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重型机械论文范文

重型机械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重型机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重型机械论文

第1篇

UG系统是世界一流的具有综合性设计、分析和制造一体化的集成系统。系统不仅能够由CAD模块实现从产品的概念设计、结构设计、虚拟现实到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强度分析,还能由CAM模块实现计算机辅助加工制造,同时在系统中还贯穿了产品的开发和制造全过程。UG技术提供的草图功能、曲线曲面建模、基于特征的实体建模、虚拟装配建模、机构运动仿真、分析等技术手段,为机构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相关技术手段的结合应用,既能快速构建出相关机构的抽象模型,也能把这种模型快速地映射于机构的装配模型,还能对机构进行快速的运动分析仿真、运动干涉检查及动力学分析等。

2UG三维模型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通常采用二维工程图表达物体的结构形态,或通过实物模型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二维图形缺乏立体感,实物模型由于体积和重量原因会造成携带、拆卸和剖切不便,且操作较为费时。采用UG三维造型功能,对课本上的二维图形所对应的实体模型进行制作,可以很容易实现三视图和实体之间的转换,通过实体模型和动态仿真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进入真实的三维空间,从感性上理解三维实体的结构与相对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另外,利用UG的局部放大、平移和翻转等工具,还能够让学生在屏幕上全方位观察零件复杂形体的外形与内腔的变化等各个侧面和局部细节特征;可以直观地显现整个零件的结构,装配体中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使教学中的知识难点更加清晰、生动、形象;也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的需求,利用UG软件方便地进行教学模型的修改与新建,满足教学中对模型种类及数量的需要,并有效降低教学成本。

3UG三维建模在教学中的运用

3.1模型和教材相适应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很多内容都涉及三维零件,根据需要确定具体的零部件,如:带轮、齿轮、凸轮、轴、轴承、箱体等等。在建模的形式上要注重提高三维模型的视觉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作、补充或减少模型,使模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贴近实际。

3.2模型与课件相结合

优秀的课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用UG软件制作的素材,合理运用在课程多媒体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教师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双重作用。例如,在讲解轴承的结构和各零件的位置关系时,使用UG建好的模型,一边讲解各零件的结构,一边进行现场虚拟装配,这样能够方便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培养学生的几何构思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工艺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轴承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各零件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各零件的结构特点。在这种视觉效果的刺激下,学生的分析、认识和记忆能力增强,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收集和整理,注重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用性和使用方便性,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方式,更好地发掘学生潜力。

3.3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在学习UG软件时,可以将教学模型作为练习让学生参与制作,参与式的体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UG软件的热情,而且巩固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学的知识,同时,将优秀作品作为今后教学的资料。

3.4多样化制作模式

一种是将虚拟三维模型调整到最佳位置,保存为图片格式,直接插入到课件适当位置;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直接用UG软件打开已建造好的虚拟模型进行教学,在课堂的动态教学中可以达到随机应变、按需编辑、修改模型。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对人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而人才的创新始终离不开实践环节的培养和锻炼,即“创新来源于实践”。随着3D可视化软件的“大众化”及虚拟仪器的广泛使用,使得原有以实物为主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有些设备或装置需要进行剖切或外壳透明化处理才能充分清楚地了解其内部结构,仅仅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型,较难形成模型的衍生、变型、扩展设计。这些客观现实的存在,成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在运作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模型的多元化,即将3D数字化模型与实物两种教学模式嵌套使用,才能优势互补。3D数字化模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三维数字化模型具有丰富多样性的表达形式,数字化模型的表达,拆装非常便捷,且完全可逆,通过剖切、爆炸图、视频生成等功能,可以生动直观地表达实际零部件内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全方位地展示精密部件和不可逆拆装部件的内部结构、装配和拆解过程。其二,利用数字化模型能够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目前UG软件具有标准件库,诸如轴承、螺栓、螺母、销、键等标准零件库,这些库的使用可强化学生的标准意识、工程常识,对避免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环境的脱节效果很好。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实物模型和数字模型的长处,取长补短,充分协调好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机械理论 习得性无助 兴趣

机械类专业是各类职业院校中一个重要的大专业,然而机械类课程的教学往往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虽然现在教学中常常说“理实一体化”,但是理论教学依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理论知识的教学更是令学生和老师都感觉棘手,往往表现出学生的兴趣缺乏,进而对实践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进一步提升等各方面产生各种不良影响。那么,在机械理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率,使之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呢?

