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平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计量;数据采集;网络系统
1引言
安钢计量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包括硬件及软件两部分,主要描述的是该系统的组成与运行过程。按照计量信息需求及的实际情况,系统采用浏览器/Web/数据库服务器三层分布式结构。计量信息共享平台是一个人机对话系统,从物理机构上看,它主要是由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数据和用户组成。
为达到本系统设计目标,在设计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实用性,可用性,先进性,易用性,人机分工合理性几个方面。根据信息平台的实际情况,对各个具体功能和细节进行分析和系统开发,根据用户需求,在Windows环境下,采用当前最为流行的开发工具进行开发,建立人机友好,可视化的用户界面,输入方便快捷,输出信息易读易懂。
2体系结构设计
本信息共享平台采用三层B/S结构,B/S结构中只安装一个服务器,而客户端采用浏览器运行软件。在数据管理层和用户界面增加了一层结构,称为中间件,使整个体系结构分为三层。中间件主要提供以下功能:负责客户机与服务器、服务器与服务器间的连接与通讯,实现应用与数据库的高效连接。这种三层结构在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层的功能。
3系统总体设计
图1系统功能结构图
根据系统的要求,在建立计量信息共享平台之前,首先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统一数据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在计量信息共享平台上,数据层是基础,通过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处理形成信息,然后利用技术手段把信息总结、分类和归纳形成知识层,在此之上提供管理与决策支撑。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如下:基础数据、电能计量、动力量数据处理、轨道衡数据处理、工作计划、供应处数据、管理查询、权限管理、设备维护、设备信息、生产数据、实时监控、数据查询、数据维护、采集数据上传、原始数据查询、组织机构等功能。整个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4整体网络方案设计
安钢计量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首先是网络系统的建设,整体网络采用千兆义太网技术,在硬件网络布线设计上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网络核心层采用2台高性能万兆路由交换机ExtremeAspen8810交换机组成,放置在数据中心机房作为核心设备,提供与四个汇聚交换机的互连和服务器的连接。网络汇聚层设置四个节点(网络交换中心),分别放置在回皮轨道衡、计控部、热送称、黑河路,每个汇聚层节点配置一台高性能的Extreme的SummitX450汇聚交换机。对于接入层,有的地方使用已有的DlinkDES系列交换机,有的地方节点数较少,甚至只有一个节点,就直接连到汇聚层交换机上。接交换机的地方有:回皮轨道衡交换中心在计控仓库、焦粉称、西站配置三台接入层交换机;计控部交换中心在250t/300t称配置一台接入层交换机;热送称交换中心在进厂称配置一台接入层交换机;黑河路交换中心在三炼轨道衡配置一台接入层交换机。四个交换中心共配置6台接入层交换机。其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图2安钢计量数据网络拓扑结构
5软件详细设计
5.1软件平台设计
操作系统:选用MSWindows2000高级服务器;数据库系统:选用MSSQL2000;系统采用三层B/S的逻辑体系结构,前端用户界面为浏览器。在数据库和前端业务界面之间为业务逻辑层。采用微软.NET框架开发。对外的服务功能以Web服务的形式提供。
5.2信息共享平台整体结构设计
从逻辑功能角度分析,把该系统分为应用系统和支撑系统两大部分。支撑系统是整个系统继承的物质基础,包括计算机系统、通讯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工具层。应用系统是建立在支撑系统之上,根据在子系统中的作用领域又分为计量数据管理系统和现场数据采集两个应用子系统,两者之间通过支撑系统的网络通讯系统实现物理集成,通过数据库系统实现信息集成。系统基本结构图如图3所示。
.3数据采集层系统设计
数据采集层完成现场数据的采集,包括能源量采集系统的升级,物资量采集软件的编制与更新,它是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来源。
