不是他们的智力差,而主要是缺乏战胜困难的意志、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教师应帮助学生改变归因倾向,把运动成绩的落后归于努力的程度低,而这些情况一旦改变,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并能锲而不舍、顽强拼搏,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取得惊人的成绩。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意志培养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自信心不足,学习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者,尽可能多采用激励督促的方法,对微不足道的进步也给予表扬,常用“好”,“很好”等字句,使之鼓起学习的信心;对自尊心较强,责任感较弱者,采用讲道理的方式,首先不挫伤其自尊心,努力使自尊心成为积极向上学好健美操的动力,同时帮助他们意识到仅有自尊心没有自觉的行动,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学习是不能成功的道理。

2.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就体育而言,是通过身体亲身体验,引导人们去探求知识、理解事物的一种力量,是一种积极的内驱力。健美操是学生极为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所以学生在开始时的积极性和兴趣很高,但随教材难度的增大,要求的提高,有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的兴趣逐渐下降,学习的情绪出现了不稳定状态。要使学生成为健美操教学中的“乐之者”,教师必须重视诸方面的工作。

2.3.1拓宽教学内容

在健美操教学中,应根据人体变化规律与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生活的需要,向健康、娱乐性方向发展。改变以往只重视纯技术教学现象,选择那些适应性广、容易开展难度适中,而且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健身价值大,实用性强的动作、内容来充实教学,如结合目前学生对苗条形体的追求,可以把大众健美操和形体减肥(健美手臂、腿部、腹部、燃烧脂肪的课程)组合起来进行练习,使学生感兴趣,通过科学合理健美操内容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健身方法,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出青春的活力。

2.3.2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多数的学生都有上进心,都想改变改变落后的局面,教师应不失时机给予正确的引导,强化学校各方面的正面影响,鼓励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仅可能地营造一个轻松偷快的教学氛围,在集体中提倡相互关心,真诚鼓励,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循序渐进加以引导,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原地动作到行进动作,并适当放宽或降低动作难度,让学生不断尝试,增强自信心,然后逐步发展身体素质,以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乐感差的学生,应选择合适的音乐并引导学生多听音乐,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以及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用口令与音乐同步进行,逐渐过渡到重点、难点,节与节、段与段衔接处的喊口令或打节奏,直到能独立听到音乐,久而久之,学生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就会协调一致,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健美操的信心和兴趣07,使这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时时感到同学的支持,教师的信任,教学活动的生动有趣,集体的温暖滋润心头,从而增强他们战胜挫折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2.4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4.1语言暗示和形体语言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暗示是对学生心理过程施加影响,当学生面临完成动作信心不足时,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常让学生自我暗示并接受暗示,自己做的动作是最好的,使学生内心自我欣赏,起到调节情绪、锻炼意志的作用。形体语言是用身体有关部分的动作表达有关信息的总和,包括面部语言、身体语言、肢体语言、空间距离语言等,在健美操的教学中,只有教师的肢体语言及表情与学生融合时,才能被学生所接纳,并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一个动作刚完成开始连接下一个动作时,容易产生停顿赶不上动作的节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在此时教师如果能给予巧妙、趣味肢体语言提示,用手比画一下要连接动作或指明要做动作的方向、路线等,以启发学生的感知认识,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学生对动作的连接熟练程度,有助于学生记忆动作的顺序、动作的结构特征,从而使动作连接自然流畅。看来健美操教师在做任何技术动作、表情及语言指令中,都可能与学生的情绪体验或态度密切相关。

2.4.2采用合作模式

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练习,5一7人为一小组,小组内部互相帮助,小组之间互相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集体荣誉感,结合小组观摩评比和期终小组创编竞赛比试等形式,增加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中承受一定的压力,对动作比较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对内向且动作不好的学生,找出优点并及时当众表扬,不足之处,个别交换意见,在课外时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增加了人人参加的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在每一个动作上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同时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通过这样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将来能够更好适应各种环境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5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作为一名健美操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的意识和知识,让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向前列,同时,教学手段、方法要不断创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从而获得学生的敬佩和尊重。其次,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投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的态下参与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对青少年学生通过有控制地参加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很少,如对中学生存在的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施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来观察他们心理上的变化程度的实验研究很少,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得到纠正的,特别是新的《体育与健康》标准颁布与实施以来,体育活动到底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多大的贡献,还需要广大的基层体育教师开展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问卷调查上。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心理的变化与发展也是巨大的,但从目前仅有的对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来看,其研究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而且对小学生的体育活动效果研究更应该加强。期望效应在教学中亦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所有的学生,教师必须公平合理,平等待人,不能偏爱,一碗水端平,态度友好,和蔼可亲,否则极易激起学生们的不良情绪而产生逆反心理。只有建立起融洽、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肯定的倾向,对教师的批评和指导会自觉地接受,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到健美操的教学活动中来。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积极心理学

