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传统建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祠祀建筑;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伦理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01-04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儒家伦理内涵进行研究,在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有其深刻涵义。
一、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内涵
所谓伦理,就是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行为规范以及所涉及的各种哲学思考。关于儒家伦理,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多数观点,笔者从“三纲五常”“理想人格”及“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解析儒家对伦理关系、个体价值、社会责任的理解。
(一)三纲五常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形同于等级制社会,注重等级次序,其中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三纲五常”。“三纲”一词到汉朝才有,孔子、孟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如孔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因此,早期儒家所讲的君臣父子关系,不是一种绝对的服从或上下卑贱的地位,而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三纲”的提法到汉朝才正式出现,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根据“天尊地卑”思想,建立了“三纲五常”。他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汉儒的“三纲”否定了人的独立人格,与当代的人文主义伦理观相冲突,是一种落后的等级观念,阻碍了历史的进步。五四及后来的社会主义,主要批判汉儒绝对僵化的“三纲”次序。“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具体行为准则。孔子提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的重要性。孟子则归纳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的“仁”就是爱人,过去儒家讲爱人,包含阶级区分;现在讲爱人民,为人民服务,没有阶级区分,应肯定下来。“义”就是要态度公正。“礼”就是要有一定礼节。“智”就是要有知识。“信”就是说话算数,不说假话,不互相欺骗。这些是任何社会的人都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中国现代哲学家国学大师张岱年认为:“对‘三纲’应加以批判,对‘五常’应加以分析。仁者爱人,以及义、礼、智、信,应加以肯定。”[1]
(二)理想人格
儒家伦理内容丰富而且复杂。其核心是人格意识和社会责任[1]。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这是儒家肯定了人的价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承认平民有不可夺的意志,有一个不可辱的人格。孟子说“忧乐天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唯义所在”,反映了“理想人格”在人生中的体现。《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从天子到普通民众,都是把建立理想人格看作根本。儒家所强调的理想人格,往往成为实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爱国爱民”这些正面行为的精神支柱。儒家认为拥有“理想人格”的人实现了人的内在超越,代表了儒家追求的终极理念“道”或“理”。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是儒家伦理的一个核心内容。
(三)社会责任
儒家的一个特点是强调社会责任心,认为每个人对社会都有一定的责任[1]。儒家不认可彼岸世界,他们认为世界就是眼前的物质世界,所以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现的手段就是“修、齐、治、平”。《礼记・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从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原则出发,把改造社会、治理天下的社会责任归结为个人的道德完善,并看成是万事之本。“修身、齐家”是为了“治国”,是为了“平天下”,个人家族的和谐是为了整个国家、天下的和谐。儒家强调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统一性,体现出了个体与群体、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之间的辩证统一。宋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顾亭林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反映了“社会责任”这一儒家伦理的思想核心。
二、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中体现了儒家伦理内涵
中国传统祠祀建筑和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天地祭坛等一样,都属于祭祀建筑。然而,佛寺及道观供奉和祭祀的是佛教及道教世界的各种神佛,天地祭坛祭祀的是诸如天、地、日、月等各种自然神,而祠庙供奉和祭祀的是“人神”。祭祀建筑中用于祭祀“人神”的建筑叫祠祀建筑,主要建筑形式为祭坛、祖庙、先贤祠等。从中国祖庙建筑的发展历程看,中国传统祭祖建筑随着祖先崇拜观念的出现和祭祀活动的展开而诞生,又随着祭祖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而先贤祠又是祖庙演进和发展的产物,是祖庙和祭祀活动宗教色彩淡化,政治性、实用性增强的结果。
(一)祠祀建筑中的“三纲五常”
《说文解字》:“,履也,所以事神至福也。从示,从丰。”从“”字的词源学考察,礼的起源和核心是崇拜、祭祀神灵和祖先。“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隆,民所取财用也……”是对原始人类产生自然崇拜和祭祀礼仪的最好概括。“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伦理内核[2]。儒家伦理的 “三纲五常”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重点体现在祭天、祭祖先、祭圣贤,直至今日还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祠祀建筑是儒家行“礼”的主要建筑场所,通过建筑形式、装修风格、内外空间表现“三纲五常”要求的“尊卑有序、内外有别、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内涵。
传统祠祀建筑的建筑形式主要是祖庙和先贤祠。《礼记・曲礼》言:“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3]可见传统中国祖庙的重要性与普及程度。由于历朝以祭天为帝王专享特权,一般百姓则对天敬而远之,各自祭自己的祖先,所以祖庙是祠祀建筑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儒家伦理的等级次序主要体现在祖庙这种建筑形式、装饰风格及规模中。如传统中国祖庙分为两类且不可逾越,一类是皇室、诸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这类祖庙被称为太庙或宗庙,如北京的太庙等;另一类是臣子百姓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也被称为家庙、宗祠、祠堂,如江西婺源的萧江宗祠、广州的陈家祠等。在装饰风格及规模方面帝王诸侯、臣子百姓都有森严的等级区别,不可混淆。例如斗结构、龙凤符号,朱黄颜色等只用于帝王。建筑规模上,臣子百姓的祠堂不能超过太庙。祖庙的作用是提供一个精神联系的纽带,通过祠堂祭祖的仪式强化血缘关系,强调家族内部的上下尊卑,宣传孝悌忠信的伦理道德。儒家伦理的“五常”主要体现在先贤祠这种祠祀建筑中。如江西新余魁星阁、成都武侯祠、浙江鄞县忠应庙等。《礼记・祭法》言:“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这
则祀之,以劳安国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8]按此说法,那些善于理政,勇于安邦,忠于国君,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良将、名士、英雄等均在儒家祭祀之列,其实这就是对实现了“五常”理念的人的崇拜和纪念。
(二)祠祀建筑体现“理想人格”追求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说:“人人有贵于己者。”儒家强调人格,有人格意识。人格一词,近代才有,古代叫“人品”。儒家特别强调人作为一个人的意义。儒家的理想人格以“五常”(仁、义、礼、智、信)和“五德”(忠、孝、节、勇、和)等形式体现,祠祀建筑文化中祭祀的对象就是那些实现理想人格的祖宗及先贤们。祖宗是人之生命的本源,对其崇拜和祭祀是人类对自身产生、繁衍的一种感激和报答的体现,在儒家文化中以理想人格“孝”的形式表现。“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主要方式是祭祀,在宗祖庙中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先人,有一定的宗教形式。第二,传宗接代。先贤祠则供奉着被儒家崇拜的圣人、忠臣、廉吏,名士等,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的敬仰和崇拜,起到了道德模范的作用。如代表圣人的曲阜孔庙;代表忠臣的杭州岳王庙;代表廉吏的开封包公祠;代表名士的江油太白祠等。
一般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都设置彼岸世界,而儒家没有彼岸世界概念,按照儒家的看法,世界只有一个,就是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因此,祠祀建筑祭祀的“人神”不是一般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在现实人生中实践且成就“理想人格”的人,是先祖和“法施于民”者、“以死勤事”者、“以劳安国”者、“能捍大患”者等。另外儒家的“圣人”也有别于一般宗教所说的天使、佛或神仙,依旧是人,只不过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这些“人”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家族的终极理念、历史情感、生活理想及宗法关系等。
(三)祠祀建筑文化中包含的社会责任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聚落形态,对于血缘聚落来说,祠祀建筑(祖庙、先贤祠等)是聚落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它既是宗族象征,也起到了道德模范作用。传统祠祀建筑承担着个体启蒙、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的社会责任。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基础教育在家庭、家族、聚落中进行,宗族大姓在祠堂设立私塾,族内弟子在祠堂接受教育,个体通过在祠堂私塾学习成为合乎其社会规范的人。先贤祠中供奉的圣人、忠臣、廉吏、名士以及宗祠内祖宗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这使得祠祀建筑成为“道德的感化所”,个体从中受到道德教化和人格熏陶,使其服从家族和聚落的管理,每位成员从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维护了伦理纲常。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祠祀建筑还承担着孤儿院和养老院的社会责任,使得族内的鳏寡孤独废疾者在祠堂能受到照顾。另外,祠堂还发挥着社会文化、娱乐功能,每年春秋祭祀或年节大庆,请戏班演大戏等。如今江西一些宗祠的戏台,如江西玉山县胡氏祠堂戏台、弋阳县李氏祠堂戏台、乐平市镇桥镇程氏祠堂戏台等,仍然保存完好,依然发挥着社区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结语
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之所以体现出儒家伦理内涵,就在于他是儒家行“礼”及宣扬“孝悌”思想的重要场所。孔子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其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方面的礼节仪式。这些内容在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强调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实感,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同时,孔子强调的“孝”,是“父慈子孝”。他所说的“悌”,是“兄友弟恭”。双方的关系是相互的,对应的,所以,这种充满人性色彩的伦理思想值得继承和弘扬。
《礼记・礼运》言:“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这虽是传统儒家的社会伦理主张,但也表达了当代人们对社会道德的朴素要求。中国在1999年就已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符合当前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也为社会长期繁荣稳定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所以,在当代社会中加强传统祠祀建筑文化的影响力,有助于弘扬“忠贞爱国、尊老爱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重新构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最后,关于祠祀建筑文化的儒家伦理研究有一点必须明确,即传统儒家伦理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在当今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我们可以且应该继承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积极的成分,吸收其合理的民主性的精华。文化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还有历史的连续性[4]。中国传统祠祀建筑伦理作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有“精华”(如“五常”“五德”)和“糟粕”(如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如何传承和发展,正确的态度是“扬弃”,即符合当前人类社会共同价值及道德观的,弘扬之;不符合,则抛弃之。
参考文献:
[1]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 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
[2]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建筑伦理学引论[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2.
