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等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目前学生状况分析
当前,中国的传统戏曲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既有国家资助的精华戏曲,又有饥不果腹、靠摆地摊维持生计的百姓戏曲;既有高达戏曲硕士的高级表演人才,又有没上过几天学的草根戏曲演员,可谓繁华与衰落同在,高调和低曲同唱。面对戏曲,学生既有机会步入高大尚,又有可能错失年华,进入生活的低层。这种两难选择,就是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面临的困惑。纵观这些学生,专业基础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同。既有初中未毕业的学生,又有读了几天小学的学生;既有农村学生,又有城市学生;既有学过一点戏曲基本功的,又有一点戏曲专业基础都没有的孩子,文化知识差别距大,戏曲专业基础差别更大。
调查学生学习戏曲的原因,有的学生文化课差,没有考大学的希望,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戏曲,掌握一门技艺,求得将来安身有本。还有的学生家长知道当前社会及戏曲院团有人才的需求,让孩子学习戏曲,以求将来有谋生的手段。当然,也有确实喜欢戏曲的学生,愿意投身于戏曲行业学习戏曲,但这样的学生只是少数。由此看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大部分学生学习戏曲都是被动的。
综上所述,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年龄差距大,素质差别大,学习目的不同,学习愿望不同。虽然教师有教育学生的职责和愿望,但当前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和接受信息的宽广,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艰难。根据目前学生的状况,再制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戏曲理论教学。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我就戏曲理论教学做出探索。
二、戏曲简史的教学
中国戏曲史是戏曲专业首先上榜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这门课程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素质,培训优秀的戏曲人才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戏曲简史是戏曲理论课的首选课程。该课程既能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戏曲所走过的历程及戏曲的基本历史知识,又能引导和诱发学生了解戏曲,理解戏曲,热爱戏曲。
讲授中国戏曲简史,要把中国戏曲发展的主要线索、脉络勾画出来,有重点有主次,侧重近代戏曲的形成和繁荣阶段,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增加地方戏曲的内容,尤其是增加学生所学剧种的内容。这样把国家的戏曲史与地方的戏曲发展结合起来,既融会贯通,增强知识性,又提高这门课的趣味性,还提高学习效率,可谓一举三得。当然,地方剧种内容要精练准确,有代表性,让地方剧种的精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国戏曲史中,代表剧目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剧目是戏曲的终极目标,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了解剧目,既是戏曲史的内容,更是在中华民族成长的故事中,了解中国的历史,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习民族的优秀品德,增强民族的自豪感。特别是中国戏曲史中的春秋战国剧目、三国剧目、杨家将剧目、优秀的民间故事剧目、优秀的神话剧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承载体,是民族的根源。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些剧目,既是戏曲史的教学内容,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三、文艺常识的教学
文艺常识的教学目的是让戏曲专业学生掌握其他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感悟理解艺术的共性,为学生的未来打开多扇发展的门窗。“中国戏曲从孕育、形成到繁荣昌盛,在艺术形态上始终坚持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观念……”所以,戏曲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主要是话剧、歌剧)、电影电视、舞蹈等艺术门类,充分掌握这些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更好地理解戏曲。在此,要有选择地加强戏剧艺术中的话剧和歌剧知识及电影电视的教学份额。因为话剧和歌剧与戏曲是相邻艺术,电影电视也与戏曲相邻,且电影电视在当展迅猛,成为艺术市场的主流,让学生了解姊妹艺术的知识和艺术特征,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戏曲专业。这门课程应该以作品分析理解文艺常识,以作品归纳理论。
四、艺术作品欣赏课的教学
戏曲理论课虽然对学生学习戏曲非常重要,但理论毕竟只在案头桌前。要深刻理解戏曲理论,应该有实实在在的艺术作品验证理论。但对于中等专业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步入戏曲艺术,对戏曲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开设艺术欣赏课,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作品,达到感性与理性同时升华。
艺术欣赏课要展示作品的门类齐全,既要有姊妹艺术,如京剧、越剧、评剧等戏曲,又要有兄弟艺术,如话剧、歌剧、舞剧等;既要有历史剧,又要有现代戏;既要有喜剧,又要有悲剧;既要有电影,又要有舞台剧。涉猎的作品要多,门类要丰富。这门课程柔性大,可在早晚课进行,也可用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但必须有课后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挖掘作品的特色和內涵,寻找作品中的细节和感人处,开发学生的潜力。
五、综合分析
因为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差异很大,所以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戏曲理论课应该从基础内容开始,逐步推进。
1.教学过程分析。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所有的戏曲理论课与艺术作品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比如“三国戏”,《长坂坡》、《汉津口》、《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等,要把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知识及时代背景讲给学生,还可把这些戏的戏曲常识讲给学生,使“三国戏”的知识丰满厚实,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率。讲爱情戏,有《西厢记》、《梧桐雨》、《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西厢记》可以把这个戏的背景资料,如山西省永济市的普救寺、山西的戏曲资源等介绍给学生。以剧目带知识,把戏曲史、戏曲常识、文艺常识、艺术作品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感性带动理性,形象带动抽象,增加知识量,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素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潜移默化地把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道德标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戏曲理论课与学生所学剧种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更佳。虽然学生初涉戏曲,但对他们自己所学的剧种怀有感情,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学生热情高涨,感情更浓。戏曲理论课应因势利导,加大地方剧种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优秀成熟的地方剧目。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地方剧种的特殊知识,最主要的是把戏曲理论知识巧妙地传授给学生。
因材施教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因材”,即区分材质,而区分材质的关键是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智力构成及心态构成状况。
中专学生从其报考时的来源看有如下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属智商较高型。这种学生报考中专原因很复杂,或家境贫寒为减轻学费,或家庭环境恶劣,或本人不求进取等等;第二种状况属智商一般型,第三种状况属智力较差,而通过百般努力考入中专的。这三种情况可区分为三种智商型:高智型、平智型和低智型。
中学到中专,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不问理想抱负,不同智力心理层次的学生,对这次重大转折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学生认为这次转折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次转折的机遇,通过辛勤努力而成为栋梁之才;而有些学生却自命清高,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或悲观失望,或自暴自弃而不能成器等等。因此,由不同智商型和不同心态型便组合成了如下大致九重类型的学生:
这里,A、B、C分别表示高、中、低三种智商型,a、b、c分别表示积极进取、一般进取、不思进取三种心理特征型。不同智商型与不同的心理特征型构成了九种组合型,即:高智强进型Aa、高智平进型Ab、高智无进型Ac;平智强进型Ba、平智平进型Bb、平智无进型Bc;低智强进型Ca、低智平进型Cb、低智无进型Cc。
下面,根据上述学生层次的划分,简要阐述—下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表现、作用及其相互转化,以利教师正确区分材质、实行因材施教。
一、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及表现
作为智商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先天素质,后天影响较弱。而心理特征的形成,后天影响较大。因此,这里着重谈一下心理特征型及组合型的形成及其衷现。
a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积极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一般家庭环境较好,父母大多属知识分子,或中下层干部,或普通职员、普通工人农民。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饱经沧桑历尽艰辛,并经常向子女灌输,他们严谨做人、踏实做事、积极进取的精神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子女,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有明确的希望。这样,使其子女产生了极强的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光宗耀祖的心理,他们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无多大社会活动能力的父母之难处,极力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来减轻父母对自己的负担。由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学业理论水平及实际能力要远远地超过中专教学目标,他们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不同智商型的a型,其表现没有多大差异。
b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一般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其家庭环境一般,父母或许身居显位,但对事业的追求不一定十分激烈,其显位往往属于自然形成(如年龄、外部环境等),对子女的要求不一定十分严格,没有明显的过高期望值,一切顺其自然,学生本人的表现也是如此。这类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他不求过多地表现自己,但却害怕批评。不同智商型的b型学生又有不同的表现Ab型呈现主动状态,他有能力成为Aa型,而却有意识地不追求十全十美。比如在生活态度上,他完全可以严肃地追求未来生活,但他往往有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以他自己以为的潇洒倜傥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穿着打扮,言行思维等各方面,他的衣食住行都可能别具一格;Cb型的学生呈现被动状态,也许有过长时期的积极进取,终因智力较差或恒心欠佳而前功尽弃。
b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能向a型发展,一方面又可能向c型转化。其表现是随波逐流,凡事不争先也不落后,有意识地始终保持中游水平。由于主观上有意识地居中,这样,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中,他要审时度势地作出调整:当他处于中上水平时,他便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渐渐地由中上变为中游;当他在群体里处于下游水平时,他则有意识地努力,使之赶到中游行列之中;当他所处的群体整体素质较高,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中游水平时(此时又缺乏外部条件的引导帮助),他便转化为c型了。这样形成的c型容易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c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不思进取型。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大多家庭环境较恶劣,个别的属个人素质较差。如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打“闹”;或父母生活态度不严谨,不务正业;或家境过于贫寒;或颠沛流离,生活不安定;或父母对于女要求过于松懈,放任自流;或与社会劣迹青年过多接触等等,都会形成这种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学生其表现也是复杂多样的:或坐卧宁,心神不定;或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独往独来,我行我素;或言行不俭,搬弄是非;或无所用心,自暴自弃等等。
