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活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活动主题及意义
迄今为止,“世界读书日”已经过19个,每年的“世界读书日”都有一个主题,同样,我校围绕“世界读书日”举行每一个读者文化活动都有不同的主题,如“阅读是幸福、快乐、精彩、高尚的人生”、“经典与我同行,书香溢满校园”、“毕生阅读是一种习惯、终身学习是一种风尚”、“执书之手,与爱同行”、“走进图书馆,唤醒沉睡的借阅卡”、“资源共知,服务共享”、“传递美好的感受,获得新的启迪”等等。从活动的名称和确定的主题不难看出,我校基于“世界读书日”的读者文化活动都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一是培养爱书、读书的情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二是扩充知识面推崇多读书、读好书的风尚,提升文化层次;三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善于搜索、合理应用信息的素养;四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改善知识结构;五是促进了健康的社会交往,增进同学、师生、校友间的友谊;六是促进图书馆落实“以读者为本”的理念,改进了图书馆服务。
1.2活动内容及方式
近几年来,我校读者文化活动呈经常化、多样化的发展势头,组织、举办者以学校图书馆为主,还有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等,多数为联合举办,总体上,活动多在“世界读书日”前后举行,持续时间为3至30天(读书月活动)。活动内容及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了解学生阅读现状及问题,如有关读者信息、阅读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二是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文化和信息应用素养,如相关的名家讲坛、讲座,征文大赛、专题辩论会、演讲会、图书知识竞赛、专题书画作品展等;三是图书推介与交流,如好书、经典书目推荐、各种书展,书籍义卖、募捐、赠送、交换,图书漂流,名著名篇赏析征文,书评大赛等;四是图书馆服务宣传介绍、服务质量改善及与读者的互动,如开展书目推荐,馆标征集,阅读明星评选,完善文献服务空间,新服务应用推广等;五是以文献资源检索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如“资源共知,服务共享”检索讲座、数字文献资源检索大赛、数字图书资源利用培训、信息应用体会互动交流等。虽然每年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难免出现重复,但整体上都集中在突出书籍与阅读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开发和应用结合、纸质书刊与电子文献结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设计富有创意,推广理念与时俱进。
2读者文化活动的总结与思考
2.1收获与启示
纵观近几年来湖北民族学院基于“世界读书日”而开展的读者文化活动,可以肯定,所有活动都举办成功,达到了预定目标,尤其是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改善图书馆服务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收效,尤其是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需求、阅读行为和阅读心理,这不仅有利于加强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也对于今后进一步做好阅读推广工作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阅读目的明确,阅读行为在改善和加强。
在连续几次的问卷调查中,阅读的目的排列前三位的依次是普及课外知识、帮助专业学习和丰富休闲娱乐生活,相应的阅读最多的类别依次是语言文学类、专业学习类和休闲娱乐类。学生的阅读目的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近三年来,学生进图书馆的频率和时间、阅读图书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阅读计划在增强,表明学生的阅读行为有了很大改善。
(2)阅读载体和方式变化大。
网络数字阅读增多。通过活动参与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多数人主张阅读载体和方式应该兼有,但在“最喜欢的载体方式”选择上,“纸质书刊”呈下降趋势,“网上阅读”和“手机阅读”增幅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是“潮流一族”,网上阅读和手机阅读经济成本低,阅读、利用方便,时间选择灵活,更是一种潮流;另一方面,也与图书馆馆藏的电子资源增多、宣传力度加大,检索培训效果好、智能手机更普及不无关系。
(3)阅读场所的选择。
调查发现在“喜欢的阅读场所”的选项中,“图书馆”一直占据第一,当然这是在读者文化活动中,图书馆加强宣传、增添设施、充实馆藏改善服务的结果。
2.2问题与不足
在几年来湖北民族学院基于“世界读书日”而开展的读者文化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不利于阅读推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心理不健康,学习意识淡化。
尽管我校读者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但仍有许多学生并不乐意参加,相应的他们对读书也缺少热情和兴趣,根据调查结果和活动动向分析,有的缺少热情、不喜爱读书;有的是认为“读书无用”,还有的是“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更主要的是坚持“应用型读书”、“奠基性读书”和“创造性读书”等“求知性读书”的人在减少,因社会浮躁、就业压力增大,片面追求功利性、享乐性和刺激性,在对阅读的认识和态度调查中,10.6%的人选择“读书费脑子,不如玩游戏轻松”。28.4%的人认为“阅读是被迫进行的”。
(2)资源有限,不能满足需求。
活动中,许多学生都反映大学生的阅读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待进一步充实,有的认为数字阅读只能满足简单和快速的浅层次需求,而能满足深层次需求的传统阅读又面临图书馆藏书减少的境地,专业书籍陈旧、经典文化书籍版本层次低,畅销书数量过少;此外,学生都普遍认为电子图书以及其他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仍然偏低。
(3)阅读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虽然进学校图书馆的人数在逐年增多,但调查结果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是否去图书馆阅读”选项中,选择了“偶尔”,有的甚至选择了“从没去”,经分析,其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图书馆的阅读环境仍有待于改善,学生反映:某些读者和管理员的谈话声、手机铃声对他们的阅读思维干扰较大。还有的认为增加阅览室、自修室和桌椅座位过小,照明不佳、空气室温不适应、图书排列复杂不易寻找等。
3抓好读者文化活动的建议
基于“世界读书日”的读者文化活动意义重大,举办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校园阅读文化的繁荣,落脚点在阅读推广,因此,好的读者文化活动绝不仅仅营造一种“阅读环境和氛围”、“激发一种读书热潮”,还需要建立机制,创新形式,解决实际问题。
3.1构建长效机制
不论是“读书日”,还是“读书月”,无论是讲座竞赛,还是书评书展,任何一次活动的影响力都是有限的,而大学生兴趣的激发、读书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积累沉淀的过程。因此,读者文化活动不能只能停留在一时一事,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必须建立一种常规化、制度化、持续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即坚持“倡导阅读、组织阅读、服务阅读”为主的原则,定期进行阅读的问卷调查,随时对借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掌握大学生的阅读动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将新书通报与展示、书目推荐与阅读指导,日常优质服务与读书日、读书周、读书月优惠活动等融入所有活动中去,创建具有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强大的标志性活动,并接力延续举办下去,同时大力鼓励建立学生读书沙龙、读书研究会、学生阅读社团等长期性组织。
3.2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读者文化活动需要常规化、持续化,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一成不变或换汤不换药,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与时尚挂钩,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得到学生的追捧;要扩大举办范围和规模,加强班级间、院系间、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甚至跨省、市进行交流和互动,并关注国内外读书活动的信息动态;要吸引教师、学者专家、出版界人士共同参与,在资源共知、服务共享的原则下拓展读书活动的深远意义,获取更大收效。
3.3解决问题讲求实效
任何活动都需要总结,通过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良,才能不断提高。活动前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后要巩固成果,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尤其是在改进图书馆服务方面,如改善阅读环境氛围,增添基础硬件设施,提升电子阅览室网速,取消上网限制,提高采购图书的质量(包括扩充电子图书资源)、加大新书宣传、改进图书采编和排放、提升图书更新速度和周转率,改进服务态度、加强馆员与读者间的互动交流。同时要不断提高阅读活动的关注度,科学有效地引导阅读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教育功能。
