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第1篇

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相对于本科生教学工作而言存在可比性差、现场教学信息采集困难、教学工作难于统一规范、同行评价难于全面开展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议各学院授予研究生学位的情况时,常常难于确定统一的标准,个别学科专业甚至没有专家担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即使有专业同行担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也由于人数不可能多而难于公正评价某篇学位论文,因此,在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论文,决定是否授予学位时常常以该委员会委员多数不是同行为由,使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议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笔者曾担任研究生处长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多年,根据往年的工作经验和兄弟院校的有关情况,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规范和质量监控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较普遍地存在选题重复前人研究、参考文献收集不全、统计分析方法使用不当、论文书写欠规范、研究工作创新性不强等问题。大家往往认为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一定要通过同行专家才能进行评价,因而造成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测评无法下手开展,使得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或名存实亡或根本就无人提及。而实际上上述大部分问题不一定要通过同行专家才能检查和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制订规范化的要求,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学术组织进行审查鉴别。在同行评价难于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可制订一般性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测评指标体系,供学位评定委员会或由其指定的专家组对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测评,而关于学术创新方面的内容则组织同行专家进行选择性的测评,即规范性评价与创新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选择性评价相结合。这不失为当前状况下监控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优选之策。由于研究生学科众多,所属门类较广,不同门类之间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要求和质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别,此处仅对农科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质量标准和监控措施分为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选题要求

目前,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重复他人研究,缺乏创新性及难度不当等。有的研究生为了保证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而选择难度过小、工作量偏少的课题,或置理论和应用研究价值而不顾,完全照搬前人的研究路径选择相对容易的研究材料开展工作。

研究生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上述类似问题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以约束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选题工作。论文选题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来确定,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论文选题的具体原则及要求应包含如下内容:

(一)论文选题应具有-定的创新性研究生论文选题,一般分为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等类型。无论是哪一类选题,都应重视其在学术方面的创新和开拓。所选题目应是前人没有专门做过的;或已有人研究但当前还尚无理想的结果,有进一步探讨的广阔前景;或是目前在学术界有分歧,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或原研究方法、手段和技术过于陈旧落后,有待创新后得出新的结论。学校和基层培养单位应鼓励研究生实行风险选题,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但这必须要有相应的机制,避免造成研究生非个人原因而延误毕业。

(二)论文选题应具有^定先进性研究生论文选题要注意在技术方法应用方面的先进性,即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和技术应先进适用。基础理论研究要选择处于学科前沿,在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应用基础研究应选择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实际应用前景,力求是国家或部门的重点科研课题,或是企业、科研单位急待解决的科研课题。

(三)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等类型的论文选题应考虑其社会经济应用前景这类选题要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些急需解决的科技难题,力求使其能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或生态效益。

(四)选题难度和工作量大小要适中,要体现较高的水平,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论文选题不宜过大,过大不能深入,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得出结果,但更应避免为了顺利完成任务而有意选择取材容易、难度偏小或路径过于简单的课题。在指导研究生论文选题时,指导教师要注意了解题目实现的可能性,充分考虑现有实验设备、场地、资料、经费等具体条件。同时,还应考察课题涉及的理论范围及数据计算方法与规模,并对试验手段进行初步分析,以确定论文选题的可行性。

在具体进行毕业论文质量测评时,可重点根据上述几个方面制订测评指标,并确定相应的权重。

二、论文规范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它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即为学术论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撰写研究生毕业论文时必须遵守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规范。

(一)论文格式在格式上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有关“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的有关规范要求,在数字用法、符号和计量单位使用等方面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等法规条文中的有关规定。至于毕业论文中的各层次标题与序号、参考文献、字体及其大小、各部分应包含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写法除了应遵守学术论文撰写的一般性要求和常识外,还应遵守学校有关此一方面的规定。很多高校为了统一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形式,还相应制定了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形式规范。

目前,研究生毕业论文在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数字符号、略缩语和计量单位使用不规范,如有的研究生仍以亩来作为面积单位;论文格式失范,如有的学位论文未按规范要求使用三线表,参考文献的排列和书写格式不规范等;表达不够流畅,逻辑性差,循环论证等。

(二)英文摘要目前,研究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撰写不符合学术论文摘要的基本规范,“汉语味”太浓,句式和词汇使用不地道等方面。如在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应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但很多研究生未能按此要求撰写,在时态使用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除此之外,甚至出现文法不当和略缩语、代号及法定计量单位使用错误的现象。

英文摘要是应用符合英文语法的文字语言,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论述文章重要内容的短文。英文摘要必须符合“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的原则,应重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个要素。据此,农科类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和监控指标可包含:内容的完整性,英语语法错误率,符号和法定词语使用错误率等。

(三)参考文献目前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有关参考文献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参考文献收集不全面,部分研究生则为了凑数,竟然将二次文献不经查阅原文甚至摘要都未看就列入,而将文摘性刊物中的文献作为正式参考文献列入的情况就更加普遍了。该问题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部分参考文献的年代过于久远,这主要是因为部分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在某些领域的藏书和期刊订购不够全面,无法满足研究生查阅文献资料的需要,或尽管有相关的图书和期刊收藏,但部分研究生仍然不愿花功夫查阅;现在各研究生培养机构信息化建设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部分研究生仍不愿意花时间收集校外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应着重考察学生选用参考文献的数量、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参考文献发表的年代。具体进行测评时可就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列出具体的指标要求,供评估该项指标时使用。

三、创新工作

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灵魂,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所在。创新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方面可体现在研究思路的创新,研究方法、技术和手段的创新。在研究过程中对自然现象、实验结果或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微变化等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并导致对此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好奇心及由此得出的异于常态的结论,这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现在在学的研究生中很多人经历的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过程,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束缚,使他们在过去的学习阶段里较少接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以至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在实际科研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较多的是“模仿式”的。这些研究生也“喜欢”阅读本专业的文献,但他们阅读文献的目的并不是找寻某一研究领域新的生长点,以便另辟蹊径做出开创性的工作,而是从文献中找寻他人的研究思路或是套用别人的研究方法、手段来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殊不知,创新的对立面即“模仿”,创新最大的禁忌就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这种“邯郸学步”式的研究方式最终必将遭到无情的淘汰。

对于研究生毕业创新性的评价,可着重从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手段和技术创新,新开辟研究领域或方向的情况,研究结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

第2篇

    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选题

    毕业论文的题目要注重实用,以利用所学的理论、方法等专业知识在企业业务操作中的实际应用为主。可从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在企业实际运作中或者分析企业先行操作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或者是值得学习推广的环节并分析推广的可行性。

    建议题目:

    XXXX在XX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XX企业XXX的应用分析

    XXXX在XX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XX集卡车队提高服务质量途径分析

    XX集装箱码头堆场管理岗位提高效率方法分析 XX国际货运公司促销策略研究

    XX企业开展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二、论文格式 建议五段格式,即

    一、公司及所分析业务、流程或方法等的简单介绍

    二、所写理论知识的介绍或阐述

    三、对所要分析的业务、流程及方法等进行分析

第3篇

关键词: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126—03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与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在越南,研究生教育被称为大学后教育,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到2003年,越南有研究生教育培养机构146个,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机构95个,博士研究生培养机构116个。越南研究生教育覆盖学科面广,培养人才数量逐年上升,为越南各行各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根据越南教育培训部2002年号文件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越南招收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主要涉及教育科学、艺术、人文、经管、法律、医学等22个学科门类,其中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270个,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404个。

一、越南研究生培养模式

越南研究生培养目前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培养形式不同,培养年限也不同。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

越南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科学研究队伍。研究生教育要求接受教育者政治立场坚定,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具有服务人民的意识,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越南研究生教育主要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进修班三种形式。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属于学历教育,研究生进修班属于非学历教育。根据不同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由于本文涉及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学历教育,因此以下文中出现的研究生教育指的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一)培养形式及学制