二、各类型学生在班级里的作用
a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务活动的主导力量,他们具有很高的热情,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极强,他们的积极性最易调动,在学习、劳动、纪律等齐方面都会起积极带头作用。
b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级的基础力量,由于比重较大,不把b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班务活动往往很难进行。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不困难,只要所搞的活动(如学习竞赛、集体劳动、娱乐游艺等等)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他们会积极支持和配合的。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得越充分,所搞活动的气氛就越热烈,收到的效果就越好。
c型的作用: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比重较小,在班级里不起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准则是不受人左右,田此,他们的积极性较难调动。但作为集体里的一员,在关系到整体利益的时候,在不损害他们自身利益和荣誉的时候,他们会响应和配合各种班务活动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名和利等问题,对他们应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少发号施令,粗涉。他们的各方面问题处理得好,可加速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造成他们更大的心理障碍。笔者根据多年的中专教学经验和对所教学生调查测试,发现中专在校生(以计划内社招班为标准)多种类型学生的比重结构大致如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50人的班里智商较高的约有10人,智商一般的约有35人,智商较差的约有5人;而积极进取的约占25人,—般进取的约占20人,不思进取的约占5人。再结合表3我们可以看到,智商较高的10人中,真正品学兼优的仅有4人,而其余的6人或随波逐流、或不思进取而退步了。(一)心理特征型的转化
我们假设智商型A、B、C的权数分别为3、2、1,心理特征型a、b、c的权数也分别为3、2、1,则可得到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特征型的转化是一种纵向运动的过程即cba或abc的转化,在组合型里面表现为同一智商型间的相互转化,如CcCbCa转化及逆化或AaAbAc转化或逆化等等。一般心理特征型的转化不能横向进行。
(二)智商型的转化
一个人的智商可根据综合测试等多种方法得出。显然智商具有时点性,随着个人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智商水平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表4可以看到,智商的转化是通过先纵后横的演变而实现的。如A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Ab型,而Ab型相当于Ba型(两者权数值均为5);B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Bb型,而Bb型相当于Ca型(两者的权数值均为4);Ca型松懈努力,将转化成Cb型进而转化到Cc型,其转化过程为AaAb…CbCc或CcCb…AbAa。这个转化过程表明:高智者如长期不努力学习,各方面不求上进,完全可能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为低智,相反,低智者如比期不懈地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也有一步一步发展成为高智的可能,只不过高智向低智的转化较容易,低智向高智的转化需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智商型的转化首先是通过心现理特征型的转化进而达到组合型的转比来实现的。智商型本身是不能转化的。由表4按权数值路径可知,Aa型向Cc型的转化路线有四条。
(三)组合型的转化
组合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而实现的,其转化过程和路线与智商型的转化完全相同,智商型的转化过程也就是组合型的转化过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智商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实现的,智商的转化对心理特征之转化影响甚微,而心理特征的转化则决定了智商的转化。作为智商,先天素质固然重要,但后天影响也决不能忽视。如上述的Aa型向Cc型的转化是完全可能的,长期地不用脑,不学无术肯定会导致记忆力衰退,智力迟钝。相反Cc型向Aa型的转化,也必定是由于勤奋学习,积极思维,使脑力越用越活,越用越敏捷而形成的。有人说鲁迅有天才,而鲁迅却说:我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学习上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哲学观点讲,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作为因材施教,不仅要区分不同的智商型,还必须区分不同的心理特征。因为因材施教从“教”来看,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文化知识培养,一是品行素质培养。作为文化知识培养,高智比低智或平智培养前途大,培养价值高。但高智不等于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如Ac型只注意到他的智商,而忽视了他们的厌学心理,尽管救师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传授知识,也难以使其成才。对于Ac型的学生,应当首先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抱负,教他懂得科学文化知识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使其转化成Ab型进而转化为Aa型。学生的类型向优良型转化了,教师的传道授业才能奏效。教师不分教学对象,不分类型,盲目施教,是达不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由此看来,教师促使学生类型向优良型的转化要比授业解惑意义重大。
作为中专学生,大多已年近20岁,单纯的智商挖掘为时稍晚,但心理特征的培养则时刻不能松懈。心理特征的形成固然取决于本人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教师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是绝不容忽视的。因为中专学生大多是首次长期远离父母,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是难免的,他的忧虑、烦恼、困难无处诉说,得不到帮助和解决,一定会导致心理障碍,此时,最需要的是值得他唯一信赖和尊敬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假如老师由于工作过粗,对学生缺乏耐心的引导和帮助,使一个优良型的学生转化成劣差型,则作为亚父母的班主任和老师实属误人子弟、妄为人师。
那么,教师怎样正确区分学生类型呢?简而言之应多接触、多观察、多询问,具体可分为如下两方面:
首先对智商情况的了解。可通过阅读学生档案,了解初高中时的学习状况及考试成绩以及以前老师对其评语;还可通过课堂提问不同难度问题、批改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智力层次;还可通过与本人及同学接触、与其他有关老师交流等来了解学生情况;还可进行综合测试等等。根据掌握的情况资料,划分三级智商层次。
其次对心理特征型的了解。可通过与其本人交流、谈心、阅读学生档案、向有关同学老师了解,有条件者可进行家访等办法来了解。根据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判断,划分三种心理特征类型。三级智商与三种心理特征型划分出来之后,九种组合型自然就确定了,材质区分出来了,因材施教的关键便解决了。
参考文献
了解自己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阅历、经历是否有助于事业的发展;自己是否具备了创业所必需的技术、技能;能否将自己的爱好和专业与今后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自己是不是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强壮的身体;自己是否具备了创业初期必要的启动资金和人际关系。
必要的能力即商业经营能力,包括最基本的问候、打电话的方法、服装打扮、个人修养、礼仪等;研究开发能力,包括研究的速度、商品开发力、销售能力、分析商业趋向的能力等;经营规划能力,包括推销能力、计划能力、表现力、定立合同的能力等;事业策划能力;经费预算能力;法律知识等等。
树立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之路的起点,是一个人获取成功、财富、幸福和健康的法宝。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使人攀登到成功的顶峰。
确立目标一旦有了目标,就会确切知道需要什么,就会有一种导向,使自己走上正确轨道。心中有了目标,工作会变得乐趣无穷,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对目标思考越多,就越会充满热情。
不惧怕失败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从创业开始,忍耐、努力、行动将伴随一生。创业本身是一项开创性的活动,很少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搬可套,加上市场风云千变万化,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但只要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改变经营策略,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创业精神培养
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教育的同时,必须让他们知道在创建企业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的挑战、压力和困难,他们以后将经历的苦恼和痛苦是无法计量的,在今后创业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激情。
创业需要有信心
许多人宁可一辈子被人雇佣,而不敢创立自己的事业,就是缺乏成功的信心,害怕失败。一旦舍得一身剐,就会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创业需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不怕各种挫折,失败了爬起来再干,总有一天会成功。
创业需要有耐心
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积累、长期发展的过程。在不断熟悉社会、适应市场的过程中,才能驾驭事业的航船。创业更需要知识。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产品在更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所以创业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事业才会有生命力,创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等专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应包括如下内容:
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浙江温州人把事业成功的经验总结为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要教育学生,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贪图享乐、小富即安不是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所为。团结协作、重视人才创业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要集合一流人才,要重视专家及权威人士的构想。各类专门人才,可能是手艺娴熟被称为“师傅”的人,也可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也可能是拥有尖端科技知识的人,只有善于充分发挥专家的积极性,集中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才会产生“相乘”的效果。自我激励每个人都存在着若干困扰自己的问题,当把自己看作一个成功的形象时,就会有助于打破自我怀疑和自甘失败的习惯,用积极的态度激励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创业实践指导
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社会阅历不足,他们的知识、能力普遍较贫乏,尤其是缺乏创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信誉观念、公共关系、领导艺术、经济观念与市场经营的战略眼光。为帮助他们走向成功,有必要对他们的创业实践进行指导。
确定了创业发展的方向,就有必要开展针对性的市场研究,向消费者询问他们是否会使用你的产品或服务,对潜在的消费群数量做出统计,收集有关竞争者的信息,了解该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或推出产品的样品测试消费者的反应。一旦获得数据,就要详细地进行分析,它将告诉你所准备创建的企业有没有市场?竞争有多大?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筹措资金是创业准备阶段中最重要的事,所有的创业活动只有在具备资金的情况下才能运作。创业伊始,一般需要考虑的资金需求大致有:开办费用、设备资金、原材料资金、工人工资和自己的基本生活开支、一个月的销售经营费用等等。筹集资金的一般方法有:接受出资、接受融资和接受风险投资。当然,在筹集资金之前,首先要想到自己在财务经营、人事关系、产业知识、发展可能性、担保能力(个人资产)、企业经营计划、资金使用计划等方面是否已做到计划充分、准备充足。因为无论向谁筹资,对方都要详细审查有关问题。
如果具备了周密的构想,有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信息和创业的推动力,那么就要制订一个创业的综合执行计划,以保证创业活动有序地展开,这一点往往被很多创业者所忽略。计划的内容主要有: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本计划和组织计划。
