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管理会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管理会计论文

第1篇

(一)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一般以销售预测为起点,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并在此基本上编制预测的财务报表及附表。它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与经营、财务、投资等价值流相关的总体计划,是整体战略发展目标的细化。全面预算管理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大型企业中获得有效应用。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随着企业间接成本的提升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会计理论。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成本直接分配到核算的产品或服务中,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企业间接成本比重提升以及间接费用的成本动因复杂多样,传统简单的分配方法导致成本分配严重不合理。作业成本法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把作业收集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使产品或服务成本(特别是间接成本)能够更加科学地分配。作业成本法的缺陷是设计和实施成本较高。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技术等发生了剧烈变化,关注内部成本和收益的传统管理会计缺乏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难以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求,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1981年,英国学者西蒙提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该理论是在确立企业长期目标的基础上,对企业内外部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并实施战略目标。

(三)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是为了适应追求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会计理论,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管理咨询公司于1982年提出经济增加值评价理论。经济增加值采用税后经营净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额作为评价企业绩效的指标,充分考虑了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经济增加值的计算需要根据企业现有的财务报表,对有关会计项目进行复杂的调整,调整标准因企业而异。

(四)平衡计分卡

针对传统财务指标在企业业绩评价的局限性,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创建了平衡计分卡分析工具。平衡计分卡由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组成,旨在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滞后指标与领先指标以及企业内部绩效与外部表现间的平衡。目前,平衡计分卡已由简单业绩评价工具进化为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需设计参数及权重,主观性较强,且涉及面广,执行难度较大。

二、海外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

在不同发展阶段,海外管理会计理论在不同的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20世纪20年代,全面预算管理在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公司得到成功应用并得以推广。目前,全面预算管理逐渐发展成为兼具控制、评价、激励等功能的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管理工具,并已成为西方国家企业集团实现管理控制和对其子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业成本法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后便得到应用,在1995~1997年间达到应用高峰。到20世纪90年代末,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因出现失败而备受质疑。当前,海外企业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持谨慎性态度。战略管理会计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末以来管理会计领域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在大型企业(如戴尔、苹果)中得到广泛应用,且趋于将战略管理会计融入到企业的信息系统中。不过,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十分丰富,目前海外并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使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受限。经济增加值已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获得广泛使用,如西门子、索尼、可口可乐等。1993年,IBM、GM、运通、西尔斯百货等公司的总裁被裁,就是因为这些公司的重要股东“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以经济增加值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依据并否决了管理层,可见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之功效。平衡计分卡是海外企业采用率最高的一种管理会计工具。据初步统计,平衡计分卡全球企业平均采用率高达50%左右,其中,美国企业为60%左右。在具体指标设计方面,平衡计分卡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应用。

三、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建议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基本上是照搬前苏联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引入平衡记分卡、作业成本法、本量利分析工具,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得以明显提升。但整体而言,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本土化进程较慢,至今仍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运用于实践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新形势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本土化建设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本土化

从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中可知,海外管理会计理论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企业中的应用并不相同,管理会计分析工具的参数、指标设计亦有差异。因此,我国要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管理会计已有不少实践,但目前仅限于经验总结,缺乏对本土化经验的进一步挖掘,应在充分吸收海外管理会计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提炼出一套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

(二)管理会计理论应用的本土化

管理会计源于实践并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体现在将海外管理会计理论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相结合,与中国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并提高企业会计和决策管理水平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三)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主体的本土化

从海外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历史来看,管理会计理论的提出离不开智力因素的推动。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主体,既有政府部门、企业单位,也有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承担了行政机构的部分社会责任,特别是在财政部主管全国会计工作、负责建立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在研究管理会计理论方面大有可为。同时,事业单位作为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在熟悉双方管理会计研究需求方面发挥独到作用。在建立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中国可以形成诸如研究基地、流动研究站等形式的产学研联盟,发挥多方研究和实践优势,共同推动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对我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的建议

海外管理会计理论对我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产生很大影响。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推行全面预算管理;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将经济增加值作为中央企业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2013年9月,财政部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中推行作业成本法;2014年10月,财政部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管理会计指引已从简单的推广理论应用发展到全面推行体系建设阶段,下一步将提升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的质量。

(一)加快制定管理会计理论准则,建立完善的基本指引

管理会计理论准则是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基础,为管理会计应用提供概念指导。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了《管理会计公告》,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了《管理会计指南》,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了《管理会计正式术语》,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了《管理会计概念公告》等,每个国家管理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尽相同。财政部作为主导指引体系建设的主管部门,应结合外国经验制定适合于我国的管理会计准则。

(二)建立完善企业反馈机制,提高应用指引的可操作性

应用指引体系建设目的在于推广管理会计中成熟的理念、工具为企业所用,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应用指引需在满足一般性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特殊行业的实践情况,并对企业应用这些理念、工具的详细反馈进行梳理,形成案例库沉淀。同时,应用指引需解释管理会计理论应用条件以及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从而使应用指引可以真正指导实践。

(三)增强应用指引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海外管理会计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协会的《管理会计公告》既包括基本概念的规定,也包括管理会计方法、活动的介绍,亮点在于其根据环境的变化逐步加入了环境会计、金融工具、电子商务、提升综合竞争力等内容。鉴于财政部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刚刚出台,建议财政部在借鉴海外发达国家或地区有效做法、科学总结我国先进企业管理会计实务的基础上,本着先急后缓、先一般业务后特殊业务、“成熟一批,一批”等原则,逐步研究一系列的应用指引,并保持应用指引的开放性,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指引。

(四)加强指引体系的主体建设

除财政部等部委外,还应发挥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的主体建设作用。国外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在管理会计指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本国管理会计准则,并在全球推出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引领人才导向。虽然我国国情有所不同,但是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主体建设作用的发挥将大力促进指引体系的建立完善。对于行业协会,需提高其行业研究及监管能力,可出版具有洞察力、时效性的刊物并形成合理的管理会计师考核机制,引领理论发展前沿及人才导向;对于科研院所,需加大产学研结合,并提供专家咨询,为应用指引献计献策。

五、对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培养及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会计准则体系,并建立了以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为基础的会计职称体系,以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为主体的中介会计服务体系,以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为主体的会计教育培训体系,会计从业人员数量快速扩张。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会计人才的素质与质量有待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大多从事财务会计的工作,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比例很低。在当今大数据、云计算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以管理会计提升管理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需求与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不足形成强烈对比。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培养及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能力框架并完善现行的会计人才评价体系

目前,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以及采用怎样的方式来培养和考察这些能力尚不明确,因而需要尽快建立明确科学的人才能力框架、培养标准以及评价体系。

(二)加快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与海外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美国有着完善的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评定机制;且企业内管理会计人才占到90%,财务会计只有10%。在我国,外管局培训中心虽然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联合推出了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并取得一定效果,但还是缺乏被广泛认可的规范性组织,来主导管理会计人才评定;我国企业内管理会计人才仅占15%,大部分财务人员从事传统的财务记录、核算工作。应优化、创新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制定多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适时推出我国管理会计师的考试评定机制,缩小我国管理会计人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与海外的差距。

(三)打造多层次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推动管理会计教育改革,加强会计高端人才培养的同时,重视管理会计人员的再教育。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并发挥高等院校作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供应充足的人才队伍。

(四)完善管理会计机构设置,将管理会计内化于企业信息化系统中

第2篇

(一)管理会计在彩票管理机构中的应用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繁荣发展,及诸多学者的艰辛努力,管理会计通过外国著作翻译、学者研究、企业考察学习、外企投资等渠道开始逐步为国内所了解和接受。由于传入时间较短,管理会计目前在我国仍只是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部分企业得到比较零星、分散的应用,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而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就更寥寥无几,传统的财务会计仍然占据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流地位,彩票管理机构也是如此。2012年财政部新颁布的《彩票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和2013年的《彩票机构会计制度》,也仅仅是在过去会计核算管理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和核算方法作出了调整和改动。对彩票管理机构中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应用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彩票管理机构自身、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