在越南,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主要对象是从本科考入研究生的学生,非全日制主要对象为已参加工作需要继续深造的人群。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期间全程参加学校的教学安排,而非全日制学生只要能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课程和研究即可,其余时间可自由安排。但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在培养规格上都是一样的,都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

由此可见,在同一培养层次中,不同的培养形式所需培养年限不一致,要求也随之不同,招生对象较为灵活,起点不同,学制也有不同要求。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

1.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学分制,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完成相应学分(80~100个学分,具体学分要求根据具体专业而定)方可毕业,其中1学分对应的理论学时为15小时。除了理论学时,还有相应的实践学时要求,通常为理论学时的2~3倍。

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公共课程。此部分课程包括哲学和外语两门课程,占总学分的20%。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所有研究生学员要完成哲学和外语课程的学习并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2)专业课程。此部分课程主要为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学分要求上,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学分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技能型研究生来说,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65%~70%,对于注重科学研究的科研型研究生,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55%。必修课程为专业所必需的科目,一般由教育培训部根据各个专业委员会的意见统一规定,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而选择修读相应科目,只要所修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即可。

(3)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入学时即可进行,但要毕业论文的学分则必须在完成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通过论文答辩之后方可获取。毕业论文分为两类,即技能型和科研型,技能型学分比重为10%~15%,科研型学分比重为25%~30%。

2.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说在课程设置构成方面无太大区别,但要求却比硕士研究生教育苛刻了许多。课程主要也是有三部分组成,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博士专题和博士毕业论文。

(1)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所规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果学生选择的同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那么硕士研究生阶段所修读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

(2)博士专题。博士研究生至少要修读3个博士专业,专题修读形式主要是专题集中学习,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专题答辩,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如果专题答辩未通过的,将进行第二次学习、答辩。

(3)博士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分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两个步骤。博士研究生完成了(1)、(2)两项的学习并获得学分,且达到其他附加条件(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至少2篇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要求时,方可申请校级毕业论文答辩。通过校级答辩,方可参加国家级答辩。在完成了国家级的论文答辩之后,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即视为全部结束,可获取毕业证书。

(三)课程考核及评价

越南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根据0到10分不同的等级来进行评定,5分为合格,即5分达到考核要求,视为考核通过。

1.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主要涉及课程考核和论文考核。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考核形式多样,总的看来,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写课程论文和考试两种,其中考试根据课程特点又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至少要由两次成绩组成,即每门课程至少要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如果学生出勤率没有达到理论学时的80%的则不能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若未按要求参加讨论、实践活动,未获得教学计划规定的平时成绩的,也将无法获得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考核主要是以答辩的实形式完成,当学生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论文撰写符合硕士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经导师同意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进行,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论文写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出相应成绩,取这些成绩的平均值即为论文考核的最终成绩。

学生只有在通过了公共课程考核、专业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并均达到要求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2.博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考核评价更多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硕博同专业的情况下,硕士阶段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无需单独考核,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课题组答辩的方式。

与硕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相比,博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专题答辩形式,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才视为修读完成该专题。

在越南的研究生教育中,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一个环节,除了入学时的开题答辩外,还要进行两次答辩: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答辩考核方式与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一致。在通过了校级答辩和国家级答辩后,博士研究生方可获得毕业论文学分。

与硕士研究生一样,只有通过了各个部分的考核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二、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特点

(一)重视英语和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信息交流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发展中国家,越南一直比较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英语成为越南从小学直到大学、研究生的主要科目,体现了越南教育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英语已被列为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只有按要求顺利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才能开始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由此,英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越南研究生教育也很重视政治教育,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并重。越南研究生阶段的政治课程学习形式多样,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程考核也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口试两种方法,兼顾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表达。

(二)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号文件关于《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越南研究生教育不论是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还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对课程教学、考核等主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术上有个人的造诣。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专题的答辩到毕业条件设置(发表学术论文方可毕业),都充分体现了对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视。

三、越南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分布不合理

根据越南2002年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在22个学科门类中,招生专业数相对较多的学科为人文、社会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5个学科,在这5个学科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154个,占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270个)的57%;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255个,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404个)的63%。而其他部分学科如传媒、计算机、药学、体育、加工制造等招生专业数极少,如传媒硕士和博士的招生专业数分别为7和4,与社会行为科学(26和31)、自然科学(37和49)、工艺技术(37和61)等相比,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越南教育部门应从全局考虑,对研究生招生专业做适当调整,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能尽快加入一体化的行列,应增加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的比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越南高等院校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在越南国内的分布极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河内市、胡志明市等。而在农村或是其他边远山区高校很少,如在越南北部山区只有一所太原大学,整个西南地区只有一所芹苴大学,而国土面积相对辽阔的西原也只有一所大学。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无法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不能促进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尽量均衡教学资源在越南全国的分布,国家应在高校分布较少的地区建立更多的大学,同时鼓励研究生培养机构在这些地区实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投入少

越南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上的经费投入少,人均培养费用低,因此对研究生的培养规格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越南大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不高,国家财政发放的工资约为150万越盾左右,相当于人民币500多元,这样的收入对于越南不低的物价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越南的大学教师们经常下了班或是空闲时间都到其他学校或是一些培训机构做兼职,以维持正常生活开支。这样,教师们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就变少,影响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越南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时增加高校教师的薪酬,为教师专心教学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四、结论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不论培养的类型、培养的目标及培养的规格,都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培养既要注意深度也要追求广度,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专业。越南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缺乏一定的物质保障,国家投入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政府各部门的主观原因,也有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面对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形势,越南应结合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改革研究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科研能力的培养。

第4篇

1.对当前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思考与建议 

2.谈电大中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3.非英专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英译研究——以鲁东大学2010届非英专部分毕业生为例 

4.谈中文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技巧——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

5.对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原则的思考 

6.高师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之我见 

7.中文专业本科生课程论文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

8.中文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9.提高中文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0.我院中文系、数学系举行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 

11.华中师范大学中文试验班毕业生毕业调查及对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

12.中文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立论摭谈 

13.高校文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的几个问题——以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学生为考察对象

14.河西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写作及指导状况调查分析与建议

15.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片谈  

16.独立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探索 

17.福建广播电视大学84届中文直属班举行毕业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18.我院中文系首届研究生毕业 

19.我院中文、政教两系首届工农兵学员胜利毕业 

20.教学、科研、管理三丰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刘焕辉教授,1956年中文系毕业

21.怎样写好文学评论——兼谈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22.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古代文学方向选题指导  

23.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指导对策

24.文科毕业论文写作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探索——以中文学科为例 

25.回忆我的大学时代——读过山东、四川、中央三个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才毕业

26.独一无二的松子——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7.启迪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关于中文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思考

28.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9.苏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第二届博士研究生毕业 

30.夏威夷大学和美国的中文教学 

31.中文分词模型的领域适应性方法 

32.使用二级索引的中文分词词典 

33.中文分词技术综述 

34.面向中文文本的情感信息抽取语料库构建 

35.中文分词算法研究综述  

36.一种快速中文分词词典机制 

37.中文图书采访质量控制实践探索 

38.中文文本分类反馈学习研究 

39.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

40.中文搜索引擎中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41.中文分词技术及其实现  

42.一个中文实体链接语料库的建设 

43.自然语言理解的中文地址匹配算法 

44.中文文本情感分析综述 

45.中文数据清洗研究综述 

4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中文期刊采购策略研究

47.中文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类目组织系统的比较分析 

48.中文印刷字体单字与字库软件的著作权辨析 

49.基于Lucene的中文分词方法设计与实现 

50.中文姓名的自动辨识  

51.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中文简化版的效度和信度 

52.基于词典和词频的中文分词方法  

53.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动态势研究 

54.面向领域中文文本信息处理的术语识别与抽取研究综述

55.族裔特性、社会资本与美国华人中文学校

56.中文分词对中文信息检索系统性能的影响  

57.中文自动标引、全文检索及中文搜索引擎三者关系的探讨

58.中文微博情感分析研究综述 

59.港式中文语序问题略论 

60.公共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质量控制实践与探索——以深圳图书馆为例 

61.中文文本的地理命名实体标注 

62.基于规则的中文地址要素解析方法 

63.一种基于多重哈希词典和K-最短路径算法的中文粗分词方案研究 

64.澳大利亚的中文教育环境及专项中文教师培训项目个案分析

65.中文文本的地理空间关系标注 

66.中文分词技术的研究 

67.中文分词算法在搜索引擎应用中的研究 

68.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69.中文DOI路在何方——从参考文献著录与DOI的关系探讨中文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的发展方向

