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职学生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对大学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学习目标不明确
1.1.1高中和大学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大学主要靠自学,除了课堂时间外,与任课老师接触的时间甚少。学生要主动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总结,及时消化新知识。而高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是老师督促学生学习。因学生习惯了高中的教学方式,在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松懈下来,整天无所事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养成学习懈怠、自我要求低、独立自主能力差等种种不良习惯。
1.1.2有部分学生读大学的目的不明确。他们认为辍学在家,或去打工,没有在学校继续完成学业的话,一些亲戚朋友会对他们另眼相看,认为他们学习成绩差,没有大学可读,以致于给家长丢脸。所以有部分学生就有了去大学随便混个文凭的想法。
1.2辅导员工作繁琐化,导致定位发生变化
辅导员既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又是日常生活管理者。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辅导员按1:200左右的学生数进行配备。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就比较繁琐,辅导员还得肩负起评优评先、勤工俭学、资助、就业、征兵、班团活动等多项工作,致使辅导员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专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导致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少,关系疏远。在学生眼里,他们认为辅导员只是负责他们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有的甚至认为辅导员就是他们的“保姆”,对他们的思想、学习没有太大的引导作用,导致辅导员的定位发生了错位,使辅导员工作不能深入人心,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
1.3学生的家庭情况越来越复杂
随着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致,生源的覆盖面变广。特殊群体的比例也在升高,如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家庭问题使这部分学生承受着很大的思想包袱,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二、改进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对策
2.1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要把学生的学习作为工作重心。如何在大学这个轻松的学习环境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1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做好学习规划,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学年初,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写优秀学生自荐书,参评校级优秀学生荣誉称号。自荐书里写明自己的目标,采取的措施,预期的效果。在学年末,进行成果展示,回顾自己这一年取得的成绩,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扬长避短。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树立目标,在班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2.1.2建立“学习预警”机制“。学习预警”机制是针对在学习上存在不良现象的学生,比如上课积极性差、时间观念不强等,要找他们谈心教育。如果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及时和家长沟通联系,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共同探讨,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3建立听课制度,及时与任课老师交流,并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辅导员要不定时的去听课,将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课堂质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制度,让学习好的同学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实现双赢。
2.2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
2.2.1传统的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一切以学生为本,把握学生的心理和需求,采用激励、引导、感化、暗示的方式,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理解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样做往往会事半功倍。
2.2.2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采用量化与柔性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对于能够量化的方面采用量化的管理,比如学生上课情况,参加活动的次数等,这对强化组织纪律性和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柔性管理是指对于无法量化的方面,如学生的思想道德责任、学习生活习惯、团队进取精神等方面,采用听取同学、班主任的意见。将量化和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的评定、入党和学生干部竞选等的重要指标,使学生在学习和活动方面,变“被动”为“主动”,从而降低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2.3充分发挥班委、团支部在班级里的作用
2.3.1辅导员的工作极其琐碎,工作量大,无法凡事都亲力亲为,所以在班级里要组建一支能够辅助辅导员的工作的队伍——班委。班委是一个班集体的核心,班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辅导员平时要合理安排、监督班委的工作,对他们进行指导和鼓励,不断完善他们的管理方法及处事态度,创建一支高效实干的班委队伍。
2.3.2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的作用。班级团支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要多鼓励班级团支部对学雷锋活动进行立项。学年初进行项目申报,并组织相关人员对各班级团支部申报的学雷锋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充分发挥各班级团支部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学雷锋活动的广泛性和自觉性。
2.4做好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
特殊学生包括贫困生,单亲家庭等。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和孤独感,他们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同学们看不起他们,所以会选择远离群体。对于这类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多找他们聊天,讲述一些励志的故事,让他们鼓足勇气走出阴影,并在贫困补助上优先考虑。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要及时了解他家里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和他们进行谈心,多给予关心和爱护,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美好的生活。
三、小结
1.学生思想的多元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不再担心学校、老师、家长的教育、批评,对学校的处分也不甚在意,并且对于老师的教导和学校各项制度的规定也不再盲目遵从,他们比较喜欢进行自我价值的评析和追求自我价值。在高职阶段的学生,其心理也有一定的叛逆,喜欢追求标新立异的事物,对教学、课堂秩序等具有逆反的心理,导致教师很难进行管理。很多学生责任意识较弱,且情绪的影响较为明显,对自己做错的事情常常表现出逃避或者推卸的态度,面对突发事件时,表现的都过于极端、冲动,处理事情受情绪影响,从而导致自己经常会进行不理智的判断。
2.学生学习生活多样化。大多数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随着市场信息化的发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学术讲座、课堂实训和社会实践等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呈现着多样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很多学生把自己的业务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学生的这些兴趣、爱好很多都是与学校纪律相违背的,比如,网络游戏、网上聊天、酗酒等,给对学生的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3.学生的理想与现实脱节。高职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的发展有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具有自我、自强的竞争意识,但对于团队意识、自我控制等素质却很薄弱,对就业或者是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表现出有压力,这样,很容易形成心理的障碍,从而导致厌学的心理状态,甚至会出现轻生的想法。在高职阶段的学生,还出现现实和目标矛盾的现象,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对流行的事物竞相追逐,比如,职位的高低和工资待遇是他们就业的唯一标准,缺乏有力的发展前景的预估,从而致使理想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二、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管理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在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创新学生的管理工作,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有机结合,在制度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传统的管理由“管事”转变为“管人”。在对高职院校管理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虽然对知识和专业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在评价时,不能单纯的对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够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做任何事时都能做到“脚踏实地”。
2.对管理机制、方式进行创新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时,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的管理,高职院校要制定出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案,完善育人机制,对管理人员的育人意识进行强化,使学校的教职工都能参与到管理中,从而使管理育人的理念在大学生中贯穿,做到全程的管理育人。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方式的创新,让管理方式与方法相互促进和相融,体现出学生管理过程育人的要求。通过对管理育人的改革与创新,使学校能够更具体化、体系化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理念等能够得以实现,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大学生顺利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
3.对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评价中,要将传统型的评价转变成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机制中,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而发展的,以对学生的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并以这一标准对传统的评价进行改革去创新,进行评价时,使用创新的评价手段、方式和用符合新时期的评价标准。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教育的理论素质,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对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评价能够有促进的作用。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对管理工作进行评价,要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这样,才能够让管理工作者不断的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从而不断的提升管理工作的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使学校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
三、结束语
