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室管理论文范文

教室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室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室管理论文

第1篇

从导致公共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感染病毒的原因入手,提出如下解决思路:⑴拆除还原卡,让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杀毒软件通过网络实现实时升级,保持一个健康的计算机系统环境;⑵杜绝U盘等移动介质的使用,堵住病毒的源头。图1所示为方案实际工作示意图。首先,让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杀毒软件通过网络保持实时升级,及时打上补丁,堵住系统漏洞。所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均不安装任何还原卡,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组成多媒体专网,由“网闸”(“网闸”允许多媒体专网中的计算机访问校园网、Internet,但不允许校园网、Internet上的计算机访问多媒体专网内的计算机)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保持计算机系统补丁和杀毒软件病毒库实时升级,进而达到保持计算机系统健康和环境健康的目的。其次,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杜绝U盘、MP3等移动介质的使用,确保教师使用的课件没有病毒,堵住病毒源头。⑴禁用计算机USB接口,使病毒不能通过用户移动设备传播,杜绝病毒来源。计算机设置普通账号登录,杜绝用户随意安装和删除软件,保证计算机各软件正常使用。⑵教师上课用的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登录到“网闸”(校园网其他服务器或Internet的邮箱或云盘)下载得到,由于“网闸”能对教师上传的课件定时杀毒(Internet上的邮箱或云盘等服务也具有杀毒功能)进而保证了所用课件没有感染病毒。另外,上课时教师也会偶尔访问Internet的其他资源,由于计算机系统健康的环境和最新的杀毒软件环境,即使访问的网上资源有病毒也可随时清除,从而保持计算机系统的健康。

2方案实现

2.1多媒体专网多数高校均已建成功能完善的校园网,如基础线路允许,可建立物理专网,即每个教学楼多媒体教室通过一台智能可网管交换机组成一个局域网,通过2芯光纤直连到网络中心,组成一个真正的物理专网(也可通过建立虚拟局域网的方法实现),然后再通过“网闸”接入校园网。

2.2多媒体教室计算机⑴安装360安全卫士,实现操作系统、OFFICE软件、浏览器等软件的实时升级,使系统不存在漏洞,以防感染病毒。⑵安装360杀毒软件,实时升级,保持病毒库的最新状态,实现对病毒的即时查杀(也可通过购置网络版杀毒软件实现)。⑶禁用USB接口,进入BIOS设置,选择“IntegratedPeripherals”选项,展开后将“USB1.1Controller”和“USB2.0Contr01ler”选项的属性设置为“Disabled”,即可禁用USB接口。最后给BIOS设置上一个密码,这样别人就无法通过修改注册表解“锁”上述设备了,如果有USB接口鼠标或键盘等设备,用ps2/usb转换接头转一下或采用PS2接口的键盘和鼠标即可,如此就能杜绝教师使用U盘、MP3等移动设备,堵住病毒源头。⑷建立普通账号,如“jiaoxue”,密码均相同,上课教师通过该账号登录系统,将管理账号修改密码,密码只有管理人员知道,防止上课教师随意安装或删除软件。⑸保持桌面清洁,建立批处理软件,放在启动项中,每次启动系统将桌面上教师上课用的课件自动清除。

2.3“网闸”“网闸”为一台服务器(用高档PC替代也可,但注意数据备份)要求配双网卡,要求硬盘为企业级硬盘,2T以上容量,这样可保证每个用户的FTP空间在1G以上,运行平台采用LinuxRedHat9.0,起FTP服务器、用户注册服务器、服务器、多媒体专网监控服务器和杀毒服务器和隔离Internet病毒的作用。⑴Linux系统安装LinuxRedHat9.0系统安装比较简单,我校用一台普通PC充当服务器,内存2G、4T企业级SATA硬盘1块。分区时建立FTP卷3.4T存放用户资料、WWW卷100G存放数据库和WEB数据、VAR卷100G、USR卷100G、ETC卷100G、/卷100G、HOME卷50G。软件安装时选择MySQL数据库,APACHE选择支持PHP模块,选择VSFTP模块,分别为eth0、eth1网卡配置IP地址,为eth1网卡配置好默认网关,其余默认安装即可。⑵FTP服务器首先,编辑/etc/vsftpd/vsftpd.conf配置文件,将anony-mous_enable=YES,改为NO,此句禁止用户匿名登录;增加ch-root_local_user=YES,此句将用户浏览范围限制在自己的家目录中。修改完毕保存,用servicevsftpdrestart重新启动vsftpd服务。其次,限制用户的使用空间。在Linux中限制用户的磁盘使用空间使用的是Quota,一般Quota在安装Linux时就已包括在内核中,不需要另行安装。Quota可以从两方面指定磁盘的储存限制;使用者所能够支配的索引节点(inodes)数量;以及使用者可以取用的磁盘区块数量。在使用Quota监视用户时,一旦用户使用空间超出缓冲值(soft)就会发出警告,如超出限定值(hard)就会禁止用户再储存文件。以下为在linux上启动quota的步骤。第一步,在要限制空间大小的卷/ftp的OPTIONS中加入usrquota,grpquota参数,修改完成之后,重新挂载/ftp分区。第二步,使用quotacheck-cugm命令在/ftp下生成磁盘配额的配置文件aquota.group和aquota.user。使用quotaon命令启动磁盘配额。第三步,用edquota命令设置用户空间大小,本文软限制为1800M,硬限制为2000M,用户超过软限制会得到报警,超不过硬限制。可用repquota命令查看用户的磁盘配额情况。⑶用户注册服务器用户注册服务器实现用户ftp账号的自动注册,以及硬盘空间的自动限额。在⑴配置好quota的基础上,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实现用户前台注册,前台界面如图2所示,后台exec.php代码如下,当用户提交数据后,系统调用脚本check.sh检查/etc/passwd和临时文件newuserlist中是否存在用户,若不存在,则将用户和密码写入newuserlist文件,否则提示用户重新输入。第二步,由cron计划任务每隔5分钟调用用户添加脚本user_add.sh,将其添加到系统中,完成用户注册和磁盘限额。⑷服务器IPTABLES是LinuxRedHat9.0系统自带的一款防火墙软件,同时具有服务器的功能,实现将多媒体专网进行NAT转换,多媒体专网内的计算机均能够通过校园网访问Internet,除“网闸”外,校园网和Internet上的计算机均不能访问多媒体专网,实现对多媒体内网的保护。⑸杀毒服务器ClamAntiVirus(ClamAV)是免费而且开放源代码的防毒软件,软件与病毒码的的更新皆由社群免费。目前ClamAV主要是使用在由Linux、FreeBSD等Unix-like系统架设的服务器上,提供文件的病毒扫描服务。首先,通过代码安装和服务设置将该软件安装到服务器上。其次,使用计划任务,让“网闸”每天凌晨3:01定时升级病毒库一次,每隔1小时调用clamscan,对所有用户目录中1小时以内所修改过的文件杀毒一次,并清除感染病毒的文件。

3多媒体专网监控系统

多媒体专网的正常运行是本方案能成功运行的关键,为了有效监控多媒体专网的运行状况,笔者开发了一套基于PHP的多媒体专网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实行分层监控,第一层从多媒体专网核心交换机到各教学楼的智能可网管交换机,该层监控整个多媒体专网;第二层从多媒体专网到各多媒体教室,该层监控每个多媒体教室的运行情况。

3.1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分数据获取和显示两个部分,数据获取部分首先对多媒体专网第一层各智能可网管交换机依次监控状态,并将检测结果存入数据库,再对第二层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依次监控状态,并将结果存入数据库。数据显示比较简单,按照两个层次依次显示即可,运行界面如图3所示,图3中最上面表格为多媒体专网主干网情况,如果运行不正常,则以红色标志显示,此时必须马上安排维修。图3中下面表格为各教学楼中每个多媒体教室的运行情况,多媒体教室可以显示“不在线”,表明该时刻该教室没有教师上课。

3.2监控系统实现关键代码监控系统数据获取主要是通过Linux内置ping命令获取多媒体专网交换机和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的运行状态,对其结果分析后存入switch表,数据获取程序由cron定时计划每10分钟调用一次。

4相关问题

4.1方案执行需要配套的制度方案仅从技术上对媒体教室计算机运行模式进行了改变,按照该方案能够很好地解决多媒体教室病毒及运行问题。技术是为管理服务的,为了能使该方案正常运行,根据我校的经验,管理部门还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工作。⑴提前下发通知到各院系,将多媒体教室运行模式改变的消息通知到各位任课教师,并让各位教师登录到注册服务器注册用户,熟悉资料上传方法。⑵传统多媒体教室运行方法在教师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完全改变过来,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开始我们可以不封掉USB接口,用一个月的时间让教师适应新方法,即从服务器上下载课件,但偶尔也能用一下USB设备。这种方法既给教师一个适应期,也能检测一下该方案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给管理人员一个适应期。在适应期中,我们将多媒体教室改变运行模式的通知、多媒体教室新模式运行的开始时间、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使用方法、技术咨询电话等做在桌面背景图片中,时刻提醒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方法,以免新模式运行时引起各种不适应现象。

