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空气环境保护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
苏州某印染企业排放的废水约5000m3/d,主要包括浆料浓水、浆料清洗水、印染浓水、印染清洗水。废水具有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等特点,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该废水经过曝气调节池 混凝沉淀池 水解酸化池 接触氧化池 沉淀池 混凝沉淀池处理后,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但排水中仍含有大量难降解处理的大分子有机物环境保护论文,污染物浓度和色度较高,不能够满足生产用水的要求中国学术期刊网。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并降低企业生产用水成本,企业兴建了一套处理规模为5000m3/d的中水回用工程,实现废水的资源利用。
1、工艺流程及特点
针对该废水的水质特点,在试验的基础上,本公司确定了以砂滤、臭氧、曝气生物滤池为主的组合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和回用。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废水回用处理工艺
Fig.1.Technology diagram of wastewater reuse
污水站处理后的废水直接流入回用调节池,由提升泵入石英砂过滤器以去除前段处理工序残留的微小絮凝体,然后自流流入臭氧氧化池,最后经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后回用。臭氧氧化池利用臭氧氧化废水中残余的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环境保护论文,将其转化为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从而显著提高了印染废水的可生化性[1],
2、主要构筑物设计及运行参数
2.1 回用调节池和回用水池
回用调节池和回用水池共壁合建,半地下室,钢砼结构,有效容积均为200m3。
2.2 砂滤器
采用4台外形尺寸为φ3000mm×4000mm的砂滤器,滤料采用0.5~1mm的均质石英砂中国学术期刊网。设计滤速为V=8m/h,反冲洗周期为24h。反冲强度为10~12 L/(m2s),反冲洗历时10~15min。冲洗方式为先采用空气冲洗,然后气水联合冲洗环境保护论文,最后用水反冲洗,
2.3 臭氧氧化池
臭氧氧化池为钢砼结构,设2座。为了提高臭氧的溶解效率,将臭氧池设计成多格串联式,接触时间为30min。臭氧发生器为青岛国林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单台臭氧产量为600g/h,臭氧通过设在池底的刚玉微孔曝气器分散成微小气泡后进入废水中,臭氧投加量控制在(12±2)mg/L。在臭氧池后加设停留槽,减少残留的臭氧对后续BAF的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中国学术期刊网。
2.4 BAF
BAF为钢砼结构,共设8座环境保护论文,并联运行,COD容积负荷约1.0kg/(m3d),下降式运行,流速为2.0m/h,填料层高度为2m,接触时间为30min,采用水槽堰板均匀布水,底部出水。填料采用比表面积大、表面粗糙、易挂膜的陶粒填料。
BAF池能耗低、氧转移率高、抗击负荷能力强,且使用寿命长。在BAF池底装有人工反冲装置,反冲的出水回到原污水处理站调节池。
2.5主要设备
(1)砂滤器4台环境保护论文,规格为φ3000mm×4000mm;
(2)砂滤器提升泵;KL(W)80-160,6台(4用2备),流量为50m3/h,扬程为32m,功率为7.50kw;
(3)臭氧发生装置:空气源,CF-G-2-600型,2台,臭氧产量为600g/h;
(4)BAF曝气风机:BK5006型,3台(2用1备),风量为7.07m3/min环境保护论文,水柱为6m,功率为11.3kw;
(5)BAF反洗风机:BK6008型,2台(1用1备),风量为15.1m3/min,水柱为6m,功率为22.6kw;
(6)BAF反洗水泵:KL(W)125-200B,2台(1用1备),功率为22 kw;
3、工艺运行
该回用系统于2008年5月开始调试运行,调试约1个月后,对COD的去除率趋于稳定环境保护论文,业主方化验室对出水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连续监测验收,经检验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并开始进行部分回用于车间生产用于冷却循环水和漂洗水,提高了水的重复利用率。同时顺利通过了业主方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中国学术期刊网。
4、经济效益分析
整个深度处理规模为5000m3/d,占地约1000m2,总投资为750万元,吨水运行成本为1.4元, 经过1年多的稳定运行,平均每天回用水量约为1800m3。
该公司将河水处理后回用于车间生产的用水成本为0.9元/m3,达标排污费0.26元/m3,两项合计约1.16元/m3环境保护论文,每年约节省费用1800×1.16×300=62.6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5、结论
针对苏州某印染厂印染废水的特点,以该企业污水站排水为对象,采用采用砂滤、臭氧氧化、BAF等工艺进行深度处理,出水达到企业生产用水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1年多的运行,系统运行稳定,维护管理方便,运行效果良好,得到了环保部门的支持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召海,刘文保,沈骏,等.臭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13):358-37.
