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企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校企文化论文

第1篇

1.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以优秀企业精神为核心,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精神文化,结合已有的文化资源、办学传统,形成了富有校企文化融合特色的办学宗旨、学院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校训、办学定位等办学文化理念。在这些文化理念的统领下,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院精神成为企业精神的延伸,实现了与企业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在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根据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企业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针对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有利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有利于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条件下,校企合作不会自发地实现,构建高校、企业、学生、政府等校企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是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关键所在。运用经济措施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构建对校企合作主体的约束机制,运用教育手段构建校企合作主体的合作价值观影响机制。构建促进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既要靠经济政策的指导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也不能忽视合作价值观的影响力。为此,就要运用教育手段培育企业和高校追求合作效益双赢的理念,营造合作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在合作价值观影响下的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融合架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赴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实践、企业调研。学生首先是角色的转换,由学员变为企业员工,由消费者变为生产者,由学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商品生产实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企业文化的熏陶,工人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产工艺、质量成本的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高效、快节奏的工作运转,这些为学员们的思想提升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课堂。

4.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取决于其创新动力。因此,高校与企业作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环境,作用日益突出。校企文化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培育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和科技。许多诸如交际、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不能完全从传统、正统的教育活动中获得,必须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才能逐渐得到。所以,高职生需要不失时机地参与到企业文化的活动中去,提升自我,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校企文化的互动,能使高职校院的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探寻校企文化融合点,促进校企文化相互渗透。

校企合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难以很好地融合,这成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一个障碍。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各有自己特殊的一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校企深度融合,需要共同的文化理念、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物质载体,制度文化是运行制导系统,精神文化是它的核心内容。而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和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校企文化的这种共同性,需要在实践中予以优化组合,从高职生的实际特点出发,构建一个科学的校企文化体系,实现两者的优化组合、融会贯通、相互促进,以实现各自的既定目标。高职院校与产业界定期进行战略对话,校企共同组建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园、教室和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人员文化交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进行课程文化共建;建设能够彰显企业文化的工厂化实训基地,车间型实训室,进行环境共建等,都是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2.积极开展校企文化的交流活动,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

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通过这两种文化的交流,让企业与学生之间都达到双赢的效果。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碰撞、融合,也能使学校更好地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与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文艺晚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文艺晚会使得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相互交融,让两种文化一脉相承,散发出自身的独特魅力;其次,学生们通过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可以更加了解认识到企业要求、企业文化,明白作为准职业人应养成的道德素质和技术要求。

3.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吸收企业文化元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第2篇

1.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这种定位要求高职教育需贴近社会、贴近企业,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反过来,企业则要求高职毕业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实现零距离就业。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少高职学生还达不到这种要求,从而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依靠提供的技术和职业标准,根据企业需求来安排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出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成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高校就业问题也面临相应的困境。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阅历较浅,书生意气较浓,在缺乏对企业文化足够理解和认同的背景下,难以适应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对新分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是会以无实际工作经验为由将高职毕业生拒之门外。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融入,让高职学生在校时就开始了解、熟悉和接受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学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专业知识,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毕业后往往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期,对实现毕业生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缩短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融入企业文化

工学结合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积极与企业联合互动,共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改革。高职院校派教师深入企业、行业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新专业建设及原有专业的改造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每个专业与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制定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审定学校课程的教学内容;校企相关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工作;学校为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通过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的联动、共建,有效的融入企业文化。

2.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

在理论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比例,将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与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训练。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按照对企业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学生按照操作规程和生产工艺流程上岗。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氛围。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共建实训车间、基地,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将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乃至考试与生产融为一体,使实训场所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在实训场所张贴制度章程、岗位职责、安全标语、工作流程等;实习、实训学生统一着装,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实训教学之中。

3.教学师资中融入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要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定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以专业实践为主的挂职锻炼、顶岗实践,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全面掌握业务技术流程,获取实际工作经验。教师通过实践锻炼,学习企业的生产实践技能、研究、体会企业文化的真谛,并将其融入到之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收企业文化,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高职院校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有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校外班主任,直接参与到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弥补专任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经验;要聘请知名的企业家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传递企业文化的真谛,讲授企业的精神,介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

4.教学评价中融入企业文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高职教育的学生学习评价,其核心是“知识+能力+素质”,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习的考核,将学生实习作为一门重点实践课程来建设,而不是理论考试的附属,在实习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其中教学成绩项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工作成绩项由企业根据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成绩;职业素质项表现为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等,由企业评定成绩;在实习成绩的评价中采用企业的评定标准即“质量和责任意识”,这样学生可以提高责任意识和务实精神,端正企业的职业态度。

5.在教学制度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制度建设,特别是教学制度建设,依托职教集团(院校、企业为成员)为平台,校企共同制订“校长-厂矿长联席会议制度、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校企信息员联系沟通制度、校企人力资源部门联系制度、教师到厂(矿)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制度、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制度、专兼职教师联系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推荐(接受)制度”等一系列教学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加大行业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各项工作的力度,融入了企业文化,推动了校企合作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三、结语

第3篇

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特色,专业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所有特色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没有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其他的所谓“特色”就只会如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只有吸收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形成具有特色,异彩纷呈、适应时展的中职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抓好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能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场文化的距离,实现中职学生毕业就业时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

2学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3.2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硬件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是比较容易地,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才是一所学校成败兴衰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以下四个重要举措。

3.2.1实施导师—学徒制

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从2012年起,我校试点导师—学徒制,建立了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围绕导师—学徒制,我们构建了中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和企业班组化管理。让“员工们”在校园里就提前适应社会和企业氛围,随时提醒学生时刻准备着提前适应社会角色。

3.2.2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特色设立专业部管理制度

为配合连城县旅游兴县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的战略,为了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连城职专从2012年始实行专业部管理制度。根据此项制度,连城职专设置了旅游专业部、光电专业部、计会专业部,学前专业部、计算机信息专业部等五个专业部。各专业部主任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有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例如:电子商务班积极尝试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设计了班级公司化组织结构图,将班级所有的事情尽量“项目化”,鼓励人人争当项目经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班长成了“总经理”生活委员变成“财务总监”……。大家角色变了,职责也不同了。比如财务总监一周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根据员工这一周的“业绩”表现,如何来核算他们该得的“工资”。再如,高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以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精神勉励自己,他们制定了有专业特点的班训,班旗、班标、班级愿景、班级座右铭等。在旅游专业部所处可见有企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名言警句:发现问题是最大的追求;一个人一辈子可以犯几次错,但不可失一次礼;要改变,先改变自己;成功之道:总是做得比期望的多一点点;苛刻的客人比没有客人强……

3.3校园小商品交易会

每周三,校团委和就业指导处牵头,组织校园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学习理财,体验经商,学习做生意。该活动很好地将“大社会”融入校园这个“小社会”,培养了同学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诚待人,宽以待人”,以及体验劳动的艰辛。随着交易经验的丰富,交易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买进卖出为主,到现在的手工DIY的面包、蛋糕,服装加工设计、手工艺品等。

3.4开展内容丰富、多而不乱的社团活动

连城职专对于学生设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大力支持。如今我校已成立包括文学类、体育类、技能类和社会类的在内的12个学生社团。在团委、学生会和学校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在指导性的日常工作安排中还地要求相关社团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做好准备。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能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提供杠杆。近年来,结合当地政府组织的“骑游连城”、培田春耕节、冠豸山书院文化节、海峡客家旅游节等活动,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才艺展示、文艺演出等培养学生帮扶济困,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心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4.1以客家名人为标杆,向学生宣扬客家人的优秀品质