一、改变自我认知,克服“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由于多种原因,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相对普通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往往比较薄弱,而其中大部分的薄弱点又体现在数学、物理等理科性的知识中。这些知识又与机械理论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由于在曾经的学习中成绩不理想,就产生了这种心理反应。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心理,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明白其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抽象,那么难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常见的缝纫机、自行车,从而了解机械是什么,认识到机械中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机械本身是看得着,摸得着,有趣的一门学科,从而让学生体会机械的魅力。老师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成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学生的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将实践融入理论,实现理实一体化

机械教学离不开理论,同样离不开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回馈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而激发学生专业兴趣,让学生体会机械魅力的很重要一方面,就是将实践融入理论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做:

1.让学生动手,增加感性直观认识

教学时,老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多展示一下实物图片,或者播放视频,这样都能有效地使学生理解机械理论中的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来认识和理解机械知识。比如可以利用门的开关来理解转动副,可以借助于学生手边的水杯来认识螺纹。这都能帮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机械。

有时候我们在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很抽象的知识。比如金属材料中原子排列形成的晶格类型,这属于微观的知识。那么,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小球和小棒,让学生自己演示一下,就能很快他理解并记住几种晶格类型。

2.结合自身的实践课题讲解理论知识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都离不开实习,那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自身的实践课题来讲解理论知识,这样讲的知识更有针对性,也更形象。更好的做法是把学生自己的作品带入课堂,这样就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把学生完成的作品展现给同学时,对他们无疑是莫大的鼓励。然后结合他们的作品,老师抛出一个个问题,学生就更会深入思考,跃跃欲试,于是课堂气氛很容易带动起来,学生的兴趣也就自然浓厚了。这样一堂课的完成或者几个相关知识点的解决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3.将企业元素融入课堂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是目标明确:踏出校门就进入岗位工作。那么老师可以把企业的一些模式和方法带入教学课堂,这样一方面使课堂更生动,另一方面,使教学更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的尽快成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不仅是学校的改革目标,也是教学过程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把在企业中应用的知识拿到课堂中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教学中可以利用企业中更换齿轮的相应课题引出齿轮知识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教师个人魅力的投射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则是课堂的主导。只有引导者展示出自己的魅力所在,才能吸引学生对课堂进行深入的探索。教师个人魅力主要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这本身也给教师提出了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滋润学生,引领课堂。

四、小结

第3篇

高职学生掌握GT的真正含义,如何学会在加工生产中灵活运用GT是真正的难点,首先学生要对所加工的零件所具的结构、形状、技术条件、材料、工艺和生产管理等特征做出相似性的分析,确定零件间特征的相似处,以及某些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对相似零件进行GT分类,在实训时需要学生掌握或具有以下能力。

(一)相似性分类

零件的相似分类,按GT的编码要求,零件结构和特征区别比较大的原则,分为回转类零件和非回转体零件两大类,这一点对高职学生来讲非常容易,这里不做讨论。

(二)复合零件分析

对于回转类零件,由于结构类似,从成组零件中找出一件具有同组所有零件全部待加工要素的零件,在生产中只对该零件编制工艺,那么同组中其它零件可以通过删除部分加工要素或加工工艺,就可以迅速得到所需要的加工工艺,具有这样特点的零件称为复合零件。因此,学生通过学习要善于分析、并找出恰当的复合零件;如果同组零件中找不出这种具有完全这类特征的零件,可以采用虚拟假想的具有全部待加工表面要素的零件来代替,实际在GT应用中,这种虚拟的复合零件占主导地位。选取正确而恰当的复合零件对于成组工艺的编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复合零件的选择和分析对高职学生提出了理论与实践加工能力的要求,也是高职机械加工专业类学生必须具有的职业能力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虚拟的复合零件。

(三)复合加工路线分析

相同道理,对于结构特征差距较大的非回转类零件,可以通过选取成组零件中具有最复杂工艺路线的零件为基础,加入同组其它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形成能满足全组零件加工要求的成组工艺路线,这就是复合加工路线。在加工具体的某件零件时,只要对复合工艺路线去除不必要的某些工艺路线就可使用,减少了同组工件工艺制定的繁琐。复合加工工艺路线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对加工工艺路线具有正确的分析能力和制定能力。

(四)学会成组

调整GT主要是依靠尺寸的调整来实现加工的要求,具有用同一套刀具、夹具和辅助工具来加工一组零件的优点,如何在生产中采用快速调整措施,有效减少更换夹具、刀具等装备以及缩短更换零件的调整时间,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

二、成组工艺的编制方法

(一)回转体零件的成组工艺

回转体类零件的加工,主要是回转表面的切削加工,零件的定位、夹紧方式相对简单,夹具样式少,采用复合零件法来进行成组工艺的编制,因而回转体零件的成组工艺编制的重点是“成组调整”,在实训中引导学生做到机床、工艺装备、调整的三统一,这是回转体零件成组加工工艺的基本要求,回转体零件的成组加工艺在数控加工中心非常容易实现。