(二)当前管理会计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薄弱,缺乏思想基础

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不断摸索和研究,并在企业的应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反观国内,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较晚,市场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也不过才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企业本身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并不足以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和成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案例和应用环境。而且,由于管理会计涉及到数学、经济等分析工具,许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偏重于理论模型的构建,忽视同国情、企情的结合,导致管理模型缺乏应用市场。

2.彩票管理机构内部管理不完善

彩票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管理特点。当前我国彩票机构在财务管理上遵照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然而其发行、销售却属于一种市场行为。这种经营行为同财务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的背离也造成了彩票管理机构管理会计应用和推广的难度。同时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特点,如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权责利体系、内部管理制度、工作方法、目标管理等会让发源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会计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彩票管理机构内控建设的薄弱也为管理会计的实施添加了阻碍,如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奖池管理、资金归集与分配、收入管理、结余管理、档案管理等存在不规范、不合理、亟待完善之处,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使得管理会计的行为模型失准。

3.管理会计人员建设滞后

管理会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实务技能,涉及到企业管理、经济、会计、行为科学、信息等多方面的知识,相对而言较传统的财务会计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然而目前由于市场上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管理会计人才严重紧缺,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实施应用和推广。许多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设置简单且内容落后,达不到优秀人才培养的效果。而社会上对管理会计的再教育又尚未形成成熟规范的体系,一些单位的管理会计人员其实是从财务会计人员中转岗过来。人才的严重匮乏使得管理会计在彩票管理机构中的应用愈发显得步履维艰,阻碍重重。

4.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管理会计涉及到大量、复杂财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其模型的建立、分析和预测也是一项任务繁重的工程。而且管理会计因为要对彩票管理机构的业务和经营管理进行前瞻性预测,需要涉及到不同部门的信息,需要各部门之间加以配合和支持。然而,目前彩票管理机构的业务管理(发行、销售等)虽然已经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够实现电子化处理,但信息化发展程度较日益增长的业务规模仍相对滞后,且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适应彩票业务特质上仍有不足,在数据的采集、分析、传递、资源共享等上还有所欠缺,最终会对管理会计的实施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二、探索加强彩票管理机构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和措施

(一)树立管理会计意识,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为国外企业证明先进和有效的会计方法,应该得到国内学者和企事业单位的足够重视。应加大管理会计在国内的推介和宣传力度,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现场观摩、课题研究等方式扩大国内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管理会计上的交流,提高和深化国内各界对管理会计的认识。积极借鉴西方的学术成果,加快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步伐,推动管理会计理论模型同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践的融合,提高管理会计模型的准确性、实用性。财政部门和会计行业协会应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指导,制定实施标准,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政府应会同财政、体育、民政等加强对彩票管理机构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推动彩票管理机构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实施。

(二)加快彩票管理机构改革,健全内部控制建设

目前彩票管理机构实行的职能管理与业务经营合一的管理模式,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管理模式容易滋生内部管理风险,引发权力寻租、腐败等违规行为,也由于其双重管理身份给管理会计的实施和应用造成了难度。应加快彩票管理机构改革,紧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机遇,推进彩票管理机构管理和经营职能分离,按照管理的要求和职能特点构建起科学、规范的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起权责利相统一的管理体系。彩票管理机构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健全彩票的发行、销售、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金归集与分配、结余管理等管理和监督措施,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会计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管理会计实施和模型的准确适用奠定基础。

(三)建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注重管理会计人员培养

在管理会计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管理会计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应从高校培养抓起,改革高校会计专业和课程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提高课程的实务操作能力,做好管理会计人才的初级培养工作。同时,应鼓励和推动管理会计的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发展,财政、人保等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教育机构的指导,将管理会计教育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计划。职能部门应加快开展管理会计职业技能鉴定,推行管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对管理会计的资格准入和人才培养,培育和完善管理会计劳动资源市场。鼓励彩票管理机构将管理会计人员工资同职业资格证书挂钩,提高会计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彩票管理机构自身也应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经费保障,提供学习环境,搭建人才晋升渠道,建立专家库,优化人才管理。

(四)推进彩票机构财务信息化建设,促进实施环境改善

彩票管理机构应加快彩票业务管理大平台的开发建设,促进彩票管理不同业务平台的对接和融合,整合信息资源和管理渠道,优化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在财务信息平台的构建上,应按照业务流程规范科学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并按照管理会计的特点和要求加注相应模块,提供管理会计管理接入端口。推动办公系统自动化,促进中心同各部门、中心同各基层中心之间的交流和工作协同,逐步取消公文运行方式,实现无纸化、信息化办公,提升工作效率、节省办公成本。将风险控制纳入财务信息化平台,加强对各站点的销售信息实时监控和统计,建立报告系统。财务信息平台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权限管理体系的建立,加强彩票管理信息的权限管理,注重网络管理安全。

三、结语

第3篇

       1.管理会计的概念

       要研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首先要对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加以界定,这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论题。只有从管理会计的本质出发,才能更好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进而构建出一个富有逻辑性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对于管理会计本质的界定,不论是国际上进行广义与侠义的划分,还是国内的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的划分,大体方面都是一致的。笔者认为从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来看,它都是将来趋于广义的管理会计,不再局限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而是融合诸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结合能为管理所服务的各种方法,以更好的为提升企业价值所服务的管理学科。

       2.财务会计的定义

       西方学术界单独对财务会计的严格定义不多,但对于财务会计的本质概念,西方学术界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论点主要有:艺术论、信息系统论、服务活动论、历史信息论等几类观点。直到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4号报告中指出: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它在一定的范围内,持续性地以货币定量的方式提供企业经济资源及其义务,以及改变那些资源及其义务的经济活动(AICPA1970)。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最初是从财务会计派生出来的, 并从两方面对财务会计进行了突破,即复式记账原理与货币时间价值,与财务会计并列为会计学科的两大领域,自然与财务会计有所区分。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得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主要有以下区别。

管理会计为了反映企业整体及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经营状况,所以其核算主体一般按责任单位进行细分,进而满足企业进行预测与经营决策之前的财务与非财务方面的分析。介于管理会计的未来性,及所涵盖信息的广泛性,以及度量尺度的多样性(货币、产量、时间、成长性等量度),在进行信息处理时需要用到更多复杂的现代数学方法,结合统计学、经济学、运筹学等相关学科运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得出对经营决策有用的结果。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虽然从狭义上讲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两个分支,但在实践中二者并非完全独立的,而是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主要如下:

       (1)总体目标一致。

       (2)服务对象的契合。从企业“经济增加值”的角度来讲,不论是对外的财务报告还是内部的核算监管活动,都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只是服务的侧重点不同,不能将其对立。二者相互配合、补充,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3)主要资料来源具有交互性。管理会计为了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管理活动,作出相关管理决策,必须取得大量的资料,包括各类财务信息以及相关的非财务信息资料,其中财务资料为作出预测决策等的首要信息依据,由都是财务会计的产物。

       三、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动态环境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乃至其他相关学科均不再是独立运行的,其边界已由清晰固定变为模糊的发展的。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围绕价值提升与价值管理的本质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横向与纵向的整体融合。横向上,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相关学科进行融合,并结合统计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充分运用各自的处理方法与技术,实现理论、技术与实践的融合,推进管理体系的创新与一体化建设;纵向上,以战略导向及价值链为基础,将价值链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的管理会计进行整合,三者本质上都是实现企业的价值提升的,相互统一、促进,形成新的管理会计综合体系。

总之,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围绕企业价值提升的本质,经横向学科整合与内部纵向整合,理论、实践、技术、方法等融合的综合管理会计体系,更好地指导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余恕莲,吴革.管理会计的本质、边界及发展[J].经济管理,2006,06.

[2]王扬.财务会计的本质和特征一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2.

