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经类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
根据进程,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可以划分为确定选题、初稿写作、论文指导和答辩等阶段。从目前来看,上述每个环节都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论文时间安排过于仓促和短暂
据了解,大多院校的毕业论文写作均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期末,这样学生从论文选题到完成论文最多也不过五个月,其中还包括考虑实习、就业、出国等问题所花去的大量时间。而且,寒假结束后学生直接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分散在各地,指导老师很难找到学生,加上一些懒惰的学生往往消极怠工,直到实习结束后返校,此时已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撰写或修改论文。此外,较大的就业压力、找工作的辛苦和四处奔波耗去的精力,也导致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心思去创作论文,到时只能“一抄”了之。
(二)论文选题范围较狭窄,缺乏理论深度
财经类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由于没有自己侧重的研究方向,理论基础薄弱,加上平时对一些问题缺乏思考、钻研,所以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显得十分被动和盲目,或者追逐热点,或者根据手头有限的资料匆匆确定课题,在学术上缺乏突破和创新。比如某财经类高校,2007届财政学专业毕业生,150篇毕业论文中有50篇论文以县乡财政或农村财政作为选题,虽然这一主题确实是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如此大面积的撞题,也反映出学生在选题过程中视野不够开阔,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而真正关注经济学或财政学理论问题的选题几乎没有。
(三)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较弱,态度不够端正
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较贫乏,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较弱,论据不充分,说服力不强。例如,有些论文仅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缺乏数据、模型及案例分析,而且总会出现包括引文注释、图表、字体等格式不规范的情况,打印错误也较多。学生之间普遍“共识”认为,论文只要随便写写也能过关,这样导致一些毕业论文往往只在几天时间里就炮制出来,其质量可想可知,甚至存在一定量的抄袭、拼凑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缺乏严谨求实的学风,对抄袭论文的性质没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学校对抄袭行为的监督成本较高,许多学校对论文抄袭行为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
(四)导师指导论文不够充分
随着财经类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使得一些指导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抽出充分时间来指导学生论文,结果出现许多本该可以避免的问题。具体来讲:一是某些专业教师尤其是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数量相对较多,导致在毕业论文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从而在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二是部分青年教师也担任了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但由于进校不久,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与功能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没有充分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思想上不重视,对学生要求不严,缺乏相应的经验,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然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个别指导教师本身科研能力较弱,有的甚至根本不熟悉自己所指导论文的研究领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实行有效的指导。
此外,毕业论文写作实行的是指导教师负责制,但在答辩过程中,比如对于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答辩小组和指导教师的职责没有界定清楚。因此有必要对答辩小组的职责和答辩后的论文修改程序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学生无过多时间专注于论文写作
随着近年来大规模扩招,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就业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上的较大冲突,使得许多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工作上。而且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尚未完成之时就已与用人单位签好了合同,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还有许多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的成绩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不会影响其就业,故他们仅是匆忙应付,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也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就业率指标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在现实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
(二)现有的教学中缺少对学生写作能力和学术规范的培养
财经类专业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然而在平时四年的常规教学中,几乎没有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因而学生对文章构思、材料组织、结构安排、学术规范等要领感到陌生,更谈不上有创见性的观点,这使得学生在写作方面得不到充分的指导和训练,写作能力也相应地难以提高,甚至不知从何入手。此外,虽然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通常每年都有学年实习和论文的安排,这原本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打好基础,但由于对学年实习及论文的重视不足,导致缺少足够的积累和准备。
(三)学校对指导老师的培训、监督制度不健全
高校扩招和学生毕业找工作等因素,给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指导教师的遴选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使得一些指导教师在指导工作中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缺乏检查督促。虽然学校制定了一些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制度,但由于缺少第三方监督,使得制度执行上得不到切实保证,对一些不自觉的教师和学生而言,这些制度仅流于形式。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毕业论文是对四年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所以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就必须将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进行一体化指导,将学术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
(一)提前启动毕业论文,缓解论文与就业的冲突
为了解决学生写论文与找工作时间上的冲突,学校可以考虑将论文的选题等前期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开学不久,让学生有一学期的在校时间接受教师面对面的指导,这样便于学生选题及师生沟通,可大大地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效果。但是,提前毕业论文写作启动时间可能面临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没有完成,学生是否有精力来完成?会不会影响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学生每周抽出一定时间收集资料、与教师见面是完全可行的,因为通常情况下,论文选题与专业课程内容密切相关,这不但不会对课程的学习产生什么消极影响,反而有助于课程的拓展学习。
(二)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和研究兴趣的培养
首先,在大学一二年级应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应用文写作基础课,训练学生如何选题、拟定提纲、搜集资料和构思写作,为将来毕业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等提供基本技能准备。其次,在大学二三年级就应开始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和研究的方向,鼓励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专业讨论,多听取学术报告,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积累素材。再次,在大二三年级的寒暑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开展社会实践调查,通过撰写调查报告,使他们熟悉调查方法,为毕业论文的调查研究做好准备。最后,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可以安排在第六学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偏好及前期积累情况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写出开题报告。
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所从事的各个级别的研究课题,在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本专业研究的最前沿,熟悉研究过程和方法,并可以与导师探讨新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意识。
(三)建立完善的导师培训、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优化指导教师队伍,明确指导教师应具备的资格和指导学生人数。关键是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积极组织、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科研能力、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对首次参加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师,应安排具有高级职称的、有指导经验的教师对其工作进行指导。同时,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其次,建立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管理体系。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毕业论文的每个环节,建立指导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组织专家进行第三方评估,激励论文指导教师提高学生论文质量。再次,注重毕业论文的后期管理。后期管理是指对整个论文教学环节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总结,并为下一个论文教学做好准备,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态势,促进财经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明确答辩小组责任
论文答辩中由于没有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指导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对答辩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做出评价,因此答辩小组既是辩论者的教练员,又是裁判员,这就要求答辩小组应当对如何提问和评判保持谨慎态度。笔者建议提问应当结合具体专业,紧密围绕论文,比如可以针对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以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也可以针对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论点或结论来进行提问,或要求学生结合专业对某一论点或结论进行论述,以考察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
(一)对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和实践教学环境的制约,地方高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认为理论教学是学术性的体现。但是一味地注重理论教学不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并行,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反之,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如果得不到充分重视,则会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执业水平偏低,不可避免地造成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企业也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二)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实践场所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校内的财经实验室,另一类是校外合作的企事业单位。然而,由于地方高校财政经费的限制及对财经类专业的重视不够,财经实验室建设起步晚,投入不足,实验室软硬件设备匮乏,实验室规模较小,导致财经实验室建成之后使用效率较低,甚至流于形式。在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的建设当中,一部分地方高校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向地方企业满撒网,重视实习基地数量而忽视其质量,对实习基地后期的管理工作存在缺位的现象。并且由于财经类专业的实习内容往往涉及企业的核心业务,略有不慎,可能会导致企业商业秘密的泄露,所以企业单位一般不愿意大规模接收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即使接收了学生实习,也不会让他们接触很多专业工作,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挫伤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部分学生选择走个形式,随便盖个章应付了事。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分工不明确
地方性高校由于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面临教师少、任务多、分工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较少的师资承担着繁重的教研负担,一边要负责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工作,一边要组织实践教学的开展,无奈之下,实践教学往往放在次要位置上,教师很难安心组织、管理实践教学。
(四)考核评价效果不明显
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主要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然而,在部分地方高校财经类实践教学评价中,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主要依靠理论成绩、实习报告及日常考勤,指导老师很难全面监控学生的实习情况,难以验证实践报告是否属实,难以保证实践时间。校外的实习在教师牵头组织以后,由于管理缺位,学生在实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学生自觉性不高,利用实践教学人员较为分散的特点,玩游戏、聊天,之后找单位盖个章就可以通过,导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缺乏规范,考核形式单一,无法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的考核体系,导致考核评价效果不明显,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良好的实践氛围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为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认识到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开展财经类专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企业应聘经验年限制约和上岗实践操作缺乏的问题。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宣传明确实践教学的意义,可以为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从校内方面讲,要逐步加大对财经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整合内部软硬件资源,提高财经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从校外方面讲,建立可靠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落实实践教学,保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学校应该引导产学研合作,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实践教学工作。此外,地方政府也应该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地方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当教师,又能当师傅的复合型教师。高校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引入机制和培养机制,利用人员弹性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条件引入或培养“双师型”教师。具体而言,一方面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实践型教师,优化师资结构,为实践教学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另一方面,应该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短期目标及实施计划,发挥地方优势,采用培训、引进、访问和激励等方式让教师深入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将企业专业人才和资源引入地方高校,以实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升级优化,发挥“双师型”教师的积极作用。
(四)完善实践教学评估机制
在xx财经大学美丽的校园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研究生时光。在这里,我有幸见证了学校从学院到大学的更名,参加了学校 40 年的校庆。
在这里,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舒适的学习和科研的环境,为我们配备了强大的师资力量。在这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里,我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的构思、撰写过程。要感谢的人很多,要感恩的事也很多,这些都是值得细细品味和珍惜的。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黄董良教授。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黄老师有着父亲般和蔼的笑容,一直以来默默的关心着我的学习和生活。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构思、撰写、修改方面,黄老师都给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从为人、处事、修身、养性方面,黄老师是很好的榜样和模范。从立业方面,黄老师更是积极鼓励、支持、指点、引导我们。黄老师的情谊恩重如山,他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对学生的默默无私,让人肃然起敬!师恩厚重,铭记在心。
其次,我要感谢研究生阶段所有为我们授课的教师。感谢汪祥耀老师、邱学文老师、李连华老师、邵毅平老师、张红英老师、史习民老师、戴娟萍老师、邓川老师、于永生老师等,你们不仅学术水平高超,而且上课水平一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感谢辅导员陈东老师、郭媚老师,你们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感谢你们!