一、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的各主要学科中,化学与环境保护的话题联系得最为密切。从初中空气知识中“空气污染”的简介,水中“三废”的介绍,一氧化碳中“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的叙述到高中化学硫酸、硝酸知识中尾气的回收和利用,炼铁炼钢知识中高炉煤气的处理,电解电镀知识中重金属盐的处理、石油中石化工业产生的三废、煤和煤的综合利用中废气和废液的处理,无不紧密地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所以说化学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环境保护教科书,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在介绍化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深入挖掘各章节中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进行化学实验,强化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形式,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基本知识也可以更直观地对各种物质的性质有所体验,教师应通过化学实验强化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到处都涉及了环境问题,如演示实验中通过氯气、二氧化氮等气体的嗅闻,学生实验中浓硫酸还原产物二氧化硫的刺激性、制氨气实验中氨气的刺激性、苯酚和乙醛的刺激性气味让学生从身边的或是自己的实验中体会到什么叫毒气的危害,更加强化了环境教育。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尾气进行处理,养成良好的实验态度和方法,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如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中,只要将尾气用碱液吸收,就可有效防止实验过程中有毒气体的泄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和对师生的伤害。许多学生在制取气体时不考虑药品的用量,总认为越多越好,搞得实验室毒气弥漫,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逐渐在化学实验中树立节约意识。学生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设计化学实验,深化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产生的有毒气体直接影响师生的健康。在教学时,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为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或是对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实验进行提出改进。诱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换实验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这样不仅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例如,对某些有毒气体(如SO2、NO2、CO等)的制备实验,应采取一定措施,如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是改变实验装置和形式,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这样做,一方面是减少了有毒、有害气体对实验室空气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在做NO2与N2O4相互转化的实验时,首先让学生思考尾气如何处理,有的同学提出用碱液吸收;有的同学提出放入密闭体系中不放出来等,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上述这些处理方法各自的优缺点,经过师生的进一步分析、讨论,得出最佳方案:生成的NO2位于相通的两小球,这样实验现象明显又简化了实验程序而且可以反复使用。进而将运用最佳方案操作,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一实例,让学生对很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思考探索最佳的实验方案,这不仅深化了环境教育,还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升华环境教育
如果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传授,也会使学生因为只接触间接经验而难以深刻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而且由于缺乏个人的亲身体验,无助于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笔者就让学生自行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检测学校环境的活动。由学生自己分好组,如收集分析方法组、收集现状资料组、收集有效数据组、收集处理方法组、讨论撰写论文组。通过一组学生收集到分析对象方法,如测定大气的降尘方法、测定雨水的pH及检测水中的某些离子的方法、如何给垃圾归类的方法等等,然后就用这些方法来对学校现在的环境作出检测,如空气质量中粉尘和各种有毒气体的含量、水的pH及硬度情况、垃圾类别及现有的处理方式等现状作好收集,通过大家讨论分析,归纳出有效数据的采用,再通过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到解决现状的处理方法,最后写成小论文的形式。这一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客观调查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参与决策,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教育,并且将环境与自己的利益和行为联系起来,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关心、爱护学校的环境,并将环境意识、对环境的情感外化为自觉的、具体的环境行为,积极参与改善学校环境的活动。如参与学校有关环境政策方面的讨论和决策;自己设计盒子收集废旧电池;对学校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举办废物再利用作品展览;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等等。
摘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环境教育;化学教学;应用
社会的不断发展,显示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自然而产生巨大力量,同时也对自然界的平衡、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
近几十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承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等,诸多污染使得森林和农作物遭受破坏、湖泊酸化、鱼类死亡、加速了建筑物的腐蚀、使皮肤发生癌变、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地表气温升高、土地沙漠化……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匮乏,使得环保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刻不容缓。重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是树立和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是责无旁贷。环境污染大部分来自化学物质,在处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要用化学知识对污染源、被污染物进行分析、处理;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要用化学知识加以控制和解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已成为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实验技能,还要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自觉养成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监督和抵制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做贡献。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因素,确定教学要点,将本学科涉及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在化学教学中,注重相应的知识点,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教育。例如:学习“空气”,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固定的,适合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粉尘等改变了空气的组成,造成了大气污染,使得气候变暖等。在介绍煤时,让学生了解煤的组成,煤燃烧时释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其中一氧化碳是剧毒物质;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酸雨形成的罪魁祸首。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还可以介绍耗氧有机物,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等。
2 在不影响原有实验目的、观察现象、效果和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方法、改进仪器组装或实验形式,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可着重从药品用量、仪器组装、废弃物利用和处理、采用微型化学实验等方面考虑。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将铜片改用铜丝,不需要反应时,抽出铜丝,反应即可停止;又如铜和稀硝酸反应中,用注射器代替试管进行实验,使装置成为封闭体系,易于对比、观察,药品用量较少,效果明显,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二氧化氮对空气的污染。
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在实验中尽量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且要注意妥善处理废弃物,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3 密切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学生可利用一些小长假在家乡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如调查当地工厂向大气中排放了哪些有害气体和烟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那些危害?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事例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学校可以成立环境保护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环保活动,如利用pH试纸测定雨水的酸度,检查校园环境,监督学生不使用塑料餐盒和一次性筷子,请环保部门的同志向学生介绍环境现状,环保工作的新进展等。学生在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
学生可借助学校、班级的黑板报、校园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开展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放飞绿色的希望”,“让花草芳香,让鸟儿歌唱”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不同渠道了解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专题讲座。如大气问题专题讲座、水问题专题讲座等;也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如“煤的燃烧”、“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等进行专题讲座。
关键词:中学化学 环境保护 教学
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是中学化学教师的职责。本文针地当前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与人类的生存、社会发展与进步出现了的尖锐的矛盾,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的诸多因素,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于生存的环境。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非常多,在平时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巧妙地渗透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高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一样对待。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二、环保教育应与化学实验有效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课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据统计,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半。而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则显得优为重要。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清洗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在制取有毒气体时,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对于学生实验要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氯气的性质实验),即对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给出限量。这样既节约了药品,又减少了废液、废气、废渣的产生和排放。总之,通过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还可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体验。