第4篇

管理会计不仅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种核算行为,其在本质上也是对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念的一种挑战,但是由于国内企业管理者长期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导致企业管理人员管理会计的意识较为薄弱,没有将管理会计工作放到应有的地位,从而导致管理会计工作提供的方案、资料等没有发挥出有效作用。

二、企业管理应用管理会计的程度不足

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企业在企业管理中引进了管理会计,但是这一部分企业在实际上只是初步引用了管理会计的理论及方法,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制,还有很多对促进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水平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会计方法没有得到应用,这也是限制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主要因素。

三、完善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策略

(一)注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

管理会计能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出显著的作用,其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否将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及时归纳、总结、整理以及推广,从而为其他企业形成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企业管理中要想实现这一目的,从而使管理会计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这便要求企业要找出管理会计发展中的自身规律,以便于管理会计可以适应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快速转变的需求,从而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促进现代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也对实现管理会计在新形势下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加强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在本质上是一项特殊的管理活动,而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作为管理会计的主要实施者,其综合素质水平会决定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中必须要建立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将提高会计人员在管理会计实践方面的技能作为主要培养内容。现代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中要注重强化会计人员的再教育,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会计人员有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这是让会计人员意识到管理会计工作重要性的主要途经。再者,现代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将加强电算化信息系统建设与利用作为核心内容,彻底摒弃传统只重视核算、轻视管理现象的出现,并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数据采集、汇总、财务分析等计算程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管理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对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三)积极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从我国现代企业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在管理中只要全面推行预算制度,则便可以使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显著作用,同时也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将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作为编制预算的出发点,预算的基础是对其内部潜力、外部市场需求、顾客需求以及竞争对手实力等相关信息的预测,预测内容的编制主要包括企业资本预算、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以及责任预算等,编制预算的活动需要每一个企业人员积极参与其中,只有将预定目标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帮助现代企业管理有效达成预算的控制目标。

四、结束语

第5篇

利润表是受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影响最大的一张财务会计报表。首先,由于收入确认条件的影响,利润表还受与企业的真实经营存在较大的时间性差异,这就导致了利润表反映的数据有滞后性,对经营决策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导。例如根据“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购买方”,房地产收入的确认往往要等到项目竣工交房后才确认,而实际上相应的房屋早已于两年前预售。其次,财务会计对于财务费用的处理较为狭隘,只反映与负债相关的财务费用,而对于与权益相关的资金占用则视而不见。对此企业在管理会计报表的利润上将对权益资金占用也应计算财务费用,即从EVA角度去综合评价某项产品运营或投资决策的经济性,并相应进行考核。此外,公允价值变动、坏账准备计提、存货减值准备计提等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也会导致利润表好像雾里看花,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因此,管理会计报表涉及利润的预算和业绩考核等指标,需要剔除会计政策和时间性差异的影响,使得管理性报表能够更及时地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更为准确地引导和考核企业的各个利润中心。

二、现金流量表层面的融合

现金流量表作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补充性报表,从会计信息含量上并没有后两张报表那么丰富多元,仅仅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收支情况。从现金流量表科目看,反映的现金流信息也过于综合,仅仅区分经营性、筹资性和投资性三大类资金收支,很难从现金流量表看出企业经营是否出现资金问题。为了便于企业管理使用,财务会计的现金流量表可以改造为管理会计的资金计划表。具体来讲,企业可以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责制定各自的资金计划,例如销售部门需制定回款计划和销售费用支出计划,人力部门需要制定人工薪酬支出计划,而财务部门需要对新增借款、归还借款、利息支出和税费支出制定资金计划。资金计划表通过提高各个部门的资金意识来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资金成本,也能发现各个部门资金收支的趋势和合理性。

三、结语

第6篇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外部环境从会计的发展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化,正是由于社会化生产发展的结果,而在今天,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复杂,企业在面临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所面对的竞争就会日益激烈。因此,单纯的靠一种会计方式在进行管理,就难以做到对时展的适应。其主要在两方面有所表现,其一是,财务会计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规范进行,且所需时间较长,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信息不够全面。其二,对于管理会计来说,其灵活性较强,因此在信息处理上较为科学,从而做到对信息可靠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内部环境为了能够对信息时展有所适应,企业需要进行不断的变革,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其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上所存在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限定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另外,在现代化企业当中,人才对企业来说,所占据的位置越来越关键,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活动信息时,单靠财务会计是不足的,因此需要通过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做到对信息资源的完善。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策略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现代化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对企业经营与管理,甚至是企业的投资与决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需要做到对会计各项分支的完善,特别是做到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完善。在完善企业管理会计制度时,要对人员的管理权限及职能做到明确,从而能够将企业的各项资源都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用来,从而能够为企业制定出可靠的方案。另一方面,当两者进行融合时,为了避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出现杂乱的情况,需要对两者的职责做到明确,比如在资金管理、预算决算的安排,都要做到明确的规定,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了,才能使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做到充分发挥。

(二)辅助核算的建立与细分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来说,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需要在会计准则与统一形式的要求下,做到对辅助项目的不同设定,并通过辅助核算项目做到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规范。但是,需要注意的事,辅助核算项目需要对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反映,另外还要防止核算项目过细所造成的核算量加大的问题出现。在对会计辅助核算建设完成之后,会计人员还需要通过财务核算做到对项目的有效选择,从而达到会计核算的目的,提高管理会计的核算效率。

(三)采用企业ERP系统来实现二者的结合随着当前信息技术变革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于会计行业来说,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对各类软件与信息平台加以应用。而通过对ERP系统的应用,能够将企业的财务与业务板块进行结合起来,从而利用数据接口,将财务系统中的生产、物流、销售及资金进行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做到企业统计与数据处理方面准确性的大幅提升,另外对于会计核算中的货币金额单一问题,还可以做到弥补,并从业务和财务两方面做到对企业经济事项的分析,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在预测时,能够做到对准确度的提升,帮助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第7篇

这里所说的财务会计主要是指企业相关管理人通过调查统计等方式来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并得出清晰的结论,能够让企业利益相关方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但是财务会计的执行一定要遵循两个条件,一方面是财务会计工作必须按照企业和会计体系的规定;另一方面是保障企业会计的计量原则得到合理的确认。所以,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工作的同时要保证会计体系信息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所谓的管理会计就是将企业的管理和会计结合起来,采用有效的计划来预测管理企业的经济生产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体系中的两大支柱,在企业会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理论内容也比较相似,两者具有紧密的关系,进行财务会计活动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我们也要用到管理会计的部分职能,比如管理控制功能。企业经济管理人在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同时,也离不开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财务会计中的问题,才能从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多角度分析财务信息,才能让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化和清晰化,提升会计信息的内在价值,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内在联系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会计对象相同。就关注重点来说,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一定的差别。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全面科学地反映会计主体已经发生的事件;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企业未来的可能发生的经济事件,两者所反映的时间段是不同的,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综合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为研究主体,只是一方反映现在已有的,另一方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着同源的信息资源。根据会计体系的相关信息显示,会计体系的生成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的出现主要是向企业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树立一个指向标,所以,会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帮助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系统。会计体系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在信息提供方面也存在差别,如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客观性等。另外,两者的信息使用者也不相同。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在信息领域方面毫无联系,值得关注的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所用到的初始信息都来自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原始信息,之所以在信息提供方面存在很多不同,是因为两者自身特点不一样,因此需要各自对同源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得出的信息必然存有区别。

三、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并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管理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在会计体系中发挥的功能日益显著,因此,企业在对管理会计定义的时候,会给予管理会计一个相对较高的地位和评价。这样有利于实现对财务信息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进一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考核,从制度上来强化管理会计,有利于加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步伐。

(二)建立和细分辅助核算

要在会计准则要求的统一形式下来设定两者的不同辅助项目,通过客观的辅助核算项目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更加规范、更加全面的财务信息。但是我们要注意不能过于细分辅助核算项目,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核算的工作量。企业要提前设定好一套全面的会计辅助核算,接着,相关工作人员再对核算项目进行选择,这样不仅能够达到辅助核算的目的,还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提高辅助核算项目的工作效率。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也是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首先就要改变他们原有的会计工作观念,及时开展培训,让会计工作人员及时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规则,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要让他们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地位。其次,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一方面要让企业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对自己部分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相关会计要求,为业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让业务人员在实践中明确会计要求,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将会计工作人员培养成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还要注意新鲜血液的补给,积极招聘外来高素质人才,打造属于企业自身的会计团队,还可以挖掘企业内部的优秀员工,并对其加以培养和认可。

四、结语

第8篇

1.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是通过对企业信息的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有效加工,将分析出的数据进行详细统计,然后借助于财务报表的报告形式向企业资金管理部门与信息部门进行信息汇报,所汇报的数据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并且需要添加详细的文字说明。财务会计作为我国企业资金与信息管理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其工作性质高效、独立、流程简便、数据处理能力强,为企业的资金信息确认提供了有力保障。