然后,我要感谢我们 2012届会计学院大家庭。感谢郑贤龙同学等班委两年半时间来为班级所做的贡献,感谢会计学术班同学们在学业上的互帮互助,学术上的交流沟通,求职信息的共享。你们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凝聚力和温馨。感谢我亲爱的室友黄明非同学、范文敏同学、纪中一同学,两年半的陪伴让我们彼此了解,彼此交心,你们让我学到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东西。感谢我的师姐吴珊学姐、淘丽萍学姐,给予了很多学业上的指点和帮助。感谢我的同门陈娇艳同学,我的好友朱媛同学……要感谢的人很多,我的研究生生活因为你们而更加精彩美好!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专业;师资;指标;实证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5YJC88001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重点资助(项目编号:C-a/2015/006);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课题(项目编号:GJNP20142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1日
高效师资队伍的建立必须适当搭配师资队伍中的各要素,并且科学地处理教师个体之间、教师与教师群体之间以及教师群体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高职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构建和评价有其特殊性,不仅要考虑大学的功能,而且要考虑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财经类专业的特点,因此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合作,需要管理者的政策引导与执行,以确保公平和科学的维护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因此,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调研和文献参考,本文界定了高职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的评价要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权重并进行实证研究。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评价元素
(一)师资结构。师资结构主要从三个指标量化,其依据来源于教育部2004年版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教发2004》):
第一,学生与教师比例。根据《教发2004》界定学生∶教师≤16∶1(艺术、体育院校除外);同时50%的专任教师周学时≤12课时为优秀。
第二,专任教师构成。《教发2004》中规定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者硕士及以上学位达到35%;高级职称(不含高级讲师)比例达到30%以上,且在各专业中的结构分布合理,大多数专业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70%以上。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界定为优秀。
第三,兼职教师构成。《教发2004》中规定兼职教师一般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占30%以上,专业结构与学校专业设置相适应;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达20%以上;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界定为优秀。
(二)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主要从三个视角评估,其依据来源是参考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总结:
第一,教学工作量。主要包括理论课工作量、实践课工作量、实训指导课工作量、毕业论文工作量以及网络课程建设工作量。教学工作量是教师完成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教学能力。主要衡量教学质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设计、教学改革、课程考核、开发新课程、专业建设、教材开发、教改课题研究、职业技能鉴定以及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等情况。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教学效果。主要采用学生评教、同行评教、考核督导组评教、教育教学成果、社会荣誉、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工作能力和态度。教学效果是教师得到学校认可,提高学校美誉度的有效检验。
(三)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主要对科研课题、论文、专著、科研成果奖励和获取专利情况等五个角度予以评估。
第一,课题。主要评估国家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规划基金和国家软科学)和部省级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省教育规划基金和省软科学)。本文认为,目前某些省份教育厅课题的申报并不合理。以江苏为例,每年每个职业院校推荐15项,中8项,因此一旦在学校出线便有50%以上的命中率,所以容易滋生校内腐败;而市级课题一方面关系居多;另一方面是对策类课题。没有太多的学术价值。因此,部分省市的市厅级课题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也不能反映教师的学术水平,故不在评估范围内。
第二,论文。主要评估在SCI、SSCI、CSSCI、EI和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省级刊物不予评估。
第三,专著。专著即是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课题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一般是对特定问题进行详细、系统考察或研究的结果。主要评估本单位工作人员为第一作者,有统一书号且公开出版发行,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的著作。教材不予评估。
第四,科研成果奖。主要评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孙冶方奖”、“蒋一苇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和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市级社科联评奖不予评估。
第五,专利。“专利”即是指专有的利益和权利。本文主要评估与财经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有些纯属个人爱好,没有实际价值的专利不予评估。
(四)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指以提供劳务(有形和无形)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本文所指的社会服务是指广义的生产。生产指直接为物质生产提供的服务,如原材料运输、能源供应、信息传递、科技咨询、劳动力培训等。因此,主要评估教师为企业提供培训、校企合作、企业管理咨询和获得企业的横向课题等无形的形式。
(五)教师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本文主要评估教师的工资待遇是否合理、培养与培训是否充分、职称评定是否公平、公正和科学以及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优异的,是否由所在学校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师资结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和教师利益这五个要素作为高职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评估的一级指标,并将师资结构细分为学生与教师比例、专任教师构成和兼职教师构成等三个二级指标;教学工作细分为教学工作量、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等三个二级指标;科研工作细分为课题、论文、专著、科研成果奖和专利等五个二级指标;社会服务细分为企业提供培训、校企合作、企业管理咨询和企业的横向课题等四个二级指标;教师利益细分为工资待遇、培养与培训、职称评定和表彰和奖励。
表1为高职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评价要素的重要性调查统计表;表2为高职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表2)
表1调查统计表作简要说明:①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8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3份,有效问卷185份;②调查时间:2014年11月8日、12月10日、12月30日;③调查对象: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的70名老师和70名学生;苏州市进出口商会和苏州伟中报关公司等单位的60名工作人员。
统计结果表明:教学工作所占的5分值最高,为58.38%;其次是科研工作、社会服务、教师利益和师资结构,分别为57.30%、56.22%、55.13%和50.81%。为计算各评价要素(一级指标F)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假设总权重为100,把A2视为基数1,那么各要素一级指标的评价值(Z)分别为:Z1=A1/A2=0.87;Z2=A2/A2=1;Z3=A3/A2=0.98;Z4=A4/A2=0.96;Z5=A5/A2=0.94.将各评价值求和,即Z=∑Z1+Z2+Z3+Z4+Z5=4.3。计算教学工作的权重为:F2=100/4.3=23.3,按照四舍五入法取整数为23;那么师资结构权重F1=23.3×A1/A2=20,依此类推并取整。因此,上述一级指标(师资结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和教师利益)的权重分别确定为20、23、23、22、22。
绩效评判的指标分为两类: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类指标的评判均需要量化,才能进行综合考量。对于定量指标,首先应找出各项指标最低值和最高值,将最低值设为0,最高值设为1,然后用线性插值法将各项指标的实际数据映射到对应的[0,1]区间,得到各指标的隶属度。设X代表实际数值,Y代表映射值,最低值的坐标为(X1,Y1),最高值的坐标为(X2,Y2),则依照下列公式:
(X-X1)/(X2-X1)=(Y-Y1)/(Y2-Y1)
对于定性指标,可以先按照五级评判集,即指标性能和效果“优、良、中、合格、不合格”,进行分级评判,则可以先将实际指标粗糙地映射到区间[0,0.2]、[0.2,0.4]、[0.4,0.6]、[0.6,0.8]和[0.8,1]中的某个区间内。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将指标值进一步具体化。为了简化评价计算,可以将分值分区后针对具体项目指标体系的区间,直接以区间整数作为结果。
现以SJY校某财经类二级学院进行实证分析,截至2014年12月,该院有教职工69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0人,其中教授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7人,兼职教师15人。该院有30多个班级,1,500多名学生,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主持有省级特色专业1项,校级教改专业1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教材8本,省级重点专业群1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主持省级课题1项,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获得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与专业相关的专利1项。校企合作基础良好,获得多项企业横向课题。
如表2,构建五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相应的一级和二级评价权重、二级评价结论和得分,其综合评价结果84.1,结论为“良”。
因此,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确定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评估的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采用绩效评判的指标评价高职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是有效的、可行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仅涉及学生、老师、行业和企业,未包括政府等其他相关当事人,此外二级指标的范围过大,还需要进一步分解为三级指标,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期待将研究的调查对象进一步扩大,并细分到三级指标,再次实证,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经类研究生;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在线博弈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51-02
一、我国财经类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的现状概述
通过比较分析二十余所财经类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发现,我国财经类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情况。总体而言,理论类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90%以上,实验类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0%不到,少数财经高校甚至尚未设置实验类学分。在实验类学分中,又基本上以社会实践、学术报告、专业实习、教学实践等“实践环节”替代,达不到规范化和系统性的实验效果。以实践应用性最强的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为例,目前仅有中央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少数几所财经类高校开设了“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化实验”这类独立实验选修课程,其他如计量经济学实验则在理论课内占极少课时。从有关专家对近几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来看,大多数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研究方法运用的正确性、数据处理的严谨性等存在诸多问题,这表明目前我国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不足,“眼高手低”的症状比较突出。
二、我国财经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是在课余时间以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方式来替代实验课程学习的,即采取的是以“课题替代实验”的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这当然对研究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课题中某一环节的运用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不足,主要是受课题的级别、性质、方向、内容、分工等的限制,使研究生难以比较系统地把握研究的创新点、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能,当其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后的系统创新能力特别是综合动手能力就缺乏后劲。例如,目前一些毕业于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取得了不少高水平学术成果,但在实际参加工作后由于失去了导师及其课题的支持,很难持续取得较好的学术成果,这与“课题替代实验”模式不无关系。
此外,研究生参与课题特别是参与高水平课题的机会受到所选导师、所学专业与从事的研究方向等的限制,通常成为一种稀有的私有产权资源,仅有部分研究生拥有这种机会,还有相当部分的研究生缺乏这种机会,他们就得不到实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锻炼。即使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实施了导师必须持有在研课题才能带研究生的制度,但仍然是在课题“私有制”框架下对研究生进行培育的,导师主持的课题的性质、级别、数量与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良莠不齐。
根据笔者参加的校外实地调研来看,少数财经类高校开设的“会计信息化实验”等研究生独立实验课程,但仍限于本科阶段所采用的手工或电算化平台,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是“单打独斗”、“互不往来”的静态孤立式学习。这样的实验课程与教学体系很难在多问题、多情境、多主体、动态性的环境下适应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并且与导师课题的价值性、实战性研究脱节,收效甚微,不少研究生是在为凑齐学分而学习。
