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日本茶道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禅宗和茶道曾在日本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日本社会生活中,其深刻的内涵和特征依然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并继续对日本社会文化和生活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不论从内容、形式到社会作用来看,中国禅宗和日本茶道之间有着很深远的历史渊源关系,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日本茶道文化研究者武野绍鸥所提出的“茶禅一体”,正是二者关系的精辟阐述。探究和分析中国禅宗思想和日本茶道文化精神的融合,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禅宗文化和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1. 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
传说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印度菩提达摩传法于中国。菩提达摩始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之后宗派林立,枝叶茂盛,盛唐时得以定型。这期间主要由唐代六祖慧能所确立的南宗禅盛行,其宗旨为“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并以其“不离世间,明心见性”的修行理念和庄子哲学思想相互融合,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南宗对禅的修行方法和教义进行了简化,主张“顿悟”的空无观,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张“相对论”,这种近似道家的阴阳转换思想;认为佛在“心内”,提倡修行不必苦修身心,也不必出家坐禅,只要在日常生活起居中保持一种心灵境界的超凡脱俗,做到无心不动念就是成佛。这种中国化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很快被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老百姓接纳并盛行起来,慧能的“顿悟成佛”之说也就成为了禅宗正法中的核心思想。到了晚唐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佛坛。唐末五代时期,南宗一系分流,发展为五个流派。临济宗是其较大流派,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杨岐派、黄龙派。南宋以后最为盛行的流派是南宗五派中的临济宗和曹洞宗。
定型于盛唐的禅宗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变异和同化并进而形成的另一种佛教宗派形态。它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接纳和认同外来文化的革新运动,是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因为,从印度传教过来的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精品。它融合了中国的道家、儒家以及印度的佛教精华,成为最适合中国士大夫另一种口味的宗教形式,是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哲学思想与印度佛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道以修心达成真人,儒以诚心修成圣人,佛以明心见性成佛,其思辩性和思想性对于中国乃至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约公元1192―1333年,日本镰仓时代,贵族佛教和国家佛教逐渐丧失统治地位,这时注重内心信仰的人们,对禅的钟情和强烈兴趣开始重新唤起。与此同时,荣西明庵(公元1141―1215年)传中国临济禅于日本,道元 (公元1200―1253 年)传中国曹洞禅于日本,并由此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荣西明庵和道元两位禅师成为最先将中国禅宗传入日本的佛教大师。他们将中国禅宗发扬光大,在吸收中国南宗的同时,将其运用到日本生活及茶道、武士道等诸多领域,使其成为日本禅宗文化的思想主流。
2. 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纵观日本茶道的发展史,我们知道茶道并不是日本传统文化所固有的,而是由中国传入并演绎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度。据战国时代《神农本草》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期,中国就已发掘和开始利用野生茶树了;从宋代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可知,人工种植茶树的最早记录是在我国西汉。唐代肃宗乾元元年,陆羽的《茶经》深刻论述了当时中国的种茶、制茶和饮茶理论并初具规模和体系。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为学习中国的佛法,来到中国浙江的天台山国清寺拜道邃禅师为师,贞元21年,学成回国,将中国的茶树种子携带回了日本,种植在日本的近江(即贺滋县)台麓山上。这是中国茶种最早传向海外的文字记载。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公元1141―1215)两次来中国研究和学习临济佛法,他不仅对中国寺庙的点茶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禅院里罗汉贡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后来,他将中国不同种类的茶籽和全套的茶具都带回日本,并完成了对日本茶道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巨著《吃茶养生记》。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来到浙江余杭径山寺,拜师于虚堂和尚,学成后,把著名的佛教径山的吃茶、斗茶、茶宴等中国文化茶习俗也带回了日本。
传入日本后的中国茶文化,历经几代日本茶人的潜心研究、不懈努力和改革创新,将日常这种简单的饮茶活动升华到了极具内在美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这种独具特性和审美价值的日本茶道是中国禅宗日本化后孕育出来的一种高度讲究的文化修养,一种新型的文化式样。它在吸取中国禅宗精华的同时,结合了本民族特色,最终形成了体系完整、独具魅力的文化思想,即日本茶道。提出“茶道”一说的村田珠光和尚在参禅中将禅法融入饮茶之中,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道,而把茶道技艺提升为艺术的高度,是受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体味了吃茶的“本心”,使吃茶摆脱了外界物质因素的束缚,进而提出了“和、敬、清、寂”茶道“四谛”思想。
从形式上来讲,以“茶汤”为主要形式的日本茶道实际上是一种仪式化的、供奉客人的饮茶之事,是有关饮茶和沏茶的礼仪,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社交手段,只不过经过几代茶人的创新和发展,演变成了以品茶为主的特殊文化现象了。其本质是通过程式化的形式,体现修身养性之品行,增进情谊之目的,研习礼法之效果,并以善心去济度人世。体现日本艺术结晶和文化象征的茶道,它在反映日本人生活起居和准则的同时,也反映了日本的国民性。时至今日,这种方式都在影响着日本国民的日常起居和文化生活。
3. 中国禅宗主张与日本茶道精神的内在联系
日本茶道随着与本土文化,特别是本土皇道文化、神道文化和武士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殊异于中国茶道,蕴含大量“禅”的元素,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宗教性质的禅门茶道文化。这就是日本茶道所体现出的“茶禅一味”思想。这也充分体现了日本的“茶道宗教”理念以及有异于中国茶文化的本质属性。
3.1“和”与禅
茶道“四谛”中的“和”是指在整个茶事进行过程中内心情感的一种和悦、具体形式的一种和谐。这是日本茶道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支配力量。它包括主与客之间的和睦、客与客相处的和悦以及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不管是侧重于形式的和谐,还是侧重于内在情感表露的和悦,“和”的精神氛围始终是茶室里的主旋律。从茶事中茶碗的手感、茶室中茶内的熏香以及茶具的摆设看,既要与茶事的目的和氛围相一致,又要与室内的布置相协调,还要与季节的变化相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别和不平等十分鲜明,这就对人的交流相处造成了一定的拘谨和阻碍,只有在茶室中,这种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全都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赏心的愉悦和自然,这就是中国禅的精神追求和体现。中国禅法提倡地位的人人平等,体现出的是“我心即佛”、“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真谛,追求的是“和”的境界。这也正与以原始“神道”为根基的日本本土文化相吻合,与日本茶道之“和”相吻合。茶道不仅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艺术形式,还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减少纷争,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剂。
3.2“敬”与禅
“敬”指的是在茶事过程中相互有礼有节、谦卑恭敬、真诚交往。既体现主客之间的相互谦恭和尊敬,又体现客与客之间的恭敬坦诚。
如,为表达恭敬之意,主人将茶碗端出来给客人喝,只能正面对着客人来把茶端出,客人为表谢意,也尽量避免从正面饮茶带来不恭。茶事中原有的“贵人入口”一律取消,不分贵贱,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同一出口自由进出,就连武士的佩刀也不准带入茶室,必须放在室外。客人进茶室后得先对茶室内悬挂了体现茶会主题的字画行礼,来表达客人对主人的尊敬和谢意。日本茶道中,“敬”体现的是“心佛平等”的禅意,是平等敬爱之心,实际上与中国禅宗汉传佛教所倡导的“二部四众、平等互重”的主张是一致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权贵族,在真如面前,人人都得到尊敬和爱护。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欲望和杂念皆源自“我执”与“自我主心”。要想成佛,就得超越自我,达到无意识的内心自悟。日本茶道它吸取了中国南宗的“心佛平等”主张,融入了“心佛归一”的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促成了“敬”的思想情感的形成。由此可见,在追求人的平和敬爱方面,中国禅宗和日本茶道的主张是一致的。查阅日本茶道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建立”,指的就是茶事活动中,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共创和谐茶室的理念和氛围。
3.3“清”与禅
“清”指的是茶事活动中茶室茶具的整洁和干净。它既是对茶室内部装饰物品的描述,也是对茶室外部自然环境的表达,同时也是对饮茶者心灵纯净的要求。茶室庭院茶人经常要清扫,保持整洁干净。而茶室内部更要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室外环境鸟语花香、清幽逼人。室内环境娴静幽美、朴素典雅。茶人们心灵恬静,无私心杂念,面对滚烫的茶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茶事表演。由此洗净身外的污浊,实现心灵的纯净和美丽。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既是日本茶道通禅的一种化境,也是禅宗自然观的一种体验,同时也是茶道特有的审美情趣。一代宗师千利休在他的《南方录》中写道:“茶道就是要在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千利休所说的“清”,实际上是指人该“拂去浮世俗尘”之意。既要清除人身上的尘埃,还应洗涤心灵的尘埃。日本茶道的“清”体现的是用独特文化式样所表现出来的“物我合一”的禅宗意境。禅宗的“禅”意为“静虑”,可见“清静”是禅宗空无观最明显的特点之一。禅宗认为只有“本心清静”,才能“物我两忘”,只有清除干扰、清心静虑,才能 “梵我一如”。
3.4“寂”与禅
“寂”是日本茶道最高美学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最根本的精神内涵,它要求茶人们摈弃欲望和凝神沉思,达到一种宁静、幽闲和幽雅。它鼓励茶人们将世间欲望和凡尘俗世统统抛开,保持思维的独立和完整,获得更多拓宽想象的空间和新的启迪。在梵语中,“寂”为“静寂”、“和平”、“静稳”之意。在佛典中,“寂”为“死”、“无”、“涅般木”之意,可以理解茶人或禅者在人死后,自然而然地进入无色无声的“皆无之域”之境界。这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甚至无我。“死”是“无”的世界,同时,也是“有”的根本和源头。人世间那种凤凰涅的希望其实它源于佛教的轮回思想。就像坡先生所云:“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寂”是“四谛”中体现出的最高层面的禅宗法则。它倡导人们无论世间如何纷乱都要秉持一种谦虚做人、坦荡无私的心寂。如果心有杂念人生既不会圆满,也不会闲寂。这和中国禅宗的“物我两忘”同出一辙,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禅境。正是基于这种禅境的空寂体悟,茶人们和禅僧才能将有色的大千世界悟至枯淡闲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达到一种清静无我的境界。禅宗和“四谛”是日本茶道统一的精神所在,“禅”的精神境界与“四谛”的精神内涵一脉相通,浸润着禅宗出世思想的茶道文化已成为人们追求精神超脱和心境恬静不可或缺的心灵寄托与媒介。
4.结束语
日本茶道文化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日本民族多元文化的相
互交融、演绎、发展,禅宗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生命哲学,茶道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生活艺术,正是有了中日禅僧对中国饮茶之风的发现、引进和发展,才有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才使得中国禅宗与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而历久不衰。正因为日本茶道吸取、融汇了中国禅宗的精髓,才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才有了“茶禅一味”的日本茶文化现象,才使日本茶道有了生命的支撑,有了艺术的高度。日本茶道与中国禅宗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李红.和敬清寂 茶禅一味[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32―136.
