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生体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学困生”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自己的文化成绩差,就什么也不如别人,自己就是个学困生,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导致对体育课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够准确,把体育课当成简单的、自由的活动课,认识不到上体育课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掌握终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他们大多数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在体育活动中的适应性也较差,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因此,心理因素是导致学生体育差的一个主要内因。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对体育素养的退步会表示无所谓的态度,总感觉到自己一切都不行了,前途无望,有的甚至达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态度,形成了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体育差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往往过低地低估自己,觉得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就悲观失望,有时感到无能为力,也只好得过且过,最后形成了无所谓的心理。
二、“体育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1.与“体育学困生”真正交朋友。教师可在平时的分组练习、游戏或者一些比赛中主动和学困生组成一组,把他们带进集体中来,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多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这些教育,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自觉练习的积极性,使这些“体育学困生”由“要我练”过渡到“我要练”!
2.激发学困生的运动兴趣。运动兴趣是激发体育学困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重要前提。体育教师应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运动的兴趣,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体育兴趣、需要为基点,了解每个学生对体育兴趣的项目。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3.体会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诱发内在动机最强烈的因素就是成功,如果一个人经常成功,那他就会长期处于一种心理满足的状态,这也会使他心情愉悦,精神舒畅,而且对这件事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令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才会对这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利用机会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个别指导、优生帮促。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的最基本形式,就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各自存在一些问题对症下药,为其进行个别指导。这是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并且对课堂产生兴趣、掌握学习技巧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在这过程之中,教师应和学生维持向朋友一样的关系,关心学生的各方面,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之后,自然会感到加倍的温暖,减缓对体育学习的抵触情绪。
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一方面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教学流程,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体育。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自我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小游戏,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提高体育能力,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体育的实用价值,更加愿意学习体育。
二、变换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单一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调整的教学,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教学中引入猜谜语、讲故事等
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解动作要领,而后示范,接着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不到很好发挥。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猜谜语或者是讲故事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普遍都喜欢猜谜语和听故事,教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爱好来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就先出了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猜谜语。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对于下面的教学就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设置疑问,并鼓励学生质疑,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好方法。设疑的方法很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堂的开始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上课,并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具体的实际操作解决掉问题。例如,在上短跑课时,要让学生掌握预备动作要领,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跑步时的步幅大小与跑的速度快慢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探索,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去解决那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整堂课情绪高昂,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三)注重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上课常常是人到课堂心未到。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分神走思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练韵律操,让学生跟着音乐或指挥做反口令练习、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等多种新颖有趣的练习集中注意力的练习,这对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非常有帮助。
(四)通过进行小型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喜欢竞赛。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小型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快速跑步的动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步赛。在学习了跳绳后,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一场跳绳比赛。在比赛中学生的表现都比平时上课时要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三、注重感化学生
从本质上来讲,高等院校想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就应该从思想方面入手,解除对学生思想的限制,也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积极地加入到体育教育当中,从而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所以,高等学校应该尽量消除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控制,那么第一,高等学校应该摒弃传统的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量的满足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喜好去选择体育课程。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减少不良的情绪。这种教学模式,从主观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更加的乐于去参加体育教育,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研究、发现和主动地学习,从而进一步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二,高等院校在这个新世纪的大环境中,应该去了解大学生的想法,根据他们的心理需要,抓住本质,开设课程。比如说,开设拓展训练。那么什么叫做拓展训练呢?拓展训练就是通过简单的训练来提升人自身的基本的运动能力,经过漫长的发展,拓展训练已经延伸到对于人格、管理和心理的锻炼。其实,拓展训练的并不是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提高人自身的基本机能,它主要是对心理的冲击,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感受到巨大的刺激,锻炼学生心理能够接受大冲击的能力。拓展训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训练过程中充满着刺激与挑战,这与现在的大学生喜欢追求生活中的刺激与挑战的心理相符合。所以将这种拓展训练加入到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当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兴趣,还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教育活动当中,并且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在这种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新型的教育模式下,高等院校应该从思想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的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第一,高等院校应该在学生学习前就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以前对于体育教育观念的认识的错误,并且认识到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性,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育能够使身体机能的到有效的锻炼,并且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与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并积极自觉地加入到体育教育当中。第二,高等院校应该主动地开展思想教育,对于学生的懈怠心理进行说服,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地迎接挑战,提升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战胜体育活动中的困难。
三、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填充
1.1根据专业需求,突出重点
护理专业学生将来走向临床,主要工作是护理病患,包括密切观察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协助主治医师抢救患者和实施整体护理等工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人体正常的生理指标和监测方法等,而生理学正是讲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指标及其正常值生理变动范围。因此,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扎实的生理学知识对于今后开展工作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一般生理学教材是在解剖学基础上,按系统进行编排,内容繁多,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过程要紧扣“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用”的关系,对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重点要精讲、细讲,如血压的正常值及其测定。
1.2抽象理论具体化