客家名人是客家文化的精神标杆,对中职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客家名人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践行者项南更曾为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将客家名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校园中设立一些客家名人的塑像及生平简介。例如:在我校项南科技馆的门厅就有介绍项南同志的生平、名言、杰出事迹的专栏。二是在校园的走廊、教室、会场等挂一些客家名人的名言、警句。另外还可以举办关于客家名人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大力宣扬和发掘客家名人身上所蕴含的高尚情怀。

4.2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久远性的。为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4.2.1设立企业文化宣传专栏

各专业部与各自的合作企业一起设置了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例如旅游专业部与合作企业——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一同制定了天一旅游集团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专栏详细介绍了其“尊重备至、温良谦恭、真诚质朴、乐于助人、彬彬有礼”的企业核心价值,并把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等理念加以弘扬。

4.2.2开展企业文化讲座

第4篇

班级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具有优秀的班级文化,那么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创造文明向上的班级风气,建设和谐校园。高职院校的校企共建是企业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利用双向选择,联合合作院校,为企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当前,大量的高职院校都创办了校企合作模式,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校企共建提倡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其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人们的大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企共建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

(1)班级命名与企业名称相融合

当前,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很多班级都以企业命名,逐步淘汰了传统意义上的序号班级命名制度,依据不同专业与合作企业的要求,根据企业生产特点为班级命名,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奇瑞数控班,2008级鑫龙电气班,2009级芜湖港口集装箱班等,各个班级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企业的名称为自己命名,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对口的企业,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2)培育特定的班级精神文化

为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当前很多校企合作企业出版了企业文化教材,将企业文化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以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为主要讲解内容,如奇瑞合作班设置了《素质训练》和《奇瑞文化》,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班设置了《企业概况及文化理念》课。任课教师在涉及"企业文化"时重点阐述企业的优秀文化,安排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后撰写考察报告。将企业文化渗入到班级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企业发展理念,促进了合作班级精神文化的发展。

(3)重构合作班班级制度文化

一在班级的宿舍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内容,当前,大量高职院校合作班在宿舍管理中应用6S管理,也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项内容。合作班实行6S管理,使宿舍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好转,而且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会,提前接触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二在实训管理当中引入企业文化。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合作班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企业文化,依据企业实习管理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4)企业文化进课堂

在合作班当中增设企业文化课,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以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为主要讲解内容,如奇瑞合作班设置了《素质训练》和《奇瑞文化》,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班设置了《企业概况及文化理念》课。任课教师在涉及"企业文化"时重点阐述企业的优秀文化,安排学生在考察企业文化后撰写考察报告,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内容。

(5)企业文化进教室

在教室设计中融入企业文化,学校定期举办教室设计比赛,合作班的教室设计要与企业文化相一致,以突出合作办学与企业文化为主要特点。如6S的管理口号、企业的价值观、发展历程和管理规章等,都可以出现在班级教室当中。再有,合作班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企业文化,使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

(6)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第5篇

(一)特色文化缺失。

现实中,高职教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雷同现象较为普遍,特色文化难求。所反映出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单调和重复,更主要的是由于不是自己孕育的成果,就不会真正属于自己,更谈不上文化创新。按照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在某一行业中应具备典型优势,其专业设置应具备专业指导性和技能主导性,其发展方向应该集中发展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建设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并形成专业群,树立自己的教育品牌。但是目前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教学机构、教学用地等方面盲目扩大,放弃自身的优势专业而去开设一些基础薄弱的热门专业来吸引生源,行业特征并未在专业设置中显现,更谈不上形成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色。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扎堆上热门专业,到了毕业时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同时也造成了高职院校有限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而且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上,缺乏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的探讨与提炼。而对于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又即将步入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高职生来说,缺少精神文化的熏陶与教育,也就意味着完成不了对其在精神、心灵、性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全面塑造,高职院校也就无法实现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崇高人格力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这一育人功能。大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层次升格而来,受原有的教育模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生源层次的影响,难以形成较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则更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对精神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呈程序化的简单应付,造成学生对精神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不强;而且由于许多教师自身精神文化建设能力的水平不高,使得学生活动缺乏专业、有效的指导。并且,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提高,缺乏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文化品位不高,造成责任心的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和协作精神淡薄,使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事倍功半。

(三)重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人文文化势必受到削弱。技能文化教学生“做事”,追求“合规律”、“合规范”;人文文化教学生“做人”,力求“和而不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错,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可是这其中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后不久就辞职或被辞退,于是频繁换工作,主要是因为这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企业的工作节奏和企业文化都显得不适应,面对企业的激烈竞争和严格管理不能很快转换角色,难以适应企业需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对于学生进入企业后所需的团队协作、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方面显得薄弱。目前高职教育在社会上未形成价值认同,因而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参与高职教学改革思想动力不足。从高职教育内部来看,高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懒、松、散”,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间早已司空见惯;个别高校教师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忙于“赶场”,却对高职教育教学特别是人文教育应付了事。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对策

(一)区域性、行业性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定位特色。

高职教育“特”在哪里?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性与区域性特征。区域性、行业性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服务面向定位特色。每所高职院校的不同,关键在于其区域性与行业性存在差异。因为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处在不同的区域环境、行业特点、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不同的办学传统和运行模式。因此,高职教育文化建构需要吸纳区域文化、行业文化的元素,并同时充分挖掘、凝练、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形成高职教育独立文化气质。高职教育与地方与行业关系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与行业性。高职教育文化应结合区域或行业的特点,注重挖掘地方文化积淀。如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地处广东中山市,这是伟人故里,有着兼容、博爱的文化传承;这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带,有着一镇一特色的品牌经济,我们利用地方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形成我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再如珠三角的高职教育与北京高职教育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别必然有所不同,机电类高职与经贸类、文化创意类高职因行业不同也必然在文化上有所差别。

(二)物质文化是高职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物质文化是高职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要突出“职业性”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始终应该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高职院校不一定有雄伟气派的教学楼、体育馆,但必须有科学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不一定有一流的专业,但必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应巧妙地将高职教育的价值理念、学院精神和校训校风等文化因子设计布局在校园之中,赋予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文化气息。注重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勤奋求实、勤俭自强、明礼诚信、无私奉献和团结友善等精神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师生,体会文化氛围,突出精神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打造精神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其次,应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人文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普遍存在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生身心实际,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可通过人文讲座、学术报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读书活动等多元文化推进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

(三)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共存。

高职教育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提升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促进人生幸福和社会发展。“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它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文化的特质。因此,高职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全面发展理念,不仅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使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技能人才;课堂教学活动要反映企业需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在开设专业课时,可以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开设。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中,也要把有关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相关内容结合教学,同时将企业的职业道德标准以及企业文化等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在高职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一线三训练”,即人才培养上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并把它作为主线;在训练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的训练,并把它贯穿于教学始终。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就能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可以遵循企业的要求,使自己言行更加符合企业发展规范。另外,开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课程,建构起把学生人文知识内化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及信仰、情感、精神、气质、人格和修养等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并且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纳入该体系,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高职教育新格局。使学生走上社会后不仅能“谋生”,更能发展、创新;不仅能适应一线的基本操作,又能兼容、创新、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动手”,更能“用脑”,从而真正实现高职业教育“高技能”的人才目标,达到职业教育目的。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保障

