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消费扶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广告、品牌与消费是营销学与广告学最为关键的几个概念。营销学认为,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产品与品牌是两个有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根据菲力普科特勒的一个着名营销学观点,产品(product)是能引起市场注意、获取、使用,或能够满足某种消费需求和欲望的任何东西。而品牌(brand)是一个名称、专有名词、标记、设计,或是将上述综合,用于识别一个销售商或销售群体的商品与服务,并使之同其竞争的商品与服务区别开来。
美国权威教科书《现代广告学》认为广告是由已确定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和观点)的。通常是有偿的、有组织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
从以上关于消费、品牌与广告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广告学与营销学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消费是目的,品牌是对象,广告是中介。广告是品牌与消费的传播路径。广告不仅传递品牌信息,而且还劝服消费。
关键词二元消费广告编码使用价值符号价值换挡加速
广告、品牌和消费可以看成是各自独立且彼此联结的符号系统。
广告是商品与消费之间的传播沟通媒介,服从于符号学揭示的编码,解码规则。广告运用语言来处理商品信息进行编码,消费者利用语言来解码,广告编码与解码的过程构建了品牌,问题是,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广告编码的信息是什么?广告编码的原则是什么?广告编码的原理是什么?这是本文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广告营销学对广告构建品牌解释的不足
广告、品牌与消费是营销学与广告学最为关键的几个概念。营销学认为,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产品与品牌是两个有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根据菲力普·科特勒的一个着名营销学观点,产品(product)是能引起市场注意、获取、使用,或能够满足某种消费需求和欲望的任何东西。”而品牌(brand)是一个“名称、专有名词、标记、设计,或是将上述综合,用于识别一个销售商或销售群体的商品与服务,并使之同其竞争的商品与服务区别开来。”
美国权威教科书《现代广告学》认为“广告是由已确定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和观点)的。通常是有偿的、有组织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
从以上关于消费、品牌与广告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广告学与营销学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消费是目的,品牌是对象,广告是中介。广告是品牌与消费的传播路径。广告不仅传递品牌信息,而且还劝服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揭示仅从一般性的表象、行为或过程去理解的,属于描述性的解释。只解决了是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问题,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二、编码信息: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解读现代消费行为时,扩展了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论,在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之外,提出了商品的符号价值。关于商品的符号价值,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作了大量的论述,其中的一个例子颇为简洁“一位商务代表买了和老板同一型号的一辆梅塞德斯奔驰,于是立刻被后者解雇。他向劳资调解委员会提起申诉而获得了赔偿,但仍不能获得他原来的工作。在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言。”作为社会学家的鲍德里亚从社会等级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商品具有“二元结构”消费的特征,这对理解商品的价值构成很有启发。事实上,大众日常生活中消费的“二元结构”随处可见。比如,常说的“面子”消费就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奥拓”与“奥迪”同为代步工具的汽车,如果仅从代步这个使用价值去选择,“奥拓”既经济又实用,完全没有必要化高出十数倍的价格买一辆“奥迪”。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只要经济支付能力允许,后者一定会取代前者。这是因为在显示“身份、地位、气派”等的社会性的符号价值方面,“奥迪”与“奥拓”是有巨大差异的。作为符号的商品“言语”受制于社会文化这个“语言”系统,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构成了消费的“二元结构”。当然,消费的“二元结构”问题在现实中的情况略为复杂,商品作为符号不一定都是表征社会等级的。比如,钻石象征永恒爱情,玫瑰表达爱慕之情等等。社会文化系统规约赋予钻石与玫瑰作为爱情表达的商品,同样也呈现了消费的“二元结构”。
商品消费的“二元结构”对于现代营销实践而言,尤其是构建品牌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从上一节的讨论我们知道。营销学与广告学意义上的品牌,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是指一个有注册商标的、用于交易的、受市场欢迎的产品。这种理解是现象的,不足在于没有抓住品牌的本质。如果按照“二元结构”(使用价值,符号价值)观点看,品牌就应该是“一个具有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的商品”。我们认为,对于品牌二元价值的强调,是真正抓住了商品作为品牌的“本质”。质言之,品牌的构建不是追求商品自身如何如何,而是要超越商品本身,追求该商品在社会环境和语境中对于消费而言的价值。比如,火柴的消亡是因其使用价值被打火机所取代,奢侈品、时装、流行商品是因为符号价值在起作用等等。
二元的消费结构决定品牌的二元价值,同样决定了广告构建品牌的信息,要么诉求商品的使用价值,要么诉求商品的符号价值,或者兼而有之。
三、编码原则:能指、所指与符号的任意性
1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通俗来说,能指,即意象、客体或声音本身(符号的这部分有物质形式),所指即符号所表示的概念。而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便是符号的意指功能。符号的意义由此产生。如:可口可乐,它的能指是可口可乐(cocacola)的发音、文字、或图像的心理表象,所指则是我们脑海中抽象的“可口可乐”概念(如,美国文化)。能指与所指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符号,意指现实世界中的“可口可乐”。
符号的“任意性”“可口可乐”作为符号,其能指“可口可乐”与所指“美国文化”并非天然形成的。索绪尔“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只可能是任意的(arbitair,或武断的):任意性,据他说,是符号学第一原则:符号的能指(例如语词的一定声变或字形)与所指(词的意义)完全不沾边,它们的联系是任意决定的,毫无‘根据’(motivation)。”就品牌而言,索绪尔的观点可以用来解释品牌的名称(能指)与意义(所指)的关系,比如就可乐这种饮料而言,它既可以叫“可口可乐”、也可以叫“百事可乐”,一瓶可乐叫什么名字(能指)都可以,其所指“美国文化”或“新一代的选择”与名称(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是,当符号系统形成时,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就不再是任意的了,相对固定的社会契约保证了,能指和所指关系的确定性,从而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这称为‘透明’(transparecy),即能指变得像一层玻璃,使传达直接指向所指,得鱼而忘荃。”如同“言语”进入“语言”这个系统一样,某个品牌经由广告传播就会进入“品牌系统”(由大量的品牌符号构成的系统),系统会使具体的某个品牌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固定下来。我们通常会把“高露洁=防止蛀牙”、“佳洁士=清洁牙齿”,就是这个道理。
四、编码原理:符号“外延”向“内涵”的换挡加速”
符号先是任意的,然后是透明的规律揭示:品牌系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人为操作与控制的。这为广告构建品牌,使之成为消费的符号成为了可能。例如,开劳斯莱斯不仅仅是选择一种代步工具,也是彰显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品牌的多义性,恰好证明了品牌系统的变异性与可控性,也说明了品牌作为符号存在一个由外延到内涵的不断“换挡加速”的过程。
内涵理论是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在解剖当代神话的研究中提出的;。那么什么是外延与内涵呢?“所有意指系统都包含一个表达层面(缩写为E)和一个内容层面(缩写为c),意指行为则相当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R):ERC。现在,我们假定,从这个ERC系统延伸出来第二系统……第一系统(ERC)变成了第二系统的表达层或能指。”
第一系统构成外延层面,第二系统构成内涵层面。从外延层面扩展到内涵层面的扩展途径图1所示。”
在罗兰·巴尔特看来,内涵代表外延的“换挡加速”。换挡加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用汽车提速中的换挡现象来比喻意义的“换挡”到更高层次。在品牌符号中,品牌的名称、标识能指与产品使用价值所指,构成品牌符号的第一系统一外延层面,我们姑且称之为“产品能指系统”。品牌的外延层面,还存在一个内涵层面。内涵层面的能指是“产品能指系统”,所指则是品牌的文化意义,体现品牌的符号价值,我们权且称之为“符号价值系统”。
以上的图示正好说明,为什么在各种商业广告中,精明的广告商已不再只是单纯的“叫卖”自己的产品,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将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各种美好的意象、意义相联系,总是告诉你产品能最好的帮助你达到你的愿望,而这些美好的意象、意义的面纱,正是品牌外延(使用价值)所指向的品牌内涵(符号价值)。而这正是现代商业集团出于追逐利润的需要,不断运用各种营销传播手段,去制造的一个个现代商业的“神话”。
五、一个品牌神话的符号学解析:万宝路、牛仔与香烟
以上讨论提出的符号学方法对于广告与营销有什么作用呢?符号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能否为营销与广告打开一扇全新的分析之门?为了解答以上问题,我们选择了一个MBA品牌案例作为例子稍作分析与传统MBA“故事式”案例解读不同。我们认为,符号学的解读方式独具魅力。
分析材料——万宝路的品牌故事
“万宝路”最初产生于维多利亚的英格兰,后来流传到美国,成为妇女专用烟。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被称为“迷惘的时代”。他们或在爵士乐的包围中尖声大叫,或沉浸在香烟的烟雾缭绕当中。无论男女,他(她)们嘴上都会异常悠闲地衔着一支香烟。妇女们愈加注意起自己的红嘴,她们精心地化妆,她们抱怨白色的香烟嘴常沾染了她们的唇膏。“万宝路”这个名字也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定的。“MARLBORO''''’其实是“ManAlwaysRememberLovely,BecauseOfRomanticOnly,”的缩写,意为“男人因为浪漫而牢记爱情”。其广告口号是“像五月的天气一样温和”。用意在于争当女性烟民的“红颜知己”。为了表示对女烟民关怀,菲力普,莫里斯公司把“Marlboro"香烟的烟嘴染成红色,以期广大爱靓女士为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所感动,从而打开销路。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品牌的销售额只占到美国市场的百分之一。
“让我们忘掉那个脂粉香艳的女子香烟,重新创造一个富有男子汉气概的举世闻名的‘万宝路’香烟!”李奥·贝纳广告公司的创始人对一筹莫展的莫里斯公司求援者说。一个崭新大胆的改造“万宝路”香烟形象的计划产生了。产品品质不变,包装采用当时首创的平开式盒盖技术,烟盒上饰有红顶的v形臂章,暗示其高贵血统,下面的拉丁格言“Veni,Vidi,Vici”(凯撒大帝的名言,“Came,Isaw,Iconquered''''’)传达了古老的尚武精神。并将名称的标准字(MARLBORO)尖角化,使之更富有男性的刚强,并以红色作为外盒主要色彩。
同时,“万宝路”的广告不再以妇女为主要对象,而是用硬铮铮的男子汉。这个理想中的男子汉最后还是集中到美国牛仔这个形象上:一个目光深沉、皮肤粗糙、浑身散发着粗犷、豪气的英雄男子汉,在广告中袖管高高卷起,露出多毛的手臂,手指总是夹着一支冉冉冒烟的“万宝路”香烟。这种洗尽女人脂粉味的广告于1954年问世,它给“万宝路”带来巨大的财富。仅1954-1955年问,“万宝路”销售量提高了3倍,一跃成为全美第10大香烟品牌,1968年其市场占有率上升到全美同行第二位。现在,世界上每抽掉4支烟,其中就有一支是“万宝路”。是什么使名不见经传的“万宝路”变得如此令人青睐了呢?