4.2相关故障的解决在整个方案运行的过程中,多媒体专用网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网络出现故障,教师将无法上课。根据我校多媒体教室新方案运行的经验,在新方案运行的过程中,务必做到以下几点。⑴必须准备充足的备用设备。如备用“网闸”至少1台,备用“网闸”及时备份“网闸”上的各种信息和相应资料,档次不求太高,可用普通PC替代,交换机2台以上,计算机3台以上,均做好各种配置,以备随时替换故障设备。⑵严格值班制度,时刻监视多媒体专网监控系统,一有故障,马上根据故障特点做出相关处理。若各教学楼到网络中心主干线路问题,立即将临时服务器拿到相应教学楼,供老师们上课临时使用;若为教学楼交换机故障,立即更换设备;若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到相应教学楼交换机线路故障,应先将该教室计算机打开USB接口,拷入上课课件,优先保证教师上课;若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故障,应马上更换备用计算机。

5结束语

第2篇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所有的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

——周弘

当代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和他的女儿周婷婷之间曾经有过这么一段故事:婷婷刚开始做数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对了一道。如果换了别的家长或老师,也许会很失望很生气,还可能会道出一连串抱怨的话,性子急的也许会一巴掌下去。也是啊,错一道题情有可原,错九道题就不可饶恕了。但周弘却满怀深情地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麽小的年龄做这麽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当时婷婷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说:“爸爸,你小的时候会不会做?”“我肯定不敢做,像你这个年龄,这麽难的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婷婷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她仅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

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是学习者聪明呢?还是教育者智慧?不言而喻。教育者的智慧体现在对学习者的百分之十,甚至于百分之一的优点的发现、夸大和欣赏。做到这一点很难,但你一旦做到了这一点,便会使学生找到自信,找到聪明的感觉。说明孩子开窍了,也说明你的教育走上了正道了。

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喝彩,尤其是在他们表现拙劣的时候。

教育者啊,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欣赏和喝彩!没有欣赏哪来的才气?没有喝彩哪来的精彩!而欣赏和喝彩便是赏识教育的精髓。

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许多教育者信奉一个“罚”字。完不成罚十遍,二十遍,看你听话不听话,再不听或不会就罚一百遍,令人闻而丧胆。有的教育者信奉一个“奖”字。在我的班上就有这麽一个学生,期中考完试后追着我要看成绩,而且满脸的兴奋。当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急于知道成绩时,他说:“我爸爸答应我了,只要平均分能及格就给我XX钱。我现在只差语文了,只要再得30分就没问题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更有甚者,有些教育者信奉一个“打”字。上课不好好听讲,打!不完成作业,打!成绩不合格,打!成绩不合格还总偷偷的去打游戏机,“照死里打!看你长不长记性。”遗憾的是有些孩子“记吃不记打”,成了打不死的吴琼花,而且在拳脚之下磨练了意志,成了个蒸不熟,煮不烂,压不扁,咬不动的铜豌豆。

而赏识教育信奉一个“行”字。“你真行1“太棒了1“很了不起1……一个“行”字满足了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要求。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这人世间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我就曾经吃过抱怨的苦头:有学生上课不听讲或不完成作业,叫到办公室数落一通,有的还要叫家长,将学生的毛病列个清单出来,家长和老师一起数落,一块抱怨。学生呢,低头认罪,检查反虱…,没过两天,依然如故,也许更甚。

学着赏识一下,也许会好些?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找到差生张X、王X,对他们说:“今天课上表现不错,老师很高兴。如果能坚持这一周,会得到一封表扬信,拿回去给家长看。”“真的吗?”两人很兴奋。之后的几天,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虽然不是很优秀,但进步是明显的。于是他们各自怀揣着一封表扬信兴冲冲地回家了。没过几天,其中一位学生家长来学校见我,说孩子这些天变化挺大,写作业不用催了,还总说老师对他好,我听了心里很得意,嘴上说:“孩子是个好孩子,挺懂事的,以后别总批评他。”

有些学生,爱读书,文笔也不错,每回看过他们的日记,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夸奖几句:“你真有文采1“你很有才气1“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在这之后,我发现他们的日记内容越来越丰富,读的书越来越广了,而才气也真的越来越浓了。如赵润、魏紫鹃、孔敏等。

发生在王洋身上的事就更令我意想不到,他的文笔很差,日记内容也少得可怜。但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破例将他的一则既短小又平淡的日记张贴在教室里以示表扬。第二天,王洋便将一个新买的日记本拿给我看,很精制的日记本而且还带密码锁的。谁也没想到,这个时常不交作业的差生,从那天起至今快一年了,一直在坚持写日记,连假期也很少间断。细想起来,这个巨大的变化就缘于我的那次小小的赏识行为。

最近,我在班上开展了课前五分钟“美文欣赏”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热情,什么原因呢?看看赵静同学的日记是怎么写的:“星期四下午,就该轮到我读书了,为了找好的文章,写出好的感受,我挖空心思,希望明天能表现的出色……,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大家时,心好象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读着那篇文章,不知怎的,手不听使唤的颤抖。走下讲台时,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使我开心的笑了,我放松的呼出一口气。分数对我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要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1这种“最棒”的感觉难道不是教育者要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而这种“最棒”的感觉又是大家欣赏的掌声烘托出来的,是教师精心的设计创造出来的。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赏识教育创造机会。

教师赏识学生,同学赏识同学,自己赏识自己。

打开《陶行知教育文逊,你会看到这样一段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假教育”让我们把目光关注在“分数”上。

“真教育”让我们把目光关注在“人”身上。

如果我们把目光关注在“分数”上,那个做十道题只对了一道的聋孩子,你给她打多少分?你又会怎样对待她?

赏识教育是让教育者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真教育”。

第3篇

(一)理论基础

双边市场是Armstrong2004年提出的产业组织理论,定义为: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这样的市场称作双边市场。由于市场双边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双边市场中的平台企业要解决鸡蛋相生的问题,主要有定价战略、进入战略、差异化战略等。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单元,拥有两个不同的客户群体:学生和企业。从需求方面讲,对内可以提高学生能力,提供培养服务,对外用于联系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并通过就业撮合企业和学生,实现功能性互补。如果学生增加,就业竞争就越激烈,企业可以付出更低的工资,选择更加优秀的人才,间接实现效益增长;如果与高职专业合作的企业数量越多,学生就业的机会就越大;两个不同的客户群体存在交叉网络外部性特征。同时,学生只能选择一个学校专业主修,而企业可以选择多个学校专业合作,符合单边台接入的特征。从供给方面讲,学校专业通过招生就业,连接企业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对学生收取学费,对企业免费,实行非对称定价,学校专业向企业和学生提供服务时,边际成本很低,但固定成本和一次性成本较高。综上所述,高职专业发展的双边市场特征较强,适用双边市场理论。

(二)基于双边市场框架的高职专业发展分析

学校专业的双边用户学生和企业之间不存在直接的交易,高职专业向学生收取学费,对企业免费提供人才就业服务。本文将以Armstrong(2006)双边市场分析框架为基础,结合学校专业的特点,构建专业定价模型,分析影响学校专业发展的因素。学校专业双边只存在两个类型的参与者:学生(s)、企业(b)。学校专业设置的目的是效益最大化,学生和企业间存在直接网络外部性。学校专业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给学生带来能力和技能价值,体现为人力资本提升,用t表示,它与学生人数无关,只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发展有关;学校专业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用OB表示,它与学生和企业的数量无关;学生和企业通过人力资本相互联系。在网络外部性方面,as表示学生对企业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参数,学生越多,企业可供选择的人才就越多,学生间竞争越激烈,企业需要付出的工资等就越少,因此,企业收益越大;ab表示企业对学生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参数,反映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企业越多,尽管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过于宽松的就业环境,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和人才培养。an表示学生对自己的网络外部性参数,反映的是学生数量增加,给教育质量、就业等带来的影响。ns和nb分别表示加入学校这个平台的学生和企业的数量,因此,asns和abnb分别表示学生数量对企业、企业数量对学生的单个效用,anns表示学生内部之间的效用。学生和企业参与学校这个平台,有其边际成本,学校一般向学生收取学费,用ps表示;企业雇佣学生,获得新的人力资源价值,付出的是工资等福利,用pb表示。

(三)高职专业发展的进入战略分析

双边市场的特性决定了学校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解决生源和就业是首要问题,要尽可能地拉拢学生和企业加入学校专业这个平台。由双边市场分析框架推导出来的⑤式()表明,要增加学校专业生源,主要取决于学校专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声望,而这又与学校专业教育质量和同企业用人之间的契合度有关。⑥式()表明,要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学校这个平台,需要契合企业用人和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克服因学生数量增加带来的管理松散、整体教育质量下降等影响。这再一次将教育改革方向指向面向市场,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四)高职专业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分析由于企业可与多个高职专业联系,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因此他们在不同高职专业之间转换的能力增强,对特定专业的需求弹性增大;另一方面,高职专业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高职专业间的竞争体现在三点:一是生源的争夺,二是教育资源的竞争,三是声誉的竞争。波特提出了三大一般性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一化。对于高职专业来说,差异化更有效率。差异化体现在同其他学校相比,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就高职专业而言,可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作文章。