(一)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拥有共同的价值观。

我们认为,在高职教育领域急需形成一种对高职教育的共同的信仰,激励和感召全体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高职人为之奋斗。因此,在社会上要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职业教育的价值,让群众、企业实实在在看到高职教育在改善自己生活、提高生命质量中的作用。对于大多数高职生而言,企业是他步入社会的第一站,他们必须尊崇企业文化的氛围和熏陶,学生有相当一段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服务于企业,这必然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适应企业并热爱企业;反过来讲,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同、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接纳,主要源于一个“专”字,就是企业文化所要求的、与市场相匹配的专业能力。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学体系已经非常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力求让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一起构建高职教育的共同信仰。

(二)高职教育文化建设需要统筹架构。

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重要形式 ,其运作要求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系统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如何在校企合作的新形势背景下建设高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校园文化水平,对高职院校的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1]

一、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称。中国古代《大学》中,开章明义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强调大学要注意学生的德性教养、性情培养,要培养全面发展、至善至美的人。这是对大学教育宗旨的集中表述。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具有高校校园文化共有的特征,也具有与高校教育相适应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大前提。必须在就业、职业、技术这几个大的前提和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促进高职大学生的至善至美和全面发展。

当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标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它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刻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校企合作新形势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应研究如何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企业文化以效率和利益为重,以产品为核心,通过执行生产计划、实施生产、严格监督和考核等方式来体现,强调现实的经济效益,强调控制和权威,通过明确的奖惩加以保障;校园文化以知识技能传授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通过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引导思考、质疑和解答问题等方式来体现,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民主和平等,保障方式虽要求遵循一定的制度,但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激励来实现。校园文化中揉进企业文化的内容,会使校企合作下的教育教学过程更加接近企业的特色,使学生能够预先体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于经济、效益、监督与考核的真实氛围,认识自己将来所面临的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储备。融实践与教学于一体,摸索出了一套示范性较强的工学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把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文化内容中,不断创新发展,满足当前企业技术更新、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现状。[2]

二、当前形势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今天的大学校园,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相对贫乏,没有突出职业特色,重技术轻文化的倾向,和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导致学生道德水准、人文素质、审美能力、人际交往、专业意识等的低下和不足,尤其是校企合作还未能真正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些现状成为阻碍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如下: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高职院校由于面临着发展中的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一直是顾此失彼,思想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短期利益的追求上,没有从育人的根本目标和学院的长远发展上考虑问题,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要求上出现缺失或者认识模糊,以至于办学者不知该怎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想投入也不知该如何投入。一种是老校园文化的自然继承,没有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呈现出低层次的倾向;二是为拔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层次,盲目的与一般大学的校园文化片面等同起来,这都是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方向、要求和目标不明确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也使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得不到准确的定位。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缺机制,合作无长效保障。部分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缺乏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在资金建设、企业师资引进等方面没有长效机制做保障,校企合作共建校园文化方面没有专门的合作团队,大部分是学院团委老师指导学生出去寻找各种合作、赞助等,很难找到共同利益,没有长期合作基础,很多企业就只合作一次,下次再没音讯,这样,校企合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最终造成合作“流产”或断流。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缺完整性,校企合作未能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没有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就办不出真正的职业教育。做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除了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之外,还要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让企业文化真正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来。高职院校提出必须从文化的层面上去更深地挖掘校企合作的意义,并从合作的内容到形式上有所体现。[3]

三、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高职院校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 “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贴近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实际,立足培养目标,吸取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彰显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入手,努力构建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坚定不移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方位开展健康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也为校企文化互融提供了基本保障。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基础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校企合作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和示范者是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以及行业企业专家。具体的体现者是全校的师生员工及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为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聘请企业专家以“师徒式”的形式,进行手把手教学,边教学边生产,依托教学生产中心分“见习――实习――参与生产”三段进行递进式教学,在此过程中逐步融入严格的企业化的管理,让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言传身教中逐步体会并融入到企业生产的氛围中。

第三,依托企业项目开发和项目创新,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我们作为高职院校,无法与企业从资金投入上进行比拼,因此我们要从技术开发或创新、人力资源投入作为切入点,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解决企业某些项目的开发和创新的人力资源。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与企业成立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在本地形成了研究、培养、实践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高职校园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校园文化水平的关键,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教育的精髓和灵魂。

参考文献:

[1]施祖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略

第7篇

文化营销是在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营销理念,与传统营销理念相比,更注重人文内涵,顺应和创造目标市场所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整个营销过程传递给消费者,通过文化力进行营销,不仅能够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也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客户满意,进而提高顾客忠诚度,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文化营销在物化营销的基础上,不仅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其在精神上的深层需求,给消费者以文化上的享受,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营销渗透在整个营销过程中,表现为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和企业文化营销。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文化,为产品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品牌中蕴含着的文化能够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也能够使产品区别于其他同质产品,使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文化也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联系起来,在两者之间形成认同感,有利于产生良性互动,对产品价值的理解达成共识,使产品交易上升到文化价值理念融合的高度,有利于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和优势

1.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具有独特价值和深厚底蕴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国粹。中医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中医药企业作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还有《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了发展中医药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进中医药迈向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这样的机遇,中医药企业应该立足自身,整理和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发挥优势,开展文化营销,让消费者感知并且认同凝聚在产品和品牌中的中医药文化,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面对市场上西药、生物药的竞争压力,消费者对中药的信任度降低等情况,中医药企业也需要大力开展文化营销,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优势

我国中医药企业在开展文化营销策略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首先,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消费者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度较高。中医药特有的文化内涵赋予了中医药产品在治疗方面的整体观,其独特的疗法使中医药产品毒副作用低,在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中医的养生文化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并推崇。其次,许多中医药“老字号”企业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在文化营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企业在长期的营销活动中在产品和品牌中不断渗透着文化,使企业的文化感召力深入人心,在营销团队、渠道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力的支撑企业进行文化营销。

三、文化营销在中医药领域的成功案例—东阿阿胶

山东东阿阿胶成功的开展文化营销已经从一个固定资产几万元的小作坊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阿胶及其系列产品生产企业,以文化为利器从传统企业转变成文化型企业,向中华气血滋补国宝级企业迈进。东阿阿胶挖掘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了解阿胶的历史,申请并获得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的称号。阿胶属于滋补保健品,顺应当前消费者所追求的健康理念,符合国家倡导的“治未病”,通过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唤醒消费者对中医药的认知,弘扬中医药文化,进而提升东阿阿胶的品牌影响力。在品牌建设方面,东阿阿胶也植入文化战略,聘请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团队,搜集古代经典和民间验方,形成阿胶学术文化、美容文化和滋补文化三大体系,对品牌的文化内涵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在东阿阿胶的主要标识中也运用了文化因素,红色的图形体现了浓重的东方色彩,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并认可。在企业文化营销方面,东阿阿胶倡导“厚道”文化体系,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并通过兴建中国阿胶博物馆,举办阿胶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大力传承并创新中医药文化,增进消费者对阿胶的了解,带动阿胶行业健康发展并真正实现文化价值的引领。

四、开展文化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第8篇

中小企业的定义有很多,不同国家和地域对其界定也不一样。中小企业通常是指企业经营规模、员工人数及营业额较小的企业。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小企业覆盖社会经济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的各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经营状况,中小企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1规模较小,组织机构简单

中小企业的首要特点即是规模较小,组织机构简单。中小企业往往是一家一户发展起来的,投资较少,员工数量少,组织机构简单。中小企业主要围绕经营内容来进行人员配置,许多中小企业的老板也是员工,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管理者。中小企业的简单组织机构决定了其人员配置效率较高,工作岗位基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与企业工作效率紧密相连,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也容易评判。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特点使其在发展经营中具有决策迅速、执行效率高、市场反馈迅速等方面的优势,但也决定了其存在经营理念受管理层素质限制、管理方式粗放、人力资源有限、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1.2灵活性强,发展潜力大