三、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保护教育
3.1 加强对教师的环境保护教育。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实施环保教育,关键在教师。一方面,只有教师真正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并掌握了相关的环保知识,实施环保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部分教师担心,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保护教育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化学教学质量。事实恰好相反,通过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直接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反而会增强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注重保护环境,消除污染,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近20年来才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编入环境保护的知识,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因此,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直接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学校应协同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环保教育真正成为师生的共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便使环境保护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2推进学生的环保行动充分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教学环境依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环节。但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所以为了进行环保教育还应开展课外活动。比如把环保实验(如考察本地水的污染及其防治)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让学生从自我构思、设计环保实验,搜集材料书写小论文。既可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又可使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开展环境保护讲座,也是施行环保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如从学生自身生活考虑,讲解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和化妆品污染。有些学生感受到自己有时也在不知不觉地破坏环境,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改造环境,刻苦学习化学知识。
3.3充分利用活动课开展环保教育。充分利用活动课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学校实施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既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又可以丰富学生活动课的内容,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在初三学生中选拔一部分化学基础较好、对化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并与环保部门联系,让他们参与对当地的空气、土壤、水源进行实地监测,或进行有关环保知识方面的专题讲座。又如,可结合教材有关内容,组织学生参观或实地考察。如讲授空气一节时提到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可选择周围污染严重的化工厂、水泥厂让学生参观考察,感受工厂附近的庄稼、树木枯黄,空气中粉尘飞扬,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物繁衍的严重影响,同时指出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完全有办法使有害气体(粉尘)得到控制,并加以利用。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3.4重视与有关学科间的联系、配合。环保教育的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在中学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中都涉及。因此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保护教育,应重视与这些学科相关的有机联系与配合,使环境保护教育真正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我们要多元化的在学生学习领域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和关键性,在每一位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未来环保的主人,为我们化学教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娟.中学化学实验与环境保护[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论文关键词:内燃机
燃料燃烧要放出热量,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不一样的。热值这个物理量的引入就是为反映燃料燃烧的放热本领。我们把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焦/千克,读做焦每千克。
知道了某种燃料的质量和热值,计算它燃烧时放出热量的公式是:放出热量=燃料热值×质量。若用Q表示放出热量,q表示热值,m表示质量,则公式写成Q=qm。
二、两种热机
关于内能的利用,有两个重要方面。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用它来加热物体。内能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用它来做功。各种热机就是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内燃机是使燃料直接在气缸里燃烧,也就是全部能量转换过程在发动机内完成的热机。应用最广泛的内燃机有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
汽油机和柴油机在构造上大致相同,它们在构造上的区别是汽油机气缸顶部装有火花塞,用它产生的火花来点燃从汽化器送进气缸里的雾状燃料混合物。而柴油机气缸顶部没有火花塞,但有一个喷油嘴,没有汽化器,但有高压油泵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柴油机的点火是在压缩冲程末由高压油泵经喷油嘴向汽缸内喷射雾状柴油,雾状柴油遇到远远超过它的燃点的热空气,便立即燃烧。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过程,都是由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这四个冲程组成。完成每个工作过程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曲轴要转两周。在柴油机里,推动活塞做功的燃气的温度和压强都比汽油机里高,燃气做的功较多,所以效率比汽油机高,功率较大。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表格表示:
三、热机的效率
在热机里,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跟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如果用Q表示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1表示与有用功相当的热量,表示热机的效率。那么有:
オ
蒸汽机的效率很低,只有6%~15%,内燃机效率比蒸汽机的高,汽油机的效率为20%~30%,柴油机的效率为30%~45%。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
关于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要知道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工具,家庭炉灶和取暖设备,它们都要用煤、石油等燃料,以取得和应用内能。它们排放的烟尘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大气污染不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甚至影响全球的气候。保护环境,控制和消除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对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知识内容的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涉及的环境问题已由课程标准规定,不同版本差异不大,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教科书为例,把主要的环境问题内容列表总结于表1中,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工作。
2、分析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及编写顺序,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分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各种环境问题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使教学有序地拓展和深化。按照由浅到深、重视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尊重教材的原则,本文对6种环境问题在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进行系统设计,见表2。
下面以“空气污染”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空气污染”内容首先出现在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教材通过一幅漫画及一段文字简单介绍了空气污染相关知识。此时学生对空气污染只有较为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应呈现空气污染(最好是本地)的图片、视频及相关数据,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归纳小结得出相关结论。这一阶段只需学生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危害及一些防治措施,不必深究其原因,侧重学生对“空气污染”这一环境问题的感知,让他们头脑中留下诸多疑问,为以后理解其中的原理埋下伏笔。
“空气污染”内容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中,教材具体地分析了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燃烧及化石燃料的组成等相关知识,应该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交流,自主探究出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过程见图1。
通过以上探究,学生真正理解了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从而产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化石燃料的想法及主动寻求清洁能源的欲望,初步树立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空气污染”内容第三次出现在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和第十二单元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中,教材分别介绍了“使用化肥和‘白色污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一知识。对施用化肥可能排放出N2O、NH3、H2S及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HCl等有害气体,它们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一内容本身学生很容易理解,但这一内容的价值还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空气污染成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总之,应根据学生的经验及教材编排的顺序,一步步深化拓展,达成相关环境问题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全面达成课程目标。
3、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统筹兼顾真实性与简单性
为了搞好环保内容的教学,除了要系统设计、整体安排外,还要注意采用适宜的方法统筹兼顾真实性与简单性,增强教学有效性。为此,除了采用查阅资料、参观展览、教师讲解等常用手段外,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辩论、撰写小论文、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中的环境问题,促使学生关注、探究、思考和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经验的融合,使学生及时地、合理地生成新意义,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
