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小课题论文范文

科学小课题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小课题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学小课题论文

第1篇

《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课程总体目标。在平时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体育教学当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到体育教学与活动中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条件,把学生的主体性很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例如,在田径项目的教学中,旧的教学方式是很多教师注重追求学生的运动成绩。看重哪个学生跳得高、跑得快、掷得远等,忽略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真正目标———健康第一。因此,我们在今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提高和体育锻炼方法的培养,使学生能做到自我锻炼,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教法

有道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都应该考虑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够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所采用的方法是无效的。所以,教师只有灵活地选择最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最佳的教学方法。1.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游戏是体育运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它内容丰富、形成多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教学投掷沙包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甩手练习游戏,两两结合,比比哪组做得最好。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投掷的动作要领,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能力和投掷能力。学生懂得了投掷沙包取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要认真的学习投掷技巧,否则单靠用蛮力是投不出好成绩的,从而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讲、尽力练习。2.采用竞赛展开教学。我们知道,在体育课教学中,如果所采用的教法老套、形式单一,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而变化多样,能根据学生好胜心理特点。引入竞赛机制,那效果就不同了。如我在以往教学60米短跑时,分组让学生跑,学生总是跑两次就厌烦了。后来我改变方法,让学生胸前贴报纸快速跑,并且进行分组比赛,规定速度快、纸掉下少的组为胜队。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场面活跃,积极性高涨。这样,学生就会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全身心投入,从而增强了竞争意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培养良好品质

意志品质是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体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健康第一”思想的重要内容。现如今,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意志力都显得较差,更应该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充分发展。1.开展一些弹跳之类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等。此类活动,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其寻找原因进行有效的引导。首先,教师要先讲清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解除他们的害怕心理。其次,降低“山羊”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让他们觉得安全,从而鼓足勇气,获取成功,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快乐。2.开展一些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灵活地处理自己所碰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果敢机智、灵活应变等良好意志品质。3.开展一些培养学生耐力训练的活动,如1000米长跑或200米接力跑。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出现心律加速、呼吸出现困难、口干等观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就会失去信心,中途退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四、讲究教学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学习之本,没有了快乐,学生如何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而且更谈不上讲究教学效率。因此,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引导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寓乐于教。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学生水平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教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指导“摸高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身高的特点,按身高进行分组,自选高度,并且随时调换高度,使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发展,使他们有种跳一跳就你能尝到果子的滋味。而且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引导并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判断,从中获得正确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快乐。

第2篇

竞争存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它能够让一些枯燥乏味的动作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因此,在进行一些技术动作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以最简单的队列报数为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报数比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地整好队形,快速无误地完成报数。对于成绩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表扬,成绩差的小组进行适当的惩罚。这种方式能在很好地完成队形队列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推行差别教学

考虑到学生在性别、身体素质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这些差别正好可以成为我们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的部分,因为有差别就会有竞争。比如在练习“男女接力赛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男女生分为两组,女生在内圈,男生在外圈,同时开始比赛,比赛过程中男女生都想向对方展现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因此会更加努力地去挑战自己。这种差别教学法,能够变短处为诱因,实现向长处的转化,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玩乐氛围中学到知识,最终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3.开展多样化教学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存在相同之处,那就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感官疲劳,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形式多样的竞赛化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应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使教学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加速跑的教学为例,采用传统的分组训练的方式,学生练习两次就烦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在每一位练习者的胸前贴一张报纸,给他们解释为什么跑得快纸就掉不下来的原理,然后进行贴纸跑的比赛,纸掉下的次数少的一组获胜。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快速跑的技术动作要领,规范学生的动作。在这样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加速跑的基本技术动作,又实现了竞争意识的增强,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引导自主学习