一、研究目标

(一)认识性目标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实效性目标

1.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仁爱品质和能力。

2.有效构建了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

二、研究内容

(一)进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仁爱能力的研究。

(二)开展构建学生仁爱动力系统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随机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图表法、文献法。

四、研究措施和活动

我校把该课题工作列为学校的特色工作,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大量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题前期准备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组建课题团队、制度建设。课题成功立项后,研究措施和活动按普及―实践―提炼的指导思路划分,主要有三大类。即学习提升、实践提炼和总结梳理。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题主研团队建设。

(二)制度建设。

(三)学习提升。

近两年来,为了提升课题主研成员和参研人员的心理援助专业能力和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同时也为了提升大众对心理援助的常态接纳度。学校多次以“请进来,走出去”和购买专业书籍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

1.市教科所吕安所长、彭晓明主任莅临学校调研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2.聘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李萍教授对全校师生、家长作关于学习效能和家长效能的心理讲座。

3.课题组购买书籍供全体老师传阅。

4.课题负责人、执笔主研、主研、班主任先后外出培训、考察,返回后在课题推进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实践提炼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仁爱动力系统,培养学生的仁爱品质。为此,课题组开展了丰富的以心理援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主要为同学、教职员工和家长。在本课题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也是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成员。学生接受仁爱,拥有仁爱能力后自然会传递仁爱,传递仁爱的积极体验形成积极情绪条件反射后,自然会回报仁爱。介于此,课题组全面推进了拟发的提升仁爱能力的措施:主题讲座、宣传栏宣传、 “心理暗示语”、“自制心灵鸡汤”、“心理游戏”等。

2.提炼后策略的试点推广。

课题拟发的措施经过实践检验,有效性得到了有力证明,为了扩大课题的辐射范围,更广泛地优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课题组试点推进了实践提炼后的课题策略:QQ群设“今日分享”栏目、举办以“普及、推广心理援助策略”为主题的讲座。

3.建立援助网络,提升仁爱的意识。

课题研发策略的有效性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让县域内的学生能更身心健康地成长,我县教学研究室于2016年3月设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岗位,于县域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我县的心育网络诠释为心育互联网和心育师生网。

(五)总结梳理

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都是开放的。我们对部分拟发策略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后,形成了3本课题校刊,参加了十多次项目申报和成果展评活动。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 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操作性成果。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从提高学生的仁爱能力和构建仁爱动力系统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自助和助人的仁爱实践活动,形成了具体的分项实施措施。

自助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未出现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经历了重大负性事件的心理问题易感型学生和已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学专业援助的学生群体;自助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所有的学生。课题研发的三类策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融合。自助产生的仁爱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助人,助人获得的仁爱幸福感让学生更好地自助,助人自助的条件性积极情绪反射让学生付出与获得的仁爱能量得到了守恒,让学生仁爱品质的动力系统得到了良性的循环。下面就本课题研发策略作具体阐述。

1.自助的策略。

此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初中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既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又缺乏多子女家庭孩子间的互助意识。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农村初中生对支持系统中同W的依赖虽高,但却没能得到需要的帮助,因此提升学生的自助意识和能力就尤为重要了。自助的策略实施以来,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自助,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仁爱能力得到提升。自助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提升心理素质,增强仁爱能力。

①培养学生正面解读消极事件的能力和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把事情想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权力和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做情绪的主人,课题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征文、工作坊等方式引导学生做正面解读。

②编辑课题组校刊《心灵港湾》、《主研文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③优化心灵谈话法。优化学生心灵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精神庇佑所,在学生的精神庇佑所里,仁爱了会宽容,宽容了会感恩,感恩了会奋进,奋进了又会更好地仁爱……在仁爱的循环里,仁爱、宽容、感恩、奋进四种积极心理品质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