事实上,理论教学是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和前提,但实验教学是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作为当前流行研究范式的背景下,由规范定性理论提出任何创新观点、假说或命题,就需要借助科学的实证定量方法来检验,就需要研究生具备创新性的实验动手能力。开发整合当前信息技术前沿的在线博弈实验平台与高水平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在线博弈财经实验课程体系,是培育财经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探索,对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生在线博弈实验教育体系的构建框架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开发独立的财经类综合实验课程以培育和提高研究生的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可以构建一个在线博弈实验平台,在实验课程中整合集成高水平的课程项目内容,实现特色实验平台、高水平科研项目与研究方法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让财经专业研究生具备正确的创新方向、科学的创新方法与严谨的研究态度,能够从实验中的多重博弈、数据规律分析等行动中发现创新点并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完成学术论文,提高研究水平。侧重以培育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动手能力为目标、开发整合课题项目资源的在线博弈财经实验课程体系,通过对实验目标、内容、平台、方法等方面的有机结合研究,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实验创新能力和丰富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主要框架与步骤如下:
(一)进行大样本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
需要以所在大学的财经类专业(含经济学、管理类、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掌握所在学校财经类专业研究生实验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对实验能力的需求,明确在线博弈实验课程体系需要解决哪几个主要维度的实验能力培育问题,由此确定在线博弈综合实验课程开发的创新重点、设计原则、主要内容和关键方法等。
(二)设计一个研究生实验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该框架是以上述调研结果的主要维度为基础进行分析而设计的,应当具体化为培养方案、培养计划、授课计划、实验项目卡片等外在载体。
(三)将课题科学有机地融入到理论框架中去
可以选择所在高校或大学城的财经类专业的高水平课题或其子课题片段为素材融合到在线博弈综合实验课程中去。以高水平课题为对象的,能够保障实验课程的综合性、实战性、严谨性、创新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等,提升财经类专业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公平地让广大研究生享用课题资源。
(四)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大力探索动态博弈实验教学方法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学术英语可以分为通用学术用途英语(EGAP)和特殊学术用途英语(ESAP)(Jordan, 1997)。EGAP培养学生听学术讲座、做笔记、参加学术讨论并做学术报告、展开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等,强调语言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蔡基刚,2012);ESAP侧重的是与专业相结合的学术能力的教学,强调专门学科的语言学习,如法律英语、金融英语等。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大多认为EGAP应该代表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课程和改革方向(蔡基刚,2012;孙有中、李莉文,2011等)。本文所探讨的学术英语指的是通用学术英语。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211财经类院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社会对于财经人才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EGAP从多大程度上可以作为财经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新方向?学生对EGAP课程的需求程度如何?本研究调查了财经类院校低年级本科生(1)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情况及遇到的问题;(2)对开设EGAP课程的看法,从而聚焦财经类院校,了解该类院校学生对EGAP课程的需求,探讨在该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开设EGAP的必要性。
一、学术英语需求分析及相关研究
早在1978年Munby就已指出需求分析是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首要环节和必要步骤。需求分析是指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手段(Basturkmen,2010)对学生和教师的情况、学习目的、雇主或职业需要进行的一种分析(夏纪梅、孔宪辉, 1999),其目的是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但由于目前学习者本人的个人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刘艳梅、朱慧敏,2013),以及任何语言类课程都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Hutchinson &Waters,1987),本研究将只涉及学生视角的需求分析。
关于国内财经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阶段EGAP课程需求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并不太丰富。蔡基刚(2012)对上海四所大学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需求调查,该调查涵盖了一所财经类院校――上海财经大学,但没有区分调查中其它三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财经类院校学生需求的不同。刘艳梅、朱慧敏(2013)研究某省属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时涉及了对EGAP课程的需求,讨论了学生对该类课程的认可度。本调查聚焦一所对国际化要求较高、战略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财经院校学生的需求,试图丰富国内该类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蔡基刚(2012)的调查问卷重新调查了财经类院校学生对EGAP课程开设的需求情况。目前国内研究表明(钟家宝、钟兰凤、陈红,2014;韩静、侯贺英,2014)不同风格的学习者、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对学术英语技能需求存在差异性,笔者期望采用蔡基刚的调查问卷在财经院校重新调查能够进一步突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需求。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3个自然班的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生专业涵盖了工商管理、税务、会计、电子商务、经济学、金融数学等,具有一定的专业代表性,有助于我们综合了解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需求。调查在2014年6月近期末考试的课堂上完成,学生们经过将近一年的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已具有对问卷问题的把握能力。问卷完成时间为10-15分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3份,回收问卷93份,回收率为100%。所回收问卷全部有效。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 财经类院校低年级本科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情况及遇到的问题
首先,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65.59%的一年级学生表示将选修全英语或者双语课程, 67.74%的学生有用英语听国外学者专家的讲座或讲课的需求,另外出国留学或作为交流生出国学习的需求达到34.41% (见表1)。可以看出学生今后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是非常高的,这一结果和我们平时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所了解的情况也相吻合。近年来,随着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课教师数量的增长,在大二、大三开设双语课程以及全英语课程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另外,随着近些年国际间学术交流的频繁开展和出国学习交流学生的日益攀升,学生们对提高学术英语能力的需求也必然越来越高。
表1
事实上,一些财经类专业使用的教材均是引进的经典英语教材,全英文的专业类教材使用较为普遍,有的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需要阅读全英文的专业学术文献,甚至用英语完成学术小论文等作业。在所调查的93名同学中,69.89%的学生表示专业课老师要求他们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文献资料,41.94%的学生表示专业课老师要求写实验报告或者摘要等,这个比率虽然低于阅读,但相比而言也是较为频繁的。另外,75.83%的学生认为能够用英语直接搜索和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重要。66.66%的学生认为能够用英语写摘要或文献综述,或实验报告、小论文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重要。
虽然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学术英语读和写的能力对今后专业的学习的重要性,但本调查显示学生们在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时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词汇量、读、写、听、说五个角度来看,排在第一位的困难是“词汇量不够,尤其是学术词汇和准专业词汇不够”,接下来分别是“阅读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速度慢”、“用英语做论文的口头陈述和参加学术讨论有困难”、“不习惯老外讲座,跟不上或者不会记笔记”和“写英语的专业摘要、实验报告和小论文有困难”这四项技能(见表2)。这个结果与蔡基刚(2012)针对上海四所高校的学生做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表2
鉴于阅读英语文献是中国学生用到最多的技能,本研究调查了学生用英语搜索和阅读专业文献的困难。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困难是专业词汇不够以及总词汇量不够(见表3)。这个结果与蔡基刚(2012)的也基本一致。
表3
总体来讲,财经类专业低年级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但他们自身还不具备在二、三年级必修或选修全英或双语课程的基本学术英语能力,研究也表明他们在听讲座、记笔记、参与讨论等一些最基本的学术英语能力上也还有所欠缺,目前还不能很好地参加国外学者专家讲座。因此,开设一门与自己专业相关、关注学术英语技能培养的EGAP课程作为过渡课程,衔接基础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对财经专业学生来讲是必要的,他们需要通过一门这样的课程熟练掌握英语学术环境下的听、说、读、写技能。
2.财经类院校低年级本科生对开设EGAP课程的看法
就“大学英语中应该包含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在内容上体现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或者说是否应该设置EGAP课程这一观点,66.66%的同学认为持肯定态度,持否定态度的只有9.68%(见表4)。
表4
就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的建议来看,29.03%的学生认为大一开设学术英语课比较合适,56.99%的学生认为大二开设比较合适,8.9%的学生认为大三及以上开设合适。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认为大二及以上开设合适。由于一些双语或者全英的专业课程在大二或者大三以上才开设,学生们对大一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需求相对而言没有太急迫。
表5
四、结语
本文在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财经类院校学生对学术英语的需求以及一些课程设置方面的基本情况。根据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在财经类院校这类专业性比较突出的院校,需要开设EGAP课程。作为过渡衔接课程,学术英语课程能起到培养学生在学术语境中的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准备。另外该课程的设置也是可行的,虽然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各个专业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很多专业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和交叉性,因此学术英语选择的内容上可以偏向经济商学类,在学术性词汇、学术文体的特征、学术文章写作的格式等方面找到其共核特征,从而培养学生今后在专业领域学习中所实际需要的核心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Basturkmen, H. Developing course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2]Hutchinson,T&Water,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Munby,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4]Jordan, R.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0-35.
[6]韩静、侯贺英. 普通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经营管理者2014(11):375.
[7]刘艳梅、朱慧敏。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以省属财经类高校为例。山东外语教学,2013(3):69-77.
[8]孙有中、李莉文(2011)。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外语研究,5,1-4.
[9]夏纪梅,孔宪辉.外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初探.外语界,1999(1):26-31.
作者:马蜂 胡颖森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弹性学制下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
面对现阶段高职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弹性学制的实施仍然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它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我们探索的重点。弹性学制下的教学计划在制定上有其特殊要求。1.柔性化原则弹性学制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变刚性的教学计划为柔性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选课制的作用,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课程、选教师、选专业或专业方向,为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营造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具体地说,柔性化原则要求教学计划要适应学分制的运行模式,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需求和兴趣,选择相关的专业方向,或根据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调整相关课程。整个课程设置可采用模块化的形式。2.工学结合原则高等职业院校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是该层次办学的核心和特色,我们所培养的恰恰就是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够用,技能实用”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而弹性学制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基本学制结构应是X+Y模式。这里的X是掌握某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所必须的时间,而Y则是将基本的技能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时间。不论是1+1模式,两年中,一年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一年到岗位实习,还是2+0.5+0.5的“汉堡包”模式,前两年在校完成理论课程,中间半年到生产岗位上实习实践,最后半年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和考试,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必须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并且,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教学比例要加强加重,文科一般要达到40%以上,部分专业达到50%以上。3.双证原则教学计划要体现双证原则,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是知识标识、是学业标识,而职业资格是一个人实际技能和标识,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资格的标识。两者之有效结合可以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推动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其就业,使人力资本结构趋于合理。为此,高职经济类各专业可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奖励学分体系,其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另外,课程体系设置也应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接轨。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逐步推进,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做了相应调整。目前,国家经济类职业资格证书名目繁多,主要有财会专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证书等,金融专业的金融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从业资格证书;国际贸易专业的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资格证书。课程设置过程中,可将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编排进入专业必修课模块,同时按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
