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声乐课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声乐课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互动;交流;声乐;教学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的互动关系是课堂教学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师生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声乐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低年级的声乐教学一般都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由于人数多,基础差,学生的声乐知识几乎是空白的。而要使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接受变得容易,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声乐的自信心,就必须在声乐教学中有效地更好地采用多种“互动与交流”的方式。笔者借此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互动交流”——来自课前热身运动课前是课堂的前奏,自由性和体验性是它的两大特点。

课前的互动和交流是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和教师交流,没有紧张的心理,教师也可以随机地在交流和互动中进行自由提问,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因此,课前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设置互动和交流的内容及实施的方案,利用富有趣味性故事、谈话或借助于现代话的电子、音响设备及课堂环境的布置,调动学生的中各种感官感受音乐。例如:弹奏一首学生们在小学、初中最喜欢唱的歌曲,让他们回忆起童年时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外世界名曲,熏染课前学习气氛,还可以请敢于表现的同学演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或交流课后的歌唱练习体会。

总之,课前的交流和互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种自由、欢乐的歌唱前“热身运动”,为课间的歌唱教学奏响了一段很好的前奏。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能体现个性,明白了自己要唱好一首歌的不易和距离,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并带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走进声乐课堂的学习中。

二、“互动交流”——来自相互倾听声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双向活动,教师在讲授发声方法和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相互倾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师生间相互倾听,互为主体,缺一不可。

教师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首先都是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示范、演唱进入声乐学习的初步认识阶段,学生在倾听中辨别声乐发声的方法,在倾听中模仿和学习正确的歌唱,在倾听中辨别音高、节奏、位置、共鸣、情感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通过倾听学生的练习和歌唱,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困惑和错误。教师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如:“倾听中的比较”——正误之间的比较。“倾听中的思考”——学习的要领及方法。“倾听中的探索”——通过录音的方式倾听自己歌唱,确立自己歌唱的努力方向。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音像资料倾听歌唱家们的演唱,开拓艺术视野。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曲,借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展示塞北风光,为课堂营造了一种音乐气氛,学生们在倾听中产生了一种入情入境的感受,使得学生迅速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在练习歌曲的过程中,重难点之处也是通过多次的倾听教师的示范,学生的练习、模仿等,来解决歌唱的各类问题。通过倾听,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做到学生与教师实质性的知识互动。这是声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三、“互动交流”——来自平等和信任声乐教学是建立在平等、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这是先决条件,一旦违背了这一先决条件,所有的教学努力都是徒劳的,尤其是对刚刚入学的新生,由于自身的声音条件差,对声乐课的不理解,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产生自卑心理,这些现象都是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不良因素。

要使不良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因素,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是实现良好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寻找他们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对条件差的学生以鼓励为主不嫌弃,并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每班只有2到3位男生,在上课时他们总是低着头坐在课堂的最后面,为了消除他们不平等的心理压力,笔者将他们调整到自己的身边(钢琴旁),上课时总是给他们送去鼓励的眼神,在教学的内容上也选择了适合男女声演唱的歌曲,在课堂个别抽查的过程中,选择适合的调让他们演唱。对五音不全,连张口的勇气都没有的学生,教师不是用眼神去斥责学生,用动作去制止学生,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让他们知道害怕就是自己的敌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调整好心态,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从不会开始的,只要努力就会获得好成绩,就能获得美好的歌唱。

在课堂提问的环节里,让学生知道提问、抽查不是为了让他们出丑,而是针对每位同学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进行教学反馈或把他们存在的不同问题和错误进行纠正。以点带面使没机会被问到的同学也能进行自我更正。

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用表扬、赞许的语言,哪怕是一个眼神和会心的微笑,也会让他们对教师产生真正的信任,以便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消除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低年级学生的声乐基础训练过程由于声乐理论比较抽象,技术性又很强,初级练声曲也比较单调,又要不段反复地练习,因此就需要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的、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这也就决定了平等与信任在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四、“互动交流”——来自情感的体验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中的高层需求,是知识互动中的另一种高级形式。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不容忽视,尤其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乐基础差使得教学组织显得重要而艰难。因此,建立亲密的师生情感互动与交流是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保持温和热情的教学态度,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用鼓励的眼神、甜美的微笑,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获得全身心的放松,乐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积极的动脑、动口、动手,从中体验和感受歌曲的演唱及作品的表现方式。

要达到真切的情感体验,教学就必须设计丰富的内容,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多彩多姿的情境,例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歌唱水准,教学内容可以从幼儿歌曲着手,如:《小乌鸦爱妈妈》、《摇篮》、《大鞋与小鞋》等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曲进行歌唱训练。这些歌曲短小、精练,音域也不宽,对刚学歌唱的同学来说容易接受,从中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还可以增加一些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和艺术实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我展示、相互评价、挑战自我。在活动中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满足,师生可以根据歌唱作品的内容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由此可见,情感的体验与投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要让学生都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教师语言的情感成分和教学环节的情感把握与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绣红旗》这一课时,教师预先让学生上网查阅歌剧《江姐》的有关资料和片段,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情景剧的表演,将情感体验与创作表演融为一体,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歌曲的美妙,深刻地感受革命先辈们对党的热爱和高尚的情怀。这就象人们常说的“上课如演戏”,“戏”的好坏离不开导演(即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编导,演员就是教师(也可以换位为学生),观众就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一场戏的好坏来自于台上与台下的共鸣。演员的好坏来至观众(学生或教师)认可和肯定。因此师生情感的互动从多个角度入手,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这就是较好的一块敲门砖。

五、“互动交流”——来自课后的知识巩固课后的互动交流来自于学生的课后反馈作业和课后辅导。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的感受、收获、难点、困惑及要求写成书面作业交给老师。

这是检测课堂教学互动的第一关,这种反馈形式让教师能更具体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了解学生群体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后面的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具体到可以将每一首歌曲的难点集中、汇册。还可以使教师发现班级中的学习薄弱群体,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是对课堂互动的补充和弥补。

课后辅导就是将这些在声乐学习中的薄弱群体组织起来,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疏忽了班级中的薄弱群体,容易导致这个群体的增大和教学负面因素加大。因为课堂教学是面对整个集体,而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由于他们有心理负担,不敢开口歌唱,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在课后的辅导中教师辅导的不仅仅是歌唱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学习的理念,增加他们的信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交流与互动的方案和要求。真正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如:音准、咬字、头腔共鸣、位置等。

总之,学生课堂互动与交流需要的满足远比纯粹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来得重要的多,学生的课堂交流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共同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有效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刘何仙.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5,(2).

[2]杨方.谈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参与[J],音乐天地,2006,(1).

[3]严凤.声乐演唱与教学指南[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式;地域因与文化;课程观

1 地域音乐文化教学“生态性”概述

1.1 课堂教学的“生态性”表征

生态学,自20世纪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发展至今已硕果累累,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在相近的学科领域影响深刻。随着学科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生态学的思想在诸多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研究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前的教育科学领域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思想来研究教学实践,也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中介、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在生态场和心理场内不断地进行信息传递、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的目的。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课堂也不例外,教师把教学内容以各种方式,展示、传递给学生,学生亦以各种方式主动或者被动地吸收音乐文化知识、技能、人文精神等,此过程是信息从教师传递给学生、学生吸收能量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教师又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或教学节奏,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又属于教师从学生因素中吸取能量、获取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课堂教学环境也是学生吸收能量的生态场,经过教师精心布置的课堂环境,往往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做准备的,是一种隐形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间接、隐性的方式从课堂环境里获取信息,受其感染、吸收能量、取得进步。课堂环境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学生从课堂环境中吸取能量,获得进步,课堂环境也因为学生的进步不断地被优化,这是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的过程。可见,教学课堂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2 地域音乐文化的“生态性”表征

我国的地域音乐文化都来源于人民的集体创造,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地域风俗人情,这不同于西方的音乐作品,以专业的音乐家艺术创作为主。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地域音乐文化的特点――生活形态的艺术。地域音乐文化会渗透到地方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各种节日庆典、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上山狩猎、下地播种、驱魔祈神都要音乐艺术来渲染气氛。地域音乐文化源于生活,乡土生活是其产生的背景。人、音乐、生活融为一体,分不清是人在音乐中生活,还是在生活中享受音乐,音乐即生活。音乐从地域乡土人们的生活中吸取信息、获取能量,不断地被创作、改编、流传,乡土生活因为音乐艺术的存在更加丰富多彩,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获取能量劳动、娱乐、成长再投入到音乐艺术的创作中去。由此,地域音乐文化形成了一个“人、生活、音乐”的生态系统。

2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优势

2.1 保持地域音乐文化的完整性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地域性、乡土性人文文化一旦从它们所赖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孤立出来,它们就不能够再得到发展,它们就会失去原有的生气,可见在传承地域性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把它从其所依赖的环境中剥离出来。同样,也有专家指出,解读地域性人文文化必须将其放入地方人民的文化框架内,若将其从地方文化背景中分离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不能领略其中的精髓。地域音乐文化必须放在其地方人民文化的生态系统中解读。通过记录在纸质资料、图书馆、电子产品上的方式来解读地域音乐文化,间接导致充满生气的地域音乐文化丧失了其“活性”和完整性。