[3]冯国超.礼记[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张和增.论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6(1):80-85.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lassical Chinese ancestral shrine
CHEN Much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P. R. China)
1.1传承我国的文化精华
传统文化本身就意味着整个民族在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这几个方面的精华,说它是我国文化核心也不为过。当然,个人理解角度不同,有人认为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他所指的传统文化概念就相对广泛,本文所指的传统文化恰恰指的是排除糟粕之后的一些基本的文化意象。当今,我国国民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比较大的,他们往往偏向于以西方为美、为好,很多人恨不得说西方的月亮都更圆、更亮,这种文化心理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在了十分弱势的地位,很多民间艺术失去了传承不说,一些重要的文化精神也不再为人们所重视,这是十分悲哀的。在现代建筑景观中去表现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民族特色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唤起全民文化回归的心态,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1.2体现自己的文化气场
建筑和文化一向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体现着文化,反映着时代的独特意蕴,表达着非常丰富的精神意义。所以失去文化内涵,建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当今,我国一直提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要表现出我们国家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让世界都看到我们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博大。那么如何体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呢?笔者认为,建筑风格的改变是个非常鲜明的标识和符号。如今很多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如果他们踏上我们的国土却发现我们的建筑风格还在模仿他们的建筑特点,还在追风他们的时代特征,又怎么会真心去认同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只有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首先承认自己的文化优势,并以传统文化为荣,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体现自己的文化气场。
2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景观中的应用策略
2.1以特色精华文化为重点
在现代建筑景观中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设计者本身应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精通者,最起码也要对一些重点文化元素有所了解,比如天地相融理念。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最大特色就是我们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这正是我们东方人的艺术品位与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一古老而深刻的传统哲学亦是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着力体会与琢磨的。再如意境,中国的古诗中最讲究意境二字,古人追求的就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但凡是这样的诗才算是真正的好诗,所以意境恰恰也是我国建筑美学中的最高水平与境界,即人们虽然只看到了眼前的建筑,但它的那份神韵却能够使人产生无限的美感与遐思,这种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建筑不应抛弃的重要文化精神。
2.2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数表现传统文化的建筑采用的基本都是表面的符号形式,比如轴对称、琉璃瓦、大屋顶,这些表面形态的确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特征,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可以将建筑原型加以变化,简化、重构、变形、错位、反转等手段都可以去尝试,相信凭借国人之才,只要用心此道,创造出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建筑并不在话下。例如,贝聿铭,他是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对传统文化了解极深,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合到建筑作品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美的享受。例如,他在1982到1990年间设计的北京中银大厦,入口楼梯处动感十足、富于变化、现代味浓重的玻璃结构恰恰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竹子形象。中国自主以竹为美,所以十分富于中国特色,另外它的中庭布局很像北京的四合院,这也是另外一种传统特色,不失中国人民族性格中的内敛和稳重。除了贝聿铭外,一位西方建筑师阿德兰•史密斯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也是一件十分出色的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作品,他从我国传统古塔造型及原理中发现了可以与现代结构相融合的形式,并用抽象的表达手法将塔的比例节奏表现在了金茂大厦中,所以也非常经典。
3结语
关键词:简约主义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朴素简约之美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在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近乎清心寡欲、朴素自然的风格,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和规范,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以一种从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地影响了无数设计师、消费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强调自由,让空间和形式摆脱那些阻碍人们真正欣赏它们的干扰来表现出它们的本来面貌;主张“少即是多”,珍视简朴这种道德和美学的法则,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平和与卓越。
然而简洁明晰、纯净精致、实用而朴素无华的简约主义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的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看似简单随意的形式,却包容了饱满而丰富的内涵。北欧人臻于化境的沉默含蓄,与古老东方拈花不语的玄理禅境不谋而合,从简约主义艺术中,中国人突然发现了遥远却曾经熟悉的自己,它的简约凝练,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清新纯朴的气息。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崇尚淡泊宁静、闲雅恬静的审美情趣。有着“尚清”“尚和”的审美追求,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这与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不谋而合。
一、儒家“文质彬彬”“绘事后素”的简约之美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八佾》中记载相关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据《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既然任何精美绚丽的图案都要经过“素”的修整才能完成,可见“素”的重要和关键。原诗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对现代的设计艺术和设计理念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另外,《论语·雍也》中还记有孔子的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也是孔子关于美学原则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其中“文”是指纹饰、装饰,“质”指本质、实用。他扬弃了“质胜文”和“文胜质”两种片面的倾向,认为“质胜文”会导致设计入“野”,粗陋丑恶,缺少文采和审美意境;而“文胜质”则会将设计带入“史”,华而不实、矫饰做作和繁冗奢靡。好的设计应当不偏不倚,“文”与“质”要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在中国审美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的设计美学传统中强调实用,以用为本,这是以质朴为尊,以无装饰为贵,以质朴为雅,以华丽为俗的我国古代的审美思想。同时又注重本质,注重人性,尊重情感的精髓,同简约设计理念非常接近和相似。
二、道家“寂寞无为”“疏简素淡”的简约之美
道家哲学是中国人文艺术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中国的视觉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基本形态特征大致为:布局上求“疏简”、色彩上求“素淡”、技法上求“生拙”、表现上求“含蓄”、趣味上求“天然”等等,几乎都能从道家哲学中找到渊源。中国艺术的几个重要范畴: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美,主要是受到道家“贵真”的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了。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追求和目标。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美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绘画为例,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光与色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形象简括,“空白”就多。在水墨画中,绝大部分不用色彩,只有纯一的墨色,极少用到其他颜色,若用到其他颜色也仅仅是一个点缀。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决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我国古代江南民居的外观造型和色彩也非常简洁——白墙黑瓦。黑白分明,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惬意。简约高大的白色外墙上面,少有装饰,就是开窗也很小很小,灵巧而美观,与那些黑色屋脊门楼上方挑出的飞檐形成对比,显得沉稳而凝重、简洁而明朗。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无论为诗、为画、为文,尚简的风尚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法贵天真”“虚静恬然,寂寞无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崇高和效法。力主人们在自然、恬淡无为之中回归于自然的境界。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美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三、墨家、法家“去饰至用”“尚质尚用”的简约之美
墨子思想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主张厉行简约、反对浪费、坚持“非乐”。墨家思想对美和艺术充满了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墨家“尚质”“尚用”,要求一切以功利、实用为标准。在文质关系方面,墨家也是以质为先,重质轻文,反对以文害质的。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角度对当时繁缛华贵的艺术追求极为反感;对王公贵族崇尚绚丽、崇尚华采辞章、崇尚黄钟大吕的乐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些音乐艺术“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墨子·非乐下》),却造成了社会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可谓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墨子曰:“乐非也”。墨家主张一切艺术与设计要“尚质”“尚用”,要充分体现事物的本质美,要一切从实用出发,从功能出发,反对为装饰而装饰,对多余而无用的装饰深恶痛绝。这与阿道夫·卢斯的“装饰就是罪恶”的简约主义设计思想如出一辙。
四、文人艺术“平淡自然”“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是从事艺术活动的特殊主体,他们的艺术实践活动涉及面很广,几乎包括了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特别是在书法、绘画、音乐和文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艺术和工艺设计方面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文人都是集文学家、科学家、设计家于一身,像徐霞客、沈括、李渔等人,除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以外,在设计和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树。由于文人特有的文化功能、人格特征、思想传统和艺术实践使得他们的艺术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以朴素为美,追求“平淡自然”的意境,“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以及简洁实用的设计观念。
最高的美,真正的美应“敛其芳姿,止其铺丽,而葆其朴素平淡之纯真”。即简洁实用是其最高境界。王弼《周易注》云:“处饰之终,饰终反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扬弃文人艺术中雕饰浮华的一面,渐渐达到了返璞归真,以质为美。李白所崇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仅是他个人对特定的诗美的追求,更是整个唐代文人所普通追求的美学境界。宋代文人对朴素美思想的深化,正是对文人艺术中“平淡自然”“返璞归真”的特征的进一步强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也成为传统审美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与观念和无形的灵魂与精神。
总而言之,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同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观念,有许许多多相通的地方,这也是简约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迅速流行,并成为当今设计界的主流思想和风格的重要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媛媛.文人艺术朴素美的哲学渊源[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
[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郑榕玲.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含蓄美[J].装饰.2003.11.
