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食药监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药品市场的监管范围研究事实上是探讨政府对于药品市场的作用范围,即对于药品市场而言,政府可以管哪些事项,不可以管哪些事项,对于应该管的事项监管到何种程度。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作为监管对象的药品市场,即此处的药品、药品市场究竟是指代什么,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是管什么,唯如此我们才能明确药品市场监管范围的边界。
(一)药品的范围
作为监管对象的药品,按照《药品管理法》附则的规定,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①]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药品专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因而其不包括用于植物和动物疾病的农药和兽药;第二,药品是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这就与保健品和化妆品区分开来;第三,药品既指非特殊管理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也包括特殊管理的药品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二)药品市场监管的内涵与范围
在明确我国药品内涵的前提下,上述分析表明,药品市场监管主要是指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销售、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也包括监管主体对药品市场公共产品的供给服务,但不包括对药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也不包括对药品产业的行业管理职能。事实上如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兼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管理于一身。则其在行使市场监管职能时,不可避免要受到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职能的干扰,市场监管将背离其初衷,将无法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兼得。市场监管的目的在于增进公共利益和合法私人利益,并使之避免或减少由个体经济决策(生产、销售及价格行为)带来的损害。
药品市场的监管重在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销售、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其目的在于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在经济学家看来,政府管制是政府干预经济、弥补市场缺陷的一个重要举措。政府管制一般分为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经济性管制主要是针对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偏差的领域,主要是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依据法律,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管制。而社会性管制是指“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管制”。[②]对于药品市场监管而言,其究竟归属于经济性管制还是社会性管制?有学者认为:药品产业管制主体上属于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健康为目的的社会性管制,其旨在“从制度上保证消费者获得更多的药品信息和医疗保健服务,从而尽量降低交易成本和健康风险”。[③]本文认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则融和经济管制和社会性管制于一身,主要以社会性管制为主。对药品市场的监管既有市场准入管制、价格管制等经济性管制的内容,也有药品质量安全管制等社会性管制的内容。
二、我国药品市场监管范围存在的问题
(一)药品市场监管范围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所不管到市场经济体制下
有所管有所不管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体现如下:
1、就药品研发而言,监管缺位。我国目前尽管已经成为医药大国,但我们的药品研发与创新能力欠缺。如在国内销售的药品中,只有3%是我们自主开发的。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发展植物药较早的国家,但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植物药,我国仅占396。中国生产的化学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寥寥无几。我国生产的西药品种中,98%是仿制品。药品研发不足带来的后果在于新药品欠缺,民众得不到需要的药品,民众的生命健康处于危险之中。药品生产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多,产品结构失调,市场混乱,无序竞争。药品研发的不足透视市场监管的缺位,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新药研发的成本和风险。就前者而言,多采取政策支持、扶助或者给予优惠措施等手段鼓励市场主体的药品研发:就后者而言,或者政府购买研发出来的药品,或者给予研发出来的药品相应的专利保护,以确保药品研发者的利益。但应当注意的是应蛤予研发出来的药品以相应的专利保护,但避免形成垄断,即对研发新药的专利保护有一定的期限,鼓励非专利药的上市,形成药品市场竞争的良性秩序。特别是事关公共安全的公共药品的研发,政府应承担责任,或者政府直接研发,或者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政府提供帮助与支持,利用企业的专业技术优势研发,并购买最终的产品,提供给民众。但我国目前对于药品研发的支持与关注不够,对药品的专利保护不强,监管缺位。
2、就药品生产而言,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于:由于药品的研发创新不足,导致我们的药品生产品种不能出新。我国生产的西药品种中,98%是仿制品。在此前提下,众多的企业竟相重复生产同一品种,致使普药生产出现结构性过剩。中国药品生产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药品市场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市场混乱、无序竟争,严重阻碍医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且也是假冒伪劣药品屡禁不止的深层根源。药品生产存在恶性竞争,药品生产企业或者降低药品的原材料成本,或者在生产环境上降低要求,甚至直接生产假药,以节省成本,获取利润。由此导致生产出来的药品质量不能保证,存在潜在危险。上述问题的发生表明对于药品生产的监管存在缺失,许可药品生产企业的设立,往往忽略了生产药品的市场需求和地域需求,忽视药品产业的宏观调控和产业规划。对药品生产企业审批之后,疏于生产过程中的监督,无法在生产过程保证药品的质量,确保其安全有效。
3、就药品的流通过程而言,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于:百业经营药品,高定价高回扣作为主要促销手段,流通渠道混乱,假冒伪劣药品充斥市场。对于药品流通的监管,则存在缺位和越位的问题。
三、药品市场监管范围重新确定
(一)药品市场监管范围的确定标准
事实上,政府如何发挥作用或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划分,是随着生产要素的变化、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因为不存在一个长期不变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就不存在一个职能范围和职能作用一成不变的政府。
但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范围的确定,以下几个原则是可以肯定的。
市场经济属于私人产品生产的领域,政府属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则,没有这样一条边界的划分,政府介入私人产品的生产领域,或者公共产品领域适用于私人产品生产的规则,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结果。
凡是由其他社会组织所能做的事情,政府就不应该介入,更不应该大包大揽的亲自出面来进行。例如经济活动本身是经济组织的事情,但在传统体制下,政府则不恰当的充当起经济活动的组织者,甚至对经济活动的要素:人、财、物直接进行调配。这一方面造成以政府调拨、分配的机制取代了市场机制,资源无法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作为经济活动者的企业缺少积极性和活力,只是被动的接受指令。因此,政府应当退出经济活动领域,不在具体从事经济活动。
政府不再无所不能、无所不管,政府作为公共组织,其基本职能就是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一是要制定规则,以确立个人、社会组织活动的规则;二是依据这种规则进行管理,将纸面上的规则变成生活中的状态,形成每一社会组织或个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
市场监管的范围就是市场失灵的部分领域。市场机制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可以有效的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市场机制本身亦非万能,它具有种种的缺陷和不足。具体体现在:第一,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第二,市场机制无法防止垄断;第三,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第四,市场机制不适应于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第五,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问题;第六,市场经济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产期发展问题。等等。市场失灵的存在,说明政府干预的需要。政府干预的范围自然不能超出市场失灵的范围。但市场监管的范围仅针对其中的第一、第二、第四项,对于第三、第五、第六项则属于宏观调控的范围。
按照上述原则,考虑确定药品市场监管范围的制约因素,药品市场监管范围的确定应遵循如下标准:
1、有效性
药品市场监管管什么?首先我们关注的是药品的有效性。药品是用来预防、诊断、治疗人的疾病的,因而药品必须对症,具有效用,无效的药品即使再安全,也不应进入市场。
2、安全性
药品市场监管不仅管效用,而且管安全,即关注药品的质量,药品应该对症有效,同时不应该对人体造成损害。事实上,药品常分为以下四类:安全有效;有效但毒性大:无效且毒性大;安全无效。对于有效毒性大的药品进入市场是非常审慎的,仅在特殊的情况下才采用。无效毒性大的药品、安全无效的药品均禁止进入市场。
3、创新性
药品作为一种高科技的商品,创新性是药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药品创新的特殊困境决定了政府应鼓励对新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政府对创新性的监管体现在通过制定和完善医药领域内的新药监测期和专利保护制度,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使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新药上市后的垄断利润,从而可以继续增加研发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制药行业的发展,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鼓励新药研发政策来激励药品创新。
总之,我国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注重两个方面:即一方面保证药品的安全和有效,另一方面鼓励对药品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
(二)药品市场监管范围的具体确定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药品市场的监管存在缺位、越位的困境,药品市场的监管范围需重新确定。具体到药品市场的各个阶段,市场监管的权限边界在于:
对于药品的研发阶段而言,市场监管限于:第一,鼓励药品企业研制开发新药,防止低水平重复,为企业和研究单位进行新药的研究开发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第二,提高审评质量,统一审评标准,以利于公平竞争,促进新药研制和生产健康发展。第三,建立优先审批制度,对一类新药、首家申报临床研究、治疗疑难危重疾病及因技术创新使仿制药品成本明显降低或质量显著提高的,给予优先和加快审评。第四,严格控制对同一品种的研制、开发,减少重复研究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五,对新药技术转让实行宏观控制,从生产单位数量、剂型技术含量、GMP等方面进行控制,避免多家转让生产造成无序竞争。第六,对研制成的新药,延长保护期,从而更有利于新药研制。可见在新药研发阶段,市场监管限于制定规则,维护竞争秩序,确保研发药品安全有效。
