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技能测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供暖锅炉;运行节能问题;对策
供暖锅炉能够改变我们周边的温度,能够在室内温度过低的情况下对我们所处的空间进行供暖,进而维持室内的热量平衡,这对我们的生存和生产来说都是极为强力的保障体系,因此,供暖机制已经被广泛投入使用,并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供暖锅炉的实际投放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因为对温度的过分重视,使得工人忽略了燃料的实际燃烧情况,进而导致能源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锅炉的可利用率,这对于我国供暖机制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 供暖锅炉运行机制
供暖锅炉实际上就是一种能量的转换装置,锅炉是这个装置的容器,工人将具备一定能量的燃料或能量源注入其中,而燃料相对而言是指那些具备化学能的燃烧介质,这些介质通过燃烧的方式,从火焰中或热源中获得热量,进而使自身的相关元素离子的活跃程度提升,并渐渐加速运动与空气中的氧分子在热量的作用下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进而释放大量的热量,而这种热我们称之为化学能。能量源相对而言更加容易被理解,就是指日常生活之中的电能等可直接产生热量的可再生能源,即热能的来源的意思。
燃料或能量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质变,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热量通常会被贮存于一定的传输介质中,如蒸汽、高温的水等介质,然后这些介质会被通过一定的传输装置输送到相应的空间,到达空间之后,经过一定的转化过程,再转化成相应的热量,并通过一定的释放过程,使介质所携带的热量传递到空间中发散,当热量充盈整个空间之时,供暖锅炉设备的热能传递工作就告一段落了。而这一热能有许多种用途,一种是维持人们所处空间的温度平衡,另一种则是为工业的生产提供必要的热量能源,而这种热量能源能够以蒸汽的形式转化为工业所需的机械能,进而是工业生产顺利完成。因此,供暖锅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人们所处环境的温度平衡,同时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全新的可再生型能量,在这方面上可以说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异型管经济体系的革新。
2 炉拱的作用以及其设计原则
2.1 炉拱的作用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就炉拱的作用来说,其具有引燃的作用,对于锅炉中新添置的煤炭,能够有效促进这部分煤炭和周围空气充分融合,同时将锅炉内的燃烧温度保持到一个最科学的范围内,进而保证新添加的煤炭可充分燃烧。根据物理学中热传导的原理可知,一般具有温度的物体,其本身的温度绝对值是不变的,温度绝对值与物体本身的辐射力成正比函数关系。总结来说,炉拱的作用:其一是保持锅炉内的高温不变,其二可以使锅炉内气体充分混合。
2.2 炉拱的设计原则
针对当前锅炉燃煤不彻底的现状,依据国家锅炉内燃煤要求,进而科学的设置炉拱。锅炉燃煤不彻底主要使用的是质量比较低的煤质,在后拱的设置中,后拱位置是整个锅炉内部的主要燃烧区域,尾部气体被前推至中部,与中部气体进行混合然后继续燃烧,针对这种燃烧特点,后拱必须要低而且够长,同时根据不同煤质的燃烧温度对炉拱进行综合的设置。总结来说,为了保证外焰燃烧温度,前拱设置要高,后拱为了推动尾部气体与中部气体有效融合,设置的高度要低而且够长,将前拱以及后拱的作用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其燃烧与传统燃烧的热效率相比的到一定的提升。
3 锅炉供暖的节能措施
3.1 科学调控
在锅炉装置的实际运行之中,其所产生热量能够被有效运用的前提是理解锅炉在运行中所燃烧燃料的消耗程度和实际所产生热量的能量比,而这一能量比,与燃料的燃烧以及产生的实际热量都有关系,燃料的燃烧是否充分、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具体来说究竟有多少被切实地转化为了热能,以及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在传递至人们所处领域的过程中有多少损耗,真正为人们所用的热能又剩下多少,这些都是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因此就必须在此锅炉的供暖过程中添加科学调控机制,以进行在锅炉的供暖环节之中的能量监测与燃料燃烧程度监测活动,通过监测机制的反馈及时对燃料的燃烧情况以及能量的实际转化情况进行一定的控制,通过调节燃料的投放、调节相应的炉温、调节热量的转化功率、调节实际传递至相应空间的热量的温度等方式来确保能源的合理利用,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2 施行空气预热机制
就目前来说,现在大部分8.0MW的锅炉中基本都没有添加“空气预热”器。“空气预热”器的用途在于能够加热气体,在锅炉燃烧时,快速地达到高温,对锅炉内快速形成高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3 引入分层燃烧机制
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改善煤质的疏松程度,同时增加煤与煤之间的空气含量,来促使煤炭在燃烧中能够保持良好的透气性,进而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为煤炭和空气提供了良好的接触空间,从而能够促使煤炭之间充分的燃烧,大大地节省了燃烧时间,将煤炭的燃烧程度发挥到极致。
3.4 减少水分的丧失
通常来说,锅炉的实际燃烧状况与系统的失水程度有着重要的关系。在锅炉的燃烧中,燃烧本身会保持一个温度,但是系统中一旦有冷水进入,锅炉中的燃烧温度就会逐渐降低,而为了保持原来的温度,就得增加煤炭的投入,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要在锅炉的燃烧使用中有效控制失水率,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能源的有效利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燃料的燃烧是供暖锅炉运行的核心环节,合理的燃烧会减少能源的浪费,有利于人们对锅炉供应热量的使用,有利于锅炉使用价值的体现,有利于相关燃料的节约,同时还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开展。因此有关部门应对此予以一定的重视程度,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同时还要大力完善相关法律体育规定的建设,进而通过法律以及相关规定的约束力来控制实际的能源节约情况,使供暖锅炉机制能够合理的运行。使其在输出热量不变的同时所消耗的能源达到最小化,进而推动我国供暖机制的革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洋.试论供暖锅炉的运行节能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3.
[2]刘坤.热源及换热站节能运行控制系统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200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随后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在3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培训。为保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全国已经普遍展开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随着培训工作的展开,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参与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培训过程中通过与受训教师的深入交谈,亲身观察以及反思,发现当前培训中存在不少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领导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称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究其原因,是上级领导发的通知中就把这次培训称为微机培训,致使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与以往的各种计算机技术能力培训等同了。部分学校领导理念认识和组织管理不到位。在与受训教师的交谈中,有些老师反映所在学校的领导根本不了解此次培训的内容和意义,在学校内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并没有针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设立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时性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退缩心理,积极性不高。多数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对于目前的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映是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其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所以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培训模式比较单一。这次培训在推进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核心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核心培训”再“全员培训”,因此,首先到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全员培训,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培训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践,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根本在于提高认识,从需入手,促进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并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使培训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一)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育实践,所以能力从实践中建设,并用于实践,这就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指导思想。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因此,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堂,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注重重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目前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被中小学教师戏称为“空对空”的培训现象。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非全部预先设计好的,它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讲教师应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二)关注受训教师需求,以受训教师为中心,采用“菜单式”培训方式,增加校本培训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从而缩小学生实际水平和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和确定培训需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找出目标期望值与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合理性。现阶段的培训内容应以教师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方法、过程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所以培训方式要多样化,校本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应该具有灵活性,在内容上应具有一定的权变性,培训方式宜丰富多样,组织上要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增加校本培训是最佳的选择。校本培训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培训单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与一所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可以填补培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三)组织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使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得到良性发展