例如,在学完酸雨的相关知识后,可设计如下真实性问题:某小组发现南京有些六朝石刻的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导致石刻腐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为了减缓石刻腐蚀,请你提一条建议:________。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查阅资料(石刻的成分、南京酸雨的发生率、强度等)、实地调查(石刻腐蚀的程度等)、请教专家(腐蚀的原理、防护的措施等)、做实验验证(大理石喷防护材料前后模拟酸雨腐蚀实验等)等,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把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可有效地促进诸如酸雨的成分、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CaCO3与酸的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知识的理解。
类似的问题还有:“为了今后南京的天更蓝,水更绿,你有哪些好的想法和措施?”等。
再如学习了化肥以后,可让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宣传员与滥施肥料者进行辩论,解决“使用化肥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的问题。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上这节课时学生在辩论中的一段陈词:
正方: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人工合成了尿素,1909年哈勃又发明了合成氨技术,到19世纪40年代,享有“德国化学之父”之称的化学家李比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化肥工业,对当时西欧的农业生产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化肥的大规模使用使粮食产量成倍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使得世界上出现人口大规模增长,我国也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的这一奇迹。如果没有化肥,我们将饥寒交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因此,我方观点是化肥的使用利大于弊。
一、从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出发加强环保教育
化学的发展促进了工业技术的发展,各类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向周围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质,即“工业三废”,使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记载,1943年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了光化学污染,即“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工业城市连降酸雨……显然,环境的污染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我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化学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二、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化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环境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要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
在教学进程中,在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例如:如在教学《空气》一单元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些与空气污染有关的图片和录像带,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引起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向学生介绍空气质量日报表,让他们了解到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的对应关系。课后,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书写环保小论文等方式,进一步了解防治大气污染的其他措施。初中教材在介绍一氧化碳的毒性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的性质,教师要告诉学生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则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自然过渡讲解一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使人体中毒的原因是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例子是很多的。这种结合有关化学知识逐渐渗透环境科学知识的方法,既讲了化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基本操作时,介绍取用药品规则时说要按最少量取用,即液体1~2毫升、固体盖满试管的底部,可以穿插介绍药品取用过多对环境的影响。在对实验后的废弃物质进行处理时要注意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对于有用的或可回收再利用的物质则要倒入指定的容器,可以变废为宝。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做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用作花、草、树、木的化肥等等,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小处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地保护环境。
四、积极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第二活动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在第二课堂活动之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了解化学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加强环保的重要性。在第二课堂化学教学活动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环保工作的第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有关化学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教育与丰富的课外活动相结合,以适应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例如结合课本中环境保护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假期到附近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对空气及附近工厂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周边水的酸碱度。到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处理,利用课余时间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以此来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乱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的洗衣粉、喷发胶等,寓环境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逐步提高认识环境和评价环境的能力,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
一、环保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但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腾飞,这种好天气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随之而来的是不见天日的雾霾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健康带来了非常多的不便。尤其是在冬天,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成了我们的一种奢望。好多儿童呼吁:“请还我们新鲜的空气!”以此来唤醒人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使学生认识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如何防止环境被污染,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通过化学教学,提高环保意识
化学科学的发展在解决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化工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化学教学大纲中也要求学生学习有关保护环境的知识,如酸雨的形成,臭氧空洞的形成,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的污染,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认识到环境是如何被破坏的,环境破坏对我们的不利影响,如何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主阵地的优势。在教材中多处涉及有关环境的知识,如空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物的成分、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合理的使用化学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讲全面,如在讲酸雨的形成时,要讲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危害、酸雨的防治等问题,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展示,形象地说明环境污染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到环境恶化后使我们的地球伤痕累累,并通过每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受到震撼,认识到环境被污染的后果。通过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环保意识。
(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在学校成立化学课外小组,以环境为主题,组织课外活动。如在学完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后,举行一次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论文竞赛,或有关环境污染的演讲比赛,及在教室的黑板报、校园的宣传栏,张贴有关环境保护的小知识,让保护环境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了相关的知识后,还可以发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到附近的工厂抽取污水的水样,检测排放的污水是否有污染,深入工厂内部了解污水的处理过程,亲身体验污染的危害性,增强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亲自动手参与保护环境的行为,如植树造林、分类回收垃圾、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保护环境成为学生的一份责任,并敢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说不,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关键词 PM2.5 初中化学教学 环保教育
我国环保部2011年11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三次征求意见稿),拟将PM2.5纳入环境污染检测范围。2012年2月2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测项目中增设了PM2.5浓度限值。有关PM2.5的话题越来越突出,不容小觑。
一、了解PM2.5 关注PM2.5
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是粒径小于2.5μm的空气中的悬浮物。它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其它常见的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
二、PM2.5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启示1:
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时时处处体现环保意识
作为化学教师,实验时常用到各种化学物质,实验时怎样确保有毒物质不扩散到空气中,尾气如何吸收,反应后废液如何处理等问题,我们化学教师正确的处理方法和习惯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也树立环保理念。例如,在演示实验时,药品的取用要规范,注意节约药品,不要撒在讲桌上;点燃酒精灯用过的火柴头要放入回收杯中;镁带燃烧后的白色固体要回收,不乱丢乱放;对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剩余固体的回收,制取氢气后锌粒的回收等等,都要预先给学生讲清楚,时时做好表率。
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教师良好的环保习惯也会影响学生,如不使用一次性方便饭盒;生活垃圾分类倾倒;做到人离关灯、随手关水龙头;使用布艺购物袋等。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这些小事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去认真对待,那该演化成多大的力量啊!