地域音乐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用“生态性”的视野来对待地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是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地方音乐文化的时候,要以全面的角度来审视人、音乐、文化的关系。若地域音乐文化教育脱离了所依赖的人文背景来教学,将直接导致音乐文化完整性的切割,也必然阻碍学生完整性的成长。

2.2 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长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就是要以一种“生态性”的视野来看待地域音乐文化的教育教学。地域音乐文化的生态系统中的因素有“人、音乐、生活、社会”,学生在这样的视野中学习音乐,与传统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音乐课堂有天壤之别。“生态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态式教学下,学生感觉不是在枯燥地学习,而是在接触、在感受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学生在“音乐、生活”中感受、感知生命的价值。

音乐教育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体悟、熏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受教育“科学主义”的影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课程教学普遍显示出重“技术”,轻文化;重“知识”,轻感受的特点,这实质上是人文教育的病态表现。音乐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文化的熏染,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音乐教育实践中,倘若学生的感受、体验缺位,实质上就偏离了音乐作为一门人文教育学科的宗旨。地域音乐文化教育,以“生态式”教学理念,把地方音乐艺术形式完整地带入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感受平台――“人、生活、音乐”。“生态式”地域音乐文化教学,利于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长。

2.3 提高“教”的效率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教师“教”的效率。在“生态式”教学理念下,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价值态度都进入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范畴。教师的课前准备从微观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转向了全方位的地方文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质的飞跃。

加之学生学的方式由传统的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方式转变为感受音乐文化、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有利于课堂管理,而且间接刺激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见,地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中“生态式”教学这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的积极性。

3 地域音乐文化“生态式”教学思考

第3篇

【关 键 词】 阅读课堂;阅读教学;生成

教学生成的全称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即课堂目标的实现,是师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同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思维与习惯等发展的过程。阅读课堂的生成性要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教师应把每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课堂。教学生成实际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许多生成性资源,只不过没有当作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罢了。阅读课堂教学生成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1. 学生质疑;2. 学生或教师的出错;3. 突发事件。针对以上提到的阅读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用学生质疑,催发有效生成

在阅读课堂中,学生的质疑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水到渠成地使用提问法。如笔者在教学《背影》时有学生提出“假如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我不会只是在车上流泪,我一定要亲自去买橘子。”而有学生却说 “要是朱自清去买橘子,那我们还会看到《背影》这样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吗?”对两种意见,同学们各执己见。此时,我想学生的争执已远远不是语文范畴的问题了。想起明天有作文课,于是,我布置了课后作业:“回家查资料,明天举行辩论会――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要用道理和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以上就是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质疑而改变教案的过程。其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有举行什么辩论会的计划,只不过是针对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问题生成的一次有效、有价值的利用罢了。而恰恰是这一问题生成的利用成了全文讲解中最有创新最出彩的部分。

二、正视学生的出错,提炼生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很正常,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错误”视为不可多得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顺水推舟,很可能达到以谬求真的效果。

笔者曾观摩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此教师教学《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她让学生到黑板摘抄小男孩捡鱼动作的词。一个学生错把“捡”抄成了“拣”。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出错,但意思的出入却很大。此教师不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而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的喝彩。情形如下:

教师:那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捡”,而不是这样“拣”?

学生开始陷入思考。

教师:用“拣”字表明小男孩去选择该救哪条鱼,用“捡”表明小男孩没有多想,一心想着救小鱼,不过小鱼还能不能活,小男孩都尽他最大的努力去救他们。

这堂阅读课,教师放弃了课前预设,根据学生的误写来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这样的以谬求真的生成性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在阅读课堂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鼓励学生对话,流露动态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一点是教师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参与讨论。如笔者在导入朱自清的《春》时,调整了原来上课的思路,临时更改了从引用历代作家关于写春的名诗佳句进行导入,而是让同学们就春天的感受畅所欲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笔者不急于做归纳总结和结论性的点评,而是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许。平等对话消解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在这样和谐的“对话”中,生成的导入自然而不生硬。

四、创设情境契机,体验生成

1. 以学生原有情感经验为依托,移植感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语文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中,详细指出:“围绕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学生个体的生活素材,学生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也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学生与家人相处、与伙伴相处或独自活动时,都伴随一种经历与体验,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在恰当的时候加以利用时,学生的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进而重新内化,形成新的生活体验。”

2. 巧设文本情境,表演体会。阅读文中的小说大多情节丰富,能较生动展现各类人物逼真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小说的剧情由学生来演绎,扮演文中的典型人物,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3. 巧用多媒体,直观感受。多媒体的优越性在于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有些语文阅读教材上的文本情境无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记忆,引起他们内心的震撼,多媒体都可以弥补这样的缺陷。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人为创造的一种特殊学习环境,教师如果能把握和利用课堂的生成,通过充分调动教学群体,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动态性、生成性的课堂,也是一个精彩纷呈、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灵动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麟生,林润之. 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傅国亮,程淑华.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 程一凡,叶红. 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陈玉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

一、声乐艺术指导教学本质

声乐艺术指导(Vocal Coach)主要是指为声乐演唱者进行钢琴伴奏并进行音乐指导的表演方式。这种表演方式与所谓的“钢琴伴奏(Piano Accompaniment)”有相似和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表现在,两者的演奏乐器均为钢琴,并且都以和声乐演唱者合奏的形式进行表演。而这种表演艺术则必须建立在钢琴弹奏与声乐演唱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因此表演者要在表演前进行大量的排练、磨合。而声乐艺术指导则与所谓的钢琴伴奏有这本质的区别。“钢琴伴奏是一个操作层面的术语,它暗示出器乐独奏与钢琴伴奏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既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又要求钢琴伴奏者不可‘锋芒太露’,‘喧宾夺主’”。(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分析与比较[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简而言之,钢琴伴奏是一个陪衬性角色的存在,它并不是声乐作品的一部分,而是为了提高声乐表演效果的手段。而声乐艺术指导则是声乐作品的一部分,它和声乐表演是一个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并且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取决于声乐表演者的需要,而声乐艺术指导更要体现“艺术指导”的效果,它是整个声乐作品的指挥者与策划者。因此,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声乐艺术指导既是声乐表演的一部分,那么艺术指导就不能仅仅以伴奏的水准来要求,应当打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在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教学方向上,也应当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众所周知,专业名称的统一,不仅代表着一个专业的概念、一个专业的性质,还说明了学术界对其专业内容已经达成了共识,对未来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专业名称之所以要强调科学准确,甚至要求要与世界接轨,就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教育也必然走上国际化。为了同世界各国进行教育合作与交流,就必须规范专业名称,统一专业标准。”(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调查与设想[J].乐器,2010,(11).)而要完成与国际接轨,我们就应当借鉴国外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设置方式,寻找国外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规律。

二、国外声乐艺术指导教学特点

国外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教学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的课程设置方面,还体现在声乐艺术指导的专业教学方面。

国外音乐学院普遍将声乐艺术指导与钢琴表演视为同等重要的两个专业。“在钢琴系中,钢琴艺术指导不仅是钢琴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即使是主修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必须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学习,一直到五年级毕业。如果要进研究生院继续深造,钢琴艺术指导也是入学考试重要的内容之一和将来必修的课程。由此看来,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表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沈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艺术指导课[J].音乐研究,2001,(3).)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表演既然视为同一地位,那么艺术指导就不再背负“伴奏”或者“衬托”的身份,而是成为表演声乐作品的一部分。并且声乐艺术指导更是应当为声乐演唱者担当“艺术教练”,规划作品处理和完成方式,对整个表演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在教学中,国外的音乐学院也颇为重视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演唱者配合层面上的教学。“当开始学习一首新曲目时,钢琴艺术指导的教师在课上不但要教你如何弹奏,如何处理音乐,还要充当演员的角色,当你把伴奏弹奏得已游刃有余时,也就是大约一、二节课后,声乐老师或器乐老师开始进入课堂,与钢琴艺术指导教师一起帮助你处理歌曲(乐曲),这时在课上,实际是负责表演的教师在带动着你的弹奏,以此更好地培养你与演员的合作能力及其为此所必需的技巧。”(沈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艺术指导课[J].音乐研究,2001,(3).)声乐艺术指导不仅要指导声乐演唱者的艺术表现,更要参与其中,与演唱者形成某种形式上的默契,这样在实际表演当中才能使钢琴与声乐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会在任何一方有所偏袒。

国外的声乐艺术指导教学特点极其鲜明,即教导声乐艺术指导的学生如何以指挥者的形象指导声乐演唱者,在表演时如何再从指挥者的形象变为参与者,配合声乐演唱者完成声乐艺术作品。

三、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现状

在国内,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专业方向于近些年在部分音乐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他们对于此专业的名称理解也各不相同。如下仅列举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的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情况。

中央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伴奏艺术,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三人,授课方式为单独小课。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钢琴发展史、钢琴艺术史、声乐发展史、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总谱读法、重唱、歌剧排练、传统唱法沿袭等。

中国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钢琴伴奏,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两个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两人(美声方向、民族方向各一人),授课方式为分配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声乐、总谱读法、即兴伴奏、歌剧排练、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钢琴教学法、钢琴文献、歌剧赏析、西方声乐史、音乐剧赏析、键盘艺术史等。

沈阳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钢琴伴奏艺术,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两年半(两年的课程学习及半年论文答辩),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两个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五人,授课方式为自主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法语基础及声乐作品导读、声乐发展史、欧洲歌剧发展概论、爵士音乐史、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史论研究、歌剧排练、合唱、歌唱重唱、表演课、计算机制谱等。