一是难管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不高,他们沉溺于网络、异性以及烟酒等不符合大学生健康兴趣爱好标准的内容上,造成班主任难以管理的困难局面。二是难教学。学生不具备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比较被动,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班主任教育管理对策探讨
1.用爱心点燃激情
一是爱岗敬业。班主任除了要教育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而更重要的是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只有热爱班主任这一工作岗位、热爱学生,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二是严格管理。做班主任既不能当“好好先生”,也不能做“麻辣教师”。严格管理是客观要求,但也要宽严适度,不能一味打压,也不能无限制的默许包容。老师的权威性是建立在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和认可之上的。三是认真细致。学生管理是一件细致入微的事情,班级管理必须认真负责,学生上课出勤率、考试合格率、宿舍卫生、外出安全问题等都要全盘掌握。
2.靠民主强化管理
一是组建民主班委会。班委会直接决定一个班级凝聚力的大小。实践证明,经民主选举出来的班委深得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而且将班级工作处理得有条不紊,为班级良好班风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二是开展健康兴趣活动。作为班主任,要适当的向学生灌输大学生活多样化的观念。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多样的兴趣活动,填补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逐步消除学生的不良嗜好。三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作为一名班主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3.抓典型树立班风
一是发现典型。要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搞好班风建设。良好班风的建设必须依靠班级中素质全面、表现优异的典型学生,班主任应该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短时间内寻找到这样的“典型”人物,比如学习典型,卫生典型,文艺典型等。二是树立典型。“典型”人物的挖掘就是要让他们发挥积极向上作用,形成“典型”效应。在班级内部开展各种以树立典型为目的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典型、接受典型、学习典型。
4.摸实情对症下药
教育法必须具有其能体现自身特色的特有目的,各式各样的当代教育法规之间是分工协作的共同协调性关系,共同为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的"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目的而服务,它们各司其职,倘若不加修改地把它们的角色价值混为一谈则无法真正判断它们各自特有的行动宗旨。当代《职业教育法》可被称其为教育法律体系重要的分支,它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我国的《职业教育法》的立法目的体现的更为直接,我国的立法者在合理范围内机动的选择和有目的性的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2我国高职教育过程中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性环节,配合新时期各高校发展的新形势和学生新特点对大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需要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90后大学生因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经远远不再适应现阶段的学生思维模式以及教育管理现状。这一时代的学生思维现状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速食主义明显,探求问题只讲求表面现象而缺乏深度,二是思想独立反叛意识较为明显,相较于80后更加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三是思想方面功利色彩明显,效益行为模式已经较为突出,四是内心丰富但过于敏感,情感思想较为浓重。随着我国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大众化倾向,而我国的高职教育作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众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这些年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存在许多新问题,高职学生无论在其学习方式以及就业方式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在新形式下,我们教职工作者应该通过何种新思维科学地教育管理学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职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
3职业教育法语境下我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新发展
(一)改变学生的观念
要有效地加强高职高专具体的学生管理,首先要改变学生对学校管理不满意的思想和态度,通过对人才的培养,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相关工作中为学生留出部分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
(二)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并结合自身特点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在高职高专学生的管理中,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系统规划,利用各种形式组织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真实地看待自己,结合自身具体特点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订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好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就是管好学生的思想,通过思想带动行为,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确立准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完善自己,充实学生的校园时光,通过学校的教育与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建立集中式的管理体制
一般情况下,高职高专的院校都比较小,办学规模比较小,管理学生的主要工作重心放在学校的学生处,通过学生处对全校的辅导员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以班级或者是以年级为基本单位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学生处进行的统一管理可以将各个年级的辅导员统一安排在同一个办公室内办公,并且发挥每一位辅导员自身拥有的专业特点,实现工作的互补。定期召开辅导员大会,互相交流管理的经验,交换学生管理信息,一些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所有人参与讨论总结最有效的方法。这种管理体制比较适高职高专院校,并且取得一定的管理成效。学院内部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例如元旦晚会、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充分体现对学生进行集中管理的重要优势。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需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三、倡导学生自我管理
(一)加强学生拥有的自律意识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教师进行适当监督或者是指导,倡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潜在能力,充分培养学生个性,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生活及学习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二)重视学生骨干队伍
要实现学生进行的自我管理,由学生组成的队伍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共青团、学生党员、学生会及所有的班委会成员。高职高专内部的学生骨干队伍是教师进行学生管理的骨干力量。首先,学生骨干队伍是学生与教师之间重要的纽带,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群体深入了解学生具体情况,为教师提供学生更多的资料,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有利于教师进行学生的管理工作。同时,学生骨干队伍也是学生中最好的榜样,加强学生之前的互动与沟通,了解学生自身的各种问题。其次,学生骨干队伍大部分都是分散在所有学生之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工作,组成非常庞大的网络,帮助教师或者是学生解决更多突发事件,向学生传递教师的指令,并向教师传递学生具体的思想动向,等等。最后,学生骨干队伍能够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自身的行为规范能够感染身边的学生,营造比较和谐的集体氛围,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学生骨干队伍的合理选择和应用
1.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旷课、上网吧、早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违规违纪行为成为家常便饭,屡教不改。
2.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
五年制高职学生招收的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一般在15~16岁,录取分数在200分左右,有的地方录取最低分数为160分。在初中阶段就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不会学习。进入五年制高职学校后,文化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普遍较差,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很费力。
3.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许多学生进入五年制高职学校学习是“无奈之举”,有不少学生是在家长的逼迫下才走进学校重新上学的,他们大多数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因此,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只为应付家长。为此,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是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意志消沉,情感冷淡,自暴自弃,遇到挫折就更难以承受了。
4.意志力差。
许多学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地溺爱、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就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嫌工作苦、工作累、工作时间长而经常炒老板的“鱿鱼”,不停地找工作、换工作,游荡于社会。也有部分学生遇到挫折干脆回到家里“啃老”。
二、用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班级管理
依据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应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提高对学生的需求满足的重视程度,增强以人为本意识,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指饥饿、睡眠和性需求。他把人类的生理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基础或根本,只有这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进一步激发高层次的需要。现在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还是比较宽裕的,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的;对于少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要主动帮助他们申请享受到国家资助金,而且要从生活上、情感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和帮助;还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勤工俭学,自强不息,战胜困难。学校在教学安排时必须顾及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不宜超过45分钟,否则时间过长容易出现疲劳、瞌睡、开小差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师不妨告诉学生,什么时间吃饭才符合人体的自然规律吃得更健康、更科学、穿衣打扮色彩如何搭配才漂亮、怎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使自已精力充沛、为什么对异性有好感、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关注等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只有满足了学生的生理需求,学生才会更好的学习,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安全需要。