对于药品的生产阶段而言,市场监管限于:第一,确保生产主体适格,即药品生产企业须符合法定的条件,还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药品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防止重复建设,其设立需经审批。医疗机构配置制剂也应得到许可。第二,保证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出来的药品安全有效,即生产出来的药品应符合GMP标准。第三,确保生产过程符合对药品标准和生产工艺的管制规定。第四,确保药品生产企业所需的原料和辅料符合规定的标准,符合药用要求。药用要求大多在于符合药品标准,不得对药品的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应到符合规定的单位购进,并按规定入库等。
对于药品的审批上市阶段,市场监管限于:第一,严格审批新药,确保药品的非临床研究符合GLP标准。第三,进口药品注册。第四,仿制药品审批。
对于药品的经营阶段而言,市场监管限于:第一,确保经营企业适格。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必须经负责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机关事先审批,经审查确认符合法定条件,方可准予开办。开办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必须符合基本的条件。第二,确保药品经营企业按GSP的标准经营药品,在药品经营环节保证药品质量。第三,审批药品广告,检查药品广告。对于处方药可以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介绍,但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非处方药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介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第四,规范医疗购药行为,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此外对于药品上市之后的整个流程而言,市场监管还应包括: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新药在经过严格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后被批准上市,但上市前的实验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病例少、研究时间短、试验对象年龄范围窄、用药条件控制较严、目的单纯等,一些发生频率低于1%的不良反应和一些需要较长时间应用才能发现或迟发的ADR、药物相互作用、更多人群应用的有效性等均未能发现。因而为保证药品安全,市场监管应包括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
参考文献
--------------------------------------------------------------------------------
[①]参见王生田著:《药事管理学概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5页。
[②]参见【日】植草益:《徽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③]参见余晖:《中国药业政府管制制度形成之障碍分析》,载《管理世界》1997年第5期,第126页。
关键词:兽药;市场监管;畜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现代畜牧业随着时代进程发展不断发展,畜牧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其中,如何控制畜产品的兽药残留、实行有效监管,成为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只有正确的管理,合理的使用兽药才能切实保护公众的健康问题。
1兽药行业的发展情况及行业监管
纵观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兽药行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兽药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总量、质量收益和兽药产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随之带来的是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同时,兽药研发能力也在一天天的不断提升,研发出新兽药及新保健品和兽药专利产品也不胜枚举。针对我国现状已经建成诸多兽药实验室、企业实验室、动物保健品研发中心。当前我国生产、经营及使用兽药的企业较多,监管人员较少,应采取一种综合的措施加强行业的监管。可以尝试采取一种更加创新的方式:在畜牧部门实施生产环节分等级管理的办法。将企业分为三等。一等企业:享有社会上的声誉极高、规模大、管理具有规范性,没有违法违规行为出现,从未被农业部及省局通报企业。二等企业:享有较好的社会信誉、具备中等规模、两年之内未出现被农业部和省局公示批评的企业。三等企业:提高企业建设规模,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信誉,在近两年内被农业部和省局公示批评的企业。对于一等企业应该不断鼓励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快发展速度;对于二等企业应对其生产流程进行规范,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对于三等企业实施重点监管,保证产品的质量要求[1]。管理是企业建设的重点,建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能一过了之,监管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将产品质量提高上去。同时出台一系列实施方案,将企业员工进行集中培训,制定出兽药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并将此制度严格落实到兽药生产管理上,明确各项责任,讲责任分配到个人。并且广泛征集意见,监督整改。
2建设完备的兽药残留监管工作
抓好生产环节这一源头监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兽药经营及使用环节的监管,把控好畜牧产品质量。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控兽药销售质量关做起,做到积极采用兽药备案的制度,从而进一步保证用药安全。兽药推广阶段,具有产品种类繁多、需求量巨大、供货渠道不够流畅、监管任务十分艰巨的特点。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兽药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通过以下几点提高管理水平:一是采用备案登记管理制度,二是监管企业经营管理,三是使用环节提高认识和监督。
3未来对兽药残留监控进一步设想
首先,运用GMP这一规范在兽药生产的环节,加强对兽药产品的监控。实行兽药质量监控进而加强兽药残留监控体系建设[2]。加强兽药市场监管离不开对兽药等投入品的长期监管机制,离不开对兽药残留的大力监控。对此,提出5点设想措施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管理。第一点,明确责任到人。明确此企业的第一责任负责人,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明确畜牧生产过程中的第一质量安全责任人,把生产经营监管细分到具体个人。第二点,采取规范化管理方式,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禁用、限用的畜牧投入品单,做到公开透明,保证其使用安全。第三点,采用分类监管模式,严格落实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措施。第四点,强化质量检测,扩大监管的范围圈,做到面面覆盖的效果。第五点,加强市场监管的整治,实行联合合作处理,提高办事效率。
4结束语
加强兽药市场监管是夯实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的必要前提,兽药市场监管是一个大的方面,国家需要完善出台的相关政策,政府需出台相关文件,监管部门加强管理,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对于准备及生产环节严格把控,形成一个良好的兽药市场。
参考文献:
[1]龙新.加强饲料质量监管夯实畜产品安全基础[N].农民日报,2015-02-05(002).
关键词:兽药市场监管措施
一、成效与问题
l.l监管成果2002年我市共立案查处兽药案件47起(其中有涉及配合饲料和预混料中不规范添加兽药的饲料案件8起),在查处的纯兽药案件中,取缔无证经营、无证生产兽药的22起(其中无证经营兽用生物制品案5起,无证生产销售兽药案2起),占案件总数的56.41%;违法经营违禁药品案6起(违禁的药品有呋喃唑酮、丙酸睾酮、己烯雌酚、氯霉素、土霉素残渣等),占案件总数的l5.38%;违法经营未标注主要成份兽药案l6起,占案件总数的41.0%;违法经营未经批准人药转兽用药的II起,占总数的28.21%;违法经营含量不足兽药案l起,占总数的2.56%;饲料加工点违法直接向饲料中添加兽药的1起,占总数的2.56%。
l.2存在问题我市兽药市场违法经营状况呈现七多三少一低的特征。七多为:一是饲料经营点无证偷卖兽药的多;二是养殖大户利用规模优势带卖兽药的多;三是在职乡兽医,尤其是村畜技员无证经营兽药的多;四是持证经营人员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的多;五是合法经营者经营未标注主要成分等标签不合格兽药的多;六是人药未经批准擅自转为兽药销售的多;七是经营和使用违禁药品的多。三少为:严把进货验收销售质量关的少;建立完整兽药进、销、存台帐的少;经营的场所、仓库符合兽药经营陈列与储存要求的少。一低是:合法经营者整体专业水平低。实际从事购销活动的直接经营人员一半以上不具有专业资格或未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对兽医、兽药知识和法规知之甚少。
二、措施与对策
2003年兽药管理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兽药监督力量,完善兽药审核,加大兽药质量抽检力度,提高产品合格率;大力开展养殖业产品兽药残留检测,认真清理、规范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继续推行安全使用各项制度,协助相关单位指导养殖场所科学合理用药;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和超范围使用药物添加剂的一切行为。
2.1积极宣传,为规范兽药市场营造良好氛围继续推行行政执法宣传回执制度。将兽药管理、禁用药清单、两院关于违禁药品的司法解释印制成宣传资料,一边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形成广泛宣传,同时将宣传资料直接送给有关单位和个人,请当事人签字,将回执存档待查。这样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并广泛参与,提高法规的社会知晓率,把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培训,从源头上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结合,每年《兽药经营许可证》年审工作,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者进行兽药知识培训。聘请专家教授讲授兽药、兽医法律法规以及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推广绿色兽药和饲料。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职业道德观,规范市场秩序,从源头上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
2.3全程监管,依法整治,不留死角,为规范兽药市场秩序,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法律法规,重点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加大监管力度。(1)取缔无证经营者,即未取得《兽药生产许可证》和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者。(2)取缔四无产品,即无《生产许可证》、无批准文号、无产品说明及无产品质量合格证的兽药饲料产品;(3)没收违禁药物,对有严重违法行为人员给予行政处罚,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违禁药物和不按规定超量超范围使用兽药的违法行为。(4)按照减少执法成本的要求,对抽检的兽药产品先行初检,初检有问题后再送有关部门进行检测。
三、意见和建议
3.1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实行执业兽医处方制。一是初具规模的养殖场所,更要配备专职兽医,以确保兽药的安全、合理、有效。二是实行兽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销售制度,以此规范兽药经营秩序。