2.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又称企业内部报告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分为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个部分。管理会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会计应用模式,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些专门的财务计算方法,将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以及企业其它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管理会计的工作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正确的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同时能极大的提高决策者所作决策的准确性,切实的帮助企业对自身经济与信息做到有效管理,对企业的运营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意义。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效融合的方法

1.会计制度上的完善

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现代化企业的生产建设显得尤为必要,有效的会计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依据,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资金管理环境,有效规范国内经济市场的建设。例如,芜湖市某房地产在2012年至2013年间,针对企业的会计工作上实行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及信息状况进行有效管理,通过阶段性的改革实施后,企业在整体经济效益与筹资情况上,都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并且有效改善了企业以往会计工作问题频出的状况,为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我国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提供经营信息,将这些内容进行归类、记录与总结,并进行分析与核实,确认无误的信息才能进行上报,这是当下国内企业的工作生产中需要遵循的必要程序,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正是这一制度的完成体现。因此,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措施探究上,首先需要明确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职责,要确保企业各项资源得到经济效益的提升,然后,在对会计规范进行深入了解后,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设计出一条更加符合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道路,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从而有效帮助财务会计和管理会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进程。

2.加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认识

在新时期下,我国企业在资金管理与经济效益运作上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已经成为时展的必要需求,这种新颖的会计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加高效快捷的发展,还能有效帮助企业解决财务管理上的问题,避免单一会计模式应用所带来的弊端。因此,加强企业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职能的认识,有效改善企业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实际应用于生产工作中的状况,是当下企业需要重点对待的问题。

3.提高专业人才培养

优秀的专业人才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于发展的有力保证,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占有绝对领导作用。我国长期以来对会计人员的定位存在一定误区,仅仅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熟知会计制度,在工作中完成其相应的任务。但对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实际技能要求,却没有进行相应的严格规范,从而导致目前国内会计行业存在种种问题。例如,抚州市某信息化应用推广企业,该企业于2009年开办,运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频频出现财务管理及信息管理上的问题,导致企业经济发展缓慢。通过对企业内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调查得知,该企业在实行财务会计管理及制度管理上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与信息处理上频频出现员工人为因素导致的企业决策错误与企业财务管理漏洞。同时企业内部在实行人员配置上存在不合理现象,相应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极为欠缺,大量岗位存在人员文化普遍偏低的情况,对企业的运营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对这一事例进行分析,可以有效说明,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人员培养上着手,加强人才的培训管理,聘用高素质的专业会计人员为企业的生产管理与资金运营提供充足的基础,在对于人员的要求上,不仅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人员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与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更好的展开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企业进一步推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第9篇

在企业会计活动中,财务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财务会计沿用了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核算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会计主体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最终形成财务报告,故俗称为“传统会计”。主要侧重对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及政府部门等利益主体,提供相关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能力等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走向起着监督和管理作用,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非同小可。管理会计是以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为主,通过信息的确认、计量、分析等过程,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进行严格把控,最终为企业决策者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提供出重要的参考数据,达到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文化的形成。因此,有着“内部报告会计”之称,具有指导企业决策者、部门负责人等规划经济活动,实现内部资金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价值的高效创造及价值的合理维护的功能。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

在企业会计领域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作为两个不同的分支,在实践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会计主要对企业内部决策管理层,提供企业者所需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对外部信息需求者,向外提供报告信息。但是,两者都是以提高企业经济为目的,正确记录、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企业中的价值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第二,财务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已发生的、过去的生产经营情况,反映经济活动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状况,是一种“报账型会计”;而管理会计则是对财务会计反映的状况进行再加工,反映出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活动的预期状况,具有前瞻性,属于“经营型会计”;但两者都是以物资运动和价值运动为基础进行信息的采集,体现企业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第三,财务会计在核算过程中,有着固定的原则和标准,企业必须遵守特定主体的规定,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如《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统一会计制度等,向有关部门提交财务报告;管理会计则作为企业内部的活动反映,不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法律法规的限制,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助于企业的改进管理,提高企业效率为宗旨的方式,灵活地应用预测学、控制论等管理理论,进行随时调整,提交适应的报告格式和标准。但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现代企业会计服务,共同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目标,满足外部及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必然性

在会计体系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组成了一个耦合的开放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辅相成,密切相连,财务会计是基础,会计质量是管理会计分析的重要保证。财务会计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要管理会计进行提升,只有准确和广泛的财务会计数据,才能使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多种科学理论和方法,加工的数据信息得以全面、高质地反馈企业的经营过程。因此,将企业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整合为体系,两者相互渗透,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决策分析等管理会计手段,在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组织中的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都有着积极的帮助。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内外配合、互相反馈,共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实现会计最原始和终极的目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大融合,是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是会计活动向外延展的结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点。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融措施分析

为了使财务会计制度更加完善和管理会计的发展,建立一种全能的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的真实完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步伐已经加快,无法割裂地发挥着它们的作用。

(一)构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模型,保证信息输入的融合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采集,并把这些数据传递到相关部门进行合并、加工、整理,有效地、及时地满足各方的需求,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原始信息目录清单、设置共用的会计凭证模板,将财务会计方面的各类报表,诸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计算公式及相应提示设计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便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会计数据库中自由取数,建立各自对应的处理报表。目前,我国在软件设计中,ERP管理系统实现了会计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操作,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得到了加强。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在企业供、产、销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体现生产控制过程的融合

1.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企业运用的各类会计工具的沟通作用来实现融合。从供应链开始,到产品的销售资金回笼,直到出示财务报表,体现财务会计的过程,为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明确、具体的依据,便于管理会计为企业未来的经济预算、经营绩效进行规划和考核。形成两种会计活动回路循环的路线:计划-控制-反馈-考核。

2.值得强调的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在成本控制核算方面,两者的成本考虑因素不尽相同。财务会计是据实反映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材料、制造费用和人工费用等在产品中的分配,以此确认产品的成本价值。管理会计的成本计算则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1)建立产品品种编码表和成本动因编码表。这种编码制,可以有效地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数据对应起来。在数据库中,对各类产品品种进行规律性的编码,根据成本动因态势,勾勒出产品与作业的对应关系。(2)分部门、分项目地与成本库的成本核算数据产生对应关系,形成一个成本库编码表。财务会计成本类科目必须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在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下设的明细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间必须建立相应的联系,可以通过作业成本下设一级、二级科目、或者过渡科目的设置,形成对应关系。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生成了一系列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交叉构成了企业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显示出的企业经营成果效益,不仅供内部人员使用,而且向外部人员传递的会计信息,包含交叉了许多的内部资料,比如:现在的上市公司,年报中所披露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以及企业的治理结构等信息,本质上应属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性的信息,现在也被外部人员所获取。内部的两张报表也扩大了内容,利润表也向综合收益表方向转化,原有的单纯财务报表,增加了非财务信息的项目,丰富了财务报表的内容,使财务会计的标准上了一个台阶。

4.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实施一系列的内部控制数据,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地防范,这些都与财务数据相关。管理层、投资者对企业进行评估及估值的参考资料,企业员工也需要从会计信息中了解其薪酬受影响的情况。因此,财务信息的重要性被管理者等相关人员的关注度都是有增无减的。这促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交叉,两者的界限不会那么绝对明显,相互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

(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抓好预算编制与控制的各个环节,扩大两者的融合度

在企业的内部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相互结合在一起,混合使用的,具有较强的内在契合性,管理会计也贯穿了企业整个价值链的环节,为企业的目标战略执行情况起着监督、调整业务活动的作用。全面地预算管理,渗透了企业的销售、生产、成本等各个预算模块,与收入、费用、资产与财务需要合为一体,是一种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推动现代企业贯彻落实经营战略的一种管理工具,将各种关键问题在一个体系中进行评价、控制和解决的有力手段,最大限度地保持横向、纵向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更加的准确及时。