除了借助于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涉及比较抽象的理论时,应多举一些临床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讲到呼吸系统肺表面张力时,概念比较抽象,也无法看到直观的实例。我们授课时先简单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着重强调表面张力的产生部位是气-液界面,可以举例将一个玻璃杯放在桌面上,往里面慢慢倒水至玻璃杯口,请学生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生活经历,慢慢地注入水至玻璃杯口,可以形成高出杯口的液面而水不会流出,原因就在于存在表面张力。再简单讲解表面张力的成因,这样学生对于肺表面张力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形成机制。因此,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生身边生活,适时列举相关生活实例,以学生既有的知识积累为基础讲解生理相关知识点,并辅以图片和动画等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基础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教学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错误地认为这门课程对于他们将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将来的职业作用不大;二是因为课程内容本身的复杂、难懂。因此,消除学生消极的思想是学好生理学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我们的观点如下:一是从自身做起,师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是如果没有稳固的基础,高楼也无从建起,从而使学生明白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三是能够因材施教,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巩固复习重点,引导学生明白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四是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尤为重要,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2.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图、文、声、画等表现形式可以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由微观到宏观,不仅如此,多媒体还有助于师生获得及时的交流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一般神经细胞与肌细胞的膜电位时,无论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十分抽象、难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这部分内容是生理学的理论基础,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由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分层、逐渐讲述,阐明膜电位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从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同时利用动画、图片等,将重点和难点内容加以梳理,提出问题,由学生去分析、解答,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再如,讲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时,可以利用动画和动物实验视频演示心脏和血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血管系统是如何扮演着阻力和动力的角色,参与血压的生理调节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血压的概念、形成机制具有直观的印象,也为下面讲解影响血压的因素做好铺垫。另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生理学知识中抽象的概念性问题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再加上文字的讲解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2.2PBL教学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即形成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针对大班教学,我们将经典PBL教学法做了一些改变。如学习胃内消化时,设置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胃溃疡的案例,学生分为8人一组,共三组。实施时,学生首先根据所给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问题,如胃壁的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胃液的组成、各成分的来源、作用及其调节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病例思考胃溃疡产生的可能原因和干预途径。然后学生总结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课下查看教材,并参阅课外资料,将有关问题的解答进行整理、归纳。接下来教师利用两个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其中每组有一位学生记录讨论要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讨论,仅在讨论偏离主题或难以进行下去时进行适时引导。最后,教师根据病例结合授课内容总结相关知识点,指出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模糊或错误的地方,并进一步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胃溃疡病人的护理要点和饮食指导。从实施情况来看,类PBL教学法不仅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助于学生对不同学科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和融会贯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讲授一个新的概念或机制之前,可以先举例,根据实例提出问题,由此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概念。例如,讲内分泌系统时,可以举例有些人为什么吃得多还非常消瘦、脾气暴躁,而有些人食欲不振、胖、精神萎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其发生机制是什么?由此我们一步步揭开内分泌调节的神秘面纱,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生理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类比法教学
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同时也给枯燥的内容增添了趣味,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我们将心脏比为“泵”,强调了它收缩的主动性和自发性,而窦房结细胞就是驱使心泵工作的“司令员”。再比如,讲到内因子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将其比为我们的两个手臂:一只手嵌入回肠;另一只手仅仅抓住维生素B12,从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利用形象的比喻和肢体动作,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4分段总结法教学
神经系统内容多、重点难点集中,与解剖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记忆任务量大,尤其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部分,容易张冠李戴。如何准确理解和掌握神经系统在躯体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归纳总结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按节进行分段总结知识点,并列成表格进行汇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5横向对比法教学
在讲解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时,与第二章细胞生理中所讲述的一般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进行对比讲解。我们首先将生理特性分为两类: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结合图表进行逐个对比、剖析,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探讨异同点产生的机制和存在的生理意义,引导学生跟随问题的深入去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构和生理特性的不同均是为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所服务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尝试探讨如果心肌细胞或骨骼肌细胞功能异常时,会导致机体可能发生哪些变化等问题。通过横向对比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将其融会贯通,还可加深其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结论均来自于实验。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血压的测量、脑电图的引导、动作电位的产生等,通过实验教学使以上内容生动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理论课上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生理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步接触和练习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技术。根据护理专业特点,我们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详细为学生讲解为何从静脉远端进针、进针的角度、入针后的落空感以及腹腔注射药物的注意事项等,严格按照相关临床技能的规范操作教授和要求学生,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爱伤观念,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考核方式多样化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H319
一、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所谓教学实效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的一种教学理念。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思维水平,对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措施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如何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问题,我国广大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笔者结合现有的先进经验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一)认真做好教案准备工作,提升备课的实效性
教案准备工作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但是,我们许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忽视了教案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作业的批改上,往往认为只要学生的作业能够及时正确的完成就实现了教学的实效性。在教案准备方面,有的教师直接在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有的甚至不进行备课,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临场发挥。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机械性,不能有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开展。所以说,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做好教案准备工作,提升备课的实效性。具体说来,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是评估我们开展每一次课堂教学是否具备实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案准备工作之前,首先应当对所教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然后再根据具体课文进行逐项的落实,从而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方向不偏离。
2、认真研读教材文本的内容
认真研读教材文本内容是我们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才能够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才能够科学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中心思想;只有将教材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才能够恰当的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知识的讲解;只有将教材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才能够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进行科学的释疑。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项资源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教材内容的组织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每一项内容都是以所在单元的专题为中心开展的,尤其是每个单元的导语部分具有极强的导学作用,这就给我们进行教案的准备以及课堂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与重点。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案准备工作时,应当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除此之外,课后习题也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对我们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我们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将课后习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体现与渗透,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切实保障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积极创新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座位上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具有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创新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具体说来,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情境与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2、积极转换教师角色,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自我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周密的安排。从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和过渡,到课后练习的设计、活动的组织等都应当精心准备,周密布置,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3、适时全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勇于创新、积极实践,不断探索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对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安丰梅.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浅谈[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02).
