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平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信息平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计量;数据采集;网络系统

1引言

安钢计量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包括硬件及软件两部分,主要描述的是该系统的组成与运行过程。按照计量信息需求及的实际情况,系统采用浏览器/Web/数据库服务器三层分布式结构。计量信息共享平台是一个人机对话系统,从物理机构上看,它主要是由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数据和用户组成。

为达到本系统设计目标,在设计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实用性,可用性,先进性,易用性,人机分工合理性几个方面。根据信息平台的实际情况,对各个具体功能和细节进行分析和系统开发,根据用户需求,在Windows环境下,采用当前最为流行的开发工具进行开发,建立人机友好,可视化的用户界面,输入方便快捷,输出信息易读易懂。

2体系结构设计

本信息共享平台采用三层B/S结构,B/S结构中只安装一个服务器,而客户端采用浏览器运行软件。在数据管理层和用户界面增加了一层结构,称为中间件,使整个体系结构分为三层。中间件主要提供以下功能:负责客户机与服务器、服务器与服务器间的连接与通讯,实现应用与数据库的高效连接。这种三层结构在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层的功能。

3系统总体设计

图1系统功能结构图

根据系统的要求,在建立计量信息共享平台之前,首先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统一数据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在计量信息共享平台上,数据层是基础,通过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处理形成信息,然后利用技术手段把信息总结、分类和归纳形成知识层,在此之上提供管理与决策支撑。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如下:基础数据、电能计量、动力量数据处理、轨道衡数据处理、工作计划、供应处数据、管理查询、权限管理、设备维护、设备信息、生产数据、实时监控、数据查询、数据维护、采集数据上传、原始数据查询、组织机构等功能。整个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4整体网络方案设计

安钢计量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首先是网络系统的建设,整体网络采用千兆义太网技术,在硬件网络布线设计上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网络核心层采用2台高性能万兆路由交换机ExtremeAspen8810交换机组成,放置在数据中心机房作为核心设备,提供与四个汇聚交换机的互连和服务器的连接。网络汇聚层设置四个节点(网络交换中心),分别放置在回皮轨道衡、计控部、热送称、黑河路,每个汇聚层节点配置一台高性能的Extreme的SummitX450汇聚交换机。对于接入层,有的地方使用已有的DlinkDES系列交换机,有的地方节点数较少,甚至只有一个节点,就直接连到汇聚层交换机上。接交换机的地方有:回皮轨道衡交换中心在计控仓库、焦粉称、西站配置三台接入层交换机;计控部交换中心在250t/300t称配置一台接入层交换机;热送称交换中心在进厂称配置一台接入层交换机;黑河路交换中心在三炼轨道衡配置一台接入层交换机。四个交换中心共配置6台接入层交换机。其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图2安钢计量数据网络拓扑结构

5软件详细设计

5.1软件平台设计

操作系统:选用MSWindows2000高级服务器;数据库系统:选用MSSQL2000;系统采用三层B/S的逻辑体系结构,前端用户界面为浏览器。在数据库和前端业务界面之间为业务逻辑层。采用微软.NET框架开发。对外的服务功能以Web服务的形式提供。

5.2信息共享平台整体结构设计

从逻辑功能角度分析,把该系统分为应用系统和支撑系统两大部分。支撑系统是整个系统继承的物质基础,包括计算机系统、通讯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工具层。应用系统是建立在支撑系统之上,根据在子系统中的作用领域又分为计量数据管理系统和现场数据采集两个应用子系统,两者之间通过支撑系统的网络通讯系统实现物理集成,通过数据库系统实现信息集成。系统基本结构图如图3所示。

.3数据采集层系统设计

数据采集层完成现场数据的采集,包括能源量采集系统的升级,物资量采集软件的编制与更新,它是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来源。

能源量采集网络采用”893”单总线结构。硬件上把所有能源量计量网络划分为四个小的子网络,每个网络设一个数据采集子站,由子站完成各子网内的数据采集,子站就近通过光纤在义太网上进行数据交换和网络控制,同时设立一个中心站完成数据的汇总、分析和网络传输。软件使用北京亚控公司的组态王软件对能源量采集系统进行开发。对电量采集数据,使用自编的数据采集软件把全部电站的结算电表数据实时采入计算机数据库,并进入数据中心数据平台,由数据中心按不同用户的需要对授权用户提供数据查询与监控。物资量采集程序开发工具使用Delphi6.0+MSDE数据库进行开发,完成数据采集任务,并存入本地采集站的数据库中,由远程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存储过程”完成将本地的数据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经过加工、处理后提供和授权用户查询。

系统采用上传模型:(采集上传的数据主要包括:能源量数据、轨道衡计量数据、汽车衡计量数据、皮带称计量数据、在线称计量数据、电量计量数据。)

图3系统基本结构图

5.4管理层系统设计

管理层完成对现场计量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分析与应用等功能,整个系统采用三层B/S模式结构,数据存储部分由SQLServer2000完成,业务逻辑层使用开发完成,表示层使用完成开发。系统主要完成系统中提供的能源量及物资量数据的归类、处理、及相关功能的实现,是信息共享平台的主要部分。

5.5支撑系统设计

被分为四个层次:计算机层、通讯网络层、数据库层、工具层。

工具层介于应用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之间的软件工具的集合。包括开发工具和集成工具。数据库层是计量数据网络系统中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处于通讯网络层之上,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为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存储、管理、共享和集成的手段。本系统涉及数据采集系统的本地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计量信息共享平台均采用关系模型。数据库的设计关键是表的设计,信息共享平台应用的数据库表有两种:本地数据库表;管理层数据库表。通讯网络层是计量数据网络系统中数据通讯的载体和枢纽,计量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完落系统,是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计量设备之间连接,实现了整个系统的网络集成,支持和保障了计量数据网络系统的信息集成。采用混合型网络拓扑结构,TCP/IP协议。计算机层是支撑系统的底层。本系统要求客户端计算机为PⅢ以上,安装Windows2000Professionnal;服务器设计为双冗余、群集方式,运行MicrosoftWindows2000AdvanceServer。

5.6人机监控界面设计

监控画面是人机交互的界面,一个软件系统是否成功,最终的检查标准是它能否使用户感到满意。本系统人机交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对系统的输入,包括向系统下达的命令,提供的命令参数和系统所需要的其它输入信息;另一方面是系统向人提供信息,即输出。输出信息一般有三种:提示信息;系统向人报告的计算或处理结果;系统对输入操作的反馈信息。本着使用简便、界面一致、及时反馈与美观的原则,结合计量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需求,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

6结束语

以上详细论述了安钢计量信息平台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将整个系统按照横向和纵向分层介绍,采用具体的方案设计了安钢信息计量平台。该系统在实际中得以很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海鹰,,陆婉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设计.现代科学仪器[M],1996(1):32~45

[2]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40

[3]做好能源计量工作的三点意见[J].中国计量,2006(12):4~5

[4]陈燕.重庆大学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硕士论文].[D]保存地点:重庆大学图书馆,2002.

[5]王鹏,董群.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101~171

[6]王春海,张晓莉,王金珠.企业网络应用解决方案——从需求分析到配置管理.[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6.79~99

第2篇

1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总体系统设计方案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围绕两个目标开展:一是建立数据接收的快速通道,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为共享服务提供高效、规范的数据;二是统一数据管理各项功能的操作,提供规范、友好的操作界面,建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结合两个系统设计目标,共享平台首先定位为气象信息共享数据的源头,负责存储、管理气象资料数据,最大限度的将省、市、县相关部门气象资料存储在统一的平台之上,为上层业务应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其次,平台提供一个可扩展的气象信息存储服务框架,满足未来气象业务和探测手段不断发展、资料种类不断增加的需要,并提供对已有功能模块进行扩展、定制的支持。为此,平台遵循“可靠稳定、构件封装,先进成熟,开放扩展,统一规范,便捷维护”的总体系统设计原则。整体采用框架系统设计,各子模块之间功能独立,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组合,各子模块之间没有直接耦合,而是通过数据库之间的联系由框架进行组合;同时,框架程序利用构件技术,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在框架的组织下,平台的适应性、灵活性增强,同时通过复用、可配置等技术降低了平台的开发和维护风险,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2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体系结构

为实现由业务资源服务应用的无缝化,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采用如图1所示的体系结构,即从上到下分为应用层、服务层和数据层。2.1数据层数据层是平台各种数据的来源,包括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行业共享库、实时专用库和目录文件。在各类数据库中既存在结构化数据,也存在诸如文档之类的非结构化数据,数据的格式均不相同,如按传统的方法实现,工作量大,难以维护。因此平台构建了数据访问逻辑构件和业务实体构件,为各种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接口,以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统一处理,做到程序与数据源松耦合。2.2服务层服务层包含了大量的服务,这些服务在流程引擎的驱动下,与业务流程绑定,组合成为功能更为强大的组合服务,供不同的业务模型调用,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该层服务采用SCA1.0标准来实现,将构件库中的构件,装配成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其他构件、服务或者其它系统。该层提取了气象共享服务的共性需求,通过数据服务、策略服务、业务服务、流程服务和表示服务为气象部门内部各业务系统的开发提供支撑。可以看出,平台通过把与气象数据共享业务相关的功能模块,以标准化的服务形式进行封装,形成一系列网络环境下的服务,然后通过结合业务进行流程编排,即可完成相关功能的定制。2.3应用层应用层主要完成平台搭建并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平台运行模式采用基于B/S的方式,根据业务要求,技术架构的选择需要具备较强的伸缩性、开放性和安全性。考虑到JAVAEE的特点,平台应用层开发运行环境选择基于JAVAEE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平台。

3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数据表系统设计

省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管理的气象数据主要包括区域自动站数据、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探空数据、加密观测数据、农气数据、雷达数据和卫星数据。其中:(1)区域自动站采集的数据包括区站号、日期时间、风速、风向、雨量、气温、湿度和气压等,这些数据通过GPRS传输到位于移动的服务器中,并存入数据库,之后再定时导入到省局的数据库中;(2)地面气象观测站所观测的要素比区域自动站多,共有53个要素,但包括所有区域自动站的观测要素;(3)探空数据由探空报和高空报组成,包括PPAA、PPBB、PPCC、PPDD、TTAA、TTBB、TTCC和TTDD;(4)加密观测数据不是按时次每日记录的数据,也没有固定由哪些站点观测,因此加密观测数据一般由用户不定时人工上传,且用户上传的加密观测数据为文本格式(非结构化),因此上传之后平台需自动将文件中的各数据项解析出来,存入数据表中;(5)农气数据包括农气咨询中心内部业务系统收集的数据和业务系统产生的上报文件;(6)雷达入库数据包括雷达速度强度图(图像文件)和雷达基数据;(7)平台接收卫星系统传输的数据(图像文件),并直接存储至后台核心存储设备中;卫星包括风云二号卫星云图和风云三号卫星数据,其中入库数据为风云二号卫星云图(图像文件)和风云三号卫星观测原始数据及图像文件。为了实现上述气象数据的管理,平台主要系统设计以下数据表(限于篇幅,此处仅列出表名):等值面配色信息表、等值面表、行政区划表、农气AB报表(保存农气报的基本观测数据信息)、农气AB报作物表(保存农气报的作物生长信息)、农气AB报灾害表(保存农气报的灾害信息)、负氧离子观测数据表、区域自动站降水分钟数据表、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表、自动站侯数据统计表、自动站旬统计表、自动站日要素统计表、自动站日风表、自动站数据报监控表、自动站月统计数据表、micaps结构的探空报数据表、探空报基本信息表、等值线图片信息表、雷达回波图信息表、卫星云图信息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表、土壤水分月统计表、台站基本参数表、气象台站类型表、台站类型表和能见度观测数据表。