最后,还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我国正逐步走向法制社会,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作为创业者,从事经济活动必须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教材《法律》一书中已讲授了宪法、民法、经济合同法、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内容,可以再具体化一点,并补充一些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法等内容。
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十余年,在众多的学生中也不乏有毕业后二三年内独自创立自己的小企业的,每当他们向昔日的老师谈起创业的艰难和遇到的问题时,便使我想到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教育,为培养更多的创业者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人人都能成功》[M].[美]拿破仑·希尔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营造自我》[M].王文波陈杰中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3].《如何体现你的素质》[M].于洋编著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关键词】会计专业;班级文化;建设
一、会计专业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
“会计”是一项面向社会开放的经济服务活动,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理念为目标的班级文化建设则不能仅仅放在“班级”这个空间当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模拟真实存在的“会计主体”――“企业”,以职业场景化的背景模拟企业的管理过程,帮助学生转换角色, 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班主任老师的主要任务引导构建这样一个环境,在过程中起指导和掌控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管理实现班级的管理,锻炼学生的能力。
1.引导转变角色
构建会计专业班级特色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学生要逐渐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勇于担当,敢于面对责任,要逐渐脱离对于家长的依赖,变得独立自主,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班主任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管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每一个人都对集体的兴衰荣辱负有责任,只有团结一致,才能保证集体的长盛不衰。
2.企业环境的情景创设
班级即是企业,教室即是公司或者厂房,考虑到中职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为中小企业,结合会计知识内容的关键点,会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可以将教室创设为一个小型加工制造企业,教室就是车间。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设立,不同小组为不同“生产线”。如此,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可视化的企业环境,同时也可以让专业课程中一些遥远、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更贴近,更容易理解。
3.企业氛围的立体打造
为了全面创设企业的环境, 需要立体化打造出企业文化氛围。首先是“企业生产经营背景”的创设,“企业名称”、“企业精神、宗旨”的确立。在布置教室的时候,对“企业”的文化内容进行综合的布置和体现,同时对于专业知识中涉及到的一些场景或业务流程以图片、展板形式展示在教室四周。在企业氛围打造过程中, 可以与会计专业课程《沙盘模拟企业经营-ERP》结合起来,可以利用课余或者晚自习的时间定期进行具体的企业运作模拟。
企业氛围立体打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制度的创建。结合班级组织管理,由各“生产线”全体员工组成“员工大会”;全体团员组成“员工支部委员会”。“员工支部委员会”推选“厂长”或者“总经理”经“员工大会”表决通过。由“厂长”或“总经理”牵头组织选拔成立“生产部、销售部、采购库管部、财务部”等具体负责班级学习、文化娱乐、清洁后勤、财务等各个方面的事务。同时由“员工支部委员会”推举成立“纪检部、宣传部”等部分负责相应事宜。此外,“员工大会”还必须讨论出“《员工守则》”,规范“员工”各方面行为操行。“企业制度的创建”实质上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创建,在这个过程中与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要目的,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和掌控主要通过相应的组织机构实现。
二、会计专业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析
根据上述“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系统设计”思路,笔者曾在担任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2013级(2015届)会计专业特色班班主任时将具体内容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对学生毕业后的调查反馈,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由于始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同时在班级“综合模拟企业管理”的制约下,学生逐渐养成了思考独立,行动自觉的作风特点,行成了能相互体谅,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根据过程记录,在整个特色班级管理过程的1年里,学生出勤情况极为良好,没有出现任何纠纷或者打架斗殴现象。同时,各类班级或者校级活动都由相“厂长”、“经理”牵头,由具体负责的“部门”实施,学生各司其职,效果良好。在该学年中,班级获得了校“运动会入场式优秀班级”、“动感操”评比一等奖、“艺术节优秀班级”等荣誉或者称号。
2.学生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班级环境“企业化”的情景创设和班级氛围的立体化打造,填补了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的空白,辅助了会计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学习。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下,2013级会计专业特色班的专业学习成绩非常突出。该班级有15人代表学校参加了2015年重庆市中等职业学生技能大赛会计专业的比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3.学生综合素质扎实,职业前景良好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服务机构,培养从事出纳、会计核算及财经相关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最终评价学生的主体是企业。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企业的管理要求和运作情况,逐步提高了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达到了企业的用人要求。学生在单位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学生实习结束,绝大多数单位都选择了聘任学生为正式员工。根据2013级特色班学生的就业情况, 笔者特意向部分学生的实习就业单位情况做了调查回访。
根据笔者回访统计, 超过90%的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情况极为满意, 并且愿意在学生实习结束后聘任学生为正式员工。学生在短期的就业实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砹私细叩淖酆纤刂矢在校期间的班级氛围和管理方式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中专;逆反心理;教育调适
中等职业中专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表现就是“逆反心理”。笔者从多年的心理教育工作出发.进行了多次的心理测试,深入研究了职校生的逆反心理问题,这里仅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逆反心理的特点及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势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
二、职专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职专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逆反心理这一特殊心理活动现象.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职专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有关专家将职专学生的逆反心理归纳为“五性”:即冲动性、盲目性、从众性、执拗性和攻击性等。那么.职专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主观因素。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职专学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职专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职专学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早衡甚至是亍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职专学生所处的时期.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二)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职专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庭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他们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他们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同辈中,他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比如在职专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职专学生逆反心里的教育及调适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职专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一)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二)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四)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 作文教学 有效途径
“文为心声”,写作本是学生抒发内心情感、探究生活志趣的过程,但在中等专业学校作文教学却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块“顽疾”,学生作文“惨”不忍睹,提高中职生的作文水平可谓任重道远。
由于受到“普高热”、“扩招”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中职生入学前文化基础差,入学后又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学生写作兴趣淡薄,谈“作文”色变,最终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现象。如何制止这一“传染病”的蔓延,把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对症下药”。
一、重视课文教学的积累与作文训练
许多中职老师和学生抱怨说,中职语文教学任务重,课时少,没有时间进行作文教学,这的确是中职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但是这并不能作为中职校语文教师忽略作文教学的借口。语文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机整体过程。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积累运用的好习惯。其实中职生作文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表达不清晰、不得体,不擅长选用词语和组织句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可以引导他们准备一个随身记录本,既可以摘录一些好词佳句,也可以随时将自己生活中最直接的人生体验诉诸笔端。其次,就是教学训练。通过一个话题,一个热点,一件时事,引发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从语言表达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语言的逻辑性。再次,老师要多多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从一个片段、一个话题入手逐渐引导他们写作文章,加强读写一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作文教学逐步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训练中。