也正因为规模小的特点,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很强。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内容、经营场所都可以基于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来调整,及时改善经营状况。而灵活性强则保证了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在与大型企业竞争和激烈的市场考验之下,经营的灵活性就非常重要。基于中小企业的灵活性特点,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潜力。许多大型企业是中小企业在经营得以迅速发展,规模扩大之后转型而来的。浙江名企娃哈哈集团,即是一个最初只有三个人的小型校办工厂,在“创始人宗庆后的领导下,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食品饮料企业集团,成为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的饮料生产企业”。娃哈哈集团的发展历程可以作为中小企业巨大发展潜力的典型案例。

1.3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

中小企业的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雏形,但是数量上要比大型企业多得多。中小企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经营内容也是多种多样,能够满足消费者各种各样的消费需求,为企业发展赢得市场和机遇。从行业来看,无论是传统的餐饮住宿、建筑安装,还是新兴的网络科技、智能技术,中小企业都在各自行业里担当着自己的角色。从分布地域上来看,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中小企业总能生存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以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为例,许多地方几乎是家家户户办厂,中小企业林立对浙江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中小企业由于本身特点限制,在经营管理中注重企业生产效率和企业的产值,对企业管理和经营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长期处于附属地位,经常遭遇忽视。分析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中小企业更好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2.1领导层忽视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特点,决定了在企业管理上存在许多弊端。首先在企业管理层的人员安排上,中小企业很难有实力去人力资源市场上招募顶尖管理人才。而许多中小企业是家族式的企业,管理者也是本人或关联亲属,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管理层素质良莠不齐。在中小企业早期的创业和积累过程中,创始人或单干或与亲属一起,凭借着勤劳吃苦,往往能够使中小企业保持较高生产效率,但是随着企业发展,若管理者还是以前的经营管理模式就会限制企业的发展。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中小企业领导层往往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看不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2.2经费投入有限

经费投入是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占用企业的生产资源。许多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经费投入有限,企业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在进行文化建设活动,但也是流于形式的象征性管理手段,在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以省钱为首要任务。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从根本上说还是中小企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中小企业管理层存在不够重视的经营管理思想。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重大。在这个层面上看,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经费不应该算在企业支出里,而应该看做是企业再生产的投入里。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短期效果是改善企业内部的组织文化和员工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效果是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2.3文化建设活动流于形式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很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有些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确实在进行,不过许多文化建设活动流于形式。比如有些中小企业会在醒目处张贴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材料,企业墙壁上涂上一些鼓足干劲的口号标语等,内容会涉及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立志口号等。这些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制度文化,但是对于真正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来说只是流于形式的宣传而已。这种形式的中小企业文化应付相关部门检查和参观还行,但是对企业员工来说意义不大。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首要目标应是营造企业的“家”文化,凝聚员工,进而产生企业的良好氛围,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3中小企业文化建设良性发展对策探讨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会对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企业向心力有负面影响,长远来看则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思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去完善,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建设来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和升级,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3.1加强领导层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增加经费投入

中小企业的管理与企业的发展不协调,企业发展了但是管理者往往还固守着创业初期的一些管理方式和管理思维,存在不同程度的粗放式管理和僵化式管理。但是中小企业管理层拥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决定着企业资源的分配。要实现中小企业的企业绩效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促进企业转型,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还在于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增加经费投入,落实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活动。

3.2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调动员工参与积极性

人才资源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中小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根据员工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渴望的激励措施来安排企业文化活动,以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在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还要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从而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会直接改善企业中的工作氛围,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企业人力资源吸引力的不足,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以人为本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积极作用。

3.3以地域或行业为纽带创立共同的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受到自身实力的限制,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有限。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单单依靠中小企业本身还不够,企业文化建设还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地域或行业为纽带创立共同的企业文化。当前在企业管理领域有一个比较热门的概念叫“产业集群”,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词,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以浙江为例,许多中小企业以地域为纽带形成了同一产业或密切相关产业,浙江省政府因地制宜确定了萧山化纤纺织产业集群、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海宁皮革制品产业集群、义乌饰品产业集群、黄岩模具产业集群等42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因地制宜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要高,借助地域或行业打造更高平台的企业文化影响力,直接提升员工的自豪感和企业的外部影响力。

3.4依托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第9篇

1.1缺乏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由于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单一追求企业文化的表面形式,不重视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建设。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应该是独特的,是企业在创业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的形成的独特的价值理论体系,里面包含着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包含了企业在创业奋斗过程中集体形成的行为思想和理念。如果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展现出深层次的内在价值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是难以持续的。

1.2缺乏个性及创新精神市场是发展变化的,企业经营活动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和创新。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更新,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许多管理者认为企业创新的重点是产品不是企业文化,不明确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不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和更新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得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不相适应,长期如此就造成了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的状况。

1.3缺乏与企业经营活动紧密联系任何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文化通过其导向作用,把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都导向到企业的目标、使命形成合力。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力源泉和精神动力,从而实现企业确立的经营目标;同时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可以使企业员工在思想上产生自豪感,形成更强的凝聚力,从而在工作态度发生重要转变,从被动的接受管理到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主动维护企业形象。当前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在文化建设上往往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经营活动分开来做,认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两码事,形成了文化建设和经营活动两条路线,这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

2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2.1管理者在思想上应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从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在企业发展初期主要是依靠经验和亲情关系来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作用看起来并不明显,因此造成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要,很多企业会做些企业文化方面的工作也仅仅是停留在喊喊口号,出于赶时髦的目的,不没有真正期望企业文化发挥作用,也可以说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革除以往对企业文化认识方面不正确的思想,认真地学习企业文化方面的知识,加强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掌握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2.2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并注重个性化发展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主要体现在企业目标和使命上,企业的使命说到底是在企业的文化上,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反映一个企业本质特点和内在特征,其他的外在形象都是其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区别于另外一个企业,想在市场上独树一帜,除了在产品上下功夫外,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文化上下功夫。企业在建设本企业文化时,应该充分了解本企业目标、使命和内在特点,设计创造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特征和状况的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别的企业文化。同时也要注意的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情,应该根据企业发展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不断更新企业文化的内容,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不断更新并创造出符合本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文化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真正作用。

2.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的结合企业文化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紧密相联的,无论是企业发展初期,还是在具有一定规模之后。企业进行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做表面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用来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如果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隔离开来进行,则两者都取不到好的效果。因此,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做到两者紧密结合,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有利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另一方面是企业在经营活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实现两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第10篇

1.1我国中小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文化建设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此,2011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组织实施了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根据调查,除少数企业已进入文化建设的深化阶段外,大多数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许多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行动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比如很多企业并不清楚企业文化的真正本质,对于企业文化的涵义不是很明确;有的企业里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专门管理这一块,但也形同虚设。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对于文化建设不重视,并没把企业文化纳入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当中去。中小企业还有一部分是家族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很多弊病。

1.2我国中小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误区

虽然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知道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构建企业文化却在中小企业中成了不可小觑的一个坎。以至于企业文化做成了表明功夫,看不到实效,反而还是投入中的无底洞,走入了构建企业文化的误区。很多中小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只在表面下功夫,像在办公室贴上励志的语句,工厂悬挂团结奋进的条幅,把名言警句当作企业文化的灵魂。这实际上是把企业文化当作花瓶,这是在曲解企业文化。大家都知道,构建企业文化就是要把企业的思想统一起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信心和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出企业的最大价值。

