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博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材料准备
(1)外观:色泽均匀,无明显损伤,无破裂孔洞,锌层平滑,无漏镀。(2)镀锌防腐:热镀锌,单面附着量大于700g/m2。(3)检测依据:《公路涵洞通道用波纹钢管(板)》(JT/T791―2010)。
2.工前培训和技术交底
在工程施工前,项目部对所有参建渗井工程的人员进行培训和详细的技术交底,使所有的施工人员对渗井工程具有全面认识,能够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非预见性因素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3.施工工艺
依据设计说明,钢波纹管渗井工程采用开挖回填法和沉井法相结合的方法施工。渗井制作程序:场地整平放线挖土2~3m深夯实基底,抄平放线、验线涵管拼装涵管防锈处理吊装第一节渗井围槽灌砂(灌水密实)。渗井下沉程序:下沉准备工作设置垂直运输机械、排水泵,挖排水沟、集水井挖土下沉观测纠偏沉至设计标高、核对标高降水设集水井、铺设封底垫层隐检上部辅助设施安装围槽灌砂。
4.钢波纹管渗井施工方法
4.1场地清理渗井用地范围内的垃圾、有机物残渣及原地面以下30cm内的草皮、农作物的根系和表土应予以清除,并且达到规范要求。清理的表土应有序集中地堆放在弃土场内,以供土地复耕和绿化使用。
4.2测量放样根据设计图纸指定坐标:X=504955.285,Y=4328561.273,放样出平面内渗井中心位置,并初步整平,现场技术人员以设计图纸给定的外圆半径R=(4.055+100)cm画圆,精确整平。
4.3基坑开挖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开挖。精确整平后,以外圆半径即R1=(4.055+0.15)m画圆撒白灰线,并对白线内土质进行开挖,开挖深度为2~4m。挖至标高的土质基坑不得长期暴露、扰动或浸泡,并应及时检查基坑尺寸、高程,符合要求后,应立即进行涵管吊装施工。
4.4钢波纹管的拼装在渗井附近组装钢波纹管。组装高度大于开挖高度1m,以1m的倍数拼装,拼接完成后焊接爬梯并涂刷防锈材料(乳化沥青)2遍。
4.5钢波y管的吊装采用2台25t吊车将拼装好的钢波纹管吊起,缓缓放入基坑内。检查钢波纹管的平面位置、竖直度、高程直至符合设计要求。
4.6渗井下沉(1)渗井内分层挖土和土方吊运采用人工和机械相配合的方法。在井内用小型反铲挖土机挖掘。挖土需分层、对称、均匀地进行,一般在渗井中间开始逐渐挖至四周,每层高0.4~0.5m,沿渗井壁周围保留0.5~1.5m宽的土堤,然后沿井壁每2~3m一段向井壁方向逐层全面、对称、均匀地削薄土层,每次削5~10cm,当土层在刃脚的挤压下破裂,渗井便在自重作用下均匀垂直挤土下沉,且不产生过大倾斜。各土面高差应在50cm以内。(2)渗井下沉采用排水挖土下沉方法,设明沟、集水井排水,在渗井内离井壁2~3m挖一圈排水明沟,设3~4个集水井,深度比开挖面底部低1.0~1.5m,沟和井底深度随渗井挖土而不断加深。在井壁上设置离心式水泵,将地下水排出井外。(3)渗井下沉观测方法为在渗井外壁周围弹水平线,井筒内按4等分标出垂直轴线,各吊线坠一个,对准下部标版来控制。观测时间为每班三次,接近设计标高时2h一次。随时掌握分析观测数值,当线坠偏离垂线达50mm或标高差在100mm时,应立即纠正。挖土过程中可通过调整挖土标高或人工进行纠偏。(4)当渗井下沉至设计高程后,停止下沉并测量垂直度,调整井壁,确保垂直度合格后,四周同时回填砂土并采用水沉法使回填后的砂土密实。(5)渗井挖出的土方用吊斗吊出,运往弃土场,不得堆在渗井附近。在吊运时,应由专人操作和专人指挥,统一信号,预防发生碰撞或脱钩;起重机吊运土方和材料靠近渗井边坡行驶时,应加强对地基稳定性的检查,防止发生塌陷、倾翻事故。
4.7接高渗井渗井顶面下沉至距地面1~2m时,应停止挖土,拼装钢波纹管。
4.8渗井过滤层施工(1)渗井下沉至设计标高,再经2~3d下沉稳定,或经观测在8h内累计下沉量不大于10mm,即可进行过滤层施工。(2)施工前对井底进行修正清淤,使之成锅底形,填以100cm粗砂或碎石,逐层捣实。
4.9渗井顶面处理钢波纹管下沉到设计标高后,在波纹管顶面高程下1.0m和外圆半径R=(4.055+0.6)m范围内支设模板,并浇筑C30混凝土,注意浇筑前预埋护栏柱插孔。渗井顶面应高出地面80cm,以防地面泥土及杂物进入渗井,并在渗井的井壁上设置钢筋栏杆,以防牲畜、游民等掉入渗井内,渗井外设隔离栅、井壁涂刷警示标语。当上部井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可进行护栏安装。
5.集水井施工
集水井和通道引道混凝土边沟一起现场浇筑。
6.埋设横向排水管
埋设横向排水管工艺流程:管节预制测量放样基坑开挖敷设管节填塞接缝管顶回填土。根据渗井、沉淀池、集水井的位置放样出排水管的埋设位置,依据设计要求确定埋置深度,控制基坑开挖深度。基础开挖后用平板振动夯夯实基底并人工清理整平基底。管节安装从下游开始,使接头面向上游;每节管应紧贴于基底上,使管受力均匀;两管接头间预留1cm的缝隙;为防止渗水,管节接缝应做止水处理,首先用沥青麻絮填塞管节之间的缝隙,外面从外往里塞,里面从里往外塞,施工时一定要注意用小型工具填筑并捣实,并使表面平整,然后在外面再包裹两道满涂沥青的油毛毡。
知识流失在建设领域经常发生,项目中知识的流失主要是由项目的特征决定的,比如组成项目团队的临时性,以及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对经验工程师的严重依赖性(KhalfanM.M.A.等,2003)。目前,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只有少数的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加以管理,而且管理手段单一,多数集中在工程项目资料文档管理。有关工程项目中知识管理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获取(SerkanKivrak,GokhanArslan,2008)、工程项目中知识集成(钟波涛、丁烈云等,2005)等方面。工程项目的临时性导致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相对复杂,工程项目中知识的获取、传递和共享需要依赖一定的信息技术、文化制度等。本文从支撑条件的角度研究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构建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支撑体系。