资料来源于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采用Excel软件统计该省108个区、县级(含直辖市、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县级食药局”)、所属稽查分局及其1140个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简称“乡镇食药所”)工作人员岗位配置、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职称、人员编制等情况。
2结果
2.1人员岗位配置情况
目前,该省108个县级食药局“三定方案”已通过当地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定核准。其中,县级食药局及所属稽查分局已基本改革到位。此次该省1269个乡镇群共成立乡镇食药所1140个。县级食药局及稽查分局划转人员主要为原县级食药局人员、工商局人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人员、商务局人员、卫生监督局人员。各乡镇食药所划转人员主要为原乡镇卫生院人员、乡镇中小学教师及少量乡镇政府人员。
2.2性别分布情况
全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应划转人员7769人,实际到位6660人,到位率为85.7%。其中,男性工作人员4679人,女性工作人员1981人,男女比例为1∶0.42。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总体多于女性,而且随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事业的发展,男性比例数量还将呈上升趋势。
2.3年龄分布情况
县级食药局主要以40~50岁人员为主,稽查分局以40岁人员为主,乡镇食药所以30岁以下人员为主。从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县级食药局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稽查局人员年龄适中,乡镇食药所工作人员则比较年轻。全系统人员平均年龄为41.8岁,年龄层次总体合理。
2.4学历分布情况
县级食药局人员中,研究生占7%、本科占35%、大专占32%、中专(高中)及以下占26%。稽查分局人员中,本科占23%、大专占14%、中专(高中)及以下占63%。乡镇食药所人员中,本科占12%、大专占33%、中专(高中)及以下占55%。数据分析表明,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人员拥有高学历者较少,学历层次大部分集中在中等水平,符合我国省、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越往基层,人员学历越低”的趋势。
2.5专业构成情况
该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工作人员中,药学专业(含中、西药)占29.67%、医学相关专业占11.13%、食品专业占1.24%、法律专业占12.88%、化学专业占1.95%、经济专业占11.91%、医疗器械相关专业占1.11%、其他专业占30.12%。数据分析显示,划转人员专业分布多元化,但食品药品相关专业如药学、医学、食品、法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2.6专业技术职称类别等级情况
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含医药工程师、主管中西药师、主治医师、主管护师、主管技师、中级经济师、中小学中级教师)占26%,初级职称(含医师、护师、中西药师、护士、医学检验技士、助理经济师、中小学初级教师)占19%。通过数据分析看出,该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较多,且中级职称者所占比例较高,这部分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区卫生监督局、卫生院、乡镇中小学教师和少数原县级食药局划转人员。
2.7人员所属编制情况
此轮机构改革,该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编制身份多样,按《湖北省编办关于加快推进县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鄂编办函〔2014〕60号)文件“保留划转人员的职级待遇,逐步消化”的精神,新组建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人员编制类别分别有行政公务员编制、参公管理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机关工勤编制和事业工勤编制。
3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的监管能力和水平。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体制改革已基本到位,形成了中央到地方“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但由于在此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改革中,国家精神是不新增加人员编制,所需人员由各职能部门统筹调剂解决,因此各县、市、区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3.1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结构不合理,未形成人才梯队,须加强骨干人员培训力度据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年版统计年鉴显示,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队伍结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逐年呈上升趋势,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所占比例也较大,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素质整体得到提高。而本研究数据分析显示,该省基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较为年轻,无论学历还是专业技术职称均较低。机构改革后,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因此,需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重点培养一批能起到支撑、引领、带动作用的食品药品监管骨干人员,弥补队伍的结构缺陷,推动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概念意义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建筑业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然而,建筑安全事故是影响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建筑业健康稳定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建筑业目前重要的使命。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的因素不仅体现在安全控制资金、人员素质等方面,还有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管理等原因。通过安全责任制的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安全技术交底工作的实行、加强安全施工的监督和检查,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展,保证建筑施工顺利稳定的发展。
一、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水平,但有一些企业的领导安全意识较淡薄,没有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注重抓经济效益,忽视施工的安全管理,对企业安全机构运作情况和安全生产情况不了解,对安全管理机构的建设和运作情况长期不管不问,导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未能正常开展,形同虚设,安全生产管理岗位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单位未能针对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及时建立健全相应安全管理制度或虽建立了制度但未能有效地贯彻落实,导致无有效手段来约束和管理施工单位。
2、建筑施工人员安全素质不高
建筑施工的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素质不高,建筑企业进行一线作业的建筑工人中,除了部分技术和管理人员外,绝大部分从业者都是农民工。他们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差,又缺少相应的安全防护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建筑施工中的基本常识,特别是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不很了解,违章作业、冒险操作,都给建筑项目的安全施工埋下重大的事故隐患。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待遇低、未经任何业务和安全培训等特点,在作业过程中拼蛮力,凭经验,不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三违”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用工方式,为事故的发生留下了伏笔。
3、建筑施工的安全投入不够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工人的安全设施、安全防护用品配备不符合规定,不能做到定期检查,及时更换。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教育、安全技术资料普及、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措施投入很少,很多企业没有按照规定将安全生产管理费用纳入到建筑工程成本预算中,这也导致了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现场不实行封闭施工,导致闲杂人员随意出入施工现场;建筑机械乱停、乱放;施工用具、施工材料随意堆放、水电管网布置杂乱、现场施工人员始终超时、超量、加班加点工作,休息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从而给安全生产带来重大的事故隐患。
4、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理履行职责不到位
一些建筑施工的监理单位没有严格地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认真履行建筑施工安全监理职责。不能及时地发现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对明显的违规操作也不加以制止,甚至有些监理人员不到施工现场,只是隔三差五地去看一下,走马观花。监理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三控二管一协调”的旧模式上,只重视建筑质量,不重视安全防护。个别监理人员对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不清楚、不熟悉、不掌握,不能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监理工作,监理的职责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作用得不到发挥,形同虚设。
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1、加大安全教育,政府应勇于挑起农民工的安全基础教育的责任。目前,农民工的安全教育主要由企业负责,由于劳务市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对农民工来说,流动性更强,这就严重冲击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政府的监管才不得不去做,变调的目的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2、大力培育专业劳务公司,对劳务公司进行资质评定、资格评审,通过劳务公司,建立一支稳定的施工队伍,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性的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专业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政策法规等。
3、禁止挂靠施工。从招投标开始,严格审查承建资格,不准超范围施工;政府实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凡是挂靠、私自分包的工程经查出,坚决严肃查处;开展群众举报制度,实行社会监督。只有从源头上根除挂靠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私人包工头非法承包工程,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4、加强三级安全教育,即公司教育、二级单位(项目部)教育和班组教育。在公司教育中,主要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单位(项目部)主要进行安全生产操作一般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文明施工要求及工程的基本情况、现场环境特点,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班组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