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掌握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进行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效学习和训练。所以,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空间,使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探究更新的知识。以小学篮球投篮练习为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高以及自身能力,选择合适高度的篮框进行训练。教师要随时对每个场地的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纠正和指导,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努力练习。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能加强正确辅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辅导要做到简洁明了,精讲那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注重加强对学生错误动作和习惯的纠正。平时可以穿插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者可以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创编与修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得开心快乐,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一些传统运动项目。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正确引导,能够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探究学习的转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学习的自信心,为后续的学习和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5.总结

第3篇

(一)学生对待体育课的认识不正确

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体育课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到位。在小学的体育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活跃,但是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的大部分是日常的普通游戏,达不到体育课的标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认为体育课就是单纯地在“玩”,对体育课开展的真正目的认识不足。因此,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首先要转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将体育课开展的真正意义告诉学生,从小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正确有序参与体育课的良好习惯。体育课的意义是要让学生在放松压力的同时锻炼身体强身健体,而不是单纯地无意义玩耍。

(二)学校体育课开展的力度不大

学校的体育课是每个学校都开设的一门学科,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的开展力度还是较小的,学校对体育课的开展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每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体育课被“霸占”的情况。学校开展的体育课内容也较为单一,学校对体育课也没有过分的关注和教学上的硬性要求,使得学校体育课的质量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的投入较少,体育课要想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学校就必须从根本上给予体育事业以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学校要认识到体育课开展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体育课的有力进行能够解放学生的天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学校的体育课开展不仅要老师和学生共同负责,还要有学校的保障才行,学校要从物质和舆论多方面推进体育课的有效推进。

(三)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学校体育课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体育课开展的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单调。小学体育课在开展过程中本来就存在学生认识不足,学校重视程度不是特别高的问题,在这样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了学校体育课开展过程中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小学体育课的开展内容大多数是以田径类的项目为主,很少开展排球、毽球、健美操等运动,使得小学体育课开展内容较为单一,另外,由于学校对体育课的关注程度较少,因此在体育课开设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器材,造成体育课的形式较为单一。另外,体育老师的观念也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的质量,一些体育教师把体育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安全上,这样的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二、营造务真求实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对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的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三基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想从根本上落实效果就必须先从学生入手,首先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小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大都比较浅薄,认为体育课就是让自己充分利用机会好好玩,但是体育课除了让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得以放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中开展体育课时要将体育课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及时有效的灌输,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度。

(二)学校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给予支持

为了使得学校体育课的有序开展,学校要对体育课的开展提高重视,并且给予体育课一定的支持。首先,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对新课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使得体育课的开展不仅是局限于形式,要使得体育课充分符合新时期体育教学的要求,切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真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学校要给予体育教师大力的支持,学校要认识到体育课本身的特点,要认识到体育课发生意外也是能够原谅的,学校要做好教师的坚强后端,保证教师能够在尽量避免意外事件的情况下大胆教学。最后,学校也要给予体育教学一定的资金支持,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器材,完善相关的训练设备,如:配备毽球、排球、羽毛球等。另外,学校还要充分保障体育课的开展时间,不能让体育课的时间被随便占用。

(三)体育教师要创新体育课的开展内容和方式

在体育课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营造务真求实的学校体育课堂,教师要创新体育课开展内容和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在体育课堂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严格准备和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课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其次,教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活动锻炼内容,开展多形式的体育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可以采取毽球、健美操等方式,丰富体育课的内容。最后,教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的运动量,要使得学生的运动量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要把握好运动时间和强度的配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小学生的运动量要符合生理负荷,在小学生的体育课堂上要重视“学与玩”相结合,要采用中小程度的运动强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课真正营造务真求实的课堂教学。

三、结语

第4篇

一堂好的体育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如何去导入这堂新课,在这一堂课设计的几个环节教师应如何去进行衔接,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如何去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学生怎样去自主练习、合作练习,学生如何去创新、如何去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如何去处理意想不到的问题,怎样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是所谓的"备教材、备学生"。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课的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制定好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合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不大不小,学生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太低,学生不需要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那么就激发不了生练习的积极性,目标制定太高,学生经过努力也达不到目标,那么就会打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目标要有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并且要确切,要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相结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行引导,如何去组织学生练习,如何去正确的评价学生,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主要过程。