武汉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艺术指导,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综合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两人,授课方式为选拔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视唱练耳(高级)室内乐(三重奏/双钢琴)、总谱读法、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钢琴文献、声乐文献、歌剧排练、声乐表演、合唱、即兴伴奏、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分析与比较[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国内各音乐艺术院校对于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见解。相同方面体现在,各院校将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归在钢琴系,在必修课程方面也主要以钢琴演奏水平和伴奏水平为主要出发点。不同方面体现在,各院校对于专业名称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专业研究方向有不同的设置、师资力量的大小决定着对此专业的重视程度等。

四、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改革方向

从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现状分析,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是需要进行改革的。只有国内各音乐艺术院校对于声乐指导专业达成共识,此专业才有可能立足于长久发展。

首先在专业名称方面,各院校有不同的看法。声乐伴奏艺术、声乐钢琴伴奏、钢琴伴奏艺术等诸如此类的专业名称,将伴奏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地位。应当明白的是,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在专业名称上应当进行适当地统一。从英文翻译角度来看,“Vocal Coach”一词的最好翻译应当是声乐艺术指导,因为该名称体现了声乐艺术指导的最本质属性和专业侧重点。

其次在专业所属系别方面,国内甚至国外音乐艺术院校均认为应当将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归属于钢琴系,因为该专业更侧重于钢琴演奏水平和钢琴伴奏水平。但也有人认为,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声乐艺术指导中的声乐修养也应当被重视。该专业也应当与声乐专业创造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避免故步自封,使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添上更多声乐人文色彩。

再者在专业教学课程方面,钢琴演奏和钢琴伴奏课程被国内各院校赋予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以较高的课程地位。而这也会造成声乐艺术指导能力一边倒的现象:声乐艺术指导的钢琴技能高超,但声乐素养略低。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应当重视声乐素质的培养,加强与声乐演唱者合作的意识。

第5篇

论文摘要:我国现今在培养声乐教师的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声乐教学不够完善,尤其在理论建设上较为滞后。本文论证了现今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可能性和迫切性。

一、声乐教育学的定义、内容和培养目标

1.定义

“声乐教育学是研究和阐明声乐教育的结构、过程、原则、方式等规律的科学。’‘声乐教育学是声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声乐学是音乐学的分支。是研究、解释所有与声乐相关的知识的一门学科。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研究声乐的教育规律.揭示声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使之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声乐教育学隶属于音乐教育学范畴,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

2。学科内容

声乐教育学的内容包括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和声乐教学法等。“在探讨声乐教育学的理论构建时,我们还应从声乐文化的整体中去认识声乐教育的特殊性。’’⑦

3.“声乐教育”和“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育”是指与演唱教学有关的一切行为的总和。广义的声乐教育包括所有学校的声乐教学,也包括社会上。如社区、文化宫、单位、群众艺术馆、声乐培训班举行的各种声乐教学和培训。狭义的声乐教育仅指学校的声乐教学。“声乐教育学”是指研究如何进行声乐教学的一门专业学科.目的是培养具有声乐教学能力的教师或从事声乐教学的专门人才。

4_“声乐教学”与“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学”是指进行演唱教学的行为,或指代一种职业,如,“刘老师是搞声乐教学的”就是指职业。“声乐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或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声乐教育过程的总和,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学的一个子项。

二、当前我国在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培养声乐教学^才的专业概念不准确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层次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种。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高校里本科的表演专业都设有“声乐”或“声乐表演”或“声乐演唱”,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另外。各高校的音乐教育本科都开设有声乐大课,个别学校开设声乐教学法.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声乐教学水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硕士研究生层次中有表演专业“声乐”或“声乐表演”等,如中央音乐学院等校.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再就是我国目前唯一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专业——“声乐教学与研究”或“声乐演唱与教学”等.如武汉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

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目的是进行声乐教学,但“声乐教学”多指教学的一种行为,声乐教学多指职业,代替专业名称在含义上有点偏颇。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达到授以“声乐教学”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演唱技能、伴奏技能、授课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有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声乐教学法,以及文化知识、品德修养、教育学知识等等。“声乐教学”这一名词无法表达该专业如此庞大的学科内容。所以,用“声乐教学”来指代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名称不妥帖。笔者认为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名称.如用“声乐教育学”就更为贴切。

幺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够健全,特别是声乐理论教学欠缺

现今.我国的声乐教育达到了快速的发展。声乐教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声乐教学是门新的专业,许多声乐教学经验和理论还没有被整理真正应用于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学科理论中,理论课程仍不够健全和完善,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本科层次上教学内容大都还囿于一对一的声乐演唱课的单一模式,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轻理论现象较为严重。从国家“声乐教育”最高层次的“声乐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情况来看。如。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O5级“声乐演唱与教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有:声乐演唱、论文写作、音乐会、歌曲钢琴伴奏、中西方声乐发展简史、声乐教学法、作品分析、美学文艺学、西方歌剧鉴赏、中外作品演唱鉴赏、歌剧重唱训练、西方文学史(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南京艺术学院“声乐表演及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根据本校O5级使用的《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t)2oo3年版):艺术美学、学位论文写作、声乐演唱及教学研究、音乐美学、声乐艺术史、专著导读与研究、音乐分析、音乐文献检索及利用、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美学、歌剧艺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学、自由作曲、数字录音技术。以上两所学校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上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我国其学科发展都较为完善.课程设置也比其它院校正规,具有典型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专业的教学还没有上升到“声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高度.教学内容没有含盖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等。

可见.我们目前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课程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单一的声乐技能小课充当着主要角色.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和完整性的“声乐教育学”学科理论。这说明我们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建立声乐教育学的可能性

1.我圈的声乐教育得到了憾毛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破土萌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声乐教育也与此诞生。在近1oo年的声乐教育历史中,通过一代代声乐教育者的努力。声乐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根据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统计,截止2004年止。全国设立音乐专业的高校猛增到388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音乐院系不下900多个,其中,以声乐学生的人数最多。”‘确§着音乐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声乐教师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到2007年全国设置招收音乐学硕士的高等院校达到65所。其中招收“声乐硕士”的高校有62所。在这62所招收“声乐硕士”的院校中涉及到“声乐教学”的有30所”。

2声乐理论建设成果斐然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近些年来大量声乐教学理论著作和论文出版发行。比如,余笃刚编著的《声乐艺术美学》,范晓峰编著的《声乐美学导论》,李维渤的《西洋声乐发展概略》,李晓贰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李维渤选译的《训练歌声》,作者[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刘朗主编的《声乐教育手册》,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编著的《声乐教学论》,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中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邹长海的《声乐艺术心理学》、还有《西方声乐艺术史》等等,这些对声乐教学理论的完善和课程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声乐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准备了较为充足的基础。

3.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呈现多元化态势

声乐艺术积淀了人类灿烂的文化,当今世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精彩纷呈。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趋向多元化。这些都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领域,也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声乐教育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在民族声乐教学和西洋美声唱法教学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些演唱和教学实践上的成果都丰富了声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为声乐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四、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

1.培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一个科学的专业名称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搞清声乐教学人才培养这一专业的概念,把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声乐演唱人才的培养混为一谈.

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授课模式、方式、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一直效仿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上的严重失误,限制和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上应该有个专业的学科名称,然后才能摔开当前该专业的教学受音乐院校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束缚,走上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声乐教育学”是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这一专业的最佳名称.它是“声乐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有别于“声乐表演”又有别于“音乐教育”。这个准确的名称给了该专业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内涵。将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6篇

一、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活动。

二、有关学术委员会的专家申报编写“十一五”高师本科音乐课程教材。

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继续进行收集资料工作,并于今年8月召开第三次核心组全体成员会议,届时每一组课题拿出一个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具有说服力和价值的研究成果,年底交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四、2006年下半年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联合举办“珠江杯手风琴比赛”。

五、拟正式开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网站”(简称“中国音教网”)。

六、各学术委员会工作:

1. 基础教育器乐学术委员会:2006年下半年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邀请赛,包括系列八孔笛合奏、重奏和独奏;在此基础上,年底将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冬令营,营期将进行颁奖和演奏交流;编辑出版中小学竖笛教材与重奏、合奏曲集,为全国比赛提供资料;编辑中小学器乐教学论文集。

2. 基础教育舞蹈学术委员会:2006年上半年举办“高中舞蹈教学研讨会”。会议内容为: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舞蹈选修模块和教材的介绍;舞蹈选修模块及教材中“跟我学”模块基本教学方法的培训;高中舞蹈模块教学示范课例展示观摩;高中舞蹈教学实践交流与研讨。

3. 基础教育童声合唱学术委员会:组织中小学以录像的形式进行合唱评选活动。

4. 中等师范教育中心:于2006年6月召开常务理事会,就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做好职业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研究;中师声乐学术委员会和钢琴学术委员会将于2006年1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全国中师(含高职、小教、大专)40岁以下教师声乐钢琴即兴伴奏比赛;同时举办声乐、钢琴论文评选活动。

5. 高师钢琴学术委员会:组织以我国近年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包括与钢琴教学相关的理论、观念、方法以及教材使用方面的经验体会等论文评选活动,并于2006年9月中旬召开钢琴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会议主要内容为钢琴教学改革学术研讨和获奖论文颁奖。