70.中文叙词表本体的形式化表示与SKOS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建立中文知识组织系统形式化表示标准体系的建议

71.一种基于Lucene的中文分词的设计与测试 

72.KNN和SVM算法在中文文本自动分类技术上的比较研究 

73.《同义词词林》在中文实体关系抽取中的作用 

74.中文微博命名实体识别

75.中文比较句识别及比较关系抽取 

76.统计与词典相结合的领域自适应中文分词  

77.支持智能中文分词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的构建 

78.现当代中文小说译入、译出的考察与比较

79.中文信息处理研究工作的新进展  

80.美国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应策略  

81.LanguageTool中文语法校对XML规则定制方法 

82.基于中文搜索引擎网络信息用户行为研究 

83.中文分词技术及其应用初探 

84.基于免疫的中文网络短文本聚类算法 

85.中文文学作品中数字使用的模糊现象及其翻译 

86.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与智能检索 

87.基于演化超网络的中文文本分类方法 

88.基于卷积树核的无指导中文实体关系抽取研究  

89.基于Lucene的中文字典分词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90.一种中文分词词典新机制——双字哈希机制  

91.面向新闻领域的中文文本分类研究综述

92.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中文修订版的信效度 

93.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引文分析 

94.中文系教师信息行为之研究:以辅仁大学为例 

95.中文分词现状及未来发展 

96.中文歧义研究25年——以《中文信息学报》论文为例 

97.美国大学华裔与非华裔学生中文习得差异及教学法探索 

98.现状和设想——试论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研究 

99.江苏省科技类中文核心期刊统计分析

100.中文数字学术期刊用户价值模型实证研究  

101.路在何方——中文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刍议

102.中文词法分析与句法分析融合策略研究 

103.美国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104.一种中文分词词典新机制——四字哈希机制 

105.中文搜索引擎的原理剖析及开发实现技术 

106.自然语言检索中的中文分词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107.中文分词算法研究 

108.中文个人学术网站的现状与发展——基于153个中文个人学术网站的调查与分析

109.基于中文维基百科的领域概念相关性研究 

110.基于字表的中文搜索引擎分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11.汉语传统语法及其在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展望 

112.中文文本中时间信息解析方法  

113.顶中区N200:一个中文视觉词汇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 

114.近年来中文网络信息分类研究综述  

115.北大中文系留学生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16.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探讨

117.基于叙词表构建本体的中文叙词词间关系细化研究 

118.网络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中文核心期刊信息比较分析

第5篇

关键词: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任务分解 项目进度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53

项目管理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是一种管理技术。它是指项目的管理者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对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1 当今研究生生活现状

1.1 就业形势日趋紧张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是社会重要人力资源,对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生的就业如“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就业环境比较乐观。近几年,为更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在研究生招生数量上逐年提高,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也相应大幅度增加,研究生就业优势逐渐削弱,就业危机感逐渐增加。

1.2 学习兴趣逐渐缺失

很多同学选择考研是抱着逃避就业的心态,当发现自己当初的选择换来的不是光明的就业前景而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时,常常无所适从,对生活缺乏信心,毕业时不得不被动将自己贱卖。

2 项目管理方法在研究生生活规划中的实施流程

2.1 项目实施计划

2.1.1 项目实施计划的前提

在实施计划之前,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是想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没有清晰的目标,就不会有充足的准备和动力。近几年,不少科研机构都强调研究型人才的“博士化”,对有志涉足科研领域和进行学术深造的同学来说,应该把重心放在关注学科前沿研究、打好学术基础等方面,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对打算毕业后直接找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在研一时应该认真读书。

2.1.2 项目实施计划的内容

计划是为完成一个目标而进行的系统的任务安排。对研究生生活的项目计划,要解决以下问题:①项目做什么(what):这几年应完成的工作有哪些。②如何做(how):这些工作如何去完成。③何时做(when):研究生这几年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应确定各项工作需要的时间、何时开始、每项工作需要哪些资源等。④花费多少(how much):确定每项工作需要多少经费及这几年的总花费。

2.2 项目的任务分解

2.2.1 主要任务计划

主要任务计划是对研究生几年的各方面生活进行分解,包括:各学期的学习任务,学习费用,时间安排,学习目标等。针对研究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五个学期:

2.2.1.1 第一个学期――学习的学期

这个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好各科的基础课程。不管研究生们是想毕业后择业或者是想继续读博深造,都需大量理论知识的支持。此外,这个学期刚进校门,学习兴头正浓,可以趁此机会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读书学习。

2.2.1.2 第二个学期――补充知识的学期

进校一个学期之后,对学习和周围的环境都较为熟悉了,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哪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这个学期要重点学习自己所欠缺的知识。此外,也可以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学习团队协作的精神。

2.2.1.3 第三个学期――毕业论文资料收集与开题的学期

研究生阶段的第三个学期,要开始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而毕业论文的写作需要大量资料的收集和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才能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因此,这个学期,一定要抓紧时间大量搜查资料和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所要写作论文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定出较好的毕业论文的框架。

2.2.1.4 第四个学期――论文完成和就业选择学期

这个学期,首要需做的事情是论文的写作,为顺利毕业奠定基础,同时,写毕业论文可以锻炼对时间的安排能力。另外要开始进行就业的思考,认清自己是想涉足于哪个领域以得到发展。如果想要考博继续深造的同学,这时要开始了解各种考试信息,为考试做准备。

2.2.1.5 第五学期――论文答辩和择业冲刺学期

这个学期,首先要对论文进行扫尾工作,顺利通过答辩对每个研究生同学是尤为重要的事情。其次最重要的问题是就业或者博士研究生考试。

2.2.2 辅助计划

以上对研究生生活每个学期的时间和工作安排是经验的总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一定对每个研究生同学都适用。每位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有两点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每个时间段一定要专注于每个阶段的事情,不要受外界环境影响太大,一定要专心致志;第二,对自己所进行的事情和目标任务要经常进行反思,如果发现问题要进行及时的调整。

2.3 项目的收尾与评估

每个阶段的项目目标完成后,研究生同学要对整个计划目标与学习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和对照,此外要做好考核,使其他学生借鉴经验。项目的评估通常包括三个方面:项目评估――从研究生同学整个研究生生涯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评定,对经验教训进行分析总结。项目验收――学校、导师和研究生个人要审查自己最终的学习业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结果是否令自己满意。项目跟踪――建立研究生毕业后的跟踪机制,审查把项目管理方法运用到研究生生活中是否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目标。

3 项目管理方法在研究生生活中运用的积极作用

3.1 推动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

扩招使学生平均拥有的教学设施、师资、科研设备等减少,有限的资源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项目管理对这一问题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和内容值得借鉴,希望教育界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来促进和推动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

3.2 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项目管理方法设定一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生同学多少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实现这一目标任务上去,并且这些目标是一个接一个的,最终是为选择就业或者博士研究生考试的整体目标而服务的。只有这样,研究生同学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中,以刺激学习的不断进步。

3.3 提升职业竞争力

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使研究生们学会管理时间,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精学细,使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必将在求职过程中崭露头角。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郑祥江,郝生跃.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第6篇