关键词:集中供热锅炉 系统节能减排 技术对策
软件节能要重视并抓好燃料供应管理和运行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让燃料去适应锅炉,比改造锅炉见效快投资少,应作为节能的主要措施。各大型企业应有技术人员负责锅炉、管网和用热设备的管理。司炉工应进行操作培训,经锅炉安全监察部门考试合格,发给操作证明后方可上岗。硬件节能包括燃料加工(原燃的洗选、混配、筛分、破碎、成型煤等),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旧工艺、旧设备等。开展企业热平衡,改进管网和用热设备基础上,对锅炉的容量和热效率提出合理的要求,避免改造锅炉或更新的盲目性。近几年来,自动燃油(气)锅炉发展很快。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对大气环境污染少,热效率高(燃油锅炉的热效率约在85%以上,燃气锅炉的热效率在90%以上)。因此,工业锅炉的节能主攻方向应放在锅炉、管网和用热设备组成的供热系统上。在当前,下列几个方面对工业锅炉的节能有重要意义。
一、蒸汽的有效利用
蒸汽是锅炉的产品,应严格按计划使用。在有多台锅炉的锅炉房,每台锅炉负荷(供汽量)的分配应按机组总效率最高的原则分配。锅炉负荷先由效率高的锅炉承担,至满负荷后,再由效率低的锅炉承担负荷。
为有效利用蒸汽,在各种情况下均不应将高压蒸汽白白地膨胀为低压蒸汽而未得到功的利用。应杜绝向空气排汽,尤其在锅炉启动时,应尽量少向空排汽,或将这部分蒸汽利用起来。为了节省能量,锅炉应尽量少排污,排污量应控制在5%以下,最佳为2%,尽量利用排污热量,可装排污扩容器或换热器利用之。应保持疏水器正常工作。可用扩容器回收疏水器的热量,疏水器里的蒸汽凝结水,水质好,是优质锅炉给水,回收后可节省水处理费用。应防止各种管道、阀门漏汽漏水,总泄量不超过2~3%。应回收各种余热和废热。
二、管道保温
蒸汽管道、热水管道及各种用热设备都会向周围的空气散失热量,另外为了安全的目的,必须对输汽、水管道保温。
保温用绝热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1)导热系数低、绝热性能好。导热系数λ
2)管内介质达到最高温度时,性能仍较稳定,而且机械性能良好,一般抗压强度不低于3公斤/厘米2。
3)当热介质温度大于120℃时,保温材料不应含有有机物和可燃物。只有当介质温度在80℃以下时,保温材料内可含有有机物。
4)保温材料要求吸湿性小,对管壁无腐蚀,易于制造成型,便于安装。
符合上述要求的保温材料有膨胀珍珠岩、碱玻璃纤维、泡沫塑料、石棉和矿渣棉等。
保温层的厚度一般按以下原则确定:
1)保证管道的热损失在规定值以下。
2)保温层表面温度不超过55~60℃。
3)保温层的经济厚度为应使保温层的费用及热损失折合为燃料费用之和最小。
为减少蒸汽管道的散热损失,应尽可能采用小的管径,并缩短输送距离,同时应使其压降较小。在输送蒸汽前将汽压降低到最低必须的数值。如压降较大,则应利用其作功。对于动力装置,应采用高温高压蒸汽;对于工艺用汽,应采用低压和小的过热度。对供热设备和管道进行良好的保温是重要的节能措施。
三、热水供暖
除了生产工艺必须使用蒸汽以外,对于供暖、通风和热水供应等应采用热水供热。其主要优点是:
1)热水供暖可以节约大量燃料20~40%。因为它没有凝结水和二次蒸发损失。其次,热水供暖管道散热损失小。蒸汽供暖管道漏汽损失较大。蒸汽锅炉需要连续和定期排污,而热水锅炉只需少量的定期排污。最后,热水供暖可根据室外环境温度的变化,灵活地对热水进行质量调节,达到既节约燃料又保证供热质量的要求。
2)高温热水供暖系统的维修费用比蒸汽供暖低。实践证明,热水供暖系统维修费用只是蒸汽供暖系统的1/3,维修人员可相应地减少一半。
3)热水供暖热半径大,可达几十公里,而蒸汽供暖受管道阻力损失限制,一般仅为2~3公里。
4)高温水供暖适合于区域性供热事业的发展。而采用区域性集中供热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燃料,又可减少锅炉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热水采暖的缺点是外部管网的投资比蒸汽供暖要大,尤其是供水和回水的温差较少时更为显著。热水采暖循环泵的容量大,消耗电能多,增加了运行费用。由于水的比重大,对于地形高度差大的地区以及高层建筑中会产生相当大的重位压差,给系统设计和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复杂性。但是从全面衡量,热水供暖经济效益显著,因此,应大力发展热水供暖,在区域锅炉房安装高效率大容量的热水锅炉。随着供热半径的扩大,提高供水温度是必然趋势。提高供回水温差可减少循环水量,降低管网费用,节省电能。
四、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
我国供热系统基本上是采用小锅炉分散供热的方式,锅炉效率低、能源利用率差、环境污染严重,而采用具有规模和场地的选择比较灵活、以及不定因素少、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能较快发挥投资效益的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可节省燃料,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就是用高效率大容量锅炉代替分散小锅炉的一种集中供热方式。集中供热就是由一个大型的热源通过热力管网向一个或几个较大区域或工业企业供热的方式。它由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组成。
集中供热的热效率由锅炉、管道和热网三部分效率组成。由于锅炉热效率提高所获得的效益足以补尝热网系统输送热量所产生的损失时,就开始节省燃料。区域锅炉房节能的关键是要采用高效率的锅炉代替分散低效率的小锅炉,因此,区域锅炉房的容量不能太小,至少应有容量不少于10t/h两台,即供热量应在50GJ/h以上,相应的供暖面积应在20万平方米以上。
五、热管换热器回收锅炉烟道余热
热管是一种高效传热元件,由热管组成的换热器体积小、重量轻、传热功率大,流动阻力小等许多优点。热管换热器属于热流体互不接触的表面式换热器,作为工业锅炉的尾部受热面,可充分利用锅炉的排烟余热,提高锅炉效率,节约能源。可用作为热管空气预热器、热管式省煤器和热管式热水器。热管式空气预热器用来加热燃烧用的空气,不仅可以降低排烟损失,而且采用热空气可大大加强燃烧,能有效地降低灰渣含炭量和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因此可大大提高工业锅炉效率。热管省煤器用来加热锅炉给水,热管热水器用来加热生产和生活用的热水,都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应用也很普遍。
综上所述,供热锅炉的节能有系统节能、软件节能与硬件节能相结合等措施。我们要有效地利用蒸汽,回收和利用余热蒸汽。对各种管道进行保温,利用热管换热器、蒸汽蓄热器等装置进行节能。采用热水锅炉供暖、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和余压发电等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可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东林.浅析城市供热节能技术措施[J].节能.2015.(6).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羽毛球选修课,羽毛球运动是非常具有魅力的体育运动。近年来,中国的羽毛球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在许多国际比赛中夺冠,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羽毛球运动,并开始享受羽毛球运动的独特魅力。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实现包揽,直接形成了中国的羽毛球运动热,这些因素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羽毛球运动,并开始学习羽毛球技术。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羽毛球专项训练,注重的是学生技术训练而忽视了体能训练,这将影响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羽毛球选项课学生体育素质的综合研究,对如何提高对羽毛球运动的科学训练具有一定意义。
2、大学生羽毛球运动的体能要求
2.1力量素质
羽毛球运动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强度,但也有力量和耐力。从肌肉收缩的形式来看,羽毛球运动的大学生需要等长收缩能力,还需要有动力和离心收缩能力。如起跳杀球,股四头肌的活动是等渗向心收缩,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的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需要三种不同程度的强度。我们必须加强腹部肌肉,髂腰肌,背部,肩膀,手臂,手腕,和腿部力量。
2.2速度素质
普通高校羽毛球的“速度”是一个复杂的反应速度,要根据运动目标选择反应动作,运动速度的特点:第一部分是关于球的速度,即根据“对手”的战术行动“潜伏”信号判断方向和高度的预测能力;第二部分是迅速决定采取相应的行动计划。战术行动有时快,有时适度,可以说是比较“慢动作”。这也是位移速度特性。
2.3耐力素质
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耐力素质主要是速度和耐力,主要以无氧供能形式的能量供应。非乳酸无氧占主要地位,以及适当的有氧能量乳酸。对有氧耐力素质的特点:与周期运动相比,有氧能力是不断变化的,此外,羽毛球有氧耐力是一个全身肌肉的强度和耐力是规模的能力,是竞技体育中的上层有氧耐力。速度耐力是指人体保持速度的能力,或是以一定的速度连续或重复运动的能力。羽毛球运动需要的是重复的能力,而周期运动连续的能力。
2.4 敏捷性和灵活性
灵敏素质,具有定位在空间和时间在运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出动作准确,快速变化的特点。敏捷性是一个敏感的质量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即在变化的外界条件下,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强度特性,行动必须有相应的变化
羽毛球运动对身体机能要求很大,灵活的素质要求高,在一个动态的羽毛球运动中对灵活性的要求,主要是肩,髋关节,和腰部的柔韧性,其次是对腕、踝关节灵活的质量也很重要。
3、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对策
