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语文阅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

第1篇

所谓高效阅读,就是在尽可能少付出时间与精力的前提下取得尽可能好的阅读效果。为实现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文本基本信息的积累

学生在看到文本后,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先了解相关资料,比如,可以从该文作者的写作风格、相关经历、文坛地位等入手。要想掌握这些信息,要靠平时的广泛积累。常言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语文也必须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学,贵在识记积累。韩军博士曾在甘肃省中小学课改研讨会上用形象的例子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会在一两年时间内就学会说话?他用这样一组数据明确解答:一天之内,婴儿大概可以听到多达一百句话,折合来算,一年之内则能听到36000多句话,两年便是72000多句话。按照这样的积累量,婴儿就能在短时期内学会说话,甚至一些复杂的字、词、短句也能说出口。因此,对于一个专门学习母语的学习者,要学好语文,必须在识记和积累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

(二)对文本进行分析

学生在这一环节要学会分析文本中重要的段落、句子、关键词等所起的作用,对文本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表层及深层辨析文本的含义。这种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挖掘文本蕴含的意境,感受作者在文字间所深藏的内心世界,慢慢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掌握一定的语法,且积累词语,才能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

(三)对文本进行赏读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品读鉴赏文本的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独特之处,以及作者使用这些手法与内容所达到的效果。此外,还必须能够找出文本的“糟粕”所在,即文本的缺点。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应当能够熟记并运用常见的写作手法。

(四)表达自己的见解

高中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感悟能力,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见解与体会,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想,也就是“悟读”。因此,教师应将主动权适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独自感悟、体验、品味文本的意蕴。由于每个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对于文本的感悟也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多元化。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前提是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阅读积累。同时,生生之间还要进行广泛讨论,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依据上述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有利于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在实施以上四步训练时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抓主次法

在阅读文本时,可以先省略文本中的引用、例举、描述等部分,这样便于学生抓住文本主干,找出关键句。关键句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关键句位于段落的开头,起着引领段落的作用,有的位于段落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表达特点来看,关键句在段落中常以抒情句或议论句的形式出现。

2.重点理解重要词句

理解文本的关键是理解重要词句,若对其理解充分就能把握好文本的主题思想,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平时还应勤加练习,提高把握能力。

二、一些思考

第2篇

发现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明确提出来的。布鲁纳所说的“发现”,含义比较广泛,他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日本大桥正夫对发现学习做了进一步的界定,他认为:“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发现学习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创造一种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行发现知识的过程。简单地说,发现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强调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说,发现学习法也叫问题法、探究法。发现学习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从本质上说,发现学习法就是一种教会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引入发现学习的必要性

2.1教师主宰课堂,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宰,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阅读、认识和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和体验,课堂上过多、过细、过滥的提问和回答代替了学生的诵读、品味和感知,这从本质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权利,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论述都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作者的交流,阅读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2.2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教,学生学,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什么,怎么教,皆由教师说了算,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演变成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授和灌输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了。当然,由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所以,师生自然而然地都把目光集中到高考上,这种功利意识使教师不由自主地关注高考,在课堂上潜意识地落实高考。备课时,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考点、知识点;课堂上分析讲解时,教师会不自觉地按高考试题的形式肢解文章内容,讲解分析;课后根据高考考点,设计大量的练习题,通过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答题技能,却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感知和体验。长此以往,不但会使学生丧失主动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理性化,使学生不会感悟,不会思考,也不会理解,不会表达。使传统的阅读教学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迷雾中迷失方向。

2.3解读文本单一,压抑学生的探究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参上对作品的解读奉为不二的法宝,在分析作品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参的定论上。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与教参偏离时,便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似乎唯有教参上的理解和定论才是绝对正确的,这种单一化的文本解读倾向,压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文本解读本来是多元化的,应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大胆向权威挑战。学生本来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却在这种单一化的文本解读中被压抑。

2.4阅读教学程式化,限制学生的创造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方法单一,形式死板,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小说、散文、诗歌,一律按照“一导入、解题,二作者、背景,三概括段意、分析课文,四总结主题、分析写法”的固定模式开展教学。教师一味地讲解分析、灌输注入,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不管同意与否,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是再优美的文本,也被教师肢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学生完全丧失了自己,泯灭了自己的创造性,成为被灌输的容器、被填的鸭,学生完全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厌恶语文,甚至是憎恶语文。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传统的程式化的模式,使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的肢解分析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魅力,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3结束语