二、依据学生需求分层次教学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他们的兴趣方向和智力水平,而后制定出符合他们个人成长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让他们每个人在校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给学生分成不同教学目标的三个或者多个小组,每次作文都设定不同的训练目标并作相应的辅导。例如同一个作文题目《我的母亲》,针对于不同层次学生就可分设三个目标:目标一,叙事清楚,语言流畅,结构条理清晰;目标二,能够选取人物的典型事例反应人物性格,学会运用不同的描写方式描写人物,适当地运用修辞;目标三,文章内容详实,能够凸显人物个性,人物形象丰满,善于运用修辞级细节描写等。在作文训练中,多给学生一些具体目标,少一点综合性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在不停地进步。
三、开辟作文教学的第二课堂
1.以校内活动为契机,调动写作兴趣。目前多数中职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生活圈子狭窄,见闻不多,接收的信息量很少,怎样有效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让他们在短暂的中职学习中积蓄更多的文学创作素材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中职校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手工《作文报》、插图《作文书》、演讲比赛、诗歌鉴赏会、读书晨会等切近他们自身专业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读书、写作的兴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义者,情动而辞发。”如果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那么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抓住实践经验,积累作文素材。中职学生有别于普高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实践,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都是独特的,中职校因为开设的专业多,实践的机会多,作文教学资源自然也就多。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多关注自己的专业技能,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积累了最直接的写作素材和生活感悟,付诸笔端时才有了能下锅的“米”。
总之,要提高中职生的作文教学水平,还需要执教者们结合中职生自身的特点不断地探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校本教材开发是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财会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本文以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中职财会校本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由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的过程,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校本教材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编写,达到实用、适用、好用的要求,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根据校本课程设置开发科学、合适的校本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校本教材建设越来越被各职业学校重视。本文拟以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中职财会校本教材开发进行探讨。
一、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现状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的财会校本教材开发于几年前就已启动,从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理念出发,注重校本教材的“技能性”,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首先,重视“技”的教育。校本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并根据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生的认知合理地开设课程,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中更突出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使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WwW.133229.COM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按“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技能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的顺序开设课程,并根据开设课程组织财会教师编写《基础会计实训》、《会计基本技能》、《初级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等系列校本教材,但这些教材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很好。
其次,重视“能”的教育。只有真正掌握该专业中的技术才能将之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还要对课程体系中的每一课程达标要求加以科学、合理地规定,确定最终的考核标准。考核时重视最后的结果,更注重过程的考核。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将每一学科每一学期分四个考核时间,分别为第一次月考、期中考、第二次月考和期末考。并将考核内容及要求加以细化,最终考核标准体现了学校对该专业各学科的总体要求。考核标准有会考标准、相应的证书标准以及学校标准。对于某一具体课程,还要将课程的每一章、每一节的达标要求加以细化,这要求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对每一小节达标要求加以具体规定,校本教材和相应的考核标准相辅相成。
二、中职财会校本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在财会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师资不能完全满足开发优质校本教材的需要。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不足,在重技能、促就业的前提下,各职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任务一般都比较多,加上专业教师比例大多不足,要全面地开发某一专业的校本教材系列,还有一定的困难。其次。教师专业技能欠缺,要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校本教材,参与人员最好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一定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而现有的教师大多是刚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分配到中职工作,工作过程中又较少机会到企业实践,技能及实践经验比较欠缺。
2 校本教材的创新程度不够。职校教师大多在基层工作,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远不如高校教师,因此,中职财会校本教材开发难以跟上专业知识的更新步伐。
3 校本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有待提高。校本教材的开发在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更应考虑企业的需求,即校本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应重点解决好这两方面的问题,这是中职财会校本教材开发的难点。
(二)对策分析
1 通过多方合作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一是校校合作。一所学校的会计专业课教师是有限的,可以联合其他学校相关教师共同加以开发。将开发内容合理地分工,集合优势力量共同开发。这样,可以解决师资力量的不足。二是校企合作。企业可为校内教师提供实践平台,为优化校本教材的实践内容奠定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可使财会校本教材更具实用性、专业性、针对性。校内教师到企业实践需要多方力量通力配合,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及教师自身都应为此努力。三是专家合作。专家是校本教材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造诣,通过聘请社会或高校的专家、学者当顾问、作指导,校本教材的开发就会更具有专业性和前瞻性。这样,既可提高校本教材的开发效率,又可使开发的教材更具校本性。
2 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首先,在编写形式上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适合专业教材开发的模式,将内容划分成几个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再细分为几个具体的项目和任务,以活动的形式来编排内容,在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和技能。按这种体系编写的教材更容易被学生喜爱并接受。其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每年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考试的内容都有所变动,因此,在开发会计校本教材时应根据最新的规定及时进行内容更新。此外,还应根据学生反馈的校本教材使用情况,及时地调整教材内容,让校本教材更能适用于学生。
3 提高校本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就学生方面而言,校本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应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在编写时应根据内容的深浅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有不同的选择,便于进行分层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出不同的选择,大大提高教材的适用度。另外,还应考虑职高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差、动手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注意多设置一些动手操作,少设置一些理论研究;多一些公司作业,少一些课堂教学,等等。就企业方面而言,校本教材应根据当地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开发内容。开发团队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相关作业,或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组成开发团队,使教材编排更符合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学生现在所学的就是他们将来就业所用的,教材内容应尽量具体化、岗位化、实用化。
【参考文献】
[1]唐仁斌,深刻领会评估内涵促进校本教材建设[j]腴西教育,2008(12)
【论文摘要】校本教材开发是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财会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本文以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中职财会校本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由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的过程,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校本教材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编写,达到实用、适用、好用的要求,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根据校本课程设置开发科学、合适的校本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校本教材建设越来越被各职业学校重视。本文拟以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中职财会校本教材开发进行探讨。
一、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现状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的财会校本教材开发于几年前就已启动,从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理念出发,注重校本教材的“技能性”,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首先,重视“技”的教育。校本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并根据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生的认知合理地开设课程,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中更突出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使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按“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技能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的顺序开设课程,并根据开设课程组织财会教师编写《基础会计实训》、《会计基本技能》、《初级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等系列校本教材,但这些教材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很好。