4结语
(一)调查背景
校园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还可以催人奋进,起到育人的功效。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体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要课题。而对于我们学院来说,刚刚升本,进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则成为了我院的关键。
(二)调查目的
1.全面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2.着重探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通过具体的实践调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4.从育人入手,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对我院的调查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
(一)校园文化的畸形化
1.课桌文化。目前,许多大学生喜欢在课桌上舞文弄墨,把干净整洁的桌椅弄得花花绿绿、字迹斑斑。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格调高雅的“精品”不多,而平庸之作过滥。这一定程度上表明,部分大学生素质低下,自律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不强。
2.宿舍文化。一方面,大学生在装饰宿舍上趋于低俗,往往都是将明星画像、美人玉照贴在墙上,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习惯使用粗俗,甚至污秽的语言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久而久之,这种语言就成为其他大学生的通用语。
3.广告文化。广告文化也在校园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已经成为众多商家的必争之地。广告栏、黑板、墙面等公共设施顺理成章地变为众多大学生进行兼职的重要阵地。他们以各种形式张贴广告,把家教信息、海报、销售等信息推送给每一个大学生。另外,还有些大学生竟然明目张胆地张贴代考、办假证等不良信息。
(二)校园文化现象的不良表现
第一,临时抱佛脚。大学中流行“60分万岁”的口号,经历了高中紧张学习的大学生开始放松自己,平时上课也不像高中时那么认真和努力。但是受高校学分制的影响,大学生又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分数。所以,大学生往往都是在最后一个月内背完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应付考试。
第二,逃课。大学教授上课已经不像中学老师那么严格,他们会充分尊重你的发展,尽可能地让你自己来学会学习,多数任课老师只管上课,不管到课率也不管课堂情况,同时给辅导员工作增添了压力。
三、实践特色校园行为文化
(一)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观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更多强调人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一面,过分突出德育的思想政治功能。新课程强调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人自身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纠正德育的社会本位倾向,把促进学生个体道德完善这个德育的最直接、最本体的功能提到应有的位置。相应的,学校德育内容要从单纯服务于中心工作的需要,转变为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德育途径要从封闭式的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德育评价要从片面的认知评价转变为较全面的知行统一评价。
(二)家校携手实施新课程要取得社会与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同样,营造特色校园文化也必须有社会与家长的支持。学校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等渠道,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与影响达成一致。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具体且富于可操作性,如在寒暑假期间,可向家长发出教育子女履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具体化措施的公开信等。
(三)丰富校园生活校园文化活动需要大学生逐一落实,而这一落实的方式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因此,学校可结合传统与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传统性教育活动,例如迎春晚会、学雷锋活动、文艺汇演等;第二类,常规活动,例如田径运动会、科技展演、篮球赛等;第三类,兴趣小组活动,例如书法班、音乐班、美术班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还增长了学生的才能,使教师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从而为学生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完善校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将间接决定着学生的发展高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其正常的身心发展。因此,高校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交际观,克骄、克躁,尊重基本的交际原则,保持良好的交际行为,重视对学生开展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导,健全完善的人际关系。
(五)推动各种形式的物质文化建设虽然文化属于意识层面的东西,但是文化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作为基础,并通过实实在在的物质条件展现校园文化,所以,高校有必要推动各种形式的物质文化建设。具体说来,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规划、雕塑、绿化等;也包括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等重要的育人平台。同时,各高校也应该分析调查我校学校环境建设现状,针对当前环境建设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到位;提炼学校特点,建构学校特色,创设能够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不断提升学校形象。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代表的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而言,其宣传保护工作需要有极大的群众性基础。在进行这一类保护宣传工作中,群众文化活动有着极大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以下的几点。一是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性,可以更好地扩大保护宣传工作的宣传面;二是部分传统文化本身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如庙会、书画、戏曲等),与群众文化活动密不可分;三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保护宣传工作可以极大地解决宣传的成本,提高宣传工作的质量。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想要做好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统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必须在活动中积极地开展创新工作,使之可以更好的提高保护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群众文化活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文化工作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在其开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文化活动工作的发展必然趋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文化活动的创新工作,顺应及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是一项很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三、在群众文化活动工作中开展创新工作的方法
在社会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实际工作中,许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利用实践性的工作方法对文化活动的创新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创新工作方法。这些创新性的工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做好基础文化组织的文化共建工作