二、宜昌市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分析

为了客观反映宜昌市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现状,选取了宜昌市30家酒店进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抽样调查》,调研主要内容为:宜昌酒店产(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是否适应产(行)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哪些脱节的地方,如何改进。抽样调查样本量为管理层120份、基层180份,回收量为管理层104份、基层162份,回收率分别为87%、90%,有效率为100%。

(一)企业用人需求

在对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酒店行业企业录用人才更加看重职业操守、实践操作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礼仪规范。

2.熟练掌握基础理论、酒店实务、职业礼仪规范,有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学生,将拥有更多职业发展机会。

(二)专业发展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

调查结果表明,宜昌市高职院校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中基层管理者,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开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做懂管理的技能能手,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渠道。

2.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生存发展的核心,也是用人企业关注的重点。酒店管理专业对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酒店市场营销学、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餐厅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很重要,而调酒与酒吧管理、康乐服务等课程的必要性较小。该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衔接了企业和个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但太注重于专业素养,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3.职业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三证”(餐厅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师、市场营销师、心理咨询师、调酒师等相关服务行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基本涵盖了酒店管理行业所需技能。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国家、省、市级技能比赛中获得佳绩。

4.校企合作

宜昌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注重双向沟通,一方面,委派教师、学生顶岗实习实践,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以促进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企业对专业实训建设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和赞助。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双边市场理论表明,学校专业若要发展、获取更大效益,需从学生个人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出发,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同有竞争关系的学校专业间形成差异化、优势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比企业用人、个人能力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停留在专业技能层面,存在三个不匹配:一是与培养中基层管理者的专业定位不匹配;二是与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不匹配;三是与学生个人对实现职业目标的要求不匹配。

三、高职专业发展的建议

1.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准确人才培养定位调研发现,相当多的行业有许多工作找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去做,但又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做。这就表明,高技能人才从数量到质量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种种问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顺应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强化专业人才市场定位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对应关系。一是培养层次定位:侧重于培养具有高技能的酒店等企业管理人才。二是服务区域定位:主要面向宜昌市及周边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三是适应性定位: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既是专业人才得以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也是社会的需求所在,是未来需要加强和完善之处。

2.围绕职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要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从“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两个层面,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企业用人的专业性。应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重点培养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开发服务本地行业发展的地方课程、服务企业的订单课程,构建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公共基础平台课和基本技能平台课;第二学年开设工学结合课程和地方课程、订单课程;第三学年是顶岗实习。此外,酒店管理从业人员因面向的顾客不分职业、不分国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因而应该开设酒店英语、旅游文化、客源地概况、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

3.开发学生个体优势,提高人才就业能力高职专业教育,一方面,既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保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技能素质,又要深入掌握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自身特点;另一方面,既要教会全体学生共同的道德规范和统一的职业知识,也要教会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开发、自我选择。职业导师制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每位导师负责3-6名学生,自大一入校至毕业期间,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针对个体特点及发展目标引导式培养其职业能力,提供专业能力培养与鉴定、职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顶岗实习或就业机会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以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制定多方向、多模块的教育体系,如会展服务方向、宴会策划方向、西点设计方向、酒品调制方向等。这些专业方向的建立,为培养技能人才开辟了灵活广阔的天地。

4.配套专业产业发展,建设过硬师资力量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和建设,既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保证,也是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保障。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通过校企合作、产业对接、服务地方,让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安排、教育教学形式的组织、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聘请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发挥企业在学校专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企业挂职、校际交流、派出培训等来提高教师胜任能力。

第4篇

一、教案设计要讲求实效

教案设计不能脱离本地学校学生的实际,也要符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这样,备课目的才有实现的可能,追求教案设计的实效是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案设计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教学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可以操作的。2.教案设计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促使教学活动过程的最优化。

二、教案设计要有各自的特色

备课是为了上好课,由于每位教师各有所长,能力大小不尽相同,在某一个教学阶段各自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教案的设计应追求各自的特色或艺术风格,不搞一刀切。例如新教师通过设计详案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体系,积累教学的经验。又如,开展教科研课题实验的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满足实验要求的特色教案。再如,对某一教学环节还不够上水平的教师,可着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上采用多种设计方案。[教学环节指导入,设问,变式训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等]这样备课要在突出各自特色的同时兼顾教学要求的轻重环节,做到点、面结合,体现一课一得,教师的教案设计和工程师编制的工程设计方案,画家的美术作品,音乐家的美妙乐谱一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因此教案设计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衡量备课质量的条件之一,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优化教案设计的几点思考

对于小学教学的教案设计,关键的问题是树立什么样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从考查课堂教学活动入手,采用对如何评价一节课和如何看待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衡量备课的质量。好的教学设计须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学习的教案设计。教师设计一节具体的课时,都应当把它当作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实际,不分析和利用现有条件的课堂教案设计,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多一些安排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学科知识。

3、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备课中应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供学生有选择的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4、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在教案设计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异步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灵活运用且不拘泥某一种方法,做到一法为主,多法为辅。

四、增强创新意识拓宽备课的思路

教案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教案设计的质量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应以《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据《标准》源于教材”的原则,根据不同课型,以及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指导为重点,结合学校、教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实用教案。

1、备详案。适用于刚刚从事教学工作或对所任学科的教材体系不甚了解,或担任教科研课题实验教学的教师。编写详案有利于教师弄清教材的编写体系,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探索并积累教学经验。详案的设计一般要完成所有的撰写程序:(1)确定教学内容。(2)制定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3)制定教学活动探索的重点。(4)准备教具、学具。(5)设计详细的教学过程。(6)撰写教学后记。

2、备简案。适用于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所任年级学科教材体系以及班级情况非常熟悉,并且有一定的教案设计经验的教师。编写简案有利于把教案编写的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突出位置、关键部位和精彩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使每课的教案设计都有新的创意,争取一课一得。

3、备学案。以往的教案一般都设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很少在教案设计中编写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活动的计划,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还需要在教案中设计一部分“学案”,使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得有生有色。

4.备“实验课题”的教案。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实验教学时,应根据课题实验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设计同样需要符合该课题的实验要求,例如在开展“异步教学”课题实验时,教案中非常突出教学问题的设计,使得学生在解答自选问题的异步学习过程中求得发展,教案就必须按“六环节教学程序”来设计。

5、备教学线路或复式教案。在山区,边远的农村,有一些复式班和一些多级复式的大单班,一个班至少有二个年级的学生,在我区龙门乡就有一些四至五级的大单班,一堂课要给这么多年级教学,要求编写单式教案是根本无法办得到,更何况这些教师都是一人一校,整曰包班教学,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备教学线路。这样可使一堂课内每个年级的“动”“静”搭配合理,防止某个年级失控现象的出现。另教师可采取在教科书上圈点的备课形式相配合。对于二级复式班,教师可设计对应式复式教案,课堂教学中使用较为方便。

第5篇

一、把包容送给学生

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严谨而又严肃的。其实,“你给学生一点儿阳光,也许他就会灿烂”。学生就是期待沐浴阳光的植物,只要你能给予他丰盛的眼光,你就会从他的身上看到收获的喜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每天用包容之心对待学生的错误,用灿烂的笑容面对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生活是明媚的,学习是愉快。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学习的基础。包容是我们最好的教育手段。在我的班级上,有个别同学总是喜欢抄袭别人的作业。有时会迟交作业甚至不交作业。因此,这些学生成绩在班级属于后游。怎么办呢?批评、惩罚、见家长?不行!我尝试着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结果发现他们的身上真有不少的优点:比如,技能实践强,在技能培训当中积极肯动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遇到疑难问题主动请教老师。另外他们有时候积极帮助老师打扫实训车间,每次见到老师总会笑嘻嘻问候一声。于是只要一有技能教师表扬他们,我便会在班会课上表扬他们,课后我会把他们叫到办公室里,私下微笑的询问他们:“你们的其他科目作业做好了吗?要抓紧时间,不要拖欠老师的作业。”他们总是会红色脸挠着头对我说:“班主任,我作业做好了,忘记交了。”我心理知道他们的秘密,但是我还是笑着对他们说:“那好,下次别忘记交作业啊,我明天可是要检查的。”他们从我话语中体会到的是一种鼓励和信任,自然一些文化课和理论课的走也再也不敢拖拉或者迟交了,他们也会在校园里找到自身的价值。后来他们在课堂慢慢的建立了自信,成绩取得了进步。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会用欣赏的目光是看他们;在学生犯错误时,我会用鼓励的微笑去包容学生。因此,我用包容赢得了学生对我的尊重和爱戴。我想:包容,就是那把开启教育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取得成功。