包装设计开题报告(一)
一、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包括应用前景)、国内外现状及水平
(一)课题来源:虚拟
1、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设计元素和观念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在图形、文字、色彩、造型结构的几个特点:
图形。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一般以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
文字。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字体造型富有变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到的文字一般以繁体字体为主;
色彩。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最多的为红色和黄色,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而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富贵;
造型结构。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介绍,例如故宫--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它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通过图形、文字、色彩、造型结构等许多元素的完美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造型美。把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形成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同时将这些传统建筑特点运用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的平面海报中,充分突出其中国元素。
2、在“泥人张”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传统包装”主要是指人类的传统文化包装而言。而传统文化是人类在过去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所逐渐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也是已有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后人不断继承与发展前人知识及技能的基础。各个地区或国家有不同的传统文化,例如(“泥人张”的泥人工艺品,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泥人张”的泥人工艺品的介绍,充分体现了“传统包装”就是传统文化包装。
如何把传统建筑中的设计元素融入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传统包装结构中去,把包装盒作为一个宏伟的殿堂来进行设计把传统的建筑元素充分融入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传统包装中去(殿堂形象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巩固人间秩序,与西方和伊斯兰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不同,中国建筑成就最高的就是殿堂。同时它是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大气、生气、富力、重山林风水等表现最为突出的建筑。)将殿堂中的传统元素运用到包装盒的六面体中去,做成代表中国特色的包装盒。
3、“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的表现
包装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等要素是传递商品信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主要内容。
在图形上运用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回纹),它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运用的蛮多,(例如--楼、阁、亭中在横梁和其他部位都有很广泛的运用),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中蕴涵的吉祥观念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历史的积淀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不由地有种神秘感,通过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传统吉祥图案,使我们更加了解不同时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表达方式。把传统建筑的装饰纹样(回纹)运用到包装盒中,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元素,最终达到将“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字体是传递商品信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主要内容。字体和图形一样同属视觉符号,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承担着信息传递视觉化作用,是视觉传达中进行沟通的主要媒介物。
在传统建筑上运用字体突出庄重等特点(例如宫殿匾额--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在设计中,运用繁体字体对“泥人张”的标志进行设计,突出包装的特征,并将产品信息更好的传递给消费者。
在包装的色彩上采用红色为主体色调,红色象征着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愤怒和血液的循环。例如我们古代宫殿基本上运用红色为主色调,我运用红色一要表现包装盒上的大气,宏伟,还有就是要表现出中国人们对上海世博会的热情和活力。
4、随着纪念品在商业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设计热潮后,本人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系列设计)从中研究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独特魅力
(二)目的和意义:
以“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设计为研究对象,将其内容和形式充分结合起来,并将包装盒作为宏伟宫殿进行设计将信息最简洁、明确、清晰地传递给观众,引起他们的兴趣,努力使他们信服传递的内容,并在审美的过程中欣然接受宣传的内容,诱导他们采取最终的行动。
(三)传统元素在国内外现状: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
广告创意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既为广告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又构建了新的价值取向,实施合理的广告策略,这是十分重要的。
广告创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文化同时也会提升广告创意的内涵,为广告产品带来文化附加值。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性必然会给广告创意带来独特的个性,从而提升创意的吸引力与认可度。在当今的消费时代,广告产品如何取得竞争力,关键在于其传达的文化价值,塑造的品牌形象是否具有个性,是否区别于同类且被消费者认可的特点,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而,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增加广告创意的力,为广告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某系列的地产报纸广告为例,用传统建筑形式作为广告的切入点;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对国画艺术高度,在设计领域创新运用,突出了东方意识形态和完美家居生活品质理念。设计者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准确把握,形成自己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风格,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糅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
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如此广泛,如何让外国人喜欢中国的传统元素
日本当代的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元素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可以说早于我们,但日本设计师主要是从传统元素的形式美的角度去寻找可用的平面设计元素。我们可以见到大量的以传统元素为形,用中国传统元素的表现方式加入现代平面构成理念的作品。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传统元素对世界平面设计领域独特的影响力。当代中国设计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以传统元素为代表的中国平面艺术,利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作为平面设计元素来表现观念。相对于外国设计师来说,中国设计师似乎更愿意从传统元素所蕴藏的中国文化的深层意义中去探寻一些设计元素和灵感,去表现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总之,无论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对外国文化的借鉴,都要重视做好创造性转换工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传统不是食古不化;讲设计的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决不是要将中国符号生搬硬套到现代设计作品中。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或工程技术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包装设计中重要的应用,也是包装设计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项。从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来审视包装设计,可以领略到它是一种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它有其它设计元素和设计方式所不可替代的设计效应。结合本人的毕业创作,进一步分析如何使标志应用于包装设计中,希望人们对这些信息正确接收、把握,并在让顾客采取行动的同时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
1、大量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起源、发展及特征。追溯中国传统建筑的表现及特点,收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特点进行比较。再从构图、表现形式、色彩上面进行具体的设计分析。
2、了解包装的发展和内涵,及传统包装设计的现状,特别是传统元素造型包装。收集大量传统包装设计的素材,特别是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泥人张”世博会纪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旅游中肯定会买些和旅游有关的纪念品,同时上海世博会是面向世界的活动,会有很多的国际游客,于是我的泥人包装设计就是要突出中国文化和韵味来吸引国际游客。
(2)创作观念
这次的包装设计大胆的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世博会中国馆)为元素,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中国的文化与韵味和中国的特色。
(3)创作思路
本人的包装盒设计除了本身形式达到与众不同外,其最主要的就是包装盒的盒盖在设计上巧妙的层次的原理,突出其盒盖整体性,同时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让其整体上达到立体构成的效果。通过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世博会中国馆)与包装盒的组合,使整个包装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包装设计开题报告(二)
题目:“顶呱呱”糖果系列化包装设计
一、课题选择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糖果的竞争日渐处于白热化阶段;而消费者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口味带来的愉悦,而是追求更高的品位,更被美仑美奂的包装外表所吸引,所诱惑!包装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糖果行业在制造工艺上已经趋向成熟,转而将竞争矛头指向糖果包装方面。市面上的糖果包装日益多样化,日益新奇化,日益系列化。包装新颖才能更好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系列化包装在目前的市场上越来越风行,一个企业推出一个产品的同时会连续推出一系列的相关产品,不仅能够提高品牌的影响力,还能拓宽企业的营销范围,服务面向大众群体。糖果业,作为食品行业中的巨头,销售量巨大,种类和口味繁多,它们的消费主体也演变成以儿童、学生、青年女性等为主,作为糖果消费的主要群体,也就决定了糖果包装的特色:新颖,童趣,灵动,活泼。同时推出系列包装,强化品牌效应,既满足各个阶段的消费者的需求,又推动企业的生产。因此,对糖果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包装魅力的产品。
随着各种各样的糖果品牌的出现,使现在的人们早已淹没在众多的品牌中,对各种各样大同小异的宣传推广已经麻木,现在的糖果企业需要给自己的品牌注入新的个性与内涵才有可能刺激到这些消费者的欲望,抓住新的消费群体的注意。其品牌“顶呱呱”应求了现在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容易与人们对美好事物向往的心理产生共鸣,其名字的意义更是一种对人们幸福的一种祝愿,愿其身体顶呱呱、生活顶呱呱、事业顶呱呱。这不仅有利于人们对其品牌的接受,更有利于产品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1.产品包装的结构设计,包装材料选择与其“实用、方便、安全、环保”的理念的有机结合。
2产品的包装应通过怎样的艺术设计体现其个性与魅力。
3.品牌的VI设计将应用怎样的视觉化语言使其醒目印象深刻。
4.在版面有限的广告招贴画面上将如何体现产品的特点并与包装及VI保持统一协调性。
三、课题的实施方案
1.对各大超市、商场、专卖店、杂食店以及批发市场进行搜集素材和市场调研
2.通过网络和书籍搜集素材
3.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解决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4.与专业人士共同完成后期糖果包装展示的制作技术手段
通过Indesign、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实现电子稿的制作
四、工作量与进度安排