5、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反映安全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长期性,有利于加强领导干部的安全理念,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更加具体地反应出安全生产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施工现场的班前安全活动会就是经济性教育的一个缩影。
坚持长期有效的班前活动,使其更面向一线、贴近生活,具体地指出了职工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怎样做,该注意哪些不安全因素,怎样消除不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效率。
6、 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度。企业和各分公司、项目部,项目部与作业班组,作业班组与作业人员必须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对责任目标执行情况实行平时抽查、季度考核、年终认定。
实行安全生产工作业绩考核与管理人员日常工资挂钩,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对发生事故或安全管理不善,按照《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和《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表》的内容,给予工资浮动。
7、加强技术措施。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施工现场的自然条件、材料机具、劳动力的供应情况等,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出最经济、最安全的施工技术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经技术负责人审批,监理公司工程师批准。对于比较特殊的施工部位如:模板施工、吊装施工、深基坑开挖、脚手架施工及现场临时用电等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要按照技术负责人审批、监理公司工程师批准的程序进行。施工中应严格执行,并加大检查和验收力度,确保技术上可行、安全上有保障。按照防雨、防洪、防触电等安全规定要求,认真做好现场规划,做到施工现场道路畅通、平整、坚实,施工生产与生活区要设置在不同的安全位置,要有足够的水源,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编制消防预案,并成立义务消防队,所有施工人员均要熟悉并掌握消防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8、对现场危险源进行识别与控制。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只有事前进行有效地控制才能避免事故发生。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高空作业、高空坠落、塌方、特种气体等。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通知现场作业区内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并设置危险源安全警示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动或拆除,现场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本区域的安全动态,危险源发生变化必须及时更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山塘建设管理主要对策永州市
永州市地处湖南省西南部,属亚热带山丘区,境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全市辖9县2区,188个乡镇5356个行政村,总人口57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121428,85万人,非农业人1:3141,71万人;全市耕地面积26,90万hm(403,49万亩),其中:水田22,59万hm(338,84万亩),旱地431万hm(64,65万亩)。境内旱洪灾害自古频繁,一直有先洪后旱,旱洪交加的特征;洪灾常以暴雨、山洪形式出现,多沿溪河两岸发生,时间较短;旱灾往往范围广,时间长,有“洪水一条线,旱灾一大片”的俗语之说,干旱少水成为制约全市农业综合能力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1山塘的基本现状
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建设各类水利设施20多万处,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9座、小型水库1328座,山塘18,8万余口(其中容量5万m3以上的骨干山塘6,5万多口);全市山塘总数占已建设各类水利设施的90%以上,蓄水总量约为45亿m。为全市大中小型水库蓄水总量的2,5倍,占境内年均产水量194亿m3的23%。这些山塘分布在各个乡村,绝大多数属村组集体所有。点多面广是当地保水抗旱的“主力军”,为全市农村农田灌溉和农业增产丰收,发挥了巨大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绝大多山塘都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由于种种原因,全市山塘不同程度地存在老化失修,淤积严重,功能退化等问题。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山塘蓄水能力不到原蓄水量的60%,实际灌溉面积不到设计标准的60%,并且存在不少病险安全隐患,抗旱保水作用和效益日渐减弱。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永州市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维修基本处于停顿,山塘淤泥越来越厚、渗漏抛荒日益严重、灌溉能力日趋萎缩等等。目前,在山塘建设管理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总量不够,分布不均。在全市大小山塘中,微型山平塘多,骨干山塘少,从满足全市农田灌溉和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看,山塘总量仍然不够,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全市山塘分布不均,北面多、南面少,其中仅祁阳县大小山塘就有7万多口,占全市山塘总数的37%。由于山塘总量不够,加之分布不均,因此永州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旱灾害的难题,目前全市还有35个乡镇188个村的农业生产“靠天吃饭”,122万多农村人121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不少村庄连消防用水都无法保障。
(2)质量不高,病险严重。由于全市大多山塘兴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受当时资金、建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建设标准低,质量差。经过30—40年的运行,大部分山塘因维修经费无法落实、管理不善和老化失修等原因,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和损坏,形成病险或隐患工程,诸如坝体或塘埂变得单薄、渗漏、软基,涵管断裂、堵塞现象,有的甚至成为空塘。经调查和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有13万余口山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情,只有通过限制蓄水或腾空库容来确保度汛安全。
(3)管理不善,功能衰退。山塘属于小型或微型水利工程,其管理比不上上型号的水库,没有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计划经济时代,主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管理农村山塘水利基础设施;有的大队或生产队即使派人兼管山塘,也是采取“记工分”的形式,给予山塘管理人员十分微薄的报酬,因此管理人员无积极性,加之其管理模式陈旧,山塘维修、建设与管理得不到有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由于管理模式未创新,投入跟不上,农村小型或微型水利基础设施基本无人管理,很多地方小型或微型水利建设管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部分山塘出现病险情,灌溉渠道渗漏严重,渠道淤积逐年加深,灌溉面积不断减少,灌溉功能和效益急速衰减。
(4)投入不足,后劲不强。2005年前,由于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主要是投向大江大河和上型号的重点水利工程,总体上说,农村山塘的建设管理基本得不到国家公共财政的“惠顾”,而主要是靠农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自力更生;从计划经济年代的集体投工投劳,历经“水利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虽然对山塘的建设与管理起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还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农业用水和生产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近两年,中央惠农政策出台后,“两工”被取消,实施“一事一议”政策后,以前的投入机制已过时,而新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农民既不愿出钱,也不积极投工,一些有利于加快农村水利发展的政策仍停留在口头和纸张上,加上村集体资金匮乏,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山塘的维修、建设和管理“乏力”,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主要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山塘建设管理是农村工作和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改善农民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备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情系广大农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应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树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要基础的观念,充分认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为此,各级领导特别是水利部门要一级抓一级,真正做到思想、领导、任务、责任和奖罚“五落实”。
(2)创新机制,加大建设投入。要切实抓好山塘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前期规划,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争取国家的、增加地方的、捆住其他的、调动农民的、吸引社会的”。一是积极力争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出台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民办公助”专项资金管理试点办法》,宁远县被国家纳入“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建设试点县,总投资规模为4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7万元,省、市县各配套67万元,其他为群众自筹,工程项目主要以山塘兴建加固、渠道衬砌防渗、渠系建筑物改造为主,该项目已经竣工验收,成效显著:二是市县区两级政府相应增加公共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2007年,永州市政府立足农村水利实际,制订出台了《农村重点骨干山塘整治奖励办法》,规定骨干山塘的整治资金来源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市、县区政府以奖代补资金为辅;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对山塘整治验收合格确认后,市政府对每口骨干山塘平均奖励2000元,大多数县区按照市里的要求对每口骨干山塘平均奖励1000元;三是整合农村各类涉水资金。采取“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用规划整合项目,用项目整合资金,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烟田建设等能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整合集中、统筹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四是积极引入信贷投入机制,拓宽山塘建设投资渠道;五是改革产权盘活资金投入,实行以资产换资金,以工程养工程。近年来,祁阳县在大村甸镇3个村进行了小型水利产权改革试点,将山塘的经营权至少出租10年以上,一次性收回租金,解决山塘整修资金问题;这3个村的21口山塘、1座小型水库全部被人租赁养鱼,租金达30多万元。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开挖、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筹集资金55万元,新开骨干山塘3口,整修、清淤山塘15口。目前,全县已有6300口山塘、41座小型水库通过改革产权筹集到了建设资金,这一经验目前正在全市推广。