弹性学制下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构
高职财经类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其专业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学结合的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学分制的实施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如何将经济学、管理学这些不太具有操作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仍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部分,即使是操作性的知识或技能,由于专业所限,学生难以在真实的环境里进行实践,这是当下财经类专业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及就业水平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财经类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即采用弹性学制,打破科目课程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根据市场的岗位能力需求,采用模块化的方法重构专业教学计划。1.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分析高职财经类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财经类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胜任财经类岗位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责任心和较强管理能力的财经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从高职财经类专业职业岗位看,毕业生多从事服务行业,比如会计专业主要的职业面向为会计,包括出纳、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等岗位,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事务所业务助理,包括审计助理等岗位;金融专业职业面向有金融机构临柜业务综合柜员、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客户经理或投资理财咨询岗位;国际贸易主要面向单证员、报检员、货代员、报关员等岗位。为胜任各种财经类工作,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的较为宽泛而合理的复合知识结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合作、沟通和应变能力都是当代社会作为一个合格财经行业从业者必备的素质。因此,财经类高职教育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着手教学计划的改革与优化,在弹性学制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划分教学模块,重新编制教学计划。2.修业年限弹性学制下,学生的修业年限具有伸缩性,一般为2~4年,正常学习年限为三年。学生在校学习的第1~2学期按专业大类培养,第3~5学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第6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生根据能力可以辅修其它专业课程,达到要求可获得辅修专业证。规定取得毕业证、辅修专业证和岗位实习的最低学分。为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还设立奖励学分模块,学生参加各类各级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取得各类资格证书、英语考级等均可根据级别分别计分。3.课程模块的设置弹性学分制下,要对课程设置进行模块化改革,首先要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实训课程、毕业论文等按修读要求合理地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等三类,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两大类。限选课是根据市场对专业方向或岗位群的需求,以模块的形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化、扩展的课程,学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选定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在任意选修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能力、兴趣爱好和拓展职业能力的需求选择相关技术类专业任选课。经过模块化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以课程模块代替割裂的科目课程,即: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将各门理论和实践课程组合成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以培养某种或几种岗位能力为目标,包含一门或几门课程。学生选课一般并不是选择单一的课程,而是选修课程模块,根据拓展职业能力的需求,选修本专业或其它专业的课程模块。第一,基本知识及必修模块的设置。学生入校第一、二学期不分专业方向,共同修读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打下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以金融专业为例,专业必修课模块包括基础会计、金融基础、证券市场基础知识等课程,突出通识教育,强调学科融合。第二,专业知识及技能模块的设置。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专业方向,第三、四学期修读各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模块,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学生必须修满该模块中的所有课程,拿到规定学分。第三,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任意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同时,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可修读专业限选课程模块。该模块根据本专业的岗位群分析,按职业面向确定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模块修读,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再次以金融专业为例,它可以分别针对金融机构临柜业务综合柜员、金融企业客户经理,企事业单位会计、出纳岗位等职业面向设计课程模块,为拓宽知识面和就业面,学生必须修读其中至少两个模块。任意选修课是为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每年都开设一定量的不同课程,允许学生在任意一学期修读,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4.实践课程的优化实践课程始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关键,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在财经类专业实训方面都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和改革,比如,模拟实训室、仿真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计算机软件模拟等等使得实训效果大大提高,但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如何把财经类专业的市场环境、企业环境引入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这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制各自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计划。如由于校外企业接受实习人数有限,企业与学校合作较松散,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及经济贸易类专业可以以建立校内模拟或仿真实训室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为辅,并不断开辟校外实训基地,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而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着重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企业双向互动的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学制并改革教学计划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一方面,弹性学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课程模块化设置以后,要开设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不论对教学管理还是师资队伍都是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如果不能对自己做正确的估计或对就业意向认识不明,则自由选课就存在一定风险,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专业教育和岗位教育,通过实践或实习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职业院校 财经专业 实践性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在做中学”的理论,他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学生的活力和阻碍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所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必须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突出实践性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一、“硬件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学校的“练兵场”、“习武地”。可以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如会计模拟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等)、练功室、样品室、标本室、微机房、语音室、以及音像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设施。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
2.校外实习教学基地
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多途径、多形式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在政策上支持高校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二、“软件”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指导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人才,一方面由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专职教师有计划地集中进行课程实践培训,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业务单位实习,逐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从社会上聘请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要创造条件,吸引他们长期为学校兼课,在持续的教学中逐渐加强理论教学素养,提高综合教学能力。
■三、构建科学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
1.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课程所开设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认知和验证性实践教学课时,以及单独设置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的课堂和模拟实验室进行,具体可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前的学科系统的组织结构“提出概念、原理举例说明实验、实训求证习题加深”,实施“任务的提出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完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又一新任务的提出”的路子。应当理论服务于实践,打破学科系统,以工作项目或任务来形成技能训练体系。
2.现场实践教学
是指以实践教学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这部分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应采取“顶岗实习”形式,即组织学生在假期或最后一学期到公司、单位进行3~5个月的集中实习,让学生与公司、单位正式员工一样按统一要求进行各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参加公司、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实现由学生向正式员工角色的转变。
3.课外实践活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具体可采取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暑假实践、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4.教材建设
根据最新技术的发展变化,编写反映职业特色的实践环节教学指导性手册、校本教材,制定“技能训练计划”。通过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按照当地就业市场的需要,每年进行教学计划和技能训练计划的修改,增强实训教材的实用性、可读性,使实训教材与社会、科技发展相适应。
5.专题讲座
讲《财政与金融》课程,邀请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的投资顾问给同学们做有关实际业务和社会最新热点的报告。讲《会计》类的课,我们可以邀请实际企业中的财务总监做有关会计账目的讲解,讲《经济法》课,可以邀请法院经济庭的审判员以实际的案例给同学们做讲解。实际工作中的专家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介绍最前沿的新情况,实例鲜活生动。
6.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职业院校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中职生也应逐步要求写出一些类似的感受或总结。
■四、结语
