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防治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防治管理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针对北方保护地蔬菜栽培中几种常见害虫提出了相应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科学的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的策略和措施,为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提供了相应的技术保障。

保护地栽培是蔬菜生产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利用棚室的防寒、保温、增温和遮光、防雨等功能,为蔬菜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小气候环境条件,但同时也为害虫的孳生、繁衍与周年危害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使害虫的种类更加复杂、发育周期缩短、繁殖率变高、防治难度加大,使菜农的投入产出比降低,从而严重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收益。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栽培实践,本着安全、高效、经济、简便的操作原则,就北方保护地蔬菜几种常见害虫的综合防治提出如下技术意见,以供菜农参考和选择。

1温室白粉虱

1.1农业防治①育苗要选择在从未受过白粉虱侵害的保护地内进行,定植前彻底清除杂草、残株,再用22%敌敌畏烟剂6kg/hm2熏蒸灭虫,力争做到定植前保护地内无污染;②根据各时期卵、若虫、成虫在寄主植物叶片上的分布特征,适时整枝打杈,适当摘除植株的中下部枯叶、老叶,并带出室外集中焚毁,可有效降低单位面积的虫口种群数量;③根据白粉虱喜食黄瓜等叶背多毛的蔬菜,且厌食菠菜、芹菜等叶背光滑蔬菜的习性,安排间作混栽,以方便集中防治;④在保护地的出入口、通风口处设置22目白色防虫网,以控制虫源流动频率,可有效减少成虫迁入与迁出基数。

1.2物理防治利用其成虫的趋黄性,在保护地内距地面50~70cm高处悬挂1条20cm×5cm黄色塑料黏虫胶条诱杀,每平方米设置1条。如没有黏虫胶,也可用10号机油掺少许黄油调匀代替,但每隔7~10d需重涂1次。

1.3生物防治保护地内成虫数量平均达0.5~1头/株时,可释放丽蚜小蜂3~5头/株,隔10d放1次,共放3~4次;或释放中华草蛉,1头草蛉一生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0多头。注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时,禁止喷施化学农药。

1.4化学防治选晴天早晨日出前,进行喷雾闷棚或喷雾灭杀。①用10%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800倍液,喷雾后闷棚30min,再揭开草苫透光排湿,5~7d喷1次,连喷2~3次;②用20%万灵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消抗液400倍液混合喷雾,可杀死卵、若虫、成虫等各虫态的粉虱,5~7d喷1次,连喷2~3次。

2美洲斑潜蝇

2.1加强检疫严禁从有虫区调运菜苗和商品菜,禁用其喜食作物的叶片作有关货物的铺垫和填充物,以防侵染范围被人为地扩展蔓延。

2.2农业防治①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把受危害作物的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②深翻地将蛹埋至土壤深处并用大水漫灌,造成田间积水或增加土壤湿度,以提高蛹死亡率;③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将其嗜食的瓜类、豆类蔬菜与厌食的苦瓜、茴香等进行间作或套种,并适当疏植以增强田间通透性;④设置防虫网,以阻隔成虫入室危害。

2.3物理防治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采用黏蝇纸诱杀成虫,每公顷设置225个诱杀点,每个点挂1张,每3~4d或粘满虫后换1次。

2.4生物防治人工辅助释放潜蝇姬小蜂2~3头/m2。每头雌蜂一生可啃食约70头斑潜蝇幼虫,产卵200~300粒,所产卵寄生在斑潜蝇的卵里,短时间即可控制危害。

2.5化学防治以虫口密度5头/叶时为防治底限,本着早、准和连续用药的原则,选晴天早晨露水干后,最好在上午8∶00~11∶00,选用1.8%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800倍液,或40%绿菜宝乳油1000倍液,或1.8%集琦虫螨克乳油2500倍液,或20%康福多浓可溶剂4000倍液,从上往下均匀喷雾在植株叶片的正、反面,以防成虫逃离,每5d交替喷雾1次,连喷3~4次。另外还可利用成虫喜甜食的习性,在越冬蛹羽化为成虫的时期,用甜叶菊或胡萝卜煮液,再加入0.05%敌百虫做成毒液,每3~5d喷雾1次,连喷5~6次,效果较好。

3红蜘蛛与茶黄螨

3.1农业防治①铲除田边杂草、清除残枝败叶后深翻地,可消灭部分虫源和早春寄主;②生长期适时追肥,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虫力;合理灌溉以增加菜田湿度,可有效抑制害虫的发育与繁殖。

3.2生物防治引放捕食性的螨天敌,约4.5万头/hm2,防效明显。

3.3化学防治分苗或定植前对菜苗普遍用药防治1~2次,并要在害虫点片发生初期尽早防治。防治时应以植株的嫩茎、嫩叶背面、花器及幼果等部位为重点。常用药剂及使用浓度为: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0.12%天力Ⅱ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8%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7~10d喷防1次,连喷3次。此外还可选用30%虫螨净烟剂、25%棚虫净烟剂熏杀,用量分别为1.05kg/hm2和1.5kg/hm2。

4菜蚜

4.1农业防治①改良土壤,实行间、套作等增产措施,以增强作物抗蚜能力;②清洁田园,适时整枝打杈,摘除老叶、黄叶,并结合中耕剔除病虫苗,也可消灭部分害虫。

4.2物理防治①利用菜蚜的趋黄性,在田间设置黄色黏虫板诱杀;②铺设银灰色地膜或在保护地周围多点吊挂20cm×10cm银灰膜条,可有效避免有翅蚜的迁入。

4.3生物防治菜蚜的天敌种类很多,尤其是瓢虫、食蚜蝇和草蛉等种类多、数量也大,对菜蚜种群的控制作用明显。要在天敌盛发期尽可能少施或不施化学农药,努力营造适宜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外引招或人工释放等手段,利用天敌的自然防控进行生物防治。

4.4化学防治选择兼有触杀、内吸、熏蒸三重作用的农药,于有翅若蚜始发期在作物心叶、嫩稍及叶背等蚜虫喜栖的部位进行均匀细致的喷雾防治。如选用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或0.5%藜芦咸醇溶剂800倍液喷施效果均较好。或选用80%敌敌畏乳油300~400ml掺适量锯末或草粉,分散放4~5堆,用暗火点燃熏杀;也可将药液吸附到卫生纸上,覆盖在正以暗火燃烧着的锯末或草粉上熏杀。

5棉铃虫及烟青虫

5.1农业防治①清洁田园后深翻地并大水漫灌,可破坏其羽化通道,降低成虫羽化率;②提倡粮菜间作套种,以丰富天敌资源;③适时打顶、抹杈、疏叶以减少虫卵量;注意随时摘除虫果,以降低单位面积的虫口数量。

5.2物理防治①在成虫发生期,用半枯萎带叶的杨树或柳树枝条每5~10根捆成1把,黄昏时插入田间,均匀插150~300把/hm2,第2天早晨露水未干时用塑料袋套住枝把捕杀成虫,一般5~6d换1次树枝;②在保护地连片种植的地方,每3km2安装黑光灯1盏,可消灭大量成虫;③利用性诱剂诱杀,每个性诱芯可防控500~1000m2,效果显著。5.3生物防治①产卵初盛期释放赤眼蜂1.5万头/hm2;②初龄幼虫期喷含活孢子100亿/ml以上的Bt乳剂300~400倍液,或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1000倍液,也可喷施25%灭幼脲3号500~1000倍液防治。

5.4化学防治抓住卵孵化盛期至2龄盛期,即害虫幼虫尚未蛀入果内的时期施药,可选用15%安打悬浮剂2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1000倍液,或5%定虫隆乳油1500倍液,或5%氟虫脲乳油1500倍液、20%除虫脲悬乳剂15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6蛴螬、蝼蛄、金针虫、根蛆类地下害虫

6.1农业防治①深秋或初冬时节深翻地,可将大量害虫及蛹暴露于地表,使其冻死、风干或被天敌啄食、寄生,一般可压低虫口15%~20%;②合理安排茬口以减轻危害;③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营造良好的土壤微生物生活环境,以改良土壤的通透性,使作物生长健壮,从而增强抗虫害的能力;④危害盛期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多浇水,可使害虫向土壤深层移动而减轻危害。

6.2物理防治①设置黑光灯诱杀,尤其是墨绿色单管双光灯诱杀效果更好;②结合翻地随犁拾除虫及蛹;③定植后中耕时逐株进行人工捕杀幼虫及虫卵;④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比较集中的作物上进行人工捕杀。

6.3化学防治①用5%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于播种或定植前掺适量细干土拌成药土撒施;②在炒香的麦麸或豆饼糁中拌入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制成毒饵,于傍晚成小堆分散施入田间,也可在播种或定植时将毒饵施入沟(穴)中,对诱杀蝼蛄效果明显;③堆放8~10cm厚的小草堆75堆/hm2,在草堆下撒放5%对硫磷粉,可诱杀金针虫;④于金龟成虫出土盛期,用长20~30cm杨树或刺槐树枝5~10根扎成小把,在40%乐果乳油30倍液中浸泡10~15h,于傍晚前插入田间,共插150~225把/hm2;⑤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在幼虫高发期灌根,一般穴播作物每穴灌药液250ml;⑥在成虫始盛期,选晴天上午9∶00~11∶00时用21%灭杀毙乳油2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50%驱蛆灵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7根结线虫

7.1农业防治①选择无虫土育苗;②有水源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淹水2个月可使线虫大量死亡),或与葱蒜类蔬菜、玉米、棉花等粮油作物轮作,也可明显降低土壤线虫含量;③线虫喜活跃于地表下3~10cm深处,作物收获后深翻地致其深埋,因土层越深透气性越差,可使线虫大量死亡;④在保护地定植前或定植后作物行间,种植一些易感线虫的绿叶速生蔬菜,如小白菜、菠菜等,30d左右即可收获,收获时连根刨出,地上部食用,将根部带出集中销毁,可大大降低土壤中线虫数量。

7.2生物防治定植前用1.8%爱福丁乳油6750~7500ml/hm2拌细沙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于地表后深耕10cm,防效可达90%以上,持效期约60d。

7.3化学防治用3%米乐尔颗粒剂45~75kg/hm2,或10%克线磷颗粒剂22.5kg/hm2掺细干土450kg/hm2撒施于定植沟(穴)内,但要与土壤混掺均匀后方可定(种)植。

8结语

以上方法为防治北方保护地蔬菜常见害虫的较好的防治措施,在实际应用上宜进行综合使用,单独使用某一项措施的效果有限。目前农户使用较多的方法仍属操作简便的单一药剂防治,但其对保护地害虫的防效并不彻底,各种防治措施必须综合运用防效才会明显,且将对天敌和环境保护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张玉洁.日光温室白粉虱防治[J].农业知识:瓜果菜,2007(9):21.

[2]赵胡代,李金凤,王虎威.美洲斑潜蝇在陇西县日光温室的发生及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2007(9):56-57.[3]何莉,张天伦,贾国瑞,等.黄花菜蚜虫的生物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2007(10):197-198.