美国金融权威杂志《富比世》专栏作家布洛尼克1987年与助手们调查了1546个“万宝路”爱好者。调查表明:许多被调查者明白无误地说他喜欢这个牌子是因为它的味道好,烟味浓烈。使他们感到身心非常愉快。可是布洛尼克做了个试验,他向每个自称热爱“万宝路”味道品质的“万宝路”瘾君子以半价提供“万宝路”香烟,这些香烟虽然外表看不出牌号,但厂方可以证明这些香烟确为真货,并保证质量同商店出售的“万宝路”香烟一样。结果只有21%的人愿意购买。布洛尼克解释这种现象说:“烟民们真正需要的是万宝路包装带给他们的满足感,简装的万宝路口味质量同正规包装的万宝路一样,但不能给烟民带来这种满足感。”而“万宝路”的真正口味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这种产品所创造的美国牛仔形象之上的一种附加因素。这正是人们真正购买“万宝路”的动机。从“万宝路”两种风格的广告戏剧性的效果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告的魔力。正是广告塑造产品形象,增添了产品的魅力价值。
2万宝路“神话”的符号学解析
现在,我们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试用前面讨论过的符号学观点与框架,简要地分析一下该案例。
第一,品牌的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资料显示,布洛尼克1987年与助手们起先调查显示,被调查者看重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但是,在随后的测试中发现,当抹掉了“万宝路”这个符号后,只有很少的人会接受虽然品质没有丝毫改变的产品。布洛尼克测试说明:万宝路作为符号是人们接受它的真正原因,符号价值是真正的购买动机。此案例再次证实,“使用价值,符号价值”的二元消费结构是存在的。同时,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人们消费的显性动机是“使用价值”,隐性动机其实是“符号价值”。该例子中,牛仔硬汉形象甚至使“烟味变得浓烈”,其实仍然是“像五月的天气一样温和”的原产品。
第二,符号的能指、所指与符号的任意性。该案例提供的证据表明,品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并非固定的。在进人品牌符号系统前,能指与所指任意性关系决定了符号的所指是可控制的。万宝路作为能指,其所指是“红颜知己”或是“英雄男子汉”,完全是任意的。可是,一旦经过广告等传播途径,“万宝路”进入香烟品牌系统后,则其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就会“透明化”。形成相对固定的关系。
一、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是在2013年同志到湘西进行调研工作时提出来的,是我们国家现阶段重要的扶贫发展战略,是反贫困理论的巨大创新,实施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面对不同地区的贫困环境,需要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的识别与帮扶,做好对扶贫工作项目的精确管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通过市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来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生产能力,改善扶贫对象的生活水平,使贫困地区的人民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1]。
二、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源优势。武陵山位于四个省份的交接之处,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明显,在武陵山片区中还有许多的特色文化小镇,少数民族寨子,这些都是特色文化集群产业项目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很多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也积极投身到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当中,为武陵山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像是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文化产业集群地区,就吸引了国内外不少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调动了其周边地区文化娱乐休闲一条龙产业发展,在湖南省地区也是全国范围内比较著名的旅游文化特色景点,为今后的武陵山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使村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2]。
(二)劣势分析
1.总体发展缓慢。就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几年来取得了一些较为不错的成绩,拥有了一定的文化产业资源,形成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产业项目,但是从总体来说,目前该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规模并不是很大,总体质量还待于进一步提升,和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比,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缺乏国际性的竞争实力,缺少高尖端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系统的文化集群运营方式,武陵山地区的特色文化集群产业和其他主导型发展产业相比,总体发展进步的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2.缺乏有力的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在对武陵山片区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来提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发现,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在真正开展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时,缺乏有力的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地区贫困农民的主动生产积极性不高,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的人数依旧很多,影响到了整个武陵山片区的脱贫发展速度,在个别文化产业实施过程中,扶贫政策的实施不够精准,最终导致了扶贫项目资金去向不明,并没能很好地开展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真正的贫困农民没能获得扶贫政策的任何福利,由于武陵山地区自身的生产基础比较差,在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项目过程中,生态破坏的比较严重,山区自然泥石流、山洪现象时常发生,武陵山片区人民的返贫率非常高,缺乏正确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在今后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3]。3.品牌文化实力不强。虽然近几年来,武陵山片区推出了“武陵山大裂谷”和“武陵山森林公园”等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集群项目,但也只是在武陵山地区较有名气,在全国诸多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中,并没能完全发挥出武陵山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品牌文化的总体竞争实力不强,除了大裂谷和森林公园以外,并没有相应地开发其他具有武陵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项目,要想使得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产业有一个长远性的发展前景,单纯依靠这两个特色产业项目是行不通的,武陵山地区作为湖南省地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下的重点发展对象,关于文化产业品牌实力不高的问题,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4.地区文化产业集群机构不完整。武陵山片区的文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武陵山文化产业园附近,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结构并不是十分完善,而是呈现出武陵山文化产业园集群发展的文化产业结构分布,也就是说,所有武陵山地区的文化产业资源都会慢慢向着文化园的发展结构靠拢,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引导的话,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朝向武陵山文化产业园倾斜,使得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出现断裂式的文化产业结构,不能很好地提高武陵山片区的整体特色文化实力,造成武陵山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4]。
(三)机遇分析
在对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时可以了解到,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武陵山片区的文化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转变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武陵山地区的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计划,做好地区间的文化资源整合,实现文化内容的发展创新,改革传统文化产品的制造工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武陵山优秀文化理念宣扬出去,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下,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得到了改善,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文化产品消费进入到了新阶段,文化产业的社会需求也不断增多,大力发展武陵山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可以加快转变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有着生产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的优势特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将成为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威胁分析
1.缺乏科学的融资渠道。就目前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发集群发展的现状来说,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挑战,区域间的品牌竞争比较激烈,如果湖南省其他地区的文化聚集区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企业来进行投资,那么对于武陵山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将是一次严重的打击,虽然政府部门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对武陵山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是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就目前的融资情况来看,武陵山片区的融资渠道还不够畅通,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结构较为单一,民间借贷的安全性较差,而且武陵山片区文化企业的经营结构转变的也不合理,缺乏完善的科学融资渠道,很多经济效益比较差的文化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宣布了破产倒闭[5]。2.缺乏市场竞争服务意识。而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主要是指总体的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没有形成一条特色的文化产业链,虽然基础文化产业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相应配套的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和文化服务却没能有效实施。武陵山地区文化企业深入到人民的程度比较浅,普遍存在文化感较低的现象,缺乏一个核心企业来领导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而且科学技术较为薄弱,很多文化产品的加工还停留在传统制造工艺当中,产品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还有待于提升,村民普遍缺乏创新意识,这样所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并不是很好,不能将武陵山片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贵资源科学转变成为特色文化产业优势,不能做到物尽其材,人尽其用,创新型技术人才较为短缺,后续发展力量不足,尤其是在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当中,人才结构失衡,政策激励制度做的不到位,最终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使得武陵山片区的文化产业实力开始逐渐下降[6]。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一)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SO战略组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将内部资源优势同外界的机会联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创建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首先需要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确定适合武陵山区域发展的文化产业结构模式,树立人性化的文化经营理念,建立专门的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管理机构,由专业人士来负责地区的文化产业开发项目管理,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优化地区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树立可集约式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进而提高地区村民的文化产业发展下的忧患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二)弱势—机会(WO)战略组合
WO战略组合方式,则是充分利用外界的机会来弥补了自身发展劣势,并将劣势逐渐发展为优势,在制定与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精准扶贫政策时,应当进一步加大地方经济的财政投入力度,使得武陵山片区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和孵化项目当中,要想提高武陵山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单纯依靠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加深入性地打开各种融资渠道,促进文化产业审批制度的完善,放宽市场经济下文化企业的准入门槛,积极出台一些鼓励文化产品消费的政策,激发人们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很好地满足武陵山片区村民的文化需要,同时也能够打开文化市场,使地区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三)优势—威胁(ST)战略组合
ST战略组合的方式,主要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去缓解或减轻外界的威胁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为了让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够了解到武陵山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品牌,就要进一步加大对的文化产业品牌的宣传力度,弘扬武陵山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武陵山文化产业链,形成“构建三园,发展多点”的文化发展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促进武陵山片区全境范围内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事业单位建设以及文化旅游景点建设项目的积极推进,开展山清水秀“农家乐”形式的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利用武陵山地区特色的山水资源来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品牌[7]。
(四)弱势—威胁(WT)战略组合
而WT战略组合的方式,指的是通过减少自身的弱势,来免去遭受外界环境威胁的一种防御战略,在建立具有武陵山地区文化产业特色的集群项目时,需要充分体现文化产业中的娱乐休闲价值,还应当体现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文化价值,不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遗失,进而进一步拓宽影视广播文化产业链,利用现代化新媒体技术,向全国人民传播武陵山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特色,提高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作用,建立文化建设,网络营销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结构,积极开发新颖的文化产品,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作者:陈晓亮 赵立平 陈政 单位: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熊正贤,吴黎围.进程与展望: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30年[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03):45-55+142.
[2]徐丽媛.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比较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刘伟.恩施州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4]徐子龙.湘西武陵山文化产业园发展战略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张小静.武陵山片区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73-03
绪论
随着重庆市“旅游扶贫”口号的打响,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前景广阔。2011年,重庆市将“旅游扶贫”作为巫溪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在巫溪县银峰村正式启动,规范发展了38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一年多来,接待了短期游客4 000人次,具有日接待能力388人。农家乐经营户平均收入达3万元,许多农民赶上了旅游致富路的“列车”。随着银峰村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本文对其资源特色、如何从发展中总结经验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了相关的营销对策,对今后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希望给其他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乡村地域广阔,村民人口较多。银峰村地处巫溪县西北方,距离文峰镇9公里,距巫溪县城40公里。南与文峰镇三宝村舒家坪接壤,西接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距其30公里。幅员面积达28.3平方公里,海拔910米~1 400米,立体气候明显。该村辖五个社、380户、1 500人,村民生活积极向上、民风淳朴,老人小孩欢聚一堂,成立了“乐和协会”,是巫溪县社会管理创新及“乐和家园”建设的样板。广阔的乡村天地和众多的村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2.旅游资源丰富,特色较为显明。银峰村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种植业及畜牧业四个方面。绿色原生态资源优越:由于银峰村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乐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发展畜牧业、开发绿色食品及开辟休闲纳凉等可持续发展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绿色宝山”之称。全村林地面积高达19 750亩,森林覆盖率为68%,拥有上百种植被(如银杏树、百年桂花树、朝天松、银杉树、槐树、香樟树等)、三十多种珍奇异兽(如野猪、松鼠、狼、野鸡野山羊等)、二十多种昆虫(如瓢虫、萤火虫、知了等)。在拥有的这些动植物之中百年桂花树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猪被评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辖区内天然景观也多不胜数,最出名的有“二郎山”、“蛤蟆洞”、“尖峰寨”、“穿山洞”、“野鹿山”、“仙女寨”以及 “南天门”的山王庙等。村内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村民房舍绿树掩映,是城市居民远离喧嚣、休闲避暑的绝佳去处。独特的民俗文化:银峰村民有着自己独有的“除草锣鼓”文化,它是指农闲时,大家聚在一起用说、唱及锣鼓的方式演绎农耕的场景,体现出了银峰村乐和团结的胜景。此外,银峰村还拥有1 000头黄牛及4 000多头山羊的养殖示范基地、500亩的烤烟基地,为众多城市居民观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农村文化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3.多种方式开发,旅游产品愈来愈多。一年来,银峰村紧紧抓住重庆市扶贫开发中心将“旅游扶贫”作为巫溪旅游发展突破口的这一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把旅游业作为巫溪经济支柱和现代服务业来培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银峰村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搞好乡村旅游规划。在这些基础上,通过项目的推动,不断地去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倾力塑造出乡村旅游特色,扩大规模,促进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重视“总体规划”,轻视“详细规划”。虽然重庆市扶贫开发中心先后筹措专项资金委托有关部门编制完成《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主要旅游发展规划,但银峰村缺乏各个景点开发建设的详细规划,大多数项目是以村领导个人主观意见作为决策,导致出现景点的主题不突出、缺乏特色、配套设施不齐全、旅游产品的质量不高等现象。
2.重视“旅游产品”,轻视“旅游精品”。由于部分“农家乐”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缺乏从事乡村旅游的经验和团结协作能力,加上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经济实力匮乏、没有接受专业的旅游知识培训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打造的旅游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档次不高。旅游产品缺乏银峰村特色,存在“旅游产品多但精品少”的现象,很难吸引异地游客多次消费,影响了乡村旅游整体效益的提升。
3.重视“开发建设”,轻视“营销策略”。银峰村某些旅游景点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在将形成的旅游产品向社会公开经营的阶段前后,轻视了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只是在巫溪论坛等小型的新闻媒体进行了推介宣传,并没有在市、县以外的区域或重要交通道路设定惹人注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市、县旅游整体宣传活动的意识或区域旅游企业宣传互助活动,产品营销观念薄弱,缺乏主动将旅游产品推出去的意识。由于营销推动力度不够,巫溪县的多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如羊桥村、木耳村、双阳村、大包村、观峰村等等),给银峰村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4.重视“自然景观”,轻视“文化内涵”。银峰村部分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只重视景点和游览项目的开发建设,但这只满足了异地游客的“视觉”需求,未对景点的传奇由来、文化内涵做挖掘,满足不了游客希望通过游览各景点了解到当地的故事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5.重视“游览项目”,轻视“体验乐趣”。银峰村大多数旅游景点盲目进行开发建设,未对游览项目的筹划和布局问题进行调查,忽视了能让游客参与其中,并能体验其趣味项目的设置和建设,使游客游览的“刺激性”和 “振奋点”不高,容易造成游客产生“旅游瞌睡”现象,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