[2]焦毓芳.论日本“茶禅一心”的必然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1):89―95.
[3]蔡荷.茶道中的哲学意味[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36―39.
[4]陈文华.人心需静,以茶通禅,由禅悟道[J]. 农业考古,2014(2):235―238.
很多人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只在意文中的内容是不是新颖,忽略了论文的参考文献,对它也不重视,觉得写不写参考文献都不要紧,只要论文内容写的好就够了,其实读者在阅读论文时都是通过参考文献来评估这篇论文是不是有质量水平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在写作当中阅读借鉴。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文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録讲义[M].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5]鲁丝·本尼迪克特(美),昌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冈仓天心.茶之书[M].社会思想社,1995.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 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 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 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 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 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 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 赵天相.〈茶禅一味〉寻踪有感[J].农业考古,2000(58):126.
[9] 东军.日本茶到的神髓[J].农业考古,1994(36):243.
[10]滕军.茶道与禅[J].农业考古,1995(38):76.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江静,吴玲:《茶道》,杭州出版社,2003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
[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王雅茹:浅析牧溪《六柿图》的创作意境表现,《大众文艺》,2011
[5]王雁玲:牧溪《潇湘八景图》中的消解性特征,上海大学,2007
[6]胡建明:东传日本的宋代禅宗高僧墨迹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6
[7]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其相关文化之考察,首都师范大学,2007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采,要想更内在地、更深刻地了解中日两个民族,不了解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都难以全面地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都蕴含丰富,充分体现了各自的民族特性。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国的茶文化,然而,从最初的不断模仿到不断的改造并注入日本的民族特色,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中国;日本;茶道;文化;渊源
一、茶文化的定义及研究目的、意义
(一)文化及茶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们生活样式的全部,是人们亲手创建的有形无形的成果的总和,每个民族、地域、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得以发展,尤其在哲学、艺术、科学、宗教等领域发展迅猛。文化由人类创造并推进了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关于茶文化先学大家们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文化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茶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特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道是茶文化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今的茶道追求修身养性,遵从礼法,日本饮茶起源于镰仓时代,后发展成诸多派系。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茶由中国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日两国文化的象征,因此也可以说茶是中日交流的结晶和见证。研究日本茶道,对于促进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当今这个物质化世界,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心理也容易失衡,人际关系紧张,而茶道中的“和、静、清、寂”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因此,提倡茶文化,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提出问题
茶道精神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可以从茶在日本的由来,发展及所传达的精神方面来考虑中国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作用和历史地位。
三、研究方法并收集资料
(一)收集资料。本文不仅有老师的细心指导,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有关茶文化的资料,以确认其中的人物、时间、历史事件都是正确的。
(二)研究方法。读很多有关茶文化的文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取素材,观点,发现茶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探求茶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茶的起源及茶文化的发展
(一)茶的起源。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二)茶文化的发展。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發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中国茶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五、日本茶道的发展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空海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
据记载,中国茶传入日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是奈良时代(六朝—唐),虽然这一时期没有记载文献,但是1422年的《公事根源》有记载,圣武天皇赏赐给僧侣遣唐使带来的茶叶,当时唐朝把茶叶当做药来使用,而这一点也被日本人所学习;第二期是平安时代(六朝—唐),日本佛教徒最澄和空海于804年和遣唐使一起乘船回到唐朝,最澄于805年回到日本,空海于806年回到日本,两人在传播佛教的同时,也带回了我国的茶叶。在当时的日本,茶属于珍贵物种,因此只有天皇、僧侣及贵族阶级等人才可以喝,庶民是喝不到的。《茶经》详细记载了茶的起源、制法、饮用以及茶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书:第三期是镰仓时代(宋),此时代有荣西去我国学习临济宗,同时,为日本带去了茶籽,茶的功效很容易被日本人接受,中国的陆羽被称作“茶祖”“茶圣”“茶神”,而日本的茶祖是荣西,他也有卓越的功绩。因此,这一时期随着茶产量的增加,能喝到茶的庶民也逐渐增加了。以上三个时期都是以抹茶法为主,而从第四期江户时代(明)开始更盛行煎茶法,江户前期,隐元禅师晚年应日本长崎兴福寺之请赴日弘法,从福建省来到日本,带去了当时明朝盛行的煎茶法,永谷宗円于1738年将煎茶法成功进行改良。现在饮茶成为日本人的日常,茶在超市和便利店都有卖,在居酒屋也经常喝乌龙茶。
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它并不是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吸收,而是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改造,最终形成了深含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享誉世界。日本的茶道非常注重精神主义,有一种“脱离世俗别具风格”的精神表达。
六、儒教、道教、佛教和茶道
茶道文化是儒教、道教、佛教等诸家思想的结合,结合了唐代文化的特色,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创造了茶道精神。其中,“和、敬、清、寂”形象地表达了茶道精神,“和、敬”表达主客心灵相通的意蕴,而“清、寂”则表达出茶院和茶室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即同事之间相互协作,和睦相处,“敬”即朋友之间的相互尊敬,“清”即身心清净,心无杂念,“寂”即普通,以平常心看待事物。
(一)道教和茶道。暂且不谈饮茶始于道教这种说法的真假性,在道教中,茶道实现了人生的艺术的完美结合,道教主张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思想和茶道的协调(也就是“和”的精神)相一致,中国的历史学家说道教思想是对道教“生于现世术”的回答,也就是说道家思想在现在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的。现在是无限移动的,处于相对性的主要地位,相对性对于调整来说是重要的,是具有艺术性的。道教和儒教、佛教不一样,道教会调整周围的生活环境,从生活的痛苦中看到美好的一面。
老子主张虚无当中存在本质的东西,可以说虚无当中包含着全部,也就是说在什么都没有的空间里也存在运动的可能;自己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支配自由不被践踏,那是因为整体通常是由部分来支配的,这种教育思想具有自我解脱的意蕴,这和茶道精神相同。
茶道在生活中有很多的表现形式,虽然可能会觉得茶室和日常生活中的有所不同,实际上那正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所有的事物和自己一体化,身处其中,过更加自由的生活,所以说日常生活和茶室没有区别,同处一个世界。
茶道的主流是包含着道教老庄思想的“禅”,茶道的全部理想,就是从“在人生微小的事情中学习到重要的东西”这样的禅的思想中得来的,道家思想为茶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禅就是其中真实存在的东西。
(二)儒教和茶道。镰仓时代日本传来了供僧侣学习的程朱理学,这是继佛教以后,接受了中国的儒学、老庄思想和道教的影响。日本人从镰仓时期开始,就集儒教、佛教和神道为一体,不久,在室町时代末期,儒教从禅宗当中独立,但是,实际上在接近国家安定期的江户时期开始扩展,江户幕府把程朱理学定位官方学说,朱子理学很受欢迎,随着儒学的发展,不仅程朱理学,古学派、折衷学派也积极扩展,据资料记载,儒学对武士道和茶道有很大的影响。
儒学思想是中国百家思想的纲领,也是茶道思想的主体。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和“仁礼”被用于茶道,在饮茶的时候能够促进交流,创造氛围,增加友人之间的情谊,而且在烹茶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内省不仅可以增进理解,促进协调,而且还可以增进友好发展。在儒教中可以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调和,或者可以说实现个人和社会共同进步的理想,这就是茶道的基本理念。
(三)佛教(禅)和茶道。日本的茶文化由中国传播而来,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带着茶的种子和茶器回归,把茶作为药来使用,而且以他们为中心把饮茶传播开来,所以说,日本的茶文化结缘于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修行可以达到净化精神的作用:而禪就是集身心于一体,达到无我无心的境地,所以说宗教是茶道主要的因素,茶道存在意义的根源,最明了的定义就是茶道是禅的化身。
茶道深受儒教、道教和佛教三种精神的影响,佛教中的禅给茶文化带来了巨大发展,融合儒教形成了茶礼来敬奉先祖,而且融合道教进一步发展。
无论是唐代“客来烹茶”的大费周折,还是宋人点茶的讲究,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饱含着东方文化,说起“茶百戏”,陶谷的《茗录》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散灭,时人谓之茶百戏。
章志峰,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目前已突破了古代仅能用绿茶演示分茶的局限,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分茶,表现中国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2小时至6小时。
P=Phoenixweekly Lifestyle Z=章志峰
P: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茶百戏的?