[2]王义莲.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9,(09).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很高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他们会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热烈响应教师的每个要求。而且他们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来。建立在师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是高效的。
二、情境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如果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计划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的,面对课堂教学,也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小学生天动、好展示,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些适合学生表演的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课前笔者耐心地制作了课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把声音和图画巧妙地组织起来,通过声音与图像的融合,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在课堂上,他们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完后,笔者提问:“你觉得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实,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只要教师能下功夫在教学中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就能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水平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在课堂上教师依靠教材和黑板,主要在讲台上进行教学,虽然说这样也可以向学生传达尽可能多的知识,是学生投入其中,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媒体相比,差之甚远。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把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综合运用起来,创设多种感官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图像、逼真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以提高课堂实效。例如,笔者在讲授《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迷惑不解。于是,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把这一情境展示给学生,把有声的图像播放给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学生能够合情合理地进行判断与推测,受伤的大雁悲惨的叫声,听到拉弓后的振翅欲飞以及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他们深切地感受了“惊弓之鸟”处境,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多读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诗名句都为我们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例如,在教室里设一个图书架,方便学生阅读;也可以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积极交流读书感受。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也一定会有显著提高。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知识的积累。
六、促进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水平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需要规范和引导来移风易俗,是实践和时间的累积,在动态变化中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人格”。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群体性、趣味性和树人性特征。校园体育文化构建需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诉求和文化自信。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表现在文化空间争夺、团队意识教化和终身体育文化意识培养。
关键词:体育文化;高职;职业素养;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7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是民族存在属性的识别符号,[1]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具有这样的力量存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我在思考,体育改变世界的力量是什么呢?我想或许是体育运动内涵所升华的一种体育文化,扩大了体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子文化,体育教育是一种校园体育文化存在主要形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强势文化,承载着体育文化的厚重,是校园群体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着学生的集体人格。[2]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是很难准确定义的,它作用隐蔽,有固定的形态,不能用量化的方式来定义,若伸手去抓它,除了不在手里,似乎它无处不在。
1.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需要规范和引导来移风易俗,是一种实践和时间的累积,在动态变化中逐渐沉淀为学生的“集体人格”。[2]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塑造、传播、规范的主体。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需要依托校园文化空间,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价值观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向导,决定着体育文化的方向;第二层是制度规范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也是校园体育文化意识的体现;第三层是物质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等。
1.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在任何社会群体环境里都具有归结性的意义。文化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文化塑造的过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延伸,最终触碰的还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推动社会发展。所以高职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群体性、趣味性和树人性特征。
第一,群体性。文化是体现集体人格,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在特定运动项目中表现出来的群体性格和行为方式,是在运动规则和教师主导意识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仅仅强调体育运动的个人技巧,更注重学生之间协调与配合。在规则的引导和规范下逐渐固化成一种行为方式,久而久之成为学生个体性格的组成部分。学生间共同的行为方式和性格就构成集体人格,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当然这种校园文化是多维度的,未必都是正面的,其中也存在负面的成分。校园体育文化正面效应最大化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协作努力的目标。
第二,趣味性。趣味性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结构要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营造一种文化依赖,趣味性是构建体育文化最富有魅力的手段,它不是目的,可以肯定的是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是体育活动被需要的诱因。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质属性,体育课带给学生的痛苦胜于其从中获得的快乐,过去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证实了这一观点。但是课外体育活动在相应规则内学生可以随性而为,不仅活动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具有消除疲劳、娱乐身心,体育运动过程带来无限刺激,是当局者的文化享受。
第三,树人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人才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要经过长期的教育、规范、引导和历练。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也需要长期的过程,校园体育文化的树人性伴生于文化形成全过程,由文化构建初期的文化约束、规范到发展成熟后的文化自觉,是深层次的文化体悟和认同。文化的树人性不同于现代科学,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予以衡量,校园体育文化树人性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量化它的发展进程,但是大致方向是可以把控的,其文化塑造方向在起初文化规范阶段已经定性,将为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服务。
2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价值
要弄清楚校园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价值,就必须从校园体育文化的起源说起。校园体育文化起源具有模糊性特征,是一个由模糊向清晰演化的过程,[3]这个过渡需要中介物来承载,教师、学生、物质资料、学校文化、制度规范等承担介物的角色,在基础介物固有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系统中蕴涵着零散的体育文化的元素,离开校园文化的氛围,体育文化元素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当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处在潜意识阶段,学生只有经过一定阶段的系统的强化训练,才能在个体心理上附着体育活动因素,并使之产生心理倾向,使体育文化心理和体育文化行为趋于一致,逐步形成一个群体性的行为时,校园体育文化起源才真正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价值是多维度,全方面的,相伴与学生认识和身心发展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争夺、团队意识教化、终身体育文化意识。
2.1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争夺