第2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池塘草鱼病害的种类、发生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随着人们对草食性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草鱼的养殖也愈来愈热。但是草鱼疾病多,难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为提高养殖草鱼成活率,在草鱼养殖中要采取综合防治,提早预防和科学用药,为指导渔业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发病菌源及症状

草鱼常见病有2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1.1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

该病的致病菌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包括肠型点状气单胞菌、鱼害粘球菌、荧光假单胞菌等。患此病的鱼兼具赤皮、烂鳃和肠炎3种症状:病鱼体色和头部发黑,离群独游。反应迟钝,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明显“蛀鳍”,红肿突出,成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脓流出。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发炎,后肠尤甚,肠黏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而成血污,充塞于肠管中;肝脏亦常有红色斑点淤血;病鱼鳃丝点状充血,末端腐烂,软骨外露,致使边缘发白,鳃丝上带有黏液和淤泥,严重时鳃盖骨表皮充血,发炎,腐烂,中间部分往往被腐灼成一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体表局部发炎,鳞片松动脱落,腹部两侧明显,鳍基充血,末端腐烂,鳞片脱落或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寄生。

1.2病毒性出血病

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骨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1.3肝胆综合症

发病初期,池中病鱼漂游池边,反应迟钝,食量减少,目测体表无明显症状,仅有少部分鱼的眼球及眼眶发红,鳃丝肿胀,镜检无寄生虫。解剖发现,肠道无食,肝脏肿胀,呈白色、绿色或黄色,严重的肝脏呈糜散状与肠黏膜及脂肪粘连在一起,充塞于胸腔,胆囊有时肿大变黑,有时变无,腹水严重。发病一段时间后,死鱼数量激增。该病发生原因较复杂,投喂变质饲料,饲料中脂肪含量超标或长期投喂含喹乙醇饲料和养鱼水体受铜、氨等物质污染都会引发该病。

2发病原因

(1)长期投喂不合格饲料或高蛋白饲料,导致鱼类营养代谢不良,体质下降,体脂积累。

(2)部分饲料生产厂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导致肝脏病变。

(3)水质条件长时间恶化,池塘中硫化氢、氨态氮严重超标,使得鱼类慢性中毒。

(4)个别养殖者为防草鱼“三病”在池塘内过频用药。

3治疗方法

草鱼在养殖过程中较其他鱼类品种更易发病,且多数是并发症,控制不好则造成大量死亡。据笔者观察,7~8月规格25~50g的草鱼发病多。平时日常管理除定期换水,用漂白粉、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毒调节水质外,还应采取投喂药饵,如拌有保肝药、烂鳃灵、肠炎灵(多为中草药)类的药饵,内服外用综合防治。另外草鱼发病时,常“三病”并发,可采取每100kg鱼体重用鱼必康200g加鱼菌净10g拌匀后,均匀地撒在浸湿的青饲料投喂。如果草鱼患的是病毒病,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再加内服鱼毒清,每100kg鱼体重5g,1次/d,连用5~7d;同时用强氯精或鱼菌清11号进行全塘泼洒消毒,隔天1次,连用2次。

4预防措施

(1)科学放养,是提高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养殖过密时,由于大量投饵,每天都有很多残渣剩饵和排泄物在池底积累,致使鱼类易感染各种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因此,草鱼养殖密度要合理,一般放养22.5万尾/hm2左右。

(2)加强饲养管理,及早发现病情。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鱼病的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养殖周期中,以免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3)对鱼塘鱼苗进行消毒与免疫。鱼苗下塘前,鱼塘及鱼苗要消毒。放苗前1周,鱼塘用生石灰600kg/hm2全池泼洒消毒。放苗时,用10~20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苗20min。经消毒的鱼种还要使用草鱼“三联”疫苗及草鱼出血

病疫苗浸浴,也可防病害发生。

(4)养殖前期投喂些浮萍、水草。这是根据草鱼的生物学特性,补充维生素和其他物质,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另外,可在饲料中掺一些细米糠、麸皮等,增加维生素和粗纤维含量,以提高草鱼的抵抗力。

(5)鱼塘定期消毒或杀虫。平时每隔15d消毒1次,发病季节7d进行1次消毒或杀虫。使用高效无毒的药物,如强氯精、鱼菌清11号、灭虫精等。

第3篇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裂措施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大型现代化技术设施或构筑物不断增多,而混凝土结构以其材料廉价物美、施工方便、承载力大、可装饰强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大体积混凝土逐渐成为构成大型设施或构筑物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大体积混凝土,一般理解为尺寸较大的混凝土,美国混凝土学会给出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任何现浇混凝土,其尺寸达到必须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开裂影响的,即称为大体积混凝土。这就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问题,开裂问题是在工程建设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技术问题,裂缝一旦形成,特别是基础贯穿裂缝出现在重要的结构部位,危害极大,它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削弱构件的承载力,同时会可能危害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

裂缝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结构型裂缝,是由外荷载引起的,包括常规结构计算中的主要应力以及其他的结构次应力造成的受力裂缝。二是材料型裂缝,是由非受力变形变化引起的,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本文主要探讨材料型裂缝。其中具体原因如下。

2.1温度应力引起裂缝(温度裂缝)

目前温度裂缝产生主要原因是由温差造成的。温差可分为以下三种:混凝土浇注初期,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水化热积聚在混凝土内部不易散发,常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温度为室外环境温度,这就形成了内外温差,这种内外温差在混凝土凝结初期产生的拉应力当超过混凝土抗压强度时,就会导致混凝土裂缝;另外,在拆模前后,表面温度降低很快,造成了温度陡降,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当混凝土内部达到最高温度后,热量逐渐散发而达到使用温度或最低温度,它们与最高温度的差值就是内部温差;这三种温差都会产生温度裂缝。在这三种温差中,较为主要是由水化热引起的内外温差。

2.2收缩引起裂缝

收缩有很多种,包括干燥收缩、塑性收缩、自身收缩、碳化收缩等等。这里主要介绍干燥收缩和塑性收缩。

2.2.1干燥收缩

混凝土硬化后,在干燥的环境下,混凝土内部的水分不断向外散失,引起混凝土由外向内的干缩变形裂缝。

2.2.2塑性收缩

在水泥活性大、混凝土温度较高,或在水灰比较低的条件下会加剧引起开裂。因为这时混凝土的泌水明显减少,表面蒸发的水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这时混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稍微受到一点拉力,混凝土的表面就会出现分布不均匀的裂缝,出现裂缝以后,混凝土体内的水分蒸发进一步加大,于是裂缝进一步扩展。

3防止裂缝的措施

由以上分析,材料型裂缝主要是由温差和收缩引起,所以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就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温差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具体措施如下。

3.1优选原材料

3.1.1水泥

由于温差主要是由水化热产生的,所以为了减小温差就要尽量降低水化热,为了降低水化热,要尽量采取早期水化热低的水泥,由于水泥的水化热是矿物成分与细度的函数,要降低水泥的水化热,主要是选择适宜的矿物组成和调整水泥的细度模数,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主要有:C3S、C2S、C3A和C4AF,试验表明:水泥中铝酸三钙(C3A)和硅酸三钙(C3S)含量高的,水化热较高,所以,为了减少水泥的水化热,必须降低熟料中C3A和C3S的含量。在施工中一般采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水泥。另外,在不影响水泥活性的情况下,要尽量使水泥的细度适当减小,因为水泥的细度会影响水化热的放热速率,试验表明比表面积每增加100cm2/g,1d的水化热增加17J/g~21J/g,7d和20d均增加4J/g~12J/g。

3.1.2掺加粉煤灰

为了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并提高和易性,我们可以把部分水泥用粉煤灰代替,掺入粉煤灰主要有以下作用:①由于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的硅、铝氧化物,其中二氧化硅含量40%~60%,三氧化二铝含量17%~35%,这些硅铝氧化物能够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二次反应,是其活性的来源,可以取代部分水泥,从而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的热胀;②由于粉煤灰颗粒较细,能够参加二次反应的界面相应增加,在混凝土中分散更加均匀;③同时,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进一步改善了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使混凝土中总的孔隙率降低,孔结构进一步的细化,分布更加合理,使硬化后的混凝土更加致密,相应收缩值也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粉煤灰的比重较水泥小,混凝土振捣时比重小的粉煤灰容易浮在混凝土的表面,使上部混凝土中的掺合料较多,强度较低,表面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因此,粉煤灰的掺量不宜过多,在工程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粉煤灰的掺量。

3.1.3骨料

(1)粗骨料

尽量扩大粗骨料的粒径,因为粗骨料粒径越大,级配越好,孔隙率越小,总表面积越小,每立方米的用水泥砂浆量和水泥用量就越小,水化热就随之降低,对防止裂缝的产生有利。

(2)细骨料

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和中粗砂,最好用中粗砂,因为其孔隙率小,总表面积小,这样混凝土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就可以减少,水化热就低,裂缝就减少,另一方面,要控制砂子的含泥量,含泥量越大,收缩变形就越大,裂缝就越严重,因此细骨料尽量用干净的中粗沙。

3.1.4加入外加剂

加入外加剂后能减小混凝土收缩开裂的机会,外加剂对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有以下影响:

(1)减水剂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减水剂的主要作用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强度或在保持混凝土一定强度时减少水泥用量,而水灰比的降低,水泥用量的减少对防止开裂是十分有利的。

(2)缓凝剂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缓凝剂的作用一是延缓混凝土放热峰值出现的时间,由于混凝土的强度会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大,所以等放热峰值出现时,混凝土强度也增大了,从而减小裂缝出现的机率,二是改善和易性,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塌落度损失。

(3)引气剂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引气剂在混凝土的应用对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十分有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外加剂不能掺量过大,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在GB8076~1977中规定,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28d的收缩比不得大于135%,即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收缩比基准混凝土的收缩不得大于35%。

3.2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3.2.1混凝土的拌制

(1)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材料计量准确,同时严格控制混凝土出机塌落度。

(2)要尽量降低混凝土拌合物出机口温度,拌合物可采取以下两种降温措施:一是送冷风对拌和物进行冷却,二是加冰拌合,一般使新拌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在6℃左右。

3.2.2混凝土浇注、拆模

(1)混凝土浇注过程质量控制

浇注过程中要进行振捣方可密实,振捣时间应均匀一致以表面泛浆为宜,间距要均匀,以振捣力波及范围重叠二分之一为宜,浇注完毕后,表面要压实、抹平,以防止表面裂缝。另外,浇注混凝土要求分层浇注,分层流水振捣,同时要保证上层混凝土在下层初凝前结合紧密。避免纵向施工缝、提高结构整体性和抗剪性能。

(2)浇注时间控制

尽量避开在太阳辐射较高的时间浇注,若由于工程需要在夏季施工,则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浇注尽量安排在夜间进行。

(3)混凝土拆模时间控制

混凝土在实际温度养护的条件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最低温度控制在25℃以内,预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降不超过9℃以上允许拆模。

3.2.3做好表面隔热保护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主要是由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的。混凝土浇注后,由于内部较表面散热快,会形成内外温差,表面收缩受内部约束产生拉应力,但是这种拉应力通常很小,不至于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但是如果此时受到冷空气的袭击,或者过分通风散热,使表面温度降温过大就很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所以在混凝土在拆模后,特别是低温季节,在拆模后立即采取表面保护。防止表面降温过大,引起裂缝。另外,当日平均气温在2~3d内连续下降不小于6~8℃时,28d龄期内混凝土表面必须进行表面保护。

