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硕士会计论文范文

硕士会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硕士会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硕士会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财务机器人;会计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市场

1财务机器人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财务机器人(RPA)是通过执行重复的基于规则的任务将手工活动实现自动化的一种技术,是流程自动化在财务领域的应用。目前,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陆续推出了财务机器人,引发了广泛关注。财务机器人已经具备的功能主要有录入信息并进行合并汇总,根据既定逻辑进行业务判断,可以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工作,操作步骤能记录。相比人工处理数据,其效率高、成本低,正逐渐取代基础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

1.1核算型财务人员需求大幅度减少

传统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重点关注会计专业毕业生对财务会计业务核算的掌握。从课程设置上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原理及实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考核内容中,业务核算分占半数以上。财务机器人的出现高效地处理了重复性的核算业务,其处理速度是人类的15倍。随着财务共享中心等的广泛应用,就业市场中的核算型会计岗位数量断崖式下跌。以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超市收银员、小企业出纳等,而在财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核算型财务人员必须实现转型,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2复合型财务人才需求增加

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由核算向管理转移,集中精力从事非常规的业务,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复合型财务人才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复合型财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沟通协调能力。在公司治理中,财务人员要正确处理好受托和委托责任的关系、发挥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做好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降低委托成本。二是战略性思维。财务人员要成为积极的决策参与者,站在管理者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将财务数据与公司战略制定有机结合,不断优化财务业务流程,发挥会计的企业管理职能。三是风险管控能力。财务人员做好预算预测,编制可行性方案,有利于企业科学决策和防范风险。

2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1毕业生数量众多,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截至2018年末的数据显示,安徽专科院校有77所,几乎每所院校都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且财经类专业人数占全部在校生的比例较高。例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财经类学生人数达3000余人,占全校人数的1/3。而通过校园招聘会仅能提供10个左右的会计岗位,同时网络招聘提供的会计岗位要求有工作经验、会计技能等级证书等,毕业生中符合条件的寥寥无几。

2.2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

专业对口率是从业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占总毕业生的比重,反映学生所学专业与其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对口率的高低表明了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调研结果表明,高职会计毕业生从事会计岗位的占比低于1/10,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从事销售类或服务类岗位。专业匹配度低,影响就业满意度和工资水平,提高了离职率。

2.3就业途径狭窄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主要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两种途径,校园招聘会的参会企业可靠性较高,网络招聘的就业信息更丰富及时。校园招聘会每年举办一次,手续复杂,机制不灵活,参会单位多为省内企业,社会影响力有限。网络招聘是通过学生在招聘平台进行电子简历的投递、面试、签合同等环节,完成就业,各环节存在的风险较大,如何躲避就业陷阱,保护学生权益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3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育

目前,在广泛使用财务机器人的背景下,复合型财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要求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时由财务会计转变为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强调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服务的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价值的创造,通过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程序、方法及工具,而且管理方式相对灵活。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入战略与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等内容,同时基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提升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协调一致。

3.2疏通升学通道,提倡学历晋升

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参加自学本科考试或是专升本升学,实现学历提升,提高未来就业的平台高度,缓解专科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自学本科证书与普通高等教育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学生在校3年间通过全国统一的自学本科考试,即可拿到本科学历证书,满足一定条件可获得学位证书。自考本科可以实现3年完成普通高等教育4年的教学效果,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自律性。专升本考试的社会认可度高,证书含金量高,也受到学业上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的广泛关注。因此,针对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进行这两类考试的宣传工作,促进学历提升,增强未来就业竞争力。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壮大,国家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在这种情况下,各类综合大学,财经类高校纷纷开设会计学专业,并不断致力于完善会计学教学课程体系,期望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规格会计人才。各类专科和高职院校也纷纷探索如何从职业教育角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工作人员。研究当前国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规划会计人员职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会计人员类别,形成以普通技能教育为基础,进而通过继续教育和考试遴选选拨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当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今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稳步高速发展,市场经济走向繁荣,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等经济实体数量不断增多,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融资、投资业务,国企股份制改造还有证券资本市场的繁荣都对会计人员和会计行业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国当下会计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也成为制约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主要有以下问题:

1、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在现在的全日制会计人员教育中,基础理论教学所占比重仍相当大,而专业理论往往着眼宏观,缺乏细分。进而导致学员在学习中学得很多,用的上的很少。

2、没有规范的会计人才培养教材选用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材的作用相当重要,好的教材往往精炼易懂,有利于更好的帮助我们完成培养目标,使学员能够更省时、省力的理解知识点,并掌握相关理论精髓。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学员的实践课程安排没有与教材和学生将来的就业预期紧密结合,实践课往往缺乏管理和控制,形式上没有创新,没有为学生营造工作情境,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时也无法及时向教师反馈和请教,进而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4、会计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脚步。目前会计电算化已经普遍应用于当前的企事业单位之中,而会计教学依然以手工记账模式为前提进行。而实务中会计电算化和手工记账对于工作时间的分配和工作重点的选择完全不同,因而导致会计教学在核算工具和方法上与时代脱节。

二、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会计学,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位的经营收支活动。职能是核算、监督和支持决策。对其进行核算,分析其内涵的经济信息进而指导管理和经营的实践是会计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

针对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会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一个方面着手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有针对性的设计会计课程。在会计职业人才的培养中,要完全抛弃应试教育的樊篱,以素质提升和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不重要的或者不应学的要尽量少学或者不学,而与工作和社会需求相关的课程要多学并且学透论文格式。在未与实践结合前,课程要简单,以基础为重点。通过实践考核,在学员可以熟练运用会计工具的情况下再增加复杂业务和特殊业务核算的课程。