能源量采集网络采用”893”单总线结构。硬件上把所有能源量计量网络划分为四个小的子网络,每个网络设一个数据采集子站,由子站完成各子网内的数据采集,子站就近通过光纤在义太网上进行数据交换和网络控制,同时设立一个中心站完成数据的汇总、分析和网络传输。软件使用北京亚控公司的组态王软件对能源量采集系统进行开发。对电量采集数据,使用自编的数据采集软件把全部电站的结算电表数据实时采入计算机数据库,并进入数据中心数据平台,由数据中心按不同用户的需要对授权用户提供数据查询与监控。物资量采集程序开发工具使用Delphi6.0+MSDE数据库进行开发,完成数据采集任务,并存入本地采集站的数据库中,由远程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存储过程”完成将本地的数据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经过加工、处理后提供和授权用户查询。
系统采用上传模型:(采集上传的数据主要包括:能源量数据、轨道衡计量数据、汽车衡计量数据、皮带称计量数据、在线称计量数据、电量计量数据。)
图3系统基本结构图
5.4管理层系统设计
管理层完成对现场计量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分析与应用等功能,整个系统采用三层B/S模式结构,数据存储部分由SQLServer2000完成,业务逻辑层使用开发完成,表示层使用完成开发。系统主要完成系统中提供的能源量及物资量数据的归类、处理、及相关功能的实现,是信息共享平台的主要部分。
5.5支撑系统设计
被分为四个层次:计算机层、通讯网络层、数据库层、工具层。
工具层介于应用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之间的软件工具的集合。包括开发工具和集成工具。数据库层是计量数据网络系统中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处于通讯网络层之上,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为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存储、管理、共享和集成的手段。本系统涉及数据采集系统的本地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计量信息共享平台均采用关系模型。数据库的设计关键是表的设计,信息共享平台应用的数据库表有两种:本地数据库表;管理层数据库表。通讯网络层是计量数据网络系统中数据通讯的载体和枢纽,计量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完落系统,是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计量设备之间连接,实现了整个系统的网络集成,支持和保障了计量数据网络系统的信息集成。采用混合型网络拓扑结构,TCP/IP协议。计算机层是支撑系统的底层。本系统要求客户端计算机为PⅢ以上,安装Windows2000Professionnal;服务器设计为双冗余、群集方式,运行MicrosoftWindows2000AdvanceServer。
5.6人机监控界面设计
监控画面是人机交互的界面,一个软件系统是否成功,最终的检查标准是它能否使用户感到满意。本系统人机交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对系统的输入,包括向系统下达的命令,提供的命令参数和系统所需要的其它输入信息;另一方面是系统向人提供信息,即输出。输出信息一般有三种:提示信息;系统向人报告的计算或处理结果;系统对输入操作的反馈信息。本着使用简便、界面一致、及时反馈与美观的原则,结合计量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需求,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
6结束语
以上详细论述了安钢计量信息平台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将整个系统按照横向和纵向分层介绍,采用具体的方案设计了安钢信息计量平台。该系统在实际中得以很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海鹰,,陆婉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设计.现代科学仪器[M],1996(1):32~45
[2]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40
[3]做好能源计量工作的三点意见[J].中国计量,2006(12):4~5
[4]陈燕.重庆大学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硕士论文].[D]保存地点:重庆大学图书馆,2002.