一、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功能目标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没有统一的概念。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卡尔·费拉保罗,2003)。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寻求知识获取的有效途径,实现知识在个体之间的传递,最终达到知识在群体范围内共享的过程,其功能目标是减少知识的流失,促进个体间知识的交流,促使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提高企业效益,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工程项目知识管理则是指在对项目进行管理时,将知识作为管理的对象,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将工程项目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加以整合,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实现项目的有效管理,其功能目标是从项目中获取知识,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传递和共享,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
二、工程项目中知识流失的现状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各参与方(业主、设计、监理、总包和分包)之间协同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期,随着项目的进行,知识不断地流向项目参与者。工程项目的临时团队中,各参与方是单独的个体,团队成员之间缺少默契,缺少信任,形成沟通障碍,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使得建设效率低下。随着项目的结束,项目临时性的组织机构随之解散,在一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知识和经验随着项目的结束而丢失,在后续项目或其他项目中,当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人们只能重新从零开始,重复其他人员已经进行过的活动,造成知识浪费现象。
三、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难点
(一)显性知识难以共享
目前,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普遍没有得到重视,只有少数的建筑企业实行项目中的知识管理,这些企业对知识管理实施的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是对文件进行存档。这些存档的文件,例如可行性研究、总结、技术报告或用户手册等等,在编写上常常是很肤浅的,仅集中在把握标准的业务数据或是对项目结果进行描述,对失败的原因或如何解决某个特殊问题的记载常常被省略了,并且只有少数人知道文件的存放地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因此,这些文件很少会被利用。鉴于文档管理的方式只重视知识的存储,而忽视了知识的整合和共享,基本上都是建筑企业为了要实行知识管理而做出的一个形式,没有实现知识管理的真正目标。
(二)隐性知识难以管理
除了显性知识和已交付的项目所包含的知识外,项目知识还包括专门技术和经验这样的内隐知识。项目经验与参与相应的问题解决的个体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常常不是项目文件的一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它也很少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这些知识难以编码、保存在项目成员的记忆之中,在完成项目任务后,项目成员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或转到了其他项目中,他们也将新的经验带走了。项目结束就是集体学习的结束,项目参与人员转向了新的项目或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中。如果他们所掌握的关于项目的特殊知识不是直接需要的,就会产生“组织健忘”,造成项目知识的丢失。从建筑企业的员工来看,由于缺乏对知识贡献、知识创新的激励措施,很多员工不愿意将知识拿出来供大家分享,缺乏集体学习的动力。由于学习文化氛围的缺失,建筑企业部门的员工之间缺乏知识的流动与共享意识,造成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知识垄断,甚至对一些毫无价值的知识保密,这严重阻碍了知识管理的实施。
四、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支撑体系
工程项目中知识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知识管理手段单一、知识传播障碍等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需要构建工程项目知识管理支撑体系。
(一)技术支撑
基于项目的组织是按项目生命周期来运作的,它的生命周期往往很长、不重复,而且是围绕特定项目团队而建立的,项目团队的多职业化导致了知识的细分,使知识管理困难。尽管现在有了一些管理项目知识的方法,如项目事后总结、将具有专有知识的个体派到项目中、最佳实践指导、局域网等,但是它们的有效性不高。工程项目规模较大,管理过程复杂,如果将项目中所有的知识都以文档的形式管理,不仅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而且当员工要使用这部分文件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降低了员工利用知识的积极性,造成知识利用率低下。此外,仅仅通过文档管理,员工之间的知识难以交流,不利于知识的共享。因此,知识管理需要依赖一种更方便简捷的技术系统,即网络系统,以加速知识的传播速度,促进知识共享。本文介绍一种知识的共享平台——项目博客。
博客是用户用来表达个人思想而自己生成的网站,其内容按时间顺序显示。博客一直被认为是私人的媒介,由于其具有知识管理潜力,能够及时捕获和收集组织内部分散于各个角落的技能知识,近年来已经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博客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工具,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应用,比如IBM公司允许其分散在30多个分公司的员工在博客中讨论软件的开发过程和业务战略(LeeJ.,KangH.,JungT.,SeoJ.,2005)。