同时课程设置应与学生的就业预期相联系,对课程设置的评价重点应抓以下儿点:一是在校期间“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二是基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三是综合则务分析能力和不同岗位适应能力。其评价方法,既有客观定量的方法,如通过率、考试成绩,也有定性的方法,如教师的综合评价认定、实习单位的评价、个人的自我评价等。四是在课程管理上,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上作及文件的形式,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高度关注会计职业领域国家出台的最新的法律法规、制度办法、政策措施等;广泛泛吸收采纳政府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会计、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单位则务会计部门的专家及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符合规范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2、要彻底改变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教育观念,研究构建全面的学员素质评价方法。要确定学员培养目标,离不开对学员素质的评价。如果单从考试成绩评价学员,经常出现高分低能的学员。学员的素质不仅包括其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其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全面客观的评价是对学员最好的奖惩和激励,通过考试成绩进行客观评价固然是容易实现,不过这显然容易抹杀学员的个性特点、学习潜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研究如何建立全面的学员素质评价体系。

在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培养模式时,应从会计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围绕所需能力,形成全面综合的素质评价体系。会计职业教育,应充分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学员的需求,根据需求确定如何加强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方式,以准确评价会计人员素质为前提,对会计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适当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是密切相关的内容,增添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加强对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是直接面向社会会计岗位的需求而进行的,高职教育执行以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原则,应重视实践教学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创新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是达到预期培养日标的重要前提。

在实践教学问题上,研究重点应放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加强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同时要对实训课程的设计进行督促和评价,要把实践同学员所学理论紧密结合,合理安排实践课和理论课时间,趁热打铁,在学员尚未遗忘理论知识之前利用实践课加深学员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使学员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要点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并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密切联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做到学有所用,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要能及时与教师沟通,进而达到社会实践促进理论教学的目的。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会计职业以监督、核算和支持决策为主要职能,而所有职能都要求会计人员要公正、客观、严谨要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对待本职岗位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较好的完成会计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自古以来中国教育讲究“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排在第一位,重视的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德育,而会计人员教育同样需要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通过言传身教,使学员明白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有素质的人的一项重要品质。

第3篇

(一)资料搜集的范围。搜集资料时,首先要明确哪些资料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哪些资料是必需首先了解的、急需的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搜集。写作论文一般应收集以下几类材料:

1.论题的核心资料。它是指所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例如:《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冲击与挑战》这一选题,其核心资料是围绕知识经济和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如《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国际会计准则》、《论财务会计概念》等书籍。核心资料,往往是“参考文献”所列的书目、篇目。

2.背景资料。它是对核心材料起参照、比较、深化作用的资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资料和与论题相关的参照材料。学术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积累的过程,后人通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要重视已有成果资料的收集。可以编制已有成果目录,从标题上掌握论题研究的线索,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各派观点的资料,以便寻找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有些资料还能用于行文中的理论探讨,以增强文章的理论性。

3.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资料。专业论文不能停留在就事议事的层面,而要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科理论来分析和阐述问题。因此,必须注意这方面的理论资料收集。

此外,还要熟悉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

(二)搜集资料的途径。面对如山似海的资料,怎样才能迅捷地获得我们所需的资料呢?这需要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

1.社会调查。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包括亲身体验)的主要方式。大量实用的富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的尚未被人们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去获得。业务部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经验总结、分析报告、凭证账簿及报表内容格式等等,都是重要的实际业务资料。虽然这些资料比较零散,但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能给人们深刻的感性认识。写作论文时可重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1)普遍调查。它是对论题所涉及的一定范围内的有关情况,作出全面性的调查。例如,探讨我国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等问题,就要对各地区、各单位作全面的了解,对其人员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的状况,作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全面情况,掌握各种有关数据和事例,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的管理方案。这样普遍的调查,难度会大一点,需要花费较多的物力和人力。

 

(2)专题调查。它是针对某个问题作专门的调查。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沪深两市的所有纺织类的股票的股本结构、财务指标、市场价格、政策倾向等资料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对各股票市场价格高或低的原因作重点的剖析,预测各股票的未来走势,并进行技术分析。

 

(3)典型调查。这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探索其内在规律性,然后以调查结果推论全面情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典型可以看到共性,即一般面上的情况。因此,典型一定要注意有代表性,可以选取上下两头,也可以选取上中下三类。例如,要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可以选取非常成功的邯郸钢铁制造厂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典型调查,分析其降低成本的方法、原因、经验,然后总结出降低成本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设想。典型调查单位数目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属小型调查,能节约时间、人力、物力。

 

(4)抽样调查。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从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全部个体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个体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取得资料,然后推算出全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是在总体数量庞大时运用。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纺织类股票家数较多,要想对所有股票的情况一一进行调查,实际上工作量很大,有时也并不需要这样做,这时就可以运用抽样调查法,将其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两家有代表性的股票进行分析比较。

(5)重点调查。它是在被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求对总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所研究的内容方面数量比较大,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不一定要求有典型性的单位。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函授会计论文,

以()为例吧,全国性专业的会计毕业平台之一,他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这里的资源储备数量庞大,所有全部来自全国各地的211、985高校,他们的学历普遍在硕士研究生以上,无论的数量还是论文的能力,都能满足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要求的。

第5篇

内容

公司

投资决策的

是资本预算,即

预算评判项目在经济上

论文格式范文可行,资本预算理论的

内容

有:

,资本预算的

:资本预算的

公司的财务

化为:为股东权益价值增值做最大贡献;公司承担风险的态度是风险厌恶,当项目预期的风险增加时,投资者要求

的酬劳也更高;风险是

估计的,项目的风险越大所

的投资酬劳率越高。

,资本预算判别准则。资本预算判别准则

强调以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为

标准。评价指标

静态和动态指标,

,动态评价指标

有:净现值、现值指数和内涵酬劳率。净现值指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总现值与流出量总现值的差额,

净现值大于零,

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即公司具有投资增长机会,公司投资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

增加公司的经济价值,也就

增加股东权益价值。

二、现金股利与投资增长机会的两难选择

股利政策的核心是上市公司将净利润留在公司用于再投资,还是以现金股利的形式发给股东;现金股利的表现形式

是每股普通股发放的现金额、股利支付率等,现金股利意味着现金流出企业,必定减少公司资产,但同时使股东投资收益得以

;不同的

,有不同的股利分配模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呈下降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一向

,2008年证监会颁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中规定: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应

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

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再融资资格规定修改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

现象:

成熟期的公司倾向于选择现金股利,而高成长或高竞争行业公司倾向于不发放现金股利,即使少量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其资产负债率也较高。从资本预算角度看,