[5]王鹏,董群.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101~171
[6]王春海,张晓莉,王金珠.企业网络应用解决方案——从需求分析到配置管理.[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6.79~99
1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总体系统设计方案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围绕两个目标开展:一是建立数据接收的快速通道,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为共享服务提供高效、规范的数据;二是统一数据管理各项功能的操作,提供规范、友好的操作界面,建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结合两个系统设计目标,共享平台首先定位为气象信息共享数据的源头,负责存储、管理气象资料数据,最大限度的将省、市、县相关部门气象资料存储在统一的平台之上,为上层业务应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其次,平台提供一个可扩展的气象信息存储服务框架,满足未来气象业务和探测手段不断发展、资料种类不断增加的需要,并提供对已有功能模块进行扩展、定制的支持。为此,平台遵循“可靠稳定、构件封装,先进成熟,开放扩展,统一规范,便捷维护”的总体系统设计原则。整体采用框架系统设计,各子模块之间功能独立,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组合,各子模块之间没有直接耦合,而是通过数据库之间的联系由框架进行组合;同时,框架程序利用构件技术,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在框架的组织下,平台的适应性、灵活性增强,同时通过复用、可配置等技术降低了平台的开发和维护风险,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2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体系结构
为实现由业务资源服务应用的无缝化,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采用如图1所示的体系结构,即从上到下分为应用层、服务层和数据层。2.1数据层数据层是平台各种数据的来源,包括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行业共享库、实时专用库和目录文件。在各类数据库中既存在结构化数据,也存在诸如文档之类的非结构化数据,数据的格式均不相同,如按传统的方法实现,工作量大,难以维护。因此平台构建了数据访问逻辑构件和业务实体构件,为各种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接口,以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统一处理,做到程序与数据源松耦合。2.2服务层服务层包含了大量的服务,这些服务在流程引擎的驱动下,与业务流程绑定,组合成为功能更为强大的组合服务,供不同的业务模型调用,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该层服务采用SCA1.0标准来实现,将构件库中的构件,装配成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其他构件、服务或者其它系统。该层提取了气象共享服务的共性需求,通过数据服务、策略服务、业务服务、流程服务和表示服务为气象部门内部各业务系统的开发提供支撑。可以看出,平台通过把与气象数据共享业务相关的功能模块,以标准化的服务形式进行封装,形成一系列网络环境下的服务,然后通过结合业务进行流程编排,即可完成相关功能的定制。2.3应用层应用层主要完成平台搭建并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平台运行模式采用基于B/S的方式,根据业务要求,技术架构的选择需要具备较强的伸缩性、开放性和安全性。考虑到JAVAEE的特点,平台应用层开发运行环境选择基于JAVAEE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平台。
3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数据表系统设计
省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管理的气象数据主要包括区域自动站数据、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探空数据、加密观测数据、农气数据、雷达数据和卫星数据。其中:(1)区域自动站采集的数据包括区站号、日期时间、风速、风向、雨量、气温、湿度和气压等,这些数据通过GPRS传输到位于移动的服务器中,并存入数据库,之后再定时导入到省局的数据库中;(2)地面气象观测站所观测的要素比区域自动站多,共有53个要素,但包括所有区域自动站的观测要素;(3)探空数据由探空报和高空报组成,包括PPAA、PPBB、PPCC、PPDD、TTAA、TTBB、TTCC和TTDD;(4)加密观测数据不是按时次每日记录的数据,也没有固定由哪些站点观测,因此加密观测数据一般由用户不定时人工上传,且用户上传的加密观测数据为文本格式(非结构化),因此上传之后平台需自动将文件中的各数据项解析出来,存入数据表中;(5)农气数据包括农气咨询中心内部业务系统收集的数据和业务系统产生的上报文件;(6)雷达入库数据包括雷达速度强度图(图像文件)和雷达基数据;(7)平台接收卫星系统传输的数据(图像文件),并直接存储至后台核心存储设备中;卫星包括风云二号卫星云图和风云三号卫星数据,其中入库数据为风云二号卫星云图(图像文件)和风云三号卫星观测原始数据及图像文件。为了实现上述气象数据的管理,平台主要系统设计以下数据表(限于篇幅,此处仅列出表名):等值面配色信息表、等值面表、行政区划表、农气AB报表(保存农气报的基本观测数据信息)、农气AB报作物表(保存农气报的作物生长信息)、农气AB报灾害表(保存农气报的灾害信息)、负氧离子观测数据表、区域自动站降水分钟数据表、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表、自动站侯数据统计表、自动站旬统计表、自动站日要素统计表、自动站日风表、自动站数据报监控表、自动站月统计数据表、micaps结构的探空报数据表、探空报基本信息表、等值线图片信息表、雷达回波图信息表、卫星云图信息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表、土壤水分月统计表、台站基本参数表、气象台站类型表、台站类型表和能见度观测数据表。