3.2.4养护

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这样既减少外界高温倒罐,又防止干缩裂缝的发生,促进混凝土强度的稳定增长。一般在浇注完毕后12~18h内立即开始养护,连续养护时间不少于28d或设计龄期。

3.2.5通水冷却

若是在高温季节施工,则要在初期采用通制冷水来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峰值,但注意,通水时间不能过长,因为时间过长会造成降温幅度过大而引起较大的温度应力。为了削减内外温差,还应在夏末秋初进行中期通水冷却,中期通水一般采用河水,通水历时两个月左右。后期通水是使混凝土柱状块达到接缝灌浆的必要措施,一般采用通河水和通制冷水相结合的方案。

4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是目前学者和工程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型裂缝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笔者认为精心选择原材料,并在施工中采用合理的方法,能有效的防止裂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龚召熊:水工混凝土的温控与防裂.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戴镇潮:大体积混凝土的防裂.混凝土,2001,(9):10

[3]覃维祖:混凝土的收缩、开裂及其评价与防治.混凝土,2001,(7):3

[4]迟陪云: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起因及防裂措施.混凝土,2001,(12):31

[5]康方中:浅谈现浇商品混凝土楼板变形裂缝的成因和防治.混凝土,2003,(5):18

第4篇

论文摘要分别介绍4种茶树主要害虫,即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丽纹象甲、茶毛虫的危害特征、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从而达到经济、无公害化虫害防治效果,为广大茶农提供参考。

福安市上白石镇茶树病虫害以虫害居多,如食叶类害虫(茶毛虫、茶丽纹象甲等)、吸汁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病害发生相对较少,较常见的以茶炭疽病为主。春茶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病虫害也渐入相应的高峰期而为害茶树。为避免茶农盲目用药、减少茶园喷药次数,生产中应积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在了解病虫生活习性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从而达到经济、无公害化的病虫害防治效果。现将常见的几种病虫害习性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茶小绿叶蝉

1.1危害特征及发生规律

该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雌成虫产卵于嫩梢茎内,致使茶树生长受阻,被害芽叶卷曲、硬化,叶尖、叶缘红褐焦枯。

该虫在低山茶区年发生12~13代,危害盛期为5~6月及9~10月;高山茶区年发生8~9代,危害盛期为7~9月。以成虫在茶树、豆科植物及杂草上越冬。成虫多产卵于新梢第二、第三叶间嫩茎内。

1.2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清除园间杂草,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减少虫卵并恶化其营养和繁殖条件,减轻为害。

(2)发生严重的茶园,越冬虫口基数大,抓紧于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喷洒50%辛硫磷或马拉硫磷1000倍液,以消灭越冬虫源。

(3)采摘季节根据虫情预报于若虫高峰前,选用生物农药虫螨克1000倍液,或2.5%扑虱蚜1000倍液,或98%比丹1000~1500倍液防治。

2茶橙瘿螨

2.1危害特征及发生规律

主要以成、若螨吸食成叶及嫩叶汁液,致使被害叶片呈黄绿色,主脉变红褐色,失去光泽,叶背出现褐色细斑纹,芽叶萎缩。成螨体黄色或橙红色,似胡萝卜形,体前端有足2对,幼、若螨淡黄色至浅橙黄色。

该虫年发生20多代,虫口主要分布在上层成叶及嫩芽叶上。高温、干旱、雨期长的环境,茶园虫数少,危害轻。全年有2次明显高峰,第一次在5~6月,第二次一般在高温干旱期后发生。

2.2防治方法

(1)秋茶结束后,于11月下旬前抓紧喷施0.3°Bé石硫合剂,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2)实行分批多次采摘,可减少虫口数。

(3)在发生高峰前喷施20%哒螨酮或15%灭螨灵2000~3000倍液,或2.5%扑虱蚜800~1000倍液。

3茶丽纹象甲

3.1危害特征及发生规律

幼虫在土中食须根,主要以成虫咬食叶片,致使叶片边缘呈弧形缺刻。严重时全园残叶秃脉,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茶丛树冠下土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陆续化蛹,4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出土,5~6月为成虫危害盛期。成虫有假死性,遇惊动即缩足落地。

3.2防治方法

(1)耕翻松土,可杀除幼虫和蛹。

(2)利用成虫假死性,地面铺塑料薄膜,然后用力振落集中消灭。

(3)于成虫出土前撒施白僵菌871菌粉,用菌粉15~30kg/hm2拌细土施于土面。

(4)成虫出土高峰前喷施10%多来宝800倍液,或98%巴丹800倍液,或与871菌粉27.5~15.0kg/hm2混用。

4茶毛虫

4.1危害特征及发生规律

虫体毛丝有毒,皮肤触及痛痒红肿。幼虫咬食叶片,数量大时可把整片茶园吃光,仅剩秃枝,损伤树势,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幼虫黄褐色,腹背有8对较大的绒球状毛瘤,上簇生黄色毒毛。成虫产卵在中下部老叶背面,卵块上覆有黄色绒毛。

平地茶园年发生4代,危害盛期在4月、6月、8月和10月,高山茶园年发生3代,危害盛期在5月、7月和9月,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幼虫群集为害,一般有6龄。老熟幼虫迁至根际落叶下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

4.2防治方法

(1)人工摘除茶毛虫卵块(特别是越冬卵),并保护利用卵寄生蜂。

(2)化蛹盛期结合中耕培土,耕杀虫蛹。

第5篇

论文摘要土传病害是一类严重的植物病害,土壤处理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睢宁县设施蔬菜发展较快的特点,提出蔬菜栽培土壤处理技术。

睢宁县地处徐淮地区北部,温光资源丰富,春季气温回升早而且迅速,适宜早春设施蔬菜栽培。近两年由于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我县设施蔬菜发展较快,目前,全县已有6000~7000hm2,主要以春提早辣椒、西瓜、番茄、黄瓜等为主。但随着面积的扩大及重茬次数的增加,在生产过程中病害越来越多,特别是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如根腐病、立枯病、枯萎病、炭疽病等,只要发现就很难根治。每年3~4月份都有不少农户反映这个问题,这些病害都是由土壤带菌引起,要想根治必须从土壤处理上着手进行。

1重施草杂肥,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茄果类蔬菜一般都是连续坐果性强、采摘期长、产量高,当然对营养的吸收也就很高,要想满足这些蔬菜品种的生长需要,就必须加大施肥量才有可能形成高产,但过多地施用化肥不但会造成土壤板结、根系不发、营养不全等,而且植株生长不健壮,抗病性极差,所以要想蔬菜高产、抗病,搞好土壤培肥是关键。培肥土壤就是在田内多多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土杂肥)、烂草(稻壳)等。至少施土杂肥75~120m3/hm2、烂草45~75m3/hm2,提前1个月施下去后深翻40cm以备用。特别是粮田改菜田的农户,由于粮田土壤板结,容易造成根系难发,更要加大草杂肥的施用量。如我县梁集镇光华村农户刘金山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每年4~5月份就开始将鲜鸡粪(牛粪)掺些碎草,然后盖上薄膜,堆在田头进行腐熟,一直到11月份才施入大田。他家辣椒从1997年种到现在都未换过茬,但是从来就没发生过根腐病等现象,而且产量都在75t/hm2以上。这是因为多施土杂肥不仅能为作物提供全面而又充足的养分,更重要的是它们能使土壤变得疏松、透气,这样才能促使根系发达,养好根,从而使植株生长健壮,抗病性增强,形成高产。

2加热

加热的基本原理是使土壤的温度升高,从而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原体、节肢动物和害虫,通常70℃处理30~60min即可有效杀灭大多数害虫,但对于特定的病毒病TMV没有效果。在欧洲20世纪前该方法即在温室中被利用。该方法的2个关键性问题是:①温度必须达到或超过土壤中害虫可以忍受的温度;②温度不能太高,高于70℃特别是温度达到100℃时,可能会伤害土壤中的大多数生物,并导致有益微生物(根瘤菌、菌根、拮抗菌)死亡。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加热的土壤可能比不加热的土壤更易感病。因此,土壤剖面温度的分配对于最小限度地扰乱土壤中微生物活动非常重要。

3大水浸泡

大水浸泡土壤被认为是种植前有效防治病害的处理方法。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以及各种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土传病害的存在是不利的,如厌氧过程中有毒物质的产生。经典的例子就是大面积地控制香蕉的枯萎病:香蕉种植园中土壤被浸泡3~4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水深至少30cm),可有效控制香蕉的枯萎病。

4深耕

深耕可减少植物根系与病原菌的联系,利用土埋和暴露病原菌在自然温度和干燥的条件下提高病原菌的死亡率。深翻有机质是无污染的耕作方式,可有效控制花生的白绢病。同时与浅耕相比,深耕降低了番茄枯萎病的发生率,提高了产量。

5光能利用

在种植前借光能加热土壤防治病害。方法是在土壤上加盖塑料薄膜,提高土壤的温度,从而控制病害的发生。温室大棚即运用了该原理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6土壤卫生

土壤卫生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各种方法阻止或减少病原菌侵入土壤。农作时注意农具的卫生,防止因农具造成病原菌的传播;很多地区为了更好地控制土壤的卫生,选择在温室种植可以方便地控制各种条件,从而减少来自土壤外界的污染,对于出现的病害植株及时地处理清除,可减少进一步侵染。

7施用土壤添加剂

土壤添加剂是一种由动植物体有机质、化学肥料及少量无机盐合成的有机、无机营养混合物。无机添加物可以直接促进作物的生长,还可以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有机质可增进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通气性和增加微生物总量。

第6篇

论文摘要蘑菇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生理病害有菌丝徒长、菌丝萎缩、地雷菇、硬开伞、空心菇、锈菇、红脚菇、畸形菇,针对这些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及症状,提出了防治方法。

1菌丝徒长

(1)病状。播种后菌丝营养生产过旺,绒毛状菌丝生长致密,浓密成团,严重时形成“菌被”,不形成子实体、不出菇、推迟出菇或形成气生菇。

(2)病因。这种现象常发生于蘑菇调水以后,或菇房温度过高、湿度大、通风换气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如播种期偏早,播种后长时间处于25℃以上温度,利于菌丝生长而不利于实体的形成。

(3)防治方法。①选用种性良好的菌种,适时播种。②调水不要过轻,细土喷水不要太急,要在早晚凉爽时喷水。③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房的温、湿度,抑制菌丝旺长。④发现菌床土层冒出大量气生菌丝时,应减少喷水或停止喷水。⑤已结成菌被的应及时用竹签或刀片在菌被上扎几个小洞或用刀将菌被划破,结合喷重水、加大通风量,以增强菌丝的透气性,促使菇蕾生长。

2菌丝萎缩

(1)病状。蘑菇播种后,菌丝能够萌发但不吃料。

(2)病因。在培养料太湿、太生、氨气浓度大、被杂菌侵染或外界气温太高等不良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受抑,造成菌丝萎缩死亡。