第3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任何一个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都能够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阅读的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1.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情境,使过去的单向交流方式转变为多向交流方式,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充满感情地和学生讨论交流如下这个问题:学习完本课后,大家也来谈谈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吧。在教师的倡导下,学生纷纷讨论起自己的梦想,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变得热闹欢快起来。

2.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境”,品味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真挚的情感、深远的意境。例如,我在教学《再别康桥》一文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的意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然后再分析此时的柳的意境,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情景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播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一个片段,青年与同样是热血青年的同伴驻足于橘子洲头,看船来船往,论古今国事,激情澎湃地喊出“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让学生观看此视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课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根据这首词的内容而创作的沙画视频,让学生在沙画中感受该词的内容和情感,从而降低他们学习此词的难度,这样,学生也很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有效地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第4篇

高中学生的阅读对象是阅读材料,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读懂,而读懂是分层次的,语文教师应对具有不同语文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来说“读懂”包括: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知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读完阅读材料后能从文本中提取出对自己有用的重要的信息,并能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我所用;阅读材料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表述和体现文章的内容,对此要能加以分析和概括提炼;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要能够进行有效的评价和鉴赏,从而对自己的欣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读懂阅读材料,简单地说就是认读和解读两个环节。认读,并不困难,但由于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选择,就会出现不同的认读,需要教师进行归纳和指导,将学生的认读目的和阅读的疑惑归纳到某个焦点上,从而向学生提出更高层次的阅读问题,并能顺利地加以解决。解读,就是学生能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所表达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进行阅读时也应该有个清晰和完整的阅读思路,即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从局部到整体。在这个环节中,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水平、个性差异,设计出层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从而使简单的认读上升到对文章的评价和鉴赏,从阅读上升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样就呈现出阅读效果的梯度。

二、运用创新型阅读模式

高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创新型的阅读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阅读效果。自我阅读、共同探讨、创新发展就是很好的阅读模式,应积极倡导和推广。对阅读材料的自我阅读是阅读的基础和出发点,学生自己要先独立地研读、理解和掌握所读的阅读材料,把握整体的阅读过程。要使学生做到反复阅读文本,并能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该圈的圈,该画的画,在阅读笔记中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对文章的理解、评价及对自己写作有那些帮助等内容。共同探讨的前提是学生对所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于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产生的疑问,与其他学生进行共同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使收获更大,心中的疑难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5篇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阅读的兴趣高涨时就很容易唤起其学习的热情。此外,教师自己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并根据文章的语言和文字,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及对问题构建的巧妙布局,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感悟及情感体验表达自身独特的见解,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一课时,根据文章的内容,教师就可以谈谈实际生活中自己对生活甚至是生命的感悟,再把学生引导进来,邀请其谈谈各自的感想及看法,使老师与学生之间达到共鸣,进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的兴趣,为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2.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制订一个适合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的发展,阅读的水平都能得以提高。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针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其在课外多阅读一些莎士比亚的作品,提高其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学习书本课文时,梳理出文章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即可,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3.创建一些开放性的阅读问题

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是阅读主体,而且还是独特的个体,所以学生之间的阅读理解和情感体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当学生对阅读理解和感悟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看法并加以指导。在设置阅读的问题时,教师不能束缚或者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果学生言之有理就是可行的。例如,在《道士塔》的课文中就有学生提出问题:“王道士真是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魁祸首吗?”“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描写的具体事件都是真实的历史吗?”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及体会从多个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分析、总结。

4.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充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确保阅读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读出不同的体会并发现不同的问题。避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障碍,这样学生才会把个性化阅读当作一种学习享受。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可以利用审视批判、逆向反弹、联系实际生活等方法消除学生所遇到的阅读障碍。

5.把高中语文的读写充分结合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写作,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升,然而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及写作空间,再为其提供一个可以互相分享和交流的平台,确保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积累写作经验或者完善自我,这样的方法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6.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施评价

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评价能够了解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是否得当,从而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更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评价。