4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功能系统设计
结合气象信息共享的业务需求,平台整体由气象数据应用、数据入库管理、台站管理和系统管理四大模块构成。其具体功能划分如图2所示。
4.1气象数据应用模块该模块是整个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实现自动站数据、基本气象要素、农气数据、雷达回波图、卫星云图数据、土壤水分数据、人工地面观测数据和探空数据的查询、分析和统计。其核心可归纳为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分析、WebGIS展示和数据下载。(1)数据查询。数据查询为数据应用的主要方式,包括自动站数据、区域自动站数据、土壤湿度观测数据、能见度观测数据和负氧离子观测数据的查询。可以根据选择的站点、时次、时段、要素(可选多要素),以表格形式显示查询结果;同时实现表格行列可自定义、查询结果可打印、查询结果可生成TXT文件供用户下载、查询结果可导出为EXCEL文件等功能。(2)数据统计分析。可统计和查询任意时段内某要素的平均值、该时段内极大值和极小值;统计时支持站点可选、时次可选和要素可选,站点为单站、多站,时次为单一时次、连续时次;可统计和查询任意时段内单站气象要素值,提供曲线图。(3)WebGIS展示。采用开源WebGIS平台,在“自动站图集”的基础上,实现基本的地图操作功能,包括地图放大、缩小、察看全图等;实现自动站点空间定位及实时数据查询显示(气温分布图、降雨分布图、风力分布图、综合信息图、气象要素按数值大小绘制全省分布的色块图等)。(4)数据下载。选择任意时次/连续时次、任意站点、任意观测项目数据后,生成文本文件,供用户下载。
4.2数据入库管理包括入库参数配置和日志管理两个子模块,实现本应用数据库与基础数据库的表、字段对应信息的配置,以及相关数据操作的日志管理功能。
4.3台站管理实现台站类型管理和台站基本信息管理。
4.4系统管理实现平台内的用户管理、用户类型管理,组织结构管理,权限管理和日志管理等工作;该模块具有自主功能,能根据增加的栏目或功能将管理内容自动添加到管理系统中;能够实现所有栏目和功能的权限指定,具有自动和自主增加权限功能;能够对每类气象数据的每个要素或字段指定浏览/下载/修改/添加/删除等控制权限;能够进行用户级别设置,可自定义不同级别,每个级别能划分不同权限;能够对不同用户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级别指定,能对同一用户同时指定不同级别,能对用户单独添加某种权限;能够对每个管理模块根据不同内容进行详细指定,如日志管理可划分为系统日志、用户日志、管理日志、数据日志和权限日志等。
5结语
关键词:信息平台、数据资源、.Net技术
Abstract:Thepaperdiscussthenecessityofbuildinformationcenterofplanninginstituteinbrief.AftertheanalysisofdatasourceinplanninginstitutewediscusstheinformationcenterinBrowser/technology.Andthenweanalyzetherealizationofsomekeytechnologyinbuildinginformationcenter.
Keyword:informationcenter、datasource、.Nettechnology
1.搭建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2001-2005年计算机应用工程及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全国示范试点单位于2002年、其它设计单位于2005年建成以网络为支撑,专业CAD技术应用为基础,工程信息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使设计与管理初步实现一体化的集成应用系统。建立这样的信息系统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能提高企业对外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规划院的现状情况。在管理模式上仍沿用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方法,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和计算机强大的信息统计和管理功能;缺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信息统计,不利于企业实施决策分析和量化管理;普遍缺少能够对规划院的设计过程和各种资源等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的软件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工作流程得不到动态控制,信息共享不畅,团队、工作组之间的协作性差,人力和物力浪费严重;对于设计成果电子文件的管理没有很好地按需要进行分类管理,没有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导致查阅不便,数据冗余和丢失较严重;没有对整个院的各种资源和数据建立合理的数据库,导致资源和数据的整合困难,难以对整个院的设计过程和管理过程进行成本控制,难以对每个人员的工作进行较为详细的统计和安排,导致很多方面存在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我们国家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有必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设计过程和管理过程产生的信息数据,对设计院的各种数据、各种资源、各种行为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建立各种较为完备的资源数据库,建立各种企业行为和数据操作的应用逻辑模块,建立各种设计和管理的应用模块。