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价值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有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方法评述随着2003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的进行,在赵勇等人研究[4][5]的基础上制定的《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大部分.历史文化村镇的核心价值是与历史文化村镇的自身特征密切相关的.对于历史文化村镇核心价值的提炼也应该建立在特征评价的基础之上.如上文所述,这些整体性的特征既包括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普遍相似性,更包括了历史文化村镇之间的特殊差异性.对其核心价值的评判,则往往需要更多考量历史文化要素保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体系应该包括特征评价和真实完整性评价两个方面.但从现行的《指标体系》来看,为了评价的方便,指标的简化,人为地将“特征评价”与“真实完整性评价”混在一起,造成评价的结果或者看不出该历史文化村镇的真正价值所在,或者看不出其真实完整性方面是否有问题.因此,将真实完整性评价指标从价值特色评价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评价子系统,并与价值构成要素建立对应关系.这样,有关价值构成要素的指标权重将可以得到重新的分配,同时也可以对它们各自的与整体的保存情况进行系统评价[6].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体系的建构一个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四个关键环节:①评价因子的确定;②建立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③制定评分标准;④评价体系的操作.本文着重对前三个环节进行说明.首先,遗产是否具有历史、文化、社会等价值,是一个评价的结果,而不是评价的对象.因此我们不能从“价值构成体系”出发去寻找证据,而应该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的详细调查和分析研究以后,确定其“特征要素”(CharacterDefinedElements,CDE)作为评价因子.其次,对于目前大多数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则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又称AHP,是一种能有效地处理难以用完全定量方式来处理的那些复杂问题的方法,比较完整地体现了系统工程中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观念,特别适用于兼有定性和定量因素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分析评价.它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有效层次,根据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就每一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并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出表达每一层的全部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根据上文所述,评价目的决定了评价体系需要具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功能,而AHP显然是有利于建立这种比较结构的.第三,历史文化村镇的评分标准应该简便易行,权重的分配应该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符合逻辑性.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构成要素———评价因子的确定
通过对法国[7]等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不仅仅关注大的自然背景以及聚落空间中的人工环境,还非常关注村镇中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要素,因为这是构成乡土特色的原因,同时这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乡土环境的整体.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其评价因子确定的原则,并且选定评价因子.符合中国特色原则中国的历史文化村镇自然、人工、人文三大方面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历史文化村镇往往包含了显性物质构成要素和隐性的非物质构成要素两类,物质环境往往是非物质要素的空间表达,如中国的风水理念曾经是历史文化村镇在选址、规划、营建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聚落内部往往体现非常强烈的宗族关系等等.中国的历史文化村镇在相对稳定的社会背景下,往往发展成较大的规模.如很多历史文化村镇核心区的面积往往在10ha以上.因此,聚落内外部往往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体系”特征,如街巷、节点空间、公共建筑等在功能上、空间层次上都有分级、分类.尊重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原则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特色更多地体现在其整体性,因此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评价.评价的指标在再分解过程中需要尊重关系的逻辑性,避免现行的《指标体系》中指标与分解指标之间的“偏差”甚至“无关”的问题.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的层次结构
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评价和真实完整性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特征评价与真实完整性评价.前者是为了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后者则是说明目前的保存状况.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村镇如果现在的保存度很低,则其整体价值就不高.特征评价具有地域性、复杂性、模糊性的特点.如历史建筑的典型性、聚落环境的优美度等.因此,特征评价往往会采取主观评价、定性为主的方法.如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对“突出普遍价值”的阐述,用非常精辟的文字说明该遗产地如何满足《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确定的标准,并通过比较分析说明其独特性与重要性.为了更加客观地说明特征评价的结果高低,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定的定量评价.但是在评价标准中应该是简单的、清晰的、非此即彼的,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评价的模糊性.真实完整性评价主要是基于历史文化村镇原生价值的评价,因为原生价值是派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真实完整性具有可量度性的特点,如原住居民的比例、历史建筑的年代与数量等.因此,适合采取定量比较的方法,通过包括面积类、数量类和百分比类等指标进行评价.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目前的指标体系分为两种类型:单一指标体系与多指标体系.对于单一指标体系,进行分层处理,层级划分的多少有一定差异.第一层多为目标层,表征的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目的.第二层到最后一层主要是由项目层、指标层、因子层等构成,表征的是具体的评价内容.根据前面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大量的调查,确定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的层次结构.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的评分标准
现行的《指标体系》采用了综合评分法来确定权重.这种方法简单明了:首先,对需要做出评价的对象选定评价的具体指标,参照有关标准,对各个评价标准标定出评价标准,并规定每个指标的最高分、最低分、等级标准,以及评分的具体处理方法;其次,根据评价标准和指标的具体数据对具体指标进行评分;最后将各个指标所得分值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得出总的评价分数,由此来判断该评价对象的状况.本文借鉴了现行的《指标体系》的因子权重确定方法,确定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p#分页标题#e#
作者:赵志星 高源 单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在我们所读到的李白的诗中,处处可以看到他与酒相伴,在花前月下,在泛舟湖中,李白无处不在饮酒,无时不在抒发自己心中情怀“,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等千古绝唱。其实练武之人与酒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的门派,拳法也多种多样,但是武术的灵魂本质还是“气”。“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气势的获得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这一点与酒所给人的豪气、胆气相一致。武人好酒,上古的夏育、传说中黄帝的大力士力牧、春秋时代的薛炽以及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都是好久的武士。武人好酒,是借酒表现出他们豪爽的气概和尚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就还成为他们创出绝世武功的“灵丹”,我们所熟知的醉拳就是清代傅家拳的创始人傅青主在醉酒的情况下创编出来的。它是模拟醉酒者的形态,把一些武术技法融入其中,讲求“以醉取势,以醉惑人,以醉进招”,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拳种。
上述武术文化的价值是现代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层面,然而当今社会需要来看,人们对于武术的定位更趋向于它的强身健体的功能。那么下面就健身层面来研究其在社会中的价值。武术的健身价值的历史渊源从武术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需要决定着武术的社会功能,武术价值功能的实现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对武术的不同影响,从而也制约着武术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定位。例如在明朝戚继光时期,武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群体健身和娱乐,而其它的武术的文化价值方面就比较次要。科举,也叫做“开科取士”,指由朝廷设立考试的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来选拔世间可为文官武将的人才,并对其分别授予官职。武进士科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式废止,武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了一千二百年。正是此举不仅仅“混淆世族盘据”,也打破了腐朽的门阀荫袭世官的一统天下,开拓了“广收俊杰瑰伟英异之士”的新局面。由于武术成为平民晋身仕途的又一途径,使得这一时期武术的技击性在社会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保健养生则发展相对缓慢。到了清朝末期,受武举的废止的影响,武术的技击价值逐渐被削弱,其健身和保健的价值得到了发展。随着1910年民间武术组织精武体育会的成立,代表精武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和助人的精武精神,还订有包括人格,风度,言行,服务,友谊等行为规范,提倡博众家武术之长,使国术发扬光大,在这一时期武术的健身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武术健身价值的发展在相对和平稳定的今天,各种文化和活动都以不同的姿态发展,当然武术也不例外。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社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人们的生活理念的转变,传统武术价值体系的定位由技击性转变为健身养生。建国以来兴办的各种武校,还有晚清留下的各种武馆和武术基地,更者在建国以后在学校里也大搞武术教学,这对武术在群众中的蓬勃发展非常的有利,当然其目的还是为了强身健体,提高国民素质。再比如,不断兴起的小区活动中心大多是以太极拳为主要的健身娱乐方式.还有举行的各种国内国际武术比赛,也不是单纯的技击比赛,而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武术在我国人民大众中早己形成它独特的价值,尤其是健身娱乐价值和文化价值。古代的各种健身操,健身拳(如八段锦,五禽戏等)在民间流传甚广。可以发现,武术的健身价值在民间的发展有很深的群众基础。
由此可见,不论是文化价值还是健身娱乐价值,在诸多武术价值中的定位己经有了其独特的形式。传统武术价值体系具有历史波动性和社会需求性特征,武术的技击价值还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无论是从技术体系、人数规模,还是武术赛事等方面都占有优势。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理念的转变,武术的健身价值已逐渐顺应了社会需求,成为当今人们研习传统武术的主要目的。
论文关键词:韩国影视文化视点文化价值
一、韩流来袭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沧桑巨变中,“韩流”汹涌而来。“韩流”的产生绝不是平地风云,唯有在文化多元共处的框架中,谋求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才是比较理想的文化互动模式。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后的多元文化结构,是韩国近代历史中文化领域发展的极大成就,这种文化结构也成就了韩国的影视产业。
韩剧中有着浓厚的温情和鲜明的儒家道德,恰如其分地填补了国内目前的道德空白。韩国既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又经济发达,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先进,世界韩国研究者有一个共识:“儒教传统是韩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儒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和“学而优则仕”的为学之道,在韩国深入人心。并演化为注重教育的传统。剧中所体现的儒教传统,那种森严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文化传统。
二、韩国影视的文化视点
人性亲和力。韩剧为什么如此有生命力,不仅因为东亚文化的同质同源,还在于韩剧的叙事技巧揭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体现了全人类的善世思想。每部韩剧都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核心。无论是青春偶像剧如《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浪漫满屋》等,还是日常生活剧如《爱情是什么》、《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抑或是历史剧如《明成皇后》、《商道》等,都有一个情节曲折、细腻精致、打动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情节中通常蕴涵着这样一些主题:亲情、爱情、友情、信义、利益、误解、宽容,情和义、恩和怨被绵密而富于技巧性地编织到日常化的真实生活场景里,既令观众感到无比亲切,又常常被其中蕴涵的戏剧元素所打动。无论故事如何发展,韩剧总有一个情节核心如影随形,紧紧扣合,这是吸引观众看下去,并被打动的核心要素。因此。很多韩剧即使长达几十上百集,观众仍是忠心耿耿、不离不弃,伴随剧情始终。比如多数韩国影视剧是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用细腻而朴素的手法再现韩国民众的精神风貌。无论轻松诙谐还是感伤忧郁,都真实而亲切。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的感觉,仿佛剧中的人物就生活在自己的身边。