启示2: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中出现很多有关环境的内容,如“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温室效应”、“低碳生活”、“酸雨”、“臭氧层空洞”、“化学肥料”等等,有漫画、有图示、还有社会调查,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针对“大气污染”的漫画,可先让学生课前上网查阅有关大气污染的资料,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空气污染指数的含义、保护措施等相关知识,并收集一些与本地大气污染有关的事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掘其所表达的意思,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让学生感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
启示3:
引导学生关注各种节日,做保护环境的践行者
为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人们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世界及我国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如2月2日 “世界湿地日”,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1日 “世界森林日”,3月22日 “世界水日”,4月7日的“世界无烟日”, 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1月9日“ 消防宣传日”,12月29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还有“爱鸟月”等等。针对这些节日,适当地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以及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关系。
[关键词]矿业开发 环境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 X75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62-1
1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概述
矿业开发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也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矿业开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开”,即矿业的开拓,开拓的作用是扩大矿产资源利用的规模;其次是另一个含义“发”,即矿业的发展,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资源的勘察、实施工作矿产的开采、矿产的加工以及矿产的销售和使用。
环境保护通常也涵盖两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够地球圈的水、土地、大气、岩石和生物等,水喝人文因素只要由人类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财产构成。我们对于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社会人文的保护。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国民经济一直处于高速上升阶段,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工业生产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常常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走入“先破坏、后治理”的怪圈。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于排斥的关系,短期经济利益是在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获取的。而且随着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资源浪费和资源匮乏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巨大难题。
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矿业开发和环境保护入手,重新审视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矿业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引发原因
迄今为止,由于矿业开发的低回收率和高排放量,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矿业开发对土地的影响。矿产开发实在土地载体上进行的,这就注定了开发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矿产开发初期,就需要圈地,并去除表层土地;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和液体的废弃物,废弃物中大多含有重金属或有毒物质,这些有毒成分会不断深入土地中,造成土地酸碱失衡和有毒污染;另外,土地被过度开发过后,地表的植被遭到破坏,营养成分和有机物质损耗严重,往往会产生办结、土壤流失状况,严重影响了土地的再度使用。
其次,矿业开发对空气的影响。在采矿爆破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固体颗粒;在开发生产和运输时,同样产生很多的悬浮颗粒;除此之外,开发冶炼过程中还有一些有毒气体直接排入大气中,从而造成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三,矿业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矿业开采、选矿、冶炼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且矿坑水、尾矿存水以及冶炼排水中大都含有有毒成分,包括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等,这些在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达不达标的情况下,渗入地下或者是排入河流湖泊,造成周围水系呈现酸性、毒性,造成水体污染,直接影响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矿业开发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在矿业开发过程中,矿山结构、地下水系都会改变,同时会造成大面积的矿产采空区域,这样就容易造成地层崩塌、沉降、裂缝问题,严重时还会引发矿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另外,由于矿产开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造成了社会的畸形发展,引发了社会不和谐问题。
3防治生态环境恶化的措施
矿业开发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不仅仅损害了我们的经济财产,同时对我们的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生产经验和当前发展的现状 ,制定有效合理且科学可行的措施,防治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为防治矿业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做好舆论导向,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矿产企业加强对员工的环保培训,培养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摈弃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错误价值观。同时,社会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形成全民环境保护的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然后,开发过程中要科学规划,提高生产技术,防治结合。传统的矿产开发一味追求矿产资源的高产出率,盲目开发,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理念,不仅仅造成了很多环境危机,长远来看,也是对矿产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必须将经济效益追求与生态效益追求将结合,合理规划,优化生产工艺,充分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做到生产工艺的闭合性,循环利用资源。
第三,企业内部建立矿产开发中环境监测体系。矿产开发过程中经常发生环境污染等意外情况,需要对矿山环境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并根据监测的信息及时对开发生产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矿产开发的实际情况,尽力环境监测体系和相关的管理体系,提高矿产开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手段。
第四,国家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增大监督管理力度。在矿业开发可持续发展初期,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矿业企业提供政策支撑和资金资助;除此之外, 1992年联合国举行了环境与发展会议,将环境保护立法列为各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但是我国法制体系还不够合理完善,因此,要求我们在根据国情的基础上,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建设,使矿业开发生态保护有法可依;除此之外,政府环保部门还需加强监督管理,将环境保护列为企业和政府的政绩考察指标,有效遏制环境恶化。
4总结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积极面对,正视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并实施有效的措施来防治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做到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研究和探讨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社会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危机,有利于矿业开发的长效经济利益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振亚,白瑞,胡晓华.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技术支撑[J].科技与经济, 2012,25:16-20.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质量,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国家有关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国旅游资源受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涌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高度集中的旅游流破坏或影响了旅游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糟糕,景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涌入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质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旅游者随意进入保护性的景区景点,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攀摘花木、践踏才坪。。。。。免费论文。。这这些行为造成景区遗篇脏乱,甚至是资源破坏。 某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泉城”济南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但是部分游客竟然在泉水边洗脚,既不文明又污染了清澈的泉水。同样是“十·一”黄金周期间, 江西南昌市动物园推出了与动物亲密接触活动,3只刚满100天的虎宝宝被当作与游客拍照的道具。在活动过程中,游客们对虎宝宝做出了一些不文明的举动。动物研究专家在反对利用动物牟利的同时,呼吁广大游客文明出行,爱护动物。
。
(三)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如贵州织金洞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会对洞内景观造成严重破坏,游客人数增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加,空气湿度和温度都会增高,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水发生作用,会破坏洞内景观,使其变色,甚至是融化。当洞内干燥时,石灰岩表面又会结晶,这样使洞内景观严重污染和破坏。目前,织金洞的景区,尽管采取了一些保护的措施,但是,随着游客的增加,景区的精华部分-----银雨树,其颜色也在逐渐变暗。在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其寿命。
转贴于
(四)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和浪费。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树立“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三)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体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免费论文。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四)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五)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免费论文。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 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N],光明日报,1998年5月23日.
[2] 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 .
[3] 李丹.风景名胜区警惕建设性破坏[N],光明日报,1999年1月19日.
[4] 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J],旅游学刊,1991,6(5):35—38.
[5] 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J],旅游学刊,1989,4(4):37—39.
[6] 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J],旅游学刊,1994,9(2).