6.重视“打造景点”,轻视“卫生安全”。个别乡村旅游景点着力打造景点的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忽略了卫生安全等问题。前一批游客游览以后,会留下许多垃圾,由于无专门的清洁人员,导致景点内时常会散发出异味。另外,亭台、栏杆偶尔会出现安全隐患,未及时处理,给顾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甚至散失部分潜在游客。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营销对策
纵观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深刻分析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对接下来将如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促进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以致进一步发展银峰村的乡村旅游业,具体策略如下:
1.由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党、政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推行巫溪红池坝产业带动旅游扶贫模式,寻求经验,切实重视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工作,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是扶贫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打造乡村新貌,提高银峰村整体文明素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政府要起主导作用,统一制定规划、统一进行指导,加强对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并做好协调统筹工作,及时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导检查有关方针和政策的实施。
2.完善整体规划,编制开发建设详细规划。首先,政府要委托相关机构对先前编制的《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 进行合理的完善,明确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做到有计划和有重点来进行。其次,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要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意见,请专业机构精心编制具有科学性、可实施性的景点开发建设详细规划,然后根据规划分步实施、开发建设,避免仅靠个人主观决策,导致打造的景点出现主题不突出、定位不明确和旅游产品档次低等问题,甚至存在投资浪费等缺憾。最后,政府要结合银峰村的实际情况,突出当地特色,体现出独特的个性,保护好辖区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
3.严把旅游产品质量关,将“产品”打造成“精品”。旅游产品的灵魂是质量。档次低、质量差的旅游产品是无法吸引游客来消费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难以壮大,因此银峰村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要严格从景点的总体环境、基础设施、住宿和餐饮设施、服务水平、经营管理模式、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旅游卫生安全状况、社会贡献等几个方面“做文章”,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纠正,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各级旅游主管单位要及时跟进督促、并及时对其进行检查指导,使银峰村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灌注产品文化,挖掘产品内涵。随着我市乡村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挖掘产品的特色,凭借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对外具有竞争力。乡村具有古老、天然、真实的特点,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珍藏地,能有效地满足旅游者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在当今城市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乡村传统文化越能显示出地方文化的特色。因此,需要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去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将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融汇到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中去,形成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5.增加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农事乐趣。乡村旅游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的目标消费群体,以美丽的田园风景、独特的文化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力,以农业、畜牧业等资源为根基开发建设旅游产品,吸引各地游客前来纳凉避暑、休闲养生、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能让游客参与各种农事活动并充分体验到其乐趣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吸引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规划时就要根据各个景点的实际情况,围绕旅游产品的主题和文化内涵,策划出能让游客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让异地游客真正地感受到银峰村民俗文化、生活和劳作方式。比如说,开发建立水果与蔬菜采摘、农场 “认养”、包饺子、腌制农家咸菜、自制马铃薯片等农事活动,这些都是城市居民乐于看见和参与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6.多渠道开展旅游扶贫宣传,加大促销。与市、区或多个旅游部门一起,运用多种方式、途径,扩大范围进行旅游扶贫广告宣传活动,提高银峰村旅游扶贫的名气和影响。以民俗文化活动、节庆和传统节日等为平台,举办农事娱乐活动,开展主题体验游,力求每一季度都有主题,全年都是旺季。利用扶贫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开展网络营销,提供旅游在线服务,将旅游扶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除了开展网络营销外,还要通过新闻媒体、户外广告、宣传手册来增加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搞好公共关系活动,用好社会扶贫资源,共同开拓乡村旅游市场。
7.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由于银峰村乡村旅游业主大多数是本村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经验理念狭窄,旅游服务水平相对较弱,导致了该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准不高。针对此类问题,必须要增强人才培养,邀请相关专家对银峰村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讲授相关知识,或是将经营人员派往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进行集中培训或分散培训,使他们尽量在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也要对其进行培训。另外,派出本村旅游服务人员到其他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修养。懂得广泛吸纳经营、管理的旅游人才,为银峰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论
总之,在当今社会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重庆扶贫办公室以乡村旅游扶贫的着力点,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从目前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前景较乐观,但还是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投入,改变发展的模式,合理运用营销对策,唱响“相约银峰,心情放松”的口号,最终达到让旅游业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
[1] 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05-27.
[2] 张国胜.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7).
[3] 唐俊平.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2007,(1).
[4] 贺小荣.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5] 廖静娴.中国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2-19.
[6]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
摘要:论文主要以人口素质的几大构成指标为理论主线,以人口素质对海南农村贫困家庭的具体影响为研究对象,深刻分析了提高农村贫困家庭人口素质的迫切性。
关键词 :人口素质;农村贫困家庭;影响
一、人口素质的概念
迄今为止,关于“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概念的界定,国内学界大体上有两种说法,北京大学张纯元教授在其著作《人口理论教程》中指出:人口质量是人体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这一定义与中国《人口学词典》关于“人口质量”概念的界定一致,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经常被广泛引用。另外,人口学家梁中堂教授和前苏联学者巴兹勒夫对人口素质概念的界定相同,认为人口素质是人口构成体系的总和,包括年龄、性别构成、人口健康状况构成、业务技术熟练程度构成等,他们两个对人口素质概念的界定相同。北大人口所穆光宗教授认为,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口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人口素质的高低与人口的组合结构有关,一般来说,科学合理的人口组合结构会产生较高的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同时其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也较强,这些观点得到了国内其他人口学研究者的普遍认可和借鉴。
通过梳理学术界关于“人口素质”概念的阐述,笔者认为人口素质亦称“人口质量”,是反映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作为量的规定性的人口,主要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性别比例及其他可用数量来衡量的特征。作为质的规定性的人口,主要是指人口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能力,一般有人口的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经营管理素质等指标构成。人口素质由个体素质和社会素质构成,个体素质是指个人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不同的个体素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综合形成社会人口素质。个体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及职业构成等因素影响着社会人口素质的形构成,社会人口综合素质又反作用于个体人口素质的形成,良好的社会人口素质有利于个体人口素质的提升,起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作用,低劣的社会人口素质阻碍着个体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破坏作用。
二、人口素质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具体影响
1.身体素质差加重了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身体素质好是脱贫致富的必备条件。海南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健康问题非常突出。以琼海市农村贫困人口为例,从户主的健康状况来看,老弱病残问题突出。有半数以上的贫困家庭的户主有小病或慢性病,有7.4%的贫困家庭的户主是残疾。农村贫困家庭的年龄明显老化,10.7%贫困户的户主年龄超过65岁。大多贫困户都是老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缺乏劳动力人口,经济收入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不利于贫困农户增强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也很难抓住改善自身境遇的机会,家庭经济收入就会减少,很难脱贫。身体素质差还会减少家庭其他成员的教育,从而长期影响到家庭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状况的改变,并且可能会使贫困家庭陷入“健康不良——贫困——缩减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素质降低——贫困——健康不良”的健康贫困陷阱。①
2.科技文化素质弱限制了农村贫困
家庭增收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剩余的劳动力是农村贫困家庭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生活质量、摘掉贫困帽的重要途径,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直接受劳动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近年来,海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任务非常艰巨。2009年,海南农村仅有7%的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比全国平均比例要低12.1个百分点。而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已经达到了55.8%,河南是30.1%,四川是34.4%。由于海南当地农民的技术技能素质适应不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海南的一些工厂企业如药品制造企业、采石厂、海汽等公司需要从内地招揽员工。调查中发现,琼海不少贫困家庭的户主或子女在内地沿海一带务工,由于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大多数劳动力只能从事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的行业。有些出去不到半年就打道回府,适应不了外部环境。由于缺乏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技能,满怀希望进城寻找打工赚钱机会的农民工面对一些企业的加薪招工,只能望洋兴叹。
3.政治文化素质低削弱了农村贫困
家庭成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农民的政治文化素养的高低与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边远乡村的农民对于参与民主活动的观念比较淡漠,对民主的需求也处于较低的层次上。在调查中发现:25%的农村贫困人口对村委会选举活动不感兴趣,只要自己能成为扶贫对象,认为选谁都一样。在他们看来,民主就是,当生活上有困难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纠纷矛盾时,领导干部能公正解决,维护好自身的权益,从不积极主动去参与村委会的选举活动。课题组成员在重点访谈中发现:贫困家庭人口的参政意识远远低于非贫困家庭的参政意识,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对村委会选举活动较感兴趣,有较强的知政、参政、议政需求。
4.思想道德素质落后阻碍了农村贫困家庭脱贫的步伐
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阻碍了脱贫致富的步伐。美国现代化研究专家英格尔斯指出“: 落后和不发达也是一种国民落后思想心理状态。国民的思想、心理和精神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思想意识之中, 就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②一般来说,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海南农村贫困家庭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仍在影响着他们的生育行为,不生出男孩绝不终止生育,这些思想和行为深深影响着家庭生活经济状况。会山镇是琼海市的重点扶贫对象,近年来,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会山镇居民的收入已接近琼海市居民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照理来说早已摘掉贫困的帽子,实际上,会山镇仍是扶贫的重点对象之一,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思想传统落后,认为读书无用,送子女上学还比不上修套房子实在,没有好好利用手里剩余的资金去投资增值。抓不住促进个人发展和创收的机会,就很难带来个人财富的增加。虽然近几年来,琼海市政府在扶贫方面采取了很多优惠的扶贫政策,向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投资不少,但最终还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三、提高农村贫困家庭人口素质的迫切性
1.提高人口素质是解决海南农村贫困家庭经济增收问题的根本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要素具有非同质性,素质低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素质高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条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为重要。③海南省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大省,充分发挥“无病区”和绿色热带农产品的优势,必然会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社会效益高的战略产业,它的发展繁荣既要受到来自自然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海南岛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之一,每次天灾都会给海南岛的农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受历史传统的惯性和自身素质的制约,至今,在海南农村贫困山区,农民的观念以至行为模式,仍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农民的市场经济和市场主体意识明显欠缺,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大多只能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埋头苦干而非巧干,缺乏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适应市场的能力,通常勤劳不能致富、增产不能增收甚至血本无归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收入低影响到贫困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的消费支出还停留在满足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方面,提高人口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缩小村民贫富差距的突破口。
2.提高人口素质是推进海南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民的住房有了翻新,道路有了拓宽,收入有了增加、环境有了绿化,更重要的是农民的综合素质要有新的变化。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海南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素质现状还满足不了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素质需求。在海南农村,“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生育观念不仅对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带来困难,而且给有限的生存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农民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更是精神上的贫困。在海南中西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农民仍持有保守、落后的生产生育观念,“等、靠、要”等消极、懒惰思想严重,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较浓;心理失衡、仇富情绪仍然存在。
政府必须制定提高贫困农民素质的举措,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不是成为间接的、被动的接受者,在主观上做到“我想富起来”“我会富起来”“我有办法有能力富起来”。这样建设的农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3.提高人口素质是加快海南农村贫
困地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几年来,海南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力还不足,缺乏高素质人才,城镇化水平为50.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区人口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乡镇普遍规模偏小,平均镇区人口仅为1.12万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农民文化层次不高,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增强增收能力机会较少。海南未来城镇化的推进必须摒弃传统的“快速、集中、粗放”的方式,坚持走“集约型、智能化、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道路,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贯彻实施海南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一重大战略措施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素质。
4.提高人口素质是释放海南农村贫困地区内需潜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社会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在内涵、结构与规模上发生深刻的变化,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需求向发展型需求、由物质性消费为主向服务性消费为主转变。④在这个特定社会发展背景下,海南省未来5-8年消费升级的潜力与提升空间巨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谈到消费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将增长0.76个百分点,巨大的内需潜力、尤其是消费需求潜力,是未来5—10年我国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并将决定未来10 年的增长前景。有效释放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不仅对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亦将起到重要作用。释放海南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内需发展的红利,必须促进老百姓就业,提高经济收入,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是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必然要求。
引文注释
①曹燕.中国农村公共健康投资研究[N].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120.