(二)非回转体零件的成组加工工艺

引导学生分析非回转体零件,可以发现此类零件结构上几何形状多样、不规则,同时安装和定位方式相似性差,难以实施复合零件工艺路线法,只能采用复合加工路线法。GT中复合路线的关键是夹具的统一,夹具必须是可调整夹具,加工组内不同零件时,只需通过调整和更换少数几个定位和夹紧元件,就可以加工同一组内的任意零件,从而实现非回转体零件的成组加工。

第4篇

关键词:国际投资协定;多边投资协定;人权保护

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共签订了约3000项国际投资协定,国际投资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成功的另一面,也存在着另一种声音,他们认为国际投资法的发展正面临着蛰伏的危机。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进行了一次多边投资立法努力,试图制订一个全球性、综合性多边投资协定(Multilateral Agreement on Investment,以下简称MAI)。虽然MAI的命途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多边投资协定是不可能或者不必要的。相反,在如今的国际投资环境中,多边投资协定可以拯救很多问题。

一、现行投资法体系的一般问题

在当今世界,大约有3000项国际投资协定,但如此庞大的国际投资体系的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每个投资协定规定的内容与表达的方式皆不相同,所以在投资实践中,每个案件的最终判断与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偏差,从法律的安定性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国际投资法无疑处于一种不确定的模糊局面。而且,由于存在着数千个国际投资协定,其庞杂性使其透明性大打折扣。再者,由于不存在单一的多边投资协定,亦没有全世界规模的投资管理机构,所以法律适用的不统一、透明度的缺失、投资仲裁的正统性与有效性的欠缺……这些都是当今国际投资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关于国际投资争端中的“挑选法院”

由于不存在多边投资协定,所以调整国际投资的规则产生了断片化的现象,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将会适用不同的国际投资法律规则。现在的国际投资环境,为当事方之间挑选法院滋养了温床。只要投资者能够证明其活动是一种“投资”,那么其即可以在各种各样的BIT之下,选择各式各样的投资仲裁机构提请仲裁,这一权利是已经被作为判例法而确立的。①然而这种状况至少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司法资源浪费,而且还会带来各仲裁结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虽然这样的事态并未频繁地发生,但我们可以预见其对国际投资的危害。

(二)缺乏一贯性

纵观当今各国之间的双边投资协定,由于各当事国的状况不同,投资协定的结构与内容也千差万别。例如,根据2004年UNCTAD的调查结果,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中最基本的公平待遇义务条款,各国之间的投资协定就对其进行了五花八门的解释。另一方面,在被调查的10个国家当中,有5个国家签订的BIT连一条反映公平待遇义务的条款也没有。②而且,投资仲裁机构的法律解释也不具有一贯性,各仲裁机构对国际投资协定中的“国民待遇义务”的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协定以及法律解释的内容都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形下,国际投资法体系是难以维持一贯性的。

(三)缺乏透明度

可以说,在现在的国际投资仲裁中,情报的公开是相当不充分的。而且,由于存在着3000多项投资协定,国际投资法本身已经是一张很大的“法网”,其自身已经非常的繁杂。再加上挑选法院、各规定以及解法律释的内容的不一致等问题,就算能够将现在的国际投资情况进行全面的公开,可能也只是白白地创设一种混乱不堪的局面。所以说,透明性的缺乏不仅仅是来源于情报公开的不足,也是受制于国际投资法本身的庞杂。

(四)缺乏可预测性

如上所言,现行国际投资法律体系存在着不透明性,而这也会导致它的可预测性下降。对于那些有可能成为国际投资协定当事者的人们来说,由于情报的不公开以及法律体系本身的冗杂,使得他们在把握国际投资协定的整体内容时遭遇了困难,而这很有可能使他们日后卷入国际投资争端之中。而且,由于可能存在着挑选法院的情形,当事者对选择怎样的争端解决机构也没有明确的意念。再者,由于国际投资协定的内容以及对其进行的法律解释各异,仲裁机构会做出怎样的判断,这也是当事方很难把控的。

(五)缺乏正统性

对于两国之间签订的国际投资协定而言,由于其谈判的隐秘性,公民与社会想要对其进行监督和建议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这样的程序下产生的国际投资协定,其正统性是应当受到质疑的。从这一点来看,与双边投资协定比较而言,多边投资协定的交涉过程更加开放,不管是普罗大众,还是非政府组织,甚至是全社会,都可以对其谈判和制定进行监督和建议。③这种监督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之间的谈判过程,进而最终影响到投资协定的实质内容。因此,这样的投资协定在过程和结果上,都满足了正统性的要求,而这是当今的双边投资协定所不具有的。