[7] 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1):58—61.
为弥补上述国内标准的不足,满足日益严格的环评审批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环评工作者开始采用某些国外标准作为化工项目殊大气污染物执行环境质量标准的依据。常用的有美国环境保护局空气质量标准、前苏联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大允许浓度标准,此外还包括以色列标准、欧洲标准、加拿大标准、日本标准等。采用国外标准的优势是所包含的特殊大气污染物指标种类较多,覆盖面广;缺点是查询国外标准原文较为困难,往往只能通过二次引用国内文献资料获得。在这方面内容较为全面的书籍如《国外环境标准选编》[4],推荐广大环评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2利用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换算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规定了33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浓度限值,其中除5类常规污染物有对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外,其余28类大气污染物暂无对应的质量标准。虽然国家并未明确表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在数值上是否存在关联,但已有相关人士在实践工作中尝试找到一些推算规律。目前在国内正式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大多认为,取GB16297标准中部分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1/4或1/5作为其环境质量标准,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2]。不过此类研究尚处萌芽阶段,往往缺乏有效的论证和理论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3运用经验公式进行推算
依据污染物的毒理学性质,参照美国、前苏联等国在制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时所采用的某些通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的比对分析,是我国研究人员提出的又一种获得特殊污染物空气质量标准值的方法[3]。这种方法的优势是不受其他任何标准的制约,对任何污染物均可采用;缺点是获取污染物的毒理学性质等各类基础参数的难度不一,后续的比对分析同样需要大量的资料或试验结果来支撑。因此,这种方法目前在环评行业还属较少使用之列。
4小结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度很快,人们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使得城市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张。城市是人类栖息的重要生活条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产物,产生与发展都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人口的逐年增长,加之过分建设后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城市承担着相当大的压力。在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中,管理部门忽略了对环境方面的保护,给未来的城市发展造成相当大困扰,每每等到问题恶化之后再进行解决,使得水污染事故频频发生,雾霾等空气污染带来巨大损失,噪音更是不绝于耳,因此,在对城市进行建造的同时有必要把对环境方面的防护措施也规划进去,如此也可以降低待环境恶化时再对其实行恢复所花费的精力和成本,做到在根源保护好我们的城市环境。
一、现如今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落后的地区,很难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环境保护通常具有投入大量资金、较高的技术水平、成效较慢等特点。也就是即便环境保护项目再好,也通常由于资金问题而搁置。GDP传统指标加重了损耗资源与破坏环境。国民经济现行核算系统仅看重经济产值及其增加速度,忽略了资源的基础条件。这样就致使人们对产值的过分追求,不考虑损耗资源及恶化环境的因素。
2、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中的人均用水量每年都会增加,高密度的人口以及大量的工厂,不仅加重城市用水的负担,还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而这些污废水并没有经过有效的处理就直接流入了江河湖泊之中,导致了水体系统失去原有的平衡,大大超出了水环境的正常标准。目前我国的污染趋势每年都是有增无减,水环境保护必须要紧张起来。根据调查记载,我国多达1500条的河流中,有二分之一的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江河湖库的水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工业发展较好的地方,河流污染程度格外严重,仅有部分的河流和水库水体符合标准。全国七大水系中有一半的流域污染较重,城市水质近80%不合格。水污染给人民生活、工业发展、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很大,也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这也深刻的证明了当前水污染的整体趋势,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严峻性。
3、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工业企业迅猛发展,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多,各种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城市发展了,经济加速了,但个别地方政府部门相应的管理没有跟上,导致城市环境被破坏,工业废气、工艺粉尘排放量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排放量不断增多;住宅区锅炉烟尘的排放量不断加大……。大量的碳化物、硫化物、氧化物等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造成一定空气污染,当这些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积累到一定浓度后,便形成酸雨、雾霾等恶劣天气,不仅给植被、树木造成毁灭性伤害,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亦会造成一定影响,各种疾病患者随之增多。其中北方城市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南方的空气质量也已经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
4、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环境规划滞后或规划落实不到位在经济发展中时有出现。现实中环境规划未得到与经济、城建规划同等地位。城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工业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利于实施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环境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二、加强环境保护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1、做好环境保护准备工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些前期准备包括:(1)用好相关的城市自然环境资料,包括城市具体的地理位置、气象、水文以及生态环境等;(2)调查好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现状,如人口、GDP等;(3)做好环境现状的调查分析,如环境空气、水环境、声环境的实时监测,并做好记录等;(4)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环境规划应该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进而编制科学的规划体系,用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2、依托科技改进技术,促进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要充分结合现代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在创新环境保护技术与手段上做好文章,将一些先进的环保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形成规范化的环境保护模式,推动新技术以及环保新产品的运用。在整个技术控制过程中,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的正常运行,将地方与部门形成分割的状态,并全面实行市场准入机制,在加强环境污染的控制上,更好的形成整个控制的整体模式,促进城市规划中环保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3、有效处理固体废物,形成资源循环利用
对此要根据环境的控制目标,对各类固体废物建立统一的处理指标体系,并促进固体废物的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从而降低固体废物的“减量化”。除此之外对于固体废物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焚烧和填埋两种方式,一方面要在城市的周边推进固体废物填埋场的建设,减少固体废物的随意堆放;另一方面通过焚烧来获得相应的能量来实现能量的转化,比如通过固体废物的焚烧产生电能,从而有效提升固体废物的利用率。
4、运用城市园林景观与绿化,形成绿色健康的城市品位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形成绿色健康的城市品位。在整个城市规划中,要形成绿色生态链条的构建;在整个规划中,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内容,结合城市发展的需求,在建设规划中形成绿色健康的形态。因此,在整个保护过程中,要形成城市立体化的绿化体系,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被运用到城市建设之中,并融入水景创意的方式,将一些常见的植被,形成高低都有的植被分布,在整个城市规划中,凸显出城市景观的整体模式,创新景观设计,形成增加湿度,提升空气质量的效果,并将城市绿地中的林地、草地等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活力源泉,做到美化环境的综合效果。
5、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使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人民意愿,切实关注民生问题(比如交通、教育、医疗等),把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积极创建宜居的人居环境,注重发展的地方特色文化,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加强基础设施规划,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城市环境是目前非常有必要执行的一项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的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将城市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放到环保的程序中来,在整个控制过程中,要针对城市的发展,在水资源管理、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绿色生态产业链、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形成综合的控制措施,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公路建设以及公路运营对环境地影响和破坏,阐述了公路绿化对公路环境改善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公路对环境地影响主要表现为公路对社会经济地影响、对生态环境地影响、对大气环境地影响、对声音环境地影响、对自然景观地影响等。