2对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关于企业文化的涵义

企业文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长期形成而被员工和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及经营战略等的集合体,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概括的说:企业文化是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而被企业所信奉和倡导的一种价值理念。企业文化是一种良好的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企业个性。它对于企业和员工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导向作用、纽带作用。企业文化不仅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能增强社会对企业的向往和认同感。企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承继性、时代性、层次性。企业的文化氛围如何,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和持久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智力支撑。没有先进经营机制的企业是注定要失败的,同样,没有先进企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企业也是会失败的。因此,要锻造一个有影响并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切不可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2.2传统企业文化的局限

中国传统文化对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它的组织规范、人事制度、经营管理都深深打上传统文化的鲜明烙印,呈现出一种家族化、实用主义、个人化、感情化、封闭性等特征。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企业文化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约束了中小企业的向前发展。

2.3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正确认识

大多数管理者没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首先,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给企业装门面,没必要在企业文化上投资太多。其次,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大企业才需考虑的问题,等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后再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2.4构建企业文化是领导者考虑的事与员工无关,让员工缺乏归属感

有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者的事,主要通过管理者对于整个企业的运筹帷幄来决定企业的发展,并通过下达给员工,让其强行接受管理者的意识和理念,这样做却忽视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也缺乏归属感,不利于工作的展开。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是让员工改变观念,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统一行动起来,与企业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让员工自觉、自愿的认同企业文化,。只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如果让员工认可你的企业,认可你的文化,就可以让员工把企业当家,同心协力让企业走的更远。

3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3.1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

企业的管理者在构建企业文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也能体现出企业管理者管理过程中的领导风格、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需要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去,这样有利于培育团队精神,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2建立良好的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构建企业文化,就要建立良好的各项制度,比如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并且要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奖罚分明。很多中小企业大都采用期权奖励制度,把经理人和员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种制度然后再引进经理人。如果企业制度还没完善就引进经理人,有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没有制度是不行的,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建立各种制度,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3树立中小企业的诚信文化理念

企业的诚信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来说,诚信文化的建设,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建设和根本建设。诚信就是守诺、践约、无欺,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一种准则、一种规范、一种责任,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企业必须以诚信文化为基础来建设企业文化,以建设企业文化来打造诚信企业。中小企业要想打造诚信品牌就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对全体员工展开企业诚信文化教育,树立企业诚信理念,诚信是企业存亡与兴衰的试金石。企业有了诚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客户,赢得更多的市场,最后获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4结语

第11篇

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追求。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有效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突出职业原则、教育原则、互补原则和先进原则,通过“四维度、五载体、四体系”模式,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实现高职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文化对接;高职校园文化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教改课题“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JY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与深度融合,必然会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碰撞。如何全方位对接企业要求,重构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原则

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结合高职自身特点,有效吸纳优秀企业文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再判断。校、企文化的主体具有一致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为适应企业而培养的准技术技能人才,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技术技能人才,二者主体都是自然人,只是在时间过程节点中的名称不同而已①;校、企文化具有文化结构的相通性和文化功能的相融性,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可以划分为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二者都具有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协调和辐射功能。这种主体一致性和结构功能融通性是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基础,也是重构高职校园文化的关键。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应该突出职业原则、教育原则、互补原则和先进原则。

(一)职业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和市场与企业的联系也更紧密,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中吸收、融合企业文化是其使命之所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重构中应重点研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内涵,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的职业特征和所需技能,在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与企业贴近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专业技能与企业的需求能共同包含在校园文化之中。

(二)教育原则

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教育和培养学生,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②。校园文化是教书育人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它更关注人的持续全面发展,具有教育性。因此,在校企文化对接中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必定要遵循教育原则,坚持自身特色,传承人类文化,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完善高职学生人生品格,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三)互补原则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努力实现文化互补、管理互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这就是说,校企深度合作必然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向融合及对接,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文化的互补,达到校企文化的共融和共荣③。

(四)先进原则

为更好地进行校企文化对接,高职院校要善于吸收、融合校园和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凝练大学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凝聚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特别是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勇于摒弃企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要盲目引进和全盘吸收,要遵循先进原则。

二、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四五四”重构模式

高职校园文化“四五四”重构模式,是指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四维度、五载体、四体系”。“四维度”指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对接中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层文化内容维度进行重构;“五载体”指校企文化对接中高职院校利用课程教育、实践教学、校园环境、课外活动、顶岗实习五个载体实施重构路径;“四体系”指校企文化对接中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内部管理能动、“双师素质”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外部合作关联等四个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校园文化重构有效运行。

(一)“四维度”——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内容

1.以精神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着力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体现是企业精神,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根本着力点是保持和企业先进文化的与时俱进④。高职院校应把优秀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对接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用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使学生对企业文化产生初步的印象和积极的认同感,为实现“零距离”上岗做好心理准备。例如,使学院的校训、校徽、校歌等融合和体现企业精神文化元素及精髓;通过“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先进企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到工厂感受企业的各个工序如何有效配合,员工责任心对最终产品质量的深刻影响,使学生体会集体主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出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⑤。

2.以物质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切入点。物质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外在标志,高职院校应围绕自身办学理念与办学条件,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性和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通过建设符合职业特征的教学环境和设施,从校园的整体设计、建筑风格和道路命名等方面通盘考虑,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使广大师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如铁路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区内建成“火车站”形式,设计有电子屏幕、铁轨、站台⑥;建设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区内设置中外经典建筑柱廊,以古今建筑工程大师的名字来命名学校的主干道路,建立名人墙、优秀校友墙等,时刻激励师生。通过教学和学生管理融入“职业标志”,如以企业名称或项目名称给专业教学班冠名、按企业员工的工作服样式制作学生的实训服装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增强对职业的亲切感。

3.以制度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落脚点。制度文化是企业对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理念及各种规章制度⑦。优秀企业具有得到社会实践检验和认同的,经长期积淀和合理继承的完善的制度文化,高职校企文化对接中,应将自身的制度与这些优秀企业的制度文化加以结合和改造,建设具有企业管理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通过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引进优秀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如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学校内部质量管理监控;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引进企业特色管理规章制度,如PDCA循环管理模式、海尔集团的OEC管理模式等,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悟企业文化的内涵,为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4.以行为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关键点。行为文化是以制度文化为保证的精神文化的折射。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不仅要适应各项教学活动,同时也要为生产实习、社会服务、课外实践等各项活动营造氛围,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⑧。因此,校园文化应融入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规范,培养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可借鉴企业员工的管理方法,实行学生职员化管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氛围,提前适应企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引入企业规范,推动教学活动贴近生产一线;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生产实习中引入企业标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五载体”——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路径

1.课程教育。课程是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目的的主要载体和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高职教育的特征,通过课程教育这个载体来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实现校园文化的重构。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及教学资源库,使其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职业性特征;通过将企业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相衔接;通过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通过开设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通识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接受职业心理辅导。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认识理论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载体。学校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与生产第一线相同或仿真的训练环境来进行实践教学,实现实践环境的企业化;将学生根据企业生产部门的分工分成不同的小组,完成项目教学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组织的企业化;将实践教学考核的百分制折算成企业的薪金制,用企业标准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会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在实践教学的反复磨炼和熏陶中逐步养成。