②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4.
③金兆怀,冯靖媛.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提高问题的思考[J].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三册),2006.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risk coping strategies of poor farmers i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behavioral economics. We have found that when poor farmers in Henan province facing the risk, they mainly take two measures: borrowing money from relatives and friends and going out to work. Combined with prospect theory and“mental accounting”etc. ,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 why the poor peasant households choose to take the above two measures to respond to the risks ,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 basic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 farmers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responding to the risks.
【关键词】贫困农户;风险态度;前景理论;心理账户
【Keywords】 poor farmers; risk attitude; prospect theory; mental accounting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45-02
1 引言
近年来国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加大对河南省农户的扶贫力度,减少农户风险,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更有效开展扶贫开发,更应重视研究贫困农户面对风险时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论文拟采用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与“心理账户”理论剖析他们的冒险行为,以此提升精准扶贫的有效性。
2 农户风险概述
广义上说,风险主要是指由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损失发生[1]。对于贫困农户而言,风险是从事农业生产或生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市场行情变化、政府政策调整、生活风险等诸多风险因素。
贫困农户由于自身财力物力、教育水平、见识的限制性以及不确定性,常常面临着生产生活中各种各样风险的冲击,从而产生贫困问题、环境人口问题等严重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农户风险应对策略的研究中,主要立足于降低农户风险的政策,但对农户的冒险心理缺乏足够的研究。对此论文引入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心理账户等经济学理论分析农户的行为特征,对贫困农户的风险应实施更加有效的应对策略分析。
3 河南省贫困农户风险调查分析
通过开展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开封市兰考县、驻马店市新蔡县、信阳市固始县三县共100户农民进行调查。调查主要以贫困农户面临的风险以及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为主。调查结果如下:
3.1 贫困农户面临的风险
调查中发现,70%的农户面临着建造房屋、婚嫁以及孩子上学等方面的经济风险,47%的贫困农户面临着家庭成员大病救治而带来的风险,还有42%的贫困农户会面临自然灾害风险,例如干旱洪水带来的风险,如图1所示。
3.2 贫困农户风险应对措施
从以上农户面临的诸多风险中,河南省贫困农户中仅约10%的贫困农户会为应对风险而进行储蓄,70%以上的贫困农户更倾向于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以及外出打工的方式去应对风险,如图2所示。
3.2.1 向亲戚朋友借钱
由于贫困农户的收入和支出不均衡,贫困农户在存钱和向别人借钱之间更倾向于向别人借钱或采取其他措施来应对风险。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信息的收集与整理,u估与决策。从心理账户的角度看,贫困农户把借款和存款放在不同的账户中。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2],由于自己挣的钱和别人挣的钱在面临同样的损失时,他们的敏感程度带来是效用是不同的,因此影响个体决策。对贫困农户来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十分珍贵,支出时会感觉心疼;但从他人借来的钱来得相对容易,虽然知道以后要还,但以后的意义是抽象的。这就和现代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很喜欢通过信贷的方式进行提前消费是一样的道理。
3.2.2 外出打工
贫困农户基于生活现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生活状况,最直接选择就是外出务工以获得更多收入。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外出务工农民月均收入3359元,比上年增长251元,增长8.1%[2]。农民外出务工是为规避进行农作物生产时所面临各种风险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改善生活情况。基于行为经济学,“农民也是理性经济人”,即处于相对贫穷状态的农民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的行为都会精打细算。根据前景理论,民工在对相关信息心理认知的基础上,经过编辑、评价两个阶段,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决策框架”[3]。通过该框架建立,贫困农户对于外出务工和在家种地会有不同预期,当农民发现朋友亲戚外出打工挣的钱远超于自己在家务农时,就会倾向于外出打工。
4 农户应对风险的具体建议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微观主体,受家庭收入、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诸多条件限制,他们应对风险时往往是自发性的。要改善贫困农户的生活状态,须具以下几方面提高贫困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4.1 从国家层面来说
要设计和出台更多政策去保障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加大对贫困农户的医疗改革,让贫困农户有病可医;加大基础教育均衡改革,让出身贫农的孩子有学可上。改革不仅仅是政策出台,更重要的是要具体落实步骤与制度保障,让贫困农户确实看到生活的希望。
4.2 从基层组织来说
应建立帮扶制度,多途径筹措贫困户帮扶资金;安排专门人员去帮助贫困农户解决问题。对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定期组织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农户集中培训、上门指导,提高贫困户的致富技能;为贫困农户家庭中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扶持;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他们选准致富产品,确保增产增收,加快脱贫步伐。
4.3 从农户自身来看
农户自身应当增强脱贫的意识和信念,不应该自暴自弃。有困难一定要及时向村里或者政府反映。同时应当积极开展生产生活,学习先进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扩宽市场与信息渠道,努力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保成.自然灾害风险定义及其表征方法[J].灾害学,2015(3):16-20.
论文要: 云南的旅游扶贫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解决 这些问题,有必要在旅游扶贫中引入社区参与的机制,实现贫困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文章 探讨了云南贫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必要性,并结合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云 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
云南省127个县 (区)、市中,有73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12%,其中有5 1个是少数民族贫困县;660多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0%,并且绝大部分是少数民 族。云南贫困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高聚居区,他们的脱贫直接关系到各民族的团结和睦以及 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云南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扶贫,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 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近年来,云南的旅游扶贫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贫困地区利用当 地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较好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摆脱了贫困 落后的面貌。①
应该指出的是,云南旅游扶贫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社区参与模式单一化,参与层次较 低,仍是一种被动参与;②由于贫困人口素质低下,资本稀缺,市场竞争力弱,他们在 参 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很难公平地享受到旅游开发的利益,因 而发展旅游业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在旅游扶贫中引入 社区参与的机制,实现贫困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本文探讨了云南贫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 贫的必要性和实践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
一、云南旅游扶贫社区参与的必要性
旅游扶贫中的社区参与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利益 分配等涉及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利益的决策、执行过程,既包括旅游社区的政府及非政府介 入社区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方法和手段, 也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旅游发展计划、项目以及其 它各类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是居民对社区旅游业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旅游 业发展成果的分享。社区参与也是云南旅游扶贫实践的重要内容。
1.社区参与有利于云南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旅游扶贫具有较强的产业联动能力,特别 是乘数效应,旅游业是关联度较强的产业,尤其在收入和就业方面,而如果有大量外地人进 入参与到云南旅游开发当中,他们占据了一定的就业比例,就会使当地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 或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出社区,出现漏损现象,削弱旅游乘数效应。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可 减少外地人进入的机会,从而相应减少旅游效益漏损量,提高旅游乘数效应,发展云南的经济 。
2.社区参与有利于云南贫困社区可持续发展。居民作为利益主体之一,承担了旅游开发 过程中的各项隐性成本,如资源、环境、社会成本等。若不考虑社区居民的要求,使他们非但 不能从中受益还要忍受由于旅游开发而带来的消极影响,他们便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抗 行为。在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让居民参与,把居民自身利益和旅游开发挂钩,让其意识到自 身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收益的多少。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维护社区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保持环境卫生,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 时,会对环境质量、游客容量等问题给予关注,并监督和指导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环保政策 和环保行为,有利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而有利于云南贫困社区可持续发展。
3.社区参与有利于提高云南旅游产品的质量。只有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旅游者才会获得 满意的旅游经历。对旅游者而言,游客旅游体验的真实性是旅游产品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社区居民是与当地自然历史和社会文化关系最密切的人,他们知道社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所 在以及哪些旅游资源值得开发,社区参与能使旅游开发规划符合当地社区的意愿和能力,从而 获得居民的支持。并且,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能体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向游客展 示的生产、生活、表演、服务等活动都能出于真情的自然流露,使游客能体验到纯正的民俗 文化,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③
二、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实践情况
从云南旅游扶贫的实践来看,目前社区参与在云南旅游扶贫中仍然不普遍,典型的例子 如曲靖罗平的多依河景区和丽江泸沽湖下落水村。
多依河景区处于云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1999年以来,曲靖罗平县以油 菜花旅游节为突破口,对多依河进行了旅游开发并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业中,取得了良好 的经济效益。多依河景区周边分布着的几个布依族村寨,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 参与内容上,政府按村寨进行划分使其以不同形式参与到旅游业中:(1)对直接被占用到土 地的农户,除了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费外,由政府配给每户一辆三轮车在景区游线上承载游 客游览观光以直接获取经济收入(景区内不允许任何机动车出入)。(2)对多依河景区沿河分 布 的几个布依族村寨,其中一村寨主要靠划竹筏获取收入;另一村寨负责牵马和抬轿,政府在 景区内山体开辟两条专门的骑马游线,村民通过为游客牵马游玩而获得报酬;再另一村寨则 主要制作展示布依族生产生活特征的竹编竹制小手工艺品,如水车、织布机、竹桶、水枪等 在景区附近向游客出售。④
丽江泸沽湖下落水村共50户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村委会为保证社区居民的共同利 益,将划船、骑马、歌舞表演三项规定为集体经营,向游客收取统一价格,所获则平均分配 给参加经营活动的居民,其他服务项目则由居民自主经营。政府在扶贫资金支持下建设景区 公路等基础设施,通过设立公路收费站、门票等获取回报,同时,政府也将部分门票返还给 各村寨,以促进社区成员对维护、建设社区基础设施的支持。这种相互扶持的制度使得社区 旅游业的发展呈良好的态势,社区居民、集体、政府三者关系较融洽。
从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实践情况来看,此方式拓宽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来源,增加了 经济收入,不失为目前带动云南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相对可行的手段。但也存在若 干 问题,如社区居民的参与没有固定的和制度化的组织形式,居民在具备经济利益项目的参与 上积极性比较高,但是缺乏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经济组织,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居民的参 与比较分散,不能很好的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另外,就是居民对于眼前的经济利益看 得比较重,而对于长期的旅游扶贫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不关心,而实际上,后者对社区贫困人 口的脱贫效果影响更大。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实践中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保证;另 一方面,贫困居民素质的低下,对旅游业及其规划相关知识的缺乏也是一个原因。
三、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的构建
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的构建,其核心目的是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 展系统,确保通过旅游扶贫,使社区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发挥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实 现旅游的经济带动作用,同时使社区在自身素质和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 ,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最终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为此,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构建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经济方面,要在政策上和财政上扶持当地居民。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和财政上扶持 当地居民,包括制定保护居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法规条例,从法律上承认其经营的合法性 ,规范其经营服务质量,这样既利于其健康发展,也会增加政府的税收。财政上的扶持包括 帮助居民筹措开展旅游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协调金融机构提供小额贷款等。在旅游扶贫过程 中,要注意将分散的资金、技术、劳动力进行有效的组合和合作,提高贫困人口的市场参与 能力,从旅游市场体系中获得发展的利益,旅游社区的企业自创建之日就应遵循“谁收益谁 付费”的原则,给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并向社区居民开 放。在实践中,政府和企业尽可能雇用本地居民,为本地居民优先提供盈利机会,包括尽量 提供给本地居民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社区形式的经济组织可以考虑社区基金、社区居民参 股的合作股份公司等,这样能增强与外来资本对话的力量。