7.总结

第6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要向研究型、主动探究型转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年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对每篇必读课文的讲解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即:介绍作者、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逐字逐词讲解分析、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大意、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重视的只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阅读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对基础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听教师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越教越累,学生学得毫无兴趣,长此下去,学生将是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阅读探究问题的选择缺乏合理性在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中,面对同一阅读材料,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这本来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由于学生问题的多样性使得一些问题并不适合在语文课上进行讨论。例如:教师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不能将本学科的本质弱化。新课表中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工具性与人文性。新课改实施后,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要求用语文的人文内涵来不断熏陶学生。但是有的教师在设置阅读问题时缺乏合理性。

2.2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把握不到位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就不必干涉太多了,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放手。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很多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小组围在一起热烈的讨论,然后再派代表上台发言。从表面上看好像学生是在进行自主学习,可是,学生们在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效果又如何?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看似热热闹闹的一节课由于教师的组织无序,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茫然、虚假,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管得太死、放得太松都不是一堂好课,缺乏教师对自主性探究学习的准确把握与指导就失去了探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

2.3缺乏对探究性阅读的开放性引导在探究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要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由探究的空间,要允许学生的答案是不同的、丰富多彩的。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虽然给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阅读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探究性阅读中的开放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平等性。探究性阅读中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但是很多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经常滥竽充数,不思考、不动脑,而搭乘别人的顺风车。学生的这种行为教师在教学是是不易发现的。这样一来探究性阅读就成为一部分学生提高自己能力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学生基本还在原地踏步,这是一种新的学习不平等。

2.4探究性阅读教学存在很强的形式主义倾向很多教师为了能够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在没有深入研究新课改的内涵后就照猫画虎的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例如: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只会让学生自我提问,然后进行分组讨论,谈论完成后学生代表发言,不管学生发言的内容是否符合课堂教学实际都表示出高度的赞赏。再例如:还有的教师运用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来对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结果是,看似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但实际效果很差。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3.1为探究性阅读教学创设情景教师要为探究性阅读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改后的课堂要求教师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祥和的气氛,使师生在平等、自由、融洽的课堂情境中自主的学习。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来进行阅读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阅读补充更多相关的材料,使学生的思考更上一个层次。

3.2深入研究文本内涵正确选择探究问题教师在选择探究阅读问题时一定要让探究的问题符合语文的教学要求,探究性阅读不是休闲阅读、不是文学批评式阅读,而是具有语文特色的阅读。因此,选择的话题不能偏离语文之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逐个进行甄别与筛选,将那些与语文教学或语文知识不相干的内容统统去掉。

3.3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合理的制定探究方案教师在选择了合适的探究问题后,就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理解水平来选择不同的探究方案。探究式阅读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预习文本并创设情景、细读文本并发现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例如:选修教材人物传记《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师可以问学生:杜甫为什么是万方多难的?他当时成长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教师在这里设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为此展开了积极的探究。

四总结

第7篇

1.1提高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对于价值观的渗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引导者,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辅导者,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正面的典范,从生活学习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渗透。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对其中烛之武的性格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忠义、爱国、勇敢、机智等优秀品质,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发现语文阅读中蕴含的美好品质,从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2营造情景范围,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对价值观教育进行渗透,老师可以适当地营造情景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例如在教学《海燕》这首现代诗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海燕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然后通过对海燕精神的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相关文献,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分析体会。这种情景演示方法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建立价值观的框架,从而为今后价值观的确立奠定基础。

1.3搭建学习平台,掌握价值观走向

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因此,老师在语文阅读的价值观渗透教学中可以搭建适当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日常语文阅读学习,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是非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掌握价值观的走向。这种平台的构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语文阅读交流分组,让学生搜集具有教育意义的图书并互相借阅,然后交流心得,老师则定期举办交流大会,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比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书本中的价值观走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种方法是老师合理利用教材,将课文中小说人物的内心进行深入的分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4合理把握教材,激发学生参与性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在进行价值观建立时可能有不一样的情况发生,因此,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同时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教材,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阅读的课堂活动,加深他们对于价值观的体会和印象,增强学生在价值观、是非观的明辨能力。例如在教学《雷雨》时,老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分角色阅读的方法,通过在课下的练习阅读和自己的体会,更好地表现课文中各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主动地参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2.结语

第8篇

(一)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概括文章含义,进行前后文的解释。有的文章还会留一些空白和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理解作品后进行填充,学生填充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整体把握和理解的过程。

