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航空港论文范文

航空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航空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航空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新闻报道策划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大河报

新闻报道策划是当前我国新闻学界与业界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除了学术研讨,不少新闻院系已经将新闻策划这门课列入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程。这反映出我国新闻院校特别是高层次学生培养中对此课题的重视。①在中国知网,截止到2013年12月12日,输入关键词“新闻报道策划”,出现536篇相关论文,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关键词,搜出《基于SWOT分析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前景展望》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两篇相关论文。然而,输入关键词“新闻报道策划”并含词频“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并没有相关研究成果。也就是说,研究新闻报道策划的论文占主要部分,研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论文还寥寥无几,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论文几乎没有。有鉴于此,本文摘取《大河报》2013年3月8日以来,按照原有的新闻报道策划而发表的有代表性的新闻报道为例,贯穿新闻报道策划理论,探讨都市类报纸如何对重大事件进行新闻策划。

一、《大河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闻报道策划背景

随着我国传媒业的飞速发展,各种形态的媒介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是每个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受众对媒体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需求上,这就使得出色的新闻报道成为媒体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色的新闻报道离不开统管全局的新闻报道策划,特别是对于主流媒体来说,要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就必须把新闻策划置于重要的位置,使“策划”贯穿整个“新闻报道”的始终。

媒体竞争是三维竞争,如何满足受众、如何胜过竞争对手、如何增强自身实力与特色,②这都是媒体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报纸内容的“独家”而言,《大河报》已由原来的独家新闻信息,转化为对同一信息的“独家认识”和“独家表现”。所以一直以来仍享有“全球报业发行百强”和“中国百万大报”等口碑。

国务院于2013年3月7日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作为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肩负着“内陆开放高地”先行先试的重大责任。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的情况下,无论从区域宏观战略还是现实路径来看,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绝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极为清醒的发展考量,不失为中原经济区实现突破口的现实路径选择。

《大河报》紧紧抓住行业市场行情与该事件的重大意义机遇,新闻敏感与新闻价值相统一,于2013年3月8日相继展开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报道策划,一直与该区起步、建设同步,不间断,连续又持续的策划、报道,是以求最佳效果为目的的创造性策划活动。

二、《大河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新闻报道策划的特色

1995年8月1日创刊的《大河报》,是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以“关切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为宗旨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日报,其新闻报道策划向来注重以民生视角解读新闻专题。比如,此次关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新闻报道策划涉及的临空经济,就是从民生角度考虑的速度经济,以航空物流为主要承载、以航空枢纽为主要节点、“尽快得到”进行的资源优化配置。

1、新闻报道策划中注重民生理念

(1)报道时间。从2013年3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暨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规划方案新闻会”为起点,《大河报》持续至少两个星期(或三个星期)的新闻报道策划,即从2013年3月25日至2013年4月6日,并持续关注、跟进报道。可以说,《大河报》的新闻敏感性极强,在新事件即将萌芽时期,就已经策划如何报道该事件发展的动态趋势。因此,从时间上来说,《大河报》具有前瞻性、连续不间断性。

(2)报道内容设计。《大河报》3月26日见报内容有新闻会现场内容(预计一个版)、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规划文本(预计3个版)及延展报道。延展报道涉及航空经济的影响及对全国的影响。其中航空经济的影响分别从对经济的影响(产业升级、经济结构、总部经济及人才聚集、郑州嵌入了世界经济链)、对生活的影响(出行的改变、居住的改变)及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候机楼成为候机城、航空大都市)等入手。

2、新闻报道策划中精品意识强

《大河报》具有敏锐树立品牌与“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精品与深度意识。策划涉及探讨航空经济“为什么建”及“如何建”的问题。从国家布局的政策支持(中原经济区、中长网)、地理和区位优势(公路和铁路都是一般辐射的两倍,放在郑州辐射范围大)及对河南的支持(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推动河南产业升级,对产业形成引导)等方面深度分析报道。

总之,《大河报》起初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新闻报道的安排是3月26日(预计6~8个版)、3月27日(预计4个版)、3月28日(预计3个版)、3月29日(预计3个版)、3月30日(预计2个版)、3月31日(预计2个版)、4月2日(预计2个版)、4月3日(预计2个版)、4月4日(预计3个版)、4月5日(预计3个版)、4月6日(预计2个版)、4月7日(预计1个版)及4月8日以后如何持续。

3、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报道灵活结合

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新闻报道策划初步出来以后,接下来是记者们的系列成功采访。比如,2013年3月8日《〈大河报〉把握郑州航空港建设新机遇 打造全国智慧旅游示范》、2013年4月8日A06版《郑州航空港的博鳌回响》、《郑州航空港 引起三轮冲击波》、2013年4月10日A11版《一枝玫瑰的芳香之旅》、2013年4月11日A04版《郑州科技成果交易会交易额破200亿,“航空港”机遇被看重》、2013年4月15日A09版《“快”时代,快递“空战”序幕已开》及后来的系列报道2013年5月3日A04版《踏访“云端之城”上海》、《踏访“云端之城”郑州》。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7月20日,用了四个版面分别就此进行了报道,即 A11版《2012中国郑州国际航空物流对接会举行 航空物流巨头,追着商机到中原》、《“苹果”想搭“空桥”飞美国》、《半个小时发完一盒名片》,A12版《“为河南搭建通向全球的空中走廊”》,A13版《追随中国经济发展 一路追到郑州》,A14版《想到4S店里看飞机?这里可以满足你》、《20项支持政策 项项“真金白银”》等。

此次新闻策划,《大河报》再次凸显其“关切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报业理念。内容上涉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知识普及,让读者对其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识,后续报道其重大意义及如何建、建设中的问题等,具有紧凑性、连续性、相关性。可以说,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增强了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

三、都市报新闻报道策划应注意的问题

《大河报》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新闻报道,使广大读者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有了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同时也通过媒体间接地促进了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的良性发展。但是,新闻策划毕竟只是新闻工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新闻工作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新闻策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尊重客观事实。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报道方式的策划,不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新闻策划只有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实际,摸准“脉搏”,吃透中央的精神,找准切入点。《大河报》策划3月25日的见报内容是基于3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京召开世界500强的高峰论坛等。

其次,把握策划的“度”。新闻报道策划在追求社会反响的同时,必须遵从新闻的一般规律,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而不应追求新闻炒作,偏重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报道策划,《大河报》的内容报道不是迎合商家的需要进行宣传,而是基于社会发展有利的方面进行的报道宣传。

最后,强调现场应变。策划的作用在于确定主旨、规定范围、规划采访行动,属于宏观调控,但是策划不能过细,不能把记者手脚捆得太死,报道策划方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报道策划涉及的采访对象一旦有变化,记者会立刻思考采访另一对象所要着重涉及的方面。

从近几年新闻改革实践看,凡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新闻报道和宣传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实践证明,新闻报道策划是做好报刊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新闻报道策划是媒体的集体创作,有利于充分发掘新闻价值,关注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弘扬主旋律,使编辑部在思想上取得共识,将新闻报道聚集到主题上。依据策划的方案,发挥报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记者深入采访,用实际行动扬善抑恶、为民分忧,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与舆论导向作用,提升传播效果,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①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的发展历程及现实责任》[J].《中国记者》,2007(12)

②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

第2篇

【关键词】航空港 经济 职业教育

1 引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省财政厅、教育厅等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一批师资强、基础好、管理水平高的高职院校快速地成长发展起来。高职教育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省经济建设中需要大批的专门高级技术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省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缓解压力的作用,在地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地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进行服务,已日趋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重要课题。

2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2.1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核心区的建设缺乏支撑力

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核心问题是临空产业的发展。临空工业区主要有高科技产业区和临空配套工业区两种[1]。这些产业和配套服务业的建设,必须要有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以目前实际情况来说,,这些支撑明显不足。

2.2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核心区建设的软肋是人才匮乏

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其保障作用的是人才。现在,航空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航空经济和航空物流等都非常稀缺。这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专项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的启动来实施得以解决,同时,协同省内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市场的深入调查,制定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结构的设置和招生计划,例如航空物流、整航空经济等专业,还可以通过开展对口培养、订单培养来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高职教育能为郑州航空港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和支持。

3 河南省高职教育的现状

3.1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2]。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共有职业院校986所,这些学校以郑州市为中心遍布各个省辖市,这在地域分布方面保证了全省各地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投入河南省政府的支持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3-4]。

3.2 专业设置特色不足,与地方产业衔接不到位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实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专业设置比较过时、培养方向单一、培养方案不能与社会实际情况对接等等。对人才的培养,没有按照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优先发展行业的需求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和当地支柱产业、重点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从而影响了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不能够尽可能满足地方经济的需求。

3.3 办学特色不明显

高职院校要想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必须同时具有地方性和职业性这两方面的特征。地方性指的是要服务于地方经济[5-7],而职业性指的是培养较强实践技能和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在专业设置上,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传输,不能重视实践能力在以后工作用的作用,没有和企业及地方行业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同时在道德教育方面,还显得相对薄弱。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具有显著的办学特色,必须紧密地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有过硬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与众不同,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优势不被淘汰。

4高职教育服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对策

4.1 高职教育要优化专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专业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对接

郑州航空港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技术支持和大量人才。高职教育要服务航空港的发展,就要利用好专业这个中介桥梁,使学校的专业与航空港产业能够密切地对接,航空港的急需专业,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可以优先考虑,对学生的培养,严格按照航空港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从而为产业的发展壮大进行更好地服务。

4.2 高职教育要加强职业培训,为港区企业培训员工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完成学历教育、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职业培训,职业培训的两个方面分别是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会培训 [8]。对于企业员工培训,高职院校要实时掌握地方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管理模式的升级更替,要为企业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服务和条件;对于社会人员的培训,要了解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同时结合城镇建设进行培训,对于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便利条件。社会培训方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梯运行与维护专业可以利用暑期招收知识青年进行培训学习;同时,职业教育可以面向农村退伍军人开展技术培训。

4.3 积极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输送毕业生

郑州航空港的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届时会提供许多就业岗位。要结合港区企业的需求,高职教育可以有针对性的为航空港区输送人才。高职院校还可与航空港及其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到郑州航空港工作。

4.4 选派教师到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部门和企业挂职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不能是纯学者型、教学型的,而应是“双师型”的,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作为双师型老师,就要求教师应具有以下技能: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技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想具有以上能力,必须有一线的工作经验,对书本以外的知识能够了解掌握,还要有知识的更新换代的意识。才能把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双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分批次分专业派选教师到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部门和企业挂职锻炼,尤其可以选派青年教师先去,因为他们接受新兴事物较快,对学习的适应能力更快[9-10]。

4.5 努力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提供智力支持

针对航空港产业的实际,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港区的各种项目,例如:产品提升、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模式更新等;对于产品研发、应用技术研究及其推广工作要积极参与。把解决航空港发展的现实问题作为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将航空港的发展与教师的研究联系起来,以课题形式参与港区企业技术攻关,坚持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5 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郑州航空港经济建设发展是众多战略性开放政策平台中的一个。在这个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中,职业教育改革,将成为航空港经济发展的助推剂。我们要积极促进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进行紧密结合,为郑州航空港建设乃至河南省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本文从更好地服务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视角研究河南省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我市乃至河南省未来较长时期的战略发展重点。该研究成果,能为我市有关政府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因此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亓新学.发挥高职院校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8.

[2]赵素华,魏磊,刘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8)50-51+61.

[3]曾良骥,支校衡.关于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教育与职业[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23-25.

[4]仝新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航空物流的对策研究[J].现代物流报,2013(2)26.

[5]郑春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12)48-50.

[6]洪海波.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5)60-63.

[7]高尚荣.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职能初探――以某职业学院调研为例[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2-77.

[8]高尚荣.高职院校的社区建设功能简析[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6)13-15 .