3.校园环境。校园规划、校园建筑、校园设施以及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等都可以作为凸显企业文化的环境载体⑨。通过设计布置具有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形象标识,营造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的视觉型环境,让学生在充溢着职业氛围的校园中感受企业文化;将学生校内实训基地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或工作室,在技能实训过程中,按照企业的标准和操作流程要求学生,打造融入企业文化特征的感受型氛围,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

4.课外活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⑩。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各类文化科技活动,如举办文化节、科技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企业家报告会和专业技能大赛,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创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增强学生创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学生节假日参加科技下乡、勤工俭学活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5.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的实际岗位工作的教育活动,学生有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职业角色、清晰的职业权责,实习成果也是真实的有形或无形的劳动产品。在顶岗实习的劳动实践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职业理想,强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因此,顶岗实习是高职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一要做好岗前企业文化认知教育,可邀请优秀实习生作报告,结合思政课到企业观摩参观,开设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课程;二要做好岗中企业文化体验教育,建立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学生自己评价的“立交桥”式项岗实习评价机制,引入企业考核评比计分方式,对学生进行真实的职业评价,教师分组分工到各实习点,与企业专家一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指导;三要做好岗后企业文化再教育,建立企业教师、校内教师、实习学生三方交流机制,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建立奖惩机制,顶岗实习的评价结果与学生奖学金评定、优秀毕业生评选、升学、入党等挂钩。

(三)“四体系”——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保障

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既有利于校企合作和校企文化的顺利对接,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都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重构,从而丰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增强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特色的优势,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校园文化重构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1.内部管理能动保障体系。(1)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重构组织系统。成立由行政管理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组成的教育集团,协调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相关工作,认真检查有关校企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成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本校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下设校企文化对接办公室,研究、制定、执行校园文化重构各项具体工作,协调高职院校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和校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并全面负责校企文化对接的重构工作;成立二级学院校企文化对接工作小组,由行业企业的专家、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全面负责执行学校的各项决议和计划,对院校各专业的建设、校企文化对接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指导。(2)建立科学规范的校园文化重构制度系统。系统设计校企文化对接的管理制度,提出实施校园文化重构的指导意见,编制院校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校企文化对接的方案和措施,同时根据校企文化对接的要求,重新修订或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管理条例。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仿真企业职场文化环境,在院校的规范化制度建设中注入企业形态的经营与管理,从而保障校企文化一体化育人制度的实施􀃊􀁉􀁓。(3)建立校内各部门联合联动的校园文化重构运行系统。合理调配校内各部门的职权,达到功能联动;建立高效的决策机制、任务责任机制、对话协作机制和全员参与机制􀃊􀁉􀁔,实现全程全员联动,更好地响应行业以及企业的动态。(4)建立全面监控的校园文化重构控制系统。在设定控制目标和确定控制对象后,对高职校园文化的重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从而确立正确的控制方法,强化控制基础􀃊􀁉􀁕,保障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工作顺利进行。

2.“双师素质”队伍保障体系。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教师既要有教学、科研能力,又要有实训、技能指导能力,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它是校企深度融合、校园文化重构的重要保障。(1)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连续半年以上的挂职锻炼,已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也要利用寒暑假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定下企业锻炼制度和考核评价细则,并将其纳入教师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中。(2)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企业的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技术高超、实践经验丰富,对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有独到见解,高职院校应该将他们聘请为兼职教师,纳入教师队伍,通过他们在教学、实训指导和各种活动中的作为,把优秀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3)建立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各专业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审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各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实现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来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3.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体系。校内外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场所,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和校园文化重构的必要保障。(1)建立真实或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为参考目标,确保实训环境真实化、实训项目任务化、实训操作流程化、实训内容岗位化、实训管理责任化。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学生能初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接触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具备初步的职业素质􀃊􀁉􀁖。(2)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依靠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企业,努力实现校企结合最优化、校外实习实务化、实习单位基地化。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作为“企业人”参与生产实践,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而且会真切、客观地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

4.外部合作关联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外部的政策环境是实现校企合作、文化互补的保障。(1)国家应健全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从源头解决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的现状。(2)政府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政策制度,出面成立融合政府、行业、企业、教育职能部门的校企合作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资源调控统筹本地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建设。(3)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校企合作媒介平台,共享校企文化的优秀成果。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追求。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校企文化对接的积极价值,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具体企业的文化性格,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路径,以职业、教育、互补和先进原则重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以积极的文化张力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田芳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注释]

①张弛.校企文化一体化: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31):11.

②⑩郭秀敏.基于校企文化结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167.

③漆福刚.现阶段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9.

④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J].职教论坛,2010(12):58.

⑤⑦孙卫芳.校企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0.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 校企文化 双元互动 探索实践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第三期高校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性发展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在外延性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开放性等文化特征,迫切需要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推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一、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内涵

高职院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得到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员工普遍认可的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就是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与渗透,创造一种新的高职教育情景,关注企业实践需求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从而培养企业需要的不可替代的专门人才。

1.高职校企文化相似性为“双元互动”提供了可能性。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都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价值体现,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提升。在建设目标上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在建设内容上都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正因为两者存在诸多的相同或相近之处,为两者互动与融合提供了可能。

2.高职校企文化差异性为“双元互动”增强了必要性。在建设主体上,高职院校文化强调师生员工,而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员工。在建设目标上,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是一种做人的文化,其目的是培养人才。因此社会效益是其最大的目标,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是一种做事的文化,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实施校企文化“双元互动”。

二、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意义

1.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同样看重其职业素养。例如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从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而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难以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需要通过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才能完成。

2.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是培育教师双师素质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要有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熟悉企业、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缺少企业的实践经历,双师素质亟待培养。实施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教师可以学习优秀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企业为客户精心打造的服务体系。同时由于校企文化的融合,教师会与企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全面实行校企合作,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

3.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是培植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强校之本,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实训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还表现在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不管是哪一方面的特色,如果没有特色文化作支撑,往往缺乏持久竞争力。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文化互动,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突出职业性特征,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将有利于形成具有特色和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打造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探索

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不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简单替代,应以育人为目标,以“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辐射企业文化”为原则,多管齐下,博采众长,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也是苏北地区唯一以轻纺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多年来,学院以江苏省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建设为载体,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四双”育人模式,即主干专业链与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其中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主要做法是“创设两个平台,共建三大基地,引入四项规章,培养五实人才”。

1.创设两个平台,构建学院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价值观、集体舆论、学术风范、精神信念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文化传统、办学理念、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要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就应在学校精神文化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价值观、创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等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有鉴于此,学院重点创设两个平台:一是与全国百强、江苏十强、江苏长江以北最大的国有企业——江苏悦达集团携手合作,共建悦达学院,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努力实现共构组织、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使之成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有效平台。“勤奋做事、踏实做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超越自我、锐意创新,不惧艰险、无私奉献,志存高远、笑到最后”的悦达精神,缔造了备受关注的“悦达现象”、为人称道的“悦达速度”、令人惊叹的“悦达效应”,深深影响激励着学院的师生员工。二是创设了企业家与杰出校友讲坛,每月举办一次,传播企业核心文化,解读创业成功历程,分享经验,树立标杆,激励斗志,让学生树立努力方向和职业信心,构筑学院精神文化又一展示与教育平台。同时,在教职工中大力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学习之星、技能之星、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树立身边典型,营造进取环境。学院先后组织开展四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职业立身、技术报国”的校训、“和谐、求实、创新”的校风、“厚德、博学、精艺”的教风,既体现企业精神理念,又具有高职文化特色。