一、企业文化首先是员工广泛认同并积极参与的和谐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种社会活动及经营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这包括价值观、道德观、精神追求、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成员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这种实现“人企合一”的文化就是和谐文化,它是营造企业和谐发展氛围的基础。
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倡导以文化人和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理念,注意挖掘人的潜在创造性,激发人的主动性,将人置于管理要素的核心地位,通过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的内化功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目标。“和谐企业”的“和谐”,简单地说就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全体员工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具有“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高效,美化环境、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企业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文化将人置于管理的中心,不但将人看作生产力,更要看作企业发展的目的,只有重视加强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关心员工生活,密切干群关系,在管理上将逻辑与直觉并重,将推理与热情相协调,才能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有利于员工得以创造和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
人是具有文化意识的“主体人”,企业文化不否认制度的严明,职务的威严,测量手段的科学化,而是强调在全部管理要素中,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统帅,关注人在经济过程中的地位与发展,不断地丰富企业发展的人本观。优秀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改变了认识方式和行动方式,使他们不再把员工只看作生物意义和物理意义上的人,而是重视人的文化主体意义,注重启发人的创造能动性和自觉性,在管理方式上使企业管理者由物本观转为人本观。因此,应着重从尊重员工、民主管理等方面深入实践,体现人本管理的原则。当然,企业文化所主张的人本管理,从来不否认重视人的地位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功利目的。它强调的是物质利益与人的地位的正确权衡和取得经济效益过程中对人的态度,它推崇的是企业追求利润与产值时对人的态度的铭记,它要求企业家在现代管理与经营中牢记人的重要地位的不可置换性。
企业文化强调心理沟通,因为心理沟通是企业和员工之间文化认同、情感交流和基于共同愿景的认同。员工把自己的工作自由和权利尊严交给企业安排,是一种庄重的奉献权的行为,企业理应为他们提供与他们业绩对称的发展平台,实现他们的预期愿望,使员工活出真正的生命意义来,从而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如果企业重视员工的个人成长进步,主动为其设计前程,员工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就会形成高效率的环境与和谐的局面。 转贴于
三、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首先,和谐文化是企业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发展合力的集中体现。当前,随着煤炭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营销网络,走上现代规模营销之路。这些新形势都要求参与现代企业生产和竞争的管理者和员工不仅具备严格的信用约束,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通过相应的文化氛围的培育和相应的价值观陶冶才能养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先进的营销模式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水平,丰富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员工只有协调工作,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关键词:文化馆工作;群众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馆的职能作用
作为一种公益性的、政府设立的群众性文化事业服务机构,文化馆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目标,为其提供免费的文化服务的公共性文化活动场所。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将文化馆的职能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馆在一定程度社会教育的承担方面以及对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公共文化活动往往反映了社会主流文化趋势,文化馆在对此类公用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文化报》在2010年的调查资料表明,到2010年年底为止,全国城乡区域共有县级文化馆馆舍2841处,乡镇文化站38181所,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满足度以及群众文化艺术素养的普及与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馆的社会组织作用
作为一个极为庞大的社会性工程,基层文化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凝聚全社会力量,在此过程中,文化馆对于基层文化建设使命的承担具有无可代替性。应构建文化人才培养的社会性网络,将乡镇文化站点、文化馆、社区文化室以及本馆辖区内不同形式与种类的文化社团进行资源整合,融于一体,做到上下结合、顾点及面,辐射整个城乡区域,实现精英文化、主导文化、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生互助与有机融合,为群众文化的广泛性和常规性提供良好保障,在确立主导性群众文化的同时又展现了大众性的群众文化。
应以对各种不同文化文艺人才的发掘为基础,利用各种节假日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乡村集市文化以及庙会等等,此类文化活动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活跃,人民群众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为构建城乡间实现充分互动交流的良好局面创造有利的前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馆的宣传教育作用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各项宣传教育活动是文化馆所担负的职责。在文化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利用各种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帮助群众准确、形象、通俗地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与此同时,通过文化馆工作的开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将各行各业出现的先进模范与事迹以鲜明的舞台形式向社会大众进行宣传,鼓舞并启迪更多的人,使其振奋精神,积极向上,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个人应有的贡献。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馆的服务作用
文化馆具有双重身份――社会文化服务者和党政文化使者。文化馆代表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担负着重大责任。
以群众文化实践为依据进行辩证分析,从需求角度来看,人民群众作为文化需求方成为主体,文化馆则为客体;而从供求角度来看,文化馆作为文化知识的提供方成为主体,人民群众则成为客体。在各种民间文化作品的创作与演出中,群众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文化馆代表着主流文化内容的发展方向,在更多时候担任了其中的主体,同时承担其提升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水平的重要工作。事实上,文化馆工作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基础,文化馆与人民群众两者水融、不可分割,共同推进群众文化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信息时代 社会组织 文件管理模式 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321-02
信息时代,文件作为社会组织活动原始记录,被公认为组织核心资产和信息资源。社会组织发展愈来呈现出对文件管理的重度依赖性特征,对其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社会组织理应积极构建切合自身需求的文件管理模式并做持续优化,以促其结构和功能上的动态优化和静态最优,尽可能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文件管理。
1 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的基本战略框架
这里所谓文件管理模式,是指社会组织内文件管理的整体表现形式,也是文件管理的理论架构、制度架构、功能架构、技术架构等组成的完整结构。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欧美发达国家虽重视文件管理,较深入探讨了有关细节,尤为关注电子文件管理,却仍然较少直接且系统地讨论类似课题。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些许类似,但除冯惠玲、安小米等以外,更鲜有涉及。
本文认为,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社会组织相对最佳的文件管理模式可表述为充分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借鉴应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根据社会组织类型文件管理需求特点,应用高水平标准,具体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内容3个方面着手构建高水平的文件管理系统,并与组织内其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协同,以确保组织利益最优化实现。
2 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的核心要素
2.1 核心要素界定
如上所述,文件管理模式是一个完整结构体系,涉及到所有要素。然而,却始终围绕着管理内容这一核心要素,即具体的文件管理实际工作。分析社会组织类型在于确知特定文件管理功能需求;管理标准是用于参考构建高质量的文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是文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管理手段是文件管理的实施工具。这些都是为核心要素直接服务的,也是社会组织文件管理模式构建和优化的终极目标。
2.2 核心要素的三种视角表述