体育文化具有其生命力,虽然校园体育文化塑造和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其本身也不断受到文化载体的影响而嬗变。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有限的时间和空域中,多元文化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竞争,形成了对有限空间的激烈争夺。尤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手机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被网络信息霸占,投入到体育活动的时间快速萎缩,校园体育文化生命力受到严峻挑战。统计发现,2013年大学生每天从事网络、游戏时间平均为2.3小时,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为0.3小时,与2010年的1.8小时和0.8小时相比,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明显压缩。我国有大学生体质测试以来,大学生体质一致呈现下降趋势,未见改观。不仅影响到学生技能素质,也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品质,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浅显且不求甚解的网络知识对学生素质教育注定是低效率和不确定的。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素质过硬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文化空间的争夺越发显得重要,强化校园体育文化,争夺文化空间,成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2团队意识教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通过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内容和要求与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教化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4]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群体意识和行为的暗示性和渐进性上。群体性体育运动包含着错综复杂的沟通路径和情感交流,每个人在赛场上不仅展现了运动技巧,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思想品质和道德作风。不仅要发挥较高的技战术水平,还要处理好与裁判、教练、同伴、对手、及观众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团队意识教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使学生在体育文化进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随着学生对体育文化价值认同,拓宽了情感沟通的渠道,增加了参赛学生、指导老师的交往思维空间,打开了师生封闭的“意识壁垒”,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正因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存在,使体育文化内核的体育精神与校园价值体系一起塑造了高职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终身体育文化意识
回溯远古历史,我们发现“文化”其实是人的活动痕迹,当这种痕迹集中起来,“文化”也就成了我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生态共同体。校园体育文化不仅仅局限校园的空间和学生大学求学时间,体育文化一旦形成,将成为每个个体的气质和习惯,不可避免的突破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将是终身性的。教育部提出大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突破了校园文化的范畴。大学是每个人校园生活的最后一站,大学期间是学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的最佳阶段,体育文化意识能否建立直接关系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学生从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在潜意识上不断强化这种文化信息,并以个体为基点唤起他人的运动意识,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群体体育文化,扩大了校园体育文化范围,这种现象伴有终身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高级阶段,体育锻炼自觉和习惯的养成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3.1体育文化自觉的深度认同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推动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目标。在大学生就业激烈竞争的时代,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最佳路径。校园体育文化既是凝聚精神的纽带,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幸福。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自觉认同程度是衡量校园体育文化价值量的重要维度,校园体育文化培育的出发点要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自觉性,自觉性的提升才能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认同。
3.2体育文化意识诉求
校园体育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形成规律。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育贯穿始终,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教鞭下,体育被边缘化,体育意识的萌发和其生存环境缺乏和谐音调,体育意识诉求始终处在萌芽阶段,体育文化的价值和理念停留在简单的嬉戏,对体育文化隐化作用缺乏正确认识,体育文化化成为一种奢望。高职教育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摆脱了应试教育压力,体育文化诉求意识得到释放,在体育文化自觉意识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育文化诉求,适应高职素质教育要求。
3.3构建体育文化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一种文化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也是学生面向社会必备的素质要求。校园体育项目大多起源与西方,刻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突破了我国传统的“含蓄”文化,隐含着个性与自信文化元素。[5]体育文化自信是在体育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大学校园文化载体多为现代体育项目,在校园体育文化塑造上存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体育运动的自信文化元素正是学生所欠缺的,在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和意识诉求上注入“自信”,将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整体塑造。
[基金来源: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069),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课题(DF2013016)]
参考文献:
[1]王永华.回族体育文化功能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9.
[2]余秋雨,何谓文化[M].长江艺术出版社,P6.
[3]吕利平,郭成杰.根基文化与体育文化起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4]苗治文,齐凤.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
关键词:小学;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明确阅读目的,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并多带学生走出课堂,或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收获体验与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阅读也是讲求质量的。虽然熟能生巧,但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那应当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与经验,浅谈四点看法:
一、鼓励引导,明确阅读目的
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因此,只有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他们才会自觉地进行阅读,从而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白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其次,要树立学生的信心。笔者常常用一句古语来鼓励学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巧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阅读活动应是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笔者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桨,荡舟漓江。”接着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感受有声场景。这时笔者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笔者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样层次性的阅读,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了阅读的美,从而提升了阅读能力。
三、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1.根据重点进行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阅读课文,都有其重点训练的项目,而这些重点训练项目主要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获得读写知识,其次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威尼斯的小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事物的联系”。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小艇因此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学生也就掌握了课文内容,就能从本质上认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和小艇之间的
内在联系,也就会被这奇特的异国风情所吸引。最终使学生领悟
到:在阅读的时候,应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2.多种方法进行阅读
(1)精读
通过在逐字逐句地细读中,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从而通晓文
章,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从而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速读
在现代社会当中,信息繁多,如果每篇文章都斟字酌句,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筛选和筛选的速度就十分重要。在文章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等,都可以让学生摘录到笔记本中,从而为以后的作充分的语言积累,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四、课外拓展,精选阅读作品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既要精专又要博览。经常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为他们今后习作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并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如浏览性的泛读、品味性的精读等。
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明确阅读目的,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引领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使他们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体验与积累,从而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龙兴.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及教学研究报告.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
[2]李毓秋,张厚粲,李彬,等.中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构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3,3(3).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阅读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62-02