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基础文化组织的重要性愈发的明显了起来。在实际的群众文化工作中,这些基层文化组织往往会出现诸如基层设施差、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所以基层的文化组织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应采用文化共建的工作模式。创新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共建应是全面的共建工作。这种全面的共建既包括了设施的共建、资金的投入,也包括了人才的使用、节目的设置等工作。如在新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文化组织可以与辖区的单位举行联合的公益文化活动,由辖区单位提供场地,文化组织提供设施,双方各提供部分节目进行表演。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既可以很好满足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要求,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好的宣传途径,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二)做好群众文化活动的专业化工作
在以往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对于专业化的需求不是很明显。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这种专业化的需求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必须加强。所谓专业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专业人员的加入、二是专业设备的使用、三是专业工作的开展。如在实际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利用专业的音乐创作人员进行活动的专项音乐创作工作,再利用专业化的设备进行录制和播放。这些专业化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地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艺术性和专业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提高活动的参与率。
(三)做好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工作
一、校园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
开展大学生校园活动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使命,因而,同样需要各高校提高认识,建立一定的保障机制,以便从组织领导、规章制度、物质保证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确保各项活动实现预期的目标,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第一,加强领导,从组织上予以保障。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关键在于领导,只有加强领导,才能使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更加科学、规范,要着眼于青年学生的现实需要,着眼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的人格培育过程,引导其进行学术活动、文娱活动、社会实践等全方位的自我教育活动,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明确活动的目标、基本要求、实施途径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等。精心组织,互相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第二,提供必要的条件,从物质上予以保障。使各项活动顺利开展,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一定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和师资方面的指导。第三,建立激励机制,从政策上予以保障。必须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社会实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具有创造能力的人。
二、高等院校校园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校园活动前期规划工作欠缺高等院校在校园活动的前期存在着定位不明确,因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没有深入理解校园活动的内涵,使得开展的校园活动盲目而空洞,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校园活动的开展缺乏连贯性,没有形成校园文化氛围,失去了校园活动开展的本来意义。
(二)校园活动管理水平与素质不高目前,大部分院校均制定了校园活动管理制度,但很多制度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在实践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部分学生社团由于成立仓促,加上自身管理制度建设没有跟上,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校园活动正常开展。
(三)校园活动资金与精力投入不足部分院校对校园活动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所,一些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社团成员会费和企业赞助。校园活动的场地、设施不健全,导致很多校园活动“昙花一现”。为此,不少院校的社团举办活动都是以“游击队”的形式进行,至于社团的办公场所更是无从谈起。
(四)校园活动理念落后,形式单一目前,各院校学生社团加入的门槛普遍较低,学生只要办理一些简单手续即可成为会员,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加之社团干部的更迭比较频繁,致使校园活动的计划、安排等缺乏连续性,不利于社团建设的良性发展;在活动策划方面不周密,形式过于简单,缺乏品牌与特色;组织实施活动随意性强,没有规划与设计,缺乏连贯性和深度,缺乏创新,一些校园活动内容一直在低水平上重复。
一、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一种,相对于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等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以精神需求上的需求为旨归,内涵丰富、种类繁多、花样翻新,很难从内涵和种类上进行限定。但是如果把它放在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我们可以如下定义:文化活动是配合文化海外传播的一种形式,可以分为配合教学的文化活动和以文化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前者在汉语教学界早已有之,国内外的汉语教学都有这种配合课堂教学内容、以相关文化内容为主题、以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活动语言以汉语为主的活动。活动的规模一般不大,目的也是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对中国文化的某项内容有所了解。参与者有时会扩大到教师或家长,但不妨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后者,即以文化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则淡化了学校和课堂的概念,面向设定的对象群体,不一定而且常常不以汉语为活动语言。这类活动的原则是注重活动的传播效果和持续影响力,这是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关注点,当然也是判定活动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两类文化活动目前都是汉语国际教育海外主要机构孔子学院/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志愿者或外派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但是鉴于配合教学的文化活动相对单纯,对其研究也较为充分,因此本文只对以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文化活动进行讨论。既然是重要内容,又是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孔院/课堂的志愿者或外派教师就应该对此有较深的理解和较强的计划组织实施能力,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笔者曾参加过志愿者、外派教师的选拔工作,也曾担任过赴任前的文化传播类课程的培训教师,平时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接触过很多归国志愿者或教师,谈到文化活动这个话题时,得到的答案往往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活动主题琐细、零散。组织者往往认为文化活动就是配合教学的文化活动,脱不开教学,因此也走不出校园话题。这就很难引起广泛的社会兴趣。