马斯洛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安全的需要。作为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对安全需要的渴望更为强烈。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在中学时期时被视为“差生”,自信心遭到挫伤,失落感较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更害怕在学习中犯错误,导致严重的焦虑、抑郁,缺乏安全感,产生了厌学情绪。可见,安全的课堂心理氛围是学生学习的最起码的保障。为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管理必须以教育管理观念变革为先导,树立“学困生”不是“坏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的观念。在教育中要识才、“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长处,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此外,客观环境的安全也十分的重要,尤其是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接二连三的校园安全事故(如黑龙江宁安学生遇难事故、四川通江县小学踩踏事故、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恶性杀人案件等)一次又一次地为学校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学校安全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首先,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使安全知识扎根于学生头脑,安全措施立足于学生生活,防患于未然。其次,确保学校硬件设施无任何安全隐患。若发现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尤其是室内的电线、电器设备应定期检修,各种室内附属物应定期检查加固。同时还要警惕建筑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再次,保证班级同学不受外界暴力威胁,防止班内学生“称霸”现象的发生。
3.社交的需要。
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马斯洛曾说:“每个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都需要有自己的团体和集体,以寻求团体和集体的认同、支持和温暖,否则个体将无法生存和生活。”爱和归属这一基本需求是任何个体的成长都必不可少的,温暖的家庭、良好的学习环境、同学的友爱、班集体的归属感这些需求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老师要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正视和积极引导班内的非正式群体,使其积极地融入班级之中;优化班级结构,把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融于和谐班级建设之中。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活动中里找到自己的定位,看到自己在班级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4.尊重的需要。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与成人完全平等的人。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基础,站在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的想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不仅包括他的长处,而且包括他的缺点,尤其是尊重“学困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甚至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还要做到:首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才能。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肯定、表扬和认可。这些初中所谓的“差生”,有一天得到了表现其特长的机会,他将会非常珍惜,加倍努力。一旦他在某一方面得到了认可,找到了自信,这种情绪将会传染,会影响到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自尊和自信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石,赏识和鼓励往往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班主任要经常换位思考,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个性的空间。第三设立必要的奖励机制。马克·吐温说:“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两个月。”老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表扬和赞美。特别是班级“后进生”,“后进生”是班级管理的“短板”,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看到后进生的每一个进步,适时地给予指导、鼓励和表扬,使其增强信心,迎头赶上,实现班级有效管理。
5.自我实现需要。
(一)注重制度建设和教育引导相结合
“以生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是指要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依法治校为基础,对学生实行“刚柔并济”的管理,既要严格管理,又要人性化关怀。学生管理工作繁琐复杂,成千上万的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管理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法规。首先,高职院校必须对学生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全面、规范、可实践的管理制度。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自律性比较差,必须依靠严格的刚性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刚性制度并非硬管理,而是以学生为着眼点,注重制度建设和教育引导相结合。在具体管理时实行“严制度、软管理”,严宽结合、情理相济、以生为本,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与育人环境。其次,高职院校要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续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必须基于以人为本来开展。采用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种资源,如网络资源、心理教育等对学生进行管理。
(二)注重社会需求和个性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国家对于学生的培养往往具有统一的标准,还要借助制度来规范。然而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经历、个性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既要注重规范,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要注重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等都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的人格、心灵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咨询保障和激励评价相结合
高职院校生源多数都是高考没有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现状比较不满,对未来比较迷茫,来到学校缺乏明确的长远规划。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学生管理部门的重视,学生在学校学习这几年,并不是不让学生出事,而要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学校必须建立相关的咨询机构和评价机制,为学校提供相关的咨询和保障服务。咨询可分为两类:心理咨询和就业咨询。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对学生进行受挫训练、成功训练等多方面的指导。就业咨询是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自主择业等提供指导和帮助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应该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进行,及早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建立保障助学机制,为学生在学校的成长开展有效的护航。首先,建立选课指导中心,对学习迷茫的学生提供关怀和指导;其次,建立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开通勤工助学渠道,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建立激励评价机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进行物质或者精神奖励,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必须针对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导向的需求,重新审视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储备和质量,引导学生今早对为未来职业进行规划。同时,评价体系必须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改变传统单一考试的评价模式,实施笔试、设计、实践等覆盖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四)注重人文精神与和谐环境营造相结合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更注重体现学生的情感、意志及综合非理性方面的能力培养;技能教育更注重体现学生逻辑、思维及认知理性方面的能力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将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必须做好下述几方面:第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技能和科研能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人为素养,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努力成为学生成长之路上的精神导师;第二,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核心,构建全面的人为知识体系。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讲座或课程,如:社交礼仪、心理健康等,扩宽学生人为视野,让学生感受到高雅的人文空间。第三,构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加强技能教育时,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将其融合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二、结束语
1医学高职学生主要特点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很复杂,主要分为: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等招收的中专、职中生。医学的特殊性使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不但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学习上,医学学科课程专业性强,科目繁多,学习过程更为艰辛,而且医学对实践要求较高,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些客观的条件对学生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薄弱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素质更容易使其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未来规划上,绝大部分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将自己的职业方向定位在医院,并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家待业,这种僵化的就业思路为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医德教育上,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受自身的素质所限,对于这项教育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也对医德教育的深化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2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2.1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对于医学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管理工作除了配合学校完成班级建设、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学生的基本德育教育、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日常行为的正确引导等多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医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医德水平,是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2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利于学生的安全稳定;其次,对于医学生来说,有效的学生管理更易于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就业打好基础;再次,学生管理过程中加强医德教育,可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最后,探讨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相关问题,是提高此类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为规划此类院校未来发展道路提供有效途径。