4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功能系统设计

结合气象信息共享的业务需求,平台整体由气象数据应用、数据入库管理、台站管理和系统管理四大模块构成。其具体功能划分如图2所示。

4.1气象数据应用模块该模块是整个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实现自动站数据、基本气象要素、农气数据、雷达回波图、卫星云图数据、土壤水分数据、人工地面观测数据和探空数据的查询、分析和统计。其核心可归纳为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分析、WebGIS展示和数据下载。(1)数据查询。数据查询为数据应用的主要方式,包括自动站数据、区域自动站数据、土壤湿度观测数据、能见度观测数据和负氧离子观测数据的查询。可以根据选择的站点、时次、时段、要素(可选多要素),以表格形式显示查询结果;同时实现表格行列可自定义、查询结果可打印、查询结果可生成TXT文件供用户下载、查询结果可导出为EXCEL文件等功能。(2)数据统计分析。可统计和查询任意时段内某要素的平均值、该时段内极大值和极小值;统计时支持站点可选、时次可选和要素可选,站点为单站、多站,时次为单一时次、连续时次;可统计和查询任意时段内单站气象要素值,提供曲线图。(3)WebGIS展示。采用开源WebGIS平台,在“自动站图集”的基础上,实现基本的地图操作功能,包括地图放大、缩小、察看全图等;实现自动站点空间定位及实时数据查询显示(气温分布图、降雨分布图、风力分布图、综合信息图、气象要素按数值大小绘制全省分布的色块图等)。(4)数据下载。选择任意时次/连续时次、任意站点、任意观测项目数据后,生成文本文件,供用户下载。

4.2数据入库管理包括入库参数配置和日志管理两个子模块,实现本应用数据库与基础数据库的表、字段对应信息的配置,以及相关数据操作的日志管理功能。

4.3台站管理实现台站类型管理和台站基本信息管理。

4.4系统管理实现平台内的用户管理、用户类型管理,组织结构管理,权限管理和日志管理等工作;该模块具有自主功能,能根据增加的栏目或功能将管理内容自动添加到管理系统中;能够实现所有栏目和功能的权限指定,具有自动和自主增加权限功能;能够对每类气象数据的每个要素或字段指定浏览/下载/修改/添加/删除等控制权限;能够进行用户级别设置,可自定义不同级别,每个级别能划分不同权限;能够对不同用户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级别指定,能对同一用户同时指定不同级别,能对用户单独添加某种权限;能够对每个管理模块根据不同内容进行详细指定,如日志管理可划分为系统日志、用户日志、管理日志、数据日志和权限日志等。

5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平台、数据资源、.Net技术

Abstract:Thepaperdiscussthenecessityofbuildinformationcenterofplanninginstituteinbrief.AftertheanalysisofdatasourceinplanninginstitutewediscusstheinformationcenterinBrowser/technology.Andthenweanalyzetherealizationofsomekeytechnologyinbuildinginformationcenter.

Keyword:informationcenter、datasource、.Nettechnology

1.搭建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2001-2005年计算机应用工程及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全国示范试点单位于2002年、其它设计单位于2005年建成以网络为支撑,专业CAD技术应用为基础,工程信息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使设计与管理初步实现一体化的集成应用系统。建立这样的信息系统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能提高企业对外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规划院的现状情况。在管理模式上仍沿用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方法,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和计算机强大的信息统计和管理功能;缺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信息统计,不利于企业实施决策分析和量化管理;普遍缺少能够对规划院的设计过程和各种资源等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的软件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工作流程得不到动态控制,信息共享不畅,团队、工作组之间的协作性差,人力和物力浪费严重;对于设计成果电子文件的管理没有很好地按需要进行分类管理,没有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导致查阅不便,数据冗余和丢失较严重;没有对整个院的各种资源和数据建立合理的数据库,导致资源和数据的整合困难,难以对整个院的设计过程和管理过程进行成本控制,难以对每个人员的工作进行较为详细的统计和安排,导致很多方面存在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我们国家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有必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设计过程和管理过程产生的信息数据,对设计院的各种数据、各种资源、各种行为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建立各种较为完备的资源数据库,建立各种企业行为和数据操作的应用逻辑模块,建立各种设计和管理的应用模块。进而建立规划院的信息平台。减少人为的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和浪费。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效率。规范我们的设计、管理和运作模式。为规划院的设计、管理和运作提供详细可靠的数据和信息。减少决策和运作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2.规划院数据资源分析

根据詹姆斯.马丁(JamesMartin)的“信息工程方法论”(InformationEngineeringMethodology)的观点。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而不是以处理为中心。因为数据是稳定的,而处理是多变的。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没有变化,数据类就很少变化。通过一定的分析就可以找到这些数据类之间的稳定结构,即数据模型。所以规划院要获得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首先要考察现有的数据资源状况,分析梳理自己的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经过系统的分析,建立所需要的数据模型,构思所需要的信息系统框架。分析建立自己的信息标准。用信息标准来衡量已有的应用系统与标准化规范化的差距,找到可以提升的具体目标。也可以用来衡量需要引进或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功能、数据结构等是否符合本单位的要求。

规划院的业务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策划与设计、生产与办公管理、图档数据管理、质量控制以及其他管理等。各种业务的正常运作都需要大量数据资源的支持,在运作过程中又产生新的数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料是大量而且杂乱无章的,如果将企业的各种信息和操作统统放在一个数据库中,其数据浩瀚而庞大,数据库的结构会很复杂,数据的冗余会大大增加。使得数据库的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对生产和管理情况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分别按照他们之间的性质和联系程度进行划分。整个信息资源库由数据库和资料库结合的模式。对于方便在数据库中管理和描述的数据资源,要分析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对于不便于在数据库中管理的,要对其相关管理信息建立数据库,把相关的文件资料建立成资料库。数据库可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资料库一般是和保密级别联系在一起的,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密级的资料库,资料库结合数据库建立带有权限管理的数据文件操作库。

3.基于.NET的规划院信息框架

的特点

.NET是的简称。它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面向网络、支持各种用户终端的开发平台环境。它定义了一种公用语言子集(CommonLanguageSubset)来提供符合其规范的语言和类库之间的无缝集成。对下一代网络通信标准,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XML)提供完全支持。而且.NET平台的基础架构.NET框架(Framework),采用统一的命令集支持各种编程语言。从而消除各种异类框架之间的差异,将他们合并为一个整体。.NET框架提供强的跨语言继承性、错误处理和调试功能。使得编程人员可以自由的选择他们喜欢的编程语言,实现语言的互用性。

3.2.规划院信息平台与.NET技术

由于.NET高度的可扩展性和功能强大的技术架构,使得安装了.NET框架的应用服务器可以将各种关键的应用扩展到任何一个拥有Web浏览器的终端上。其强大的数据引擎等数据库连接服务可以很方便的连接到绝大多数大型数据库上。其强大的对接口技术的支持大大降低了不同产品和服务之间的连接和调用的复杂性。其基于组件编程的思想方便了对于复杂数据描述和操作以及互用的实现。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多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方案,部署最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利用.NET技术可以用较低的费用、低的复杂性和较低的开发难度实现规划院信息平台。

3.3.基于.NET的B/S结构规划院信息平台框架

规划院信息平台涉及到规划院生产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由多个相互之间有关联和约束而又相对独立的系统模块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确保系统的易用性、高效性,提高执行业务时的速度和质量,降低以后业务变更和扩充时,代码修改的复杂性,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需要采用多层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来设计和搭建信息平台框架。

3.3.1.B/S结构的特点

在规划院信息平台系统的开发中应当使用当前较流行的软件模式:B/S结构。B/S结构使用瘦客户端的开发方案,与C/S结构相比,减少了安装客户端带来的不便,只要在服务器端安装好此信息平台系统,用户就可以直接在客户端使用浏览器,通过HTTP协议访问服务器上的相关服务,节约了实施、维护成本。同时系统由服务器系统管理员统一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作为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B/S结构增强了信息平台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它容易进行跨平台布置,容易在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进行协调,尤其适宜分布式信息系统的建设。B/S结构的这些特性都是规划院信息平台所需要的。

3.3.2.信息平台的框架

规划院信息平台是规划院的设计和管理人员对本院的设计、管理、办公、对外服务、质量控等各个方面进行操作、管理,是信息查询、数据存储和应用的一个基础。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平台应当包括项目管理模块,协同设计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计划管理模块,质量控制模块,对外服务模块,图档管理模块,网络打印管理模块,通信管理模块,决策支持模块等组成。基于.NET技术构建规划院信息平台时,系统框架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层。1、前台表现层:主要是对前台用户提交的各种请求,对各种业务处理后返回到用户端的结果,以及对相关的描述进行处理和控制,展现给用户。2、中间业务层:对前台客户发送来的请求进行分类整理、逻辑分析、运算处理,向数据访问层提交需要的数据请求,然后再把数据访问层返回的数据进行业务处理,标准化处理等,并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前台表现层。3、数据访问层:主要通过数据库访问接口方法,实现不同的业务应用能够访问不同的数据库。4、后台数据库层:主要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及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前台表现层主要通过各种Web浏览器支持的页面和窗体实现。中间层主要通过编制的各个模块的逻辑和业务核心组件以及编制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控制来实现。数据访问层是借助.Net技术提供的接口管理、数据引擎等通过编制数据访问控制组件来实现。后台数据库层主要借助各种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来构建数据库和信息库。4.信息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的实现

采用.NET的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充分运用其基于组件开发(Component-baseddevelopment)的技术。使得平台的搭建即具有高的性能,又具有较好的弹性。现在几乎每个企业都具有一部分设计或管理辅助软件。对于自己感觉比较成熟的产品在这种平台架构下经过处理基本上都可以继续使用。或者企业单位可以衡量自己的技术力量和承受能力自主开发一部分功能组件,购买一部分功能比较强大的组件,以搭建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平台。下面简要介绍信息系统平台中比较通用,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功能和技术。

4.1.系统的权限管理

对于一个系统来讲,安全性是最重要的。系统要提供灵活、安全的措施保证业务处理的等级和数据的保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验证、权限控制、加密等提供强大的安全保证,如果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技术提供更可靠和丰富的安全服务。在系统中对于不同的安全管理角色指派不同的管理责任。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配置用户的数据权限、功能权限以及角色权限。系统中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保证系统内部信息安全,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系统充分利用数据库本身的安全控制机制,同时在应用层采用用户身份识别,实行访问权限控制等措施,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和对数据的越权操作。系统对用户的访问权限可以控制到每一个模块组件,以及模块组件包含的所有功能。