(二)课堂增加“佐料”,教学绽放光彩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而领悟文章的真正要义,获得心灵的启迪。所以,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开展阅读游戏、阅读竞赛等,学生在游戏中激起了参与的热情,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讲求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涵,获得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适当地增加他们的阅读时间,多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题材内容、背景环境、情感主旨等相关知识;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裁结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相关知识。学生将这些基础知识融汇贯通,有助于他们真正学会阅读、分析、鉴赏文章,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所以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使阅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钥匙。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要克服这一致命伤,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包括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阅读要广,但不一定篇篇都懂,句句都会,关键在于知识的积淀,积累越多,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纯熟,对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一)帮助学生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很适合学生阅读,如《视野》《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杂文报》等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生活实际,又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是“与时俱进”的优秀课外资料。

(二)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

第9篇

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其进入社会后的人生抉择,因此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并且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阅读教学的文本是平面的知识,也是作者价值观的缩影,其中不乏优秀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而教师应当以这种情境为基础,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

二以学生个性塑造为条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感受美的教学,但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美学感受,教师不应当采用“齐步走”或“一刀切”的手段,而应当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优化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让他们向正确的价值观靠拢,这就需要因材施教。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因材施教:

(1)注重阅读文本的差异性,不同的文本、文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呈现,作为创作个体的人不免有些负面情绪,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价值观的闪光点,摒弃不良价值观的引导;

(2)不同的学生存在差异,其价值观发展的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不同学生的价值观优化,以不伤害学生的自信、自尊为基础,适时引导。

三以合作探究教学为方法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陶冶情操,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助。阅读教学是一种人文性教学,依靠教师单纯教学是无法达到效果的,需要学生个体进行探究、体会,同时搭配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达到思想的把握与价值观的认知,而教师的目的是对这种把握与认知进行提升、升华,因此阅读教学需要建立在合作探究教学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阅读、讨论、评价、引导、感悟。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挖掘,阅读挖掘的过程是为了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讨论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集合几个人的思想深化主题;再次让学生逐一汇报、讨论,让学生对文章的价值观进一步理解把握;最后教师进行必要总结、提升,教师总结的目的便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融入价值观教育。

四以读写结合方式为深化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与写,阅读教学虽然以阅读为主,但是单纯地读容易造成学生只读不想,因此读与写需要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才能在阅读中获得思想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引入价值观教学,同时这也是学以致用的基础。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一周拿出至少一节课进行课外读物教学,也就是学生自行选择阅读内容,并且进行读书的收获与经验汇报,书写读书笔记,组织征文比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认识到更多种价值观,并且通过引导自主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提升作文水平。

五结束语

第10篇

一、少教多学概述

少教多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入手的,少教是指教师进行启发式、针对性以及创造性引导式教学,多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是一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作为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悟文章中的哲学原理以及人文精神等内涵,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少教多学教学策略,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转型,促使语文阅读发挥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忽视培养学生能力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学过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按照教师已经预设好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致使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始终停留在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被动状态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主体地位被教师替代,与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相违背。

(二)过度重视教师讲解

“读”作为语文阅读的精髓,学生只有亲自阅读,感受文章内涵,才能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会进行范读,学生很难有身临其境、和文章内容产生共鸣的真实感受。教师片面的认为学生读不懂、读不透,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进而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培养长期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将文章段落标记出来,并通过阅读找到文章中的各类句型,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主旨等,学生按照教师固定教学模式,机械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不仅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四)练习代替阅读

目前,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趋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旧能够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在高中最后阶段尤为突出。为了能够提高高考成绩,主要学科教师都采取题海战术,高中语文阅读主要形成了学生练习和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其阅读的主体地位,兴趣荡然无存,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对策

阅读作为学生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通过阅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模式,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少教多学内涵,侧重突出学生阅读主体地位,丰富阅读教学方法等。

(一)突出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教师读、讲为主,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影响阅读效果以及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少教多学的内涵,明确自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重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要鼓励学生自主体会和感受文章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在理解上出现错误,教师不要一味否定,要与学生交流其情感和感受,引导学生站在作者或者其生活背景角度去理解文章内涵,例如,在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不幸遭遇,并引导学生理解杜甫在面对那样的窘境下,仍旧心系天下寒士,何时能够脱离无屋可居的困境,以及自己美好愿望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用简练的语言将文章中心表达出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突出学生阅读主题地位,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准确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增强学生阅读水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丰富阅读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高效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创建情景,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阅读,并经常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活动,例如:建立读书角、开展阅读比赛等,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进行自主阅读,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们互相分享,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其次,合作阅读学习方法的实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接受、理解等能力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起阅读,并讨论文章深层次含义,不同的学生的阅读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在进行合作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在体会、思想等方面进行交流,还能够培养学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了解并认识他人的世界,对于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积极开展教学评价