2.共建三大基地,打造学院物质文化。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沿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在建设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时应突出“职”的特点,体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色彩,克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职业性”教育环境的缺失,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入手,通过模拟仿真或全真的方式,对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三大基地。一是共建实训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与技术研发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创建“校中厂”“厂中校”,建成全真型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创造出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共享。二是共建创业基地,专门成立创业基地管委会,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做好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布置和氛围渲染,引进企业二十余家,重点打造创业认知中心、创业体验中心、创业模拟中心和创业实战中心。学院对学生免费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根据具体项目适当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在注册登记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使校企实体相通,文化相融。三是共建研发基地,按照校企“互惠双赢”的原则,建立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江苏省生态染化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纺织品研究所,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的精神面貌。近三年来,校企共建创业园1个、研发中心6个、技能教室38个、实训基地156个。

3.引入四项规章,完善学院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发展策略、发展目标、管理方法、管理风格和规章制度等。高职院校应考虑到学校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配套衔接,借鉴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为学生毕业后与企业无缝对接做好准备。学院重点引入企业四项规章:一是引入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专门成立了学院理事会,地方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担任理事长,构建政行校企四方合作办学机制,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引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注重过程、动态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三是引入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注重业绩、奖勤罚懒的绩效管理体系,打造能上能下、动态发展的师资团队。四是引入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构建经营有方、资源节约的高效服务体系,开源节流,提高办学效益。学院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吸收企业制度文化元素,丰富校园制度文化内涵,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校企文化“双元互动”实施意见》《校企共引共享高级人才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十余项配套制度。

第13篇

一、石化企业对网络营销内涵的认识问题及对策

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网络营销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在企业界中对此应加以分析、界定,否则在企业确定市场目标、供需关系、竞争形态、营销手段、客户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时都将出现偏差。

笔者认为,我国学者张润彤对于网络营销的界定更为得当,张教授指出,从广义角度讲,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活动,都可称之为网络营销。

从狭义角度,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

根据实际调研,大部分的石化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基本是与广义网络营销的概念相符,不少企业的领导认为,在企业的网站上展示了自己的企业形象、提供了相关的信息等就是网络营销,这是极为不恰当的。而笔者认为,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不能将其与企业传统的营销活动割裂开来,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在原有营销战略基础上的营销活动的进一步拓展。

二、石化企业在网络营销手段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营销职能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网络营销手段,当前,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交换链接、病毒性营销、网络广告、会员制营销、网络商店、信息、邮件列表、许可E-mail营销、个性化营销等。

我国的石化企业在网络营销手段的具体应用方面,从形式上讲,可以说基本都已采用,但是仍有不足。

1.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是最经典、也是最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之一,是人们发现新网站的基本方法。在我国,石化企业大多属于国有大型企业,加之历史原因,可以说相互之间是“互相认知”的,这也就意味着在本行业内,获得理想的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后,至多是互相在网络上查找对方网站方便些,其他的作用则较少。

而石化企业的业务范围广、全球化程度高的特点在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方面恰恰是当前石化企业忽视的问题,在国外的著名搜索引擎中获得理想的排名有利用拓展企业的知名度、更好的展现企业形象以及增加商机。

2.交换链接。交换链接又称互惠链接,即分别在自己的网站上放置对方网站的logo或网站名称并设置对方网站的链接,使得用户可以从合作网站中发现自己的网站,达到互相推广的目的。

在石化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交换链接虽然在每一个网站上面都存在,但是应注意当前大部分的交换链接对象的选择上,基本是与上级单位、友好关系单位的链接,而缺乏具有一定互补优势的网站之间的合作,而这类网站恰恰更能拓展本企业的业务。.病毒性营销。病毒性营销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使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众多受众。

笔者认为,在网络营销的具体手段中,病毒性营销是当前石化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运用最不成功的手段,例如医药产品,可以在一些门户网站的论坛中广泛宣传其疗效。而石化企业,因其产品的独有特点在病毒性营销方面运作较难。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传统营销结合网络营销的做法,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引导“病毒”的传播,最终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4.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大部分企业都在利用,但又不甚重视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很多企业界的人士认为,网络广告的点击率并不能代表其效果,且效果难以评估;点击后交易行为并不一定伴随发生;网络广告受众毕竟较其他媒体受众少等等。

笔者认为,其他广告我们看后就一定会购买?其他传统广告的效果就能完全准确评估?石化企业的电子商务是B2B电子商务,它的广告就算是采用传统媒体,可真正的潜在客户(也即“真正”的受众)与网络广告受众会相差多少?

真正要让网络广告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是应该在网络广告内容本身,以及网络广告的策略上多做文章。

5.会员制营销。会员制营销已经被证实为电子商务网站的有效营销手段,国外许多网络零售型网站都实施了会员制计划,几乎已经覆盖了所有行业,国内的会员制营销还处在发展初期,时代珠峰公司、西单电子商务公司网络商场都采用了这种营销思想。

笔者认为,在B2B的企业电子商务中,同样可以借用会员制营销的理念并加以变革,将其作为构建石化企业供应链的一种手段,增加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联系,增强相互间的伙伴关系。

6.网络商店。当前,大部分的石化企业基本都已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通过企业网站展示企业形象、相关信息、开展网络营销活动、进行电子交易等,或者是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但是却很少利用网络商店。

第14篇

1.应对市场竞争的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石化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供应资源总量的不断提升,使得化工行业市场竞争由资源争夺型的竞争转化为需求为主的价格竞争模式。化工销售面临着化工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的新形势,必须要不断地加强营销业务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学会用主动进攻的姿态去努力获取市场,同时也要应对市场缩小以及同发达国家在资金、管理、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的差距。

2.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服务营销的本质是“服务”,美国市场营销学界将服务定义为:“主要为不可感知,却使欲望获得满足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并不需要与其他的产品或服务的出售联系在一起,生产服务时可能会或不会利用实物,而且即使需要借助某些实物协助生产服务,这些实物的所有权将不涉及转移的问题。”据此不难看出,服务是一种涉及一些无形因素的过程以及结果,服务营销的关键在于为客户提供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则能够促进所销售的产品价值的提升。

3.加强内部建设的需要

尼龙化工销售应当针对市场形势以及行业的特征不断调整与完善。只有用先进的营销服务理念去影响和感染职工,企业才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统一文化,利用化工销售服务文化加强员工的教育,用规范的营销模式统一员工的行为,加快文化的融合,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市场形象,从而提升尼龙化工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市场影响力。

二、完善尼龙化工企业服务营销的对策

尼龙化工企业应当树立起牢固的服务意识,注重服务能力建设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将服务转化为化工销售的核心竞争力。

1.提升销售服务文化软实力

化工企业应当树立起现代营销服务的理念,规范服务营销的礼仪,形成自身具有化工销售特色的销售服务文化,从而不断提升化工企业服务的软实力。服务软实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当以制度规范作为标准,加强执行。理论与服务文化礼仪只有形成制度,才能够产生足够的约束力,化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销售服务制度,采取措施加强对服务工作以及营销行为的检查与监督。其次要注重宣传与引导,使服务以及营销理念被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将其内化为员工自身的自觉行为。为此,一方面需要加强领导,管理者应当大力倡导并做到身体力行;另一方面需要组织全体员工讨论服务营销的理念与制度,促进员工了解的同时让员工提出自身的意见与建议。此外,应当加强主题活动的举办,利用活动载体来增强广大员工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利用相关的主题活动,寻找自身在服务理念、服务水平等方面同其他竞争者之间的差距,企业还应当加强机构建设,不断整改落实,按照活动主题和规划推动其有效开展。