由于每个人员业务的不同,所拥有的功能权限也是大相径庭的。另外,由于很多的重点项目是具有保密性质的,因此对系统权限控制的要求是非常的严格。如果系统权限控制考虑不全面的话,将会降低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性。针对上述情况,系统权限控制管理采用功能权限与数据权限结合,并加入用户角色管理的方式来处理。

其中功能权限的管理主要是管理用户对某个操作项、某个功能项是否有权限。比如功能权限管理中,系统管理员可以为每个用户选择、指定所能够使用的操作项、功能按钮项,逐项选择添加。

数据权限是指用户拥有使用权后,并非对所有数据都可操作,而只是对本部门或本部门所属的数据有操作权限。数据权限维护一般没有独立的模块,而是分布在其它每个模块组件中,主要完成对用户操作、查询数据的范围进行判断限制。各个组件模块可根据需要灵活判断哪些数据只能本部门操作、查询,哪些数据可被本部门或上级部门操作、查询,哪些数据可以共享等。数据权限管理完成了用户对哪些数据具有只读、浏览或可写的控制。

角色是多个权限的集合。通过用户角色控制方法能够大大减少了权限控制表的记录信息,提高了系统的运行速度,保证了系统具有高效性的特点。角色、权限的设置增强了系统的保密性,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机制。

4.2.系统的流程管理

工作流程的设计是系统的重要环节。所谓工作流程就是指由一个群体,通过特定的工作步骤与方式,为特定的目标所建立的一种工作模式。一个好的工作流程可以使企业的各项工作依照正确的顺序去执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标准的工作流程要求所有参与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对于每项规定的任务,完成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部分,并按要求将结果向下传递,直至规定的任务全部完成。设计工作的流程主要是将设计成果文件依次传递,完成校审的批示和修改工作。在系统中,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流程信息,使工作流按指定的顺序和方式,在不同的工作人员之间传递与处理,每个流程节点的工作人员,只需要接受流程的信息,完成本属工作,并将结果出去,流程会自动的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节点,流程过程信息也会自动存储,不必为信息的传递而费心思。

工作流程按照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串行流程,串行流程的特点是一个工作节点连接的对象是唯一的。比如,总的来讲,从设计、校对、到审核审定的过程,就是一个串行流程。另一类是并行流程,并行流程的特点是所面对的节点对象是多个,例如,一个大的设计项目的参与人员可能不是一个人,任务的分配面向的流程就是一个并行流程。一般项目的工作流程不会是完全串行或完全并行,常常某个阶段是串行而另一个阶段是并行的混合情况。要用计算机程序来控制这些千变万化的情况,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难点,需要周密的分析与规划,找出流程中一些共性的基本不变化的因素作为基础,结合与用户交互的方法实现。对工作流的设定采用固定模式与弹性模式结合的方法。允许有权限的操作人员定制流程模板。

信息系统平台的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它包括以下特点:

流程结构的图形显示与设定界面,可以直观地表达流程过程与参与人员;

能够根据步骤的工作内容、参与人员、启动和结束条件以及呈报关系等去设定流程的结构,设定流程模板;

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全程监控流程状态,对流程做时间性管控;

可以从流程之中计算运作效率;可以弹性的设定流程中所需要处理的资料结构与种类,弹性地设定流程中各步骤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所要填写的报告,同时,可以弹性地设定公文格式;

可以对流程中所产生的文件建立安全性控制和权限管理的机制;

工作流程管理对于工作指派或告知性流程有较简单的使用界面,并同时可以支持系统在Internet和Intranet的运用;

在工作流程管理中,公文、资料与图档文件的浏览以及公文传送过程中,档案与资料的版本管理方式与原则可以弹性设定。

工作流的流程定义模块以XML格式的语言进行定义以及与工作流执行服务之间进行交互。工作流的执行服务通过激活相关的工作流引擎,激活并对流程定义进行解释,完成工作流实例的创建、执行与管理。

4.3.综合业务管理

在规划院信息平台中,有许许多多各种业务需要进行处理。对于各种业务的处理往往是系统中最为复杂和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系统在设计、建造和部署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部分。综合业务处理的体系主要包括相关的业务组件接口的处理,事务处理器,业务资源管理等。业务组件的接口处理主要描述不同的业务组件的接口的类型、接口的边界、接口的成员、接口的实现等。以保证业务处理不会因为调用对象或数据的不同而变化。事务处理器主要处理各种不同事务的操作,协调事务的开始、交叉、回滚和提交等动作,处理事务发生的各种异常,保证事务处理的完整性。业务资源管理主要管理综合业务处理体系中涉及的资源,完成对资源的共享管理,数据传输管理等。

.NET技术对于进行组件编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对于综合业务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相关业务组件接口的处理可以借助于Windows2000以上操作系统的COM+技术,通过C#定义和实现接口,以描述组件对外提供的服务,实现在组件之间或组件与客户之间进行交互。事务处理器和业务资源管理等功能的实现是先通过接口处理区分不同类型的事务。借助于.NET强大的类库对事物处理和数据操作的强大支持,我们可以较容易的编制各种业务逻辑和业务操作。可以较容易的完成业务处理中所涉及到的文件操作,接口的操作,复杂的运算,数据的处理,多线程操作等。保证事务处理和业务资源管理的所需业务的实现。依靠.NET技术的支持,不同类型的业务的分类整理、组件封装、组件的等操作都较容易完成。所以我们在信息平台搭建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考虑我们的业务实际情况,而不是考虑适应软件的实现。使我们信息平台中的综合业务可以尽可能的适应我们的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

5.技术展望

搭建B/S结构的规划院信息平台,对于规划院的生产和管理可以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Net技术对于构建B/S结构的规划院信息平台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利用.Net技术可以较快的搭建起扩展性和可移植性很好的系统。基于.Net技术搭建规划院信息平台将是今后规划院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6.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作为高校一种重要的信息保障和服务平台,面对环境的变化和用户需求与行为模式的变化,需要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大力挖掘自身的潜力与信息服务能力,以便充分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物流管理的使命就是根据用户的要求,高效地向其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使正确的产品和服务在正确的时间以良好的状态到达正确的地点,同时为组织做出最大贡献。这一点和图书馆的使命基本一致。[1]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物流管理的作用,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以达到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

1、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尽可能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创造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根据这个目标,物流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提供给客户。

2、高校图书馆物流

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活动就是一个物流活动。图书采购、包装、运输、储存、搬运、配送,图书从采访编目到流通部门,再到读者,读者再还回到上架,图书的修复再加工,期刊的加工上架,电子资源的购进到用户使用,信息的输入输出等等,所有的活动都和物流密切相关。其实在本质上来说,高校图书馆就相当于一个融采购、流通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的信息物流配送中心。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的总分馆模式,就相当于一个信息物流配送中心网络,新馆与老馆就成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许多高校图书馆的“一卡通”、“总分馆”、“通借通还”等都可以充分利用物流管理的理念来规划实施。物流活动对图书馆能否有效实现和优化对用户的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对高校图书馆物流进行系统的规划,可以保障其物流畅通无阻的进行,可以降低成本,可以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

3、物流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图书馆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现有资源,以最少的工作成本和最高的工作效率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现在社会都提倡资源共享,而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书籍流通、有大量的信息与外界交流,这些都是物流管理发挥才能的基础。相对其他行业和部门来说,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虽然在数量上比较庞大,但是其供应链较短,而且部门设置完善和流通有序,这些都为物流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环境。总之,物流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运用是完全可行的。

4、物流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4.1采访部门的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文献资源采购方式。通过网络,高校图书馆可以了解全球的出版信息,从而扩大了图书选购的范围和品种。图书采购人员可以通过主题检索或者分类检索,可以查询到所要购买图书的全部信息,便于采购人员做出比较,从而选购出满意并适用的图书。网络化采购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采购人员不必亲自跑书店和书展了解图书出版信息、查看订单、划订单、人工计算账目、跑书店送订单等。所有这些繁琐的工作程序,通过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网络书店的一切数据和信息都在网上传递和流动,原来所有的费时的工作都可以在一瞬间完成,从而缩短了采购周期,提高了效率。[3]图书传统的发货方式大多是通过邮寄,而采用物流技术可将客户所订购的文献尽快传递到客户手中,并且在过程中可以实施订单跟踪、查询到货是否有误等。对于电子文献,则可以从电子仓库中将文献直接传递到客户端,既节约了交货时间,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4.2流通部门的物流管理

高校图书馆最繁忙的部门应该就是流通部门。高校图书馆面对的读者是多则几万的学生,而学生在下课的间隙去图书馆借还书就容易形成扎堆现象。这时候如何快速做好图书的借还以及快速上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流通部门可以调拨人员在高峰期整书上架,使读者归还的图书能够及时的供下一批读者借阅。图书馆可以采用分借总还的方式,各库的图书在各库借阅,还书在专门的地方,这样可以保证归还的图书能够及时整理上架,缩短图书在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物流时间,为读者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

4.3信息咨询部门的物流管理

由于高校学术研究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参考咨询过程中,用户提出的检索任务和信息需求在综合性、复杂性、有序性等方面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相关信息、信息线索、文献书目数据或信息参考数据的获取,而更注重获取有深度的信息内容和文献全文。与传统的文献相比,采用物流技术的原文传递,覆盖的地域更广,传递速度更快,过程控制性更强。[4]运用物流管理,借助网络还可以实现高校图书馆的非中介性的文献传递。

4.4多校区和馆际互借的物流管理

读者的文献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高校图书馆有时候不能凭借一己之力来满足读者的需求,馆际互借就相应应运而生。传统的馆际互借,需要读者亲自到馆去借还,有颇多不变。如果遇到相隔很远的地方或者需要的数量较大,传统馆际互借更是无法在质量上和时间上满足读者的需要。近几年来,高校合并,新校区的建设等等,往往几个校区间采取分馆制,由于没有采取物流管理,无法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不但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更无从实现高校合并后图书资源共享带来的效益。因此,采用物流管理,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仅可以扩大馆藏,还可以扩大读者群,缩短各个图书馆之间及与用户的时空距离。这样,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实现服务本单位,还可以服务其他高校甚至其他行业及地区,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提升服务。

总之,作为高校的核心组成部分,图书馆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但是同样可以借鉴企业的一些管理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服务。系统的现代物流管理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助于图书馆各个部门高效地运转起来,对挖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与潜力、更充分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异兴.图书馆物流系统规划[J].图书馆建设,2008(9):79-81.

[2]王秀举,李静宜.物流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9(3):111-112.