二、现行投资法体系中关于人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投资法体系中,对于人权保护,可以通过实体规范的解释、例外条款、程序规范等手段等途径来实现。④但是,由于国际社会中双边投资协定的数量过多,所以任何保护途径都是不够全面的。在现行的体制下,由于存在上述所言的挑选法院、欠缺一贯性、欠缺透明性、欠缺可预测性等弱点,使得国际投资争端中的人权保护也面临着挑战。

(一)人权保护规定恐流失于未然

国际投资仲裁的申请者往往是投资者,然而考虑到在国际投资协定的人权保护问题往往是倾向于投资东道国的,所以可以进行挑选法院的投资者们也许往往会选择那些不太注重人权保护的投资协定。此外,设置了关于人权保护的例外条款的投资协定,以及包含法庭之友的投资协定,也可能成为投资者回避适用的对象。

(二)不同解释方法导致的不同解读

如上文所言,现行的国际投资法体系中存在着数千项国际投资协定,而这些协定的内容又千差万别。所以从实体规范的解释这一点来看,人权保护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于是,根据协定中关于无差别待遇义务、公平待遇义务、征用等方面的规定的不同,相应的实体法的解释方法也面临着需要选择不同走向的困境。

(三)上诉机制的不健全

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双边投资协定,所以上诉机制可能面临机能不全的危险。首先,关于上诉机制的职能,其不仅仅是一种法律上的慎重的判断,⑤也是对人权保障问题的权威解答,是对法律解释的统一,是对投资协定中东道国对于许可范围的明确化。但是,即使某一种上诉机制被3000多个投资协定中的一个所采用,由于投资协定不具有强制影响力,所以它的适用结果无法及于其他投资协定,所以,希望通过上诉机制来达到法律判断的统一、实现人权的充分保障,这是不现实的,人权保障再一次陷入“萎缩”的泥沼。根据现在的国际投资法律状况,假设一些国际投资协定规定了上诉机制,那么,也许此时仲裁机构的裁决可能被作为上诉的对象,而彼时又不会被作为上诉的对象,这样以来,反而招致了国际投资仲裁制度的断片化的加深。⑥

(四)判例法构建中出现的困难

关于无差别待遇义务、公平待遇义务、征用等制度,即使国际投资仲裁庭使用了“公共政策”、“投资者的正当期待”、“正当的规制措施”等概念,从而作出相应的仲裁裁决,但是,在适用另一个国际投资协定的场合下,由于仲裁庭的裁决不具有强制影响力,所以后续的仲裁庭没有遵循之前裁决的义务,这样一来,判例法便无法得到构建。由于各个协定的内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关于人权保障的判例规则也无法得到构建。并且,上诉提及的上诉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更加深了判例法构建的难度。

(五)人权保障的“萎缩效果”

实体规范的解释中的人权保障,以及例外条款中的人权保障,都是为了防止那些投资东道国为保障人权的规制措施陷于萎缩而制定的。但是,首先,关于实体规范的解释中涉及的人权保护,由于上述文中提到,人权保障的判例法难以构建,以及基于上诉机制的法律解释的统一难以实现,所以东道国那些以人权保障为目的的规制措施便失去了明确的范围,从这一点来看,人权保障的目的陷入了一种“萎缩效果”。而且,就例外条款来看,作为投资东道国,由于存在着与不同国家之间的投资协定,其中规定了不同的规制措施,所以即使在某个投资协定中存在与人权保障相关的例外条款,与他国的投资协定仍有可能陷入一种“萎缩”的境地,这样一来,人权保障的目的仍然落空了。⑦由于现在世界上存在3000多个双边投资协定,所以要使得投资东道国关于人权保障的规制措施不陷入这种“萎缩”,恐怕是相当不易的。

三、作为解决路径的多边投资协定

在目前存在着数千个国际投资协定的况状下,这些协定自身本来就存在很大的漏洞,所以更是难以希望通过它们来实现人权保护的目的。下文将对作为多个问题的根本解决路径的多边投资协定的可能性进行探析。

本文的目的旨在为寻求突破国际投资法困境的新出路提供微小的建言,而其中,创立一个世界共通的单一多边投资协定是笔者认为的一条可行路径。理想状态下的多边投资协定中应包含无差别待遇义务条款、公平待遇义务条款、征用条款等,且应当明确规定“公共政策”、“正当期待”、“正当的规制措施”等概念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也应当设置与人权保护相关的例外条款。除此之外,还应当设置法庭之友制度、情报公开制度、上诉制度、仲裁员选任制度等等。另外,在谈判与制定的过程中,还必须确保公众的监督与参与。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这种多边投资体系下,人权保障的状况将比现行的状况完善许多。