Z:比较系统的研究是2000年以后。这之前,80年代,我大学学的是茶学专业,做毕业论文时查资料看到了“茶百戏”、“分茶”的描述,当时觉得很奇怪。问了指导老师,他就说这个跟日本的“点茶法”、日本茶道有些关系。也就说了那么一句。
中国是宋代开始用点茶法,明代开始采用泡茶之后点茶就销声匿迹了。我也到处找了很多专家、学者交流,但资料有限,研究一直搁浅。
1997年第一次去了日本,主要是学习茶业生活技术,真菌绿茶是中国传过去改良过的,制作方式不一样。古代是压成饼的,日本是散的,或磨成抹茶。
2004年第二次去日本,是有备而来的,专门学日本茶道。和当地的茶学老师深入交流,从点茶器皿——茶瓶、茶盏、容器等开始研究。感觉到点茶的玄妙。回来之后就有方向了,开始从原料开始研究。因为工艺的改良,茶叶的品质也有变化。
从2005年开始,选择各种茶源。绿茶、乌龙、白茶、红茶各种做试验,先是绿茶获得成功,乌龙茶加工遇到一些阻力。因为乌龙茶的原料比较粗老,纤维素的含量比较高,加工困难比较大。不过乌花茶的茶汤不会变色,几十斤的成本茶才能做出一斤茶,不过可以重复利用,茶汤很稳定。绿茶比较容易氧化变色。乌龙和红茶都用得比较多。
P:茶百戏现在怎么推广?只能在你的会所看到吗?
Z:因为原料成本很高,成品茶很贵。古代茶百戏是跟黄金等价的,一块是三十万钱。现在成本一斤也要好几千块钱。因为这个技术2009年才恢复,目前还在开发,之前只有文字成果,现在我是不断地尝试,让图案更加丰富,我也不断地让技法更加娴熟,应用的范围更广泛。
P:等于这个茶的文化价值更重于它的饮用价值。
Z:如果这个技术没有恢复,人家看古代茶百戏的解说只能像听天书一样。现在我们恢复了古代的点茶文化,它在视觉上是独具一格的,只有它才能在茶汤中显现文字和图案,是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茶汤的图案是可以变化的,搅动一下就可以变幻莫测,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种欣赏需求。同时茶汤也是可以喝的,也能做成各种口味。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点茶法中的茶汤矿物质要远多于泡茶法,营养价值、保健价值更高。
P:茶汤看上去很浓。口感怎么样?
Z:视觉上看着很浓,因为用的是茶粉,颜色比较深。实际上喝的时候不会,就像米糊、咖啡一样,它的浓淡可以自由调配。
P:单只用茶和水,怎么做出各种图案效果?
Z:这就是它绝妙的地方,茶汤搅拦之后会产品泡沫,泡沫有深浅,通过搅拌自然形成图案。
P:图案制作本身很难控制吧?
Z:这需要不断学习,做之前要立意构图,纸上的功夫当然也少不了,要有手绘的基础。我从小就学绘画,一直喜欢艺术。国画、素描,有一定基础就可以,主要是线条表现,不存在彩色的问题。
P:现在大家已经习惯泡茶方式了。你这是另一种茶文化——
Z:实际上中国茶文化,在唐以前是煮茶吧,原料是团饼绿茶,要喝的时候是先捻成茶粉放锅里煮,像煮咖啡一样。到了宋代就变成了点茶法,水要烧开,茶粉放到斗笠盏冲泡,搅抹起泡沫,喝的是它的泡沫。到了明代,朱元璋觉得成本太高,就弃了龙船凤饼,直接采用散茶,用开水冲泡,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泡茶法。现在饮茶都是采用泡茶法,汤是清流通透的,饮用方法很简单,只喝汤不吃茶,利用率太低,只有1/3到1/4的营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喜欢方便的直接泡茶喝,喜欢文雅的人享受茶道。有时间的也可以欣赏、品鉴一下点茶。
P:点茶法各种品种的茶叶都可以做吗?
Z: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黄茶、乌龙、白茶、黑茶)都可以做,比如龙井茶是一种散茶,我不需要用它的一边炒一边压扁的工序。我现在原料拿来了都是自己做的工艺,这样才能保证演示效果。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即可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是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
在日本事茶的36年里,他辗转于多个地方,把他对茶叶的改革思路和对茶文化的认知传播到各处。即使个人的力量微薄,还是给日本茶叶发展带来了影响。他是日本的茶叶使者,他喜欢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他坦言,日本的茶文化还很薄弱。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向中国求教。20年时间里他来往中国80多次,保持着谦逊的学习态度,我们从他身上也学到了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在中国,他仍是一位茶叶使者,搭建起了中日茶人的友谊桥梁。促进了中日茶文化的交融。
最初是茶叶选择了他
小泊重洋的父亲是医生。他的出生地大分县,是一个与茶最没关系的县。上大学时。他在岐阜大学农学部修的是水稻病虫害防治专业。虽也是农业,可与茶叶依然没有关联。毕业后,小泊重洋被分配到静冈县农业实验所调查研究茶叶的病虫害防治,做的是与他大学专业大相径庭的事情,直到这个时候,他还没见过茶树、没碰触过茶叶。可是往后的工作却包含了茶树栽培、茶叶制作等与茶有关的各方面事情,等于是摒弃了大学几年所学得的知识,要从头开始学习与摸索茶叶知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了与茶结缘的36年时光。说到这里,小泊重洋先生百感交集。虽然最初是茶选择了他,但在遇到波折与困难时,他反过来选择了茶。
白天时候,我们和他一起参观了浙江余姚的茶园。他说,那片茶园的生态条件很好,他很喜欢。只要是走到茶园田间,他心里那种发自内心的工作兴趣就萌发了。回忆起1962年,他刚刚接触茶叶时候,日本普遍种植的是当地最传统的茶树——“在来种”,这种茶在日本明治时期就种在那了,市面上95%的茶叫做“薮北”,是蒸青绿茶。当时市场不景气,果农比较富裕,茶农比较贫穷,他所在的实验所就是个清水衙门,不过这样倒给他和他的同事们提供了安静、闲逸的科研环境。在实验所的这段时间并不长,却让小泊重洋对茶的认识与情感从无到有。虽然当时的茶叶与他们的研究并不受关注,但他守住了那段清苦的时光,因为有茶做伴。
一波三折,却不离不弃
日本静冈县的牧之原有一大片茶园,1869年旧德川幕臣开始着手开垦那里的茶园,两年后,失业的川越人、附近的农家开始种植茶叶,牧之原渐渐发展成为东洋最大的茶园,每在新茶季节时,如鲜丽的绿色地毯一面铺开,成为静冈县的一大景观。
后来。政府机构在牧之原成立了茶之乡博物馆,小泊重洋成了这间博物馆的馆长,这时候起他开始觉得茶越来越有意思了。当时全世界关于茶叶专门建设的博物馆只有两个。一个在中国杭州,另一个就在日本牧之原。在6年的馆长生涯中,小泊重洋想把茶之乡博物馆做成世界第一的茶叶博物馆,因此他对年轻的馆员要求非常严格,每个人都要学会一门外语。以便在国际朋友来此参观时能流利地向对方讲解。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他如此严谨的工作态度,他的做法没有得到认可和支持。于是。带着万般遗憾,小泊重洋离开了茶之乡博物馆。
辞去了馆长之职后。小泊重洋选择回到学校。他在静冈艺术文化大学的博物馆进修硕士课程。毕业时发表硕士论文《茶文化与城市关系》,主要内容是谈如何用茶文化振兴城市。这个观点很新颖,他把多年来在茶叶方面积累的经验与心得都写进了文章里,得到了静冈县挂川市市长的认同与好评。当地政府采纳了小泊重洋的观点和建议,政策对当时的茶叶生产方式进行改革,生蒸茶与蒸青茶并举,打出茶叶品牌。但为此而成立的茶业部门委员会里却没有小泊重洋的名字。他对此的看法很乐观,至少日本的茶业有进展了,他投入的精力也是值得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日本袋井市的市长就看到了小泊重洋的光芒,邀请他到袋井市协助发展当地茶业。小泊重洋到中国宁波参加茶事活动,从“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上得到灵感。回到日本。便成立了“袋井茶文化促进会”。聊到此,他有些羞涩地笑了笑,“茶文化促进会”这个名字很好,便“抄袭”来用了。
茶文化是认可与包容
小泊重洋说,茶叶本身的研究比较狭长,茶文化的研究比铰广泛,有深度,所以他觉得在茶叶博物馆工作比实验所时候要有趣得多。他喜欢中国的茶文化。
十九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唐代的茶器和茶叶。受到邀请,他和日本的专家来到中国开茶文化研讨会,在这里,他的视野开阔了。觉得茶文化比自己想象中要丰富得多。1983年,日本静冈县与中国浙江省建立茶叶合作关系,小泊重洋更加频繁地来到中国交流茶文化。有80多次之多。
在与中国茶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小泊重洋受益匪浅。他很羡慕中国对“茶文化”这三个字的提法,不仅能涵盖茶方面的很多内容,也很确切易懂。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界比较闭塞,仓泽行洋先生发起成立日本茶汤文化协会,让日本人感觉只是一个关于茶道表演的协会。范围狭窄。很多人不感兴趣,后来仓泽洋行先生也反思,要改成茶文化协会。再比如说,来中国参加有茶文化色彩的活动,从日本本土来的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少,茶艺师和制茶师的比重更大,把自己的茶文化推向世界的意识比较薄弱。他认为日本茶文化落后于中国,是因为组织制度太严密,限制了发展,过于流于表面的表演形式。
当问及“茶文化是什么”时,小泊重洋毫不犹豫地说“认可与包容”。他解释道。原始人的生活也许只有草叶与皮毛,但是并不能否认那个时候所产生的文化。喜欢红茶的人不要排斥绿茶,不仅是茶文化,在所有文化面前,不排他是很重要的。