在以上几个方面地影响当中,公路除了对社会经济环境有所贡献之外,如果采取措施不当, 会对其他几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后果。
公路对生态环境地影响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新建公路对动、植物生活环境地影响、对占用土地造成的土壤流失地影响、对农作物环境地影响以及公路对水环境地影响,尤 其是对饮用水源地影响。
公路对大气环境地影响主要是指公路在建设当中产生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地污染。 在施工期间,公路施工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开挖土基,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 ,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在公路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的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黑烟、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物等。汽车排放污染与车速、运行状态以及车辆位置到受到污染的地点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当汽车匀速行驶时,一氧化碳(CO)的排放与车速成反比的关系,而氮氧化物(NOX)则相反,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汽车排放污染与道路服务水平有着密切地关系,在服务水平较高的路段车辆的排放污染要小于服务水平低的路段。另外,排放的污染同车辆位置和受到污染的位置距离有关,例如:一氧化碳(CO)浓度的分布与路基高度及到路边的距离成反比 。根据资料显示,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下或路堑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路边 外,随着离路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上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 出现在离路边20~25米左右,然后随离开路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平原地区的道路上,离路边25米处的一氧化碳(CO)的浓度为公路上的一半左右,而离路边150米处,浓度则减至公路上的10~20%。
公路对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公路产生的噪声影响。噪声是一种公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受到伤害。公路产生的噪音来自于两个方面: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和运营期车辆在公路上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公路噪声除发动机和车体所产生的噪声以外,特别严重的是高速行车时车轮与路面强烈摩擦时产生的声音,加上路堤提高,噪声能波及很远的地区。噪声的大小与车速成正比,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当车辆加速时,噪音增长约为2 ~9dB,重型汽车的噪声比轻型汽车大,因此,在公路交通中,噪声随大型车在总交通中的比重增大而增大。另外,交通噪声还与道路纵坡和交通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当交通量小于1000辆/小时,噪声与交通量近似的呈正比的关系。因机动车行驶产生的噪声污染是非稳定的、长期的,其危害也是较大的。
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路构造物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尤其是公路穿越旅游区 或旅游景点时,如何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公路设计中运用美学,提高公路现行设计质量,改善公路及其周围环境,增进交通安全和为司机、乘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减少对原来自然景观的平衡和谐地破坏,点缀和丰富道路两侧的自然景观是十分重要的。地形情况不同,公路线形组合应该随之变化。对于平原微丘区,地势比较平缓,路基的填、挖不大,平、纵曲线半径都很大,因此,视线不易受到限制,透视可以很远,不过容易形成视觉上的单调,这时应当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和美化处理来进行协调。目前,在我国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例如在平原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为了便于设置横向通道而将高速公路设置成高路堤,这就对道路两侧的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地破坏。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它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国家和政府陆续制定了减少公路对环境破坏的政策措施。例如:北京市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轻型汽车排放标准,这个标准相当于90年代初制定的欧洲一号标准。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制定了新的尾气排放标准。从2000年起,全国将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等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降低车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另外,治理环境污染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在噪音敏感点和噪音污 染超标的地段修建隔音墙,将公路修建在远离环境敏感点的地区。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施工机械的噪音扰民问题,采用多种措施防止扬尘污染等。而在治理各种环境污染的措施当中,主要措施之一是进行公路绿化。
公路绿化是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公路设计文件中,环境保护设计中含有公路绿化的内容,但一般不尽完善,还常常出现绿化设计与线路设计不配套的问题,往往当道路竣工通车时,线形流畅,路面整洁,标志、标线齐全,惟独绿化工程跟不上。这主要是人们目前对公路绿化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绿化工程关系不大,早些晚些完成没什么。另外是公路绿化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还不完善,也给公路绿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成功的公路绿化,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音干扰和防止环境污染。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关资料表明,地球上60%的氧气来自陆地上的植物,每公顷阔叶林(相当于1公里公路两侧单行行道树)每天能吸收1000kg的二氧化碳,释放出730kg的氧气,可以供1000人所需,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需要0.7kg的氧气,有10平方米的树木或25平方米的草坪,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CO2与O2的比例平衡,保持空气清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会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 、氨及汞、铅蒸气等,例如成片的松林,每天可以从1立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0毫克的二氧化硫。
公路绿化还可以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树木或草坪通过树冠、根系、地被覆盖等可以固着土壤、涵养水源、阻止或减少地表径流、降低雨水冲刷路基地危害,在高填方路段,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树木在它的生命活动中,除了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以外,还可以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一公顷阔叶林,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升水,草坪等植物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茸密的茎和叶通过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增加20%左右,因此,绿化后的环境将比露天地区气温低5~6℃,而且湿度较大,且变化缓慢,可以造成特殊的"小气候",这样可以调节路面温度与湿度,对防止路面老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公路绿化还可以改善交通条件,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
主要表现在:
1 可以通过视线诱导来指示驾驶员道路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竖曲线顶部等路线走向不明了地段,可以使路线走向变得十分明显,有利于驾驶员的安全行车。
2 防眩作用。白天,树荫可以遮挡阳光,减少阳光对司机产生的眩光,而最重要的是位于中央分隔带上的树木、矮篱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夜间对向来车所产生的眩光,防止由于眩目 所产生的交通危险。
3 调节明暗变化。尤其是在车辆驶入光线很差的隧道中时,由于人的眼睛不能立即适应明暗地变化,往往会产生短暂的视觉障碍,因此,在隧道两侧种植一些树木,利用树荫来调 节隧道内外的明暗强度,对行车安全十分有利。
4 可以对车辆及驾驶员产生保护。车辆与路外物体发生碰撞时,道路两侧的树木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及驾驶员受损害地程度,尤其是在山区等地形险要地段,行道树更成为保护生命财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公路进行绿化,也是美化路容、舒适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公路沿线有四季常青的树木以及点缀其间的各种花草时,可以产生与自然交融、气势壮观的感觉,给人们以优美、舒适 地享受,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公路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懈地奋斗,因此我们应当倍加努力,为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小骆、黄良然、温少玲《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中、德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报告集,1994年8月.