文化亲和力。韩剧在题材类型上显现出多样化,而且在内容上也很注重伦理道德的力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从形式看。有历史剧、现代剧;从主题看,有历史题材的励志剧《大长今》、《海神》、《茶母》,也有现实题材的励志剧《明朗少女成功记》、《汉城奇缘》。主人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不畏艰难、不计名利、不怕打击,历尽曲折终有所成。伦理剧《黄手帕》,反映传统文化中人性的真善美、恕道、孝道和人格救赎,《商道》旧瓶装新酒反映现代商业精神和义利之争;肥皂喜剧《爱情是什么》、《我的嫂嫂十九岁》、《我的名字叫金三顺》、《校园卧底》、《黑道千金要结婚》、《爱在哈佛》、《家族荣誉》等幽默诙谐,主人公的生活情感费尽周折而结局却皆大欢喜;爱情剧《蓝色生死恋》、《天国的阶梯》、《雏菊》,感情执著坚如磐石,悲彩凝重,让人为之扼腕悲泣,有“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凄楚之绝美。
韩剧的文化构图从基本的生活细节铺开。以家庭为点、社会为面,辐射到各个行业、各个社会阶层,人物的情感丰富和文化的立体呈现。伦理和道德的社会约束,舆论的强大作用,再加上美丽的自然景观、寓情于景的叙事手法、悠扬哀婉的主题曲等,在一种不动声色的客观性的描述中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灵状态,在银幕荧屏上实现新写实小说的个人化书写。韩剧中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物心理的准确客观的把握。细腻细致的描摹非常深入人心。尤其深得同样面临事业和家庭等各种关系困扰的中青年女性的共鸣。工作中的竞争、同事的远近亲疏、利益分配。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无论是和谐还是纷争。都有因东方文化的含蓄而有着为情义、得失难以启齿的心理较量。韩剧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感情专一,执著于理想与家庭,遇到困难隐忍坚强。一方面负有传统的家庭责任,另一方面也富有现代社会的事业女性特有的进取精神与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演员表演真实投入,感情真挚,画面干净,色彩浓淡相宜。虽然韩剧冗长繁琐,但还是在中国大陆有很高的收视率、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很富有感染力。
三、当代韩国影视的立足点
韩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全面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在文化层面上也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韩国人认为人的修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伦理道德水平。韩国人所信奉的共同道德就是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年来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人进行了反思,认为西方文化道德在其鼎盛期过后,已明显暴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如“拜金主义”使人钱迷心窍,不择手段;“个人主义”涣散集体,瓦解民心;人情淡薄漠视亲情,分裂家庭。有害社会。于是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主张不仅要挖掘发扬传统儒家文化道德的精髓,而且要大力发展以儒家文化道德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可以抵制欧美颓废文化道德对传统儒家文化道德的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仅在2002年韩国就向文化产业提供资金5000亿韩元,约合4,5亿美元。同时,韩国又于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随后又陆续对原有的《演出法》、《唱片录像及游戏制品法》进行了修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发展空间。
四、当代韩国影视的文化价值
韩剧在我们国内的流行主要是东亚文化圈共存的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不仅韩剧,新加坡和日本的影视剧也都同样在国内深受欢迎。这种文化的同质性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当代文化形态及价值观念的转型期,国人的思想迷失和对传统宁静和谐文化精神的渴望。尤其是韩剧,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更为纯净、雅致、唯美。优美的画面,无论朴实还是华丽都很生动,传神的对白,悠扬动人的音乐,准确细腻的表演,细致深刻的心理刻画,东方文化特有的仁义、礼孝、含蓄、内敛,切近而遥远的熟悉,感动着世纪之交的中国在沧桑巨变中渴望亲情和谐生活的芸芸众生。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在细节中。”用曲折的剧情吸引人。用唯美的画面迷倒入,用婉约的音乐打动人,在文化共通中营造亲和氛围,在文化差异中展示独特风情,韩剧就是通过对其中一个个细节的精妙把握,完成了对中国观众的一次又一次征服。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代生活剧,当代韩国影视在电影电视剧题材选题和内容情节中面向生活与现实的个人化形态上,都体现出厚重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文化策略与文化战略方式是文化市场化运作的独特显现。韩剧注重在触手可及的家庭生活细节中,充分挖掘通俗琐事的表意潜力,在细致入微的家庭生活流程中客观呈现、主观营造厚重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并借以倡导真善美,使人物的精神得到逐步的阐发和张扬。可以将韩剧的文化价值概括为: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倡导现代观念而又尊重传统、看重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呼唤现代人的沟通理解。
《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大学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的教育,高校的特殊职能和历史使命,决定了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的总体文化建设目标一致,这就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植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沃土之中,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因此,大学的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性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整合功能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文化引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广大师生员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大学文化建设牢牢把握住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以此确保大学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引领
1.学风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大学的文化建设和引领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指导,而学风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以强有力的力量教育和感染着人。加强学风建设,努力创建优良学风,是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前提,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强大的导向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整合功能,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对高校学风建设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2.师德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韩愈在谈到教师的责任时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用德育统领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要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的师德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广大教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把大学文化建设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为,以身作则,为青年大学生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良好的学术行为规范和树立终身学习观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因此,要把提高师德水平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前提,在师德建设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使广大教师严谨治学、以德施教,以精湛的学识教育学生、团结学生、鼓舞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凝聚学生、感召学生,积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以强大的导向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整合功能,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胜利油田鲁胜公司是在胜利油田这片沃土中诞生的一个新型油公司,既具有老一代石油人不怕吃苦、敢于拼搏奉献的优良传统,也有现代企业勇于创新、争当一流的主流意识。他们构建的文化体系集中体现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诸如企业精神“攻坚克难,迎难必胜”;企业使命“贡献国家,造福员工,回报股东,奉献社会”等等一些文化理念都深深扎根到每名员工的心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普世行为规范,为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提供了更广更大的平台。指出,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用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这一重要论述说明国有企业要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更多的劳动楷模、道德楷模、先进楷模。鲁胜公司依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培养和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多年来被胜利油田表彰的先进集体30多个,表彰的先进个人90多人次,有一个采油队团支部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在鲁胜公司有一支职工自发组成的爱心帮扶队,他们与山东临沂蒙阴县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鲁胜公司的员工与近百名家境贫寒的寒门学子结成了“一助一”帮扶对子,使他们重返校园。自“阳光助学”活动开展以来,这个公司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60余人次,提供助学金近20万余元。多年来,这个公司参加各类爱心奉献,累计捐款百余万。心怀感恩、回报社会的鲁胜广大员工,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鲁胜公司分层次、分阶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涵,逐步培养员工自觉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做一个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爱憎分明的有用之人。鲁胜公司大力宣扬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积极倡导为国家、为公司多做贡献的良好风尚,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企业文化要肩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在促进企业发展、塑造优秀员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任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任何人的行为意识更要与主流价值观相符,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必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肩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胜利油田鲁胜公司作为国有企业不仅有发展产业的责任,也要担当起一定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有学者把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归纳了十条内容,即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责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在做强做大的过程中,不断增加社会就业的责任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等。任何一个国有企业都应该把追求与社会共同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谐文化建设,支持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当作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鲁胜公司企业文化设计的经营理念“开源挖潜降本增效”、管理理念“科学规范精细简约”和安全环保工作理念“本质安全本体健康本真环保”等都是在实现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时,凸显社会责任。因此,用文化来传播文化,企业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既是国家、民族强大的需要,也是企业科学发展的需要。鲁胜公司在不断完善丰富企业文化的同时,更把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自己的重要职责和政治任务,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广泛的贡献。
1.1坚持导向性原则我国的教育改革中一直强调要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坚持以德树人的原则,并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其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定位,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立高校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要做好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对科学理论的宣传,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力量。