二、把亲情送给学生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亲人去关心和爱护,老师要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自己的学生,要用实际行动走进学生的个人世界。每一个学生都个体的差异,不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优还是差,不论学生的性格是文静还是调皮,不论学生的家庭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都是你的“孩子”,班主任要用自己平等的心态出关心他们。不论他是否犯过错,班主任都要用亲情感动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融洽彼此的关系,增进师生的感情,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只有这样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场所,才能让学生学习更安心,更有动力。例如,我班级上有一名学生,父母在一次事故中去世。学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有伯父照顾,但是在校园里他是沉默不语,满脸愁容,上课时常常望着窗外走神。他总是独来独往,不愿意与其他学生交往。每次我在办公室里找他谈心的时候,他总是用沉默来回应我。我渐渐地开始关注这个孩子,天冷了就会问他衣服有没有带;上课走神了就会问他遇到了什么烦心事;放假前会问他有没有带足路费;成绩下降了就帮他补习。我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用母亲最柔暖的心去融化他冰冷的世界。时间一点点的在过去,学生的世界本打开了。当我和他谈到他去世的父母,他流着眼泪告诉我,在他记事前,他的父母就因为车祸去世了,他重来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爱。老师在细微的生活上点点滴滴的关心,让他感受了远离的亲情。打开了学生心结以后,他上课开始专心听讲了,也愿意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还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为班级争了光。这样的小事很多,比如,学生感冒了,我会带上药到宿舍去看望,或者打电话联系父母;学生病假回校,我会主动为他补课;天气变化,提醒学生添减衣服;学校放假,提醒学生注意路上安全。这只是生活上琐事,但是学生能够感受到你的关心和呵护,我用亲情去打动学生,收获的是学生真情的回报。每当走进学生内心的时候,我能读到学生金子般纯真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们发自真心的感激。这时我心头充盈着幸福的感觉。

三、把能力送给学生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说过:“上世纪80年代挣钱靠勇气,90年代靠关系,现在必须靠知识能力!”根据这一观点,我在教育管理中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职业能力。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担任是组织者、主持人的角色。老师的任何行为都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中心,以学生获取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最终目标。在技能培训过程中重视操作安全和操作程序,注重良好的团队协作,勇于面对探索研究,直面困难挫折。根据学生的能力,按学期或年级划分阶段目标。一年级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测试,二年级完成本专业的中级职业证书的过级,三年级提升技能等级获得部分高级证书和参加市省级的技能大赛。实践证明,“学生就是一只等待点燃的火把”,当一系列的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将这种过程转化为自己身的一种能力,生命的火把将被点燃,接着就是自我价值的熊熊火焰照亮人生。教师只有不懈努力探索,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有能力振翅高飞在自由的天空中!

第6篇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交通工程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开放意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体系和三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实验为配合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理论

教学而设置的课程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该课程理论知识点枯燥难懂的问题。学院为该理论课增加了4学时的课程实验,学生通过课程实验来消化理论课堂上阐述的理论难点,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让位于学生,教师主要通过组织、辅导和答疑,辅助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构建。课程实验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种类型。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所做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旨在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的是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贯穿课程始终的,增强了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在本课程的课程实验中,根据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的特点,分别针对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两方面设置了一个综合性实验和一个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交通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通过学习交通管理基础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对校园附近道路与校园内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提出合理化的管理建议,并进行交通管理规划。验证性实验为交通信号控制的演示实验,应用“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模拟系统”实验板,对不同路口,采用不同的控制参数,演示单点定时信号控制,分析、总结单点定时信号控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同时应用该实验板演示绿波控制,利用模拟系统了解区域信号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况,分析、总结线控信号定时控制的协调方式与配时的设计方法,以及区域信号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况。通过课程实验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设计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是在学习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之后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它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设计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通控制设计的基本能力,另外为以后的毕业设计进行一次综合训练和准备。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在以下方面获得锻炼:能熟练运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地完成一个交通控制中的设计任务,解决调查、分析、参数的正确选取等问题;提高设计能力,学生通过一个交叉口控制系统的设计训练,初步掌握交通控制定时信号的配时设计和计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本课程安排了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通过实际调查对某路口和某条主干道,运用相应的配时方法进行单点配时和干线配时,使学生学会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3.科研素质训练

在上述两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课堂上或平时生活中随时向学生灌输“学研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和发挥大学生创新潜能的主要途径。在“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学院的改革成果已经体现出来了。首先,学校及院系积极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其次,鼓励学生结合课程所学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在高档次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第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师们的研究中来,承担相应的任务,全程跟进课题,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第四,大力支持学生参与交通科技大赛等各种级别的竞赛活动,对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预期目标及其成果

通过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教学计划到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从单个交通管理措施的实验训练到交通控制设计能力的拓展,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为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起到极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着力提高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符合省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的标准,从而达到提高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三、结论

第7篇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趋重视,这是因为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师为本中之本,未来的世界实际是教育的竞争,人才要靠教师去培养。教师工作是崇高的,它所担负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但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着成就感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自尊心的冲突,特别是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很容易使教师内心发生波动或倾斜,势必影响百年大计。

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是以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的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复杂性主要反映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教师还身担众多的角色,使教师处于内容广泛的角色期待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以及个性品质上都达到较高水平。教师劳动还具艰巨性,教学工作的劳动时间和强度非常大,是“全方位”的,劳动空间有广延性,劳动报酬具反差性。二是教师劳动的长期和反复性,示范性是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三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情感性,教学中因材施教要有创造性,增强教育效果要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教师也是人,难免有某种程度

不适应症,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有害。

认识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还要了解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爱护学生,期望学生成才。

社会期待教师的角色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成就动机的满足,精神的充足,情绪的愉悦都系在学生成才身上,愿望与现实反差则焦虑不安,信心受挫。

二、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的角色职责决定了他的社会形象: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学生也往往视教师为知识的化身,行为典范。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既多且高:多到没有哪个职业的人需要象教师要履行这么多的社会职责;高到少有哪个行当的人需要象教师要时刻身体力行作学生的表率、作社会的“模范公民”教师的心理压力十分大。

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正常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孰能无惑呢?美国心理学家威乐逊指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各不安全感。”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心理特点,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内心冲突,主要有四方面:

一、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

社会期望角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专修养,并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而

教师总难跟上不断发展形势的要求,培养人才的工作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角色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在内心冲突,因为没有界限使角色扮演者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工作”。这种冲突就是自尊,自信引起的焦虑。

二、是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

虽然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已大大提高,教师和其它很行业横向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付出与收入失调,难免导致一些心理不平衡。

三、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的矛盾。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时有好成绩,好能力,好品德;早成才,成好材。可是教育劳动效果总难尽人意,现实成绩与理想要求反差大教师忧虑产生了心理冲突。

四、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协作的矛盾。

教师劳动方式以个体进行为主,又要共同协作才能出育人成果,而教育效果

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对教师个体的作用就难以作出精确的衡定和评量,往往会带走心理上的不平衡,不满足,并造成一定人际障碍,这可视为由于交往和成就需要方面失落而出现的心理冲突。

除了上述四方面的内心冲突的大量存在,还有一个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就

是健康。据国内外教师的心理研究,教师要比一般劳动者心理疾病的比例要要偏高,主要表现神经病,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等方面。教师常年辛劳,普遍缺乏健康的全魄,早生华发,英年早逝的现象常见报端,令人唏嘘。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善于调适,既不为冲突压倒产生心理疾病,又能保持朝气蓬勃地前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实提高,自勉。

肯于学习的人内心比较充实。教师工作要求不断吸取新知。探索新境,在

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对现代的信息的探求,吸取有益的知识和先进的观念来充实自己,自勉。忘怀得失,就会对烦忧人心的庸俗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

二、期望适度,不断成功。

当目标期望迫切而障碍严重时,当目标价值大而未能实现时,就会产生挫

折感,超过个体承受力的挫折,则会使人持续处于应激状态、高度紧张、不堪重压,生理心理阈限决口陷入危机之中。目标期望过大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把目标期望建立在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程度上。还要进行目标分解,设立有阶段,各方面的具体目标。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自信心增强,角色的适应能力就能相应提高。

三、情绪乐观,充满师爱。

学生始终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和直接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类复杂情感

中高尚情感的结晶。教师最大的满足是学生的成长,主要的奖赏的慰藉是学生的好评和进步,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宽以待人,乐交善处。

心理学家丁瓒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良好,社会交往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搞好和同事、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减少人际冲突,首先要严律己,宽待人,开朗达,容人之短。其次要乐于合群,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当人际挫折出现时,要冷静分析,释怀处之。有道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五、健身养生,怡悦身心。

体魄强健是保证精力充沛进行工作的前提,正当娱乐是高剂教师身心最有

效的途径,积极锻炼身体能使心境开朗,身心怡悦,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心理障碍也就能迎刃而解。教师要重视身体健康,善于调适心境,有病浅中医,减少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全面认识教师心理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有效调适心理冲突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自觉提高人格修养水平和挫折承受力,乐观进取,阔步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主编《中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8篇

一、利用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

例如,在讲到物体的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可用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概念,我们脚下的地球永不停止地在运动。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中写道:

“飞花两岸照晚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又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可以引入运动的一些概念。

这些诗词生动、形象、有趣。这样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诗词理解物理概念,可使学生思维流畅,印象深刻。

在理解特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

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

青云有路通。”

并作受力分析,效果极好。

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又教明月送将来。”

再如,讲到色散时,可用《菩萨蛮·大柏地》的诗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三、利用物理知识欣赏中国诗词,使学生学有所用。

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对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三字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气势磅礴的瀑布,在诗人眼中化作银河落九天。如果没有光学知识,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太深。

再如通过学习物理,同学们知道一些时空的概念,我们再重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人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东到江陵,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在阵阵的猿鸣声中,随着轻舟所处位置的变化,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好不令人心弛神往。朝辞白帝,暮抵江陵,这种空间运动也不照供伴随着“一日”的时间变迁吗?

