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一科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一科学论文

第1篇

课程的早期内容主要是将基础医学各学科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框架,同时又易于被非医科生接受,因此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其课程内容如下:开篇首先从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如何运用医学常识自觉维护健康”谈起,在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后,接下来一幅深入浅出的“基础医学素描图”被勾勒出来,包括生命的化学基础-蛋白质与核酸、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体细胞学基础、人体结构奥秘、人体功能正常运行与生物钟、疾病时的形态变化、人体功能的异常运行-应激与疾病、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健康、安全与合理用药。以上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疾病发生的形态结构基础、发生机制、常见的感染类疾病及防治原则,从而尽可能地将医学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非医学专业的同学,同时又尽量避开过于专业性的部分。此外,考虑到基础医学的整体性,还增加了两个内容相对独立的章节,即遗传与疾病和法医与自我保护。为促进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又安排了医学标本馆参观活动和临床技能中心模拟教学活动。前者有助于感性理解人体基本结构以及多发病的形成和预防,以及对寄生虫致病性和预防措施的理解;而后者则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诊疗手段以及医院病区的划分规则,并重点在仿真模型上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培训,从而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技能。随着本课程被纳入中山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如何更好地贯穿通识课程教育的理念,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2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断优化

2.1教学评估与教学内容调整

作为一门仍在探索中的新课程,我们在每学期末均进行教学评估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点,并据此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本课程的整体满意度为87.88%,其中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88.93%,85.68%和83.32%,但相对而言,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尚有待提高,其满意度只有78.37%。同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明显较高,其满意度可达97.5%,表明通过直观学习人体结构、病原物以及实际操作有更好的效果。对学生兴趣点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对直观或与日常健康密切相关内容印象更为深刻,如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人体结构奥秘、安全合理用药、免疫与疫苗接种。而法医与自我保护通过生动案例,将法律和医学以及严密的逻辑分析融合在一起,也是大受欢迎的章节。此外,同学们关注的其他医学问题还有卫生医疗体系的运作、常见健康维护问题、实用的急救知识及训练、医学发展前沿问题,尤其是对我们的中医有很高的关注度。考虑到学生的关注点,课程内容被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很好地融入进来,如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宏观视野的培养也愈来愈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为此新的教学内容被调整为3个模块:

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医学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健康。其内容包括医学与健康和人类进步、人体结构奥秘、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疫苗接种、慢性病与亚健康、从看懂化验单到健康体检、安全与合理用药、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医学发展前沿。这部分内容既保留了基础医学框架的系统性,也照顾了学生的兴趣。新增加的医学发展前沿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至于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是应学生的强烈要求而增加的内容,与其说中医属于医学,其实它与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以中医学为依托,学习中医中最经典的学说和思想,也可以培养人文思想。

②第二部分着重具体医学案例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辨能力。这部分包括两个内容:法医与自我保护,将医学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同时也从中总结出一些自我保护知识;急诊与急救,这里讲述的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里既融入了严密的医学知识,同时直面生与死的较量也让学生对人性和生命的意义思考更多。

③第三部分为公共健康教育,主要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以及全球化与国际卫生。分别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架构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医患矛盾原因何在,当前医疗体系如何应对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问题,从近期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学分析探讨经济文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国际合作控制疾病流行的运作方式等。这些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老师只是介绍背景知识后提出问题,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由学生查阅资料或调研完成。这对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均有重要意义。事实上,美国早在2007年即开始了一场把大学生公共健康教育与艺术和科学全人教育及美国希望公民计划相结合的运动。其内容涵盖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及健康机构运行以及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疾病发生特点和国际间联合防控疾病的运作方式等。

2.2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拓展

除了在课堂上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基础医学导读学习平台(elearning.sysu.edu.cn)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可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讨论版围绕医学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和网站推介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期末考试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通过此平台进行,确保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2.3考核方式的演变在课程早期,基于教学内容

建立了包括单选和多选题型的试题库,进行开卷考试,以检验并督促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医学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希望学生对医学知识有更深入思考,由此确立了新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通过课堂提问和网络平台讨论版的发言,了解学生对具体医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作为平时成绩(占40%),二是期末时列出几个综合性议题,或者针对公共卫生健康现实问题讨论或者结合各自专业谈谈与医学的关系等,以综述形式完成,以期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调研、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综合能力,作为期末成绩(占60%)。通过2年4个学期的尝试,从最初只是对感兴趣的医学问题的引述,到逐渐可以融入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探讨医学与各自专业(或理工或人文)的深系,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探讨“患者看病贵与医生收入低矛盾的经济学分析及化解对策”、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数学与统计知识进行公共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探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国际组织合作及其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等。表明这种考核方式是将通识教育引向深入的好方法。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现代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时代特征职业特征

什么是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要先明白什么是科学。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科学往往指的是知识体系,更多的是自然科学知识。广义上讲: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素养主要是在广义科学的范畴内进行演绎,目前我国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等。因此,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力等。