[9]周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M].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5)15-18.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财务结算中心

 

一、引言

货币资金是企业集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份,是资产中流动性较强的资产,是企业集团从事生产经营的血脉,企业集团资金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随

二、厦门空港集团的财务结算

1、公司背

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1月,是厦门市国资委直管10大国有企业集团之一,是国内同业中惟一一个完全靠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改扩建的机场公司。集团现辖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龙岩冠豸山机场等三个机场,并围绕机场客流、物流两大机场资源,相继发展了物流

2、案例背景

厦门空港公司最初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资金管理模式。在原有模式下财务论文,资金的收付转均需委托集团财务部进行,聚集了大量日常操作性结算工作,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资金预算;其次,集团经营活动过多

为了规范资金管理,集团成立了财务结算中心,实施安全可靠的资金管理系统和银企互联系统,实现快速支付和资金的实时归集,在规定范围内自由调度集团资金,放权下属公司总经理审批资金支出的同时,集团决策层也能够及时监控到每一笔资金的流动情况,实现资金的“

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目前厦门国际航空港集

表1中的InitialEigenvalues为最初的特征值,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主轴。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个成分的特征值为5.416,占全部方差的67.696%,即公共因子的贡献率为67.696%,公共因子的贡献率表示该公共因子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是未经旋转提取因子的载荷平方和,

表2 因子载荷矩

依据因子分析原理,三个主因子之间具有不相关性,而每个因子与其所包含的变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通过对表6的分析可以看出,第1、2、3、4、5和7个变量在第一个因子上载荷都很高,意味着它们与第一个因子的相关程度高财务论文,第一个公共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以解释为收益质量水平

因初始载荷矩阵结构已经很清晰地代表了各个变量,三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了100%

(3)因子得分

为了对厦门空港公司2006——2009年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三个主因子计算其因子得分,在原数据中SPSS可自动输出F1、F2和F3的得分。因为

计算因子得分,计算Z=0.6770F1+0.3048F2+0.0183F3,

年份

企业绩效综合得分

2006

-0.6762

2007

-0.5265

2008

0.2874

第4篇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451200)

摘要:文章在将科技投入划分为科研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对河南省高新技术科技投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新形势下科技投入的规模、结构、方向和方式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构建科技投入管理新模式的创新思路与实现途径。

关键字: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5

近年来,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中其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省市及地区已经相继对各自的科技投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数据分析,考证了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使科技投入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现了出来。随着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科技企业的不断涌现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省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使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和增长,河南省高新技术科技投入的现状分析如下:

1研究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实现迅速崛起。201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达到3.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随着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河南省迈入了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2012年河南省751家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量约为50项,发表科技论文数约为30篇,全部科技项目数约为40项,拥有注册商标数约为30项。但从总体上看,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还不够大,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强,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科技投入,更好地发挥科技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的主要问题

2.1科技投入总量不足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的增长带动了以财政为主的科技投入逐年加大。“十二五”规划以来,从投入总量上来看,虽然河南省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是近5年来,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并不快,要远落后于全国的先进省份。R&D经费支出总额指标不仅衡量一个地区在科技投入方面的强度,也反映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它决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R&D经费支出总额近5年呈上升趋势,12年的经费支出明显增加,并且经费支出主要用于试验发展。研发经费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减少,如若高新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难以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2.2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科技投入的结构尚不够合理,大部分的R&D经费支出用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未来高新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标志。2011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上的经费比重分别是0.14%、2.33%、97.5%,在基础研究活动上的经费比重特别低,自从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之后,R&D经费支出总额明显的增加,但在基础研究活动上的经费比重仍然偏低。根据相关经验数据表明,R&D经费在三项研发活动中的合理配置关系为:基础研究占10%~12%,应用研究占25%~30%,试验发展占60%~63%。西方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的投入,两者的研究经费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一般在40%左右,其中基础研究活动的投入至少为10%以上。

2.3科技投入不平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河南省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科技投入严重不均,各市、县的投入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等城市。此外,河南省各级财政每年安排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郑州做为省会城市,再加上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的带动,其科技投入位于全省首位,无论是在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高出其它市、县许多。

2.4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充分发挥各类科技活动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是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基础。2012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有78 944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7.03%,博士有2 021人,比重仅为0.44%。企业内部研发人员的质量体现在多方面,但对于高新技术来说,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反映研发人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见表2)。

3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的优化策略

3.1增加科技投入总量

在当今科技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河南省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科技投入的水平。在科学研究开发的活动中,基础研究活动的周期比较长,其经济效益在短期内难以体现出来,因此,该类研究需要科技投入的大力支持。增加科技投入要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的潜力,若地方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潜力发挥出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将上一个新台阶。除此之外,河南省还应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来。

3.2优化政府科技投入结构

高新技术企业在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总量的同时,还要优化科技投入的结构,力求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重要的地方。一方面,河南省应加大对具有公共性质的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保证这些资金都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也要减少哪些不具有公共性质的相关研究的投入,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推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的外部支出,促进产学研合作链条的各方整合。将科技投入与高新、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绩效联系起来,促进学研方主动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研发新产品。

3.3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创新投入的主体。大中型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一般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3.0%以上,而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应占4.0%以上。因此,应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4加强科技人员投入管理

为了保证高新技术企业更好的搞好科学研究,企业内部科研人才的结构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首先,应保证各学科的科研人员的比例适当。从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范围来看,目前缺少的是基础学科、软件开发和电子工程类、机械类与综合方面的人才。其次,通过调整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高级、中级、初级)、分工(研究、助手、辅助人员)、年龄(老、中、青)等方面,来形成比较理想的金字塔形结构。最后,要坚持定向培养,使科技人员能够用其所长。一个科研单位既要有专业人才,又要有综合人才,既要有科研人才,又要有管理人才。

4结语

随着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在试验区的建设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重点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力争其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 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杜建伟.加大科技投入,引领企业发展[J].科学观察,2010(5)

第5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在对上海市现有物流园区布局现状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上海市物流园区布局提出调整建议,对建立松江物流园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上海市物流园区概况

(一)浦东空港物流园区

浦东空港物流园区是上海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大型化、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之一,规划面积16.8平方公里,含物流仓储、公共服务等设施,主要功能定位为国际中转、国际分拨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并进行相关增值加工业务,是具有航空快递特色的物流园区。该物流园区依托浦东国际机场,运用航空运输的快捷便利优势,具有综合服务功能。

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和上海市政府对“上海浦东空港保税物流园区”的规划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浦东空港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对于上海增强城市功能辐射能量、促进上海航空物流产业的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全国有重要的意义。

(二)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家区港联动试点项目,享受保税区和出口开发区的相关政策,是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0平方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紧靠上海外高桥集装箱三期码头,开发面积1.03平方公里;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包括现代化仓库、集装箱转运区、商务中心、政府监管服务平台以及先进的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具备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据上海海关统计,2007年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货物34.36万票,货值383.73亿美元,货运量231.2万吨,同比增长69.59%、114.94%和85.06%。

外高桥保税区物流园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海港、航空港和信息港,利用优惠政策,通过区(保税区)、港(海港、航空港)、镇(高桥镇、机场镇)联动,大量集聚物流企业,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形成合理的物流产业布局,将成为世界经济供应链中具有竞争力的物流节点之一。

(三)西北物流(江桥)园区

西北物流(江桥)园区位于江桥镇,是由上海市经委、嘉定区江桥镇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上海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四大物流园区之一,园区是以产品的采购和一级分销为核心,以现代物流为支撑,集展示、货运采购、储存、加工、配送、转运、商贸、信息等七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是提供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多式联运一体化的内陆口岸与加工辐射性的第三方公共综合物流枢纽园区。江桥园区位置选择在204、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公路的汇集处,是上海通往江浙及长江三角洲腹地的咽喉要道。

(四)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

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从广义上包括:洋山深水港港区、东海大桥以及与之配套的港口物流园区。从狭义上单指配套的芦潮港辅助园区。洋山港区依托大小洋山岛链形成南、北港区。规划至2020年,可建成深水泊位30余个,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300万TEU。东海大桥总长32公里,桥宽31.5米,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大桥通航标准为5000吨级,主通航孔净高度为45米。

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芦潮港辅助园区)位于临港新城西侧,东临A2(沪芦高速公路),距洋山深水港区32km,距市区55km,距郊区环线10km,距浦东机场30km,通过多层次公路网与郊区环线,外环线,内环线相连。园区规划面积13.8平方公里,并预留8平方公里做为备用发展地,建成后将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国际物流的枢纽中心。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具有仓储、运输、加工、贸易、保税、临港工业、分拨、增值和国际商贸等综合功能,是提供物流服务和国际交流的中心。

上海市物流园区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服务需求来源不能完全满足

城市物流园区布局应考虑其主要承担的物流服务需求来源,一般应设置在主要物流服务需求来源方向上或接近该方向。从上海的地理位置来看,上海地处华东,又作为长江的龙头,依靠洋山港、外高桥港和浦东空港,可作为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西北物流园区承担着进出上海市区货物的物流集散功能。但上海西南松江区拥有占全国出口加工区出口总额近1/3的松江出口加工区,该出口加工区是我国仅次于外高桥、深圳保税区之后的进出口额第三大区,2007年进出口总额为386.2亿美元,该区的物流服务需求仅依靠上海市目前的物流园区是无法完全满足的。

(二)现有交通网络未能充分利用[要形成物流网络布局就要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在建设物流园区时要注重完善城市现有与港口、铁路、机场的对接配套,提高城市物流设施的辐射能力和效率,保证货物及时运抵。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沪青平高速公路、同三国道、嘉金高速等干线,在松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松江也是上海西南重要的门户。但松江区内的物流需求目前仅依靠区内零散的物流企业满足,未能通过物流园区的规模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便利条件。

(三)物流园区在区域上的不平衡

目前建成的四大物流园区中,三个分布在上海东部,重点在进出口货物的物流集散。浦东区借助外高桥港和国际机场两大物流基地的优势,正在加快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落户,不断完善其现代物流产业链的框架,正与洋山港一起将成为亚太地区最大、世界最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之一。但上海西部仅有江桥的西北物流园区,松江区在物流园区的建设上还是空白,且区内又存在着大量的物流需求有待满足,这种状况不利于松江区的招商引资,不利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在松江建立物流园区的可行性分析

(一)相对较低的成本

由于松江土地资源充足,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物流园区的投资,也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留有空间。该物流园区建成后在未来物流活动中的辅助设施建设规模、仓储费、运费、劳动力成本等物流费用上具有显著优势。松江位于上海市边缘地区,在松江建立物流园区可缓解对于上海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和噪声污染,也有利于环境保护,降低社会成本。

(二)便利的交通网络

物流园区建设一般应考虑设置在城市对外交通主要枢纽或城市交通系统转换衔接节点附近,交通便利,便于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例如铁路、城市对外交通(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通道出入口、机场、沿海或内河港口等交汇处,有利于开展多式联运。松江具有相对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沪杭铁路复线贯穿松江;距离虹桥国际机场25公里,浦东国际机场68公里,有高等级公路相连;黄浦江横贯松江区东西。在拥有便利的交通网络,又存在大量物流需求的基础上,松江区具备了在区内建立物流园区的必要条件。

(三)松江出口加工区物流需求的有力支撑

物流园区建设应尽量接近城市物流需求集中或货物集散地点,现有物流资源有一定基础,一般有较大物流需求量,如工业园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企业分布较集中的区域。松江出口加工区就属于企业的集聚区,也是大量货物的始发地和终到地,物流园区布局在此,能获得加工区物流需求的有力支撑,也有利于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物流园区运作效率和经营效益,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实现运输集约化。

(四)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

松江物流园区的建设能够将目前松江区内散布的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园区内部可对大型仓库的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可发挥整体优势,统筹兼顾,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互补优势。同时,这些企业还可共享园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在松江物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采取柔性规划,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确立建设过程的阶段性目标,对园区建设坚持阶段性评估检查制度,从而保证建设成效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河南;内陆开放;开放型经济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3240041118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7日

我国从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以来,通过实施一系列开放政策,以加工贸易方式为突破口,成为世界工厂。三十多年来,我国积极引进外资、扩大贸易、出口创汇,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然而,新问题也接踵而来,我国面临金融危机以来外部不断严峻的贸易战、资源战等经济摩擦,国内也面临人力成本增加、资源环境恶化、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等问题。因此,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需要进行调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内陆开放”,这是我国经济开放进入的一个新阶段,国家层面的开放战略开始朝拓延深度、提升效益、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协调区域发展的方向转变。我国需要建设多元平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促进经济继续平稳协调发展,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创新开放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为此,中西部地区多个省市提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战略,以开放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内陆开放高地是指我国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地区,加强对外开放力度和对外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格式,发展开放型经济,通过开放带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支撑。

河南于2010年底提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开放带动战略。河南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是顺应我国和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平台。河南要利用劳动力、地理区域、资源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河南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一)对外贸易突破式发展。自河南1994年开放带动战略实施以来,河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95年的22.29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77.92亿美元,增长近8倍。2011年后河南的进出口贸易更是突破式增长,2011~2013年的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326.42亿美元、517.50亿美元和599.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3.46%、58.54%和15.8%。河南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加工贸易增速较快。2013年,河南进口额为239.59亿美元,增长10.5%;出口额为359.92亿美元,增长21.3%;加工贸易额为384.36亿美元,增长26.7%,占总贸易额的64.11%。对外贸易额在全国排名从2010年的第16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12位;在中部六省排名从2010年的第4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1位。

河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加,从2010年的5.2%提升到2013年的11.55%,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但仍低于全国33.8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河南对外贸易绝对值增加较快,逐步列于中部前列;河南外贸的增长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带动,说明河南逐步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河南外贸开放水平仍旧较低,潜力发展空间巨大。