6. 高师合唱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在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第二次合唱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大会;组织编写合唱与指挥教材;继续编印《高师合唱通讯》。

7. 高师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同时召开电子琴学术研讨会;继续做好高校手风琴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

8. 高师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2006年10月在江西南昌召开学术委员会年会;组织主题为高师理论作曲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评选。

第7篇

    一类是针对声乐专业个人条件突出,表演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学生,要有重点的向表演型人才方向培养,在教学中注重肢体动作的表现力、协调性和规范性以及声乐技术技巧方面严格训练,并鼓励这类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声乐比赛,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审美取向,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可以遵照“高精尖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沿袭职业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类是针对文化基础厚,声乐专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弱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加强声乐理论知识的拓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这类学生的理论文化水平,运用综合能力,拓展在非“职业声乐”领域里的生存能力,成为非“职业声乐”领域的生力军。全面地认识培养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方向性的培养,是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最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声乐专业人才培养风格

    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应根据其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如果一味地效仿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必定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应避免学生掌握的声乐知识技能的单一化、片面化。通过声乐技能课的学习奠定文化基础、理论功底和人文素养。将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完善化。要依据不同民族声乐的风格特征来安排所开设的学期,合理安排艺术实践环节,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如民间采风活动、艺术交流、舞台实践或者是声乐观摩等活动等。开设需要声乐教师掌握的全面声乐素材,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融会贯通地把自己的声乐知识与当代声乐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不仅能传授某一种风格流派,而且还要取众家之长,在原有的传统的声乐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既要保留不同民族、地域原生态民间声乐的风格韵律,又要符合教学规范和舞台艺术发展规律的审美要求。

第8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声乐技能 实践课程

声乐课程是国内各普通高等学校基础音乐教育 (音乐学)专业的核心内容,其内容是依据培育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而设置的,涉及非常广泛,包含声学、音响学、美学、声乐理论、舞台表演等学科范围,是一门非常具有实践性的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基础教育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声乐技能实践课程在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同时,扎实的声乐实践能力已成为评价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声乐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声乐实践课程来实现的,因此,声乐教学实践,已成为声乐专业建设和基础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开设现状

1、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国内高校的基础音乐教育专业中,对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够细化,较为随意,不够系统,缺乏完整的音乐学科体系,缺乏整体观念,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非常小。此专业的大部分音乐实践老师使用师范类的教材进行教学,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统编音乐实践教材较少,而且多数这类音乐教材的编排不够严谨,往往随意选取曲目,缺乏较为科学的审美性。许多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声乐艺术,对纷杂繁多的音乐形式与种类难以识别,对不同格调的声乐作品难以把握。

2、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不均衡。不仅仅在音乐基础教育领域,基础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经济相对发达,社会更加开放的区域,普通高校的基础音乐教育也较为深入,生源质量与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较好;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高校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地加强,生源很不稳定,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够合理,甚至有些学校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规模逐年减小,形势非常不容乐观。此外,很大一部分学生将音乐看作高考的捷径,为了进入自己心仪的高校,他们往往只把音乐作为跳板,这种现象导致了很多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基础素质还是音乐素养方面都不具备优势。

二、声乐技能实践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声乐技能实践课程教学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声乐基础理论以及正确的发声方法基础上,为以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而储备的能力。具体包括了歌曲演唱、乐器弹奏、课外声乐活动指导以及声乐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行,传统的声乐实践教学的设计已不符合新的教学需要。过去的声乐技能实践教学以内容灌输为基础,教学模式比较枯燥,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对声乐教育的新要求,很难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多元化的声乐技能实践教学的设计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多元化声乐技能实践教学设计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学生的基础水平是不一样的,在声乐教育中,可以设置不同的基础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进行时间、课程的选择,学习适合自己的曲目,提高声乐技巧。

三、强化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方法

1、丰富声乐实践教学的内容。高校音乐教师在声乐教学实践中,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在声乐技能实践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细化的分组,将音乐素养相似、存在相同问题的学生划到同一个声乐技能实践训练小组中,进行小组形式的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声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此外,高校音乐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排练歌剧片段的形式开展声乐技能实践训练。

2、改善声乐实践教学的方法。在高校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上,很多学校曾走过弯路,具体表现为:完完全全地模仿专业音乐学院的办学模式,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像专业演员,也不具备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所需的综合素质。与声乐专业不同,在对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作为音乐教师的角色。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在声乐实践课程教学中,注意对声乐教学方法的优化,及时改变那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避免单纯的声乐训练模式。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形式的实践教学,比如,在日常的声乐技能实践课程中,除了单纯的声乐技能练习,可以增添学生之间或者与声乐教师之间相互评价的环节,由此可以加深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声乐实践的深刻认识,也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轮流做老师,向学生授课,互换角色,之后大家相互评价,取长补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这个角色,熟悉音乐课堂的授课环节、授课语言,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基础,又有利于学生以中小学生的角度审视和评价声乐讲解的效果,以最直观的形式提高授课效率。

声乐教师要在声乐技能实践课程中多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声乐教学设备,引进专业的评价机制,增加学生对声乐技能实践的认识,进而拉近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与未来声乐工作的距离。

3、重视声乐理论课程与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联系。理论知识是声乐学习的基础,过去的教学设计有局限性,基础知识与实践经常割裂开来,影响了学生的表演积极性。教师可以先整理声乐教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做一个分类。然后分析学生的特点,这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科学教学的重点,了解学生的特质,按照学生的特点传递相应的声乐理论知识,区别划分,区别教学。在教学中要及时观察和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纠正不合适的教学设计,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使学生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能够结合在一起。另外要拓展声乐曲目的范围,声乐曲目不能过于单一,也不能太过简单或者复杂,更不能只是简单地增加数量,要注重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展曲目。可以将民歌、戏剧、通俗歌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可以添加外文曲目,通过丰富的曲目题材,提高学生综合声乐技能,使学生在不同的种类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在表演上,重唱、合唱以及独唱都要有所涉及,综合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

结语

普通高校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技能实践课程教学应该从充实课程的内容、创新声乐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添设声乐技能实践课程的边沿课程,只有做出这样的改变,才能使得声乐技能实践课程在高校基础音乐教育专业中发挥作用,从而体现出在高校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开设声乐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龚永红.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思辨――践性音乐教育哲学之维[J].中国音乐, 2014 (03):153-155+178.

[2]聂国红.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A].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邵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2008[C]. 2008:3.

[3]尹爱青.“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A].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06:6.

第9篇

关键词:声乐教育 能力提升 发展方式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了普通高校艺术专业与专业院校在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在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转变“高精尖专业型”声乐人才培养理念,逐渐从传统的“重技艺训练、轻理论教学”的教育模式向培养“文乐兼容”的人才方向拓展,开拓从事声乐非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领域,建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普通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普通高校声乐设置的构想,把声乐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已成为高等艺术教育必备的技能之一。与舞蹈、键盘、民乐课程的性质一样,课时量也要基本相等。

一、明确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在培养高精尖声乐表演人才方面与专业院校方面缺乏竞争力,要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整合普通高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资源,发挥普通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的强势资源,才是普通高校声乐专业的生存之道。在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里,以培养职业的声乐表演人才为目标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对于文化理论修养的提高,目前的普遍问题是,大部分专业人才的声乐技艺远远超过文化内涵、全面素质的水准,普通高校声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专业基础厚,文化素质全面,能适应社会需求,具有编导、表演、教育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声乐课程应该以培养具有较为全面声乐表演能力和技巧,能够准确表达声乐的风格韵律和显著特征,了解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仅是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表演型人才,可以向三个方向拓展,即“理论型人才”、“传播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理论型人才”的定位是使其具有较高的声乐文化知识修养,能够对现今的声乐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创造出新理论,“传播型人才”适应了社会对于声乐人才需求的新领域,丰富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陶冶人民大众的情操,传播和普及声乐知识文化,“研究型人才”虽然是继本科阶段结束后再深造的高层次学历人才,但是在本科阶段就应该为这些需要再深造的学生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二、认清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普通高校声乐培养要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培养群体,一类是针对声乐专业个人条件突出,表演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学生,要有重点的向表演型人才方向培养,在教学中注重肢体动作的表现力、协调性和规范性以及声乐技术技巧方面严格训练,并鼓励这类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声乐比赛,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审美取向,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可以遵照“高精尖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沿袭职业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类是针对文化基础厚,声乐专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弱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加强声乐理论知识的拓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这类学生的理论文化水平,运用综合能力,拓展在非“职业声乐”领域里的生存能力,成为非“职业声乐”领域的生力军。全面地认识培养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方向性的培养,是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最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注重声乐专业人才培养风格

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应根据其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如果一味地效仿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必定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应避免学生掌握的声乐知识技能的单一化、片面化。通过声乐技能课的学习奠定文化基础、理论功底和人文素养,将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完善化。要依据不同民族声乐的风格特征来安排所开设的学期,合理安排艺术实践环节,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如民间采风活动、艺术交流、舞台实践或者是声乐观摩等活动等,开设需要声乐教师掌握的全面声乐素材,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融会贯通地把自己的声乐知识与当代声乐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不仅能传授某一种风格流派,而且还要取众家之长,在原有的传统的声乐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既要保留不同民族、地域原生态民间声乐的风格韵律,又要符合教学规范和舞台艺术发展规律的审美要求。

