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诚信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诚信教育论文

第1篇

小学生知识面窄,对诚信到底是什么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为此,我们开展了“你是怎样理解诚信的?”大讨论,让学生通过家长询问、查资料、谈想法,正确理解诚信。学生有的说“:诚信就是不说谎。”有的说“:诚信就是不说空话,不吹牛。”还有的说:“诚信就是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热情高涨。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形成了统一的认识,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做假,不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自己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在经过自己的探索、讨论后,学生明白了诚信的含义,找到了自己行为的准则:诚实守信,不说谎话,有错就改。

二、寻找失去诚信的危害

中国历来有“一诺千金”之说,即诚信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计的。但作为小学生来说,这种价值却是他们无法感受到的。“失去诚信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的调查活动在学生中展开以后,出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说:“在外国留学的硕士生竟然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原因在于他乘公交车时逃过三次车票,他因为失去诚信而失去了工作。”有的学生说:“《狼来了》中的牧童因为失去诚信而丢掉了生命。”还有的说“:据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估计,我国每年因失去诚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合同欺诈、欠债不换、假冒伪劣产品等)总数达5855亿元人民币,这说明失去诚信意味着失去金钱。”这样的调查结果胜过多少次老师无奈的劝说教育。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失去诚信意味着会失掉生活中的一切。

三、展示诚信的力量

人们常说“最大程度的诚信就是最好的处世之道”,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小学生来说,这种说法绝不亚于空谈。“事实胜于雄辩”,对于他们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用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自己说服自己。于是我们开展了“诚信的力量有多大”的主题队会。有个学生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发给国中的每个孩子一粒花种子,宣布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会成为未来的国王。当评选的时间到来时,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来参选,只有一个孩子端着空花盆来参选。最后,他却被选中了。因为孩子的花种子都已经被“蒸”过,根本不会发芽。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用“诚信”才能换取人人想得到的王位。有的学生告诉大家,自己的父母靠着诚信经营,为自己的家带来了滚滚财源;有的学生说凭着自己的诚信,被选上了班干部;有的说因为诚信他拥有了众多的朋友。学生从书籍中、生活中发现了诚信的力量,增强了诚信的意识。

四、做好诚信表率

家长和老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人,是直接的诚信品质的播种者。小学生好模仿,思维上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感性认识能力强。生动的榜样、鲜活的范例比语言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接受,并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身正示范。在生活中,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遗忘,应主动向学生解释清楚;在课堂上,发现自己说错了话写错了字要主动承认,并认真改正;发现地上的废纸要像学生一样弯腰拾起。用教师和家长在生活工作中的光明磊落、严端身正,做好小学生诚信的表率,给他们提供诚信的良好习惯,为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五、赏识诚信的言行

赏识,成功的支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的典范。一天,陶行知发现学生王×拿泥块砸同学,立即制止了王×,并令他放学后到办公室来。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发现王×已等在门口,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迟迟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哭了“: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结束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你回去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要用信心去感染他们,千方百计挖掘发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闪光点,多种方式进行鼓励、表扬,给学生前进的动力。发现错误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批评责打,应弯下腰来同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诚信。

六、适度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

第2篇

(一)诚信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他们普遍对诚信品质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但中职学校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发展态势不甚乐观,诚信缺失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忧。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诚实守信对于人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行为实施过程中,就另当别论了。情况往往是学生一方面对诚信高谈阔论,一方面却做出种种不诚信的行为。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中职学校良好诚信校园氛围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分离,未能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普遍认识到做人应该诚实、正直、守信、履约,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基本知晓,但是在实际行动时却是另外一种境况。比如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中职学生经常会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等一些违反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现象。面对老师的批评,大部分学生表面上态度都特别的诚恳,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诺一定要在日后加以改正。但一转身,学生似乎就会忘记自己对老师做出的承诺,学生还是按照原来的坏习惯办事,明知故犯,而且屡教不改。

(三)诚信评价标准因人而异,标准不一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其实具有特别明确的是非观念,能够清晰地辨别出美与丑、好与坏、诚信与不诚信的区别。只是在自身实际的行为过程中,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对他人诚信的评价,往往会表现出标准不一的现象,对诚信的评价往往因人而异。当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自己的亲人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时,一般会比较宽容,而如果关系普通的朋友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时,则会比较反感。与此同时,对自己的诚信的标准一般都会比较低。

(四)以自身利益作为衡量是否诚信的尺度

中职学生有时会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假借学校收费的名义,向家长索要钱物,实际上主要是用于个人自由的支配。比如上网、玩乐等。另外,中职学生中经常会出现以一些头痛、感冒、小毛小病为理由来骗取老师批假等行为,以此来逃学。此外,在日常行规方面,有些学生对自己违反纪律的行为,不能勇于承认,有的甚至于编造谎言,企图蒙骗老师,从而蒙混过关。可见,学生在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特殊利益时,诚信意识十分薄弱,甚至达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通过上述种种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职学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特别令人担忧。在现实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已经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理应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二、“议”:中职学生诚信教育意义

(一)诚信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需

我国古代就把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国,古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基本的为人准则,其中,“信”就是指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古人尚且能够如此,在今天,中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讲究诚信。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为我们当代的中职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诚信教育任务十分重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诚信是中职学生安身立命之本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考的失败导致他们特别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这种自卑的心态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中职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职学生要融入社会,立身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自身的自信。诚信正是要求中职学生能正确地面对自己,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从而达到一个对自我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诚信是中职学生安身立命之本。

(三)诚信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程度。正是因为个别学生的表里不一,破坏规则,缺少脚踏实地的作风,大大影响了班级整体的学习风貌,带坏了班级的风气。而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的基本要求是忠诚老实,讲信用,有信誉。在具体的学生行为中表现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它要求学生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实做人、敢于担当、勇于承认自身错误。试想,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信守诺言,那么,良好的班风、学风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在班级形成。由此可见,诚信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发挥诚信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形成的良性作用。

(四)诚信是中职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

诚信是德,没有诚信则是无德的表现。众所周知,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需要一个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并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坚持诚信,信守诺言,可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同时也是一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一个具有诚信品质的人,他会发自内心地真心向善,同时,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地实施良好的诚信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因此,诚信是中职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三、“寻”:中职学生诚信教育途径