日本人的茶道、花道、剑道等,都强调“道”的修养,要战胜对方,光只是想赢是不行的,茶道也是一天要练习几百次,点茶的程序才会完美。点茶时不能有杂念,产生“无我”境界,超越点茶程序才会发挥点茶的意义。现在太强调点茶的茶具如何昂贵,动作如何优美,违背了茶道精神修养的作用。
让茶的世界变得单纯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然而它却从“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经过短短的几百年时间发展成了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茶道。
日本僧人荣西(公元1141~1215年)曾两次来中国当时的宋朝学习天台宗教义和临济禅,回国时即将中国茶带回了日本,并进行推广,而后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此次推广比唐朝时期更有影响力。
而后村田珠光(公元1422~1502年)开创了基于禅宗精神的以恬静为理想境界、尊崇自然朴素的草庵茶风的茶道,成为了日本茶道的创始人。
15世纪中叶,千利休(公元1522~1592年)吸收了前人茶道优点后,将生活中的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因素等细节的品位和浪漫主义理想相结合。创立了现在闻名于世的抹茶道。
我们从以上日本茶道的简单发展史上可以看出,日本茶道从中国唐朝和宋朝两次传入后都很快与日本本土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取向和实用功能,这正是日本茶道发展迅速并自成体系的首要原因。
然而中国普洱茶在日本的正式推广,还得归功于90年代日本作家野节夫和增山一郎合著的《功效奇异的普洱茶》一书的出版,以及1991年8月26~29日在日本静冈举行的“茶与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这次讨论会上,与会者对日本学者关于普洱茶抗氧化性的论文表现了极大兴趣,引起了强烈反响。自此日本鹿儿岛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普洱茶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等功效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种食品或饮料要进入国外的新市场,必定和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1951年《日美安保条约》签署后,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将全部精力投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随后便进入了高度经济成长期。在此过程中,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崇洋勤奋刻苦的上班族开始用可乐解渴,用咖啡提神,很少会去喝茶,更别说去茶室享受宁静了。直到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经济下滑,失业人口大增,虽然可乐咖啡仍是他们的主要饮品,但茶也开始重新兴盛起来。再之,喜欢可乐咖啡,以甜食、猪肉和生冷鱼肉等高热量高脂肪为主食的日本最近几年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此时,云南普洱茶是否可以为注重健康保养的日本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安全健康的保健茶是当前最值得考虑的课题。
那么,云南普洱茶在日本市场的情况又如何呢?笔者最近几个月游走于日本,从京都、大阪、静冈、东京、冲绳很多市场上发现了这样几个现象:
日本网络销售配送体系发达便利,这为云南普洱茶的销售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普洱茶产品一般以减肥普洱茶或节食普洱茶为主,都是日本加工的发酵后(熟茶)茶,以49x52袋售价525日元(约合人民币38元)和5gx20袋售价630日元(约合人民币46元)的袋泡包装为主,也有少量2gx10袋售价498日元(约合人民币37元)规格、5g×10袋售价980日元(约合人民币72元)规格的云南普洱茶和120g售价525日元(约合人民币38元)散装茶,并且大部分的普洱茶产地只会标明产自中国,而非中国云南;总的来说网上销售普洱茶产品品种和价格都相对混乱。有些网上经销商甚至这样写明“普洱茶一般来说是中国各地茶叶的混合体,但是我们这个减肥普洱茶的茶叶是来自云南优质的大叶种,对女性减肥很有效果”,也有网站夸大销售号称已有百万客户等等。不管这些产品的效果如何,但这些不规范的现象从不同程度上横糊了云南普洱茶的本来面目,影响了云南普洱茶的商品形象。虽然在2006年底,云南省茶业协会宣布启动普洱茶商标的国际保卫行动,首选目标市场是日本,省茶业协会与日本商标专业机构――日本东株式会社合作,共同促进普洱茶商标在日本的保护工作,但是这样的保护工作似乎并没有辐射到网上销售,故效果甚微。
网上尽管也有销售云南普洱茶茶饼和沱茶的商店,基本都是中国人开办的中华茶叶店。随着日本人对云南普洱茶功效了解的增加,销售情况应该是会增加的,但是他们始终对直接从中国制造的茶饼和沱茶的安全性持有怀疑。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现在却优于中国,日本的普洱茶来源于中国云南,若干年之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否也会超过云南呢?
各个实体综合商场和超市的茶叶销售货架上一般都会摆放云南普洱茶、福建乌龙茶等几个中国茶叶品种,其中普洱茶都是后发酵的熟茶品种,呈简易袋泡茶包装,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为了适应日本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二是因为云南普洱茶从选茶筛茶制茶等过程在日本人看来都不太规范。日本食品分析中心按照食品卫生法对进口普洱茶的331项农药残留指标重新检测,然后筛去多余杂质将茶叶切成相似形状大小并分别包装成袋泡茶,还有些厂家会对进口的普洱茶原料进行蒸汽杀菌处理从而除去KABI臭(普洱熟茶特有的“霉味”),而这种茶叶多以减肥茶形式在网上销售,商场超市也会有。实体商场的袋泡茶一般每包分为5gx52袋售价522日元(约合人民币39元)和2g×20袋售价627日元(约合人民币46元)两种普通规格,以保持女性身材苗条为功能,原料产自云南,制造商为日本公司。另外还有两种在市场上少见的特殊规格的高档普洱茶分别为3gx3S袋售价1554日元(约合人民币114元)和3gx35袋售价2604日元(约合人民币191元),这两种普洱茶都产自云南省西双版纳海拔1000米以上树龄为800年的大叶树种,前者发酵年限为16年,后者为20年,该茶为中国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生产,以降脂、降胆固醇和治疗便秘为功能。
当笔者咨询超市销售人员关于普洱茶的销售情况时,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喝过普洱茶,但是这种普洱茶在女性中却有比较高的人气,很多顾客也反映普洱茶效果比较好。由于2008年中日毒饺子事件而引起的贸易摩擦近几年对中国食品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更严重的损害了中国食品在日本人心中的安全、健康的形象,这也是影响中国产普洱茶在目本销售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本流行的自动罐装饮料销售机行业,大约有80个不同的饮料品种,其中茶饮料大概有14个,然而没有一个是中国茶叶品种,市场上有的只是超市里的桶装乌龙茶饮料。其实茉莉花茶在目本不管是袋装茶还是罐装饮料都是很常见的,但恰恰因为此,他才有了日本名字叫SANPIN茶。
日本现在已经可以纯国产普洱茶了。所谓纯国产就是指国产茶叶、国产发酵菌种和国内加工的完整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是OCHANOAYAKOUEN公司和ARAIHATAKEEN公司。他们部位于静冈县大井川上流的世界有名的产茶区川根地区,由于该地区雾气较重且寒暖温差较大,所以收获的茶叶品质优良,芳香清雅。这些企业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以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模式为基础,在静冈县独立的卫生管理系统下对茶叶加工厂进行彻底监测管理。其中OCHANOAYAKOUEN公司生产的纯国产静冈普洱茶袋泡茶有5g×15袋售价1575日元(约合人民币115元)和5gx30袋售价3150日元(约合人民币230元)两种规格袋泡包装,而ARAIHATAKEEN公司生产的纯国产茶流瘦普洱茶则分为2gx10袋售价650日元(约合人民币48元)和5g×10袋售价1575日元(约合人民币115元)两种规格。这两家企业的普洱茶在市场上销售势头很好。
日本纯国产普洱茶的出现可以说明普洱茶已经和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某种契合点,在这种有共鸣的情况下,他们是否会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样: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现在却优于中国,日本的普洱茶来源于中国云南,若千年之后在世界上的影Ⅱ向力是否也会超过云南呢?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讲师。