投资所需筹资额与现金股利及内部资金来源两因素有关,

,现金股利与内部资金来源

互为影响,现金股利的发放意味着内部资金来源减少。显然,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是:

成熟期的公司,因为其内部来源资金足以

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外,尚可

现金股利分配;而对于高成长或高竞争行业公司

其资金匮乏,当拥有投资增长机会时,就会出现现金股利发放与投资机会的两难选择。

三、以投资增长机会为经济

公司的现金股利规划

高成长或高竞争行业公司出现现金股利发放与投资机会的两难选择境地时,其解决的方案可能是:方案一,发放少量现金股利,

法律规定,

股权融资

投资所需资金;方案二,不发放现金股利,

负债解决投资所需资金;方案三,发放少量现金股利,

法律规定,

股权融资及负债解决投资所需资金。显然,但对于高成长或高竞争行业公司而言,方案二是很不现实的。所以,现金股利发放与投资增长机会两难选择的思路是:以投资增长机会为经济

公司的现金股利规划。该思路强调

两点:

其一,现金股利是长期财务计划的

内容。现金股利

股利支付率形式来表示,股利支付率等于每股现金股利除以每股净利润,股利支付率越大,

公司将当年的净利润用于再投资的

越少。这似乎仅与当年的财务计划有关,其实

,现金股利

是公司长期财务计划的

内容,理由有:(1)资本预算的

公司的财务

化为为股东权益价值增值做最大贡献,现金股利

【会计论文】是股利政策的核心,

决策

都离不开公司的财务

; (2)现金股利与内部资金来源之间的互为影响。因此,以投资增长机会为经济

公司的现金股利规划,即现金股利

论文格式范文发放

发放多少是基于公司对未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的估测。

项目净现值大于零,意味着公司

投资增长机会,那么,在公司的长期的财务计划中

:投资项目所

增加的资金

量、筹资方式等,还应把现金股利政策纳入

其二,以资本预算为

于形成稳定的股利政策。股利政策

有:剩余股利政策、稳定的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稳定的股利政策指在一段时间公司在发放股利时,

固定的每股股利额发放股利,当企业确认并有把握确定未来收益有

幅度的增长时,才提高年度的股利发放额。稳定的股利政策

了公司的股利支付呈线性趋势,尤其是呈向上的趋势。信息传递理论

:股利是拥有内部信息的管理当局向外界传递其掌握信息的一种手段,增加发放股利意味着公司未来有更充裕的现金流。

信息传递理论,公司

稳定的股利政策,

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稳定公司股价,并

投资者

收入的愿望;

,稳定的股利政策也有其局限性,即股利的支付与公司的盈余相脱节,在公司盈利较低时仍要支付固定的股利,这可能导致资金短缺,甚 【论文格式范文】 至财务

论文格式范文

。显然,

资本预算,以预计资金

量为纽带,把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相联系,

现金股利规划,在公司盈余较低的年份做好筹资等

计划,增加公司的应变能力,以减少盈利较低年度时发生资金短缺,财务

论文格式范文

的概率,有助于使公司保持稳定的股利政策,有助于公司股价的稳定

股东财富的增加。

四、现金股利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其一,资本成本率。

净现值评价准则,净现值大于零,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在现金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决定净现值大小的

会计论文范文因素是折现率,折现率越大,项目越

论文格式范文易

,反之,越

。折现率的选择通常以资本成本为

,因此,计算净现值的折现率

项目的资本成本。

投资项目的风险与公司现有资产的平均系统风险相同时,项目的资本成本则

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公司资本成本是一种以资本结构为权数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结构

选用账面价值,实际市场价值和

资本结构,因此,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贷款利率估计呈上升趋势,则资金成本很可能呈上升趋势,净现值大于零的可能性减少,削弱公司的投资增长机会。

其二,项目的确定性与稳定性。

投资项目的风险与公司现有资产的平均系统风险不相同时,则

衡量项目本身的风险,确定项目的资本成本。项目的资本成本是指项目本身所需投资资本的机会成本,即投资者

该项投资的最低酬劳率,酬劳率的大小取决于项目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

项目的收入具有

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则项目具有较高的风险,投资者要求的酬劳率越高。投资者要求的酬劳率

计量股票投资必要酬劳率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表达式为:

KC=Rf+?茁(Km-Rf)

:KC表示项目的必要酬劳率,即投资者

投资的最低酬劳率、Rf表示无风险酬劳率、Km为项目的系统风险、?茁表示项目市场的平均酬劳率,很显然,无风险酬劳率、市场的平均酬劳率取决于宏观环境,项目的系统风险取决于项目收入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

投资项目收入具有

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则项目具有较高的系统风险,越大,即投资要求投资者要求的酬劳率越高。因此,项目的不确定性与稳定性越高,资本成本率越高,项目净现值越小,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越小。

其三,通货膨胀率与汇率。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也即意味着项目的投资酬劳率超过资本成本率,在确定资本成本并对项目的稳定性与确定性