3.1 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和提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积极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还必须充分认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意义,大学生身体素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改变体育运动的旧概念只是活跃文化生活;二是改变身体训练和错误的观念,建立主动性,经常与多样性,体育锻炼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素质的概念;三是改变体育锻炼是跳过“业余”的概念,树立培养理性概念的科学内涵。
3.2采用科学的方法,结合训练问题的有效实现
3.2.1针对心理状况,实施有趣的教学方法
所谓的心理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对象和目标,设计和创建一个有趣的场景,让学生主动性的活动,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羽毛球,人性化的环境可以结合主观能动性和现实的环境,激发潜能的充分发挥。
3.2.2使用““一主多项选择””的课堂教学
““一主多项选择””是指在羽毛球教学材料的羽毛球项目;多项选择是指在课堂教学计划的几个非羽毛球运动的教师,学生的选择性实践,安排项目感兴趣的项目,尽可能多的学生,以满足自己的愿望来锻炼的需要。在羽毛球教学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类的一部分开始,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对体育运动感兴趣,游戏,或其他类型的项目实践,你可以一起练习,每一组指定一个负责体育骨干或学生干部的责任,让在一个轻松的,宽容的,感觉舒适,自由交流学生,实践中去的大气中所有的长度。在“一主多选择”的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设施,与2-3教学内容,教师控制监测实践,但在整个课堂教学羽毛球主教材必须有更好的完成情况,为下一部分的自由实践。
3.2.3使用有趣的游戏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一大特色,学生对体育项目感兴趣,会感到高兴,它会主动学习。重复,量化单调行为是传统羽毛球教学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固定模式教学”和影响“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羽毛球训练的游戏,其效果将是非常不同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技术,在娱乐中掌握羽毛球技能,提升身体素质发展,达到健身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羽毛球训练的乐趣游戏经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体育游戏克服了羽毛球教学枯燥乏味,也使学生在掌握羽毛球技术基本技能的同时,达到娱乐,健身,使身心发展。
4、结论
在特殊的技术,身体素质训练羽毛球教学提高的影响,提出了在其他特殊教学加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体育羽毛球教学应重点加强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的训练,反应速度,速度耐力,速度,位移速度力量,力量耐力训练是特别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新兰.体能训练原理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集中供热锅炉;燃烧节能;问题与对策
1.供热锅炉节能技术改造问题及原因
哈尔滨市现有供热锅炉型式各异,热效率普遍较低,高效、低污染、宽煤种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还相对较少。由于种种原因,如结构设计不合理,制造质量不良,辅机配套不协调,可用的煤种与设计的煤种不符,运行操作不当等,都会造成锅炉出力不足、热效率低下和输出参数不合格等问题,结果是能源消耗量过大,甚至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对于半新以下的锅炉,采取技术改造措施解决问题,经济合理;对于接近寿命期的锅炉,则以更新为佳;究竟采取何种措施,应遵守技术先进、方案成熟、经济合理的原则,采取集中供热锅炉采暖方式是从根本上解决节能改造问题的方式。
2.供热锅炉节能技术改造措施
2.1给煤装置改造
供热锅炉都是燃用原煤,其中占多数的正转链条炉排锅炉,原有的斗式给煤装置,使得煤块和煤末混合堆实在炉排上,阻碍锅炉进风,影响燃烧。将斗式给煤装置改造成分层给煤装置。即:使用重力筛选将原煤中块、末自下而上松散地分布在炉排上,有利于进佩,改善了燃烧状况,提高煤的燃烧率,减少灰渣含碳量,可获得5%~20%的节煤率,节能效果视改前炉况而异,炉况越差,效果越好。投资少,回收快。
2.2燃烧系统改造
对于正转链条炉排锅炉,这项技术改造是从炉前适当位置喷入适量煤粉到炉膛的适当位置,使之在炉排层燃基础上,增加适量的悬浮燃烧。可以获得10%左右的节能率。但是,喷入的煤粉量、喷射速度与位置要控制适当,否则,将增大排烟黑度,影响节能效果。对于燃油、燃气和煤粉锅炉,是用新型节能燃烧器取代陈旧、落后的燃烧器,改造效果也与原设备状况相关,原状越差,效果越好,一般可达5%~10%。
2.3炉拱改造
正转链条炉排锅炉的炉拱是按设计煤种配置的,有不少锅炉不能燃用设计煤种,导致燃烧状况不佳,直接影响锅炉的热效率,甚至影响锅炉出力。按照实际使用的煤种,适当改变炉拱的形状与位置,可以改善燃烧状况,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燃煤消耗。现在已有适用多种煤种的炉拱配置技术。这项改造可获得10%左右的节能效果,技改投资半年左右可收回。
2.4锅炉辅机节能改造
燃煤锅炉的主要辅机——鼓风机和引风机的运行参数与锅炉的热效率和耗能量直接相关,用适当的调速技术,按照锅炉的负荷需要调节鼓、引风量。维持锅炉运行在最佳状况,一方面可以节约锅炉燃煤,又可以节约风机的耗电,节能效果是很好的。
2.5层燃锅炉改造成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煤粉在炉膛内循环流化燃烧,所以它的热效率比层燃锅炉高15~20个百分点,而且可以燃用劣质煤;由于可以使用石灰石粉在炉内脱硫,所以,不但可以在大大减少燃煤锅炉酸雨气体SO2的排放量,而且,其灰渣可直接生产建筑材料。这种改造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但它的改造投资较高,约为购置新炉费用的70%,所以要慎重决策。
2.6旧锅炉更新
这项改造是用新锅炉替换旧锅炉,包括用新型节能型锅炉替换旧型锅炉;用火型锅炉替换小型锅炉:用高参数锅炉替换低参数锅炉,以实现热电联产等。如用适当台数大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替换多台小容量层燃锅炉,实现热电联产。由于可以较大幅度提高锅炉的能源效率,所以,节能效益可观,投资回收期较短,长则4~5年,短则2~3年。
2.7控制表统改造
供热锅炉控制系统节能改造有2类。第一,按照锅炉的负荷要求,实时调节给煤量、给水量、鼓风量和引风量,使锅炉经营常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将原来的手工控制或半自动控制改造成全自动控制。这类改造,对于负荷变化幅度较大,而且变化频繁的锅炉节能效果很好,一般可达10%左右。第二,对于供暖锅炉,在保护足够室温的前提下,根据户外温度的变化,实时调节锅炉的输出热量,达到舒适、节能、环保的目的。实现这类自动控制,可使锅炉节约20%左右的燃煤。对于燃油、燃气锅炉,节能效果是相同的,其经济效益更高。
3.供热锅炉节能技术改造减排技术
由于大多数小型供热锅炉运行效率低于出厂效率,而产品设计效率又低于国际水平,因此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要的减排技术包括以下几项:
3.1燃料预处理
根据锅炉型号和使用状况,选择合理的煤炭品种,进行煤炭的筛分、洗选和合理配煤,或者采用煤炭的炉前成型技术,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节约煤炭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效果。一般通过采用筛分、洗选和配煤处理后,煤炭中灰分的含量每降低10%,锅炉燃烧的效率可提高1%。
3.2改造和完善锅炉的燃烧系统
对现有锅炉的燃烧系统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可以使燃料效率提高5%~10%。其主要的技术措施是锅炉燃烧室的优化,比如安装省煤器、实行计算机控制等。这些措施已经在工业锅炉上广泛应用,其减排的代价也比较低。
3.3采用高效清洁燃烧技术
3.3.1循环流化床锅炉
该技术综合了鼓泡床和高速汽化床锅炉的优点,克服了高速床磨损严重、高温分离结构复杂、难于控制的缺点。循环流化床锅炉适用的燃料为工业煤矸石、烟煤、贫煤等,燃烧效率为89%~92%,容量35~130蒸t。1台75蒸t锅炉每年节煤1万t,年减少CO2排放1.69万t,寿命期内可减排CO225.42万t。
3.3.2抛煤机燃烧锅炉
抛煤机链条炉排锅炉是抛煤机和链条炉排相结合的产物。在抛煤燃烧过程中,煤粒细屑抛入炉膛时呈半悬浮燃烧,较大颗粒落到炉排上继续进行层状燃烧。此种燃烧具有着火条件优越、燃烧热、强度高、煤种适应范围广等优点。还配有二次风及飞灰回燃装置以充分燃烬及减少飞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提高运行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与链条炉排相比,此种锅炉的炉排热强度、炉膛热强度及燃烧效率都比较高。锅炉热效率大于84%,容量为10~30蒸t。1台75蒸t锅炉每年节煤8100t,年减少CO2排放1.33万t,寿命期内可减少CO2排放19.97万t。
3.3.3振动炉排锅炉
振动炉排是一种全机械化、能自动拨火、分段送风的平面式燃烧系统。该炉燃烧采用烟煤时可显著提高热效率,每年可节煤500t,年减少CO2排放827t,寿命期内可减少CO2排放1.24万t。
3.3.4翻转炉排(万用炉排)锅炉
BL型万用炉排是一种用推力送料,类似于往复炉排的燃烧设备,属于一种水冷式层状燃烧装置。适用范围广,可燃用烟煤、无烟煤、褐煤或各种废料及垃圾。此种炉排与链条炉排相比,制造成本低、燃烧充分、热效率高、水冷结构、炉排寿命长。热效率可达80%~82%,锅炉容量可达4~20蒸t。1台6蒸翻转炉排锅炉,每年可节煤400t,年减少CO2排放约666t,寿命期内可减排CO2近1万t。
综上所述,对集中供热锅炉、锅炉辅机、流化床等进行节能改造,应根据具体实际问题,采取相应对策,以集中供热锅炉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岑可法,倪明江,骆仲泱等编著.循环流化床锅炉理论设计与运行.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教学技能训练;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从2002年开始,小学教育专业被我国教育部列为重点教育项目,被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教育界也开始普遍关注培养高层次的小学教师的问题。这些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小学教师,只有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才可以提高我国未来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一、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仅有几门理论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而没有设置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大学二、三年级课程科目过多,使学生压力过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认真对待教师技能的加强和训练;进入大学四年级又面临着实习和就业或升学的的压力,依然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强化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上。因此教学技能训练不能形成完整的结构和严谨的体系。[1]
(二)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项目全而不精