本毕业设计计划完成:“顶呱呱”品牌VI设计一套,包装设计3套(每套不少于5个),海报两张。
1.前期搜集阅览相关产品的包装,开始构思
2.构思设计方案,并结合素材画出草图
3.根据草图绘画绘制出设计图
4.使用草图与电脑制图做出包装设计电子稿具体安排如下:
20xx-2-12利用寒假开展毕业设计
20xx-2-17制定设计方案草图阶段
20xx-3-19确定设计方案结构包装
20xx-4-2设计方案实施阶段
20xx-4-16设计方案微调
20xx-5-14提交毕业设计作品
五、本设计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本设计的特色之处在于其具有的针对性,就是针对糖果消费主体对象的各个阶层设计出符合其特点的糖果包装,这样不仅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欲望,而且丰富了其品牌的多样化,新奇化,系列化。
创新之处:运用盒型和包装设计的有机结合,在满足糖果包装“实用、方便、安全、环保”的作用之外,使其符合每个阶层消费对象的个性,从而提升产品的品味、促进商品宣传增、加广大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设计理念:包装具有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功能,但是包装的大量制造使用,却又给社会带来相当的负面效应。包装工业要消耗大量资源,废旧的包装对环境造成污染。故本包装设计采用绿色包装的理念,充分考虑了包装的结构、材料的运用及印刷的工艺,直至最终的垃圾处理等方面,尽可能做到了合理、省料、美观实用。
包装设计开题报告(三)
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或立题依据):
近年来,随着包装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妆品包装的更新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促进化妆品的销售,国内外制造商千方百计在化妆品的包装形状和设计的更新上大做文章,各具特色、功能各异的化妆品包装新品脱颖而出,使人耳目一新。
包装设计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除了继续保存和发展了传统的保护商品、方便储藏和运输功能外,更多地显示了对产品信息的传达功能和审美功能。包装设计上的色彩运用,既能使包装更加醒目,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还能表达商品的质感、特色,并美化和装饰包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只满足温饱的生活,而对商品越来越挑剔。生产厂家和同类商品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包装设计更应突出商品的信息和价值功能。新颖别致的包装设计能引导市场进行良性的竞争,而竞争又激活了对新的包装设计的大量需求。作为技术和视觉综合体的包装设计,依赖于同时也集中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因素,实现完美的设计并非容易。
主要研究内容:
如何在包装设计的创作中体现出自己所要表现的东西,以引起人们对这一设计的共鸣,以达到增强促进化妆品的销售,也使化妆品的包装更有市场促销力。
运用创意性创作技巧使用不同相关元素进行整和,来使此次包装设计更具有创新性。21世纪是设计文化的时代,也必然是文化设计的时代,包装设计人员应该自觉地将文化意识引入到设计思想中来,把文化看作设计的灵魂。最后,提出包装设计创新的定位策略。即把握消费文化的取向,重视品牌文化的建立,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注入绿色文化理念。把各种相关元素的联系创作构成,力争于观者起到最大共鸣。在创意性的基础上加以大量调查研究,使设计在应用性更上一台阶。更好的运用创意的重要性及在设计中的发挥的作用,设计过程中运用不同元素创意结合的好处。
此次设计突出了色彩的运用,色彩在包装设计诸元素中表现力最强,色彩联想在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当我们看到某种颜色的时候,必然会将它与相关的精神、内涵、意义、形态等产生较为系统的联系,这个现象就是“色彩的联想”,这是人类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色彩的联想与人的个性、性别、生活习惯、心理条件以及生活环境、民族、年龄、文化程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随着时代及时尚的变迁而变化。将色彩联想科学、合理地应用在包装设计中,使色彩设计贴近生活,更趋向于现代环保的、自然的设计方向。使被强调的主题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样容易引起别人注意,目标明确,能够吸引人眼球。
版式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版面产生清晰条理性,用悦目的组织来更好地突出主题,达成最佳的效果。它有助于观者对设计的注意,增强对内容的理解,增强设计的感染力与形式美。
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方案及思路:
1.现代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销售竞争的不断激化促进了包装的变革,包装设计已由单纯的“包装”发展为具有更高价值的促销,由被动的被人选发展到吸引人来购买的主动地位,无形中成了商品推销员。优秀的包装设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效益。由于当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许多企业将目光转移到包装设计上,这一方面促进了包装设计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良的现象,如缺乏市场意识、过分强调包装设计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功能、盲目模仿设计风格等。通过对包装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设计思路。
2.通过本次设计对选定的命题进行创作,达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运用联系不同相关元素的创作技巧充分体现出本次设计的主题。在创意性的基础上加以大量调查研究,使画面的影响力更上一个台阶。
3.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元素的使用与主题的关系,以更好的达到视觉效果。
4.在色彩上充分发挥色彩的表现力,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以此突出本次设计的亮点。将色彩联想科学、合理地应用在商品包装设计中,使色彩设计贴近生活,更趋向于现代环保的,自然的设计方向。
5.产品名称“慕思璓”Suitable(最适合)的中文谐音,更好地体现了此次设计的主题,点明了此次设计的亮点。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安排:
08.12.16——09.01.17基础阶段。指导教师填写任务书,学生完成开题报告。
09.01.18——09.02.12学生开题后根据教师指导,充实资料,理顺思路,确定初步方案,并完成设计初稿。
09.02.13——09.03.22学生全面进入毕业设计,教师督促学生完善设计方案,并对初稿进行筛选。
09.03.23——09.04.25学生在确定的设计方案基础上,推进、完善方案,并完成毕业设计。
09.04.27——09.04.30学生实习结束,教师督促学生填写实习鉴定表。填写实习评语,给出实习成绩。教师完成毕业设计中期小结。学生撰写创作分析。
09.05.09——09.05.12毕业设计进入收尾阶段,调整检查。学生撰写创作。09.05.13——09.05.17验收总结阶段,个别不达标的学生作品重新调整,打印设计完成稿,准备展览。学生完成撰写创作。09.05.17――09.06.10答辩准备和毕业答辩。
指导教师意见:
选题具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立意较新颖,具有商业应用价值;设计方案及思路准确,清晰;工作计划安排详实合理,同意开题。
扩展阅读: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关键词】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作品是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飞檐斗拱,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西方的几何形为主的建筑设计理念完全不同,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正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一般,于平淡中见意境。又如同中国诗歌般,美轮美奂。
1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1.1 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天人合一 , 在中国思想史上 “,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天”,就是大自然 ;“人”,就是人类 ;天人合一合 , 就是互相理解 , 结成友谊。在中国人看来,人固然居住在“栋宇”,即建筑实体围合的人造空间之中,但这个小栋宇只不过是“天地”即自然空间之中的。既然如此,人就应该尽量使自己创造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
当前很多环保专家提出“低碳建筑”,并在建筑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设计师们除了在建筑材料上大做文章以外,还忽得想起中国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建在设计时充分地考虑地形、地貌、地势,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对于采光等可以通过调整建筑朝向、通风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建筑夏天可以避日晒,达到室内自然降温,冬季可以更充分的接受阳光照射,用自然光来达到取暖的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不仅包含建筑物本身,还包括周围配套的树木楼阁院墙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研究等。通过树木进行遮光避暑也是常用方法。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些都是节能减排的好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1.2 弹性设计理念
弹性设计思想是一种可变化的,在不同需求环境下可以得心应手的改变的设计理念。中国的传统设计十分讲究弹性设计,它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设计手法,只是在设计过程中将弹性应用的思维贯穿始终。其设计思想不仅局限于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同时也在围绕着其使用周期,甚至建筑物未来拆迁改造的过程当中也都有所体现,是一种充分考虑时间要素的设计理念。弹性空间的设计思想充分研究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以入人的生活需求,其设计的建筑物的功能、空间变化等要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主人的变化而进行调节。运用弹性空间设计思想,可以使建筑物尽可能多的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并且在使用中可以不断变化、发展,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主观需求的变化。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其不仅涵盖建筑物的选址、选材、构造设计还包括空间设计、功能设计以及造型、装饰等。这些方面的设计是在一种弹性思维引导下完成的,其设计作品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适应主人需求,适应人文、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给使用者的生活带来方便。
1.3 情景交融理念
情景交融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艺术中高层次的追求。中国人能于有限中见到无限 , 又从无限中回归到有限。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 :“目既往返、心亦吐纳。”传统建筑设计往往着意追求提供这种“吐纳”的条件 , 亦即创造意境 , 其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故宫的壮丽恢宏 , 天坛的博大崇高 , 园林的深邃曲折和诗情画意 , 住宅的温馨安祥 , 这些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景观创造中把握情景交融的结果。
1.4 虚实相生理念
“虚实相生”“、计虚当实”是传统空间意识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论中国东西南北方四合院如何千姿百态 , 它们同样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基本单元。譬如中国传统建筑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庭院”,就典型反映了中国人总是不满足于住在纯粹的建筑即人造空间之中,只要有可能,总是力求使自己的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庭院以其开敞的上部,把自然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的人造空间,于是无转化为有,同时又把建筑的人造空间引向自然空间,于是有转化为无。这种空间的对流与转化,使庭院内的建筑不仅得以采光通风,而且充满活力
2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自从西式建筑引入中国以后,城市之中就以西式建筑快餐式的风格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几何图形的建筑、园艺等使中国人摆脱了缓慢追求意境的步伐,一下子进入了快节奏,简单化统一化的现代建筑当中。
然而时光荏苒,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台关注传统中式建筑的特点,并向传统中式建筑学 习,学习其设计理念,提出新中式建筑设计。这种新中式建筑设计理念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重要思念,又融入了现代人的价值观与生活需求。新中式建筑同样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引导,注重对于人的关怀。同时又考虑到现代人生活中对于私密空间的追求。所以新中式建筑吸取了西式建筑中青年人、老人、孩子居室分隔的良好特点,同时强调房屋的朝向、举架、采光、通风。同时还充分考虑适合中国人卫生间、厨房的设计。并且在现代别墅设计中更倾向于以中国元素来打造庭院、内廊。在公共场所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楼台轩榭的运用,使其以更自然的方式展示出另一种向上的力与美。
【参考文献】
[1] 苏州依云水岸二期 [J]; 建筑技艺 ;2011 年 Z4 期
[2] 信息视窗 [J]; 建筑师 ;2010 年 02期
[3] 郑玉红 ;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理念的传承 [J]; 民营科技 ;2011年 07 期
[4] 唐燕华 ; 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新思路探讨 [J]; 广西城镇建设 ;2011 年 06 期
[5] 周铁征 ; 现代化铁路客站的超前设计理念 [J]; 铁路技术创新 ;2009年 03 期