诚信是金,品质纯正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珍藏在心灵的最深处;诚信是树,需要灌溉、培土、剪枝,直至长成挺拔繁茂的参天乔木。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通过德育课教学来加强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具体的诚信教育途径,从而为更好地实施诚信教育指点迷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诚信教育道路。

(一)创设诚信课堂环境,营造诚信氛围

创设诚信环境是学校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外部保障。作为德育课教师,我们要善于创设诚信课堂环境,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比如,就课堂纪律的遵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中职学校教师可以从诚信的角度与学生约法三章,对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表里如一的同学,经常加以表扬,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此外,对课堂教学中,违反纪律、上课睡觉等不诚信的行为进行道德意义上的鞭鞑和舆论层面上的谴责,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并逐渐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同时,德育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与学生就应该约法三章,把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优良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参考因素,确定诚信程度各级测评体系指标,对每一项内容制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在每个学期结束之后,通过学生自评、同学评议、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给每位同学确定最终的诚信等级。

(二)挖掘课内教学资源,内化诚信认知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诚信品德的培育而言,同样如此。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现有的德育教材,发挥德育教材在培育学生诚信品质中的作用。中职学校德育课是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德育课的鲜活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学科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规范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学科价值目标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我们看来,德育课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而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凸显其鲜明的德育功能。而诚信道德教育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渗透,既体现了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善于挖掘教材,找到强化诚信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内化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比如,以《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为例,诚信道德教育内容的切入点可以这样来挖掘:首先,依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商品交换需要实行等价交换,利用这一点可以加强学生公平、公正的交易行为,培养学生诚信经营的品质,反对欺诈行为。其次,依据货币的本质,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再次,依据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培养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观念。

(三)设计主题实践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精神修养。它是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因此,要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诚信品质,需要我们为中职学校学生创设诚信实践的舞台,以这个诚信实践的舞台为平台来重点培育学生的诚信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自我诚信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自觉的诚信行为。比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课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所学知识点,加强与班级、团支部活动的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设计诚信主题活动,如“诚信志愿者活动”、“诚信考试”、“诚信承诺宣誓”、“争做诚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一系列的诚信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行统一,在现实的生活中自觉的践行诚实守信的重要品质。众所周知,在中职学校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不诚信的行为比比皆是,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口号宣传,仅仅通过教师的说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际的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必须让中职学生亲自参与到诚信道德教育主题活动中来,让中职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与体悟诚信品质的真正内涵。在开展实际的诚信教育时,要因人而异,教育者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并以丰富的实例开展由感性到理性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并能自觉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

(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凸显德育功能

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品德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把握品德现象的价值判断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因此,品德评价必须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我们把诚信作为教育目标确立以后,他就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然后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因此,考核评价应联系学生的平时表现,而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结果。因此,中职德育课应改变以往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既注重知识的结果性评价,更应重视日常的行为表现,重视过程性评价。此外,还要坚持认知评价与行为评价的结合。具体来说,在通过德育课对学生的诚信做出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中肯的评价。所谓重视结果性评价,就是在学期末的时候,对学生的德育成绩给出一个最终的分数,通过期末成绩考核学生的德育表现;所谓过程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积极的行为要通过加分的形式适当地给予鼓励,对于一些违反诚信的行为则通过减分的方式做出惩罚。此外,在德育课教学中,还应该坚持认知评价与行为评价的结合。认知评价即指在具体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考核,从而考察学生对于一些诚信道德品质的认识水平。而行为评价是指在具体的德育课实施过程中,要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行为做出一个评价,此时考察的重点变成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通过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与认证,给予学生一个中肯的德育评价。

(五)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做好诚信表率

第3篇

有助于整合优质健康教育资源,全方位打造健康促进平台。

医学类高职院校拥有优质的健康教育资源:师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一般都较为深刻;具备开设运动保健、康复、理疗及运动处方等交叉课程的优势条件;健康宣教工作开展较好,部分学校为健康促进学校;拥有较为完善的医学和运动试验设施条件,学生体质健康档案较为规范。但纵观众多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开展实际,却大多不尽如人意。加强“体医结合”教学研究,有利于充分整合优质健康教育资源,借助医学院校在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实现多学科交叉教学,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体育、学习体育和运用体育。针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学习任务重、校外实习时间长等教学不利因素,可通过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比如加强与实习医院合作,充分利用医院教育资源,以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形式敦促实习生完成日常体育学习和锻炼,全方位打造学生体育健康促进平台,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关于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课程改革要牢固把握中心目标。

任何形式的体育课程改革都不能违背体育的中心目标:增强体质,发展终身体育。如果高职体育课程目标被动地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那么体育课程就会失去它的独立学科地位,而沦为“专才”教育的附庸。体育课程改革,要紧密围绕体育中心目标,牢牢把握两条发展主线:首先是健康主线,要以“健康第一”思想统领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无论是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还是教学评价完善等,都必须经得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最终检验。其二,是运动主线。教学改革不能一味求新、求变,全面否定运动技术教学。作为一个操作性的教育过程,体育课程离不开运动技术的载体功能,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课程改革要全面树立系统观念。

如何实现“体医结合”教学?湛育明教授认为:医疗体育是医学和体育活动的有机统一体;杜世权教授认为:应用健身运动处方模式取代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体医结合”最根本意义在于将体育教育纳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以医促体、体医互补、服务医学的目标。要将“体医结合”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综合性运用宏观调控和微观干预,创造良好教学支持性环境。在充分尊重体育与医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学习者的需要、体育课程的特性、医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中若干要素加以科学组织,转化为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以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掌握健康技能、养成健康习惯。

(3)课程改革要积极统一思想认识。

实现领导、教师和学生观念的更新与统一,是课程改革的思想保障。医学类高职院校具有体育课时少、专业学习任务重等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参与。因此,我们积极统一各方思想认识,为学生体育参与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首先,要积极争取领导观念的转变,使领导认同并积极关注体育课程在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其二,要师认识。经常性采用座谈、研讨、专家讲座等形式,使教育者树立社会本位思想和职教意识,真正视体育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将“育体育心”、“职业需求满足”和“终身体育培养”目标贯彻切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其三,要统一学生认识。可通过入学教育、理论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体育健身、健心功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体育与健康、体育与职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主体意识,以进一步增强教学实效。