马来西亚吉隆坡慈济大学社会教育推广中心.茶道讲师。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宿舍村华文学会.茶道讲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茶道讲师。
中国.福建.漳州.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客座讲师。
茶网主笔。
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作者。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人的第三只眼”作者。
著作:《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编著《约会中国茶》(合编)。
西班牙
喝茶要到喝咖啡的地方,马德里市内露天咖啡座顺带供应茶,吃Tapas(Tapas是西班牙饮食国粹,常是一碟菜配块面包)的小酒馆也有茶,都是袋泡红茶,呈现方式要视那里格局大小以及收费而定,较高者用瓷茶杯托组、茶匙,上桌时茶包已在杯里,热水浸泡着,味道浸好了把茶包取出放杯托边缘,餐桌上有糖瓶、奶罐,要调味的话自己加入茶中,用茶匙搅拌后喝。
较大众化的便是一个没有打开的茶包置杯外,用纸杯盛装热水,一起交给买茶者,买茶者自己打开茶包投入热水里,糖和奶粉是纸包装条状形的,撕开倒入茶中调味。
为何侍应生不将茶包直接放入热水中才供应客人呢?一说喝茶者可自己拿捏浸泡时间,但也有可能为了节省人力。
马德里有正式吃下午茶的茶室,比如有家名为Living in London,有30种以上茶叶供选择,它特别强调“late-afternoon”即“很迟的下午”,表示它依照英式传统下午四时才开始,2人1顿的英式下午茶收费20欧元,包括茶叶有“Chelsea”红茶,二层点心架上有温热司空饼、奶脂牛油、果酱、三文治、羊角面包与曲奇饼。但这种茶室似是为了应付游客所需,本地人去消费的极少。马德里的火车站可找到茶店,店里除了红茶,也有几饼普洱。大众喝葡萄酒的习惯较多于喝茶。
葡萄牙
葡萄牙是欧洲茶文化滥觞之地,葡萄牙天主教神父Jasper de Cruz于1560年在中国传教时曾写过有关茶的信回家,这是欧洲最早记载茶的文字,也是最初饮茶的资讯传播与开发期。那时葡萄牙人与远东的贸易路线是这样,他们从澳门获得中国茶叶运到里斯本,然后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运到法国、荷兰等国家。及后1662年葡萄牙公主Catherine of Braganza of Portugal与当时英国国王Charles II结婚,从娘家带去很多茶叶陪嫁,更是英国下午茶形式形成的重要契机,但拥有悠久历史不代表现在的葡萄牙茶风蓬勃。
里斯本、巴塞隆拉市内没有什么专门喝茶的茶室,想要喝茶的话,小酒馆或咖啡座有供应袋泡红茶,或在家里自己泡来喝,市内有商店可找到精美的有柄瓷杯及杯托组,和置放已经泡过水的茶包小瓷碟。
用餐后一般有“咖啡或茶”提供的习惯这里并不通行,餐厅通常从头到尾喝葡萄酒。倒是无论大小旅馆的欧陆式早餐天天都有“咖啡或茶”的陪伴,普遍用Lipton品牌,各种风味的红茶,一包包排列整齐,一排排盛装在一个木盒子里,精致可爱。
有家豪华酒店在葡萄牙马德拉岛上名为Reid’s Palace,有真正英式下午茶提供,消费的多是游客,在传统的休息室和露台上进行,有很好的瓷器与茶叶,有精致的如手指般大小的三文治、司空饼和蛋糕,每人收费32.50欧元。特别请求来喝茶的客人:请注意,为了让我们的下午茶精致而隆重地进行,我们恭敬地请您穿着正式服装。请避免穿着短裤或运动服。
荷兰
Dr. Thomas Short于1730年在伦敦发表的论文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初(17世纪初)是用一种名叫Sage的药草与中国交换茶叶,一磅的Sage药草换三磅茶叶。
荷兰是欧洲地域最先做起茶叶贸易的,茶叶昂贵罕有,与姜、糖一样成为新的香料品项,要从药剂师手上才能购得,直至1675年,茶叶才变成荷兰食品商店里的常见食品。
荷兰人率先在旅馆附属的餐厅提供茶、简便茶具及热水装备给住客,让他们可以提着在旅馆附属露天小酒馆的花园里泡茶喝,算是欧洲地域喝茶先锋。
后来由于种种政治与经济因素,1826年间,荷兰在当时荷属东印度群岛(即印尼)开辟茶园种植茶树生产自己的茶叶,到了1892年,荷兰大部分茶叶进口自印尼,是欧洲地区除了英国在印度以外,另一个自制自供自给茶叶,改变茶业生态的地方。
如今阿姆斯特丹仍然遗留着强烈的茶文化痕迹,街上的精致生活用品店可找到一些旧瓷,有柄茶杯及杯托组。街道上很多商店的橱窗也用茶壶(瓷质或铝质)做装饰。离市中心火车站不远处有个爱茶者开的店,一层卖茶叶,都用日本收藏过来的老茶桶装茶叶,还有一块用来展示旧茶具的空间,供客人参观。
如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变作了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校舍,往日用于运载茶叶的帆船则陈列在该市帆船博物馆。这些都变作一段段历史或一个个古董,供陈列用而已。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茶的爱好与需求的感情似乎已经消失。在识途老马的带领下,可找到一两家精巧优雅的小咖啡馆,下午时分供应咖啡或午茶与点心,往往很温馨,像走入朋友的家聊天的样子,但是不是在“喝茶”对于他们已经不重要了,他们注重的是聚会。
一般在街上可买到的茶,就是一个纸杯装热水,另备一个未开封的茶包。
直布罗陀
可在咖啡座点茶喝,多以有柄白瓷茶杯及杯托组呈现,奶罐糖罐摆在桌上,如有需要自行加入调味。
比利时
比利时一般大众并不热衷喝茶。它出产巧克力,故此在布鲁塞尔城有家酒店名Hotel Amigo,在他们的酒吧,每天下午3时至5时半供应下午茶配套,以茶与巧克力为伍制造新风格来吸引游客,茶叶:Mariage Frères混合红茶,茶点:巧克力慕斯,馅饼,布魯塞爾威化烤饼,speculoos曲奇饼、三文治,茶以外还加上热巧克力,每位19.90欧元,如再加一杯葡萄酒或香槟,每位29.50欧元。当地Neuhaus巧克力品牌曾出品以茉莉花茶、普洱茶、荔枝红茶调入巧克力作为新口味巧克力。
“建盏产自福建,盛于宋,是宋徽最喜爱的茶碗,日本博物馆中八件国宝级藏品中有四件是建盏。然而,我国却失传了近千年……盏的宝贵资料多来自日本,我将它们扫描并请人翻译整理之后放到网络上与更多人分享。在我之前,似乎没有人做过这个工作,这也是得益于网络,让我玩盏的过程不太孤独,从无人分享开始,慢慢有了一些可以一起分享的朋友,”
――Suntea
盏痴Suntea
Suntea2k学学的是造型设计,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学院派。其实,她个人倒是比较学院派的,因为她认为有良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有更高的审美高度和创造力。上班时,没有太多的野心,和所有的上班族女生一样,梦想着有自已的一个小店,过着挣挣小钱就满足、自由自在而且没有太多压力的生活。小店最好经营自已原创设计创造的东西,有一群和自已审美相似、兴趣相投的好朋友……这个梦想一直到八年前,和先生一起开设原色小茶室之后才得以实现,不过小店设计出售的却不是之前所想的生活用品,而是茶品,以及后来延伸的――茶陶。
和所有爱茶之人一样,玩茶的同时,Suntea也关注和研究茶器。建盏作为茶器的至高审美器皿,且是福建的特色文化,也当然成了她的首选。认识建盏应该是在学生时代,但真正认识它的美,却是在玩茶后的近些年。玩过众多的陶瓷茶具之后,觉得建盏的深遂内敛及精深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她,它的魅力远远超过其它陶瓷茶具。建盏内敛而朴素的特性很符合茶人,只是现代茶人的心燥了,难以发现它的美。
较之玩茶,Suntea对建盏的痴迷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迷是在客观的、有自已独立审美及理论基础指导下的。建盏断代近千年,国内几乎找不到与它相关的资料,唯有厦大叶文程老先生的《建窑鉴定与鉴赏》可供参考,但书中说得较多的是对古建窑的认识与欣赏,对于现代建盏的描述较少。要全面了解建盏,Suntea就必须清楚建盏过去的故事、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古人的审美情趣、窑烧条件及窑烧技术。关于古建盏的一切一切,她都想知道……于是,闲暇之余她远赴建窑古址,找寻宋代建窑古址中的标本。对照着一些专家的陶瓷学术论文,翻出学校时的教科书,让家人从日本卖回与建盏相关的资料。这个过程,收获良多,也因此结交了不少和她一样喜爱建盏、喜爱传统的中国茶文化的一群朋友。尽管大家在全国各地,但是网络的便捷使得他们可以无阻碍地交流心得,分享收藏的乐趣。
刚刚迷上建盏的Suntea时常独自一人拿着数只建盏在茶室外的小公园里,在大树下独自品赏。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落在盏上,树影随风摇曳,光在变,盏中折射出的光斑也在变……这种美带来的幸福无以言表。细细品赏着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建盏,的确令人着迷:在不同的光线下,建盏多层次的斑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感。
原色的盏痴们
在原色,你会看到这样一个“怪异”的景象: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抱着一二只黑乎乎的小碗,站着茶室外的小公园,对着光,转来转去,交流着,让人觉得神秘兮兮,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只黑乎乎的小碗,在他们眼里全是一样有什么好看的?