进而建立规划院的信息平台。减少人为的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和浪费。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效率。规范我们的设计、管理和运作模式。为规划院的设计、管理和运作提供详细可靠的数据和信息。减少决策和运作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2.规划院数据资源分析
根据詹姆斯.马丁(JamesMartin)的“信息工程方法论”(InformationEngineeringMethodology)的观点。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而不是以处理为中心。因为数据是稳定的,而处理是多变的。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没有变化,数据类就很少变化。通过一定的分析就可以找到这些数据类之间的稳定结构,即数据模型。所以规划院要获得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首先要考察现有的数据资源状况,分析梳理自己的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经过系统的分析,建立所需要的数据模型,构思所需要的信息系统框架。分析建立自己的信息标准。用信息标准来衡量已有的应用系统与标准化规范化的差距,找到可以提升的具体目标。也可以用来衡量需要引进或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功能、数据结构等是否符合本单位的要求。
规划院的业务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策划与设计、生产与办公管理、图档数据管理、质量控制以及其他管理等。各种业务的正常运作都需要大量数据资源的支持,在运作过程中又产生新的数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料是大量而且杂乱无章的,如果将企业的各种信息和操作统统放在一个数据库中,其数据浩瀚而庞大,数据库的结构会很复杂,数据的冗余会大大增加。使得数据库的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对生产和管理情况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分别按照他们之间的性质和联系程度进行划分。整个信息资源库由数据库和资料库结合的模式。对于方便在数据库中管理和描述的数据资源,要分析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对于不便于在数据库中管理的,要对其相关管理信息建立数据库,把相关的文件资料建立成资料库。数据库可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资料库一般是和保密级别联系在一起的,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密级的资料库,资料库结合数据库建立带有权限管理的数据文件操作库。
3.基于.NET的规划院信息框架
的特点
.NET是的简称。它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面向网络、支持各种用户终端的开发平台环境。它定义了一种公用语言子集(CommonLanguageSubset)来提供符合其规范的语言和类库之间的无缝集成。对下一代网络通信标准,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XML)提供完全支持。而且.NET平台的基础架构.NET框架(Framework),采用统一的命令集支持各种编程语言。从而消除各种异类框架之间的差异,将他们合并为一个整体。.NET框架提供强的跨语言继承性、错误处理和调试功能。使得编程人员可以自由的选择他们喜欢的编程语言,实现语言的互用性。
3.2.规划院信息平台与.NET技术
由于.NET高度的可扩展性和功能强大的技术架构,使得安装了.NET框架的应用服务器可以将各种关键的应用扩展到任何一个拥有Web浏览器的终端上。其强大的数据引擎等数据库连接服务可以很方便的连接到绝大多数大型数据库上。其强大的对接口技术的支持大大降低了不同产品和服务之间的连接和调用的复杂性。其基于组件编程的思想方便了对于复杂数据描述和操作以及互用的实现。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多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方案,部署最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利用.NET技术可以用较低的费用、低的复杂性和较低的开发难度实现规划院信息平台。
3.3.基于.NET的B/S结构规划院信息平台框架
规划院信息平台涉及到规划院生产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由多个相互之间有关联和约束而又相对独立的系统模块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确保系统的易用性、高效性,提高执行业务时的速度和质量,降低以后业务变更和扩充时,代码修改的复杂性,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需要采用多层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来设计和搭建信息平台框架。
3.3.1.B/S结构的特点