博客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工具,通过用户推动社会网络,是一种民主的、自下而上的知识管理方法,有助于消除建筑企业内部由上而下严格控制而导致的障碍。建筑企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取得成功必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网络手段来实现知识的共享(Mills,2007)。项目博客,是以项目知识为基础,员工将项目中的知识写入自己的博客当中,以此作为个人知识库。不同的博客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链接,员工可以互相访问博客,可以就博客中的知识加以探讨和评论,有利于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基于项目的知识博客相互链接。
项目博客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是不同的员工博客,员工是项目和博客之间的联系者,项目博客的内容来自于员工对项目中知识的整理和加工。管理部门的员工可以通过内部网直接访问,而分布于各地工程项目部的员工则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这样可以使知识在建筑企业内部最大范围内得到共享,从而避免了由于建筑企业分散生产所带来的知识管理障碍。同时,为了加强工程项目内部的沟通,可以将属于同一个工程项目的成员的博客群集在一起,形成项目博客群,以实现快速沟通和交流,促进知识创新。
博客作为员工个体知识的基本载体,可以满足员工对于知识管理的个性化需求。员工可以以工程项目中的现有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个人的经验和想法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个人的思想和知识,储存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分类,以方便将来调用及查看。员工之间可以相互访问博客,并且对对方博客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参考,员工之间形成团队学习效应。通过这种形式,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隐性知识可以适当地表达出来,而这种方式储存的知识超越了项目、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在整个建筑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
(二)文化支撑
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共享,在项目知识管理的初期,知识共享还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许多项目成员往往不愿将自己掌握的特别是自己的专有知识与别人分享。要促进项目成员的知识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培养一种学习的理念,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来促使员工分享自己的知识。
1.培养组织学习文化。组织学习的概念是从个人学习借鉴引申而来,指的是组织为了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过程,它包括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全组织学习和组织之间的学习(黄健,2003)。组织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不同,它不仅仅是补充丰富知识理论,还使知识化碎为整并且系统化,实现知识的积累过程。在工程项目团队中,经验工程师组成学习骨干,带领全体员工进行组织学习,可以提高经验工程师和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团队的合作精神,促使组成工程项目组织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
2.创建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工程项目组织中的所有参与方把整个项目的利益作为最高的共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参与各方的自身利益。项目参与方能跨越组织边界进行紧密的沟通和协作,为了共同的项目利益在项目组织中积极地共享知识,进行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建立一个学习型项目组织,创建一种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张立军、苏萍,2005)。基于信任的组织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起来更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在基于项目的文化中,员工之间相互信任,彼此在相互竞争中取得共同进步,员工拥有共同的心智模式,拥有共同的愿景,具有与组织相一致的目标,员工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各自学习转化为团队学习的方式,员工的生存价值在于实现自我超越。
3.建立激励制度。激励制度是实现知识共享、建立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的重要保证。工程项目具有工作周期长、任务量大、内容繁杂的特点,长时间的持续工作难免会搓减员工的工作热情,这就需要项目组织制定合理的物质和心理性质的奖励措施。如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可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给予额外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肯定员工的工作能力,同时增加员工的自信心和热情,激励员工自愿乐意地奉献出本属于自己的那种隐性知识。通过奖励对知识共享起推动作用的人员,增强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和交流知识经验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积极的知识创新欲望。由此可以将对企业知识管理有利的人员潜力发掘出来,并且不断增强这种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意识,形成学习型组织的思维模式和企业文化。