张先治教授睿智求索,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以经济效益为研究中心,以公司理财为研究方向,以会计信息为研究基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研究对象,以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为研究重点的完整学术思想体系。他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国家级50余篇;出版专著10部、教材20多部;承担包括国家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特别是,在2005年辽宁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届政府奖)评选中,他的著作《内部管理控制论》获由辽宁省政府颁发的“优秀著作一等奖”;2006年,该著作再获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三等奖”。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张先治教授还特别注重将研究成果与生产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分析和论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其在国有企业改制、国有资本管理、监督与营运机制研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如近期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2006年)、辽宁省重大决策项目“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政策与措施研究”(2007年),以及大连市软科学项目“大连市国有资本经营政策与策略研究”(2008年)等,均紧密结合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环境与需要,为国家制定政策及指导国有企业改革起到重要参谋作用,其研究成果受到各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的研究报告被撰写成“成果简报”,报送国家重要决策部门领导审阅。此外,他在管理控制、预算控制和财务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被一汽大柴、沈阳机床集团、大连亿达集团、大连创新集团等企业所采纳,转化为生产力,为这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保驾护航。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张先治教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他所带领的财务分析课程组在创建精品课中成绩显著,2004年,财务分析课程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同年,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学习。“全方位、立体化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这一教学成果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以研究工作室为单位,采用基于导师制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他还着手组建了资料信息库,编写会计研究动态,供研究生学习使用。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取得很好成效,几年来,一大批博士、硕士在他的指导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03年,首届国家杨纪琬奖学金评选中,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同时,张先治教授荣获指导教师奖。2005年,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杨纪琬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奖。

张先治教授作为负责科研的副院长,先后筹划和组织了首届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讨会、中国会计教授会、全国部分高校实证会计研讨班、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东北暨内蒙古高校会计学教师联合会、审计理论与实务国际论坛、中国财务学年会、中国会计学会信息化年会等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及活动,他还积极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进行合作研究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全国会计学科的科研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对促进中国会计学术发展,提高会计科研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7篇

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演讲,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1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2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第8篇

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一、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1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第9篇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第10篇

1.1国家相关制度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一般情况下,一个本科毕业生需要经过至少3年甚至更多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具备“高年住院医师”的水平,而要达到“主治医师”水平时间就更长了。但临床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结束一个学期相当于半年时间的课堂理论学习后,转入临床工作至毕业,总共也只有2年半时间,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搞课题研究、撰写毕业论文,等。临床研究生中绝大部分学生是应届毕业生,原本就缺少临床经验,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考研而放弃了本科学习时的临床实习机会,几乎没有一点临床基础。要在如此紧迫的时间里完成培养任务,达到培养目标,具备相应的临床和科研能力,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硕士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只能进入第一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实决定了很多研究生根本不愿意完成临床科室轮转。

1.2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科研工作是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体现创新力的具体表现。具体到研究生培养上,科研水平及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重要考核指标。因此,有的学校要求临床型研究生要有优秀的科研能力,在招录研究生时,首先也是重在考虑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科研能力以及是否对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帮助,而对研究生的临床业务能力要求相对不高。在一些评估中,科研论文是可量化的硬指标,从而造成了临床医院对科研论文的要求过高,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导师将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帮助做科研,发表文章,忽视了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培训。笔者所在医院现有各级各类在研科研课题380余项,科研总经费6000余万元,其中绝大部分就是由研究生所完成。临床专业研究生既要更多接触临床,作为科研队伍里面的主力军,又要搞好科研,因此协调好科研与临床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1.3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学制、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主观上对临床与科研也各有侧重,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我们调查了第三军医大学三个年级共计471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有一定临床经验的硕士生157人,博士生43人;无临床经验的硕士生168人;7年制硕士生63人;8年制博士生40人。通过调查对象填写《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与科研时间分配问卷调查表》及座谈方式,了解到不同类别研究生对临床与科研各有侧重,入学前有无临床经验是重要影响因素。有临床经验的研究生,大都已取得医师执业资格,在本学科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短则两三年,长则一二十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已掌握了必须的技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独立诊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但这类研究生多来自基层医院,科研水平相对较低,有的几乎没有接触过科研工作,而且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相对薄弱,所以他们更愿意从事有深厚基础的临床工作。相反没有临床经验的研究生,包括7年制硕士生和8年制博士生,他们刚离开大学校门,无临床经验可言,但基础学科知识扎实,特别是7年制硕士生和8年制博士生,学校也有意识地加强对他们科研方面的培养,所以他们有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大都愿意从事科研工作。再加上国家有关制度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便产生了“反正毕业后还要重新轮转,在校期间多学临床不如多学些科研”的想法。

2应对措施

要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高素质、精业务、懂科研”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国家、高校、研究生应该共同努力,厘清思路,进一步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既要加强研究生临床业务能力的锻炼,也要适当地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

2.1国家要建立有利于临床专业学位工作顺利开展的政策、法规国家应有专门的机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应通力配合,解决现行制度间的矛盾与不衔接,推进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随着国家对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规范化和医师准入制度的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确实需要认真定位和思考,特别是与职业教育关系的梳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是比较经典的医学教育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对临床医师的培训都有具体的要求,毕业后教育可以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使参加同样培训内容者均可获得学位或资格证书。

第11篇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健康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82

1 当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

1.1 研究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在2015和202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将分别达170万和200万。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要。但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由于心理问题、精神问题而休学、退学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根据湖北省高校学生自杀情况调研报告以及最近几年的媒体公开报道,相较于其它学段的学生,研究生自杀率较高。①这表明,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②研究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4.16%,其中,轻度心理问题者比例较大。与全国成人常模的对比发现,研究生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以及精神病性五项因子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也有研究表明,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大学生但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③某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对1930例研究生心理咨询个案进行数据分析表明,④寻求心理帮助的研究生绝对人数在逐年上升,相对比例稳定在20%左右。这一方面和研究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有关,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逐渐不断呈现出来。

1.2 研究生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累积性

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相较本科生更加复杂。高校研究生处于需要兼顾学业、工作事业、婚恋家庭等方面的人生关键阶段,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不仅要面对更加繁重的研究任务、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家庭责任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总体而言,研究生的压力主要表现为学业压力、成就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婚恋压力、就业压力等。具体而言,一方面,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相较本科生更加突出和明显。我国自2003年起,研究生毕业人数明显增加,但由于培养计划不明确,与市场不够协调等原因,加上研究生本人过高的期望值,导致研究生就业压力骤增。2010年,江苏、重庆等地媒体报道研究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出现学历层次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⑤同时,受我国大学扩招的影响,研究生取代大学生成为父母和亲朋好友眼中的天之骄子,使一些研究生过于关注工作的起点,一旦现实情况与理想出现差距,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严重的情绪问题。

第二,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呈现出一定的规律,⑥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前三个月、毕业论文开题的前后一个月、毕业论文答辩前后一个月、毕业离校最后一个月是研究生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爆发的时间。压力的表现从入学初的学习困惑产生的学业压力,到入学适应后产生的学术压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压力,再到研究生中期的情感和就业压力,最后学生又要集中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最后,研究生还面临和导师的关系压力。

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累积性。当研究生出现不幸,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关注的只是表面的就业或者情感压力这些导火索,而往往忽略了极端行为背后可能早已存在的某种精神疾病或严重的人格缺陷。研究生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往往是在大学甚至更早的阶段就已经产生,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以解决,到了研究生阶段受到毕业就业、婚恋情感等应激事件的影响,新旧问题不断累积叠加,容易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某咨询中心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有1%左右的研究生因精神问题转诊精神科或心理科,并确诊患有抑郁症、强迫症、分离障碍、急性适应障碍、性心理障碍、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