(2)潜能开发。

①举办心灵港湾工作坊。工作坊的理论建构是:阿德勒团辅;中科院刘善循教授的6S超级学习策略;社科院许金声教授的全人心理学理论;辽宁金洪源的元认识理论。三年多来,课题组在校内对学生提供的工作坊主题有“提升逆商AQ”、“元认知学习法”、“优化亲子关系”、“遇见未知的自己”、“发散思维训练”等。团辅后,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仁爱能力得到了提高。

②构建心灵花园。此策略的主要研发理论:冥想放松、自我催眠、刘善循学习理论(高效学习状态:一份好心情;身心放松;头脑宁静而清醒)。研发此策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身心疲倦时,有退避的心灵空间。

③积极心理暗示。我校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措施形式多样。学校的笑脸墙是图片暗示;班级文化栏“心灵港湾”中的心理暗示语是自我语言暗示;班级文化牌中的班级口号是集体语言暗示;班主任寄语是他人语言暗示。

2.助人的策略。

该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县城、乡镇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就是县级医院也很少有由专职医生坐诊的心理咨询科,农村初中生求助心理学专业帮助至少得到市里,路途远,诸有不便;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所收咨询费用高,一般农村家庭较难接受,导致陷入心理问题的学生讳疾忌医,不能及时得到心理学的专业帮助。在助人策略中,付出爱、接受爱、传递爱、回报爱的循环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仁爱能量。助人策略具体如下:

(1)关注心理问题易感群体,助其恢复身心状态。

①运用心理测评专业软件筛查、预防。定期对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心理状态测评,可以及时准确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②房树人测试。房树人测试能透过被试的房树人作品投射出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作为测试学生心理状态的普查筛选工具。被试只需用铅笔在一张A4纸上任意画一幅包括房子、树、人物在内的画就可以了。

③举办以调适考试状态、管理情绪等为主题的讲座。课题组常规提供的主题讲座有《中考,我来了》、《快乐地做情绪的主人》、《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实现心中的梦想》等。

④编导演心理剧。心理剧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学生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

(2)专业心理学干预,助其体验被助的幸福。

①筛查报送。心理问题像身理疾病一样,发现得越早越容易高效干预,筛查报送主要是由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完成的。

②预后支持。在学生接受心理干预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同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轻松的成长环境。

③心理咨询室提供个案咨询。三年多来,来访学生发给咨询室老师的感恩短信达几百条。

3.自助助人的策略。

此策略的存在价值。农村初中生中,绝大部分人没看过一本心理类书籍,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家里没有用利用网络查资料的条件,他们的上网率平均达不到1周1次。自助助人的策略实施以恚各类信息的相互分享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运用类心理学知识、心灵成长故事、成长中的心灵感悟、修心格言等精神食粮。精神食粮的补给使学生的仁爱品质和仁爱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自助助人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校园广播站设心灵成长故事栏目。该措施的研发理论为,宽容、仁爱、感恩、奋进是人类精神的庇佑所。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核心力量是爱!感受到爱的人会真正去爱,爱了会有宽容,爱了会有感恩,爱了会有奋进。爱会传递,恨会感染,充满爱的心灵,恨无处藏身;充满恨的心灵,爱无处藏身。

(2)学生自制心灵鸡汤。心灵鸡汤笔记本是学生用以记录能给自己心灵滋养的正能量信息的笔记本。

(3)心灵的港湾。设计该文化栏目的目的有:一是让同学们在暗示语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二是让同学们拥有美好的天使般的心灵,拥有发现真、善、美的天使般的眼睛。心灵的港湾很好地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六、研究取得的效益

(一)我校学生行为习惯得到很好的改善。

学校实施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策略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德育处违规违纪的学生人数逐年降低。

(二)各级各类奖项。

1. 2015年李琴老师独著论文《考试焦虑学生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获本课题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2. 李琴、黄光兵合著论文《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的策略》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3. 李琴老师获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和国家级总课题组颁发的“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

4. 邱凯霞老师独著论文《农村中学师生仁爱关系与英语课堂教育效果》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5. 陈四新老师独著论文《德育工作中仁爱品质的培养》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6. 罗雪梅老师独著论文《让仁爱之光照耀语文课堂》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7. 黄辉老师独著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仁爱教育》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8. 2016年李琴、周玲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积极心理学引领 课题策略实施―优化学生心灵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在2016年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9. 2016年心育课题《对农村初中生实施心理援助的策略研究》的课题阶段成果荣获2016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二等奖。(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弥补了省级课题研究中关于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环节)

(三)各级部门、单位肯定。

2015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承担仁爱类讲座:《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关注孩子,传递爱心》。