估测的

上,投资酬劳率的大小则取决于对项目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测算。现金流入的

构成是经营期的现金流入量,该

现金流入的大小取决于

三要素:销售量、价格

公司的信用政策,因此,对现金流入

测算

要对影响销售量、价格、公司信用政策的

因素

浅析【会计论文】,

:预算期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因素、汇率、竞争对手

公司的市场份额等

因素。现金流出量的

构成是筹建期的初始投资

经营期的现金流出,经营期的现金流出是项目现金流出量测算的

,经营期的现金流出

购买原料支出、职工薪酬支出、广告费用支出等,估算经营期现金流出量时涉及到原料价格、通货膨胀、汇率等

因素;从成本的可控性看,广告费和职工薪酬是企业内部

制约的,而通胀因素和汇率因素等宏观影响产生的额外支出则是企业

制约的,当然,企业

降低成本措施也有可能消化这

额外支出。综上浅析【会计论文】

,宏观因素

通货膨胀因素

汇率因素同时对成品销售价格和原料成本产生影响,

影响

不同,因此,对项目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测算

全面浅析【会计论文】各因素的影响

降低成本措施的预期;对通货膨胀、汇率的变化趋势

预测,

资本预算

会计论文范文的

硕士论文

影响项目酬劳率大小的原始数据。

其四,所得税率。所得税率在

影响到现金股利,一是资本预算,二是内部资金来源

。在资本预算

,项目的所得税支出属于现金流出量,

投资项目能享受较低的所得税率,则降低项目的现金流出量,增加项目的净现值,项目在经济上的可行性提高,

对现金股利政策产生影响。而从资金来源

看,某年度的现金股利

受到当年的税后利润的影响,而所得税率与税后利润呈反向变动,在税前利润一定的

下,较低的所得税率意味着较高的税后利润,将增加现金股利分配的来源。

五、政府对现金股利规划产生的间接影响

无论是成熟期还是

高成长或高竞争行业的公司,现金股利的唯一来源是公司的净现金流,因此,

稳定的股利政策,必须

投资增长机会,确保公司有稳定的净现金流。资本成本率、项目的确定与稳定性、通货膨胀率与汇率、所得税率等因素

影响到投资增长机会,两个途径

使公司

更多的投资增长机会,一是

企业全面管理

的提高;二是

政府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比如更加稳定的价格

,发达的交通条件,更多的信贷资金

优惠的税率等。政府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使公司

更多的投资增长,从而对公司的现金股利规划产生间接影响,

我国《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中对现金股利的规定,的确是

了投资者现金收入的

,但同时高成长或高竞争行业公司也

资金匮乏,资产负债率较高的现象,

在执行该规定的同时,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即

现金股利规定的公司更

优惠政策,将

于解决资金困难

【会计论文】。

文献:

[1]周绍妮、张秋生:《兼并与收购》,

第6篇

荆新,会计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79~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1983~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生,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王庆成教授,获硕士学位。1990~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获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1994年兼任为德勤国际会计公司研究员兼译员,参与财政部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研究起草工作。1994~1997年兼任为财政部预算会计改革研究组成员,参与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起草研究工作。1995~1996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主要研究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1996~2000年在美国、中国台湾的六所大学讲学,介绍中国会计教育、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预算会计改革。现兼任中国会计学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荆新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会计理论与准则、财务理论与模型、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等。1986年由阎达五教授指导并发表的《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的探讨》一文,提出企业财务会计原则和企业管理会计原则体系的设想,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可有根本原则、一般原则、具体原则三个层次构成,并详细阐述了各层次的具体内容,被选入中国会计学会《1986年会计论文选》,并被列入中国会计学会1989年编印的《近年来我国会计原则研究文献索引》。荆新教授在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与设计过程中,与阎达五教授一起于1992年初步形成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1993年进一步提出具体会计准则分为“通用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和特殊经营方式准则”四种类型,并作了基本界定,1994年在《试论特殊会计准则―兼论会计准则体系及立项》一文中更为明确提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可以设计为“一般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专用会计准则”两个系列,分别简称为“一般(或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或专用)会计准则”,从而构成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基本机构。

荆新教授长期研究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先后发表了《中国预算会计准则结构设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与机遇》、《试论基金会计》等学术论文,其博士学位论文《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理论,受到以杨纪琬教授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1998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独立专著)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建立全国事业单位新型会计体系与政策研究”(研究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教学中,荆新教授注意将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在他的课堂上,信息容量大,学生主动提问、热烈辩论已成为习惯。荆新教授不仅注重智的传授,还注意德的培养,要求他所指导的学生尊重师长,与人为善,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注重论文选题要有创意,有现实意义和长期价值;鼓励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广泛与其他导师接触,吸收各种观点和思维方法,博采众长以丰富自己;强调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研究生深入实际,系统掌握科研方法,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研究生的实践和调查提供条件。

第7篇

摘要:基于“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生利之教授法”,为做好师傅型老师,为拓展实践经验,笔者在一个税务师事务所项目经理岗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训。通过现场汇算,税务咨询,与税务沟通,项目的谈判等具体工作的展开,取得了大量第一手的教学资源,同时根据期间的工作体会,联系会计专业建设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顶岗实践;收获;会计专业建设;建议

一、 教师顶岗实践目的

陶行知先生对职业教育者的三点要求: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职业教师之第二要事,即在生利之学识;职业教师之第三要事,为生利之教授法。生利即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营生之技能,我们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必须先造就出合格的教师。

生利之学识,我们通过已接受的高等教育和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已掌握,生利之教授法也通过专门的高校教师岗位培训已基本获得,生利之经验则是从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获得。基于以上情况,学院规定本暑假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月的顶岗实训。尽量做到“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生利之教授法”,带着做好师傅型老师的决心和拓展实践经验的目的,已有15年会计工作经验的笔者又来到了企业。

二、 顶岗实践公司的基本情况与岗位

笔者实训的单位名称叫重庆××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它是企业和税务的一个桥梁,主要经营范围是企业所得税汇算,土地增值税汇算,税务咨询、纳税筹划,税务等。硕士论文笔者在本企业顶岗的岗位是项目经理,主要负责现场汇算,税务咨询,与税务沟通,项目的谈判。

三、顶岗实践的收获

本次顶岗实践,站在会计专业教师的角度充分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第一,采集了很多教学中有用的案例。本学期笔者讲授《企业纳税实务》课程,在授课时就经常顺手拈来我外出中碰到的很多案例感觉教学效果很好。如重庆某知名蛋糕生产厂家,其员工过生日时,就发本厂生产的生日蛋糕一个(其生产成本为50元,售价100元,不含税)。该厂账务处理如下:借:应付职工薪酬50贷:库存商品50这种做账方法,严重违返了税法,税法明确定规定,用自产、或委托加工的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应视同销售,公允价值计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借:应付职工薪酬117贷:主营业务收入1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借:主营业务成本50贷:库存商品50这个公司有员工近两千人,全年下来,共计漏掉增值税金34000元,所得税25000元(漏掉10万元的利润,25%的所得税率)。经我们的发现,提出调整意见,该企业及时补交了税款。否则的话,被税务发现后若定性为偷税,重则追究法律责任,轻则按偷税金额罚款50%-500%并补税。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到增值税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这一内容时,将该案例中企业做账方法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抛出来,让学生站在税务顾问角度来纠错,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会空前高涨。通过这种情景式的案例教学,相信学生一定会深刻理解这个知识点。