高中是学生心理相对敏感时期,很在乎教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肯定,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作用,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例如:在讲解某道题时,教师让同学们讲解自己的思路,一些学生虽然思路正确,但是,表述不清晰,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学生明确方向之后,再通过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思路讲出来,通过这种鼓励形式,不仅能够兼顾全体同学,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逐渐喜欢阅读,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结论

第11篇

[论文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第12篇

一、理清文脉,训练思维逻辑性

思路就是围绕立意构架的思维轨迹,作者创作是利用思路来实现创作意图,读者就可以通过理清文脉,还原作者的构思,找到作者的思维轨迹,进而把握文章立意,这应是一条基本阅读规律。如指导阅读说明文,就要遵循“特征思路”,因为说明事物围绕的是事物的特征;阅读议论文则往往遵循“问题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漫话清高》;叙事类文学作品往往按时间先后、空间顺序或人物活动的几个方面来展开;抒情文体往往是采用“意境思路”“感情思路”,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而记叙文章往往涉及很多人,许多矛盾,我们在繁杂的头绪中应抓一个或一组人物,因为记叙类文章往往通过最主要人物来反映主题的,比如说《鸿门宴》。可见通过探究“思路”“文脉”,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文章结构安排的目的,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

二、启发质疑,培养思维创新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例如,阅读《失街亭》,传统的观点是马谡的自以为是、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告诫,不听王平的劝说,一意孤行,导致战争的失利。面对这个传统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方查寻资料,在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大量占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要让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创新的信念和决心。需提及的是,在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同时,又要切合作者和生活,这就需要教师有意义的点拨,有见地的指导。

三、完善补充,增强思维的严密性

对课文的观点、构思、写作手法乃至句子、词语的注释进行完善补充,着眼于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同样也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含答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就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逻辑经验的积累以及自身修养去补充完善。

四、联想拓展,激发思维的想象力

联想力与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联想拓展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学生顺着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作家创作的思路继续联想下去,从而体现纵向思维的开拓。例如阅读《项链》,可以让学生思考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生活,这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再如《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简洁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问一句:“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学生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夫妻之情感人入微,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做适当的点拨,那水下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了。

五、比较迁移,挖掘思维的深刻性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文本解读中要鼓励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比如词中写愁的名句: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可以让学生选取不同的可比点比较,从修辞角度看,李煜的词将愁形象化,且比喻新颖,想象丰富,更胜一筹。从表情感染力上,李清照词语言简白却更觉神妙,更堪咀嚼。通过比较,我们不仅可以学习从多个角度去评价词句的方法,更披文入情,体会了词中滋味,且加深了对二位词人词风的印象。

新课程语文教材把“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编者力求把同中有异的课文及各项内容组成为一个个有机的小综合体,这就为“比较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语文单元教学方法的特点就在于比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些条件。同时,我们还可以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学了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了很深的体会。这时,就可以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的大量的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相见欢》、杜牧的《赠别》、晏殊的《清平乐》等,无论情人相思的煎熬,抑或友人分手的不舍,都为多愁善感的词人所捕捉,他们用多情之笔流泻下了当时的感动。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融入了词的意境,触摸到了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词之美,还提高了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90-01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能否把其中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呢?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1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的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象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要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3 制定明确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

3.1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

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3.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3.3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效率 提高

1.前言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所占总教学内容的比值是最大的。任何一个学生从开始学习的时候起,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与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到了高中阶段,很多高中生对阅读似乎不是那么很感兴趣,阅读能力不够强、阅读品味不太高以及阅读水品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归其原因都是由于阅读教学的效果不明显,所以要想让高中生在阅读方面的情况有所改善,就必须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是结合目前高中的阅读教学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个人建议,希望能对高中的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2.目前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2.1阅读教学的观念太过陈旧。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和作者之间进行的心灵对话,然而在目前的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太过于陈旧,总是沿袭着以往由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的老观念,那么无形之中教师就剥夺了学生进行阅读的权利,学生的主观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对阅读的独立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2.2阅读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纵观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通常都是将阅读材料自己读一遍之后,就开始把阅读材料分解成几个部分来进行讲解,这样不但失去了阅读材料在整体性上的认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这种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让阅读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3阅读教学太过脱离实际。身边的事情往往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然而在高中的阅读教学中,阅读内容的选取往往仅限于课本上的阅读材料,缺乏新意和吸引力,以至于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造成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