二是活动规模不够大。参与人员都是自己的学生、朋友、同事,每个活动都这些人,文化传播成了小圈子的活动。三是随意性大,缺少计划性。组织者往往是临时起意,或是按照自己的好恶和专长安排活动,完全不考虑对象的兴趣点和活动开展的时地因素。于是就会出现诸如组织者们兴奋、辛苦地准备了好几周的时间,可是活动开幕时只有三四位参加者前来的窘况。四是效果不理想,影响不大。完成程序、顺利进行、周围人满意就算大功告成,而不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活动的效果。针对以上4种情况,很多活动的组织者也认为这不是理想的文化活动形式,但又一时找不到如何改进的方法,因此,这些问题在孔院/课堂的文化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里面当然有我们活动组织者———主要是孔院的教师和管理者身上的原因。其一与志愿者教师的培养过程有关。作为志愿者主体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课程中缺少这类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都是针对课堂上的语言文化教学和生活中的交际技能的,对如何设计、组织、评价文化传播活动缺少关注。所以即使是完成了课程学习的专业硕士生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对这类活动的正确认识和活动框架。其二是行前培训中也缺少这方面的实战训练。行前培训的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环节,但往往在设计课程时就忽略了文化传播活动的内容,大多以文化教学和才艺教学替代了文化活动。即便有相关内容,也往往局限于课内、校内,而不是从传播的角度给学生以指导和模拟实践的机会。其三是不论学生、学员,以往经验中的“活动暠大都是校园内的活动,已形成定式,如果在学习和行前培训中没有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没有鲜活事例的刺激和模拟实践的练习,很难轻易改变原来的认识与方法。最后就是担任培养、培训课程的教师和专家也存在不足。很多老师也缺少在孔院/课堂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开展文化传播活动的成功经验,大家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课堂和校园中的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教学和活动。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这种文化传播活动现状不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原因的背后似乎正是我们对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认识的不足和研究的缺乏。长此下去,必定会影响孔子学院/课堂的声誉与发展,特别是在汉语国际教育进入新阶段后,文化传播的新目标和高标准就无法实现。
二、维也纳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开展
如何开展孔院/课堂的文化传播活动是一个新课题,相关研究成果也不多。我们只能从实践入手,在成功的个别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对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在此我们以2010年“年度最佳孔子学院暠之一奥地利维也纳孔子学院为例,对他们的文化活动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有益的经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始建于2006年,至今不仅开设出一系列汉语课程,而且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丰富多彩,影响很大。“孔院2013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余场(同比增长20%),参加人数7000余人(同比增长7.69%)。活动类型丰富多样:招待会、汉语日、文化节、展览、文化演出、高端文化讲座、研讨会,大部分活动由孔院单独承办,部分活动同奥地利各界人士和机构以及国内单位合作举办,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做出独特的贡献。暠[3]一年内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次、参加的人数、活动的种类、参与的机构应该说都是孔院/课堂中的佼佼者,而且不少活动都得到了双方政府的支持,新华社、光明日报、维也纳电台等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从传播效果上看也是广泛而深入的。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近年来举办的较为成功的文化传播活动大致有如下几类:从文化活动的形式上看,除了政治论坛一项外,都是较为普通的形式,但是从活动主题上看,则有独具匠心之处,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因素。首先,寻找并充分利用天时,即找出日历中蕴藏的有利于开展文化活动的时机,在一个恰当的时间举办一个恰当的活动。比如“中美大使论坛暠在时间点的选择上正是赶在了《中美联合公报》发表4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开展的时间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点举办驻奥的中美大使论坛,不仅时机恰当,而且内容合适,同时使以民间交流为主的孔院的文化活动走入政治层面,凸显出影响力。“全聚德暠美食活动也同样是充分利用了恰当的时机。在孔院建立5周年、中奥建交40周年之际,在政府、社会机构的支持帮助下邀请了十几位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师傅前往维也纳,现场制作北京烤鸭,引爆当地中国美食热。
其次,有明确的“本土意识暠,即充分考虑到了参与活动的是什么人,他们的兴趣在哪。比如《阿Q正传》朗诵会,邀请了当地著名的朗诵家,用当地语言朗诵《阿Q正传》的翻译本,而完全没有考虑用中文进行。这种人员和语言的当地化选择充分利用了朗诵家的声望和号召力,参与的人更多,对内容的理解更精确,从而保证了《阿Q正传》的传播效果。而环保主题的电影活动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环保状况和改进趋势,同时也唤起了重视环保的当地人对中国目前状况的关心和责任感。这种本土、本地意识至少杜绝了组织者热心准备、参与者寥寥的窘况。再次,强调人和,即通过合作的形式形成合力,促进活动的圆满完成。比如“我家与世界大家庭暠书画征文展览活动,如果只是凭借维也纳孔院一家的力量,很难保证活动参与者的广泛性,影响传播效果。所以他们借助联合国新闻处的号召力,联合举办这一书画展览活动,引起广泛响应,达到了传播效果。而“丝绸之路暠音乐会,则是调动起“丝绸之路暠沿途13个国家参与的积极性,每个国家贡献一两个特色节目,既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同时也呈现出新旧丝绸之路的样貌与风情。而且,13国办一个活动,总要比孔院一家机构办更精彩、更有特色,影响面之广也不可同日而语。
三、启示与建议
以上讨论的只是孔院文化活动中的部分成功事例,前面提到,维也纳孔子学院2013年一年即举办了60多场文化活动,不可能场场都如此精彩,都如上表中所列活动那样充分发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但表中这些成功的文化活动的确都达成了文化传播的目的,影响既深且广,可以作为样板加以解剖分析,提供借鉴。对于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来说,如果想成功举办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维也纳孔院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简单概括如下:一是要寻找并利用一个好的时机,使活动的意义凸显,成为一个社会事件,由此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二是入乡问俗,深入了解、研究当地的文化与社会,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选题、开展方式得到认可和接受,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而且得到满意的收获,这是活动规模的保障。三是发掘、借助可以提供帮助的合作力量,合力出手,事半功倍。四是对活动的传播效果给予重视,既要重视人际传播,也要发挥媒体的作用,探讨具有持续性媒体关注度的项目创意,使活动的传播效果最大化。五是加强计划性。前面4条其实都要求提前周全地计划,然后一一准备,临时起意是无法完成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的。除此以外,结合上文提到的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传播活动开展的困境及其原因,我们认为各级主管机构、教师、专家学者也都应该在以下3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转变观念。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人员都要认识到汉语过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不是教学活动,而是传播活动,要符合文化传播的规律。要在观念上要冲破校园、课堂的苑囿,重视社会传播手段和效果的深广度。这必将带来培养培训课程的相应变化。其次,加强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的研究。这里说的文化活动虽然具有传播活动的性质,但是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毕竟是海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活动三位一体框架中的一部分。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使之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形成自己的特色,这都是研究薄弱的环节。再次,借鉴已有经验再实践、再总结。除了维也纳孔院外,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孔子学院开展过成功的文化传播活动,也积累了各自的经验和教训,但对此的整合不够,研究不够,也很少用于再实践的指导,使宝贵的经验得不到整理和推广。为此,我们需要对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提升的过程进行顶层设计。