四、利用物理知识鉴别中国诗词,使不徨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插入张继的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碲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第9篇

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能实用的就学,要中孝、高考的就学,其它的马虎过去就行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的个性,影响学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这也属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当然,它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

当前历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意味着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寻求学的动力,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的兴趣入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条件。

从上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的目击的。在科研过和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

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以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工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历史课的电教手段。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图像。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近年来录机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其运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灯时,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以增强视听效果外,还可收存与教学有关的声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剌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当然,以上的一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

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2、历史论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论文属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讲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第10篇

以往,我院大多数辅导员工作都由搞学生工作的专职辅导员担任,专职辅导员在学生生活方面具有优势,专职辅导员偏重于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事能力的培养,忽略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大一新生入学后,对专业没有认识,对将要学习的课程也没有理解,导致基础课掌握的不好,影响专业课的学习。第二,在经过紧张的高考后,进入“轻松”的大学校园,处在没有引导的自然状态下,很容易松懈懒惰下来,面对种种诱惑学生难以抵制,不自觉的降低了学习的兴致。第三,受到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产生学无所用的错觉,致使很多学生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学风越来越差。第四,专业课程开设通常从大三才开始,毕业设计期间又正值学生寻找工作的忙碌阶段,这就造成学生对专业了解时间少和认识程度不够深入的问题。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学生上专业课的时候才发现前面的基础课程都没学扎实,专业课上不得不耗费时间重新学习基础内容,导致专业课学习效果不理想,以致后续的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环节效果不佳。

二、改革措施

1.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尽快跨入专业“门槛”,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专业教师担任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接触密切,解决问题及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学初,学生对本专业的情况不了解,渴望及早了解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动态,以便适时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具有专业知识优势,可利用双重身份,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引导,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的过渡期,讲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支撑作用;引导学生制定大学的总体学习规划和每学期的具体学习计划,使学生在新生阶段明确奋斗目标,认识到每门课程的学习与前途和发展相关,这样可有效预防松懈情绪的产生,有利于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

2.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并鼓励学生努力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发展,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专业教师还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或座谈会的方式,使学生明白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充分了解,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兼职辅导员的专业教师能够利用自身对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客观地为学生讲解专业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奋斗目标。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专业教师往往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有密切深入的接触,对就业形势、社会就业竞争有深入和切合实际的了解,能将这些信息很好地传达给学生,对学生完成职业规划、顺利就业有很强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4.提高辅导员的实践指导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应该为专业教师提供去企业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工程教育、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中都是聘请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只有前面的部分同学能听到,后面大部分同学都听不清,而且问题也不能随时解决,部分实习指导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往往擅长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对企业生产的全面认识和理解,难于胜任现场生产实习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派年轻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可以优先考虑担任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教师,提高他们的实践指导能力,在工程教育、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中可以及时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特色与创新

我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学生辅导员工作在专业引导、学风建设、就业规划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1.有效加强班级学风建设。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采用正面引导和灌输的方式,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信息文化迅速广泛传播、就业压力增大、实用功利主义泛滥、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等因素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我院聘请的班主任队伍中,许多都是专业骨干教师,有的甚至是专业学术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和本专业的专家,他们本来就是学生效仿和学习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尤其是面对面的专业知识与学术交流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丰富的科研经验,必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形成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有效加强班级学风建设。

2.利用专业优势实现教学相长。

专业教师兼任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知己知彼”,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学习需求了解透彻,故而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尽可能采用同学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教学成效,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担任班主任的专业教师,亦可以更为方便地带领学生参与科研工作,让学生接触前沿学科知识,促使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与此同时,师生互动中,班主任还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及时从学生身上得到信息反馈,不断改进自身教学工作,教学相长,实现“共赢”。

3.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人生观的形成。

第11篇

指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就是在探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仅仅围绕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主题来进行。那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影响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在因素有哪些?这些都是在研究前必须理清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谢弗勒(Scheffler,1995)曾经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三种验证知识的方法,从而归类出与此相对应的人类知识的三种类型:〔5〕理性———逻辑方法与理性知识、实证方法与实证知识、实效方法与实效知识。从知识的角度切入,教师个人知识的复杂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针对研究者在解读教师个人知识时的不同分歧,有学者在评论时如是说:“关于教师的知识、信念和理论的研究历史很短,而且这些研究中,词语使用十分混乱。Pope(1993)曾列举了23个相关术语。Clandinin&Connelly与Fenstermacher也做出了相似的结论。前者的结论是,‘使用不同的词语的人们事实上常常指称相同的东西。’后者对教师知识的不同类型,包括策略性(strategic)、命题性(prepositional)、相关性(re-lantional)、技术性(craft)、现场性(local)、案例性(case)、情境性(situated)、缄默性(tacit)、个体性(per-sonal)等知识进行鉴别后,认为‘这些名词不一定指称不同的知识形式。’这种现象正如Marland所批评的那样,引起了混乱,阻碍了建设性对话。”〔6〕故此,在解读教师个人知识时,一是要认识它与相关知识概念的关系;二是要意识到在已有的研究中,知识或教师知识并非波普尔意义上的客观知识,〔7〕也不仅仅是基于“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知识,而是指“个体的信息、技能、经验、信念、记忆等的总称。”

从已有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可知,一方面,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管理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在借鉴和吸收他人优点、长处的基础上,弥补自身缺陷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是利用个体知识以及长期以来的形成的思想和方法,在吸收他人知识精华,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实现隐形知识的外显化,创造出新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涉及知识、知识主体、知识环境以及知识活动四个要素———知识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和对象;知识主体是指教师本人,教师是其个人知识管理中能动的主体性要素;知识环境是教师个体对知识进行管理所借助的教育场景或教育设施;知识活动是指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活动的实践性要素。无论是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包含的内容还是其涉及的基本要素,都深刻反映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本质和核心———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它反映的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是更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目的在于提高教师个人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复杂的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围绕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中心论题,确定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一是在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侧重探究“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工作态度”“科研意识”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个方面;二是进一步厘定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其中,知识获取是基础,知识整合是优化,知识共享是关键,知识应用是核心,知识创新是旨归。

二、影响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在因素分析

(一)知识获取: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获取,即个人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知识获取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在构成因素,在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有学者利用两分法从三个维度把教师个人知识分为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9〕也有学者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教师知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学科教学知识最为重要,学科知识次之,教育理论知识再次之,课程知识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力最弱。然而,无论是对教师知识的两分法归纳,还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知识构成要素重要性的梳理,知识的获取始终处于首要地位。目前来讲,教师个体获取知识应该考虑的问题主要有:第一,首先培养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强烈愿望,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学习观念;第二,在准确定位个人发展的基础上,明确哪些知识是个人需要获取的;第三,掌握知识学习的相关工具与技巧,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浩如烟海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收集和加工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二)知识整合: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化知识整合是教师通过对知识的编码,使知识便于记忆、积累、查找、公开、交流和传递的过程。具体体现在教师对知识的筛选与分类、归纳与总结、提炼与组织等方面,它具有长期性、自律性、实践性、情境性等特质。在教师的专业工作中,能否表现出熟练的知识筛选与分类技巧,是否具有知识归纳与总结能力以及是否善于进行知识的提炼与个体知识体系的组建等等,这既是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必备条件,更是衡量其专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检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知识整合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起着优化与推动作用。教师个体对知识的筛选与分类、归纳与总结、提炼与组织是教师知识整合的重要内涵,是推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动力源泉。知识的筛选与分类是教师主动适应当前知识日益剧增、充满不确定的社会的表现,即在多、杂、乱的知识中有筛选性地学习,实现知识的选择;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是教师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予以内化的过程,即对知识进行情境化分析与归类的过程;知识的提炼与组织则是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的自我提升,是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工作资本”,适应社会要求的重要表现。教师个人知识的整合并不是迫于工作职责或领导高压政策下的产物,不是因为他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前提下的自然生成。