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培训财经类技能性实用型人才的关键。“学以致用”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它需要学校和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不断探索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为重点,着力构建、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建成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循序渐进的能激发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郑中华,廖君.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2009;3
关键词:中职学校 财经专业 教学机制 市场需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为国家及各个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型人才,这些人才为社会所急需并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以知识为背景特征的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因此,与之相呼应的传统教学机制与标准也随之落伍。那么如何改变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教学机制以顺应时展呢?笔者作如下总结:
一、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目标
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一直是传统中职财经专业培养的目标,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则比较注重法律法规、政策程序及相关凭证的传授,因此,有极强的现实性。然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财经类的相关知识更新频率不断加快,造成财经专业教学与学生实践、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突出。针对此,笔者认为,应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的教学目标,即把学生培养为应用型、实践型人才转变为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为目标。
二、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更新,中职学校财经专业的相关教材及课程设置却远远没有跟上来。例如财务会计等课程,随着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更新,教师在没有新的系统教学材料的情况下,普遍的做法是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随意的添加或删减,结果导致学生所掌握财务会计知识的“完整性缺失”。
2、教学手段与效果
现阶段,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手段普遍陈旧,依然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仍然没有普及,致使学生的学习激情下降,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目标。
3、教材
随着校本教材的日益升温,中职学校财经专业教师也加入了自编教材的大军,然而,参编教师的资格与财经类专业课程政策性的特征,使得教材质量无法保障。
4、考试方式
中职学校财经专业的考试方式有待改革一直是师生们所期待的。因为单一的论文或者开卷式考试会受到命题限制,不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5、实习环节
出于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用人单位很少让实习生直接接触本单位的账务情况,造成学生实习的“名不符实”。
(二)毕业生自信心缺失
从我们搜集的相关材料及调查中发现:由于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例如要求学历专科以上,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等等。使得中职财经专业毕业生的自信心严重不足。
(三)专业教师素养及经验有待提高
随着中职学校教师学历的提高,现阶段,中职学校所进教师的学历普遍达到了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但其实践经验远远低于老教师。因此,中青年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教学改革
1、课程设置调整
为适应市场需求,中职学校财经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进一步改革和细化。在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综合职业素养的训练。这就要求学生对相关基础学科及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此,各中职学校应就现行课程设置中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地方进行改革或调整,譬如合理设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教学总学时的比重,突出专业外语、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等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更新教学手段
针对中职财经专业教学知识的程序化与法规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趣味,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
3、精编精选教材
无论是自编还是选购中职财经专业教材,内容的充实、新颖与注重实务训练应为首要考虑点。这与市场对中职人才的培养需求是相一致的。
4、考试方式改革
变传统笔试及论文式测试方式为实际动手能力测试,将有利于中职财经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评价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5、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来做教学中的主角,变学会为会学,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及专业自信心。例如,在案例教学部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尊重学生的分析结果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自信心。
(二)解决实习难问题
建立实习基地,实施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共建工程;多样化实习形式,如做模拟实验题,案例分析;将实践中的专家、能手请进校园“献身”说法和指导在校学生,等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以及作业的批改等方面亦可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起到提高学生素质的功效。
(三)注重氛围营造,提高专业教师素养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财经类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1]相对于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是把抽象的财经理论符号转化为具体的财经操作构思并付诸实施的人才,其职能在于“转化”,其价值在于“创新”。[2]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革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与特征,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校提出新的挑战。高校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态、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和挑战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技能型向综合化发展,更多的岗位需求从之前的技能岗位向营销管理综合岗位、运筹决策管理岗位倾斜。同时,当前的虚拟经济、互联网经济等也对财经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财经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并重,学生既要有大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又要有较高的情商、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综上所述,财经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较高的情商、良好的发展潜质,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和自我适应能力,具有运用科学方法较好地处理经济、管理、社会等各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河北金融学院一直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学校本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明确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学校强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按照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融合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手段,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探索并形成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以教研教改为抓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以教研教改项目“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为依托,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组织各专业制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深入开展“三个调研”,即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标杆高校同类专业错位发展调研、企业行业调研。通过深入调研论证,各专业在广泛听取校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图、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分层分级实践教学体系路线图为框架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出突出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实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三大工程”。[3]一是基本能力和素养培养工程。该工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和大学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群为基础,加大课程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突出课程的思想性和方法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实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专业能力实现工程。该工程以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为重点,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造与开发”,加大案例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的建设力度,并紧密结合通用标准与行业标准,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三是实践能力提升工程。该工程依托实验实训平台、实习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实施“九大项目”,即社会调查、学科竞赛、独立实验课、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自主创业,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二)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推进课程综合改革
河北金融学院以校企深度合作为突破口,根据通用标准和行业企业对财经类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课程综合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1.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人才方案修订的核心是重构课程体系。各专业团队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大量走访用人单位,进行一线调研,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并且深入剖析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工作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充分反映到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构建了各具专业特色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2.构建分层分级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财经类学科专业特点,以校内仿真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针对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养、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分层分级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即从专业认知实习到分课程单项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再到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直至校内仿真实习项目“企业运营仿真综合实训”、“大金融跨专业综合实训”的开发应用,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加强公共基础课改革。学校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数学、语文、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及顽强的意志力,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写作技能,全面提高教学实效性。4.创新教与学的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是全面推进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根据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教师改变原有学科型教学方式方法,突出案例教学法,重点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通过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师摒弃“一言堂”式教学方式,采取团队协作式教学,通过翻转课堂、共振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提高教与学的效果。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载体。学校通过搭建“共享资源服务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课程学习资源;通过搭建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建立了网上学习社区,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6.创新课程多元化考评机制。学校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学习评价模式,各专业科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加强课程的过程考核,构建多元化考评方式。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除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外,还积极采用学生提交创业方案、商业计划书、撰写创业案例等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三、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近年来,河北金融学院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保障措施。