1.预算编制中的融合。在财务预算报表编制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制订生产产量、各项成本以及现金收支等方面的预算,归集数据的逻辑与编制实际的财务报表的流程相一致,按统一的计量标准,经济事项的确认,由财务人员按照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归纳,并综合考虑企业利润目标及销售预计方案的编制,形成预期的企业资产、负债和现金流量。最终编制预计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使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心中有数,并对经营过程中的目标控制加以有效管理。

2.预算控制环节的融合。要达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的效果,不仅要编制合理的财务预测,而且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完整的预算控制制度,形成一个多环节的联合体系,实施“计划—控制—反馈—考核”的持续改进循环,建立各项指标的勾稽关系,对各项预算考评指标进行量化,倘若计划数与实际数据偏差较大,要及时关注并调整。必须保证预算与战略、预算与奖惩制度、预算与预算动因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真正实现预算对企业前进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第10篇

余绪缨教授曾经提出: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管理会计体系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基于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遵循管理会计的发展,加快管理会计的变革与创新,首先要保证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由传统的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管理会计要积极寻求自身方法与手段的突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信息数据的竞争,通过完善的数学模式对市场、企业自身以及竞争者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因此管理会计要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管理会计应用手段的突破。比如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依靠传统的单一会计信息不能支撑企业经济决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要通过风险管理、平衡计分卡以及战略业绩指标等策略实现对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实现管理会计理论创新,通过理论研究创新带动管理会计的变革。管理会计理论变革的方向要侧重对管理会计实务性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管理会计本质的研究,比如卡普兰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就是通过作业成本理论带动管理会计的突破,进而创建了平衡计分卡理论。

二管理会计创新的具体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管理会计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及时针对存在的缺陷调整管理会计,促进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

1构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

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不仅是会计实务工作者从事管理会计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发展与创新的基础。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就是在会计理论诸多要素中相互形成的一个逻辑系统,是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纲领。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首先要寻求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有选择好的逻辑起点,才能将各种理论要素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完善、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其次要加强理论研究与管理会计实务的联系性。针对目前管理会计在实务中的应用程度不高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过于空洞,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因此无论是会计实务操作者还是会计理论研究者一定要在研究方面侧重实地研究,及时将先进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成功案例进行归类并且推广。

2规范管理会计学科的内容

首先要规范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学科内容。随着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的内容重复率越来越高,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工作者的研究范畴也在不断拓展,可以说管理会计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成本管理内容,因此需要我们规范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容,具体就是要阐述各种成本的计算方法;其次规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内容交叉的问题。管理会计属于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在本质属性上不同于会计,因此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内容的交叉问题,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管理会计的重点是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其更加侧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主要是强调企业的资产运营情况,也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企业具有稳定的财务基础,并且如何运营这些资金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看待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对待。

3创新管理会计方法,增强管理会计有效供给

基于企业治理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为创新管理会计的发展,就必须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链条,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管理会计的有效供给,基于企业治理层面的管理会计创新是为了满足企业治理中管理会计信息需求的必然逻辑,因此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建立对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首先构建业绩评价创新。企业管理是一项可持续活动,企业的治理需要长期的周期,其需要依赖于晚上的内部治理机制,以此实现对企业的科学评价。战略业绩评价需要设计总体框架,对企业战略业绩评价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然后再站在企业战略高度,立足于企业的实际,为实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改进平衡计分卡制度,以此实现战略可持续业绩评价指标。当然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必须要通过实地检验才能验证正确与否;其次报酬契约创新。当前如果没有激励机制就会导致业绩评价的设置如同虚设,因此企业在完善业绩评价的同时也要实现报酬激励机制。为此企业可以实现报酬契约的形式,构建年薪制、基薪加职务消费收入等形式。

4实现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系统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必须要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管理会计的信息化:首先企业管理者要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构建全员参与的氛围。管理会计信息化需要全员掌握相应的操作流程,尤其是会计从业人员要熟悉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同时由于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企业的管理者高度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投入足够的资金以及人力资源;其次企业要加强与管理会计软件生产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得应用的软件要符合企业实地发展的需要,避免出现“华而不实”的现象;最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信息整合能力、实时控制意识以及自学能力。

三结束语

第11篇

普及性理论由Rogers于1995年提出。所谓普及,可以定义为“新发明在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通过一定时间的相互交流,以某种方式简捷地传播出去的过程”(Rogers,1995)。Perera等2003年针对澳大利亚能源公司近10年的转移价格的普及情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即使借助有关战略及组织结构方面的理论,也难以说明为什么该公司的转移价格制度曾经在1995年一度被中止,而进入1998年又再度采用的内在原因。根据Rogers的理论框架,组织的价值、规范或过去的经验是解释管理会计工具导入、放弃、再导入的重要因素。此外,Malmi(1999)依据Abraha-mson(1991)用于解释管理会计工具普及与中止的理论框架,说明了芬兰企业作业成本法(ABC)普及的主要原因。Abrahamson(1991)的理论观点包括外在的影响和其他组织模仿这两个维度,以及由此构成的四种观点。[3]表1中,第一种“有效性的选择”是来自驱动性摩擦的想法。所谓驱动性摩擦是指当组织目标与达成的可能水平不一致时环境的变化引发不同的组织产生类似的摩擦现象。对于具有类似目标的组织,由于采用相同的管理会计工具,会诱发驱动性摩擦的倾向,因此对那些处理这方面摩擦没有经验的组织,或者具有不同目标的组织,可以考虑不采用同样的技术(管理会计工具)。第二种“迫于压力的选择”是假设政治集团之类的外部组织通过对创新普及所产生的影响程度而表现出的权威性。譬如,迫于政治压力等组织外部的权威性考虑而采用某种或几种管理会计工具,其结果可能会形成这样的局面:由于这些非效率的管理会计工具(技术)的普及实施,导致原有的具有效率的管理会计工具(技术)受到阻碍。换言之,对于这种情况下采用管理会计工具的组织意图,是不能够发挥出创新的普及功效的。第三种“流行”,仍然是外部组织具有的对普及施加影响力的情况,但它不是那种迫于压力选择程度的影响力。流行的推动者通常是营销公司或大众传媒机构等。将流行的视角区分为是否存在模仿,其关键点在于对不确定性的把握,在决策环境不确定性高的场合,会认为组织具有模仿其他组织的倾向。第四种“一时性流行”,它不受流行推动者的影响,处于模仿地位,即采用其他组织已经使用过的管理会计工具(技术)。组织基于减少经营风险,或者为了回避竞争对手,以获得竞争优势,考虑模仿其他组织的管理会计技术。Malmi(1999)的调查发现,管理会计创新在普及的初期阶段,受来自有效性选择的影响大。之后,这种创新发展到广而周知的阶段时,一些企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会加入进来,进而受这种流行的影响就会变大。再之后,这种流行的影响会逐渐萎缩,经过一段时间后,受到来自模仿行为(一时的流行)和有效性的选择的影响又会出现增大的趋势。Perera等(2003)认为,Rogers(1995)普及性理论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揭示出创新特性中所包含的风险;二是有关组织的创新应当按阶段分别予以确认;三是创新具有层次,既有适用于组织内部的个人层次也有适合于集团层次的创新。同时,对Abrahamson(1991)的管理会计工具(技术)普及和受阻的观点也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譬如,Malmi(1999)采用诱导因素研究ABC的灵活应用情况,说明某些管理会计工具或系统为什么能够普及或被采用。Rogers认为Abraham-son的观点对在这些方面展开调查是有帮助的。根据普及性,本土企业的管理会计经验总结要考虑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典型性。在管理会计创新成果的普及过程中,应当增加“有效性的选择”,避免因管理会计工具等的专用性特征而影响其他组织的实施效率与效果。[4]应有针对性地对中国本土情境明显的企业进行研究,尤其是采用“情境依赖”与“情境嵌入”等手段开展案例研究①。案例企业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应一定时期或某一阶段管理会计知识的典型性特征,符合本土企业的具体情境。二是自愿性。管理会计创新成果的应用,如管理会计工具的推广、普及,应当是非“迫于压力的选择”。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客观性和透明性,是一种普遍性的知识系统,能够对企业经营决策、战略规划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要寻求驱动企业自愿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或方法的意愿和冲动,通过实施环境应对的权变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销售市场的多样化以及企业运作的集团化等手段,发挥管理会计在积极应对和适应组织变迁、社会转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成为落实组织战略,增加组织和社会等经济可视性的重要机制。三是可操作性。管理会计创新成果在普及的过程中,首先要突出的功能就是管理工具的实用性与便利性。其次,是结合普及性理论中的“流行”与“非流行”特征,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整合,在认清各种工具优缺点的基础上,提高选择的有效性。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研究,不能仅强调管理会计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还应当注重应用的可行性与简便性,即增强其可操作性。