第5篇

中国远洋物流公司(COSCOLOGISTICS以下简称中远物流)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COSCO)下属的、规模和实力位于国内行业前列的公共物流企业。中远物流为国内外广大货主和船东提供现代物流、国际船舶、国际多式联运、公共货运、空运、集装箱场站管理、仓储、拼箱服务;铁路、公路和驳船运输、项目开发与管理以及租船经纪等服务。

中远物流总部在北京,下设大连、北京、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广州、武汉八个区域公司,在韩国、日本、新加坡、希腊和香港设有代表处,并与国外40多家货运企业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在中国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300多个业务网点,形成了功能齐全的物流网络系统。中远物流凭借国际化的网络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了汽车物流、家电物流、项目物流、展品物流,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

中远物流凭借国际化的网络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了汽车物流、家电物流、项目物流、展品物流,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目前,汽车物流主要为上海别克、一汽捷达、神龙富康等厂家提供进口汽车组装的物流配送服务,为沈阳金杯提供零公里成品车物流配送服务;家电物流客户主要有海尔、科龙、小天鹅、海信、澳柯玛及长虹等知名企业。项目物流主要开发了长江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江苏田湾核电站、齐鲁石化工程、厦门翔鹭PTA、上海磁悬浮轨道梁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物流项目。展品物流在完成"中华文化美国行"、"德国亚太文化周"、"亨利*摩尔巡回展"、"北京国际工程机械暨技术设备展览会"等多项具有经济和社会效应的展品物流项目的基础上,中远物流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中心的跨国展运物流服务核心经营体系。

应用需求

中远物流以发展现代物流事业为己任,竭诚为中外货主和船东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和高效、优质的服务,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物流操作平台建设和客户满意体系的有效运行,为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架设安全、便捷的通道。

中远物流目前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mis系统(Logistic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目前服务于众多的客户业务。在中远物流公司业务不断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客户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更多的用户希望将LMIS系统和客户自己的ERP系统进行对接,从而实现实时的数据交换。在此基础上,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将不同客户系统生成的不同格式的报文,通过一个中间平台进行相应的格式转换,进而生成可以进入LMIS系统的报文格式;同时,将LMIS系统生成的报文,根据不同客户对报文格式的不同要求生成并分发,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及时的响应和实时的数据交换。中远物流做为第三方物流承运商,所涉及的业务系统众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各系统之间也需要进行整合和对接(例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MIS与仓库管理系统DCNET和车队管理系统TMS的整合和对接),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经过多家的比较和考虑,最终中远物流和Sybase(中国)公司建立了合作的关系,通过引入Sybase公司先进的理念、丰富的数据交换经验以及良好的应用集成平台IntegrationOrchestrator(现已改称UnwiredOrchestrator),构建了中远物流公司的数据交换平台。

系统结构

Sybase的应用集成平台IntegrationOrchestrator(以下简称SybaseIO),解决了中远物流内部系统如LMIS和DCNET的相互集成,并通过B2B门户网站与客户/合作伙伴的业务系统自动地进行信息交换与处理,以及整个商务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加工和业务流程处理。

SybaseIO通过一种总线式结构集成各系统,采用消息机制在各个系统之间以标准XML格式进行业务数据的传递,通过SybaseIO的图形界面可以无须编程地进行业务流程、消息对应、格式转换等的定制,这样当业务信息进入SybaseIO后会自动地进行消息格式检查、消息加工处理、业务逻辑处理、业务流处理,并按照业务要求将消息在各节点间进行传递,使得内部和外部的各个业务系统有机地工作在一起。

整个系统架构如上图所示:

SybaseIO和内部系统的集成是通过适配器技术完成,适配器在IO与各个不同系统之间进行转换,Sybase提供了大量的成熟适配器如:XML适配器、企业适配器、EDI适配器、SWIFT/FIX适配器、协议适配器、ERP适配器、FTP/EMAIL适配器等等,同时提供适配器开发工具以利于用户自行定制和开发。

SybaseIO与外部系统如客户的ERP系统的集成是通过internet完成,利用HTTP、FTP、eMail或WebService等方式将XML格式的业务指令与回执通过B2B门户网站进行双向业务数据交换。B2B门户保存有基本的通讯认证控制信息,以便对于每个进入的指令和回执进行认证,并能够对于不同的客户选择不同通讯方式,以及具备出错重发等机制。

商务过程管理

商务过程管理越来越成为集成的焦点,如果在商务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就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这一过程必须是由商务驱动并由商务人员设计和管理。因此有效的集成平台必须包括可靠的、图形的、易于使用的商务过程管理工具。在这方面,SybaseIO优势明显,不仅提供了商务流程建模工具,还提供了信息格式定制、格式转换和映射、规则管理及应用部署等全面的设计管理工具,简化了端对端集成,从而显著地提高了集成的水平。

SybaseIO将集成的逻辑设计和集成过程与基本的技术细节和物理实现分离开,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功能。这样,商务管理人员就能够采用SybaseIO的图形建模工具来设计整体的商务过程和集成组件,而由技术人员来处理基本的体系结构细节和部署要求。由于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编码的要求,从而显著地增强了灵活性、提高了投资收益、加强了对集成项目的管理。

中远物流的客户多样,信息格式各异,但通过IO集成一体的设计、开发工具,采用图形化方式进行格式映射,即实现了自动的消息格式转换,而无须编程和中断平台的运行,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体系统效率。

商务规则的制定可以通过规则管理器,在商务流程设计上采用图形化界面的设计工具同样方便,对于业务流程中的操作进行节点定义,包括服务、端口和消息定义(Schema)的关联,并用鼠标拖拽的方式建立和改变流程即可,整个过程无须编程。

同时SybaseIO支持一系列的集成标准(商务过程建模标准如BPMN、消息标准如JM、编程标准如EJB、Web服务标准如SOAP、以及消息格式标准如XML),方便用户应用的开放和扩展。

中远物流数据交换平台中对业务指令的检查和回执(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

监控系统运行

SybaseIO提供了专门的系统监控工具BizTracker可以方便地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包括:

活动监控

事件存档与日志

事件聚集

实时的分析图表

按条件发送报警信息

系统实施的效果

中远物流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系统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交易双方通过网络传递信息,缩短了传递时间,信息处理可以自动完成,不需人工干预,大幅度缩短供需双方的业务处理时间,缩短订货周期,减少库存,同时,减少订货周期中的不确定性;交易双方进行合理的运输安排,降低了物流总体成本。

应用该系统对于客户方即委托企业(货主)的益处是:委托数据的自动传送;迅速的进行出货作业;迅速提供商品;减少物流成本;检索作业简单化;与物流企业建立紧密的关系等。

应用该系统对于物流服务提供商方面带来的益处是:委托数据的自动输入(运送委托,出入库委托等);自动发行作业指示书等;迅速入出库和配车;迅速变更配送目的地;正确的库存管理;结果输入的简单化;验货、分捡等自动化;迅速向委托方提供报告;作业的标准化;获得新客户;与委托方建立紧密的关系等。

第6篇

第一,实现基层医疗信息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把三级、二级医院互联互通,解决病人在各级医疗机构看病的问题。这样大量病人不会集中到大医院看病问题,病人能够转向基层医院,通过区域信息化基层的医疗机构可以共享到大医院的资源,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医疗机构由于资源尤其是有经验人才的缺乏,所以往往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诊断的水平不高,通过信息化一体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能够降低基层卫生机构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第三,通过信息一体化平台能够对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一些有用的医疗卫生信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政府医疗决策管理的能力,并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实现一体化平台共用,可以减少医疗、社保、新农合系统的多次重复建设,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为参保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实时结算和补偿诊疗服务,特别是对于医保,区域信息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平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

建立设计区域医疗信息一体化平台,主要通过分析医疗数据的格式与定义,参考国际国内对医疗行业数据定义的各种编码及信息交换标准,对医疗数据进行分类与定义,根据数据应用环境及平台设计的要求,结合现有医疗信息软件中数据的应用方式,在数据库中对分类的数据进行统一定义与实现,根据数据分类实现在同一数据库中最大数据量的存储与管理。然后在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跟踪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参考现行开发公司及研究机构的设计方法,结合实际环境中医疗单位信息软件的现状,对周围医院、社区及卫生主管部门的医疗信息进行分析,从医院内部、外部到以某一医院为中心开展区域医疗的设计与实践,通过不断测试与应用,最终实现现有区域医疗信息的共享与访问。

2.1面向服务架构(SOA)为了解决一体化信息平台中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提高平台通用性,其核心就是采用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架构的分布式开放型网络系统。。在SOA架构风格中,业务服务相对独立并且可重复利用,最终由一个或者多个分布的系统所实现,而具体的业务流程由服务组装而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变化,SOA架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部门之间数据的互通,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并可以实现不同平台间的多层次复用。SOA最大的优点是基于统一的标准和松散耦合的特性,这对于构建一个通用的医疗一体化平台非常有利。经过层次结构划分,系统基础框架平台的各个模块功能都按照其功能特点分配到了SOA的不同层次之中,结构比较清楚。由于各个层次之间的接口规范、访问的方式以及具体实现技术都很清楚明确,易于集成系统的实现。在层次结构中,由于在医疗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基础框架中,统一集成和数据交换服务进行了比较好的抽象且都集中到了服务层,所以再利用底层功能组件来构建平台中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的服务。消息服务是SOA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层可以实现消息服务和数据服务(数据共享服务、数据转发服务)两种核心服务,这可以解决传统软件架构下的医疗系统中所存在的数据标准不统一、通用性较差、复杂度较高以及不易维护等难题。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用电信息管理MIS系统存在

1传统用电MIS系统存在的问题

(1)成本高:

现在绝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基于WindowsNT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往往采用MSSQL,ORACEL,DB3等系统,仅上述两类软件,单点成本就已经超过了万元,而且由于供电企业网点分散,所以往往在每处都必须安装上述两类软件。以一个县局而言,在系统软件投资上就将花费30万元左右。

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正用户需要的模块(用电MIS),由于技术准入门槛低,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软件厂商竞相压价,整套产品往往只能买到几千元/单点。由于软件厂商获利不足,就无法继续投入人力、财力进行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和售后服务工作。

我个人认为以上因素在根本上造成了现在用电MIS系统市场非常混乱的情况。

(2)难以维护:

因为供电企业的网点分散,而基于WindowsNT的系统缺乏对低带宽数据链路(比如载波、电话线路等)的通信支持,所以现在用电MIS多是分散运行的(即在每一点都有整套的系统在运行)。所谓联网也是指在局域网中的联网。由于分散运行,就必然导致分散维护。在现实工作中,维护工作一直是困扰用电MIS推广的关键障碍。

(3)大范围联网困难:

这里指出的联网功能,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供电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困难,原因可参照第(2)条。二是由于银行、邮电等部门采用的主系统都是基于UNIX的,所以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能较差。

2基于LINUX平台的用电MIS系统

基于上述原因,我详细对比了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的优劣,认为LINUX系统有可能在今后的3~5年内,取代WindowsNT,成为电力系统的首选操作系统。

以下是两种操作系统在关键环节上的对比说明。

(1)成本:

①购买成本。

仅就操作系统而言,目前可以适应用电MIS应用需求的Windows系列包括WindowsNT40和Windows2000,其价格随应用复杂性和健壮性有很大差别,数千至数万元不等。LONUX是完全免费的操作系统,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获取。因此不存在购买成本,而且现在LINXUE已经实现了从嵌入式设备到超大型企业应用的全系列支持。

在WindowsNT上运行的SQL支持系统,随数据库容量支持、检索效率等因素不同,价格在几万至几十万不等,没有免费的SQL系统。在LINUX上,应用最广泛的是MySQL数据库,它曾经有上亿条记录连续运行数月的记录,所以在软件功能上完全不比NT操作系统下的任何SQL系统差,而且目前为止仍然是完全免费。