新课改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知识水平、思想品德和实践能力,而开展语文阅读活动符合新课改的标准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内涵。本文将简析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因素,并从优化阅读鉴赏教学方案,结合读写教学模式,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全面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利于推进语文教育改革,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奠定学生的语文基础,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储备,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二、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因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技能、语文教学课堂语言、教学模式和学生的阅读兴趣等。[2]从教师的专业技能来分析,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绝对的引导作用,要使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应激发小学生们学习的激情,所以学校对于授课教师的培训就显得特别重要。学校应该不定期举行教师的技能比赛、阅读知识的演讲比赛、教师授课方式的研讨会等,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其次。在小学的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语言中,教师使用较为生动、多样、灵活的语言会极大地调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小学语文课堂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采用多元化的语言,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使得学习的效果大大加强。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灵活、生动、幽默、创新的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从而避免因教学语言的不恰当给学生的学习以及身心造成伤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些走出教室的上课模式会被更容易的接受,在课外活动中,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大自然,真正感受到大自然所蕴含的美,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目前,在许多学校会不定期开展室外拓展活动以及与当代有名的作家对话的活动,这类活动的开展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同时对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进行差异化的阅读教学,即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按照学生学习基础及性格分为不同的层次,即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教师在对待优等生时,要遵循他们学习的习惯并进行有利的引导,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对于中等生而言,在一般班级里面会占到绝大多数,因此教师应该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到这些学生身上,进行不断培优使他们能够转变为优等生;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差,教师对待这一部分学生时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激励他们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鼓钏们积极回答问题,进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成绩不断提高。
另外,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唯一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持续时间越长,听课的效果就会越好。反之,如果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即使教师不断重复讲课的内容,但是孩子还是听不懂或者记不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孩子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信心,而且慢慢会对阅读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小学的语文阅读课堂上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转变,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三、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初探
(一)优化阅读鉴赏教学方案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阅读教学效果必须重视优化阅读鉴赏教学方案,而以朗读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3]因此,要加大对学生朗读技能的培训。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陌生的字词,就会影响学生阅读的效率,同时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是否有感情地阅读,也会影响学生对于文章感彩的把握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朗读环节时,要注意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确保不能看错行,同时要注意字词发音的准确性;第二,语句的停顿适当,以词组的形式进行阅读,不能单个字地朗读,而且要注意语意的连贯性;第三,杜绝口头语,由于有些学生受平时口头讲话方式的影响,在进行规范文章朗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会使用一些词,如然后、就是、是吧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正式表达方式的训练;第四,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感情的训练,要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发音,如声母韵母的区别、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从而让学生能够字正腔圆地进行朗读。而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兴趣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的气氛高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环节,这样学生学习的效果会大大加强,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反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与学生互动,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以致影响其成绩,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或者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游戏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学生遇到相对比较难懂的问题时,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举类似的例子先让学生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误区时要及时纠正。不断地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反馈而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更新授课内容。
其次,语文阅读是一门艺术,它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于事物的判断认知能力,同时阅读是最能够考查一位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形式,它要求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学到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剖析,从而得出一定的道理,它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是比较强的,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平时多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训练。同时在课堂之外,多组织一些阅读方面的交流会,并成立阅读角,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文章与其他人分享。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一些小游戏的互动,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鼓励学生,如“比一比,看哪个学生最聪明”“赛一赛,看哪个学生具有敏锐的阅读思辨能力”“比一比,看哪个学生最细心”,等等。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当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更重要的是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乌塔》的时候,为学生组织关于“中外教育”的辩论赛,让学生在阅读思辨活动中认知中西方教育的文化差异,汲取两种教育的优势,探讨弥补中国教育缺陷的措施。
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合作阅读活动,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共同监督的氛围,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知识积累,发展自身的阅读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在解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阅读,探究文中所说的“碰壁”的真实含义,并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共同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集》等,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发表阅读感想。
(二)结合读写教学模式
使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热爱朗读、勇于交际、乐于写作的习惯,辅助学生巩固语文基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教师理应结合这一模式,创艺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内涵。在进行创艺作文教学时,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读写教学,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经典美文,真实地感悟具体实物存在的美,让学生通过听觉、触觉以及视觉全方位地感悟身边的美,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借助优美的图片、文字以及视频使得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新自己的作文内容,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例如在让学生练习写关于“星空”的作文时,用课件为学生展示自然星空的美丽画面,让学生赏析巴金先生的散文《星空》,指导学生学会引用文中的经典名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和“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等,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扩展“创艺作文”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讲台上诵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引导其他学生对该篇作文进行聆听、阅读与赏析,指出本文的精彩之笔。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审美精神,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教师理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摘录经典语句,深刻理解文章内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开国大典》这幅画面,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修养。
(三)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
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例如在讲解《猴王出世》和《武松打虎》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和《水浒传》两部文学作品,以此做好语文阅读的延伸工作,让学生认知经典文学,扩展阅读知识视野,提高文学素养。[4]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教师理应不断优化阅读鉴赏教学方案,结合“读写教学”模式,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加强学生的文学功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荣华.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10):1.
[2]董九英.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4(9):2.