(三)知识共享: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关键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知识层面上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建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个体的“反思式学习”,即借助教师间的互通、互融,实现知识的共有、共鸣。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间的“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个体的“反思式学习”,就是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的组织形式。知识共享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关键要素,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建构“学习共同体”即教师间知识的“外化”,是教师知识的共有型发展。它直接制约着共同体成员知识的交流和共生。这种共有型发展就是在共同愿景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体间的交流与沟通。交流与沟通促使教师的个体知识与经验转化为集体知识,从而拓延了自己的知识来源,最终实现个体的专业化发展。知识的“雪球效应”表明只有在相互交流中知识才能更快地发展,实现增殖。知识的增值过程中,由于不同个体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工作经验以及研究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大家才得以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景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和共同提高。”〔12〕其次,倡导“反思式学习”,即教师个体知识的“内化”,是教师知识的共鸣型发展。对教师个体而言,“反思式学习”是进行知识管理,实现知识增殖个性化体现。在知识的这种共鸣型发展中,教师个体将“学习共同体”中的团队知识与个人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嫁接”与有效整合,从而实现个体知识的扩展,最终实现其专业化发展。从教育教学实践看来,“反思式学习”主要源自四个方面的视角:〔13〕一是自我反思的视角;二是学生所提供的视角;三是同事的感觉和经历所提供的视角;四是理论文献所提供的视角。

(四)知识应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是特定时空下的事物状态的描述,它只有在具体情境下才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为特定情境所应用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说,没有知识应用的知识管理是没有存在意义的。知识应用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它是教师个体进行知识管理的“风向标”,指引着教师个体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提升与利用。然而,知识总是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知识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体现其存在价值。对此,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布列钦卡(WolfgangBrezinka)曾警告说,“当把作为知识的‘理论’与作为活动的‘实践’作出区分的时候,我们应牢记,没有离开知识的行动,也没有离开实践的理论。”〔14〕所以,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应摒弃一味地积累“静态知识”的做法,将所拥有的知识及时、有效、充分地应用到工作中去,让其发挥最大效能,使其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助推器”。

第12篇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实践,一种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就是培养人活动的技术中介。由此,思考当今我国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问题与出路,其前提在于从思想、从理论的视角去反思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理论的规定与定位。本文所探讨的教学方法问题,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等。不难解读出,教学方法所明确的特点:首先,明确目标导向,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是要紧紧符合于既定的教学单元、课时目标的要求以及讲授固定知识点的需要,这里也自然突出了教学方法的过度预设性,即按照既定的知识目标而在教学开展之前所预设、分离的教学方法的属性。其次,严格规范诉求,也就是说教学方法一旦确定与规定,即要求教师、学生必须共同遵守、遵循这些方法、步骤以及策略,这里突出教师与学生对教学方法不可随意改变而应是按照固定的目标进行尊重与遵守。最后,强烈程序要求,也就是说程序性强调的是教学防范的结构完整、步骤清晰,课堂教学在执行教学方法过程中在整体上也并不会根据时空场域、学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里所突出的是课堂教学的展开应该按照方法的程序、结构逻辑与原理进行步骤、环节、程序的实施。反思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定位,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特征其自身势必存在着诸多内在局限同时从教师、学生与教学方法的角度也势必引发“防教师”、“防学生”取向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师的角度,在这种教学方法理论规定的面前,教学方法在明确目标导向、严格规范以及程序要求的前提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完全受制于这种外在目标性的、预设规范性的、固定程序性的教学方法,其课堂角色即教学方法的机械程序的忠实执行者与搬运工,这期间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个人反思、独立批判等都从课堂教学场域中剔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由此不断丧失人文性与创造力。从学生的角度,这种教学方法理论规定的目的性、规范性以及程序性所对应的实践逻辑是对知识传递速度化、课堂教学管理效率的追求,其根本忽视了学生彼此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学生的身份与角色从来不会影响教学方法的改变与调试。对此,正如有学者指出:“当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目的在于去把‘学生’转变为‘受教师影响、加工、改造和受教师控制的对象’;同样地,当学生在使用教学方法时目的就在于去把‘教师’转变为‘受学生影响、加工、改造和受学生控制的对象’。尽管这样表述有点极端,但在实际课堂上也确实如此。”

二、教学方法转化成为课程知识的基本蕴含

上述“防教师”“防学生”实践困境的产生,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理论是在寻求一种关于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外在性、普遍性的方法。“教学方法可以先于教学活动而将实践中的步骤与过程按照一定程序表达出来,可以成为一种‘写在纸上’的‘蓝图’。这就是‘简单的秩序’的表现。能把实践‘写’在纸上,就是它的理想化表现;能把实践过程在纸上‘写’成步骤,就是它的线性化表现。而教学活动恰恰是一个复杂性活动,具有复杂性。”对此,我们不难理解教学实践是人类所有实践活动中最为复杂的,这种复杂性的根源在于教学实践中学生、教师、学科知识、课堂情境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教学实践中无穷的丰富性、无限的动态性以及无休止的开放性。然而,传统教学理论视野中的教学方法由于其自身理论规定的贫穷与困乏,使其成为约束、控制教学复杂性涌现、恢复以及实现的始作俑者。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用课程的视野来思考教学方法以其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概念重建与重新理解。那么,运用大课程的视野理解教学方法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的角度,传统教学方法是排斥教师取向。教师的身份与角色并非是二传手,而课程的视野中是独立的研究者、反思者以及批判性行动者,教师不再是既定、预设教学方法的传递、执行者而是通过自身的反思、省思、批判进行课程研究的研究者。教师身份角色的转变则意味着教师已经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体现为教师即课程的课程蕴含。其次,教学方法的角度,传统教学理论定位的固定性、目的性以及程序性成为了教学遭以简化的罪魁祸首,那么大课程视野中的教学方法则被看作了一种待开发、亟待管理以及不断动态转化的知识资源,在复杂性的教学实践场域中,教学方法在其演化过程中会分别从学生的角度、教学情境的角度、教师自身的角度以及学科知识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生成、自组织性的转化等。这种动态的生成、转化由此体现出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本身融为一体,教学方法称为课程的内在涌现与生成,其深刻的内涵实现了“方法就是事物本身,意味着‘方法’的结构与功能应该与事物即方法的应用对象是相一致与协调的。”最后,学生的角度,传统教学理论是明显的学生角色缺乏与失位,学生无非是教学方法驾驭、操纵的对象。对此正如有学者指出:“学校是一个‘加工厂’,教师是一个‘工程师’,学生是一堆没有生命、任人摆布、有待加工的‘原材料’,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或图纸来组织、实施的一种生产过程,以此来塑造和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然而基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视域中的学生角色则大为不同,学生则是主动影响教师教学方法改变、转化的参与者与行动者。学生的反馈、学生的参与都成为课堂教学场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珍贵的课程价值,由此学生也成为了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而言之,在课程视野中,教学实践中的方法渐渐实现了与教师、学生、教学情境的紧密融合而是脱离与排斥,教学的复杂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与实现。

三、教师课堂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教师实现将教学方法转换为课程知识,需要进行课堂知识管理。那么实现课程知识管理至少有以下四种基本策略。

1.强化教学实践中方法存在的自觉意识

实现教师课堂知识管理的前提则在于唤起、强化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各种方法存在的自觉意识。强化这种意识,教师首先通过对自身课堂教学的生活史反思教学方法的内涵与意义,发觉教学方法在教师自身教学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地位,以此实现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反思逐步深度地清晰化。其中,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观察、描述、访谈、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敏感于教学案例、课程故事、教师教育叙事、优秀教师成长日志等他人教学生活中的方法存在,通过对这些教学故事或事件的整理、反思与研究,实现从教学方法的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自觉的反思、探究状态。

2.掌握教学方法分类与编码的基本知识

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管理则有必要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分类的基本知识,例如从一般与特殊的角度,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一般性教学方法和特殊领域的教学方法。一般性教学方法即一般性、普遍性、基本的教学方法,指的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管理、组织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方法等。特殊领域策略既可以指基于不同学科内容需要、不同学科差异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包括具体学科内部具体问题的教学方法等。依据教学方法的宏观、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微观层面的教学方法涉及到讲授法、讲读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依据教学所展开的环节,教学方法还可以区分为备课、导入、授课、提问、答疑等等。掌握一定教学方法分类与编码的知识不仅为教师理解教学方法存在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同时也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提供了基本方向。

3.实现课堂场域中课堂方法的动态转化

实现课堂教学场域中将教学方法动态转化成为课程知识则是教师课堂场域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旨在对所预设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动态性的生成,对此,教师可以依据以下维度:首先,根据学生的维度,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体参与、言语提问以及神态表情等反馈角度有针对性地调整所预设的教学方法。其次,根据学科知识的维度,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教师根据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史、学习体验、学科知识与当今生活、学科知识与社区生活、学科知识与学校生活以及学科知识与社会当今发展潮流与趋势相联系的情况,由此作为设计、组织、生成以及调整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进度、程度等也是作为教师可以调试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再次,根据教学方法的维度,一般角度教学方法自身包括若干环节、策略以及相关程序,对此,教师课堂教学展开前,对所预定的教学方法的自身长处、局限以及实践中的实施状况等角度实现转化。最后,课堂情境的维度,教师根据课堂情境中的突发性事件、随机影响以及各种关系变量的角度,审查教学方法的使用境况以及由此确定是否进行更改。