[6] 王琳颖 ; 基于行为心理的建筑空间设计 [J]; 中华民居 ;2011 年 06 期
[7] 吴毅柯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理念探讨 [J]; 才智 ;2011 年 23 期
[8] 董小林 ; 白云峰 ; 潘望 ; 曹广华 ;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环境保护方案设计研究 [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3 年 06 期
[9] 曹广华 ; 公路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技术方法体系研究 [D];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西方的几何形为主的建筑设计理念完全不同,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正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一般,于平淡中见意境。又如同中国诗歌般,美轮美奂。文章在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
【关键词】
设计理念;建筑设计;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作品是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飞檐斗拱,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西方的几何形为主的建筑设计理念完全不同,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正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一般,于平淡中见意境。又如同中国诗歌般,美轮美奂。
1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1.1 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天人合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在中国人看来,人固然居住在“栋宇”,即建筑实体围合的人造空间之中,但这个小栋宇只不过是“天地”即自然空间之中的。既然如此,人就应该尽量使自己创造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
当前很多环保专家提出“低碳建筑”,并在建筑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设计师们除了在建筑材料上大做文章以外,还忽得想起中国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在设计时充分地考虑地形、地貌、地势,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对于采光等可以通过调整建筑朝向、通风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建筑夏天可以避日晒,达到室内自然降温,冬季可以更充分的接受阳光照射,用自然光来达到取暖的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不仅包含建筑物本身,还包括周围配套的树木楼阁院墙等。通过树木进行遮光避暑也是常用方法。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些都是节能减排的好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1.2 弹性设计理念
弹性设计思想是一种可变化的,在不同需求环境下可以得心应手的改变的设计理念。中国的传统设计十分讲究弹性设计,它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设计手法,只是在设计过程中将弹性应用的思维贯穿始终。其设计思想不仅局限于建筑物的建造 过程,同时也在围绕着其使用周期,甚至建筑物未来拆迁改造的过程当中也都有所体现,是一种充分考虑时间要素的设计理念。
弹性空间的设计思想充分研究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以入人的生活需求,其设计的建筑物的功能、空间变化等要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主人的变化而进行调节。运用弹性空间设计思想,可以使建筑物尽可能多的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并且在使用中可以不断变化、发展,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主观需求的变化。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其不仅涵盖建筑物的选址、选材、构造设计还包括空间设计、功能设计以及造型、装饰等。这些方面的设计是在一种弹性思维引导下完成的,其设计作品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适应主人需求,适应人文、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给使用者的生活带来方便。
1.3 情景交融理念
情景交融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艺术中高层次的追求。中国人能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从无限中回归到有限。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目既往返、心亦吐纳。”传统建筑设计往往着意追求提供这种“吐纳”的条件,亦即创造意境,其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故宫的壮丽恢宏,天坛的博大崇高,园林的深邃曲折和诗情画意,住宅的温馨安祥,这些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景观创造中把握情景交融的结果。
1.4 虚实相生理念
“虚实相生”、“计虚当实”是传统空间意识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论中国东西南北方四合院如何千姿百态,它们同样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基本单元。
譬如中国传统建筑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庭院”,就典型反映了中国人总是不满足于住在纯粹的建筑即人造空间之中,只要有可能,总是力求使自己的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庭院以其开敞的上部,把自然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的人造空间,于是无转化为有,同时又把建筑的人造空间引向自然空间,于是有转化为无。这种空间的对流与转化,使庭院内的建筑不仅得以采光通风,而且充满活力。
2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自从西式建筑引入中国以后,城市之中就以西式建筑快餐式的风格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几何图形的建筑、园艺等使中国人摆脱了缓慢追求意境的步伐,一下子进入了快节奏,简单化统一化的现代建筑当中。
然而时光荏苒,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台关注传统中式建筑的特点,并向传统中式建筑学 习,学习其设计理念,提出新中式建筑设计。这种新中式建筑设计理念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重要思念,又融入了现代人的价值观与生活需求。新中式建筑同样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引导,注重对于人的关怀。同时又考虑到现代人生活中对于私密空间的追求。所以新中式建筑吸取了西式建筑中青年人、老人、孩子居室分隔的良好特点,同时强调房屋的朝向、举架、采光、通风。同时还充分考虑适合中国人卫生间、厨房的设计。并且在现代别墅设计中更倾向于以中国元素来打造庭院、内廊。在公共场所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楼台轩榭的运用,使其以更自然的方式展示出另一种向上的力与美。
【参考文献】
[1]苏州依云水岸二期[J].建筑技艺,2011年Z4期
[2]信息视窗[J].建筑师,2010年02期
[3]郑玉红.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理念的传承[J].民营科技,2011年07期
[4]唐燕华.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新思路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11年06期
[5]周铁征.现代化铁路客站的超前设计理念[J].铁路技术创新,2009年03期
[6]王琳颖.基于行为心理的建筑空间设计[J].中华民居,2011年06期
[7]吴毅柯.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理念探讨[J].才智,2011年23期
关键词:昭陵;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此后在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又对之进行了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清昭陵与清福陵、清永陵并称为“清初关外三陵”,清昭陵是其中占地最多,规模最大的。陵区内的建筑下马碑、石华表、石狮、神桥、石牌坊、东西院落门、正红门、石像生群、石望柱、神功圣德碑亭、东西朝房、隆恩门、方城、东西果楼、东西配殿、隆恩殿、二柱门、石五供、明楼、月牙城、宝顶、宝城等,多为清初建筑,保存了原有的真实性,特别是宝顶下的地下地宫,保存完好,真实地展示了清初关外帝王陵寝规制布局的完整性。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一、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1.宇宙之“势”
《周易》中有“大壮”卦,《易・系辞下》称此卦为:“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周易・说卦传》“乾为天,震为雷、为龙,震在乾上,则大壮卦的卦象为雷在天上轰鸣,龙在天空升腾,其势大且壮也。”古代先哲将这一审美作为品评建筑艺术的标准之一。
作为时空之意的宇宙,其特性之一即为“大”。“宇者,大也”,说得一针见血。“宇,弥异所也” 说宇弥满于一切,包容一切,其广大无比之程度,当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建筑史,但凡宫殿、陵墓等皇家建筑,只要经济条件、建筑材料、技术水平等条件允许,都尽可能的建造得宏伟、博大、华美、威严,以雷霆万钧的大壮之势及天地宇宙之大体现其恢弘之大壮。
清昭陵是随着历代皇帝建陵寝的发展,而逐渐扩建而成现有的规模,因此可见宇宙之势在陵寝中的体现。
2.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思想与建筑组群
在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丰富,宫殿、宗教、民居、陵墓等,虽种类和使用功能不同,但都遵循传统的礼教秩序和等级观念,一般会有中轴线,布局规整对称,讲究均衡和等级差异,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其他明清陵寝相比,清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在南北中轴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中轴线的两侧,在东、西配殿旁建东、西配楼也是清代盛京三陵中仅有的。
二、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的理性精神――传统哲学思想与单体建筑形式
从先秦开始,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就开始贯穿着一个总思潮、总倾向,这便是理性主义。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注重人生(现实),强调“实用理性精神”。“便生”,就其意来讲,一是便于现世的人,二是便于生活。这种思想,也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关注现实人生的写照。从皇帝的寝宫,到衙署的后宅;从寺庙的方丈院到村野的农舍,虽等级千差万别,但其“便生”的思想,却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是从生活的方便,生活环境的良好出发,创造出便于人们生存、生活的空间。
清昭陵建筑单体运用了大量的楼阁式建筑形式。一方面是出于营建一个城堡式陵寝的需要,作为进入方城通道的隆恩门和用于守望的角楼,他们的防御性均举足轻重,建高既可以望远,又可以使观赏功能得到满足;而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满族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喜好楼阁的审美定式。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低矮,比较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三、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礼制的象征
宫殿中的“前朝后寝”,住宅中的“前堂后室”,是“男女之礼”的一种体现。
盛京昭陵的总体布局也是“前朝后寝”的陵寝规制。
四、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周易》思想
1.传统哲学思想与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在建筑上,也是这样。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
昭陵的方城与宝顶两者由封闭小院自然联系在一起。由于此小院平面呈月牙形,故名:“月牙城”。昭陵月牙城高二丈二尺七寸四周长二十七丈七尺。月牙城为十分封闭的小院,特别是最后的工序所用工匠为哑巴,故名哑巴院。
宝城,是一座半圆形的城,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女墙和垛口。宝城中间的丘冢为宝顶,用三合土夯筑而成。
2.传统哲学思想与建筑装饰
石牌坊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枝莲、蕃草等。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表彰功德,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的境界。
3. 传统哲学思想与选址
皇太极所以看中昭陵这块地方是因为这里是风水宝地,生有百泉、百花、百果、百鸟,百兽。缺一不可成为陵地。百泉最大者名“大泉”,虽天旱不干涸,水质比八王寺水有过之无不及;百花之中有一种叫金钟梅,花小而味香;百果中只少花红一种;百鸟中有鹏鸟;百兽中有白狼一条,不时出没等等。
其实,昭陵的选定者是杜如预、杨洪亮二人。据《盛京通志》记载:“昭陵,自城东北,叠献层峦,至此而宽平洪敞,有包罗万象、跨驭八荒之势。辽水右回,浑河左绕,佳气轮,葱郁万年,帝业非偶然也。
通过对盛京昭陵的游览与观看,认识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一些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所建立的基础是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精神、审美心里则是其发展绵延的文化动因。
参考文献
[1]闫宝林,陈伯超.清昭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初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2):274-277.
[2]陈伯超.满族建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9.