2015年我校心育课题组为公安局设计心理咨询室并在需要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015年我县迎教育均衡发展的国检时,丹棱县教育局领导让本课题执笔主研参加座谈会并向教育部领导介绍我校的课题工作。

2015年丹棱县教育体育局微信公众号以《丹棱二中国家级子课题“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获奖》为颂夥⒉嘉倚?翁獾难芯啃Ч。

2016年课题组提交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材料《秉承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升学生精神核心素养》被选送参加眉山市教育局组织的素质教育座谈会。

2016年我校的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课题策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模式形成的论文《心系全体 关注个体》被县委宣传部作为德育典型案例报送至眉山市委组织部评奖。2016年县教研室设心理教研员岗位,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为我县兼职心理教研员。2016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撰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实施心理指导策略 ,提升积极心理品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工作介绍及总结。

2016年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被丹棱县妇联选派至眉山参加 “幸福使者,母亲课堂”骨干讲师培训班的培训。主办单位是市妇联和市教育体育局。

2016年县精神文明办、县教育体育局决定把全县唯一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建于我校。建成后的指导中心功能室完备,设备齐全,建设方案的资金预算为45万,全部由政府出资。

七、参考文献

《爱的五种语言》 (美)(Dr・Gary Chapman)盖瑞?查普曼著,王云良译;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60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文件印发单位 教育部;颁布时间 2012年。

《积极心理学》(爱尔兰)Alan Carr著,丁丹等译;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1】万.美国中小学校园欺侮现象之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4.

【2】张海燕,刘丽.学校欺侮行为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张文新,纪林芹.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4】徐本华,李新旺.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24).

【5】武建芬.中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其心理分析[J].山教育学院学报,1999,(1).

第8篇

〔关键词〕教师;心理品质;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5-0018-03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师心理品质

所谓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概括而形成和发展的。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的综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系列特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人格的特征等。

概括而言,教师优秀的心理品质综合体现在:认知的完整性、情感的丰富性、意志的坚韧性、人格的独立性、思维的缜密性与创新性以及民主与合作的精神。

2.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外部条件(包括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教师文化和社会环境等)的支持下,教师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认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使其专业知能、专业情意、专业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学技能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还包括教师在知识、理念、能力、情意、信仰等多个层面的发展,大致涵盖专业知识、专业知能、专业精神三个层面[1]。教师心理品质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教师的心理品质也应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之一。

二、优化教师心理品质的途径探索

1.开展校本教师心理培训,提升教师心理品质

教师心理品质的优化离不开心理培训。为了改善我校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我校教师心理品质的提升,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成长并积极举办“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心理培训。从2003年1月至今,我校共开办“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心理培训班9期,其中初级班7期,中级班2期,有近300位教师参加培训并顺利结业。

根据教师心理品质的优化目标,《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心理培训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主题培训活动,内容见下页表1。

《教师成长工作坊》中级班――“身・心・灵自我探索”校本心理培训主题与活动则在初级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我作深入了解和探索,内容见下页表2。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专家指导、同伴交流、活动体验的方式,帮助教师更好地感应自我和剖析自我,把体验注入分析,由意象发挥感应,从智慧获得创新,进而达到整合自我、重塑自我的目的,极大地优化了教师的个人心理品质。

2.实施教师阳光体育,为教师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健康的心理品质离不开健康的体魄。考虑到学校工作的繁重和教师的身心健康,我校从实际出发,专为教师“量身定做”,开设了羽毛球、乒乓球、瑜伽、太极拳、健身舞、网球、足球、篮球和综合健身等九个项目的“阳光体育课程”,并将每位教师自选的每周两节“体育课”,排入教师课表,纳入工作考核和评优内容。这项“阳光体育课程”,不仅激发了全校教职工投入身心保健的热情,丰富了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为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品质的提升优化提供了身体上的保障。

3.构建人文校园文化,提升教师心理幸福感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保障。科学、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使人产生凝聚力和创造力。七宝中学倡导“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人文见长”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学校风格,构成了独特的学校管理文化。这样的学校管理文化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气息,重视学校内部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爱,用人文精神构建学校内部人员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氛围和机制。每一个教师个体,只有在一个充满爱心和关怀的群体中,在一个多样化和开放化的文化背景中,自身的心理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心理品质才能得以优化。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建设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教师文化。