其次,重视“能”的教育。只有真正掌握该专业中的技术才能将之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还要对课程体系中的每一课程达标要求加以科学、合理地规定,确定最终的考核标准。考核时重视最后的结果,更注重过程的考核。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将每一学科每一学期分四个考核时间,分别为第一次月考、期中考、第二次月考和期末考。并将考核内容及要求加以细化,最终考核标准体现了学校对该专业各学科的总体要求。考核标准有会考标准、相应的证书标准以及学校标准。对于某一具体课程,还要将课程的每一章、每一节的达标要求加以细化,这要求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对每一小节达标要求加以具体规定,校本教材和相应的考核标准相辅相成。
二、中职财会校本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在财会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师资不能完全满足开发优质校本教材的需要。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不足,在重技能、促就业的前提下,各职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任务一般都比较多,加上专业教师比例大多不足,要全面地开发某一专业的校本教材系列,还有一定的困难。其次。教师专业技能欠缺,要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校本教材,参与人员最好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一定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而现有的教师大多是刚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分配到中职工作,工作过程中又较少机会到企业实践,技能及实践经验比较欠缺。
2 校本教材的创新程度不够。职校教师大多在基层工作,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远不如高校教师,因此,中职财会校本教材开发难以跟上专业知识的更新步伐。
3 校本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有待提高。校本教材的开发在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更应考虑企业的需求,即校本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应重点解决好这两方面的问题,这是中职财会校本教材开发的难点。
(二)对策分析
1 通过多方合作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一是校校合作。一所学校的会计专业课教师是有限的,可以联合其他学校相关教师共同加以开发。将开发内容合理地分工,集合优势力量共同开发。这样,可以解决师资力量的不足。二是校企合作。企业可为校内教师提供实践平台,为优化校本教材的实践内容奠定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可使财会校本教材更具实用性、专业性、针对性。校内教师到企业实践需要多方力量通力配合,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及教师自身都应为此努力。三是专家合作。专家是校本教材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造诣,通过聘请社会或高校的专家、学者当顾问、作指导,校本教材的开发就会更具有专业性和前瞻性。这样,既可提高校本教材的开发效率,又可使开发的教材更具校本性。
2 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首先,在编写形式上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适合专业教材开发的模式,将内容划分成几个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再细分为几个具体的项目和任务,以活动的形式来编排内容,在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和技能。按这种体系编写的教材更容易被学生喜爱并接受。其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每年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考试的内容都有所变动,因此,在开发会计校本教材时应根据最新的规定及时进行内容更新。此外,还应根据学生反馈的校本教材使用情况,及时地调整教材内容,让校本教材更能适用于学生。
3 提高校本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就学生方面而言,校本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应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在编写时应根据内容的深浅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有不同的选择,便于进行分层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出不同的选择,大大提高教材的适用度。另外,还应考虑职高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差、动手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注意多设置一些动手操作,少设置一些理论研究;多一些公司作业,少一些课堂教学,等等。就企业方面而言,校本教材应根据当地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开发内容。开发团队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相关作业,或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组成开发团队,使教材编排更符合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学生现在所学的就是他们将来就业所用的,教材内容应尽量具体化、岗位化、实用化。
【参考文献】
[1]唐仁斌,深刻领会评估内涵促进校本教材建设[j]腴西教育,2008(12)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 投资现状 对策建议
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他强调,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
一、乌鲁木齐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2009年,乌鲁木齐市户籍人口达241.19万人,少数民族占到27.47%,其中男性人口124.78万人,占51.7%;女性人口116.41万人,占48.3%,性别比为107:100(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1.91万人,出生率为8‰;死亡人口0.74万人,死亡率为3.11‰;全年净增人口1.1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89‰。乌鲁木齐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见图1。
(一)乌鲁木齐人力资本教育及培训情况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4%。而从表1来看,乌鲁木齐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仅为1.77%,低于全国2.90%的平均水平,筹措严重不足。2008年在西部省会城市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排名中,乌鲁木齐排名第9,远低于《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的4%。
2.高等教育入学率较低
截至2009年年末,乌鲁木齐共有各类学校623所,各类学校在校生达625816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13.03万人,增长12.03%(1995年为基年);中等专业在校生8.84万人,增长7.84%;普通中学在校生25.66万人,增长24.66%;小学在校生19.28万人,增长18.28%。从表2可以看出,乌鲁木齐的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同时也反映出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幅态势。相比小学和普通高中的入学情况,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增幅较弱,中等专业教育发展速度较慢。
3.教育培训供给形式单一
2009年安置就业5.93万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65个,启动了全国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了大中专学生示范创业培训和5个重点片区就业人员职业培训,完成各类培训8.7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162万元,带动6847人实现就业再就业。但培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办学规模小,办学范围窄,办学层次低,财力不足,特色不明显;政府对社会办学重视不够,鼓励、扶持力度不强。
(二)乌鲁木齐科研开况
2009年末,乌鲁木齐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活动,60项科技专利成功获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奖励,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1065件和631件。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3440万元,重点支持了120项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专项,带动社会科技投入2.9亿元,但总体比较,科研开发能力较弱。
(三)乌鲁木齐人力资本的迁移情况
据统计,2009年乌鲁木齐迁入58715人,迁出44009人。1990年乌鲁木齐迁入34146人,迁出29419人,20年来乌鲁木齐迁入人口增加了71.95%,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增加了49.59%。流动人口呈一种递增的态势。就现实情况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对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果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会对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流动人口对乌鲁木齐城市的社会管理与治安产生一定的压力;2.增加了乌鲁木齐的就业压力;3.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乌鲁木齐经济协调和全面的发展。
(四)乌鲁木齐医疗卫生保健情况
2009年末,全市共有56.7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6.2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市共有1.96万家机关、企事业单位78.0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03万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7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但是,目前乌鲁木齐卫生医疗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1.药品质量有待提高;2.药品、医疗价格高;3.医疗广告泛滥成灾;4.医保程度有待提高。
二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本投入机制,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投资效率
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应尽可能免费,同时,教育投资要补贴那些对地区经济具有较大正面影响的专业或学校,培养更多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对各类企业和单位的各种技术培训,在单位投资为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提高受训者的投资回报率,增强培训力度。
(二)积极推进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优化城市人才结构
具体应做到:1.增加人力资源市场的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化人力资源市场网络;2.完善人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开放具有竞争力和高层次人才资源的价格;3.改善市场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改革户籍制度;4.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5.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中介组织。
(三)改善现行的教育与培训制度,提高人才素质
政府应该在重视义务教育改革的同时支持高等学校的发展,同时,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
(四)加大教育投入
除了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外,还要加大社会化教育投入。在国家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鼓励社会办学,同时,在学校中引入竞争机制,扩大受教育者选择学校的权利,允许受教育者在不同学校之间自由选择。
(五)加大培训的力度
具体措施:1.适当的政府介入;2.企业应建立职业培训机制;3.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桂华.人力资源管理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朱新江.论人力资本投资与城市竞争力――以浙江省湖州市为案例的研究 [D].浙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
[3]张国伟.人力资本投资与城市竞争力――以江西省为例[D].江西,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6).
本学期,教科研室将围绕学校2006年工作目标,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的方针,坚持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中心,以教科研制度建设为保障,增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工作
一、课题研究