3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
3.1管理过程中缺乏医德教育
医德是促使医术发展的原动力,医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传统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注重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实操训练,而忽略了医德教育的强化及深化。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学生医德感缺失,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对未来没有目标与规划。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德术双馨的素质如何,不仅显示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
3.2管理思想僵化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主张服从与严苛,医学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这种管理思想下,学生缺乏活力与创新能力,严重的压抑了现代大学生应有的激情,严重背离了高等教育本来的方向。重压下,医学生不但不容易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反而对繁重的医学知识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院校过于注重招生和就业,盲目追求名声,也是造成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保障的主要原因。
3.3学生管理工作比重失衡
学生管理工作应包括学校管理、家庭管理及社会管理,而学校管理应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但在高职院校,所有的管理工作都集中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多任课老师也将维持课堂秩序的责任推给辅导员老师,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深入学生中间也造成管理脱节现象。由此造成了学校管理存在很大弊端:学生在辅导员老师面前一个样子上课时一个样子、学校的活动组织不起来、辅导员老师精力有限学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等。而在家庭管理方面,家长认为学生教育管理应是学校的责任,将学生送到学校就不管不问,一旦出现问题就质疑学校。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从而造成了社会管理缺失。对于医学类的高职院校,这种工作比重失衡还导致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学生自我医德约束能力差,缺乏仁爱之心。
4针对现存问题可采取的策略
4.1加强医德教育采取灵活方式
在思政及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可单独将医德教育设立为一门课程。在保证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教师需从教学设计下手,将教材活用渗透医德教育。例如:可进行角色扮演,设立特定场景,将医患关系、医生拿回扣等实例搬上课堂,进行情景剧复现,让学生在角色中感受现实医德问题;或者采用一些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直观的面对医德缺失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等,从而做到理解和重视医德教育。
4.2管理模式全面化、分配方式合理化
采用全面的管理模式即学校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然后将学校管理作为主力、家庭管理和社会管理进行辅助督促。由此要求学校尽量将一些管理权下放至学生,多成立一些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辅导员及学校要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并提高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学校还需定期将本校管理工作的成果进行对外公布,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通过活动向社会展示学生的高素质,改变社会偏见。对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博爱的情怀,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周文雅 常艳 徐萍萍 单位: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郑州市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施远洋.当前医学高职生医德教育问题剖析及应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4(2):93-94.
(一)有利于明确学生工作的职责分工
数字化管理强调“定位精确”,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职责和任务都准确定位,对目标管理、过程管理都建立系统的数字体系,对每个环节和程序都有据可查、有机衔接,确保高效准确。高职学院学生工作主要由分管学生工作院领导、学生工作部(处)、各系分管领导、专兼职辅导员及班主任等构成。当前普遍存在学生工作的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现象,特别是学生工作部(处)统筹管理全院学生,工作千头万绪,各个项目都由学生工作部安排布置工作任务,施行监督考核权利。因为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大,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不足,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可以对学生工作的职责分工清晰定位,工作流程规范化和数字化,辅导员和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和学生工作有据可查,加强了监督和考核,大大提高了高职学院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工作管理队伍整体水平
高职学院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对学生工作管理队伍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管理要求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必须对学生工作要有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工作中要及时、准确、高效、规范的完成数字化系统中要求的选项和任务。这就对学生工作者的各项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还要懂得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及办公系统使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知识。高职学院学生工作推行数字化管理,能够促使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强化责任心,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管理队伍整体水平。
(三)有利于及时反应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学院学生工作管理,很多都是传统的经验型、粗放型模式,实施数字化管理以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高职学院学生工作成效较差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学生工作大多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具体情况,再策划组织和落实。学生工作管理有偏差,往往开展一些轰轰烈烈的主题教育活动,就认为做好了学生工作,对日常的行为规划和纪律等抓得不彻底,对于当今社会需要什么的人才,怎么样将学院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怎么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思考得不够。
二、高职学院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的可行性
1.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为管理者和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平等、方便的教育环境。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平台可以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各项数据和需求,对学生广泛地提供教育和帮助。学生工作部和二级学院管理者,可以下发任务并检查辅导员和班主任完成情况。高职学院学生工作是全院多岗位协同合作,共同管理完成的,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系统能规范制定出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明确提出了各个岗位的要求和完成等级,确保在工作过程中各岗位负责人员各尽其责,清晰有序的实现各个管理环节层次。
2.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真实、准确地记录和反应学生的各项表现。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情况可以分门别类的记录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该平台从学生入学报到缴费开始,每个学期的报到注册,各科期末考试、考察的成绩,缺考、缓考、补考等情况,学籍异动等情况,早晚自习和上课的出勤情况,寝室卫生情况,文明寝室和三好班级评比,学生处分及各种奖励状况,学费、书籍费、住宿费等所有相关费用缴纳情况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查询。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不应只在教室或实训室仿真状态下进行,其特殊的教育类型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正成为各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新培养模式。“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工作环境的职业性、工作经历的真实性和工作体验的综合性成为了“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实践方式职称论文。
然而,高职院校在实施顶岗实习的同时,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要完成相应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对于脱离正常教学体系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如何建立一套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以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习效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1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所组织的学生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学校、企业、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四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岗位职业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同时,在顶岗实习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①学生和学生家长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够、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②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管理措施不落实;③学业管理中师生、校企之间沟通不畅,学生合法权益难有保障;④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岗位不一致;⑤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学校很少介入,学生的实习管理完全由企业负责;⑥顶岗实习成绩考核标准不统一。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纠正。只有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只有从顶岗实习组织发动与指导到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都由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才能确保顶岗实习质量,维护学生合法的权益,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推进,才能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就业的能力。因此,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顶岗实习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一环。