第二,发现大多数工业企业涉税过程中普遍存在用销售成本作为利润调节池的现象。成本的计算直接影响到所得税税金的交纳,如有的企业因为本期销售较好,利润较高,就人为的将在产品成本降低,提高当期完工产品成本,从而减少当期的利润,减少所得税。如某公司本期的利润总额为100万元,应交纳所得税为25万元,但这公司的老板认为只交10万元的所得税就行了,财务人员只好重新调整成本,将本期的产成品成本加大60万元,减少在产品成本60万元,从而利润总额变为40万元(假设没有上期库存商品),只交纳所得税10万元了。这种情况在企业中是屡禁不止,屡见不鲜的。这是一个多计成本而少计利润进而少交所得税的一个典型的例子。随意调节商品销售成本率以达到调整当期应交所得税 的做法是 明令禁止的。企业应根据不同类别的产品确定合理的商品销售成本率并在一定的会计期间保持稳定,到年末根据盘点所得的实际结存成本再对本年的商品销售成本进行调整。

第三,向同事学习到税务汇算方面的知识。从事汇算方面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工作,与笔者原来从事的工业企业财务工作,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遇到不懂的就向同事请教,从而学到了很多知识。如汇算的切入点,不同行业企业的汇算侧重点等。所得税汇算清缴一直是会计教学的一个重难点。通过这样的一次实践,所得税汇算步骤与程序更形象生动,汇算中的重点关注问题也更清晰。

第四,向房地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学习了该行业的会计知识。注册税务师的法定业务还有土地增值税的汇算,这就关系到房地产企业。虽然有在工业企业从事会计工作15年的经验,但对房地产企业却相对比较陌生。为此,在汇算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前,硕士论文笔者先行将各种理论特别是房地产业的成本核算熟悉了一遍,到房地产企业后,再向该企业的财务部门每一个岗位的人员学习。通过努力,基本上掌握了房地产企业的各种操作模式和核算模式,甚至进一步熟悉了他们常用的避税方式。

第五,了解社会对会计人员用人要求,以及现阶段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对以后有的放矢地授课很帮助。在现实的企业中,许多高难度的知识基本用不上或没机会用上,如企业的关停并转会计,以及上市公司会计,很多会计人员也许一生也用不上。特别是高职学生,更应巩固其基本的专业知识,加强其动手能力。

四、对会计专业建设改进的建议

第一,强化税务知识的教育。

本次实训,笔者发现很多可以说在重庆较为知名的企业,财务人员的基本税务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更不用说能给企业纳税筹划,产生筹划利润。所以,我们以后应加强税务知识讲授,尤其是税务实务操作练习,教会每个学生如何申请报税、计税、缴税、尤其是几个主要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更要重点讲授。

第二,加强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教育。

现在大部分企业已实现用电脑做账,而且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金蝶、金算盘、用友等财务软件做账,有的大型企业还用上了进销存(erp)软件和远程数据系统。故此,我们应重点加强这方面知识讲授,让每位同学都能达到熟练运用这几个财务软件。

第三,强化材料会计方面知识的教育。

高职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大多数是从材料会计开始做起的,因此我们应强化这方面知识的教育。材料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如材料建账、材料购进、领用、材料成本的分摊,供货厂家的挂账,材料的盘存以及战略性成本管理零库存管理等,都应该分项目进行实训。

第四,加强财经法规的学习。

在很多企业自然人股东向公司借款并长期挂在“其他应收款”上,这样一来,税务机关查账时,就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抽资行为,一种是利润分配的实质,前种是违法的,后者是要补交个人所得税的。有的企业保险柜里有很多白条抵库的现象,有些企业只要老板要钱,也不管这些钱老板拿去做什么,直接不履行程序就支付了。还有的企业出纳家里用钱的时候就从企业拿,认为适时补上就行。殊不知,这些都是违反财经法规的。

第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很多企业提倡的是会计向管理进军,即管理型的会计人员较为抢手。管理

--> 型的会计就要求会计人员对内能与企业内其他部门沟通,对外能与税务、银行、工商等沟通。表达能力太差的学生和亲和力太差的学生是不受社会欢迎的。

五、结束语

专职教师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实践,无论是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还是丰富课堂教学,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无论是会计专业建设还是会计学科建设,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在实践中还可以根据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来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及时培养,进而促成学生零距离就业。

第8篇

一、引言

自从20 世纪90 年代初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会计界以来① ,实证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问题就受到了会计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近10 年来的发展,实证方法已逐步为中国会计学术界所接受并得到了相当的应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99 年全年和2000 年1~6 月,代表中国内地经济学最高水平的学术杂志《经济研究》,已经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财务、会计论文(包括财务会计专业研究人员撰写的微观经

济类专题的论文) 就有20 篇。由于学科划分以及对论文主题所涉及领域方面的认识,这种统计可能不甚精确,但不可否认,作为相当注重研究方法(尤其强调实证研究方法) 的国内一流经济学学术期刊,正在刊登越来越多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同样,被公认为中国内地会计学最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刊物《会计研究》,收录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论文也越来越多。近年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日渐增多。种种迹象表明,实证会计研究正试图取代规范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

笔者认为,在实证研究这一方法被引进中国将近10 年的今天再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不能仅停留在方法的介绍或规范和实证两种研究范式孰优孰劣的比较评判层次上,而应当将学术研究中,中国会计学者在方法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并总结消化、吸收西方会计研究中的先进方法。正因为如此,笔者总结了中国学者应用实证方法撰写会计学术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希望借助评论同行文章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在会计学术研究中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学术批评风气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在中国接受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近10 年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的争论可谓层出不穷。种新的学术范式之所以能够得以诞生并进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原因需要认真予以分析和总结。笔者以为,搞清楚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关系,是展开讨论的基础。