(一)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利用校企融合来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4]1.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学校打破了以往校企合作中学校单方面受益的局面,积极与行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科技攻关、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企业输送智力支持。同时,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项目的实践,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2.加强专职教师在职培训。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专职教师在职培养机制。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去熟悉相关业务技术流程,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单位进行挂职或兼职锻炼,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业务水平,丰富理论教学内容。近年来,学校已经培养了一批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业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3.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做学校的“兼职教授”,一方面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讲座形式将最新的财经政策带进课堂;另一方面担任本科生的校外导师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等任务。4.共同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科学的课程研发机制,挖掘专业核心能力和技能,并根据核心能力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特色教材或讲义,并合作开发课程案例库。
(二)加强实习实训平台建设
财经类人才培养和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由于经济活动涉及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无法在实验室完全复制。因此,财经类专业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就需要以实习实训平台为依托,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汲取、感悟、转化和提升。河北金融学院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在实习实训平台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学校根据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了一批资源共享的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室,按照企业标准设置岗位,营造职业环境,按照工作项目和业务流程进行任务式教学。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并完成课程模块的考核。校内模拟仿真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可以与理论教学同步,能真实再现实际工作场景,有效地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未来的实际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真正步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2.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采取分期分批的形式,在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了解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通过企业实习实训,培养了学生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通过校内仿真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平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财经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宋素娟,王宏.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6):131-133.
[2]李俊.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8):40-42.
[3]杨兆廷,杨蕾等.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6):15-17.
【关键词】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是遵循教育内、外部发展规律,适应大众教育阶段以及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自2007年以来,西安财经学院结合西部地方财经院校的实际,探索并提出了“明确一个目标、创新两个体系、联动三个课堂、突出四个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综合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一、明确一个目标:应用型创新人才
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学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及发展潜力,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逐渐明晰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西安财经学院2007年组织召开了“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实验实训教学,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2008年组织召开了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2010年召开了“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应用型创新人才”。2011年《西安财经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创新两个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学校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征,2009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创新了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更新整合了课程教学内容。第一,构建了“四个平台、五个模块”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四个平台包括公共课平台、学科共同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五个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模块、任意选修课模块、学科共同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第二,加强基础教育,打通大类平台课,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2009年起在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数学类四个大类的14个专业,实施了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第三,各专业加大应用性课程的建设力度,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第四,依据财经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设置系列课程强化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公共课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爱心服务;专业实践旨在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学科共同课实验(实训)、专业课实验(实训)、课程论文(设计)、学年论文(设计)。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竞赛、社会调查、第二课堂等。各专业修订培养方案时,充分体现实践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目前,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引导实践教学环节的高质量开展。对超过18课时的实验实训课均独立设课;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学年设置两周的实践教学周。针对财经类人才培养特点,突出实训教学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实训课程教学、管理和投入,编制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规范了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考核办法,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三、联动三个课堂
1、第一课堂(课堂教学)
学校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实施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校要求课程所属系(教研室)定期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研讨,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以案例式、呈现式、发现式、讨论式和创造式的开放教学方式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学校每年开展课堂教学观摩、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实验室(实训中心)评估、优秀教案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等活动。
各二级学院(教学部)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如: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推行“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信息学院倡导“教学互动,重在实践”,文法学院开展“模拟教学”,《高等数学》课实行“分类分层教学”,《大学英语》课推行“听说领先,综合训练”等,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方法。
2、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学校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学术讲座为载体,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近三年来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英语竞赛、高等数学竞赛等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达8000余人次;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作高水平的学术讲座600余场,参加学生10万余人次;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历届陕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举办了5届“博学杯”西安财经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010年学校成立了西安财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校现有人文类、体育艺术类、科技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实践公益类学生社团组织共56个,参加人数达8000余人;创办了《区域财经论坛》、《管理论丛》、《经济新视野》、《蓝风铃文学报》等10余种学生刊物;定期举办书画大赛、英语演讲赛、辩论赛、摄影作品比赛、“校园之星”风采大赛等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第三课堂(社会实践)
多年来,学校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团,分赴全省各地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环境保护、支教扫盲、法制宣传、社区援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模化、社会化、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特色格局。近三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人数达1.5万余人次,广大学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开阔了视野眼界,锤炼了思想品质,提高了实践能力,增强了创新精神,积累了社会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四、突出四个能力
1、知识应用能力
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实习的专业对口性;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组织方法,突出实训教学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以改革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逐步建立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2、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实施“2+2”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学校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兴趣和未来就业取向,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大类内采取分流培养,提高学生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在人、财、物上支持学生参加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科技竞赛活动及教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实践性活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3、数理分析能力
学校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尤其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通过强化量化分析课程教学,提高学生依据数据和模型进行经济管理、经济分析的能力。另外引导与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量化分析教学方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60-02
收稿日期:2012-01-16
作者简介:周洋(1965-),男,山东枣庄人,副教授,硕导,从事管理学和高教管理研究。 实践教学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该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及评价等环节对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应为: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实验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定位,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结合新思维和新技术的应用,应确定“自主、自助、自立”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自主”要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切实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实践课程的主导,成为课堂的主角。
“自助”要求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开放式的网络实验平台,在指导教师辅导下,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体验、实验、实训、实践等活动,完成实验项目,建立弹性实验课程机制,不仅仅局限在实验课堂上完成指定的实验任务,而应采取灵活多样、弹性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设置,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教学活动。
“自立”要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
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科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新特点,应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优化革新,构建相对独立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按照不同的模块、以不同的课程(项目)、按不同的层次安排独立的实践内容,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合理、功能完善并相互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程单项性实验