1.1高等学校聋哑学生体育课程形式
通过相关实践调研得知,对于一些城市的高校来说,聋哑学生并没有被当作是教学的主体,许多学生只是被动式地学习,学习过于机械化,对于体育很难产生真正的兴趣。目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并没有接受过手语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效果不够好,许多交流都是通过其他学生来传递,因此聋哑学生在学习中有许多困难。当前许多教师都对体育教学的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如何正确运用课程价值体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许多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与实际需求进行课堂推进。
1.2高等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
当前高等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充,包括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等多种形式,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与普通大学生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差别。但是聋哑学生本身具有独特性,对于其进行体育技能输送也有着更加精确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应当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对其自身价值予以肯定,因此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还要以适合学生的日常应用为重点,许多女生不喜欢男生的运动项目,而无法积极参与其中,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素质、心理状态等因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而,现状是当前高等学校对于聋哑学生体育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根据性别的不同,选择的运动项目也相应的不同,女生会热衷于羽毛球、游泳之类的运动,但是男生一般都喜欢篮球、足球这类对抗性较强的项目,而游泳则是男女生都较为喜欢的项目,因此应当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于这类普遍受到欢迎的运动的教学需求。
1.3教学硬件设施
当前许多高校都设置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场所,但是聋哑学生一般都采用与普通学生相同的设施,为其专门设置的场地一般面积都偏小,无法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对于聋哑学生的体育教学缺乏专门的器材,也没有专门的器材训练模式。由于高等学校聋哑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对于体育教材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教学需求。聋哑学生的特殊性没有被充分考虑,对其教材的选择没有进行严格把关,不仅要提供其积极参加的器材,还应该促进其进一步康复,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当前我国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在这一方面存在滞后性,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2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在开展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其中包括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调整、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做好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保证教学方案制订的科学合理性。对课程目标的设计要围绕体育运动技能、学生参与度、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来展开。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在课上可以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能体现出情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2.2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将人文关怀理念注入到教学实践中
将差异性教学法渗透到教学中,使每位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体育所释放的魅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的体育观。由于每个聋哑学生体育运动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学习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作为高校聋哑学生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差异教学法,鼓励体育运动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指导和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共同进步,而且还能增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轻松地掌握体育知识。由于部分聋哑学生从心理方面会感觉和其他学生有差距,尤其是体育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孤僻,教师要多尊重和关心学生,同时还要在学生之间普及健康知识,让聋哑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获得快乐,才会轻松地学习和生活,才有助于发挥情感价值。
2.3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聋哑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能够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不单单是给学生做运动示范动作,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说,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篮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的技巧,通过多媒体能够将体育运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比较难懂的体育动作,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慢动作,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体育运动的动作要领。
2.4为聋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为了全面促进高校聋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要勇于克服困难,并多给予学生关心和赞扬,以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体质,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并逐渐使他们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总之,教师要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来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学科。
3结语
关键词:英语学习、积极的学习状态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丰富多彩的游戏最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也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好动,我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多种猜迷游戏。例如“听音猜动物”的游戏,学习“Isita.?Yes./No.It’sa.”;“听音猜人”的游戏,学习“Who’she/she?”;“蒙眼摸动物”的游戏,学习“Whatisit?”等句型。游戏活动的使用,既让学生在学中找到了乐趣,又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二、用竞争意识组织课堂教学
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都很强,多样的竞赛形式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复习表示动作和指令的词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每次派一名代表,按照老师的指令做活动。比如:Touchyourhead!Pointtothewindow!Showmeyourruler!Raiseyourlefthand!获胜者将为自己小组赢得一枚粘贴,最后选出优胜组,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竞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得主动。
三、创设自然情景,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由于语言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我将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如我在教句子“Whendoyou.?”时,要求学生相互采访一天的生活。学生们个个积极开口,人人踊跃表达,在很短时间内便掌握了语言,巩固了短语,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四、关注学习过程,遵循无意与有意相结合原则。
小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和学习的形式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在无意间对所学内容得到有意的认识。如在教学生学比较级shorter,longer;smaller,bigger;taller,younger,thinner等词时,我用多媒体显示了一些动物,如:Monkey,elephant,snake,giraffe,dog等,让学生通过大屏幕,对这些动物进行比较后,帮助它们找到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等。这些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语言带来的乐趣,又进一步激发和保持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注意、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得到了培养,效果很好。
五、注重学用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更新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校对学生的在校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我们这里的中学要求每学年七年级的新生都要接受为期一周正规的军训。学校非常重视对每个学生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和国防观念的教育,而且要求全体体育教师参加训练,要求向军人学习,将军人的作风带入体育课中。军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队列队形练习,通过军训教育,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确实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军训结束后,学校还要求将这一训练成果在体育课上加以巩固,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七年级一学期的体育课的内容就是队列操练,另外还教了一套新广播操。因为按照惯例,来年的五月中旬学校要组织大型会操比赛,当然包括队形队列,体育课就不得不练了,练得笔者所教七年级学生对他们原本期待的体育课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几乎要罢课了。我认为体育课并不排斥队形队列练习,但不能单一,一节课三五分钟足矣。同时我也认为体育课还是应有一定的严肃性、规范性,但不能要求统一的模式,更不能长时间重复单调乏味的练习。体育课应注重生动活泼、注重情趣。生动活泼是情感的宣泄,是学生的天性使然。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够紧张了,应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渴望的“欢乐课”。
二“、孩子一点不像孩子了”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次,荷兰首相来华访问,中方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当时天空飘着雨丝,贵宾车队抵达某幼儿园门口时,只见门口两边齐刷刷的两队小朋友一律笔直地站着,见首相夫人下车,便全部有节奏地挥舞着手中的花,异口同声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贵宾参观室外活动课时,孩子们个个站得纹丝不动,双手放在背后,稚气的脸上表情非常严肃。回国后,首相夫人对中国大使说,孩子们失去了天真烂漫,一点儿也不像孩子了。这种情形,在一些中小学里同样存在。为什么我们没有那种强烈的不受呢?是她过于敏感,还是我们的头脑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浸泡得太久太深呢?