第10篇

关于声乐教师的“教”的评价,我们改掉过去仅仅以学生的专业成绩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的传统评价方法,要对声乐教师进行教育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既要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对声乐教师“教”的评价不能仅仅简单地把声乐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讲解清楚流利、所教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数较高等指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完美无缺的唯一标准,而更要注重评价声乐教师是否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声乐教学内容选择了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否注重对学生声乐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挖掘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和知识点,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民主具有启发性,信息沟通是否体现多向性,随着教学情境的不断变化,教师是否能灵活机动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寓声乐教育思想于教学中,教学过程中是否留有悬念等等方面,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声乐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既要肯定声乐教师教学的优势又要指出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声乐教学评价起到促进声乐教师专业整体发展的作用。

二、实现“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评价理念

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学”的评价大多停留在仅仅对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的评价上,仅以一次期末考试的一、两首声乐作品的演唱定为最后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声乐领域的知识结构单一和狭隘,与相关学科的交流和渗透能力也无从谈起,不利于声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扩展相关声乐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是热衷于演唱技能的学习,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也不感兴趣,牺牲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机会,更是牺牲了基础差、条件一般的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使得“唱、表、讲、研、导、德”综合声乐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首先从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入手,关注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情绪体验、学习过程与参与、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采用在声乐训练和演唱的教学中有机穿插重要的声乐理论、相关文化知识,扩大声乐训练和演唱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评价内容和方法,根据他们基础水平的不同层次,看他们是否学得积极主动、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是否多而恰当,如平时作业、口头表达,技能展现、小论文写作、课堂参与、活动表现等,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能力等的综合评价,真正实现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教是为了促进学,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的目的。

三、“管”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必要手段

第11篇

关键词:声乐课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思考

声乐主要教授发声的基础知识、咬字吐字、通道建立、腔体共鸣、歌唱技能技巧等的方式方法,通过学习训练及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及舞台表演能力、强化声乐艺术节目组织编排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其就业的主要岗位是:针对文艺团体表演、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及企业、社区、农村文艺活动等职业岗位,以及琴行、文化馆站等岗位。同时音乐管理人员、创作人员、制作人员、唱片公司、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大众媒体的音乐编辑和策划人员为本专业的发展岗位。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声乐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与演出情景高度一致的情景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我们总结经验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声乐课程教学目标

声乐课程组教师注重探讨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逐步确定了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解决了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

因此我们明确了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社会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音乐教育与表演工作第一线需要,具有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以教授、辅导为主,表演为辅,同时具备编创、评论和鉴赏、组织和策划等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摸索出声乐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声乐课程坚持基于工作过程,为了工作而学习, 通过工作而学习,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学习任务中,即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教、学、做一体,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掌握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索,确定了声乐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交替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2、项目导向推进知识构建

3、课堂与实践地点一体化加强工作经验

4、个别授课与集体授课相结合提高创新精神

5、声乐教学连续几年采取师生互选的方式分配学生。

6、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三、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

(一)、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贯彻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课程标准以工作岗位要求为依据的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文艺团体表演、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及企业、社区、农村文艺活动等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首先从优秀声乐教材中,选取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难易程度的中外典范性歌曲,作为声乐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其次,注重体现课程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戏曲唱段等列为声乐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三,充分考虑学生今天的“学唱”与明天的“教唱”,今天的训练与明天的舞台表演的关系,从中小学音乐教材和群众喜欢的歌曲以及当地科尔沁民歌中选取部分曲目,作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补充。

(二)、坚持适用、实用原则,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适用、实用的原则,针对课程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整体设计全程教学安排,科学编制各阶段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优化。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突出声乐课程的实践性,通过稳定性和梯度性相结合的歌唱训练,突破声乐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尊重学生个体条件差异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按照人才培养规格的一般要求确定必修内容,依据学生个体优势和发展需要确定选修内容。

这样,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变化中获取新的职业能力。

四、开发了多套独具高职特色的教材

高职教材的编写应以应用为目的,在量上以必需、够用为度,在质上要做到科学。通过多年演出和教学工作的经验的积累,我们全体课程组的成员在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完成了《科尔沁民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利用》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和教学论文18篇,著书3本。这一系列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教、演、编、排能力、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体现了高职特色。

五、课程建设上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

在巩固和发展以往课程建设成绩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声乐课程体系成为我们的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声乐演唱、教学实际应用能力,利用现代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职业素质教育,认识声乐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声乐课程改革中主要突出了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大体由两个模块构成:声乐基础训练和声乐教学(歌曲、语言、表演等)

声乐课程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音乐教育与表演工作第一线需要,具有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以教授、辅导为主,表演为辅,同时具备编创、评论和鉴赏、组织和策划等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重构课程体系,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教学的全部过程。

六、更新了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教学手段开始进入数字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时代,声乐教学在学校和学院支持下,不断更新硬件设施。

七、建构长期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

我们始终把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培养出一支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师队伍。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师资培养采取了如下措施:

1.提高职业教育理论水平,通过各种资源获得职教理论培训。我们通过学习对国外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对声乐教学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提供教师出国进修或国内培训、学习交流机会。比如参加学校、国家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社科项目结题与成果发表专题研讨会,参加全国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

3、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鼓励参加职业认证考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做教师,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专业教师到工厂、企业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并尽量在此期间获得一门职业资格证书。

近年来,积极参加高职高专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提高显著。近年来多次获得院系举办的教学比赛一等奖。

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研讨活动。

总之,通过声乐课的设计和建设,我们更新了理念、锻炼了队伍、增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丰富了课程资源,对声乐课程有了整体的认识。今后还需加强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不断丰富网络内容。使我们的声乐课程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加适合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第12篇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声乐教学;音准控制

数字化技术介入声乐首先解决了声乐教学中主观听觉和客观听觉不一致的情况。人们感知自身声音大体分为3个类型:外传导听觉,内传导听觉,内、外传导复合听觉[1]。歌唱者听到的自己演唱的声音和老师听到的声音是不同的,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感到不理解甚至疑惑。在普通教学中,通常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对老师指出学生的问题,但学生一脸茫然,并未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不是老师指出的不对,而是学生由于自己听觉的偏差导致没有领悟老师所说的问题,传统的声乐教学会出现教学效果不好、效率不高等现象。

一、数字化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使用价值

数字化技术介入声乐首先解决了声乐教学中主观听觉和客观听觉不一致的情况。人们感知自身声音的方式大体分为三个类型,外传导听觉、内传导听觉、内外传导复合听觉。歌唱者听到的自己演唱的声音和老师听到的声音是不同的,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感到不理解甚至疑惑。在普通的教学中通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指出学生的问题,但学生一脸茫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不是老师指出的不对,而是学生由于听觉的问题导致没有领悟老师所说的问题,传统的声乐教学会出现教学效果不明显,效率不高等现象。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录音技术和后期分析处理来记录声乐演唱,目的在于帮助声乐学习者认识自己的演唱状态,建立良好的发声听觉习惯,了解自身声音特点,对音准、节奏、情感进行客观技术性分析和主观判断,从而有效提升声乐学习效率和质量。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实验比对。例如,在本课题研究的阶段中,参加对比演唱学生录音中,由于学生演唱能力的局限,歌唱的肌肉和气息支撑比较弱,在歌曲演唱的录制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音准、节奏方面的偏差。我们通过重复播放录好的音频片段,指出其中的音准问题以及分析其出现的原因,让演员们清晰明确地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以便在下一遍录制中注意及时更正。在这次录制中,我们邀约参与课题的徐老师的学生演唱音乐剧唱段《天边外》进行录制,在录制过程中,不断通过录音和对比聆听去调整学生状态,在状态较好的时候开始录制。但在音准方面还有诸多明显偏低的状况。这时候聆听录制后的音频,学生自己很快就听到了自己在声乐技术、音准、情感表达中的缺点。随后,对该片段进行音准修正后,学生更加明白了正确音准的听感,再次在声乐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声乐技术的调整,二次录制音准明显好了很多。在完成多次录音后,通过老师对角色唱段的讲解、通过对原唱音频进行对比聆听,以及软件音准数据比对,让学生和声乐教师一起总结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定制计划帮助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声乐学习中需要做到什么样的演唱状态。对比大师的演唱,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以及课后练习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下一个阶段学习的目标方向。数字化技术运用在声乐教学中极大改善了声乐教学的教与学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的进步程度大幅度提高。通过实际教学录制我们总结出,适当的先进数字化技术的引用能解决传统声乐教学中的不足,帮助老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声乐问题。通过不断实训,客观的录音数据分析能让学生清楚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进度,一步一步扎实地提升自我技能。最后,通过一个完整声乐作品的录制,能客观记录这一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变化的轨迹,和第一次录音的数据进行比对更能看出学生的提升幅度。该课题的思路并非颠覆现有的声乐教学的方法,而是引入数字技术对于声乐教学的帮助作用,在学生演唱歌曲之前,教师通常都要指导学生进行练声训练,这是指导学生把握歌唱状态的有效手段。此时,教师可以分别录制学生在进入状态前后的声音。并引导学生进行波形对比,鼓励学生积极分析造成波形差异的根本原因,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2]。这就如同在医疗体系中,传统的医疗手段对疾病也可以进行诊疗。但是,引入先进的医疗设备后,可以快速辅助医生诊断疾病。数字化技术介入到声乐教学中能帮助声乐教学更有效率,更好地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使学生客观听觉得到快速提高。