自古以来,廉政教育都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也是党和国家对高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大量西方文化潮流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冲击下,一些腐朽消极的思想观念和侵害公众利益的腐败现象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后,正属于青春期,是人生中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开展此类活动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央相关规定的出台,当前社会中反腐倡廉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校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势必了解到相关的情况,因此通过有效途径将廉政文化教育在高职中开展显得十分必要,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渠道。
2高职院校廉政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认识高度存在片面性
目前各个高职对廉政教育的重视度高低不一,有些学院认为廉洁教育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社会相关部门而非学校,认为学生的廉政教育不是高职教育的重点,认为只要社会上的廉政文化建设搞好了,高职学生的廉政文化氛围自然就能形成了,在这种社会风气的熏陶下高职大学生会自觉内化廉洁的品性并持之以恒。另外,有的高职认为廉洁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而非学生,他们觉得高职学生本身政治觉悟较低,在经济上也不富有,更谈不上权势,开展廉洁教育无非是搞形式、喊口号。正是由于高职管理者在思想上没能引起足够地重视,导致大学生廉洁教育缺乏系统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也没有把廉洁教育作为一种修身文化来建设。
2.2教育模式有待改善
一些高职的廉洁教育模式较单一,为了应付上级而开展一些廉洁实践活动,大多数以说教为主,没有将真正的廉政教育的意义融入到学生当中,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给学生的感觉形式主义比较重,没有真正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对于教育对象,也较趋于单一化,活动对象大多以教师活动为主,模式也较老套。活动主题缺乏创新性,如传统的廉洁知识问答,开展廉洁专题讲座,征集有关廉洁的体会等,活动模式老套无法吸引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导致廉洁教育实际效果不佳。
2.3大学生对于廉洁的认知度与自身行为不一
高职通过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使大学生的廉洁意识有所提高,但表现的行为却与认识不符。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干部及党员的动机不存,他们习惯严格要求别人、监督别人,但是一旦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往往放松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希望能够凭借关系走捷径,为自己谋私利,如要好的同学作弊,学术腐败,或者在入党、选拔学生干部等有关切身利益的时候,进行非常社会化的交往,如请客吃饭、送礼拉票、贿赂师生的现象。
3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3.1提高高职对学生廉政教育的重视度
加强营造高职廉政文化建设的氛围,良好的廉政氛围下,加强领导和教师的廉洁示范作用。高职教师们以自己实际的廉政行为来影响学生,将廉政建设融入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师们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带动身边的学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应该带头真正做到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坚决杜绝利用职权,假公济私的行为。另外,在校务方面,必须大力推进向公开方面发展,凡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决策、规定都要公开,如出国进修、奖助学金等方面,高职领导必须努力营造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氛围,使学生不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
3.2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后活动相结合
理论学习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学习了正确的理论才能有效地落实到实践中去,高职可以以思想政治课为有效的平台,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教育大学生领悟廉洁内涵,树立廉洁观念,提高廉洁意识,使大学生对廉政文化、腐败成因、腐败案例及廉政举措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课后,高职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廉洁教育交流、廉洁宣传活动、廉政公益行动等,在交流和宣传中得到体验和收获,帮助学生获得比课堂所学更贴切的廉洁体会。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廉洁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使廉洁教育活动更加充实,运用廉政建设的现实成就和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与切身体会,来不断筑牢大学生的廉洁思想,增强廉洁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廉洁教育的整体效应。
3.3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
学生干部是整个学生组织的重要角色,是老师与普通同学中的重要桥梁,因此学生干部轮换制度的落实能有效的避免学生中不良风气的形成。大学生消费群体是整个社会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调查统计,目前高职大学生平均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在1000左右,而35%的生活费用于社交费用,如手机通讯费、请客就餐、谈恋爱等。这些社交消费里面不免存在学生干部滥用私权,以公谋私的一些行为而导致的消费,因此控制学生干部使用经费以及对学生干部轮换制能有效的克制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学生干部从思想上重视自身的廉洁行为,以身作则,公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从学生时代养成廉洁的好习惯,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廉政。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实证分析数据源自郑州商品交易所,选取了2005年1月4日至2014年2月28日,总共2232个交易日的棉花期货收盘价数据(单位:元/吨)。鉴于期货合约存在交割时间限制,不同交割时间的合约也可以在同一交易日进行交易,我们以每一日的主力合约构建长期连续的期货价格时间序列。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所有数据均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CPI价格指数(2004年12月=100)进行平减,以消除物价波动因素影响并获取实际值。除棉花期货实际价格外,本文引入“价格收益率”指标来分析棉花期货价格的波动特征。价格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1)即相邻交易日价格对数的一阶差分。其中,cpt和cpt-1分别表示第t个交易日和第t-1个交易日的实际收盘价。
(二)棉花期货价格波动的HP滤波分析棉花市场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周期规律,鉴于EViews软件不能够对日度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笔者将日度数据简均得到月度数据。然后对月度数据取对数、进行季节性调整后,用HP滤波法分解出趋势要素和周期要素。从分解出的趋势要素数据中可以看出,棉花期货价格在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有下降的趋势;从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有快速增长的趋势;2011年9月至今,又有下降的趋势。本文重点对棉花期货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谷—谷”划分法将样本区间内的棉花期货价格波动划分为3个完整周期(图2)。第一个周期从2005年1月到2006年10月,时长22个月;第二个周期从2006年11月到2008年11月,时长24个月,波动幅度与第一个周期基本一致;第三个周期从2008年12月到2013年1月,时长49个月,约为前两个周期时长之和,且出现了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棉花期货价格周期波动的原因较为复杂,本文尝试从农业政策、经济走势、生产形势、进出口贸易及相关产业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1.第一个周期。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基本拆除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壁垒,极大地推动了纺织行业的发展,进而促使棉花价格全年呈现整体上扬趋势。然而2005年较高的籽棉价格以及较高的单产水平导致了2006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张。同时,良好的天气状况使得单产水平达到创纪录的1209公斤/公顷,较上一年度增加7%。加之纺织品出口退税税率的下降,导致2006年棉花期货价格整体下跌。2.第二个周期。2007年上半年,我国棉花供求整体平稳,棉花价格稳中有升。从下半年开始,受人民币升值加快、生产成本上升、国际经济增长减速等因素影响,纺织业发展进入拐点,棉花期货价格持续下跌。