1.2坚持创新性原则高校文化建设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创新性的原则,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形式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从而丰富高校文化的内涵。在高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创造勤奋、团结、践行、求实的校风,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成立高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的专题活动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工作。
2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路径
2.1坚持传承和创新,建立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模式由于我国目前的众多高校中有大部分都是由中专学校演变而来,而不同的学校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历史,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将传承学校的传统作为目标,通过不断地挖掘学校的优点,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高校应该以“文化铸校”的战略为指导,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专业特色以及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地开展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使文化的育人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有利于对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教育方针,只有坚持这种理念才能解决传统思想的限制,从而将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的工作落实到位。高校文化是高校根据学生的特点、教育的规律和目标经过长期积累而成的,校园的文化设施、建筑、管理制度以及校园文化活动都能体现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因此,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2.3坚持以文化育人为主线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着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最受学生的欢迎。通过组织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且具有对身心健康的自我调节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性格、形象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形成一种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引导高校的文化建设,其实就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想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坚定的信念。
2.4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高校可以定时地组织内容丰富的校训、辩论赛、报告会以及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更为深刻的领悟。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社会风尚,并要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开展奉献精神教育为重点。学校要积极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职业意识。
3结论
[论文摘要]文化的核心体现在价值体系和价值原则上。先秦诸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通过激烈的论争,首先提出了人道原则、自然原则、个性原则和群体原则。这些重大价值原则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先秦诸子在价值问题上的论争对中国文化有奠基之功。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深深扎根于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在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之中,有一个历史阶段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奠基阶段,这就是先秦时期。先秦诸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些重大问题来展开论争,并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在群己关系上提出个性原则和群体原则,从此开启了一扇古代中国哲学价值问题探讨的大门。应当承认,先秦诸子各家在这些问题上的探讨,一开始并非十分合理,各派各家各有所偏,但经过他们激烈的论战,各派的一些继承者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学说,吸收、融合其他各派的合理观点,最终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价值原则、价值体系,即中华文化中的自然原则和人道原则的辩证统一、既尊重个性又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的群己统一原则,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先秦诸子之所以能率先提出这些重大的价值原则,与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先秦诸子能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展开激烈的论战,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从社会性质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学术上提倡百家争鸣,迎来了文化的空前繁荣。其次,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促使社会分工加剧,出现了一个知识阶层—士阶层。士阶层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著书立说,创立学派,从而促使学派林立,学说各异。再次,在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已经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积累,从仰韶文化,经过夏、商、周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时期。最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思想可以自由地进行论争。就像庄子所说:“道术将为天下裂”。原来统一的“道术”分裂了,于是诸子百家纷纷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先秦诸子在价值问题上的论争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主要通过天人关系来探讨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天既被赋予自然的因素,又被赋予道德因素。儒家倡导“天人合一”,这里的“天”侧重于天的道德因素,所以,儒家教化人要做“圣人”;而道家更多强调天的自然因素,所以,道家提倡人要做“真人”。孔子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他认为尧效法“天”创造出了一套制度,于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代代相传,而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仁,是永远不变的,这就充分体现了儒家天人关系上的人道原则。老子用天道来与孔子的人道对立。老子提出“无为”思想,“无为”即自然。所谓“道常无为而不为”,就是说道对万物的作用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尧效法天地,而天地之道无非是自然法则。显然,道家所倡导的是自然原则。
在人与人的关系,儒墨倡导的人道原则与老庄讲的自然原则之争更为明显。儒墨讲仁爱,孔子贵仁,墨子贵兼,二人的说法不同,但都肯定了人道原则,即肯定爱的价值、人的尊严,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建立爱和信任关系。孔子说:“鸟兽不可同群,无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思是说人要和人相处,必须要有爱心,要有同情心。孔子认为,行仁之方在于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墨子也主张:“兼即仁矣,义矣。”后期的墨家更明显地表达了人道原则,《墨经》里讲:“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者。”意思是说,真正的爱就是爱别人如同爱自己,把每个人都看成像自己一样的主体。孔墨讲人类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德性,要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
与孔墨相对立,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狗。”意思是说自然界无所谓仁爱,圣人对百姓也不施仁爱,就像束草为狗,用作祭物,祭祀完了,就把它丢掉,根本无所谓爱憎。老子认为,培养人的理想人格,不能靠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而应该复归自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否认人为的重要性,认为自然就是无为,这是道家自然原则的体现。
儒墨强调人道原则,老庄侧重自然原则。先秦诸子各家在激烈的论战中既相互攻击,构建自己的学术观点,同时又相互融合、吸收其他学派的合理观点。如果任何一家将其观点绝对化,就会造成其理论向极端的方向发展。当然,这种背离是正常的,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同时,这种背离是短暂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支流,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总的趋势是人道原则与自然原则的统一。儒家继承者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说,就是指在自然上面加上人工。后来王安石说:“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就是说礼义都是人在自然之上附加人工的结果,他主张“以道扰民”,“扰”就是尊重人,因其天性之自然而加以诱导。这就充分体现了自然原则和人道原则的结合。王夫之更是强调:“性日生而日成,习成而性与成。”这种成身成性,循环定性,源于自然(天性)而归于自然(德性)的习性观,进一步体现了自然原则和人道原则的辩证结合。
二、个性原则和群体原则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先秦儒墨重视群体利益倡导人要过社会性的生活。与儒墨相对立的是道家杨朱的“为我”、“贵己”说,道家杨朱把个人的生命与社会的利益对立起来,主张“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不一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显然是避世之士的主张。与儒墨讲的人道原则,提倡人要过社会生活完全不同的是,孟子批评说:“杨朱为我,是无君也。”荀子进一步发挥了儒家关于群体的理论,他指出,人要生活,要假物以为用,必须靠集体的力量。由此进而指出,为了合群,便须有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分配制度,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规范予以保证和约束。荀子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可见,在荀子看来,礼义等一切精神创造的价值都是为了“明分使群”。当然,荀子当时讲的“群”,实质上是封建的宗法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荀子的目的仍然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进行辩护。杨朱的“为我”当然是片面的,荀子强调“群”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也是片面的。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这是对数学作用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科学化趋势的深刻预见。事实上,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连一些过去认为与数学无缘的学科,如考古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现在也都成为数学能够大显身手的领域。数学方法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历史学研究,能帮助历史学家做出更可靠、更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些情况使人们认为,人类智力活动中未受到数学的影响而大为改观的领域已寥寥无几了。
二、数学:科学的语言有不少自然科学家、特别是理论物理学家都曾明确地强调了数学的语言功能。例如,著名物理学家玻尔(N.H.D.Bohr)就曾指出:“数学不应该被看成是以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知识分支,而应该被看成是普通语言的一种精确化,这种精确化给普通语言补充了适当的工具来表示一些关系,对这些关系来说普通字句是不精确的或过于纠缠的。严格说来,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的数学形式系统,只不过给推导关于观测的预期结果提供了计算法则。”(注:《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论文续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狄拉克(P.A.M.Dirac)也曾写道:“数学是特别适合于处理任何种类的抽象概念的工具,在这个领域内,它的力量是没有限制的。正因为这个缘故,关于新物理学的书如果不是纯粹描述实验工作的,就必须基本上是数学性的。”(注:狄拉克《量子力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另外,爱因斯坦(A.Einstein)则更通过与艺术语言的比较专门论述了数学的语言性质,他写道:“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象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图象中占有什么地位呢?它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最高标准的严格精确性,这样的标准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做到。”(注:《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一般地说,就像对客观世界量的规律性的认识一样,人们对于其他各种自然规律的认识也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包括了一个在思想中“重新构造”相应研究对象的过程,以及由内在的思维构造向外部的“独立存在”的转化(在爱因斯坦看来,“构造性”和“思辨性”正是科学思想的本质的思想);就现代的理论研究而言,这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的构造则又往往是借助于数学语言得以完成的(数学与一般自然科学的认识活动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数学对象是一种“逻辑结构”,一般的“科学对象”则可以说是一种“数学建构”),显然,这也就更为清楚地表明了数学的语言性质。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还表现在它能以其特有的语言(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方程、模型、理论等)对科学真理进行精确和简洁的表述。如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l)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推断出电磁波速度等于光速,并断言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这样,麦克斯韦创立了系统的电磁理论,把光、电、磁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上重大的理论结合和飞跃。还有黎曼(Riemann)几何和不变量理论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提供了绝妙的描述工具。而边界值数学理论使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远距离原子示波器的制成变为现实。矩阵理论为本世纪20年代海森堡(W.K.Heisenberg)和狄拉克引起的物理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语言已成为人类社会中交流和贮存信息的重要手段。如果说,从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在商业交往中,运用初等数学就够了,而高等数学一般被认为是科学研究人员所使用的一种高深的科学语言,那么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只懂得初等数学就会感到远远不够用了。事实上,高等数学(如微积分、线性代数)的一些概念、语言正在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各种信息系统中,而现代数学的一些新的概念(如算子、泛函、拓扑、张量、流形等)则开始大量涌现在科学技术文献中,日渐发展成为现代的科学语言。