二、数字化技术在国外声乐专业教学中使用现状

数字化音频录音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外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声乐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我专门咨询了在多个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了解了欧洲、美国和韩国的音乐院校的录音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普及程度。在访问中了解到,近年来韩国的声乐专业数字化录音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传统的美声教学、音乐剧教学,特别是流行演唱。由于韩国录音技术非常发达,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校录音棚中会参与大量的录音实践,通过录音后对学生演唱状态的分析帮助学生客观的对自己有一个认知,同时也要求学生课下通过录音的方式完成作业进行提交。通过郑玉萧同学跟她留美的韩国的声乐教师交谈了解到,美国以伯克利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学校大量的采用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教学中,所以韩国的教师将这样的教学习惯和风格带回了韩国普及和推广,使得声乐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关于欧洲音乐学院我访问了在德国定居的中国音乐人梁金女士,她了解到在法国法兰克福音乐学院的声学系和德国汉堡音乐学院音乐系中,录音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很多,虽然德国的录音技术起步较早,但在艺术学院中,一直以独立专业存在,没有实现跨专业的融合教学与发展,她本人也和德国从事录音的朋友聊了之后,都认为很遗憾,在欧洲其实更应该像美国和韩国那样,应该普及数字化音频技术在声乐学习中的使用。由于韩国的艺术院校对于数字化录音技术介入声乐的教学应用相对较多,加上良好的硬件设施,在声乐教学,特别是流行声乐教学中经常使用录音的手段,帮助学生认知和提升声乐演唱水平。所以韩国近年来的声乐教学水平在亚洲异军突起,美声、音乐剧,尤其是流行演唱的水平日益提高。

三、数字化技术在国内声乐专业教学中使用现状

在国内以“数字化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为关键字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检索到相关论文至少20余篇。大多数论文存在以下问题:研究者通常是从事声乐专业的教师,并未涉及数字化技术对于声乐教学研究的核心和实质。研究者不太了解数字化技术中的技术环节,用什么计算机、什么声卡、什么话筒、什么话放,什么录制软件,什么软件做音准分析。文章中涉及技术环节的要么忽略掉,要么就是引用,也没有查看技术描述的年代,以至于不少文章中错误不断出现。有的2015年的研究居然还在使用1994年的计算机及软件,甚至还有张冠李戴出现软件名称拼写错误的情况。不少论文在谈及数字技术的部分竟然出现不少论文内容雷同的情况。

(一)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如何纠正音准

传统声乐教学中对教师的声音审美、声音科学的判定标准及原则、听力、教学经验、体力、综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中因教师个体差异及心情、体能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完全尽如人意的实际情况。引入数字化声乐教学手段就变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在技术方面的帮助下,能够在师生中依靠更加客观的第三方记录和回放声音尤为重要。实际传统声乐教学中很早就采用手机录音或摄像的手段及方式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辨识,发现其演唱的问题。但是手机、摄像机等设备对于声音录制的品质、后期的技术处理及分析完全无法与先进的数字录音设备相比。在传统声乐学习过程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固定,一般以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亲身教授为主,辅助教学工具大都为钢琴或音响,学生通过钢琴音高的提示和教师的描述来寻找正确的发声方法和音高位置,当学生出现音高和音准错误时,由教师及时叫停,并进行错误回顾,此时学生可能已经忘记刚才的音高位置了,一般教师会对刚才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模仿,并做出正确的示范,以此种方式试图让学生领悟,然后让学生重新再唱一次甚至多次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正确,在没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介入的情况下,一般需要通过教师的一些抽象讲解来提示学生音高的位置、呼吸的调整、腔体的打开等这几个需要同时注意的方面。这种形式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曲折性。有一些悟性高的学生领悟较快,能够通过教师的示范感受到自身问题所在以及立刻掌握如何调整呼吸状态、肌肉运用来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音准,但仍有许多学生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明确地感知自己的错误或不能马上改正。这样一种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会出现教师讲授吃力、学生吸收不好的情况,长此以往,音准纠正方面师生双方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二)数字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对音准控制的作用

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时代性,多元化的声乐教学形式可以更好更快地满足当下人才培养需求,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及深造奠定更好的基础。在拓展声乐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可利用数字化技术作为载体实现全方位多视角的声乐教学,扎实推进学生舞台表演与演唱的技术技能训练,实现数字化技术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发展。近几年来,由于线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一种新的声乐教学形式——线上声乐教学应运而生。师生借助当下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远程上课,有通过直播手段上课的、有通过发送录制音频视频来上课的、也有利用各个视频软件上课的,新型授课形式大大突破了之前的单一模式,丰富了声乐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同时面对当前社会的强烈需求,也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有志之士共同研发提升数字化技术与声乐教学融合的网上课程,使学生即便身在异地也能接受老师的亲身教学。在此次课题研究过程中,本人通过实验法,对声乐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跟踪录制,总结每个学生的录音文件对比分析其音色、演唱特点、音准偏差,通过技术分析,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演唱的问题和不足。在研究过程中师生共同确定参与录音的选曲,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内容,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提高学生对声乐曲目中音准的控制能力。总结出好的经验加以运用、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探索高职声乐课程的教学规律。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既增强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又增强教师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的结合既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又对学生今后从事社会音乐教育和音乐推广工作奠定了基础。在艺术高职声乐课程设置增加录音棚实训课,选择教学曲目中代表性的声乐作品进行录音实训。根据艺术高职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确定录音实训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考虑到现有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合理加入新的实训环节。实验所用到的软件硬件设备:录音场所是在本学院用于教学实习的专用录音棚,装修具有良好的建筑声学特性。声卡采用德国RMEfirefaceUFX,话筒放大器是AMSNEVE103,话筒采用的德国NeumannU87。课题录音用到的软件是美国AVID公司的Protools2021。该软件是最早在计算机中开发的数字录音软件,迄今为止已经成为业内的行业标准。音准分析软件是Celemony公司的MelodyneStudio,这个音准修正软件也是业内最为出色的软件。该课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参与项目的学生及收集数据,通过多名学生的录音数据收集,录制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现阶段自己的声乐演唱的状况;第二阶段做比对分析,研究过程中,已经完成多次录音后,通过讲解,对比聆听,及软件音准数据比对,和声乐教师一起总结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定制计划帮助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声乐学习中需要做到什么样的演唱状态;第三阶段通过两个阶段的实训,能解决在传统声学教学中的不足,帮助老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声乐问题。通过不断实训,客观的录音数据分析能让学生的学习一步一步提升。最后,通过不断校准音准后,完成一个高水准声乐作品的录制。总之,该课题的研究及应用使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有效增强学生(特别是流行演唱方向)的就业竞争力,保证了课程的严谨性和教学的客观性,探索了如何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适应多种舞台演唱的教学规律,确定了学生毕业可达到的能力标准,为学生上岗就业提供“无缝对接”。通过这次教学研究,也可以提升学院声乐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要求。同时,对传统声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推动及优化作用,可大大促进声乐课程的教学改进。

参考文献

[1]樊华.数字化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5(20):156.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声乐歌唱语言美声唱法戏曲演唱

论文摘要: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演唱的教学已成为必修的科目,无论是西方的美声唱法,还是我国的传统戏曲演唱以及民族唱法,都对于歌唱中语言提出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没有语言,歌唱也就失去了灵魂,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一大基础,是来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既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强调歌唱中语言的重要性,是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音乐表演艺术总的分为两大类,一为声乐,一为器乐。其中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语言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这一表演形式在国外是专指歌唱,在中国则是歌唱、戏曲演唱和曲艺演唱的统称。与同为音乐表演艺术的器乐演奏相比较,有着语意表达直接、感情表达真挚的特点。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声乐并不能孤立的去看待,好的歌唱并不是单纯的把声音发出来就可以了的,在对于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主体的理解与表现上,在对于语言韵味与演唱风格的把握与表现上,体现出鲜明的艺术性。

声乐艺术最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与音乐的高度结合,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例外,声乐语言,从创作到演唱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词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元素或者已经被创作过的具有典型性的文学语言——歌词。第二是曲作者根据歌词内容所呈现情感画面所创作的既能体现歌词的内容情感又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旋律。最后是声乐演唱者通过对歌词和曲调的独特理解,用歌声把以上两种语言生动的表演出来,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例外。简单的说为“歌必有词”。当然也有无词的歌,如前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作于1943年,是苏联音乐史上第一首为人声而写的协奏曲,作品虽然没有直接体现战争主题,但它所描述的苏联大自然的美,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严峻考验的日子里表现出的纯洁自豪,满腔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的向往和对胜利的确信,都是紧紧地同当时的现实联系着的,正是因为这样,这首作品虽然没有歌词,但是它的内容却明确易解。还有一些歌曲中用大量的衬词以及歌曲的花腔部分,这些都是整个歌曲中随歌曲内容的情绪产生的一种表现手段,如歌剧《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表现了她的复仇心理,正因为声乐艺术的基本特点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我们在学习声乐和教授声乐的过程中就一定要紧紧围绕着这个基本特点学习和教学。

演奏音乐需要有乐器,人声乐器怎样发出歌唱的声音,在人声这个乐器中,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做不到的,就是配合歌声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我们把其称为歌唱的语言。声乐艺术就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形式,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无论歌唱者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离开语言,也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更构不成歌唱的艺术,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塑造出各种各样心灵的情感和各式各样的音乐形象,这才是声乐艺术的魅力。“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早在《尚书》中的论述就明确了声乐艺术的性质。