现在互联网上有数百万站点都是采用的LINUX+MYSQL数据库的方式构建的。

②管理、维护成本。

由于LINUX脱胎于UNIX,在设计之初就对远程接入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现在每天都有上百万名维护人员通过电话线远程管理、维护自己的系统。而WindowsNT在远程维护领域几乎一无建树,这也正是Microsoft公司花大价钱购买PCAnywhere软件的原因。但是由于PCAnywhere并非是内嵌的操作系统中的,所以软件的可用性在某些方面仍显不足。

由于LINUX可以建立基于低带宽数据链路的网络结构,所以可以实现中心主机+远程终端的联网模式,这样只需要管理中心主机即可实现全网的管理。进一步降低了管理成本。

(2)开放性:

LINUX可以说是目前最为开放的系统,所有源代码都可以免费得到,即使操作系统不支持的功能,也可以通过修改、扩充系统源代码方便实现。而对于WindowsNT而言,这是不可想象的。最近有消息称,迫于开放源码运动带来的市场压力,微软打算对美国1000家大企业开放Windows2000的部分源码。

(3)互联能力:

①乡站联网。如果采用WindowsNT实现乡站实时联网运行,则必须在县局到乡站之间建立宽带数据链路(比如光纤),目前在很多地方还不现实,甚至永远不可能实现。但是如果采用LINUX系统,乡站就可以通过远程接入到局中心计算机,在窄带和宽带环境下均可实现。这种大范围的联网运行模式实际上银行系统在很多年前已经实现了。

②智能设备联网。由于数据可以通过载波或电话线接入局中心计算机,所以在智能设备联网方面,LINUX的系统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在嵌入式LINUX的系统低层就已经支持了此种应用。

③与其他单位联网。由于银行、电信等行业采用UNIX作为主要的操作系统,而LINUX和UNIX本是一脉同根,所以在互联方面的支持要好于同WindowsNT系统互联。

(4)稳定性、安全性:

LINUX的稳定性一直倍受赞赏,连续运行数月也毫无问题,而WindowsNT的稳定性则不敢于恭维,很多人在这方面都吃尽了苦头,所以人们往往在微软公司的产品正式推出一年以后,才将其应用到关键任务中,以免成为稳定性测试的牺牲品。

由于LINUX是基于代码开放体系的,所以历来都是黑客攻击的热点,但是我们通过分布式运行的方式,即可解决安全问题,而且可以极大的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比如在局中心设置2~3台主机,互为备份且采用不同的安全策略,这样一方面避免单台主机运行时的意外发生(包括黑客攻击),另外可以分散处理访问请求,缩短系统反应时间。

(5)易操作性:

WindowsNT系统基于图形界面,熟悉Windows操作界面的人很容易学会,在整体系统使用的难易程度上,LINUX要逊色很多(大部分LINUX应用是字符界面)。

但是,具体到某项应用,情形或许有些不同。比如在电费电量处理过程中,如果将所有的操作都命令化,只需要30~40条命令,对于微机操作人员而言,记忆这些命令并不困难,而且在应用效率上,也要好于图形界面的操作方式。

(6)市场影响:

由于LINUX不如WindowsNT平台上的开发工具丰富多彩,所以开发难度要远大于在NT平台上进行的开发。这也是LINUX最大的劣式所在。

第8篇

(一)账号系统

作为考试系统的移动端延伸,真实性与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通过系统接口,将参考人员的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登录凭证,利用绑定手机下发登录码以保证应用使用者为参考人员本人。

(二)报名审核进度查询

登录系统后,参考人员可以查看到自己的报名、审核进度,如有不通过则给出详细的不通过理由,同时参考人员也可以通过移动应用补充相关报名材料,免去不必要的重复登陆。

(三)模拟考试功能

非注册登录用户可以通过应用查看部分模拟题,完整查看以及答题则需要注册登录。模拟试题系统可以选择在线答题或者下载离线题库,每答完一套题目,点击提交按钮进行批改,并给出错题详解。如果是联网提交,后台系统亦记录错题分布,通过数据分析对参考人员进行易错知识点提醒。

(四)成绩查询

参考人员可以通过应用软件查看到自己的考试成绩,如有不通过的可以通过应用进行在线补考报名。提供上一次考试的错题以及详解,帮助参考人员进行查缺补漏,提高补考通过率。移动应用也可以加入事件提醒功能,比如报名审核进度、考试成绩等重要事项的提醒。

二、安全培训网上教育平台

安全教育培训信息平台是根据《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和《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要求搭建的安全生产在线培训平台,旨在为广大培训人员提供最新、操作最便捷的安全教育培训服务。安全教育培训信息平台构建基于安全培训在线教学的大趋势:一是使安全培训教育不再受场地、环境、时间的限制,给予学员充分自由的空间,在保证课时的情况下,更加人性化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二是通过在线视频教育,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填补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有效提高了安全培训教学的质量。三是通过统一更新教学课件、新一代课件制作工具、视频点播直播系统、双向视频教学系统、构建教师研修平台,可以及时更新学习行业内的新知识、新技能。四是在线教育培训费用低廉,由于利用了网络这个便捷的平台。省去了面授教室场地、招生宣传等费用。安全教育培训信息平台应分设机构端和客户端。机构端分报名管理、课程管理、考试管理。信息统计子系统。客户端分我的课程、我的试卷、我的记录子系统。培训机构通过信息平台集中申报学习,一次性录入学员信息,选择编制适合该次内容的教学课件。学员凭身份证号、密码登陆信息平台,以远程访问的方式学习课件。

三、信息平台未来发展方向

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远程教育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沿,这对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在现有的网络信息化平台上,教学课件内容覆盖面比较局限,教学内容不够丰富,这都在以后的发展中有待完善。为了打造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培训教学信息化平台,需要在以下方向进行探索:

(一)简化培训流程

摆脱原有培训先申报,再培训,后整理资料的模式。需要培训的学员,通过登陆信息平台,提交培训申请,填报相关数据,选择培训项目,自动生成课程安排表,培训学费自动结算,即时开展培训。培训机构可根据时间段内远程培训情况,灵活选择面授及考试时间,做到资源利用最优化。

(二)高度集成各项培训

第9篇

(1)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还称不上是一个农业强国,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农业生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生产的状况仍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农民的收入并不是很稳定。农村技术服务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够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平台,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地规划,使农业生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就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农业种植信息,在种植位置的选择、农作物种类的选择、肥料的选用等多个方面提出科学合理的信息。在遇到一些农业种植技术相关问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网络得到专家的指导,让农业生产不再是盲目地进行。专家的一些专业指导和网络平台提供的可靠信息能够让农民在农业管理和经营上更新思路,以正确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带动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体系的完善,不断优化农业结构。

(3)及时反馈市场供求信息,加速农产品的流通。通过构建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能够有效地帮助农民了解到当前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可以在网络上联系需求商,通过信息化平台供求双方就能够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足不出户就能够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偏僻的农业生产区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的问题。甚至可以让双方在信息平台上进行沟通后直接完成交易。农民也可以根据信息平台了解到各个地区市场需求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农产品会比较畅销,进而在产业结构上进行相应的调整,总之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保障了农产品的顺利流通。

(4)加快农业科技化转变。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农村基本上就是落后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农村地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农村已经不是人们想象的样子。农业技术服务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农业进步的技术保障,将信息化平台提供的农业技术和产品需求方面的信息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当中,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落实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加快的农业现代化转变。

2湖南省农业技术服务站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措施

(1)整合资源,进行系统设计。农村服务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发展的一个过程,需要得到行政方面的支持和推动。在信息平台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整合投资、设备、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资源,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源进行合理地规划。首先要广开投资渠道,吸引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投身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来,另外在设备方面也要进行合理地安排,将整个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地系统进行完善,逐渐形成一种现代化、智能化的机制,推动农业的协调发展。

(2)信息化平台子系统的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要从多个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的,所以说系统要实现多种功能就要进行合理的子系统构建,子系统实现的功能具体包括对农业市场信息的分析系统,采购、生产和销售的模块,在农产品市场需求方面的建设中,要针对农业市场的需求,将市场需求涉及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农民,包括具体各地区农产品的价格、市场需求量等信息,还应该进行农产品市场的预测和供求比例的分析,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信息。另外还有农产品投入市场的信息模块建设,要构建有效的种植信息的平台,在采用什么样的种子、化肥的投入型产品信息分析上也要不断加强,农业投入产品对于农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全面地了解投入品的质量,引导农民做出正确的生产投资策略。

(3)部门协作,合力支撑。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涉及到多种业务技术的综合集成,需要将这些部门统一进行组织和领导,在心信息技术方面要结合农业技术指导部门和农产品销售部门以及农业投入产品的采购部门等,多方进行协调的发展,各个方面都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够保障信息化平台的顺利实施,保障农业生产能够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4)重点突破,实现信息技术的集成。农业生产上一般来说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然灾害的问题,还有其他的就是农作物本身和一些环境因素造成的问题,比如说土壤的养分问题、农作物发病等问题。当出现气候突变或是病虫灾害的时候,常常会导致农作物的大量减产,给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说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首先要突破这一农业生产的重点问题,利用作业导航和变量控制的技术,以变量控制的方法加大施肥、施药的规模,合理地实现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构建网络基础平台,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进步。

(5)加强培训,打造现代化的队伍。在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竞争力,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很快,需要现代化的人才不断地进行知识结构的创新和发展,让信息化的平台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在现有的农业技术服务站人才基础上,要定期组织这些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将引进和开发的先进技术及时地进行普及和传授,加强人员的科技素质的培养。

(6)加强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力度。目前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是国家和人民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说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也要加强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力度。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能够加大信息技术建设的宣传力度,将农业信息化建设放在重点发展的位置上,科学进行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另外还要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提高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来说具有实质性意义,是信息化平台能够得到顺利发展的有效保障。

3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农业;时空推理;专家系统

0引言

数字农业应用涉及大量的气象、环境、水文、地质、土壤等领域的时空数据。这些时空数据分散在异构系统中,有着不同的数据格式和规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基于不同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推理方法。这些多领域时空信息对农业生产、决策均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以前由于缺乏高效、合理的技术手段,即使付出很高的代价,也很难将这些时空信息完整无损地共享和融合集成到数字农业应用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农业的应用发展。同时GIS等商业软件平台成本较高也不利于大规模应用推广。

为此,本文基于自主版权GIS、专家系统等系统软件,应用时空推理、本体论、语义Web、关系数据挖掘和专家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数字农业时空信息智能管理平台,对多源、异构的数字农业时空数据和推理分析方法进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便于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融合、集成和共享。基于该平台快速建立起了数字化测土施肥系统、大豆种植标准化管理系统、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导系统等一批智能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精确控制农田每一地块种子、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能够实现精确控制农业生产过程,有效降低成本,充分保证农业资源科学地综合开发利用,减少和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的污染破坏,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

1主要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1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的,是21世纪新型的农业模式和挑战性的国家目标,包括精准农业、虚拟农业等内容,其核心是精准农业。以3S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究是数字农业研究的突破口[1,2]。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数字农业的概念,它是针对农业生产稳定性差、技术措施差异程度大等情况,运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控制位置,用计算机精确定量,把农业技术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法国农业部植保总局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日本农林水产省建立了水稻、大豆、大麦等多种作物品种、品系的数据库系统。新西兰农牧研究院利用信息技术向农场主提供土地肥力测定、动物接种免疫、草场建设、饲料质量分析等各种信息服务。同时,我国紧跟国际研究的前沿,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