而这样的多边投资体系又是如何克服以上所言的各个问题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讲述。

(一)对上述提及的一般问题的解决

如上文所言,在现行的庞杂的国际投资法律体系下,存在着挑选法院、欠缺一贯性、欠缺透明性、欠缺可预测性、欠缺正统性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在多边投资协定的情境下,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首先,由于存在全世界共同的多边投资协定,所以,挑选法院的情形便也不复存在了。其次,由于规定的内容的统一性,加之机能完善的上诉机构的加持,以及统一的法律解释,一贯性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再者,由于一系列单一的双边投资协定全部被取代,所以情报公开制度将得到统一的规整,而这样一来,透明度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作为国际投资争端的当事方,将会对国际投资法律有着全方位的把握,挑选法院的可能将不复存在,其将选择的法律也完全可以预测。而且,在制定多边投资协定的过程中,由于谈判的过程被统一起来,而不像双边协定那样由国家间双双进行谈判,故公众可以更加充分地参与进来,再加之法庭之友、情报公开等制度的设置,公民可以在各个环节、各个事件中参与国际投资法律,这样一来,正统性也得到实现。

(二)对人权保护问题的解决

上文也提到,在现行的国际投资法律体系下,还存在着人权保护“陷入萎缩”的问题。这样的危险,是人权保护的机会流失于未然的危险,是法律解释方法适用不能的危险,是上诉机制不健全的危险,是判例法难以构建的危险。而这些危险在多变投资协定的体系下也会消解。

首先,由于不存在挑选法院的情形,所以,不会出现投资者恣意挑选那些不考虑人权保护的协定的情况,从而,人权保护的机会也不会流失。其次,在单一的多边投资体系下,不仅仅不会在有协定内容上的差异,而且也会将“公共政策”、“正当期待”、“正当的规制措施”等概念明文规定下来,因为,在法律解释的方法上实现了完全的统一,不会再有解释方法出现分歧的问题。再者,在单一的多变投资协定体制下,由于法律的解释是统一的,那么投资东道国所允许的规制措施的范围也被明确化了,这样一来防止了上诉机构不健全的问题。再次,由于规定内容的统一,以及上诉机制的健全,判例法的构建便有了通畅的路径。最后,得益于完善的判例法、充分的上诉机制、法律解释的统一,人权保障的效果也不会落空。

(三)人权保障完善之后的衍生效应

在多边投资协定下,不仅会实现人权保障的完善,还将有其他的衍生效果。它会为国际投资注入活力,带来全球经济的稳步增长。如果能有一个规制全球投资活动的全球性机构,投资环境将会更加安定、透明,更加具有可预测性,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也会被激励起来,对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意向会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实现全球经济结构的和谐与平衡。⑧此外,投资的增加不仅仅是资本层面上的,它还会带来技术的转移、劳动岗位的增加,这对于投资东道国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得益于多变投资协定,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活动将会更加活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会得到质的改变,从而也会对该国的人权保护状况有反向的推动作用。所以说,多边投资协定会从经济层面上对人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析,本文分析了多边投资协定的可行性,多变投资协定对国际投资仲裁中的人权保护问题将起到积极的改变作用。所以说,多边投资协定将不仅仅改变现存的3000多项双边国际投资协定的复杂格局,还能从人权保护的观点推动国际投资法实现新的跃进。(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注释:

① See Miles Kate,Reconceptualising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bringing the public interest into private business.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nd National Autonomy,edited by Meredith Kolsky Lewis,295-319.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② http:///en/Pages/Statistics.aspx,May 25,2016.

③ 孙怡雯.国际投资仲裁中的东道国人权保护.厦门大学,2014:52.

④ 崔盈.当代国际法的人本主义转向对晚近国际投资法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10(3).

⑤ 肖威.国际投资法中的“公平与公正待遇”内涵解读.金陵法律评论,2013(2).