原色的盏痴们会告诉你,刚迷恋建盏的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分享欲:觉得好的东西应该与朋友分享,尤其是像建盏这样“藏而不露”的魅力,定要有一位虔诚的布道者。他们的通病就是:时而拉着身边的朋友们一起欣赏,时而给他们讲建盏的故事,时而要公布自己的“重大发现”。当然这样的炙热的行为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捧场的,面对朋友的不理解或是周遭有些异样的眼神,盏痴们总会有一些失落和感叹,但他们最终会明白,一切得随缘,亦终于明白古人为何称建盏是参禅的利器。真要有一颗平静的心,才能发现它的美。这是一种心灵的修为,与茶极其相似,但是否将这种发现传达给更多的茶人,又如何传达?在相继遇见志同道合的茶友之后,他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美好的东西并不需要刻意的推崇,自己只是很顺便地踏在了茶人与艺人的中间,自然而然地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就如Suntea所说的,有时也觉得自己像翻译,将这种美的语言解释给更多的茶人。
【关键词】缩小意识 横向对比 装填;折叠 去掉 填塞 架势 凝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08-02
戴季陶在《日本论》把日本民族特点归纳为信仰力和好美,美国的本尼迪克特则通过《与刀》解析了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的性格,韩国的李御宁则概括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文化是缩小型文化,和魂就是缩小精神。
李御宁出生于韩国,在文学、哲学、思想、比较文化、符号学、结构主义、设计等众多领域都独成一家,被誉为“东亚文化巨人”。眼光独特,与以往仅从欧美各国单一的与日本文化相对比,而是增加了从中日韩三国进行对比等横向的继承与发展的对比。
学者李御宁在《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一书中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对日本社会进行解读,其全书从传统的日本文化到近代的二战、日本的当代社会等角度阐述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例如日本的能面、徽章、日本的庭园、茶道、盆景、相扑、商品、二战中的策略等尽显日本的缩小思维。李御宁对日本的缩小意识有下面一段有趣的评论:“日本无论看到什么东西,都马上会采取行动:扇子,要把它折起来;散乱的东西,要把它填入套匣内;女孩人偶,要去掉手脚便它简单化,否则就不罢休。” 日本国虽然地处世界的偏隅之地,犹如一叶孤舟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上,又仿佛远离喧嚣世界的世外桃源,但这也无形中给了日本人足够的时间让心灵沉寂,让思想升华,于是日本人在清寂的生活中学会了从其他泱泱大国不在意的事物中从“小”处入手来思考,这种“小”的意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李御宁眼中的缩小意识表现有六种类型,或者叫六种结构。
一是套匣型――装填。日本随处可见的套盒,盒子里放一个盒子,里面的盒中再放一个比他更小的盒子。如此一来,即使有十几个盒子,只要一个比一个小地按顺序放进去,最终都可以收在“一 个盒子”里。不仅有套盒,还有套锅、套盆。总之,用这种一个套一个的方法可以缩小器皿所占空间,方便整理,特别是便于携带和搬运。
表现在语言中,日本人喜好使用省略词,“的”字的频繁使用体现了把世界上的所有一切缩小考虑、缩小表现、缩小操纵的思维特点,就好比日本人爱用的盒套。
二是扇子型――折叠、攥握、聚合。扇子不是日本发明的,但日本却把外来的团扇改造成了折扇,折扇的发明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日本人不管看到什么马上就要折叠起来的意识,甚至连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隔板也要折叠起来,制作出世界上最节省空间的拉门,日本灯笼与中国、韩国灯笼虽然形状相似,但结构不同,是折叠的,可以自由伸缩,不用时,无论多大的灯笼都可以像扇子一样折叠起来变得很薄。中国人在殷代时已开始出现用雉鸡的羽毛做扇子,后经韩国流传至日本,并将其改造成折扇,风靡世界。日本人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把折叠雨伞,至今几乎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在使用这种折叠雨伞。
三是女孩人偶型――去掉、削掉。也就是缩小实物。日本人偶是典型,它简洁到去掉人的手脚 ,女孩偶形象是一个圆脑袋加一个直身子,为了缩小物体,尽量去掉、削掉多余的东西,使事物简单化、简洁化。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同时也体现在集中于一点的集约性,女孩人偶没有手脚,但是头发却异常稠密,在日本的缩小文化中,集中于一点的现象非常的突出,正如他们的语言,是世界上少有的略语,却严谨的使着敬语。非但如此,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飞机模型场,世界上最小的摩托车,日本的微雕艺术馆也文明世界。而在芝麻、大豆上刻上百个字更是令常人无法想象。
四是便当型――填塞。便当反映的是缩小饭菜的意识,它能容纳下所有要带的饭菜并便于携带、不占空间。袖珍图书、袖珍辞典的风靡也是这种缩小意识的体现。日本文化都与便当文化相似,像日本风行的书籍袖珍本,日本庭院浓缩自然的枯山水等,小即是美。另外,众所周知的日本微型照相机与微型电脑整是运用了填塞这个意识。
五是能面型――架势。如把波浪的运动及其连续性凝聚成一个造型。剑道、柔道、花道、茶道,都讲究这样的架势。日本人的能面也属于此类。能面把喜怒哀乐凝聚成中间表情,认为只有这种脸谱,才能出现出各种各样的表情。
六是徽章型――凝聚。日本人不重族谱重徽章,徽章把抽象的、集团式的东西凝聚成一个象征物来推崇。日本人对名片的喜爱也出于这一理由。
缩小意识表现于自然,有了日式庭院、盆栽、插花、壁龛;缩小意识表现于社会,便有了被称作火柴盒、兔子窝的日式住宅;表现于现代社会的日本发明的微型晶体管、微型录音机、微型计算机、小型汽车、小型工厂。
“小”字已深深根植在日本人的心中,他们不仅对小的事物情有独钟,而且还会继续把小的事物做的越来越完美,越来越精致。正事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注重细节的精神支撑着这个民族在世界经济中多年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也通过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得出结论:四面临海的小岛风情让日本人更喜欢狭小清幽之境,匮乏的天然资源和躲在的生存环境又让这个民族不得不勤劳勇敢进取。正事这些主客观原因成就了今天的日本人和名扬海外的日本品牌和企业。
如果文化的扩张是教,那么缩小就是学。“日本文化是一种拿来主义式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把外部的东西拉至内部,呈现出典型的缩小意识。然而,作者指出,日本正从缩小文化向扩张文化转换,在许多方面正采取大国主义的方针、立场。但是由于日本文化的特点,日本人不擅长扩大的特性。
在日本历史上,缩小意识发达时期,社会一般都较为繁荣,可成功之后不久,往往开始向外扩张,转为扩大意识。如此一来,就突然变成非日本人,日本讲究细致的传统就遭到破坏,就开始丧失判断能力,美的感性意识也变成一种带有残忍性的行为。
所以,日本文化的发展越是顺利,背后隐藏的危机就越大。一旦萌生出大国意识,从缩小将要转变为扩大之时,便难免失败。如果日本想成为真正的大国,必须再变小些。
参考文献:
[1]李御宁(韩国).「み志向の日本人 . 1984(11 )
[2]张乃丽.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画家简介
金申,回族,北京人,“”中到内蒙古上山下乡,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1987-1992年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成城大学研究佛教考古五年。1996年7月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佛像专家。著作有《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佛教雕刻名品图录》《佛像的鉴定与收藏》《佛像的系谱》(译作)、《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的寺庙与佛像》《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金申趣谈古代佛像》、论文集《佛教美术丛考》(第一、第二辑)等二十余部,二百余万字。多次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培训班和海内外高等院校讲授佛教文物考古,为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鉴定佛像。多年致力于佛教美术史和佛教图像学研究,成绩显著。在佛教文物鉴定方面,尤有独特功力。
近年来重整旧业,喜画禅僧及草原题材,画风独树一帜。
自序
我从小酷喜画画,真下了苦功。画累了就喜欢看文史书,结果书越看越多,画越画越少。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没干本行,反而搞了几十年文物考古,特别是在佛教美术史和佛像鉴定方面被人所承认。美术扔了几十年,有时候看见别人画画就手痒。
关键词:“”意识;认知语言学;原型
认知语言学从人的认知本能与认知规律出发,将概念的形成与语言的表达看作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结果,始终将语义作为语言的首要条件,从而革除了形式主义语言学过于倚重语法的弊端。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独立、自足的系统,而是一个与语义密不可分的符号载体。认知语言学不是从语法平面上分析语言,而是从语义上分析语言。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概念化的产物,是人们观察事物以及进行多种社会体验的结果。
1.范畴与原型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原型。人类具有将世间万物按范畴分类的意识和能力。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共性特征的概括,或者说事物在人类思维过程中的认知归类,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而原型指某一范畴的大多数事例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集合,或该范畴的典型、核心。有了范畴话这一认知过程和原型这一认知标准,人们便会自觉地根据范畴内的概念和原则去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词语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经验的丰富,一个词语会产生多种意义,而这多种意义之间具有关联性,应当首先考虑词语的中心意义,随后考虑它的周边意义。其中心意义即为原型,周边意义即为与原型有相似性或有代表性的意义。日语中很多的名词意义都是由一个典型核心的中心意义扩展而来,而且这些扩展意义与人们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化意识是分不开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名词“”的释义。
2.日本人的“”意识
日本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封闭的社会环境,日本人的耻感文化即“羲理”精神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得日本人十分尊敬自然,敬畏自然,因此与自然渐渐融合,从而影响着日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每个人在社会之中都考虑自己生活在人与人之间, 以此作为言行的基础。日本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也十分崇尚暧昧表达。这是因为他们做事喜欢留有一定的余地, 力图达到“以心心”的交流境界。
因此“”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是不可缺少的。日语读音中有“”, 建筑、绘画中有“”,插花中有“”,茶道中有“”,传统体育相扑中也有“”,在日本社会中不论是社区还是职场, 凡是有人际关系发生的地方, 就存在着间(距离感)间的存在决定了日本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日本的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距离感即“”意识。
《广辞苑》中“”的意义解释是这样的:
(1).事与事空开的时间。
(2).物与物之间空开的空间。
(3).房间与房间之间用屏风间隔开而形成的房间。
(4).适当的时间、机会。
(5).台词与台词之间的时间间隔。
(6).拍子与拍子之间空开的时间间隔。
(7).曲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拍子。
(8).日式房间柱子的间隔标准。
(9).船停泊的地方。
“”的中心意义即为时间或空间的间隙。由于房间是一个空间的集合,因此又演变为房间的意义。日本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而且日本人很重视人与人、事与事、物与物之间的这种距离感,因此将这种距离感即“”又引申为时机、机会等意义。而在演戏、唱歌,跳舞时等的节拍中也需要一定的间隙,因此出现了“を置く”、“を取る”这样的固定词语搭配。日式房间中设有柱子来将空间分隔成几个部分,即为几个房间,因此又将“”转义为“日式房间柱子的间隔标准”。船停泊时的时间间隔,即船休息时所停泊的地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这些扩展意义都从人们的自身经验与生活习惯转义而来,人们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验将“”一词演变为其他意思,因此而且这些转义与“”的基本义都存在着相似之处。此外人们根据生活经验还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含有“”的词汇与固定的词组搭配。
3.“”的释义
3.1.物与物之间的“”
(1)具体物与具体物之间的“”
日式房间里在门的附近会设有一块空地,这块空地既不属于“内”也不属于“外”,而是一个过渡的空间,若来客人时,日本人喜欢有个回旋的余地,是否请他进来,所以这块空地对日本人来说是格外重要的。因此,这块空地被日本人称为“床の”。