1.2时空推理

近年来,时空推理(Spatio-temporalReasoning)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在军事、航天、能源、交通、农业、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十年来我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清华大学、信息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在时态GIS、时空数据模型、时空拓扑、时空数据库等时空推理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1.3时空数据标准与共享

不同领域和应用环境对时空数据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这造成了异构时空系统集成的困难,因此时空数据共享、互操作和标准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研究最初从空间数据入手,近期开始向时间数据和时空结合数据发展。时空数据的共享有以下方式:

(1)空间数据交换

空间数据交换的基本思想是各系统使用自身的数据格式,通过标准格式进行数据交换。目前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有:SDTS、DIGEST、RINEX等国际标准;以色列的IEF、英国的MOEPSTD、加拿大的SAIF、我国的CNSDTF等国家标准;AutoDesk的DXF、ESRI的E00、MapInfo的MIF等厂商标准。尽管各GIS软件厂商提供了公开的交换文件格式来进行空间数据的转换,但由于底层数据模型的不同,最终导致不同的GIS的空间数据不能无损的共享。虽然空间数据交换仍然在使用,但效果并不理想。空间数据互操作标准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比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更有前途的数据标准。

(2)基于GML的空间数据互操作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协会(OpenGISConsortium,OGC)提出了简单要素实现规范和地理标记语言(GeographyMarkupLanguage,GML)。OGC相继推出了一整套GIS互操作的抽象规范,包括地理几何要素、要素集、OGIS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空间参考系统、定位几何结构、存储函数和插值、覆盖类型及地球影像等17个抽象规范,2003年1月推出GML3.10版[3]。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GML在空间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2001年Rancourt等人[4]将GML与先前所定义的空间标准进行比较,认为GML能有效地满足空间数据交换标准。2002年,ZhangJianting等人[5]提出了一种基于GML的Internet地理信息搜索引擎。2003年,ZhangChuanrong等人[6]在网络环境下以GML作为异构空间数据库交换共享空间数据的格式,成功实现数据的互操作。2003年,崔希民等人[7]提出了GIS数据集成和互操作的系统架构,在数据层次上实现GIS数据的集成和互操作。2003年,张霞等人[8]提出一种基于GML构造WebGIS的框架结构,给出实现框架技术。其中采用GML作为空间数据集成格式。2004年,朱前飞等人[9]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GML的数据共享解决方案。2005年,陈传彬等人[10]提出了基于GML的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GML数据类型较完整,支持厂家较多,相关研究丰富,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时空数据标准。本文选择GML作为农业时空数据标准。

1.4时空本体

1.4.1本体、语义Web和OWL

本体方法目前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语义Web、搜索引擎、知识处理平台、异构系统集成、电子商务、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工程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尤其是目前随着对语义Web研究的深入,本体论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建立语义Web的核心技术。OWL是当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本体表示语言。2002年7月29日,W3C组织公布了本体描述语言(WebOntologyLanguage,OWL)的工作草案1.0版。目前工作草案的最新更新为2004年2月10日的版本[11]。

1.4.2时空本体

基于本体方法对时空建模的相关研究工作如下:

1998年,Roberto考虑了作为地理表示基础的某些本体问题,给出了关于一般空间表示理论的某些建议[12]。2000年ZhouQ.和FikesR.定义了一种考虑时间点和时段的时间本体[13]。2000年,Córcoles基于XML定义了一个类似SQL的时空查询语言,该语言包含八种空间算子和三种时态算子用于表达时空关系[14]。2003年,Grenon基于一阶谓词逻辑定义了时空本体,使用斯坦福大学的Protégé环境实现[15]。2003年,Bittner等人[16]提出了用于描述复杂时空过程和其中的持续实体的形式化本体。以上工作中Grenon的时空本体研究相对完整,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网上共享,本文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建立农业时空本体。

2主要研究内容(1)农业时空数据规范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公认的农业时空数据标准出台。本文基于时空推理技术,研究通用性更强的时空数据表示模型,能表示气象、土壤、环境、水文、地质等各领域的农业时空数据。GML是目前公认的时空数据标准,利用上述模型扩充GML,兼容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农业资源空间信息元数据的分类及编码体系草案”等国内现有的地方性标准,构建针对数字农业中时空数据的DA-GML标准,作为数字农业基础时空数据的规范。现有的土壤、环境等基础空间数据库均支持到GML格式的转换。

(2)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

基于笔者自主开发的GIS平台建立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该平台具有运行稳定、资源占用少、结构灵活、功能可裁减、成本较低、便于移植等特点。采用了时空推理技术,支持对空间和时空信息的表示和推理。通过DA-GML能够直接从现有系统中获取领域农业基础时空数据,主要包括土壤数据库、环境数据库、气象资料数据库、农业生产条件数据库、林业信息数据库、影像数据库等。

(3)农业时空分析方法库与农业时空知识库

时空推理是研究时间、空间及时空结合信息本质的技术,通过时空推理技术将现有面向农业领域的时空分析技术进行整合和规范化表示,形成农业时空分析方法库。对领域农业时空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从基础数据中提炼知识,建立农业时空知识库。

(4)农业时空本体库

在(2)、(3)中存储的数据、方法和知识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进行组织和管理。就目前技术而言,本体是表达一个领域内完整的体系(概念层次、概念之间的关联等)的最有效工具,所以本文选择建立农业时空本体库。具体包括本体获取、本体管理、本体服务与展示三个模块。使用Protégé做本体开发环境编辑。Protégé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基于Java的本体编辑与知识获取工具,带有OWL插件的Protégé可以支持OWL格式的本体编辑与输出。

以上三个库通过WebService方式提供基于Internet的服务,可以在线对库中信息进行维护和检索,并能无缝集成到应用系统中。

(5)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首先,外部系统的时空数据转换成GML格式(现在绝大多数系统支持该数据标准),进入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通过本体获取与编辑模块将时空数据和时空知识整理,形成本体库。外部系统的请求通过WebSer-vices发给仲裁者,仲裁者区分各类情况调用三个库调用服务、提取数据和执行操作,结果返回给用户。

(6)基于平台开发农业生产智能应用系统

基于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数字化测土施肥系统、作物种植标准化管理系统、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导系统等一批农业生产智能应用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3相关系统对比分析

3.1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

平台基于信息和知识支持的现代农业管理的集成技术,对农田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分析、处理和输出,从而根据农田区域差异、农事安排进行模拟分析、决策支持管理和指挥控制,并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区域差异进行精确定位、动态控制等定量操作[17]。

3.2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NASIS)实现对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的查询分发,具有系统管理、动态数据字典、数据检索、查询、数据分发、制图、报表统计、数据分发等功能。该系统已经用于全国农作物遥感监测、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科研和农业政策信息支持服务等方面[18]。

3.3中国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立基于Web的中国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从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的数据库构建开始,全面地介绍了系统的运行模式和数据库访问技术,详细论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平台环境和开发实现等。

(1)基于平台提供的开发框架,能方便、高效地建立大量的数字农业智能应用系统,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也能快速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应用系统,各应用系统能互通、共享,便于升级维护。

(2)由于大量的底层服务、数据、知识和方法由平台集中统一提供,简化了开发数字农业应用软件的工作,节约了成本。

4结束语

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从系统目标、适用范围、采用技术、系统接口等方面不同于任何现有的基础农业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是一个概念全新的系统,定位于基础农业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的上层,更便于开发数字农业应用。其中的本体库等机制为将来建立农业时空数据网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淑惠.数字农业及其实现技术[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5(7):5-8.

[2]唐世浩,朱启疆,闫广建,等.关于数字农业的基本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3):183-187.

[3]Geographymarkuplanguage(GML)[EB/OL].(2003)./techno/specs/002029PGML.html.

[4]RANCOURTM.GML:spatialdataexchangefortheinternetage[D].NewBrunswick:DepartmentofGeodesyandGeomaticsEngineering,UniversityofNewBrunswick,2001.

[5]ZHANGJianting,GRUENWALDL.AGML2basedopenarchitectureforbuildingageographicalinformationsearchengineovertheinternet[DB/OL].(2002).cs.ou.edu/database/documents/zg01.pdf.

第11篇

关键词:社区管理;智慧社区;云计算;共享平台

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智慧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是针对社区管理的一种创新,是通过对互联网络、云计算、移动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将传统社区打造成一个安全化、现代化、智慧化的高科技管理社区。

1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智慧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1.1网络平台建设

智慧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是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主线,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架构,既可以形成用于社区管理的共享平台,又可以形成与居民信息交互的平台,可见网络平台基础设施是不可或缺的。

1.2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是以地理信息数据、园区房产三维模型及入园单位人员数据库为基础,运用二维、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对社区各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可视化的查询、归档、管理、监控。由此看来,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智慧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本身就是一种革新。

1.3社区服务平台建设

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强化物业、安保与入园职工之间的交流,建立起一个集信息管理、物业网络办公、信息交互的有效平台,从而提高物业管理效率,简化日常物业管理工作,使得物业、安保与入园职工之间的沟通更加实时、便捷。

2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智慧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意义

将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引入智慧社区管理中实现社区智能化,是对智慧社区的有益尝试,也是管理方式的革新。台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对社区内所有建筑物、路灯电杆、绿化带、水管、监控摄像头等管理单元进行精细空间数据采集,再利用互联网络和多维一体化数据管理技术,建立起容纳社区所有空间信息的数据库。在数据库的支持下,架设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以此实现基础数据的录入、归档、查询、分析功能及GIS服务。通过架设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方便了社区管理、监控,增进了物业、安保、职工之间的沟通交流。

3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智慧社区综合

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总体设计与功能介绍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智慧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主要由安保管理子系统、物业管理子系统、社区管理子系统、管理员系统4部分构成,其中社区管理子系统和管理员系统是针对于产业处管理机构研发的。

3.1场景管理

1)模型管理中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将新建、拆迁住宅和小区基本设施与现有的三维场景数据进行匹配,并用三维场景直观地展现出来。可有效直观地呈现园区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及附着物的地理位置,实现园区全覆盖管理,为园区管理者搭建空间载体。同时还可以实现房产结构属性查询、户型图浏览及入住人员信息查询、录入、归档、维护等功能。2)太阳特效模块中还可以按照各时间段显示日照轨迹,工程中可以用来确定建筑物的遮阳角。

3.2地下管网

地下管网中下管、下线种类繁多且交错分布,铺设时间跨度大,随着园区功能的调整和建设发展相继变化,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逐渐增加,管线也随之加设更新。如何高效地对地下管线进行精确定位,实现管线数据的二、三维立体可视化编辑,进行动态管理、宏观规划,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创新课题和重要组成部分。地下管网模块中的三维场景查询可以详细得知管网的埋设单位、分布长度、管径、管点、埋深等三维模型属性关系。可以做到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漏点,服务于地下管网维修;若建设工程中不明确地下管网走向,怕损坏原有管网,地下管网模块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管线、管点查询,从而降低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

3.3部件管理

部件管理可以分时间段查看园区部件信息(右键采集)。工作中还可以结合安保管理子系统中的GPS手机定位系统,调配相关人员到现场,准确无误地采集到现场信息并且回传服务器备份。

3.4房产管理

该模块由房产信息管理和租赁管理组成。1)工作中若要查询或修改园区内相关人员信息,可以通过房产管理模块实现。该子系统可以为园区提供准确的居民信息,分清常驻人口及流动人口,划分重点服务人群,如育龄妇女、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从而实现直观的园区人口管理模式。2)租赁管理中输入的信息还可以与物业管理子系统信息相互连通。

3.5办公楼计费

此智慧信息管理平台能够让使用者更直观地查询各方面统计信息,同时运用现代化GPS通信手段快速调配相关人员到达现场实施具体工作,增加了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结束语

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智慧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可把整个大型社区智慧化拆分成最小信息单元,有效地将社区实时信息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对接共享,建立三维社区模型,为社区日常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马聪 单位: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参考文献:

[1]曹莹莹.以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为引导的智慧社区的构建[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5(1):207-211.