1.3 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群体差异

(1)男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研究表明,⑦男硕士研究生比女硕士研究生在经济和婚恋爱情方面的压力得分更高,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比男硕士研究生更大。男女硕士研究生的压力侧重点不同,而总体的压力感没有显著差异。相比而言,男硕士研究生在养家糊口、光宗耀祖方面背负更大的压力,在自己的同龄人已经开始独立生活时,他们还不能立即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但另一方面,男硕士研究生还要在婚姻恋爱中承担更多的责任,相应的压力也会更大。因为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女研究生虽然学历更高了一个层次,但却不一定能找到如意的工作,难免在就业上面临较大的压力。虽然他们各有各的烦恼,但是相比而言,女研究生更愿意在遇到困难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2)不同工作经历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没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⑧这和研究生群体逐渐转变为独生子女群体有关。他们是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因成绩优异在学校也备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人生成长经历往往以校园生活为主,一路过关斩将,经历过无数次的考试,脱颖而出,人生旅途一直比较顺利。这使得他们的成就动机比较强,自我期望值比较高。而另一方面,大多数没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生活的磨练,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在现实面前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3)不同婚恋状况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研究表明,⑨相比较而言,研究生群体中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两类群体是正在谈恋爱的研究生和已婚的研究生。这两类研究生因为有着恋人的关心或者家人的体贴和支持,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因为研究生生活方式以个体或少数人为主,社交面窄,再加上工作未定等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没有谈恋爱,博士群体谈恋爱的年龄也逐渐增大。这些孤单的未婚恋研究生,在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时,因缺少同伴的疏导和帮助,往往容易焦虑和不知所措,一些普通的、轻度的心理问题无法解决,容易累积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4)理工类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理工类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在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评估中,研究生强迫状态因子均分最高,是研究生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得分高一方面反映了研究生可能更加细致,有规划,规则感更强,有时表现得更加专注和谨慎,但如果过度,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由于理工类高校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相对单调,人际情感沟通较少,从而使得他们在人际方面较为敏感。另一方面,相比较文科类研究生,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由于长期的专业训练,理工科研究生养成了较强的逻辑思维,遇到问题容易钻牛角尖儿,加上许多理工科研究生学习工作空间局限在实验室,容易形成自我封闭、思维严谨而刻板的心理行为特征。

(5)博士研究生成就动机更强,更易追求完美。博士研究生作为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一个自我定位高、成就动机强的群体。在重视学历和重视人才的当今社会,他们被罩在“博士”的光环下,更多时候会受到众人敬慕,因此这种长期的佼佼者身份,造就了一部分博士生过于追求完美,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败;只能接受荣誉,不能接受批评;只能接受别人不如自己,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有优势。对于一部分从未从事过工作,一直求学的博士研究生来说,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仅局限于在学校的大环境中求学,并没有设身处地地经历过更多的生活上的磨练和工作上的不如意,他们的成就动机更强于工作过的博士研究生。

研究结果显示,⑩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明显低于全国正常成人的一般水平,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9.3%。整体上来看,博士研究生在强迫、恐惧、焦虑和精神病性四项因子上的得分以及心理健康总均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究其原因,这和博士研究生专注点在科研和学术方面,注意力范围比较狭窄,而同时又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有关。因此,对于博士生来说,应增强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与家人、朋友、导师等的沟通,及时宣泄不良情绪,更好地维护个人心理健康。

2 开拓多种渠道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

2.1 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研究生自我保健和求助意识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诸如心理健康课主要针对本科生,还较少有学校开设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必修课;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主要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较少等,再加上主观上研究生对心理健康存在的一些误解,例如自己年龄比本科生大,已经经历过一些风风雨雨,比本科生更加成熟,因此不需要像本科生那样去求助等等。研究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还比较欠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意识相对薄弱。

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都会遇到相应的困难和烦扰,研究生应合理认识自身遇到的烦恼和问题,必要时学会自我疏导或者进行专业的求助。基于此,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首先,研究生新生到心理中心进行参观体验活动。入学伊始,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抓住新生教育的最佳机会,树立心理中心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第一印象,邀请研究生新生以实验室或者班级为单位到中心进行参观和体验,了解中心的功能和作用。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消除研究生对心理中心的陌生感,同时也能增强对心理健康的认同感,提高研究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其次,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新生入学时期,在学院内部进行研究生团体活动或者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一方面促进学生尽快适应研究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种下一粒种子,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如前文所言,男研究生在遇到困难时,更加不愿意求助,在开展活动时,应着重向男研究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理念以及心理问题的一般性,消除他们的戒心,学会积极的求助。

2.2 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开展具体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

如前文所言,研究生不同群体存在不一样的特点。另外,从客观上而言,研究生还存在住宿比较分散,集体观念淡薄,个人意识比较强等特点。基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首先,结合研究生时间灵活但不易集中的特点,可以开展一月一次的心理沙龙或者团体辅导活动。活动采用半开放的方式,一方面控制人数,一方面也允许一定的流动性。主题则以研究生面临的共性问题为宜,例如婚恋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女研究生的恋爱问题,研究生的生涯规划等等。形式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讨论、阅读等。这样的形式容易打破研究生过重的戒备心理,从一般性问题入手,让研究生同学逐渐开放自我,进行分享和讨论,促进个人成长。其次,针对博士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可以开展贴近其生活学习实际的辅导活动。例如可以采用座谈、团体活动、心理沙龙等轻松的形式讨论和导师的关系、如何平衡研究和恋爱、如果应对学术危机等。

注释

① 湖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处,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了不应逝去的生命―湖北高校大学生自杀情况调研简要报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论文选编(二).2008:234-240.

② 马喜亭,李卫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1.4:91-96.

③ 吴钰. 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31-133.

④ 李江雪,苏斌原.1930例研究生来访者心理问题特点.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577-1580.

⑤ 刘倩倩,吴少怡,王小宁.高就业压力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36-137.

⑥ 刘祥和.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讨.工程与企业管理国际会议,2011:703-706.

⑦ 刘颖.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⑧ 刘晓凤.研究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建议.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17-118.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导师遴选

作者简介:邹志强(1984-),男,安徽东至人,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82-02

当前,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校的发展由规模扩张转移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的轨道上来。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也经历了高速扩张时期,尤其是在1999年到2004年连续6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但2005年后,招生增长率逐步下降到了5%左右并保持基本稳定,这也意味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正式由规模扩张逐步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

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因此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999年以来,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导师数量和每名导师平均指导研究生数也迅速增长,导致导师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高校开始注重内涵建设的背景下,做好研究生导师遴选和管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针对当前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完善导师遴选与管理制度,本文试图给出若干建议。

一、目前高校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导师队伍结构方面主要存在学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即“近亲繁殖”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导师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

2.导师资格终身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导师资格仍然是终身制,人们似乎认为博导是比教授更高的职级。这种终身制使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活力不够,同时无法实现对研究生导师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3.导师招生数量不均衡

多年的扩招使得现在很多学校导师与研究生之比已达到1∶15,[1]有的甚至更高。同时,也有少量的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年轻的导师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

4.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导师遴选未能区分

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方式自然不同,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也会不一样。然而,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导师遴选条件都是沿袭过去对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的要求,注重科研业绩如和承担项目的情况,没有对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这不符合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需要。

5.忽视对准导师研究方向和课题的审查

目前,各高校的导师遴选细则中都有对导师的科研成果的要求,但整个遴选过程中却没有对准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的审查。殊不知,研究方向和课题对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比如对于博士研究生,如果课题内涵较浅,则难以深入研究,不能发挥和体现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如果课题是横向课题同时涉及保密的话,研究生就不能将其所研究的成果发表成论文,或许就不能达到学校规定的获得学位的论文要求。

6.重视学术科研指标,忽视综合素质指标

虽然大部分高校的导师遴选细则的第一条都是诸如“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之类的对导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但是在实际遴选过程中,这一条往往被忽视,而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学术科研指标的审查上,导致个别或者少量品行不合格的教师进入到研究生导师队伍。