4.实现教学方法转化过程的校本分享

第13篇

一个大学数学教授不会解不出高考数学试题,而一个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却可能对一些高考语文试题感到束手无策。这一奇特现象。便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既成事实的语文应试教学所造成的尴尬后果。

历年参加语文高考阅卷的人员中,大学教师居多。这些人中有专家、教授,也不乏才华横溢者,然而面对试卷,他们却常感一时无从答题,即使有人最终能做出答案,也须花出比高考规定多得多的时间,答题的速度远不能和高考考生相比。那么我们的考生水平真的比大学教师强得多?事实并非如此,只能说考生的应试能力(即解题技巧、答题速度)确实达到一定水平,而真正的语文能力却未必真正达到相应的水平。这从能够反映语文能力的作文和现代文阅读中可以看出。就高考作文来看:作文内容不充实、词语贫乏、句子不通顺、不连贯的现象比较严重。语文应试教学的不良后果已敲响了长鸣的警钟,逼使我们进行反思并寻求科学的出路。

一、扭曲的应试、变形的课堂

各级考试已不只是考察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的一种形式,而且早已成为考评教师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考试后的成绩排队,不仅显示了各个学生的成绩优劣,同时也“排”出了任课老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校方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排名次情况来发放教师的奖金数额,甚至作为评聘职称的标准,这些早已成为“公认”的评价标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更形成了从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只重分数不管其余的不争事实。在考试的层层压力下,教师的心弦越绷越紧,课堂教学处在应试阴影中。教师钻研教材实则成了钻研教参,为提高对试题的命中率,教参成了教师须臾不敢脱离的护身符,对于教参中的重点、要点无一遗漏地“宣读”给学生听,整篇课文的教学,所有主要东西还是由教师自己讲、学生记。对教学的研究变为对各级各类试题的研究。尤其是随着高考语文命题的标准化,各级语文命题也随之标准化。“标准化”课堂教学就应运而生了。本应生动活泼,甚至还要最丰富的情感参与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犹如工厂生产线似的标准化操作,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凡此种种应试教学的现状都严重危害着正常的语文教学,如朗读课在很大程度上被取消,讨论课变成了简单化的“满堂问”,标准化试题取代了应有的读写训练,教师常常只满足于在这种训练中画上几个简单的符号……如此这般,在应试能力、解题技巧提高的背后就是语文智能的退化和停滞。“长期的应试教育不但把孩子毁了,也把老师毁了,老师的退化不亚于孩子,而且比孩子更可怕。当一个教师退化为一部古板的机器时,他怎么能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知识的穿透力去影响学生。”[1]

1990年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里已经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本来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知识是研究语言文学及其运用方式与方法的各种理论知识。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和发展语文能力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毕竟不是我们语文的教学目的,而只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手段,因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听说读写实际”,必须“着重于运用”,也就是说语文知识对语文能力培养的指导作用,必须依赖于言语实践。正如一个乒乓球运动员,他所掌握的运动学理论知识及对各种打法的研究对其训练确有指导作用,而要取得冠军,却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打球实践。同样,单纯地学习语文知识或以语文知识的研究来取代语文能力的训练是绝对行不通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大纲》指出: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教学生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但这种学习,其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或改造仿作,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词语词汇,从而逐渐掌握优美地表情达意的熟练技能”[2]再者,语文知识也要和课文结合起来教学,课文是章法、写法分析的基础,离开具体的语言材料去学习章法、写法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空洞的。总之,教学生学好课文同样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一种理解,以为掌握了语文知识、学好了课文就具有了语文能力,因而我们的各级语文测试,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对课文的理解,作为测试的目标,甚至将此与对语文能力的测验平起平坐。

这样,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就变的模糊不清了。教师为教知识而教,语文知识越来越多地进入语文课堂,知识也越来越系统。课文则被肢解成了一堆语文知识材料,用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这些材料中的相关的语文知识,对每篇课文进行全面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听懂、记牢,有的还将语文材料直接演绎成一些语文知识性的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以巩固记忆效果,以为这样就是做到了讲练结合。但究其实,却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更没有了语感的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平时只满足于你讲我听,你讲我记,只是到了复习迎考时才辛辛苦苦地去死记硬背一些课文中的语言知识。不少学生在学完、考完之后,居然连课文都未完整地看过一遍!那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未能从学过的课文中获得至关重要的语感体验,而且连学来的一些课文知识和语言知识也很快遗忘了。

二、着眼于阅读、复归于言语

国家教委决定,从1995年起,我国将全面实行“新高考制”。语文学科高考新特点是:更为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和素质的提高,考试材料不直接从教材中选取。这无疑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一个新的契机,使我们叫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真正有了走向科学化的可能。也使我们语文教师彻底抛弃应试教学的沉重枷锁、从应试教学模式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探索符合语文学习科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有了可能。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祖国母语,通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来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使之成为人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摒弃语文教学的应试理念,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推到首要的地位。以笔者之见,中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有两个途径是不可逾越的:一是阅读,二是言语的科学分析。

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基本方法。有识之士大抵赞同这样的看法:培养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应试教学的结果培养不了学生语感,反倒破坏了学生的语感。而阅读正是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阅读不同于朗读,虽有专家认为朗读法是语文科的第一教学法,笔者对此不敢苟同。阅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的过程有思维的参考,伴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过程由于声音的干扰,不利于思索,但容易激感,有助于对课文情境的体验。二者都可促进语感,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教学中应改变对课文重思想分析和语法分析的习惯作法,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默读和朗读上,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有意识地扩大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明显加强,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根据笔者自身学习语文的体会和长期对学生的观察,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有些学生喜爱阅读,其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高于其他学生。作家的语言运用能力无疑是极高的,虽然他们的学历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的是,没有哪个作家不是声称他们从小就酷爱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即此理。中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放在首位,教师的工作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是语文教学走出误区的法门之一。

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把语言和言语区分了开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个人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而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具有个体性的特点。[3]简单地说,语言的基本构成是词汇和语法等,表现为一个民族语言的基本材料和运用规则;言语则是个体对前者的运用过程及其结果。语言带有相对抽象的理论色彩,而言语则是生动活泼的,与每一个个体心理特点相联系的听说读写行为及其结果(如文章、作品)。因此,现行的语文应试教学,实际上是把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等这些主要属于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当作了中学生的学习重点,或是把生动个体的言语活动及其成果(如课文)分解成毫无生气的语言材料和抽象理念(如中心思想等),这对于中学生学习语文而言,无疑是痛苦而事倍功半的。中学生的任务应该是通过学习言语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即是学习课文,学会听说读写,而非学习语文理论。当然在学习言语过程中要通过语法、词汇这些语言规则和材料来进行,但孰主孰次应是一目了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言语分析,即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句子的言语语意,了解课文、句子的表意方法。了解它的言语交际功能及特点,以至于掌握文章的作法,而不要再在思想内容和语言符号上打转,不要以解题的技巧训练来代替语感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言语分析应成为语文教学走出迷途的又一块试验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试教学造成的语文教育的停滞不前,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但只要广大教育者能逐渐认识到其严重弊端,并敢于抛下包袱参与改革与实验,语文教学的正确路径又是能找到的。

注释:

[1]康健、段跃《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中国青年》1994.4)

第14篇

我首先教好汉语拼音、笔划笔顺、偏旁部首、基本字,教会用音序和部首查字,使学生掌握好识字工具,了解汉字规律,学好字的音、形、义。

统编教材单元分组性强,阅读目的明确。我按照每个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根据阅读的需要,围绕阅读的要求,来确定每次集中识字的数量和形式。我把每个小单元课文中的生字集中起来,加入适当新字,按同音字、会意字、形声字、基本字带字等多种方式,进行同类相聚,分类排比的归类组合,使每个小单元的教材成为由集中识字,阅读课文两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在教法上采用识字、阅读分步走。识一批生字,读一组课文;再识一批生字,再读一组课文。集中识字为讲读课扫清了生字障碍,学生不会为课文中的生字而分散阅读课文的兴趣和精力,使讲读课变得集中、单纯而精练。

在集中汉字中,我注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要求学生运用“五步识学法”。一读(读准字音),二看(分析字形),三想(联想字义),四写(书空默写),五查(自查互检),从而达到良好的识记效果,增强识字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两年识字量可达3000字以上。

二、早读早写,读写启蒙

由于集中识字,改变了阅读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以学为主的积极性。我多采用以下方法。

1.以读议为特点,表情背诵为基本形式的阅读方法。低年级统编教材短小有趣,音韵优美,大多是儿童生活和童话故事。我给绝大部分课文都编排了背诵表演动作,学生对表情诵读很感兴趣。

2.采用直观教具,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集中识字中配合课文写了3000多张生字、生词卡片,画了30多幅挂图,近百张小图片、幻灯片,在课堂上交替使用,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改变了死读课文、死记生字的呆板学习方法。