[3]李凤民,陆海英.盛京昭陵.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
[4]陈伯超,支运亭.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2003:1.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文化产业园、 建筑创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相关研究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中,包括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元素(如图1),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诸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文房四宝、剪纸、中国瓷器、国画、石狮、风筝、如意纹、唐装、筷子、汉字、太极、八卦等传统艺术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领域,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与民族的记忆,给人以无比的震撼和无穷的联想。
在传统文化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的大背景下,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在我国各地大量出现,其新的类型与形式也不断涌现,但传统艺术元素在其中的应用方式还较为单一,已不能满足人们新的视觉要求。本篇论文着重探讨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与文化产业园区建筑的相互关系,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二、国内研究领域现状分析
自从西方建筑思潮进入中国开始,中国的建筑师就从未停止寻求建筑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道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这始终是中国建筑学界的一个热点。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将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应用方面的研究
传统艺术元素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是将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在艺术上的一种提炼和归纳。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回忆和演练发挥有重要内涵意义。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灿烂、丰富而厚重,我国传统艺术元素种类丰富,其中包括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形式多样的建筑园林艺术、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等。本文将文献中收集到的我国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整理,分为建筑园林类、图案纹样类、器物类、文化类、民俗类等五大类(如附表1)。
现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应用传统艺术元素所做的优秀设计也不断涌现,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艺术元素的隐喻象征手法已成为主要的设计手法。国内学术界关于传统艺术元素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为充分,并已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方式与原则也分为注重创新、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注重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1.1 传统艺术元素创新性应用的研究
罗显怡从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应用传统元素时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到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试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罗显怡,2011)。
鉴于中国风格被误认为等同于传统元素的拼接,费飞指出中国设计需要中国风格,但对传统元素的应用不能脱离设计的实用功能、必须注重设计的科学性、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精神、需要创新(费飞,2011)。 邱岚指出在现代设计中再现“传统”元素,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盲目复古和仿古,而是利用现代的手法和传统美学尺度,对传统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出的作品是充满时代感的,并且能够体现出现阶段的思想和技术水平(邱岚,2011)。
1.2 对传统艺术元素文化内涵挖掘的研究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比,杨巍指出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文观念的应用;2.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3.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同时他强调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讲求神似的追求意境。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以“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恰如其分的运用,就可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味,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更加完美的结合,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建筑设计(杨巍,2009)。
1.3 传统元素与技术结合的研究
戴斐指出用当念来整合传统艺术元素,是实现设计古今融合或传统风格当代转化的关键,即在文化内涵和审美法则上遵循传统,在设计手法和材料配置上现代化。各种具典型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纹饰,,至今仍有积极的实用意义,可结合当代技术与工艺对这些传统符号进行抽象、简化、嫁接等艺术加工,在形式和寓意上予以延伸与拓展(戴斐,2009)。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的项目设计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在中国风大热的今天,中国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视觉设计中。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是对传统的再复制做纯粹的中式风格,还是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与现代的材料表现出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邵隽指出“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 项目虽没有直接复制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建筑符号,但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立面造型以及设计理念,都无处不体现了“国粹园”这一主题。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表现,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邵隽,2010)。
2、文化产业园区建筑方面的研究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业的行业。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度扶持,我国的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各地不断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模式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以传统艺术元素在园区建筑中应用方式的创新最为突出。
王彦辉从文化产业园中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认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建筑形式要素的提炼与转化(浅层表达),更体现在对传统建筑所蕴涵的内在文化精髓的挖掘与传承(深层表达),在具体设计中,这两个层面应当是并重的(王彦辉,2008)。尹杰在其论文中分析了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描述该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思路和发展现状,分析园区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危险与机遇,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同时探索产业复合型发展模式的得与失,为其他文化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借鉴示范作用(尹杰,2010)。乔峰以河洛文化产业园的规划目标定位为例,对其整体的场地布局、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并结合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自然的景观构建模式,针对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融合,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乔峰,2011)。郭洋和张清以上海发展较成熟的创意产业园M50为例,采用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自由访谈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产业园内外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尝试提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设计建议,为今后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郭洋、张清,2010)。
三、对相关研究进展的评述和展望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与日俱增。但由于文化产业园在我国起步较晚,现有国内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应用的论文和资料较少,且大多停留在对设计作品的评述上,并无定量化的建成效果评价, 表现为研究内容和方法单一、研究指导意义不强、研究完整性与系统性不足、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性等几个方面。研究多以感性方面的定性描述为主,未能引入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定量的方法和研究体系,使得研究成果无法摆脱表象式的描述。
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从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中可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缺乏创新性、对传统艺术元素的内涵挖掘缺乏深度、不注重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等。此外现有研究多以现象描述为主,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所以未来的研究还需从应用方式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探讨。
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应取其形与意,正确地把握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手法,合理的利用文化产业园中的“文化性”特征,对传统艺术元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形成与发张形成正确理解,将会为传统艺术元素与文化产业园建筑的融合提供一种策略,及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罗显怡.变“土”为“洋”——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J].生态经济.2011(06)
[2]王玉萌.传统元素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1(07)
[3]薛黎静.传统装饰元素“云纹”在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J].环境艺术.2011(07)
[4]邱岚.回归传统——浅谈现代设计新趋势 [J].安徽建筑.2011(05)
[5]李广雯.环境艺术中传统造型元素应用研究 [D].重庆大学.2010
[6]邵隽.浅谈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运用 [J].科技信息.2010
[7]尹杰.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D].苏州大学.2011
[8]全宁. 传统与创新——浅析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的融合[J].艺术与理论.2008
[9]秦亚平.探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整合 [J].深圳大学学报.2011(09)
Ma Changm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 110142,China)
摘要: 本论文主要从建筑美学角度上阐述中国建筑的美在于有着丰富内涵的有意味的形式。意境是丰富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高度统一。它与环境、造型都有密切的关系。意味是建筑艺术最丰富充实的显现,它就是建筑艺术的生命,它最后是要靠象征的方法才能创造出来独特的意味来。它是指导我们今后从事建筑作品设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his thesis mainly expounded the beaut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lies in meaning form of abundant connotation. Artistic conception is a high unification of rich content and beauty forms. I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urroundings and modeling. Meaning is the most abundant and full appearance for architectural art, it is the life of architectural art, and it can create unique meaning depending on the way of symbol finally. It is the ultimate goal when we are engaged in architectural works design in future.
关键词: 意味 意境 创造 目标
Key words: meaning;artistic conception;creation;goal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089-01
0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是整个中华民族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易・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不论后世人们对建筑何以要取大壮的形象作出多少解释,用有意味的形式来表达对建筑的认识,说明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样,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自从建筑跨入了艺术的行列之后,就产生了什么是建筑的美的问题。毫无疑问,由于自然、技术和社会条件的差别,更由于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别,不同的民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建筑在创作中又充分运用审美经验的联想纽带,使他表达出时代的文化内涵,调动起人对建筑美的认识。
1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审美意味
建筑的美是多种审美因素的辩证统一。虽然建筑的形式主要是由无生命的,不具象的体、线、色、质所构成,但人们从中获得的却是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而构成这个艺术形象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如前述那些描述所表现出来的“意味”。只有“意味”才能使那些无生命的,不具象的形式获得生命,塑造出形象,这就叫做有意味的形式。所以,中国建筑的美不是形式,却在于形式――有着丰富内涵的有意味的形式。人对建筑艺术最初的审美层次,是通过环境气氛获得的。中华民族至少从春秋战国开始,就认识到了建筑环境气氛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总结出一套创造环境美的法则。管仲最早提出城市相地的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许多相地理论都与堪舆学说有关,剥去某些神秘的外衣,可以看出鲜明的审美观点,最主要的就是因地制宜和巧于因借。
《园冶》虽然讲的是造园,但它的相地理论实际也是最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相地学美观。总的原则就是“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然后依次叙述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的自然美特征,以及如何改造自然美成为环境美。如山林地的特点是,“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园林的体宜应是优雅活泼,所以它的布局就特别强调曲折、分隔,强调小尺度的建筑与大空间的借景之间的彼此因借。住宅的体宜应是安详恬适,所以它的布局就特别强调内向、封闭,强调内部适度的庭院与外部封闭的体量之间的和谐一致。不仅如此,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传统建筑在组织空间序列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对单座建筑造型的推敲,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就是组织空间序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民居、园林那样淡雅朴素,以协调为主的和谐;同时还有宫殿、坛庙那样雍容华丽,以对比为主的和谐。前者是造型艺术的共性,而后者则是中国建筑特有的风格。