2.政治方面,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企业、政府和社区居民三 个旅游利益主体中,社区居民处于弱势地位 , 他们在旅游资本、技术和市场竞争方面缺乏 竞争力。如果旅游开发完全依靠经济机制运作,扶贫所强调的对贫困人口的扶助和发展机会 的创造很难实现,社区居民往往被排除在利益主体之外,达不到旅游扶贫的目的。在云南旅 游扶贫开发过程中,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为当地群众参与旅 游开发和旅游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同时,社区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具有共同需要和共同目标的生存空间,社区既是生活共同 体,又是利益共同体。随着社区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居民参与管理社区事务是必然的。居民 参与社区管理的方式最主要是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直接向社区管理机构反映,往意见箱里 投信,向新闻媒体反映。在许多旅游社区,社区建设还不完整、居民参与旅游社区管理的机 制还没有建立、群众自治组织还不完善,其功能还不能实现。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旅游业 的发展,将社区参与与旅游开发、规划和实施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3.社会文化方面,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建设。如果社区居民光有参与旅游的热情 而缺乏参与旅游的能力,同样不能实现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加强社区居民 的参与能力建设,这需要加强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对其进行旅游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教 育培训的内容包括:普及旅游基础知识,树立为旅游者服务的意识,加强旅游法制教育 ,推广普通话和英语,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居民文明行为、热情服务的教育。另外社区还可 通过加大公益宣传力度,评选文明工作者、文明家庭等方式实现对居民的好客教育,加强对 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形象。对社区成员进行旅游专 业知识技能培训的内容包括旅馆服务、旅游交通、旅游市场开拓、旅游产品生产等。这能使 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掌握一门专业技术,能在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 价值。
4.环保方面,推行实施10个r行动。对游客而言,旅游地是暂时的居留地。而对旅游地 居民来说,旅游地是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因此, 旅游地资源和环境保护对社区居民具有更为 重要的意义。更进一步, 保护自己经济收入这一切身利益成为社区居民保护旅游资源的动力 。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即为了实现可持续旅游的目标,推行实施10个r行动,即:认知(reco gnize)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拒绝(refuse)参与任何对环境有损的旅游活动;减 少(reduce)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寻找较少环境影响的替代(replace)产品来达到对环 境呵护的目的;为了节约资源提倡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生活消费品;重 新改造(reengineer)耗费水和能源的机器设备;对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retrain)使其在行 为方面影响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对参与环境保护的人给予某种形式的回报奖赏(reward);为 了改变人们对环境的习惯行为,重新树立良好的环境观和行为准则,需要对人们再教育(re- educate)。运用10个r行动的教育使社区成员更新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注释:
①胡锡茹. 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 经济问题探索,2003(5)
②黎洁,赵西萍.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 旅游学刊,2004(4 )
③何玲姬,李庆雷,明庆忠. 旅游扶贫与社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 热带地理,2007 (4)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 政府责任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2006年2月23日公布了一份《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另外2006年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在新闻会上说,我国老龄化问题形势非常严峻,其中一点特别引人关注,就是农村老龄化程度要比城镇高出1.24个百分点。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534亿,按60%以上老人居住在农村的比例计算,农村老人的数量至少在9200万,而绝对数量应该在1亿左右。如何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情况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会议确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参保人为: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金年领取人是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9年11月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批复部分省区市进行首批新农保试点工作。
2010年的政府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截止到2010年3月底,全国新农保参保人数共计4685.39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共计1569.55万人。
二、政府承担责任的理论分析
1.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从现代养老保险的运行实践来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均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公共养老保险,则是由政府推行的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在产品属性上属于准公共物品,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是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基本手段,故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这种制度由政府承担立法、筹资、管理、提供财政支持等责任。 转贴于
2.马斯格雷夫和雷托斯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根据该理论可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支出不断增长,其中财政用于科教文卫及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比重将逐步上升;经济建设的投资将逐步下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的日益成熟,公共财政的不断规范,财政中的建设资金将逐步减少。这样在现行税收规模下,就可以节省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民身上,为他们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三、政府主要责任的体现
1.财政支持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 政府责任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2006年2月23日公布了一份《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另外2006年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在新闻会上说,我国老龄化问题形势非常严峻,其中一点特别引人关注,就是农村老龄化程度要比城镇高出1.24个百分点。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534亿,按60%以上老人居住在农村的比例计算,农村老人的数量至少在9200万,而绝对数量应该在1亿左右。如何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情况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会议确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参保人为: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金年领取人是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9年11月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批复部分省区市进行首批新农保试点工作。
2010年的政府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截止到2010年3月底,全国新农保参保人数共计4685.39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共计1569.55万人。
二、政府承担责任的理论分析
1.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从现代养老保险的运行实践来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均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公共养老保险,则是由政府推行的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在产品属性上属于准公共物品,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是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基本手段,故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这种制度由政府承担立法、筹资、管理、提供财政支持等责任。
2.马斯格雷夫和雷托斯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根据该理论可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支出不断增长,其中财政用于科教文卫及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比重将逐步上升;经济建设的投资将逐步下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的日益成熟,公共财政的不断规范,财政中的建设资金将逐步减少。这样在现行税收规模下,就可以节省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民身上,为他们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三、政府主要责任的体现
1.财政支持
关键词: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G46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85-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普遍扩大,贫困学生的人数也随之上升。据中国扶贫基金2013年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高校中,贫困生约28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3%左右,特困生的比例在5%左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近几年党和政府都非常关心贫困生工作,相继出台了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政策。目前,我国高校中受资助的学生群体人数是较大的,各高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为组成部分的资助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困生认定缺乏科学的认定方法和标准,认定机制还不健全,资助内容和管理模式还不完善,重物质扶贫轻精神扶贫等。
大学是培养创造性高素质人才的学府,是引领社会人文思想前沿的阵地,也是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其中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对其实施必要而有效的救助,加强校园资助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而且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资助贫困生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资助只是一种手段和形式,而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怎样使这一庞大的受助群体得到真正而有效的教育,是我们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因此,我们应把“显性助学”与“隐性育人”相结合,隐性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隐蔽性、易接受性,它可以避免由于直接的德育而可能带来的学生逆反心理。
因而,我们要加强校园资助文化的建设,升华助学目标,开创校园资助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和突破点。
一、建设“感恩”校园文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对贫困生思想教育中的感恩教育还不够深入,或没有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成效。感恩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做到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地推进感恩教育。据调查,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只存在理论上,而缺少活动的支撑,使感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应营造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
感恩是一种宁静而谦逊的情绪,它能平静我们内心上下翻腾着的尚未满足的无休止的渴望。可见,外在的环境对内在的情绪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和校园网等宣传媒介的舆论作用。如利用校广播播放有关感恩的诗歌、歌曲、故事等;可在宿舍显眼处张贴感恩格言;利用特殊的节目,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在校园内悬挂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还可以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系列演讲,感恩征文比赛,给父母或帮助过他们的人写感恩信等。当贫困生能反思那些给予他们幸福和快乐的人时,感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就会在成长中学会感恩,从而健康、快乐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爱,充满正能量,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觉地给他人以帮助,给社会以回报,在回报、奉献中体验帮与被帮的幸福,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
二、以人为本,“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加强诚信教育
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贫困生的认定,各学校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学生的贫困证明,即采用学生生源地开出的贫困证明作为学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依此给予相应的资助。而有些学生看到别人只要有贫困证明就可以受到资助,于是产生了“嫉妒心理”,加上有些生源地的民政部门碍于情面或嫌麻烦,对申请贫困证明的学生不核实情况就全部予以通过,因此他们干脆也让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贫困生”。这导致真正的贫困生失去享受的机会或减少享受的金额,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针对“假贫困现象”又该如何控制?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我认为应该积极地营造校园诚信资助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积极树立“诚信为荣,以虚假为耻”的校园氛围,大力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如在思想教育课上或主题班会上,可以开展有关“诚信”的演讲和表演;通过各种有关诚信的图展,开辟关于诚信的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体会诚信的重要性;还可通过班委、学工部组织开展“牵手诚信,共创未来”的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诚信的思想意识。
2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俗语“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信过于义”等都说明了诚信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事业上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在大一新生一入学时就应该建立诚信个人档案,其档案内容应包括个人家庭基本情况、诚信承诺书、诚信记录等。尤其是诚信记录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情况,从中也可反映该学生的诚信度。诚信记录包括学习、生活、经济等。学习上主要记录其作业有无抄袭,考试有无作弊,毕业论文有无抄袭等。生活上主要记录有无不正常消费行为、有无偷窃行为等。经济上主要记录该学生受资助的情况,家庭属于哪种贫困等。信用档案视实际情况可随就业推荐表一起提供给用人单位。
三、加强励志文化建设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前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认为考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但由于经济的原因使他们只选取那些学费低的学校和专业。大多数贫困生内心非常孤独,他们更加渴望关爱、支持和鼓励,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做好贫困生“心理脱贫”工作,做到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加强“励志”方面的教育。
各高校可以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完善的资助新体系,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资助是途径,育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开展每年一届的“十佳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并开展“优秀贫困生”事迹报告会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和平台,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等品格。
辅导员是学生离得最近的基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关注“特殊学生”的情况: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励志经验交谈,播放励志电影、观看感动中国的人物等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增强他们的自信力,增强抗挫能力;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树立人定胜天、世上无难事、人穷志不穷的观念和信念。
四、提倡勤俭节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通过调查大学生消费问题时发现,部分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中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他们中常见的消费心理有:求名心理、求好心理、求新心理、爱美心理等,消费片面追求名牌、高档,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也不符合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些消费心理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据某个大学生讲,在不久前过去的一个月里,花费已超过了06万元。这个大学生的消费显然是不合理的,远远超过了正常的生活消费。这与我们提倡的勤俭节约,做理性的消费者,坚持正确消费原则的理论相背离。所以,这样的消费是不值得提倡的。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并且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从现实国情的角度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人口、资源的压力,因此勤俭节约将是一个永远被倡导的精神;三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能够勤俭节约,才能克服困难,成就事业。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象,高校政工干部可开设相关选修课,对学生勤俭节约方面的德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如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消费观引导时可开设“消费常识”“消费经济学”等消费观教育的讲座或课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方式和技能等,以免贫困生产生畸形消费观或消费观念超前。