2.完善营销服务架构

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氛围下,尼龙化工企业必须要有完善的营销组织架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部门予以职能划分。首先组织架构应当体现出系统性与全面性,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企业当中的每一位员工不仅要是企业内部的主体,同时也应当是控制的客体。企业员工要加强自我控制,同时也应受到其他同事的制约。其次应当明确职责,奖惩适当。加强员工营销工作的效率,促进务实的工作风气。此外,也要坚持成本效益的原则,对内部控制制度予以优化完善,提升企业的成本效益,优化销售服务的工作流程,以符合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特征为前提。

3.健全适应营销战略的服务体系

与服务营销战略相融合的服务体系主要有信息系统服务、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系统、技术服务系统、客户投诉系统等,这些系统服务都是化工企业营销战略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物流配送服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目标市场聚集地进行物流配送,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与便捷的服务,并且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客户与企业的双赢。企业的产销研各方面都需要围绕市场而进行,将营销战略服务的目标转化到客户的反馈上,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以及产品的使用情况,企业自身的产品有哪些用途与性能,如何加工、怎么用都需要保持重视。同时也要主动向客户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提升产品性能,与客户共发展。

4.发挥链条优势,促进尼龙产业市场竞争

第15篇

柳江县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标准厂房项目位于新兴工业园四方塘片区二区内,该区位于柳州市南面。柳江县四方塘区域,是柳州市新兴工业园区的扩展区域,也是柳州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面实施“再造一个工业城市”战略部署的重要经济载体。柳江县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马蹄形盾地的中部,地处桂中构造盆地的地东部位,境内出露的地层包括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本地区构造运动较微弱,柳州及其周围地区地壳相对稳定。项目场址自然和经济条件良好,场址北面、西面、南面为规划道路,东面为已建成的新安中路,西面附近面为泉南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给水、排水、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基本齐全,本项目建设条件满足。

2用地现状条件分析

2.1优势条件。2.1.1区位条件较好:新兴工业园四方塘片区二区用地紧邻柳州市区,与柳州主城区以柳石路相连,交通方便快捷,直线距离至市中心15.9公里;该区交通优势明显,西侧有柳南高速公路、东侧有209国道等联系柳州与其他各市县的区际交通干线,北侧距广西乃至南部区域的铁路枢纽地———柳州火车站仅16公里;西侧距柳州飞机场仅3.78公里,可依托机场区,发展形成航空相关产业园;东侧直线距离7.38公里有柳江,直通广州、港澳,随着红花水电站的修建运行,柳江流域枯水期亦可通行船只;总体而言,区位条件优势突出,集水、陆、空交通优势于一体,内有依托,外可扩展,是一处难得的城市发展区域,十分有利于该区吸纳外来经济的辐射。2.1.2自然、用地条件适宜:该区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位置,柳江下游,从大气及水体的环境角度分析,对柳州市区都不构成大的影响,适宜一、二类工业布局。该区现状用地以甘蔗地、缓坡地为主,且地质条件较好,适合各类工程建设并易于开发。2.1.3开发共识强:广西省农垦集团及柳江县政府较为重视该区的建设发展,具有坚定办好该区的共识和决心,并为此做出了组织落实和前期资金落实。2.1.4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品牌:柳州市汽车工业和工程机械、通用机械等机械工业及品牌在全国有一定市场和知名度,具有发展汽车零配件相关企业的经济环境。2.2劣势条件。2.2.1政策驱动减弱:作为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相对而言,起步较晚,已经不可能具备我国发达地区的先建开发区的主要政策优惠以“赚取差价”来吸引投资和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尽管还有国家西部地区优惠政策)。2.2.2经验不足:农垦集团及柳江县政府创立同类大型工业园区经验较少、建设和管理该规模工业园区的所需经验不足。2.2.3招商引资的软、硬件环境需要改善: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待改善,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仍需加强;柳州市高等教育资源缺乏,教育研发力量相对比较薄弱。2.2.4面临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尤其是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挑战。2.2.5基础设施投入较大:新区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基本上是空白,再加上现状范围内地形条件相对复杂,因此,工业园区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2.2.6高速路阻隔:因高速公路对地块与市区用地的切割,各类建设必将受其影响。2.2.7飞机场限制影响:飞机场飞行限高平面影响区域内的建设高度。

3规划原则

3.1坚持“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3.2根据柳州市新兴工业园发展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与布局结构,进一步细化该区用地分类,并结合建设用地指标核算和城市现状发展需求,调整部分用地性质和布局。3.3以有利于开发与实施,方便管理与操作为目标,将整个地块分期建设,确定各地块的规模,并依据有关规定确定地块的各项开发控制指标。3.4根据上位规划用地布局结构和道路交通条件,确定并完善相应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项目和规模。3.5以创造良好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和城市景观为目的,结合开发效益,确定建筑物控制高度。控制城市绿地、公共空间,提高绿地率,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构成完整的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系统。3.6根据道路交通要求确定地块机动车出入口方位,依据地块的性质和开发强度配建停车位。3.7根据开发建设项目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制定地块适建。性控制规定,使规划更具弹性;确定不同地块和分区的开发建设时序。

4总体构思

小微企业一般资金紧张,发展不稳定,企业经营方向及规模随市场的变化较大。本创业基地定位为“小、精、灵”,规划设计围“小、精、灵”这设计思路来设计。小:以规模小,小尺度的厂房为主。精:经济适用,细致周到,投资小,但规划标准要求高,建筑密度大,进深小、采光好,装饰标准不高,平面统一,细部设计细微。灵:建筑及空间布置灵活,可分可合,道路及配套依使用要求不求都是高标准,而是该高则高,可低就低,减少前期投入及今后的使用成本,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平面布置功能分区明确,规划整齐,交通流畅,与周边道路衔接合理,方便,尽可能的避免干扰,较好地利用城市配套绿地改善办公生活区的环境质量,厂区的停车分散布置,不搞大规模集中布置,贴近用户,贴近需求。小型厂房成对布置,中间只设满足消防及采光要求的4米消防通道,可分开经营又为企业生长合并加大规模做伏笔。建筑的外观简洁、统一,外观服从功能及使用要求,各功能的建筑虽造型不同,但有统一延续的建筑语音,建筑色彩以浅色为主,辅助以其他的颜色搭配,取得较好的效果。

5空间组织和设计特点

根据项目规划文件,本项目场地出入口设在西面及南面及东面新安中路,西面设四个出入口,东面设两个出入口。南面设一个主出入口。整个项目配套设施集中布置在场地的东南角。园区总配电房设置在厂房中部5#楼一层。场地内设环形道路,交通便利。场地沿四周及中间建筑之间设停车场,满足员工停车及货车临时停放,场地内主要道路宽度为8m,消防通道为4m。建筑主要采用南北朝向,通风采光良好。建筑立面设计以现代工业为主导思想,采用现代风格,体现当代厂房建筑机勃勃的气息。建筑采用浅灰色调,同时配以深调加以点缀。外墙材料采用涂料及外墙砖搭配。创业基地规划鸟瞰图如下。

6景观特色要求

6.1整个厂区的绿化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形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现代厂区景观效果。6.2绿化景观考虑一定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条件。6.3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选用多种乔木,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达到降噪降尘的作用。6.4充分运用垂直绿化等形式,增加绿化的景观效果,美化厂区环境。7结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标准厂房项目的特点为“小、精、灵”,本次规划设计坚持“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对项目场地规划进行了总体构思,构建了设计框架。

作者:莫金儒 单位:广东建筑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柳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