(二)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加。1995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有4.8亿美元。随着河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目标的确立,建设郑州航空港等支撑项目的实施,201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创出历史新高,突破100亿美元,2012年达到121.18亿美元,增长20.2%,2013年为134.57亿美元,增长11%,实际利用FDI的总额和增幅均居中部六省前列。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如DHL、UPS、百事可乐、富士康等企业纷纷入驻河南。截至2013年底,投资河南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21家,国内500强企业146家。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日趋优化,投资领域朝汽车、智能手机等高端制造业,物流、银行等高端服务业集中,有利于河南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对河南传统产业动力日渐不足给予后继力量支撑。

(三)对外经济合作不断进展。开放型经济使要素双向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河南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随着近年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河南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例如双汇集团与香港、美国、日本等24家境外企业合作,2013年收购了美国猪肉最大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成为国际品牌;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公司收购意大利威奥斯图公司,成为亚洲最大减振器生产基地,等等。河南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取得进展,对外投资数量、规模不断增加,对外承包工程显著增长。2013年对外承包工程出口3.4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随着河南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外市场开拓脚步加快,可以预见未来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空间较大。

二、河南构建内陆开放高地面临的环境

河南是典型的内陆省份,发展开放经济有利形势与困难挑战并存。充分认识当前河南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能更好地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致使世界大多国家增速放缓,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5.2%降至2013年的3.0%,虽然多数国家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多种经济刺激措施,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旧缓慢。由于各国经济的低迷,为保护其国内市场,贸易保护开始抬头,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多。世界贸易环境的恶化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优势产业冲突的光伏等产业出口增速放缓、贸易摩擦严重。同时,新兴经济体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成本优势使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市场日渐丧失。河南扩大贸易份额、招商引资面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

(二)要素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要素、资源、环境的消耗也快速增加,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力要素丰富廉价是河南的优势,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更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劳动力是河南的短板。河南企业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2011年河南省技术交易额为38.8亿元,占全国的0.8%,低于东部发达省份,也低于安徽、重庆等中西部省份。此外,河南是全国污染物排放较重的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河南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高污染的传统重工业占整体工业比例较大,在保护资源、降耗减排的大环境下,河南要探索经济增长新模式。

(三)有利政策支持增多。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早较快与国家较早的优惠开放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在国家平衡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下,中部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2012年国务院批复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13年郑州航空港成为全国首家跨境E贸易实验区,7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国家级平台为河南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内生动力增强。近年,河南将对外开放提升到战略高度,积极开创有利的开放经济环境,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优势,不断提升开放水平。河南正逐步建立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交通工具无缝换乘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打造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商品集散中心;河南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吸引劳动务工人员回流;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使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三、河南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建议

(一)利用政策合理规划。内陆对外开放不同于沿海沿边省市具有地理的优势,因此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吸引更多要素、企业到内陆投资和发展。在比照东西部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河南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考虑政策驱动的持续性。例如,很多地区招商引资时给予企业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这固然可能吸引企业,但不具有长期激励的效果。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很多国外投资企业纷纷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低廉地区。说明在政策利用方面要创新思路,合理制定长期的政策制度规划。比如,将优惠政策的力度与年限延展结合,将优惠政策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解决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方式进行转换支持,既有利于要素向河南集聚,也解决了高级要素稀缺问题。

(二)搭造开放载体平台。近年,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平衡指导思路的明确,对中西部的支持日益增多。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以及多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批复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是河南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利载体和发展平台。一是发挥180个产业集聚区作用,培育区内龙头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入区;突出产业集聚优势,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集聚品牌,依靠品牌吸引企业客商;二是借力郑州航空港建设,依靠“空港”弥补河南开放的区位劣势,提升贸易速度,吸引要求时间效率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依靠郑欧班列扩大交通运输通道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将贸易运输从沿海吸引到内陆;三是借助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快捷通关改革,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和贸易成本,扩大国际贸易规模。

(三)推进“微笑曲线”延展。“微笑曲线”是一条两端朝上,说明产业价值链的曲线,曲线中间是制造组装领域,仅需要廉价劳动力投入,利润空间最低;左边是研发设计环节,右边是销售服务环节,利润空间最大,研发需要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人才的支撑,市场销售需要品牌影响力的带动。当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的管理、人才、技术比较薄弱时,可由技术含量最低的组装制造环节进入产业链,参与产业分工。待要素不断积累具有优势后,要向附加值较高的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因此,河南进行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时应加强创新和研发等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考虑引进企业技术溢出水平速度,有意识地注重培育人才、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等高级要素,缩短人才资本积累时间。通过进入“微笑曲线”两端领域,提升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例如,河南外贸近三年的飞速增长得益于富士康的国际代工贸易。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研究论文表明利润丰厚的IPHONE手机,富士康代工仅分到0.5%的利润。河南应加大教育支持和科研投入,内培外引,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保证高级要素和创新成果的增长,从而实现在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政府明确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进程中起到的是引导和服务作用,简化行政手续、提升行政办事透明度、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区、航空港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配套设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软硬环境。例如,为产业较为集中地区开通公交或轨道交通,方便人员流动;采取政府规划市场化运作等多种形式,建设医院、学校、住宅、娱乐设施等,解决人员后顾之忧;探索解决社保、医保跨区域结算等问题,采用灵活的社保、医保措施,降低跨区域流动人员成本负担,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不干预企业经营,给企业留足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空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下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走出去”能力更强;建立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国际合作竞争信息和咨询服务,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拓海外业务和市场。

(五)探索外向型农业路径。河南是我国的大粮仓,中原经济区及国家对河南的战略定位首先就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因此河南要探索发展外向型农业的路径。一是发挥政府、电信运营商作用,为农户搭建信息平台,从指导农户种植,到提供天气市场等服务信息,再到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完善农产品服务体系;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意识。我国“入世”以来农业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主要原因是农产品成本过高和农产品质量未能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建立农产品生产和检测标准化体系,通过宣传让农户普遍认知和接受,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扶持高科技的本土农业企业。随着城镇化发展,未来农业会从个体散户生产向企业承包组织生产发展,企业进入农业生产可以获得规模效益,提升品牌,但要提早建立农业企业与农户分配机制;四是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发展食品加工业、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业等,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梁丹.河南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对策建议[J].中州学刊,2011.6.

第7篇

【关键词】社会资本 资源筹措能力 市场导向程度 企业可持续发展 长乐空港工业园区企业

一、研究领域及背景

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焦点。不少工业园取得了经济效益,成为区域形象工程。福建省是全国最早开放的省份之一,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福州市经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福州市工业完成总产值9858.3亿元,其中全市23个重点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095.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1.8%。工业园区企业为福州市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在我们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大量工业园区企业因为忽视市场导向、没有科学的发展战略等原因,发展速度缓慢,甚至有的园区已然是名存实亡。因此研究工业园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资源稀缺有限,企业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资源获取和转化能力。而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能够通过这些联系而摄取稀缺资源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 (边燕杰、丘海峰,2000)。为了使研究具体化,本文以长乐空港工业园区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资本,通过对市场(市场导向程度)、资源(资源筹措能力)两大要素的分析,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相关理论及文献述评

(一)社会资本理论

(1)社会资本基本概念界定。皮埃尔布迪厄(Bourdieu,1986)是当代第一个对社会资本进行相对系统研究的学者,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科尔曼(Coleman,1990)是首个提出社会资本理论框架并提升其影响力的学者。他认为社会资本之所以被称为资本,是因为其和其他资本一样,具有生产性。某些目的因为社会资本的存在可以由不可能转变为可能。普特南(Putnam,1993)则将社会资本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他认为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有一定的差别:社会资本强调的是社会组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等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特征。Nahapiet和Ghoshal(1998)首次区分了社会资本三个基本维度,即结构维度(structural dimension),关系维度(relation dimension)和认知维度(cognitive dimension)。结构维度是指行动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联系的强弱以及在联系中所处的位置等;关系维度是指行动者的人际关系如何,包括相互信任、义务、期望、声誉和规范等;认知维度指的是不同行动者间是否具有共享的资源,如语言、符号、愿望和默认知识等。

(2)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1992)首次将社会资本扩展到了企业层次。他指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资本……它是竞争成功的最后决定者。” Roger Th. A. J Leenders和Shaul M Gabby(1999)进一步扩宽社会资本的内涵,认为企业社会资本不但包含信任、规范等促进合作的无形资源,还包括企业从关系网络中获取的有形或无形资源。Nahapiet和Ghoshal(1998)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就是:“企业(包括内部成员)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获取的、来自于关系网络的实际或者潜在资源的总和。”

本文研究采用Nahapiet和Ghoshal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定义,立足于这些实际或者潜在资源,通过对市场导向以及资源筹措能力的影响来分析工业园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刘力钢(2000)指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企业既要考虑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市场竞争地位,又要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芮明杰(2001)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包括5个要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可预见的未来作为时间跨度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能够更大规模地支配资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为目标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林静和王成慧(2006)则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期的时间内,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资源配置的能力或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持续盈利、不断增长的一种状态。

本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参考巴伯的从发展的经济属性定义:“在保护自然资源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在这一层面上,马秋玲(2007)从企业的定义以及发展要求入手,认为测量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从经营业绩、科技与创新能力、安全经营能力和平衡发展能力等四个指标入手。

(三)现有研究述评

有关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大致分为两大派别。一类强调“资源说”,认为社会资本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一类社会资源;另一类则强调“能力说”,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面,郭蕊(2006)建立起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五维度模型,从社会环境、产业、技术、制度和财务五个方面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创新的运用了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其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实证分析。马秋玲(2007)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理论为指导,分析并考察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且设计和选择了一些评价指标,从而构建了一个经济、生态、社会全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且有关理论佐以实证分析,可信度高。

在研究对象与思路方面,许玲娇(2003)从各类资本入手,研究了其对于工业园区企业的市场、资源与创新的影响。范晓屏(2007)则基于社会资本,研究了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对工业园区企业的资源筹措能力的影响,探讨了资源筹措能力对工业园区企业发展的影响。

三、社会资本与工业园区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耦合分析

(一)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验证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市场导向程度和资源筹措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企业的市场导向程度和资源筹措能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导向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林南(Lin,1999)提出“社会资本可被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摄取或动员的资源。”因此社会资本是为了某种目的(包括市场目的)而存在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其中市场导向在企业生存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场导向决定了企业应该采购什么,怎样采购,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生产多少,什么时间生产等等关键问题,市场导向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甚至生存和命运。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社会资本与企业的市场导向程度正相关。

假设2:市场导向程度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相关。

假设3:市场导向程度在社会资本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2)社会资本通过资源筹措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范晓屏(2007)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增强是指企业具有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的强化,它将提升企业从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中获取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同时,他在阅读国外有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出:“资源筹措能力是工业园区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是一种可以在本地区或者本企业资源要素不充实或者不能充分的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情况下,以经济有效的方式从别处筹措获取,确保生产和经营需要的能力。”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社会资本与企业的资源筹措能力正相关。

假设5:资源筹措能力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相关。

假设6:资源筹措能力在社会资本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二)研究模型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提出的研究模型如下:

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理解和其他相关文献的回顾,本研究将社会资本分为结构维,关系维和认知维三个方面。市场导向程度要充分考虑到生产和消费的影响,由顾客导向和竞争者导向两大指标进行测量。资源筹措能力则分为外部资源获取能力、相关企业集聚能力和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可持续发展指标采用的依据是马秋玲(2007)等学者使用的经营业绩、科技与创新能力、安全经营能力和平衡发展能力四大指标,结合许玲娇(2003)等学者的研究,特增加“企业品牌影响力”指标,放弃“平衡发展能力”指标。考虑到有些企业属于非出口型企业,删除大部分学者在度量“安全经营能力”时使用的“产品出口率”指标。其中“经营业绩”指标使用“企业利税率”进行度量,“科技与创新能力”使用“R&D人员占比”以及“科技成果转换率”进行度量。

四、关于长乐空港工业园区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数据分析

(一)长乐空港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园区企业整体发展分析

在2011年9月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长乐市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四期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提出: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是以发展纺织化纤为主,适度发展机械加工、食品加工,配套完善、生态优美的现代航空港工业区。

空港工业园的发展不局限于纺织化纤等传统产业,其他新兴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据统计,2014年,临空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项目达20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87.92亿元,比增14.04%;完成税收10.48亿元,比增6.99%。根据目前长乐空港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结合工业园区发展的三个模式,不难发现其属于以高新技术为指导的特色产业的工业园,是传统工业园的升级版。因此本作品基于企业社会资本视角的对策建议对于仍需转型升级的第一、第二阶段工业园区尤其是特色工业园区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证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为了使实证研究更具说服力,本文采用的问卷问题皆是大量学者采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易清楚分辨和解答的问题。测量量表使用Likert 5 点打分法,受访者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从“强烈反对”到“完全同意”作出评价。