1、准备活动要充分,要有针对性,要为课的内容打好基础,最好在配乐的形式下进行练习,内容要以游戏化与韵律舞蹈相结合,准备活动不但要做好学生的生理准备,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练习难度和要求要适度,增强学生练习的信心,创造和谐地练习气氛与环境,教学方法、练习形式和教学手段要变换,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学内容要游戏化,或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一节课的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学生的活动就是在教师的导演下进行练习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队行调动要少,学生在课堂上要多想多练。

3、教师要做到对学生放的开,收的回,要收缩有余,有些课教师虽然放开了,但放的不够大,学生的练习也是在教师的思维下进行活动,根本体现不了学生的自主,有些课教师放开了,学生练习气氛也活跃了,但教师又很难收回。课前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进行练习,在练习当中通过学生的实践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主性练习。

探究与合作要运用恰当,有些时候教师为了达到合作这一环节,就提示学生进行合作练习,其实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己完成任务的就不必要进行合作,当学生自己完不成的,就一定要进行合作,合作不是一种形式,而要真正为教学服务,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

4、过去的教学方式,统一要求、一刀切,好的同学吃不饱,差的同学吃不了,严重打击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在练习当中必然会存在差异,教师如何去面对这种差异,如何去解决这种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对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投准练习当中,有的学生投的比较远,可以击中目标,这样的学生可以向后退几步,有些学生投不到,可以向前走几步。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这就是教师改变练习方法与要求,注重学生差异,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师生互动。转5、体育课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是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课改初期,一节课花样百出,课堂气氛活跃,无运动量,无运动技术,学生只是积极的在参加体育活动,这样的体育课怎么能称的上是体育课呢?一节体育课要有学生的身体练习,要有一定的运动量,要有一定的密度,学生的心率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过去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兴趣是手段,技能是目的,课改不但不淡化技能,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发展,并且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就是社会适应。

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对技术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做出的相应的语言指导和激励,是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定,传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单纯地进行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方法与要求,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进步幅度、学习态度、情谊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评价要通过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展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和教师评价。教师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进行评价,不能夸大,也不能脱离实际情况或凭空夸大。

三、放松活动

第5篇

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不断利用游戏与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体育练习,忽略了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则性,体育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要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动作要领,给学生自进行自由探究与学习。就拿篮球课来讲,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与示范正确的运球动作与投篮动作,引导学生进行短暂的结构性练习。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与比赛,使学生将刚刚学习的动作要领运用于实践中,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提高。

二、结合教学与社会,促进体育课堂高效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将初中体育学习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教育社会化是教育进步的一种表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体育学习闪光点,掌握一项或者更多的体育技巧,有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与体育相关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先建立起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知识与锻炼方法。最后,发掘最适合学生的体育运动,对其进行专项训练。

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体育课堂高效化

教学方法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有利于初中体育课堂的高效化。

1.教师要勇于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初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育能力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育学习需求,自己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

2.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安排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要考虑到学校的基本设施水平。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体育教学活动,才能有利于体育课堂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江南水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水上浮木桥的项目。但是在教学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体育内容时,老师要严格注意学生的安全,使体育课堂的效率提高具有最基本的保障。

3.教师要合理应用游戏与比赛,促进体育学习氛围的活跃

体育氛围的活跃,是服务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的。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代替传统的热身活动,利用健美操或者追踪游戏组织学生热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弹跳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女学生开展编花篮活动,组织男学生进行青蛙跳比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在课堂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坐下来共同讨论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息,深化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得到了提高,还有利于学生接下来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和谐发展。

第6篇

【摘 要】

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素质 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