从2006年以来,每年三月末的周五,是学校的“狂欢节”。校长扮作“功夫熊猫”和师生同乐,老师们和学生一起参加年级游园会、K歌会、化妆舞会……整个校园里荡漾着欢声笑语。“狂欢节”不仅让学校老师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而且融洽了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了教师身心和谐。

每年的11月7日,是学校的校庆日,也是学校的“班主任节”。节日当天,校园里悬挂标语摆满鲜花,学校全体师生隆重集会,校长发表热情洋溢的节日祝辞。

此外,学校还制度化地设立了体育节、感恩节、科技节、爱生节、读书节、艺术节等,在这些主题文化活动中,活动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学生,也包含教师。教师们跟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方案的制订,一起参与活动的过程,一道感悟活动后的收获。学校浓郁的人文氛围,让教师们感受到浓浓的爱心关怀。这不仅坚定了他们的职业信念,增强了他们心理上的幸福感、满足感和价值感,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

当然,除了注重优化教师的心理品质外,学校还从专业的角度注重提升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在近5年中投入500万元形成了一个有五个递进层次的校本培训模式。第一项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其中有10项不同类别的基本素质的培训;第二项是教师的专业修养和专业精神的培训;第三项是教育研究能力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第四项是一专多能,拓展专业发展空间的培训;第五项是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培养专家型教师。这些培训确确实实地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管是师德修养还是教学业务能力,不管是课堂驾驭能力还是教科研水平都提高了一个层次。

三、教师心理品质得以优化,教师专业得以发展

1.心理调查反馈,教师心理素质总体良好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培训的定位,它既是普及、提高教师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方法、技巧,运用班级管理和教学设计的专业学习课堂,也是为教师提供增进同伴交流,释放内心压力,调节自我情绪的场所。“工作坊”的每个培训主题都通过设计大量活动,让教师参与、体验、分享、感悟,达到“轻松体验、深层感悟、真实成长”的目的。

2009年4月份上海闵行区进行了“教师生活、工作状态”心理测试,我校有300多位教师参加。我们随机选取了100位参加“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培训学员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通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自我成就感”三个分问卷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近80%多的教师情绪状态比较好,工作成就感和自信心比较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80%以上的教师心理素质总体上是健康的。

教师心理品质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心理研究的成果很难用定量的标准给以衡量和呈现,也很难以明确的定性语言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心理培训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提高了心理素质,但比较肯定的是他们的心理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2.教师个人专业水平显著提升

我们对“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学员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专业发展中表现出色的教师,他们都具有开朗乐观、自信豁达的健康心态和执着敬业、刻苦钻研、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心理品质的共同特征。在参加培训后的几年中,许多教师在工作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过程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等优秀心理品质。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专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校青年地理教师柳英华是大家公认的“才子”。平时他除了高中地理课教学,还承担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型课程的指导工作,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科学研究员的工作,再加上承担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项目。繁忙的工作,使他感觉工作压力很大。一段时间下来,觉得筋疲力尽,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出现了专业发展的瓶颈。在学校心理培训中,他学会了面对压力自我调节的方法。一是采取“放松―工作―再放松”的模式,在放松时,听舒缓的音乐,调节心情。继续工作时就可以聚精会神,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坚持每周的体育锻炼,打球、慢跑、散步。三是采取宁缺勿滥的态度,学会取舍,保持一颗平常心,万事尽力不苛求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面对大量工作所产生的压力、惧怕和烦躁心情慢慢消失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专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在学校课堂教学评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圆满地完成多本教材的编写任务,2009年被评为学校“十佳青年教师”。特级教师刘书田从事高中物理教学近30年,执着的教育信念和坚毅的心理品质,是他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他以“学习、反思、研究”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基本模式,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完成专著《物理教法与学法》《趣味物理课堂》两本,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顺利地完成了从业、敬业、到乐业三个事业境界的蜕变,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闵行区物理学科带头人、闵行区高中物理骨干教师培养基地负责人。大量的案例证明: 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工作、生活中逐步形成、发展固化的。它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得以优化与塑造。