虽然有诸如普通话训练、钢笔字和粉笔字训练、简笔画训练、教案设计训练、讲课技能训练、说课技能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训练、组织教学技能训练等教师专业性的训练项目,但是在实际训练中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往往面临许多基本技能都要从头练起的尴尬,大大延长了从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的过渡时间,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甚至影响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三)教学技能培养中有效指导的缺失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采用的是教师集中授课、学生课后自己练习的陈旧的训练方式。技能训练的关键是“练”,通过简单重复的“练”的积累可以达到质的飞跃。但是,目前对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练、在什么地方练、遇到了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怎么突破等,却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督促。
(四)教学技能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不健全
小学教育专业虽然规定了相应的技能训练项目,但易流于形式,大多是学生自由、自主、自觉地去练习,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即使考核了也存在着评价不严格的现象,从而使一些学生存在“达不达标都无所谓、达不达标都一样,只要拿到一定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的思想,也就导致各项技能训练项目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致使小学教育专业的未来教师未能提高其教学质量。
二、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归因
(一)技能训练内容不丰富,训练目标缺乏评价标准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必修的一些课程学时也不断在缩水。以学生的教育实习为例,许多院校对职前教育的实践课程预留的课时较少,不够重视实践课程,并且许多实习教师在课堂中都是旁听,难以得到锻炼的机会,甚至有些实习教师在步入岗位之后才是第一次独立教课,这种现状导致大部分实习教师难以深入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真实情况。
(二)技能训练过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督促
国外都把加强高校教师与小学优质教师的共同指导作为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如英国小学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一般会有三位指导教师负责:即大学教育学院的导师(Tutor)、实习学校负责协调的专业导师(Professional Tutor)和在班级中主要提供教学技能训练的导师(Mentor)。[2]各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合同中对不同导师各自的职责以及各类参与人员的角色都有详细的规定。职责明确的合作指导将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地提高了未来小学教师的质量。
然而,相较于英国在教学技能培养中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所提供的规范、全面的指导。我们在给职前教师提供充足的、全程的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极为不足。以小学教育教学技能中的实习为例:
1、从中小学校的角度而言: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实习缺乏参与的热情,认为指导小学教育实习生是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活动而刻意回避和推脱,而那些勉强而为之的教师,也多是采取敷衍的态度加以指导。这种指导的无效不仅无助于实习生的专业成长,还大大地打击了实习生对实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甚至对实习生专业信念的养成产生了不良影响,而近些年兴起的顶岗支教活动,大多都是在师资严重匮乏和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有限的农村学校,更谈不少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指导。
2、从高校的角度而言:高校教师对学生指导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指导时间短,指导不够深入,缺少持续的指导和现场的针对性指导等问题极为突出。高校历来重视科研,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定主要是看其科研成果,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层次,承担课题的多寡直接决定着高校教师的职称、地位和尊严。在这种强压下,高校教师大多都将自己工作的重心放在报课题、写文章上,对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说,教育实习的改革,延长教育实习时间,让职前教师与中小学有更充分的接触的初衷是好的,但实践上确实会存在诸多的困境。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从制度、体制、评价标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现有状况,只能使美好的改革流于形式。
(三)技能训练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不合理
小学教育职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还包括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差异教学的能力以及教师的职后教育。有效的教育实习结果必须要有科学化的教育实习评价方法。以教学技能在实习中的应用为例,美国小学职前教师教育实习中,评价实习学生的方法主要有开展交流讨论会、填写各类有关实习表现的评价表、实习生通过撰写实习日记来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中小学生为实习教师填写反馈表、实习生教学表现的音频或视频录像反馈等。而我国在评价方面却有诸多困境,这在前文中均有论述。困境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教师;二是高校教育机构。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在技能评价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
(一)强化小学教师职前技能培养内容设置的科学性
科学、合理地安排技能训练,使每一个学期都有相应的训练内容并编排较为严谨的学生技能训练特色课程,制定出严格的课程考核机制,使之系统化、制度化,确保有序长效的运行;设置信息技术技能的训练;强化实践技能,加大实践课比重,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使高校与小学形成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这样有助于师范生熟悉和了解小学教育的现状及有关问题,避免出现师范教育课程内容与小学教学实际互不沟通、各行其是的现象,以使准教师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小学教育工作。
(二)加强大学与小学师资之间在技能培养方面的沟通
大学重纯粹学问的传统及重研究轻教学的奖励机制使大学教师往往倾向于纯理论的学术研究,而很少把中小学的现实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取向。加之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师大都是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学术研究能力,但缺少实际的“田野经验”,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他们在大学课堂上对理论的解读往往是机械和抽象的,无法与基础教育产生紧密的联系,在小学的临床实践中,也无法承担起实质性的指导作用。而小学教师过于关注经验与技术,缺乏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深刻追问,使他们在指导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反思、研究教育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小学教育的专业特征决定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必须彼此承认对方专长,在指导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时,优势互补,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要做到:(1)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等各方面的交流,使职前教师对目前教育现状有充分的了解;(2)组织学生到小学见习和实习,之后,要召开研讨会,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丰富教学经验;(3)开展模拟教学等实践活动,全面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一名未来教师的素质和能力。[3]
(三)加大小学教育专业实习中“反思性教学”的训练力度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技能评价的有效方式,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对其教学进行评价,继而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实习见习课后要写反思。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便能成为教育行家!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写课后反思要注意三点:(1)在内容上,一事一议,一得一记,有感而发,求真务实,能真实反映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发现、感悟、体会或困惑;(2)在文体上,可以是教后记,教育随想,情景记录,案例分析,问题争鸣等;(3)在篇幅上,有感则长,无感则短,长短不拘,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4]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提高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就是提高我国小学教育的质量,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正处在变革时期,我们在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设置、目标、实践反思等方面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改革,这样才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辉.提高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水平的探讨[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3):34.
[2]孔翠薇,郝维仁.教师职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及其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0):53.