素质教育;智力因素;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认为,这关键就是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的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理论知识和数学问题,比如实践第一观点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逐渐领悟并逐步树立的观点之一。再如对立统一观点.小学数学中的大与小、多与少、有限与无限、正比例与反比例等都是对立统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大与小、多与少虽然是对立的.但两者相互依存这就是统一。数学知识同客观事物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这就促成了数学知识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比如除法、分数、比三者的基本特征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相互作用。数学就是在这种联系和作用中得到了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全到相对全面。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成为 现代化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它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浯来表述,并借助于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因而数学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因素。

数学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多种方面.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大都缺少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书本与生活相脱节,在学生潜意识中知识都关在教室里.教室外面没有数学,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客观世界才是个大数学大世界,它不仅孕育了数学还是数学的归宿。我们的孩子还不能把目光延伸到窗外。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多少年来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天天与书本中的”克”、”千克”打交道却掂不出一盒粉笔或一瓶饮料的大概重量。

原因何在?就是缺少对重量的实际感受.更可怕的是他们压根就无意去获取这种感受,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知汉全在教室里、书本上不在窗外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2、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包括初步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所有这些都与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密不可分,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其中感知和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尤为重要。

3、重视非智力因素发展

在教学中忽视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无助于学生接收知识、发展智力。 教育心 理学认为: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动与智力因素的活动是统一在学习活动中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始终发挥着作用:调动非智力因素能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知识本身引起无意注意

随着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增长,学生对知识逐渐对知识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利用新旧知识矛盾,或知识不确定性等等都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有时上新内容的课时,可以旗帜鲜明地提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或提出一个与旧知识相关,但全靠旧知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入新课,这些都有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效果。

四、适时揭示有用性,激起学生兴趣

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强和阅历的丰富,无意注意的作用逐渐减弱,这样就必须适时地揭示知识的有用性,如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习书中知识,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有用性,培养了他们学习需要,有了需要就会有学习兴趣,有学习动力,只有使学生从注意外在因素向喜爱知识本身转移,才能是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设法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归宿,是无意注意的升华。

第7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有效提问 内容 时间 方法 对象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教师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做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问内容

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也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新奇、趣味的提问,对学生的大脑皮层能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年月 日》时,我采用脑筋急转弯,提问学生,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通过提问引出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以及解决问题的决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要有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把课文的“筋骨”抽出来,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学《年 月 日》时,要求学生观察日历,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在练习本上,由于我的提问不具有针对性,学生观察时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支点,学生的观察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当我把问题改成“请同学们认真观察1――12月中,每个月分别有多少天?”的时候,学生观察有了具体的目标,观察起来又快又准。问题要具有适度性。维果次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的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两个度,一是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本末倒置;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二是要注意:问题太易,脱口能答,无法引起学生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问题太难,难以下手,则会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只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提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临界状态”。

二、提问方法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问题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使问题富有情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在2009年省优质赛课中,张炜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不是直接问学生这个是什么三角形,那个又是什么三角形,而是出示一幅极富童趣的“蚂蚁进洞”的情境图,并提问:你知道小蚂蚁(各种三角形形状的的小蚂蚁)可以进哪些洞(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吗?请你帮它们找个家。此问一出,学生无不跃跃欲试,都想帮帮“小蚂蚁”,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三、提问时间

课堂提问要捕捉良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如新授课时,最好是在新旧知识的交汇处,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先组织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出两三道题),然后再把最后一道改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时提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应该怎样计算呢?”此时一问,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就犹如写毛笔字一样,毛笔骤地一“挥”,笔锋自然就出来了。提问还要增加等待时间。“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⑴学生的回答变长;⑵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⑶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⑷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⑸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有些时候,我在抛出问题之后,急于知道答案,便不等学生思考就公布答案,根本没有起到提问的作用,学生也没有达到思考的效果

