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石油加工论文范文

石油加工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石油加工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石油加工论文

第1篇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自我总结能力,每章增加不同类型的课后习题与思考题。包括石油产品有哪些分类及各自用途等基础性习题;冬天柴油车挂蜡如何处理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如何根据油品的特性实现油品的安全管理等与实际生产相关的习题。学生即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每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章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再相互交流,把握主线,整体思路清晰。

2教学方法改革

2.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达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图形性质和学科定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强,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铺垫;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内容复杂,新工艺技术、新标准繁多;应用性强,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形式必须多样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授课中把新工艺、新标准等以多媒体的形式讲授,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学生了解掌握,节省教师画图、画表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了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运用视频将理论与专业实验、仿真素材等紧密联系起来,如对实沸点蒸馏先进行理论介绍,再播放视频,一动一静,将枯燥的理论以实际过程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外学习平台也不断完善,包括授课视频、实验视频、课件、配套习题、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等,用现代技术及丰富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启发式与对比式教学相结合为了改变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被动式、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清洁燃料生产时,先通过图片了解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给出具体数据,再讨论导致的原因。汽车尾气的排放就是源头之一,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提高燃料的质量,即生产清洁的汽油和柴油。应用启发式教学,从我们切实能体会到的事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把问题简单化,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除了启发式教学外,还并用对比式教学方式,两者相互补充。如把汽油和柴油进行对比讲解,找出异同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先指出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虽然都是活塞式发动机,工作过程都是由进气、压缩、膨胀做功、排气4个过程构成,但两者的压缩比、进入气缸的气体、着火方式等不同,所以对燃料的要求不同。汽油和柴油在发动机中燃烧不正常时都会发生爆震,且爆震现象相同,但是产生爆震的原因及时期却完全不同,两者用不同的指标来表示其抗爆性,由此得出各自的理想组分。通过对比归纳,内容清晰,层次分明,相似的知识点不易混淆,便于理解与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小组讨论形式进入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会不定期的提出一些与石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期刊、报刊、互联网、电视等)收集资料进行了解,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结合到我们的生活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高涨。比如绪论讲完之后提出问题:石油与你有多大关系,你一天消耗掉多少石油?在下次课中用部分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真正了解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确实离不开石油,但石油又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加工成我们想要的产品呢?有了疑问和好奇心,增强对本课程的兴趣。

2.4培养独立查阅并加工文献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提出几个比较热门的课题,如原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炼化企业如何实现清洁燃料的生产?现代炼油工业发展趋势?中国的能源安全及战略问题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取某一个课题,独立查阅文献并经过整理完成一份报告,提高学生查阅加工文献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加深对某一方面的深刻理解。

2.5加强工程意识与理论的联系石油加工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除讲授理论内容,还引入大量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案例,提升学生工程意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如以辽阳石化加工原油-俄罗斯原油为例,根据原油性质、实沸点蒸馏数据及直馏产品性质,确定加工方案;以辽阳石化550万t/a常减压装置为例,讲授常减压装置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直馏产品性质等,运用实测数据进行产品实沸点切割计算,分离精确度计算等;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如当某一侧线产品出现头重尾轻的时候应如何调节操作?本专业定期聘请工厂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课,介绍工厂相关装置概况、原料及产品、市场需求、主要设备及生产工艺流程、从事化工行业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事项,使学生不但有了安全意识,也对实际生产过程有所了解,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专业实验最能反映专业特色,是与本专业学科发展关系最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我们不断对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改善,除了开设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又增加了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建设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培训中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运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聘请设计院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为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老师,本人除了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也具有实际生产经历,曾在中石化沧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工作两年,每年参加知道学生下厂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并于2012年在辽阳石化炼油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培训,因此对炼油加工工艺过程及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及工作原理颇为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实际生产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并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师除了担任理论教学外,还担任专业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习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学校、学院的推荐下,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到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的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并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定期聘请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结束语

第2篇

石油开采和加工一方面保障国家工业发展所必需的燃料;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居民的需求。源源不断的资本流向石油工业使其发展迅速,但行业内部竞争也日趋激烈。[