2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按照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等方面切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管理体系,以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1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体系建设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主要是针对专业培养的岗位要求所设计的,然而学生一旦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学习的内容会是职业化的岗位所要求的具体内容。这时学生就会从单一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员工双重身份的转变,会成为一名企业的“准员工”。为了尽快缩短顶岗实习学生角色转化的不适应期,学校非常有必要结合合作企业和合作企业基本工作岗位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以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这种教学模式的认识、对将要参加顶岗实习的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学院在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过程中,可以由产学研管理部门牵头,组建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相关教学单位、相关企业多方合作的顶岗实习前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从五个方面构建教育体系: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学业管理教育;三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四是日常管理制度和安全教育;五是企业文化与人才需要等教育。并通过专题讲座、专题报刊、专题海报、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在顶岗实习前的宣教过程中,要使学生树立“从实践中去学习,从工作岗位中去学习”的观念,同时还应充分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必须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并要求学生学习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劳动法等有关知识,以保证自己对实习企业和工作岗位有较清醒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并积极参加顶岗实习教学。
2.2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从管理多个顶岗实习班所反映情况来看,顶岗实习集中管理的效果要优于分散实习,但同时较学校内管理又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强化过程管理,真正做到“学生顶岗实习到哪里,学校管理就延伸到哪里”。就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
2.2.1建立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建立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吸收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各领域的能工巧匠、专家学者,发挥他们的作用,来帮助学校共同研究顶岗实习的方案,制订顶岗实习的基本管理制度,并通过领导小组成员的介入寻找一些校企合作的机会。
2.2.2建立向学生家长通报制度在学校组织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前,应向学生家长进行相关信息的通报,寄发“告学生家长书”,说明顶岗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学校的组织管理情况,要求得到学生家长的签字确认。以保证学生家长能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情况,配合校企双方做好顶岗实习的工作。
2.2.3建立学校指导老师驻厂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远离学校,在企业会遇到多种具体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安排指导老师入驻企业,代表学校配合企业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生产、安全等方面进行第一时间的指导和管理。
2.2.4建立学分认定制度对于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根据校企双方联合制定的顶岗实习方案,结合企业培训内容、岗位操作要求和学校开设的辅助课程,分模块顶替原教学计划的课程学分,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同意后执行。顶岗实习学生只要完成新教学计划中各任务模块的考核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以保证正常毕业。
2.2.5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后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然而,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除工作时间外,“准员工”的自由空间比较大,因此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建立如《顶岗实习学生请假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出差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宿舍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购买指导意见》、《偶发事件处理机制》等制度,保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除制定以上管理制度外,还应建立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细则》、《顶岗实习驻厂指导教师职责》、《顶岗实习学生定期会议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党团员发展指导意见》、《顶岗实习考核制度》、《顶岗实习档案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制度。
2.3建立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和家长联动的契约化管理体系顶岗实习不仅要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而且也要得到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只有以上四方联成一体,通过协议较好的协调和保证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管理,顶岗实习才能安全、有效的完成。学校在四方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顶岗实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为学生争取合法权益的主体,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习单位是四方中最关键的一方,它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直接管理者,是落实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实习计划,确定学生实习岗位、实习内容、考核要求的第一环节。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一名“准员工”,要服从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安排和管理,尊重实习单位的领导、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员工,还要负责自身的安全等。学生家长是顶岗实习工作强力后盾,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学校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才能在学生中进一步得到推广,学生家长还是监督者,她能很及时有效的向学校反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一些问题,是顶岗实习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通过协议的签订,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四个主体是相互联系的,他们都有自身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使命,脱离了谁都可能对学生的顶岗实习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只有将这四个主体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才能使合作更有生命力。
2.4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构建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对于顶岗实习学生与校园内学生的管理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相互沟通的方式不同,师生之间的距离导致了学校不易通过直接的面对面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为了方便学生与学校的交流,及时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能科学快速地统计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学校可以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建立一套“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通过同步和非同步远程互动,发挥网络管理系统“沟通及时、交流便捷”的特点,使学校、学校老师、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彼此联系,这虽然不如面对面交流直接,但能通过功能模块的开发,基本解决顶岗实习中的一些客观难题。比如:①通过网络课堂模块的开发,可以针对性的开设一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对一的自由在网络课堂进行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信息等,基本解决顶岗实习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求。同样,顶岗实习学生也可以通过此模块将在企业顶岗实习所学的实践操作知识和经验心得与学校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②通过开发实习信息收集模块,将顶岗实习学生的个人、实习单位、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信息统一进行收集与整理;③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学业管理模块的开发,将顶岗实习学生的学分认定情况、企业各阶段考评情况等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④通过教学质量网络测评模块的开发,将学校老师指导情况、企业帮带师傅的指导情况及时反映到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⑤通过信息平台模块(包括如QQ群、短信群发)的建设,可以将学校、企业的相关文件、通知、阶段性工作安排以及顶岗实习学生需要上交的一些材料等信息及时通知到每位顶岗实习学生。
2.5建立校企结合的双重考核体系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任务主要包括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此阶段的考核不同于在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这种考核的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考核标准的制定,对顶岗实习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双重考核,才能保证考核的科学性,达到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对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各个工作任务的考核,主要由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共同考核,企业一方可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实习纪律和态度由指导老师(帮带师傅)进行考评,给定成绩,校方可以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在此岗位上的实习表现、岗位实习报告和实际检查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对于各个工作任务的考核一般应以企业考评为主,学校考评为辅,只有企业和学校双方均考核合格,学生的考核才能是合格的。对于各个学习任务的考核,应根据由谁主要组织和学习什么内容来进行考评,如果是企业组织的学习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操作流程等内容的考评应以企业考核为主,如果是由学校安排的辅助课程到企业教学的,应以学校考核为主。
经过校企双方的双重考核,成绩合格者可以根据学校的有关制度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证书》。通过校企双方严格的顶岗实习双重考核体系的评价,相信能使各项考核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能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各个实践和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战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探讨[J].科技信息.2008(16).