三、数学:思维的工具数学是任何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工具。这是因为:首先,数学具有运用抽象思维去把握实在的能力。数学概念是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的。在现代数学中,集合、结构等概念,作为数学的研究对象,它们本身确是一种思想的创造物。与此同时,数学的研究方法也是抽象的,这就是说数学命题的真理性不能建立在经验之上,而必须依赖于演绎证明。数学家像是生活在一个抽象的数学王国中,然而他们在数学王国的种种发现,即数学结构内部和各种结构之间的规律性的东西,最终还是现实的摹写。而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其关键还在于能建立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抽象的过程,即善于把问题中的次要因素、次要关系、次要过程先撇在一边,抽出主要因素、主要关系、主要过程,经过一个合理的简化步骤,找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与某种数学结构的对应关系,使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上展开数学的推导和计算,以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判断和预测。这就是运用抽象思维去把握现实的力量所在。
其次,数学赋予科学知识以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是使认识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并使理性认识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手段。在数学中,每一个公式、定理都要严格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以后才能够确立。数学的推理步骤严格地遵守形式逻辑法则,以保证从前提到结论的推导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在逻辑上准确无误。所以运用数学方法从已知的关系推求未知的关系时,所得结论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可靠性。数学的逻辑严密性还表现在它的公理化方法上。以理性认识的初级水平发展到更高级的水平,表现在一个理论系统还需要发展到抽象程度更高的公理化系统,通过数学公理化方法,找出最基本的概念、命题,作为逻辑的出发点,运用演绎理论论证各种派生的命题。牛顿所建立的力学系统则可看成自然科学中成功应用公理化方法的典型例子。
第三,数学也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是恩格斯(F.Engels)对数学的认识功能的一个重要论断。在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而且有自己特殊的表现方式,即用特殊的符号语言,简明的数学公式,明确地表达出各种辩证的关系和转化。如牛顿
(I.Newton)—莱布尼兹(G.W.Leibniz)公式描述了微分和积分两种运算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转化,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表现了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内在关系等等(注:孙小礼《数学:人类文化的重要力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数学还是思维的体操。这种思维操练,确实能够增强思维本领,提高科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四、数学:一种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量的科学。它研究客观对象量的变化、关系等,并在提炼量的规律性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有关量的推导和演算的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体现着它作为一般方法论的特征和性质,是物质世界质与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最有效的表现方式。这些表现方式主要有: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工具;提供推理工具;建立数学模型。
任何一种数学方法的具体运用,首先必须将研究对象数量化,进行数量分析、测量和计算。同志曾指出:“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注:《选集》第4卷第1443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例如太阳系第行星——海王星的发现,就是由亚当斯(J.C.Adams)和勒维烈(U.J.Leverrier)运用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复杂的数量分析和计算,在尚未观察到海王星的情况下推理并预见其存在的。
数学作为推理工具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对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暂时难以观测的感性经验以外的客观世界,推理更有其独到的功效,例如正电子的预言,就是由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根据逻辑推理而得出的。后来由宇宙射线观测实验证实了这一论断。
值得指出的是,数学模型方法作为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所进行的数学概括、描述和抽象的基本方法,已经成为应用数学最本质的思想方法之一。模型这一概念在数学上已变得如此重要,以致于许多数学家都把数学看成是“关于模型的科学”。怀特海(A.N.Whitehead)认为:“模式具有重要性的看法和文明一样古老……社会组织的结合力也依赖于行为模式的保持;文明的进步也侥幸地依赖于这些行为模式的变更。”(注:林夏水主编《数学哲学译文集》第350页,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并进一步指出:“数学对于理解模式和分析模式之间的关系,是最强有力的技术。”(注:林夏水主编《数学哲学译文集》第350页,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物理学家博尔茨曼(L.E.Boltzmann)认为:“模型,无论是物理的还是数学的,无论是几何的还是统计的,已经成为科学以思维能力理解客体和用语言描述客体的工具。”这一观点目前不仅流行于自然科学界,还遍布于社会科学界。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或事物建立模型,是把握并预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变化与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在欧洲,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称为结构主义的运动,雄辩地论证了所有各种范围的人类行为与意识都有形式的数学结构为基础。在美国,社会科学自夸有更坚实、定量的东西,这通常也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的。从模型的观点看,数学已经突破了量的确定性这一较狭义的范畴而获得了更广泛的意义。既然数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不再局限于“量”而扩展为更广义的“模型”,那么,数学概念的本质也在发生嬗变。数学正成为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泛化了的概念体系,其涵盖的科学对象也必然随之增加。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模型建构大都以结构分析为目标,即在高度简化与理想化的框架中去理解社会行为机制。在某些框架下,利用科学去预测与控制一个社会系统的一切变量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已经实现。
数学的模型方法把数学的思想方法功能转化成科学研究的实际力量。数学中有一个分支叫应用数学,主要就是研究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模型。这是一个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科学抽象和做出判断与预见的过程。如对客观事物的必然现象,人们用确定性模型去描述,而对或然现象,人们建立了随机性模型。模糊数学被用于刻画弗晰现象。而各种突变现象,如地震、洪灾等,则可以由突变理论给出数学模型。
五、数学:理性的艺术通常人们认为,艺术与数学是人类所创造的风格与本质都迥然不同的两类文化产品。两者一个处于高度理性化的巅峰,另一个居于情感世界的中心;一个是科学(自然科学)的典范,另一个是美学构筑的杰作。然而,在种种表面无关甚至完全不同的现象背后,隐匿着艺术与数学极其丰富的普遍意义。
数学与艺术确实有许多相通和共同之处,例如数学和艺术,特别是音乐中的五线谱,绘画中的线条结构等,都是用抽象的符号语言来表达内容。难怪有人说,数学是理性的音乐,音乐是感性的数学。事实上,由于数学(特别是现代数学)的研究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思维的自由想象和创造”,因此,美学的因素在数学的研究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以致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可被看成一种艺术。对此,我们还可做出如下进一步的分析。
艺术与数学都是描绘世界图式的有力工具。艺术与数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有力手段。在艺术创造与数学创造中凝聚着人类美好的理想和实现这种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艺术家与数学家使用着不同的工具,有着不同的方式,但他们工作的基本的目的都是为了描绘一幅尽可能简化的“世界图式”。艺术实践与数学活动的动机、过程、方法与结果,都是在其自身价值的弘扬中,不断地实现着对世界图式的有力刻画。这种价值就是在充分、完全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审美地掌握世界。
艺术与数学都是通用的理想化的世界语言。艺术与数学在描绘世界图式的过程中,还同时发展并完善着自身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最基本的载体便是艺术与数学各自独特的语言体系。其共同特征有:(1)跨文化性。艺术与数学所表达的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共同的心声,因而它们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界限,实现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广泛传播和交流。(2)整体性。艺术语言的整体性来自于其艺术表现的普遍性和广泛性;数学语言的整体性来自于数学统一的符号体系、各个分支之间的有力联系、共同的逻辑规则和约定俗成的阐述方式。(3)简约性。它首先表现为很高的抽象程度,其次是凝冻与浓缩。(4)象征性。艺术与数学语言各自的象征性可以诱发某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唤起某种美的感受,而意义则在于把注意力引向思维,升迁为理念,成为表现人类内心意图的方式。(5)形式化。在艺术与数学各自进行的代码与信息的意义交换中,其共同的特征就是达到了实体与形式的分隔。这样提炼出来的形式可以进行形式化处理。
艺术与数学具有普适的精神价值。有人把精神价值划分为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三种。艺术与数学同时具备这三种价值,这一事实赋予了艺术与数学精神价值以普适性。概括起来,其共同的特点有:(1)自律性。数学价值的自律性是与数学价值的客观性相联系的;艺术的价值也是不能由民主选举和个人好恶来衡量的。艺术与数学的价值基本上是在自身框架内被鉴别、鉴赏和评价的。(2)超越性。它们可以超越时空,显示出永恒。在艺术与数学的价值超越过程中,现实被扩张、被延伸。人被重新塑造,赋予理想。艺术与数学的超越性还表现为超前的价值。(3)非功利性。艺术与数学的非功利性是其价值判断有别于其他种类文化与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4)多样化、物化与泛化。在现代技术与商业化的冲击下,艺术与数学的价值也开始发生嬗变,出现了各自价值在许多领域内的散射、渗透、应用、交叉等现象。
在人类思维的全谱系中,艺术思维和数学思维的主要特征决定了其主导思维各居于谱系的两端。但两种思维又有很多交叉、重叠和复合。特别是真正的艺术品和数学创造,一般都不是某种单一思维形式的产物,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思维之翼在艺术思维与数学思维形成的巨大张力之间展开了无穷的翱翔,并在人类思维的自然延拓和形式构造中被编织得浑然一体,呈现出整体多样性的统一。人类思维谱系不是线性的,而是主体的、网络式的、多层多维的复合体。当我们想要探索人类思维的奥秘时,艺术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够提供最典型的范本。其中能够找到包括人类原始思维直至人工智能这样高级思维在内的全部思维素材(注:黄秦安《论艺术与数学的普遍意义及基本关系》,《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
2期。)。
六、数学:充满理性精神数学犹如一棵正在成长着的大树,它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着的理论知识体系。数学充满着理性精神,它不断为人们提供新概念、新方法。有的数学家说:“数学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绝不亚于语言、艺术和宗教,今天数学正对科学和社会产生着翻天覆地的影响。”(注:〔美〕L.A.斯蒂恩主编《今日数学》第26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年版。)
数学对于人类理性精神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也清楚地说明数学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的重要性。正如克莱因(M.Kline)指出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产;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注:M.Kline.MathematicsinWesternCulture.PenguinBooks,1953.Preface,121~132.)