7.重视导师遴选过程,忽视过程监督

我国高校对导师的遴选过程十分重视,一般都需要校学术委员会的投票表决,之前还要将材料送校内甚至校外的专家审查。然而,一旦获得导师资格后,学校几乎没有对导师培养研究生的任何过程进行监督,只需要研究生按时提交毕业论文答辩就可以了。导致的结果是导师的权力缺乏制约,对学生的毕业和是否授予学位拥有较大的控制权,部分导师对学生要求过高从而导致关系紧张,同时学生如得不到导师的学术指导也只能被迫接受,这种情况下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可想而知。

8.导师脱离学术一线的现象严重

由于高校中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有教学工作量要求和以及争取科研经费的量化要求,还有部分导师兼职行政职务,这些导致部分导师根本没有时间查阅文献和钻研学术,整天忙于跑关系拉项目或行政事务中,从而逐渐脱离了科研一线,这是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少量导师因为对自己要求不高,抱着“职称到手,学位到头”的念头,逐渐脱离科研一线。

二、完善导师遴选与管理制度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出的我国导师队伍的现状和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导师遴选和管理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引进优秀人才,改善导师队伍结构

优化导师学缘结构是冲破学术羁绊、打破学术近亲繁殖、促进学术创新的重要环节。[2]各高校应从国外或国内高水平的大学中引进优秀人才,出台相关文件,严格控制本校毕业生留校的比例,应尽可能降低到最小,仅将确有需要和特别优秀的从本校毕业的研究生留下。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鲜有文件明文规定下来,这个问题难以彻底解决。

2.实行岗位动态管理,消除导师终身制

将导师由“资格管理”或“身份管理”转为“岗位管理”是消除导师终身制的有效办法。学校可根据研究生人数核算出导师岗位,然后满足基本条件的导师竞聘上岗,竞聘过程中注重考察导师的课题方向、科研经费和综合素质等条件,未能竞聘的教师就不能称为导师,此轮竞聘成功,下一轮竞聘未能上岗,同时名下已经没有研究生的教师不再称为导师,也不享受导师相关优惠政策待遇。在这方面,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遴选做出了示范:“对未招收到博士生的教授不予聘任,下次上岗时需重新提出申请,本次招到博士生的教授就称之为博士生导师,没招到博士生的教授就不能成为博士生导师”。[3]这一做法值得推广。

3.严格限制导师招生数量

根据学校的招生规模和现有专业教师数量,学校应出台文件,严格限制导师招生数量的上限,从而使得研究生能更多地分享到导师的指导时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如香港中文大学规定[4],每个教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不能超过6人,这一做法值得国内大陆高校效仿。

4.实行学术型和专用型研究生导师的岗位分类和管理

2009年开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翻开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新的一页,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量也都用于专业型研究生,表明国家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高度重视。为此,高校应将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进行岗位分类和管理,制定不同的岗位条件。根据培养要求,专业型研究生需要至少半年的专业实践,因此要特别注重专业型研究生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是否能提供研究生实践的机会,这主要是考察导师与企业合作的能力。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科研能力,在和纵向项目等方面的要求就可以比学术型研究生导师的要求低一些。

5.严格审查准导师的课题方向和科研经费

课题方向不仅决定了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进行的理论深度,还影响着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而科研经费是保证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的物质保障,二者缺一不可,都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在导师遴选过程中,应组织专家对准导师的课题方向进行严格审查论证,对课题是否适合用于培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做出裁定。财务部门应协助导师评选小组做好准导师的科研经费核实工作。

6.加强对准导师的综合素质考察

对准导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是确保师生关系和谐的关键一环,在导师遴选过程中,高校可以制定综合素质考察体系指标,采取集中讨论、问卷调查和谈话等方式全方位考察准导师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情况,对于考察情况不合格的,应禁止其申请导师。

7.健全导师定期考核机制

为确保研究生能够顺利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等学习科研任务,学校除了现有的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制度外,也应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定期考核,分别从软件和硬件方面进行考察。一是考核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情况,二是对研究生完成论文所需要的实验或其他条件是否具备进行考察,组织考察的部门可以采取匿名问卷调查和谈话等方式进行。通过定期考核,可有效督促研究生导师履行导师职责。2005年上海大学制订了《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职责》,之后每年对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进行考核,未能履行相应职责者,学校将视情况减少其研究生招生数量、暂停招生直至取消导师资格。[5]这一做法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和参考。

8.坚决杜绝导师脱离科研一线

导致导师脱离科研一线的原因主要是行政事务繁忙和拉项目,因此,杜绝导师脱离科研一线的办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术与行政分类,不鼓励甚至取消“双肩挑人员”。“双肩挑人员”是指同时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两类岗位上任职的人员。在高校中一些教授或副教授同时担任职能部门的领导岗位,繁忙的行政工作吞噬了他们本应做科研的时间。取消双肩挑,实现学术与行政分离,显然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

(2)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目前各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论文和项目,而对于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要求很少,这使得导师只顾忙着拉项目,无暇钻研项目,将此重任全交给研究生,自己反而脱离了项目,因此,应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缪燕平,肖天贵,何建新.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0):32-34.

[2]杨雷,邓启刚,沙伟,等.新时期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2):76-77.

[3]张淑林,裴旭,方俊,等.我国研究生导师聘任制的历史沿革和未来走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17-21.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体制;问题;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概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人才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国家的方针政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方面都有赖于人才的供给。综观我国的人才培养规模,一直呈现出增大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很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近几年,我国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大规模地增加,特别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逐步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行列。在90年代初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较少,录取的人数也较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期,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呈现出大幅度增加的趋势,2000年为46.4万,到2004年就已经达到了95.0万,2007年达到最高峰128.2万,虽然2008年有小幅下降,但是2009年继续呈现增加趋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正在逐步扩大,数量上呈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但是相应的培养体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规模很大,但是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却不高,原因在于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众多问题。为了缩小我国的研究生整体素质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并加以改进。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如果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进而使我国的经济与政治地位受到影响。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其培养机制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这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其存在的问题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来分析。

1. 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所存在问题的整体视角探视。从整体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较低,研究生的数量较少,研究生的培养形式也较为单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研究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就使得研究生招生的形式和教育形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过去只是单一的全日制研究生,逐渐发展成MBA、工程硕士、EMBA、专业硕士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管理体制,但是现行的研究生体制并没有将这些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加以区分,授课教师、课程的选择等方式几乎都差不多,这没有体现出各自培养方式的优势所在,必然导致研究生毕业后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很多时候,研究生培养单位只是将众多的研究生招生方式作为营利的工具,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招收的学生的要求大大降低,因此,对后续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2. 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所存在问题的局部视角探视。从局部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1)在学科设置上,很多高校都在努力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很多过去工科见长或者理科特色鲜明的学校为了实现综合性高校的目标,纷纷建立新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在师资、专业水平等方面都难以达到要求。过去的一些综合性大学虽然学科齐全,但在专业划分上过于精细,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研究生培养体制下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暴露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弊端,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填鸭式”教育,所有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书本上、教条式的知识结构,而书本上的很多知识都已经过时;同时,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不到培养。这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的落伍,并泯灭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3)在培养体制上,中国的研究生体制表现为“严进宽出”,本科生毕业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果达到要求并通过差额面试就可以进人大学开始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这种状况容易导致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招生仅仅依靠文化课知识就决定学生能否入学,限制了很多有着优秀专业知识学生的培养。几年前,国内某名牌大学的美术系导师,在招收学生时发现某学生绘画功底很强,发展潜力巨大,可因为英语成绩不能达到要求,就是不能入学。其实,为使某些特殊人才脱颖而出,对于一些学科门类,不能仅仅依靠文化课的成绩来决定能否取得入学资格。其二,研究生进入大学后,都是按照所学专业课程的分数来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而试卷则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评定,使得学生仅仅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同时,“严进宽出”使得不合格、不努力学习的研究生无法被淘汰,因此,研究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之下降,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也随之变大。