特别地,自2008年9月以来,金融危机使棉花价格受到巨大的外部冲击。同时受天气等因素影响,棉花价格快速下跌。3.第三个周期。2009年和2010年,受植棉意向大幅下降、天气条件不佳等因素影响,我国棉花供给形势严峻。同期,国家加大了对纺织行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纺织品出口退税连续提升三次,从11%提升到15%,部分纺织品提高到17%,大大刺激了纺织企业对棉花的需求。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不平衡,导致该时期棉花期货价格大幅上扬。特别地,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棉花期货价格一路牛市狂奔。其中棉花库存较低是重要的导火索,世界、中国、美国棉花库存均降至10年来的最低水平。我国棉花主要进口国--印度推迟棉花出口登记,巴基斯坦棉花大幅减产。为缓解棉价快速上涨,我国多次向市场投放国储棉,延缓棉价上涨。但由于库存投放难以从根本上弥补市场缺口,短暂的抢购潮后,棉价又随国际棉价快速上升。2011年第二季度至年底,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多国开始紧缩货币,纺织厂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难以消化、转嫁,大量企业面临严重钱荒,毁约现象不断发生,棉花价格迅速下降。2012年全年棉花期货价格在低位震荡,止住持续下跌局面,这主要得益于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我国棉花价格底部明确,远高于国际市场收购价,国际市场的下拉作用减弱。2013年2月,棉花期货价格波动进入第四个周期,开始从一个小谷底逐渐恢复,但波动幅度有限。2013年下半年开始,棉花期货价格出现下移趋势,这与国家开始出库销售部分国储棉,释放2014年度以目标价格代替临时收储政策信号有关。
(三)棉花期货价格波动的ARCH类模型分析1.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对该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ADF检验值的T统计量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拒绝原假设,说明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2.异方差检验。通过对棉花期货价格收益率的自相关检验,可以观察到棉花期货价格的收益率与其滞后1阶存在自相关。收益率RPt的均值方程为:对该收益率均值方程进行条件异方差ARCH-LM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棉花期货价格收益率存在异方差效应,可对其建立ARCH类模型。3.ARCH类模型分析。利用基于GED分布的极大似然法ARCH类模型对棉花期货市场的价格收益率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由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ω、α和β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收益价格序列具有显著的波动集簇性,即较大幅度的波动后面一般紧接着较大幅度的波动,较小幅度的波动后面一般紧接着较小幅度的波动。α和β之和为0.9499,接近于1,说明过去的波动对未来的影响相对持久,但会逐渐消失。这不仅与经济形势、政策信息相关,信息传播过程的序列相关性导致了波动的集簇性。同时,棉花期货市场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导致了人们对信息反馈的差异性,进而导致了波动的集簇性。由T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非对称效应项的系数γ在1%水平下显著不为零,说明棉花期货价格的波动具有非对称效应。由于γ=-0.1453,小于0,说明在棉花期货市场中交易者对好消息比对坏消息的反应要大,即整个期货市场中一个正向价格变动比相同规模的负向价格变动导致更高的波动性。由E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非对称项系数γ在1%水平下显著大于零,进一步地佐证了TARCH中得到的“整个期货市场中一个正向价格变动比相同规模的负向价格变动导致更高的波动性”论断。这种非对称特征主要是因为棉花价格上涨是棉农、纺织企业更关心的问题,其直接关系到生产成本和经济收益。由GARCH-M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在棉花期货价格收益率均值方程中,ρ=-0.0222,说明当市场预期风险增加一个单位时,收益率相应地减少0.0222个单位。虽然ρ未通过z检验,但我们可以从中判断出棉花期货价格收益率对风险因素不敏感,该期货市场尚不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这可能是因为国家对棉花市场实施的临时收储等干预措施使棉花市场未能达到更高的市场化程度。另外,大多数交易者的非理性决策也是一重要原因。
二、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棉花期货价格波动特征,为推动我国棉花期货市场的发展,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预警系统。期货市场管理者应进一步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扩大信息披露范围,减少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反应时滞,降低因此增加的风险和交易成本。同时,相关部门应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市场监控工作,完善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应具备信息采集、分析和服务三重功能,能够及时判断变化趋势,提前预告,以便有关部门及棉价波动利益关系者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和降低风险。近年来,预警系统建设已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未来应在数据挖掘以及权威性预警报告的方面加强努力,特别要关注价格上涨现象。
2.引导理性投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我国期货市场个人投资者持仓占比较大,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较大,从众心理严重。然而,期货市场是一个零和市场,盲目从众并不明智。未来,应进一步引导个体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此外,应当对当前期货市场“散户占主导”的投资者结构进行完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鼓励基金、保险、证券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广泛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加快推进期货市场“走出去”、“引进来”,适当引入境外投资者。专业化的投资机构可以给期货市场带来理性和规范的投资理念,有助于提升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进而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
【关键词】群众文化生活;存在问题;组织开展
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何为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正是因为群众的主动参与性,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陶冶情操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
群众文化活动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表现在:一是地点上,既有分散在各户进行的,又有集中在城区、村广场、公园、文体场馆等开展的;二是参与人数上,既有以群体形式进行的活动,又有以个体形式出现的活动;三是类型上,,既有依照各自兴趣爱好分散选择参加不同类型项目的活动,又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集中选择参加的同一类型项目的活动。
二、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我县发展群众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城乡发展不均。就我县群众文化活动总体情况来看,城区的文化活动多于其他镇的文化活动;而有些乡镇一年也就几场群众文化活动,不足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文化意识较弱,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不把群众文化活动摆上位置,这是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群众文化队伍人才培养不够。专业技术人才对文化活动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后要加大对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
三、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
目前,我县每个乡镇都建设了综合文化站,100%的行政村建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也实现了全覆盖。如何利用好这些文体设施组织开展好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以党的理论为指导,扎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群众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精神,切实推动我县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广饶县文化软实力,为服务于广饶县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强县建设!