《论语》、《尔雅》等儒家经典著作中,护生以往学习经历中接触得很少。绝大多数护生仅在中学时期学习过几篇古文,且护生中理科生居多,文理分科后她们再次接触儒家文化的机会少之又少。进入大学后,由于医学护理课程种类多,课时量大,而专科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因此护生中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接触儒家文化的更少。
2儒家文化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
调查发现护生对阅读儒家文化的原著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仅对大众传媒所传达的儒家思想比较关注。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应从娃娃抓起,潜移默化,从孩童儿时耳濡目染接触的环境、事物中,点点滴滴,不断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讨论
儒家经典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精华[3],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教育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就调查研究现状而言,目前高职护理学生对儒家文化认知程度较低,与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及学习背景是相关的。首先,21世纪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交流日渐频繁。西方文化的侵入使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以往地位,而退居历史的舞台。在青少年义务教育中,中文的比例在慢慢缩小,外文的比例在逐渐扩大。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淡化。其次,调查的高职护理学生中82.7%均为理科生,其对儒家文化的兴趣与了解程度是有限的,因此导致对人文课•程的不重视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高职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在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3.1加强“仁爱”教育
“医乃仁术”是千百年来我国医学界所崇尚的行医信念[4],也是医者通过行医施药实现仁者爱人、济世救人的高尚理想。“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根本,其中最突出一个内容就是“爱人”的思想。高职护理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即是‘仁爱’,护士如果缺乏爱心,就不会全心全意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更加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当今社会中因为重疾病、轻情感;重科技、轻沟通;重效益、轻人文而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都足以说明,爱心教育在医学教育中何等重要[5]。目前,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大力加强“仁爱”教育,把“仁者爱人”的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3.2深化“礼仪”教育
礼仪是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美德,是一种敬人、律己的行为规范。孔子提出“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礼仪教育的重点是意识和品格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儒家的“内仁外礼”和“仁者爱人”的观点上。“礼”在医德规范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尊重病人、尊重同行上。医学教育中,应努力构造医院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实际感受医疗环境的严谨氛围,自觉运用适宜的言语行为来为患者服务。护患沟通时我们应认真倾听,充分了解患者需求,让患者有被接纳、被理解、被关怀的感觉,从而自觉接受医护帮助,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护士礼仪的学习不仅要使高职护生具有独立完善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又须具有气质优雅、仪表得体的外在表现。
3.3强化“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品德要求,是一切美德的来源。作为医护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特殊使命,诚信就显得格外重要。高职护生应借鉴优秀的儒家德育思想,积极摄取营养,切实提高诚信意识,争取为每位患者提供纯净的医疗空间。
3.4活跃“文明”课堂
企业文化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自我丰富和发展的内涵趋势表明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价值管理方略。
公司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早期称谓,最早见之于1980年秋的美国《商业周刊》,其时认为公司文化主要指公司价值观,公司运用共同价值观“为公司的活动、意见和行动树立一种榜样……通过经理的实践逐渐灌输给职工,并传至接班人。”1982年,肯尼迪和迪尔在其著名的《公司文化》一书中,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他们认为企业文化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五大要素构成,其中“价值观是任何公司文化的基石,作为一个公司取得成功的哲理精髓,价值观为全体职工提供了对共同方向的意识和他们日常行为的准则。……这些成功的公式决定(偶尔也出自)公司的典型英雄人物、有关公司的神话、仪式和典礼.事实上,我们认为公司之成功往往是由于它们的职工能够识别、接受本组织的价值观并按此行动”.。日本拓植大学今西伸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特定企业中具有固有特征的价值体系”,它由价值观体系、行为体系、经营风尚三要素构成.。1985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劳伦斯·米勒名著《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从分析美文化的精神实质,提出了重创美国企业文化的八条基本价值原则:目标原则、卓越原则、共识原则、整体原则、效绩原则、实证原则、密切原则、正直原则,被誉为未来美国企业文化的基石.
对企业文化概念的内涵,尽管不同时期的国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把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则已达成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企业文化概念的发展就是企业价值观由抽象不断走向具体、走向丰富、走向完善的过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实际运作中的管理方式,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即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作用—包括价值观外化和展开为各种具体形式,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行为体系、经营风尚、企业凝聚和精神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为手段的价值管理理论和实际运作中的价值管理方式。这句话有两重意思:其一,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和可运作的管理方式,其二,这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具有特殊性,它是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来达致企业的管理目标的。
管理科学自19世纪末产生以来,经历了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现代科学学派和企业文化学派四大阶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发端于美国.7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腾飞与美国经济的衰微形成鲜明反差,美国人开始对现代管理科学的极端理性主义管理进行反思,希望寻找到得以摆脱困境的管理新方略.在客观需要和主体反思的双重催化下,企业文化理论以其蓬勃的生命力诞生了.诚如《底得优势》一书作者彼得斯和奥斯汀所说:管理学界正孕育着一场“恢复基本原则的革命”。④
企业文化理论是以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结合的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价值管理方略,它不仅是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辨证否定,而且是对以往一切管理理论的批判继承。在此值得指出的是:企业价值观并不排除理性,而是反对那种抛弃非理性因素(如心理、情感等)的纯粹理性主义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也不仅是追求友谊、亲密感的“社会人”,而且是生活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并受它影响和熏陶的“文化人”,企业管理应该以营造文化为己任,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企业的精神灵魂,以此贯串到经济、技术、生产指标、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战略决策等具体的因素和行动中去,以实现企业和社会协调一致的发展。和以往的管理理论相比,企业文化具有两大鲜明的特征: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非”理性倾向(与数据化、机械化的极端理性主义管理比较而言)和注重实务研究倾向.