三、学生需要纪律约束,但不能过分
体育课中队形队列操练,的确对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有帮助,但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中小学,对学生的在校纪律要求得太严、太紧,规矩也太多。上课时,手要怎么放,举手举哪只,眼睛看哪里,都有不成文的要求。有的老师上课时,不允许有一个学生做小动作,不允许学生有一丁点儿超常的表现。有的学校如果有活动或外校老师来听课,就要求学生统一服装、统一行动、统一姿势。到中小学去,如果稍留意一下就可发现,许多学校作为校风班规贴在墙上的几个大字,其中往往有“守纪”二字。而我们体育课中的队形队列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守纪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认为,学校需要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一定的纪律约束,体育课中也同样要有纪律性,但过分地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针对目前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切实发挥体育课应有的功用。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各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系统规范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还可以使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还可以让他们从中获取一些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为今后的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2)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家庭孩子普遍较少,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得一些孩子存在着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诚然,青少年学生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需要多种因素。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学校体育课有独特的作用。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得与失,这一切行为在体育课中都会得到体现,这种知识、技能和情感的高度统一,也正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特征。(3)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平等竞争的意识,促进大脑发育,能更有效地开发右脑,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此外,体育是劲、力、健美的高度统一,体育课中的形态美、动作美等都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民族情节的创设主要适合水平较差一些的学生,通过引人注意的民族情结来激发该水平学生的斗志,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竹竿舞与《龙的传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美的同时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然后再进行相关游戏的预设,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
二、改善教学手段,实现生活化教学
要实现体育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小学体育教师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出发,通过营造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氛围,以基本的听、看、学作为训练前提,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引进课堂中。例如,通过让学生观看青蛙跳动这一生活实际,为学生学习立定跳远奠定学习的基础;如让学生唱一唱校园歌曲《打靶归来》以及《小白船》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知识学习的热情;再例如,运用游戏《保卫祖国》,让学生通过表演和听声音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体验体育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场地器材,实现生活化教学
为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要从学校具备的硬件设施入手,充分利用学校为体育活动设置的教学场地以及体育器材,将大家在生活中常见的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自然地融入体育活动中。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选择生活中的物品替代体育器材,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教学器材上,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带一些废旧的塑料瓶、自行车的废旧轮胎等,亲自动手改造成练习投掷技巧的器材,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运用废旧报纸折叠成各种飞机或者打雪仗的“雪球”,或者折叠成“尾巴”当作游戏的器材。既增强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再例如,在教学场地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联系生活的场景改造,让学生在有限的场地中,理解教师所教授的体育知识。比如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时,一些体育场地会比较局限而影响体育教学,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校教学楼的墙壁作为投掷运动的终点,让学生在对墙投掷的过程中锻炼投掷动作和技巧;再例如练习铅球和垒球的时候,由于学生练习的密度较高,并且学生走动较频繁,用石灰粉画出的场地界限很快就会被学生踩踏模糊,因此,可以利用彩带进行辅助训练,而彩带可以选择废旧的毛衫废料,既满足小学生喜欢彩色的天性,又可以防止界限不清而影响练习,美观又实惠。
四、挖掘生活资源,实现终身体育教育
关键词:中职;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166-01
中等职业学校(下称中职校)学生(下称中职生)素质普遍低下(相较于高中生而言)是个不争的事实。生源多样化,尤其是来自特殊环境(贫困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等情况)下长大的特殊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表现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初步探析其问题形成原因,并尝试提出一些可行的改善对策。
1 中职生问题表现及心理特点分析
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根据笔者的长期观察,作心理归因分析如下:
1.1 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自觉性低,依赖心理强
近年来,中职校迫于生计和招生的压力,不得不大大放宽招生条件,各种低素质学生都涌进学校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连升中考试都没有勇气参加。甚至有些初中未毕业就提前离开学校。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在一般同学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标准化”这样一个概念,在这些学生看来却是难题,需要老师反反复复解释、举例子,才能有所领悟。由于成绩差,信心不足,在学习上自觉性低。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依赖性很强。
1.2 自卑感强,行动退缩
中职校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逐年上升,他们原本在学习、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要求,容易产生自卑感。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受到的都是批评、斥责、伤害和不公平的待遇。于是逐渐对老师产生惧怕,对学习失去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这类归因称为“习得无助感”,即表现为自尊的下降、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作出努力。这些学生自认不如别人,不愿与其他人交往,不爱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不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
1.3 封闭自己,有社交障碍
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社交障碍,尤其是那些贫困生、特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害怕交往给经济带来负担,因而怯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封闭自己,不敢与人沟通,不敢参与集体活动,因此种原因形成的社交障碍将伴随他们求学、就职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职业生涯。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困扰。
1.4 心理矛盾冲突过强。情绪激烈,行为走极端
中职校“问题学生”存在诸多矛盾心理和行为。诸如自我评价方面,要么盲目自大、自我为中心,要么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悲观消极,对周围充满敌视又渴望被人理解和被人爱;对集体远而避之又对其有依赖性;争强好胜又过度自卑;情绪极其忧郁,“喜怒不形于色”,但一旦有烦心事就一触即发。表现得十分激烈,行为往往走极端。长期受到诸多矛盾心理煎熬,他们自然形成扭曲的性格和偏常的行为。
2 中职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问题学生”有相当部分来自特殊家庭;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缺失父爱(母爱)和家庭教育的家庭。此外也与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
2.1 家庭贫困而引起的自卑心理
贫困生大多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进人中职校后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其他的杂费。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在经济压力下,加上自身认识不足,这些学生产生如焦虑和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过度自卑、自我评价偏低等心理问题,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2.2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引起的不良行为
学生的问题也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有关。有些家长溺爱娇惯。造成学生独立性差、胆小、退缩;或以我为中心,好强任性。有些家长失去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干脆放任自流,把孩子推往学校,当孩子最需要温情和关怀时,父母无暇顾及,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或行为异常;有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将孩子托给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极易造成“只养不教”的结果。
2.3 教师教育不当引起的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
中职校小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爱优等生,歧视差生;对问题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这样刺激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