论文摘要:课程考核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 节,是保证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建设水平乃至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方 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建立良好的考风、学风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因此要适应当前科学 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就必须大力推进医学院校 考试改革。目前医学院校在考试改革过程中,在抓考试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 力,然而,这仅仅是考试的一部分。一次完整的考试包括设计、命题、监考、阅卷、分析和 保管6个环节,涉及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是一项细致、繁琐、严密的系统工程 。因此,为了实现考试的双向检测功能和作用,使考试检测结果科学、合理、公正、可靠, 笔者从考试内容、形式、题型和审批等方面对医学院校当前命题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措施。
1 现行命题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 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核。而且课程考试多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 ,任课教师上课教什么考什么,缺乏对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通盘考虑,所出试卷多是 记忆性的知识,偏重对知识的检查,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远远不够,造成学生死 记硬背,不注重应用和创新[1],从而形成了学生“上课死记笔记,考试硬背笔记 ,考后 通通忘记”的不良状况。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的现象越来越多,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难以得到提高与发挥。
1.2 考试形式
目前,医学院校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沿用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形式,仅有小部分社科类课 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以及临床实践环节的考核使用了开卷笔试、撰写论文、调查报告、口试、 技能测试(包括实践和实验)、设计项目训练、作品设计、情景模拟等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考试形式片面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 和个性特长的发挥。而且大多主干课程的考试集中在期末,试卷内容又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 容,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试题题型
目前,医学院校大多数课程考试题型传统、固定,而且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 、名词解释等题型的客观性试题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此类题型偏重对知识记忆的检查, 标准答案唯一,依赖于死记硬背,学生发挥的余地很小。对于反映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的综 合分析性主观题、病例分析题所占比例较小,且基本上都有确定的过程和标准答案,缺乏探 索性、研究性。对于一题多解类型的试题、没有确定答案及学生自由发挥的试题则是少之又 少。而且教师出题基本上是沿用了往年的几种题型,很大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严重阻 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4 命题审批
近年来,由于医学院校办学规模扩大与教学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导致任课老师超负荷 工作,工作压力增大。虽然各医学院校都制订有规范的命题审批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 流于形式。教研室主任对任课教师编制的试卷大多缺乏严格把关。当试卷上交到考试管理 部门,虽然教研室主任已经审核签字,但不同程度的发现漏题、错题、分值不准、缺页少码 、重复、题意不明、表述不清、题号无序或不连贯等问题。对于试卷是否符合考试大纲的要 求、试题类型的选择是否恰当、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应试者的实际水平、区分度是否达到规定 的标准、试题数量、所需时间以及各类试题比例是否合理、考试能否准确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仍无从考究。
基于以上原因,严重影响了考试命题的质量,干扰了考试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弱化了考试的 功能和作用,降低了教学反馈信息的可信度,反映不出教师真实的教学效果,体现不出学生 的实际水平,不利于教与学双向检测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针对存在问题,加强考试命题的改革探索
2.1 建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是教学与教育活动的主旋律。考试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 的一种检测方式与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服务的。因此医学院 校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应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尤其是创新因 素的检测。首先考试内容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个人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其次考试的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能激励学生去探讨、钻研。再次,在评分 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指标。学生凡是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堂笔记解答,含有 创新因素较少的答案只能获得低分;而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含有创新因素较多、较好并言 之有理的答案才能获得高分。因为创新是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和体现,只有具有较高 创新素质的医学生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医学人才[3]。
2.2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
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要,应改变当前医学院校课程考试中闭卷考试为主的局面。教师 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灵活运用多种考试方式,如闭卷、开卷、论文、调查 报告、口试、答辩、技能测试、设计项目训练、作品设计等。教师也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 种考试方式并用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 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科研能力及查阅资料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 神的形成[4]。其次,把当前的集中考试改为分散考试,教研室、系部根据各门课 程的时间 安排和检测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实验、实习、科技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分散进行检测,以 便教研室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业、能力、素质、创新因素方面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这 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减轻学生在期末的考试压力和负担,使考试更科学、公平、合理。
2.3 考试题型改革应坚持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
考试题型的改革应从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全局出发,要反映出课程教学的目的,而 不仅仅是对一些基本知识知与不知的测试,而是对知识的综合、分析、比较、理解能力的测 试[5]。首先命题教师要充分认识各种题型的特点,了解各种题型的优点和缺点 ,以及 各类题型的最佳测试点,这是考试题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命题教师应结合课程要 求合理分配各种题型所占的比例,减少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性试题所 占比例,尽可能避免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与再现,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 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 。考试命题时,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扩大主观能力 型题目的比例,对那些有创见、有新意的答案应加分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还 要结合课程特点,不能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应做到客观知识型题目少而精[6 ]。
2.4 试题审批规范化
试卷审批是命题环节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督促和监督教师保证命题质量的有 力武器。为了进一步发挥试卷审批制度的强大威力,改变目前医学院校试卷审批流于形式的 现状,把试题审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培养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 任感,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投身教育,专心教学,积极参与 考试改革,认真对待命题出卷的工作,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业务能力。另外考试管理部门 应进一步规范试卷审批制度,明确试卷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程序,明确审批领导的 工作内容、职责和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审核领导的责任心,考试管理部门可抽取部分课程 的试卷请省外重点医学院校的专家审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条例,充分调动命题教师和审批 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了体现试卷审批的严肃性,经审批领导审核后的试卷 考试前两周由二级学院秘书上交考试管理部门。试卷一经上交,试题审批领导对试卷所出现 的问题负主要责任,承担相应后果。
总之,考试命题是一项理论性与技术性都十分强的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医 学院校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认真分析考试改革过程中 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对考试命题工作开展深入的研究探索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命题体系,把好考试命题质量关,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服务和调控 功能,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
参考文献:
[1] 陈红.试论高等学校的考试制度与方法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7,25(6):98-99.
[2] 汪筱兰.加强命题出卷研究促进高校考试改革[J].成都大学学报,2008 ,22(1):23-25.
[3] 韦巧燕,蔡青.论考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鸡西大学学报,2 007,7(4):16-18.
[4] 吴锦淑,杨从军,袁忠林,等.浅谈高校考试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考 试周刊,2007,30:2-3.
一复合式听写题型的优势和不足
复合式听写是输入与输出、听与写两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过程,由于事先给出了一些内容,让学生不会感到太焦虑,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听力。同时,该题型将听力测试的较低要求(准确写下所听单词)和较高能力要求(提取信息要点,然后进行恰当笔头表达)相结合,因此适宜性更强,能测出不同语言水平考生真实的语言知识以及推理判断的综合语言能力。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语言测试,近年来有人质疑在某些大型英语测试中的复合式听写题型本身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缺陷,使其信度和效度都不高。例如,笔者通过对所教授学生多次期末考试成绩的调查发现复合式听写的平均得分率较低:单词为34.7%;句子为13.2%。相比而言,听力测试的其他部分,短对话、长对话和短文,平均得分率则高得多,分别为:44.6%、51.3%和45.2%。这说明复合式听写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点,难度太高影响了该题型的信度和效度。笔者调查发现:为了得分,很多学生在做复合式听写时,只关注单词本身,焦点放在孤立的语音辨析上,不太重视对单词和句子本身的理解,不注意篇章、语流及上下文。因此,复合式听写无形中培养和助长了学生不良的听力方法,无益于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其反拨效度和结构效度都不高。
二如何提高复合式听写的测试效度
效度指的是测试所考的是否就是设计人想要考的内容,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考了想要考的。因此语言测试的效度主要关注测试是否考查了学生真实的语言能力。为了全面提高复合式听写的效度,尽量发挥语言测试的意义性原则和积极反拨作用,促进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必要修改题型的某些设计,尽可能合理地设计考试题目,从而真实、有效、合理地测量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和综合语言能力。要科学设计复合式听写,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如何选材。复合式听写的语篇应多为议论文或说明文,涉及经济、科普、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且条理清楚、观点鲜明、语言简洁、逻辑性强,难度不大于阅读理解语篇材料的难度。尽量选用真实语料(包括社会文化篇章、说明篇章、日常篇章、文学作品,如优秀的小说片段等) ,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反映语言的真实交际情景。空缺的单词和句子更要求反映出日常生活用语的特点,如日常对话或日常使用的话语形式,这为学生准确、快速捕捉所听信息提供了较好的语境条件。语篇需有突出的主题,开头或段首最好有概括大意的主题句,紧随其后的段落、句子进一步扩展、支撑、论证或说明主题句。文章的意图通过语篇清楚地表达出来。句子之间必须相互关联,在意义上和结构上相互照应,最好能有明显的语篇句际关系(如并列、顺序、对应、分解、重复、分指、解释、转折和因果),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思路,加强对整个语篇的理解和把握。只有了解了全文大意,才能更好地写出答案。这样的语篇选材可以避免学生只关注每词每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学生在听写的同时注重内容理解、上下文及篇章结构,其听力理解水平就能得到真正提高,复合式听写才能有较高的效度。
第二,如何选择空缺的单词和句子。人们在进行语言听力时,都是以意群为单位来获得信息,所以在设计复合式听写时,应以带信息的词、句为设空对象。正常的听力活动中人们很少孤立地逐个辨认单词,而是关注所听信息,依靠语境理解听到的内容。笔者认为听力题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语言的意义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具体来说,在设题上,空缺单词的设计不能牵强,如不能将一个完整的意义,表示一个概念的词组拆开,这会造成概念的混乱以及词组的支离破碎,违背人们的正常听力习惯,违背了交际性语言测试“意义听写”的原则,使听写完全变成单词形式的听写,结果导致听写的效度不高。空缺的单词应为实义词,通常是那些能反映文章信息的核心词汇,而不是起结构性作用、承上启下或修饰性的词。单词的设空还要尽量避免不听录音就能猜出该空需填写的单词,使单词听写变成完型填空。在设计句子听写时,从文章里挑选出来的信息和文章中显示的信息不能彼此孤立。也就是说,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需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通过已知信息部分推断未知信息,在理解句子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内容要点,而不仅仅是写下几个互不相关的单词。如果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语言的意义上,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上,就能摒弃投机取巧的思想以及一些错误的学习习惯(如为了得分,备考时采取逐字听音的听力策略;只关注要听写的单词和句子,忽视其与上下文及整个语篇的意义联系),使测试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反拨效度。