根据对2003年至2009年参加“工作坊”初级与中级班共计9期的学员情况统计来看,他们在自身专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人,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3人,上海市新突击手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区级优秀园丁11人,闵行区首届学科带头人7人,闵行区“希望之星”21人,闵行区“智慧型教师”14人, 全国、市、区级论文获奖116人次,全国、市级教学课比赛一等奖5人。在近三年中有150多篇文章和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有60多人的职称得以晋升。当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不仅包括教师的职称发展、教学获奖、专业等方面,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效果、教育成果、科研能力、科学素质、社会认同等。虽然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专业获奖或、职称评定等方面,总体上看,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总之,学校实施的“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培训,对改善教师心理品质有明显的成效;学校倡导的人文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管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品质提升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当然,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目标。从个体发展来看,教师达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需要通过教师个体长期的、不断的努力达成。但教师的专业化又是深受教育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除了需要提高和优化教师的心理品质外,还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提高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认同;大力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制度;提倡教师终身专业学习和团队互助专业学习等多方面的艰苦努力。(稿件编号:100203003)

注释:

第9篇

论文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大学生要应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挑战,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心理的健康与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们就能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接纳和管理自己,就能够努力认识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保持适应,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危机并增强能力与勇气,就能够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有愿望通过探索去追寻积极的人生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2.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1.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3.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3.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4、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写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类标语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黑板报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校内刊物等。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和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生辉。

第10篇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编辑推荐:学科带头人工作总结

2010学年个人年度总结

2012年度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

2012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第11篇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12篇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2006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2006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抵触;心理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由于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社会水平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这一时期的个体往往经历较为激烈的内心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情感两极化明显,也易出现挫折感、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常称为“暴风骤雨时期”。然而这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青少年时期必然要经过的,成为青少年的某种心理发展阶段特征,逆反心理现象尤为突出。这也是家长、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最头痛的问题。现就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谈谈个人的看法。

1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形象地说,就是“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教师表杨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的同情和辩护。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有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3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是一种现实且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与家长的抵触更为尖锐;中学生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可以说中学生既是成熟的儿童,又是幼稚的青年。逆反心理在很多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尽管方式和程度有差异,但给中学生健康成长构成障碍,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造成阻力,甚至影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实施。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以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

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主体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育者本身并引导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萌动。

自古,为人师者便是“传道授业解惑”,时至今日,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教师应是出色的指挥家,他所指挥的不是学生的形体,而是学生活蹦乱跳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和洞察秋毫的机敏,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每一个眼神,来洞察每一个学生内心世界,从而及时捕捉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萌动,以便及时进行引导。

(2)明辨学生逆反心理的性质。

发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后,要冷静对待,准确判断其性质。一般来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受到的外界刺激信息成反向性。负信息刺激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是正确的,正信息刺激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则是错误的。对待逆反心理,就不应冷漠批评,而应热情支持、赞扬、保护。

(3)对学生逆反心理要“对症下药”正确处理。

对于正确合理的逆反心理,我们要给予支持、激励,促其强化并引导变为积极的行动,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促其个性和特长健康发展。对于偏激的甚至错误的逆反心理,我们也不要盲目地排斥或压制,而应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实质,教育他们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主观与客观一致,保持认识上的正确性。

(4)善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14篇

关键词:文学鉴赏 心理健康 心理成长 心理品质

引言

对现今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就业压力的增加,人际关系的紧张,很多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各个高校也陆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侧重于心理学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对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是极为不利的。文学鉴赏通过大学生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促进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通过文学鉴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可使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1]因此,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文章通过分析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方面,使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形成

对于拥有几千年家国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则是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基础。文学鉴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进而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道德情操,促进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大学生在民族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面对中国近现代以来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根据大学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对具体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将其作为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为国家的发展进步,为缩小同西方的差距甚至超越西方重现中国的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但仍有很多大学生不能理智地思考这种差距,并且固执地认为这种差距的存在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从而对西方产生盲目的崇拜。中国的一切都不如西方,产品质量、生活质量甚至制度文化都不如西方。只要是中国同西方不同的地方,那必然是西方的好,中国的不好。

(二)文学鉴赏对民族自豪感形成的作用

文学鉴赏所适用的素材,很多都是中国历代先贤的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很多都包含着作者对祖国和民族的无限热爱。而对这些文学经典的鉴赏学习,可以帮助很多大学生克服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调节逢中必反的扭曲的不健康的民族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如通过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文学作品的鉴赏,大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多娇;从战国屈原的《九歌》《离骚》、南宋陆游的《示儿》等文学作品中,则能看到作者对于祖国沉沦、无力回天的无奈;而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等,则使大学生明白民族和自身命运的不可分割;而近现代更有无数为了中国之崛起而奋笔疾书的仁人志士,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可爱的祖国》、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等,大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更可见革命先烈们在远甚于现在的艰苦环境中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华民族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更可以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全方位了解到中华民族在其他具体方面的优秀表现,从而以自己作为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而自豪,意识到现在的落后只不过是民族发展处于低潮期的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华夏民族必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回时代高峰。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奋斗。各国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对个人奋发进取、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和歌颂。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鉴赏,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发进取的健康心理状态,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