第4篇

困境一:照搬国外理论,脱离中国教育实际,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严重脱节。

近年来,西方诸多教育学理论或学说纷纷涌人中国,这些如潮水般的理论在启迪我们思维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失语”现象,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理论的原创性缺乏――跟在外国理论后面跑;教育术语的洋化――语言生僻,一些译著晦涩难懂;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不够――食洋不化,缺乏充分理解就大规模“运用”到实践中。由于课程改革理论先天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也由于我国教育中很顽固的积习,所以在实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自然就出现很多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课程改革为了谁?为教师改?为学生改?为知识改?为改而改?新课改中中西合璧的先进理念与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传统教学观念大相径庭,成不了教师指导教学的主导理念。课改不知不觉成了我们热情欢迎后的弃儿。

我们的语文教育似乎总在做附庸,或是语言学,或是文学论,或是教学论,现在又是课程论……我们的话语系统好象只属于这些学科。而语文教学作为学科始终没有独立性,争得自己的地位。语文教学是什么?它就是语言的习得和文化的传承,而教育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今我们对于语文教育,只是不断的进行着技术层面的改进,如教法的探讨,课型的改变,教材的修改,直至课程的革新。我们缺乏价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观念,没有树立起应有的价值思想。所以有人说,语文教育群体发育不良,这话绝非危言耸听。

困境二:过于繁多的内容,使得师生都疲于奔命,心力交瘁。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材新,容量大,课时紧,教材如何选用,时间如何安排?教材中相当多的内容是虚设的,新课改各学科好像都在搞竞赛,竭尽其能,都想把最精彩最重要呈现给学生,学生难以招架,教师也只好拼命开课,因为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教材设计者的初衷完全落空。不可否认,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教师对一些模块内容的把握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学习内容泛滥,自然会造成学习过程失控,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和师生价值错位的问题,真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远离虚假的繁荣,真正落到实处。

困境三:过于苛刻的要求,使一线教师望而生畏,力不从心。

对新方法,新理念的生吞活剥,作为新课程行动者的教师其执行力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教师出现走样产生偏差,就是很自然的了。另一方面教材的专业性过强,这些教学内容,让相当多的小学教师的在能力上捉襟见肘,明显跟不上。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灵暗花明又一村――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对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一)新课程语文教学论,总论

此著汇集了众多专家有益于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和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系统地阐释了:有关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探讨了关于建构主义语文教育思想、语感教育、老师素养、教材建设、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问题等内容,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也做了详细的介绍。

这是一部以新课标和新课程理论贯穿语文教育全程的“语文教学论”教材,以教育思想的丰硕独树一帜,使人耳目一新。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许我和编写者想法略有不同,比如,语文教学中应该是“阅读”领先还是“写作”领先?我认为可以有多种模式,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根据不同学生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来拉动语文教学。

(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对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实际指导作用

第一,在小学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在幼儿教育阶段已经获得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素养,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机械重复,另一方面必须思考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打牢学生语言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训练的要求,因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始终是语文教学最重要任务,这也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本质之处。

第三,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要靠系统完整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母语教学有基础,有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这一基本事实。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学生绝不是先掌握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之后再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的,而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领悟有关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二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和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四,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脱离言语实际和应用实际,语文成了升学求功名的敲门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5篇

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阅读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学生不断的阅读实践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长期阅读交流。师生之间的阅读交流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要结合课文阅读将精读法、选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常用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比如对于《鸟的天堂》一课,要在指导学生初步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第11、12自然段,对第8自然段的联想修辞手法和第11、12自然段不用一个“多”字,只是以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的描写、衬托让人对“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鸟儿的写作技巧有深刻的领悟。学生的个性不同,对阅读方法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取长补短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教师应该发挥自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适时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方法交流活动,让学生结合个人阅读过程,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各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形成共同的认识,在思想深处积淀阅读方法。

二、在实践中历炼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尚不稳定,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的运用都可能出现波动性,只有让这种无规律的波动转化为一如既往的良好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完成新课程的语文阅读目标要求。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在阅读实践中历炼,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体验。要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鼓励学生读书时勤动笔,包括在书上做眉批,画线打重点号,让学生形成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要展开各类课外活动。为了便于训练,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统一规定或发放,如一年级推荐《舒克和贝拉历险记》《洋葱头历险记》《小猪唏哩呼噜》等,三年级推荐《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大林和小林》《窗边的小豆豆》等,六年级则推荐《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红楼梦(儿童版)》《西游记(儿童版)》等。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倡导查用工具书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提升阅读品质,让学生充分感受读书的乐趣,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在评价中升华阅读情感

第6篇

摘 要: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话题从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真情实感、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谈了粗浅认识和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

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诸多特c。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在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时,应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

语文学科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忽视对语文学科人文内涵的挖掘。

那么,如何挖掘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呢?我以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为例: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给学生要团结友爱。在学ǖ与j、q、x拼读规则时,我启发学生怎么才能记住,一个男孩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挖掉ǖ(鱼)眼”太残忍了!从孩子嘴中说出让人心灵震撼。还没等我做评价,就有小朋友说:“小鱼那么可爱,挖掉眼睛会死掉的。”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顺势说:“小ǖ有礼貌,见到j、q、x摘小帽。老师相信大家都非常喜爱小鱼,都愿意和小动物交朋友。”

二、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中小学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的有利改革。人的学习活动有三种主要形式:体验、发现和接受。这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是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所占的比重不同。比如: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通过感悟语言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这一过程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时,也需要学生更多地经历、体验和发现。但是我们知道:小学生知识少、阅历浅,需要教师讲解的情况也很多,这时就需要适当灌输,提供背景知识、讲解言语规律。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努力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另一方面对接受学习也不要完全摒弃。

接下来,我着重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质疑和发现解决疑问。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要大加赞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2.尽量运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我们要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论。正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活,就会逐渐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三、在阅读中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尽情释放生命活力。这是阅读教学强调“情感体验”的价值所在。

李吉林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情境教育的创始人。她把课真正上成了美的教育,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她是这么组织的:

在学生初步诵读之后,引导学生诗意作画,问学生该画些什么?1生答:要画篱笆。师追问:篱笆要画成什么样的,密还是稀?生答:要稀一点。因为“篱落疏疏”。2生答:还要画小路。师追问:怎样的小路?3生: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4生:还要画树,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有落花,因为是“枝头花落未成阴”。5生:还要画蝴蝶,因为“儿童急走追黄蝶”。6生说:“不能要蝴蝶,蝴蝶已经“飞入菜花无处寻”了。李老师提示一句:“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7生得到启发,说:“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所以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了,但还是要画黄蝶的,要画在花丛中。”8生补充:“最好是被菜花遮住,只露一点翅膀,这样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在引导学生诗意作画的过程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体验了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让生命的活力得到了尽情释放,这是灵魂的自由舒展,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课是发展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此并不够重视。我个人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师对这一课程的认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内容丰富,综合了社区服务、信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这样的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构建知识、塑造心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考察、动手做的形式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课无论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是开放的,课堂上、校园中、学校外都可进行。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4.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有周密的教学计划,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能随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如能抓住现场生成的良好契机,灵活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对学生来说就是最有价值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很多,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钻细研、积极践行新课改的诸多理念,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尽到教师最大的职责。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语文教学

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修养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自觉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职业修养,这包括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师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教学能力修养、也包括作为一个优秀的高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教学艺术方面的修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 “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当设法消除它。

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仿效的标准语言,是学生语言修养形成和提高的楷模。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表情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 教师语言是各种知识信息的载体。许多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知识修养,他们深厚的语言功底正是来自广博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1、哲学修养。2、专业知识。还要扎实地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及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3、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了解邻近学科的知识,才能拓宽视野。4、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关注前沿科学的发展动态,接受新知识。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新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的健全;对学习效果和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要转化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支持者,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研究的过程,建立新型的互动合作关系。为师者,应该有能力认识和应对这种差异,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动机,在师生关系中取得主动地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因年龄差异同学生关系的隔阂,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其特性,与学生拉近距离,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知心人。克服主观偏见对有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歧视现象,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成为教学的旁观者,相反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更好的驾驭知识、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妙,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才会真正确立下来。

四、多媒体给语文课堂增添活力。

多媒体教学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之,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有机地结合成体,形成种立体的、多维的、系统的教学过程。以直观、形象的力式展示给学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有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教学内容的个别理解和有效吸收,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重视生活和实践。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大,学习任务重,若不在教学的方式上有所改变,教学的效果必然不佳。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己收集、制作生字卡片、互相交流学习、记忆生字的方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观察能力也在留心生活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又如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把握中心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更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的习惯,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作文材料。然后,在学生充分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就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8篇

班杜拉在1965年做过一项关于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目的是了解两个主要问题:

(1)儿童是否不管榜样(即作为实验对象的被观察者)是受到奖励还是惩罚,总是会从榜样那里习得攻击?

(2)儿童看到榜样受到奖励是否比看到榜样受到惩罚会更多地自发模仿所看到的攻击?这项实验将4~6岁的儿童分为两组。儿童在电影中看到一个成年男子演示四种不同的攻击,但在影片快结束时,一组儿童看到的这个成人榜样受到另一个成人的奖励(那个人说“:你是一个强壮的冠军。”);而另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惩罚(另一个说“:喂,住手!我以后再看到你这样欺负弱者就给你一巴掌!”)。接着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里面放有一个同样的充气人以及这个成人榜样使用过的其他物体。结果发现,电影里榜样的攻击所导致的结果(奖励或惩罚),是儿童是否自发地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看到榜样受奖励的那一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另一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364-365)这一实验结果,是否意味着看到榜样受奖励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儿童习得更多攻击呢?为回答这个问题,班杜拉又做了一项延伸实验,在这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想起榜样的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表明,这两组儿童在模仿攻击方面没有任何差异,即都能精确地显示出榜样的四种攻击的顺序。因此可以说,榜样行为所得到的不同结果,只是影响到儿童模仿的表现,而对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在榜样受到惩罚的条件下,儿童同样也习得了这种行为反应,只是没有同样地表现出来。班杜拉的上述实验研究表明,惩罚对降低有些问题行为比较有用。“尤其是当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动力去改变行为时,惩罚就较为有效”。(328)当惩罚看起来是减轻危险反应的唯一可行的方法时,惩罚的害处可能要比让儿童自身发展下去产生的后果要小些。因此,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认可适度惩罚的观点,主张尽可能采用移除式惩罚而少用施予式惩罚,以此来减少惩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应将惩罚和对适当行为的奖励强化结合起来,通过惩罚的负强化效应而发挥其教育价值。(186)

二、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一)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具有积极目的(因此而不失其教育性价值)的惩罚应当具有相对明确的使用范围,因为并非所有的不良(非期望)行为都可以通过惩罚而收其效果。作为教育手段的惩罚应当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就其消极层面而言在于禁止某种不良行为,就积极层面来看是在于诱导良好行为。两者不可或缺,否则就失却其实施的本义和价值,变成单纯的管理甚至惩治。经验告诉我们,惩罚似乎是改变不良行为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措施,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有很多教师就是抱着这样的错误观念并付诸实践,从而导致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大量无法达到有效抑制、消除不良行为预期目标的惩罚方式,也就是说无效的或者不当的惩罚。从所施惩罚物划分的角度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这几种:身体惩罚(体罚)、心理惩罚、布置额外作业、拖延下课或课后留校等。从惩罚过程的行为分析角度,主要有滥用教师权威的惩罚(包括对由于教师失职行为而引起的学生不良行为的惩罚和出于报复目的的惩罚)、违反逻辑结果的惩罚、情绪化惩罚、惩罚尺寸失度(包括过轻惩罚和过重惩罚)以及惩罚对象错误和选错惩罚物(心理学上是指能够减弱不良行为的操作结果)等。这是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和避免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及学校基于其特定的法律地位,在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处置时,其拥有的权责是不等同于监护人的。那么,对于什么样的不良行为,教师应当给予惩罚,而对于哪些不良行为,又不必给予惩罚呢?下面只是一些不完全的列举分析。

1.对于那些属于违反校规班纪和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如撒谎、偷拿东西、考试作弊等行为,如果学生明显知道这样做是违反规则和错误的,自己又能够遵守,却不顾后果而为之,就表明他具有明知故犯的过错,对于这种行为可以给予惩罚。