四、提问对象

第8篇

学科知识体系的组织结构学科的划分

(一)系统理论和思想这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原理,包括一些入门或概念性知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和结构,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支撑。基础理论和思想,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哲学、管理基础等。这些知识是启发学生了解学科基础,掌握学科原理的本源性知识,是学科其他知识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探索一门学科的最初,必然首先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论等知识。(二)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如具体的、功能性的知识,它是学科的核心理论与学科支柱,它是最能体现学科基本特征和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部分。主干知识是一个学科的精粹,是经过长期累积而形成的学科核心价值表征。例如,以二级学科(专业)为例,就是一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知识,是专业学习必须牢牢掌握的内容。主干知识除了系统核心知识之外,也要了解学科的最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及学科的现代方法和现代技术。(三)支撑知识支撑理论有别于基础理论和主干知识,它是主干知识的次生性知识,是基础理论的衍生性知识,包括一些关联性知识,它是帮助掌握学科主干知识的知识内容。支撑理论突破了限于学科内知识的界限,它可以是紧密围绕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相关学科知识或边缘知识。支撑理论的范围比较广,它可以涉及各种类型的学科和知识体系,只要是对本学科的知识掌握有启发和指导、指引意义的知识,都可以成为本学科的支撑性知识。(四)基本实践知识学科知识体系也包括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性知识。任何学科都需要切实应用于实际,才能真正发挥一门学科的功能。所以,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包括基本的实践知识或是工艺知识。对于文科类或理科类的学科而言,可能更多的是涉及实践性的知识,比如,政治如果有效指导实践,数学的应用等。而对于工科类的学科来说,可能更强调对工艺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基本实践知识是最能体现专业性和应用性的部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者们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或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进行研究,往往只关注去理解世界,不太关注改造世界,因此,总体来看,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实践性知识并非十分得到重视。(五)辅助知识除了上述知识之外,一门学科的知识构成还应当包括辅助知识。辅助知识是一些相对琐碎和彼此间不成系统的知识,它们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内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诸如,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又如熟悉国家有关本学科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国际标准等,以及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研究、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所需具备的体育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一门学科应当具备的辅知识。从上述的学科知识体系组织结构不难发现,学科知识体系具有系统化、知识化、理论化的基本特征,它具有严密的知识逻辑结构。学科知识体系的组成并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累加,而是要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间的渗透性,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掌握学科知识,领悟知识内涵。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特征

实践教学知识体系十分强调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因此,在知识设计与构建上,就非常注重对于具体实践操作与应用的价值,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的提升。这种实践性还体现在,实践知识是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的产生完全出于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它是附着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对于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地位要远甚于学科知识体系。实践性也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所决定的,它是职业教育特色的根本体现。社会性———强调与行业企业界的紧密沟通与合作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具体运用,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性,即要与行业企业界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紧密与企业、岗位的联系。职业教育应当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功能要求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与行业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其中,最能直接实现联系的就是职业院校的实践环节。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构建应当以社会就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托,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调整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结构与内涵,始终遵循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准则。支撑性———关注理论与人文知识对实践的支撑性职业教育除了要完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之外,必须具备完整的、稳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人文知识体系,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体系。因此,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并非只是依照社会、行业、企业的直接需求而确定的,它也应当在理论知识体系和人文知识体系的共同支撑下,来完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框架。在具体实践知识体系设计及运用中,要积极融入理论的、人文的,包括基础知识、基础原理、专业理论、职业素养要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知识,使学生拥有“理论+技能+素养”的三大知识体系支柱,实现人格的健全成长,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直接性———体现实践知识对实践操作的直接指导既然设计了实践教学知识体系,那么,这种知识除了实践性特征之外,还应当具备直接性特征。所谓直接性就是指这些实践知识能够直接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或应用进行直接的、无阻碍的指导。它不会象理论知识体系那样对学生的具体实践进行相对间接的指导,因为理论知识具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即从理论知识转到实践应用知识,再从实践应用付诸操作。直接性不仅是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价值所在,也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的体现。开放性———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变革趋势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具有十分活跃的流动性和动态调整性。作为与行业企业及岗位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而进行动态的知识更新和创新,以适应岗位的实际需求变化,因此,开放性也是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它的开放性还体现在知识的组织构成,与学科知识体系不同,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实践体系,这一体系不是按照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而是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组织的,任务不尽相同,则不同的组合方式就会形成不同的工作过程,产生不同的实践知识体系。依赖性———始终依赖于资源条件配置与企业岗位技术变动要完成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必须首先依赖于行业、企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知识点。职业教育是对行业行业依赖性最强的教育类型,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要按照企业的需求来调整专业、课程甚至人才培养模式,而学校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企业的支持,包括教学依赖、资源依赖(如师资、实训设施、资金等)、就业依赖等。此外,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实质上即使不依赖于企业的资源,也必须依赖于学校自身、政府部门投入或其他社会资源,包括专业师资、实训基地、资金,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依赖性特征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职业教育的软肋。