(一)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很多大学生看不到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努力奋斗的必要性,为了短期的享受而逃避刻苦学习的责任,从而不能在自我发展方面健康成长。

对大学生而言,生活环境、人际交往有了较大的改变。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与以往也有着质的差别。学生心理上往往很大程度上还依靠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与大学自觉、主动学习的要求出现矛盾。要缓和这个矛盾,大学生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必然存在一个熟悉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挫折和阻碍,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合理地应对这些挫折迅速完成心理的成长,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己而努力奋斗。部分大学生却由于这些挫折而产生畏难心理,甚至产生逃避的情绪,再加上外在监督的放松,不能正确面对这一环境的改变,最终形成怕苦畏难甚至贪图享受、得过且过的心理,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

(二)文学鉴赏对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的作用

在大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包含较多励志性的作品。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对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都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旋律之一。因此,对这些励志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在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上有着积极作用。典型的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对主人公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生存而努力的描写等,都会使大学生在对这些作品鉴赏的过程中深受感染,从而使其认识到困难的暂时性和相对性、努力学习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2]从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责任意识,促进自我心理成长,完善成熟自己的价值观。

三、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作为社会群体组成部分的个体立足的基础,是健康心理的内涵。只有明白真情、诚信、尊重他人等品德的可贵,才能使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美德的赞美,同样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之中。通过文学作品鉴赏,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对其学习生活态度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唯利是图、冷漠势利。一些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决定自己行为的唯一取向是能否为其带来可见的短暂利益,而不在乎由此给他人带来的伤害,更看不到由此给自己未来的发展或者长远利益带来的损害。

这些大学生决定自身行为的取向是短期的可见利益,在与同学、朋友乃至亲人交往时对友谊和亲情的珍惜意识薄弱,意识不到尊重他人从长远来说就是尊重自己,损害他人的利益长远来说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其在他人眼中的表现不仅势利刻薄,而且鼠目寸光。这些行为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人必然因为其势利冷漠的行为而只愿意同其进行短期的纯粹利益上的交往,不愿同其发展稳定的长期互惠互利的关系。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对其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文学鉴赏对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作用

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以利益计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取向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这种利益计算必须建立在整体的社会利益而不是纯粹的个体利益的基础上。对于整体的社会发展来说,美德是无价的,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如一般所说的真情无价、诚信为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冷静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大学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对这些美德产生共鸣,从而自觉以这些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形成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3]如李白在《赠汪伦》一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对友情无价的歌颂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而与之相反,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在其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对犹太商人夏洛克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描写以及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对吝啬鬼葛朗台的嘲讽,则使两者成为人们心目中受鄙视的典型。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会使大学生明白其中所歌颂的各种美德的可贵,而自觉避免成为夏洛克、葛朗台等反面的人物类型。优秀的作品充满着激情和创造力,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这些优秀的作品,会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心理,陶冶情操,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结语

大学教育中的文学鉴赏,因为其涉及到的文学作品包含着古今中外文学家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蕴,因此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文学鉴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而且能促进其自我心理成长,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文学鉴赏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罗杰文.高职院校加强文学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第15篇

【论文摘要】职业停滞是从业人员由于内外部原因所导致的个体职业成长无法继续进行的相对或绝对静止状态。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高校教师职业停滞产生的原因,期望能够对高校教师应对职业停滞有所帮助。

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教师的职业发展陷入静止或停滞。与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课任务与科研任务,而且还承担着科研项目的申请以及高校内部各种激烈竞争的压力,所以,高校教师职业停滞的可能性更大。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高校教师职业停滞的原因,期望能够对高校教师应对职业停滞有所帮助。