2.4阅读教学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多时候都是讲解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他们忽略了阅读教学本身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从中去感受一些不同于教师讲解的乐趣,因为相同的文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也许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标准,就会让学生失去阅读的乐趣,也就失去了对阅读学习的最初动力。

3.提高高中阅读教学效率的建议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所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让人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材施教,激发人的学习潜力,提高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理解能力。让学生在阅读的教学中学到的不仅是材料上的知识,还可以学到更多学习的方法和培养起一些应该具备的能力。

3.2阅读教学模式应该创新。在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要对阅读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主要是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来弥补其不足。既然是"互动",那就要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学习,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馈回来的信息,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师生间的紧密配合,最后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所需的阅读学习任务。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师生间真正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不仅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对阅读方法和阅读知识的掌握程度。

3.3让社会生活走进阅读课堂。俗话常说"投其所好",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要想让高中生真正的喜欢上阅读课,就必须把阅读材料准备来符合他们的"喜好"。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相关内容感兴趣了,自然就会认真的想要去阅读和理解,此时再加上教师的有效引导和辅助,相信阅读教学的效果定然不会差,所以让社会生活走进阅读课堂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3.4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每个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阅读教学很大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自读和自悟能力,这也是阅读的基础。并且在语文的新课标中就明确的指出了:"阅读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很好的具备理解、感受、评价以及欣赏的能力"。所以在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独立思考、独立品味、独立感悟等等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加深学生独自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让学生能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的写作意境中去,达到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最终目的。

4.结束语

对于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效率,还有一段较为漫长的改革之路要走,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还很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进行创新。因为我们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老师到底是会教还是不会教,主要就是在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进行体现的。所以,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责任,因为它对激发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及写作水平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孙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

[2]柴树梅,李青云.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第1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途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新课标指出要促进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发展。阅读是吸收信息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之一。高中语文节选的大都是文学作品,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同时,阅读理解又是高考中的重要题型,占有很大的分值,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与能力培养普遍存在重结果的倾向,如分析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反应;课堂开展讨论不足,阅读结束太快等。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质量不高。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准的重要尺度,因此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调动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的欲望,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用画面展示荷塘的美。课文重在描述的是荷塘、月色这两种景物。古往今来的诗文著作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有很多,但本文描述的这两种景物与其他作品中的荷塘、月色不同,这里突出的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的月色,两者融为一体,通过多媒体能鲜明地突出景物的特色,展示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融入的真挚情感,这是任何语言所无法描述的,动态、迷人的画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提高教学效果。

二、立足课文,进行阅读训练

高中语文课本节选的课文内容丰富,利用课本中现有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现行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教学中要注重讲解技巧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如教学著名诗人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要事先做好设计,母爱是最伟大的爱,也是诗歌中的永恒主题。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诗人是如何展开思路的。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第一部分是交代大堰河的悲惨身世,表达诗人对乳母的怀念与痛悼;第二部分重在刻画大堰河的勤劳、善良,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眷念与感激;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家人的悲惨遭遇,控诉黑暗的社会;第四部分赞美大堰河的美好品质,抒发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了解这首诗是带有叙事性的抒情诗,诗人并没有完全展示大堰河的故事,主要是通过一些片段抒发对大堰河的深情。

三、利用课堂,提高阅读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也是指导学生阅读的最重要途径。教师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首先,采用互动课堂阅读方式,给学生留出阅读自。互动阅读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情感。这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质疑、成功、失败等多种心理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采用比赛阅读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和比赛阅读,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如进行字、词辨形、辩义方面的比较;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的比较等。

四、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语文阅读是开放性的,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但一些教师比较注重课本,忽视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也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些学生觉得课业压力太大,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还有一些学生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不愿意主动阅读。其实,课外阅读占用时间不多,又能使学生受益匪浅。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阶段的课外阅读进行了规定,自读名著要达到五部以上,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等。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些书籍供学生参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作为第一本书。同时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课内所学知识。

五、掌握方法,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