自然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因此出现了表示狭小缝隙的“はさ”;表示石头与石头之间缝隙的“石”;表示波浪与波浪之间缝隙的“波”;表示谷与谷之间间隔的“谷”等等。
(2)抽象物与抽象物之间的“”
日本人将在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用途的空间称为“”,如,租借过来的空间称为“借”,生活起居的空间成为“居”,欧式的房间成为“洋”,喝茶的空间称为“茶の”,日式房间中会有一块只铺三合土或没有铺地板的小空间,日本人将其称为“土”等等。此外,大自然中风、雨、雪等自然现象发生时,会出现间歇的时候,因此这个间歇的间隔被日本人称为“雪”、“晴れ”、“雨”、“”、“潮”等等。
3.2.人与人之间的“”
“”的本意为时间或空间上的间隔,而日本人对这种间隔情有独钟,说话委婉,喜欢留有余地,给人以思考的空间,这种思考的空间便渐渐演变为“时机”的意义,一旦这种思考的余地被破坏,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好意思或尴尬等,因此用“がい”来表示尴尬的意思。
日本人很看重“”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物与物之间的“”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能把握好“”时,便成了“がけた人”(缺心眼的人)。而人犯错误时,便使用“い”。人在说话时也要掌握好时机,因此“を取る”一词来表示话与话之间的间隔。
以上这些含有“”的词汇都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中渐渐习得的,语言的形成就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
4.总结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而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要源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即文化的形成以及人的经验与习惯的形成。词汇的发展来自于生活经验,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学习,因此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并习得日语这一语言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是很值得借鉴的。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 山梨正明.知言学の研究???????[J].言1998(11):20-28
[2] 西村.知文法と生成文法[J].言1998(11):48-55
[3] 坂原茂.知言学の展[J].ひつじ房2000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 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6] 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建筑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建筑的构造细部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正是因为构造细部在功能以外呈现出社会的、民俗的、制度的 内容,使它具有了多样性 、丰富性、地域性的特征,成为我们理解传统建筑 的语汇,欣赏传统建筑的视角。
一、 建筑、构造细部与文化
“文化”一词有广泛的意义,历史上关于文化的语义解释多达 2 00种以上。由于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 ,它涉及到哲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诸多人文科学。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曾指出:从广泛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文化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社会成员所得到的其它能力和习惯的那种复杂的综合体。《辞海》是这样注释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 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基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其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作为人类社会进化的物质产物,建筑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建筑被认为是文化的载体,其构造细部则是记录这些文化信息的语言词汇,表现出与整体相适应的文化特征。从运用的材料、构造方式、纹案、色彩等等方面人们能够获取与之相关的文化信息。今天,世界各地之所 以能有这样多姿多彩的建筑,其文化内涵的传递主要就是通过构造细部来完成的。如同人们区分同样是一个领子,两只袖管的西装与中式马褂那样,从它们的领形、袖子与农身的连接方式,以及纽扣的式样这些细节可以很轻松地辨别出来,从构造细部中也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中国的皇宫还是欧洲的宫殿。因此,构造细部在传递建筑文化信息时起着重要作用 ,成为建筑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二、传统建筑构造细部的文化特征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基础。建筑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传统建筑是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建筑 的整体布局,造型构图及构造细部都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 内涵。由于传统建筑主要由工匠手工筑造,其构造技术与细部形态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中,凝聚了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情感,也积淀 了深厚 的历史发展文化和丰富的社会意识形态。
(1)中国传 统建筑构造细部的文化特征
传统构造细部具有与社会和经济状况联系紧密的特点。我国唐朝前期百余年,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的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得到巨大的发展和提高,形成了唐代建筑气魄宏伟 ,严整而又开朗的特点,在构造细部的处理上注重体现材料本身的受力特点,使人感到构件本身的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斗拱的结构职能极其鲜 明,华拱是挑出的悬臂梁 ,下 昂是挑出的斜梁 。
传统构造细部在营造过程中常常将严密的技术与审美艺术结合。中国的传统建筑十分注重构造细部的表现,构造细部很强调营造性特征,认为这是建筑筑造和表达的结合 ,许多源于实用功能的构造形态在长期的实践运用中不仅被赋予美学内容,也不断被赋予象征性的内涵。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构件,它在柱与屋面交接处起着联结的作用,可以将屋面的荷载通过斗拱传至柱子上。因斗拱在不同的联结部位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这种基于承重作用的构件在营造过程中逐渐地被赋予了艺术的装饰作用。作为承重构件,在《营造法式》中对斗耳、斗平、斗敬的高度等各部分作了比例规定(图1),对各种拱的长度、卷杀亦有详细规定,从形状 、比例来看都符合受力特点与审美情趣。此外,斗拱又被赋予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意义,它一般用于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在建筑的使用中必须严格按照等级来采用。
兽吻的出现是一个由构造细部表达的对权利、地位的象征以及普通百姓心理祈求的例证。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鸱吻和宝顶的出现最初是因为木构架坡屋面在顶端两脊或三脊相交而必然形成一个集中的节点,对这个节点进行一些必要的功能上的处理就是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加以美化处理。做成动植物或几何形体,就产生了鸱吻和宝顶 (图2)。由于中国木构建筑易遭雷电,许多重要的宫殿寺庙被焚毁,因而在古代巫术及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脊饰又被融进了新的内涵而产生了新的形象。据记载:“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 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 (《营造法式》卷二转引 《汉纪》说)。这里 的鸱则为鹞鹰 早期正脊的两端,采用的鸱尾其外形和装饰较简单,到了宋代则 已有 了鸱尾、龙尾和兽头等几种形式,至明清,鸱吻的形象又有改变,且兽身多附雕 小龙,背上出现剑把,名称改为兽吻或大吻 (图 3、图4)。经过历代工匠的再创造和社会思想的演化 ,鸱尾被长久地放置在建筑的屋脊上,成为一种社会企盼附会于建筑装饰物的象征 。
这些构造方式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还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斗拱的形式包含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反映了人与人的等级差别:而兽吻则表现了人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利用其象征含义来消灾解厄,企盼好运的心理。
(2)国外传统建筑构造细部的文化特征
建筑的构造细部处理中深深地留下了社会生活和时代的烙印,也镌刻了人们对生活的哲思。传统构造细部呈现的文化特点在世界各地区建筑中同样都有表现柱式是古希腊辉煌文化的代表之一,这一杰出作品也是在希腊的社会体制背景以及人们对科学、理性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希腊古典文化时期实行的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自由民有高昂的创作热情,同时它们崇尚人本主义世界观,其重要美学观点就是认为人体是最美的东西,古典时代的雕刻家费地 (PHIDIAS)说:再没有比人形更完美的了,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予我们的神灵。所以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读到的是这些神灵不仅有人一样的尊卑、个性和情感,同时也有人类男人与女人的优美形体。威特鲁威在 《建筑十书》中记载的一则古希腊故事说,多立克是仿男体的,爱奥尼是仿女体的。在这种世界观影响下,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在风格上表现了刚健雄健的气质:粗壮的比例,厚重的檐部,柱身凹槽锋利的交角;爱奥尼柱式则体现出柔和雅致的韵味:修长的比例,轻巧的檐部,柱身凹槽柔和的交角。不仅如此柱式在各部分的尺度上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这同其美学观中对 “数”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 “数为万物的本质”,“美是 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人体的美也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因此柱式的这种比例亦是根据人体的比例来定的。在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理性思维的审美世界观雕琢下,原本用作承托上部重量的垂直支撑构件被赋予了人性的拟态与灵魂 (图 5),也因此创造 了辉煌的希腊文化。尤其令人赞赏的是这种柱式体现着严谨的构造逻辑,每一种构件的形式完整,适合于它的作用。在这里功能与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
建筑文化是民族文化特点的反映,日本传统建筑中的构造细部同样向我们传达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例如,茶道是日本的民族文化特色,日本的禅僧们在茶道里深深注入了寂灭无为的生活哲理和不分贵青黎庶一律平等的思想。同时,日本文化中始终有一种对大自然的亲密感,因而为茶道而兴建的茶室建筑就表现 出淳朴淡雅 的风格(图6),各种天然材料在茶室建筑中被极致运用于表现之中,顶部防水和空间分割的构筑材料常采用草项和泥墙来构筑,进出建筑的踏步采用不加斧凿的毛石,柱、粱、凛、椽往往是带皮的树干。
三 、结语
建筑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建筑的构造细部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它们凝聚了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情感,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发展文化、丰富的社会及人文意识形态。正是因为构造细部在功能以外呈现出社会的、民俗的、制度的内容,使它具有了多样性、丰富性、地域性的特 征,成为我们理解传统建筑 的语汇,欣赏传统建筑 的视角,也是我们评价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粱思成著,梁思成全集 (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梁思成著,梁思成全集 (第五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同济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南京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编.房屋建筑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4] 感受建筑构造的 “人性化”:建筑工人,2004.08.