二、管理会计研究的本土化特征

管理会计研究的本土化特征是指在管理会计研究中,既考虑了本土企业的具体情境,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社会文化等因素,还尽可能将这些因素抽象为指标,通过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等予以方程式化,进而构建出相关的理论模型。然而,现实中有许多因素对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产生影响。

(一)管理会计的相关性

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是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三是权变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上述第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会计教学与研究曾一度大量引入数学方法来对管理会计学科加以改造,似乎管理会计的理论构建离不开数学模型的支撑,其结果是,管理会计对实践的有用性大大降低了。1987年,美国学者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发表了《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6]针对管理会计指导实践功能的降低以及为企业创造价值效果的不理想等,提出了管理会计不能过于依赖计量模型和会计信息系统,应结合企业实践的需要对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等建议,并促进了管理会计发展向新的阶段转变,即进入了权变性的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研究的本土化,一方面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变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企业的决策与行为,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国际主流的管理会计研究强调用定量的方式,采用实证研究(以实地研究、案例研究为主)等方法对管理会计开展本土化研究。高水平的本土研究应体现相关性的要求,如使用本国的语言,构建易操作的计量模型等。以日本管理会计体系中的“成本企画”为例,“企画”这一概念展现了日本语言的特色,其概念的量化模型为“收入-利润=成本”,这种“倒逼法”形成的会计方程式,不仅易理解且便于操作,其普及性自然就强,同时因其内涵的“朴素”性,便容易融入到普遍性的知识体系之中。诚然,如何将这些本土化的概念予以量化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①,但充分体现相关性的精神则是高水平本土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管理会计的情境选择

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同样会因研究者所依据的理论学派的不同而对具体的情境选择产生影响。以上面提到的三种流派来分析,基础研究学派一般采用的是以概念为中心的研究范式,[7]其研究过程往往与情境无关,在学术上强调理论的精致性和超前性;咨询研究学派往往采用以案例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注重情境的嵌入与情境的依赖,其研究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有时其典型性也会受到冲击,高水平的本土化研究需要关注这些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地予以解决。而批判研究学派则是对上述两种学派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两种范式形成的理论与方法的评判与分析,促进各个学派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进而满足管理会计研究的高水平需要。从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看,学者们热衷于采用经验检验法,即借用欧美国家学者的模型,用中国沪深两市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套算,亦即运用中国的样本来检验国外已有的“假设预期”的一致性。这些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不仅依赖于对不同问题的选择,也随研究者的理论背景、思路和习惯而变化。这种研究范式实际上没有体现出中国的“情境”特征,或者说,并未真正得到对本土企业管理会计问题的统计检验。在经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在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判断时,往往采用两种形式来进行,一种是预言有效性(predictionvalidity),指的是研究提出的概念之间关系的预言能够得到实践证据的支撑。另一种是并存有效性(concurrentvalidity),指的是研究提出的概念之间关系与其他已有的或同时期的研究检验结论一致。也就是说,这种有效性是通过某种标准来观察的,它实际上是假定了作为标准的事物的有效性。这种判断方法看来不仅与概念的有效性有关,也与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有关。因为预言有效性所说的证据支撑,如果特指自己的研究证据与预言假设一致,那就是内部有效性定义;如果指的是以后自己或其他学者在不同时间、地点、环境下的检验证据,那就是外部有效性定义;而并存有效性是使用其他研究作为自己研究有效性的参照物。

(三)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还很年轻,管理会计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等尚在探讨与构建之中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研究产生了影响。管理会计学科建设一般以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经常应用的管理学理论主要有:行为理论,如组织行为理论、管理决策与管理信息关系、个人行为理论等;组织理论,如并行工程和精益生产、企业战略联盟、敏捷制造、虚拟公司和插入兼容式企业等。经常应用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权变理论、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外部性理论、企业产权理论、信息经济学、政策选择理论、网络经济理论等;此外,还有一些批评性理论,如冲突和权利问题,主要有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和福柯学派理论等等。近年来,生态、环境等学科理论大量被管理会计学者引入到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中来,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特征提供了新的元素。考虑到上述本土化的因素与思想,结合中国企业管理的具体情境,笔者认为,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研究,应当坚持如下一些原则。一是关联性原则。这是基于管理会计相关性的思考,即研究者要考虑实践关联性和理论关联性。从实践的关联性考察,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必须是从本土企业的实践中提炼与升华出来的东西,它体现了企业组织的知识与文化,也是管理者素质的外在体现,这种实践关联性必然重视实践中可操作性,管理会计的创新成果应当既有效又有用。从理论关联性来讲,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研究必须是国际化的,其方法也应该体现主流精神,这样理论基础、计量方法、研究模型等需要与情境相匹配。为了促进管理会计的关联性,有必要构建一个新的扩展的管理会计功能结构体系,即将管理会计功能按坐标轴分为“信息支持系统的功能”与“管理控制系统的功能”②,如果前者为横坐标的话,后者就是纵坐标。这种设计便于将管理会计功能的扩展与有效应用揭示得更加科学与合理,同时为高水平本土研究提供更强大的理论与方法支撑。二是有效性原则。管理会计本土研究必须同时满足理论深度、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的严谨性标准。在本土化研究过程中,能够将管理会计活动中的概念量化,以加深对某个问题的解释程度,此时该理论(如量化的概念)在这个问题上就表现为是有深度的,这里的难点是如何寻找与此相关的准确变量。同样地,在本土化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依据的用于研究发现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排他的,即对于研究的问题而言不能用几种不同的理论各说一套,必须用一种认为可以信服的理论来对所研究的问题加以解释。此外,本土化研究要具有科学性,其成果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即具有长期的外部有效性,并能促进管理会计研究成果提高普及效率与效果。从有效性角度看,管理会计创新知识如果普及面广,则其贡献大,外部有效性就强。总之,无论是哪种情境下的本土研究,判断其对全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否作出贡献,关键就在于其成果的原创新、有用性,只要是高水平的研究产物,就应该遵循有效性原则。三是合理性原则。这里之所以没提“可靠性”,是因为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它无须遵循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但其“合理性”的基本道德规范还是需要遵循的。从管理会计研究中的情境选择而言,这种合理性是指在何种程度上度量管理会计事项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随机误差情况的发生,以减少其误差概率的成分。度量值与合理值的关系式为:度量值(X[0])=合理值(X[T])+系统误差(X[S])+随机误差(X[R]),当X[R]=0时,表示这种度量是完全合理的,当X[S]+X[R]=0时,度量完全有效,即具有完全的结构有效性。[8]四是归纳性原则。要发现新情境或新现象中的管理会计发展规律,有必要开展实地研究(主要是案例研究),并充分运用总结、归纳等方法。“情境嵌入”与“情境依赖”条件下的案例研究,其总结与归纳手段是不同的。采用“情境嵌入”,将一种新理论或方法应用于某一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企业之中,这种应用效果所产生的新现象就必须加以全面的总结,并通过归纳的方法加以提炼与深化。采用“情境依赖”,将某一企业中存在的现象,应用新的理论或方法加以归纳总结,这种本土化的研究成果会因研究者的知识存量、技术手段等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与大致内容是相同的,它是对新情境下熟悉的现象进行的扩展或完善。五是适用性原则。结合本土企业的情境开展管理会计研究,必须坚持适用性原则。高水平、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要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能够容纳各种新生事物,符合理论创新要素特征,即围绕本土企业环境与文化要素体现管理会计的创新情境。[9]适用性原则应用于本土化研究,需对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境进行高水平的剖析,并提炼出它们的共同点及发展规律。