价值判断是对某种特定事实内容所作的“公正”或“不公正”、“合理”或“不合理”、“好”或“坏”、“好些”或“坏些”等的评价和预言。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政治、法律、道德的观念中,价值判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表达政治要求、决定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道德高尚还是低下等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也是进行行为选择和政治选择的前提。但是,在作为经验科学的经济学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首先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从认识逻辑来看,价值判断仅仅是一种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作出的判断性评价和立场取向。它既不能排除别人对相同的事实持相反的立场,也不能提供可由其他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信息,因而不具有科学预言能力。相反,事实判断则包括了可由各个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论断,即事实是怎么回事,它已经怎样或将来会如何,因而能够在经验上被证实或证伪。不仅如此,价值判断也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即事实在逻辑上并不包含它的评价。

强调事实判断在包括经济学、会计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着在理论研究的整个活动和过程的所有方面都不应有价值判断。一般来说,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认识目标的确定、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的选择等领域和方面,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因为每个研究者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题,也可以根据政治、道德和信仰选择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没有价值判断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说,当前中国会计实务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作为会计学界的研究者,展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既有理论上的价值,又有现实的意义,同样也符合社会大众对消除这种现象的情绪需要。但是,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内容领域,也就是在认识过程和理论形成过程之中,却不允许价值判断插足。如果在内容领域借助于价值判断,就会使认识过程从一开始就引入“信仰”问题,这只会使认识过程扭曲,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再以当前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例,如果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会计造假是由于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薄弱,或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建设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的所谓“先验信仰”,那么,按照如此的基础作出的分析必然会在结论上发生偏差。另外,有人强调科学家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指出一些伟大的学者都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历史责任,但没有说明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在他们的科学生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仔细加以考察,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他们选择科学课题、坚持科学信仰和从事艰辛的科学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对其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过程本身则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他们正是在抛开了价值判断而专注事实判断的情况下,才有了科学的创造。因此,在一些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在获取信息和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范围内,保持价值自由前提,避免进行价值判断是必要的。

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规范研究是根据“应该如何”提出命题,而实证研究则以“是怎样的”来提出命题,这两种命题提出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实证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作为经验科学的会计学研究,以价值自由为前提能够保证采用实证方法所作的理论探索是一种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活动。虽然,研究者在具体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以及结论的形成上,会犯下方法上的错误和产生各种逻辑上的漏洞,但这些问题并非是由于实证方法本身产生的,而是属于方法运用不得当造成的。理论研究中,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实证研究方法,是知识累积的重要手段,也正因如此,实证研究才能成为许多社会学科进行学术理论探索的主流方法,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并得到学术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三、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在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的论争中,引起认识混乱的原因恰恰是对实证研究方法本身了解的不够深入、认识的不够清晰。

实证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实证(或逻辑实证、分析性实证) 或经验实证(empirical) 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可以独立进行的部分和阶段。前者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概括的体系或框架(framework) ,对现实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后者的目的在于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和假说进行经验检验,以确定其真理和谬误所在,亦即证实或证伪。因此,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要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假设,进行抽象的、深入的理论分析,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验检验,证实或者证伪假说,得出带规律性的结论,亦即达到理论上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

虽然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可以分别进行,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经验观察到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每个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不仅如此,理论概念和理论范畴并不一定能够作为实证分析的指标和工具。因为,理论概念必须抽象掉许多次要因素,而经验研究所定义的指标及其据此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经验实证时,必须注意从理论概念向实证指标的过渡,实证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尽量与理论概念相接近。这样,才能保证实证结论的严密性。

当前,不少中国会计学者进行的经验实证分析,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分析的框架,尤其是缺乏足够的微观经济学、金融理财学等会计的“基础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经过严谨理论研究之后得出的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②。缺乏基础性理论框架,就变成了为实证而实证。尽管这类研究中,作者搜集了数据,构造数学模型并作了回归分析,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给人一种玩弄数字游戏的印象。因而,其结果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就值得怀疑。对会计研究而言,由于缺乏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理论框架和相应的经验实证的结果,造成了不少研究要么不加分析地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相关理论框架作为展开研究的基础性理论,要么简单地以“中国特色”为由,笼统含糊地将现实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总结描述,即作为被检验的假说。如果说,在中国实证会计研究刚刚起步的时候,把西方学者用英语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的模型或分析框架拿过来,照着他们撰写实证论文的典型步骤和程式,加上中国的经验数据,做一遍练习题,是一种学术革命的先驱行为的话,那么,在经过了起步阶段的摸索之后的今天,再继续这种“照着例题做习题”的方式进行研究,就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会计学术研究的悲哀了。

针对会计研究缺乏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和金融财务学理论支持的问题,笔者建议,一方面,扩大“会计学研究的经济学视野”③。应当看到,经过20 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从各种中国经济学理论成果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加以整理、总结,综合利用,可以提炼出具有相当解释能力的理论供会计学研究参考。另一方面,若没有现成的或比较现成的经济和财务理论,会计学者就必须立足自身,加紧研究,补上这一课。

最后需要澄清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学生,包括不少已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只要看到研究论文中没有数理统计的计量分析、数据采样,便会认为是规范研究。这实际上走入了一个“形式”误区。实证(positive) 是和规范(normative) 相对应的概念,两者从研究方法的命题选择上相互区别,但由于它们同时都可以进行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所以在形式上,特别是在使用自然语言加以理论表述时,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另外补充一点,在西方,normative accounting 和positiveaccounting 本来的含义是前者是指现值会计(present value based accounting) ,即符合理想假设前提条件环境下的会计;后者是指现实世界中被各种原则、准则所约束,但同时又具有多种备选方案可供选择和管理(management) 的会计。

四、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经济学也好,会计学也好,都是“西学”。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谁能先看到国外的研究成果或者谁先翻译国外的研究成果,谁就能在工作、学术研究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不管是否承认,当代学者,都以能用英文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为荣耀。既然将在国外刊物作为术研究的激励之一,那么,作者就不得不遵守西方的学术规范、使用别人可以接受的表述方式,做到无论在自然语言还是理论概念甚至展开分析论证的方式上和西方保持一致,至少是要向西方靠拢。采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学术理论研究,实际上也成为一个是否能够融入主流的问题。