第12篇

随着实验室的数目增加,一个实验室管理员通常要兼管多个实验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上容易产生漏洞。建立视频监控系统,能有效弥补实验室安全漏洞,提高安全管理有效性。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投入大量资金,在每个实验室都安装了高清晰视频监控设备,监控录像实时传送到中心的监控室,并自动存储。实验室管理人员随时监控实验室的情况,大大加强了中心实验室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通过监控系统,管理员一旦发现违规操作仪器、违反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行为可以及时进行纠正,有利于维护实验室安全良好的秩序,促进师生中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实验室氛围。

2化工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软件环境建设

(1)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

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构建了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实现了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实现了对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大纲、讲义、仪器设备、习题、多媒体课件、实验录像、仿真实验、虚拟实验等教学资源的上网开放,学生通过网络实验平台还可以进行实验准入测试、提交实验报告、在线交流答疑等。

(2)开放式实验预约系统

中心开发了开放式实验预约系统,该预约系统采用网上预约实验的方式,即学生可以网上选定实验项目、实验时间、查询实验成绩。预约系统分为三个角色:学生、老师、管理员,按照不同角色进行登录认证。通过登录该系统,学生可以预约实验,查看、取消已经预约的实验批次,查看以往实验成绩,查看下载实验课表;老师可以进行实验批次信息的确认、查看选课人数、学生信息,查看并导出实验课表以及进行实验评价打分;管理员负责对整个系统的基础数据维护,包括学期管理、实验项目和实验批次安排、实验室管理和老师信息管理职能。同时利用设计、搭建的短信平台,实现了实验预约的短信提醒功能,即在实验开始前三天左右,通过公共短信平台向学生发送短信,提醒学生实验具体时间和地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实验预约系统的功能。实验预约系统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改变了过去按同一模式进行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3)虚拟实验室

我校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以化学工程实验装置为原形,开发了集3D高仿真展示、多媒体授课、预习、复习、数据处理为一体的化学工程实景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将平面流程立体化,将单元操作的流程、实验操作视频和实验原理动画等信息生动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在虚拟场景中自由漫游和穿行,实现了人机互动,大大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有效扩展和延伸了现场实验教学。中心还设计了配套的网络预习系统,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的预习环节,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目前中心开发的虚拟实验有“原油实沸点实验”、“泵送装置综合操控系统”、“板式精馏塔传热实验”、“吸收”、“精馏”等。

(4)远程控制实验

远程控制实验是一种崭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学生通过对虚拟仪器面板的操作,实时操作控制远程的硬件设备实体,并通过视频把实际实验场景反馈给学生,从而得到真实的实验数据,加强了实验操作的真实性。远程控制实验弥补了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的不足,在实现软件共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实验硬件资源共享。目前我校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正在筹建远程控制实验,将远程控制实验作为仿真、虚拟实验的延伸和扩展,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实验模型。

3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

要提高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成为一个重点。中心多次组织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派出实验技术骨干到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展得较好的同类院校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吸取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新理念和新经验,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管理经验。

4结语

第13篇

(1)本系统可分为4层,分别是Browser、表示层、中间件层和数据层。

(2)表示层用Java中的JavaScript来实现页面输出。

(3)中间件层用Java来实现CORBA,即实现Component(构件),主要实现业务逻辑的封装与复用。

(4)数据层主要是数据库和存储过程的实现。

我们在应用Java技术时,所采用的技术和策略可大致上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1)使JavaScript尽量简单,因为JavaScript在我们系统中是放在服务器端执行的,该语言是通过一个解释器解释执行的,相对速度很慢,我们采用了两台HP前置机来运行JavaScript,但是其运行速度还是不理想,所以我们在设计中把JavaScript仅用来显示从中间件层所得到的数据,生成动态页面。在最初的设计中表示层(JavaScript)曾承担了一些业务逻辑处理操作,导致效率不理想,因此,我们不得不尽量地减少JavaScript的程序量。

(2)用Java实现CORBA时,应尽量考虑共享和复用。在本系统中,最初的设计是让Java在实现Component时,只是执行一些数据库表的操作,导致表示层的负载较大。后来,我们重新设计时,总结归纳了所有的UseCase,找出了其中可供共享和复用的接口,把相同的业务逻辑操作封装到一个接口中去。因为Java的执行效率比JavaScript要高,因此提高了系统效率。

(3)在别的项目中,我们曾大量地使用过Java中的JSP技术和Servlet技术,一般人可能不能区分这两种Java技术的区别。为了得到系统的一些执行速率的数据,我们采用了一个著名的压力测试软件——LoadRunner来测试这两种技术的差别。测试表明:用JSP和Servlet完成同样的一个操作,并且保证是在相同的测试环境中(相同服务器、压力测试工作站与数据库环境),得到的测试数据却有着很大差别,JSP完成一个操作的平均执行时间大致会是Servlet程序的两倍。在一个企业级应用项目中,这可能是一个很关键的瓶颈。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地多使用Servlet。当然,与Servlet相比,JSP编程快速,修改方便,在访问量不是很大的应用场合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4)使用Java作为整体解决方案时,应尽量使用相同版本的JDK。在用Java作为编程语言的项目中,几乎大多要遇到“汉字”问题,即Java在没有经过转换的情况下,在输出汉字时,很可能会出现乱码。采用不同版本的JDK,解决的方案是不一样的,比如V1.2.2版本的JDK和V1.3版本的JDK解决方法就会有一些不一样,把V1.2.2的Java程序放在V1.3的JDK中,就不能顺利输出汉字了。其根本原因在于Java使用了Unicode编码,和我们中国的国标编码不一样。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一些人竭力鼓吹的“一次编写,到处运行”似乎不一定能在所有的场合都行得通。

(5)使用Java时,应尽量遵从软件规范。在Java中有一个JVM的概念,即在Java虚拟机中使用了一个垃圾收集器,专门用来回收内存。但是该垃圾收集器在给编程人员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隐埋下了隐患。在程序设计中,并不能强制执行垃圾收集器,所以,开发人员不能确定某对象是否已释放,常常让编程人员养成依赖自动收集的坏习惯,因此我们要求:在Try,Catch之后必须明确要求回收内存(当然,也只能是通知垃圾收集器来回收垃圾),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稳定性。

以上这些实用性的技术与策略,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实际体会,仅供各位开发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参考。

当然,在使用Java作为解决方案时,也会遇到很多让我们头疼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同时执行的并发性比较差,系统速度慢等等。归纳起来看,我们曾遇到过的主要具体的问题有:

(1)用Java来实现CORBA中的Component,有时效率会比较低。

(2)用Java来建立数据库连接往往会比较慢。

(3)用JSP编程时容易导致系统信息的扩散。比如,如果有黑客攻击一台运行JSP程序的服务器,他可以故意地输入一些非法字符或异常信息给JSP程序,于是程序执行将出现异常。这时,就会在页面上打印出相应的错误信息。很不幸的是,这些信息极有可能暴露出这台服务器的JDK的版本号与路径信息等内容。这往往容易让黑客们有机可乘,有可能去抓住系统的漏洞。

在发现了这些问题后,我们经过仔细研究,找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比如:

(1)既然用Java实现Component比较慢,我们就尽量减少Component所执行的业务逻辑量。争取把能够放在存储过程中实现的操作,尽可能在存储过程中加以实现。众所周知,数据库的存储过程操作,比起在Java程序中执行数据库操作要快得多。

(2)既然用Java建立数据库连接比较慢,我们就可以把数据库连接封装成连接池(ConnectPool),从而能非常有效地提高系统效率。我们也曾经用“LoadRunner”作过压力测试,使用连接池比不使用连接池的速度要快上3~5倍。

(3)为了对付JSP程序与Servlet程序会打印出异常系统信息的问题。我们曾查阅了很多JSP或Servlet的资料,最终是毫无头绪。但是我们可以换另一种思路,即是不从程序下手,而从WebServer着手,我们可以把Apache配置成为使这类异常信息不再打印出来,而是使之仅出现一个通用的异常说明的页面,这样,就能十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我们使用Java作为编程语言的这么多项目中,绝大多数是比较成功的。Java语言作为一种快捷、稳定的计算机语言,开发基于因特网应用的项目大多是相当稳定和比较适用的。

在我个人看来,Java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大体上可以着眼于以下方面:

(1)在因特网上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2)在嵌入式设备中,Java也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在最新推出的Java技术中,Java已经进入了手机领域。

(3)Java程序大多以线程运行,占用资源少,会逐步代替ASP与CGI程序。根据第三方测试表明:JSP程序比ASP程序要快2倍以上。用JSP代替ASP应是大势所趋。

(4)Java在无线互联网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Java支持WAP,可以方便地用Java开发WAP程序,实现WAP应用。

(5)Java与XML的无缝连接使Java在数据传输和异构网络通信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第14篇

关键词:CAN总线ECNJ1939协议通信平台

引言

随着集成电路和单片机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上的电子控制器的数量越来越多,常见的有发动机的电子燃油喷射装置、防抱死制动装置(ABS)、安全气囊装置、电动门窗装置、主动悬架等。电控系统的增加虽然提高了轿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舒适性,但随之增加的复杂电路也降低了汽车的可靠性,增加了维修的难度。从布线角度分析,传统的电子气系统大多采用点对点的单一通信方式,相互之间少有联系,这样必然造成宠大的布线系统。因此,一种新的概念——汽车上电子控制器局域网络CAN,也就应运而生。为使不同厂家生产的零部件能在同一辆汽车上协调工作,必须制定标准。按照ISO有关标准,CAN的拓扑结构为总线式,因此称为CAN总线。CAN总线被设计作为汽车环境中的微控制器通信,在车载各电子控制装置ECN之间交换信息,在车载各电子控制装置ECN之间交换信息,形成汽车电子控制网络。

控制器局域网CAN(ControllerAreaNetwork)是一种多主方式的串行通信总线,基本设计规范要求有高的位速率,高抗电磁干扰性,而且能够检测出产生的任何错误。CAN在汽车上的应用,具有很多行业标准或者是国际标准,比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11992、ISO11783以及汽车工程协会(SocietyofAutomotiveEngigeers)的SAEJ1939。CAN总线已经作为汽车的一种标准设备列入汽车的整车设计中。