1892年6月3俄国政府颁布的油田使用规章中,明确提出阿普歇伦半岛是主要石油产区。俄国法律规定禁止私人在该区域勘探和采油,但在缴纳一定数额的预付款或者支付相应的现金税后可以租赁土地并采油。当时按照石油产量进行征税,每普特石油的税率以竞标的方式确定。但石油地块的年租金额并不随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即使石油业主经营不善而亏损仍须缴纳规定的税款。业主竞标之后就应立刻支付租金,租金和税款直接挂钩,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石油行业的竞争。1896—1900年间对含油区域的地块进行了拍卖,拍卖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导致油田租赁价格急剧提高。土地的租赁价格在第一、二次竞标时从0.5戈比增长到2.33—2.91戈比,第三、四次竞标时已增至5.82—6.03戈比。地租的增加导致石油、煤油和重油价格急剧提高,很多公司由于无力支付税款、不能获得优惠条件,不得已退出第三、四次竞标。国家一直是石油制品的最大需求者,1899年国有铁路、工厂和军舰的石油需求量占总需求量的52%。

1900年6月12日政府颁布油田临时规章取缔了原有固定税率,按照每半年的平均交易价格以现金或者实物形式征税,以石油的市场价格为征税标准。新制定的征税体系对以前廉价获得油田的大石油公司特别有利,不但抑制了新竞争者的出现,而且此类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某些公司的利润高达60%—70%。1900年的临时规定试用期为3年,此后试用期又延长3年,但相关规定的弊端在第五、六次(1903和1906年)竞标时已暴露无遗,一些公司和个人通过非竞标方式非法获得储量丰富的油田。[2][3]206-210[4]175-180[5]

19世纪末俄国石油工业和石油制品市场

俄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72—1901年,俄国石油工业飞速发展。19世纪末俄国石油产量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第二个阶段1902—1917年,俄国石油工业由盛转衰。此时作为俄国工业重要部门的石油工业仍不能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1901年俄国石油产量为7.06亿普特,此后石油产量呈下降趋势,1905、1906、1907和1910年石油产量分别为4.56亿、4.9亿、5.88亿、5.6亿普特,1913年的情况最为糟糕。1901—1913年俄国石油产量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1.6%降至18.1%,然而同期美国石油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9.8%增至62.2%。[1]19石油产量降低是不可避免的,它是20世纪初巴库地区石油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石油业主为获得石油过度开采也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降低的同时石油勘探、钻探和开采方式并没有实现集约化,巴库地区的石油技术仍保持在1870—1880年间的水平,技术十分落后,因此石油产量很难持续增加。按照惯例,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更新石油工人数量应大幅度减少,但巴库油田的状况却恰恰相反,工人的数量从1873年的680人增至1890年的6000人、1901年的28000人,可见石油开采技术水平较低。[1]9某些大公司故意荒废钻井或停产、普遍大幅度降低钻井开采期限、人为降低石油产量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石油制品的价格,控制石油生产成为调节产品价格的杠杆。石油巨头开始兼并一些濒临倒闭的工厂,利用这些企业来生产硫酸等石油加工过程所必需的产品,进而形成行业垄断。大企业甚至在工业高涨和燃料需求激增时仍大量的囤积石油,1911年和1913年其囤积石油量分别占产量的70%和50%。[1]21

长期以来由于俄国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垄断经营、燃料生产技术落后、顿巴斯和巴库等产区都远离消费品市场、交通运输不发达等原因,石油开采和销售难以集约化。工业发展初期矿物燃料尚能满足工业的需求,在矿物燃料缺乏时俄国凭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勉强能渡过难关。在俄国几乎每次燃料需求量大幅度提高时都会出现“燃料荒”,仿佛已成定律。“燃料荒”同时出现在石油和煤炭领域,但两个领域各具特征:一方面煤炭的产量无法满足需求(有些消费者被迫开始使用石油);另一方面石油产量降低,油价显著提高。1910—1913年间石油和石油燃料的价格增加2倍,此后油价一直居高不下。“石油荒”对河运、贸易和工业等领域影响极为明显。据统计,1912年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俄国工业成本支出增加上亿卢布。

1910年俄国石油工业企业利润为2.36亿卢布,占固定资本比例的12.3%,1911年其数值分别为3.56亿卢布和16%,而1912年增加到6.64亿卢布和26.3%,至1913年其数值为9.64亿卢布和28.7%(石油工业固定资本增长具有投机特征,因此不能全部归结为生产本金的扩大)。1910—1913年11家大公司的利润持续增加,年增分别为18.5%、24.3%、43.8%、48%。[1]21战前俄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为15.7%,石油企业的平均利润是其他行业的2倍。1883年巴库油田产量达1000万普特的石油公司只有1家,10年后,产量达1000万普特的公司数量达12个。20世纪初,这些大公司的产量占巴库地区石油产量的55%。