2.对于属于学习方面的不良表现和个人生活中的非期望行为,应以引导和强化为主,一般不要采取惩罚的方式。每个学生基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个体差异,后天努力及客观条件悬殊,导致彼此差异,不可能都像学校要求和教师期望的那样作出反应。因为某些不良行为是早先就已形成了的,难以期望其在短时间内作出改变,而某些正确行为的习得是需要必要准备的。对于那些有特殊需要的行为问题学生,应当充分考虑其实际并在征得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由学校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士或者校外心理学家进行干预、矫正。

3.对于属于学生情绪反应上的不良行为,一般不宜采取惩罚性教育,因为这样做非但不能消除问题行为,反而可能引发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对这类不良行为,应当先杜绝引起该学生此不良行为的强化物,再以正强化为基本干预方法。

4.对于初次出现的意在引起教师或同学关注、危害轻微的学生不良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忽视或者强化期望行为的做法加以应对,最好不要采取使其目的得逞的惩罚措施。

(二)实施惩罚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是否给予惩罚、何时给予惩罚以及如何给予惩罚,诸如此类的问题即使在行为心理学家内部也存在很多争议。那么,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实施惩罚时应注意些什么,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1.惩罚保留原则

也就是说,教师应以正向强化为基本原则,尽量避免使用惩罚来矫正行为,而是通过奖励等方法增强与目标一致的期望行为。那些赞同使用惩罚的行为理论家们也同意这样的观点,只有当强化不奏效时才考虑使用惩罚。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首先向他建议能引起其兴趣的替代行为。除非不得已,一般保留采取惩罚的措施。(525)例如学生甲嘲笑同学是笨蛋。班主任老师本来可以罚他站在角落处反省自己为什么嘲笑别人,可是这位教师并没有这么做,她知道甲生这么做,只是为了满足他在同学面前的表现欲,而甲生在科技能力方面又很强。下课后她把甲生单独叫到一边,和他共同设计了一个科技项目。当他完成这个任务后,老师就让他在班里展示其成果。这种做法,既纠正了学生的不当行为,避免因为惩罚而带来的不良后果,还可将学生从消极榜样转变为积极榜样。

2.及时性原则

即在不良行为出现或者非期望事件发生后尽快地施以惩罚物,这时收到的效果最佳。如果延迟惩罚,则在惩罚之前发生的理想行为会受到惩罚物的影响而减弱。一旦教师认识到有必须加以惩罚的不良行为出现,就应该立即给予惩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惩罚对该不良行为的抑制效果。

3.正当性原则

首先,教师应当出于教育的目的,根据既定而明确的规则处罚有过错的学生。任何将惩罚作为报复手段的做法都是应当被绝对禁止的。在实施惩罚时要确保被惩罚的学生知道他的哪种行为受到处罚以及为什么受惩罚。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明白他为什么受惩罚,学生自己也就明白为什么受惩罚。其次,教师应当确保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罚是合适的。即确保采取的惩罚措施是针对其不当行为并且是适当有效的,不会有副作用,除非其副作用相对于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要根据错误行为的严重程度决定应当施以怎样的惩罚,惩罚实施的强度要与受处罚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成比例,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久。过分宽容或者过分严厉的方法都不会有效地消除错误行为。可以采取分级处理、渐次惩罚的方法,并考虑给将要受处罚的学生提供选择不同行为的机会。例如,LeeCanter就主张对待错误行为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惩罚水平,而且课堂管理中惩罚的等级不应该超过5个。(357)在进行惩罚时,应当考虑学生心理需求上的个别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尽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灵伤害,严禁体罚和侮辱学生。

4.最低伤害原则

在教育中实施惩罚往往会导致一些消极的后果甚至是危害。如激起受惩罚学生的情绪行为,造成学生逃课、掩饰行为和对教师的疏离,导致攻击行为增加,失去自尊和心灵伤害等;过度惩罚或者经常性地实施惩罚有可能引发制约现象,容易使得与惩罚有关任何刺激变成制约惩罚物。因此,当教师必须抑制一个不良行为时,应选择一个比较温和的又能阻止将来的不良行为的惩罚方式。比如当教师通过忽略、说理、给予脸色的方法能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就不要采取警告、批评、叱责的方式;对于某些不良行为,可采取私下实施惩罚的方式,既可以消除引起班级同学的注意的可能性,还能避免学生在大家面前感到尴尬或羞辱。

(三)关于教师实施有效惩罚的几点建议

鉴于惩罚的种种弊病以及由其可能带来的许多副作用,教师对于惩罚应当采取一种“不得已而用之”的谨慎态度。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是一项技巧,也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考验和挑战,需要充分运用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实施惩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并让受惩罚学生认识到

惩罚针对的只是不良行为而非学生本人。因此,任何会导致伤害学生自尊心、降低其自我价值感从而造成学生心灵伤害的惩罚措施,都应当不用或尽量避免使用。

2.教师必须结合具体个体和情景

深入分析造成学生某种不良或违规行为的原因和动机,然后考虑是否有必要施以惩罚;如果需要,再考虑选择适当而有效的惩罚方式。

3.对惩罚的解释与说明

对于某种不良行为,一旦确定有必要加以惩罚时,教师就必须明确告知学生实施了哪项被禁止的行为,违反了哪一项规则,造成了什么样的具体后果(比如干扰了同学的学习,威胁到其他同学的安全和自尊、或者是损害了学校的财产等),从而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之所以对这一行为实施惩罚,是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可接受行为的界限。对惩罚的解释和说明,既使被惩罚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而容易接受这一惩罚,也让其他同学明白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4.教师在应对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时

应尽量保持平静、克制和理性,以避免受其个人主观成见和消极情绪的干扰而出现过激反应,进而引发不当惩罚。

5.对不良行为的惩罚必须与对良好行为的奖励强化相结合

方能收其教育之功效。相关研究和大量的事实都表明,当可接受行为同时被强化时,对不良行为的惩罚会更有效。(331)而且,通过强化期望反应、惩罚非期望反应,可以向学生传递“行为是能够改正的”的积极信息。例如张三在校表现不佳,常出言不逊地顶撞老师,为此几乎成了教导处的常客。这时教育他最好的办法不是如何指出他的错误,而是强化他表现良好的一面。

6.对受惩罚学生保持关注

以监控和评估惩罚的有效性,必要时调整或改变教育措施。如果一个给定结果(惩罚)不能降低它所要惩罚的反应(即不良行为),那么这个结果对于被“惩罚”的学生来说就不是让其厌恶的。事实上,这种惩罚有可能是一种强化。这时,需要教师调整自己的判断并改变其教育策略。