中国传统艺术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手法创造出意境这个高级的审美境界。意境是丰富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高度统一,它与环境、造型都有密切的关系,但运用象征手法来提示启发人们的认识,从而领悟到意境的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甚至在相当多的建筑中,创造意境首先要依靠象征。例如北京故宫,环境造型序列式样体宜和谐等等,固然是这一大组群的美的基础,但皇城前面的比兴手法城楼华表。狮金水桥等和各处提名的提示手法,也是创造皇宫意境必不可少的部分。由环境气氛和造型风格构成的意境,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有感觉而不够明晰,终难达到艺术的高峰。比如天坛,是中国建筑中第一流的杰作,它就几乎全靠着象征的手法才使得环境和造型有了灵魂。欧洲建筑自文艺复兴以后,几乎全部抛弃了象征手法,以为那全都是与新兴的人文主义格格不人的神秘主义,于是全力以赴去追求造型美,结果是肤浅的建筑大量涌现,再也没有出现过希腊罗马哥特时代那样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了。这也就难怪黑格尔宣布哥特建筑是建筑艺术的最终代表,闭口不谈文艺复兴以后的建筑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优秀作品比比皆是,大至故宫天坛十三陵颐和园承德外八庙,小至一处小园林,一所小山寺,无论是令人惊叹其伟大,或是流连其幽静,美就美在那能够使人从中领悟认识到比感官的愉悦更多一些的东西。流传至今多不胜数的诗词歌曲文赋,很多是依托于建筑,受启发于建筑,这就是意境的魁力所在。
2结束语
意味是建筑艺术最丰富充实的显现,它就是建筑艺术的生命,它最后是要靠象征的方法才能创造出来独特的意味来。它是指导我们今后从事建筑作品设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包括应用前景)、国内外现状及水平
(一)课题来源:虚拟
1、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设计元素和观念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在图形、文字、色彩、造型结构的几个特点:
图形。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一般以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
文字。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字体造型富有变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到的文字一般以繁体字体为主;
色彩。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最多的为红色和黄色,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而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富贵;
造型结构。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介绍,例如故宫--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它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通过图形、文字、色彩、造型结构等许多元素的完美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造型美。把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形成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同时将这些传统建筑特点运用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的平面海报中,充分突出其中国元素。
2、在“泥人张”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传统包装”主要是指人类的传统文化包装而言。而传统文化是人类在过去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所逐渐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也是已有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后人不断继承与发展前人知识及技能的基础。各个地区或国家有不同的传统文化,例如(“泥人张”的泥人工艺品,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泥人张”的泥人工艺品的介绍,充分体现了“传统包装”就是传统文化包装。
如何把传统建筑中的设计元素融入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传统包装结构中去,把包装盒作为一个宏伟的殿堂来进行设计把传统的建筑元素充分融入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传统包装中去(殿堂形象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巩固人间秩序,与西方和伊斯兰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不同,中国建筑成就最高的就是殿堂。同时它是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大气、生气、富力、重山林风水等表现最为突出的建筑。)将殿堂中的传统元素运用到包装盒的六面体中去,做成代表中国特色的包装盒。
3、“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的表现
包装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等要素是传递商品信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主要内容。
在图形上运用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回纹),它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运用的蛮多,(例如--楼、阁、亭中在横梁和其他部位都有很广泛的运用),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中蕴涵的吉祥观念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历史的积淀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不由地有种神秘感,通过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传统吉祥图案,使我们更加了解不同时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表达方式。把传统建筑的装饰纹样(回纹)运用到包装盒中,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元素,最终达到将“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字体是传递商品信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主要内容。字体和图形一样同属视觉符号,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承担着信息传递视觉化作用,是视觉传达中进行沟通的主要媒介物。
在传统建筑上运用字体突出庄重等特点(例如宫殿匾额--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在设计中,运用繁体字体对“泥人张”的标志进行设计,突出包装的特征,并将产品信息更好的传递给消费者。
在包装的色彩上采用红色为主体色调,红色象征着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愤怒和血液的循环。例如我们古代宫殿基本上运用红色为主色调,我运用红色一要表现包装盒上的大气,宏伟,还有就是要表现出中国人们对上海世博会的热情和活力。
4、随着纪念品在商业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设计热潮后,本人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系列设计)从中研究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独特魅力
(二)目的和意义:
以“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设计为研究对象,将其内容和形式充分结合起来,并将包装盒作为宏伟宫殿进行设计将信息最简洁、明确、清晰地传递给观众,引起他们的兴趣,努力使他们信服传递的内容,并在审美的过程中欣然接受宣传的内容,诱导他们采取最终的行动。
(三)传统元素在国内外现状: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
广告创意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既为广告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又构建了新的价值取向,实施合理的广告策略,这是十分重要的。
广告创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文化同时也会提升广告创意的内涵,为广告产品带来文化附加值。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性必然会给广告创意带来独特的个性,从而提升创意的吸引力与认可度。在当今的消费时代,广告产品如何取得竞争力,关键在于其传达的文化价值,塑造的品牌形象是否具有个性,是否区别于同类且被消费者认可的特点,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而,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增加广告创意的力,为广告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某系列的地产报纸广告为例,用传统建筑形式作为广告的切入点;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对国画艺术高度,在设计领域创新运用,突出了东方意识形态和完美家居生活品质理念。设计者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准确把握,形成自己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风格,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糅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
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如此广泛,如何让外国人喜欢中国的传统元素
日本当代的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元素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可以说早于我们,但日本设计师主要是从传统元素的形式美的角度去寻找可用的平面设计元素。我们可以见到大量的以传统元素为形,用中国传统元素的表现方式加入现代平面构成理念的作品。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传统元素对世界平面设计领域独特的影响力。当代中国设计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以传统元素为代表的中国平面艺术,利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作为平面设计元素来表现观念。相对于外国设计师来说,中国设计师似乎更愿意从传统元素所蕴藏的中国文化的深层意义中去探寻一些设计元素和灵感,去表现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总之,无论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对外国文化的借鉴,都要重视做好创造性转换工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传统不是食古不化;讲设计的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决不是要将中国符号生搬硬套到现代设计作品中。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或工程技术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包装设计中重要的应用,也是包装设计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项。从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来审视包装设计,可以领略到它是一种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它有其它设计元素和设计方式所不可替代的设计效应。结合本人的毕业创作,进一步分析如何使标志应用于包装设计中,希望人们对这些信息正确接收、把握,并在让顾客采取行动的同时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
1、大量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起源、发展及特征。追溯中国传统建筑的表现及特点,收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特点进行比较。再从构图、表现形式、色彩上面进行具体的设计分析。
2、了解包装的发展和内涵,及传统包装设计的现状,特别是传统元素造型包装。收集大量传统包装设计的素材,特别是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中的应用。
3、进行设计创新,在毕业创作中体现中国建筑元素在泥人世博会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创作目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旅游中肯定会买些和旅游有关的纪念品,同时上海世博会是面向世界的活动,会有很多的国际游客,于是我的泥人包装设计就是要突出中国文化和韵味来吸引国际游客。
(2)创作观念
这次的包装设计大胆的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世博会中国馆)为元素,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中国的文化与韵味和中国的特色。
(3)创作思路
本人的包装盒设计除了本身形式达到与众不同外,其最主要的就是包装盒的盒盖在设计上巧妙的层次的原理,突出其盒盖整体性,同时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让其整体上达到立体构成的效果。通过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世博会中国馆)与包装盒的组合,使整个包装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二)研究方法或工程技术方案:
1、文献收集法:收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传统包装相结合的案例;
2、实际考察法:对于奥运会及纪念品包装设计,对其中的包装上的中国传统元素应用进行一个详细地研究;
3、临摹研析法:运用手绘或者电脑操作临摹绘制标志与传统包装盒相结合的案例;
4、再创作设计法:结合所临摹的案例进行毕业设计的作品稿绘制包括手绘效果图及毕业设计一系列成品的制作。
(三)准备采取的措施:
1、在研究中加强书籍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利于自己更好的进行选题的毕业设计;
2、多上网搜集优秀的包装设计图片,并从中吸取营养,运用到自己的毕业设计选题中;
3、多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大家好的建议,完善自己的设计。
三、现有基础和具备的条件
(一)现有基础:
1、理论基础:本人已经修完大学三年半学业,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熟练掌握Photoshop、Coreldraw、CAD、3DsMAX、Flash、Dreaweaver、Office等常用软件;
2、设备基础:配有电脑及出图设备等;
3、资料基础:拥有包装设计的一些资料和相关书籍,互联网上丰富的网络资源能给自己提供思维上的借鉴以及设计上的参考;
4、由老师多次带出去考察。
(二)具备条件:
1、已具备上述的基础条件;
2、曾在课程作业中独立完成整套包装设计;
3、多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大家好的建议,完善自己的设计。
(三)参考书籍:参考文献
[1]陈路、杨秀娟《中国传统元素整合图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2]刘宝岳《中国包装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年
四、总的工作任务,进度安排以及预期结果
(一)总的工作任务:
认真阅读、理解任务书所给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规定时间内做好设计方案,做出“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设计图,进一步系统的巩固所学知识,并有效的综合运用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中。
1、“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的毕业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2、写出“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的毕业设计说明;
3、“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的毕业设计展板与ppt电子演示文稿;
4、“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的毕业设计说明:3000字以上的设计理念;
(二)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16日: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
20xx年11月17日-20xx年12月15日:毕业设计初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
20xx年12月1日-20xx年2月28日:毕业设计初步设想及草案(2个以上草案及文字论述)毕业设计初期辅导和检查;
20xx年3月1日-20xx年3月30日:毕业设计方案确定以及深化。绘制平面效果图,进行颜色搭配和成套系列安排等。毕业设计中期辅导检查;
20xx年4月1日-20xx年5月19日:毕业设计调整以及修改。绘制平面效果图,版面制作和检查;
20xx年5月20日-20xx年5月29日:毕业设计整理和毕业设计后期辅导检查,打印,出图;
20xx年5月30日:毕业答辩及毕业设计展览准备;
20xx年6月1日-20xx年6月xx日:毕业设计展览。
(三)预期结果:
1、包装盒设计,包括手提袋以及外盒等设计;
2、宣传册2本及书签;
关键词:“九间堂”传统建筑文化和空间继承与回归
引言
空间,是我们接受现代建筑教育时开始接触到的词汇。现代建筑的空间概念是以笛卡尔三维直角坐标系为背景,从牛顿经典力学的物理空间概念中演生出来的,它指的是经人建造的,从几何化的物理虚空分划出来的部分。
我国易经中早有“变易.不易.简易”之说,在引发有中国特色的时空观方面起着重要影响。无论古今,我国值得称道的建筑与规划大都体现了易经思想的精辟的空间概念。“变易”指建筑应顺应时间,空间的变化,如季节,气候与地理环境等的变化。“不易”指在千变万化中有不变的东西,例如无论建筑还是规划,尽量满足使用要求这点不会变易,建筑应尽量的考虑到满足长时间的使用要求。“简易”指好的建筑应该简洁大方,力避繁琐。