在规划院信息平台系统的开发中应当使用当前较流行的软件模式:B/S结构。B/S结构使用瘦客户端的开发方案,与C/S结构相比,减少了安装客户端带来的不便,只要在服务器端安装好此信息平台系统,用户就可以直接在客户端使用浏览器,通过HTTP协议访问服务器上的相关服务,节约了实施、维护成本。同时系统由服务器系统管理员统一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作为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B/S结构增强了信息平台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它容易进行跨平台布置,容易在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进行协调,尤其适宜分布式信息系统的建设。B/S结构的这些特性都是规划院信息平台所需要的。
3.3.2.信息平台的框架
规划院信息平台是规划院的设计和管理人员对本院的设计、管理、办公、对外服务、质量控等各个方面进行操作、管理,是信息查询、数据存储和应用的一个基础。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平台应当包括项目管理模块,协同设计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计划管理模块,质量控制模块,对外服务模块,图档管理模块,网络打印管理模块,通信管理模块,决策支持模块等组成。基于.NET技术构建规划院信息平台时,系统框架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层。1、前台表现层:主要是对前台用户提交的各种请求,对各种业务处理后返回到用户端的结果,以及对相关的描述进行处理和控制,展现给用户。2、中间业务层:对前台客户发送来的请求进行分类整理、逻辑分析、运算处理,向数据访问层提交需要的数据请求,然后再把数据访问层返回的数据进行业务处理,标准化处理等,并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前台表现层。3、数据访问层:主要通过数据库访问接口方法,实现不同的业务应用能够访问不同的数据库。4、后台数据库层:主要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及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前台表现层主要通过各种Web浏览器支持的页面和窗体实现。中间层主要通过编制的各个模块的逻辑和业务核心组件以及编制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控制来实现。数据访问层是借助.Net技术提供的接口管理、数据引擎等通过编制数据访问控制组件来实现。后台数据库层主要借助各种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来构建数据库和信息库。4.信息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的实现
采用.NET的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充分运用其基于组件开发(Component-baseddevelopment)的技术。使得平台的搭建即具有高的性能,又具有较好的弹性。现在几乎每个企业都具有一部分设计或管理辅助软件。对于自己感觉比较成熟的产品在这种平台架构下经过处理基本上都可以继续使用。或者企业单位可以衡量自己的技术力量和承受能力自主开发一部分功能组件,购买一部分功能比较强大的组件,以搭建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平台。下面简要介绍信息系统平台中比较通用,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功能和技术。
4.1.系统的权限管理
对于一个系统来讲,安全性是最重要的。系统要提供灵活、安全的措施保证业务处理的等级和数据的保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验证、权限控制、加密等提供强大的安全保证,如果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技术提供更可靠和丰富的安全服务。在系统中对于不同的安全管理角色指派不同的管理责任。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配置用户的数据权限、功能权限以及角色权限。系统中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保证系统内部信息安全,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系统充分利用数据库本身的安全控制机制,同时在应用层采用用户身份识别,实行访问权限控制等措施,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和对数据的越权操作。系统对用户的访问权限可以控制到每一个模块组件,以及模块组件包含的所有功能。
由于每个人员业务的不同,所拥有的功能权限也是大相径庭的。另外,由于很多的重点项目是具有保密性质的,因此对系统权限控制的要求是非常的严格。如果系统权限控制考虑不全面的话,将会降低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性。针对上述情况,系统权限控制管理采用功能权限与数据权限结合,并加入用户角色管理的方式来处理。
其中功能权限的管理主要是管理用户对某个操作项、某个功能项是否有权限。比如功能权限管理中,系统管理员可以为每个用户选择、指定所能够使用的操作项、功能按钮项,逐项选择添加。
数据权限是指用户拥有使用权后,并非对所有数据都可操作,而只是对本部门或本部门所属的数据有操作权限。数据权限维护一般没有独立的模块,而是分布在其它每个模块组件中,主要完成对用户操作、查询数据的范围进行判断限制。各个组件模块可根据需要灵活判断哪些数据只能本部门操作、查询,哪些数据可被本部门或上级部门操作、查询,哪些数据可以共享等。数据权限管理完成了用户对哪些数据具有只读、浏览或可写的控制。
角色是多个权限的集合。通过用户角色控制方法能够大大减少了权限控制表的记录信息,提高了系统的运行速度,保证了系统具有高效性的特点。角色、权限的设置增强了系统的保密性,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机制。