7.在必要时

第9篇

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学生参与配合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产生,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垄断着课堂教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一直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也没有动力,最终会使学生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学生说英语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此外,课堂教学还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小学生刚接触英语,能否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持续且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1.利用直观、形象的词汇卡片,引入单词教学。这种方式改变了教师念、学生重复跟读的枯燥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单词的积极性。2.在课堂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无论是个人竞赛还是小组竞赛,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及个人奖励小星星、笑脸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声音动画等,也可以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利用实物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遗漏任何一名学生,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满足那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的需求,更应该顾及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后的作业和辅导中,都要注意梯度设计,以便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有所收获。因此,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英语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四、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情况下,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教学效果也就越好。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最大效度地发挥每一节课的作用。此外,还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机械性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利用小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图片、声音以及现代化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素养 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认识情感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建立一条师生情感的纽带。

一、利用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使学生好学、学好就应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有兴趣时,他那愉快的心境就会感到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反之会视为畏途。

1、创造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入环节设计得好,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根据学生情况及课文内容,或展示一幅画面,或一个演示,或听一首歌曲,或讲一个故事,或设计一个悬念等。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我先放图片,展示黄果树瀑布的美,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接着播放瀑布的声音,学生倾听其声,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2、讲究授课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人们学习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地、愉快地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如在教学《观潮》时,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为导入。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大潮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观所震撼,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精神愉悦、情绪饱满、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去获取知识,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3、善于应用留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授课中应当讲究艺术方法,不能兴之所至就一讲无疑,而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的余地,再创造的空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感受和体会发挥想象去填补,从而诱发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思考来,对学习的内容,既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又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留下空白,就能抓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心理,而且这种空白与学生能力之间的距离越适中,就越能激发学生求解的欲望。

二、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课文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真情,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饱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体验。课文中作者对人和物的深厚情感,对大自然爱的情感,对生活爱的情感,以及对祖国爱的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如:《爱的茉莉》中父母间看似普通却情深意重的真爱,《花瓣飘香》中女孩对母亲的孝心,学生怎会不感同身受?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激励、感化学生,让学生的心灵被知识的力量所震撼。

三、注重沟通,建立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都用于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接纳、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学有所成,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1、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平等”源自一种潜意识,是指向师生双方的共同尊重程度,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相待,真诚以对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值得尊重和善待的生命个性,各自有着自己的使命和未来,各自有着自己的生命光彩和重要作用。师生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是良往的先决条件,平等地位下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和合作,才会有积极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

2、真诚的情感沟通是连接师生心灵的纽带

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气质性格特征,教师要用宽容和理解去接纳他们的轻微失误,这样才能与学生缩小心理距离,也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当然,这种宽容不是一味地向学生让步,而是一种有原则、有方向的引导。沟通和接纳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做到师生之间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融,努力把课堂变成师生生命的绿洲。

四、加强阅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文又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饱含了浓厚的感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阅读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其中的情感脉络,启动学生情感的闸门,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做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 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付出更多的真情,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第11篇

一、在时间管理上,要探索教与学的科学比例

到底是“教”需要时间长,还是“学”需要时间长?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学”的时间应该多于“教”的时间,这是由“教”的目的所决定的。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促进学,教的多而学的少,显然是不对的。精讲多练,这是高效益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洋思中学倡导老师只讲5分种,杜郎口中学提出了“10+35”课堂模式(10分钟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都是十分有道理的,他们把准了课堂教学的脉搏。“精讲”要求老师备课要细、要深、要广、要抓住关键点,要求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讲什么,怎么讲,要一清二楚;“多练”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去独立研究教材,同时提供精选的典型题目,达到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现时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上的弊端是:课前不进行时间设计,要么是满堂灌,要么是大“放羊”,要么是“灌”和“放”的结构不合理。

二、在教学主体上,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实践

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不能替代学生,老师不能是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去带领、去引导、去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自愿学习的愿望,是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取得学习成就而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积小步成大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自主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锻炼意志品质,积累学习自信。教学过程最应关注的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他们才是培养班级学风的关键。

三、在学习监测上,要重视问题反馈

作业与考试是监测学习效果的主要办法。要监测学习效果如何,除了课堂作业要及时检查外,每堂课还必须布置适量的精当的课外作业,必须在下一次上课前检查完成情况,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或全体的反馈,这才是全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四、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能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五、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六、要联系生活实际增进课堂效果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同时它又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又具体综合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张扬,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课堂也变的更加精彩,但是在这些热闹的背后,也透射出一些浮躁的现象。

一、新课程下语文课堂呼唤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这场重大的教育变革中每一个教师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在新课程中重塑自己。教师角色的转变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时下教学目标繁杂、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环节繁杂,媒体介入过多、教学方法花哨已经成为大家争论和探讨的主要对象,从上到下都齐呼"简约"。这些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内容的繁多呼唤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更新,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教学设计,呼唤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二、语文课堂呼唤教学弊端分析

(一)时间的封闭

上课铃响后老师进了教室,哄乱的教室一下子变得安静了。学生们一个个抱臂坐好,当老师问到本节课相关联的问题时,学生茫然了,脸上的样子充满了迷惑,有的学生赶紧翻书,而对于课文中的朗读方面,也没做好课前的预习。最终导致效率的降低。

(二)空间的封闭

班级成了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活动受到了限制。而我们现在的班级虽在新课改的倡导下缩少了班内人员,但在很多地方因为其他原因的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学生的个别差异未得到老师全面的发现,创造性也未得到发挥。也有个别老师有心把课堂开放,可居于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学生不得不把课堂作为主要的生活空间。

(三)内容的封闭

书本只是一个凭借,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内容却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脱离,造成书本是书本,生活是生活,课堂是课堂,社会是社会。必须借助联想从生活中引进资源,利用大脑想像去构建学习内容,把已有经验和经历带进课堂。

教材并非圣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资源丰富,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虽得到了不少的信息,却缺少了对信息的了解、解释、掌握程度,而使得信息不得不成为学生口中谈笑的话题从而白白浪费,教师缺乏信息的整合性。应把学生课内与课外生活相联系,视教材为跳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