其实,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空间是被忽略的概念,这个被古代匠人们忽略的部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人趣味的影响下却形成了一些颇有意思的特征。前人的理论沿袭至今,再经后人的不断完善,进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理论。
一、“虚”空间的比重
西方建筑注重营造建筑内部的空间,而中国古代建筑,似乎更加倾向于“室外”空间的营造,如庭院、天井等。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话:“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有;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对中国建筑中的虚实空间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思想奠定了“虚”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建筑,其建筑单体简单明了,而整体建筑群则虚实并融,呈现出了丰富的空间特征。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将相似的单体建筑置于建筑群体之中,形成复杂多变的院落空间,体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整体的环境观念。
“九间堂”承袭中国传统园林大宅的建筑意象,从建筑布局、材料运用还 内庭式园林这三大中式要素中,都进行了自我反思和创新。通过不同的视角,从建筑、园林、文化、内蕴多个方面深入诠释现代中式民居。其对中国传统建筑文明的研究,从“居无竹而俗”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君子择邻”到“智者乐水”,从“天圆地方”到“小桥流水人间”,对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中提炼精粹的建筑文化,赋予了深层次的内涵,而不仅是简单地借用了浮华的外表。
二、空间的秩序感
中国传统建筑中,整组建筑群,乃至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的建筑,都被一个统一的思想――礼制思想规范着。礼制思想强调一种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与下、主与从、内与外。就四合院来讲,从照壁、垂花门、庭院、正楼到后院,轴线贯通,左右对称。就故宫来讲,通过对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建筑单体、院落空间的序列,建筑、空间序列的交替变化,使建筑群获得一种节奏感,从而在雄伟壮丽的气势下,渗透出一种强烈的秩序感。
在中国的民居设计中,与宗法制度一样,在一个群体中,无论是大的社会群体,还是宗族家庭的组织生活中都有纵向和横向的坐标位置。在一组建筑群中,依然对应着这种纵横排列的方位。由于这种组群的空间设计方式使单体建筑在群体的建筑群中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甚至是点缀都清晰而秩序井然。
正是由于中式建筑物强调全面系统地呵护居所中的族群和家庭,以及从自然到超越自然的各个层面的信仰,因此,作为中式大宅,“九间堂”强调的是精神内涵――德威并举的礼孝文化。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设计建造具有中国传统空间意境的住宅的同时,并没有停留在对传统作简单的保留和复制“老古董”的层面上,“九间堂”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做到了有舍取的继承传统。理解中式宅院的精华,保留其中符合时代精神的部分,摒弃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九间堂”屋舍自带一个庭园的设计,将主人的私密生活独立于客人的视线之外。玄关处的隔断近似于传统的照壁,从室外过渡到室内,略做了一处停顿。但正如“礼”有“乐”的相对一样,宅院也并非处处设限,它必会有“和”与“同”的释放。因此,在起居之外,会有主客“同乐”的客厅;私密的庭园,也会出现祖孙共用的“天伦之乐”。转过玄关以后,隔池相望的大宅就兀自呈现在眼前,明亮开阔,一份由衷的因一段压抑之后也会骤然而起。这就是中国人所尊崇的建宅哲学:对外不事张扬,与内则自成天地,先须克己,而后随性。
三、空间的内向性特征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有言:“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而大陆国家的人民易满足,不喜变革,重农业而轻商业,喜定居不喜漂泊。”因此在古代中国,自然而然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内向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内向性的特征――人们用高高的围墙把内部空间包围起来,形成内向的空间。在一组单体建筑围合出的群落建筑群中,建筑的群体呈现出内向的独立的性格特征,而在这种群体的布置组织关系又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形成思想和物质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又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的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文化意识在物质生活中的升华。
“九间堂”的建筑主要是在平面上延伸,从单栋房屋来看,多为长方形。简单规整、却各司其职,由院墙为何而成一个空间功能丰富的建筑群。从空间上讲,国外的建筑处于空间中央,是“向外看”的,而“九间堂”的中式大宅,建筑在周围,空间是通过建筑物围合而成,是“向内看”的,有相当一部分的住宅中心设有天井,人对其所处的土地、空间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正与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九间堂”的内庭私园,在自己的生活居地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正所谓“虽由人作,宛如天成”。
四、空间中的时间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中空间的营造,非常关注人在移动中的体验。在园林建筑中,廊引人随、步移景换;在官式建筑中,建筑空间变化的节奏感也是在人通过轴线时得到的一种心理感受。
在建筑空间组织设计中,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群体的组织关系。同时,也注重与环境的关系,虚实结合,以内敛的线条与大地相依,横向铺陈的组织形象体现了与自然相适应的相协调的观念。而建筑外部造型是虚实相济,轮廓柔和,线条流畅。屋顶设计为反曲线和轻巧多变的翼角,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观念。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周围环境山水树石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关系,形成中国所特有的人与自然朴素的哲学美学观。
“九间堂”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园林建筑作为艺术强调意境,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它们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是一种精神环境,一种能给予人们思想感悟的环境。“九间堂”别墅精妙的布局更让人、宅与自然合一,其中式园林建筑按照不同的需要,穿插安置不同形式的功能空间,建筑物之间用曲折的小径、优雅的游廊连接,创造出具有不同景观的景点:它们或是古木一棵,或是翠竹一丛,或移境或借景,安置得宜,在有限的范围内,扩大了自然空间。
结语
住宅是居住者生活模式和审美习惯的体现,设计符合中国人自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要求,也体现了中式设计的独特之处,处处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传的美学光芒。西方设计界流传着一个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中式风格的魅力可见一斑。随着中式文化的复苏,中式文化在设计界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环境 原创性 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X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097-01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景观艺选题的目的:
我以“对中国原创性建筑设计的思考――从王澍先生获2012年普利策建筑学奖说起”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让大家知道:原创性是设计的灵魂与生命。一旦设计失去了原创性就像人类没有了灵魂,电脑没有了CPU,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本论文的目的是意在让大家明白中国原创性建筑设计是复兴民族文化、继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课题。必须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2 选题的意义:
建筑是反应历史文化和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而现在中国的建筑被历史战争与社会经济发展等因被素弄的支离破碎。逐渐失去原来面貌的就是逐渐失去自我、失去意识的机械化过程和同化过程。这样我们国家的历史将被淡忘、我们国家的文化将会消失。我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本次的研究课题,从王澍先生今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学奖抛砖引玉,大量阐述中国建筑原创性的重要性。从而希望人们能对中国原创性建筑设计能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和对待。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建筑设计非常尊重历史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他们对自身建筑原创性设计非常重视,而且从小就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操和之于发扬本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后现代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就是在美国和欧洲发起,意在表达建筑设计原创性是自己国家的精神象征和人情化体现。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中国建筑原创性问题的提出还是近几年的事情。由于中国近代的悲凉历史和建国初期加之改革开放的大的历史进程下,中国建筑设计呈现片面追求速度感和城市化建设,很多城市高楼林立,大兴土木。原创、民族是什么东西早都抛之脑后,大量国外设计师的作品在中国重点城市成为地标性建筑。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
3.1 传统认识
沿袭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以中国门钉装饰传承为例
拘泥于模仿与借鉴,有些甚至是生搬硬套。缺乏创新性、地域性和时代精神。
3.2 发展认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3.3 选址与布局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是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3.4 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
中国画用水墨写意,一黑一白,是其色彩的基调。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大面积的白墙黑瓦,尽显中国画意蕴。
象山校区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径。传统中国一直运用土、木这类自然材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今日完全可以被循环使用。从这些“脏建筑”中可见文化的沉淀和时间的积累。这样的建筑不仅生态环保,还能效控制造价,是一种基于中国本土的可持续性的建造。
3.5 设计生活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黑瓦,石墙,长草。木凳,花坛,自行车这些生活上的琐碎细节更能体现文化之间的差别,更能体现自身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赋予建筑乡土的气质。
3.6 空间处理
象山校区的建筑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转,随性布置。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于模仿,所有的合院建筑并不都是封闭的。有的合院在面向象山的一面完全敞开,怀抱青葱的景色。在图书馆这个院落有一个缺口,王澍在这个缺口的地方种植了一棵树,期待着树茂密了,学生们会在树下看书玩耍。
3.7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
3.7.1步移景异
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随着时间展开,建立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景色。
3.7.2巧于因借 隔而不塞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常用手法。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通过“借景”这种艺术手法,可以丰富空间环境、突破空间局限、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它是把建筑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过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3.7.3师法自然
王澍说“面对山水,建筑是不重要的”。象山校区始终体现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的态度。景观设汁中的建筑,已逐渐趋向抽象化、隐喻化,即使看不到正常意义上的建筑物,但却能明显地感受到一种类似的建筑空间感的存在。建筑其实也和树木一样,自然得体,朴素简约、随形就势、顺着水池自由自在地布置,与山势起伏呼应,与景观浑然一体。
3.7.4抽象和写意
象山校区的设计重视抽象和写意。尤其类似日本的枯山水,专注于永恒。仅以石块象征山峦与岛屿,而避免使用随时间推移,产生枯荣与变化的植物和水体。象山校区中的植物都是精心裁剪的,形态更为纯净,意境更加空灵,更加注重对林木尺度的抽象与造型的抽象。
3.7.5留白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国园林的精神实质,就在是空无中缔造出来的。象山校区的设计折射出这样的一种中国的独特哲学思想。
3.7.6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和当代建筑语言的捏合
王澍始终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建筑向当代建筑语言转化。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他发明了一种“大屋顶”。简洁大方又蕴含传统屋顶样式的继承。是传统建筑符号的再创作。在一个建筑中(见上图第三张),又利用传统灰色瓦片搭建的屋檐这一语言,层层叠加上去,给出了屋檐全新的使用方式。
尽管王澍在建筑造型上有所考究和创造,却秉持一种非造型性的审美。建筑的造型不是要表述的重点,建筑造型始终让位于场所精神,让位于人的感受,让位于环境。
四.论文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从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到王澍的宁波美术馆和中国美术象山校区。这些极具中国建筑原创性的设计应该也必须勇往直前的延续下去。在设计当中推陈出新,根据自身文化特点和民族精髓做出属于本国人的设计,让外国人刮目相看,让我们自豪。本论文的独创性意在说明王澍先生的设计获得了世界的肯定,他是中国人,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公民,他为我们年轻设计师做出了榜样。我们论文的新颖性就是学习继承中国民族文化原创性在建筑设计的运用,加入了时代的新鲜的元素,对中国建筑原创性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使得我们的论文课题更具有时代性,和时效性。这是以前相关论文课题所不具备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已不是某种停留在表现个人创意的最初层面上的艺术,亦即是视景观为一种资源,并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等科学的原则从事规划与设计,使人与景观艺术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并符合人类对于精神上、生理健康上与福利上的基本需求。通过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参与程序来创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环境的艺术作品,并以此来提升、陶冶或丰富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的艺术。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充分控制人们生活环境品质的设计过程,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赵劲松、杨昌鸣、 赵和生;《建筑原创与概念更新的研究》[D]。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P72,2.
[2] 奥斯卡・R・奥赫达:《建筑元素》,[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5,36.
[3] 郭吉军:《生命原形与精神还乡》,[M]。沈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 格雷姆布鲁克:《国际建筑设计:再生建筑元素》,刊名:《A+U》,2012
论文摘要:主要从4个方面分析了场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似之处,旨在说明场地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追求的宗旨,强调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论文摘要:主要从4个方面分析了场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似之处,旨在说明场地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追求的宗旨,强调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论文摘要:主要从4个方面分析了场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似之处,旨在说明场地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追求的宗旨,强调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