⑥ See Sauvant,Karl P.The Yearbook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and Polic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第5篇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多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呼吸衰竭是AOPP的主要死亡原因,而机械通气则是抢救AOPP所致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我院ICU2001年5月~2004年12月采用机械通气抢救AOPP并发呼吸衰竭患者37例,除2例因服毒量大、中毒时间长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之外,余均脱机成功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7例中男8例,女29例,年龄16~69岁,平均37岁,全部为发生纠纷服毒。其中乐果9例,敌敌畏25例,甲基10653例,服毒量30~300ml,就诊时间为服毒后20min~5h。按《职业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及处理原则》[1]分级,所有病例均为急性重度中毒,全血胆碱酯酶活力(试纸法测定)均<30%,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2]。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急诊科经洗胃处理,转入ICU后以微量泵持续泵入阿托品,速度据患者达到阿托品化为准。出现呼吸衰竭立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时间26~141h。平均机械通气时间42h。

1.3结果37例病人除2例因服毒量大,中毒时间长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外,余均成功脱机痊愈出院。

2护理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2.2重视心理护理主动关心病人,了解他们的心态。37例病人中31例为意识清楚的病人,护理人员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性语言可以起到增强病人自信心和通气治疗的作用。应向病人说明机械通气的目的及需要配合的方法等。服务态度要和蔼,操作要轻柔,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也可让有书写能力的病人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必要时请家属和病人交流,有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3加强口腔护理因病人大多经口气管插管,禁食,加之大量阿托品的应用,抑制了涎腺及气管黏液腺的分泌,出现口腔及上呼吸道干燥症状,使口腔及上呼吸道环境发生改变,易于细菌生长繁殖。曾有报道AOPP病人医院感染腮腺炎的病例。

2.4加强气道管理

2.4.1严格无菌操作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正常呼吸的生理性保护功能,加之危重病人抵抗力下降,无疑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更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戴口罩,一次性吸痰管要每次更换,吸盘每日更换2次,防止医源性肺部感染。

2.4.2气管插管保持固定昏迷程度轻或意识清楚的病人,因经口气管插管的耐受性差,经常会竭力将导管吐出。若导管固定不好,既会因导管的上下移动而滑出,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也会因导管的活动导致与气管黏膜的摩擦增加而损伤黏膜。我们在固定导管时除常规用胶布交叉固定外,还加用寸带固定,寸带松紧度以容一指即可。如病人的耐受性极差,可遵医嘱应用镇静剂,并适当约束病人。

2.4.3气道湿化充分进行气道湿化是气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因阿托品的应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黏膜腺体的分泌,以及气管插管(切开)后吸入的气体失去了呼吸道的加湿作用,均导致了呼吸道的干燥而有利于痰痂的形成。湿化液选用蒸馏水或灭菌注射用水,方法为1~2mlq30s缓慢注入气管插管内,而不能用生理盐水或加入药物。因生理盐水作为湿化液不仅不能稀释痰液,而且还会造成细支气管阻塞和感染[3]。

2.4.4引流根据病情每2h翻身、叩背1次。目的是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氧合功能,同时也可以改善皮肤血运,防止褥疮发生。

2.4.5适时吸痰适时吸痰是完成气道湿化的最终目的促进痰液排出。过频吸痰易造成病人不耐受和对抗,损伤气道黏膜,而当病人出现气道压升高或咳嗽时,痰液往往已积蓄较多,影响了通气弥散功能。

2.4.6定时放松气囊注意气囊充气要合适,一般充气量4~5ml,过多可引起气道损伤,过少则易引起误吸。气囊应每隔6~8h放气5~10min,以解除局部黏膜压力,避免气管黏膜长时间受压引起溃疡或坏死。

2.5清洁头发皮肤因在口服农药过程中,头发、皮肤常会不同程度地被农药污染。为防止毒物经头发、皮肤吸收,应尽早撤去衣物,反复用温水洗发、擦身。如水过冷,易受凉或清洁不彻底;过热,则促进汗腺、血管扩张而加速毒物吸收。

2.6遵医嘱合理应用复能剂及阿托品因中毒后2h是AchE重活化的“黄金时间”[4],故合理有序地安排并尽早足量应用复能剂,既减少了阿托品的用量,也就避免了阿托品中毒,同时也可迅速使病人达到阿托品化。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以微量泵持续泵入阿托品,速率据病人是否达到阿托品化为准,既保证了有效的血药浓度,又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2.7加强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是避免呼吸机依赖和撤机困难的能量保障。我们一般于机械通气当天或第二天给予静脉营养支持,胃肠道持续负压吸引2~3天后增加胃肠内营养支持。如果进食过早体内毒物以及肝脏氧化代谢产物排泄不完全,食物刺激胆囊收缩后随胆汁一起进入肠道被再次吸收而引起病情反跳[5]。胃肠内营养第1天以水、米汤、面汤为主,刺激肠蠕动,恢复肠功能,抑制肠道菌群移位。第2天开始增加:有条件者选用能全素等,无条件者可给牛奶、肉、米汤等流质食物。总之营养液要选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