(2)研究样本。本文主要探讨社会资本视角下工业园区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调查对象是工业园区内的各类型的企业,调查范围是长乐市空港工业园区。本研究共发放问卷79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3份。其中纺织服装类企业占比最高,达39.62%。烟酒食品、五金机械和医药化工分布较为均衡。动漫文化产业相对薄弱。符合长乐空港工业园区特色产业(纺织产业)集聚,各行业均衡分布的实际情况。

(3)因子与信度分析。为了使论文更具说服力,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因子与信度分析。根据问卷的第二、第三、第四部分,使用Likert表的统计方法,分别对社会资本三个维度、中间变量和园区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因子与信度分析。此次分析共提取到9个主因子,分析到的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企业社会资本和中间变量方面,除了竞争者导向程度的信度系数Alpha值仅有0.591,小于0.7之外,其他统计指标的信度系数Alpha值均大于0.7。在园区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由于度量科技与创新能力、经营业绩的企业利税率、R&D人员占比和科技成果转换率是从企业获得的直观数据,统计的口径和方法不一致,无法进行可信度分析。综合以上,说明各统计指标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可进行分析。

(4)描述统计。通过信度分析,我们发现各数据的可信度较高。但是仅仅依靠信度分析并不能够充分的了解到园区各指标的实际情况,以下是我们统计得到的数据描述表:

由表2数据可知企业较为重视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其次是认知维度。结构维度方面的平均数最低,且标准差较大,说明各企业在对结构维度的拥有上存在较大差别,也突出了部分企业在结构维度方面的缺失。在市场导向方面,企业的顾客导向程度要远大于竞争者导向程度;在资源筹措能力方面,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能力要远大于相关企业集聚能力和外部资源获取能力。一方面这与客观事实联系紧密。因为传统企业并不是非常重视外部资源的获取和配置,而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内部资源的管理和整合上。同样,企业相对于竞争者的行为动态更加注重顾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间接地反应出了长乐空港工业园区企业客观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看到企业非常认同园区品牌影响力。至于企业利税率和企业科技与创新力,由于统计方法不一致,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分析,在此暂不加以描述。

(5)相关性分析。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旨在定量地描述各变量间可能存在的线性相关程度大小。为下文我们将要提出的线性相关方程模型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为了简化分析结果,我们只提取出在0.05水平以上的显著相关数据,其余的我们认为没有相关性。根据表3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和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除了关系维度与顾客导向程度不存在相关性,其余维度均与顾客导向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根据以上数据,假设1(社会资本与企业的市场导向程度正相关)与假设4(社会资本与企业的资源筹措能力正相关)得到了验证。

除了园区企业外部资源获取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竞争者导向程度与企业利税率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余均为显著的正相关或者不相关关系。根据以上数据,假设2(市场导向程度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相关)与假设5(资源筹措能力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相关)得到了部分验证。其中外部资源获取能力对园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我们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外部获取能力会引起有关企业忽视产品核心技术的开发,另一部分原因是相关问题是直接从国外学者的问题翻译过来的,没有进行周密的汉语化,可能会导致有歧义。至于竞争者导向程度对企业利税率显著负相关,一方面是因为前文中有提到的竞争者导向程度数据可信度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度的以竞争者为中心来决策自己的行动,导致企业缺乏目的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各维度分别通过市场导向程度和资源筹措能力各指标要素,通过不同路径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正向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假设3(市场导向程度在社会资本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和假设6(资源筹措能力在社会资本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得到了有效支持。

(6)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关系的方向,从而确定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数学模型。本文采用的是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品牌影响力与资源筹措能力及市场导向程度的回归分析。本次多元回归分析共建立了4个数学模型,由于前三个数学模型的误差较大,不能有效的描述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本文已删减。根据回归分析效果表,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异的41.2%,达到了较高水平。最终留在模型中的变量有4个,分别是相关企业集聚能力、内部资源整合能力、竞争者导向程度和顾客导向程度。Sig值分别为0.005、0.008、0.009和0.015,显著性达到了很高水平。得到的标准回归方程如下:F9=3.187+0.486×F4+0.451×F5+0.414×F7+0.385×F8。

企业利税率与资源筹措能力和市场导向程度的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效果表,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异的51.3%,达到了较高水平。最终留在模型中的变量有四个,分别是相关企业集聚能力、顾客导向程度、外部资源获取能力和竞争者导向程度。Sig值分别为0.005、0.008、0.009、和0.015,显著性达到了较高水平。得到的标准回归方程如下:F10=2.561+0.384×F4+0.299×F7-0.185×F6-0.173×F8。

企业科技与创新力与资源筹措能力和市场导向程度的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效果表,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异的44.6%,达到了很高水平。最终留在模型中的变量有三个,分别是相关企业集聚能力、顾客导向程度和外部资源获取能力。Sig值分别为0.003、0.006和0.011,显著性达到了较高水平。得到的标准回归方程如下:F11=0.759+0.491×F4+0.388×F7-0.198×F6。

五、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得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各指标的标准回归方程,认识到园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素主要有资源筹措能力及市场导向程度。

F9=3.187+0.486×F4+0.451×F5+0.414×F7+0.385×F8

F10=2.561+0.384×F4+0.299×F7-0.185×F6-0.173×F8

F11=0.759+0.491×F4+0.388×F7-0.198×F6

社会资本拥有情况对资源筹措能力强弱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对市场导向程度有较弱的正相关性。

根据第四章相关性分析中的表4分析得出以下表:

从表4中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对企业资源筹措能力的影响程度较大,对企业的市场导向程度的影响则相对较弱。

企业可持续发展受资源筹措能力及市场导向程度尤其是其中的相关企业集聚能力和顾客导向程度的影响较大。一般工业园区会形成产业聚集,推动区域企业集群建立联系,提升品牌影响力、销售税率和科技与创新力,提高企业的资源筹措能力。同时,充分考虑顾客导向,可以提高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减少企业在市场上的盲目性,以规避企业不必要的风险。

(二)对策建议

(1)增强企业内部的关联性,提高企业的社会资本利用效率和资源筹措能力。研究发现园区在不到十年取得较好业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盲目扩张、乱批项目,造成土地、资金等的浪费现象。同时企业内部单纯扩大厂房,购置机器等生产设备,而未形成有效的关联性,造成企业内部关联性不足,社会资本浪费严重,单位产出效率低下。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园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缺失”,这种资本缺失严重影响资源筹措能力的提高。

(2)通过群聚效应,提升特色产业的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长乐空港工业园区纺织业比重很大,但企业间的产业群聚效应低,园区企业品牌影响力小,特色产业品牌竞争力不突出。通过企业的群聚突出园区的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办“大事”。空港工业园区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背靠福州市,经济腹地广。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纺织业是具有前景的可群聚的特色产业。

(3)重视顾客导向 ,发挥市场优势。在狠抓成效的情况下,企业规划时没有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什么项目经济效益好就一哄而上,结果很快就出现商品过剩。为了与竞争者而“竞争”,单纯扩大产量,而产品质量,服务却得不到保障,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企业是市场主体,重视顾客导向性可以提高园区品牌影响力和企业的科技与创新力。重视顾客导向,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边燕杰,邱海峰.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02).

[2]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Partha Dasgupta,Lsmail Serageldin.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韦影.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03).

[5]权锡鉴.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05).

[6]马秋玲.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D] .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2007.

第8篇

【摘要】除了美国波音和欧洲空中客车,俄罗斯也是世界上有能力研制大型飞机的国家。在过去八十多年里,无论是第一种全金属飞机的问世,还是极地探险和喷气式客机的出现,民用飞机产业的发展为俄罗斯赢得世界航空大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俄罗斯正在积极发展民用飞机产业,加快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挑战当今世界波音和空中客车双寡头格局。

【关键词】俄罗斯民用航空联合飞机制造集团公司

一、俄罗斯民用航空业介绍

当今世界民用飞机市场上,能够研制生产干线飞机的6家公司(美国波音公司、法国空客公司、俄罗斯图波列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公司、伊留申航空联合公司和雅科夫列夫实验设计局联合公司,以及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科技联合体)中,俄罗斯就占了3家。对俄罗斯民用航空飞机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伊尔-62这代客机的身上。但实际上,俄罗斯新一代客机早已和波音空客相差无几。在完整的航空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基础之上,俄罗斯拥有较完备的科研实验体系和自己独有的航空工业生产体系。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拥有苏联时期航空科研力量的85%,航空生产能力的80%。俄罗斯拥有世界上唯一的舰载直升机设计局、唯一的水上飞机设计局、唯一的整机风洞试验场、唯一的飞艇设计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民用航空工业曾经日渐衰退,尤其是民航机制造部门,一度处于“休克”状态。

二、俄罗斯促进民用航空业战略发展

为了发展民用飞机产业,提高民用飞机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俄罗斯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旨在加速发展民用飞机工业的重要文件,包括2000年12月7日议会批准的《民航服务发展构想》,2001年2月3日普京总统批准的《俄罗斯联邦航空政策基础》。2005年以来,俄罗斯政府相继出台了3个将对其航空工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纲领性文件:《2015年前俄罗斯航空工业发展战略》(下称战略)、《2002~2010年及2015年前民用航空技术装备发展》联邦专项规划(新修订版)(下称规划)、《俄罗斯航空工业组建联合航空制造公司的方案》。根据《战略》,俄罗斯将在2015年以前将民用飞机制造业的产值翻两番,每年的销售额预计可达70亿至80亿美元,使俄罗斯民用航空制造工业打入世界前三名。《规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5年),经费需求总额375.6亿卢布,其中联邦预算127.8亿卢布,约占34%。第二阶段(2006-2015年),经费需求总额(以2005年不变价计算)2437.9亿卢布,其中联邦预算为1340.6亿卢布,约占55%。由此可见,俄罗斯将显著加强国家对民机制造业的投入力度。另外,在《规划》中明确,有风险的技术研究与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拨款是国家的优先任务。随着技术风险的降低,企业(个人投资者)自有或通过直接与间接融资获得的预算外资金比例将不断提高。国家更有能力承担技术性风险,而企业-私人伙伴更善于应对市场风险。联合飞机制造集团采用的国家-企业(私人伙伴)分担风险的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2006年2月20日,普京总统签署了关于组建“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的总统令。2006年11月,联合飞机制造集团(UnitedAircraftCorporation,UAC)正式成立。它由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成立,是一家俄罗斯国有的,由近20家公司和企业组成的飞机制造集团,并由政府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任董事长。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注册法定资本967.2亿卢布,其中国家占有90.1%,并集中了俄罗斯飞机制造公司的所有股份。该集团由军用飞机制造、运输机制造、民用飞机制造和航空零部件生产等四部分组成,是一个集研制、生产经营、市场开发、维修和售后服务等完整产业链为一体的大型飞机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组建联合飞机制造集团的目的在于整合俄国内各飞机制造公司的资源,保存俄在军用航空领域的地位并为俄民用航空业开拓世界市场,使俄罗斯进入世界航空制造业的前三强。它的组建使俄罗斯民用飞机制造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使其更善于应对市场风险。

在2008年4月30日联合飞机制造集团公司董事会例会中指出,2008年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的产值增长21%,整个集团公司的产值为851.74亿卢布,2007年为705.92亿卢布;2008年集团公司的收入为24.7亿卢布,2007年为2710万卢布。这一发展水平超过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这主要还是来自于军事技术合作领域较高的出口供应水平,及较高的生产效率。在这次董事会会议中,还审议了联合飞机制造集团公司企业2009-2012年间所有型号飞机的生产计划,其中包括生产118架支线飞机、58架-204和-214型窄体干线飞机,以及9架伊尔-96宽体干线飞机。2009年至2012年集团公司企业共计将生产196架客机。

三、结论

航空工业是提升军事实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和政治经济独立自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战略性产业,需要国家高层决策和长期、稳定的战略、规划做指导。对于这类技术风险高的项目需要国家在导入期给予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持续的政策扶持,需要有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企业组织架构和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作保障。民用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光靠自身的力量不是可能的,俄罗斯对民用航空业的发展进行了国家预算经费投入、政策倾斜、法律调整、组织结构整合等一系列的措施扶持。同时,俄罗斯航空业管理层也认识到民机产业的特殊性以及国际大环境对它的深刻影响,已经开始从传统的热衷于追求“做大”向更加务实、有选择地“做强”转变,并特别注重国际合作。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大飞机项目的中国正是他们选择的合作目标,两国的合作能达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挑战波音和空中客车寡头垄断的格局。无论俄罗斯民用飞机制造业今后的发展结果如何,其所选取的发展途径、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都会对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有所启迪,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刘锁.俄罗斯航空工业现状和发展方向.中国航空信息网,2005.7.