(4)在学制上,现在有些高校的研究生学制从3年改为2年,即大家通常所说的“大硕”和“小硕”。3年制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设计等各个方面的时间设置相对充足,大多数高校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以上课为主,二年级下学期作开题报告,撰写论文,三年级上学期11月份左右进行预答辩,下学期正式答辩;如果将学制改为2年,学习的时间和撰写论文的时间都大大缩短,更多的学生为了在更短的年限内完成学业,往往选择那些比较浅显的研究题目,不对题目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5)在生源上,随着近几年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每年有几百万之多,使得很多学生的就业极为艰难,被迫走上“独木桥”——考取研究生,这也使得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动力和研究目标发生了偏离。

(6)在导师制度上,现在研究生数量很多,而导师却很少。一些导师带着十几个、几十个研究生,根本无暇指导。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本身没有什么经验却也带着硕士生,在学习上并不能给予太多的指导。

三、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都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因此,必须着力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尽力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 在培养规划上,对于学术型硕士、MBA、EM-BA、工程硕士、研究生进修班等不同的研究生形式,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课程设置,根据类型的不同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2. 在学科设置上,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研究生,不应该过分强调研究生专业的划分,针对不同的学科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一些医学、理工科等要求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可以进行细分,但是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科,如经济学和法学、法学和政治学等,不应把专业划分过细,在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避免单一学科在研究相关问题时的片面性,培养出复合型研究生。应该逐渐从以研究型为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辅的模式转变为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并列的发展模式。

3. 在教学方式上,应对每种研究生类型内部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同时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可以采取学生课前预习阅读,然后在课上进行讲解,教师点评等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以教育者自居,要放下架子,贴近学员的生活,作学员的知心朋友,进行春风化雨式的、平等对话式的交流。教师要以“诚”为本,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应向学员敞开心扉,谈自己的真正见解、真切感受,同时鼓励学员敞开思想,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困惑都说出来,从而改变封闭式的硬性灌输的教育方法,将谈话式、讨论式、即问即答式等改为开放式的双向交流的、鼓励引导的教育方法,以期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境交融、自觉求真向善的效果。要改革当前“一刀切,一锅煮”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紧密贴近学员学习实际,面对现实,找出焦点,抓出热点、疑点问题,针对学员个性及水平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时机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教育。

4. 在培养体制上,研究生招生应该逐步改变以分数定终身的局面,多看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特长。对于考核机制,要打破以分数考核的制度,采取社会实践、学术成果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5. 在学制上,前文指出我国现在有“大硕”和“小硕”之分,但是他们在招生时都是按照学术型进行招生,只是不同学校采取了不同的学制。目前,国家出台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种,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专业进行招生,学术型硕士学制为3年,这些学生主要侧重于本领域的学术研究;专业型硕士学制为2年,这些学生主要侧重于实践和工作。这样更有利于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是一种解决学制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实行学制的弹性制,采取学分制度,只要达到了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在课程安排、毕业答辩、实习等方面,也要增加灵活性,使得一些优秀的学生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6. 在淘汰制度上,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几乎是零淘汰,只要入学,基本都可顺利毕业,虽然众多高校都设置了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制度,采取了笔试和面试两种方式,但是由于都是本院系教师参与整个过程,学院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即使学生的笔试和面试成绩没有达到合格的要求,但还是可以顺利通过,所以应该改变考核学院的指标,规定最低淘汰率,让中期筛选可以真正起到筛选的作用。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外审制度方面,目前一般都是几个高校之间互相送审毕业论文,如果A校给B校一个学生不合格,那么,反过来B校也会给A校一个不合格,而现在的很多匿名评审的教师并不单单从论文质量出发,一般都会给予通过,这就使得不少研究生对待论文颇不认真,所以必须要改变这种匿名评审的困境,建立起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来改变这种困境。

第14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体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105―03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概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人才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国家的方针政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方面都有赖于人才的供给。综观我国的人才培养规模,一直呈现出增大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很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近几年,我国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大规模地增加,特别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逐步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行列。在90年代初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较少,录取的人数也较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期,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呈现出大幅度增加的趋势,2000年为46.4万,到2004年就已经达到了95.0万,2007年达到最高峰128.2万,虽然2008年有小幅下降,但是2009年继续呈现增加趋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正在逐步扩大,数量上呈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但是相应的培养体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规模很大,但是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却不高,原因在于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众多问题。为了缩小我国的研究生整体素质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并加以改进。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如果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进而使我国的经济与政治地位受到影响。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其培养机制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这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其存在的问题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来分析。

1. 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所存在问题的整体视角探视。从整体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较低,研究生的数量较少,研究生的培养形式也较为单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研究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就使得研究生招生的形式和教育形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过去只是单一的全日制研究生,逐渐发展成MBA、工程硕士、EMBA、专业硕士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管理体制,但是现行的研究生体制并没有将这些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加以区分,授课教师、课程的选择等方式几乎都差不多,这没有体现出各自培养方式的优势所在,必然导致研究生毕业后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很多时候,研究生培养单位只是将众多的研究生招生方式作为营利的工具,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招收的学生的要求大大降低,因此,对后续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2. 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所存在问题的局部视角探视。从局部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1)在学科设置上,很多高校都在努力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很多过去工科见长或者理科特色鲜明的学校为了实现综合性高校的目标,纷纷建立新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在师资、专业水平等方面都难以达到要求。过去的一些综合性大学虽然学科齐全,但在专业划分上过于精细,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研究生培养体制下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暴露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弊端,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填鸭式”教育,所有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书本上、教条式的知识结构,而书本上的很多知识都已经过时;同时,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不到培养。这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的落伍,并泯灭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3)在培养体制上,中国的研究生体制表现为“严进宽出”,本科生毕业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果达到要求并通过差额面试就可以进人大学开始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这种状况容易导致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招生仅仅依靠文化课知识就决定学生能否入学,限制了很多有着优秀专业知识学生的培养。几年前,国内某名牌大学的美术系导师,在招收学生时发现某学生绘画功底很强,发展潜力巨大,可因为英语成绩不能达到要求,就是不能入学。其实,为使某些特殊人才脱颖而出,对于一些学科门类,不能仅仅依靠文化课的成绩来决定能否取得入学资格。其二,研究生进入大学后,都是按照所学专业课程的分数来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而试卷则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评定,使得学生仅仅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同时,“严进宽出”使得不合格、不努力学习的研究生无法被淘汰,因此,研究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之下降,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也随之变大。

(4)在学制上,现在有些高校的研究生学制从3年改为2年,即大家通常所说的“大硕”和“小硕”。3年制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设计等各个方面的时间设置相对充足,大多数高校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以上课为主,二年级下学期作开题报告,撰写论文,三年级上学期11月份左右进行预答辩,下学期正式答辩;如果将学制改为2年,学习的时间和撰写论文的时间都大大缩短,更多的学生为了在更短的年限内完成学业,往往选择那些比较浅显的研究题目,不对题目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5)在生源上,随着近几年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每年有几百万之多,使得很多学生的就业极为艰难,被迫走上“独木桥”――考取研究生,这也使得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动力和研究目标发生了偏离。

(6)在导师制度上,现在研究生数量很多,而导师却很少。一些导师带着十几个、几十个研究生,根本无暇指导。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本身没有什么经验却也带着硕士生,在学习上并不能给予太多的指导。

三、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都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因此,必须着力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尽力解决

这些问题,推动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 在培养规划上,对于学术型硕士、MBA、EM-BA、工程硕士、研究生进修班等不同的研究生形式,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课程设置,根据类型的不同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2. 在学科设置上,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研究生,不应该过分强调研究生专业的划分,针对不同的学科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一些医学、理工科等要求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可以进行细分,但是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科,如经济学和法学、法学和政治学等,不应把专业划分过细,在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避免单一学科在研究相关问题时的片面性,培养出复合型研究生。应该逐渐从以研究型为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辅的模式转变为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并列的发展模式。