第9篇

古语有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引导之法,贵在善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课堂提问对教学成败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课堂提问是指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提示,或是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指示学生做什么和如何做。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材实际,在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疑问的地方设置恰当的提问情景,使用合理的提问用语,选择正确的提问形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提问语的优化策略

(一)准确性

准确性是对教师课堂提问用语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模棱两可,使用的提问用语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如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呢?更不用说是缺少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低年级小学生了,他们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问题时,更不能够正确回答问题了。因此,在课堂提问的环节中,教师应注意所使用的提问用语规范、准确。比如说,在比例尺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提问是:“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没有给学生指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向,容易造成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与教师期望的答案大相径庭。但如果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尺,比一比、想一想,你们能够发现比例尺的哪些特征?”这样,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就有一定的方向、依据。

(二)简洁性

简洁是课堂提问必不可少的特点,也是优化教师课堂提问用语的内在要求。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提问用语过于啰嗦,甚至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重复提问内容,导致学生对课堂提问产生重复单调、枯燥乏味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课堂提问对活跃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在课堂提问教学中,教师应当自觉摒弃多次重复、频繁强调问题的提问习惯,简化提问用语,确保课堂提问用语的简洁性。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答案做出适当的点评,也可以让其他持不同意见学生谈论一下自己的观点、思路,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针对性

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能够避免学生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琐碎问题,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因此,课堂提问用语应当具有针对性,能够使得学生产生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从而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对于乘法教学,教师可以引入加法教学,如7,7+7,7+7+7,7+7+7+7……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应当避免让学生回答诸如“2个7,3个7之和”等简单的加法运算问题,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系列的式子,发现区别,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的教学。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找到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生活习惯。

(四)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当其冲的是引领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数学课堂提问流程中,教师应当创建良好的提问情景,巧妙使用趣味性的提问用语,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这样一个趣味数学题:“一个人提着一个0.5斤的篮子去买鸡蛋,买了10斤,但是称过之后重10.55斤,于是这个人就说老板少给了他一斤,为什么?”答:设老板称得10斤鸡蛋的实际重量为x斤。根据题意,得x/10=(x+0.5)/0.55,解得x≈9(斤)10-9=1(斤)所以老板少称了大约1斤鸡蛋。通过这样一个来源于生活中买鸡蛋的趣味性事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结语

第10篇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1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1.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1.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

2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2.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象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2.2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150米当作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3一题多变

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6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5米,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5米”和“6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6层只有5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型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3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3.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2联系正误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景

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也是一门科学,提问的教学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一、提问要抓住教材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必须注重提问效果,坚持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依据教学内容去设计提问。例如:在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场景。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1:我看到了有甲、乙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生2:我还看到甲杯的果汁多,乙杯的果汁少。

师:那如果就把这样的两杯果汁分给这两个小朋友,公平吗?(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甲杯倒点给乙杯,使两杯同样多)

师:请同学们听仔细了,现在从甲杯倒40毫升给乙杯,两杯果汁同样多了。 请同学们用咱们以前学过的画图方法将它用图标表示出来,动手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师:画好了吗?一起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看完以后,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我发现甲杯倒40毫升给乙杯后,两杯的果汁同样多了。

生2:我还发现现在两杯的果汁都是200毫升。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2:我是用400÷2=200(毫升)算出来的。

师:他是用400÷2=200算出来的,可为什么用400去除以2呢?