石油加工业的情况更令人震惊,1893、1901和1911年煤油加工厂的数量持续减少,分别为90、83和53家。如果考虑到那些长期停产的工厂(1901、1904、1908—1909年分别为14、23和52家),那么石油加工业的集中程度更高。1901—1909年间年产500万普特煤油的大工厂只占企业总数的1/6—1/19,其煤油产量却占37%和72%。[6]数据虽不能完全体现石油工业发展特征,但能反映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对等关系。与此同时,很多国外的企业也投资俄国石油工业。1874年诺贝尔家族开始投资俄国石油工业,先租赁巴库油田的土地进行勘探,1875年并购一个小炼油厂。新领域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1879年诺贝尔兄弟公司成立股份制企业以便融资,公司最初的股份资本为300万卢布,1882和1884年股资分别增加到1000万和1500万卢布,1884年固定资本达2170万卢布,部分债券和股票在普鲁士证券交易所中公开出售,同时也开展相应的国际业务。[1]662[7-9]诺贝尔兄弟公司从其投资俄国石油业起,就谋求垄断俄国的石油工业,为此开始大规模购买和租赁油田、控制各地石油仓库及石油制品运输。为打击竞争对手,开始大规模采用油轮、油罐车运输石油,并且修建了俄国第一条石油管道。诺贝尔兄弟公司排挤石油贸易和运输企业,反对巴库至黑海沿岸的管道建设,目的是保持南俄和国外市场的份额。为了增加运输能力和打击竞争者,诺贝尔兄弟公司还修建了高加索铁路支线。

诺贝尔兄弟公司不但在石油工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关注俄国科学家和石油工程师的专利和发明,以此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发展石油工业,诺贝尔兄弟公司开始生产油田设备,不但率先在俄国生产柴油发动机,而且垄断了该行业的生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石油工业体系。但诺贝尔兄弟公司的统治地位仍受到了冲击,最有利的竞争者是1880年成立的“里海—黑海石油公司”,该公司系巴黎洛希尔公司收购巴库石油公司改组而成的。洛希尔公司凭借其自身的资金优势迫使俄国政府让步,顺利跻身俄国石油工业。巴库石油业主А.И.曼塔舍夫也是石油三巨头之一,他兼并了当地一系列大中小石油企业成为该领域的后起之秀。

20世纪初俄国石油工业和石油制品市场

20世纪初,石油三巨头诺贝尔兄弟公司、法国洛希尔公司和А.И•曼塔舍夫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占巴库地区的1/4以上,控制了国内40%以上的煤油生产。在石油出口领域石油三巨头所占的份额更高,它们掌控50%石油制品的出口(诺贝尔兄弟公司掌控份额超过1/3),近70%的石油制品都是它们从巴库地区运往国外的。对石油生产企业规模和形式、运输工具和石油制品贸易的分析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制品市场已从自由竞争走向寡头垄断。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南俄的开采工业中,在俄国其他工业领域也有所体现。此时,诺贝尔兄弟公司和洛希尔公司已成为托拉斯联合企业,它们已在一个或者几个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