提出了“八荣八耻”,号召全党全国都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一条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与“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相一致的。做到健康文明消费,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即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五、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学生宿舍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的第二场所,还是学生课堂的延续,是他们之间交流、流露真情和思想最真实、最彻底的地方;他们待在宿舍的时间要比待在课堂的时间长。从一定心理角度来说,家庭困难的学生更需要班级同学在宿舍里的关心和支持。在高校贫困学生工作中,学生宿舍可以作为隐性教育的新的载体,可以说宿舍的活动远比课堂上的活动丰富得多。宿舍的活动、思想交流对贫困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创建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宿舍氛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团结互助和合作竞争意识,定期开展文明寝室建设和评比活动。
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以文化人、育人兴文是高校的光荣使命,高校文化建设尤其是资助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它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困难学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何安明,刘华山感恩的内涵价值及其教育艺术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关键词】民族文化村寨 旅游项目规划 保护与传承
一、四川省建设民族文化村寨的基本情况介绍
四川省内的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省内下辖着阿坝、甘孜、凉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省内从2009年开始按照国家民委、财政部的部署,对三州一市的民族文化村寨进行保护、恢复和发展建设。致力于挖掘民族文化村寨的文化内涵,因地适宜的提高各民族文化村寨的竞争能力,帮扶模式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进行转变,经过几年的发展,特色村寨的建设在民族地区起到了明显的模范作用。
二、牟托羌寨存在的问题
(一)形象定位不够清晰
羌族是个古老神秘的民族,其建筑多为石头所建,因而羌族也被称做“云朵上的民族”。而牟托羌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寨内至今仍保存着清朝道光年间土司的公德碑及村规民约,战国中后期古老的石棺葬文物220件,古老的羌族村寨遗址、土司官寨,500多年前的木香村,有天然溶洞,天然瀑布群多处。现今的寨子是在2008年后灾后重建的,总理曾为其题名“幸福牟托”。因寨子的地形与独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牟托羌寨的主要细分市场是追求新奇的中青年消费群体,注重异文化接触与旅行的体验感。但寨子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并没有强调突出寨子的特色既浓郁的羌族风情与“幸福”二字。寨子的整体旅游项目策划与其它民族村寨相差不多,多数游客在参观过类似的民族村寨后就对这一旅游景点的兴趣大幅下降。而牟托羌寨以“幸福”为主题的形象定位并没有在游客的脑海里树立起感性认识。
(二)旅游产品单一、资源要素整合不强
根据学者研究,旅游者选择某一点去游览与否决定于他感受的效用,即如果在某旅游地的游览时间大于到该地来回所需时间,则旅游者的心理会得到满足,会前往该地旅游,该地具有旅游价值。根据这一原则分析,牟托羌寨距离成都为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回大约要5个小时,而因为旅游开发问题,游客浏览整个牟托羌寨平均时间为5小时,可游玩性不是很强。而吃、住、行、游、购等要素整合度不好,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消费体系,游客多是在乘去九寨、黄龙等旅游胜地的路上临时下车观赏,而牟托羌寨给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还是停留在参加欢迎仪式,参观寨容寨貌,欣赏歌舞等一些浅层次的初级产品上,而忽略了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
三、针对牟托羌寨开发的解决措施
(一)调动寨民的积极性,体现形象定位
牟托羌寨的旅游项目得到相关单位的支持,基本挂靠在九寨沟、黄龙旅游的线路上,既游客在游玩归来之时顺道来参观牟托羌寨。这一措施为寨子在短时间内增加名气与客流量提供了较好的帮助,但牟托羌寨如不能快速建立起自己富有个性的旅游体验,那就会面临游客反感拒绝消费、游客人数逐步下降等问题。而牟托羌寨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尤其是灾后羌寨人民珍爱生活的乐观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因而针对中青年消费市场,整个寨子围绕“幸福”为主题来整合规划,能起到较好的吸引效果。而体现出寨子乐观向上的人文精神,就该调动寨民投身村寨旅游的积极主动性,让更多的寨民在村寨开发中获益,而这种获益不仅仅停留在经济上,更是在其精神生活上,鼓励寨民传承与保护本民族的风俗文化与传统手艺,并组织有特长的寨民进行一定的风俗展示。
(二)深度挖掘开发羌族文化
旅游活动本身正好追求的是“差异性”,即“反标准化”。所以在旅游规划上突出民族特色就很有必要。现阶段牟托羌寨的旅游多停留在参观与购物的层面上,同质性较高,但独特的羌族文化并未得到较好的体现,而“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它与旅游资源有着水融的关系。”建议在熟悉羌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多开发羌族美食,并将其做成特色,吸引游客的多次光临。而羌寨的宾馆建设也应该避开标准的套路,打造具有羌族文化符号特色的下榻之地。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
四、小结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因其自然环境、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不适合大力发展传统的工商业。但这些地区却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优美的自然风光,规划旅游业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较好的出路。其中民族村寨在西部民族地区占主置,提高民族村寨的旅游规划能力,不仅能给带来旅客不同的生活体验,使其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并拉动经济的增长,也给民族地区扶贫模式带来了从输血性转变成造血性的转变,并从另一个角度保护了传统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进而达到共赢的局面。以牟托羌寨为例,应做到深刻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并依据细分主体市场和自身特色做好形象定位,有针对性的开发旅游产品与主题活动,让传统参观式浏览向体验、参与式旅游转变,以期更好的发展优势资源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杨昌儒.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05).
[2]陈慧一.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0,(04).
[3]杨振之.旅游项目策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民族出版社,2007:53
摘 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建设经济强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立足点。我省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缓慢,不仅消费总量低、比重小,而且与城镇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该论文针对制约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力求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 消费需求 基础设施 消费环境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建设经济强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立足点。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根据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农业人口总数约为5568.7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7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每人每年增加1000元的消费,我省就能增加内需556.87亿元,其市场潜力令人瞩目。然而,根据《河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占有河北人口总数77.4%的农村人口,仅仅消费了23%的商品;从绝对数上来看,2010年城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差距为3584.2亿元,到2012年城乡差距扩大至4848.8亿元,由此城可见,城乡消费市场的差距逐步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不理想、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等。针对我省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深入农村进行调研,积极探索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激励措施,力求能够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促进农村消费、改善消费结构的关键问题和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就河北省农村的现状而言,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要调整种植结构,增加高端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种植面积;二是要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三是要健全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四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调整和优化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区域协调、产城互动、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加强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竞争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是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以及落实扶贫开发政策;二是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清理和规范涉农收费,取消不合理费用;三是要搞活农村经营体制,鼓励有一定条件的农民创业,创造条件发展乡镇企业。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
三、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一是在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的消费信心;二是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其为农民提供贷款的覆盖率,对农民消费信贷给与利率优惠,使其成为农民贷款的主要途径;三是要加强医疗单位收费的监管工作,减轻医疗费用对农民造成的压力,这对于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流通体系建设,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
企业不仅要只重视商品生产,还要重视农村流通体系的构建。农村市场的开发,离不开完善的流通体系:一是要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规范化的连锁超市、便利店,优化农民购物环境;二是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三是建立多元化、连锁化的农资流通体系。
五、关注农民消费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企业要想在农村市场分得一份美羹,企业在了解农民的需求上多下功夫,研发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商品,才能能赢得农村消费者的青睐。
六、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倡导合理消费
合理的消费结构不仅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合理化,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农民正确、合理地消费,建立起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合理的消费结构:
七、网购拉动农村内需,释放消费潜力
网购改善了商品流通体系,弥补了县域地区实体零售的不足,消费者不必奔波到一二线城市购买商品,仅需在网上挑选、网上支付和物流快递就能买到在当地买不到的商品。网购带来的不仅仅是便捷,更是与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同等待遇和机会。 但是网购的盛行,需要相关配套措施,如物流、售后服务等,都需要及时跟进,才能持续地刺激农村消费,拉动内需。
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随着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农村消费观念的进步,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在逐渐增加。此外,开展农村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和农户,发展速度缓慢,消费信贷未能成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推助器”。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民消费潜力、就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河北农村消费市场的壮大,需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流通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加强农民消费观念的引导,只要各方面齐抓共管,河北农村经济一定会蓬勃发展,河北农村消费市场的壮大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贷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利率 小额贷款公司 行为动机
一 、引言
自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之后,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正规金融系统不发达,民间金融受管制等原因,农户的贷款难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导致农业发展陷入“瓶颈期”。
要了解农户贷款难的原因,不仅要考察现阶段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更要分析农户贷款的需求特征。基于此,众多学者都在农户贷款行为方面进行了研究。亓新敏,王家传(2007)根据山东泰安市的调查指出正规金融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农户的信贷特点是导致农户贷款难的原因之一。在对农信社改革方向的建议上,史正涛,张建国,韩晓波(2000)指出农村信用社应掌握更多的信息,增加服务的主动性。金烨、李宏彬(2009)则经过论证表明如果农信社等正规金融维持低效现状,农户的资金需求在无法得到正规金融渠道的满足下会轻易转向非正规金融渠道。杨伟坤,刘洁,闫贵娟(2009)在河北省的调研甚至发现当地农户80%的资金需求是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得到满足。
本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展开调研,对当地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调研农户按收入来源被分为三组,分别是产业化滩羊养殖、农作物种植、山羊放养。收入来源为产业化滩羊养殖的农户基本为青壮年农户,而以农作物种植的农户悉数为留守老人与儿童,放养山羊为生的农户大多为山区移民。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基本情况如下:
二 、偏远地区农户的贷款需求特征
(一)农户年均贷款量接近年均总收入,贷款量农户间差别较大,潜在货币需求量很大。
三组样本农户的贷款金额年均分别为11万、3.5万、4.5万,平均每户的年收入分别为10万,4.4万,5.3万。30户农户平均每家的货币年需求量约为6.3万,年收入平均为6.2万。
三组样本农户年均贷款量极差分别为28万、4.5万、9.5万,年均贷款量中位数分别为7万、3万、1万,与平均贷款量相比,第一组与第三组皆表现出极大的组内差异性。
在接受调研的三十户农户中,有26户有融资需求,并且认为现有资金供给并不能满足当下资金需求。收入来源为滩羊产业化养殖的所有农户都有在未来扩大生产的计划,大部分希望将现有融资量扩大一倍。
由于调研抽样率为千分之一,因此可以推断,整个盐池县的货币需求量约为6300万左右,估计潜在货币需求量接近一亿。
(二)农户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融资速度是农户选择贷款渠道重要考虑因素。
盐池县农信社的贷款利率为8%—10%,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为11.4%—15.3%,邮储的贷款利率为12%,所有农户分别从三种融资渠道借款127.5万、36.8万、31万。邮政储蓄的利率虽然略低与小额贷款公司,但农户却从小额贷款公司借入更多资金。三组农户平均每户每年支出的利息分别为1.3万、0.44万、0.4万,分别占年收入的13%、10%、7.5%。全部受访农户均认为利率较高,但由于生产消费需要而不得不被动接受。
将农信社作为首选融资渠道的农户占所有有融资需求的农户的70%,将小额贷款公司作为首选融资渠道的农户占所有有融资需求的农户的23%,将邮政储蓄作为首选融资渠道的农户占所有有融资需求的农户的4%。尽管利率较高,但小额贷款公司由于贷款手续简便,时间成本较低而受到农户青睐。
(三)农户的信用水平良好,担保贷款占主要地位。
盐池县农户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农户有能力偿还利息,因此该县农户贷款违约率极低,受访的融资农户无一户违约,皆能按时还贷。盐池县农户贷款全部采取联合担保制度,在该制度下,参与全民联保的单位成员多数以血缘为纽带,对农户起了道德约束作用,继而能有效避免信用贷款带来的道德风险,而且农户之间的了解程度也能解决资金供给方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任何农户选择抵押贷款与风险投资。
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所借资金全部用于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如养殖业、种植业,皆有固定生产周期,因此农户的资金需求也带有周期性,这就方便了农户在正规金融渠道办理借、还款相关手续,使他们拥有按时还款的意识。
(四)非正规金融仍有市场。
在有融资需求的26户农户中,尝试民间借贷的有7户,占比27%。其中五户在民间借贷渠道中承受了20%的高利率,两户因从亲友处借款,故利率为零,农户选择从亲友处借款主要用于消费支出,如盖房、婚丧嫁娶等大项消费支出。但他们也面临着潜在的“人情成本”。如今,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邮政储蓄等多方融资渠道存在,仍有两成多农户选择高利率的民间借贷方式。
三 、偏远地区农户贷款需求表现
(一)生产性资金需求。