2.8脱机时的护理

2.8.1心理护理由于病人依靠呼吸机呼吸,减轻了自身负担,特别是带机时间长的病人,一旦脱机,会有呼吸乏力、恐惧、疲劳感。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使其认识到脱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病人的良好表现予以鼓励以增强自信心。同时,脱机时护理人员应守护在床旁,教导病人正确的呼吸方法。如病人呼吸浅而促时,可指导病人抬起胸廓进行深而慢的呼吸运动;如由于心理因素而不敢呼吸时,可打开呼吸机模拟肺,呼吸机的声音能使大部分病人症状缓解。

2.8.2脱机方法上机时间短者可根据病情直接脱机,时间长者可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A/CSIMVCPAP),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白天脱机,晚上带机让病人休息,逐渐延长停机时间和增加撤机次数。最后才考虑夜间脱机。

2.8.3脱机后的临床观察

2.8.3.1呼吸监测脱机时吸氧2~5L/min,如病人安静,末梢红润,肢体温暖,无汗,胸廓起伏状态良好,呼吸平稳,可继续停机。否则,应重新带机,以避免呼吸肌群过度疲劳导致呼吸衰竭。>2.8.3.2血流动力学监测连续监测BP、SpO2,若BP升高及呼吸加快可提示PCO2增高,若SpO2<90%时,应立即行动脉血气分析,一旦血气分析示PO2<60mmHg,PCO2>50mmHg可复带机。

【参考文献】

1丁钺,倪为民.职业病、中毒、物理损伤诊断手册.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441-443.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2.

3耿文利,郝玉凤.ICU护士为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吸痰的临床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15.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写作;基本属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22-02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学有所用。然而,现实问题是,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没有达到课程设置的初衷。其原因自然很多,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归根到底还得向课堂要。为此,应用文写作课堂应该讲什么,怎样讲,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试图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基本属性在课堂中的深化进行探讨。

高职应用文写作

课堂教学内容的现况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越来越边缘化,有教育管理者对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偏颇等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本身的原因,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的困境。其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客观方面

此课程理论知识浅薄,写作没有什么严密的知识体系,而且其模板的提供也适合学生模仿。对此,学生觉得此课程可有可无,热情也随着教学进程逐步降低。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感到写作难度大,其表现为课堂课后练习不是漏洞百出,就是无从下笔。学生便抱怨自己基础太差,从而产生厌学感。如此,直接导致了学生眼高手低的现实问题。

(二)主观方面

教师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工作,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从而在课堂中过度重视教材,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有些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由照本宣科演化成讲解一种文体在写作中需注意的事项,即写作课变为注意事项课。这不但不利于写作课,也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困境是因没有解决好该课程基本属性在课堂中的深化。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

基本属性在课堂中的深化

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就业教育。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的构建需以此为标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明确本课程的基本属性,即“写作”与“应用文”。这就决定了其既有培养职业人才的任务,也担当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重任。为此,可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

(一)明确方向,加强语言训练

首先,应明确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的落脚点是“写作”,即此课堂是“写作”课。无论是中学时期的作文课、文学写作课还是应用文写作课,都是写作课。写作最基本的工具就是语言。因而加强语言训练,渗透语言训练,增加语言训练数量、时间都是应该的。高职学生写作基础普遍比较差,更应该加强语言训练。查阅众多应用文教材,无论是在教材的概述部分还是在具体文体的阐述部分,都非常醒目地提出了关于语言方面的要求,如简明扼要、准确平实、通俗易懂等。但是,在应用文写作的课堂中,有些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结果导致学生不重视,从而在作业、作文中,大话、套话、空话、词不达意、用词不准且不得体等现象随处可见。对此,加强语言训练势在必行。对语言训练方式,不同文体可采用不同的方式。私务文书,如求职信、开幕词、闭幕词、竞聘辞、演讲稿、状等,其主要特征是“说话”,以口语为主。因此,可以通过课堂诵读的形式检查语句是否通顺,也可通过活动的形式,如模拟招聘会、模拟竞聘会等进行语言训练。公务文书,如计划、公告、经济合同、投标方案、策划书、市场调查报告等,主要特征是“规范性”,具有很强的现实实效性。因此,可以通过课堂评审的方式,如经济合同,师生一起评审学生的作业或范文(包括问题文),评议哪些语言合理地表达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哪些语言没有准确表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强化规范,增强文体意识