文件管理实际工作这一核心要素可以分别以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3种理论视角进行阐释和操作。简言之,从系统科学角度,包括文件管理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从管理科学角度,包括文件生成、登记、保存、利用、处置等所有环节;从信息科学角度,包括文件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利用等完整运动过程。
2.3 三种视角阐述的因由
第一,包括各类社会工作在内的所有事物皆可运用多种视角予以审视。因为任何事物和工作同时具有多重属性,人们可根据自身特定需要和现实条件以一种或几种视角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深度认识和多维应用,文件管理亦是如此。
第二,目前,人们日渐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可以简单归结为3类,即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相互交叉和借鉴应用。由此也产生了3种获益,一是能对同一事物在某种视角下的更深入认识和应用;二是能从多种视角带来对同一事物的多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多种应用;三是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衍生新的事物或学科。对于本文提出采取3种视角探讨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来说,主要追求前2种获益。
现代科学研究日益重视跨学科研究,各学科理论研究的界限渐趋模糊,一是基于任何事物同时附含多种属性这个基本因由;二是为了以上的获益目的。鉴于此,学科交叉对于各项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越显极为必要。
2.4 着重采取系统视角研讨核心要素
本文虽认为需采取3种视角对文件管理工作这一核心要素开展研究,然而主要采用系统科学视角进行具体讨论,也即将其看成为文件管理系统的构建优化和实际运作。以下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角度就核心要素展开探讨,却同时适用于传统纸质文件管理,仅在技术层面需做一定程度的区别而已,因为纸质文件管理同样可看作是系统运作。
采取系统科学视角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系统科学提供的是一种全景式视角,将某种事物或工作看作一个完整系统予以审视。这在整体性研究文件管理工作方面比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视角更显直接、有效;二是信息时代,文件管理工作主要将表现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运作。虽然纸质文件管理将依然存在,但电子文件管理无疑将占据主导地位;三是从更高层系统的视角来看,文件管理系统同时又是社会组织整套系统的有机部分,着重运用系统科学来构建和优化文件系统,对于促进文件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协同运作,共同服务于组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 系统视角下核心要素具体阐述
3.1 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系统设计需完成以下子任务:A. 调研组织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进而形成系统设计的总则指南;B.确定系统功能、结构和内容以及予以技术实现的整体架构;C.采用合适的系统开发平台工具和编程语言,配以其他可靠的相关信息技术,将系统设计予以完整实现。
上述每一方面的失误都将直接导致系统设计的失败。设计工作可谓是对整个系统的立法,是对整个系统包括结构和功能等在内的所有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参数设置。故此,系统设计工作对于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最为重要。
系统设计可遵循以下途径逐次展开:
第一,做好前期调研分析,重在准确获得以下信息:
A.完整准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B.主要业务范围和发展愿景;C.具体的业务流程;D.组织内信息流程体系;E.现行各类系统的现状和主要功能(包括现行文件管理系统及其后续的评估报告资料等);F.总体的财政状况;G.组织在同行业领域内的相对绩效表现。
需对这些资料展开深层次多维分析,将主要形成各种分析报告,得出设计工作所需的关键性信息要点,主要是形成组织在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业务发展对于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体系,以及相应的元数据体系等。功能需求体系是指文件管理整个流程的有效实现对于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求及其完整体系。
与其他管理工作相比,元数据体系对于文件管理功能的可靠实现尤其关键。因为,作为文件的背景信息、内容信息和结构信息标识的各类元数据,是有效实现文件管理全流程功能的关键因素。
第二,在调研基础上,着手系统设计工作。
系统设计将综合运用系统工作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依据前期调研分析结果,设计出完整的文件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的总体架构,其中包括元数据体系、功能体系、协同运作功能、升级和改进空间等构成的技术实现方式完整架构。管理机制是指文件管理的总体原则体系,主要包括如管理层次及相应职责的配置、管理规则体系。因此,管理机制更多地体现为各种原则和规范的体系。
设计工作也可视作为系统搭建一个理想模型,该模型应强调在理念上足够先进、在功能上足够强大、在整体架构上足够优化,且具备较好的协同功能以及足够的升级空间,等等。
第三,对系统模型予以程序和技术实现。
建立模型后,仅需根据既定的技术实现方案完成系统设计。技术实现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程序开发工作规划、相关的网络通信技术方案、其他软硬件设施配置,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是系统程序开发。
系统设计需在理念上积极借鉴系统科学理论。文件系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性和运行规律。宏观层面上,文件系统主要表现为常规线性系统的高度结构化运行。因此,系统设计中有必要从各方面予以优化,以便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发挥预期的理想效果。
文件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有人参与的信息系统,且文件信息蕴含着知识属性等,都使得系统在微观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软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文件利用工作中,人的因素和信息的知识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由此导致系统呈现非完全可控的复杂现象。此外,由于文件系统一般会与组织内其他系统实施协同,必然导致极为复杂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当与专家系统等典型非线性系统协同运行时,必然对自身系统产生整体反馈,其影响是非完全可控的。故此,文件系统同样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可能对文件管理甚至整个组织管理产生难以估计的优劣影响。然而,作为开放系统, 文件系统在非线性运作中一般会自动适应于环境、自动趋优。这就是为何强调子系统之间应该协同以产生协同效应,其获益往往超出预期。
3.2 文件管理系统的实施与优化
文件系统实施是系统设计开发的直接目标和具体实现。从实施步骤来说,又可分为调试运行、正式全面启用2大阶段。调试运行对于真实验证系统工作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严格的调试运行将对系统设计工作提供完整报告,真实反映出系统设计工作质量,并具有以下价值:一是调试运行将直接得知已设计的系统能够较好地胜任既定目标;二是若试运行过程中发现系统设计所应用的理念和技术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拓展需要,同时在功能架构这一主要方面存在重大硬伤等等重大问题,将直接导致设计失败,需做大幅度修改,甚至需要推倒主要架构重新设计,这都将导致系统开发工作超过预定期限。在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更将直接导致组织可能无法负担二次开发的高昂支出,将不得不终止开发工作。
系统调试运行并基本解决了所有关键性问题和主要的细节问题之后,可选择可行方式正式启用。可行方式主要包括如:A.一次性全面启用;B.分段启用方式;C.将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待新系统实现了稳定运行之后适时撤除旧系统。每种方式各具优缺点,后两种尤其是最后一种方式的突出优点是稳妥,缺点在于组织必须为此承担双系统并行运作的较高成本。
从系统工作视角,实施工作就是通过充分应用系统预置的所有功能,促使系统得到最高效的运作,尽可能获得最佳效果。换言之,也即充分挖掘文件系统的综合潜力,并且促其与组织其他系统的协同,促使系统出现非线性作用下的更趋优化的整体效应。
系统实施过程中还需做好培训。系统开发小组应编制详尽的系统操作手册及相关培训资料。一般是在系统正式启用的前后提供集中培训,也可视具体需要适时提供各类后续咨询或零散培训。总之,培训目的在于促使组织内相关职员全面深入了解文件系统,使职员能够开展标准化、流程化的系统操作,最大程度地发挥系统作用,促进组织业务发展。
另外,还应鼓励(或在系统设计构建中制定相关激励制度)职员在系统日常操作过程中,根据组织业务发展潜在的文件需求,以及系统实际运行状况等,形成相关报告乃至建议等,将为系统的改进升级乃至换代提供直接依据。
3.3 文件管理系统的维护与优化
系统维护也即后续评估和升级对于文件系统同样重要。一是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来说,后期维护是极重要的。刚开发完成的系统虽在当时基本满足组织发展对系统的功能需求,但随着组织业务的发展,功能需求必然发生变化。同时,系统在长期运作中,也很可能会显现出各种深层问题。当综合评估认为这些需求变化和问题并不对文件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水平等构成致命威胁时,则完全可在现有系统框架下予以持续性升级,这样不仅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成本也较低,对于组织绩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是若现行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水平等关键方面已经无法适应组织发展需求时,最好开发全新系统。
详尽评估是对系统实施过程的直接展示,将为新系统开发工作提供翔实资料,甚至可作为设计工作前期调研分析的直接参考资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高质量评估工具,制定可行方案,采用成熟的评估方法具体开展系统实施的评估工作。评估需从“文件管理功能需求的有效实现”以及“系统的安全高效运作”2个方面综合审视文件系统的实际表现,同时评估文件管理对于组织发展实际发挥的作用。总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估获得原始数据,综合考察系统运作的整体情况,做出相关研判。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做好文件系统评估工作,为系统最终处置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当评估认为只需对系统做持续升级时,只需在不触动主体功能架构的情况下,对系统各方面进行改进。当评估认为需要开发新系统时,则需积极准备。然而,在新系统尚未投入使用之前,仍需做好现行系统的维护工作,以满足日常业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斌.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3] 杜栋.协同管理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美]路易斯・戈麦斯―梅西亚 等著,詹正茂 主译.管理学:原理、案例与实践(第3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6] 杨霞.中美文件管理之比较[J].山西档案,1997(02).
[7] 安小米,焦红艳. 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 15489:技术指南[J].城建档案,2002(03).
[8] David O Stephens.Megatrends in international records management[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1(35)-04.
[9] Ganesh Vednere.The Building Blocks of a Global Records Management Program [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9(43)-03.