所谓融入主流,概括地说,就是要接受、采纳和遵从主流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传统。主要包括学术的自由主义精神、理性主义前提、经验主义内容和实证主义方法。

融入主流,首先要在上述四个方面接受并且掌握这些思维习惯。同时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中国当代的经济改革过程,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是充满巨大挑战的,很多问题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甚至是传统理论不曾提出的。这就给学者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来记录这段无法重复的历史,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概念并进行理论的创新。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具有无法比拟的地域优势。融入主流不仅意味着要接受和采纳,而且主要是创新和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中,中国学者还做得不够。比如,美国FASB 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以“决策有用观”为前提的,这是由著名的特鲁布拉特报告经过广泛的实证调查后提出来的。中国如果要采纳或不采纳这一观念,同样也需要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如果能够做一次中国的会计信息用户的研究④ ,结论将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科学是没有国界,也是没有国别的。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同样也是这样。只有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具体环境以及科学原理的具体应用是有国别特色的,受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制约的,任何国家的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笔者不以为存在着东西方两种经济科学、会计学,也不相信在基础理论层次上会有什么“中国特色的会计学”。例如,当今中国会计学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其实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在中国表现得更为显著和突出。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就不得不为“失真”找到或者说界定一个可供研究的概念,来衡量所谓的“失真”的程度。换言之,必须首先解决何为会计信息质量高或低的判断标准。如果连这个基础性的理论概念或标准都无法确定的话,进一步的有关“失真”的性质、原因、程度等一系列的问题就缺乏判断的基础,理论模型的建立就会存在相当的困难。那么经验研究所必需的变量的选取一定存在错误和偏差,又怎能希冀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又怎能找到减少“失真”的药方?

举这个例子,无非说明两点: (1)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用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靠性概念,在研究“中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为了保持所谓中国特色,为了给人以本土化的感觉,就要使用真实性概念,那么,是否“失真”问题一定就要使用真实性概念? 如果觉得美国的概念和标准存在不足,就应该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与之争辩,但是,笔者至今还没有看到这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学术主张,更没有看到逻辑严密的模型以及有充分证据的经验验证研究结果。关于“失真”的会计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事实上许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都未真正地做到深入分析和高度抽象。判断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会计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人类共同的学术课题,无所谓国界的区别,也是无法也无需本土化的。非要在基本范畴问题上强调所谓特色,只能是走入误区。(2) 当我们有朝一日对判断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取得相当的共识后,就必须坚持把眼光聚焦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对中国会计信息质量是高还是低、会计信息质量差的程度、引起的原因、解决的途径等问题进行研究。

五、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分工

从会计研究的发展史来看,学术界在最初的研究中积极参与规范研究,但是到了20 世纪70年代后,逐渐转为实证研究模式,与规范研究分道扬镳,把带着技术开发性质的规范研究留给了实务界和规则制定机构⑤。笔者对上述“分工论”,即学术界主要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研究,而实务界则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进行新的会计方法的开拓和对已有实务的规范,给予肯定。

这种分工,既具有学理上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又有别国成功的实践经验。在学理上,既然说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样的”这类问题,必然的就把会计系统作为一个自变量,放到了整个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大函数”、“大方程”当中,研究会计系统的变化怎样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或者反之,找到社会经济环境中是什么因素以何种方式影响会计系统的逻辑关系。正是由于实证研究方法,把传统的会计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经济、文化、法律等整个社会。而传统的规范研究,则更为关注应该使用何种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应该采用何种会计信息的呈报方式等会计系统内部的问题。对于解决会计实务问题,规范研究来得更为直接有效。所以,基于两种研究方法本身的特点,学术界更多地使用实证方法而实务界更多地使用规范方法是有内在必然性的。对于会计这样一门实践性和时效性都很强的应用经济类学科,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从来都是相互补充的研究方法。重实证、轻规范或者重规范、轻实证都是不正确的学术偏见。正如厦门大学教授曲晓辉所言:“实践证明,规范研究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仍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最近二三十年来,我们的规范会计研究并非太多而是太少,我国现存会计文献资料中的学术性成果的数量远远逊色于介绍、议论类的文字表述。”⑥ 此外,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学术界仍然需要为政府进行政策性、决策性研究,为实务界的对策性研究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值得予以重视的是,学者在身兼数职,既要撰写学术理论文章,研究基础理论问题,又要为政府出谋划策,还要在报刊杂志上撰写专栏文章为大众答疑解惑的时候,必须摆正角色的定位。

六、会计研究中的学术批评

学术批评对于学术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它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是学者相互交往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在于:一是通过学术批评可以逐步建立一套严格的学术规范,使学者们的行为和学术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依;二是可以对学术作品进行检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探索方向;三是可以增进学者之间的友谊和交流,形成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因此,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是理论发展的巨大杠杆,也是繁荣学术的必由之路。

反观会计学术界的学术批评现状,总感到意犹未尽。学术刊物上的商榷性文章和批评性评论罕见,但“广告式”、“推销式”的书评和文评则常常充斥于序言和文献介绍当中。其实,对学术理论作品的评论,可以存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书面的,如撰写相关的评论文章在相同的刊物上发表;也可以是口头的,如在学术研讨会上对会议的交流文章做评论、向文章作者指出选题、数据、论证方法等方面的失误和遗漏所在;还有最常用的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在学术机构的内部,主要集中在各大专院校的会计系,在教授、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中,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讨论会,针对同事、同学发表的、未发表的研究习作展开“毫不留情的”批评。

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推广,离不开严肃、认真甚至是尖锐的学术批评,这是由实证研究方法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正因为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了可由各个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论断,所以其研究的前提、路径和结论,对他人而言都是透明的、可以被重复执行的。因此,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的研究,更具备了被同行专家“挑刺”的可能,进行学术批评也不会落入“一头钻入概念体系”的会计理论争鸣的老套子当中。但也许正因为会计实证研究需要具备更为广博而深厚的经济学、财务学理论功力,付出更多艰辛而扎实的学术劳动,所以目前还很少有“傻瓜”把别人已经完成的研究再重新做一遍的事例,也就无从产生向别人挑战的勇气和底气。

注释:

①“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PRENTICE2HALL ,INC1 ,ENGLEWWOOD CLIFFS , NEWJ ERSEY,1986。

②在此,不得不提到由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合作完成的论文———《中国的会计环境———一个分析框架》(载于《会计研究》2000 年第8 期第8 页) 。该文以严谨的态度,从会计的角度,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中国会计的诸环境因素的行为方式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为进一步的理论实证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经验实证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③张建伟《: 会计学研究的经济学视野》,载于《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

④孙铮《: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会计》,载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2期。

⑤这一观点最初是由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薛建峰在学术讨论中提出的,笔者深受启发。

⑥曲晓辉《: 中国特色的会计解读》,载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杨小凯1 经济学原理[M]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

[2]光1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M]1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

[3]张军1 经济、社会与文化:张军经济随笔集[M]1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

[4]张维迎1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1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

[5]R稵瓦茨,J稬齐默尔曼1 实证会计理论[M]1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1

[6]李志文1 我对中国会计研究的一些看法[D]1 第三届中国会计教授会大会交流论文,19971

[7]汤云为,钱逢胜1 会计理论[M]1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

Commentary on Present Academic Accounting Research in China

CHEN Min , SUN Zheng

( School of Accountancy ,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Shanghai 200433 , China)

第9篇

参考文献:

[1]李萍.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4)

[2]马四海,赵雪,孙扬.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应用问题探讨—由沧州化工债务重组案例引发的思考.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8)

[1]张丽雪.债务重组对重组双方的利弊分析──基于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9:30-31.

[2]刘青,王玉蔚.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J].生产力研究,2015,No.27102:149-152.

[3]李娅.浅析债务重组对重组双方的利弊[J].时代金融,2012,No.47812:242.

[4]霍达.企业对债务重组方式选择的探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v.15;No.5702:100-103.

[5]邵青.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

[6]谢海洋.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110-114.

[7]樊懿芳,纪岩.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基于2007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09(06):123-126.

[8]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究,2011(03):19-26

[9]陈倩倩.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304.

[10]刘鹏达.企业债务重组及其会计处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2:198-200.

[11]杨守杰,王立娜.债务重组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5:33-34.

[12]李雪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5,06:94-95.

[13]吴晓鸥.企业债务问题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5,05:138.

[14]王金丽.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45-46..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6]王金丽.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

[17]王静静.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ST金泰的案例分析[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5.

[18]夏裕,彭珏,徐莹.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上市ST公司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19]谢德仁,樊鹏,卢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01).

[20]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03).

[21]田宏超,董志华.关于债务重组有关问题的分析[J].绿色财会,2009,(04).

[22]张莲银.我国制造业财务困境预警研究——基于管理者行为角度[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23]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24]卢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D].北京: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系:硕士学位论文,2005.

[25]程海燕.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J].财会月刊,2001(16).

[26]谢德仁,樊鹏,卢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第四届实证会计论文集,2005.

[27]焦娜.新《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28]樊彭芳,纪岩.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基于2007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09(2):123-126.

[29]朱君.债务重组准则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30]罗炜,王永,吴联生.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的经济后果[J].中国会计评论,2008(6).

[31]张丽晨.新旧债务重组准则差异对比以及对企业的影响[J].金融财务,2007(16).

[32]赵泽松,张虹.财务会计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33]郭小黔.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4]胡灿.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

[35]洪宁峰.债务重组会计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4).

[36]吉奎.债务重组准则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1(32).

[37]张艳萍.债务重组会计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2).

[38]马迎森.新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及治理研究—基于债务重组准则[D].西南财经大学,2009.

[39]杨敏.新准则下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动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40]赵汝宁.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资本市场制造业为例[D].吉林大学,2012.

[41]李琛.债务重组对我国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2]李倩.广东雷伊债务重组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3.

[43]许莹.债务重组准则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

[44]何帆,刘若雪.论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财会研究,2014(3).

[45]陈熙.企业债务重组会计核算与错弊甄别[J].财会通讯,2014(1).

[46]张丹.关于企业在债务重组中对利润操纵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4(5).

[47]许文静,王君彩.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48]王华兵,毛亚培.债务重组方式与报表操纵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2(21).

[49]谢海洋.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

[50]徐晓婧.我国企业债务重组准则的改进与完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51]邵青.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52]李琛.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53]邵青.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

[54]徐晓婧.我国企业债务重组准则的改进与完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55]邵青.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56]李琛.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57]邵青.债务重组对ST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110—114

[58]刘艳.企业债务重组业务纳税调整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5,(5):27-29.

[59]项丽华.企业债务重组的损益分析[J].经济师,2012,07(3):172-173.

[60]叶若慧.浅析企业债务重组方式选择的会计核算[J].商业会计,2011,(27):19-20.

[61]刁俊腾.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政策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之比较分析[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1):109-111.

[6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2012(2):33-35.

[6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11(10):51-53.

[64]李兴梅.新准则视角下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J].新理财,2011(18):12-15.

[65]《关于债务重组法律问题》,来源:法律快车http://lawtime.cn.

[66]会计百科-知识点(本词条被编辑过3次,最近于2012年12月27日编辑).

[67]《会计理论》正文http://lw.chinaue.com.

[68]陈金妹.某外贸企业债务重组案例分析[J].上海会计,2010(4):76-78.

[69]梁邵华.论企业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及启示[J].当代经济,2011(04):54-56.

[70]高新光。浅论债务重组的意义【J】。商业研究,1999(2):45-47。

[71]刘华珍。债务重組的影响因素及其公司绩效效应探析【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2:23-34。

[72]李心福。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财务效应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22):

[73]赵汝宁。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资本市场制造业为例【D】。吉林:吉林大学,2012:22-31。

[74]侯建杭.金融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典型案例解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75]韦军宁.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应用及影响分析,会计师,2009年第01期

[76]丁玉芳.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引用公允价值的思考商业时代,2009年第04期

[77]张云亭.国有企业债务重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78]许文静.债务重组准则变更经济后果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79]张文婷.债务重组新准则运行效果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24):93-94;

[80]胡建忠.不良资产经营处置方法探究:基于价值重估和分类管理的视角[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