不同于中学时期的作文,更不同于文学作品,应用文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事务而使用的文体。作为实用文体,在很多方面希望做到“千人一面”的效果,因而特别强调“规范”二字。如,国家对公文(可推广至应用文)的写作有严格规定,相应文件如《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高职院校使用的相应教材也非常强调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特别体现在对文体模板的推荐上。而在课堂上,如何落实好应用文写作便成了一个难点。为了增强文体意识,有些教师按照教材,或对着电子课件告诉学生应用文写作中哪些不能写等注意事项。结果导致一门写作课变成了一堂注意事项课。为落实好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除了讲解每种文体的格式和结构外,我们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规范”意识。

注意文体之间的区别,加强相同或相近文体的比较 不同文体之间有差别,就是一种文体其内部的种类也有差别,如计划、总结、策划书的比较,求职信与求职简历的比较,策划书、方案与调查报告的比较等等。

注意每种文体具体运用时的侧重点 具体写作中,应根据不同对象对写作的内容和顺序做相应调整,如求职文书写作。求职信或求职简历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企业,在写作中有所侧重,不能像发传单一成不变地把一封求职信或求职简历给所有单位。

注意语言规范 落款单位、日期也应规范,如日期除了“零”用“O”外,其他数字均用汉字书写。不同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演讲稿的写作重视口语,而学术论文重视书面语。习惯用语也不一样,如通知和报告的过渡语和结尾语均不相同。

(三)提高兴趣,渗透人文关怀

目前,相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开设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从性质上讲,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属于大学语文课程,换句话说,在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职院校,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更应肩负起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重任,即文化熏陶和人文关怀教育。应用文写作特别是公文写作,因为太规范,过于程式化、公式化,其课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味。如若渗透人文关怀,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提高。因此,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把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引入文种讲解中 如经济合同、投标方案、借条收条等文体中,数字一般要用汉字的大写。这时,可以给学生讲解郭桓案这个典故。通过典故的引入,学生不但了解了大小写汉字标识的来历,也对其用途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运用文体特征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 如演讲稿的写作,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鼓励学生写实话,写心里话,或者在上课前给学生5分钟的演讲时间;又如,求职文书的写作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励志文化或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在将来的求职之路上,难免遇到各种烦心事,如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如,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一起朗读:“被误解时微微一笑,是一种素养;受委屈时坦然一笑,是一种大度;吃亏时开心一笑,是一种豁达;身处窘境时自嘲地一笑,是一种智慧;无奈时达观一笑,是一种境界;危难时泰然一笑,是一种大气;被轻蔑时平静一笑,是一种自信。”课堂的人文渗透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突出实践,推进可行性教学

相对于高职专业课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似乎远离工作、生活实际。基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似乎更欢迎有利于其就业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实践性强。因此,推进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实践感,让学生觉得此课程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就成为此课程的研究重点。在现实教学中,尽管学生能掌握相应文种的格式以及写作套路,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具体情况不容乐观,因为在学生作业中空话、套话较多,能运用于实践、可操控、可执行的内容却较少。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加强作业的可行性评审 如计划的写作,可将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互审,并给出可行性建议,学生按照所给的建议对作业进行修改。当然,在课时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每个文种都如此是不现实的,不过,一门课程进行一次这样的训练还是非常有效的。

组建写作社团 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应用文写作社团。最好每个班都有一名或两名学生作为此社团的社员,并尽可能把本学校的相关材料作为学生实训实践材料。在课堂上,社员可以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班级的其他学生。如此,不仅学生得到了相应文种的锻炼,收到了相应的报酬,而且学校也可提高办公效率,减少教职工写作的时间。于此,学生与学院双方将取得双赢的局面。

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建议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要落实其基本属性,回归到“写作”与“应用文”上来,把上述四个方面的思考落到实处,这需要相关配套条件的建立与完善。其中,应特别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搭建应用文写作的实践平台

学校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予此课程制度化的支持,比如参加应用文写作社团的学生可全免修或者部分免修此课程;奖励策划活动中的优秀策划,并支持付诸实践。

(二)提高教师的应用文写作水平

教师应丰富自身应用文写作的实践经验,争取到企事业单位兼职,提高应用文写作的实战水平。

(三)督促学生转变写作观念

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兼职,参与应用文的写作;督促学生转变写作观念,从以前“禁止套作”的写作观转变为“提倡模仿写作”。

总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要重视“写作”本身的语言训练;二要加强文体之间的比较;三要重视“大语文观”的人文关怀;四要突出文体写作的实践可行性。归根到底,对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在课堂上必须落实好课程的基本属性,即“写作”与“应用文”。

参考文献:

[1]王开淮.提高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08(3):34-36.

[2]赵维良.高职高专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

[3]刘秀敏.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公文”写作教学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2(5):166-167.

作者简介: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