1.召开“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会
我校申报的研究课题《职业学校宏扬行知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被批准为建邺区十大重点课题之一,现正在申报省级规划课题待批。开学初,学校将邀请省市专家组对学校这一主干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2.校本研究课题方案研制指导
学校于寒假前了《“十一五”课题指南》,为便于全校教职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选择子课题,教科研室将组织一次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指导。
3.校本研究课题立项审批
三月中旬,对教师们提交的《子课题立项申报表》组织评审、立项。
4.申报“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积极争取申报江苏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5.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检查子课题研究方案实施情况
6月上旬,对学校批准立项的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二、制度建设
1.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为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增强教科研的实效性,建设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学校通过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加大教科研经费投入,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发放研究资助和奖励。这一方案已在寒假前公布,并从本学期开始实施。
2.建立教师教科研业务档案
为记录教师在教科研引领下专业发展的轨迹,记录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教科研室将为每位教师建立教科研档案。档案中收集教师的获奖论文、教案、课件、公开课录象或示范课录象光盘、发表的著作等。通过教师教科研档案的建立,发挥其资料功能、激励功能、展示功能以及评价和促使反思的功能。
三、教师队伍建设
1.新老教师传帮带
近两年我校又有多名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本学期学校将选派师德优良、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对子,签定协议,明确职责,并加强考评,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2.学校学科带头人评选
校级学科带头人评选已经收到申报材料份,评选工作即将进行,学校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和“好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评选出真正有代表性的校级学科带头人。
四、教科研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成果展示
论文摘要:现在国家越来越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主力军之一的中等专业教育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电工基础课作为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是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在教学上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一、引言
电工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和理论性并举的课程,是电工电子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后续专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电工基础课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电工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电工课程要涉及一些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而且绝大部分学生理科学科的成绩极差,对于中学里的一些最基础的数理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这就给中专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之电工课程的内容繁琐、知识原理相对抽象和枯燥,学生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在理解知识上有较大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学习的兴趣不高。另外,很多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要谈学习兴趣了。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在大部分中专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板书、讲解、习题等形式进行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节奏恰当的优点,但是通过多年的实践操作表明也具有很大的缺陷。电工基础课程本身理论知识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照本宣科的传教,势必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3.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课程的验证,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和技巧。而现在的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存在着理论课时饱满而实践实验课时极少,甚至有些学校就根本没有的现象;有些学校虽然安排了实验课程,但是训练的针对性不强、实践和课堂理论脱节;同时,有些学校的仪器设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正确的指导,导致设备损毁严重,不利于实践操作的开展。这些对实践实习环节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电工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1.案例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针对中专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的特点,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为向导,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和感受,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另外,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模型和原理演示,直观而生动地讲解枯燥的原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2.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于电子电工专业,其本身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中专的学生多数好动、不喜欢上枯燥的理论课程,但在动手能力方面一般都较灵活。因此,要加强实践操作课程的安排,并合理安排教学的环节和进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技巧,并巩固理论知识和原理。
3.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
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置相关的情景和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互相协作,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解决方案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在疑问中研究,以研究带动行为,并从中学会知识的过程。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要观察学生的方向、方法和进度,起到点拨和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地往正确的方向探讨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做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电工基础的教学要结合操作性强的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寻找合理和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动手操作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现在国家越来越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主力军之一的中等专业教育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电工基础课作为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是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在教学上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一、引言
电工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和理论性并举的课程,是电工电子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后续专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电工基础课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电工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电工课程要涉及一些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而且绝大部分学生理科学科的成绩极差,对于中学里的一些最基础的数理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这就给中专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之电工课程的内容繁琐、知识原理相对抽象和枯燥,学生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在理解知识上有较大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学习的兴趣不高。另外,很多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要谈学习兴趣了。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在大部分中专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板书、讲解、习题等形式进行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节奏恰当的优点,但是通过多年的实践操作表明也具有很大的缺陷。电工基础课程本身理论知识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照本宣科的传教,势必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3.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课程的验证,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和技巧。而现在的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存在着理论课时饱满而实践实验课时极少,甚至有些学校就根本没有的现象;有些学校虽然安排了实验课程,但是训练的针对性不强、实践和课堂理论脱节;同时,有些学校的仪器设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正确的指导,导致设备损毁严重,不利于实践操作的开展。这些对实践实习环节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电工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1.案例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针对中专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的特点,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为向导,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和感受,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另外,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模型和原理演示,直观而生动地讲解枯燥的原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2.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于电子电工专业,其本身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中专的学生多数好动、不喜欢上枯燥的理论课程,但在动手能力方面一般都较灵活。因此,要加强实践操作课程的安排,并合理安排教学的环节和进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技巧,并巩固理论知识和原理。
3.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