【关键词】建筑监理;钻孔灌注桩;问题
一、前言
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质量对于建筑功能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进行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中,监理工作的进行对其质量的保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二、监理工作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重要性
建筑监理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监理除了要负责审核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方案与质量监督管理,还应该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行为承担监督管理的责任。需要对工程的所有监理工作负责,在施工过程中除了扮演质量与进度的监督管理人员,还是施工现场的协调与管理者。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格编制和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这是监理人员应该严格把手的一道关;第二,对钻孔灌注桩施工队伍和资质进行审查,监理人员必须了解他们以往的施工经验,检查特殊工种的上岗证书;第三监理人员要对图纸会审提出必要的要求,以求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第四,监理人员要随时检查现场人员特别是质检人员的在岗情况及有无作钻进记录,并做好检测验收工作。
三、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监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钻孔以及清孔工序的监理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首先要对其进行钻孔施工操作,施工人员必须要确定钻孔安装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钻机的平稳性与垂直度进行控制,避免钻孔施工中出现钻孔倾斜的状况,并且要在遵循增重减压原则基础上对其进行处理,确保钻孔施工操作质量可以满足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人员在成孔后需要对泥浆进行控制与管理,并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泥浆进行调整,以便于钻孔施工的整体质量可以满足工程的整体施工要求。另外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桩身成孔垂直度。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的首要质量控制点就是桩身垂直度的控制工作,只有做好该项操作才能保障后期下放钢筋笼、设置导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增强桩基的稳定可靠程度,钻孔过程中要对钢丝绳、钻杆进行调整,保证满足垂直度的要求。还需要对成型器的下水管进行仔细的测量和记录,钻孔深度必须大于等于设计孔深。在完成施工场地的清理、平整操作后,要保证铺设枕木的质量,使得桩基位置、钻孔、天车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测量钻孔的垂直度,严密控制钻机的位置。
施工人员在钻孔成孔操作后需要对孔中的渣滓进行清理,这样可以避免灌浆施工工序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对提高灌浆施工整体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清孔施工完毕后要对泥浆质量进行控制与管理,以确保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2、定桩位的设计
桩基础设计之前,监理人员应在熟读施工图基础上,收集工程地质详查报告,勘察施工现场,选折合适的放线方案,并找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实施;桩轴线控制点和标准点应位于区域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垂直度控制主要依靠钻机就位的平整垂直;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护桩的设置,要绘制护桩位置图,设置数量合适的护桩,很多施工单位往往会省去这道工序,给监理的复查工作造成影响。
3、护筒埋设的合理性
护筒埋设的偏心或倾斜直接关系到钻孔的正确与否。护筒埋设前,先在桩位外不少于1.0m处设置四个护桩。如果埋设护筒的周围土不密实,或护筒水位差太大,或钻头起落时碰撞。因此护筒埋设后应检查护筒位置及填土密实性。在埋筒时,坑地与四周要注意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严格控制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线偏差不大于50mm。
4、桩头质量的保证
有关规范规定当凿除桩顶浮浆层后,应保证设计的桩顶标高及桩身混凝土质量。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要想保证桩头的质量,必须控制好最后一次灌注量,桩顶不得偏低,凿出浮浆高度后必须保证暴露的桩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值,这就要求灌注混凝土的高度要超过桩顶标高50cm。在实际施工中,超灌量控制不当是经常存在的问题,超灌量过大,造成浪费,超灌量不足,桩质量不能得到满足。另外,在开挖桩头检测时发现,由于桩顶混凝土与孔内泥浆有直接接触,里面有时会裹有泥砂和浮浆等杂质,对桩头质量产生极大影响。
5、混凝土灌注施工的进行
首先,按照建筑施工设计要求,采购混凝土材料,设计混凝土最佳配比,加强混凝土质量管理。结合钻孔灌注桩设计长度,合理设计护筒直径,采用厚度约5mm的钢板,孔壁直径应大于护筒直径。其次,混凝土灌注施工时,钻孔底部和护筒底部应保持300mm~400mm距离,利用球胆止水方法进行初灌,保障初灌砼施工质量,并且结合砼凝结时间,从而有效控制混凝土灌注时间,灌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孔壁情况,合理调整灌注速度和时间。最后,砼初凝后,拆除固定的钢筋笼,使混凝土和钢筋笼同时收缩。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施工是在水下浇筑,属于隐蔽施工,这是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关键。清完孔之后,就可将预制的钢筋笼垂直吊放到孔内,定位后要加以固定,然后用导管灌注混凝土。建筑监理人员要严格检查原材料是否符合质量标准。首先,混凝土除满足强度要求外,尚应满足易性好、流动性大、初凝时间长的特点。灌注时混凝土不能中断,否则易出现断桩现象。混凝土灌注要一气呵成,不得中断,每根桩的灌注时间不能太长,尽量控制在8小时内完成,为防止顶层混凝土失去流动性,导管提升困难,导管底部埋于混凝土中深度宜为2至6米之间,每小时灌注高度最好不小于10米。混凝土灌注标高应比设计标高高出至少0.5-1米,以保证桩头混凝土质量。
四、提高灌注桩施工质量的监理措施
1、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施工技术规划
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施工技术规划,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桥梁工程的整体施工技术水平,同时也对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有着重要作用。监理人员要与技术人员做好有关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较低工作,这样才能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防护措施,并要求每一个施工人员都充分了解各项施工任务及目标,监理人员要对相关施工步骤进行现场指导与控制,以便于通过监理措施可以帮助施工单位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2、指导施工单位处理安全问题
若监理人员在桥梁工程施工中发现任何安全异常情况,监理单位可以在复检后要求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并指导施工单位对将要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处理,要对施工单位处理安全问题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降低桥梁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再者,监理人员必须通过现场管理来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进行检查,若发现违规施工等现象则要及时向上级单位进行反应,以便于在监理单位的介入下可以督促施工单位立即进行整改,促进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协作,确保桥梁工程施工中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
五、结束语
本文对建筑监理工作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分析结果能够为同行人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峰.浅谈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4(12)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is analyzed, from which puts forward how to improve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level and effectively do control measures to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of unnecessary loss.
Keywords: build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U198
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竞争正是建筑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企业在行业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企业的存亡。
1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施工准备阶段管理问题
(1)人员问题。在施工准备阶段,目前施工单位的人员并不固定,有很多员工都是现招聘进来的,没有时间对其进行培训,他们对于将要修建的工程的特点、难度、需要注意的细节等等都不了解;给项目的管理者带来了多种不确定因素;至于监理单位,往往是监理工程师身兼数职,这些都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
(2)材料问题。由于很多单位的采购部负责人的任用只是因为“信任”,由于信任,他们选用的往往是“自己人”,这些人并不都了解施工设计的要求,他们只是片面地为企业节省资金。
(3)施工工艺、安全问题。由于施工一线工人大多都是农民工,他们自身有限的文化程度根本难以跟上施工工艺进化的步伐,施工单位管理人员通常为了赶进度,而忽略工艺的细节问题,导致质量问题的频繁出现;一线工人普遍安全意识薄弱,施工单位管理人员为了进度和成本,对安全措施也能省则省,导致安全隐患随处可见。
1.2 现场施工阶段管理问题
(1)人员。就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来看,施工一线工人的农民工凭借着自身的吃苦耐劳,硬是用力气拼出一些工作经验,有限的文化程度,让他们难以涉及建筑工程更多的方面;而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者来说,大多数具有行业资格证或者技能证件,但是和自身的技能和学历并不相符。
(2)机械。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人工化生产占大多数,机械的运用很少,导致生产率低下。同时,技术欠缺使得很多新型机械推广不够,应用力度小。
2 改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2.1 认真对待前期准备工作
(1)人员的管理与协作。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者主要是: 项目经理、安全员、技术员等,每一个项目的管理者都应该在工程没有开工之前就让人员配备齐全,并对不熟悉的人员核查身份、学历、技能、特长、人品等。各项目部应该对其进行入职培训和安全教育,让他们充分地去了解工程项目,对于技术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
(2)技术、材料管理。对于一个工程项目,其施工工艺复杂,材料品种繁多,各施工工种班组多。这就要求我们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技术准备。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其次,针对工程特点,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再者,从技术角度出发,施工质量问题是否达到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工程施工中,其所需的材料种类繁多,并且,经常有许多最新的材料应用问题。
(3)施工工艺、安全管理。现场一线的施工人员,施工前必须对之进行全面、彻底的技术及安全交底,尤其是对施工领班及现场施工员的技术指导和安排,务必贯彻到每一个现场施工人员的身上,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及施工工艺导致的质量问题。成立现场安全专项监督小组,按国家施工现场安全规范制定相应安全制度,在安全管理上予以独立执行权和处罚权,高效处理现场施工的安全问题。
2.2 控制好工程施工过程
(1)进度控制。要搞好项目的进度管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组织结构。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一套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一流的管理目标。建立一个严密的合同网络体系。一个较大的工程,是由很多的建设者参加的共同体,这就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合同体系,从而避免相互的拆台、扯皮。(2)质量目标控制。工程质量是工程的根本,是工程管理的头等大事,在管理时,可以根据质量的目标要求进行质量计划的编制,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也要按照图纸和国家的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进行控制和验收,对于工程质量的自检和互检等制度也要严格的遵守,保证材料的质量和工程的质量。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
(3)成本控制。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成本控制。要做好投标环节的成本管理。在投标开始阶段要对建筑市场上的招投标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建立投标报价预警机制。以本企业的历史数据和同行业报价中标资料为依据,结合项 目类别、 投资主体、地区差异等因素分别制定造价最大降低幅度。建立投标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对投标人的奖罚要与投标结果和中标项 目的利润水平相挂钩。为此,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①做好施工图的预算审查工作。应根据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工程类型、性质和结构复杂程度以及施工图预算文件质量等具体情况,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确定。
②做好招标标底的编审与合同价的监督工作。标底可由建设单位自己编制,也可以委托设计单位或者有法人资格的咨询机构编制。但必应由主管部门和招标管理机构核定。招标承包合同价应依据招标文件确定,无特殊情况,不得高于中标价。
③实行“项目法”管理。施工企业实行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组建工程项目管理部管理工程项目,实行项目包干责任制,将项目造价控制在投资额之内。
(4)安全控制。安全生产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首要大事,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一事一交底,事事派专人负责,随时随地纠正和处理违章作业,消除不安全因素,保证工人人身安全,只有做到有效地安全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质量和进度,所以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安全是整个施工现场的最必要的保障,质量是在人的生命有所保障的条件下,做出的精密、细致的工作,其中包括施工方案的精度、测量精度、以及施工精度(其中又包含材料、施工仪器等),当然还有检测精度,只有这几个精度有效的统一就能保证施工的质量。 当然也包括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以及质检部门是否到位、负责,以及施工人员自身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故此,现场具体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建章立制,完善体系;
②监督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③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不良行为公布制度和档案库。对建设各方单位违规及不良记录,给予建档和公布并在 有关单位资质审查、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审查等方面,依法进行处罚;
④建立对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考核制度以及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3 结束语
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一套好的管理方式,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重视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因此,企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从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成本控制管理方面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管理工作方案。参考文献
关键词:石油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在资源配置、管理职能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管理误区,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消极人力资源管理的被动状态,进一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使用人才,是石油企业快速构筑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面临的挑战性课题。
一、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一是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石油企业在改组过程中,实行“一刀切”,使许多有用之才提前离岗,造成人力资源的无谓浪费。三是部分企业受
3.要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人是环境的产物, 也是制度的产物。无数事实证明:有什么样的管理体制, 就会有什么样的员工队伍和工作绩效。石油企业要以一种动态的观念来考虑人员与岗位的匹配问题,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人的能级水平和岗位能级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人是有差别的,其能级变化有快有慢,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竞争条件的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使有些岗位可能失去存在的价值, 有些岗位的功能可能增加、能级提升,这些变化必然打破原来的能级匹配模式,要求建立新的能级匹配模式。石油企业只有以一种动态的观念来考虑人员与岗位之间的匹配,才能使员工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懒人变成勤快人,使勤快人变成有作为的人,企业因此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4.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以解决企业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薪酬要与工作绩效、员工贡献直接挂钩,体现多劳多酬、优劳优酬,使薪酬成为员工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实践创新、不断贡献业绩的激励手段。石油企业要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要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组织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氛围,让员工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小华 . 全面激励模型让员工自己激励自己 [j]. 人力资源 ,2009(1).