三、高水平、本土化的研究路径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处于一种开放式、全方位的经营环境之中,面对全球化市场的顾客需求,企业与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企业已不是单一的管理主体,而是全球市场链中的资源整合者,它要求企业与企业间加强战略合作,分享共同的利益。一方面管理会计通过信息支持系统给管理会计主体提供各类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帮助企业有效决策,提供长期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面对生产能力过剩的外部环境,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将过去只有投资才能形成的生产能力(属于一种固定成本),通过租赁等方式转变为可变成本。高水平、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扩展。

(一)开创新的方法论

影响管理会计创新的重大因素包括制度集合的变化、技术的改变、管理的惰性、组织文化因素以及需求的变化等。我们应当对本土企业开展有选择性的高水平、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与此同时,开创出新的方法论思想。余绪缨(2001)将这种新的方法论归结为三个“重于”和三个“并重”。这三个“重于”是:“衡量”(measuring)重于“计算”(counting);认知性(cognition)重于精确性(preci-sion);悟性重于理性。[10]三个“并重”是:量化与非量化并重;量化的各种形式并重;量化的各种形式中,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它体现了人本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的融合。高水平、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要注重与主流方法的衔接,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与全球管理会计的发展同步,才能与世界同行进行交流,也才能推动我国的管理会计创新知识向世界各国进行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会计体系对于管理的作用是基于普及性理论的普遍性知识为“导向”来加以体现的,它通过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对组织的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管理会计知识的“普及性”,诱发组织实现共同价值观,必须创新管理会计方法,高水平、本土化管理会计研究的一种倾向是将组织成员融入于组织的知识创造之中,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小利润中心”模式,如上汽集团的“人人成为经营者”制度、海尔的SBU(战略事业单位)制度等。

(二)选择情境化的研究形式

体现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研究,要突出“情境”特色,[11]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体现本土化特征。在管理会计的本土化过程中,研究者应自觉地将本土情境嵌入管理会计之中,使其得到凸现,而不是将“情境”蕴涵于理论和研究方法之中。二是整合本土化理念。要将本土化的“情境”与现有知识积累进行联系,在理论架构与制度设计中设计好情境化路线,使本土化理念嵌入到具体的情境研究之中。这样才能对全球管理会计知识作出贡献,也才能增进全球性学术对话。三是强化本土化特性。高水平的情境化是通过用新观察来体现熟悉的理论这种策略加以实施的。尤其是某种情境的文化根源与西方文明不同时,情境化尤其重要。此外,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以及管理会计制度变迁程度的状况等都是本土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构建本土化的理论模式

可以采用不同的情境程度(shadesofsitua-tion)来描述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可能采用的各种理论模式。第一种是与情境无关的理论(深度适用模式)。从管理会计两大研究范式来看,这是一种以概念为中心而开展的研究范式。它偏重于理论的分析与推演,其创新成果适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或政治背景的国家或企业。[12]这种模式基本不体现情境化特征,但其作用是明显的,即它通过超越一般的情境理论或知识,为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者在进行高水平管理会计研究过程中,可以借鉴与应用这种理论所构建的通用模型,将一些本土化的元素纳入其中,使其为自身的情境化研究服务。第二种是情境嵌入的理论(中度适用模式)。由于“嵌入”对象的复杂性,这种模式适用于部分而非全部情境。在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中,要注意应用现有的知识或理论体系,但不受已有理论框架的局限。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不是比较研究或跨文化研究,其宗旨是解释一种特定情境中的某些现象。因此,必须认真考察和思考所要研究的对象,并从中挖掘具有知识贡献型的管理会计本土化成果。第三是情境依赖的理论(浅度适用模式)。由于研究对象的强“依赖性”,这种模式只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有效。为此,这种模式要避免受到现有概念模型的约束,在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中要注意研究样本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特征对所研究现象的影响。要积极提倡实地研究,促使管理会计理论与经营实践相结合。这对管理会计工具“专用性”特征明显的企业组织而言,具有很好的效果。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研究不能仅仅用来证明用欧美以外的样本进行研究的正确性或合理性。本土化研究不是现有计量方法的重复检验,研究者们应以这些计量方法为起点,考虑中国情境的特殊性与共同性特征,并保持管理会计本土研究的连贯性,从而促进本土化的创新成果,与国际或主流(西方)的学者展开对问题本质、潜在局限性和扩展现有理论的探讨,进而为全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作出贡献。

四、结束语

第12篇

1.增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新环境会计核算转型的进行可以合理的增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从目前企业财会工作的现状来看。当今我国较为泛用的“核算型”财会工作体制较为严重的落后于我国当今的企业发展现状并且其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并不是非常符合,因此这在本质上是造成了当前我国企业财会工作较为被动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增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将作的重点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并且将工作的模式以核算为基础核算为管理服务与此同时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财务管理为手段,从而能够更加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符合新的会计发展思想。新环境会计核算转型的进行在本质上是符合新的会计发展思想的。由于我国现代诸多企业的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如果更好的实现企业财会工作的“转型”,因此这意味其应当注重着眼于会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持续的创新,例如更好的树立效益观念和市场观念以及法制观念。除此之外,在树立效益观念的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应当明确效益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这意味着与此相适应的财会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必须围绕效益这个中心而展开。因此新时期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都应当注重更加积极探索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新方法,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其更加符合新的会计发展思想。

二、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要点

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有着相应的要点,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革新核算观念、转移工作重点、改变预测模式、努力创新突破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要点进行了分析。

1.革新核算观念。革新核算观念是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基础和前提。在革新核算观念的过程中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应当注重树立市场观念,并且还应当在具备效益观念和更市场观念的同时能够根据市场信息和要求来开展各项理财活动,从而可以更好地达到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除此之外,在革新核算观念的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还应当注重树立法制观念,即由于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因此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还应当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即企业的会计人员财不仅仅应当注重熟悉和掌握财税法规、制度,更要熟悉和运用其它经济法规,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并且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健康地运行。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水平的有效提升。

2.转移工作重点。转移工作重点对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转移工作重点的过程中,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应当注重从单纯的核算向全面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转移。根据我国多年的企业发展和会计转型的实践证明了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这意味着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当注重作为企业的经济信息中心和重要的管理部门应当更加积极、更加全面的参与企业的各项决策中。另外,在转移工作重点的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应当注重合理的分析各产品的边际贡献并且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服务与此同时合理的参与企业的营销决策,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效率的持续提升。

3.改变预测模式。改变预测模式是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核心内容。在改变预测模式的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应当注重从事后算账来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进行转型,从而能够更加及时的分析不同的会计内容。除此之外,在改变预测模式的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应当注重配合市场信息反馈机制来合理的完善市场预测工作,例如可以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反馈等工作与此同时还能够根据市场预测情况来利用现代管理方法来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另外,在改变预测模式的过程中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当注重利用财会工作渗透力强这个特点来以市场为导向对于企业自身的财务预测模式进行合理的完善与革新,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可靠性的不断进步。

4.努力创新突破。努力创新突破是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重中之重。在努力创新突破的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应当注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会管理方法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摆脱部分企业中依旧存在的传统计划管理模式。除此之外,在努力突破创新的国产车中企业会计人员应当注重实现财会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即只有实现财会电算化,才有可能更好地将财会人员从繁重、重复、机械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与此同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精确性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第13篇

(一)有助于提升银行的成本核算,提高经营效益。

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正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发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重大作用,应用各种管理会计办法,做好银行的成本核算工作,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

(二)提高商业银行绩效考评科学性。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我国商业银行则一定要寻求一套完善的业绩考核系统,在考核银行系统的经营业绩时要兼顾关键的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同时应用严格的奖惩机制。做到以上这些,才能发挥银行不同部门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而管理会计系统中当前应用绩效考核机制较为完善和客观,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重大作用,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绩考核工作。

(三)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依据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经验可以得到,管理会计体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管理层做出与自身发展核心业务相符的正确决策,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不但可以有效控制银行日常管理中不同环节的业务绩效状况,而且可以依据银行的总发展目标不断调整自身发展;商业银行可以据此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利于银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经营目标。

二、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策略

(一)实施责任会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

管理会计的主要责任就是提供各种有效信息给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可以推行责任会计制度,依据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责,能够把商业银行的管理部门分为各种形式的责任中心。应用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有利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目标,而且便于考核不同责任中心的经营效益,有利于调动银行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工作,有利于银行系统内部形成有序竞争。