从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来看,幼儿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同时,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基本的常识教育,《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在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的科学素养。

一、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观是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幼儿教师从事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首先自身要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即要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对科学技术予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态度决定一切,人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态度是很重要的,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它就会以相同的态度给予回应。如果幼儿教师的科学价值观不正确,带有迷信色彩,那么其所教的幼儿又怎么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呢?此时的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是通过周围的人和事物了解的,这个阶段为幼儿灌输什么样的思想,其就会把世界想成如你所说的那样。

如,随着人们对科学教育目标和对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深入理解与认识,人们也越来越强调幼儿的探究。强调科学教育的过程主要就是让孩子亲历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已经成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核心词汇。教师对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还存在一些误解,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体验了、动手了,就是让他们探究了,“探究”就是所谓的“做科学”。而“做科学”又主要是动手的事情,因此将“探究”等同于动手的学习活动。事实上,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探究”要求孩子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而动手活动则不一定是能动的。能动与否关键在于孩子是否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可见,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就是要对科学有深刻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并且能够与时俱进,随时展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发现时不会局限于狭隘、陈旧的观念,才能正确地引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

二、一定的科学知识及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科学素养要素的载体。从广度上来说,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范围的科学知识。如: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心理活动,个体生长衰老,保护身体,身体健康的了解;对动植物的观察与了解:对生态与环境的了解:对自然科学现象的了解:对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的了解,等等。从深度上来说,幼儿教师不仅应了解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基本知识,而且应具备对常见事物、现象的深层次的知识,如,以自然科学现象来说,不仅要了解有哪些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还应理解这些现象怎么形成、相互之间的关系,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等。更应该对自我的知识(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有明确的认识);幼儿的知识(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教材内容、学科、课程结构等知识有专业化的学习和了解。

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外.还要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人们认识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接受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纠正传统习惯认为的一些错误观点,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知识观。

三、科学信息获取、利用的能力与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1.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现代社会日益凸显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特征,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同时由于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更需要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直观、具体、形象的学习和探索材料。因此,无论从教师自身发展,还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幼儿教师都需要具备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如利用电子图书馆、全文数据库教学视频资源等,并能有效甄别信息,挑选价值性高的资料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有的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时,除了让幼儿亲自植植物进行观察外.还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中有关农业的节目录像,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诸如此类的活动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有效的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是科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步骤。教师应具备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能正确把握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和班级特点,甚至是个别幼儿的特点,具备合理选用科学教育内容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能力,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要给孩子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活动层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动的难易和重点,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让孩子观察,有的活动就可能侧重于孩子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科学启蒙意识和能力、反思能力等。幼儿期是个体科学素养萌芽期,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具有启蒙性。由此,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科学启蒙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具体地说.具有科学启蒙意识和能力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要引导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只有不断地对科学实践进行思考、反思,才能从中不断创新,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正确地把握科学教育的方向,不断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

四、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是属于科学的精神本性。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情感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幼儿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所在。

幼儿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素质。教师的创造型人格对幼儿的创新素质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不断学习培养自己创造的能力和品格.在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现状,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手段上创新,做创新型教师。

第3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而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则能使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达到发扬优点、修正缺憾的效果,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价。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 科学课堂中提问的目的

1.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即积极型、消极型和一般型。积极的课堂提问氛围,它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答问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答问氛围的基本特征是主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答问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它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教学答问效果一般。然而,课堂答问氛围、情境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的交流,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1.2 突破难点,降低难度。

为降低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够着,同时也促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设计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知识难点处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解决他们学习上的疑难困惑,使学生更加准确、透彻地理解知识,应该成为提问教学中最值得推广的手段。

比如在讲解《体温的控制》一课时,为了突破难点―――体温调节的过程。笔者出示正常温度下皮肤血管口径大小的幻灯片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当外界为低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为高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人体是通过什么方法散热的呢?

1.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着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寻找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多角度的变化,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直至真正理解概念并训练学生的思维。

2 科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2.1 提出的问题要有方向性。

这是指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否则,反倒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例如在进行“力”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甲乙两队拔河,甲获胜,是因为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吗?学生往往给予肯定的答案。教师可利用两弹簧秤演示给以否定,使其引起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探究动机,把握探究方向。

2.2 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刻性。

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或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不容易理解,失去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兴趣,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相反,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出答案,则学习兴趣将会降低,就会分散注意力。在课堂中尽量避免向学生提问没有深度的、低效的、无用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好不好”、“会不会”等等。学生对这种问题往往会不假思索性喊叫,这样不仅对他们的思维锻炼没有帮助,而且表面上热闹,造成教师反馈失真,影响学习效果。

3 科学课堂提问要注意的细节

3.1 问随脉动,有的放矢。

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的关键就是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注意学生的课堂反馈,包括学生上课时的表情变化等。课堂教学反馈,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收、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收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而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反馈主要是指课堂提问时,教师对学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及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给予反馈。

3.2 反主为客,答疑解惑。