企业文化的价值至上主义和重视实务研究倾向,对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批判理性主义”和“恢复常理”一度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口号,人们反对过去那种把组织结构搞得过分严密和规章制度订得过分严格的做法,主张“见物,但更要见人”;注意厂歌厂服、纪念仪式等企业形象的塑造,以激发职工的荣誉、自豪感、培养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主张频繁的非正式沟通,注意改善职工之间、管理者与职工间的关系,并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培育新价值、树立新精神.企业文化的务实倾向表明企业共同价值观虽然是精神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但绝非虚幻的和假想的,而是现实存在的,务实倾向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80年代以来,很多有影响的管理学著作均十分重视管理实务的研究.如《一分钟经理》和“优势丛书”等。其中《一分钟经理》以“一分钟目标”、“一分钟称赞”、“一分钟指责’三条“诀窍”为主线,运用简明生动的手法将管理中实质性的领导艺术问题加以概括,打破了传统管理理论框架,精致实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名噪全球的《寻求优势》的副标题就是“美国杰出企业的成功经验”,书中重点分析了美国43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总结出八条基本经验(了、又异八条基本的价值准则):贵在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依靠人来提高生产力、以价值观为动力、紧守专业、精兵简政、宽严相济.其中以第一项“贵在行动”最为重要。
企业文化传入中国是80年代的事。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颇为投入,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纷纭,处于一种几乎有多少研究者就有多少种企业文化概念的状况,所谓“企业文化研究等于思想政治工作”等类似的概念混乱往往把企业文化研究导向误区,甚至陷于泥潭。对此本文第三部分将展开分析.理论上经之很长时间的吵吵嚷咬之后,现已基本安静下来,进入反思阶假,开始有了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和积累。如管益忻同志的《塑造现代价值观—推进市场经济发育的中心环节》.一文,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出发,认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经历着文化转型尤其是价值转型,在这一转型期必须搞好价值观的重塑,它是“解放生产力的中心一环”、“塑造现代化制度的灵魂工程”、“人的积极性的第一生长点”、“培育具有高尚品德的四有新人的关健”、“再造多种(亚)群体文化(如企业文化)的荃础’、“推进市场经济发育的原动力”。并就价值重塑工程应当坚持的方针、原则、方法和当前应着重抓的几个热点间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当富有启发性。
作为以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为手段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企业文化领导了80年代的世界管理潮流,其深刻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必须以冷静的理性思考企业文化在管理学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企业文化只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派学说,而不是管理学的终极和顶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作用不是自发的,它必须通过作为主体的人、物质性的中介和客体的综合系统的作用才能发挥其深入持久的影响;管理学说史上的各种学派和学说均有其真理性的一面,而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发展阶段和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一派学说是无法涵盖一切的.德国经济学界的权威学者E·海能在《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一书的最后,警告对企业文化抱有万能幻想的人们说:“企业文化理论在企业组织实践中的有效性是不确定的,对此不能作出骗人的‘保证’……有企业文化意识的经理可能是企业发展的指路人,但是他仅仅指出方向,而不能得出目标”:希望这句话能对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文化研究有所苦醒。
企业文化学说这一“泊来品”进入中国的时间已十年有余,它曾在管理学界引起不小的冲击波.但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现状如何呢?荃本概念混乱,理论研究消耗于无休止的争论,理论研究无从积累;研究者往往浮于表面,关注争论而不是关注实际,理论与现实脱钩、理论本身漏洞百出、千疮百孔;由基本概念的混乱而导致的无休止的争论背后是一片虚空,理论成为空中楼阁,无法回应现实。。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再多说,仅就国内流行的两种典型的企业文观点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包括企业全体职工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方面内容”。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绝大多数劳动者认同信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反映”。
上述两种说法作为企业文化和一般介绍是可以的,但若作为企业文化的定义就有间题了。按照他们的看法,企业文化是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准则等方面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反映。在这里,价值观念虽然都被看作企业文化的一个因素,但其核心作用并未突出出来;不管人们对此持何观点,也许他们默认了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但遗憾的是他们在给企业文化下定义时思想没有明确到位,这就导致了定义的含糊、多义;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这一根本属性在国内已有的同类企业文化定义中没有得到丝毫反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企业文化若不是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要它又有何用处?
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由职工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创造出来的,它是企业职工必须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风尚、理想的目标、崇高的信仰、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职工必须共同珍惜和奉献的企业物质财富,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资金、技术、产品等崛;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出来的具有本企业自身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企业文化”,因而也是大而化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风尚、理想的目标、崇高的信仰,又是规章制度,还是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资金、技术、产品等的物质财富,也就是所谓“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按他们的意思,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这样的定义给人的感觉如把堆在地上的马铃落、青菜和沙子等一股脑儿装进一个叫做“企业文化”的袋子里。如果是这样,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自身特色何在?老实说,此类定义很少能给人带来什么启示。虽然人们在论述企业文化的本质时常常会指出“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但为什么不在定义中反映这一无疑是最重要的本质呢?定义必须抓住本质,反映本质,这是常识,忽视了这一点,定义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就无从说起了。
以上是对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一点初浅看法。就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完全正常的,但在各种不同理解墓础上又必须达成一定的共识,对其本质有一致确认,否则便会使这门科学缺乏坚固的基石,地基若已不牢,何以建构大厦?墓本概念的歧异使理论陷于无休止的争论,消耗了推动理论发展的力量.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一种新型价值管理方略。它通过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来创造融洽的文化氛围,使职工们受到保障并能为企业的成功作出贡献。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走出现阶段的研究困境和实践危机,使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超然于混乱的概念之争,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建立起以市场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企业文化,以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注释
① 转引自黄孟落、马孜学主编《外国经济管理的最新趋势》,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② 肯尼迪和迪尔:《公司文化》,三联书社,1989年第一版,第40页.
③今西伸:《关于日本企业文化的探讨》、《日本研究》1988年第3期。
④彼得斯和奥斯汀:《底得优势》,企业管理出版社,198右年8月第一版导言,第3页。
⑤见《企业文化》1994年第3期。⑥见上书196页。
⑦参见邵鹅:《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的危机与重构》,《企业文化》1994年第3期。
⑧王光铸:《企业家应对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作出贡献》,《今日企业》1989年第2期。
⑨韩城岚,《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型,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进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律师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律师制度的产生、推广、应用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文化效应、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一种文化类别,而这种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价值取向正是律师文化的核心,它决定着律师文化的构成,支配着律师制度的运行和发展。因此,要搞好律师文化建设,首先必须研究律师价值观念,建立律师价值观念文化体系。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律师价值观念文化作以初步探索,以期有所裨益。
一、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涵义
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创造和获取能够满足自身或社会需要的具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观念财富,人类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判断在于从价值的角度对客体进行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谓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特定关系,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所以,价值观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决定着文化的本质,律师价值观同样是律师文化的核心,决定着律师文化的发展方式。因此,研究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科学界定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涵义,是推动律师文化建设工作的理论基础。
关于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涵义,是目前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但至今没有达成共识。笔者通过对多种观点研究后认为,从哲学意义讲,律师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既包括低层次的社会心理,如传统、习惯、作风等,又包括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即理想、信念、宗旨、哲学、思维方式等。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以心理、观念和理论形态为存在形式,其涵义应定义为: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复合体,它是在长期律师业务活动和律师管理实践中,由律师群体共同创造而形成的传统、习惯、作风、理想、宗旨、信念、道德、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
二、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特性
律师价值观念是律师文化的核心,决定着律师文化的本质,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特性直接决定了律师文化的主要特性。通过上述对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涵义的界定,笔者认为,律师价值观念文化具有下列特性:
(一)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与一般文化一样,律师价值观念文化虽然也是对律师业务活动与律师管理实践中己有的文化特质进行不断总结和再创造的活动,但是,律师价值观念文化却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为培养律师群体共同意识而进行的一种具有律师文化特质的创造性活动。