(四)手脚的捆绑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抬头挺胸、正襟危坐是成了课堂学习的标准姿势。课文语言生动,情境优美,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甚至手舞足蹈,那么又为何不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其中?古人读书入境时,也时而掩卷沉思,或踱步徘徊,或捧卷吟咏,或……,我们何必捆绑住学生的手脚?实践证明,学生读书时解放了手脚,就更能投入但课文情境之中,更能体悟到课文中独特的东西。

(五)思维的束缚

时间的封闭、空间的封闭、内容的封闭、手脚的捆绑使得思维受到了严重束缚,造成了学生无内容可想,或者不敢去想象。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起求知欲望

有效地语文活动不能单独的默写和背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语文活动有联系的语文情境,是学生产生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度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也可借用生活实例为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二)运用信息反馈与调控,提高课堂有效性

语文教学讲究实效性,如何做到?关键是改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作为教学过程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及时运用信息反馈:如口语反馈,即师生双方通过口头语言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质疑等;通过学生听课表情、坐姿和教师的姿态交流获得的情感反馈,如学生两眼有神,端正聆听、表情冷淡、态度消极等;还有通过文字、图像交流获得的图像反馈,如教师板书、学生练习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反馈并进行调控,使课堂呈现出教与学的最佳状态。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多媒体,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将多媒体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语文教学生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理解,感情的体验等方面,更能优化语文课堂。通过设计声音、图片、动画,直观清晰的展示新知识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将教材由"静态"变"动态",使学生逻辑思维中的抽象定义实现向形象思维的回归。但是语文课件制作要避免花哨,教学要注意节奏和容量,多媒体还要与教师的板书相结合。

(四)重视学生的语文思想方法和学法的指导

第13篇

为何首倡诚信二字?当今市场经济进程中,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往往见利忘义,虚假、失信时有发生,大则扰乱社会秩序,小则破坏团体、亲朋好友关系,信任危机阻碍和影响社会组织关系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倡导诚信,就是要从我做起,在集体中营造一种言语真实、真心诚意、互相值得信赖的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让传统的道德力量在经济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团结

圆形为团,解不开为结,故用力量将绳索打结成圆形即为团结。此为名词,但在实际使用中,团结则为名词动用,引申为使之聚合。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即目标、力量、结合三者具,方为团结。学校为了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需要用一种力量将培养者与被培养者结合起来。在学校这一团体中,有老师无学生,有学生无老师,都不成其为学校;更进一步,有领导无群众,有群众无领导,亦不成其为学校。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故只有团结起来,将这种力量凝聚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共同完成和实现我们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社会协调发展,发扬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出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广大师生员工需要通力合作,集思广益,紧紧围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共同进步。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职业分工的明细化,个人也越来越走向专业而缺乏综合性,因此,必须加强协作。只有依靠团队,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实现集体的理想。

三、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为阳为天为刚,故曰:天行健。自强不息即为自己努力向上,不懈怠。人生于世,必努力,必向上,方为君子。君子者,德行高尚之人之称谓也。荀子以为,人有智,能仁义法智,可以为善,可以为君子。故其《劝学》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亦为自强不息之另一解。国学大师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就在于有自强不息之精神,是故,自强不息,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无论古人、今人,皆倡导“自强不息”,强调人生于社会,不论环境如何,必须时时努力,不可松懈,即强调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我校每年举行“诚信板报宣传”,使我校师生以“自强不息”作为精神支柱,奋发图强。

四、结语

第14篇

高校教育,以人文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加强如今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诚信教育,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教育综合改革领域的重要方向与基本导向。诚信是一个人的诚实性和信用度,体现出了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会计专业大学生由于其将来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加强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至关重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立德树人也是如今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导向。对于高校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其不仅仅应该熟悉、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树立较高的道德品质,强化职业素养,增强诚信度。加强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适应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规律的职业道德。

二、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1、会计专业大学生缺乏诚信教育的文化环境

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实践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与研究,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诚信程度的教育与培养。由于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长期培养的是专业性人才,只注重掌握具体岗位技能的工作人员。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缺乏息息相关。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大学课程的设置基本都是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与职业相关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没有把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任务中来。

2、会计专业大学生教育缺乏科学的体系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是以会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审计等为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种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培养出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实践中,大多数老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方式难以使学生重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如何充分利用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应措施

1、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文化环境

高校是人才输出的摇篮,同时是职业道德教育、诚实教育的主要课堂。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度至关重要。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优秀、高雅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侧面反映,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体系,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的指导,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快速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通过高校文化建设来促进会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诚实守信的优秀道德品质。增强高校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校风学分建设、治学、创造精神的培养,可以反映出高校的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在促进学风与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的建设,坚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建设和谐、正确的高校校园舆论氛围。其次,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方向与信念的体现,培养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勇于创新的精神就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形成压力,增加动力。只有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营造一种开拓创新的氛围,保持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在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中逐渐培育会计专业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典型实践环境

实践性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实际中逐渐培育大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优化典型实践环境是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走出课堂接触实际操作,亲自体验,不断感悟与提高技能。典型实践环境包括通过对典型场景的参观、典型人物的访问调查和教育过程、内容融合所酿成显示的特殊氛围。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真正的技能,将感性认识深华到理性认识。可以考虑设置一些到相关单位实习、聘请专家到课堂讲座形式的专门课堂,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对诚信的重要性。

四、结语

第15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是面对面的,师生之间可以及时沟通,相互提醒,不管干扰来自师生哪个方面,都可以作出及时处理,以使干扰降低到最低水平。但在远程教学中,干扰来源复杂,强度较大,加之缺乏必要和及时的反馈,这些干扰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远程学习中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教材和网络资源的因素

远程教学是开放式的,由于教与学之间,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直接见面,因此,教材和网络资源就成为传递知识的重要渠道,成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教材和网络资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远程教学中,无论是文字教材还是网上视频,都对远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其主要表现为:

(1)教材不适合成人学习。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数是沿用在校生所用的教材,适合网上学习的专用教材很少,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的教材更是寥寥无几。这给学员的学习尤其是通过网上学习后的巩固和消化带来了许多困难。

(2)缺乏配套的学习指导书。特别是理科课程的学习,教师网上授课后,学员需要做练习巩固学习的内容,需要有关自学指导书、习题集等。

(3)缺乏必要的网上资源。课程学习结束后,远程学员希望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网上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但目前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课程的网上资源,基本上是文本教材的电子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4)部分课程制作质量不高。由于目前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对课程的进度要求比较紧,部分课程制作质量不高,画面不够清晰,解说声音前后不一致。