俄国石油工业发展不均衡,大公司和中小企业并存,19世纪末仍有大量手工生产的小石油公司,至1900年这些小公司受大企业的排挤纷纷倒闭,但随后的战前经济危机使小公司又获得重生。这些个体和家庭式企业不但在数量上占优势,而且还保持着原始的店铺交易。企业的创立者都是以前的包税人,如米尔佐夫与出口贸易大亨А.И•曼塔舍夫一样以前都是包税人。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石油业主还在其他地区拥有产业。20世纪初至一战前夕在私人银行的参与下,石油工业的股份化进程加快,一些大股份制企业都吸纳新生力量,股份制企业成为石油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各企业的规章和组织形式大同小异。非股份制企业的数量急剧减少,以前的一些企业主转行,另外一些人投资金融业,米尔佐夫和曼塔舍夫等一些石油业主则转变成金融寡头。这些现象是石油生产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的集中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一些新财团和托拉斯都关注巴库石油工业,一些老企业为公司持续发展和巩固市场份额也纷纷改组。洛希尔公司的地位被壳牌石油公司所取代,成为其旗下一个独立的子公司。此时,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俄国垄断组织“俄罗斯石油总公司”的成立。从1900年末起,俄国石油工业就受1900—190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石油制品储备量增加的同时巴库石油价格开始降低。受经济危机影响石油产量也开始下降,1901、1902和1903年石油产量分别为7.72亿、6.73亿和6.3亿普特。同时,闲置油井的数量在增加,从1901年的583个增加到1912年的1043个,1913年增至1172个,石油业主的开采规模也有所降低。1900、1901、1902和1903年钻井数量分别为83140、75783、40390和49355个。巴库煤油工厂的数量从1901年的83家减少到1903年的78家,停产工厂的数量也从14家增至21家。危机对中小企业的打击最为严重,巴库原油的价格降低了1/3,煤油价格降低3/5,油渣的价格降低2/3,小企业因资金短缺纷纷倒闭,但大石油公司却获得了巨额财富。经济危机时原油价格维持在1895—1897年水平,石油油渣价格维持在1896—1897年水平,煤油价格维持在1894—1895年水平。一些大石油公司,如诺贝尔兄弟公司和里海—黑海石油公司凭借自身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竭尽全力维持石油制品的高价。依靠出口俄国石油制品的外国公司在此期间获得超额利润,但俄国石油工业中的股份制企业获利却不高。

为了对抗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公司,1892年诺贝尔兄弟公司和里海—黑海石油公司共同组建了巴库煤油工厂联盟。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和美国贸易组织的支持,洛克菲勒石油公司虽然获胜,但俄国反洛克菲勒的呼声越来越高。诺贝尔兄弟公司和洛希尔公司、巴库的石油公司以及俄国出口商和英国的经纪人为了控制俄国煤油的出口份额,开始转向世界市场,如印度、印尼等国家或地区。经济危机末期,即截至1905年巴库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明显降低。石油业主和政府官员开始相互责难,工厂主抱怨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出口税率调整机制过于繁琐;政府官员则抱怨出口商之间相互竞争,缺乏必要的沟通。石油出口衰落主要源于俄国经济技术条件落后,海洋油轮数量不足,造船工业滞后。而且国内市场上的巨大利润不能刺激企业主加大对石油出口领域的投入。一战前夕,诺贝尔兄弟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和奥伊里集团(俄罗斯石油总集团的简称)集中该领域86%的股份资本,控制了国内60%的石油开采。这三家石油公司控制高加索地区15条最长石油管道中的12条,拥有该地区90%的石油运输能力。这几家公司不但拥有大量的油田,而且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高度集中,这是在俄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阿普歇伦半岛上石油财富都归国家所有,是国有财富。俄国政府夺取巴库土地的同时使当地农民转化为国有农民,在十月革命之前状况一直如此。早在1870年石油产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官僚们就开始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最初以沙皇的名义公开征用油田的土地,此后虽然征用方式有所改变,但结果却大同小异。尽管国家杜马对此一再反对,但苏拉罕油田的土地仍被任意征占。政府也试图扶持中小石油企业,借以限制石油垄断的形成。然而,政府的政策却适得其反,政府土地使用规章内容越繁琐,土地越容易集中到大企业主手中。

俄国政府为发展交通运输业和石油业,不得不考虑大石油公司的利益,对其予以相应的扶持。同时,石油业主在巩固俄国政权、维持军队和政府开支等方面贡献巨大。据统计,20世纪初石油工业纳税额达1亿卢布,其中包括3000万的税收、1000万租金收入和6000万的运输费用。[10]10还应指出的是,克里木战争致使俄国财政赤字严重,因此政府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和增加财政收入,进行货币改革来增加黄金储备以实现收支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俄国的石油业为国家财政收入贡献颇多。最初禁止性的关税政策、消费税的征收、铁路税率体系、国家银行贷款和出口奖励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俄国石油业垄断的形成。

第3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传统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定额管理制度使得建筑产品的价格与其实际经济价值有很大的偏差,遏制了生产力的良性竞争,抑制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创造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执行,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能逐步建立起由工程定额为指导,以市场价格为主导的工程造价模式,相应的使政府监管力度由微观过渡到宏观,使中国工程造价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AACE(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约定,对一般工程项目,工程造价可按如表1阶段划分。国内工程造价依据项目进行的深度,按其所处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构成和计算方法及精度要求。