[2]彭分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浅说[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3]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1.工作效率低
从工作效率的高低,不仅能看出工作管理的效率,还能看出学管工作者管理素质的高低。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最能体现工作效率的便是集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高职院校的集会了。因为高职院校集会次数多,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素质往往较本科高校的相关人员要差一些。他们常常让学生提前到,而自己却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常常迟到,甚至爽约;通知时,不注意实际参会人数与会场容纳量是否适应;常常不能正确选择会场地点,致使会场安排的混乱;会议开始时,因参会人数过多,又缺少提前安排,会场吵嚷一片。这样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浪费了自己和别人的时间,服务质量大打折扣。这不仅说明了学管工作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尚未达成一种有效默契,还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信任不足。
2.主观干预强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存在“伯乐相马”的任命现象。这种管理方式可以解决新生入学初期“群龙无首”的混乱问题,但从长久看,并非一劳永逸。首先,这种任命具有强烈的主观干预色彩,要基于管理者慧眼识珠的本领,一旦管理者疏于察审,这种任命带来的后果是民主的丧失。此外,高职的学生更容易实现自我管理,一旦学生内部形成自主管理的组织,若学管工作者对基层管理队伍的过多干预,则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说白了就是不利于学生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民主精神,也变成了一句口号。
3.封闭或放任
封闭与放任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两种管理模式。“封闭式”管理是纯军事化的管理,“放任式”管理与“封闭式”管理恰好相反,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前者有“放纵”之意,后者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不受严格限制,但受学校的监督和引导。事实证明,“封闭式”管理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约束和压抑,是阻碍学生自主发展的绊脚石;而“放任式”管理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散漫和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缺乏对学生的监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管理状态。无论“封闭”还是“放任”的管理都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急需寻找平衡两者关系的管理模式,而这正是“开放管理”的优势所在。
二、应对建议
1.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谋求最高的管理效率。它不仅节约了学管工作者的管理时间,而且避免了学管工作者怠于管理和被管理者不满的问题,不间断地进行学习、充电,提高学管工作者的科学管理水平,能够对复杂的管理情况作出积极回应。要达到较高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在科学管理的指导下,学管工作者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提供相对较高的服务质量;同时,被管理者也会受到这种高效管理的作用,作出积极回应。具体而言,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举行集会,因为管理面大,学生自身学习工作的时间安排不尽相同,很难达到全勤集会的目的,导致集会组织显现出松散、低效率等问题。鉴于此,要合理利用好现代的通信媒介,或者是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学管信息系统,集会需提前通知、辐射式传达,更好地安排好集会工作。
2.民主管理
首先,要采用民主管理的模式就是用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学生管理工作者。选举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到“民主、公平、公正、公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要利用学生的力量来组织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同时解放了学管老师的双手,让学管老师腾出更多时间去监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其次,体现民主管理的另一重要方式就是民主决策。通常情况下都是投票制,尽量避免一票否决制。只要票数超过与会人数二分之一即可,也不能因为票数胜出就直接通过。以贫困生补助与大学生的奖学金评定的工作为例,如果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不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发扬民主决策的精神,不按程序进行,不进行民主投票而随意加分,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带来管理上的极大混乱。最后,民主管理的另外一步就是民主监督。每个管理团队之外都应建立监督组织的团队,监督者直接为大众服务。定期对管理者提起评核,并提出建议。确保管理者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决策的失误。
3.开放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任何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开展。但开放管理并不代表放纵管理,也不单纯是“封闭式管理”的反义词。有些高职院校采取完全放任的封闭式管理并不可取。现在的高职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强,而且自尊心强烈。因此学管不仅要定期了解大学生生活状况、思想状况,而且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开放学生的思维,从入校就培养他们积极创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二是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三是在正常教学以外,学管工作者可以不占用学生正常休息时间,但要积极获取学生业余活动的情况,消除学生外出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四是明晰管理责任,切实保证学生管理工作责任到人,有必要大力推广“本科导师制”,从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提高学管工作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为开放的学生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1.重视心理引导,量才适用
在心理辅导方面,笔者主要将学生划分为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两类。对于性格外向型学生,管理者可大胆放手,让其负责或协助管理一些“外交”型活动,如趣味运动会、公共关系小组、诗歌朗诵协会等,这类活动或协会能够使这类学生发挥其善于交往的特点,用其所长。但在此期间,管理者应注意提醒学生戒骄戒躁,不断进取;性格内向的个学生,他们很少主动参与活动,即使参与,受挫能力也较差,害怕失败,容易逃避问题。故管理者在引导其参与活动期间,要重视挫折教育,使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在成功时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其总结成功因素;在失败时给予安慰,分析其失败原因,避免下次的失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除此之外,管理者在安排任务时,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难度大的问题让这类学生解决,使其遇到困难,慢慢培养其承受压力的能力和受挫能力。
2.以人为本,重塑师生关系
除了对学生性格、成绩进行分析的分类管理外,管理者应注意遵守一个原则———以人为本的管理法则。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里强调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其核心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可能满足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合理需要;二是人性化管理,做到关心、理解、宽容;三是尊重其个性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多样化;四是管理者应将教育管理的重难点相结合,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与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教育管理相结合。目前,许多高职学校已开始将此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治校实践当中去。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特别注重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教师履行的管理核心是指导与服务。指导即“授之以渔”,教师应改变原来发号施令的角色,变命令为引导,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二、建立良好有序的管理队伍
1.转变管理风气,严把管理者录用关
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风格直接决定了其管理工作的成果。多数高职院校因资金问题,无法提高教师待遇,因此吸引不到优秀的管理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管理风气不佳,教师普遍缺乏责任心。因此,必须转变管理风气,对辅导员等管理人员的招聘录用严格把关。除了看其学历外,还应看其作风和职业操守,将其社会经验、职业经验也纳入考核范围。
2.完善公平的考核制度
(一)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我国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基本是以“社会本位”价值观作为根基。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统一的价值取向,推崇师道尊严,认为社会需要决定个人需要,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认可教师的权威。在“社会本位”价值观主导之下,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缺乏主体性,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传统学生管理模式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高校的稳定和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思想的解放,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不适应高职学生特点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我独立意识比较强,个性特征比较突出,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创新意识,富有想象力和热情。但是,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青少年,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相互合作的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比较淡漠。在学习能力方面,高职学生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积极性较高,对内容枯燥的理论知识则兴趣较低。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不完全注重遵循教育本质规律,难以适应新时代高职学生的特点,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从其发端之初就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在高校林立、大学扩张、生源渐少、社会疑虑的局面中探索出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直都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与传统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那种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学生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突出“能力本位”,以充满理性思维而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来促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之构想