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置相关的情景和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互相协作,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解决方案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在疑问中研究,以研究带动行为,并从中学会知识的过程。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要观察学生的方向、方法和进度,起到点拨和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地往正确的方向探讨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做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电工基础的教学要结合操作性强的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寻找合理和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动手操作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Abstrac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formation community, and to train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for adapting the 21st century market economy,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s should develop the ways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creating a flexible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ey should also focus on the link between accounting experiment and strengthen the case teaching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 with practical ability.
关键词:会计教学;能力培养;会计实验;实训基地
Key words: accounting education;capacity-building;accounting experiment;training base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26-01
0引言
中等专业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是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现代经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学生,不仅具有牢固的会计基础知识、更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参加工作后能够较快的从事企业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上要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1目前中等专业学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教授上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教师以课本为依据机械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讲授理论知识,忽视了某些学生能否掌握所学的知识;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1.2 学生在入校时对自己所选择的会计学专业不了解,看到繁多的数字不知所措,根据几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每次讲到复式记账法中的借贷记账法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非常容易与生活中的常识相混淆,自此厌倦会计学的学习。学习不入门、精力不集中,进而不感兴趣,功课跟不上。
1.3 为了此次撰写论文,我对08级会计专业一位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位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就被一家新开业的汽车4s店录用并担任店内会计工作。调查中发现该毕业生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①动手能力差,无建账能力。②不会成本核算,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
280后教师如何改进会计学教学
2.1 提高教师本身素质要想真正的改进教学,首先提高我们教师本身的素质,熟练掌握我国的会计准则;利用课余时间去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以丰富实践经验;学校聘请企业的会计总监、注册会计师为会计教师培训以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求我们有过硬业务素质,还要求我们面对90后的学生不但树立教师受人尊敬的形象还要和学生友好相处,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比如:QQ和电子邮件的形式和学生们在学习上、生活上交流沟通以改善教学效果。
2.2 改进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讲授的内容尽量做到精讲
2.2.1 财务会计教学内容范围较广,在讲授时尽量把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难点内容尽量分配较多的课时,讲解时力求做到逻辑关系清晰,使学生容易听懂又便于记忆。针对一些实际业务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如在讲授存货内容时,由于存货的收、发、存等计价方法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把事先印好的模拟原始单据、增值税发票、材料收料单、材料领料单及多栏式明细账发给学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进行讲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们愉快的接受了知识。学生用这些原始单据,根据业务内容,首先填制原始单据,然后编制会计分录,登记账簿。一方面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课程理论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获得实践知识。
2.2.2 授课时尽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自己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在理论教学完成后,还需要教师搜集一下企业案例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通过提问和设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一些课堂质疑和解答。有目的的对整个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对一些难懂和关键问题进行质疑和解答。在讲课必要的时候,向同学们进行提问和设问。能使松散的课堂气氛变得严肃,会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通过质疑和答疑,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财务”是企业运作的核心,进而认知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及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重要的、神圣的、有前途的,从而增强学科自豪感和职业自豪感。这样让学生们刚刚接触到专业课时快速入门,以防落下太多的功课。
2.4 创建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2.4.1 强化会计实践,建立现代化模拟实践教学系统《会计模拟实习》这门课不仅让学生做一套手工帐,还要选用国内知名品牌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们用会计软件做账。必须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没有足够的实验室练习或实践教学,会计专业学生很难透彻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技能。因此,很有必要加快会计课程的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室的信息资源、软件资源、项目资源、技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通过学生在会计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的会计部门,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单位对就业者有工作经验的要求。
2.4.2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保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签订实习合同,减少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陌生感。学生在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实习过程中。能全方位提升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为财会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其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接触新鲜有趣的实际,并发现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提升他们对会计知识的认识,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
学生毕业后,面临的会计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教会他们记住和理解会计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在各种情况下既规范又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通过会计实践,培养出既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会计研究,1999.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自我提升的理念
教师自我提升应树立教学对象发生变化的理念。曾经从事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的教师,以前的教学对象是由初中升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思想和行为都比较幼稚。而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大都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他们经过艰苦的高中求学阶段,在知识的掌握上已大大超过初中毕业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思想和行为上趋于成熟,且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在面对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时,其教学方式、内容等必然要有区别。因此,认识到教学对象的变化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自我提升理念的首要方面。
教师自我提升应树立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发生变化的理念。在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般是小学教师或具备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中学教师或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从事教师职业,两者进行的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是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要求全面但不过分要求具备专业特长。专业人才也只是具备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在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上显然不能和高级专业人才相比。而大学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则趋于多样化、专业化,加之目前困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同时不得不尽量多地掌握更多技能。因此,本科院校毕业生除有一部分踏上教师岗位外,更有一部分凭借在学校学的一技之长进入其他领域自谋职业。这就要求大学本科教育有更细致的专业划分,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更系统、更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专、学得深。由此可见,大学本科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专科教育在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上是大相径庭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须在这方面进行理念提升。
教师应在个人素质和个人能力方面树立自我提升的理念。由上可知,曾经从事中等或专科教育教学的教师进入“新建本科院校”后,在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即培养目标上都有较大差异。要想胜任新的教学任务、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在个人素质和个人教学能力方面进行自我提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比如向老教师学习、有计划地参加培训、进修等各种形式的再学习,在个人素质和知识能力、教学能力上进一步提升,了解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教师的特点和规范,学习高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自我提升的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自我提升应结合学校发展、个人发展、教学需要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具体地说,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提升。