(二)文化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
今年,我县不断加大文化惠民资金投入,促进县乡村三级文化体系建设,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为每个乡镇和街道文化广场配备必要的舞台设施和灯光影像设备,努力推进科学化、人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逐步把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设施、新内容、新节目、新动态传递给群众,发挥其示范带动的力量。
(三)深入基层,贴近生活
必须深入到社区、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小事进行提炼加工。相声、小品、快板、秧歌、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新的作品,使文艺演出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2、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群众文化活动的对象、参与者都是群众,而广大群众的文化爱好又千差万别,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就要开展多门类、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如美术、摄影、书法、棋类、健身、工艺制作等展示、竞赛活动。
3、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对收集到的信息都要认真对待,找到问题的根源,向相关领导汇报,并在文艺活动中用艺术手段最大限度的化解这些人民内部矛盾,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强化辅导培训
要有针对性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传授文化活动知识和技能,大力培养各种人才,进一步拓展分散活动层面。今年我县依托新型农民学校,开展了百姓健康舞、摄影、鼓子秧歌高层次免费
培训班,经常性的组织专业人员到各乡镇(街道)文化广场开展广场舞培训。培养了一批素质高的文艺骨干,由文艺骨干带动文艺爱好者,推动我县文化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数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虽然是一门课程,但与生活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用着数学。孩子的天性是好动、贪玩,所以把教案硬搬上来,进行灌输式的小学教育,幼儿根本不会感兴趣。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结果事半功倍。
1.开阔幼儿视野,教会幼儿自己发现
平时多带幼儿散步、参观,轻轻松松观察周围环境,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特征。例如:路边有几棵树;这间房子高,那间房子矮;这路灯柱粗点,那边的细点;这地砖是梯形;冬天,我穿厚衣服,叔叔穿薄衣裳干活;伯伯左手拿4个气球,右手拿5个气球,合起来是9个;幼儿园有12个班,是双数;这些具体了的数学概念,不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吗?
2.学会用数学表达,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一个人的习惯很重要,学习需要良好习惯,而思维方式其实也是有习惯的,我们要善于引导。一天,超超告诉我:“妈妈买了苹果和梨。”我问他:“有几个苹果和梨呢?”“六个苹果,啊,忘记了。”可是,下次他就会告诉我:“妈妈今天又买了4个苹果和5个梨,共9个。”我跟孩子们聊天的时候说:“昨天,老师家里来了2个客人,后来又来了4个客人,一共来了6个客人。”有些孩子很快就领会,过几天,跑来告诉我:“昨晚,我和爸爸妈妈去喝茶,后来叔叔阿姨也来了,一共有5个人。”这就是引导的效果,也是思维的习惯,孩子们会互相影响。有时候,我听到他们在说悄悄话:“我带了8颗糖,给你2颗,我留6颗。”够了,我要的就是这种数学化的表达,是一种思维习惯,一种学习氛围。
3.创设学习环境,让幼儿提高兴趣
平日里,在教室多放置一些可操作学具,让幼儿自愿、自主动手,提高积极性,充分利用环境,最大地发挥作用,因而营造一种氛围,在动手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当中的规律和意义,比我们口头说一千遍要强,这样,孩子间互相研究,师生间互相探讨,还可以培养一种彼此合作的精神和建立互相信任的情感。
4.让幼儿参与工作,满足成就感和建立自信心
关键词:科学课活动生活化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1.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1.2.1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1.2.2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1.2.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如果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如果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它神奇的生命历程。
1.3加强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2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2.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2.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2.1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2.2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2.2.3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2.2.4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3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课活动生活化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1.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1.2.1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1.2.2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1.2.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假如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假如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他神奇的生命历程。
1.3加强科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2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2.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来。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假如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2.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他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2.1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他“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2.2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2.2.3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2.2.4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3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能够活跃同学们的思维,增强学生想象力,有利于塑造成具有开拓型、创造型思维的人才。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多由学生自主参与,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同学们的思维,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追求,不断完善他们的审美修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包括了演讲、辩论、小品、体育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同学们能够在其中找到自信,促进自己的审美修养。
能够通过自主参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在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的过程中,每一次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学生都需要在各个环节进行思考和行动,从而让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这样学生潜力得到了很好发掘,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发展面临的问题
学生自身建设和管理体系不够成熟;校园团体文化活动越来越多,而具有特色,吸引学生参与的却变得很少,学生组织参与校园团体文化活动滞留于形式上,使得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学生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太大必要,这样从学生自身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没能很好的通过学生团体,如学校学生会、学校社团等组织宣传与促进校园团体活动的开展。
校园团体活动的资源分配不合理,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学生自行组织开展的活动,另一种则是有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学生自主开展的团体活动在资源上得不到太多的支持,这让同学们一方面希望开展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但是另一方面却是举步维艰;然而在学校组织的校园团体文化活动中,很多同学反映兴趣不高,却得到了学校大部分的资源分配,这样没能将学生的兴趣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使得资源的分配出现了不合理,不利于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进行与发展。
高校对学生团体文化活动还不够重视,很多高校虽然觉得学生团体文化活动非常重要,但是却缺少制度的健全以及行之有效的活动保障,缺少专业的老师对学生团体活动的指导与监督,很多活动都是学生自娱自乐,没能达到很好的宣传,使得学生团体活动只存在很小的范围内,让同学们没有组织活动的动力。
三、通过有效措施促进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
开展具有特色的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学校应该组织开展深具特色,学生乐于参与的学生团体文化活动,让同学们能够主动参加,从而形成一个长期性、延续性的特色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并进行宣传,扩大影响,从而促进同学们参与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荣誉感与积极性。
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社团是开展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社团能够贴近同学,联系学生兴趣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学生团体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从学校层面重视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只有学校的重视与支持,才能够让校园团体文化活动更快更好的发展,从制度的保障,老师的指导让学生们自主的组织与参与能够形成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团体文化活动生动有趣并富有教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追求精神文化生活。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美术这门艺术得到了更多群众的喜爱,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术作品的形式也从过去单一的绘画转变为泥塑、木雕、剪纸、草编、竹编等多种形式。随着生活的进步,景泰蓝等工艺品,书法、摄影、篆刻等美术作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这些作品不仅能起到装饰生活的作用,还能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提高群众的审美品位,增加美术社会效益