[2]国际工厂:俄罗斯未来民用飞机发展计划.国际航空,2003,(7).

[3]俄罗斯航空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驻俄使馆经商参处,2004.12.05.

[4]黄尉嘉.俄罗斯民机发展回顾与展望.军事科学-全球防务,2008.7.

[5]2008年俄联合飞机制造集团公司实现产值851.74亿卢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俄罗斯《航空港》网站,2009.5.5.

第9篇

关键词:建筑创作 结构形态

中图分类号:Tu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2)07-0028-06

Abstract: The aesthetics of a building is its rational expression. Creating the real internal space and outer form with rational structure, which is our holy duty to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hav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nd became two different subjects. Up to now, the real perfect building should have realized concord and unific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in history and nowadays is briefly analyzed, the essenti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structural morphological design method are emphasized, and the living direction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s illustrated.

Keyword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structural morphology

前言

建筑与结构本来是一体的,不分彼此。从以巢穴为居的原始祖先,到构筑屋宇的古代先人,都没有那种专司建筑的形式或功能,而把实现它的技术思考留给他人去做的职业。古罗马的维特鲁威也好,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也好,他们都是集艺术家与工匠、建筑师与工程师于一身的全才。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从功能、形式、环境到服务对象等各方面都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综合性大为增强。同时,结构的服务对象更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建筑,专业分工成为客观的需要,而近代工业革命则是导致建筑与结构明确分工的直接原因。

自从百余年前建筑与结构两大专业分工开始,二者在各自领域内都产生了极大的飞跃,从理论到实践,都充分说明了这一分工的优越性。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举目四望,有那么多的建筑,外在形式与其结构实质相去甚远,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在合作中的不协调时有发生。与之对比的是,也有一些建筑与结构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令人瞩目。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表里如一、真实合理的建筑出现,这就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传统的回顾

传统建筑以土木砖石为基本材料,其中石材又以坚硬、耐久和易于获取而广为使用,加之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西方建筑自近代以来逐渐占据了世界建筑的主导地位,石材建筑自然地被看作了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则成为东亚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

在传统大跨建筑中,拱的形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拱结构的内力分布状态以压力为主,恰好能够充分发挥砖石砌体只能受压而不能受拉的材料性能,而且可以实现很大跨度。古罗马建筑技术的最大成就,就是发展和完善了拱的结构体系。随着古罗马建筑成为古典建筑的典范,拱也自然成为古典建筑的代表形式。由此发展而成的相关结构形式更多,如尖拱、帆拱、洋葱顶等。

历史的发展

19世纪英国园艺师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伦敦水晶宫和法国工程师埃菲尔(G.Eiffel)设计的巴黎世博会铁塔开辟了近现代建筑的先河。这些作品中,少了些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柱式和线脚,多了些建筑功能与结构要求的一致性,在形态比例上又不失传统建筑的美感。它的产生,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赖于当时成熟的铸铁工艺。随后,钢铁工业的繁荣和波特兰水泥的发明为建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出现,是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它把抗拉与抗压两种材料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而且经济、耐久、易于施工,以此确立了它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进入20世纪后,结构对建筑发展的促进更是有目共睹。钢结构使摩天大楼成为现实,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一度成为大跨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奈尔维(P.L.Nervi)在推进建筑的艺术与技术和谐统一方面所做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他熟练运用可塑性强的钢筋混凝土材料,把力与美有机地统一在了建筑实体中,创造了近乎完美的建筑形象。如迦蒂羊毛厂厂房和罗马小体育宫,其内部混凝土网格既是结构的必然,又给建筑带来了美的表现。与他同一时代的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在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创造建筑美方面都同样值得称道。北欧建筑师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的芬兰工业大学阶梯讲演厅,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做了大幅度的形态变化,以适应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采光天窗配以反射曲面,在突出结构形态表现的同时,也不忘建筑细部的处理。在阿尔托的作品中,处处能感受到对人的关怀。他在建筑形式上的上佳表现并未削弱他对结构形态的正确理解,他不愧为一位技术全面的建筑大师。美国建筑师小沙里宁(Eero Saarinen)在建筑表现与结构形态的结合方面堪称典范。他设计的位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内外形态的有机变化,赋予了建筑以强烈的雕塑感。同时,其结构空间关系清楚,细部表达准确,不失合理性。在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设计中,他以两侧向外倾斜的混凝土柱支撑单曲悬索屋面。外伸的柱子与内收的悬索在承力趋势上达到了平衡,形态符合人的心理感受,具有美观舒展的视觉效果。该建筑在细部处理方面同样别具匠心。

不过,混凝土毕竟较为厚重,加之制模工艺复杂,从20世纪后期开始,在大跨建筑中更多的是被钢网架、悬索等结构形式所取代。

美国工程师富勒(B.Fuller)在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球形网壳的形态构成,并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在大跨建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德国建筑师奥托(Frei Otto)曾致力于悬挂结构的研究,他在对双曲面张拉索网的形态和受力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多个张拉索结构建筑,最著名的是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西德馆和1972年的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现实的选择

高技术是现代建筑创作手法中极具生命力的表现手段。透过建筑形式的表象,我们能够看出,其本质特征仍在于以结构形态构筑建筑的美。从近几十年的建筑实践来看,许多知名的国际建筑大师,即使其创作观念和设计风格有诸多差异,都无不把结构技术的表现作为创作手段的首选。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为建筑师的表现拓展了前所未有的展示空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建筑形态的创作注重结构形态的合理性。大到建筑体系的构成,小到构件和节点的处理,都考虑到结构受力的需要。如伦敦滑铁卢火车站是由一系列平面三铰拱结构经纵向联系而成的。由于设计者有意打破了对称形式,使得两跨跨度相差悬殊,从而导致了长跨以受弯为主,短跨则以压弯为主。结构采用索桁架形式,对于长跨,将索布置于屋架下弦;对于短跨,则将索布置在受拉的外侧,与内力分布形态完全一致。各榀结构的跨度和走向随路轨的交叉和蜿蜒而逐渐变化,部分屋面覆以玻璃。由于从整体结构到细部构造都做了细致的考虑,结构形象简洁明快,使整个建筑极富表现力。又如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航站楼(建筑设计:Renzo Piano),除了整体造型的独特之外,结构构件和节点的设计也十分讲究。大厅内的支撑斜杆制成梭形,既有利于压杆稳定,又体现了单向受力形态。梭形支撑斜杆的端部表面做出几个凹陷,形态上刻意强调了截面的减小,铰支座的表达也准确无误。

其次,索、膜等柔性抗拉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它们减轻了结构自重,增加了建筑跨度,也使得建筑显得更加轻盈。索桁架是以索来代替桁架的受拉杆件。如法国查尔斯・戴高乐机场扩建工程鲁瓦西二号航空港(建筑设计:Paul Andreu),候机厅屋面结构采用的是平面索桁架体系,纵向中轴线布置倒三角形截面桁架构成纵向联系。张拉索的运用,一改常见的桁架、网架下弦杆件所带来的粗重感。更为巧妙的是屋面与两端支撑结构的一体化设计,并且完全采用了索――拱机制,将放射状索的径向张力转化为环向的支撑压力,以视觉上的悬念感,突出了建筑中的技术成就表现。膜结构的使用也是渐趋广泛,独特的材质极具视觉吸引力。不论是大型公共建筑,还是街头建筑小品,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张拉索与膜组成的索膜体系使得建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跨度。位于伦敦格林尼治半岛的千年穹顶(建筑设计:Richard Rogers)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空间结构。该穹顶直径达320m,周长超过1km。12根格构式梭形钢桅杆高达100m,通过斜拉索与辐向、环向索组成稳定的张拉球形结构,上覆双层膜,以利隔音、隔热。净跨度最大的建筑当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佐治亚体育馆,跨度达到了空前的235m×186m。

此外,传统材料的运用也有新的特色。混凝土、砖、石和木材的表现力有时是其他材料无法取代的。如德国的维特拉工厂消防站(建筑设计:Z.Hadid),其入口雨棚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支撑于一组钢管之上。独特的形态特征与材料的质感使人过目不忘。里昂机场铁路客运站(建筑设计:Calatrava)的候车大厅与月台分别采用了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的新颖别致、材料的组合对比,以及构件截面的合理变化都为建筑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最后,新型结构的不断涌现赋予了建筑新的内涵。最显著的要数开闭结构,它使得建筑的屋面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和人们的需要而开启和闭合,非常适合体育、休闲建筑。从改善建筑的内部环境和更加亲近自然来讲,它无疑体现了人们对建筑的更高要求。日本对开闭结构格外热衷,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屋面,主要用于风雨操场和室内游泳场。规模较大的如宫崎海洋世界。

未来的挑战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建筑师看好中国的发展。他们有着崭新的观念、成熟的技术、良好的机制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讲,除了对自己的历史、地域和文化比较了解之外,我们所具有的优势并不多。用何种手段来发挥和展示我们的优势,使我们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中国建筑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面对国外新颖的结构、精美的技术、独特的造型,我们国内有些人也想拿来一试。一时间,在各种设计竞赛和方案投标中,都充斥着技术表现的内容,在校学生同样趋之若鹜,纷纷效仿。这中间,大多是把结构当成一种装饰语言来使用,忽视甚至根本不了解结构的工作机理,时常弄得张冠李戴,贻笑大方。这种“符号化”的创作方法贻害无穷。此外,抄袭之风日盛,有的甚至渗透到了重要的建筑工程项目之中。建筑形象似曾相识,结构选型全盘照搬,看了令人痛心。

我认为,我们应该回归问题的本质,踏踏实实地把建筑与技术结合起来,特别是把建筑与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合理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此来创造新形象。结构形态的创新是实现建筑与结构和谐统一的关键所在,而结构形态的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也需要我们在建筑创作的实践中进行不懈地追求。对于运用结构形态设计方法进行建筑创作,笔者近年来结合教学和工程实际,也做了一些尝试。

结构形态设计方法的关键在于实现建筑形态与结构形态的和谐一致。在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游泳跳水馆的方案设计中(建筑设计:魏敦山,姚亚雄,徐璐),我们把三个馆组合为一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综合体。从建筑造型来看,一个完整而又富于变化的屋面是设计的关键。这里,屋面的高低起伏与三馆内部空间的需要完全吻合,平面的裁切更符合功能分布的要求与总体环境的意向。在结构形态方面,将平面的张弦梁交叉组合为全新的空间结构体系,既实现了内部空间的简洁,又真实地表达了外部形象,从而达到了建筑与结构和谐统一目的。尽管该方案最终未能被采纳,但通过我们的亲身体验,表明这种设计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

旧建筑的改造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成熟,许多老建筑通过应用新的结构技术,既维持了原有的风貌,又在新旧对比中达到焕然一新的效果。上海宝钢医院的改扩建项目(建筑设计:魏敦山,姚亚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将原有建筑围合的内院改建为有顶的中庭。为了不给原有建筑增加荷载,我们设计了新型的树状结构作为中庭的结构主体。德国著名建筑师奥托曾对树状结构研究多年,目前,国外已有多项大型公共建筑运用了这一结构形式,非常成功。我们借鉴了国外经验,并根据我国现有的技术条件,对树状结构进行了简化和再创作。淡绿色的结构与通透的玻璃屋顶相结合,在多变的天光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生命之树”的立意与新颖别致的结构形态融为一体,既实现了设计初衷,也得到了业主的充分肯定。

建筑之美贵在真实。以真实的结构塑造真实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这是我们建筑创作的神圣职责。当我们把历史、文化、环境、功能、技术等等诸多因素融入建筑创作的时候,我们也应果断地摒弃那些虚假的、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使我们的作品和我们的设计思想真正达到完美的境界。

最后,非常感谢北京工业大学的张毅刚教授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李金芳高工。他们的热情支持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参考文献:

[1]P.L.奈尔维著,黄运升译,周卜颐校,建筑的艺术与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北京

[2]罗小未,蔡婉英,外国建筑史图说(古代-十八世纪),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年,上海

光Ⅳ型电子出版系统 Fisher, Landmarks, TWA Terminal, Progressive Architecture, P95~109, 1992(5)

[4]Passenger Terminal, Stuttgart Airport, Architectural Design, p64~67, 1993(7~8)

[5]Gare TGV de Lyon-Satolas, Techniques & Architecture(419), p66~70, 1995(5)

[6]姚亚雄,建筑创作与结构形态,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12月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收稿日期:2002年5月

古罗马万神庙

杜勒斯国际机场航站楼

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航站楼桁架及支撑

里昂机场铁路客运站

富勒和他的球形网壳

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

德国维特拉工厂消防站

宫崎海洋世界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游泳馆方案建筑造型与结构形态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游泳馆方案建筑造型与结构形态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游泳馆方案建筑造型与结构形态