生3:因为甲杯倒40毫升给乙杯后,两杯的果汁量变相等了,但两杯果汁的总量没变,还是400毫升,所以用400去除以2,算出的200毫升就是现在每杯的果汁量。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大家都算出了现在两杯果汁都是200毫升,那你们能算出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生1:400÷2=200(毫升);200+40=240(毫升) ; 200-40=160(毫升)

师:怎么想的?这里每一步的计算都表示什么意思?

生2:400÷2=200(毫升)先算出现在两杯都是200毫升,要求原来的,只要把倒入乙杯的40毫升倒还给甲杯,就能求出原来两杯各有多少毫升了。也就是200+40=240(毫升),这是原来甲杯果汁的量,200-40=160(毫升),这是原来乙杯果汁的量。

(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配合演示把果汁倒回的过程)

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手。不过算得对不对一般还要检验,你们会检验吗?

师:刚才我们使用了什么解题策略?(倒推法)你认为要想倒推出原来的两杯果汁的量,关键条件是什么?(先求出现在的量)对,知道了现在每杯果汁的量,倒过来,就可以求出原来每杯果汁的量。

如此可见,提问也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才能有效果。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之间的桥梁。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二、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去精心设计,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提问是思维训练的指挥棒。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优化课堂提问方式,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避免满堂问带来的思维训练不到位。抓住知识内在联系的提问是为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有意义的提问不但能达到理解、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往往有相当大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从不会到会,从无效到有效,从不熟练到驾轻就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构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景志.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能力培养分析[J].华章,2011,(24).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手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提问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较低,师生之间的交流不顺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沟通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联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合理安排提问对象

教师有目的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然而,不同的回答对象就有不同的回答效果,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问题安排给不同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其树立自信,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开启其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其思维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所有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分组动手测量不同三角形的角的度数,然后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通过测量和简单的相加会很容易得出是180°,教师可以让基础稍差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提问“等腰三角形内角和有什么特点?”可以让基础好点的学生回答,紧接着提问“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一个内角的■,求顶角的度数”,这时,可以让几个能力强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这样的提问既不会挫伤能力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启发能力强的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形成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

二、创新问题设计和提问形式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由于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师可以把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使提问的问题生活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欲望。比如,在教一年级学生认识时间时,教师可以通过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地走,叫我学习和休息。请问这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是钟表,教师接着问:“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时间,教师紧接着问:“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这样,就为课堂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要设计多种提问形式,提高回答问题的有效性,把反问、疑问、侧面追问等有效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点进行提问,为学生解惑变通。在讲“圆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学校工具测出各圆的周长,当学生想到滚动的方法测周长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反问学生这个圆可以用滚动的方法吗?学生会想到用绳子来测量,接着教师用手比划一个圆,提问这个圆的周长该怎么测量?激发学生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有没有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加强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

问题反馈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及正确性的反馈,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主要方法有重复学生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问题或加入一些新见解等。表扬和激励是最常见、效果较好的反馈方式,言语激励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树立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会学生提问,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创新提问策略和提问形式,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第13篇

在整个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对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划,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价值是不可忽略的,教学目标所具有正确的方向引导性能让小学体育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越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越趋近于价值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从教学中的各个方面思考,结合多种教学价值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综合体育健康教学的大纲合理制定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体育学习,可以从本质上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激发策略研究

2.1课程的开头需要设计一些情景引入内容,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情节来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去