(3)防治方法。①适时播种,最好避开高温期,因菌种质量差而引起的菌丝萎缩,要及时重新播种。②在培养料含水量65%左右时播种。③培养料发酵腐熟要适当,添加氮肥要在堆料或第1次翻堆时加入。④培养料在进房后要认真消毒灭菌,防止杂菌、害虫入侵。

3地雷菇

(1)病状。出菇过早,菇生在料里,从粗土下部破土而出,菇柄长、畸形,菇盖上有泥,出菇参差不齐。

(2)病因。覆土的土粒过粗过大、土质过硬;细土覆太晚,结菇太早;菇房温度过低,菌丝上土困难;出菇期通风太少而通风不良,室内CO2浓度超过0.3%,容易引起子实体生长发育不良,产生各种各样的畸形菇。

(3)防治方法。①覆土材料应选择疏松透气、干而不散、保水性强的壤土或沙壤土,并注意土粒大小适中,一般以粗土粒蚕豆大、细土粒黄豆大为好。②覆土要及时。③适时喷水及加强通风,促菌丝在粗土之上、细土之下生长。

4硬开伞

(1)病状。蘑菇子实体在尚未成熟时菌盖与菌柄就分离裂开,并出淡红色的菌褶。

(2)病因。温度、空气湿度偏低,床面水分不足;昼夜温差超过10℃以上时,或空气湿度高,土层温度低,子实体发育失调。气温骤变时,发生硬开伞的现象尤为严重。

(3)防治方法。低温来临之前,加强菇房内的保温措施,夜间不宜通风,不让冷风吹进菇房。同时,调节好空气相对湿度,促进菇体各部位均衡生长。保证出菇房空气湿度在85%~90%,促进菇体均衡生长。

5空心菇

(1)病状。蘑菇菌柄组织不充实,菌柄中心发白、中空。

(2)病因。产菇旺期菇房相对湿度过低,粗土层过干,使菇体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菌柄中心产生白心。温度超过18℃时,菇体迅速长大,而覆土层粗土粒偏干,菌丝吸收和输送水分受阻,造成菇体组织不充实,菌柄产生白色髓部,甚至出现空心。

(3)防治方法。①加大喷水量,提高室内空气湿度。②调节好粗土粒的湿度,含水量以25%为宜。③出菇盛产期加强水分管理,防止土层偏干而影响子实体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6锈菇

(1)病状。蘑菇表面产生褐色铁锈斑。

(2)病因。出菇期水分管理不当,喷水量过多,湿度超过95%,加上通风换气不良,菇体表面的水分蒸发慢,使有水滴的部位出现锈褐色斑点,影响蘑菇的产量和品质。

(3)防治方法。①加强菇房通风换气,降低空气相对湿度。②控制喷水量,喷水时结合喷施“丰产素”或“喷施宝”,可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在喷施后适当通风,以利散发菇体表面的部分水分。③出现锈斑时,应停止喷水,待恢复正常后,再行科学管水。

7红脚菇

(1)病状。菇脚发红,菌盖颜色正常,影响产量与质量。

(2)病因。气温偏高,料面喷水太多,尤其是收蘑菇前喷水太重,通风不良,易发生红脚菇。

(3)防治方法。出菇期土层含水不宜过多,采菇前停止喷水,并调节通气量。

8畸形菇

(1)病状与病因。①皱缩菇:菌盖小,皱缩,菌柄长,质硬。

因温度偏高和湿度过低所致。②大脚菇:只长菇柄,不长菇盖。因通风不良和CO2浓度过高所致。③菌盖上长疙瘩: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冬季,因栽培室内生火增温,造成CO2浓度过高,或栽培袋靠近风口,冷风刺激所致。

(2)防治方法。控制好菇房温度,出菇期最好控制在12~28℃;遇到高温时,要通过洒水和通风降温;出菇阶段给予200Lx左右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湿度在90%左右;适量通风,控制CO2浓度在0.1%以下。

第7篇

论文摘要介绍温室黄瓜结瓜期的主要病症,即花打顶症、瓜皮发黄症、缺瓜症、化瓜症、脆叶症、干叶症、秧蔓“虚症”、真菌病、细菌病等病症,并针对上述病症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供黄瓜种植户参考。

日光温室黄瓜结瓜期,因受水、肥、气、温、光的影响,棚与棚之间长势不同,往往表现出影响产量的各种症状。现将黄瓜结瓜期常见的几种不良症状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花打顶症

花打顶即瓜打顶,瓜蔓生长点内缩,叶色黑绿,幼瓜上扬而高出生长点,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同时产生障碍。这类蔓是一次性施肥过多(尤其是磷肥)或喷农药量过大造成的。防治措施:一是重浇第1次水,随水施入少量粪尿;二是在生长点喷赤霉素;三是追肥应少量多次。

2瓜皮发黄症

3~4月份黄瓜处于结果旺盛期,叶蔓大,生长快,产量高,但往往瓜皮发黄而降低商品价值。瓜皮发黄是缺氮或缺铁所致。防治措施:一是施硫酸亚铁75kg/hm2;二是叶面喷施多元素液体肥(含铁),可使瓜皮由黄变绿;三是增施硫酸钾,促进根系对氮、铁的吸收。

3缺瓜症

秧蔓从上至下叶片黑绿厚大,直径达20cm,茎粗超过1.2cm,而瓜数很少,隔节1个瓜或几节1个瓜,产量减少。此症状是由于施氮素化肥过多,磷、钾肥不足造成的。防治措施:一是在20d内不施或少施硝酸铵、碳酸氢铵、尿素等氮素化肥;二是立即重施硝酸磷或磷酸二铵等复合肥,首次施600kg/hm2,隔4~5d再施300~450kg/hm2;三是晚揭早盖草帘,降低白天温度和缩短光照时间,10d后就会果实累累。

4化瓜症

该病症是由营养供求失衡所致。因营养生长不良而发生化瓜的,要重施氮素化肥,叶小蔓细的施硝铵可促使叶阔蔓壮;叶大而薄又发黄的施碳酸氢铵可速使叶色浓绿。防病要早,及时喷多菌灵、灰霉净,早揭晚盖草苫棚膜,防止高温高湿伤秧。白天室温应控制在24~28℃,不要超过30℃。晚上控制在14~18℃。根瓜长不大,要早摘;成瓜花开始萎蔫时即摘。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以减少化瓜,提高产量。

5脆叶症

叶片颜色黑绿且干皱不平,叶缘下垂,用手指弹即破碎,瓜条小而少,这是有机基肥施量少、追肥单调所致。防治措施:黄瓜定植前应施入鸡粪、牛粪,追肥要化肥、人粪尿交替施用,叶面喷米醋300倍液。如加入少量叶面宝、绿迪乐或光合微肥,可提高叶片光合能力。

6干叶症

发生干叶症的原因:一是风灾。如地区3月份以前,气温、风力变化大,如通风口中午出现叶片萎蔫,3d后褪绿干枯。二是热害。3月份以后,棚内温度高达60℃,中前部秧蔓、中部叶片和离棚膜近处的叶片极易干枯。三是药害。喷药浓度过大或用药不当可使蔓全部萎蔫。补救办法:不论何种原因造成叶片萎蔫,都应立即在叶面上喷洒清水,或冲水洗叶片。喷清水后3~5h,再喷丰产宝、多元素液体,以利于恢复叶片功能。

7秧蔓虚症

温室黄瓜于11月上旬定植后,如遇连续晴朗天气,温度高,湿度大,此期若基肥不足,将使瓜秧蔓茎节过长(超过8cm),茎杆过粗(直径超过0.8cm),叶柄过长(超过11cm),叶片过大(直径超过14cm),叶柄与茎杆夹角小于45°;叶茎淡黄,叶片过厚过肥,生长点凸出,卷须细长发白,营养生长过旺;易发病,生殖生长受抑制,幼瓜减少且不膨大,产瓜能力降低,这种现象即为秧蔓虚症。复壮办法:一是追施腐熟鸡粪或豆饼15t/hm2,磷、钾肥各375kg/hm2,重施有机肥,补充多元素营养,防止缺肥饿长。二是将棚内夜温由12℃以上逐步降至5~6℃,低温炼秧5~6d,然后再恢复到12℃左右。三是停止浇水,困秧促长瓜,待60%秧蔓上幼瓜膨大后再进行浇水,以少浇为佳。四是白天加大通风量,增加透光量,降低叶蔓体内含水量,适当失水使纤维变强。五是对缺幼瓜的温室,在上午8~9时施放二氧化碳气肥,或在晚上燃烧麦草(连续烧3~4个晚上),再喷乙烯利增瓜。六是用乙锰、倍得利防治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光温较低期造成的霜霉病。

8真菌病

日光温室黄瓜早期因低温寡照易感疫病,中期高温高湿易感灰霉病和白粉病,后期高温高湿易感霜霉病,这些都是真菌性病害。防治措施:在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份喷甲霜灵、速克灵或多菌灵,棚内应保持干燥。3月份以后,每7d喷洒1次粉霉1号和乙锰,遇连阴雨天喷抑快净,以防治白粉病和霜霉病。6~7月份霜霉病发生严重时,可选用1∶1∶240倍的波尔多液,日本产的辛万生、百菌清,美国杜邦产的克露作叶面喷洒。

9细菌病

日光温室黄瓜极易发生细菌性角斑病,随着温室面积

的扩大和连年种植黄瓜,此病会越来越严重,可导致减产10%~30%。角斑病与霜霉病症状相似的,均为多角形病斑,不同点是角斑病病斑颜色较浅、发白,后期穿孔,叶背无霉毛,有白色黏液。这两种病往往同时发生。防治办法:一是用5%防细菌粉尘防治角斑病,用量15kg/hm2,7d喷1次,防效可达90%。二是用12%乙滴粉尘和70%多利可湿性粉剂、倍得利、甲基托布津、农用链霉素、可杀得、DT杀菌剂综合防治角斑病和霜霉病,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南方江、浙等省在松树上发生了一种毁灭性的国际检疫对象,该松树危险性病害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扩散迅速。辖区内松林均为该危险性病害的感病寄主。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分布广泛,我区气候条件也属于该病害发生的适生区,为其自然传播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同国内各城市商品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害随松材及其制品、包装材料等人为传入我区机会与日俱增,该松树危险性病害已成为威胁我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心腹大患,防范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若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防范,数百万亩松林必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对林业和生态建设以及对外出口贸易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0引言

近年来,江、浙等省在松树上发生了一种毁灭性的国际检疫对象,该松树危险性病害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扩散迅速。辖区内松林均为该危险性病害的感病寄主。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分布广泛,气候条件又属于该病害发生的适生区,为其自然传播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周边邻省也已发生危险性病虫害。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同国内各城市商品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害随松材及其制品、包装材料等人为传入我区机会与日俱增,该松树危险性病害已成为威胁我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心腹大患,防范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若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防范,数百万亩松林必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全市乃至全省的松林也将面临毁灭性的危险,对林业和生态建设以及对外出口贸易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把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工作列入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了把危险性病虫害的侵入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应采取以下除治与预防措施:

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1.1以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坚持防治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倡导群防群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的目的。

1.2具体措施:①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的基本方针,认真扎实抓好预防监测工作。②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基本方针,以预防的总体战略出发,根据有关因素对全区除治与预防工作进行科学区划、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对不同类型区的目标任务和对策都要有所区别,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③坚持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群防群治的基本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是危险性病虫害防范的责任主体,负有首要责任。预防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集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部门行为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走群防群治的道路。④坚持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在危险性病虫害防范过程中,认真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法律为武器,坚持依法除治,依法预防,防止人为传播。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缺一不可,只有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病虫害控灾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取得理想效果。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除治与预防水平的基本方针。除治与预防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在深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不断研究出先进除治预防手段,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除治预防水平,提高除治预防成效。

2认真开展危险性病虫害疫情监测调查

为了切实加强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工作,要及时组织实施疫情监测调查,对松林进行全面、认真普查,对旅游景点进行常年定点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危险性病虫害的疫情动态,以便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发现极个别松树枯死,立即取样送上级林业科技部门检验,发现重大的危险性病害后,要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组织的调查培训,并立即对全区松林进行危险性病虫害普查。根据松树危险性病害除治与预防方案要求,全面加强危险性病虫的监测普查工作,实行定点监测,定期巡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疫情及时彻底除治。

3及时对森林虫害进行化学药物除治与预防处理

3.1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为彻底除治危险性病虫害奠定基础。

3.2营林措施。要尽快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所有枯死木、濒死木清理工作,对林地剩余的其他风折木、砍伐后遗留下来的剩余松树枝桠也一并清除,按有关技术方案要求,全面进行药物除害处理,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到100%;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的所有枯死侧枝清除和除害处理工作,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100%;完成因郁闭度大、需要进行卫生伐的全部作业。将所有松木枝桠和松木药物处理后按方案要求集中指定地点烧毁。

3.3化学药物处理。开始挂设天牛成虫诱捕器:完成林内喷洒16%虫线清乳油,名木古树每木注射16%虫线清乳油等化学防治松褐天牛。

4加强检疫检查执法力度

4.1对本辖区范围内所有的松林进行严格封锁,不准调运。

4.2加强检疫检查。国内外贸易交往日趋频繁,危险性病虫害传入的机率越来越大。为了杜绝危险性病虫害人为传入,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检查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或个人及厂矿,木材制品生产企业、建设工地、邮政、电力公司、发电厂(站),电视发射台及调入的松材制品、包装箱、机械设备、衬托、木质托架、电缆线圆盘、花卉、苗木等按监测办法(试行)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发现问题或可疑问题及时处理和上报。

第9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辣椒疫病在福鼎市的发生流行规律,并从种植抗性品种、采用农业栽培措施、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其防治技术,以供辣椒种植户参考。

近年来,辣椒疫病在福鼎市部分地区发生危害日益严重,重病田死秧率达30%~100%,成为影响我市辣椒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笔者就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关键技术作简单介绍,以期为农民在辣椒生产过程中进行此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1发生流行规律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所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病害,可经雨水、土壤、气流等多种途径传播,除了引起大面积死秧外,还可造成叶片枯萎、果实腐烂、茎杆出现坏死斑以及萎蔫死亡等多种症状,一般病株率为15%~30%,严重时达80%以上,现已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和流行,成为辣椒生产中增产增收的主要障碍之一。辣椒疫病的病原菌通常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及卵孢子在病株残体、土壤内越冬,也可以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在潮湿土壤中,菌丝可存活4~15个月,卵孢子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3年。当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原菌随灌水、气流等传到寄主各部位,引起发病,进行再侵染。

福鼎市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这给辣椒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的政策引导下,辣椒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辣椒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新品种引进、栽培条件的改善等措施的实施,其实也将辣椒疫病的发病因素积聚起来,致使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危害日趋严重。2006~2008年对我市辣椒产地的调查表明,气候适宜时,一般田块减产20%~30%,严重的全田绝收,给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构成了严重威胁。该病在大棚全年均可发病,露地4月下旬发病,5月至7月下旬大发生,蔓延迅速,2~5d内可危害大部分植株,尤其是刚进入坐果期的辣椒极易感病,常发生果实腐烂,植株大片枯萎,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防治技术

2.1种植抗性品种

由于杀菌剂对环境和生物的潜在危险性愈来愈强,加之辣椒疫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一旦地上部分出现发病症状,再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已很难达到防治效果。如果在种植抗性品种能有效地解决辣椒疫病的前提下,那么种植抗病品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又安全的措施。我国已选育和筛选出了一批抗辣椒疫病的品种,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有湘研1号、湘研4号、湘研5号等系列以及21号牛角椒、朝天椒、早丰1号、光皮椒、窑嘴大辣椒等,生产者可根据需要选种合适的品种。

2.2采用农业栽培措施

2.2.1清洁田间、减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辣椒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不能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丢弃在田间和水渠中,应集中晾干烧毁,以减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

2.2.2合理轮作。辣椒疫霉菌不仅可侵染辣椒,还可侵染番茄和葫芦科中的50多种作物,因此在我市可以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或与叶菜类和葱、蒜类作物轮作,避免与茄果类和瓜类作物轮作或套作。

2.2.3改进栽培措施。辣椒地应选择不易积水、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移栽前进行深翻晒土,采取高畦深沟地膜覆盖栽培,及时地进行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对辣椒疫病的抵抗力。

2.2.4选择合适的肥水管理方式。在辣椒种植过程中应选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或有机肥为主,磷、钾肥作为基肥,苗期少施氮肥,可适当地施些硅肥和硼肥来增强植株对辣椒疫病的抵抗力,在花蕾期和盛果期应及时地追肥。灌水要及时适当,一般播种或定植后要浇足保苗水或定植水,缓苗发根时要适当控制水分,促进根部发展,结果期要勤浇水。灌水应采用小水沟灌,杜绝大水漫灌,以多水口、不上垄为原则,避免病原菌从发病区向未发病区传播。

第10篇

1.1企业简介

河南神火煤业公司刘河选煤厂,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河南省永城市刘河乡境内,是与刘河煤矿相配套的矿井型选煤厂,设计年入洗能力45万吨,采用块煤重介浅槽、末煤不脱泥无压三产品重介旋流器、煤泥浮选的联合工艺流程。建厂初期受场地空间限制,该厂原煤运输转载环节较多,且矿井提升原煤中细粒级含量成逐年上升趋势,煤尘的防治成为一个迫在眉急的问题,为此通过开展设备“跑、冒、滴、漏”专项治理、安装高效除尘器、完成全厂喷雾降尘系统、建成全厂冲洗水系统、优化劳动组织等有效措施的采取,使该厂的安全管理和文明创建工作都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1.2煤尘的危害性

1.2.1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危害

煤尘是煤矿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矿物细微颗粒的总称。员工在不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长期在高粉尘环境下作业,煤尘经呼吸系统进入会引起身体器官的病变,轻者会引起呼吸道炎症、慢行中毒和皮肤病,重者会导致尘肺病等职业病,严重危害职工的身心健康。

1.2.2对安全生产的危害

煤尘本身是可燃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引起火灾或爆炸。煤尘漂浮在空气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成倍增加,特别是在干燥、高温的环境下,吸氧和被氧化的能力大大增强,当温度达到300~400℃时,煤的干馏现象急剧增强,放出大量的可燃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和氢等,形成的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的高温作用下吸收能量,在尘粒周围形成气体外壳,即活化中心,当活化中心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尘粒的闪燃,闪燃形成的热量迅速传递给周围的尘粒,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不断上升,瞬间就会发生浮尘云爆炸,爆炸源温度可达到2500℃,同时和瓦斯爆炸一样也会产生冲击波,并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灾区浓度甚至高达8%左右,是选煤厂安全生产的重大安全隐患。

1.3煤尘的来源分析

选煤厂煤尘产生的源头主要有皮带机运输转载、振动筛筛分、破碎机破碎、装车运输等环节。煤尘的浓度主要与生产现场通风情况、选煤方法、设备选型及“跑、冒、滴、漏”治理情况、溜槽倾角及落差、煤质水分、除尘设施的使用情况等因素有关。刘河选煤厂在开展煤尘防治工作之前对该厂煤尘源进行了彻底的排查、调研和分析,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原煤水分低。经现场检测,当原煤中水分小于8%时,原煤运输系统煤尘飞扬较严重。②运输转载落差高。皮带运输转载环节较多,且转载溜槽为避免堵塞,溜槽倾角都比较大,无缓冲装置,原煤在转载下落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尘。③设备煤尘防护不到位。特别是博后筛、破碎机、圆盘给料机及部分皮带等周边防护不到位,跑粉、撒煤问题严重,也是煤尘来源的关键点。④除尘器安装数量少,安装位置不合理。建厂初期环保重视力度不够,除尘设施投入不够,没有认识到煤尘危害的重要性。综合分析以上原因,必须从源头开展治理,加强设备的检修维护水平,加大除尘降尘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技术改造,提升现场管理水平才能降低厂区煤尘的危害。

2煤尘防治措施

2.1降尘防尘措施

2.1.1现场跑冒滴漏治理

提高设备检修维护水平,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杜绝设备跑冒滴漏是治理煤尘的基础工作。①降低溜槽落差。经过对物料粒度、给料速度、物料成分等观察、分析和计算,对全厂物料转载溜槽进行了改造,设计多级阶梯缓冲溜槽,同时在皮带机尾安装缓冲床,以达到降低物料落差、减缓物料运动速度的目的,从而达到降低煤尘的效果。经运行证明,降尘效果良好,同时降低落差后起到了降低岗位噪声危害和延长溜槽使用寿命的效果。②安装双密封导料槽。为控制物料运输转载过程中在皮带机尾产生的扬尘,通过在所有皮带机尾安装双密封导料槽,很好地起到了抑制煤尘的效果。该导料槽的主要特点是将以前的普通导料槽帮皮改造为直板+防溢裙边的双密封一体化帮皮。直板紧贴导料槽侧帮,底部与皮带接触,防止物料外溢;裙边外翻起,可在一定角度旋转,靠橡胶板弹力,自动跟踪皮带,始终与皮带保持紧密接触,从根本上解决了导料槽两侧洒煤、漏风、跑粉现象,有效降低了岗位粉尘量。而且该裙板采用聚氨酯与天然橡胶复合而成,与皮带接触部分为聚氨酯条,耐磨性能优异,使用时间长,且不伤害皮带。

2.1.2高效除尘器

刘河选煤厂现投用扁布袋式除尘器7台,分别用来控制原煤分级筛、博后筛筛分、末原煤转载运输、浮选精煤转载运输、中煤转载运输等尘源较大处的煤尘。该除尘器的工作原理为,设备运行过程中粉尘颗粒在除尘器风机的作用下吸入过滤室,粉尘经滤袋阻留过滤,净化过的空气经风机室从排风口排出。滤袋上积淀的粉尘经除尘器自动振动击打,回落到皮带上,从而达到除尘、降尘的目的。生产过程中除尘器随生产系统同时启停,并定期清理除尘器滤袋,以保证除尘器高效运行。