3.采用同类型课文归类,讲练结合,进行集中式阅读教学。集中识字使阅读教学变得单一了,我根据一个单元课文的内容,采用同类型归类,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例如,我集中《我的爸爸》《音乐家聂耳》《小铁锤》三课课文,进行分析对比教学,只用了两个课时进行讲读,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写记人记事练习。我还用“讲一带一练一”的方法把讲练融为一体综合训练,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我讲《蜘蛛》一课,让学生自学同类型《小虾》一文,然后以《小猫》为题练笔。

由于集中识字,提早了写作训练。在集中识字中我不是单纯为识字而识字。在一年级时我主要进行字不离词,连词成句和看图说话、写话训练。从二年级起,就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写小片断文字,大大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由于集中识字,扩大了阅读范围,丰富多彩的书籍、报纸吸引了他们。学生在低年级时就已试读《西游记》、《三国演义》、《雷锋的故事》等长篇故事。学生在家一拿起《西安晚报》、《每周文摘》就能通顺地读出几段。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做到“三从三引”。

1.从字引文。我利用集中识字过的生字、生词与课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变单纯的识字为识读结合,而达到精读的效果。

2.从图引意。一组图、一幅画就是一幕生动直观的剧情。我特别利用幻灯和板书画片,将文中的画面变成活动的多色的情景。它会把学生引进真实的境界,思维的长河,激情的海洋,以触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领会课文的深切含意。

3.从读引练。低年级读写训练大多应在课堂完成。我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口、动手,以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

三、多阅读、重引导,培养阅读能力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学,是以讲读为主要特征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教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只要引导得法,就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为此,我采用了“多阅读、重引导”的教学方法。多阅读是指学生学的方法,重引导是指教师教的方法。

多阅读,是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预习中初读。这是课文讲读,学生了解性的读。通过自读课文,对不理解的字词做出记号,利用字典,达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课堂上精读。这是在教师引导下,有思路的读。使学生入文理意,获得较完整的知识。

3.在课后熟读。这是重复、巩固的过程,通过自己熟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重引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读议,掌握规律。我一般是从三个环节上进行引导的。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精讲课文内容。文章思路是文章的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就有头绪。我是从文章的题目中,故事的情节里,篇章的结构上来理清文章思路的。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挖掘文章思想内容。词句是文章的基本元件,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论点,领会含义,才能较好地挖掘文章思想内容。

3.引导学生剖析课后作业,掌握重点难点。课后作业体现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领会教材的要求。在引导中要引导方法,引起兴趣、引练结合。

点评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第15篇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而对他们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又限制得过于死板。这样,作文教学走入了一种毫无活力的僵化的训练模式。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说:“你们的作文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写给老师看的,只要让阅卷老师觉得满意就行了。”在这种缺乏终极关怀的功利主义思想的作祟之下,“作文教学忽略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范文,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李建平教育科学出版社)。由此,作文教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造成了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能说得出来的怪现象。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如此,作文成了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成了蒙蔽自己的帷幕。学生对作文自然兴味索然了。

为此,我对作文教学作过种种尝试。先是请学生打草稿作修改;后又是精批细改,加强面批;接着利用课前三分钟请学生轮流演讲……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总的效果不大。我在不断反思中悟出:光是小打小闹,还不能解决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而应当在作文教学模式上作大胆地改革。一年以来,我注意回避上述作文教学中的“死胡同”,尊重学生的自我,通过创设特别的情境,学生找到了自己所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有了一种强烈的要说出来的感觉,于是写出自己所必须要说出来的内容。这种作文教学模式,我暂且称它为“快乐作文”。

二、实践的原则

快乐作文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需要是智力训练的启动力,并且是信息输入和输出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情感。需要的意识越强烈,智力的发展潜力就越大;当需要的意识减弱时,智力活动就会随之减弱。作文是一项训练学生智力及其它能力的活动。一方面,它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另一方面,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想象、操作能力并能最终诱导出人类最高的创造能力。因此,适当地把握住需要这一情感因素,就会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完成作文的真正目的。

(二)生活性原则。“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既是文学家的座右铭,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原则之一。试想,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现实的触发,学生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吗?学生写作的源泉唯有在贴近自己生活的土壤中产生。因此,作文的广阔背景应是现实生活。快乐作文应当千方百计地鼓励和支持学生投身生活,开拓视野,发展兴趣爱好,关心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观点,从而沟通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体现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上,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接触事物,激发他们的作文情绪,产生强烈的作文冲动,调动他们的信息贮存,唤起他们的有效记忆,然后开启写作的灵感之门。

(三)创见性原则。语言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但唯有新鲜活泼的语言,才有语言的价值和魅力。科学实验证明: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功能增强,纷繁的语言信息被检索提炼,进行特殊组合,产生一系列新的信息,这就是创见。学生的大脑功能正处于青春活力中,大量地输入信息,触发的机会非常多。他们的大脑里没框框,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敢想敢说,因而容易产生创见。也许,学生的这种创见在社会大范围里是早已出现的,但在快乐作文过程中,对学生的智力训练和智力发展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是学生的思想达到一定高度的结晶。故而,能够触发出新的见地,迸射出新鲜活泼的语言。我们要爱护学生的新思路,并要加强开辟新思路的练习。

三、实践的方法

快乐作文的三个原则都要求学生充分放松自我,充分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起情绪,有创造的欲望,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因而其训练方法需要讲究有新意,能吸引学生。下面就列举几个基本方法。

(一)模仿训练法。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的复制。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达到新的高度。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段话的确值得学生模仿。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基本框架“我赞美……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尤其象征了……”,尔后用松树替代白杨树,请学生找找松树的外形与内在有何联系,松树与什么人物有何内在联系。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认为松树与战士、革命先烈等人物有内在的相似之处。于是,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饶有兴趣地仿写起来。这样,虽看得出受了课文影响,却找不出其生硬的痕迹;在潜移默化之中,快乐作文的目的也便达到了。

(二)联想训练法。联想总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它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然后从中引出新形象和新结论。譬如,我请学生用26个自己创造出来的符号代替26个英文字母,然后用英文写出自己的姓名,接着用创造出来的符号替代姓名中出现的英文字母。这样,自己的姓名不再是英文了,而是无奇不有的符号。然后请学生把这个联想过程写下来。这样,若干对象的有机组合,使这些对象在一个新的关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感到新鲜而有趣,有了写作的冲动。

(三)求异训练法。任何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我们往往重视其一面,而忽视其另一面。如果我们注意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位、另一个侧面来考虑事物,往往能独辟蹊径,发现新结果,从而就会进入求异思维。比如在进行审题训练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从已知看到未知,从一般中看到特殊。以《我的第一任老师》为题,在未受到教师提示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写作对象是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组织学生讨论“老师”这一概念的范围,那么学生就会明白“老师”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这里,“老师”的范围完全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凡是给了自己某种启示的教育者均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如此,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被打开了。父母亲不是自己第一任老师么?但仅仅是父母亲吗?非人不可吗?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条小狗,只要是它给了我第一次深刻的启发的,难道就不能成为第一任老师么?选材如此,构思、表现形式等也是一样。总之,致力于新发现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都可以是快乐作文的根源。

(四)发散训练法。它是对事物各个侧面、不同层次的具体阐述。这种训练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敏感地发现某一对象可有各种写法,要尽兴而写。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完全可设定这样一个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漫画人物,伸开双手,撑开双脚,他的左手捏着一根细细的绳子,右手想要努力去抓住另一根绳子,然而他却够不着。于是老师问学生,如果这人想把这两根绳子打个结,该有多少种办法呢?学生们自然会热烈讨论,积极发言,对打结的办法也各不相同。然后教师把握住这一契机,请学生自取题目,将课堂上的活动记叙下来。这样,学生们在出主意想办法之后有了一种写作激情,而思考的角度也多种多样,所写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五)集中训练法。发散和集中是一对挛生兄弟,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无论是过分强调或忽视其中某一点都不足取。而要确定有价值的新发现必须要有相对的集中,若光是莫衷一是,那么也无法确定何谓有价值了。因而在各抒己见之后必须要趋向相对的一致。比如,学生在作文《乐在其中——记一堂××课》时,学生写“开心”“笑声不断”“诙谐”,写“很严肃,但获得很多知识”,“很费气力和精神,却收获很大”都可以;但有一点非常明显,“乐”的内涵必须有共同特征,那就是有启发、有收益。切不能让学生离开这一内涵泛泛而谈。

四、实践的体会

没有的事,硬要学生感触,硬要学生抒发,作文就变成一件无聊的苦差事。快乐作文就是为了摆脱这一无形的束缚,去开创一番新的天地的。一年实践下来,我觉得如下几方面确实给大家一些启示。

(一)快乐作文还给了学生一方自由广阔的天地。快乐作文给学生设置一种崭新的学习氛围,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可以上黑板写写画画,可以动手作实验,可以随便地互相讨论,甚至也可以眺望窗外的景色……总之,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放松自己,全身心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允许他们发表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情绪,引起他们的写作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