在宁夏盐池县,农户所融资金基本用于生产。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餐饮业、制造业的兴旺带动了农业蓬勃发展,同时政府出台各种扶持政策,使盐池县以滩羊养殖为主的各产业迅速发展,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农村地区货币供给水平却一直没有提高,农户的贷款满足率较低。尽管如此,养殖产业的利润率较高使农户在筹资的过程中仍然可以接受15%以上甚至是20%的较高利率,并希望扩大融资规模。
其次,偏远地区农户生产效率低下且并没有生产方面的相关理财知识,因而对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农户在现行生产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来增加收入。目前,所有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完成,年折旧费较少,农户的投入集中于各项流动资本,这增加了他们对未来生产的乐观估计,并因此对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
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户对风险始终选择规避态度。同时,农户自身水平有限,对金融新产品、衍生品不甚了解。因此,农户更愿意选择传统的联合担保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受到道德约束而十分重视自身信用水平,故违约率很低。
最后,在农业的某个环节,例如种植业的播种、喷药、养殖业的饲料供给等,一旦资金无法继续追加就可能遭受重大损失。但是,提前准备充足资金会支出更多利息费用,而当需要时再融资又会因办理各项手续等原因贻误时机,因此当农业生产进行到某环节时,农户只能向融资速度快的机构借入高利息的资金,或直接转向融资速度更快的民间非正规融资渠道。
(二)消费性资金需求。
由于收入不断提高,除盖房、婚丧嫁娶等大项支出外,农户的日常消费无需贷款。农户在大项消费支出上,习惯从亲友处借款。由于传统观念,在诸如盖房、婚礼等家事上,农户间因人情关系相互帮忙,此时借款皆免去利息。因此,农户的消费性资金需求基本通过亲友间帮助而满足。
据了解,盐池县部分农户为留守老人儿童。青壮年劳力进城打工,每逢过年才能与家人团聚,而农村由于生产水平落后,相关精神文化生活也较城市匮乏。当地小额信贷公司承担着扶贫的政策任务,他们将农户所上缴的利息用于举办联欢会等各项文娱活动,丰富了当地农户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因此,即使这些农户的生产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并不是很高,他们也积极参与融资活动。
四 、农户贷款困难原因
(一)资金供给量不足。自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撤离农村以后,在农村地区,农信社占据了对农户提供贷款的垄断地位,但是货币供给量不高。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使农信社本不多的资金部分流向城市与东部地区。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而小额贷款公司无法吸储的政策限制使其货币供给较少。大部分农村地区地处山地,农户多数散居,使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网点的成本加大,没有进军农村市场的动力。同时,非正规金融由于发展水平不高也无法提供较大的资金量。
(二)农业经营面临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农业对自然依赖程度较大,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尤其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农业的生产率水平不高,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为严重。近年来投机商不断对农产品炒作,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极大,农户获取信息渠道较少,盲目进行投资生产,而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又使农户无法做出及时调整,造成了较大损失。
(三)借贷过程中易产生道德风险。国家针对农村地区的部分扶贫项目是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而贷款农户文化水平不高,不了解金融制度与相关法规,无法正确区分贷款与救助金,偿还贷款积极性较低。在无法收回贷款时,贷款机构往往会向放贷的相关工作人员追究责任。长此以往,放贷人员惜贷情绪加重,即使当今农户的诚信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贷款机构仍然对农户还款的可能性表示怀疑。另外,由于农村地区产权不明确,农户缺乏能够抵押的担保品,进一步加重了贷款机构的惜贷情绪。而农户在选择贷款机构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利率水平低的贷款机构,而这些机构为了尽量减少贷款带来的交易费用而对农户的贷款请求作集中处理,这就增加了农户等待的时间成本,无形中增加了贷款的难度。
五 、相关政策建议
(一)切实完善农业担保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而农户又无法将土地等资产作为担保品进行抵押,因而信贷机构提供贷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鉴于此,地方政府应鼓励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对于资金周转困难的农户,政府可以代缴保险费。
(二)承认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并在制度层面予以规范。相对于正规金融繁琐的手续流程与相对僵化的管理体制,民间金融在提高农户融资速度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应在法律上使民间金融正规化,同时,由于民间金融高风险、隐蔽性强等特点,也要对其加强监管,杜绝高利贷等违法行为。
(三)重视对留守老人儿童的人文关怀。举办各项娱乐活动,提供相关运动设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儿童健康成长。抓住时机建设有农村特色的集体企业,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流。
参考文献:
[1]张宁,刘刚.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发展对策[J].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
[2]谢丽霜.论农民信贷权的实现——基于低收入人口发展困境的讨论[J].改革与战略, 2011,(8)
[3]陈宝政.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供给行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7)
[4]黄新颖.农民贷款难的经济学分析[J].农村金融2010,(10)
[5]叶爱军.农民信贷需求变化呼吁特色金融服务[N].金融时报.2011,(11)
近年来包容性增长理念在国内外得到日益广泛的认同。本文分析了包容性增长和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概念与内涵,提出了以旅游系统为框架的包容性旅游增长实现机制,并对该机制进行了系统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的详细解析。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加强产业融合、扩大旅游需求、加强旅游扶贫、优化旅游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是包容性旅游增长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结合我国实际,本文提出应通过拓宽产业融合广度和提高其深度之政策来推动实现我国旅游业外部包容性增长。针对旅游业内部包容性增长,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出台全国性的“国民休闲计划”,大力发展国民旅游;加大针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力度,创新旅游扶贫方式;发展社区利益型旅游业,优化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关键词:
包容性旅游增长; 旅游系统; 实现机制; 政策建议
收稿日期: 2011-02-21; 修订日期: 2011-05-20
作者简介:
王京传(1977-),男,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学理论。李天元(1949-),男,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旅游学理论和旅游市场营销。
1 引言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理念是由世界银行(WBG)和亚洲开发银行(ADB)提出的。2003年12月,世界银行出版的《全球化增长与贫困(建设一个包容性的世界经济)》政策报告提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包容性问题(蔡荣鑫,2010)。2004年5月,亚洲开发银行的《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持续性减少贫困的包容性增长:基础设施发展的强化角色》报告初步界定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提出要通过提高穷人的市场进入程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手段来引导穷人参与经济增长进程(Ifzal,Xianbin Yao,2004)。亚洲开发银行(2008)的《2020年发展战略》(参考文献1)将包容性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区域融合列为其三大战略支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已经将其“国际减贫中心”改名为“国际包容性增长政策中心”(the International Policy Centre for Inclusive Growth/IPCIG)。2010年11月,该中心提出包容性增长不仅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手段,更是在应对经济危机基础上对未来发展和繁荣的投资(IPCIG,2010)。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始于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在北京主办的“以包容性增长促进中国社会和谐”研讨会
Asian Development Bank.Reducing inequalities in China requires inclusive growth[EB/OL].,20041123.。包容性旅游增长运行中,各主体参与竞争的机会是平等的,其博弈关系的表现应该是公平竞争和平等合作。
同时,社区居民参与机会和获取收益机会的平等则要以不断扩大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等活动为基础,提高其在旅游收益分配中的份额。这既是旅游业综合功能实现的途径,又是旅游业因使用当地经济资源、占用当地公共设施以及负外部性而应当给予社区居民的报酬或补偿。当前,我国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合理,直接经营者和政府公共财政往往是最大的收益方,而社区居民有时甚至连基本的资源使用补偿都难以获得。“旅游飞地”趋势(聂晓玲,2009)、旅游经营者与居民的冲突等已经在我国不少地区出现。如,海南旅游业发展中就曾出现多次居民与旅游企业的冲突,2004年三亚甚至出现南山文化旅游区保安被村民殴打致死的恶性事件(吴钟斌,2004)。这就要求旅游业发展必须重视社区参与和扩大旅游收益注入当地社区的比例,以实现旅游业对当地发展的贡献和提高社区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
3.2.5 旅游支持系统的包容性增长
旅游支持系统涉及多个部门,职能是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政策、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其包容性增长实现的主要途径是部门协调与合作、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有效监督管理。
实现各部门间的有效协调与合作是该系统包容性增长的基础,否则就会出现多头管理、目标冲突、抢权推责的管理困境。而部门协调与合作的实现又会受到各部门之间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的直接影响。基于此,旅游部门要主动联合各支持部门参与旅游服务、监督和管理等相关事务,建立正式的共同参与机制,并拓展多元化的非正式参与渠道;当地政府要认识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是当地的整体利益,提高各支持部门对自身既是旅游业发展参与者又是受益者的认识,并通过公共财政配置等机制来实现旅游收入在各部门之间的公平分配和对各部门参与旅游事务的合理回报。同时,有效监督管理是实现旅游资源保护、科学开发、市场规范等的前提,是旅游系统良性运行的保障。旅游、环保、卫生、安全等政府部门是监督管理的主要部门,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正在日益提高。
4 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政策建议
基于前面提出的包容性旅游增长概念内涵和实现机制,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尚存在着产业合作与融合不够深入、公众旅游需求实现难以公平实现、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与包容性增长相背离的实际问题。这表明要推动我国包容性旅游增长的实现尚需诸多的政策推动。具体来说,这些政策一方面是基于国家或地区整个系统层面而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的整体性政策,即旅游系统外部包容性增长政策;另一方面是基于旅游系统层面的部门性政策,即旅游系统内部包容性增长政策。本文的研究着重于后者,这主要是考虑到部门性政策易于为旅游系统所自主制定和实施。
4.1 旅游系统外部包容性增长政策
旅游系统外部包容性增长政策涉及两个层次:一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如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是部门之间合作制定的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政策。在此,拓宽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提高其深度是政策的主要立足点。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快国务院各部级层面的合作框架协议制定,即积极推进国家旅游局与其他各相关部门签署合作发展旅游的协议;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现有产业融合的深度,科学灵活、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级地方政府层面的具体实践方式。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已经同文化部、农业部等部门签署合作发展旅游的协议,但尚缺少深层次的持续性具体行动方案和长效推进机制,同时在地方政府层面的落实机制多为上级政策的简单复制而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
4.2 旅游系统内部包容性增长政策
基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旅游系统内部包容性增长政策的立足点是扩大旅游需求、加强旅游扶贫、优化旅游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其中扩大旅游需求是基础,加强旅游扶贫和优化旅游利益分配机制是最直接手段,而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则是基本保障。
4.2.1 出台全国性的“国民休闲计划”,大力发展国民旅游,使我国居民旅游权利得到有效实现
“国民休闲计划”又称 “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从该计划自2009年以来在广东、浙江、山东等地的试点情况来看,国民性和福利性是其核心特征,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奖励旅游是其关注重点,休假时间保障、消费券、门票优惠是其主要手段。应该说,该计划不仅是当时拉动内需和旅游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应急性政策工具,也是国民旅游活动机会增加、旅游权利实现的有效保障机制。我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国民旅游是“惠民生”的实现途径。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国民休闲计划”,并通过行政和市场手段的有效组合来加快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从而大力推动国民旅游需求的释放和实现旅游“惠民生”之社会功能。
在国民旅游发展中,我们要重视社会旅游的发展。社会旅游又称补贴性旅游,是指“由那些没有社会干预就无力负担费用的人参与的旅游活动”,即低经济能力者的旅游活动(格德纳,里奇,2008)。可见,社会旅游的宗旨是旅游权利实现和旅游参与机会平等,属于包容性旅游增长的范畴。“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要在国家宏观层面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基础上,继续通过价格优惠、门票减免、消费券、消费补贴等政策来提高低收入者等特殊群体参与旅游活动的经济能力。同时,政府要主导或引导相关公共或私人部门针对较为稳定、规模较大的某些目标群体提供专门的设施和服务,以确保社会旅游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英国和法国在推动社会旅游发展中就已有政府和市场主体合作,专门针对青年学生群体开发价格较低的露营地和青年旅舍的成功案例(格德纳,里奇,2008)。
4.2.2 加大针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力度,创新旅游扶贫方式,使贫困人口能够有机会参与旅游发展并分享其成果
战胜贫困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亚洲开发银行的包容性增长战略同时也是其减轻贫困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世界旅游组织于2002年制定了“可持续旅游与减轻贫困”计划,提出发展“可以直接提高贫困人口受益的旅游”(即Propoor tourism――旅游扶贫)(克里斯•库珀,等,2007)。旅游扶贫的支撑点是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带动性和劳动密集性,立足点是穷人参与旅游就业和旅游利益分配,主要途径是提高居民参与度、理顺旅游利益分配机制。我国旅游扶贫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2001年1月国家旅游局与财政部等联合《关于建设“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有关问题的通知》,由此旅游扶贫进入有序实施阶段。到2009年8月,我国旅游扶贫已经使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约十分之一的人脱贫,受益农民约2400万(冽玮,2009)。
目前,我国尚有绝对贫困人口4000多万,低收入群体人口2.7亿赵承,谭晶晶.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境外代表[EB/OL].,20080626.,并形成立体化的信息渠道网络,从而能够即时性满足各相关旅游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无障碍旅游设施是针对特殊市场群体(如老人、残疾人)提供的专门性旅游设施。2009年,我国残疾人总数已经超过8300万卫敏丽.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超过8300万 近5000万有康复需求[EB/OL].,20100816.。可见,无障碍旅游设施的需求空间极大。无障碍旅游设施供给是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特殊群体旅游参与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其贯穿于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涵盖食、宿、行、游、购、娱等所有旅游要素,并需要针对不同的具体特殊群体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设计(图4)。因此,无障碍旅游设施供给需要在不同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旅游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统筹协调,并在政府主导下由旅游系统中各子系统之相关利益主体通过协作来实现。
5 结语
包容性增长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国内外对包容性旅游增长的研究尚不多。本文仅对包容性旅游增长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尚存诸多不足之处。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在完善现有研究框架基础上,构建更加明确的指标体系,提出更为细化、更具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以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Asian Development Bank.Strategy 2020:The LongTerm Strategic Framework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8~2020[R].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8.