上海宝钢医院树状支撑详图

典型哥特教堂

罗马小体育宫内部

芬兰工业大学阶梯讲演厅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伦敦滑铁卢火车站

3.伊斯兰拱券

4.巴黎埃菲尔铁塔

5.迦蒂羊毛厂厂房内部

戴高乐机场二号航空港候机厅内部

戴高乐机场二号航空港屋面结构支撑

伦敦千年穹顶

佐治亚穹顶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 社区 社区管理 无讼社区 社区法官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纠纷数量剧增,社区矛盾变得多样化和新型化。

    一、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系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其1887年发表的经典着作《社区与社会》中首次使用该词。他认为,社区较社会而言,人与人的关系更积极,人们之间相互更熟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词汇就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提出社区服务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国家民政部提出,之后社区这一概念才为广大群众所知晓。

    由于学者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社区的界定亦有不同见解。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构成了社区的四个要素。官方文件即中法办[2000]23号文件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我们看到社区这一概念从其产生伊始,所强调的就是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如这一概念的首倡者滕尼斯所言“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亲近”。

    (二)社区管理的概念

    社区的形成必然带来相应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所谓社区管理是指社区内各机构、单位、组织、团体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完善社区管理方式,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区管理的现状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法治的主体,居民稳定社区就稳定。故法治进社区,对社区进行法制化管理成为当前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笔者现将法治社区的背景及必要性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目前社区逐渐成为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敏感地,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互关系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遇到更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问题。(2)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伴随而来的是法律需求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的社区纠纷与过去相比,具有复杂性、难调性、易激化性等特点,例如在社区内占用公共绿地的纠纷、乱打乱建影响居民采光通风的纠纷、物业管理与业主的纠纷、遗产继承和赡养纠纷等等,这些纠纷仅仅依靠说服教育、行政手段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进稳定。因此实现社区有序管理,需要法律进社区。

    其次,社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城市居民和单位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场所,它既要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又要全面发展,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等,致力于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规范有序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舒适优雅的环境等。而社区工程的有序运作,需要法律进社区,通过社区法治可以发挥其教育、规范、引导、惩诫功能,依法保障社区健康发展。

    最后,随着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区作为辖区基层管理的载体,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除担负着物业、治安、环境、绿化等等,还担负着低保救助、出租房、暂住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等。各种社会问题使社区管理职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轨道。促进社区健康发展,需要法律进社区。

    三、“无讼社区”理念的现实可操作性

    (一)“无讼社区”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无讼”来源于《论语》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人与人之间同质化弱、松散性强、追求独立诉求的“陌生人社会”特征愈加明显。将社区作为载体,把“无讼”和“社区”两个源于传统和现代的元素有机融合,寻求解决纠纷的新思路,在动态平衡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当今法院因应时代变化的全新实践。

    (二)目前“无讼社区”的运作模式

    “无讼社区”就是要争取在社区化诉、少讼、最终实现无讼。为此,法官要转变思维,走出法庭,司法服务前移,深入社区从矛盾的源头着手,化纠纷于萌芽中。实践证明,无讼社区不是空中楼阁,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化讼机制,是我们实现社区无讼的制度保障。我们和社区居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等职能部门联动,搭建灵活多样的化讼平台。同时,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发挥合力优势,提升社区自我修复、自我管理的能力。群众参与无讼建设,从外部引导,到自发、自觉,需要我们将无讼理念广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社区法官,顾名思义,就是法官要走出法庭,走进社区,从而缩短法院、法官与市民之间的距离,改变过去上法院打官司的单一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共建法律服务网,力争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社区法官工作机制,是通过发挥社区法官“1”的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司法所、派出所、人民群众等“N”个综治资源的作用,共同预防和减少纠纷,营造无讼和谐社区,同时也缩短了法院、法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法院和法官在百姓心目中的亲和力。

    “无讼社区”向社区派驻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法院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浪费资源”,其实却神似“自塞一眼”,实际运作的效果有如虚竹大破珍珑棋局。大量的矛盾纠纷通过法官、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或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得到有效化解。“无讼社区”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一招妙棋,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厦门样本”。

    “无讼社区”的做法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很多矛盾纠纷当事人都认同一个观点:如果没有“无讼”调解,他们的纠纷只能决断于法庭。正是有了法官的源头介入和社区工作者的“人情化”调解,他们最后才化“干戈”为“玉帛”。

    的确,化解矛盾纠纷最关键要注重源头预防,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无讼社区”有机融合了法院、社区、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构建起了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畅通了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有利于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改变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四、“无讼社区”的发展

    无讼社区”的创建从根本上说就是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基层,充分发挥社区法官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前端,及时发现、掌握和解决源头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社会问题,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然,创建“无讼社区”,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如何进一步推动“无讼社区”的发展,笔者建议:

    (一)拓展“社区”概念的外延

    将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居住区拓展到具有同类性质、同一地域的人群中,从小区拓展到景区、校区、厂区、商圈、港口等。精心培育“无讼社区”、“无讼校区”、“无讼商圈”、“无讼行业”、“无讼交通”等“无讼”品牌,以点带面,拓宽“无讼”内涵,充分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用,营造出“少讼、化讼、无讼”的良好氛围。例如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着力培育鼓浪屿“无讼景区”品牌。2009年12月,思明法院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街道内厝社区启动“无讼社区”创建活动。作为全区创建“无讼社区”首个试点单位,内厝社区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份协议、一个平台、一道程序”的运行机制。社区法官每双周三下午到社区“法律诊所”坐镇,为辖区居民和游客提供司法服务和纠纷调解。2011年“法律诊所”成功调处民间纠纷21件。在法律诊所基础上,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签订协议,共建“司法馆家”平台,引导家庭旅馆业主诚信、依法经营,第一时间化解旅游纠纷,保障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思明区法院还培育出厦门大学“无讼校区”品牌。2010年11月,思明法院滨海法庭、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白城社区、演武社区五方签订共建协议,启动全国首个“无讼校区”。法院选派法官开展巡回审判、司法确认、指导人民调解等工作;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联同社区及时掌握纠纷信息,协调各部门化解矛盾;共建“阳光法律服务站”,依托法律援助平台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对校内和社区纠纷预先排查,审判机构诉前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萌芽和诉外。2011年“无讼校区”共举办3场法律咨询活动,受众达千余人,化解校区周边邻里纠纷112件。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 社区 社区管理 无讼社区 社区法官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纠纷数量剧增,社区矛盾变得多样化和新型化。

一、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系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其1887年发表的经典著作《社区与社会》中首次使用该词。他认为,社区较社会而言,人与人的关系更积极,人们之间相互更熟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词汇就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提出社区服务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国家民政部提出,之后社区这一概念才为广大群众所知晓。

由于学者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社区的界定亦有不同见解。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构成了社区的四个要素。官方文件即中法办[2000]23号文件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我们看到社区这一概念从其产生伊始,所强调的就是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如这一概念的首倡者滕尼斯所言“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亲近”。

(二)社区管理的概念

社区的形成必然带来相应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所谓社区管理是指社区内各机构、单位、组织、团体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完善社区管理方式,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区管理的现状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法治的主体,居民稳定社区就稳定。故法治进社区,对社区进行法制化管理成为当前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笔者现将法治社区的背景及必要性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目前社区逐渐成为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敏感地,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互关系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遇到更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问题。(2)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伴随而来的是法律需求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的社区纠纷与过去相比,具有复杂性、难调性、易激化性等特点,例如在社区内占用公共绿地的纠纷、乱打乱建影响居民采光通风的纠纷、物业管理与业主的纠纷、遗产继承和赡养纠纷等等,这些纠纷仅仅依靠说服教育、行政手段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进稳定。因此实现社区有序管理,需要法律进社区。

其次,社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城市居民和单位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场所,它既要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又要全面发展,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等,致力于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规范有序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舒适优雅的环境等。而社区工程的有序运作,需要法律进社区,通过社区法治可以发挥其教育、规范、引导、惩诫功能,依法保障社区健康发展。

最后,随着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区作为辖区基层管理的载体,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除担负着物业、治安、环境、绿化等等,还担负着低保救助、出租房、暂住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等。各种社会问题使社区管理职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轨道。促进社区健康发展,需要法律进社区。

三、“无讼社区”理念的现实可操作性

(一)“无讼社区”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无讼”来源于《论语》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人与人之间同质化弱、松散性强、追求独立诉求的“陌生人社会”特征愈加明显。将社区作为载体,把“无讼”和“社区”两个源于传统和现代的元素有机融合,寻求解决纠纷的新思路,在动态平衡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当今法院因应时代变化的全新实践。

(二)目前“无讼社区”的运作模式

“无讼社区”就是要争取在社区化诉、少讼、最终实现无讼。为此,法官要转变思维,走出法庭,司法服务前移,深入社区从矛盾的源头着手,化纠纷于萌芽中。实践证明,无讼社区不是空中楼阁,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化讼机制,是我们实现社区无讼的制度保障。我们和社区居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等职能部门联动,搭建灵活多样的化讼平台。同时,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发挥合力优势,提升社区自我修复、自我管理的能力。群众参与无讼建设,从外部引导,到自发、自觉,需要我们将无讼理念广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社区法官,顾名思义,就是法官要走出法庭,走进社区,从而缩短法院、法官与市民之间的距离,改变过去上法院打官司的单一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共建法律服务网,力争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社区法官工作机制,是通过发挥社区法官“1”的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司法所、派出所、人民群众等“N”个综治资源的作用,共同预防和减少纠纷,营造无讼和谐社区,同时也缩短了法院、法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法院和法官在百姓心目中的亲和力。

“无讼社区”向社区派驻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法院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浪费资源”,其实却神似“自塞一眼”,实际运作的效果有如虚竹大破珍珑棋局。大量的矛盾纠纷通过法官、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或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得到有效化解。“无讼社区”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一招妙棋,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厦门样本”。

“无讼社区”的做法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很多矛盾纠纷当事人都认同一个观点:如果没有“无讼”调解,他们的纠纷只能决断于法庭。正是有了法官的源头介入和社区工作者的“人情化”调解,他们最后才化“干戈”为“玉帛”。

的确,化解矛盾纠纷最关键要注重源头预防,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无讼社区”有机融合了法院、社区、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构建起了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畅通了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有利于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改变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四、“无讼社区”的发展

无讼社区”的创建从根本上说就是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基层,充分发挥社区法官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前端,及时发现、掌握和解决源头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社会问题,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然,创建“无讼社区”,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如何进一步推动“无讼社区”的发展,笔者建议:

(一)拓展“社区”概念的外延

将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居住区拓展到具有同类性质、同一地域的人群中,从小区拓展到景区、校区、厂区、商圈、港口等。精心培育“无讼社区”、“无讼校区”、“无讼商圈”、“无讼行业”、“无讼交通”等“无讼”品牌,以点带面,拓宽“无讼”内涵,充分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用,营造出“少讼、化讼、无讼”的良好氛围。例如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着力培育鼓浪屿“无讼景区”品牌。2009年12月,思明法院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街道内厝社区启动“无讼社区”创建活动。作为全区创建“无讼社区”首个试点单位,内厝社区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份协议、一个平台、一道程序”的运行机制。社区法官每双周三下午到社区“法律诊所”坐镇,为辖区居民和游客提供司法服务和纠纷调解。2011年“法律诊所”成功调处民间纠纷21件。在法律诊所基础上,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签订协议,共建“司法馆家”平台,引导家庭旅馆业主诚信、依法经营,第一时间化解旅游纠纷,保障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思明区法院还培育出厦门大学“无讼校区”品牌。2010年11月,思明法院滨海法庭、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白城社区、演武社区五方签订共建协议,启动全国首个“无讼校区”。法院选派法官开展巡回审判、司法确认、指导人民调解等工作;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联同社区及时掌握纠纷信息,协调各部门化解矛盾;共建“阳光法律服务站”,依托法律援助平台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对校内和社区纠纷预先排查,审判机构诉前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萌芽和诉外。2011年“无讼校区”共举办3场法律咨询活动,受众达千余人,化解校区周边邻里纠纷112件。

第12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企业需求;对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97-02

关于商务英语的研究,国外学者Munby和Boswood等从ESP角度进行了论证,他们围绕交流需求分析做了详尽的论证,提出了交流需求分析框架。国内学者阮绩智也从ESP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指出商务英语课程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而曹德春在交流需求分析框架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基础上,对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实证调查。严明从跨文化商务沟通角度阐述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包括三个模块。

国内外专家多从思辨性角度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提出了理论框架和构想,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进行对接的实证研究还很少。因此,进行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研究意义非凡。