2.来自教学管理上的因素

远程学习不能够简单的理解为学员的独立学习,应该是教学管理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统一。学员学习的同时依靠整个远程教育组织,并从这个组织中获得智力、方法和精神上的支持。因此,教学管理对远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其主要表现为:

(1)学员集中学习中的相互干扰。远程学习,由于其开放性,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由于设备和条件的限制,各校外学习中心基本上是根据远程教学计划的安排,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学员集中学习。但由于部分学员工学矛盾突出,集中学习的时间不能够保障,造成他们学习的课程与全程听课学员课程的脱节,形成学员集中学习中的相互干扰,为远程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部分校外学习中心执行有关规章制度不力造成的干扰。我们知道,远程教育是通过校外学习中心认真落实教学的全过程,来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的。在远程学习中,校外学习中心组织的集中学习、自学和完成作业是远程学习中的最基本环节。但由于部分校外学习中心出于对经济效益等方面原因的考虑,对学员的考勤、作业督查不力,要求不严,造成有关规定落实流于形式,对远程学习造成了干扰。

3.来自教师的因素

总书记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远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的职责,还肩负着培养远程学员的自学能力与指导学员学习方法的育人职责。因此,远程学习中,教师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行为也对远程学习的干扰很大,主要表现为:

(1)部分主讲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由于讲课的教师是处在摄像机前讲课,眼前没有学生,部分教师的形象以及谈吐举止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教师口音南腔北调,照本宣科所产生的单调乏味,有形或无形造成了一些干扰。

(2)兼职辅导教师指导质量不高。在远程教学中,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对主讲教师的选择和安排一般都比较重视,而校外学习中心安排的辅导教师大部分为兼职教师,很多辅导教师都是利用其教学空闲时间参加远程教学辅导工作,时间和精力都不具备,辅导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会造成一些干扰。

4.来自教学环境的因素

(1)视频节目播出的效果不好。由于各校外学习中心的教学设备不同,播放的部分课程效果不好,存在图象模糊、声音不清晰等现象,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干扰。

(2)学习环境不够理想。有的校外学习中心自己条件不够具备,采取租用中小学的教室和设备的方式开展教学,形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3)部分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人员,不积极学习和掌握远程教育所必须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对教学过程中的设备故障和计算机软件故障、网络故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5.来自学员自身的因素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力。远程教育的学员大多是成人,学习的功利性强。但远程学习既要靠自觉,又要靠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然而,现在有不少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畏难情绪严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2)缺乏计算机等设备。很多学员,非常想通过远程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但由于单位和个人没有计算机等设备,加之单位地处边远乡镇,上网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不能够经常在单位或家庭学习有关课程。

(3)工学矛盾和经济负担重。远程教育的学员,很多既是单位的骨干,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较重。加之目前各地学校没有切实实施"素质教育",部分单位节假日和寒暑假补课现象严重,造成学员的工学矛盾异常突出。

二、校外学习中心的基本对策

干扰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的。但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传递教学内容,实现远程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对学生支持服务的重要手段,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营造教书育人的环境的重要渠道。校外学习中心有义务和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干扰,确保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以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分析以上远程学习中的干扰,我们会发现,校外学习中心的作用在远程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提升学员学习动机层次,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提高管理和辅导人员素质,克服干扰,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从内、外二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提升远程学员学习的动机层次,另一方面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学习是主动的吸收和积极的反应,而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成人学习者,如果缺乏学习的动机,不但效果差,而且时间不会长久。

一般而言,参加远程学习的学员多数是为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弥补工作中的知识不足、为了追求自身价值来学习的,这种动机是内在的,受内在动力的驱使,是高层次的。但也有少数人是为了获取文凭或证书,为了得到提升或晋级,显然这种动机是外在的,浅层次的。校外学习中心要利用各种时机,通过外部刺激,引发远程学习者不断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把远程学习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作为学习的主动力,把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教育提升远程学员的学习动机层次,增强学员学习的抗干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管理,尽量减少外在的干扰因素。严格执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制度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减少外在的干扰因素,是提高远程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校外学习中心应该做到的以下几点:

(1)加强入学教育关。利用新学员入学的机会,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组织学习有关远程教育学籍管理等规章制度,逐步提高他们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努力使学员自觉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2)做好集中教学的组织和考勤。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学员不具备个体学习的条件,根据校外学习中心的职责规定,积极承担试点高校下达的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科学的制定集中学习安排,切实落实试点高校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课时的完成。管理人员要做好集中学习期间的考勤工作,提高学员的出勤率。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远程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在组织集中学习的同时,要努力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开展远程教育的设备标准,建设好远程学习的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为广大学员提供良好的网上学习的环境。要开放网络教室,安排专业辅导人员,为学员提供答疑、习题课等,弥补网上教学的不足。在学员比较集中并且有条件上网的单位或学校,通过校外学习中心与单位领导联系,为学员提供学习的服务支持。

(4)强化学员作业管理。严格执行远程教育关于作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学员作业的收交与登记、反馈工作。对迟交作业的要进行催交。通过强化作业管理,提高远程学员学习的信心。

(5)建立一只相对稳定的辅导教师队伍。对于辅导教师,要聘任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高,学员满意的教师担任。要积极争取校外学习中心所在单位的支持,将远程教学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列入该教师总工作量中,从而使辅导教师工作得到肯定,使其能安心教学。

(6)严格考试纪律,端正考风。远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远程教育学院在教学实践中,除常规考试形式外,还开展了网上考试、课程考查、论文考查等,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考试既是全面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下转第26页)(上接第30页)也是保证培养人才规格的有效手段。因此只有严格考试纪律,端正考风,才能切实杜绝远程学习中的各种干扰,提高学习质量。

(7)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牢固树立为学员服务的思想。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人员应该勤于学习,与时俱进,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现代教育基础知识,并自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运用于远程教学管理之中,切实为远程学员服务,全力为学员创造一个严格、温馨的学习环境。

"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终身教育思想的逐步确立,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将日趋重要。远程教育的学习质量将成为远程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只要各方面通力配合,把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做具体,做细致,远程学习中的干扰因素就会越来越少,远程教育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