(二)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法制社会形态下的价值产物。马克思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下产生,律师价值观念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经济基础以及在此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定社会形式。律师是法制的产物,它是以法制社会形态为基础,可以说没有法制就没有律师,所以,律师价值观念是随着法制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这也是律师价值文化观念区别于一般文化的根本标志。 (三)律师价值观念文化是一种具有商品属性的价值观。律师虽然是法制社会的产物,但是其与检察官、法官、警察的性质不同,它参与法律活动并不是直接依据国家的法律,而是基于当事人的委托,其与当事人之间是一种有偿的服务关系。这种有偿的服务性质决定了律师价值观念文化从一产生就具有商品属性,这也就是律师文化区别于检察官文化、法官文化、警察文化的根本标志。
三、律师价值观念文化的内容
首先,《快乐女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秀”所代表的审美文化现象,体现了市场、经济、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文化价值选择,反映了19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其具体的体现是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以现代主义艺术为代表的精英主义审美理念日渐式微,大众文化吞噬了高雅文化,雅俗界限日趋模糊、艺术生活的边界变得难以辨别。’,①在消费主义的社会语境之下,《快乐女声》为代表的大众娱乐文化毫无疑义地与商业化的市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合谋。在“市场经济”的指挥棒之下,在对精英文化的消解过程中,《快乐女声》的审美文化价值归旨,自然而然地就会背离审美的无功利性,而直接地指向审美的功利望化、物质化的经济利益的满足。而在这一前提之下,娱乐大众的行为往往又表现出了人性这中潜意义的一面—原来人生的价值和物欲的满足可以通过这样一种不需艰苦努力和精心准备的偶然性来实现—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因为大众自身审美能力和水平的参差,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的审美准则的多元化、感性化和经验化,进一步解构了美的形而上学之追求。
其次,《快乐女声》所代表的大众审美文化价值选择所奉行的那种“草根”意识、全民偶像意识、那种与精英的结构性对抗及对权威的反叛中的自大与偏狭,反映了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审美规则裹挟之下当下大众审美文化领域内的人格分裂与价值混乱。这一方面反映出在社会主流文化话语缺席之下,知识精英所标举的人文关怀与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在大众世俗化的诉求之中已经被日益背离。社会文化审美主体在个体层面的欲望满足与功利主义、理想追求与现实经验在市场经济之下的背离,导致了大众价值诉求与评判的日益世俗化旨归。在这里,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的界限在这样一种主体价值诉求的世俗化、功利化前提下彻底消失了,大众认为:“存在即是合理。”因此,审美主体的个体性利益考量,那种对本质主义的反拨反而使得观照对象本身不再那么重要。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2011年《快乐女声》的选手宣言中、从现场评委的相互背离中、从网络评委的感性对立中、从大众评委的好恶判断以及选手们网络粉丝的相互地、偏激的攻击中得到最好的见证—喜欢就是喜欢,“没理由地”就是喜欢(当然,“没理由地”背后的潜在规则,外界是永远也无法知晓的)。较之于精英化的审美感受,大众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之中越发地感受和追求一种视觉的外在的与体验,趋向于一种形而下的现状的满足。因此,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审美规则取代了传统和精英主义的审美经验与审美法则。它既反映了多元化社会语境中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文化审美观念、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与长足发展,又暴露了当下中国大众审美文化价值判断能力的不足与准则的缺失。
再次,《快乐女声》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审美价值所奉行的娱,反映出了当下大众文化审美中内容和形式相背离的二元对立悖论。作为一种消费性的文化,“内地大众文化生产在满足、适应多样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价值混乱、唯利是图、题材雷同、品格低下等问题②。’,这一点我们从目前国内的各档选秀节目可以观其全貌。在娱乐性诉求之下,表现主体在这过程之中正所谓花样百出而无所不用其极。《快乐女声》形式创新上奉行的不设门槛,确实应该博得社会大众的大声喝彩,但这种形式的创新,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主体参与其中提供了最广泛的可能,任何人,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论职位、不分教育程度、不论审美旨趣都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选秀平台去“我行我秀”;另一方面,这种不设门槛,没设标尺的娱性追求却又客观上导致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批评,使其从内容上与人们的审美期待相背离,甚至使人反感、反胃。特别是海选阶段,其为收视率而进行的各种炒作,其负面的、消极影响是值得引起深思的,而其决赛结果中的“一个初中生的胜利”却又可能在更深层次上导致人们对自身文化心理与价值认同的错位—原来成功是可以这样的:成功可以不在于追求成功的过程,而在于你是能否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人的眼球,能让大伙儿高兴;至于你的行为本身、至于你的表现内容甚至是你的唱功与水平,这都无关重要。只要形式乖巧了,至于思想、信仰、价值观念上怎么样似乎都可以接受。毫无疑义,在今天这样一个泛大众文化的时代,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必然会导致人们限人一个极端:大众就是一个消费群体,对他们而言,不需要关注消费对象本身,而在于审美对象这一被观照的客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大众审美主体对“”的要求,去满足他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哪怕是“过把瘾就死”也行。这恰如2011年《快乐女声》选手王家跳的宣言:“要现在,不要未来。”或许这种完全建立在感性的满足之上的大众审美文化心理才是今天我们的担心和忧虑所在。
从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和谐、民生保障五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对我国30个省市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目前哈尔滨市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城镇化质量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民“入城”后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生活习惯等[1]。因此,对哈尔滨市城镇化质量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2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2.1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哈尔滨市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在揭示出各指标内部关系的同时,将多个指标减少为几个因子,并通过这些因子的综合得分对研究对象加以评价,不仅可以达到降维的目的,还能避免人为评价的主观性。设原有p个变量x1,x2…,xp,且每个变量(或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将每个原有变量用k(k<p)个因子f1,f2,…,fk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因子模型[2]为:(1)其中,xi是可实测的随机变量,fi为公共因子,aij(i=1,2,…,p;j=1,2,…,k)称为因子载荷;εp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0,在实际分析时可以忽略不计。
2.2指标选取
城镇化质量是用来衡量城镇化优劣程度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极大地反映了城镇化对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对一个地区城镇化质量的分析应该从城镇化质量的构成要素出发,包括经济、社会、居民生活、城乡统筹等各个方面。为此,本文在参考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所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一是城镇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城市产出效益等方面;二是城镇社会发展,包括城市服务、教育、交通等方面;三是居民生活质量,包括居民收入、储蓄存款、生活环境等方面;四是城乡协调程度。在考虑到哈尔滨市各市、县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实际情况时,本文选取的指标有:人均GDP(x1)、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x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3)、非农业人口比重(x4)、第三产业比重(x5)、邮政服务网点数(x6)、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x7)、公路线路里程(x8)、普通中学在校人数(x9)、万人拥有病床位数(x10)、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x11)、人均科技支出(x12)、人均教育支出(x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4)、人均储蓄存款余额(x1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16)、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x17),如表1所示。2.3数据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2013年《哈尔滨市统计年鉴》[3],以及哈尔滨市各市、县统计局,部分数据是计算所得。
3实证分析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利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85%的原则提取公因子,如表2所示,前5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7.400、3.397、1.782、1.622、1.087,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923%,可见,前5个公因子能够解释所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了使结果更具解释性,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使得因子载荷系数向0或1两极分化。经旋转后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x14、x1、x9、x8、x7、x3、x11、x13、x12等9个指标主要体现在第一个因子上,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其中,x1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宏观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着城镇化水平。x14和x3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是居民商品购买力和市场规模的集中体现,城镇化需要市场经济的带动,故这两个指标也影响着城镇化质量。x8、x11、x7、x13及x12反映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因此,将第一个因子命名为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因子。x4、x15、x10主要在第二个因子上体现,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将是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地方,而x4是城市规模变化的重要体现;x15与x10则反映了居民储蓄及医疗情况,是居民生活保障的重要体现;因此,将第二个因子命名为生活保障因子。第三个因子体现了x16和x6。分别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环境和享有的社会公共服务数量。因此,可以将第三个因子命名为生活质量因子。第四个因子由x5体现。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缓解就业压力。目前,随着市场经济规模逐渐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趋势。因此,将第四个因子命名为产业结构因子。第五个因子由x17和x2体现。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增大,这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是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将第五个因子命名为城乡一体化因子。
4结果分析
从因子分析结果可知(见表4),哈尔滨市所辖10个市、县的城镇化质量存在一定差距。得分大于1的仅有尚志市;得分在0到1之间的有五常、双城、宾县和方正;得分在0以下的有依兰、巴彦、通河、木兰、延寿;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尚志、双城、五常、宾县、方正、依兰、通河、木兰、巴彦、延寿。从综合得分看,可以把哈尔滨市所辖10个市、县城镇化质量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城镇化质量与各要素间协调水平均较高。尚志市综合得分位居第一,经济与基础设施、生活保障与城乡一体化等因子排名均靠前,相对来讲,尚志市综合实力较强,城镇化质量最好。原因在于其良好的工业基础、颇具规模的城市建设、完备的城市配套设施以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从产业结构看,尚志市并不占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第二层级,城镇化质量与各要素间协调水平良好。双城、五常、宾县和方正综合得分比较接近,共同之处在于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由于个别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大,导致了综合得分不高。如双城市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引进雀巢、娃哈哈、汇源等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第三产业较为发达,但城市规模小,发展空间受限;五常市作为全国最大的单季水稻生产基地,拥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农业发展较好,但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具有经济优势;方正县拥有丰富的矿藏和森林资源,对城市的经济具有带动作用,但资源集约程度不高,且资源型产业发展不稳定,经济发展波动大;宾县各方面虽能协调发展,但不具有优势产业。第三层级,城镇化质量及各要素间协调水平均处于劣势。依兰、通河、木兰、巴彦和延寿综合得分均小于0,且各因子得分较低,说明这些城市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城镇化质量较差。原因在于这些城市规模小,资源集约程度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备,经济发展波动较大,进而导致了综合实力的薄弱,严重阻碍了城镇化发展。