河南省目前共有73所学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占我省高校总数的65%,能够为外贸企业输送大量人才,但现实是这些人才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甚至出现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外贸企业招聘难的问题。

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的出现进行调查,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实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Munby和Boswood的交流需求分析理论。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即问卷调查与个入访谈相结合。通过电子邮件、QQ、邮寄等渠道发送调查问卷,分别发送给了5所高校的50名商务英语毕业生和省内15家进出口企业。

在问卷回收之后,通过SPSS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运算处理,然后根据问卷反馈信息,选择5位外企业负责人和10位商务英语毕业生和进行访谈。

二、调查结果

(一)对学生的调查。课题组抽取了河南省5所高校的50名商务英语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外贸型企业,高达70%的商务英语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是翻译及国际贸易。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太合理,超过60%的学生对所学教材及教师教学效果不满意,甚至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工作中几乎用不到学校中所学的内容。

在随后的访谈中,几乎所有参与访谈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训机会太少、实践能力差的问题,认为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开展商务实践活动,多提供校外企业实习机会,强化商务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二)对企业的调查。课题组对河南省15家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企业目前已经有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占70%,另有61%的企业打算招聘商务英语方向的毕业生,超过60%的企业对商务英语的毕业生感觉不满意,认为这些学生“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差、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不强”。69%的企业负责人认为最受欢迎的毕业生类型是“专业知识扎实和语言能力强”,另有61%的企业要求商务英语毕业生至少“英语口语好要好”,52%的企业则要求商务英语毕业生必须有一定的商务实践能力。对于“要求学生具有什么资格证书”这一问题,多数企业建议在校学生可以考商务英语翻译证书、BEC证书、以及外销员和报关员等证书。关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企业认为高校应开设下列课程,如:《国际贸易贸实务》《国际商务英语》《商务谈判》《经贸英语阅读》《国际营销》《商务写作》等,但这类课程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却很少看到。

(三)结果分析。中原经济的崛起和郑州航空大都市建设给我省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河南省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商务活动中,他们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商务英语发展前景乐观,市场潜力大;另一方面,这些涉外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高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人才存在许多问题,与市场需求产生了脱节。超过60%的企业对商务英语的毕业生感觉不满意,认为这些学生“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差、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如何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顺利实现“从学生到人才的蜕变”,使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达到有效的对接,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我省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模糊。调查发现,我省多数高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定位不清晰。首先,关于专业归属问题,商务英语专业在多数高校中属于外语系或外国语学院,有一部分学校把它归属到经贸学院,还有的归为国际学院。归属到外语系或外国语学院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一般为:英语专业+部分商务课程,即在传统的英语专业语言基础课程之外另开少量的商务类课程,如商务英语口译、阅读、写作、外贸函电等。这样培养的学生语言基础较扎实,但商务知识不够系统、商务实践能力不足;归属到经贸学院或国际学院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一般为:商务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部分英语语言基础课,如听说等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可以学到系统的商务知识,但是受总课时的限制,学生的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薄弱。

(二)教学与市场脱节。首先,许多高校选用的商务英语教材内容陈旧,更新太慢,跟不上时代要求。学校不主动引进真正的原版商务教材,国内的教材理论性又太强,实用性不够。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偏重英语语言训练、单词记忆和传统的句子翻译,忽视了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特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专业词汇和术语,如:报关、保单、提单、支票、汇票等。学生即使把这些词汇和术语倒背如流,却不知道在商务活动中如何使用它们。

由于专业定位不清,各个高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比较乱,不能处理好商务课程和英语课程的比例。有的学校以英语为主,在英语专业语言基础课程之外另开少量的商务类课程,如商务英语口译、阅读、写作、外贸函电等。有的学校以商务为主,开设系统的商务课程及少量的英语听说课程。这些课程设置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高素质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批既精通商务知识,又拥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同时还具备丰富的商务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我省高校的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师都是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他们英语语言基础扎实,英语交际能力很强,但是这些教师因为都是英语语言文学背景,缺乏相应的商务背景知识和足够的商务实践经验。尽管有部分教师毕业于商务英语或商务相关的专业,甚至具备在外贸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英语语言功底和交际能力堪忧。

由此看来,商务英语教师师资薄弱,“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针对商务英语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有待加强。

四、我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河南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然后要调查社会的需求,根据相应的岗位制定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河南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及郑州航空港的建设,英语在国际物流、电子商务、涉外接待、国际会展、国际会议及商务洽谈等方面的使用日益频繁,河南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同时兼顾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同时又能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软件的复合型高级商务人才”。

(二)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也必须考虑市场需求,考虑学生未来就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要合理分配语言基础课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的学时,强化商务英语专业课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构建“强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内容设计还应当突出技能训练,重视商务实践,从而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以职业能力为本,创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任务艰巨,需制定长远的目标和计划。我省各高校当前急需建立一支英语水平高、商务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要达到这个目标,各高校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按计划选派教师到外贸企业进行实战训练,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高级商务人员到学校给老师们培训或办讲座。

(四)积极探索校企结合和订单培养模式。我省高校应该抓住中原经济迅速崛起和郑州航空大都市建设这一契机,积极与涉外企业和郑州航空港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开展校企合作,实行校企结合式或订单式人才培养。

1.校企结合式

校企结合式就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融理论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可以达到教室与工作地点一体化、课堂学习与职业训练一体化、理论学习与实践一致。可以建立固定的学生实训基地,或组织学生到涉外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商品的进出口流程,进行情景教学,或派实习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积累商务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

2.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用人单位根据所需人才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及知识结构和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并在办学条件、师资、技术方面与学校达成一致,可以与学校合作办学。通过“订单”,企业可以从各高校相关专业获取较为稳定的人才来源,毕业生可以获得一定的企业和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总之,经济全球化和河南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商务英语高级人才,这既是契机,更是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我省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且受企业欢迎,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商务英语专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曹德春.解析多层次交流需求构建商务英语核心优势[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3).

[2]阮绩智.论中国高校商务专业英语课程设计[A].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严明.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A].第七届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周聪贤.河南省外向型经济对商务英语教学的需求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2(2).

作者简介:

第13篇

关键词:鹤上镇;羽绒;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21

1 长乐市以及鹤山镇羽绒业的概况

1.1 长乐市以及鹤山镇羽绒业发展现状

羽绒业是长乐市的支柱产业,现在已发展成以棉纺、化纤和经编产业为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纺织业发展的重点区域。2005年长乐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称号。2006年金峰镇被授予“中国经编名镇”称号,松下镇被授予“中国花编名镇”的称号,2006年福建省政府将长乐纺织产业集群定位为福建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区。目前,长乐化纤年产能力约108万吨,其中涤纶长丝40万吨多、涤纶短纤和切片2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5%;涤纶民用丝40万吨,产能占全国涤纶丝产能比重达29.2%,占全球产能的11.4%;纺纱规模550万锭,纱线年产能力105万吨,其中纯涤纱约占全国产能的70%;针织经编面料、花边产品25万吨,占据全国1/5的市场份额。

长乐是国内纺织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0年,长乐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15.3亿,比增26.9%其中棉纺业完成214.4亿,化纤业完成181.8亿,染整业完成78.0亿,服装、羽绒业完成8.8亿。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5亿元,在全国21个纺织业基地中排名第10位。

1.2 长乐市以及鹤山镇羽绒业发展优势

长乐市在原有的金峰经编、松下花边、江田棉纺等分散产业板块和经编花边园区的基础上,按照“三城三群”规划理念,形成了“航空港工业集中区”、“滨海工业区”和“闽江口工业区”三大纺织工业集中区。长乐羽绒业规模优势明显,在涤纶纱、民用涤纶丝、经编花边等等细分市场占据定价优势。据统计,长乐羽绒纺织业通过集中采购、协商定价、原料本地消化等措施,集群内的企业生产成本要比集群外企业降低5%-10%。

1.3 发展前景

近年来,长乐羽绒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预计在2016年前, 纺织工业年总产值将突破1300亿。2010年结转和2011年新上棉纺项目有30个,总投资129亿元,预计在“十二五”契机,棉纺纱锭达到800-1000万绽,形成3-5家百万绽棉纺企业;2010结转和2011年新上涤纶项目有5个,总投资59.1亿元,达产后的总能年产值增加185亿元;2010年结转和2011年新上涤纶项目9个,氨纶项目2个,总投资140.1亿元,“十二五”期间,长乐将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绵纶民用长丝生产基地之一,形成2-3百家亿元以上企业。

2 长乐羽绒业主要企业调查

3 长乐羽绒产业面临的问题

3.1 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乐羽绒业是靠乡镇起步的,内部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规模较小,无法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经过多年的发展各企业虽有扩大,但从整体上看整体规模还是偏低。因此,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上依然面临着巨大压力。另外,长乐的羽绒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比较薄弱,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设备还是要依赖进口。

3.2 专业人才缺乏

长乐羽绒产品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企业内部人员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而且在羽绒制品上班的人员文化素质也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和营销人才。

3.3 市场竞争激烈

国内很多羽绒产品已经达到了充分竞争,利润率降低,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中国羽绒国际市场日益扩大,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变为羽绒制品的进口国,为中国羽绒制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机制在不断形成,在市场竞争“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少。

3.4 鹤上镇羽绒市场未搞活

鹤上镇是长乐羽绒企业聚集的地方,知名度在市场上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入住的商家和品牌较少,使得镇上与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市场的目标越来越远了。

3.5 企业融资较难

虽然明文规定对企业融资要一视同仁,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中小企业在贷款融资中还是受到很多限制和压力,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

4 羽绒业的国际贸易途径与方式

(1)展览会。

它是我们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展会上买卖双方可以面对面的沟通,是真实性的交易场所。

(2)电子商务。

首先,电子商务它有它一定的优势,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沟通的虚拟平台。最终成与否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样在国际上羽绒业的电商都是这样发展的。

(3)针对欧美市场,羽绒业的途径可以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创立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打入。对新贸易壁垒要深入认识,因为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限颇多,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到国外建厂发展我国的纺织品业,但更主要的是我们要深入认识新贸易壁垒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实现市场多元化,为我们的羽绒产品扩大出口途径。

5 长乐市羽绒贸易与产业升级化的对策

5.1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强化生产制度的运行

众所皆知,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力同时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一个产业要想在社会上取得长远发展,人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长乐羽绒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长乐市政府可以多多组织羽绒产业知识讲座,对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培养。

5.2 加大创新力度,调整行业结构

积极引导羽绒从资源型向制品型的转变,将羽绒、羽毛原料加工为主调整为羽绒制品生产为主,积极研发高附加值产品。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努力摆脱受制于人的场面。挑战产业结构就是要立足创新,告别羽绒服厚重的代称,以轻薄、张扬、个性引领新一代潮流。但要注意的是,企业不能为了追求时尚而时尚,还应在关注市场需求的同时考虑自身的品牌地位、销售渠道、行销方式等等。时尚化只是羽绒服装产业创新的一个模式,如果抛开羽绒服有别于其他服装的特点,那么这样的时尚化就是一个空谈。

5.3 改变发展思路

对于长乐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设备落后、人才稀缺的企业,关键是要找好市场定位,加快与优势企业的整合,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让市场自由竞争,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第14篇

作出分析,并从幕墙的窗墙比,遮阳,热工,材料等方面的节能设计做出深入探讨。

【关键词】建筑,玻璃幕墙,节能设计,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逐渐呈现高层次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施工规模的扩大,建筑行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各种类型的幕墙设计施工的发展,近年来,幕墙不仅广泛用于各种建筑物的外墙,还应用于各种功能的建筑内墙,如通信机房、电视演播室、航空港、大车站、体育馆、博物馆、文化中心、大酒店、大型商场等,既很大程度的满足了建筑内外的特殊需要,提高了建筑内外的环境,也产生了很好的装饰效果,但是,在现代幕墙广泛的采用并为居民创造了更为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近年来,我国的幕墙能源消耗量逐渐增加,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的能源压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加强幕墙的节能设计,已经势在必行。

二.节能型幕墙的设计原则

建筑幕墙是现代建筑最外层的围护结构,不仅仅可以增强建筑的审美价值,更可以创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但是,幕墙也是整个建筑体系中重要的能源消耗点之一,加强建筑幕墙的 节能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到建筑物周边的气候自然条件,人文经济特征,科学分析周边的光线,温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建筑整体的高度,结构特点,朝向等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段,对建筑室内的环境进行调整,使得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光线,遮阳,采光,通风,隔热等多方面的条件更适合人们的居住和工作,既满足了整个建筑的基本功能,也通过合理的设计大幅度降低了整个幕墙建筑的能源消耗。据笔者多年幕墙施工经验,幕墙的节能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要严格遵守目前设计节能的各种法律法规