论文摘要:中国有自己浓厚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如何汲取其中精华,创造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本土设计,这是我们每个从事设计的人应该好好揣摩的问题。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合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现代设计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国发展的道路与特征均有不同。德国长期以来强调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强调设计的民主特色,反复提倡”好的造型”。因此,理性原则、人体工程原则、功能原则是设计天经地义的宗旨,不能因为商业主义的压力而放弃。这些因素造成德国设计的坚实面貌: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特征;与之恰恰相反,美国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形成了这个自由国度的标识。美国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得设计师对设计的社会效应,对大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现代设计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以及设计本身的社会含义等则考虑不多,这使得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法国的现代设计是基于法国设计传统的,即设计为富裕的上层人的活动,设计的内容是豪华、奢侈的产品,设计不应该是民主的、大众的,而应该是权贵的、高尚的。法国的设计除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外,地区主义也非常强烈;丹麦是斯堪的纳维亚五国中最小的一个,国土狭小,经济高度发达,其发展一开始就与大自然作斗争,这种背景使丹麦人长期以来对于设计具有高度的重视,而丹麦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统一性,使丹麦的现代社会也对其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丹麦现代设计中贯穿了一种冷静的,严肃的高度功能化的风格,体现了大企业的精神;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得非常迅速和成熟,日本利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欧美各国用了70多年才达到的目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是日本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最好学生,从传统的日本设计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的影响;从日本的现代设计中,可以看到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影响。无论是日本的陶瓷、传统工艺美术品、传统服装、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如茶道、花道、盆景设计),还是现代设计,如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包装展示设计,都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设计时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意义的经验。
中国的现代设计相对欧美等国来说,就不是那么乐观了,设计上抄袭模仿的现象普遍存在,作品的质量不高,能够走出国门、真正展示自己的东西还是太少。完全照搬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可能设计水平看似提高了一些,但是毫无中国特色可言。我们分析西方各国的设计,它们都有着自己本土特色的东西,是它们文化的体现。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我们唤醒中国本土设计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是我们创作的宝贵资源。
一、图腾、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中来,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的司标就是在公司”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下,采用了”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作为基本框架。司标原形虽然取之”方胜”,但靳埭强先生敏锐的视觉感受力以及他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没有对原形的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再造,使司标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用以后的展开运用。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丁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在其他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设计领域也处处可见图腾、纹饰元素的运用。
二、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汉字是表达思想语言的符号,同时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构成方式和形式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独树一职。从皇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直到我们现在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综艺、琥珀、圆体等,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广泛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中,运用了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作品《甲骨文·众生》中”众生”、”方舟”、”日、月、云、水”都是甲骨文字的设计组合。作者通过新设计的甲骨文力求使古老的文字具有时代气息而又不同于传统甲骨文。
三、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书法是我中华文化之精气神的一种独特的表相。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其美无比,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高超艺术,已传承了几千年之久。中国的书体丰富多彩,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形式与现代体育运动想结合,印章中的”京”字似”京”似”龙”又似”人”,把”北京”、”中国”、”人文传统”、”现代运动”包蕴其中,印章中经过巧妙的处理形成一个面向前奔跑、欢呼的人形,又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以运动员为主体的健康向的精神,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方寸之间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地糅合得非常完美。
四、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剪纸、刺绣、扇艺、风筝、锦人、木板年画、民间玩艺等等。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给机械化的现代设计增添了一份人情关怀。就拿2004年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来说吧,一张字体设计作品中,将民间皮影戏的角色运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将我们的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得非常完美。在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中也不乏优秀的例子。
论文摘要:中国有自己浓厚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如何汲取其中精华,创造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本土设计,这是我们每个从事设计的人应该好好揣摩的问题。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合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现代设计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国发展的道路与特征均有不同。德国长期以来强调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强调设计的民主特色,反复提倡”好的造型”。因此,理性原则、人体工程原则、功能原则是设计天经地义的宗旨,不能因为商业主义的压力而放弃。这些因素造成德国设计的坚实面貌: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特征;与之恰恰相反,美国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形成了这个自由国度的标识。美国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得设计师对设计的社会效应,对大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现代设计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以及设计本身的社会含义等则考虑不多,这使得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法国的现代设计是基于法国设计传统的,即设计为富裕的上层人的活动,设计的内容是豪华、奢侈的产品,设计不应该是民主的、大众的,而应该是权贵的、高尚的。法国的设计除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外,地区主义也非常强烈;丹麦是斯堪的纳维亚五国中最小的一个,国土狭小,经济高度发达,其发展一开始就与大自然作斗争,这种背景使丹麦人长期以来对于设计具有高度的重视,而丹麦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统一性,使丹麦的现代社会也对其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丹麦现代设计中贯穿了一种冷静的,严肃的高度功能化的风格,体现了大企业的精神;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得非常迅速和成熟,日本利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欧美各国用了70多年才达到的目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是日本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最好学生,从传统的日本设计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的影响;从日本的现代设计中,可以看到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影响。无论是日本的陶瓷、传统工艺美术品、传统服装、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如茶道、花道、盆景设计),还是现代设计,如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包装展示设计,都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设计时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意义的经验。
中国的现代设计相对欧美等国来说,就不是那么乐观了,设计上抄袭模仿的现象普遍存在,作品的质量不高,能够走出国门、真正展示自己的东西还是太少。完全照搬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可能设计水平看似提高了一些,但是毫无中国特色可言。我们分析西方各国的设计,它们都有着自己本土特色的东西,是它们文化的体现。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我们唤醒中国本土设计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是我们创作的宝贵资源。
一、图腾、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中来,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的司标就是在公司”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下,采用了”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作为基本框架。司标原形虽然取之”方胜”,但靳埭强先生敏锐的视觉感受力以及他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没有对原形的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再造,使司标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用以后的展开运用。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丁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在其他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设计领域也处处可见图腾、纹饰元素的运用。
二、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汉字是表达思想语言的符号,同时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构成方式和形式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独树一职。从皇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直到我们现在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综艺、琥珀、圆体等,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广泛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中,运用了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作品《甲骨文·众生》中”众生”、”方舟”、”日、月、云、水”都是甲骨文字的设计组合。作者通过新设计的甲骨文力求使古老的文字具有时代气息而又不同于传统甲骨文。
三、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书法是我中华文化之精气神的一种独特的表相。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其美无比,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高超艺术,已传承了几千年之久。中国的书体丰富多彩,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形式与现代体育运动想结合,印章中的”京”字似”京”似”龙”又似”人”,把”北京”、”中国”、”人文传统”、”现代运动”包蕴其中,印章中经过巧妙的处理形成一个面向前奔跑、欢呼的人形,又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以运动员为主体的健康向的精神,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方寸之间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地糅合得非常完美。
四、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剪纸、刺绣、扇艺、风筝、锦人、木板年画、民间玩艺等等。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给机械化的现代设计增添了一份人情关怀。就拿2004年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来说吧,一张字体设计作品中,将民间皮影戏的角色运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将我们的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得非常完美。在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中也不乏优秀的例子。
论文摘要:中国有自己浓厚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如何汲取其中精华,创造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本土设计,这是我们每个从事设计的人应该好好揣摩的问题。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合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现代设计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国发展的道路与特征均有不同。德国长期以来强调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强调设计的民主特色,反复提倡”好的造型”。因此,理性原则、人体工程原则、功能原则是设计天经地义的宗旨,不能因为商业主义的压力而放弃。这些因素造成德国设计的坚实面貌: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特征;与之恰恰相反,美国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形成了这个自由国度的标识。美国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得设计师对设计的社会效应,对大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现代设计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以及设计本身的社会含义等则考虑不多,这使得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法国的现代设计是基于法国设计传统的,即设计为富裕的上层人的活动,设计的内容是豪华、奢侈的产品,设计不应该是民主的、大众的,而应该是权贵的、高尚的。法国的设计除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外,地区主义也非常强烈;丹麦是斯堪的纳维亚五国中最小的一个,国土狭小,经济高度发达,其发展一开始就与大自然作斗争,这种背景使丹麦人长期以来对于设计具有高度的重视,而丹麦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统一性,使丹麦的现代社会也对其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丹麦现代设计中贯穿了一种冷静的,严肃的高度功能化的风格,体现了大企业的精神;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得非常迅速和成熟,日本利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欧美各国用了70多年才达到的目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是日本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最好学生,从传统的日本设计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的影响;从日本的现代设计中,可以看到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影响。无论是日本的陶瓷、传统工艺美术品、传统服装、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如茶道、花道、盆景设计),还是现代设计,如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包装展示设计,都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设计时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意义的经验。
中国的现代设计相对欧美等国来说,就不是那么乐观了,设计上抄袭模仿的现象普遍存在,作品的质量不高,能够走出国门、真正展示自己的东西还是太少。完全照搬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可能设计水平看似提高了一些,但是毫无中国特色可言。我们分析西方各国的设计,它们都有着自己本土特色的东西,是它们文化的体现。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我们唤醒中国本土设计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是我们创作的宝贵资源。
一、图腾、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中来,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的司标就是在公司”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下,采用了”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作为基本框架。司标原形虽然取之”方胜”,但靳埭强先生敏锐的视觉感受力以及他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没有对原形的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再造,使司标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用以后的展开运用。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丁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在其他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设计领域也处处可见图腾、纹饰元素的运用。
二、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汉字是表达思想语言的符号,同时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构成方式和形式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独树一职。从皇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直到我们现在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综艺、琥珀、圆体等,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广泛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中,运用了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作品《甲骨文·众生》中”众生”、”方舟”、”日、月、云、水”都是甲骨文字的设计组合。作者通过新设计的甲骨文力求使古老的文字具有时代气息而又不同于传统甲骨文。
三、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书法是我中华文化之精气神的一种独特的表相。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其美无比,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高超艺术,已传承了几千年之久。中国的书体丰富多彩,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形式与现代体育运动想结合,印章中的”京”字似”京”似”龙”又似”人”,把”北京”、”中国”、”人文传统”、”现代运动”包蕴其中,印章中经过巧妙的处理形成一个面向前奔跑、欢呼的人形,又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以运动员为主体的健康向的精神,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方寸之间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地糅合得非常完美。
四、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剪纸、刺绣、扇艺、风筝、锦人、木板年画、民间玩艺等等。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给机械化的现代设计增添了一份人情关怀。就拿2004年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来说吧,一张字体设计作品中,将民间皮影戏的角色运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将我们的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得非常完美。在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中也不乏优秀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