2.1.3喷雾降尘系统

喷雾降尘系统是通过在原煤运输转载环节安装喷雾降尘装置,通过加压使清水雾化,由于水雾颗粒是微米级别的,粒度细小,表面张力基本上为零,喷洒到空气中能迅速吸附空气中的各种大小灰尘颗粒,以达到加湿、降尘的效果。刘河选煤厂原煤线分为原煤准备筛分和原煤入洗运输流程,经分析尘源产生点,在原煤分级筛、运输皮带机头、机尾等处安装了喷雾降尘喷头30余个,实现了原煤生产区域的喷雾降尘全覆盖。该装置由储水桶、水泵、不锈钢水管、喷雾头和电气控制等部分组成,并加设遥控器,实现喷雾降尘系统的远程启停。经运行检测,手选皮带周边PM2.5由之前的180降低至90微克每立方米,降尘效果明显。

2.1.4冲洗水系统

通过前期防尘、降尘工作的有效开展,岗位煤尘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如何能进一步改善岗位工作环境,使厂区文明创建工作实现动态达标才是关键所在,为此刘河选煤厂推进了全厂冲洗水系统的建设。全厂冲洗水系统即厂区环境卫生的清扫全部用水冲洗,冲洗水通过地沟、地漏等统一排至集水沉淀池,并定期将冲洗水泵入生产系统,实现冲洗水的闭路循环。刘河选煤厂通过统一敷设冲洗水管道,保证冲洗水水源的充足供应;规划、改造全厂地坪、地漏,统一安装冲洗水专用工具箱20余处,实现冲洗作业的方便、快捷;建成集水沉淀池三处,实现冲洗水的闭路循环。冲洗水系统的形成,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劳动量。

2.2劳动组织优化

在“减人提效、减人增安”安全理念的引导下,刘河选煤厂在优化劳动组织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通过生产工艺流程的再造与优化,区域集控及现场监控设施的投用,冲洗水系统的建设等现场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的基础上,改变以往一人一岗的定岗管理为全员巡岗管理模式,抽调部分人员成立了文明生产班和隐患整改班,使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相分离,充分利用八点班全厂停电检修时间,进行生产系统的疏通和环境卫生的清理工作,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又能促进文明创建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3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云南;烟草;金龟甲;防治;生物学特性

金龟甲属鞘翅目害虫,目前资料报道危害烟草的金龟甲有10多种,但在云南省烟草生产上常见的,危害比较严重的主要有三种:码绢金龟甲(Madaderasp.)、棕色金龟甲(HolotrichiatitanisReift)、铜绿丽金龟甲(AnomalacorpulentaMotschulsky)。

1分布与危害

码绢鳃金龟甲目前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和广西。棕色金龟甲在云南、贵州、河南、山东、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均有分布。铜绿丽金龟甲国内除、新疆尚未发现外,遍及中国各省(区)。

金龟甲主要以成虫为害烟叶,咬食叶片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把叶片吃光,仅剩下叶脉;有的烟株生长点也被吃光。被迫重栽。幼虫在土壤中活动,虽然可以齿食寄主植物根皮。但一般对烟草危害甚微。

金龟甲食性极杂,除烟草外,还为害棉、大豆、麦类、玉米、高粱、甜菜、向日葵、马铃薯、花生、瓜类、桃、李、梨、苹果等草本和木本经济植物和禾本科杂草。

2形态特征

2.1码绢金龟甲

成虫:体长6.5-11mm,体宽4~8mm。体椭圆形,体色暗褐色或棕褐色,鞘翅在光照下有闪光,特别是末端处闪光明显。鞘翅上各有10条明显的隆起线,唇基扁平,触角10节,鳃片部外侧二齿形。前胸背板长2~4mm,宽3~6mm。小盾片三角形。前足腿节粗大,胫节端部外侧二齿形。中足、后足胫节内侧和外侧各有一矩,中间着生跗节,胫内侧着生细毛,跗节5节,爪成对,端部钩状。中足胫节端部较平、形如斜锯状,外侧有3根刺状物,内侧1根。后足状如中足,只是较为粗大。腹面除上唇、上颚为暗褐色外。一其余为棕褐色,腹部5节。

卵:椭圆形,长约1.75mm,宽约1.17mm,表面呈瓦纹状。初产卵乳白色,较小,随着胚胎发育,卵粒逐渐增大,颜色变褐。

幼虫:体长15.0~20.0mm,宽4.5~9.0mm。体乳白色微黄。头顶部毛稀少且细,额内平滑,无毛,下两侧各具毛3根。腹部1-6节。每节的前、中、后盾片着生细毛和短刺毛。

蛹:小型,长约10.5~120mm,初期为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头顶近方形,唇基梯形,前缘明显:卷;无发音器。

2.2棕色金龟甲

成虫:体长18~26mm,宽9~12mm。头小,棕色。触角短,柄节稍长,末端3-7节。鳃节叶状。前胸背板黄棕色,无光泽。鞘翅全长为前胸宽度的2倍,棕色,表面具不规则隆起成。前足、腹足胫节内、外均具龄状突,前足尤适于掘土。

卵:椭圆形,长2~3mm。宽约2.5mm。初产时乳白色或浅黄色。孵化前呈水渍状半透明。

幼虫:别名蛴螬。C字形,体圆肥胖,体长40-50mm,宽12~17mm。头部红褐色,胸部乳白色,多皱褶。胸足3对,黄褐色。腹部黄白色,皱褶稍多;腹部末端着生肛毛。

蛹:长椭圆形,长约20-27mm,初期为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无发音器。

2.3铜绿丽金龟

成虫:体长16~22mm,宽8.3~12mm。头胸及鞘翅均为铜绿色,具光泽。前胸背板前缘较直,两前角前伸,呈斜直角状。鞘翅每侧有4条纵肋,肩部有疣突。前足胫节有2个外齿。雌性腹部腹板呈灰白色或雄性腹部腹板呈黄白色。

卵:卵圆形,长2.4~2.6mm,宽约2.2mm。卵壳表面光滑。

幼虫:体长30-33mm,头部前顶毛每侧6-8根,成一纵列,肚腹片后部腹毛区刺毛列由长针状刺毛组成,每侧多为15-18根,两侧刺毛尖相遇交叉。刺毛列的后端少许岔开些,刺毛列的前端远没有达到钩状刚毛群的前部边缘。

蛹:长椭圆形,土黄色,长约18-22mm。体稍弯曲,腹部背面有6对发音器。

3生活史及习性

3.1码绢金龟甲

此虫是近年新鉴定和报道的烟草害虫。发生世代数有待研究。分布全省,在文山、红河、曲靖、玉溪、昆明、楚雄、大理、保山4月下旬初见成虫。天气干旱年份,其他寄主枝叶稀少,食料缺乏,5月中旬一6月中旬在烟田大量危害烟株,靠近果园,山边等地的烟苗发生严重,移栽烟苗早的田地重于移栽迟的。生长势好的烟苗重于生长势差的,有的地方成片的烟苗叶肉包括生长点都被吃光。1987年和1988年,罗平、曲靖、马龙、富源、寻甸遭受码绢鳃金龟甲危害的面积达12万亩以上,虫伤株率平均达78%,死苗率达23.4%。在玉溪、峨山、宜良、陆良、泸西、龙陵等地调查,严重田每株烟有虫数头,多的达10余头。近年来,云南许多地方在这段时间一直是码绢金龟危害高峰期。7月中旬后,其他寄主植物枝繁叶茂。食料丰富,成虫纷纷离开烟田,迁往其他寄主植物上取食。

成虫昼伏夜出,一般傍晚7点以后成虫纷纷出来活动。取食烟叶,到夜晚10-11时达高峰期。黎明时,成虫潜伏于烟株根部和其他土缝中以及杂草或秸杆内躲起来。成虫取食寄主的时期,也正是产卵的时期。成虫有假死性。

3.2棕色金龟甲

棕色金龟甲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30厘米处土壤中越冬。越冬成虫春暖季节开始出土活动。在云南烟区,棕色金龟甲成虫于5月初出现,5月下旬至6月中旬大量发生为害烤烟。6月末7月初则多数迁往其它寄主上为害。

成虫白天潜伏在土壤内或杂草丛中,黄昏后飞出来活动取食,并进行,黎明前又潜回土中或杂草丛中隐藏。后雌虫一般在比较松软而潮湿的砂壤土中产卵。卵散产或几粒至几十粒为一小堆,卵期14-28天。

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天气闷热。风小或无风夜晚成虫活动十分活跃。成虫期一般200-300天。

幼虫终身在土壤中活动,取食寄主根皮。

3.3铜绿丽金龟甲

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在云南烟区,成虫主要在6-7月份发生。成虫也是昼伏夜出。白天隐蔽的场所多在3-6厘米表土层,且喜在草根下。每雌产卵一般40粒左右,卵分批产下,多散产,产卵深度主要集中在3-10厘米处。

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阴天。成虫白天也活动频繁,2001年6月底,在陆良县一些烟地发生严重,严重田块百株有虫数15头左右。在阴雨天,烟地旁一些木本植物上虫口密度非常大。

4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成虫活动与气候因素关系密切。天气闷热、无风的夜晚,成虫活动十分活跃;凉爽、有风的夜晚,则活动平缓。

幼虫终身在土中活动,表土过干或过湿则下降;地下水位高时,幼虫上升;人秋后逐渐下降,春暖时逐渐上升。幼虫活动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0%-25%。

从环境的总体条件看,松软的土质及杂草丛生,便于成虫及幼虫藏匿和活动;土壤适当湿润,幼虫生长发育正常;耕作粗放,则为幼虫和蛹提供安全的生活条件:施用较多的堆肥或厩肥,幼虫食料充足,并使土质松软,提高土温,有利于幼虫生长发育。上述种种都因有利于金龟甲的发生而可能引起猖獗为害。

5防治措施

5.1冬春季深翻田地,杀伤和减少土壤中幼虫和蛹。

5.2诱杀成虫。这三种金龟甲对核桃叶都有特殊嗜好。可在傍晚于烟田内插上数丛新鲜核桃枝。也可插桃、梨、石榴等树枝,在树枝上喷洒90%敌百虫800倍液,诱杀成虫效果非常好。

第12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处理

(1)烤烟10个品种(系)即VA116、RG17、K730、NC89、温德尔、4029、9111-21、辽烟15、吉烟7号、G866的抗病性比较试验。

(2)4个不同氮肥用量试验。亩施纯氮2kg、3kg、4kg、5kg。

(3)5个烤烟不同移栽期(地膜覆盖)试验,分别为4月25日、4月30日、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移栽。

(4)7种不同农药对烟草赤星病防效的研究:40%菌核净(江苏苏州)、40%抗赤星一号(吉林农大)、75%扑海因(法国罗纳)、50%代森锰锌(江苏新沂)、80%大生(美国杜邦)、70%甲基托布津(日本曹达株式会社)、20%杀菌霸(贵州道元科技公司)。

1.2试验方法

(1)试验设计:4项试验均采用随机排列,3次重复,4行区,行距1.0m,株距0.5m,小区面积32m2。供试品种:NC89。试验地点:1997年在绥化市利民镇,1998年在绥化市东富乡。