1 客观因素

1.1 职业因素

教师职业停滞产生的职业因素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方面:一是职业生涯发展机会缺乏。目前我国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通常表现为:被评定为更高一级的职称、获得更高一级的职位。由于我国高校教师竞争激烈,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机会有限,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有些教师感到自己无论在行政或职称方面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渺茫而陷入职业发展停滞。二是巨大的职业压力。教师承受着由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多重压力。首先是科研压力,大多数高校都把科研作为考察教师工作量与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规定了具体的科研任务,并把科研与教师的报酬挂钩;其次是课时压力,课时不仅与教师的薪酬相连,而且还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相关。特别是在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生不断地涌入高校以及高校行政职务已经饱和情况下,高校教师对课时的争夺更加激烈。三是职业发展的压力。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得不挤出更多时间进行更新、丰富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与排泄,就会使个体陷入职业高原,进而形成职业停滞。

1.2 组织制度因素

在教师职业高原的研究中,研究者从组织制度分析的视角认为,造成职业高原的原因主要存在于组织内部,如组织的结构与制度设计障碍、组织所能提供的资源与机会限制等。无论是传统组织的“金字塔”式结构,还是现代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都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组织能够向员工所能提供的资源、晋升、流动机会,从而使一部分员工产生职业高原感。有研究者则注意到组织内部相关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对于职业高原的重要影响。费尔德曼(Feldman) 、威茨(Weitz)在其职业高原“六因素”模型中指出,职业高原实质上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除了个体因素外,组织因素,如制度的外部激励、公司战略、组织成长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特伦布里的“三因素”理论中同样强调了组织制度因素的影响。维格(Veiga)等研究者明确指出,组织的层级特征限制了个体的职业发展。林长华在解释银行职员的高原现象时强调,银行组织内部的长期雇佣制度、工龄型工资制度、垂直晋升制度等是造成职业高原的重要诱因。他从组织制度分析的视角强调了组织内部制度结构对员工晋升的限制性影响,看到了组织结构及其所能提供的机会、资源对化解员工职业高原的意义。

职业高原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的一种状态”,如果长时间不能突破职业高原的瓶颈,就会成为事实上的职业停滞。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高原就是职业停滞。组织制度因素对职业高原的影响,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对职业停滞的影响。

1.3 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环境的共有认知,即在任何一个组织中,组织环境都够或明或隐地告诉组织成员组织支持、不支持和限制什么,即组织氛围规定了个体在组织内的行为。所以,当组织氛围支持以下几种情况时,教师的职业停滞感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相反,会加重教师的职业停滞感并发展为职业停滞:第一,教师感到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自由度与更多的自主权时;第二,教师感到学校内有畅通的沟通渠道时;第三,教师确信他们能够参与学校决策时;第四,教师感到学校的奖惩制度和的和晋升制度公正公平时。

1.4 家庭因素

在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研究者看到了家庭、亲缘关系等对组织成员职业发展的影响。特伦布里(Tremblay) 的研究发现,配偶的工作类型、薪水高低、家庭规模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职业压力。弗朗(Frone) 与莱斯(Rice) 也指出,令人满意的家庭生活有助于个体的职业成功,而令人不满意的家庭生活则增加个体的角色冲突和压力。在职业高原研究中,国内有研究者从个体的家庭亲缘网络来寻找职业高原的原因。他们认为,导致职业高原的家庭网络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满意度、个人家庭负担等。家庭满意度高的员工发生职业高原的可能性要比家庭满意度低的员工要小;个人家庭负担重的教师,有更大的生活压力,个人对工作报酬与晋升的期望值也高,所以更有可能发生职业高原并引发职业停滞。

2 主观因素

2.1 个体特质

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表现一个人人格的特点的行为倾向。个人特质对职业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性格和兴趣。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示,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员,对组织而言,决定了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业绩;对个人而言,决定着自己的事业发展程度。其次是兴趣。兴趣对人生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决定个人事业成败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2.2 个体心理成熟度

心理成熟度是个体的心理承受力、耐受力和适应性的表现。心理成熟度的高低也是个体的社会化程度问题。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和社会环境及其周围人群的互动,逐渐融入社会,心理逐渐成长的过程。心理成熟度差的人,不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难以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这样,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中很容易出现问题。而心理成熟度高的人,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较易适应,容易根据外界的变化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的自控能力、承受能力比较好,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使自己保持心理上的相对平衡。

教师职业停滞的出现,正是由于在个体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学校环境或自身的生活环境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个体的职业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和挫折。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挫折,心理成熟高的人,要么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要么努力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职业发展;而心理成熟度低的人,则会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中,缺乏进一步努力的力量和勇气,导致个体职业停滞。

3 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停滞的出现,是由于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保持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保持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精神与状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为了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从教师和高校两方面探索克服教师职业停滞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席园.中小学教师职业停滞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