4.2.系统的流程管理
工作流程的设计是系统的重要环节。所谓工作流程就是指由一个群体,通过特定的工作步骤与方式,为特定的目标所建立的一种工作模式。一个好的工作流程可以使企业的各项工作依照正确的顺序去执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标准的工作流程要求所有参与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对于每项规定的任务,完成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部分,并按要求将结果向下传递,直至规定的任务全部完成。设计工作的流程主要是将设计成果文件依次传递,完成校审的批示和修改工作。在系统中,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流程信息,使工作流按指定的顺序和方式,在不同的工作人员之间传递与处理,每个流程节点的工作人员,只需要接受流程的信息,完成本属工作,并将结果出去,流程会自动的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节点,流程过程信息也会自动存储,不必为信息的传递而费心思。
工作流程按照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串行流程,串行流程的特点是一个工作节点连接的对象是唯一的。比如,总的来讲,从设计、校对、到审核审定的过程,就是一个串行流程。另一类是并行流程,并行流程的特点是所面对的节点对象是多个,例如,一个大的设计项目的参与人员可能不是一个人,任务的分配面向的流程就是一个并行流程。一般项目的工作流程不会是完全串行或完全并行,常常某个阶段是串行而另一个阶段是并行的混合情况。要用计算机程序来控制这些千变万化的情况,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难点,需要周密的分析与规划,找出流程中一些共性的基本不变化的因素作为基础,结合与用户交互的方法实现。对工作流的设定采用固定模式与弹性模式结合的方法。允许有权限的操作人员定制流程模板。
信息系统平台的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它包括以下特点:
流程结构的图形显示与设定界面,可以直观地表达流程过程与参与人员;
能够根据步骤的工作内容、参与人员、启动和结束条件以及呈报关系等去设定流程的结构,设定流程模板;
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全程监控流程状态,对流程做时间性管控;
可以从流程之中计算运作效率;可以弹性的设定流程中所需要处理的资料结构与种类,弹性地设定流程中各步骤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所要填写的报告,同时,可以弹性地设定公文格式;
可以对流程中所产生的文件建立安全性控制和权限管理的机制;
工作流程管理对于工作指派或告知性流程有较简单的使用界面,并同时可以支持系统在Internet和Intranet的运用;
在工作流程管理中,公文、资料与图档文件的浏览以及公文传送过程中,档案与资料的版本管理方式与原则可以弹性设定。
工作流的流程定义模块以XML格式的语言进行定义以及与工作流执行服务之间进行交互。工作流的执行服务通过激活相关的工作流引擎,激活并对流程定义进行解释,完成工作流实例的创建、执行与管理。
4.3.综合业务管理
在规划院信息平台中,有许许多多各种业务需要进行处理。对于各种业务的处理往往是系统中最为复杂和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系统在设计、建造和部署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部分。综合业务处理的体系主要包括相关的业务组件接口的处理,事务处理器,业务资源管理等。业务组件的接口处理主要描述不同的业务组件的接口的类型、接口的边界、接口的成员、接口的实现等。以保证业务处理不会因为调用对象或数据的不同而变化。事务处理器主要处理各种不同事务的操作,协调事务的开始、交叉、回滚和提交等动作,处理事务发生的各种异常,保证事务处理的完整性。业务资源管理主要管理综合业务处理体系中涉及的资源,完成对资源的共享管理,数据传输管理等。
.NET技术对于进行组件编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对于综合业务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相关业务组件接口的处理可以借助于Windows2000以上操作系统的COM+技术,通过C#定义和实现接口,以描述组件对外提供的服务,实现在组件之间或组件与客户之间进行交互。事务处理器和业务资源管理等功能的实现是先通过接口处理区分不同类型的事务。借助于.NET强大的类库对事物处理和数据操作的强大支持,我们可以较容易的编制各种业务逻辑和业务操作。可以较容易的完成业务处理中所涉及到的文件操作,接口的操作,复杂的运算,数据的处理,多线程操作等。保证事务处理和业务资源管理的所需业务的实现。依靠.NET技术的支持,不同类型的业务的分类整理、组件封装、组件的等操作都较容易完成。所以我们在信息平台搭建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考虑我们的业务实际情况,而不是考虑适应软件的实现。使我们信息平台中的综合业务可以尽可能的适应我们的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
5.技术展望
搭建B/S结构的规划院信息平台,对于规划院的生产和管理可以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Net技术对于构建B/S结构的规划院信息平台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利用.Net技术可以较快的搭建起扩展性和可移植性很好的系统。基于.Net技术搭建规划院信息平台将是今后规划院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6.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