(2)病情分级标准及调查方法:在赤星病发病高峰调查2次,每隔7天调查1次,取平均数,每个处理定点调查10株,3次重复共调查30株。按病情分级标准,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药剂试验,在发病初期第1次喷药,每隔5天喷1次,共用药3次,以清水为对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品种对赤星病的抗性反映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在相同的条件下,对赤星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4029、9111-21、G866、K730在田间表现了抗烟草赤星病,VA116、RG17、吉烟7号、辽烟15低抗,而NC89和温德尔表现易感烟草赤星病(见表1)。

2.2不同氮肥用量与赤星病的关系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对烟草赤星病关系很密切,在4个处理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赤星病有加重的趋势(见表2)。

2.3不同移栽期对烟草赤星病的影响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期对赤星病影响较大,随着移栽期提早,赤星病流行发展有上升的势头(见表3)。试验表明,本地区适宜移栽期为5月10日~15日效果最佳。

2.4不同农药对烟草赤星病防效结果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7种农药中,75%扑海因1000倍平均防效83%,居第1位;40%菌核净400倍平均防效81.09%,居第2位;40%抗赤星一号500倍平均防效70.57%,居第3位;20%杀菌霸平均防效70.42%,居第4位;大生500倍平均防效69.36%,居第5位。其它两种农药防治效果较差(见表4)。

3供试多种农药用药量、成本、毒性和残留情况

3.17种农药用药量和成本

40%菌核净(400倍)亩共用药量400g,成本18.55元;40%抗赤星一号(500倍)亩共用药量300g,成本15.30元;75%扑海因(1000倍)亩共用药量150g,成本15.50元;50%代森锰锌(500倍)亩共用药量300g,成本5.94元;80%大生(500倍)亩共用药量300g,成本22.40元;70%甲基托布津(1000倍)亩共用药量150g,成本9.00元;20%杀菌霸(2000倍)亩共用药量75g,成本14.50元。

3.23种农药毒性及残留

扑海因(法国罗纳)毒性:大鼠径口急性LD50为3500mg/kg,小鼠径口急性LD50为4000mg/kg,按我国农药分级标准属低毒杀菌剂,残留量不超过我国农药规定标准。

菌核净(江苏苏州)毒性:纯品雄性大鼠径口急性LD50为1688~2552mg/kg,雌性小鼠急性径口LD50为800~1321mg/kg,属低毒杀菌剂,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

抗赤星一号(吉林农大)毒性:雌性大白鼠径口急性LD50为5840mg/kg,雄性大白鼠径口急性LD50为5010mg/kg,属低毒杀菌剂,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

4结语与讨论

近年来通过对烟草赤星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药剂防治系统试验综合结果分析,基本弄清了烟草赤星病与种植品种、氮肥用量、移栽期、降雨量及有雾天数的相关性。在掌握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综合技术措施控制赤星病的危害。

4.1选择种植抗赤星病品种

选择种植抗病品种是减少烟草赤星病危害的内因。从两年试验10个品种(系)结果看,美国新引进的K730、VA116和国内吉烟7号,对赤星病表现了较强的抗性,而且烟叶产质也很好,可以因地制宜种植。由青州所提供的4029、黑龙江所9111-21、丹东G8663个新品系也对赤星病表现了较强的抗性,今后很有前途应适当进行扩试,而温德尔、NC89对赤星病的抗性较差,感病严重,应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或控制种植面积。

4.2测土配方施肥,按需供养

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越高赤星病发病率也上升,特别是绥化地区土质比较肥沃,黑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都较高,不能单纯追求产量,盲目增加氮肥用量,要坚持做到测土配方施肥,按需供养,并要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提高抗逆性,减少赤星病的危害。氮肥用量一般亩施纯氮2~3kg为宜。

第13篇

论文摘要烟粉虱是徐州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总结其危害特点,并对其重发原因加以分析,以提出防治对策。

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是我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自2001年在新沂市部分乡镇首次发现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受其为害,棉花、蔬菜等作物大量落叶、落果,煤污病暴发,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据调查,烟粉虱在我市适宜寄主近70种,包括棉花、大豆、蔬菜等作物及一品红、紫荆等花卉林木,这些寄主作物往往插花种植,播期又相互交错,许多成为桥梁寄主,为烟粉虱种群暴发提供了稳定的食料条件。

1危害特点

烟粉虱是一种寄主范围广、传播和蔓延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为害程度高、防治难度较大的危险性害虫,在适宜的寄主植物上具有趋嫩性,成虫喜聚集在植物顶部嫩叶背面活动,在植物的中下部叶片主要是卵及若虫。烟粉虱对植物的为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寄主营养缺乏,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使受害叶片褪绿萎蔫直至死亡;二是成虫可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传播病毒病;三是由于其分泌蜜露引起被害植物煤污病的发生,虫口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影响光合作用和外观品质。据调查,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危害症状,如番茄被害,表现为果实不均匀成熟;甘蓝、花椰菜被害表现为叶片萎缩、黄化、枯萎;西葫芦、南瓜被害表现为银叶;花卉一品红被害造成茎苍白,叶黄化;棉花被害,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出现成片黄斑,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近几年我市因烟粉虱危害造成棉花脱落成光杆、茄果类蔬菜减产超过5成以上的例子屡见不鲜。由于该虫迁移扩散能力较强,在发生量大的地区,秋季将大量向城区扩散,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甚至影响居民出行。

2重发原因

据调查,烟粉虱在我市露地不能越冬,保护地可常年发生,呈现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根据调查分析,烟粉虱在我市发生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越冬场所充足

近年来,我市保护地栽培发展迅速,日光能温室、蔬菜大棚为烟粉虱提供了充足的越冬场所,特别是种植黄瓜、西红柿、青椒等烟粉虱喜食寄主偏多,有利于其取食繁殖,为翌年暴发危害提供了充足虫源。

2.2寄主范围广,防治难度大

由于烟粉虱可以危害我市种植的大多数农作物(在我市为害约20科60多种),同时可以在多种农田杂草上为害、繁殖,具有寄主范围广、食性杂、繁殖快、生活周期短、产卵量多、漂移性强、扩散性大等特点,极不易防治。

2.3抗药性强

由于烟粉虱发生世代多、繁殖速度快,对常规农药已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如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的抗性都比较高,再使用这些药剂已起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用药,单户单块地用药,而不进行联防联治,很难提高总体防治效果。

2.4对气候条件适应性强

据有关资料介绍及我市前几年调查观察结果证实,烟粉虱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干旱少雨,在6~9月遇到高温干旱的气象条件,烟粉虱常常暴发危害,但在夏季多雨的年份发生量较低。在近2年调查中发现,多雨天气对烟粉虱种群的发展影响不大,如2006年7月降水324.7mm,比常年多82.7mm,但8月各地调查烟粉虱发生量仍然较大,新沂市调查瓜菜田虫田率100%,黄瓜、甘蓝单叶虫量50~6000头,平均2500头。各地分别于8月底至9月中旬在露地蔬菜及棉花、大豆田达到虫量高峰。丰县植保站9月中旬调查,在40余种寄主作物中,为害达到3级(单叶虫量30~50头)的有6种,为害达到4级(单叶虫量50头以上)的有7种,其中黄瓜、豇豆、花菜的平均单叶虫量分别高达4.17万头、6871.1头、5788.2头,对产量及品质影响极大。

3防治对策

3.1加强测报技术研究,开展虫情监测工作

烟粉虱在我市发生后,市农业局植保站积极组织各县(市、区)植保站进行虫情监测并进行测报技术的研究工作,冬春季重点监测温室内发生动态,夏秋季重点监测露地主要寄主作物上发生动态。各地在主要农作物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烟粉虱监测调查规范,掌握其发生消长规律,提高烟粉虱测报水平。

3.2植物检疫

对于从外地引进的花卉苗木,要经过检疫没有虫源代入后才允许进入市场;否则必须经过处理后方可种植。

3.3农业防治

3.3.1减少越冬虫源。在温室内种植种苗前,清除干净烟粉虱寄主植物,并进行深翻,确保种植的种苗不带虫、卵。保护地蔬菜育苗前熏蒸温室,以减少虫口基数,在温室通风口加1层尼龙纱,阻断外来虫源。温室、大棚附近避免栽植黄瓜、西红柿、茄子、棉花等烟粉虱喜食作物,以减少虫源。

3.3.2清除衰枝老叶。烟粉虱高龄若虫多分布在下部叶片,黄瓜及茄果类整枝时,适当摘除部分老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种群数量。温室内作物收获后,及时清理销毁作物残枝落叶,防止烟粉虱滋生。

3.3.3清除田园杂草。及时做好农田及周边葎草等适生杂草的人工与化学防除,减少烟粉虱的田外寄主。

3.4物理防治

春季在温室内育蔬菜苗时,有条件的可用30目防虫网覆盖,控制虫、卵迁入苗床。利用烟粉虱成虫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温室及露地作物田间放置黄板诱杀成虫。其中,春季棚室内1m2插(挂)放1块18cm×9cm涂有10号机油的黄板,夏秋季温室附近的棉花、蔬菜等作物田1hm2放置450~525块1m×0.2~0.3m涂有机油的黄板,作物苗期放置与株高持平,成株期放置黄板顶部到作物株高1/2左右,每7~10d重涂机油1次。

第14篇

论文摘要:烟叶的贮藏管理是烟叶商品实现价值的最后一个重要管理环节。由于本身性质,烟叶极易遭受害虫的侵染,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烟叶贮藏期的主要害虫有烟草甲、烟草粉螟、大谷盗和黑皮蠹等。本文对此并提出防治方法。

烟叶采收经晾晒或烘烤后,必须进行贮藏,一方面解决周年供应问题,保证生产用料;另一方面通过自然发酵的陈化,提高烟叶的香气和吃味,减少杂气和涩味。随着烟叶库存量不断增加,贮存期延长,害虫的危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含糖量高的上等烟叶更为严重。烟叶被害后穿孔、破碎、出丝率降低,严重时成束烟叶全部被吃光,仅留叶脉,失去使用价值。同时,害虫排泄的粪便以及吐丝而结的丝网污染烟叶,影响销售与调拨,给企业、国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故防治烟叶仓贮害虫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烟叶仓贮常见害虫概述

(一)黑皮蠹

1.主要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8~5mm,宽1.5~2.5mm,体暗赤褐色或黑色,椭圆形,背面显著隆起,体背除前胸背板基部着生黄褐色毛外,其余全部着生黑色毛。老熟幼虫体长约10mm,近圆筒形,体金黄、赤褐色至褐色,节间及腹面淡白色,腹末有与体等长、黄褐色卷曲的细长毛束。

2.习性及发生动态:1年1代,以幼虫群集在仓内墙壁、地板、垫木、砖石、碎烟末、烟仓折缝等处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出现成虫,6月为成虫盛发期,幼虫在7~9月份危害,10月开始越冬。