当前,随着人们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美术已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必需品。各地政府为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建设富有本地特色的美术馆。这样使人们更易接触到优秀的美术作品,逐渐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品位。通常,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感到身心愉悦,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对同一作品会做出不同的评价。这说明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大脑有独立的思维活动,表达出感情的细腻性和丰富性。而美术作为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并非是一门单一的艺术,其中包含着创作者复杂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观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揣摩作品背后隐藏的真情实感,从而实现和创作者的情感沟通,进而形成“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在长期的艺术赏析过程中,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艺术鉴赏能力、美学评判标准等都会有明显的提升。而上述一切的改变,也标志着个人审美品位的提高。
三、激发群众美术创作兴趣,丰富群众美术创作
伴随着群众美术的兴起,美术渐渐渗透到大众的生活当中。开展各种美术文化活动会调动大家参与美术创作的兴趣,使群众成为美术创作的主体,将生活中的智慧凝聚到美术创作当中,使美术作品更有生机。美术创作源于生活,地域性的特点也会影响到群众的日常美术爱好与创作。在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典型例子。如,黑龙江省海伦市的群众酷爱剪纸,纷纷参与到剪纸创作,因此该市已成为著名的“剪纸之乡”。其中,不乏群众创作的美术精品,如,徐凤琴创作的《梳妆》《持花仕女》,刘淑珍创作的《猫》《狗》《牛车》,等等。另外,在黑龙江省,很多群众还是冰雕、冰灯、雪雕的创作能手。而在鄂西地区,刺绣是一项传统的工艺,当地群众都很热爱刺绣艺术,扎花灯也属于当地的一项民间艺术,经常用于元宵灯会等节日活动。组织这些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参与美术创作,不仅充分展现出美术活动的独特魅力,也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鉴赏水平。
四、打造群众美术艺术精品
美术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也经久不衰。长期的群众创作形成了很多闻名国内外的美术艺术精品。如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它是我国北方民间木版画的代表,开创于明朝,兴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其年画题材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神话故事、戏曲故事、胖娃娃等。年画构图讲究丰满,笔法要求匀整,色彩非常鲜艳。画中人物的头部与衣饰常采用粉、金晕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当地年画中的很多优秀作品已成为闻名世界的珍品,很多国家的博物馆与美术馆均收藏有杨柳青木版年画。另外,人们熟知的天津泥人张泥塑世代相传,其创作的很多珍品均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因此,绝不可小觑群众美术创作的力量,不少美术大家都是从群众美术创作中走出来的。在日常的群众文化活动中,要鼓励群众自主创作,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渗透到美术作品中。
五、结语
论文摘要: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相互影响成为高职校园的常青藤。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据了解,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升格来的,学校教育跟着市场走,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也为了尽快把学生推向社会,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课全砍掉,只开设专业课。表面看起来学生开心,因为他们本来文化基础就差,自然不愿学。老师教学效率高,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人文知识比较匮乏。调查中显示,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知识积累、轻综合素质提高等倾向在学生中比较明显。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较差。我真替学生担心,在市场经济下,找工作如此难,一旦他们专业不对口,他们还能做什么?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乏的现状,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校园文学活动这个平台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校园文学活动形式
1、文学创作。大学里很多社团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舞台,只有文学社团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社团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学创作,社团外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报、校刊、广播站投稿,甚至是为班级、学校的宣传栏投稿,可以是瞬间所见、所闻、所想,也可以是从报刊杂志上的摘抄,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演讲和辩论赛活动。可以是命题演讲和辩论,也可以是自选题演讲和辩论。不论哪一种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学生在一定时间抽出时间来探讨相关话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人。
3、猜谜和文学讲座。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或文学讲座,可以分系进行,形势非常灵活,受益于全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门说“鲁迅是外国人”之类的笑话。
四、校园文学活动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教育历来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来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经证明文学是人类最历史而又最现实的自觉兴奋点,文学给人的熏陶、对人的影响力历来是其他学问难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学社团的校刊,让学生在班上互相传阅,因为是同学们的作品,学生很乐意读,读得多了,茶余饭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领神会。还有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宣传栏撰写的文字或粘贴的图片,既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的体现,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园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学活动来传播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导向
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文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共同愿景,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学活动就必须以校园精神文化为轴心,即学校提倡什么、鼓动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学活动的主题都必须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如确定各种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辩论赛等,还可以在不同的时候确定不同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等,来宣传校园文化。可以说,校园里的一切文学活动都依托于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学作品。
六、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素材
校园文学活动是以校园环境为背景,以活跃在校园中的人为主体的活动。首先,每一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会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职能部门充分利用校园的有限空间,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从中显示校园的文化气氛,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艺术的熏陶。而这就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又是文学创作的极好素材。其次,学校要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职业操守。要保证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做到有章必遵,违章必究。因此,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展示出来,使校园文学活动的题材更广,也更深入。再次,校园文化中的精髓精神文化建设更是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身边的感人事迹固然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来宣传,如励志教育的,助人为乐的,有敬业精神的等等,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予以讴歌,把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同样,那些与校园精神文化背道而驰的假恶丑现象和不和谐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形式予以批评。总之,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完善中的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各院校的校园文学活动生机勃勃,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颗常青树。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举止仪表到教室的布置,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给每个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给生活在其中的每位校园人以深刻的影响,激发其产生一种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地去完善自我。同时它对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学活动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方面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与文化气质,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校园文化主导着校园文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学活动则让校园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校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校园文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全局》常雅宁
[2]《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教育对策》万金淼史梅
[3]《高职校园文化创新研究》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