[2] Ganesh R,Ravi K.Inclusive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Asian Development Bank literature[C]∥Ganesh R,Ravi K.Inclusive Development:Two papers on conceptualization,application,and the ADB perspective.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2010:2648.
[3] Ifzal A,Hyun H S.Defining and 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Applications to the Philippines[R].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7:13.
[4] Juzhong Zhuang.Inclusive growth toward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olicy implications[J].Asia Development Review,2008,25(1/2):2233.
[5] Ifzal A,Xianbin Yao.Inclusive Growth for Sustainable Poverty Reduction in Developing Asia:The Enabling Role of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R].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4.
[6] International Policy Centre for Inclusive Growth.Can social protection help promote inclusive growth?[J].Poverty in Focus,2010(22):2.
[7] Murray C munity benefit tourism initiatives―A conceptual oxymoron?[J].Tourism Management,2008(19):118.
[8] 蔡荣鑫.包容性增长探源[N].第一财经日报,20101013.
[9] 查尔斯•R•格德纳,J•R•布伦特•里奇.旅游学[M].李天元,徐虹,黄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5.
[10] 克里斯•库珀,约翰•弗莱彻,艾伦•法伊奥,等.旅游学[M].张俐俐,蔡利平,编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64.
[11] 刘中华.第三只眼看旅游业的“隐性垄断”[J].记者观察,2006(9):5659.
[12] 聂晓玲.云南丽江旅游业发展中主体“边缘化”现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2.
[13] 申曙光,侯小娟.“包容性增长”与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的两大重要主题[N].广州日报,20101025.
[14] 世界旅游组织.全球旅游伦理规范[J].张广瑞,译.旅游学刊,2000(3):7174.
[15] 王红茹.首次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 陌生概念引关注[N].中国经济周刊,20100928.
[16] 吴钟斌.海南三亚保安阻拦村民带逃票游客进景区被打死[N].海南日报,20041127.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Actualizing Mechanism
and Policy Suggestion of the Inclusive Tourism Growth
WANG Jingchuan, LI Tianyua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Servic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of inclusive growth has been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and organization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simple introduction of inclusive growth,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cepts and connotations of both inclusive growth and inclusive tourism growth and put forward the actualizing mechanism of the inclusive tourism with tourism system as a framework.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is system in details with both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mensions. With all these analyses, 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we should broaden and deepen convergence between tourism and other industries to actualize inclusive growth in the external dimension. It also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policymaking to actualize inclusive growth in the internal dimension: carrying out‘the national leisure plan’to develop the national tourism; enforcing the potency dimension of propoor tourism; optimiz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ourism benefit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urism public service system.
SWOT分析方法是市场营销中被广泛应用的系统规划方法,SW是指某行业或部门的内部优势和弱点,OT是指某行业或部门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通过综合分析SWOT的4个要素,系统评价发展战略,能达到选出一种适宜战略的目的[1]。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湘西州体育旅游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弱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威胁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了相应的战略选择,旨在为湘西州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湘西州体育旅游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1.1优势(Strengths)1.1.1体育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湘西州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许多旅游资源都具有地方特色和垄断性地位。其中,体育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州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63.5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0.50%[3]。境内高山峻岭、谷荫溪湍,洞幽道静,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00多座,大山溪河1000余条,这种独特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体育旅游独特的绝佳场所。湘西州的体育自然旅游资源分为陆地体育旅游资源和水上体育旅游资源。陆地体育旅游资源可被开发许多旅游产品,如攀岩旅游、登山旅游、森林旅游、自行车旅游、森林狩猎旅游、洞穴探险旅游、徒步旅游、穿越峡谷、蹦极、滑翔、无线电测向和定向越野等。水上体育旅游资源可进行漂流、游泳、划船、划艇、垂钓、龙舟竞渡、温泉浴和山地跳水等旅游产品的开发。1.1.2体育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湘西州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垄断性的另一突出点体现在体育人文旅游资源上。州内总人口265.55万,少数民族人口198.07万,占总人口的74.58%,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3]。他们在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缔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据有关资料显示,州内拥有八人秋、荡秋千、踩高脚、茅古斯舞等120多种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这些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集娱乐、健身导引术、、民风民俗、舞蹈艺术、神话传说等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参与、观赏、医疗健身、休闲娱乐等社会价值。它们以鲜论文格式明的民族品格、独特的文化内涵、浓郁的原始气味、浑厚的历史氛围、显著的地域特色、欢快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国内外游客将产生巨大的诱惑力。1.1.3区位优势明显湘西州全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西部,旅游交通便利。北有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南有贵州铜仁机场,南邻湘黔铁路和302国道。枝柳铁路穿行永顺、古丈、凤凰、吉首四个县市,209、319国道(如今改建成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99%的乡镇和65.5%的村寨通了公路,州内各景区及州外各景区之间的联系便利[4]。目前,正实施着凤凰至大兴二级公路、常德至吉首、重庆至吉首、张家界至吉首的高速公路的建设,这就使景区的可进入性较好。湘西州与鄂西南、渝东南、黔东北毗邻,同武陵源、五强溪凤凰山、怀化、重庆、焚净山旅游区紧邻,并且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利于资源的整合。
1.2劣势(Weaknesses)1.2.1开发资金短缺湘西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8个贫困片之一,永顺、保靖、花垣属国家级扶贫县,吉首、泸溪、凤凰、古丈、龙山属省级扶贫县,全州经济实力在全省各市州中居于末位。因此资金紧缺一直影响和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1.2.2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没有得到统筹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湘西州一座丰富的宝塔,州内德夯国内外景区、凤凰古城、王村等旅游景点都已经把目光放到了这座宝塔上,相继开发了摆手舞、咚咚舞、苗鼓舞、接龙舞、椎牛舞、铜铃舞等旅游产品。从理论上来讲,每个景点开设的项目应有所侧重,不应出现简单的重叠。而从目前来看,各个旅游景点在项目开发时忽视了周边兄弟省市和地区也拥有可替代的资源,出现了简单的低水平的重复和雷同。另外,有一些很有开发价值的民族体育资源还没开发整理出来,它们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传统体育活动上,其经济价值没有得到体现,缺乏统一规划。1.2.3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湘西州体育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体育旅游产业部门缺乏高素质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经营方式陈旧,经营内容单一,营销理念落后,创新意识薄弱。体育旅游项目策划单一,档次不高,体育旅游产品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1.3机会(Opportunities)1.3.1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向第三阶段战略目标迈进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明确纳入了西部大开发的五大工作重点之中。在西北五省党建工作和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要加快发展步伐”。2000年,中央政府决定发行两批旅游国债,共12亿元,其中已落实的8亿元西部地区占了70%。2000年6月9日,湘西被国务院划进西部大开发范畴之内,西部大开发一系列优惠政策给湘西州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1.3.2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世界旅游组织和国际奥委会2001年2月22~23日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市联合召开了“世界体育与旅游大会”,这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也为旅游业提供了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发展动力。体育旅游从此得到空前的发展,体育旅游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同年,中国体育局和国家旅游局把2001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体育旅游年”,并推出了新疆、内蒙古那达慕大会,黑龙江冰雪旅游,郑州太极拳团体表演,大同国际滑翔节,塔克拉玛干徒步探险,泰山、华山登山游等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和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此举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各种消费群体对体育旅游消费的热潮。湘西州人民在这种大好的社会环境下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其体育旅游的发展,如“猛洞河国际漂流节”、“德夯国际攀岩比赛”、“神秘湘西之旅”、“吉首德夯苗鼓节”、“永顺土家族社巴节”、“穿越飞虎洞”等,2002年湘西州总接待旅游者253110人次,旅游收入达26868多万元,创汇2
2.85万美元。2003年旅游者达2757003人次,旅游收入达36401多万元,增长了35%。1.3.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群体增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人们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会追求更高更深层次的体育旅游消费。特别是2003年的一场令人恐怖的SARS让人越来越懂得珍惜生命珍惜健康的可贵性,这就使得体育旅游有着更多的发展空间。1.3.4入世的正效应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位的客源输出国。无疑,中国入世也给湘西州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加入WTO,有利于优化旅游环境、有利于与世界接轨、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旅游开发与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国外旅游市场,增加国际客源。
1.4威胁(Threats)1.4.1国内体育旅游产业竞争越演越烈体育旅游是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而出现的朝阳产业,它可以增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回笼货币,平衡国内供求;提供就业岗位,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因此,各省、市、地区都纷纷注意到了这块硕大的蛋糕。湘西州体育旅游业还刚刚起步,其竞争力还很薄弱。云南、四川、青海和广西等旅游大省以及旅游发达的张家界势必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1.4.2论文格式入世的负效应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国家,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加入WTO后,国外旅游公司会对我们国内旅游市场虎视眈眈。目前,美国运通、日本交通公社、德国基比克等国际旅行社已经进入我国旅游市场开展相关业务,并对我国国情和旅游市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这些国际知名旅行社将利用雄厚的资金、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的管理机制和优质的服务,抢占市场分额、树立品牌、吸引优秀人才,这无疑会对湘西体育旅游的市场产生极大的冲击。超级秘书网
2湘西州体育旅游业发展战略的SWOT矩阵构建
综合湘西州的内外环境分析,明确了湘西州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和机遇、威胁,在此基础上,构建其发展战略选择的SWOT战略分析矩阵,旨为湘西州体育旅游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而提供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文英.探析我国体育旅游[J].湖北体育科技,2003,23:298~302
[2]陆元兆.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体育学刊,2005,11(5):25~28
[3]湘西自治州统计局.湘西统计年鉴[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4]陈福义,等.湘西旅游发展战略的匹配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4(5):99~101
[5]周运渝,等.试析武陵山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28~330
[6]李喜来.陕西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机遇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191~1192
[7]姚媛,徐佳.陕西体育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