学历提升。从事中等专业和专科教育的教师一部分具有本科以上文凭,但有相当一部分只有大专学历,有些老教师甚至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专文凭,这显然与目前高等教育要求具有一定比例的硕士、博士学历有很大差距。因此这一部分教师迫切需要在学历上提升自己。教师应结合个人情况,通过在职进修或脱产学习等不同形式提高学历,使自己具备作为高校教师的学历资格。教师的学历提升不仅使自己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层次得以提升,而且还优化了学校的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师的自我利益和学校发展利益的统一。
提升知识结构。21世纪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周期明显缩短。人们只有终身不断地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各种环境的挑战,跟上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步伐。据有关专家统计,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大学毕业生,五年之后就有一半知识陈旧,十年之后基本过时。这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也说明知识更新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尤其要及时更新旧知识,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在全面提高知识结构的同时,获得一门能胜任专业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使终身教育成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把自我发展与职业要求结合起来。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提升教学能力。“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还未能从根本上摒弃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仍然是老式的“满堂灌”。而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这些教师知识面狭窄、陈旧,教学内容肤浅,教学方法呆板,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当代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创造性人才背道而驰。一位好老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欣赏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还要尊重与鼓励他们张扬个性。“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除了要以广博的知识体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外,还要能够熟练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以此提升教学能力。在当代,就是要了解信息知识,掌握信息应用能力,才能了解本专业、本学科国际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主动、更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师的教学能力既体现在教学技术上,又体现在教学艺术上。当前提出的“情感式教学”就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它要求教师把知识、教学方法融化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在交流中传授知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教学效果也必然是一流的。提升教学能力应当作为教师自我提升的重中之重。
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逐渐成为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世界知名大学都要求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又要从事科研,不存在不讲课的教授或不搞科研的教授。我国教育界近年来也强烈呼吁高等教育应该向研究型教育发展:教师要进行研究型教学,学生要进行研究型学习,这些都是在和国际教育接轨。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是适应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潮流,是新型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之前我国对从事中等或专科教育的教师在科研能力、论文撰写能力上要求较低,科研能力达不到从事大学教育的要求。面对科研能力和职称晋升、教学评估、待遇等直接挂钩的压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应该积极应对、敢于面对挑战。实际上,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也是教育研究的丰富资源。立足于自己的教学,把这些资源进行归纳总结,再加上自己超越教材的先进知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用预先设定的假设去创造教学的新天地。并要注意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出原理并进行反思,力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趋完美。
提升综合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第一体现。中华古老文化中教师角色早已被定位为“传道授业”。可见,师德高尚是教师的首要前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提升综合素质还应体现在学识方面,即克服过分专业化的弊端,兼顾其他文化素质的学习与培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地理、艺术、心理等人文知识范围。当代世界已由单极转向多极化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多元文化教育: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惯。鉴于此,“新建本科院校”应注意克服文化知识偏颇的局面,拆除专业壁垒,广泛吸纳各民族、各国家、各学科的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和应用范围,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具备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手段的创新者,继而培养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和开拓精神的学生。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新理念,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专业特长,并注意在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积极提升自己,以更好地服务于当代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①孙红:《高校教师培训发展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4(11)。
②唐昌飞:《高校教师培训的原则与方式》,《交通高教研究》,2001(1)。
③孙黎、陈芳:《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顶岗实习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一、顶岗实习等相关概念的概述
1.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在职业教育中尚属于比较新的概念。顶岗实习不同于传统的实习,它不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环境让学生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而是学校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所,让学生以一个实际工作人员的身份到实习岗位上去工作,和工作单位的正式职工一样做同样的工作、承担同样的责任,从而在工作中获得实践经验。同时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的报酬。
2.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评价体系是指依据所指定的教育质量目标和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育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和诊断的系统。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使得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进行了很好地结合,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但就像考试一样,对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评价也是其中的关键一环,顶岗实习质量的评价能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标准的参照,通过评价发现自己实习过程中自身的不足,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努力奠定方向。而且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通过顶岗实习的评价反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育工作,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评价体系对实习学生进行鉴定,留住表现优异的学生,减少了企业培训新员工的成本。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笔者根据实习岗位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了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在应用电子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实践中,逐步建立二级指标的评价机制。二级指标评价具体为:一级指标明确评价阶段,二级指标确定各阶段的考核内容,并且规定各考核要点的权重和达到的等级标准。一级指标包括三个方面:顶岗实习岗位任务评价、顶岗实习工作过程评价和顶岗实习工作结果评价。其中,岗位任务评价包括岗位的专业对口情况、岗位的专业技能应用情况和岗位与毕业论文的结合情况;工作过程评价包括遵守纪律、爱岗敬业、工作态度、实习能力表现等;工作结果评价包括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获得的各种奖励、配合企业创新、发生实习事故、严重违纪和实结等。
1.对顶岗实习岗位的评价。在对顶岗实习岗位进行评价时,除了遵循上面指定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外,学校也可采用多种方法和角度对实习岗位进行评价,如学校也可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岗位,同时也鼓励学生把毕业论文带到实习岗位中去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评价的范围。
2.顶岗实习工作过程中的评价。首先学校根据电子专业和顶岗实习的特点,制定顶岗实习手册,发给实习单位负责人和实习教师,让他们记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每天的工作表现,按照制定的过程评价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采用统一标准,统一考核,做到客观和公正。
3.顶岗实习工作结果评价。顶岗实习工作结果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方面,学生的实结和答辩的完成程度以及质量水平,实结中对电子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电子专业实习岗位的见解以及电子专业实践前景方面占的比重较大,质量评价的重点;另一个是实习单位方面,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合同,成为实习单位的正式员工,完成就业任务是质量评价的重点。在工作结果质量评价中重点把握这两个方面。
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的信息反馈
1.学校的反馈。笔者把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锡山中等专业学校进行试评,学校的反馈是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在专业能力方面应当加上学生创新能力这一项,而且也应当关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这一方面。
2.实习单位的反馈。在实习单位对笔者的信息反馈中笔者看到实习单位除了对指定的评价指标所体现了学生素质感兴趣外,对学生的职业潜力和职业稳定性这些因素也很感兴趣,而且实习单位对学生缺乏职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很敏感,故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看重。
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利于学校检验学生实习的过程与结果,为学校改进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材料,有助于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顶岗实习制度,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娣,王钢.教育评价与测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