2国内外石油公司工程造价体系比较

国内外工程造价编制方法和管理体系的差异,在石油工程项目造价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由于国外市场更注重企业竞争力,因此对经验的积累和巩固成为了国际知名石油工程走向世界的优势之一。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在工程造价方面,都建立完善了相应的数据库、工程造价编制方法和软件等,同时也确定了其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价格幅度差等。如SHELL公司的工程投资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了SHELL公司的核心商业机密。SHELL公司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在数据处理与分析、信息库完善等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按阶段,SHELL公司将工程造价分为3个类型,分别是方案评估阶段的TYPE1,对应AACE中的CLASSV;方案选择阶段TYPE2,对应AACE中的CLASSV;项目定义阶段TYPE3,对应AACE中的classIII、classII、classI三种类型的工程造价.在造价精度方面,有少许的偏差,对TYPE3,精度要求在-10%~+15%。

在SHELL,造价文件成果的指导性,除需要造价工程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项目经理及其管理团队、生产厂家、承包商等各方的协调配合。一份完整的工程造价文件,除构成造价主体的基础投资数据外,还应给出详细的工程概况说明、工程造价基础等,让审阅者能清晰的掌握造价文件所包含和不包含的内容,同时对风险、现金流量、人工时等做出详细的分析,方便管理者决策使用。

经过对比分析,SHELL与国内石油公司造价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工程造价基础的范围更详细。具体包含费用估算的范围、相关技术信息(承包商费用估算)、项目进度计划等内容。由于体制原因,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招投标计划、项目进度安排、资金投资计划等也往往与造价文件编制相脱节,导致造价成果仅能反应投资的总限额,对项目管理决策分析作用欠佳。

第二,将承包商报价引用到费用估算中。SHELL公司在TYPE3阶段的估算中,除了固定设备材料的厂家报价外(与合同价一致)外,还对建筑工程等专业承包商的的投标报价进行筛选和确定,将中标的承包商价格引用到工程造价中,以更好的提高投资估算精度。国内石油公司造价阶段的设备材料价格报价与施工过程中合同价格往往有很大的出入,在国内,建筑工程等概预算都是依据相关地区、行业的概算指标、预算定额、费用定额而来的,如何对国外通行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有效的把握,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和适应。

第三,增加对施工管理费中业务经费的具体界定。SHELL的施工管理费可以分为现场管理费用(FieldIndirectCost)和公司间管理费用(HomeIndirectCost),也都是针对承包商而言,其中,现场管理费约占整个管理费的20%~30%,公司管理费占整个管理费的70%~80%。除与我国施工管理费组成相类似的费用外,还含有业务经费。包括广告宣传费、交际费、业务资料费、业务所需手续费、人佣金、保险费、银行贷款利息、无效管理费用等。在SHELL,以上所有管理费用都可在进度安排指导下,依据不同的工种和工作时间,采用人工时方法来进行编制。国内项目在施工管理费方面,往往都是采用比率法,根据工程费用,按照项目的规模和性质,来进行编制。

3国内石油公司提高国际工程造价水平的方法

通过学习对比SHELL等大型国际石油公司的工程造价体系,我们逐渐意识到,由于体制的不同,国内的工程造价做法与国际通用做法有较大差异,加之国人观念的差异,如何尽快适应外部市场整体环境,完善自身体系,提高国际工程造价水准,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第一,国内石油公司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建立和完善属于公司内部的造价数据库系统,对近年开展的各类工程项目进行总结分析,依据工程性质,采用全过程项目管理的方法,从项目立项到项目施工结束整个过程的造价数据进行总体的分析总结,积累一套完整的数据库系统。

第二,尽早完善各片区相关工程造价体系文件。对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有石油公司而言,应分不同片区,建立能适应工程所在地的工程造价体系文件,并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及其石油公司的认可。从体系文件入手,能指导造价人员快速熟悉各作业片区工程造价需要,了解当地行情,编制出的工程造价成果文件能得到认可,才能有效保证下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多方调研,利用建模的思想,确定时间因素、地区因素、季节因素等对人工、材料设备价格的影响因子。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的功能,对所搜集到的地区价格指数进行总结分析,考虑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指导今后开展同地区海外项目造价工作,价格指数能有章可循。第四,加强学习,培养出一批业务水平高的工程造价人员。国内外工程造价理念迥异,国内造价人员应多学习AACE、英国皇家测量师协会等组织的造价体系,在参与海外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总结完善出一套具有核心竞争力,完全属于本企业的海外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4总结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