单项实验依托理论课程进行,目的在于验证某一理论或解释某一经济管理现象,由理论课任课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实验考核成绩按比例计入理论课成绩。单项实验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为主,如“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单项实验项目。
2课程综合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将具有较强实践性、应用型的课程,可设独立的实验课程,由专任实验教师承担授课任务。课程实验独立开设,独立计算实验成绩。课程实验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为主,如“证券投资模拟实验”课程,是在开设投资经济学、证券投资学、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仿真软件进行的一项综合实验。
3专业综合性实验
专业综合实验根据本专业内相关主干课程内容设计跨课程的实验课程,训练学生专业范围内综合应用能力,促进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由专任实验教师承担授课任务。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独立开设独立计算实验成绩。专业综合实验以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主。如会计学专业综合实验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1)针对企业全面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实务模拟实验;2)在第一部分实验资料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和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分配决策等实验;3)根据前两部分实验资料进行审计实验。因此,综合性实验的内容可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多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
4专业设计性实验
专业设计性实验独立开设,独立计算实验成绩。专业设计性实验通过建立仿真的模拟实验环境,训练学生实际能力和操作能力。授课教师由各相关课程教师组成的虚拟教学团队承担。专业设计性实验以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主。如“市场调查与统计”实验课程,结合市场调查、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调查对象等专业知识,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统计抽样、数据分析,并出具相应的调查报告。
5跨专业综合实训
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由综合实训功能区承担,由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教学任务。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独立开设,独立计算实验成绩。实验课程开展以团队指导、项目驱动方式进行,以模拟仿真为主要教学手段。如ERP仿真模拟实训课程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学等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模拟仿真、角色扮演完成实验任务。
6校内仿真实践
校内仿真实践以实验项目为主导,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虚拟实验教学团队承担。校内仿真实践以学校承担的横向课题或项目合作为依托开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如ERP企业应用体验实验项目,以某企业(集团)实际应用为案例背景,由学生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应用体验,并进行讨论和设计。
7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校外实习弥补校内实验环节的不足,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和单位,努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近距离对接。实习环节主要分为认识实习、业务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并结合实验环节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安排具体的实习时间。如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同时,安排对应的认识或业务实习,在专业综合实验后安排毕业实习等,形成校内与校外、实验与实习相互交错的实践模式。
8创新创业设计
针对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应提供相应的自主创业平台,并提供政策、基金等予以扶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另外,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参加诸如“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的全国性比赛活动提升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
三、实践教学的途径
在演示操作型实验中,对经典实验按照实验要求,紧紧围绕实验教学大纲,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设计项目模拟实际进行演示、操作、实验。对于综合型实验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和设计先进的实验方法。同时,积极开发新技术,扩大实验范围,增强实验深度,提高实验综合度,积极鼓励教师、学生开发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通过手工模拟、电算化模拟、综合性和设计性模拟实验以及深入企业现场实践,增强学生对财经工作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实验室模拟系统软件,实现在校园网上师生对话,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的辅导,学生的实验作业、实验报告实现在线提交。实验室管理实行网络化与智能化,所有使用计算机的实验教师可以远程更新数据资料,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项目的远程化模拟。实验室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通过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知识面,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跨越。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开放”不仅体现在实验室、实验场所的开放,同时也体现在实验内容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和意向,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实验设计、实证检验、结果分析,形成对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良好机制。还可以采用校内建立财经类专业的财会模拟室的方法,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把握财经类专业财会的基本流程和立账、建账和账目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此外,要加强财经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组织学生到财会所实习,到企业实习,拉近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应用之间的距离。
四、实践教学的评价
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应采用科学、公正的考核机制,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和学习过程中注意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由过去的“学习、考试”型向“学习、思考、研究、创新”型转变,以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考核内容上,对不同课程和不同的实验类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课程实验考核应结合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建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核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考核为重点、以学习态度考核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
对综合性和设计的实验的考核,要求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实验方案、设计出基本的实验流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考核方式上,主要有实验操作考查、实验理论综合考试以及综合型实验项目的小论文的成绩评定等。
在教育部提出了《关于推进高等职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职业教育的改革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东部地区发展迅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丰富的经验。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办出专业特色,成了高职学院发展的长远之道和生存之道,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特色的创建,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学院的主体,教师队伍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打造有专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就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现状入手,通过调查、分析与研究,提出创建财经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思路与模型,以求提高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力求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零距离,零磨合,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1 财经类专业教师队伍现状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求分析
就目前高职财经类专职教师而言,大部分均来自于高等学院,而自从1867年,我国建成第一所职业学校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伴随着职业学校的诞生,职业学校教师的标准也不断被提出。陶行知认为“大概养成职业师资之法有三: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经验学术与教法;收录职业界之杰出人物,教以学术与教法;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之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蔚为职业教师。”“健全之职业教师,自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有为标准。”自陶先生开始,职教教师就被赋予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一类教师群体。而从现代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双元制”来看,也是实践、理论及教师素质与技能的多面结合,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被要求具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双重能力是必然与必需的,然而,几乎所有财经类专业教师都从高等学院到职业学校,没有实践的机会和过程,也没有教师素质与技能培训,所以与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求宗旨甚远。
2 “双师型”教师提出与财会类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结构分析
专业课教师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这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政策规定。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中,还做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明确规定,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②既有讲师或其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其以上的专业职称;③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可见,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已从“双证”教师上升到“双师”素质教师转变,就财会类专业教师来说,“双证”教师基本可通过职称考试而获得,但问题的关键是“双证”不完全等同于“双师”,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今后高职教师的要求应是教师在一定有效机制下能够达到职业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双师”素质教师。最终还是要求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
3 打造“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
对于“双师型”教师,大多是专注于教师个体的发展,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技能课教学一肩挑。但事实上,财经类专业教师基本上从学校到学校,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很难在短期内转化成这种个体化的“双师”。因此,高职院校从长远发展考虑,就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而创建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则是实现“个体双师”的平台和基石。通过搭建“双师型”团队的群平台,可以细化“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明确要达到的素质和能力,使教师对自己的发展有目标、有方向,激发教师积极性,特别是对中青年教师,可以起到导向性的作用。
4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
4.1 基于理-实课程一体化体系的研究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不再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而是强调讲授的理论知识“实用、适度”的原则,强调教学中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完成理论教学与实习指导。建议从小班试点开始,以教研组为专业团队,针对小班进行专门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并鼓励教师研发校本教材,将学院大的规划落到教学实处,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实施,为中老年教师提供教学科研的平台,更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既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又为教师写论文、编教材,提供机会和素材,实现学院和教职工的双赢,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开辟出路,创造美好的前景。
4.2 资格证考证培训团队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于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取得从业资格证是他们今后入职的门槛,是最基本也是必须的。可举办分班校内培训的原则,创建考证教学团队,既有利于培养优秀的骨干教师,也有益于培养教学名师,让学生、让社会评出的名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才具有名师效应,是教师的榜样,是高职院校的希望。
4.3 实训基地研发、实训团队的建设--创新产学研用结合机制