[2]赵宏生:《怎样绿化公路》,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8月.
论文内容摘要:随着 经济 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治理环境污染成为我国当下一个紧迫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环境污染的现状,试图用经济手段为我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
环境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基本条件。在我国发展经济实现 工业 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环境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而且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条件。主要表现在,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环境能够吸纳生产和生活所排出的废料(废气、废水、废渣)等;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空间场所,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是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人在环境面前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适合人类经济 社会 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量消耗环境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现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用征税或罚款的办法来解决外部负效应是由英国 经济 学 家庇古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也被称为“庇古税”。“庇古税”主张的是,对产生外部负效应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它所造成的外部边际 成本 的 税收 ,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外部负效应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考虑该成本,达到纠正外部负效应的目的。另一种手段就是对污染的企业征收排污费,即向污染物排放者根据排放量征收一定的费用。污染企业面对这些收费,一方面将缩减产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措施控制污染。
对于污染性的企业,政府除了对其征收税收和排污费之外,还可以向企业提出补贴,鼓励其扩大投入采取消除污染的措施,改进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纠正负外部性的目的。原则上补贴额应该等于污染治理的边际 社会 收益。如果企业每减少一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既可得到一份补贴,那么对企业来说,当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大于补贴时,他会选择放弃补贴而继续排污;而当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小于补贴时,他将选择接受补贴而减少排污。
庇古税和庇古补贴在解决 环境 污染方面是一种应用最广泛、最典型的方法。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污染者付费原则,oecd国家普遍实行了征收环境税的政策,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面,征收排污费以及产品税等。比如,对于汽车燃料,依据有铅和无铅,几乎所有的oecd国家开征了有差别的税收。在日本,还对下水道排污量的多少进行征税,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进入20世纪90年代,oecd国家开始绿化其税制体系,比如,开征新的生态税,实行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全面征税的政策。与前面的办法相比,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更加偏爱庇古税和庇古补贴,但是他们也存在较大的缺陷,要消除外部负效应,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其征税和补贴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造成的外部成本或收益。然而,在实际中,很难衡量和掌握各企业的外部成本或收益,而且也很难避免政府寻租的出现。
排污权交易许可证制度
排污权交易许可证制度是科斯定理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实际应用。科斯定理是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提出的。科斯定理认为,只要明确界定并切实保护产权,随后产生的 市场 (产权)交易就能自然消除和解决外部性问题,使经济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实现污染的零排放,所以排污权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利用环境资源的问题。政府如何规定和限制排污权的大小以及如何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这种权利,成为问题的关键。其实,政府在可接受的排污总量的限度内,将排污许可证分发给污染制造者,并允许排污量较低的企业将剩余的配额进行出售,也允许超标排放的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排放量。这一方法不仅没有超出规定的排污总量,而且在企业间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个人或企业改进控污技术,从而降低控污费用,最终达到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利用市场机制,使得排污权交易许可证在企业之间实现最优配置,也会大大减少政府部门寻租的现象出现,最后实现双赢。
美国是这一制度的最早实践者。1979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开始试点实行一项新的政策——“气泡(bubble)政策”。即把一个工厂当作一个气泡,只要该气泡向外界排出的污染物总量符合政府按环境要求计算的排污量,并保持不变,不危害周围的大气质量,则允许气泡内各排污源的自行调整。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推出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政策。该项政策实施的第四个年头,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二氧化硫排放消减量大大超过预定目标,许可证市场的价格远远低于预期水平,充分体现了排污权交易政策保护环境质量,降低交易费用的巨大优势。
我国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开始于1988年。首先考虑控制的是水污染物。1988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管理 暂行办法》。1988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确定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18个城市进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试点工作。1989年9月,在河南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1990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开始选择试行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城市。199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又在6个城市开始了大气排污交易政策的试点工作。到199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普遍实行了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共向42412个企业发放了41720个排污许可证。从1991年开始,包头、开远、柳州、太原、平顶山和贵阳等城市尝试大气污染物的排污权交易。在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排污许可证的买卖,运用市场刺激手段,鼓励企业采用低费用、少污染的措施,并促使污染源的合理布局。
总之,环境污染问题是外部负效应的典型表现。我国应该结合国情, 总结 和借鉴外国治理环境污染的宝贵经验,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步骤、有措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