(一)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纲常伦理、师道尊严,推崇的是社会需要决定个人需要,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权威,具有整齐划一的价值取向。因此,这种传统的学生管理是以对学生的管理约束为主要手段和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须循规蹈矩,严格遵守。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为高校的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这种只注重满足社会需要和政治需要的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特点和模式特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造成学生在接受被动管理方式上的逆反心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逐渐深化,高职学生“个性化”、“主体化”呼声的日益高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与高职院校的现实状况越来越不匹配,学校的许多教育管理措施难以被学生接受,学生普遍不愿意配合学校的管理,产生对学校管理的抵触情绪,有些管理措施甚至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以服务为导向的现代学生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二)确立法治化管理模式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德主刑辅”思想影响,在高职学生行为的管理中,学校和家庭往往更重视道德教化,而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不足,学生的法律观念也相对淡薄。而且教育管理往往重义务、轻权利,以学生义务、学校权力为本位。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的精神尊崇不够,主观随意性大,在制定或执行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导致学校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为适应高职教育的新要求,学生管理应转变观念,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确立法治化管理模式。尊重学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力。同时,高校学生具有受教育者和公民的双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在校大学生权利的双重性。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应当对于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公民权给予同等关注。
(三)倡导隐性教育管理模式“隐性教育”是美国教育家菲利普•W•杰克逊最先提出的概念。学生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时,有时会意外获得“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这种学习结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气氛、学校的校园文化等息息相关。同时,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获得一些“非正式的课堂教育”之外的学习结果,教育家们把这种除正式课程学习之外,通过其他渠道收获学习结果的教育统称为“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潜在性。与显性教育的直接教授和集中灌输不同,隐性教育注重通过间接的、无意识的、渗透式的教育活动使人们受到影响,它的教育内容是没有明确的规定,强调主体选择性,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而一旦发生效果,这种影响将是长期性的。隐性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并将道德教育因素渗透到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之。它是一种教育的自然状态,注重自我发现和自我感悟。第二,广泛性。隐性教育通过环境和氛围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它的教育效果涉及学生的言行举止、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能使学生全面的严格要求自己,养成注重道德修养的生活习惯,因此,它所发挥的作用是长久而广泛的。第三,长效性。隐性教育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营造道德氛围来影响学生,道德氛围一旦形成,它所发挥的作用将是长期的,它会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所有人施加影响,使人们对环境中的价值观形成群体认同,个人如果偏离整体环境的价值观,将会受到外界舆论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与群体保持一致性。
三、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主体,客体是自然”,“人始终是主体”。人不是机械地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约束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活动创造者和体现者的主体。然而,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中,仍然习惯于将教师视作教育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导致了一个奇怪的教育悖论“一方面强调道德教育是培养人、塑造道德人格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器物)”。我们在道德教育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发挥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职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充分体现。在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教育,要通过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增强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力、能动力、创造力等核心能力,并且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辩证关系,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推理和判断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形成应有的道德品质。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学生主体观。在道德教育中,要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再仅仅是道德思想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成为道德思想的接受者,而是有选择权、有能动性、有创造力的道德主体。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并将教师传授的德育思想、知识原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并以此指导行为。学生学习到的道德知识和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使道德教育中的教与学之间产生互动,以此促进教师调整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目标。学生在道德教育中,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观念,提升自身道德品质,推动社会整体的文明和进步。
第二,更新道德教育模式。要避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唤醒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互动式和渗透式的道德教育,启发和感染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产生道德实践的愿望。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学会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第三,系统的组织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等方方面面,这些内容必须被系统的组织起来,围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展开,形成合力,对学生发挥作用,方能达到提高道德教育实效,尊重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二)完善学校制度管理规范高校管理环境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土壤,强调公平、效率与秩序的法治环境能为高职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保障。加强对高职学生道德行为的规制,就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法律规制环境。学校制度管理规范的制定依据是法律、法规或主管行政部门的授权。在制定制度管理规范的过程中要注意制定依据、制定主体、制定环节、制定形式的合法化和民主化。首先,要注重程序的有序性。制度管理规范的程序要件是学生管理制度具有正当与合理性的保障。学校在进行制度的制定时,要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其意志,而通过了某项规章制度后要将制度的内容告知学生,促使学生了解制度内容。制度管理规范的制定过程中,需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听取学生意见,才能取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具备民主参与的制定程序才能保证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才能在实施中得到学生的配合与协作。因此,必须要保障制度管理规范制定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权与知情权。
其次,要注重内容的正当性。制度管理规范的内容应当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合法性指的是制度管理规范之内容应当符合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法规,并不得与其相抵触。除了要符合法律规定以外,还必须要符合法律的精神与原则。合理性是指制度管理规范应当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发挥育人功能。同时,合理的制度管理规范应当体现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合情性是指制度管理规范应当具备人性化色彩,体现伦理道德。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应当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尊重与保护。制度管理规范的制定要从关爱学生和帮助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内容不得违背人之常情,要充满人文关怀精神。
第三,要注重形式的规范性。制度管理规范的物质形态必须规范,也就是说它应当拥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它必须以书面形式呈现,并具有规范性文件的应具备的一切要件,如正规的格式、生效时间、机关署名等。最后,要加强监督。加强对制度管理规范制定的监督具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规范管理者行为、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强对制度管理规范制定的监督,才能真正地全面的维护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使学生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现阶段,《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都对学校章程的制定程序有相应的要求,规定学校的章程理应获得教育行政主管机关之批准,然而,管理学生的制度管理规范的制定却没有相应的监督程序方面的规定,这导致了一些学校滥用制度管理规范制定权。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行使对学校的监督权,包括其制定的制度管理规范也应当受到监督和审查。
(三)拓展隐性教育管理渠道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教师对学生所发挥的教育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还体现在教师自身品行的影响上。好的教师不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还应当是道德品行的模范。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良好的道德品行和精神风貌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无意识的进行学习和模仿,无形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加强显性教育的渗透性。显性教育的渗透是隐性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也是隐性德育和显性德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它是指学校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将道德教育的目标以一定的载体渗透到高职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我感受和领悟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学校应当加强显性德育过程中的隐性渗透,尤其要注重显性教育课程和课外学术活动中的渗透。
1.行为和认知反差较大
高职生所受的知识教育一旦面对个人利益时,则会将知识认知抛在一边,甚至不顾手段而达到个人利益诉求的目的。这种行为和认知反差,已不是个别学生中才会出现,而是社会转型阶段,面对未来高强度的社会竞争,高职生出现的非正常的心理反应,仅靠书本上的说教或者管理者的帮扶已远远不够,必须要有高层设计,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不仅要有个人担当,更要有整体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高职生目前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更是需要往这方面进行大力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各种内涵建设的实施,必须有效地配套到位。
2.思政教育内容更新不足。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也随之出现了重大的变革。一些现行的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常态化管理方式和制度相对滞后,内容老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无法满足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求、无法跟上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甚至,在一些大学管理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割裂开来,片面的强调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在这种管理形式下,直接导致了其所培养出的人才素质水平较低,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作用。