第三,空缺单词和句子设计的具体原则。在设计单词填空时要注意:一是考察重点词汇的拼写。一些长度较长、稍有难度、属于教学大纲核心词汇的单词应该是词汇听写部分的重点考察对象。二是不仅考察考生的听力,也考察考生的语法功底。名词单复数、第三人称单数、所有格、主谓一致、动词时态的统一等语法知识可与单词填空相结合。三是动词的各种动词形式可与动词的听写相结合。如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等,考生不仅要确认是哪个动词,还要确定所填动词的正确形式。四是从题型的角度分析。复合式听写是完形填空和听力理解的结合体,因此完形填空的一些命题原则可供借鉴。完型填空的删词标准一般为5至11个词,在设置复合式单词听写的间隔时,要结合完型填空的设空间隔和正常人的听力过程,空格间单词数量一般为11个。复合式听写的句子部分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程度。设计时需注意:(1)句子长度适宜,一般不超过25个词,让学生听完后能基本明白句意,然后凭记忆写要点。如果句子太难或太长,学生错误和疏漏较多或只能写出几个单词,测试的信度、效度就会大打折扣。(2)内容完整,有一定的信息量,语篇主位述位清晰(主位是叙述的出发点、基础或对象,往往是句子的第一部分;述位则是叙述的核心内容,是对主位的叙述、说明和描写),可以让学生清楚话语的起点,经分析推理,大致了解句子的主要内容或作者想要传递的主要信息。
第四,注意复合式听写的适宜性。在选材和题目内容设计时要注意语言测试的适宜性,即所选材料是否适合学生(学生能否真正具有填写语篇所缺语料的能力)。因此在设计题目时首先要看测试对象,尤其是他们的年龄、语言水平、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等。其次要看测试语料是否能提供符合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情景和语境,也就是说学生能否根据语篇所提供的特定情景和语境表现出应有的语言能力。具体而言,在设计复合式听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法基础和阅读能力以及学生的领会能力和产出能力,尽量减轻其焦虑和紧张感,从而提高测试的效度。词汇不要超过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教学计划规定的范围。朗读速度略低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教学计划规定的语速,但要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们讲话的语速,保持自然。在很多大学英语测试中,复合式听写的结构效度都不高,这与该题型的适宜性密切相关。
第五,注意停顿时间。停顿时间主要指听写句子念完后稍作停顿,让学生有时间写出句子主要信息。如果听写的内容较易,停顿就少些;如果文字较难,停顿可多些。停顿之间不要打断一个短语或意群。停顿的时间不能太短,因为听写的目的不是考学生的写字速度,而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写下听到的句子。停顿的时间一般为把听写句子的字母默拼两遍,包括标点符号。
总之,如果能科学设计复合式听写,让测试涉及多种成分,如语音、语法、词汇、语篇等,学生就能综合运用其听、读和写的技能,对篇章进行分析理解,然后根据所听内容做出恰当的书面表达,从而有效考察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其他单一测试语言交际能力的方式相比,听与写、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复合式听写能更综合地衡量考生的总体语言水平。高效度和信度的复合式听写不仅能真实、客观衡量学生综合听力水平,而且能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各项听力技能。因此,从提高测试效度的角度科学设计复合式听写,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旭红.试论“组块”策略在复合式听写中的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耿洁.解析新英语四级复合式听写及应对策略[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3).
[3]孔燕平,聂建中.CET中复合式听写及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J].外语界,2002(2).
[4]刘惠惠.复合式听写对大学英语听写教学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73-02
课程考核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 节,是保证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建设水平乃至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方 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建立良好的考风、学风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因此要适应当前科学 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就必须大力推进医学院校 考试改革。目前医学院校在考试改革过程中,在抓考试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 力,然而,这仅仅是考试的一部分。一次完整的考试包括设计、命题、监考、阅卷、分析和 保管6个环节,涉及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是一项细致、繁琐、严密的系统工程 。因此,为了实现考试的双向检测功能和作用,使考试检测结果科学、合理、公正、可靠, 笔者从考试内容、形式、题型和审批等方面对医学院校当前命题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措施。
1 现行命题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 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核。而且课程考试多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 ,任课教师上课教什么考什么,缺乏对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通盘考虑,所出试卷多是 记忆性的知识,偏重对知识的检查,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远远不够,造成学生死 记硬背,不注重应用和创新[1],从而形成了学生“上课死记笔记,考试硬背笔记 ,考后 通通忘记”的不良状况。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的现象越来越多,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难以得到提高与发挥。
1.2 考试形式
目前,医学院校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沿用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形式,仅有小部分社科类课 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以及临床实践环节的考核使用了开卷笔试、撰写论文、调查报告、口试、 技能测试(包括实践和实验)、设计项目训练、作品设计、情景模拟等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考试形式片面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 和个性特长的发挥。而且大多主干课程的考试集中在期末,试卷内容又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 容,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试题题型
目前,医学院校大多数课程考试题型传统、固定,而且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 、名词解释等题型的客观性试题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此类题型偏重对知识记忆的检查, 标准答案唯一,依赖于死记硬背,学生发挥的余地很小。对于反映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的综 合分析性主观题、病例分析题所占比例较小,且基本上都有确定的过程和标准答案,缺乏探 索性、研究性。对于一题多解类型的试题、没有确定答案及学生自由发挥的试题则是少之又 少。而且教师出题基本上是沿用了往年的几种题型,很大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严重阻 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4 命题审批
近年来,由于医学院校办学规模扩大与教学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导致任课老师超负荷 工作,工作压力增大。虽然各医学院校都制订有规范的命题审批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 流于形式。教研室主任对任课教师编制的试卷大多缺乏严格把关。当试卷上交到考试管理 部门,虽然教研室主任已经审核签字,但不同程度的发现漏题、错题、分值不准、缺页少码 、重复、题意不明、表述不清、题号无序或不连贯等问题。对于试卷是否符合考试大纲的要 求、试题类型的选择是否恰当、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应试者的实际水平、区分度是否达到规定 的标准、试题数量、所需时间以及各类试题比例是否合理、考试能否准确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仍无从考究。
基于以上原因,严重影响了考试命题的质量,干扰了考试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弱化了考试的 功能和作用,降低了教学反馈信息的可信度,反映不出教师真实的教学效果,体现不出学生 的实际水平,不利于教与学双向检测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针对存在问题,加强考试命题的改革探索
2.1 建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是教学与教育活动的主旋律。考试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 的一种检测方式与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服务的。因此医学院 校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应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尤其是创新因 素的检测。首先考试内容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个人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其次考试的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能激励学生去探讨、钻研。再次,在评分 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指标。学生凡是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堂笔记解答,含有 创新因素较少的答案只能获得低分;而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含有创新因素较多、较好并言 之有理的答案才能获得高分。因为创新是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和体现,只有具有较高 创新素质的医学生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医学人才[3]。
2.2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
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要,应改变当前医学院校课程考试中闭卷考试为主的局面。教师 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灵活运用多种考试方式,如闭卷、开卷、论文、调查 报告、口试、答辩、技能测试、设计项目训练、作品设计等。教师也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 种考试方式并用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 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科研能力及查阅资料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 神的形成[4]。其次,把当前的集中考试改为分散考试,教研室、系部根据各门课 程的时间 安排和检测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实验、实习、科技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分散进行检测,以 便教研室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业、能力、素质、创新因素方面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这 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减轻学生在期末的考试压力和负担,使考试更科学、公平、合理。
2.3 考试题型改革应坚持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
考试题型的改革应从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全局出发,要反映出课程教学的目的,而 不仅仅是对一些基本知识知与不知的测试,而是对知识的综合、分析、比较、理解能力的测 试[5]。首先命题教师要充分认识各种题型的特点,了解各种题型的优点和缺点 ,以及 各类题型的最佳测试点,这是考试题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命题教师应结合课程要 求合理分配各种题型所占的比例,减少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性试题所 占比例,尽可能避免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与再现,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 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 。考试命题时,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扩大主观能力 型题目的比例,对那些有创见、有新意的答案应加分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还 要结合课程特点,不能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应做到客观知识型题目少而精[6 ]。
2.4 试题审批规范化
试卷审批是命题环节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督促和监督教师保证命题质量的有 力武器。为了进一步发挥试卷审批制度的强大威力,改变目前医学院校试卷审批流于形式的 现状,把试题审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培养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 任感,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投身教育,专心教学,积极参与 考试改革,认真对待命题出卷的工作,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业务能力。另外考试管理部门 应进一步规范试卷审批制度,明确试卷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程序,明确审批领导的 工作内容、职责和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审核领导的责任心,考试管理部门可抽取部分课程 的试卷请省外重点医学院校的专家审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条例,充分调动命题教师和审批 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了体现试卷审批的严肃性,经审批领导审核后的试卷 考试前两周由二级学院秘书上交考试管理部门。试卷一经上交,试题审批领导对试卷所出现 的问题负主要责任,承担相应后果。
总之,考试命题是一项理论性与技术性都十分强的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医 学院校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认真分析考试改革过程中 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对考试命题工作开展深入的研究探索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命题体系,把好考试命题质量关,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服务和调控 功能,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
参考文献:
[1] 陈红.试论高等学校的考试制度与方法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7,25(6):98-99.