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无论在美声唱法还是在我国的民族唱法这都是不可改变的重要原理。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尤其是我们运用美声的发声方法,来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由于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欧洲语言文字在结构和发音上有较大的差异,导致某些发声技术上的差异,有一些学生在演唱时过分注意发声方法以及声音,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导致演唱的时候,听不出其中的歌词也就是语言,更不用说进一步了解所演唱歌曲的内涵,而另外一些人则是过分注意咬字,忽视了字的结构,把语言分解开演唱,使人听起来非常吃力,进而破坏了音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破坏了歌唱发声的基本原则,有人说美声唱法只注意声音而不注意语言,这是不正确的,美声唱法之所以在欧洲产生,并不是发源地意大利地区民族天生就是那种声音,美声唱法的形成与意大利的语言特点是分不开得,意大利语的语言的发音特点比如,元音结尾,辅音比较纯,说话习惯的夸张性,以及豪放的热情性格等,这些特点对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国的民族唱法中和戏曲演唱中,更是对于发声咬字的准确和清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

第14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音乐专业;Workshop课程;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2-03

前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Workshop课程是美国大学音乐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Workshop”在此译为“专题研讨会”。

Workshop课程在教学形式方面,以研究讨论、互动交流为主,课程设置主要以各专业理论研究、各种器乐表演以及声乐表演为主。它形成一种多元化、开放式和立体式的框架。上课形式为每周一次,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愿挑选几位学生做公开表演,主讲教师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和被邀请的一位校外专家组成,由任课教授、校外专家、学生共同点评,上课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周聘请不同的校外专家作为嘉宾参加Workshop讨论会,主讲教师进行点评式的公开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专业上的各种问题。

开设Workshop课程对学生获得新信息、新观点,发展师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使学生获得新信息、新观点

开设Workshop课程能够给学生带来学术上的新信息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不同观点,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宽泛、思维敏捷。

Workshop课程经常更换主讲教师和邀请校外专家讲课,不同的专家对音乐本体和音乐教育方面问题的理解不同。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富于想象、富于联想,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音乐有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这些专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身份、不同学习音乐的历史背景及经历,因此他们带来的各种信息和对音乐的诠释使学生眼前一亮,有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受益匪浅。

在专家点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中,学生受到许多启发,产生许多感慨,视野宽阔,思维活跃,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解构陈腐落后的音乐认知观念。

(二)发展师生创新思维

在研讨的课堂上主讲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教学内容、学生的疑虑等会抛出许多问题,教师本身不急于回答,引导学生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横向学科等多方面考虑,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多向思维模式考虑,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专业相同形式、自由结合等形式进行研究讨论,最后找出准确的答案。通过研讨过程,学生在质的方面有所提升,在量的方面有所增加,在创新方面内因产生积极因素,增强了求知欲,提高了敢想、敢说的勇气,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Workshop课程可以说是实践课程。学习音乐的本身,除了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否则便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公开演唱、演奏,锻炼了心理素质,提高了技能水平。聆听专家讲评、同学之间互评、自我评价,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胆量、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对音乐的感受、认知、理解、体验与表现,有助于更深层次地挖掘音乐的内涵。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在国外,Workshop课程是作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音乐系的特色课程开设的。为了便于更多的学生参加,一般情况下在场地比较宽敞的排练厅、大教室、会议厅进行。当众展示技能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四至五人为好,教师对其点评的时间较宽裕,师生相互交流的时间也较宽裕,这样更能将问题说透、点破、指正,学生能够及时领略教师的意图、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改正。

2008年5月15日到19日,美国北伊利诺大学(NIU)地理系的王法辉(FahuiWang)博士,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开设了为期五天的workshop(教与学的即时体验)。这次workshop的主题是“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中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定量分析和应用”。

美国北伊利诺伊州立音乐学院虽然未开设workshop课程,但非常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课堂上、课外均组织各项音乐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增强了艺术实践能力。

从搜集的大量资料中,我国的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未曾开设此项课程。

(二)需解决的问题

Workshop课程需要每节课换一位主讲教师和邀请新一位校外专家上课,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由于经济问题,不能完全按照这种模式进行。

鉴于此情况,建议各高校结合各自学校的情况将Workshop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所谓“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一切为了师生。首先给教师提供一个充足的发展空间,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感到累并快乐着、苦并幸福着的深切感受。同样给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提供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学生的潜能、潜质得以充分地发挥。

Workshop课程的教学过程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多元思维、提高学生研讨能力和配合能力,在教师、专家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体现Workshop课程的开放性、立体化、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自然的和谐需要我们去发现、创造,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指导教学实践。

正文:

一、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查找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在查找资料中,我们发现国内高校几乎无一所学校开设此课程。为此进行了讨论:既然大家都说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的成长,而且在2009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研讨会”上,一些学者急呼高校必须开设此课程,至今为什么不开?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教育管理者未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处于保守状态;二是感到经济方面承受不起。小组成员一致认为:Workshop课程在高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改革创新教学形式,成为我们中国Workshop课程,要积极宣传下去,尽到我们的责任。

(二)课题组成员讲座

课题组成员李慧君于2010年5月25日由音乐学院研究生会《读书会》主办在本院307教师进行了题目为《河北省高师院校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探究》的讲座,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进行调研

2010年4月,本课题组以抽样的方式对河北省3所高校4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来自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学院、邯郸学院的各个教育层次。回收有效问卷322份。

在调查中,按学历层次分为三个组:硕士研究生组、本科组、专科组;按专业分为四个组:声乐组、器乐组、舞蹈组、理论组。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被测试者的基本信息情况,二是关于开设Workshop课程的可行性。

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组了解Workshop课程的占16%,本科组占5%,专科组占8%,说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了解程度较低。

学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的占50.62%;认为当前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发展不够的占31.37%;认为学习中应及时了解前沿学术信息是必要的占92.55%。学生认为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环境比较闭塞,虽然本学院、外单位经常有艺术交流活动,但学术观点故步自封,不能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

2.专业教师之间存在着学术观点、教学方法的不同,且各自坚持,不能很好地交流与研讨。

3.教师专业理论基础较差,单纯地传授技能技巧,没有理论支撑,学生感觉学习的知识较肤浅。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期研究结果

1.由课程组成员李慧君撰写的论文《河北省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探索》刊登在2010年10月发表的《大舞台》。

文章主要介绍了Workshop课程的由来、国外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现状及分析、我省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开设Workshop课程的意义、可行性、Workshop课程实施建议等。

2.由课程组成员李慧君撰写的论文《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调查报告》刊登在2010年10月15日发表的《大众文艺》。

调查报告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学院、邯郸学院研究生、本科、专科的声乐、器乐、舞蹈、理论专业的调查得出结论:

(1)Workshop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现了多元化、立体化和开放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给师生尤其是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信息,新的艺术观点,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创新意识。

(3)锻炼了心理素质,提高了艺术实践能力。

3.根据我国高校教学特点Workshop课程的开设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教学方面提出具体的合理化建议:

(1)第3学期开设Workshop课程。

(2)可先以某个专业做实验,然后推广。

(3)按照正常上课时间进行。

(4)课堂人员由校外专家、学生、主讲教师组成。

(5)主讲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及演奏进行点评。

4.教学评价:

(1)首先由主讲教师评价本节课,并具体指出优点与不足之处。

(2)校外专家进行评价。

(3)所任演唱及演奏学生的专业教师进行评价。

(4)在场的学生任意发言,对Workshop课程进行评价。

(二)最终研究结果

1.河北师大音乐学院声乐workshop课程的尝试。2011年10月20日上午在音乐学院307教室进行了声乐改革课。

改革课以李燕副教授声乐课为主,邀请本院声乐教师苏娜及她的声乐主科学生、部分声乐教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参加。课后,与参加学生进行了座谈,反映非常好。且全程进行了录像。

这次改革以Workshop课程将传统的“封闭式”声乐课堂转向以“互补共生、相系相依”为原则,以交流、互动、研讨为主要形式,采取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策略。

这次声乐课的改革,实属Workshop课程,学生积极发表建议,教师及时征求参与者的意见,围绕问题进行了研讨、争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相互得到了学习。

2.撰写研究报告。由课题组负责人成露霞撰写《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研究报告》作为最终研究成果。研究后期阶段,针对中期研究成果,小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一致认为:

(1)workshop课程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开设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2)开设时间建议从大学第3学期开始至第六学期。

(3)任何专业均可开设。

(4)主讲教师仍然每周进行轮换,主讲教师的选择在本院本专业范围内,这样一则不涉及经济问题,二则教师之间在学术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5)邀请校外专家可每月或不定期,根据经济实力进行。课堂教学形式要以workshop课程所实施的,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允许或邀请本院、校外师生参加。

(6)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号召师生撰写论文,进行科学研究。

三、思考

从教育改革提出至今,几十年来,高校的改革仍处在“漫步”中,动作的迟缓好似老年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实践环节的单调仍未解决。课程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但我们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主、以课本为中心,强调集中性、划一性。教学模式一直采用封闭式,师生一直处于师徒关系,同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互不来往、互不交流,教师始终维护本人的专业观点,排斥他人的观点,思想处于一种极端的自私、传统、保守和封闭状态。为什么会这样?问题:

(一)教育管理者缺乏改革魄力,优柔寡断

(二)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三)未制定严格的教学规定

(四)教师未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五)教师思想陈旧、传统

建议: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定

(二)学校有关部门需对现任教师不定期的进行各种内容的培训

(三)加强教学督导力度

(四)加强教学评价力度

(五)加强教研活动

结论:

美国的Workshop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新颖的教学形式,加强了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校外专家的点评,使我们得到了新知识、新观点、新理念,解决了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多年来存在的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为我国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马达,陈雅先.中国人视野中的美国大学音乐教育[Z].“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研讨会学术报告文集.