(三)组织结构支撑
传统的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见图-2),限制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阻碍了各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各参与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为目标,参与方只需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完成工程项目,而忽视了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得不同部门总会重复一些同样的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
要改变这种知识垄断的现状,就要对原来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将原有的组织结构变革成一个集散式的组织结构,使得组织结构呈现出扁平化、横向型、动态性的特征,促进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比如网络型结构。
在网络结构中,以团队、工作小组为网络的节点,大多数节点相互间是平等的、非刚性的,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之间形成一个网络状,促进了组织内全方位的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促进了组织各种知识的融合,提高了组织学识以及组织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类型,其中两种方式最为突出,第一方式是用金属材料把信号源密封,使接地的金属材料不与电场相交,致使接地设备只与地面相连,这样就降低了事故的发生频率。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改变电场屏蔽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把带电导体密封,加大屏蔽密度,降低电场对工作电路的干扰,可以使发射信号更加稳定。
2广播电视接地系统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广播电视接地系统在进行安装和调试的过程中会遇到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广播电视工程的正常进行,同时还严重影响到传媒行业的高效发展。具体来说,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地分析和探讨。
2.1要不断完善系统中的信号地和其他设备
现如今,我国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不断增加,数字化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方式上也逐渐应用了这些高端的技术,提升了接地工程的实际效果。具体来说就是采用相对比较独立的模拟信号或者是数字信号来和大地进行高效地连接。不同的接地设备对信号的要求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接地螺栓等设备来形成一定的纽带作用,对整体的接地系统进行完善。所以说,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对系统中的信号地和其他的连接设备进行有效地连接,并且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系统形式。
2.2要不断对数字接地机床的进行规范
接地方式不仅能影响着电视广播工作的调试与安装工作,同时还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输送质量,能否合理的对电视广播接地技术改进就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当电视广播系统中的接地设备普遍偏多的时候,尤其是在当今各种科学技术与先进设备被不断应用到了广播电视系统中,数字地线、模拟接地引线、接地信号、电源线和机柜外壳电线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因此,可敷设一条平行排列的绝缘系统,使用两条半环型接地母线作为信号总线,靠近安全接地螺栓。另一种方式是在屏蔽地,使用箱体外壳母线接收附近的信号,在信号系统总线上,连接到附近的柜体总线上。
3对于广播电视接地系统的规范性要求
目前,由于各个广播电视局对接地系统的不断重视,我国对其接地方式做出了一定的规范。因此,在建设广播电视系统的建设时,要注重对信号发射系统的稳定性的研究,发射系统稳定性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系统接地信号的稳定程度与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在建设时要有为注意。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对如何提高广播电视系统的稳定性做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文就这些成果对如何让提高发射系统地稳定性归纳了一些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价格方面:第一,广播电视的工程的相关工程设施与设备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不应该在6米以下;第二,所有信发射设备必须与地面有良好的接地,确保不会发生大的安全事故;第三,广播电视工程接地设备的保护线如果长度在25米以上的,必须将接地设备中的接地与接零分开,避免出现信号干扰与触电、漏电现象;第四,广播电视工程的信号接地与电容接地装置要用隔离变压箱进行有效地隔离,这样既能提高广播信号的质量,又能提高其安全性。广播电视工程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对接地方式的重视与定期的安检,只有不断提高监督检修的例如,并从实际经验中积累经验,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广播电视工程在接地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