[2] 汪筱兰.加强命题出卷研究促进高校考试改革[J].成都大学学报,2008 ,22(1):23-25.
[3] 韦巧燕,蔡青.论考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鸡西大学学报,2 007,7(4):16-18.
[4] 吴锦淑,杨从军,袁忠林,等.浅谈高校考试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考 试周刊,2007,30:2-3.
[5] 徐英黔,胡君,高云.加强考试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28 :5-6.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
前言:近年来,本人通过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现代综合职业素质,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为出发点。为此,我们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几个方面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立项研究,力图构建具有职业化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教育精神,借鉴同类别职业技术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模块的确定依据和课型划分原则以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考试体系(BECT)的先进理念,结合广东经济社会与当地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目标。通过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创出特色,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双方的教学实践,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成为教学的规范与标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意识、社会意识和跨文化意识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连续的指导,便于激励学生持续性地学习和研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为目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调查分析,本专业确定了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优化整体结构”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构建“通识课程+英语语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根据 “语言技能+商务知识”的专业设置理念,打造实用型、复合型商务一线人才为主线,形成通识课程、英语语言平台和专业模块的基本构架,并采取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三课”并列的课程形式,构建综合素质+英语专业+技能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专业能力等方面。 (参见表1 )
2、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和优化组合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优化整体结构。
3、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分配
按照“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构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理论教学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做到“必需、够用”;实践教学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基点,由专业理论课支撑和实现,集中时间训练,并针对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扎实的综合专业技能。
(1)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
为了加强理论课同实践课的合理结合, 本专业应设置多层面、全方位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设有课内实操、商务单证模拟制作、社会实践(周末或暑假)、毕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10周)。实训实践贯穿三年教学过程的始终,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资格证、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为依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地控制实践环节,加强技能的阶段性培养,根据实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增加不同形式的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包括礼仪实训、商务单证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操、岗位综合实习。以期达到各门课程实现项目化教学新模式。
(2)实践教学突出项目化课程教学特色,强调专业技术能力训练
为了突出实践环节,加强技能的阶段性培养,我们根据实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设定了不同形式商务英语类实践项目(参见表2)。
二、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照商务英语专业新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有必要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强化技能训练,保证实训课程的效果,建立系统的技能测试模式,并针对各实训项目所规定的重要技能进行测试,有力地推动实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力争取得良好的效果。改革语言类课程教学方法,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商务操作能力,实现“会说、会写、能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背景下,以英语为工具从事商务活动。例如,在语言基础课中强化听说技能的训练,以迅速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突破口,带动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具体做法有:
1、推行以小组活动为依托、以意义交流为中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活动模式。如设计课前5分钟自由谈,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平台,对现实问题和最新信息进行评论和交流,如:有的学生用英文介绍一部新书和体会;就某一观点进行辩论;解释同学间的矛盾;讨论学习计划和方法等。
2、探索开放式的语言教学模式,营造外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如组织“英语角”活动、每年一度的“英语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包括英语口语比赛、戏剧表演、影视配音大赛等活动,让一部分综合外语素质好的学生脱颖而出,多渠道锻炼其创新意识和自我表现能力。
3、大胆推行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的主题与目标,提出问题,设计任务,引发思考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和其他资源去探究、调研、讨论,最后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作出汇报(?presentation)。这不但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而且把社会引向课堂;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查找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4、实训课程强调学生“能说会做”,实训手段灵活多样。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专题讲授及研讨法、实践训练法、模拟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等。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广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教学软件等资源,提高语言教学的视听效果和实践性课程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为了真正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本专业各类课程均制定了符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标准,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采取了多形式(调研报告、个人演讲、小组汇报、讨论、答辩、口试和笔试等)、分时段、滚动步进式考核方式,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所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专业业务能力与技能进行评估。对不同课程的各种考核相关教师都给出了相应的考核标准,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注意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一般的专业理论课程考试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一些专业实操课采用口试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根据不同课程范型采取了灵活的考核形式。具体方法如下:
(1)理论中心型的公共课—采取笔试、小组讨论和项目设计;
(2)技术中心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国际商务单证课程—— 采取闭卷考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3)训练中心型的专业实践课(如英语语音、英语口语、现场商务口译等)----采取面试的考核形式;
(4)综合知识型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艺术欣赏等)----采取知识竞答、口头陈述/汇报的考核形式。
2、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形式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推行“多证书”,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培训考试证书、国际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CET四、六级)证书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试。部分课程的考试可以与下列的证书考试相结合, 让获得证书的学生可以免考部分的相关科目。(参见表3 )
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学历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灵活选择“技能证”,针对几个相关的核心技能,安排相关的技能证书培训,结合教学和就业需求,设定了多个与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相关的证书,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合理选择。
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素质教育。
1、学生入学后的军训、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通过职业素质教育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途径,组织开展文化科技节活动、艺术节活动、文体活动、英语角和沙龙活动、义工社区服务活动。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前进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
4、构建英语+商务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5、实施“三育人”方针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彻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育人工作之中。
6、举办行业人士讲坛,用成功的行业人士为鲜活的榜样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行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并从他们身上学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等精神。
7、实施校园文化育人、校园环境育人工程。
8、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增加就业法码和信心,为就业和从业做好准备。
结束语: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初步建立了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架构、评估体系、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和学生实践等。通过学习和研究兄弟院校先进的育人理念、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结合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多元化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初步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新模式。这些成果将会对对于促进本专业的未来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4
[2]高翔等.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2.2.
[3]高职高专教育网: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的特点[J]. 2002. 4
[4] 管新平.试论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块[J]. 四川省民族出版社,1996.10
[5]常改娇.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程[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1.