5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哈尔滨市所辖10个市、县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所辖各市、县城镇化质量差异较大,各市、县在各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为了保障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质量的显著提高,本文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及各市、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性建议。
5.1扩大城镇规模,提高城市发展空间
城镇自身的发展对周围村镇具有极大的辐射作用,而城镇规模的适度扩大是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哈尔滨市所辖10个市、县的规模普遍较小,随着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集聚,城镇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资源利用量迅速扩张,这给城镇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此外,由于城镇规模小,较大的城镇改造投入将会受到空间限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哈尔滨市应该适当整合城镇数量,通过乡镇合并、县改市、县改区等方法扩大城镇规模,这不仅能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投放,达到资源集约利用的目的,而且能增强城镇对周边村镇的辐射作用,进而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5.2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来源,坚实的产业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优势产业对相关产业的连锁带动效应,是任何其他产业所难以具备的。目前,哈尔滨市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部分地区仅依靠优势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途径单一,城市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因此,哈尔滨市应根据各市、县的实际情况,优先确立城市优势产业,在保证优势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引进外商投资项目,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进而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3完善城乡一体化机制,缩小城乡差距
(1)施工作业面大。工程面积广、工作量大、交叉作业多,施工难度较大给施工进度带来较大影响。(2)设备技术先进、质量要求高,施工方必须精心施工。(3)不同供货商的设备之间均存在大量线路接口,相对更难的是软件和通讯协议的对接问题,每个厂家的通讯协议和软件都不通用,需要施工方有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施工时必须严格管理、认真检查(4)施工中会与土建专业、管道专业、消防专业、强电专业、装修专业形成立体交叉施工态势,将对施工安全构成安全隐患。
2工程实例
2.1工程概况
本文以某度假村智能化工程为例。本工程需要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和周界保护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一卡通系统、综合布线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无线对讲系统、楼宇控制及智能照明系统、能量计量及分析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背景音乐与紧急广播系统、多媒体信息及LED显示系统、客房控制系统、温泉泡池控制系统等弱电工程深化设计及施工,设备材料供应、安装、现场指导、技术服务、调试、开通、验收、试运行、培训及施工管理等所有工作内容,使各系统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并能使各系统及整个综合系统工程正常运行。
2.2设计深化阶段工作内容
2.2.1总体设计深化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图纸、运营公司提出的设计指引,编制完善的总体设计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对整个弱电系统的总体功能、系统组成,所达到的目的进行阐述;完善各子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各子系统功能、设备选型、技术参数、系统图等。2.2.2施工图深化设计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原有设计图进行施工图深化设计,包括图纸目录、施工与安装说明、系统电气原理图、系统图、弱电系统的桥架管线图、各楼层的设备安装平面图、弱电机房和弱电间的设备布置图、机柜安装图、设备安装详图等。2.2.3施工图的审查总包单位负责组织相关的单位对施工图审核,组织原设计单位、业主、第三方的审图机构,以及相关的国家主管部门对施工图进行审核、审查。
2.3施工阶段工作内容
(1)弱电系统设备、材料的采购和供货。(2)与其他相关施工单位的协调,明确弱电子系统之间的工作界面和接口方式,与其他各个相关的施工单位协调。(3)与设计院、监理、土建、机电安装、装修单位的协调。还有很多单位如:空调暖通、园林绿化、消防等基本上复杂的项目和所有专业都有要协调和处理的,另外与外部单位还有常见的:电信、广电、技防办等很多单位。(4)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督促并检查各子系统的施工进度。(5)对弱电各系统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评定,并统一报送监理进行阶段验收;定期进行安全教育,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施工情况。(6)有关协调会议、施工过程的设计更改、施工质检的整改。(7)各系统的调试、系统联调、系统开通试运行等工作,编写系统调试大纲。
3智能化工程的造价控制
3.1加强施工前计划
(1)施工前,应充分召集各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彻底摸清勘察,深化设计,只有具备非常强的深化设计能力才能做好工程量的核实工作,能提前做相应的技术变更,在设备采购前就能弄准确设备清单。(2)对相关工程量进行科学评估,明确记录在案,避免开工后出现不必要的施工浪费,而对于部分工程变更需要花费数额大的,须有设计单位、业主代表、监理、施工单位等多方共同确认。科学预估可能花费较高的工程环节,将其列为重点造价控制对象,努力将控制关口前移,做好事前控制与事后控制。造价工程师在项目实施各个环节应保持全程监控和跟进,精密核算,严格管理。
3.2控制设备、材料的费用
工程施工阶段需要耗费大量的设备和材料,这一项的费用支出甚至可以占到工程预算总费用的七成以上,因此务必要做好设备材料的物料耗用和采购价格管控,在物料领用上要严格登记,严把领料关,对于采购价格,应以招投标的形式完成,同规格型号低价中标。
3.3实施合同全过程管理
正常情况下,按照事先预定进行工程的各项施工,能够在保证工期的情况下合理安排调配各项资源,能够真实反映费用的合理性并尽量节约资金,避免不必要的赶工期、加班费。通常,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合同,对各种逾期现象作出限定和制约,就能很好地避免此类现象,控制费用增加[3]。而对于一些材料、施工设备,如果合同条款、协议中未对此加以明晰化的规定和管理,就很容易被施工单位钻孔子,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不仅大大增加了费用支出,而且还可能给工程质量和寿命带来不良影响。
3.4工程变更管理
(1)一旦完成智能化工程施工图,就必须严格执行,严禁私自加以调整,尤其是调高施工标准,如果确实有必要进行增加造价,就必须经由设计单位、业主代表、监理、施工单位等多方共同碰头开会确认,从项目的经济型、技术适用性、工程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2)非经审批通过不得随意变更程序。设计变更主要是设计院签字盖章认可,业主方及监理方往往是抄送单位。如施工方发现现场情况和图纸不符合或者图纸本身出现了遗漏或者业主方的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施工单位发出的。而对于费用可能较大的变更,首先要明确预算费用,报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实施。(3)强化工程量审核。变更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工程量增加,应由多方共同确认审核,查明核实无误后签字认可予以执行。
3.5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1)健全各类招标文件、合同、预算概算计划书、工程施工进度表等文件资料的管理,期间保持对施工工程和施工费用的考核管理,明确各项工作是否按照既定文件规划严格执行。(2)工程竣工决算的最主要依据是竣工图,设计变更单,技术核定单,隐蔽工程验收单,检验批验收及竣工验收合格证明等工程施工工程中的证明资料,特别是开口合同及没有工程量清单的这类合同至关重要。
4结语
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中专化学教材中许多物质的制取反应、化学工艺等等都是值得讨论和重新考虑的。这给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与生活相结合,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发他们的环保热情。教师必须向学生系统介绍危害人类生存的三大环境问题,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如学习完“硫和硫化物”,教师可与硫酸、二氧化硫等知识相结合,分析水污染、酸雨污染、大气污染等,使学生了解“伦敦烟雾事件”的内因。还可结合1942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做一个爱护环境的青年。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购买带有“中国环保标志、爱护臭氧层”或“无氟氯化碳”标志的产品如冰箱、空调等。在教学中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既认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又认识环境改造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如,在讲“电解及其应用”时,教师可针对生活中废弃电池乱扔的现象进行解释。在废电池中含有这些铅、镉、汞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一粒小小的钮扣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并造成永久性公害。因此教育学生对于废旧电池不能随意乱丢而要分类处理。上世纪50年生在日本的震惊中外的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
二、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加深环保意识
我校每学期都为学生安排2~6周不等的实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亲眼见证了很多与环保有关的内容,且这些鲜活的实例比起化学理论中反复强调的环保知识更直观。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实验废液的PH,并用这样的水浇灌植物,短期内就会发现学生喜欢的植物会出现不好的状态,从内心使他们认识到废水真的不能乱倒。或者给鱼缸中加入一点,鱼马上就不对劲了,可以更好地理解工厂废液对人类的生活会造成那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地进行环境教育。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我们不能因为化学物有毒怕伤害学生因此就省略这些有毒的实验,而应创新改进实验,减少环境污染。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对部分实验从实验技术、方法、仪器等进行重新设计,把分散的实验综合起来,这样,可防止有毒气体进入空气,而且,还可以节约药品和缩短实验时间。如:在做有毒气体排放实验时,教师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废物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染,又可以教育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用绿色化学的思想来指导,更能有效地防止污染。
三、在化学课堂之外,组织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兴平有很多化工、电子以及机械厂,每家工厂都会有废液排出。积极利用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教育。例如组织学生从污染问题严重的地方开始寻找污染源,并对污染源的成分进行分析测定。进行“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干电池的收回和利用”等活动,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场,知道随意燃烧垃圾对大气所产生的危害有多大,而这些恶果大自然最终又会反作用于我们自身。
2.根据学生大多是农民子女,结合家庭实际情况,教育他们农田里所施用的各种农药残留也对土地是有所伤害的,鼓励学生注重环保的同时,将来尽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一让农民关心的难题。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则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节水、节电、节气;不乱倒污水、乱丢电池;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通过这些信息的介绍让学生懂得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从而改变生活习惯。
3.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思想上的认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