图1

1CAN总线特点及其通信协议

1.1CAN总线简介

CAN通信协议规定了4种不同的帧格式,即数据帧、远程帧、错误帧和超载帧。基于以下几条基本规则进行通信协调:总线访问、仲裁、编码/解码、出错标注和超裁标注。CAN遵从OSI模型。按照OSI基准模型只有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哀告层,但应用层尚需用户自己定义。CAN总线作为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应用范围遍及从高速网络到低成本的多线路网络。如:CAN在汽车中的发动机控制部件、ABS、抗滑系统等应用中的位速率可高达1Mbps。同时,它可以廉价地用于交通运载工具电器系统中,例如电气窗口、灯光聚束、座椅调节等,以替代所需要的硬件连接。其传输介制裁为双绞线,通信速率最高可达1Mbps/40m,直接传输距离最远可达10km/5kbps,挂接设备数最多可达110个。CAN为多主工作方式,通信方式灵活,无需站地址等节点信息,采用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满足实时要求。另外,CAN采用短帧结构传输信号,传输时间短,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CAN总线与其它通信协议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报文传送不包含目标地址,它是以全网广播为基础,各接收站根据报文中反映数据性质的标识符过滤报文,其特点是可在线上网下网、即插即用和多站接收;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特别强化了数据安全性,满足控制系统及其它较高数据要求系统的需求。

1.2J1939通信协议

J1939协议是在CAN总线通信协议2.0B(29标识符)之上具体实现了应用层,是SAE为重载卡车和客车制定的通信协议;以CAN2.0B为基础,物理层标准与ISO11898规范兼容并采用符合该规范的CAN控制器及收发器。J1939协议将CAN标识符划分为如下几个部分:优先级(P)、数据页(PGN)、协议数据单元(PDU)格式、PDU特定域(PS)和源地址(SA)。J1939/71应用层文档定义了车辆控制的各种参数及命令的PGN。

由此可见,J1939与CAN通信协议的区别在于29位标识符(ID),数据场相同。J1939将CAN的29位标识符(或称辨识别)进行了详细的物理定义。通过PDU将CAN标准格式封装为J1939协议格式。PDU信息帧又由优先权P、保留位R、数据页DP、协议数据单元PF、扩展单元PS、源地址SA和数据场DATA七个部分组成,即CAN的29位标识符加上数据。

2总体设计

2.1汽车电控网络结构

汽车内ECU之间的数据传输特征主要差别在于数据传输频率,例如发动机高速运行时,进行的是高频数据传输,每隔几ms就传输1次;而在低速运行时,进行的是低频数据传输,每隔几十ms乃至几百ms才传输1次。然而为了满足实时性要求,就要求汽车内每个控制单元尽可能实现汽车公共数据共享,但又由于每个控制单元对实时性的要求是因为数据的更新速率和控制周期不同而不同的。这就要求其数据交换网是基于优先权竞争的模式,且本身具有较高的通信速率。CAN总线正是为满足这些要求而设计的。CAN已有国际标准,即高速场合的ISO11898和用于低速场合的ISO11519-3。

通常的汽车网络结构采用多条不同速率的总线分别连接不同类型的节点,并使用网关服务器来实现整车的信息共享和网络管理。若按照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车辆网络委员会标准SAEJ2057,将汽车数据传输网划分为三类。这里可用图1简单说明。其中网关是汽车内部通信的核心,通过它可以实现在CAN总线上信息的共享以及实现汽车内部的网络管理和故障诊断功能;将各个数据总线上的信息反馈到仪表板总成上的显示屏上,驾驶者通过仪表板上的信息就可以知道各个电控装置是否正常工作了。

2.2通信平台硬件设计

在设计中,主控芯片CPU选用51系列的单片机。CAN通信控制器执行完整的CAN协议,完成通信功能,包括信息缓冲和接收滤波,故CAN控制器选用Philips的SJA1000。选用PCA82C250作为CAN总线的收发器,PCA82C250是CAN协议控制器和物理总线之间的接口,在运行环境中具有抗瞬变、抗射频和抗电磁干扰性能,内部的限流电路具有电路短路时对传送输出级进行保护的功能。传输介质采用屏蔽电费,在测控节点与介质之间加入光耦电路,以提高总线接口的抗干扰能力。图2为通信平台硬件框图,图3为控制器与收发器连接接口。

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冗余设计。由于汽车环境恶劣且干扰因素较多,在CAN_H和CAN_L信号线与地线之间分别并联了两个电容,滤去噪声,使信号传输平稳。双屏蔽电费可设两套,在两套介质上同时进行信息传输。接收方只用一个介质,在冗余和非冗余段的连接临界点进行总线切换。

2.3软件设计

简单地说,本通信平台所要实现的功能就是,使各个节点(ECU)通过CAN总线实现相互通信,发送接收命令、信息等,并实现数据的共享,从而提高各自的控制性能和运行效率。汽车上CAN数据总线的每个节点(ECU)都有自己的地址和名称相对应。ECU地址指出了数据传送的目的地,而其名称则标识了ECN的基本功能。节点连续监视着总线上发出的各种数据。当所收到的数据地址值与自身地址吻合时,该节点就获得令牌。在通信规约中,唯一获得令牌的该节点有权发送数据,以防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同时传输数据引起混乱。同时每一个节点都有机会得到令牌,完成数据传输。

本软件设计是基于KeilC语言编写的。程序主要由主模块、中断处理模块及数据通信模块等组成,如图4所示。

图4

主模块完成对硬件初始化、寄存器的配置、SJA1000初始化等;中断处理模块包括数据中断的发送、接收、错误处理及报警处理等;数据通信模块完成数据的请求、发送、接收等。

当一个节点A发送数据请求报文(远程帧),向另外一个节点B请求报文(应答帧)时,节点B接收到请求后,经过判别,而后发送数据(应答帧)。由于数据请求没有数据场,所以相对数据帧长度小很多。经分析验证之后与节点B收到的数据相同,请求数据程序得到验证。

第15篇

论文摘要: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是辅助知识网络成员实现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创新的虚拟知识网络环境。针对该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的现状,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分类技术及智能协作技术,对协同知识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设计了知识网络平台体系结构,构建了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体系架构,并依此设计了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虚拟知识网络工作环境。

1引言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知识创新联盟是利用外部资源、共享并创造知识、获得组织发展所必需的竞争优势的战略性网络组织模式,是提高合作组织动态能力的价值体系。由于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尚无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因而本文对知识创新联盟的涵义做了如下理解:

(1)知识创新联盟是由具有决策能力的活性结点,及结点之间的合作联结方式、信息沟通方式构成的具有网络结构的整体系统。

(2)结点之间的联系,各结点内的运作机制、整个网络组织运作、管理与创新机制,以及共同遵守的网络组织协议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创新联盟的运作成效。

(3)延伸组织知识管理范围。知识管理不应该被限定于只对组织内部知识资源进行管理,更应该对组织外部各利益群体、组织机构、政府机关所拥有的一系列与组织运作所需的知识资源加强管理,并将其融人到知识创新联盟中。

(4)有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创新联盟,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获取组织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然而,知识创新联盟的有效运作需要建立一个公开性、强有力的、统一信息化的合作通信系统,集合所有参与该网络运作的成员组织,为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环境,配合显性知识的准确、即时性传递;并为满足专家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实现各种实际交流的手段工具。

基于这一出发点,知识创新联盟构建过程中有必要考虑建设并开发一个能实现上述目标的网络合作通信系统,即知识网络平台。

2知识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

隐性知识是一种非结构化的个人知识,需要提供一定的工具和机制帮助促进用户交流和共享这些知识。该知识平台能够为员工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知识交流的环境,使联盟企业成员在“你问我答”中实现知识的共享。系统不仅保存交流所形成的文档,还能捕捉交流和互动的线索,保留知识的语境。此外,考虑到知识推送及交流的其他现存工具如Email、newsgroup等,该知识交流平台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继承性以及与其他知识管理工具软件的兼容性。

传统的软件系统因大多采用的C/S结构,所以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需求;而B/S结构可以通过借助网络技术,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更加普及易用,因此采用了B/S模式来构建隐性知识交流共享平台。系统开发工具采用了JSP+JavaBeans+Servlet,并配以JavaApplet实现,平台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知识网络平台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如下:①在客户端允许用户在网站上进行线程化的讨论。②允许用户在交流的同时粘贴附件,丰富了隐性知识交流的内容。③中英文搜索可以快速为用户定位到自己关注的主题,搜索使用了apache提供的lucene搜索引擎,lucene是一个纯Java的高性能的全文搜索引擎。④提供在线实时交流,用户可以召开电子会议,在线讨论和解决问题。⑤使用手机短信、Email支持知识推送功能。⑥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例如采用领域专家积分制、隐性知识著作权等激励形式,使它们更加具有可操作性。⑦知识专家地图功能,为根据专家积分情况评出的专家建立知识地图节点,节点的属性包括了专家的联系方式、知识结构、成功案例以及专家对自己各知识领域的自评价(满分是lO分),用户可通过关键词对知识地图中的专家进行查询。⑧平台采用缓冲机制,可以承受大访问量,同时能保持快速反应。⑨平台的客户端与管理端分离,保证了平台良好的定制和可扩展性。⑩清晰的权限机制为平台基于角色的管理提供了有力保证。

3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

协同知识创新系统主要由虚拟主题交流区、虚拟综合交流区、主题交流区智能、客户智能这几部分构成,其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1)虚拟主题交流区。模拟多人合作中就某一主题开展“交流”的虚拟空间,是容纳和管理某组分类知识的中心。其主要任务是维护交流区之中的知识、信息的动态流通和交互。虚拟主题交流区实质是具有一定方法的碰撞区,其主要功能是添加、删除、修改其中的知识元,记录和维护知识元的“碰撞”。

(2)虚拟综合交流区。虚拟综合交流区是全部知识信息综合汇集的虚拟空间。其主要任务是维护虚拟主题交流区的操作,如建立、修改、删除虚拟主题交流区,负责不同虚拟主题交流区之间的通信等”。

(3)主题交流区智能。智能负责向虚拟主题交流区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和知识。每个主题交流区都有至少一个自治体。自治体主动地从Internet或者多种信息数据库系统或者在线用户提供的知识中搜索到与本主题交流区中“交流”的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封装,发送等过程,将信息传送至交流厅中。每个智能体都由智能体控制中心,通过消息机制进行控制。智能体控制中心主要负责控制每个自治体的启动和中止等活动。

(4)客户智能。每个客户都有一个智能体,负责发送、接收客户提供的查询需求数据和信息共享数据,并对这些信息和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存储等管理工作。客户智能还与交流区中心通信,用户指导知识的分类、检索、获取。不同身份的客户,享有不同的等级的信息共享、获取、支配权限。

协同知识创新系统充分体现了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它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即虚拟知识网络的工作环境,如图3所示。

参与网络协作、知识交流的用户,不仅是知识资源的共享者,又是信息、知识的提供者。由他们参与对知识的识别、获取、提炼后,所获取的信息就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信息和知识的虚拟知识网络。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学习、设计、制造等过程有关的全部信息,都均等地分布在虚拟的知识网络中,任何参与其中的人员都可以直接获取知识。同时,知识创新人员又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来源,直接与相关知识创新人员进行交流。本文研究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等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全面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拥有更大的活力和应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