1做好岗前培训,强化研究生培养意识
首先,由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招,招收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应届毕业生,一年的临床实习,考研占据学生大部分精力和时间,临床训练时间较、质量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1~2年临床工作经历,但来自不同等级的医院,临床技能水平的参差不齐,总体来说临床能力相对较弱[2];其次,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其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过程、考核要求、授予学位等方面不是很清楚。笔者所在医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培训,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方面积极按计划进行培养。此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往往要深入临床一线,临床工作及临床培训繁重。而且,学生面临本科生到研究生或医务人员到医学生角色的转变,角色和身心的调整极为重要。所以,有必要对进入临床前的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
培训主要根据研究生的培养各环节,在实践中和医院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内容主要涉及规章制度、医德医风、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区别、医疗纠纷与临床思维、病历书写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感染及医护合作、做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其次各教研室还要根据专业及工作特点对学生进行培训。除了进行理论培训外,临床技能考核及培训也是一个主要的岗前培训内容。通过培训有利于研究生适应临床工作,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临床培训。
2做好导师培训,提高培养内涵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对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进行培训,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长期以来学术型学位占据主导地位,导师大多数是科学学位研究生,其学术背景及他们在长期指导科学学位研究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对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比较陌生,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其次,高校在职称评审、导师资格评聘、教师申请各类基金课题对论文的影响因子、是否核心期刊及承担课题的等级和数量的标准越来越高。且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绝大部分需要研究生来完成,也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步骤。而专业学位学生的学位论文课题要密切结合临床实际进行,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在高端杂志上发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然影响导师课题任务的完成,制约高水平成果的产生;第三,导师在实际指导工作中,要受到两种学位类型、两种培养模式的相互牵制。改变熟悉的科学学位的培养模式,摸索和适应新的带教方式,无疑要加大工作量。因此,以上均导致部分导师思想上产生抵触,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不够,以致重要的临床培训环节不能很好落实,即便是开展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3~5]。因此,有必要对导师进行培训。笔者所在医院每学期都对带有专业学位的导师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形式、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异同、如何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答辩委员、技能考核评委及优秀专业导师的经验交流等。不进行培训的老师取消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
3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临床技能培训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确保临床技能培训质量。
3.1确保临床培训时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3年内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水平,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临床培养时间。因此在第一学期,学生的理论课安排在晚上进行,白天则在导师的科室实习,熟悉导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特点并与导师密切接触,互相了解。学生虽然辛苦,但多出了半年的临床训练。
3.2加强综合专业能力训练因笔者所在医院为肿瘤专科医院,医院虽然有12000张病床,但科室设置均围绕肿瘤疾病进行设置。除肿瘤外一般的常见病、高发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较少,但肿瘤患者均伴有这些疾病,这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因此规定这些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始,必须到综合医院进行临床能力培训,培训时间为半年,轮转科室主要涉及急诊科、心内科、消化内科、普外科、妇产科等相关科室。
3.3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笔者所在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轮转期间,医院还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临床病例讨论会、研讨会、专题讲座和读书报告会等,每周均安排副高以上教师做学术讲座,其次还进行分批次、分阶段的操作训练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了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4加强阶段管理,保证轮转质量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以培养具有较强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和较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根据导师和学生本身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根据培养计划成立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由导师、多名轮转科室的带教老师组成,科室带教老师也叫阶段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在本科室轮转期间的带教指导工作,阶段导师由研究生管理部门、轮转临床科室及导师根据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责任心、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教学、科研能力等情况选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能够给学生实实在在的专业指导人员担任。
此外,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是进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依据。每个科室都安排了教学秘书,负责各科室研究生的具体管理,落实人员考勤制度,对研究生的整个临床训练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医院研究生管理人员也不定期到相应科室进行抽查。
3.5建立临床技能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督导组,检查督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根据培养计划每月至少检查督导一次,对督导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和指导小组进行反馈,共同探讨解决方法。督导组成员主要由笔者所在医院退休的高职人员组成,其中一半曾经是硕士生导师。严格和完善考核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主要有轮转科室出科考核、中期基础知识考试、中期临床实践技能测试、末期综合评估等,考核内容涉及医学专业英语、病历评估、病例考核及答辩以及手术或辅助诊疗技术操作的考核,以上均实行教考分离,考核小组成员主要由督导组专家组成。基础知识考试为笔试内容,考核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由教学管理部门从题库中抽取。各项考核均达标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力求使研究生的考核工作做到规范、公正。
笔者所在医院正式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时间还不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将进一步积极探索和完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使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蒋永新等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2]程石,田宝鹏,宋茂民.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欠缺及提高对策[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190-191.
[3]高玲央.试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19-21.
论文关键词:体能训练,篮球训练,结合
作者简介:莫连芳(1972——),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体育。课题来源:广西医科大学 校教研2007B12
发展的瓶颈,解决不了体能这个问题,技战术发挥也就无从谈起。目前,篮球运动管理中心要求各级篮球队把体能训练作为重点来抓。如果篮球运动员没有很好的身体条件,在比赛中因为疲劳,他们的技术水平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疲劳而输球那就太遗憾了。
1 体能训练的涵义
现阶段我们对“体能”一词的理解主要可以归纳为:是由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身体素质(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柔韧等)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等)两部分组成。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指维持人体生存所必需的活动技能。运动员的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体能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它突出对人体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运动水平。
2 体能训练对篮球训练的地位
2.1 体能水平是篮球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战术水平越来越高,而体能水平是篮球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实践证明: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技术水平并贯彻全队的战术指导思想,没有良好的体能作为坚实的基础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训练中要科学、系统地加强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使运动员能适应篮球比赛的需要。
2.2 优良的体能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根本保证
竞技运动的发展史证明,运动负荷和体能训练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体能水平是球队技术风格、战术作风、精神面貌、战术配合的物质基础,更是篮球运动员承受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根本保证。
3 体能训练的主要构成要素
专项速度、耐力、力量和心理机能等四大方面是体能训练的四个基本要素。
3.1 速度训练是体能训练的核心
专项速度是篮球运动的灵魂,是篮球运动的生命活力之所在,能否在高速度、高难度、强对抗的运动中准确迅速地完成每一次进攻与防守是现代篮球运动对运动员提出的进一步要求和发展趋势。它的核心并不是像田径运动员一样,要求的是绝对速度,而是要求运动员的加速度、加速跑的速度和高速运行的稳定性。所以,人体运动速度的应变性、稳定性、隐蔽性、突然性是篮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的特点。速度是体能水平最直接的反映,速度是篮球运动员的灵魂,速度是胜利的前提和条件,是创造战机、实行攻击的前提与条件,所以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目的应该为速度服务。体能训练必须提高专项速度,必须以专项速度为核心安排和设计。
3.2 耐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耐力主要是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的能力。篮球运动中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在比赛中有效地利用机能潜力的能力、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3.3力量训练是基础和保证
肌肉力量是运动动力的源泉,是完成竞技任务和实现竞技目标的前提。日益激烈的现代篮球运动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运动实践证明,如果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要进行大负荷训练,提高体能水平,掌握和运用技术是不可能的。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专项对抗能力、专项速度、专项技术掌握与完善的基础和保证。运动竞赛中的进攻与防守中的反应、跑动、
加速与拼抢,以及防守与攻击的有效性无不取决于力量素质。运动员的技能水平与力量素质紧密联系,力量训练是运动员技术战术和体能训练的基础。
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体能建设的保证,是技战术快速、多变的物质基础。现代篮球运动员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力量训练水平,特是上下肢、腰腹以及踝、膝、手腕、手指都应进行专门的、全面的力量强化训练,旨在发展身体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达到提高整体力量的目的。整体力量就是运动员在从事球类专项活动时各运动关节协调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力量。它是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基础。整体力量训练和整体力量水平是现代球类运动力量训练的发展趋势。
3.4 心理机能是保证比赛正常水平或超水平的发挥
心理机能和道德意志品质的训练在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球类运动竞赛中,时常会出现比分接近或逆境中对抗的情况,此时球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就成为取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注重培养球员在面临难以忍受的疲劳感时,保持稳定心理状态,使神经系统发挥作用,挖掘和动员机能潜力去完成训练和比赛。
没有体能,技能则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体能,心理能力也无从依附。
4 体能训练与篮球专项技战术训练相结合的理论与原则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表明,良好的专项技术体能是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承受大负荷训练、高强度比赛、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及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保障。专项技术体能往往对比赛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专项化训练趋势下发展的竞技体育,体能与技术应是互为基础、彼此支撑的关系,不能相互分离。要在提高篮球技术战术训练时,注重专项耐力训练,使篮球运动员能在比赛中经济合理的分配体力,保持运动员长时间良好的竞技状态。
体能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定位对于体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技能主导类,而体能主导类项目总体上处于劣势,于是人们便产生一种错误的定势思维,认为“体能”发展是影响我国专项竞技运动水平的主要问题。于是,各个运动队对于“体能训练”高度重视,特别是体能主导类项目,“体能测试”制度、“体能储备”观点也随之而生。然而,造成我国体能主导类项目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原因,并非没有注重“体能”的训练问题,而是在于对“体能”发展的要求,从总体上与“技术”是分割的、脱离的,其关键是训练思路、训练方法问题。
体能训练是为技战术的运用与发挥服务的。体能训练是手段,提高进攻和防守的技战术能力是目的。通过个人技术和整体战术,捕捉和创造战机,达到攻击得分是最终目的。所以,体能训练应具有鲜明的专项特点。体能训练只有与专项技术战术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加快训练进程,实现在体能训练中完善和检验技术、战术,在技战术训练中发展和巩固体能。为此,要根据运动项目特点、运动员的水平和不同训练阶段的任务,合理安排二者的训练比重,将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应以体训练促技战术水平提高;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新手来说,应以技战术为主要手段,发展体能训练水平。
不同的训练理念,决定不同的训练思路;不同的训练思路,决定了不同的训练方法,特别是训练大方法。本人在大学生篮球队的训练中始终注重体能训练,并遵循体能训练与篮球专项训练结合的训练原则,作为广西医科大学女子篮球队的教练,曾三次率队参加2001年、2003年及2008年的广西大学生篮球赛,取得了两个第一名和一个第二名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2001,(3).
[2] 孔祥清.中学生篮球队员系统训练的必要性能[J].《科学咨询》2005,(09X).
[3] 王永强.浅谈篮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体能训练[J].科技论坛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4] 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 李颖川.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因素的研究[C].六科大论文集,2000.
[6]韩海波.普通高校篮球队训练的模式[J].四川体育科学.2002,(4).
[7]徐向荣.试论篮球训练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