实训基地的研发一直是高职院校寻求发展的出路,从最初的简陋的实验室到现今的产学研用结合机制,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像工、农、医专业的学生,有大量的企业、广阔的天地可供学生进行实习,而由于会计专业的行业性、特殊性和重要性,学生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口岗位,长期以来学生大多只能靠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实训,这样对实训教师的要求就很高,一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知识;二是要求教师有时实更新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而对目前财经类专业教师最缺乏的正是专业实训这一块,虽说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已有下企业顶岗锻炼的要求,但教师自己联系锻炼单位的办法,终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不好检查,二是联系不到单位的教师如何解决的问题。因此能为教师建立一个顶岗锻炼的实训平台,则是长远发展的需要。基于财会专业岗位的特点,必须创新产学研用的结合机制,例如由专业教师组建记账公司,或者与现有的记账公司进行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记账公司是依法经批准设立的专业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会计法》第36条明确规定:“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记账机构主要包括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记账资格的其他社会咨询服务机构等三类。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记账公司的业务是教师实训、科研的最好平台,既有理论,更重实践,不再是以往意义的模拟,而是进入了真确的实战,教师既可获得第一手的教学科研资料,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从校门走向了社会,同时也可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满足高职院校的办学需要。
5 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
关键词:财经专业;多媒体;实践教学
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数字化技术已经武装到各行各业,以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媒介的网络的崛起,人们已经生活在云的世界,所有这些加速着全球信息化的进程,教育手段也正面临新的机遇期,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新模式。高速发展的云计算,为未来的教育事业提供了革命性的发展思路。教育技术的云服务可以提供灵活、开放、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新型教育形式,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强有力武器。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加接近工作实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其教育思想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向终身教育转变;培养记忆力向创新力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因材施教;四大支柱教育观。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包括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媒体传播理论,系统教学理论。其功能主要是有效地提高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将文字、图画、视频、动画等教育信息高效快速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从感官上给学生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比如我们现代化的实验室,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创设符合现实工作的环境,让学生们可以直接进行角色的转换,突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体地位,最终优化了教学实践,构建出和谐、高效的教学环境和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特点
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四部分。
实践教学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三、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中教育技术改革
3.1创设环境,优化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持,首先要求较为先进完善的多媒体教室设备,装备了多媒体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大屏幕投影机及其它电教媒体,还需要安装更新最新的财经类实用专业软件,在课堂中创设应用环境。课堂教学中具有播放教学录像、扩音、放映幻灯片投影教材、展示实物图片、演示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功能。熟练运用这些功能,可以使教学图、文、声、像并茂,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笔的枯燥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同时对扩展教学内容、改变教学体系均有一定的帮助。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建设,通过自建、协作开发、外购等多种渠道形成符合院校特色的录像资料、光盘、课件、网络软件等多种媒体形式的资源库。
3.2建立校内网络资源,创设学生自学环境
云计算带来的最大实惠就是更广阔的信息和共享资源,教育技术的云服务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变化、新特点,强化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运用云服务的教学环境能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教育信息资源,能够实现教育资源高度共享。云服务教学平台并不是代替教师的教学过程,而是把教学者和学习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加教与学的沟通。在网上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指南、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表、教学进度学习辅导、作业点评、软件操作实务等,以供学生自学。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的自学资料(包括课程的基础理论、相关问题、国际最新动态、前沿课题等)上,还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电脑制作导学案、创建教学视频等,随后将学习资源上传到“校园云”服务平台;学生们用自己手中的平板电脑下载教师的教学视频和导学案,开始课前学习;并可通过电脑网络登陆平成预习自测题,组内互助解决个人独立学习时产生的学习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由组长记录后交给课代表,课代表整理好后上传至服务器;教师再了解预习、学习情况,以此调整课堂教学进度和制订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计划。而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被彻底“翻转”,由“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完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的转化。
3.3模拟实践环境,完善模拟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室在财经类院校是学生实验、实践的重要场所,近些年各个都加大了财经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如会计模拟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等。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可以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有机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教师并不是主体,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直接与社会工作环境对接,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支持;同样,开发多种媒体课件也要求对基本软件程序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学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的协同运作,现代教育技术模式改革主要是倡导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作者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汪精明;财经类高校教育技术应用若干问题的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石新军;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考核模式;改革;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创新
一、进行财经类专业基础课考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基础课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及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和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考试是衡量教与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工具、方法和手段
考试作为衡量教与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工具、方法和手段,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如何建立起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考试制度,摒弃传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满足社会的新需要,已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二)考试中侧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将考核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在考试中侧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财经专业基础课考核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目前财经专业基础课考核的动机、内容设置
1.考试动机功利化
考试制度过分强调了考试的选拔和比较,夸大了分数的价值功能。考试成绩高低成为决定学生能否入党、评各类奖学金、获得各种荣誉,甚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因此造成学生考试的动机不纯,功利化倾向严重。
2.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目前,绝大部分课程考试模式单一,以闭卷笔试为主,口试、开卷考试、小组课题研究等方式少;百分制多,等级评分制和激励评分制等少;期末单次考试多,多次考核综合评价的阶段性考核少。
3.考试覆盖面窄,考试内容僵化,只注重教材
考试内容多限于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以考核对知识的静态记忆为主。致使很多学生的精力不在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高分低能现象极为普遍。
4.题型固定化,标准化
目前我们的考试题型多以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概念题、简答题为主,论述题、案例题等为辅。即以客观题为主,以主观题为辅。这种标准化试题虽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但不利于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考试多为 “纸上谈兵”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科学评价。
5.考试成绩计算不合理。
我们现在各科成绩是按照平时40%和期末占60%(也有的是平时20%、期中20%、期末60%)的比例计算的。总成绩中期末一张卷占得比重过大。学生为了取的好成绩, 期末突击背教材,找老师划重点,更有甚者考试用手机、电子设备等作弊、打小抄等。考完试后很快就把突击来的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单一的考试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容易造成其思维定式,形成对“标准答案”的依赖,对权威的盲从,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财经类专业基础课考核模式的建设思路
考试的目的不仅在于总结和评价教和学的效果、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考试来改进教学工作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应转变过去那种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以及同各种荣誉奖励挂钩的传统做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并把它融入到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的全过程中。
(一) 改革考核方式方法,强调过程学习,坚持多样化考核
考试方式应能综合体现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及素质的提高情况。比如对于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营销策划、商务广告等课程,在考核时除了基本理论还要考核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比如做个策划方案、设计个促销活动、写个策划书、做个POP广告等。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灵活采用随堂测试、论文式大作业、课程设计、现场模拟、小组课题研究、竞赛、口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按比例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教学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考试作为教和学的质量评价和反馈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应打破传统的单次考试模式,积极引入阶段考核,坚持多样化考核与多次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二)考试内容科学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能力培养。
考试内容应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考核外,逐步引入一些与企业或学科前沿发展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去分析解决。
此外,引入一定分值的选做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鼓励和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再者,考试的场所应跳出教室的限制,比如把实习企业、模拟实验室和机房等作为实践能力考核的重要基地。
(三)考核制度化,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热情。
科学的考试制度,应是采取疏导的方式,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定乾坤,一次考试定命运的做法。减轻学生对考试的心理压力,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考试观,将精力放在日常的学习中,而不是期中、期考试。
(四)把技能证的知识学习与获取纳入考试成绩中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证的专业学习及技能证的鉴定工作。技能证是我们学生的上岗证。我们要延续并加强职业资格证的鉴定及获取工作。
(五)改变成绩计算方法,淡化考分,侧重能力。
改变以往以“一次考试”定乾坤的方式。调整平时成绩、阶段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出勤、课上表现、作业、阶段成绩、小论文(策划书、POP广告、调查报告等)、单元测试、模拟实践等
成绩评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重点是合格,不合格。淡化百分比,把学生的注意力和侧重点引发到学习和创新上来。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尽快的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通过教学改革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改革势在必行。(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俊媛. 财经院校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