3.学生价值取向引导不足。
高职学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阶段。这一时期是他们心理由稚嫩向成熟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高职学生群体又被人们称作是“特殊年龄群体”。他们渴望表现自己,想要获得外界对自身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他们又比较的敏感和脆弱,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对是非的判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从众行为”较为普遍。在这种心理驱使下,由于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使得了高职学生的不良行为被广泛的蔓延开来,影响恶劣。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任心不强。
造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高所导致的。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为恶劣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高职学生行为管理的对策
1.要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就是要??施素质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与教育,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所显现,它是改变学生的观念、思想等意识领域的一个过程。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院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做好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和有效性;还要积极宣传,对学生和教师加以引导, 使其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课堂之外的另一阵地;同时要整合一切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2.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学风建设工作宣传力度
成立由学校相关领导直接参与牵头,各职能部门和院系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学风建设工作小组,构建以专业老师、辅导员、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学风建设团队,传达学风建设的相关工作和要求。定期召开学风建设工作会议,汇报和讨论各学院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月”、“读书月”“学雷锋活动月”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增强全校广大师生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将学风建设活动一线下沉到班级,充分发挥班委会、团支部等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使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组织各班级定期召开以学风建设为主题的班会和学习交流会转变班级集体作风。
3.以班级、宿舍为对象,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职院校学生所在的班级是学生日常学习交流最为频繁的场所,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娱乐的主要阵地。这两个场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且同一个班级、宿舍的同学日常相处交流的时间较多,关系较为亲近,不仅有利于事情的解决,也维系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因此,加强班级、宿舍整体环境的建设发展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优良的班风、和谐融洽的宿舍环境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班级在班风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班级干部要积极开动大脑,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形,因地制宜的采取建设适合本班级的规章制度、学习习惯、交流氛围的班级文化。良好的宿舍氛围也需要在班干、宿舍长的带领下,营造属于本宿舍特点的寝室文化氛围,可以宿舍为单位开展系列有意义的活动。班风和宿舍文化的建设中,要积极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因而建立一支团结、积极向上有活力的班委团队尤为重要。这需要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下很大的功夫。
4.加强高职学生行为规划
班级是每一个学生的家,也是学生实现成长的重要基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的全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人,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从身心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展现。只有建设一个紧密团结、积极进取的班集体,才能更好的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高能力现代化人才。为了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每年选拔一批素质高、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党员骨干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实施“一个党员一个班,我的班级最出色”的“1+1”的管理模式。“代班”作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使低年级在与高年级优秀学生接触过程中获得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直接经验,而且可以让学生党员在担任“代班”的过程中锻炼提高,完善自我能力,发挥学生党员的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对学生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增进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每个学期为每个班级下发《班务日志》,用来记录各班级每天每节课每个同学的行为情况以及课外生活状况。每节课都要任课老师确认签字,每周五送交辅导员处进行登记备案,并及时纠正行为异常的学生。《班务日志》不仅能够建立起与同学们良好沟通的桥梁,还能够及时了解班级动态,有效保障班级自主管理顺畅进行。
5.讲究管理方法,实施人性化管理
措施的实施,最根本的还是学生自觉地遵守,而不是管理者的督促。这要从根本上让相应的措施深入学生内心,让他们发自肺腑地相信,相关的管理措施是真诚和美好的,也是为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着想的。比如管理工作中的检查类事宜,查外来人员滞留宿舍、查晚归与就寝、查迟到早退、查在外租房等行为,都是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以保护大多数学生权益为出发点的。措施的实施,还应是刚柔相济的,多开展一些以学习兴趣和方法为主的社团活动,通过环境、服务育人,要远比枯燥的说教更能吸引学生参与,也更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拥护各项管理措施的推行。
6.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首先,要提高辅导员薪资待遇,提供良好的晋升渠道,辅导员要享有同专业教师同等的政治经济待遇。其次,要为辅导员队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辅导员工作是繁琐,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为他们创造好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励辅导员把学生工作做好做实。再次,要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辅导员的行为容易影响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行为起着示范作用,因此要?l挥辅导员在规范学生行为过程中的支柱作用。
7.营造安全温馨的校园环境,打造平安校园。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树立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学生,对于学生不喜欢的教育方式,比如,批评式教育、灌输式教育、传教式教育,要予以取缔,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同时,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教育管理与实践的结合,摒弃脱离社会实际的内容,反对只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播,而忽视社会实际的教育行为,立足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力图增强教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做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要能够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能够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模式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要能够积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能够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力图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观,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一,思想政治管理可以实现从课堂教育到生活化教育的转移,教师认真研究书本教育内容,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融入到生活活动中去,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知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教育内容,发展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成为知识点被动接受者,而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就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明白善恶,辨别真假,培养学生的高尚的人格,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比如,现在很多学生都是享乐主义者,要引导学生摒弃这种观念,就要使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学校可以多为学生联系一些假期或业余时间的短期工,使学生能够通过辛勤工作,体验到父母的不易,感受到享乐主义是可耻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实现,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进行设计,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不是为了加大对学生思想的钳制,相反,是为了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探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发展自己的认识。这种教育模式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要突出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内容要强调理解和包容,只有真正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积极构建民主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民主参与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的成功构建,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动性,作为教师,要精心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同时要有吸引力、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者和被教育着在这种开放式的教育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只有他们共同参与其中,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管理中,选择教育内容,相互之间共同决策,共同制定好的教育措施;相互交流,不断沟通,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校、系、班三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立足开放性和服务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积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成功实施,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也不例外,需要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为主体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与学生进行密切接触,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队伍,需要有过高的政治素养,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具有优秀的领导才华,作为学校,要对这部分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业务素养,更要通过有效的策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