2.4 学生自身的因素
(1)学业上和交往上遭受的挫折导致学生过度自卑、自暴自弃行为。
中职生的问题行为绝大多数都由学习成绩差、厌学所引起的。他们在来职校之前已经是学习上的失败者,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常常被歧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他们对同学和老师存有戒心,更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同学交往。他们长期处于这种不良地位,慢慢地形成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
(2)不适当的“自我防卫机制”导致行为偏常。
学生出于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在受老师批评时,本能地用其他手段弥补被伤害的自尊心。例如,明目张胆地捣乱课堂纪律、顶撞老师,或无缘无故离开课室,这些试图挽回自尊的幼稚做法其实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3 中职生问题的教育对策
中职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妨碍了其品格和个性的发展,更是成才的绊脚石。能否转化和教育好他们关系到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笔者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尝试提出一些改善的教育对策: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①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讲座,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②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正面评价自己,正视现实和压力,乐观向上地面对困难,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欣赏。③教会学生与他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改变和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塑造成功的心理品质。④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追踪调查,关注进展,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和干预。
3.2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认为老师的批评是为他好而乐于接受,也愿意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班级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使师生心情欢畅,心理相容。反之。则无法获得学生的信任,当教师批评学生时,学生会认为老师在“整人”,故意为难他。同样的批评可能结果却相反。
3.3 班主任的爱心教育是学生消除不良心理及行为、获得自信的保障
在中职校,班主任是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主要责任者。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忧虑,是最有效的方法。①要更多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其自卑心理,要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找出应对策略。②从生活、学习、纪律等方面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表现专长和优势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信心。③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学生真诚的关怀和帮助,尤其是贫困生,时刻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
3.4 创造机会,帮助学生战胜胆怯和交际困难
对于性格内向、胆子小、不善言辞和社交能力比较低的学生,应肯定他们的优点,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开口说话,锻炼胆量。如课前十分钟的演讲、课堂上让他们多提问、早读轮流带读、轮流做班干部等。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自信心、胆量、口头表达上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3.5 给行为偏常的学生多点宽容和理解,给予足够的尊重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 多媒体教学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39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也是学生发现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没有语言和文字作支撑,其他的一切活动都会是无稽之谈。小学语文关系到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所以,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要想教好语文、让学生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老师不仅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学习,而且还要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角色,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灌输学生知识;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不仅能够生动直观的展现一些内容,而且能够节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到语言的应用中去,这样更能够达到素质教学的目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学生才有能力在未来迎接更多的挑战。
一、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首先,在语文的第一堂课就应该向学生们介绍语文的魅力及其重要性,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所以学好语文、学好汉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必需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毕竟年龄还小,和他们讲一些大道理也许他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显而易见的例子和简单的语言向他们表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例举一些很有气质,谈吐优雅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小学生的影响会比较大。
其次,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一个有谈吐优雅的人在以后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语文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他们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同时,作为所有学科学习基础的语文,学好这门知识也会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就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提出问题,以口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而时刻将语文学习放在自己的心中。
二、分组合作学习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形成“以任务为主线,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基于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能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老师的带领下解决问题。分组的模式就是将所有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平均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中有优秀的和基础稍微差一些的学生,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实现共同进步。分组合作的方式还能够带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提问题、自主进行解答,这样的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集体合作和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其次,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还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文章的时候,除了掌握基本的生字词以外,更重要的是理解文中作者词句的用法及表达的含义。老师可以提出文章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分组合作相互交流解答。学生可能会回答《珍珠鸟》描述的是珍珠鸟在我的精心照顾下,由害怕到亲近我的一个过程,表达了动物和人类和谐相处的主题,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以及引导学生从中学到深刻的道理。通过这种分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会使老师和学生的配合更加默契,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三、多媒体教学
首先,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只能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教学的模式,克服了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增强了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多媒体能将抽象、生涩的内容通过图文的形式表达,从而使得所传授的课程更加生动具体,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自主性也会更强。课前,老师可以通过PPT的形式进行备课,例如:在学习《望洞庭湖》这首古诗时,老师可以加入一些动画和配图,将古诗的内容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每一个景色都可以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会很深刻,从而能够更快的理解诗句的内容。
其次,应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够极大地节约作业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现在网络化的时代,学生必须要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老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网上做完,通过邮件的方式交给老师批改,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搜索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网络的能力。
四、通过有趣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小小姑娘,坐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通过这个荷花的谜底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江南可采莲》这首古诗的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听讲。小学阶段正是语文学习打基础的时候,需要学生加大阅读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字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在每个星期设置读后感的交流会,大家一起互相交流读书后的心得,摘抄好词好句,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