1.基层食药监部门人事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少经验不足
由于药监部门存在成立时间短,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现状。基层单位普遍没有配备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或专职档案员,基本上都是由人教部门的人兼职管理,由于专业不对口专业培训时间又短,因此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再加上档案管理手段的滞后,大多数采取的是原始手工操作方法,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容易造成档案材料归档不及时、资料收集不完整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实质效果和应有水平。
2.人事档案的内容分类材料归类管理问题有待提升
首先,由于人事档案本身的特殊性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名目繁多、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等的特点,从而容易出现档案材料分散、无序等问题,给人事档案的内容分类及材料归类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其次,目前基层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主要还是掌握干部的履历、学历、考核鉴定、党团材料等,但对工作绩效、奖励、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汇报及总结、个人检查材料以及图片、声像资料等电子档案缺乏有效收集整理,或者是分散收集缺乏整合归纳。
3.人事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基层食药监部门的档案电子化管理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仍习惯于手工操作,面对手头上现有的一些管理资源系统软件也只是将个人基本情况、档案目录等材料进行简单录入。对干部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原件如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论文、报告、科研成果、著作等内容都不予以收录。使得在人事档案的跨单位利用中实用性不强,仍然必须提供纸质档案材料,无纸化阅读档案基本没有实施。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实际工作效率。再加上基层部门在档案管理上的经费支出不足也导致人事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
4.人事档案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基层食药监部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管理、轻利用的现象。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上知人善任、选贤举能的依据之一,为基层食药监部门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低效利用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在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了解人选拔人和使用人的工作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将时间精力用于档案的接收、收集、审核、分类、排序、编目、技术加工和装订成卷等整理以及防火、防蛀、防霉变等仓库保管工作上,却忽略了档案的开发利用。因为缺乏对人事档案材料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没有很好的建立完善的人事记录及人才技能库,无法充分掌握区域范围内的人才信息,因此难以为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专业支持。同时一直以来人事档案具有规范性强保密性高的特点,使得此项管理工作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外界很少并很难了解,也是影响人事档案低效利用的因素之一。
二、加强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的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系统化制度化管理
部门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档案工作,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水平高低、运转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涵盖人事部门及其他非人事部门。要求单位各部门都要重视和参与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来,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与食药监部门的行政执法、日常监管等各项工作保持同步。一是可以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举办人事档案法规知识测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宣传《档案法》、《档案管理条例》等相关档案知识,使每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人事档案是一种特殊的、宝贵的信息资源。二是加大对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充分给予人员、制度以及经费的保证,不断改善人事档案管理条件和设施。三是建立健全人事档案制度化管理。制定并完善基层食药监局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比如人事档案计算机管理制度、收集归档及人事档案转进转出等一系列工作细则,做到明确职责规范操作,使档案工作朝着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确保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长效运行。
2.实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为保证人事档案工作能适用新形势下食药监的改革发展要求,提高现有档案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就成了当务之急。实行继续教育培训是逐步提高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首先加强与当地档案局的沟通联系,定期组织业务培训。邀请专业学者开展专题讲座,聘请技术能力强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对基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手把手操作培训。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与开设了档案管理专业相关的教育机构,尤其是那些在档案管理专业领域比较突出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灵活运用整体培训、个人培训和轮岗培训将结合的形式,定期安排基层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参观学习,接受系统、正规的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培训。在系统内部,定期举行业务知识比拼形成一种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荣的竞争氛围,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还要鼓励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去考取档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带动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3.改善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
在人事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中,基础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基层部门领导要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安排人事档案管理办公场所时,需要仔细考虑档案用房的各项要求,做到库房、阅档室、办公室“三分开”。建立稳固的防火、防潮专用档案库房。购置铁质的档案柜或新型的专用档案密集架,以便节约和合理利用空间。库房内应设置必要的空调、去湿机、温湿度器等设备。除此之外,为了适应档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配备档案专用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也是十分必要的。库房内的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和安全措施应定期检查。
4.进一步规范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业务工作,构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
从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和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出发,制定科学的人事档案分类方案和归档范围,要求基层档案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人事档案分类的规定准确掌握归类的方法,坚持性质判断、内容判断及同一标准的原则进行管理。逐步规范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业务工作。首先要规范基层食药监部门的文件材料收集工作。一是要抓好人事档案文件材料的形成工作,进一步推行人事档案材料标准化要求。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制度印发通知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人事档案形成程序及质量要求,做到事实准确、材料完整、手续完备。如个人制作材料时选用质量好的纸张书写印刷,禁止使用不耐光、不耐热、不耐久的书写文具,并保证材料格式尺寸大小及书写规范。二是抓好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严格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明确各科室兼职档案员负责本科室材料的收集工作,并及时移交到档案室保管。三是抓好声像档案材料的规范整理工作。除了对已归档的各种人事档案的加强整理外还应逐步增加对相关声像、实物等门类的档案材料的整理。四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发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尽快建立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数据库系统。将人事档案信息利用扫描仪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将文字、图片等档案材料转换成数据资料,实施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的动态管理和维护,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因手工调阅造成档案材料的磨损,延长档案使用寿命。通过现代化手段全面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优化、反馈和监控系统。
5.提高基层药监人事档案利用价值和利用率
提高人事档案利用率对食药监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是调整丰富更新人事档案内容,提高利用价值。根据基层药监部门干部职工岗位设置的多元化以及新的机构改革后人员岗位的变化,不断丰富人事档案信息内容,注意收集反映人员综合能力、专业特长、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记载材料和数据。对各类人才实行针对性的档案内容收集和管理,形成科学的药监人事档案管理体系,把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岗位,提高基层药监人事档案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二是转变观念,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改变基层档案管理人员“保管员”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档案开发利用的直接参与者,让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人事档案材料进行解读,为干部人事决策工作当好参谋,进一步做好干部人事档案方面的咨询工作。三是增强沟通信息渠道,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三、总结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