3. 在教学方式上,应对每种研究生类型内部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同时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可以采取学生课前预习阅读,然后在课上进行讲解,教师点评等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以教育者自居,要放下架子,贴近学员的生活,作学员的知心朋友,进行春风化雨式的、平等对话式的交流。教师要以“诚”为本,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应向学员敞开心扉,谈自己的真正见解、真切感受,同时鼓励学员敞开思想,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困惑都说出来,从而改变封闭式的硬性灌输的教育方法,将谈话式、讨论式、即问即答式等改为开放式的双向交流的、鼓励引导的教育方法,以期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境交融、自觉求真向善的效果。要改革当前“一刀切,一锅煮”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紧密贴近学员学习实际,面对现实,找出焦点,抓出热点、疑点问题,针对学员个性及水平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时机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教育。

4. 在培养体制上,研究生招生应该逐步改变以分数定终身的局面,多看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特长。对于考核机制,要打破以分数考核的制度,采取社会实践、学术成果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5. 在学制上,前文指出我国现在有“大硕”和“小硕”之分,但是他们在招生时都是按照学术型进行招生,只是不同学校采取了不同的学制。目前,国家出台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种,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专业进行招生,学术型硕士学制为3年,这些学生主要侧重于本领域的学术研究;专业型硕士学制为2年,这些学生主要侧重于实践和工作。这样更有利于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是一种解决学制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实行学制的弹性制,采取学分制度,只要达到了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在课程安排、毕业答辩、实习等方面,也要增加灵活性,使得一些优秀的学生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6. 在淘汰制度上,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几乎是零淘汰,只要入学,基本都可顺利毕业,虽然众多高校都设置了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制度,采取了笔试和面试两种方式,但是由于都是本院系教师参与整个过程,学院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即使学生的笔试和面试成绩没有达到合格的要求,但还是可以顺利通过,所以应该改变考核学院的指标,规定最低淘汰率,让中期筛选可以真正起到筛选的作用。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外审制度方面,目前一般都是几个高校之间互相送审毕业论文,如果A校给B校一个学生不合格,那么,反过来B校也会给A校一个不合格,而现在的很多匿名评审的教师并不单单从论文质量出发,一般都会给予通过,这就使得不少研究生对待论文颇不认真,所以必须要改变这种匿名评审的困境,建立起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来改变这种困境。

7. 在导师制度上,鉴于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在遴选导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看指导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导师的职业道德。同时由于单个导师的水平毕竟有限,可以考虑导师团队负责制,一个导师团队可以由3―4人组成,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导师和研究方向,而不同的研究方向可以使得学科之间有一定的交叉,有利于学生学习进步,也有利于教师研究问题的全面性。

8.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侧重点。鉴于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社会实践,故应更多地注重社会的实践。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在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一个平台,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研发当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在平台中的实习而将更多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还可以为企业解决科研人员欠缺的难题,节省技术研发成本。

参考文献:

[1]王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江苏高教,2004,(6):124―125,128.

[2]杨英法,王子形,高校投身“文化强市”的路径研究[J],开发研究,2009,(S1):182-184.

[3]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04,(1):52―53,87.

[4]杨英法,显示问题式教材编纂法构想[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72-75.

第15篇

关键词: 国外专业学位教育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 教育启示

近年来,随着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规格、大批量、高层次的特点。专业学位的设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积极尝试,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的历史较长,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而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发达国家的相关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总结并合理借鉴。

1.专业学位的特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深入理解专业学位的特性,是开展相关的招生和培养工作的前提。从目标来看,学位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学术”研究为方向的学位,另一类是以“专业”实践为方向的学位。它们分别体现两种不同的倾向和价值观念。学术学位教育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学”,即理论与研究;而专业学位教育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术”,即实践与应用。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是从事带有明显的某种特定职业背景的工作,如教师、医师、会计师、律师等。这些专业人士一般来说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深入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知识;具备熟练技能及出色的实践表现;在理论、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判断及决策能力;整合知识及管理控制能力。

2.国外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状况。

2.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在二战后专业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在博士研究生层次,全美有500多个学科领域可授予博士学位,除传统的哲学博士以外,有56种博士专业学位。在硕士层次,专业性硕士学位种类众多,建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图书馆科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科学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专业硕士培养规模很大。到90年代,美国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数的55%以上。

2.2英国。

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培养,其教育质量基于毕业生学习产出维度进行评估。英国工程硕士毕业生学习产出分为一般学习产出和专业学习产出。英国工程博士的能力评估包括: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工业设计与社会需要的判断能力;团队精神与领导能力等。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专业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比重的75%左右。

2.3日本。

近年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发展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日本专业学位发展过程中,显著特点是将专业学位的设置与相关职业资格准入直接挂钩。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定义,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它一般根据某一特定行业而设,而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等基本准入条件。

1999年9月文部省(2001年后改名为文部科学省)修改研究生院设置基准,创设专业研究生院。2010年,日本在会计、法律、公共政策、教育、公共卫生、技术管理、知识产权7个领域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院84所。

3.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教育规模较小。

虽然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在最近几年有较大的发展,但专业学位教育规模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攻读专业学位的在校研究生数量,仅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25%左右。

3.2社会认同度不高,就业前景不清晰。

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的心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硕士相比,还是“矮了一截”。很多人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画等号,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新出台的政策,毕业后就业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肯定会处于劣势,用人单位尚未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3.3教师的不全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化倾向。

专业学位应运而兴,但是问题还是存在: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由谁来培养?现在的大学教师,大都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对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型要求。

3.4专业学位与职业或岗位任职资格之间的衔接不紧密。

目前,我国除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与国家“注册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有一定联系外,其他专业学位都没有与职业或职业资格相关联。我国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中明确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

4.国外专业学位教育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启示

4.1加强媒体宣传,增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同。

利用强势媒体进行正面引导,逐步增强人们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教育的认识。要使人们认识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自身特点: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人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与应用能力强;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4.2推行人性化和弹性化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首先,逐步扩大高校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自和灵活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需要突出个性化的特征。高校应按照自身情况合理设置招生专业,招生考试需要更多的灵活度和自由度。其次,学习与教学方式体现灵活性。可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教学方式,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知识容量有限性的缺陷。老师可通过各种网络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采用远程教育的手段进行教学,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答疑和论文指导。

4.3实现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创新。

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计划等方面,应依据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而定,做到针对性强,学有所用,多为地方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4.4加强培养环节,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单位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要使所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能被社会接纳,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要在培养环节上下工夫,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深入研究与专业学位相适应的相应职业领域的特点和需求。同时,教学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培养的研究生不仅能很快在用人单位里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独立研发能力。这样才能使用人单位充分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才能使毕业生更具价值、更有社会吸引力。

4.5调整课程体系,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匹配。

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匹配,就实质而言是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有很多种行业资格考试,如司法考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将这些执业要求列入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既能让学生学到标准要求或行业规范,又能增强其取得执业资格的能力或从业能力。具体的衔接方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要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职业资格考试的优惠条件,即参加资格考试时可免除部分(或全部)科目考试。

4.6实现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

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有些专业可以不要求写学位论文,而以有一定技术性、创新性和应用推广价值的调查报告、毕业设计、技术革新方案等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有的专业适宜要求做学位论文的,论文撰写则可以以工作岗位和承担课题等为依托,使研究与工作实际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保证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应用价值。

4.7大力加强基地建设,推广“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离不开相关职业领域的支持。要加强与地方行业的联系,研究行业的特点、需求,将相关专家引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来,实行校地联合、校企联合。培养单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重视构建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可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担任教学实践指导,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培养;对“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职责进行细化,实施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Kelly,G.A.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M].NewYork:Norton,1955.

[2][美]B·R·赫根汉.文一,郑雪,郑敦淳,等译.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324.

[3]乔益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J].科技信息,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