(二)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健全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机制。

成本核算管理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属于管理会计应用的重点内容。因此,进行全面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现。在进行全面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但要求科学管理企业成本,而且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应在成本管理中发挥作用,才有利于实现经营管理层与基层部门的最低成本目标,才能保证银行的稳定运行。在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全部产品和业务并不能应用一种相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应该根据不同金融产品的不同特点,科学确定不同的成本管理办法,才能使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机制不断得以完善。

(三)应用量本利分析法。

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量本利分析法,依据盈亏平衡点可以准确确定银行盈利情况。应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在分析银行业务量、成本和利润关系、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从而确定盈亏平衡点的银行内部管理做法。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在进行预测自身的贷款、资金和利润、成本时全面应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明确相关因素的变动情况,对实现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各个因素变动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情况不同周定成本与盈亏平衡点成正向变动,如果固定成本越高,则营业部门需要达到的盈亏平衡点的存款量也会越高;也就是单位变动成本和盈亏平衡点的变化是正向的。综合收益率和盈亏平衡点的变动是反向的,如果拥有越高的综合收益率,那么营业部门要求达到盈亏平衡点的存款量就会越低。量本利分析法有利于商业银行做出科学决策,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做法,有利于银行正确处理资金存量和成本费用以及利润之间的关系,在设置储蓄网点、开发新产品、做出经营规划、进行决策和成本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实施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依据传统管理会计,是将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结合在一起,是有效改革传统管理会计的一种做法。以长期性规划为重点,要求做好事前预测分析,依据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重视研究企业外部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状况,主要为了给银行确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有利于银行实现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将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定位作为工作重点,利用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在考虑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客户群体和竞争对手,从而将更加有效的信息提供给企业,确定不同压力。商业银行要求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所以要求打造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以达到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在研究价值链的前提下,确定不同客户群体的种类,明确战略定位,应用成本最小化办法。商业银行的客户包括上游客户和下游客户,每一个客户都是银行的价值链环节,准确确定价值链不同客户群体对银行现实损益和预期损益的情况,利用分析价值链,通过上下游价值链降低成本进一步加大存款范围,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上游客户存款,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得到更多下游客户的贷款,战略成本管理依据战略角度进行分析成本的不同环节,从而确定成本降低的做法,利用事前预测、分析、控制职能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达到利益最大化目标,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五)加快管理会计基础信息建设。

管理会计要求具有充足的数据信息,但当前很多商业银行信息基础不能满足要求,很多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所拥有的会计信息只与财务会计信息有关,而没有重视管理会计的信息;再有,银行不同信息存在于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部门当中,因此业务信息不集中,口径不相同,不利于实现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商业银行要致力于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推进管理会计应用,大力发展建设财务管理基础能力,使管理会计发展有效进行。

(六)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为了发挥管理会计的最大作用,商业银行的领导部门应该重视管理会计工作,重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实行管理会计是一项长期任务,与商业银行建设成本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再造、调整管理模式、改革组织架构等多种过程有关,要求商业银行各级管理部门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重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由于管理会计工作难度较大,所以要求具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只有重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基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重视建设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进行严格的管理会计人员培训。选择培训方式时,可以利用院校进修、以岗代训、岗位交流等做法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第14篇

发展管理会计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各企业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会计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而集团公司正在建设的ERP系统,为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1.ERP系统为管理会计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开展管理会计工作,信息技术是前提。只有在完善的信息化基础上,管理会计才能实现应有的功能,发挥积极作用。ERP系统实现了会计的信息化,并通过会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融合,促进了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有效整合,充实了管理会计有关模型的数据来源,为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功能提供了准确、完整的信息,最终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引入了更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会计工具建设ERP系统,不仅能够让邮政企业学习到许多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和实践经验,而且也提供了更多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的选择,如作业成本法、对标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绩效管理等,以及专门针对金融行业设计的绩效管理、成本分摊和多维度赢利分析。这些最佳业务实践和管理工具,进一步丰富了邮政特色管理会计体系的内涵,将管理会计工具的变革引向深入。

3.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管理会计人才队伍ERP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通过实施ERP,企业能够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素质优良的复合型人才。此次集团公司建设的ERP系统,以财务管理运用为核心,参与系统实施的财务人员中以财务骨干居多。通过此次系统建设,全国邮政能够培养和储备一批管理会计人才,为今后开展管理会计建设积累了经验和人才。

二、加快推进邮政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在加快推进邮政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主要把握以下重点:一是内外结合,做好顶层设计。管理会计源于西方,在中国起步较晚,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邮政企业近几年也做了一些管理会计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而言,仍处在摸索阶段,建设一套成熟的、适合邮政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要借ERP建设契机,积极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借助外部智慧,充分吸收并利用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在管理会计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这几年来邮政企业在管理会计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将企业内部管理和ERP有效整合,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形成一套系统化、战略化、符合邮政实情的管理会计体系。二是,满足不同板块需要。建设具有邮政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目的是保障邮政集团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为其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邮政是综合性集团公司,除了传统的邮务类板块外,业务还包括速递物流类和金融类板块。各板块应服从集团的统一管控,确保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邮政集团也应考虑各板块各自不同的管理需求。因此,管理会计体系设计应首先突出集团管控特点,同时兼顾不同板块的个性化需要,尤其是要满足金融板块独特的监管和风险控制要求,保证各板块健康发展、稳定发展。三是以人为本,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培养。

推行管理会计建设,需要建立一支既具有丰富管理会计知识、又精通企业管理的专业管理会计师队伍。ERP的实施,能够为企业培养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同时,邮政集团借此每年开展的财务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也储备了一定的人力资源。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与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极大需求和素质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定点院校培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促进管理会计人才的素质提升,为打造邮政特色管理会计体系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四是因地制宜,完善其他相关配套措施。

第15篇

传统工业企业物流管理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认识不足。传统工业企业物流管理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中的缺陷主要有:第一,物流成本模糊现状的相关理论。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认识不明确,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黑大陆”学说、“物流冰山”理论以及“效益背反”理论;第二,传统会计q在物流成本管理中核算缺陷。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物流成本管理核算比较模糊,物流成本核算不足导致企业很难提供良好的物流衡量标准;第三,财务报表中反应出的物流成本真实性偏低,导致库存成本存在明显的模糊性。只有明确传统工业企业物流管理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中的缺陷,工业企业才能结合实际发展状况,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提高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水平。

二、解决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问题的方法

(一)始终坚持工业企业物流管理的会计核算原则

要想解决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必须引导全体职工始终坚持工业企业物流的会计核算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之间存在较大矛盾,成本控制过度会导致其他项目管理工作效益偏低,因此,物流成本管理必须始终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保持真实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第二,重要性原则。工业企业物流成本涉及企业内部各个领域,无论是产品供给、产出还是营销均包含物流成本,由此可见,物流成本管理在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明晰性原则。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涉及众多领域,由于其自身存在模糊性,为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必须坚持物流成本管理中明晰性原则。

(二)明确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种类较多,要想解决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问题,企业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明确各种核算模式:第一,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模式要求会计人员对账户、会计记账、凭证、财务会计报表以及资金运动等进行全方位监督、核算和分析;第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主要分为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种形式,单轨制独立于企业成本核算体系,双轨制在原有成本核算模式的基础上另外建立一套符合物流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体系。双轨制从表面上来看比较单纯,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操作性却比较差,主要原因是双轨制与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体系相背离。

(三)明确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账户设置

明确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账户设置是企业解决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物流成本管理相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物流成本管理会计人员在明确企业原有成本核算模式的前提下,还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现状设置“物流费用”一级科目,一级科目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后,企业还应该引导全体职工明确物流成本各环节核算工作,为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明确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首先,应该了解物流成本管理会计供应的过程。如对物流运输费用进行分析,其中,企业借款主要满足物流费用,通过向银行贷款用作各项经营活动,最后,满足职工薪资需求;其次,企业还应该明确实际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物流设备所需的各项费用;再次,明确销售过程,销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物流运输费用;最后,企业还应该对期末物流成本费用的结转进行分析研究,将物流成本管理会计纳入到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中,为提高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