教师需要考虑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情景引入的内容和模式,比如讲故事或者做游戏等,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例如: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对学生“跑、跳、爬”等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假设一个情景,可以利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角色来带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认为是“在花果山水帘洞陪美猴王一起玩耍”,这样的情节设定可以直接提起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的热情完全融入到体育课程中来,教师就可以顺利进行课程开头之后的内容。

2.2课程中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深思熟虑,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条件

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适当添加游戏教学,游戏可以带动学生的运动,让小学体育课程内容更丰富,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形式的体育运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灵活创造不同的学习环境,活跃体育课程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设计好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前达到热身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有跳远和投掷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打靶的教学游戏让学生争取做好投掷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再设置优秀奖励可以让学生争做神射手。在跳远的教学中可以加入青蛙过河的教学游戏,在这些小游戏中把教学内容完成,不仅有很高的教学价值,还提高了小学体育课程的高效性。

2.3班级体育课程内容竞赛

经常性的组织有效的体育内容竞赛,可以让班集体的气氛更活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学生在竞赛的同时就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对学习体育内容产生更多的有利条件,体育从其本身来说就有很高的竞争价值,所以适当组织班级的体育课程内容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2.4教学评价的实际效果研究

教师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时要注意对学生正确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完成体育学习的成就感,当学生的心情愉悦之后会对体育学习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让学生可以对体育学习更有信心。这种正确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和兴趣,让学生有更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素养,更好的完成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在完成之后教师就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和正确的表扬,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之后的体育课程学习中有更良好的表现。

3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

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建立正确的教学模式,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价值的正确性,能让学生通过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进步。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作为标准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发展自身身心健康的目标,在教学的同时树立起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素质和身体要求,在教学的同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文化性质和教学价值,选取适合当前教学背景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同时要从各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安全,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有实质性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让学生受益终生。

4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研究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体育教学的方法并不抱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通常是运用局限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的灌输,这样的情况是不适合当前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理念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的同时吸收到更多有利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更趋近于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只有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从实际教学中提高小学体育的有效性。

5结语

第14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探究数学,问题,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98-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对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有着较为重要的教学价值,主要是: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二、当前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缺乏主体性

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事实上呢?我们的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2、设计的问题缺乏探究性

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解答的问题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启的。

三、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几个途径

1、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 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 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4、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第15篇

一、提高问题的质量

1.明确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该是立足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展开的。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每一次的提问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迅速掌握新知识,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2.强化提问的作用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主要作用,不具备启发性的提问属于低效的提问。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内容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驱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学生通过独立地分析和探究,从而得到思维和智力的训练。

3.增加提问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每节课的提问都是平淡无奇、老生常谈的,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应该尽量使提问充满趣味性,使学生受到问题情趣的吸引,更愿意主动去探索和求解,在愉悦中进行学习。

4.难易度合适的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难易度合适的问题,尽量将问题设置在新旧知识发展、衔接的阶段,避免问题太容易,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或问题太难,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握提问的契机

课堂中的提问要找准契机,也就是最佳的提问时机,只有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时的提问,才会收获最佳的效果。提问的最佳契机,不仅需要教师准确地捕捉和掌握,也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引发和创设。通常的问题设置时机为:

1.在导入处设问

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强烈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2.在重点处设问

每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它是教学目标的核心部分,学生只有围绕这个重点展开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才能保证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重点处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并促进整堂课学习知识的掌握。

3.在难点处设问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都会不同程度地觉得难学或学不好,这可能会影响学生下面的学习进展,而此处的问题设置,不仅能引导学生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攻破自身的思维障碍,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激励性的评价

提问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回答情况,以技巧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评价的常用方式有:复述学生的回答内容,表示予以确认;强调学生的观点,突出表达的意思;针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而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加深理解;补充学生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回答的内容。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也可单纯地表扬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获得自信和勇气,更愿意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