[2]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15篇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我国大部分高师(含专科)逐步恢复音乐教育专业办学,这一时期都沿用过去音乐学院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声乐、钢琴、器乐等专业技术类课程都采用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模式。据我分析,音乐专业“个别课”教学模式是扩大办学规模的瓶颈,以我当时就读的贵州师大为例,85级学生25人,86级18人,87级11人,88级32人,1989年在校生86人。这种办学方式与当时中小学音乐专业教师严重奇缺现状不相适应,于是我在1996年第1期《中国音乐教育》发表《走出“师徒式”教学模式》文章,提出音乐师资教育必须走出师徒式“个别课”模式,才能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师不足的矛盾。尽管“个别课”是音乐教育的特色,也有许多优点,但它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枷锁,与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高师的音乐教育必须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

2000年后,随着国家对师范教育布局的调整,三级师范向二级、一级师范过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学)才面向基础教育扩大招生规模。这一时期,高师得到空前发展,音乐专业持续火爆、不断扩招,如:贵师大2010年招生人数已达400人,在校生1600多人(含成教),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近二十倍。这种持续火爆的发展态势给声乐教学带来巨大挑战,转变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初期的动力与阻力

(一)改革的动力

1.回顾历史,中国历次教育改革的目标都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核心。要提高民族的素质,首先要重视教师教育,1993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说明国家对教师教育高度重视。1997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在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改革重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提高师范教育专业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资。”通知精神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是国家对高师的硬性要求,是高师改革潜在动力。

2.高师音乐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国民素质提高的重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和训练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是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美育功能,进而提高国民素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的责任也就十分明确,就是要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音乐人才。这是来自基础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3.全国师范院校布局调整后,高师肩负着我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师资教育历史重任,比如贵州省过去27所师范学校所承担的小学教师任务就落在高师的肩上。如果高师再用过去旧的专业模式培养小学教师,便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与新课程标准不相适应。研究多层次的师资教育新格局,探索新模式,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型的多层次教育模式。这是来自高师内部自身改革的动力。

4.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解决中小学音乐师资奇缺的问题,逐渐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迫使高师放弃困扰音乐规模发展的,声乐、钢琴技术类等课程独有的,一对一“师徒式”个别课模式。只有打破制约发展瓶颈,用“小组课”、“集体课”取代“个别课”,才能走规模发展之路。

(二)改革的阻力

1.传统思想就认师徒模式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乐者,是艺人,他的技艺是从师傅口传心授得来,几千年来中国音乐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仍然是众多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的不二法门,不可取代。其原因我认为专业技术是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的经验。对这些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问题的解决,只能凭借经验判断,经验需要积累。徒对师就心生依赖,并希望师傅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从中也积累自身的经验成为师傅。传统思想就认这种师徒模式。

在音乐专业教学领域,钢琴、器乐、声乐(人声)都是一种乐器,要通过一系列技术活动才能表]出来,这些技术能力要经过漫长练习才能形成,对他们的教育也只能在练习的动态中加以指导,也就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逐渐发现并纠正问题。

2.固有的成熟模式排斥改革

钢琴、器乐、声乐的教学方法,从传入中国开始就是一对一的模式。这种模式在近100年的历史中培养了若干音乐人才,他们都活跃在中国音乐表]的舞台上,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保守者坚守这种模式和信念,他们排斥改革,认为小组课和集体课要在短短一节课内解决几个学生的问题,几乎不可能。他们认为声乐教学中,男声、女声,高音、中音没办法一起练声,没办法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的改革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

3.意识形态抵制改革

改革初期,高师的教师都是通过一对一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音乐人才只能这样教,不能改。在他们看来,高师音乐教育当前模式是从建国到现在探索出来的成功的成熟模式,培养了不少成功音乐教育人才。现在用“小组课”代替“个别课”违背音乐教育规律。在他们的观念形态中抵制改革。

三、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以来的成绩与问题

(一)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

在教育部2005、2006年先后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要》两个文件指导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理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时代特征和音乐发展的规律,对声乐模式教学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和探讨。改革尽管矛盾多多,困难重重,但是还是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1.声乐教学的定位,为转变教学模式指明方向。教育工作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合格的音乐师资,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人员。过去高师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注重技能训练,忽视综合素质教育。这很容易让教师和学生迷失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师必须转变声乐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未来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用性、复合性、综合性,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需要。

2.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扩大办学带来契机。过去声乐“个别课”个性化较强,学生之间缺乏互相观摩和交流的机会,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探索个别课、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课型按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来划分,课时则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通过个别“还课”纠正学生歌唱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集体课学习声乐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课中的共性问题,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省去了教师不断重复的内容,为教学模式改革创造了有效空间。

3.多层次办学,为声乐教学提供全方位探索的舞台。90年代初,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音乐师资缺乏的问题,全国各高师音乐系科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这时期专科层次音乐教育专业得到较快发展,只有本科专业的大学也增设二年制或三年制专科,还为解决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学历不达标的问题,增设函授、夜大等成人音乐教育专业、自学考试、电视大学等。声乐教学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对象的学生进行“小组课”、“集体课”对比、探索、实践,现如今已经总结出声乐“小组课”、“集体课”的诸多成功经验。由于教师们的不断努力,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90年代后,音乐师资缺乏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

4.扩大招生规模,音乐师资缺乏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2000年后,由于声乐“小组课”得到高师广泛认同和采用,音乐系大量扩招得以实现,因此才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空前发展的机遇。近些年来音乐专业术科考试持续火爆,很多大学的音乐系从在校生人数看,已经成为最大的系。从这种发展趋势看,中小学音乐师资缺乏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师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从恢复办学到升格发展,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辉煌成绩,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师奇缺的问题,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空前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应该对音乐专业招生持续火爆进行理性分析,冷静思考。

1.扩大办学规模如何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多年来音乐艺术类招生持续火热,因此高师也不断扩招,年年创下新纪录,对音乐教育来说这是件可喜的事,但是如何科学地配置师生比,而不是一味扩招,需要决策者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2.扩招后的教育质量保证问题。由于扩招,学生人数猛增,给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如:遵义师范学院在校生743人,声乐教师10人,声乐课从4人增加到8人。贵师大在校生1600多人,声乐教师18人,声乐课从4人跃升至30人的“小班课”。在如此情况下,如何能保证声乐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有效性?保证未来音乐教师的素质,是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3.学生就业问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断递增,就业压力加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继续探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占领就业市场?是改革高师的办学模式多渠道就业?还是控制招生规模减轻就业压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4.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目前音乐专业招生持续火热,因为就业压力因素能坚持多久?会不会有一天从一个热门专业变为冷门?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如何保证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当前困惑与希望

(一)当前的困惑

1.如何从本质上改革声乐教学模式?当前,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没有从本质上突破,能不能突破?我认为是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一大困惑。因为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发现,2―4人或4―8人的“小组课”在教学性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与“个别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缩短了个体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也随着时间缩短而降低。因为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发现和纠正,所以给教师提意见的学生不在少数。“小班课”更是如此,教师没有时间一个个听学生唱,只能十几个学生齐唱,并给予总体指导,就跟排合唱效果一样。如果突破又如何突破呢?留给大家思考。

2.现有的“小组课”有无科学程序和标准?这些探索是否可行?

我们在“小组课”教学中做过这样的探索,根据学生嗓音条件、音色类型、表]类型进行分组,有通俗表]组合、民歌表]组合、美声表]组合等,学生可以自由命名和组合,教学以训练学生组合的综合表]为主线,强调学生声音统一,动作协调,表]完美。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找到自我,在失败中找到差距,在获奖中找到自信,最终锻炼他们逐渐成长。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学生喜欢,热情高,动力足。但是否符合国家要求,这种探索是否可行?

3.“集体课”或“小班课”有无固定程序和方法?这个探索能否保证教学质量?

我过去工作过的师范学校,一位老师硬是在47人的中师音乐班,用每周二节声乐集体课排了三年的合唱,最后用一次毕业合唱音乐会,结束三年声乐教学,这种合唱教学形式的声乐“集体课”能否保证教学质量?是否值得探索总结?

(二)改革的希望

1.从硬件投入看,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有了物质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近10年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投入,再加上国家进行师范布局调整,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一级师范过渡时期,高师音乐系从硬件投入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规模的硬件投入是对音乐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给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以物质保障。

2.从科研论文看,声乐教学改革前景光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在困惑中探索,在开拓中总结,在矛盾中前进。教师们积极参与改革实验,人人探索总结实践。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关于“高师声乐”论文数量,1981―1990年这10年中只有7篇,1991―2000年有178篇,2001―2010年有622篇。从教师们撰写的论文数量可以推论,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前景光明,教师们定能探索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