伴随着幕墙在建筑工程的广泛运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规范都是建筑幕墙节能设计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之一。在进行建筑幕墙节能设计过程中,要从保温,隔热等多方面进行,严格遵守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fF151—2008《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GB/T21086—2007《建筑幕墙》等法律规范,并使得建筑幕墙的各项设计符合节能的基本要求。2.幕墙的节能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幕墙的节能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到建筑功能,性能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地理自然条件到人文经济因素,都做出全面分析,权衡。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幕墙的结构形式和窗墙面积比,使用节能材料,优化建筑构造,从而使得建筑主体和幕墙之间形成科学合理的统一体。

3.幕墙的节能设计要遵守适用性原则

在设计过程中,要从当地的环境因素与项目的具体实际出发,设计符合地方规定标准和国家法律规定,严格落实节能政策,严格处理好提高建筑舒适度和降低幕墙能源消耗的关系。

4.要遵守经济性原则

在建筑幕墙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相对于整个建筑项目而言,建筑幕墙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也是整体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要结合整体建筑的节能设计,将幕墙的节能设计和建筑主体的节能设计统一起来,综合考虑,实现二者的统一协调。实现建筑设计的节能性能和经济成本的优化。

三.现代幕墙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分析

1. 建筑幕墙节能的窗墙比设计

自从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出台以来,建筑幕墙的窗墙比设计显得非常重要,该标准对于窗墙比小于0.7的建筑,各项节能参数可直接从该标准的表格中选取,从而对建筑的各项节能指标予以控制。如果窗墙比大于0.7,则要求按该标准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窗墙比是指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的面积与整个外墙面积的比值。窗墙比小于0.7,通俗的说就是要求建筑外墙能够采光的面积不大于外墙总面积的70%。在该标准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误解,有的人认为按这条标准,建筑就不能全部采用玻璃幕墙。注意,玻璃幕墙可以加内衬板和保温层,做成非透明幕墙,只要性能满足非透明幕墙的要求即可。反言之,只要非透明幕墙的面积与整个外墙面积的比值大于0.3,也就满足了窗墙比小于0.7的要求。

2.建筑幕墙节能的遮阳设计

(一)科学选择遮阳的玻璃

在遮阳节能设计过程中,遮阳玻璃的选择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在进行遮阳玻璃的选择时候,可以综合考虑到各种遮阳系数,建筑施工点的自然气候条件,人文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科学选择,一般而言,镀膜玻璃、反射玻璃、吸热玻璃、低辐射玻璃等玻璃类型都是节能设计过程中广泛运用的类型。目前广泛应用的玻璃主要是低辐射中空玻璃,其传热系数低,遮阳效果好,在不采用遮阳构件的情况下其遮阳系数也可以满足节能设计规范的要求。还有他最大的优点是通透性好,在白天可尽量减少室内照明的使用,也可以很大程度的节能能源。反射率低,对相邻建筑和行人影响小,不会造成光污染。

(二)优化遮阳构件设计

遮阳构件的设计按位置可分为外遮阳和内遮阳,外遮阳的形式可分为水平式遮阳、垂直式遮阳、综合式遮阳和挡板式遮阳、幕墙遮阳板常见形式。其中水平遮阳板设计时要注意对玻璃外侧热空气散逸的处理,即遮阳板与玻璃墙面应有一定距离,遮阳板本身也应做通风处理,比如设计成倾斜百页状。垂直遮阳板最好设置可调节,可以根据太阳位置改变方向。内遮阳就是在幕墙内侧设置遮阳帘、软百页、竹帘等。

3.幕墙节能的热工设计

(一)建筑幕墙热工节能设计的发展趋向

在幕墙节能设计过程中,如果幕墙的主要用于采暖供热(适用于北方地区),那么,在设计时候要注意保温性能,力求实现温室效益,双层通风幕墙就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是为了达到制冷效果(适用于南方地区),,在综合考虑到这些性能特征的同时,就要充分考虑幕墙的遮阳性能,减少太阳直射产生的热量。

(二)幕墙热工节能设计中的传热优化

进行幕墙热工设计时,必须对其复杂的传热过程和传热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玻璃幕墙的传热过程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玻璃和铝合金金属框格的传热:通过单层玻璃的热流传热,通过金属框格传热,通过玻璃的镀膜层减少辐射换热;二是幕墙内表面与室内空气和室内环境间的换热:内表面与室内空气间的对流换热,内表面与室内环境间的辐射换热;三是玻璃幕墙外表面与周围空气和外界环境间的换热;外表面与周围空气间的对流换热,外表面与外界环境间的辐射换热,外表面与空间的各种长波辐射换热。对于明框幕墙,设计时采用断桥隔热设计,形成“断桥”,可增大热阻,减少热传导,提高幕墙的节能性能。

4.幕墙结构粘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4.2.10条和4.2.11条对外窗和幕墙的气密性作了较高的要求的要求。硅酮结构密封胶将建筑幕墙玻璃粘结到支撑结构上。结构硅酮密封胶既起结构粘结作用,又起幕墙密封胶作用。因此在幕墙设计中如何选用合适的结构硅酮胶产品和打胶方式对确保幕墙的气密性、安全性和耐久性是至关重要的。幕墙所用各种胶料均必须进行相容试验和性能检测,并出具试验检测报告。

四.结束语

节能环保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能源危机日渐严重的今天,幕墙的能源消耗大大的增加了我国的能源负担,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现代幕墙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幕墙能源消耗势必会进一步增加,为了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在幕墙设计过程中,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在综合考虑到施工地点的自然环境,人文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基础上,从整个建筑构件的设计,连接和建筑的热工,保温等各个方面做出科学是设计,使得现代幕墙既可以满足节能需要,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实现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统一,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傅春林 现代幕墙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3期

[2] 刘定嘉 建筑设计中的幕墙节能设计 [期刊论文] 《科技风》 -2009年17期

[3] 林锡护 浅析现代建筑玻璃幕墙中的节能设计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5期

[4] 张艳平 幕墙设计当中的节能设计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纵横》 -2010年8期

[5] 邢杰 关于玻璃幕墙节能设计的一些思考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5期

第15篇

2010年1月4日总高828米的中东迪拜塔(落成后改名为哈利发塔)正式对外开放,一下子比原先的世界第一高楼“台北一零一”高了320米之多,这是人类开始兴建摩天大楼以来,高度拔升最快最多的一次。

但是,迪拜人很可能无法把这一荣誉保持太久,因为沙特和科威特相继表示要建设更高的摩天大楼,而日本则计划在21世纪结束前,盖一栋4000米高、800多层的高楼“天空之城”,几乎是迪拜塔的5倍高。

现在,一些国家展开“世界第一高楼”建设比赛,这种不断挑战摩天大楼的极限、“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魄固然反映了人们求高、求强的好胜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但有评论认为,这或许并非明智之举。

摩天大楼有无极限

摩天大楼(skyscraper)又称为超高层大楼,非常高的多层建筑物,起初为一、二十层的建筑,但是现在通常指超过四十层或五十层的高楼大厦,它兴起于19世纪未美国纽约与芝加哥地价昂贵用地不足的区域。

20世纪,欧美国家争先建设摩天大厦,但是目前这一风头已被中东国家抢去。

在迪拜塔建成之前,迪拜就已经准备在外海的人工岛上再修建一座高达1200米的摩天大楼,名为“AL Burj”。而迪拜塔开放两天后,沙特阿拉伯即传出消息,沙特王子瓦立特•本•塔拉勒将在沙特城市吉达建造1100米高的“王国塔”,刷新迪拜塔的世界纪录。而科威特在数年前即宣布要从《一千零一夜》中汲取灵感,建造一座“新丝绸之路”城,城中兴建一座1001米高的中心建筑作为城市标志。目前科威特已决定在1001米基础上再提高数百米,确保超过沙特“王国塔”和迪拜的“AL Burj”,夺取世界第一高楼的荣誉。

从建筑学角度来看,大楼的高度可以说“上不封顶”。

然而,“过犹不及”,以超大、超高和奢华项目拉动经济发展的“迪拜模式”引起很多人的反思。有专家指出,现代摩天大楼只是工业文明初期时的象征。的确,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极少建摩天大楼,它们在建筑美学和实用性的取向上,早已从高度叠加转化为建筑质量的优化。

可以说,迪拜赶的是西方过了时的“时髦”。

事实上,在英国,目前最高的三栋建筑中,235.1米高的“金丝雀码头塔”是英国最高的建筑,与之相伴的是汇丰银行塔和花旗集团中心塔,这两座楼高度均为199.5米。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英国拥有经济和技术实力,但不愿推广摩天大楼。

英国赫尔大学的城市建筑学研究学者弗雷泽先生解释说,英国对摩天大楼的限量和限高有着复杂的原因,伦敦是国际航空港,楼层太高无疑会对航线安全带来威胁。而对于英国其它城市来说,城市安全因素更是限制高层建筑存在的重要原因。

而“9.11”事件后,高楼灾难也成为英国探讨的议题。在业内,高层建筑被称为“灾害放大器”。由于高层建筑内各专业竖井林立,火灾时这些竖井就像高耸的烟囱,构成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火势将比低层建筑猛烈百倍。

此外,英国古迹众多,政府在2009年公布了《文化遗产白皮书》,禁止开发商在伦敦等文化遗址附近建造摩天大楼。

而且,在英国,摩天大楼还被认为会影响邻近的居民,大楼引起的城市旋风会破坏附近的居民,绿色植物也缺乏日照。许多商业高层建筑使用玻璃幕墙以节省日间照明,但这会给附近居民带来光污染,增加冬季供暖能耗并加剧热岛效应。

除此之外,建造摩天大楼也需要评估所带来的交通问题、地盘位移或地层下陷、电波障碍等。这些都成为在英国罕见摩天大楼的原因。

摩天大楼竟成精神象征

哈利法塔冲天而起,引来万众瞩目,人们褒贬不一。

迪拜的发展模式有其特定的背景。作为一个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仅有6000人的小渔村,迪拜原本贫穷落后。在迪拜酋长拉希德•马克图姆执政后,走出了一条“非资源依赖型”道路,主打高端房地产和金融等,使迪拜脱胎换骨,名声远在阿布扎比之上。

“狮子必须比羚羊跑得快,否则就会饿死;羚羊也必须比狮子跑得还快,否则就会被吃掉。不管你是狮子还是羚羊,每当晨曦初露,你就必须飞跑,跑得比对方快,这样才能成功。”马克图姆在《我的构想》一书中这样写道。这句话为他的“迪拜模式”和“迪拜速度”做了最佳注脚。

尽管不久前迪拜爆发危机,但哈利法塔逆流而上,其竣工本身就像一剂强心针,提振了迪拜人对经济止跌复升的信心,满足了阿拉伯人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民族自豪感。

这就容易理解迪拜的执政者为什么要用这么豪华的一个方式来去做迪拜这样一个金融中心,因为这里边包含了整个阿拉伯民族复兴的一种气势。

其实阿拉伯人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非常强,哈利发塔高耸在阿拉伯半岛,本身来说对阿拉伯人的自信心是一个非常大的提振。就在该塔建成以后的第二天,开发商艾马尔公司的股价就上升了百分之八,整个迪拜股市受这个带动也上升了百分之三点多。从这方面说,迪拜塔就像一剂强心针,在迪拜受到债务危机的时候,注入一点儿强心针。

“劳伦斯咒语”会应验吗

有评论认为,近100年来,世界第一高楼崛起之日,往往也是经济衰退开始之时,如1929年大萧条和70年代石油危机时。德意志银行证券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经过潜心研究后,甚至得出“摩天大楼指数”理论,即世界第一摩天大楼建造时,经济衰退便不期而至。其理论被称为“劳伦斯咒语”,但也有一些专家坚持认为高楼崛起与经济衰退只是巧合。

2005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桑顿对“摩天大楼指数”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发表《摩天大楼与商业周期》的论文。他认为,摩天大楼建设是一个涉及宏观经济、融资规模和成本等诸多方面的庞大系统工程,说到底是一件经济性物品,是经济尤其是金融的力量推动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他说,“决策者每每头脑发热,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虚荣心作祟是导致摩天大楼竞争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的确,在迪拜的不少街道上,都能看到醒目的广告语:“梦想无极限,持续前行!”这是马克图姆提出的口号,他还号召其他阿拉伯国家学习“迪拜模式”。

过去5年,迪拜上马了3000亿美元的工程项目,堪称世界一最。房地产一下跻身迪拜第三大支柱产业。

奢华、高供应、高回报、设计天马行空是迪拜房地产的关键词,但在2009年却是暴跌。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现楼同比缩水超过45%,楼花暴跌57%,新房空置率超过四成。

5年前迪拜塔还没开建时,每平方米已达5.6万元人民币,2008年时暴炒到20万元人民币/平方米,眼下已下降到7万元人民币/平方米,等于高位时的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