3.危害情况:食性很杂,成、幼虫均可造成危害,但以幼虫为主,喜潮湿和黑暗,常群集于烟包底层或钻入烟包内危害。

(二)烟草甲

1.主要形态特征:成虫体小型,长3mm左右,背面显著隆起。全体褐色,有光泽,周身密生白色茸毛,头隐藏于前胸下方,前翅近基部外缘突出,翅覆盖尾部末节。幼虫体长3.5mm左右,乳白色,体弯曲呈“C”字形。头部褐色,左右两侧各有一深褐色斑块。

2.习性及发生动态: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以不同龄期的幼虫越冬,幼虫越冬后于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上旬出现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7月中下旬为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8月中旬第2代成虫出现,与第1代在8月份同时存在于烟叶中,8月份成虫数量最大。

3.危害情况:以幼虫期危害猖獗,初孵幼虫先蛀入烟叶的烟梗和叶缘,由烟包四角向内蛀食,虫孔圆形,有棕色粪便,造成烟叶穿孔、破碎,严重时叶片被吃光。成虫除在羽化时咬破烟叶外,较少蛀食烟叶。烟草甲在贮烟期间普遍存在,危害严重。上中等烟叶受害重于低等烟叶。

(三)大谷盗

1.主要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5~10mm,扁平长椭圆形,深赤褐色至漆黑色,体光滑无毛,有光泽,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前缘呈凹形,后缘与鞘翅基部间细缩成颈状。老熟幼虫体长约20mm,扁平,头部黑褐色,近方形,大而扁,略狭于前胸,胴部乳白色,多皱纹,后半部极肥大,各节两侧有黄褐色细长毛,末节最多,臀板上着生一对臀突,均为黑褐色。

2.习性及发生动态:越冬成虫于3~4月份开始活动产卵,夏天出现成虫。成虫出现后不久即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即以幼虫或成虫在贮烟垫板、麻袋褶缝、烟包内过冬。

3.危害情况:成、幼虫均危害烟叶,食量大,性凶残,能蛀穿包装材料及仓内木板等,喜食醇化含糖量较高的烟叶。

(四)烟草粉螟

1.主要形态特征:成虫是小型蛾类,体长5~7mm,前翅灰黑色,近基部1/3处有一近直形淡色横纹,近端部有一略弯曲的淡色横纹;后翅灰白色,四周长缘毛。老熟幼虫体长10~15mm,头部赤褐色,胴部呈黄或淡黄色,背面有时呈桃红色。

2.习性及发生动态:一般一年发生2代,早春温度高时少部分能完成3代。在郑州,4月上旬室内温度达16℃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4月下旬始见成虫,羽化高峰在5月上中旬。7月下旬第1代成虫出现,8月上中旬为羽化高峰。以第2代老熟幼虫于9月初开始越冬。

3.危害情况:雌蛾产卵于库存烟叶中肋附近的皱褶处,幼虫蛀食烟叶后穿孔并发生霉烂变质,严重时仅剩叶脉。烟草粉螟贮烟期间普遍存在,危害严重。高中档烟叶受害重于低档烟叶。

二、仓贮害虫防治措施

(一)综合防治

1.清洁卫生。①清除越冬虫源:贮烟害虫除在烟仓内和烟包垫材(竹、草席)上越冬外,也在仓内墙缝、屋柱及仓库周围的杂草丛等处越冬,是翌年开春后虫源的来源场所。因此,每年在入冬后、开春前进行2~3次冬、春季烟仓清洁卫生,除越冬虫源,减少虫害发生,有利于烟叶安全贮存。②清除散落的虫或虫卵:在翻垛、上下车过程中散落在地的烟叶碎片、碎屑中有的已带有虫或虫卵,需及时进行清扫烧毁处理,防止害虫扩散蔓延,减轻局部或整仓烟叶受害。③做到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仓内见缝补缝、嵌刷,见洞掏挖、堵补,做到面面光;烟叶出仓完毕,立即全仓清扫,清除的垃圾焚烧。仓外见杂草铲除、拔掉,见垃圾扫除,见污水排除,做到杂草、垃圾、污水三不留。总之,经常保持仓内、外清洁卫生,是控制贮烟害虫的发生危害,防止蔓延,保护烟叶安全贮存的基本防虫措施。

2.空仓药剂防治。当烟叶出库完毕,立即进行空仓灭虫,做到腾空一仓,清扫一仓,灭虫一仓,以利于新烟叶入库安全贮存。目前常用空仓防治的药剂有:①敌百虫,将稀释200倍液喷于仓内地面、墙壁、屋柱、烟包(箱)垫材物等处。稀释液喷洒量为25~30m2/kg。②敌敌畏,喷雾前清洁仓库,密闭门窗,敌敌畏稀释100~200倍液喷于地面、墙壁、屋柱;稀释10~20倍液喷垫材物。喷药后将门窗密闭至新烟叶入库前。③磷化铝,是目前国内普遍运用的另一种仓用熏蒸剂,空仓、实仓均可用。空仓用量4g/m3,投药后密封仓库5天以上,投药方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按该药的操作规程。此外马拉松、辛硫磷药剂也可用于空仓喷洒,稀释液喷洒量前者为30m2/kg,后者30~40m2/kg,用药量按2ml/m2。

3.隔离防虫。①新烟叶与陈烟叶、有虫烟与无虫烟、已熏蒸与未熏杀的烟叶分开存放。②按各级烟叶归类堆放,以便管理;同时重点保护上、中等烟叶,经常查看烟包和纸箱片烟虫情,以利制定适合的防治措施。

(二)害虫发生期防治

1.虫情检查。库温在20~25℃,15天检查1次,超过25℃,10天检查1次,高温高湿季节每周检查1次;冬季检查2次。检查取样,纸箱片烟,按10%取样。各样点的取样量不少于1kg烟叶。虫口密度,当烟草粉螟大于3头/kg、烟草甲大于10头/kg、两种害虫混发大于5头/kg时,立即杀虫。

2.成虫期的防治。防治成虫应在产卵之前。药剂以80%敌敌畏为主,用法有喷雾、吊挂、缓释熏蒸等。用药量2ml/m3,稀释100倍液。用磷化铝熏蒸效果更好。使用剂量6~9g/m3。熏杀期10天左右。投药方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按该药的操作规程。

第15篇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马尾松毛虫;相关性;马尾松

马尾松林分物种多样性影响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动。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与马尾松毛虫年均发生率存在负相关[1],本文从马尾松群落植物多样性角度,进一步探讨其与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应用材料与调查方法

在信丰县马尾松毛虫常发区、偶发区和自控区的马尾松林分中,各采取典型抽样方法,选择无(0)、轻度(+)、中度(++)和重度(+++)等常年马尾松毛虫为害类型的林分为调查区域,每区域块面积不少于100hm2。设样地(20M×20M)重复三次,共12块样地。在每块样地内对乔木进行每木检尺,以统计种类和数量,同时目测林分郁闭度(P);在每块样地的相邻两边和对角线采用样线法测定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rd1)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rd2)。同时,查询统计上述各样地区域5年的马尾松毛虫年均发生率(y)。

1.2研究方法

用Shannon-Wienner指数(HP)计测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用其它乡土树种比例参数(K)计测人工增加的物种多样性。

然后,采用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2],分析各有关因子的相关关系(表1)

表1有关因子的相关因子

HP

K

P

rd1

rd2

y

0.23

0.4

43

27.1

1.14

0.45

0.7

15.4

50.2

0.41

0.9

23.2

17

0.06

0.7

15.4

32.7

10

0.43

0.11

0.7

8.3

28.7

10

0.5

22.8

29.8

10

0.03

0.4

13.4

21.3

20

0.12

0.4

17.5

23.4

20

0.6

22.9

18.1

20

0.4

6.8

15.3

45

0.2

4.4

26.7

45

0.4

15.7

22.1

45

2结果与分析

2.1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

根据已知数据得到回归公式为:

Y=76.9154+7.8300×X(1)-14.5696×X(2)-46.1217×X(3)-0.7723×X(4)-0.7618×X(5)

筛选因子门限值Fa=0.0500;复相关系数:R=0.9192

剩余标准差:SE=9.3113

2.2主成分法分析结果

内积矩阵

Sij

X01

X02

X03

X04

X05

X06

X01

1.0000

0.6173

0.3747

-0.1635

0.8199

-0.3839

X02

0.6173

1.0000

0.6148

0.3383

0.4605

-0.6982

X03

0.3747

0.6148

1.0000

0.1463

0.2085

-0.6938

X04

-0.1635

0.3383

0.1463

1.0000

-0.0037

-0.5950

X05

0.8199

0.4605

0.2085

-0.0037

1.0000

-0.4494

X06

-0.3839

-0.6982

-0.6938

-0.5950

-0.4494

1.0000

特征值表:

λi

特征值

信息百分比(%)

累计率(%)

λ01

3.2268

53.78

53.78

λ02

1.4842

24.74

78.52

λ03

0.7579

12.63

91.15

λ04

0.3396

5.66

96.81

λ05

0.1131

1.88

98.69

λ06

0.0783

1.31

100.00

特征向量:

1

Ci(01)

Ci(02)

Ci(03)

Ci(04)

Ci(05)

Ci(06)

X01

0.4157

-0.5027

0.0778

-0.1628

-0.5699

-0.4659

X02

0.4891

0.0623

-0.0848

-0.7678

0.3488

0.1966

X03

0.4049

0.1571

-0.7119

0.2977

-0.3092

0.3471

X04

0.1987

0.6550

0.5222

-0.0539

-0.4790

0.1624

X05

0.3892

-0.4340

0.4539

0.3840

0.1954

0.5181

X06

-0.4828

-0.3183

-0.0349

-0.3809

-0.4363

0.5736

主成分:

Z(1)=0.4157X(1)+0.4891X(2)+0.4049X(3)+0.1987X(4)+0.3892X(5)-0.4828X(6)

Z(2)=-0.5027X(1)+0.0623X(2)+0.1571X(3)+0.6550X(4)-0.4340X(5)-0.3183X(6)

Z(3)=0.0778X(1)-0.0848X(2)-0.7119X(3)+0.5222X(4)+0.4539X(5)-0.0349X(6)

由主成分分析可知,第一主成分的特征量以其它树种的比例X(2)最大,说明其对第一主成分影响最大;其次是马尾松毛虫的年发生率X(6),其负值说明混交的树种比例大,明显减少马尾松毛虫的年发生率。

第二主成分的特征量以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X(4)最大,其次是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X(1)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X(5)。

第三主成分的的特征量以林分郁闭度X(3)最大,其次是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X(4)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X(5)。

3结论

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物种多样性指数、树种组成结构、林分郁闭度、灌木层和草本层相对优势度等有显著的的相关性,同时可以按逐步回归方程进行预测。保持或改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深刻地影响松毛虫群落和种群的变化,进而有效地抑制松毛虫的大发生[3]。通过补植乡土阔叶树和封山育林等生态营林措施,其阔叶林的面积、植被盖度和种类、天敌数量和种类将显著增加,能有效改变松林的生态环境,提高林木的抗虫能力。因此,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实现松毛虫等病虫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罗永松.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与松毛虫相关关系的调查[J].森林病虫通讯.1997,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